大學心理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23:04: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心理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心理學論文

篇1

(一)系統的訓練內容:積極情緒、積極人格、積極人際關系積極心理學有三大基石:第一是積極情緒研究,如愉悅、滿意、樂觀、希望、感恩和寬恕等和主觀幸福感相關的內在體驗。第二是積極特質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優勢和美德,并且認為發揮積極特質是實現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第三是積極社會組織系統研究,如牢固的家庭、民主的社會、廣泛的道德等,以及它們如何促進積極特質的發展。在我國大學生心理訓練過程中,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指導,從個體和群體層面,建構積極情緒訓練、積極人格特質訓練、積極人際關系技能訓練的內容體系,將整體上促進大學生幸福感的各個方面,從而幫助大學生掌握幸福技能,實現幸福人生。其中積極人格特質訓練是核心內容,成為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際關系訓練的基礎;積極情緒體驗是個體層面主觀感受,積極關系獲得是群體層面交往技能與幸福獲得的保障條件。同時,在積極心理學三大研究體系內,積極心理學家們建構了大量的理論來解釋什么是幸福、如何獲得幸福,如賽里格曼的幸福五元素學說、弗雷德里克森的積極情緒擴展-建構理論、艾利克斯的情緒ABC模式、希斯贊米特哈伊的“心流”學說、弗蘭克爾的人生意義觀等等,這都將是積極情緒、積極人格、積極人際關系訓練的核心主題和重要方法來源。

(二)體系化訓練方法與原則:理論、研究、應用大學生心理訓練應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指導、科學實驗的證據及有效的訓練方法,訓練過程要堅持理論性、研究性和應用性原則。首先,大學生心理訓練目標、內容、方法受到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指導,同時心理訓練過程中也有必要進行理論傳授、闡釋,這不僅可以讓學生理解為什么這樣訓練,而且清楚怎樣配合和自我練習才能導致更好的效果。忽視理論的關照,心理訓練就會流于表面,甚至導致游戲化和娛樂化。其次,積極心理學以事實為依據,經過嚴謹的科學方法得出結論,具有科學性。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心理訓練也要堅持研究性原則,即一方面通過傳達幸福科學增強訓練的說服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大規模的人群調查、對照組實驗設計、跟蹤調查等,力求掌握我國大學生心理訓練有效性的實證研究結論,以更好地實現訓練目標。最后,應用性原則是指不能只停留在理論闡述與研究的結論解釋上,而將它們進行必要的、合理的應用轉化,轉化成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各種訓練方法的具體設計,使得理論、研究結論與應用緊密結合,如先測試、再干預、再測試的訓練過程,融理論、研究和應用為一體,既避免枯燥,又增強趣味。同時,不僅是課堂上進行有效的研究和應用,整個訓練環境也要嵌入積極觀念,教授生活中便于應用的幸福心理技巧。

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對大學生心理訓練過程的思考

(一)幸福感覺提升,積極情緒體驗訓練積極情緒的擴展-建構理論認為積極情緒讓我們感覺良好,即它不僅反映成功和健康,還能夠產生成功和健康;積極情緒改變我們的思維,即拓展常規之外更廣泛的思想和行為意識;積極情緒改變我們的未來,使我們能夠發現和建構新的技能、新的關系、新的知識和新的生存方式。幫助大學生識別、喚醒、體驗積極情緒并成為習慣化技能,首先就要根據積極心理學關于情緒研究的分類,即有關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積極情緒三類,針對性地開展訓練活動,幫助學生保持面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情緒的連貫性,從而抵御消極情緒,提高生活滿意度,獲得主觀幸福感。面對過去的積極情緒有滿意、滿足、成就感、驕傲、平靜等,如何獲得這些情緒?積極心理學從改變認知、學會感恩等角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大學生心理訓練過程中,改變認知訓練,就是要講解情緒與認知的關系,即所有過去的情緒都是由思維和解釋啟動的,而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尤其是要幫助學生糾正教條的決定論,即過去不幸影響未來的錯誤觀念;其次,進行感恩訓練,就是要通過課堂感恩記錄、感恩沉思、感恩分享,課后記感恩日記、“感恩拜訪”等的練習有效改變大學生對過去事件的情緒體驗,獲得內心的平靜和滿足。面對未來的積極情緒包括樂觀、希望、信心和信任等,如何引發這些情緒?積極心理學認為可以通過改變對未來的希望而實現。在心理訓練過程中就是要幫助大學生獲得習得性樂觀,從訓練積極樂觀的解釋風格開始。首先,教授艾利克斯的情緒ABC模式,通過講授理論及案例分析、完成句子等形式讓大學生認識到對事件的看法和解釋而不是事件本身決定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其次,教授反駁悲觀的技巧。如采用完成句子、續寫故事等方式傳授自我對話和自動思維反駁技能。具體可采取當悲觀想法出現時,先進行舉證、再擴展解釋來發現自己對事件的曲解,從而打破破壞性習慣思維等。最后,教授減少悲觀想法的技能。如通過三步走的方法,分別試想最壞、最好和最可能的情形,然后針對最可能的情形制定一個應對計劃并實施。以上訓練方法都可以根據大學生實際生活情境進行案例編排展開。面對現在的積極情緒體驗主要包括“愉悅”和“滿意”。積極心理學并不排斥合理的培養愉悅感以獲得當下的幸福體驗。當然,面對現在的積極情緒僅僅停留在愉悅感上是不夠的,還要將其提升到更高層次的幸福體驗,即面對當下的“滿意感”。如獲得當下的愉悅感可以通過訓練大學生的正念,讓他們學會在心靈安靜中全心與當下同在,承認、接納和審視正在發生的不幸、消極情緒等,從而激發直面它們的信心、勇氣和能力。而滿意感的獲得,則需要大學生必須付出努力和意志力,因為它來自于自身優勢和美德的展現。幫助大學生識別、展現和發揮自身的美德和優勢的所有途徑都有助于他們獲得滿意體驗而感到幸福,如讓他們去幫助別人、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發揮潛能進行作品創造等等。

(二)幸福品質培養,積極人格特質訓練關于優勢和美德的人格特質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積極心理學認為人類身體中都有著基于進化需要而遺傳自遠古的優勢有待展現,每個個體如果能在每天的生活中運用這些優勢,不僅能獲得當下的積極情緒體驗即滿意感,而且可以幫助他們緩沖和對抗自身缺點、疾病、挫折和不幸等等。因此,訓練大學生如何識別、展示、運用他們自身的美德和優勢,成為積極人格特質訓練的核心,也勢必會促進其良好人格發展,最終實現幸福人生。積極心理學研究了整個世界橫跨3000年歷史及不同文化,歸納出人類普遍存在的六種美德,為了建構和測量及實現這些美德,將它們細化后提出24項性格優勢,而培養這24種性格優勢則是實現六種美德的途徑。為了測量這六大美德和相應的24種性格優勢,Park等人編制了“優勢行動價值問卷VIA-IS”,現已被數百萬人廣泛使用,而我國的研究者段文杰等對這一問卷進行了中國大學生的適用性研究,結果表明,除美德結構劃分不合理外,VIS-IS可以作為測量中國大學生性格優勢的工具。[5]研究表明性格優點存在跨文化的普遍性,并且性格優點與優良表現、主觀幸福感以及創傷后成長呈顯著的正相關。[6]因此,識別我國大學生個體及群體的突出性格優勢,針對性地加以訓練是十分必要的,不僅能解決大學生群體現存的心理問題,而且還能有效提升幸福感。第一步,就是要運用“優勢行動價值問卷”對大學生個體和群體的性格優勢進行評估和識別,為展示和應用性格優勢訓練打好基礎;第二步,就要在訓練過程中幫助大學生進行優勢性格展示,可以采用小組優勢討論的方式,一起分享自身有哪些優勢,曾用哪些優勢幫助過別人,如何利用這些優勢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等;第三步,就需要幫助大學生更廣范圍應用這些性格優勢,如設置高難度的團隊任務,發揮團隊優勢才能克服的挑戰,任務完成前小組討論團隊優勢,任務完成后每個人寫下“挑戰中的優勢”故事,并進行集體分享等。同時要開發“性格優勢運用”的家庭作業方案,在社會生活真實環境下促進積極人格品質的培養。

篇2

(一)預防和解決大學生諸多心理問題的需要。目前的大學生主體上是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但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中不乏心理方面的問題,例如過于依賴網絡,長期脫離社會現實,承受和克服挫折的能力越來越弱,受到挫折后自怨自艾、自嘆自惜、自責自恨,更有甚者還出現輕生的行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思想困惑日趨嚴峻,不僅影響了大學生的個體身心健康,而且也影響了國家高級優秀人才的培養。這些存在于大學生群體中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會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覺扮演“滅火人”的角色,即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告誡警示等,盡管如此還是忽視了問題發生的源頭,沒有重視和提高大學生自身的心理防御能力。其實,大學生自身都具有某種積極的力量,他們自尊自立、求知欲強,重視自我發展,有進取心、愛心、同情心等,可以說,積極是大學生固有的重要本性。這些積極力量的發現與培養為大學生實施積極心理教育、培育積極心態、建立積極心理防御機制提供了成功的可能。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夠及時發現大學生存在的積極力量,并對這些積極力量予以鼓勵、培養和發展,那么大學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預防并克服存在的心理問題,抑制并消除消極心理,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和思想困惑。

(二)完善和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密切的關系,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和要求。積極心理學的興起與發展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導和思想保證。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鑒積極心理學的成果,將積極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在一起,融會貫通,以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為切入點,豐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二、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與借鑒

將積極心理學整合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關注大學生身上的積極力量,可以從價值取向上、方法上和實踐上三個方面達到兩者的統一,從而為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借鑒。

(一)價值取向上,尊重個體,以人為本。在價值取向上,積極心理學注重培育人的積極力量,追求個體的自我塑造能力,充分尊重個體,并善于挖掘個體固有的積極潛能。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這種價值取向不僅符合當前大學生要求自主自立的心理,同時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遵循的一個價值取向。這種尊重個體發展的價值取向可以充分認識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個性心理,更好的引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積極效果。

(二)方法上,積極借鑒,正確引導。積極心理學注重研究個體積極心理體驗,并利用這種體驗幫助個體獲得自信、發現自身潛能,這一點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供借鑒,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在方法上注重肯定與鼓勵,糾正大學生思想問題的同時更加注重發現學生優秀品質、“灌輸式”說教的同時更加尊重學生個體想法、“引導式”教學的同時更加重視學生自我體悟。積極心理學不僅注重對個體的肯定,同時也研究如何通過各種訓練觀察個體的積極正向品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借鑒一些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和成果,注重教育方式的科學化、民主化和人性化,豐富和發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從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篇3

[論文摘要]本文從心理學、生物學、發展心理學等角度研究了適應及心理適應的含義,分析了大學生活的特點及大學生面臨的心理適應問題,剖析了大學生適應障礙產生的原因,指出了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從高中到大學,不僅面臨學習環境、學習任務和內容的變化,還面臨人際關系的重新建構和新的文化環境的適應。不論你是激動,還是緊張,每個新來的大學生都將有一段調整自己原有認知和行為的適應過程。

一、心理適應的內涵

適應是有機體對環境變化做出的反應。它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狀態。它可以概括為兩種相輔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順應。適應狀態則是這兩種作用之間取得平衡的結果,某一個水平的平衡會成為另一個水平的平衡運動的開始。這種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動態過程就是適應。

心理適應是主體對環境變化所做出的一種反應,人們生活的環境處于不斷的變化中,因此每個人都存在適應問題,都會產生不斷適應新環境的需求,適應能力是個體生存與發展的必備能力。心理適應是一個重建平衡的動態變化過程。適應的主要任務就是使主客體之間的不平衡狀態重新恢復平衡,因此適應的直接目標是建立平衡,其根本目標是主體自身的發展。

心理適應的內部機制是同化與順應的平衡。同化是指將客體納入主體已有認知結構或行為模式的過程,順應則是指調整原有的認知結構或行為模式以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二者都是對環境做出反應和對自身進行調節的過程。因此,心理適應實際上是一個自我調節的過程。

二、大學生活的特點與心理適應問題

(一)大學生活特點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活環境的改變。高中時期大部分學生就近上學,在家吃住,生活方面的許多事情由家長料理。上大學后,過上了集體生活,生活獨立性大大增強了,校園及周邊的文化環境和各種信息對大學新生必然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沖擊,如何相互溝通和重新建構一個新的人際關系是需要一個學習和成長過程的。

2.管理方式的改變。在中學,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和學習指導都比較具體,校規嚴格,學生自由支配的項目和時間不多。相比而言,大學的管理制度較為寬松,大學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大學生在學習科目、時間支配、生活安排等方面的自由空間相對較多。

3.教學方式的改變。大學教育是專業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結合,一方面,課程門類多,內容深和新,教學節奏快,自學時間增加,課程自選機會增加;另一方面,在一個班級授課的教師多,因而與學生在課后的溝通較少,學習效果及其知識的鞏固全靠學生自己的自覺性了,從中學到大學,是從被動的“要你學”向主動的“我要學”學習模式的轉變。

4.比較群體的不同。大學生在中學時代,可能都是班上的佼佼者,優越感和自尊感較強,而到了人才聚集的大學,大部分同學以前的學習優勢逐漸淡化或消失,這種落差往往使不少人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同時,大學校園的各種學生活動更加豐富,文藝體育才藝的比試更加突出,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水平顯出更加明顯的差異。

(二)大學生面臨的心理適應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

1.獨立生活困擾。主要指離開父母和家庭后,在集體生活、飲食習慣、錢財管理以及如何處理各種生活事務方面的困惑。如何克服孤獨感和思家情緒是新生適應階段的主要問題。

2.資源利用困擾。主要指不知如何利用大學各種生活資源、學習資源,或擔心有關信息無處獲得的焦慮。

3.人際關系困擾。主要是指在新的環境中如何結交新的朋友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如何與異性溝通,如何融入新的班集體,如何擺脫對中學人際關系的依賴感等。

4.學習能力困擾。主要指對學習方法、內容和形式的不適應狀況。大學教育內容多,進度快,沒有人直接督促學生的學習,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多。對習慣于被動學習、自學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就有可能產生學習上的壓力與困難。

5.職業目標困擾。這是指對就讀專業的了解、滿意度以及對未來職業前途的茫然感。不少大學新生是聽從父母的意愿報考專業的,自己對所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就業市場并不熟悉。職業目標困擾感強烈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的專業,容易產生失落感。

三、大學生適應障礙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適應障礙的產生是環境與個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其原因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一)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造成心理沖突

每個年輕的大學生都有自己的遠大理想,對未來充滿期待與希望。大學生常常按照理想來規劃自己的生活、學習、婚戀和擇業。然而現實的復雜性,常常使得理想不能實現,造成心理沖突。

1.對大學的不滿意。對于剛剛進入校園的新生來說,現實的大學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樣詩情畫意,學習也不是預料中的那樣妙趣橫生,面對的是“一個書包兩只碗,寢室——教室——圖書館”新的“三點一線”式的生活,一種失落的心理油然而生。產生這種失落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學老師為了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鼓吹大學“天堂論”,過分渲染大學美好的后果;二是新生對大學回報期望值偏高所致。

2.對專業的不滿意。有的新生由于沒有考上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或“熱門專業”,或認為自己所學的專業沒有前途便開始埋怨自己的專業。對專業的不滿意主要還是源于學生自身的原因:其一,不能處理好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的關系。其二,缺乏對專業的全面認識,容易對專業產生偏見。其三,學習內在動機不強,學習興趣驟然下降。

3.目標的真空狀態。考上大學后,不少學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讓緊張的神經和疲憊的身心得以調整和放松,沒有主動確定新的目標。學生往往被動按照學校的安排簡單而重復地生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能做什么,所以,大學雖然比高中自由,但許多新生會感嘆大學沒有高中充實。

(二)自我優勢的喪失,產生角色定位偏差

1.社會角色的理想化。考上大學意味著進入享受精英教育的行列,社會地位一夜之間發生了明顯的改變,社會角色也隨著發生變化。在人們的期望中大學生各方面應該都是比較優秀的,是全面發展的“理想角色”。大學生自然感到社會對自己期望的變化,自我期望也無形中隨之提高了。但往往對未來生活和學習過于理想化,缺乏充分適應大學生活的心理準備。

2.“優秀生”的多元化。大學生都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望,然而要想保持高中時期的“光環”和理想角色并不容易。高校追求優秀的價值多元化,不僅看重知識,而且也注重能力。這種評價體系的改變,一方面為大學生自我展現提供了寬闊的舞臺,另一方面也淡化了學習成績在評價中的權重。不少新生由于沒有適應這種多元化的優秀生的價值觀念,容易出現心理失衡。

3.自我認知失調。大學作為一個人才精英聚集的群體,不少在中學時代的佼佼者到大學后只能處于中間狀態,甚至變得相對落后,一些同學難以接受自己不再是優秀人物的現實,情緒上產生明顯的波動。這種反差和心理不平衡狀態導致自我認知失調。

四、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的培養

心理適應能力是指一個人根據客觀環境要求,主動采取對策,在一定程度上適應環境的能力,即一個人與現實生活和諧相處的一種能力。它與大學生人格發展密切相關,也是大學生人格發展的必然任務。

(一)樹立“四個學會”的發展觀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大學生心理適應實質是個體內部人格發展與外部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

1.學會做人。大學生首先要學會做人,適應與發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人格成熟,不斷增強自主性、判斷力和個人的責任感;使人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擁有明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和是非觀念,能夠遵守社會公德,使自己的各項行為符合新時期大學生的行為規范。

2.學會做事。大學生要有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要有獨立的生活管理能力,獨立選擇、獨立決斷、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應付各種情況和各種環境的工作能力,能夠不斷積累相關的做事經驗,工作富有成效。

3.學會與人共處。在現代社會中,與人和諧共處,既是一種人際交往技能,也是人生成功的一種人際資源。大學生應對他人有尊重真誠的態度,能夠接納他人的長處與不足,能夠與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在溝通中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在相互交流與分享中促進自我和他人的成長與發展。4.學會學習。學習是一個終身的任務。大學生應該熱愛學習,不斷用新的知識充實自己,不但學會本專業知識,而且學習與之相適應的各種人文和自然科學知識,擁有跨學科的交融能力,擁有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在復雜信息環境下檢索和判斷的能力,擁有不斷創新的能力。

(二)全面發展自我能力

1.發展能力。在大學期間,大學生應增進和發展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智力、體力、社交能力等,有能力是樹立自信心的基礎。

2.管理情緒。大學生們每天面對許多挑戰,有些來自學習方面,還有些來自人際關系、家庭、生活等方面,從而產生種種積極的和消極的情緒,大學生要充分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情緒,并以恰當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

3.通過自主邁向相互幫助。作為大學生,學習獨立生活和自己獨立承擔責任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也要學習如何相互幫助、相互包容,因為每個行為都會影響自己和他人,在有些情況下個人需要做出犧牲和讓步以達成共識。

4.發展成熟的人際關系。建立成熟的人際關系十分重要:一是要容忍和欣賞別人與自己的不同;二是要有能力與別人發展融洽的關系。維持這樣一種親切融洽的關系需要自我認識、自信心及溝通技巧等。

5.確立自己的角色地位。確立自己的角色地位對于大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它既影響自我評價、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同時也影響他人對自己的滿意及接納程度。

6.發展目的。發展目的包括做出計劃,定出方向,明確目標,根據目標在以下三個方面定出次序:一是職業上的計劃及期望;二是個人興趣;三是對人際關系及家庭的責任。

7.發展整合。大學生的價值信念是引導他們行為的方向,也是他們為人處世的原則。整合的意思是指將自己行為與價值保持一致,同時顧及別人的利益、尊重別人的意見。

(三)加強新生的心理適應教育,加快角色的轉變

學校要采取有力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科學有效的新生心理適應教育,使大學生盡快適應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模式。

1.提升學習意識。利用新生充滿好奇心、可塑性強的特點,加強對學校自然環境和學校文化的教育,建立新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對專業的學習興趣。對新生進行有關學校的資源狀況和管理制度以及學校的悠久歷史和發展前景的教育,激發學生的愛校熱情。

2.加強自我認識。對自我的重新認識和評價需要勇氣和智慧,學校要加強對個體的情感關懷和情感激勵。與特殊學生加強交流,了解學生遇到的心理困惑,鼓勵學生積極面對各種適應問題,從心理上、思想上以及實際生活上幫助學生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尋找問題的解決途徑。貧困地區、離異家庭以及外地的學生群體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而以往學習優秀以及擔任學生干部的學生群體容易產生失落心理,往往出現自我認知偏差和目標迷失問題。

3.重建個人目標。學校要注重加強學生的目標激勵,幫助新生樹立目標體系。要引導學生在自我全面認識的基礎上,做出科學的自我評價;加強學生對優秀大學生多元化的認識,正確處理學習與人格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好全面發展和重點發展的矛盾,在全面提高的基礎上有步驟、有重點地發展;引導新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現有的資源,主動培養自己的興趣和興奮點,激發自身潛力;引導新生克服樣樣爭先進和急功近利的心態,“長計劃,短安排”,并保持目標體系的靈活性。

(四)正確處理生活應激事件

針對大學生所面臨的各種壓力來源要有一個清楚客觀的認識和充分的心理準備,打破大學的理想化和神圣化,克服“大學是享受天堂”的錯誤思想,樹立迎接挑戰,正視挫折,不斷磨練和發展的理念。只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才能做到有備無患,才能降低心理的挫敗感,采取更為積極主動的行動,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

(五)培養積極的應對挫折的方式

1.要正確認識和對待挫折失敗所帶來的苦惱。對失敗要有精神準備和正確認識,挫折和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失敗常常給人帶來煩惱和痛苦;受挫時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體驗自己的痛苦上,把注意力轉移開來,使挫折的消極影響大大縮小;要積極擺脫痛苦和消極情緒的干擾,待情緒穩定后,集中精力去認識挫折本身。

2.面對挫折,認清問題,冷靜分析。要敢于面對挫折,當你正視困難挫折時,它就變得不那么有力了,認清了挫折的局部性和暫時性,就會大大激勵我們的信心和斗志;需要對挫折全面分析,找出失敗的主客觀原因,從而提高個人的認識,利用積極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3.積極行動,尋求轉機,走自己的成功之路。面對困難和挫折,不僅需要有正確的態度,更重要的是積極行動,尋求解決方法。找到問題的原因之后,要積極地創造條件加以改善;需要將毅力和正確方法結合起來,既要具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又要具有創造能力和正確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我們經過努力還不能成功時,就不妨換個方向,改變目標,再作嘗試,可能會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從現有的條件中找到更適應自己的發展和努力方向,與環境更好地協調起來。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大學生心理素質教程.北京出版社,2002.

[2]姚根發.“過度期”大學新生思想透視分析.長江水利教育,1994.

[3]王才康.大學生生活困擾的初步研究.應用心理學,2002.

[4]范國平,鐘向陽.大學新生常見心理困擾的類型、原因以及對策,2002.

[5]石林編著.健康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篇4

【論文摘要】: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個人成長,還關系到整個社會和民族未來的發展。因此,重視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歷程,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發現大學生的心理疾病從而正確引導大學生排除心理障礙、消除心理陰影、預防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務。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具體表現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困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而心理障礙則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身心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對大學生活感到極度不適應。人的一生中會有多次的生活環境的變遷,每次環境的改變都有一個從不適應到逐漸適應的過程。人的適應能力與自身的生活能力有關,并受到性格和智慧的影響。一般而言,在當代的在校大學生中,不適應問題在大一的新生中表現的尤其明顯。大學生第一次離開父母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環境和一群陌生的同齡人生活在一起,心理上會發生強烈震蕩。當代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新一代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在家里是父母眼中的特寶兒,在學校是老師眼中的天之驕子,他們在生活上對父母有種很強的依賴感,在心理上又有一種很強的優越感,這也是導致他們環境適應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大學生活不適應問題是大學生心理問題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可以說,大學生的其他很多心理問題也是因為一開始適應問題沒解決好而引起的,這應該引起高校教育的足夠重視。

2.人際交往障礙。從人的本質上來看,人是一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要想在社會上獲得生存與發展,就必須處理好人與人之間這種復雜的關系。尤其是對大學生而言,離開父母、離開家來到一個陌生的集體當中,更始要學習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大學是通向社會的橋梁,當代的大學生一方面希望不斷擴大交往范圍,通過交往獲得信息,達成互相理解,滿足人際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他們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條件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適應所面臨的交往情景。他們既要和人交往,但又不善于交往,因此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同時,在與他人相處時,如果與周圍人關系融洽,心情就會舒暢,關系冷淡或緊張,就會心煩意亂。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是多方面的,如果處理不好,心理上就會產生孤獨,情緒上自然低沉壓抑。從品質道德方面講,自私、蠻橫、孤傲、猜忌、心胸狹窄的人在集體環境中不受人歡迎。同時,從小在封閉環境中長大的學生容易發生交往問題,怕和人打招呼,怕與人接觸,在集體場合不敢大聲說話,與異性接觸感到緊張等心態,這些都與缺乏社交經驗有關。馬加爵的案子就是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因為過度的人際交往障礙,引發心理畸形,實施暴力行為。

3.戀愛問題。大學生戀愛人數日益增加,而且越來越早期化。現在大學生中戀愛問題也是心理問題的主要方面。戀愛是大學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他們正處于所謂"戀愛季節",限制他們戀愛是不實際的,只能正確引導。圍繞戀愛產生的心理問題有多種表現:有的因沒有異性朋友而難耐孤獨,煩躁,情緒不定;有的一廂情愿陷入單相思,無法自拔,引緒低落;有的面臨幾個追求者無法選擇;也有的發現兩人不合適想中斷關系的;有因誤會或為誤解、猜疑所困擾,憂心忡忡、郁郁寡歡的;有為失戀痛不欲生,并由此而產生強烈自卑、憂郁、焦慮、悲憤甚至絕望的等等。戀愛最使人激動,也最易于給人帶來痛苦。因戀愛引發的抑郁、精神障礙,甚至自殺、他殺,在大學校園也不在少數。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剖析

當代的青年大學生正處在生理、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生理發育基本成熟、心理發育尚未確定,尤其是情感豐富與情緒不穩定的矛盾狀態十分明顯。

社會轉型、改革開放、經濟轉軌、東西方文化的交匯、碰撞、融合,市場的激烈競爭,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引起了人們心理的巨大震顫。我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理與心理發展不平衡

由于家長對子女的過高期待、過分保護、關愛,造成孩子生活能力差,對家長的依賴性強,導致孩子認知和情感發育不正常,致使當前大學生心理斷乳期延長。當前,許多家長對孩子過分保護和關心。為了讓孩子專心讀書,大多數家長把孩子生活中所有的瑣事都承包下來,造成孩子的生活能力差,對家長依賴性強。過分的溺愛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認為別人的付出是應該的,自己有權利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而無需盡義務。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行動時不考慮后果。孩子生理成熟了,認知能力和心理卻未成熟,生理與心理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在高考指揮棒的調遣下,學校和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采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滲透到其中,忽略了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可以說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從高中開始就已經存在,父母整天的叮囑、監督、束縛和管制限制了學生的自由,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情緒。這些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響,使其心理失衡,嚴重的會形成心理障礙。心理問題在新生入學時呈現潛伏狀態。由于擺脫了高考的壓力,學生普遍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可以暫時遠離緊張的學習生活。告別了高中階段高密度的課時、繁重的作業和頻繁的考試,學生體會到了難得的輕松感覺。開始了在學校的住宿生活之后,他可以長時間脫離家長的監督和管束,從而獲得了從未享受過的獨立和自由。陌生的大學校園環境也使學生感到新鮮與好奇,對新事物和美好未來的憧憬使其暫時忘卻了心中的煩惱。盡管新的校園生活環境為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問題進行自我調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是很多學生并沒有把握住這個有利的時機。高中時期形成的心理問題,在新生入學階段,其癥狀往往有所減輕甚至消失,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己經徹底擺脫了心理問題的困擾,心理障礙仍以潛伏的狀態繼續伴隨著他們,一旦遇到其心理壓力過大或出現心理波動時,心理問題又會復發。

(二)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不足

學生未接受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識匾乏。根據2004年10月在北京師范大學對100名在校大學生所進行的調查,17%的學生表示自己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非常了解,34%的學生表示對這方面的知識比較了解,而49%的學生表示對這方面的知識并不了解。由此可見,目前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狀況并不樂觀。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地防止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但是,目前很多學校都只是流于形式或是缺乏相關內容的課程,并沒有使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實質上的作用。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原本脆弱的心理缺少了有效的防護機制,這不利于預防心理疾患。有的學生誤認為健康的概念只是局限于生理上沒有嚴重的疾病,在出現心理波動和心理失衡時,意識不到這些狀況會發展為心理障礙,這增加了預防心理疾病的難度。一旦出現心理問題,學生面對情緒失控的狀況,常感到非常恐慌,找不到擺脫困境的辦法,不會向心理咨詢機構求助。心理健康知識匾乏導致學生心理調適能力不足,從而增大了心理問題發生的可能性。由于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識,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不足。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學習和身體健康狀況,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這埋下了誘發心理問題的隱患。"目前,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認識上的偏差。首先,是對健康定義的片面理解,學生往往沒有認識到心理健康也同樣是評價一個人是否健康的重要內容之一,很多學生只注重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心理健康。其次,是對心理健康標準的片面理解,學生通常容易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沒’病’,只有患精神病的人才是有問題的,而對大多數人來講,不必考慮這個問題。此外,是對心理健康水平的片面理解,有的學生自認為沒有什么心理煩惱和心理困惑,就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學不學心理健康知識,重視不重視心理健康與自己無關,自我感覺良好。"這種錯誤的認識使學生在遇到情緒不良、心態失衡或是壓力過大等情況時,認為一時的心情不佳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快就會過去了,不至于危害到自己的身心健康,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健康正面臨著心理疾患的威脅。缺乏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使很多學生錯過了避免形成心理問題的最佳時機。他們往往是在心理問題日益嚴重,以至于直接影響到其正常的生活時,才不得不采取應急措施或是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三、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應的解決對策也不應是單一的。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如何及早疏導、干預,防患于未然,朔造大學生健康的人格,這是擺在高校教育工作面前的重要課題。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我認為應主要從學校和學生自身兩方面來考慮。

(一)學校方面對策略

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在教育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學校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僅如此,學校還應引導學生正視挫折,對困難和失敗有足夠的心理承受力,隨時做好應對挫折的準備。

其次,要讓學生認識到挫折的兩重性。心理衛生學認為,真正能引起適應困難的,主要不是那些挫折、應激和沖突本身,而是當事人對于它們的看法以及用來應對的方法。挫折對個人的影響具有兩重性,只看到其消極影響是片面的,挫折的作用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是一種內驅力,能推動個體為實現目標而做出更大的努力,花費更多的精力,還可以增強個體的容忍力,提高認識水平。

(二)學生自身方面對策

首先,要對自己寬容,不過分追求完美,正確認識自身的缺點。要敢于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如果學生能夠坦然地接受自身存在心理問題的現實,承認自己有缺陷并且敢于面對這一缺陷,那么心理問題對于他們來說也就不再可怕了。

其次,要正確地認識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總是過分在乎別人對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害怕讓別人失望,這是一種壓抑自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造成某些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事實上,一個人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愿望,自我價值的實現并不是完全取決于他人的意見和評價。

最后,還要合理地釋放壓抑的情緒。大學生面臨著學習的壓力以及就業的抉擇,背負著較重的心理負擔,適當地宣泄不僅能有效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還可以使學生的心理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參考文獻

[1]史仲芳,心理與健康,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M].1987.

[2]王樹茂,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學,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M].1986.

[3]俞國良,青年交往心理初探,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M].1987.

篇5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壓力與日俱增。而大學生正處于向社會過渡中,各方面發展還不盡完善,更易出現心理問題。相關調查顯示,心理障礙已成為近年來大學生休學、退學的第一位原因。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已越來越不容樂觀。盡管許多機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開展了各種調查和研究,結果不盡相同,但結論是一致的,即占有相當比例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大學生面臨著學習、交際,情感,擇業等多重壓力,每位大學生在其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問題,遭遇種種挫折,而有些大學生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如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和引導,會影響他們的學業以及生活,乃至影響他們的一生。

因此有必要對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深入分析研究,了解大學生一些基本心理問題,適時提出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預對策,緩解大學生壓力,并提高大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

2常見心理問題

2.1方法

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從重慶大學心理咨詢機構選取2009年度四月和五月份做心理咨詢的同學119人,以來訪者的登記的基本資料為依據。

2.2數據分析

我們對來訪者的情況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2.2.1基本情況

學校心理咨詢機構處于免費的,避免了經濟問題帶來的來訪者的不公平性。從四月份和五月份的數據看出,來訪者中本科生87人,研究生32人(X2=17.9,P<0.05*);男生62人,女生59人(X2=0.27,P>0.05);理工科95人,文科24人(X2=42,P<0.01**)。大約10%的來訪者是在輔導員、同學或家長陪同下進行咨詢的,其余的都是自己主動來做心理咨詢的。其中42個來訪者并不是第一次來咨詢。

2.2.2心理問題歸類

從來訪者的心理咨詢問題來看,分為一般的心理問題和嚴重的心理問題,一般心理問題是指近期發生的,內容尚未泛化,反應強度不太強烈的情緒問題,能找到相應的原因,思維合乎邏輯,人格也無明顯異常。而嚴重的心理問題指持續時間較長,患者很痛苦,嚴重影響生活的一些癥狀。

3討論

3.1基本差異分析

3.1.1性別,年級差異

來訪者在性別方面并沒有出現差異,即兩者的求助程度相差不大。而以往的研究認為,女生比男生更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因為女生獲得的社會支持普遍高于男生,女生在情感交流及人際中比男生更能釋放自己的情緒。但是此處的男女差異不大,可能與調查的總體樣本有關,即此所學校的性別比例原本有懸殊,工科院校的男生比女生多,所以出現了咨詢中來訪者的男女性別差距不大。同樣,本科生和研究生,工科和文科的基數比例也不一樣,造成了差異。

3.1.2咨詢次數差異

從這兩個月的數據來看,有幾乎三分之一的同學不是第一次咨詢。我們上面提到,因為學校咨詢結構的免費,一方面排除了因經濟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同時也有弊端,有少數同學覺得咨詢很舒服,似乎上癮了,咨詢的次數頻繁。而學校咨詢機構的師資畢竟有限,導致了一些真正需要幫助的同學得不到幫助,涉及到資源限制問題。

3.2心理問題

進入大學后生活方式發生了一些改變,有些大學生出現了不適應,學習方面的吃力,人際交往的困惑,情感上的困擾,就業上的擔憂等一系列問題,也有因此出現焦慮過度,失眠,抑郁等嚴重影響學習生活,更進一步加劇了心理問題。

從上面的調查中看出,人際交往(23.5%),學習(16.8%),情感(9.2%),就業(8.4%),經濟(8.4%),抑郁、焦慮、軀體障礙(10%)也占了很大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同學是其他問題,如家庭問題等。

3.2.1人際交往方面

人際交往在大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大學生活的劑,當人際關系不當時,或者感到不被他人接受時,會感到壓抑等狀況。主要表現在當與他人意見分歧時,不能有效的溝通,化解問題,尤其表現在同宿舍的同學身上,咨詢中發現大一、大二的女生尤為嚴重,因為女生一般比較敏感,加上大一、二同學交際經驗不足,往往在遇到問題時不能控制彼此的情緒,導致人際關系緊張。

3.2.2學習壓力

學習方面主要是針對本科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學習方式與以前發生很大的改變,老師不再是就每個具體的小題進行解答,而是方法和方向性的指導,而新生還不能完全適應,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思考,工科的學生更為明顯。造成的學習壓力很大,有些同學甚至因此導致暫時的焦慮,失眠等。李敏等人也有相關研究。

還有一方面是大四的畢業生面臨就業和考研的沖突,不知道是否繼續學習,深究原因,可能與缺乏目標,逃避目前就業有關。有一大四學生,談及自己因為學習感到焦慮,本專業出現掛科,又想考外專業的研究生,在矛盾與沖突中,無法正常學習,深感痛苦之極。

3.2.3情感方面

情感方面的問題,主要是針對本科生的高年級及研究生。在戀愛中不知怎么正確處理感情,加上一些出現同居等問題,而大學生沒有很多人生經驗,在雙方出現問題時,不能夠寬容忍讓對方,有男生甚至出現毆打女方的行為。特別是一些即將面臨畢業的各種問題造成的情感困惑。

3.2.4經濟壓力

經濟反面的壓力,一些學生因為家庭經濟比較困難或者因為長期的消費一直來自家庭,感到有壓力和內疚。

3.2.5稍微嚴重的心理障礙

從來訪者可以看出,抑郁,焦慮等問題可能是因為長期情緒得不到發泄,自我要求高等導致的,而且這些癥狀在新生上有遞增的趨勢。近來的數據表明,新生的壓力很重,容易出現一些學習壓力或適應等方面的問題,進而導致抑郁焦慮甚至失眠,這種狀況又繼續加重,形成惡性循環。

針對問題的嚴重程度不同,一些被診斷為神經癥(持續時間數月,來訪者很痛苦,影響社會功能),包括抑郁癥、強迫癥、焦慮癥及軀體障礙。還有一些精神障礙的,我們依據嚴重程度上報學校,并轉介相關醫院機構進行治療。對于有抑郁、強迫傾向等身體有些不適感的,可以進行定期咨詢(每周一次),提高來訪者自我調節能力及壓力應對能力。

4改變措施

為了大學生更好的健康成長,學校及相關機構應該采取積極措施,讓大學生意識到有心理問題應該積極的求助,通過多種方法緩解大學生壓力,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

4.1預防為主

心理健康工作的重點應轉移到積極預防為主。以往的重點是關注心理有問題的同學,但是心理健康的問題主要是生活中的各種事件產生,心理健康的工作要針對所有的同學,要以預防為主。

首先,要讓同學了解到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及普遍性,任何人都會發生心理問題,不要看成精神障礙,客觀的認識心理問題。其次,要大學生認識到有問題時,就應該積極的求助,或者和同學老師溝通,如果有需要隨時去聯系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積極的對待情緒等各種不適。

4.2開設公共課及團體輔導

學校也要針對全校同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定期團體輔導。王玉(2009)研究發現,通過給大學生開設《健康人格心理學》后,學生主觀報告和實際測得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提高。師范院校大多開設心理教育方面的課程,而隨著今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容樂觀,一些工科院校也逐漸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積極的開設課程并對輔導員進行相關心理培訓。

心理工作人員定期進行團體輔導相關的活動對于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有改善。裴利華(2009)通過對比研究,對實驗組大學生進行團體輔導,個別咨詢,心理健康教育,發現實驗組的同學心理幸福感和健康程度明顯提高。通過一些公開的輔導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調節和緩解作用。我校每周一進行心理團體輔導,學生也踴躍報名。在團體輔導中體會到合作、團結、傾聽,對人際關系有很大改善。

4.3學校心理咨詢結構的完善

學校心理咨詢機構的完善及規范對心理健康工作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學校心理機構實行免費制,對于所有的學生進行開放,排除因為經濟原因造成的不公平。另一方面學校心理機構應該嚴格遵守心理咨詢的相關規定,除了特別重大的危害自己和他人健康外,應嚴格為同學保密。一些同學總是擔心自己的秘密被他人知道,感到尷尬,而排斥心理咨詢。而學校心理咨詢結構,彌補了輔導員在這方面的不足。

同時心理結構的完善,要進一步針對嚴重心理障礙的,神經癥及嚴重的人格障礙及精神障礙的同學進行認真診斷,并進行相關醫院結構的轉介,嚴重的可以考慮讓學生休學等,避免造成嚴重后果。

參考文獻:

[1]俞少華,張亞林.我國大學生心理輔導現狀.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2):131-132.

[2]袁玉華,晉輝勇,趙擁軍.大學生因病原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1998,19(6):461-462.

[3]陳麗文,胡凱.長沙市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思考.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2,(3).

[4]樊富民.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13-18.

[5]李敏,于威.2000名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心理健康,2009,16(1).

[6]李殿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研究.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28(2).

[7]王玉.人格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實效性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2).

[8]裴利華.積極心理輔導綜合模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1).

篇6

論文關鍵詞:有氧健身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

 

根據有關資料研究表明: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中約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精神疾病和其他心理障礙已成為大學生退學、休學等中斷學業的重要原因。甚至直接導致自殺傾向。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現階段心理學界乃至整個教育界的問題之一。因此,探索適合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是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所在。有氧健身操是增強體質、提高人體健康水平最常用、最有效方法,但同樣對人們的心理健康也能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有氧健身操是女大學生健身運動中較常見和喜愛的一項體育運動項目。本研究以有氧健身操作為干預手段,制定干預方案, 試圖通過增強實驗者的體育活動來影響認知、情緒和行為,改善大學生的心肺功能,從而減輕實驗對象的心理問題。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和醫學院、生物工程學院的大專一年級1476名學生進行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普查,用SCL―90進行調查問卷。將SCL―90中強迫癥狀因子≥2.2分(共有240名)中,按照自愿報名的原則, 將一年級女大學生90人(表1) 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 ,作為本研究的正式研究對象。制定1學期有氧健身運動干預方案。實驗組每周訓練2次,每次時間為60 min。對照組除其他項目的體育課外,不進行有組織的體育鍛煉活動,自行調適。

1.2 研究工具

90項癥狀清單(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又名癥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計分方法采用李克特式總加量表法(Likert-type rating scale)的五點分量表方式編制而成,評分受試者根據題目所敘述內容,1.持續2.經常3.有時4.偶爾5.無體育論文,依序記4分、3分、2分、1分、0分。

1.3 研究方法

1.3.1 運動干預方案 運動干預方案按照趣味性、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的原則制定期刊網。具體內容有基本健美操,基本步伐操、排舞、拉丁操以及形體練習等。運動時間:每周2 次,每次60 min ,共計12周。運動強度: 基本控制在中等水平,也就是相當于最高心率的60%--75%,練習中心率一般控制在120~135次/min。

1.3.2 用SCL―90調查主要結果

1426名女大學生SCL-90測驗總均分即總癥狀指數(GSI),以常模總均分的+1.96S為根本標準,將被測評為心理健康者(GSI<X+1.96S)心理問題者(GSI≥+1.96S)。

表1 1426女生大學生 SCL-90總均分評定結果(發生率%)

心理健康者心理問題者

GSI<+1.96S+1.96S≤GSI

人數1186240

百分比83.1316.87

表2 試驗前兩組間研究對象心理狀況比較(±S)

組別人數 人際敏感(In)強迫癥狀(Ob) 憂郁(De) 恐怖(Ph) 焦慮(An)偏執(Pa)

實驗組 452.17±0.49 2.22±0.47 2.07±0.51 1.62±0.29 2.07±0.51 1.94±0.48

對照組 452.15±0.492.24±0.51 2.05±0.48 1.63±0.28 2.08±0.53 1.92±0.45

1.3.3 數據處理

數據采用SPSS11.0 統計軟件,對SCL-90進行統計分析。所有數據用平均值和標準差( X ±S) 表示,組間差異用t 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情況

通過對1426名女大學生SCL-90的心理測驗,結果(表1)有16.87%的學生存在心理健康的問題,主要癥狀表現為人際敏感(In) 、強迫癥狀(Ob) 、憂郁(De) 、恐怖(Ph) 、焦慮(An)、偏執(Pa) 等方面。原因是:女生天性比較敏感,考慮問題比較細膩,一些小的事情也容易引起消極的情緒反應,同時,更在乎別人的評價,因此,體驗和感受到上述的心理癥狀。

2.2  有氧健身操干預前各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從表2可知,試驗前,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在人際敏感、強迫癥狀、憂郁、恐怖、焦慮、偏執的得分沒有明顯區別,說明試驗前2個組心理健康狀況一致。2.3有氧健身操干預后各組心理狀況變化比較

從表3可知,干預后與干預前相比體育論文,試驗組在人際敏感、強迫因子得分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抑郁因子得分差異有顯著性,其中恐怖、焦慮、偏執因子得分雖然也減輕了一些,但無顯著的差異;而對照組干預前后基本上沒有變化。

表3  試驗前后兩組內研究對象心理狀況變化

指 標 對照組(n=45)實驗組(n=45)

干預前  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

人際敏感(In) 2.15±0.49 2.11±0.43 2.17±0.491.77±0.44**

強迫癥狀(Ob) 2.24±0.51 2.18±0.47 2.22±0.471.81±0.41**

憂郁(De) 2.05±0.48 2.0±0.412.07±0.511.70±0.46*

恐怖(Ph) 1.63±0.28 1.61±0.23 1.62±0.29 1.49±0.29

焦慮(An) 2.08±0.53 2.05±0.49 2.07±0.51 1.91±0.48

偏執(Pa) 1.92±0.45 1.88±0.41 1.94±0.481.82±0.42

*表示干預后比較P < 0. 05 , **表示干預后比較P < 0. 01

3. 討論與建議

實驗組經12周,每周2次,每次時間為60 min的有氧健身操鍛煉,研究對象SCL-90量表得分有了顯著性下降,心理健康狀態得到明顯改善,可能由以下原因共同作用

3.1 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憂郁、恐怖、偏執等癥狀,與國內外有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3.2 有氧健身操展現的是人體美、動作美、音樂美及藝術美,能有效提高練習者對實際生活的審美情趣,重新找回對實際生活的美好憧憬,有利于轉移她們的注意力,樹立自信心。

3.3 有氧健身操練習強調鍛煉氣氛,練習間相互交流與互動,體現樂觀、友愛、偷快、同情等多樣的感,逐漸發現實際交往與溝通的美好與樂趣,從而有效緩解人際、強迫、憂郁癥狀,

3.4 有氧健身操能改善實驗組學生心肺功能,使安靜心跳率降低,每博輸出量增大體育論文,使動、靜脈含氧量差距加大。運動能加強新陳代謝,疏泄負性心理能量,產生積極的心理感受,預防和減輕強迫癥的一系列癥狀。

3.5 有氧健身操能有效增強心理問題者的身體素質,增強食欲,改善睡眠,提高學習效率與生活質量,能使心理問題者心情舒暢,從而改善心理健康。

3.6 有氧健身操對減輕強迫癥、人際關系敏感、憂郁等癥狀有顯著的效果;建議以后的研究中,擴大樣本,用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進行對比研究,尋找最好的方法和項目,進一步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王極盛.中學生SCL-90信度、效度檢驗與常摸的建立[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1):8-10。

[2]楊洪輝.試論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J].山東體育科技,1998,20(4):65-69

[3]李斌,張孝民.分組群體評價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上海體育科研,2003,24(6):60-61

[4]樊新生.體育教學如何增進和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J].體育學刊,2000,(2):99-101

[5]梁德清.高校學生的應激水平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4,(1):5-6.

[6]廖小華,黃曉麗.有氧健身操對網絡成癮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 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10,24(6) :98-101

篇7

(一)書寫格式要求:

1.頁面設置

(1)紙張:A4紙,單面打印。

(2)頁邊距: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cm,縱向,左側裝訂。

(3)版式:頁眉1.5cm,頁腳1.75cm。

(4)字體:正文全部宋體、五號。

(5)行距:多倍行距為1.25,段前、段后均為0。

2.如用手寫,所有填寫項目必須用碳素或藍黑墨水鋼筆書寫。

3.題目用黑體、小二、單倍行距。“摘要”和“關鍵詞”字樣用黑體、五號、加粗、空兩格,中文摘要內容用宋體,英文摘要內容TimesNewRoman;“摘要”和“關鍵詞”與具體內容之間用冒號相隔,摘要內容一般不超過300個漢字,關鍵詞3--6個,關鍵詞間用分號隔開。

4.目錄頁排版只排到二級標題,即章和節或一、二級標題;“目錄”字樣用四號、宋體、加粗、居中,摘要與關鍵詞不標序號、左邊頂格,頁碼號用大寫羅馬數字標注,右頂格;目錄的章、節或一、二級標題左邊頂格,頁碼號用阿拉伯數字標注,右邊頂格。

5.正文內容首行均空2格,回行頂格,一級標題為“一、”,二級標題為“(一)”,三級標題為“1.”。一級標題單獨占行,標題加粗宋體四號居中段前段后各0.5行,末尾不加標點;二級標題單獨占行,“括號()”用中文半角輸入,標題加粗宋體五號,末尾不加標點;三級標題不單獨占行,與內容之間用句號隔開。

6.致謝字樣用宋體、四號、加粗、居中。

7.參考文獻字樣用宋體、四號、加粗、居中,每條參考文獻均頂格書寫,序號加方括號,書寫格式應符合GB7714—1987《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常用參考文獻的書寫格式如下:

(1)期刊。[序號]作者.題名[J].期刊名稱,出版年份,卷號(期號)

(2)書籍。[序號]著者.書名[M].版次(第一版應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

(3)論文集。[序號]著者.題名[C].編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

(4)學位論文。[序號]作者.題名[D].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年份

(5)專利文獻。[序號]專利所有者.專利題名[P].專利國別:專利號,日期

(6)國際、國家標準。[序號]標準代號,標準名稱[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

(7)電子文獻。[序號]作者.電子文獻題名[EB/OL].電子文獻的出版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文獻作者3名以內的全部列出,作者間用逗號隔開;3名以上則列出前3名,后加“等”(英文加“etc”)。

8.“附錄”字樣與附錄標題內容間空兩格、宋體、四號、加粗、居中,附錄與論文正文連續編頁碼,每一附錄均另起一頁。

(二)文稿要求:

1.文字通順,語言流暢,版面整潔,便于裝訂。文稿須打印或手寫,手寫文稿須清楚工整準確,不得請人寫作。

2.各種計量單位必須采用1984年2月27日國務院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并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使用方法》執行。

3.標點符號應符合國家標準G/BT15834-1995《標點符號用法》的規定。

4.外文字母采用我國規定和國際通用的有關標準寫法,要分清正斜體、大小寫和上下腳碼。

5.科學技術名詞術語采用全國自然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規范詞或國家標準、部標準中規定的名稱,尚未統一規定或叫法有爭議的名稱術語,可采用慣用的名稱。

6.文中的數字,除部分結構層次序數和詞、詞組、慣用語、縮略語、具有修辭色彩語句中作為詞素的數字必須使用漢字外,應當使用阿拉伯數碼,在同一文中,數字表示方法應前后一致。

7.公式一般居中放置。有編號的公式頂格放置,編號需加圓括號標在公式右邊,公式與編號之間不加虛線。公式下有說明時,應在頂格處標明“注:”。較長公式的轉行應在加、減、乘、除等符號處。

(三)圖紙和曲線圖表要求:

1.圖表內容及其表號、表名或圖號、圖名均用宋體、五號字,所有表號、表名統一列在表的上方,圖號、圖名統一列在圖的下方。

2.表內內容應對齊,表內數字、文字連續重復時不可使用“同上”等字樣或符號代替。表內有整段文字時,起行處空一格,回行頂格,最后不用標點符號。

3.圖紙必須圖面整潔,布局合理,線條粗細均勻,圓弧連接光滑,尺寸標準規范,文字注釋必須使用工程字書寫。

4.曲線圖表的所有曲線、圖表、線路圖、流程圖、程序框圖、示意圖等不得簡單徒手畫,須按國家規范標準或工程要求繪制。

(四)譯文要求:

譯意準確,書寫清楚,內容必須與論文(課題)有聯系,或在擴大專業視野等方面有參考意義。

(五)注釋:

注釋是對畢業設計(論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和補充說明。注釋采用頁末注(將注文放在加注頁的頁腳),不可行中加注,注釋編號選用帶圈阿拉伯數字,注文使用小五號宋體字。

大學化學論文范文一:開放式無機化學實驗教學研究

摘要:針對無機化學實驗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適應21世紀科技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以開放式實驗教學的模式代替傳統式實驗教學的模式。以學生為主導地位,讓學生進行開放式實驗,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

關鍵詞:開放式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而實驗教學又是化學理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學好化學就必須做好實驗教學。化學的四大分支學科之一的無機化學是以無機化學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無機化學實驗是長江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和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各專業跨入大學校園后所接觸的第一門基礎實驗課程,是老師與學生在教學科研相結合所要經歷的一個階段。無機化學實驗具有獨特性:一是所用儀器設備、藥品種類等都很多;二是需要學生掌握的基本操作雖然簡單但是多樣化;三是實驗現象復雜。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有機會多練習實驗操作,必須對以往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讓實驗由封閉式轉向開放式,讓學生開展多開放性、設計性實驗,以達到培養高素質人才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1傳統實驗教學模式

無機化學實驗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改革后,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傳統實驗教學模式。正是這種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使得實驗教學存在很多難以解決的教學問題,比如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學形式是單一的講解式,而且所講內容也是沿用了好多年的陳舊內容;教學課件使用多年,沒有一點創新;學生也只是按老師的要求照方抓藥,沒有一點學習熱情,也沒有學習主動性,更談不上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有創造性思維了;實驗中能力培養差;實驗設備利用不合理;培養出來的學生根本不能達到當今社會對人才需要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高綜合素質人才需要越來越多,那么,還按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是培養不出當今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的。所以,為了能夠滿足當今社會人才的需要,就必須打破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改變這種扼殺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盡快實現改革創新,以便能更好地給學生以發展空間。

2開放式的教學模式

為了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本課題組對化學化工學院2012級、2013級、2014級一年級學生的無機化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主要從實驗內容、實驗時間、組織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開放。

2.1實驗內容的開放

傳統的實驗教學內容都是由老師指定的單一的基礎類實驗,這樣就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實行教學改革后,開放式實驗教學內容發生很大的變化。老師將根據新的課程目標提出多個實驗模塊,包括基礎類、驗證類、綜合類、設計類、自主類等等。基礎類和驗證類實驗是每位學生必須做且必須掌握的實驗項目,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基本能力的訓練,為綜合類、設計類、自主類奠定基礎的。綜合類和設計類包括必選和任選實驗,必選實驗是在教師提出的必選實驗項目中,學生自己選擇若干個實驗,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并完成實驗;任選實驗模塊是由教師提出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實驗,教師只是提出問題而不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學生在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實驗室的實驗資源擬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并獨立完成實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展創新思維。自主類實驗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自己選題,自己擬定實驗方案,自主完成的實驗,很具有個性化發展。

2.2實驗時間的開放

時間上的開放分為定時開放和預約性開放:定時開放是指學生在工作時間進入實驗室做實驗;預約性開放是指周末和寒暑假時學生采用集體預約和個人預約相結合的方式進入實驗室做實驗。

2.3教學組織的開放

開放式實驗教學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指導教師的組織。具體方案是:首先給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選派一名組長,組長負責管理本小組成員并分配任務。各小組查閱大量文獻后提出問題,接著同小組討論問題,最后自擬題目提出實驗設計方案并交由老師審核。老師審核如果實驗方案沒新意就不能通過,學生將重新立定方案;如果有新意,審核通過,學生再與老師預約實驗時間并完成實驗,提交實驗報告。整個組織實驗過程都由學生自己完成,學生占主導地位,老師只起到引導作用。但是有一點是老師必須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實驗的整體情況,保證師生之間的信息反饋。

2.4教學評價的開放

開放式實驗教學,考試形式應該多種多樣。實驗成績的評定不再是單一的平時實驗報告的成績總評,而是平時成績和每次項目考核相結合。具體的評價方式是:學期課程總成績=平時成績(20%)+項目考核總成績(80%)。平時成績按統一標準從實驗態度、出勤情況、預習等方面進行評定。每次項目考核成績由實際操作、數據記錄、回答問題、實驗結果、完成書面報告等方面評定。每次項目操作過程中及操作完畢后,老師根據學生實驗操作情況、回答老師提出的有關實驗內容的問題情況和實驗結果成功與否即時給出每次項目操作成績。書面報告成績給出以實驗報告為依據。所占分值為:每次項目考核成績=項目操作成績(60%)+書面報告(40%)。項目考核總成績等于多次項目考核成績的平均值。

3結語

通過對2012級,2013級,2014級連續三年的各專業的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無機化學實驗教學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個教學在教學主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的等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個改革過程學生是最大的收益者,學生成為了教學的主體,不再是機械式的操作者,這樣就使得學生的協作能力、設計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綜合素質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這一教學模式的改革,很好的培養了大一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學生在從高中到大學階段的過渡期發生了一個質的飛越,讓學生明白了學習不是被動而是主動的,同時也很好的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為學生的以后學習階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史銳,成冰.淺談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4):206.

[2]曹高娟,蔣文靜.農林院校《實驗化學》教學改革初步建議[J].教育改革,2011,9(24).

篇8

就物理教學來說,物理教學并不是單純的灌輸性教學,而是雙向的交流教學,教學過程中的信息交換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老師向學生輸送相關理論知識,同時學生也會向老師提供一定的信息反饋,老師和學生不存在絕對的信息發出者和接收者,兩者的關系是相互的。在課堂教學當中,信息數據經過輸入、記憶、變換、加工以及反饋等多個流程,最終才能夠真正的完成教學目標,達成教學目的。上述的信息流程都是信息論所研究的主要內容,信息論即是對信息的研究原理,信息論研究信息的計量、傳輸、變化、使用規律以及反饋等過程,利用信息論對物理教學實施研究,能夠從理論的角度尋求改善和提升物力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有效方法,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二、基于信息論的大學物理教學設計目的

(一)提高信息傳播質量,提升教學效率

信息論是應用概率論以及數據統計的方法對信息熵、數據傳輸等問題的應用數學學科。信息論中指出,信息是生命系統、機器系統等適應外部世界和同步世界所開展的一種交換物質的運動形式。在大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所進行的便是一種交換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老師的教學內容即是信息,而學生則是接收這些信息的外部世界。要保證信息傳輸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教師首先需要做的,便是對教材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掌握教材的教學中心,提煉準確的教學元素,保證信息的輸出質量和輸出效果,最終實現大學物理教育教學效率的顯著提升。

(二)優化教學方法,改善教學質量

從信息論角度開展大學物理教學方法的研究和設計,對于改善教學質量也將起到非常積極的租用。信息論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信息的傳播路徑、信息的傳播方法以及信息的傳播形式,通過改善信息通道和優化信息傳播方法,以達到提升信息量和信息傳播質量的目的。大學物理教學中引入信息論,能夠對大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進行分析和評估,指出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根據分析結果選擇合理的教學手段來優化知識傳播途徑,達到改善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基于信息論的大學物理教學設計

(一)提煉教學元素,準確輸出信息

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懂得如何對信息進行轉化,將枯燥的信息轉成豐富而生動的圖文,使學生能夠樂于接受這些信息,讓學生能夠牢牢地記住教學知識。教材中關鍵點的挖掘,是信息傳輸的前提。許多教師雖然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變,課堂氛圍活躍,但是教學水平則一般,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沒有真正的抓住教材的主要思想,沒有將教學信息完全的傳輸給學生。因此,教師在大學物理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抓住信息關鍵,消除思維屏障。適當的教學方法,也是提升信息傳輸效果的有效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靠合適的教學方法來提升教學氛圍,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為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實驗法、互動學習法、實踐法等多種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達到教學目的。比如,電動勢概念一直以來都被人們當做是大學物理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概念的抽象和不便于理解,使得教師難以達到教學預期。針對這類問題,教師可以采用實驗法,帶領學生進行試驗操作,較低教學難度和坡度,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能夠掌握非靜電力的有關概念,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并牢牢記住非靜電力的作用原理和效果。由此可見,從信息論角度來看,教師要想準確的輸出教學信息,保證信息輸出質量和效果,就必須要重視信息元素的提煉和分析,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以達到教學目的。

(二)精簡教學結構,暢通信息渠道

大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息高效率轉化,就必須要從教學結構入手。所謂教學結構,就是教師對教學要點的合理布置,課堂教學時間的應用,以及對教學方法的整合。合理的教學結果,能夠使信息逐層增加難度,在不斷的探索和理解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要點,達到教學預期。大學物理中的許多知識點都相對較為復雜,具有一定的教學難度,教師應該根據信息論進行教學結構的優化和改良。在香農-維納公示,信息的頻帶寬越大,則信噪比越高,傳遞的理想信息量就會越大。信息組塊是信息量的一個有效單位,也是測量人短時記憶的最小單位。信息論中指出人的短時記憶容量小于或者等于五個組塊時才能夠牢固的將信息貯存在長時記憶當中。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靈活的運用這一原理進行結構的調整,遵從信息塊不得大于5的原則,以4個信息塊來設計新的教學結構。

(三)建立信息反饋機制,發揮信息調控作用

在信息論理論當中,信息在完成輸出活動之后,信息的反饋則成為信息的重要調控元素。信息的存儲和長期保持,必須要有信息反饋的參與。大學物理教學中,教師通過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結構以實現信息的傳輸目的,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物理學知識。然而,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饋和交流,學生將無法完全的吸收和消化信息,這個信息的傳輸工作也便沒有真正的完成。由此可見,建立信息反饋機制是非常重要的,發揮信息調控作用,能夠更好的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首先,信息的反饋可以在教學課堂上進行完成。老師在課堂上可以就本堂課所傳輸的信息提出部分問題,供學生回答和思考。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回答結果,老師能夠較為清楚的了解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和吸收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教學內容,鞏固教學知識。同時,教師也應該在課堂之外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在和學生的溝通當中了解課堂教學中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對其進行及時的優化和改善。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學中,老師便可以圍繞這楞次定律提出相關問題:比如,感應電流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會產生,當線圈當中有磁感線的時候,線圈就會產生電流嗎?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和楞次定律之間存在什么樣的聯系?感應電流磁場是如何阻礙原磁場的變化的?會不會將原磁場中的磁感線阻礙掉一半呢?以上問題的提出,充分的結合了本堂課所傳授的知識信息,學生對該問題進行積極思考和分析的同時,也是自身加強記憶和信息回顧的過程,這對于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以及對問題的處理能夠有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四、基于信息論的大學物理教學設計體會

(一)調動學生積極性,提升信息傳輸質量

通過將信息論與大學物理教學相結合,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信息提取的準確度和有效性,使教材中教學內容更為清晰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避免了信息數據不準確而導致的教學質量低下的問題。同時,結合信息論理論,實現了教學信息傳輸的準確性,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大學物理教學應用信息論開展教學設計的注意點

信息論作為一門專業的應用數學學科,信息論原理較為抽象,導致不同程度的應用困難和障礙,最終影響到信息論的應用效果和教學效果,為此在實際的運用中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應用信息論開展教學設計和教學分析,必須要循序漸進,將教學過程劃分為準備階段、教學階段和反饋階段,分階段應用信息論開展評估和優化。其次,信息的傳播是相互的,信息反饋是優化信息傳播路徑的關鍵。應用信息論進行教學設計,必須要重視學生的反饋,采取適當的手段在課上及課后開展信息反饋和整理工作,認真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真正的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五、結語

篇9

采用SCL-90量表,以班級為單位對入選對象進行心理測評,SCL-90為自評調查量表,此量表由DerogatisIR編制(1975)包含9個因子,90個項目,比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如思維、情感、行為、人際關系以及生活習慣,通常評定近1周的情況。評定方法:分為5級評分(0~4級),0無、1輕度、2中度、3相當重、4嚴重。在心理測評師的統一指導下由受試者自己評價。

2結果

2.1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依據常模確定的因子分和嚴重等級標準,統計各類癥狀發生率和心理問題的發生率。結果顯示:各種心理癥狀發生率有較大差異抑郁、焦慮、強迫、人際關系等問題相對較多(26.30%),總的心理問題發生率相當高(21.65%),其中抑郁為18.48%,焦慮為16.34%,強迫為9.27%,人際關系為7.72%。健康人數為78.35%。

2.2家庭類型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方差分析顯示:在不同家庭類型之間,抑郁癥狀、焦慮癥狀和總分存在組間差異(P<0.01),其他維度的組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進一步分析(LSD)發現:單親家庭、離異家庭或重組家庭子女多數維度得分高于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其他家庭(P<0.05)。見表2。

2.3家庭經濟情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在不同經濟狀況家庭之間,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恐懼、偏執等因子均具有顯著性(P<0.01),進一步分析(LSD)發現貧困和一般家庭子女的總分和多因子分均高于較好或富裕家庭(P<0.05)。見表3。

3討論

3.1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國內有關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很多,本文中針對護理專業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運用SCL-90調查量表,對在校的481名護理專業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心理健康者占78.35%,21.65%的護理專業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輕度為12.48%,中度為5.82%,重度為3.35%。而其中排名靠前的依次為抑郁、焦慮、強迫、人際關系。結果提示近78.35%的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心理是比較健康的,需要專業咨詢或治療的占8.17%,有10.48%輕度的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可以經過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改善。其結果與中南大學近幾年對進行心理健康調查,發現約有20%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其中經常感到抑郁、焦慮的大學生分別占20.7%、11.6%有相似之處。與廣東省某醫學院校馬澤威研究抑郁檢出率27.8%有一定的差距,這可能跟發達城市比較相對檢出率稍低。

3.2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影響因素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本文調查了家庭類型、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單親、離異、重組家庭的子女心理問題較多Wang等認為這類人群可能和研究中被試的集體主義文化背景有關,這些個體在追求高標準時更多是源于父母或者家庭的要求,而不是個人追求;貧困家庭子女較富裕家庭的子女心理問題多。家庭是個體成長的重要環境,家庭結構、經濟狀況和父母的教養方式等對子女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響。

篇10



論文摘要: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日趨明顯,并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并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情感困擾、學習壓力等5個方面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旨在探索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心理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高校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加大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培訓的力度。目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容樂觀,不少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部分學生甚至存在嚴重的心理疾患。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緩。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他們的心理發展水平正處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難以解決的問題往往會給缺乏生活閱歷和經驗的他們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而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際關系緊張。

交際困難已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首要因素。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受長輩溺愛,常常任性自私,做事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周圍人的立場和感受。而家長和老師的保護使得一些學生上大學后仍然缺乏最起碼的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世的能力。一些大學生遇事多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當他人的看法、想法等與自己不一致時,他們甚至采取“以牙還牙”、自我封閉等方式予以解決。交際困難,一方面導致大學生產生自閉、偏執等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則因沒有傾述對象而使得有問題的學生心理壓力越來越大。

(二)情感困擾。

大量案例表明,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是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學階段,老師和家長在學生生活中所占份量越來越低,許多學生在心靈上感到迷茫,找不到真正的歸宿,因此有些學生為擺脫孤獨寂寞或是出于攀比的心理而急于談戀愛,種種戀愛心理的不成熟導致大學生戀愛成功率較低,從而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使其陷入自卑、焦慮的消極情緒狀態。

(三)學習壓力大。

很多大學生對個人的成功和自身表現要求過高,過分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自己方方面面都很完美,都比別人略勝一籌,卻往往忽略自我真實的內心感受和需求,無法從外在的成功中享受到快樂和喜悅。一旦發現別人比自己優秀便不能接受,繼而感到壓抑和自卑,諸多壓力無從排解。

(四)就業和前途危機。

部分大學生在入學后,沒有明確的生活和奮斗目標,不知道如何完善和發展自己,不愿嘗試創造性的思維,終日隨波逐流,無所事事。而另一部分大學生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在擇業前表現得盲目樂觀,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際水平,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又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一旦就業失敗就出現情緒低落、煩躁、焦慮等心理狀況,最終導致心理疾患的形成。

(五)心理期望與家庭不符。

部分大學生讀大學不只是為了自己的前途,更是為了“光耀門楣”,滿足父母的期望,這種現象在強勢父母與弱勢子女身上表現的尤為突出。因此,在擇業時,這部分學生一方面要考慮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顧及父母的感受,當自己的期望同父母的意愿相違背時,往往會遭到父母的強烈反對,因此勢必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對策

大學生群體雖不是一個問題群體,但其所面臨的特殊壓力及其心理健康狀況確實值得關注。對其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不應僅限于對有問題和困擾的個體,更應關注整個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大學生個體來說,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對不同環境做出良好的適應,而各個高校也應做出相應的干預政策,更多地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一)拓寬交際范圍,提高相處和交際能力。

在與同學相處時,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有效的協調與控制情緒,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帶著一顆包容的心,友好、主動的與同學們進行溝通和交流。同時,要積極主動參加學院和學校組織的文體活動,掌握人際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擴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誠、友善的基礎上主動溝通交際,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處和交際能力。

(二)要有自己的職業規劃。

大學生要盡早設計明確的職業傾向,在對自己正確定位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管理能力和實踐能力。另外,要正視理想與現實、專業與興趣的沖突,要學會在現實中重新認識自己,找到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為了憂慮而憂慮,要學會未雨綢繆,利用有限的4年時間達到自己預設的目標。

(三)快樂的學習和生活。

當前大學生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因此大學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時,更要找到自己發展的潛力,通過不斷豐富自身的綜合素質來適應時展的要求。要時常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善于從學習中尋找樂趣,并時常帶著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對每一天。當自己的學習、生活出現問題時,不要只顧著傷心、苦悶、彷徨,適當的時候來一點阿Q精神,繼而保持自信樂觀的態度,盡量減少挫折感,緩解外部環境帶給自己的種種壓力。

(四)改變觀念,及時尋求心理幫助。

過去,由于歷史文化等傳統原因,對人的個性心理問題的關注、認識和研究不夠,往往把心理問題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礙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惡之人或洪水猛獸,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張揚、不能就醫。大學生作為一個高學歷群體,要轉變觀念、更新認識。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是一個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體不適一樣,應該及時去就醫,以求得咨詢、疏導,也就是說,對待心理問題要有一顆平常心。

(五)學校要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氛圍,建立良好的教育環境。

1、建立心理健康咨詢機構。

心理健康咨詢機構在幫助大學生擺脫心理困擾、減輕心理壓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目前,許多高校已將其作為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專業機構。此外,學校應將其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教育。同時各高校應經常舉辦大學生心理健康講座,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以全面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時采取心理干預措施調節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聯系。

大學生數量龐大,而高校心理咨詢機構人員有限,致使心理咨詢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要建設一支素質較高、責任心強、專兼結合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以加大對學生心理輔導和心理疏導的力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者應積極主動與學生聯系,了解學生心理動態,并創造條件及時與學生家長溝通,全面反饋學生狀態,以減少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