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范文
時間:2023-11-03 17:53: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學科能力;教學質量;教師
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主導,教師的學科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實施之后,教師的學科能力對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顯得尤為重要。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賦予了教師更多更大的課程自,這是對教師專業化水平的重大挑戰。學科能力在教師專業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體現教師教學質量、滿足新課程改革需求、促進教師個性發展和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重要能力。教師課程能力高低也直接決定教育教學質量的優劣。所以,當下,要高度重視并盡快提高全體教師的學科能力。
一、要盡快提高教師自主學習研究的能力
教師自主學習研究的能力由學科教育理論素養、學科素養及學科知識、學科學習習慣三部分組成。教師的知識結構直接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教師的知識結構至少包括“教育理論知識、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三個部分。教師要上好課,就得有深厚的個人功底。既要有全面、綜合的知識素養,還要弄懂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既要非常熟悉自己學科的知識體系,還要了解、研究學科學習習慣。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自己就得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自覺學習,不斷學習,終身學習。要深入學習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學理論,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的新知識,要研究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動向,特別要學習新的教育理念(理念直接影響教育行為、教育方式、教育態度和師生關系),還要特別關注本學科的學科特點,不斷提高學習素養。古人云:“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師要成功完成教學任務,首先要精通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知識有深入透徹的了解。不斷地關注本學科發展的新動態,關注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發展,提高學科素養。要自覺養成良好的學科學習習慣,努力研究、探索本學科的學習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很快適應新課程的改革,盡快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二、要盡快提高教師課程建設和教學設計的能力
課程建設和教學設計能力包括在教學設計中對課程資源的整合、開發和利用;校本課程開發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課程評價,課程創新;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活動四方面的內容。原有的課程體系保守、呆板,教師只要循規蹈矩地照著現成的東西進行教學就行了,新課程方案則給教師提供了自由發揮才能的廣闊天地。教師要緊緊抓住這個機遇,充分運用新課程方案賦予自己的自由權利,用心地去鉆研、構思教學設計,做到在自己的教學設計中,對課程資源、對自己所占有的資料進行大膽、科學的整合、調適、開發和利用,以期使課程更加科學、豐富。教師還要結合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和特點,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研究、整理和開發,編制出既體現地方、學校特色,又適合學生學情,還能夠開闊其視野,有利于提高其能力的校本教材和課程。教師還要以極大的熱情積極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設計,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綜合規劃,大膽設想,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真正提高學生的質疑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良好品質,為他們的長遠發展、終身發展打下根基。教師還要改變觀念和思維方式,積極開展課程評價,推進課程創新,盡可能地把自己的教學活動設計得科學、合理、實用。通過這些活動,教師的課程建設和教學設計能力一定會得到很大提高,為課堂教學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要盡快提高教師教學實施的能力
教學實施能力分為四種能力:有序活躍課堂氛圍;呈現與交流教學內容,凸顯學科特征;選擇和運用適度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與手段;調控與管理教學過程,到位地組織學生活動。
教學實施的能力,實際就是教師熟練、科學、高效駕馭課堂的能力。新課程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都要“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 。這一理念決定了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對教師將是一大考驗,學生參與度大大增加,課堂氣氛肯定十分活躍,課堂上意想不到的情況會不斷出現,這就需要教師做好預判、調控、引導,簡言之,就是需要教師有很高的教學智慧和很強的課堂掌控能力,要使課堂活而不亂、放而能收,課堂氛圍活躍而有序,教學內容(信息)的呈現與交流,凸顯出本學科的特征,教學方式(方法)與手段的選擇和運用適度而有效,教學過程的調控與管理及學生活動的組織非常到位。這是教師必備的一項重要能力,所以,教師要努力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四、要盡快提高教師教學評價的能力
教學評價能力分為靈活編制學生學業成就的評價工具、運用不同的評價方法評價學生學業、教學中的自評與他評及課堂延伸性的反思三種能力。
教學是一個十分完整的過程,課堂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過程的結束,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就是教學評價。客觀、公正、科學、富有鼓勵性的評價將對教學活動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教師要高度重視這一環節,多開動腦筋,在學習和工作實踐中積淀自己的評價能力。要結合自己的教情、學情、學科的特點,靈活編制學生學業成就的評價工具,并運用好它;運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對不同學生的學習作出科學的評價;還要特別重視教學中的自評與他評以及課堂的延伸性反思,不僅僅是教師要評價,更要積極引導學生自評與互評;每一節課都會有自己的亮點和成功之處,肯定也會有缺陷和需要改進之處,教師要及時進行延伸性反思,以便在以后的教學中揚長避短。
五、要盡快提高教師教學科研的能力
教學科研能力由對問題的發現及研究課題的確定、對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掌握及形成研究成果、在教學實踐中對科研成果的運用和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三個方面組成。
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教好課,還要積極參與到教學科研之中,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提高認識。要制訂自己完整、系統的科研計劃,注重實踐積累,結合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選好課題;要努力掌握教育科研基本方法,并努力使自己的研究形成系統、科學的研究成果;還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指導教學并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越是優秀的教師,科研成果就越豐碩;科研成果越豐碩,就越會視教學為一件富有創造性的且有意義的工作。所以,教學科研是教師迅速成長的捷徑,是教師獲得幸福的必經之路。
教師在具備了這些能力之后,就會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教學風格、教學優勢,教師的專業發展之路將會空前廣闊,教師的潛能將會得到最大釋放!
在2014年教師節視察北京師范大學時曾經明確指出:“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這里特別強調教師要有“過硬的教學能力”,這“過硬的教學能力”實際就是教師的學科能力。由此可見,教師的學科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篇2
設計導入活動,發掘學生智能
課堂教學活動由多個教學環節組成,其中導入便是其中重要的環節之一。結合初中生的特點和英語教材內容,教師可以設計豐富的導入活動,從而發掘學生的智能。結合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設計導入活動,讓學生的智能得以發掘,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牛津初中英語8A Unit 8 Natural disaster,本單元講述的主要是自然災害,其中著重介紹了earthquake。為此,教師設計了如下導入活動:先讓學生觀看地震視頻,內容中包括錯誤的逃生片段,引導學生觀看后指出來,再讓學生自主組合,演練地震如何正確逃生。這樣的導入活動新穎有趣,學生們能夠快速融入課文之中。在演練過程中,學生需要設計一些英語句子,如Earthquake, how do we save ourselves? Don’t be afraid,we should……等等,這些句子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由于還未接觸閱讀內容,學生們的演練過程自然也會出現錯誤的逃生方法,而之前的視頻片段也會給予學生一定的啟發。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動覺、語言等能夠得到發掘。
由此可見,課堂導入非常講究,在基于加德納多元智能視域下的導入活動設計,需要注重以活動發掘不同學生身上的智能,也要注重順利銜接過渡到新課的學習。如此,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會得到大大的提升。
設計討論活動,培養學生智能
討論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式。通過討論,學生的語言、人際智能等會得到很好地培養。在新課改提出的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運用這種突出生本的教學方式。但討論不宜過多,過多地討論就會使課堂變的松散,學習效率也會降低。討論的內容要與英語學習相關,并且符合學生的興趣。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干預,但也要注重放手,并且實時觀察。
例如,教學牛津初中英語9A Unit 7 Films這一單元時,教師設計討論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單元閱讀是關于Audrey Hepburn奧黛麗.赫本的,講述了她的生涯,值得大家崇拜與學習。針對此閱讀內容,教師設計延伸討論活動。Discussion 1: If you want to be a film star, how will you achieve it? Discussion 2. Do you think it is a good thing to be a stars truck? 在這樣的互助討論活動中,學生的交際、語言智能得到了培養。此外,討論內容并沒有固定的答案,學生的思維也很開闊,可以利用英語暢所欲談。由于學生的英語水平有限,教師在學生利用英語表達時,可以提供必要的語言幫助,從而確保學生能夠積極運用英語進行討論,促進學生語言智能的發展。
案例中,教師以討論活動的形式讓學生交流互動。在設計討論任務時,教師要注重結合開放性原則,不設定標準答案,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最大化發展,同時也能助力學生智能發展。
設計表演活動,發展學生智能
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也渴望有某種趣味性的方式作為學習“調味劑”,而表演活動就是其中的一種。為了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智能,教師便可以結合英語教材內容,設計符合學生興趣和學習需求的表演活動,一方面增強英語課堂趣味性,另一方面促進學生智能發展。
例如,在教學牛津初中英語7A Unit 8 Fashion這一單元時,教師設計表演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本單元的閱讀主題是The fashion show(時裝秀),因此,在學習完這一內容后,教師將學生分組,讓小組成員發揮智能,模擬一場時裝秀活動。時裝秀活動要求:小組學生自主決定設計時尚服裝,以繪畫形式完成,再選一名學生當模特,以學走T臺形式展示服裝。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展示服裝時配樂。為了烘托氛圍,教師可以選出一男一女主持人,引出時裝秀表演活動。如學生模擬拿著麥克風,利用英語說著: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our fashion show. You will have a good time here……每一組學生按照抽簽順序展示本組的服裝,每一組派出一名學生擔任“評委”,選出最具創意的時尚服裝。這樣的課堂,趣味性強,非常的吸引人,在“玩”中學生就牢固地掌握了要學習的英語知識。
篇3
關鍵詞:檢測評價 全面性 多樣性 時效性 可行性
語文課程新標準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不僅要轉變課堂教學理念,也要轉變檢測評價理念。《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根據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現代語文教學檢測評價,必須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新課程標準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并列為“三維”目標,并提出了檢測評價建議。怎樣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檢測評價學生學業成就,成了關系課程改革的重大問題,那么語文教學應如何檢測評價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呢,本人就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注意知識與能力檢測評價的全面性
知識與能力全面性檢測評價,應包括對識字與寫字、成語的理解與應用、閱讀、寫作(含習作、寫話)、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的檢測與評價。著眼于對學生讀的全面檢測評價,自然會引導師生把注意力由單純注重書面表達及閱讀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扭轉一部分人在語文學習上考什么就學什么,不考就不學的不良傾向。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學生引導到注重日常積累,注重平時努力的正確軌道上來。語文教學需要培養學生收集、感受、理解、評價和表達的能力,這是一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所學知識應強調在新的情景中的應用,讓學生在回憶、理解、感悟、運用等多種心智活動的過程中完成練習,避免知識的平面搬移,充分發揮整合作用。
二、注意知識與能力檢測評價形式的多樣性
知識與能力檢測評價形式上可以有口頭檢測和書面檢測,前者是對學生進行教學內容掌握情況的檢測,一般用課堂提問的方式進行;后者通常是指課堂練習和課后練習。相比較而言,口頭檢測的好處是及時簡便,但只適用于單個問題的解決,而書面檢測雖然費時較多,卻可以解決復雜問題。課堂教學中,這兩種檢測教師要互補兼用。具體地說,語文學科的口頭檢測主要檢測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如字音、成語、文言實詞和虛詞,以及課文內容等的即時掌握程度,而書面檢測則側重于過程性較強的能力方面的檢測,如針對具體寫作技巧的作文訓練和閱讀活動。另外還可以通過觀察、面談、評價表格、測試題等方式來檢測評價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及語文能力高低情況。
三、注意知識與能力檢測評價的時效性
1.及時性。知識與能力目標最終能否達成是教師最應該關注的問題。所以,無論是從解決教師心中的懸念方面看,還是從盡快改進教學不足與提高教學效率方面講,教學檢測都應具有及時性。唯有及時,語文教師才可以更好地把檢測結果和剛過去的教學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唯有及時,語文教師尋根究底的熱情才不會降低;唯有及時,檢測者的印象才會新鮮深刻,評價才會更準確、到位和有針對性。
2.客觀性。知識與能力檢測的目的是為了促進語文教學。只有客觀地進行評價,實事求是地認真分析,教學雙方才可能和諧溝通。如果漠視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單憑個人主觀臆斷的想當然提出觀點,結果只能是與預想的良好愿望相悖。因為,檢測失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意義反而會引發更多更大的問題。
3.持續性。知識與能力檢測結束后,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會充分暴露出來。一般情況下,當事教師會認真反思并迅速采取措施改進不足,但是后續的課堂教學中前面暴露的問題是否真正解決了,以及是否又出現了新的狀況,還必須時常進行跟蹤檢測。
四、要注意檢測評價的可行性
(一)將知識、技能的測評與學習態度的考核結合。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態度等都以分數記入考核成績中。如:每篇課文學習完畢,都安排一個環節讓學生自發討論,談學習體會和感受,做到一課一得。采用搶答記分方式,根據所談內容、認識的程度做出評價給予獎勵記分,對那些課堂上不認真思考,不積極參與討論,發言不主動的同學,則采取點將必答方式,答對答好給予記分,但無獎勵分,答錯、不答扣學習態度分。
(二)教師測評與學生自我測評結合。課堂除采用教師提問,學生搶答、必答記分方式外,還采取學生自學、討論、對問對答記分,或將學生所寫文章、所做的練習匯集,讓學生分組進行評等并記分。如:在學完小說專題之后,讓學生先分組進行人物形象的口頭分析,后各組推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同學中進行分析演講,各組根據同學的演講進行討論、評價,并給予記分,再綜合各組所得總分,以此作為該組全體同學的得分,并記入他們的考核成績中。
(三)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有效的語文教學效果的測量和評價,絕不能僅僅限于取得考試數據,應當把定量與定性的測評結合起來。語文教學的測量和評定還可以采用客觀與主觀相結合的方法。特別是筆試與口試的結合,有助于促進平時語文課程的聽說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體的社會化進程。
根據以上具體方法,我們可以這樣來構想對每位學生學期成績作出評價。學期成績由期中、期末、專題或板塊檢測、作文、生活隨筆、口語交際練習、課外閱讀等成績構成。期中占20%,期末占30%,專題或板塊占12%,作文占14%,生活隨筆占8%,口語交際練習占8%,課外閱讀占8%,另外有獎懲成績。如,作業一貫認真、按時完成,課堂上一貫積極思考、回答問題的;積極參加語文競賽活動并取得成績的;對語文教學提出較好建議的,均可獲得浮動獎勵分。
篇4
關鍵詞:數字圖像處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科研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是“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主干課,是為了培養本專業學生數字圖像處理的基礎知識、技術技能以及在實踐中的運用能力而設置的專業課程。在“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中,“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是該專業一個重要的專業方向――“機器視覺系統”的基礎,也是掌握好該專業方向的關鍵。目前,該課程已經成為本專業信息獲取與處理方向的重要課程之一,在學生的專業培養和知識獲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該課程作為專業主干課,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既可作為學生繼續學習的研究方向,又是后續相關課程重要的理論基石。隨著數字圖像處理理論在智能系統的研究不斷深入和圖像處理技術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我校的“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結合課程本身的特點,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能夠服務于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
2 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智能科學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與方法,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科學思維、科學實驗和初步科學研究的訓練,并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知識自我更新和不斷創新的能力。依據這樣的培養目標,我校的“數字圖像處理”課程制定了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和循序漸進且兼顧相關學科的教學內容。由于數字圖像處理融合了數學、電子、計算機軟硬件、智能系統集成等眾多先進技術,體現了諸如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技術、光學工程等學科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綜合運用,內容豐富,應用廣,因此本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既要重點介紹數字圖像處理的基本理論、方法,又要介紹當今圖像處理的重要應用領域以及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內在銜接與融合,使教學內容具有系統性、完整性、科學性和先進性。
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繼續深化重概念、重基礎、重實驗、重綜合的“四重”教學,突出學以致用的觀念,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以能讓學生較深入地理解數字圖像處理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以及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熟練地掌握數字圖像處理的基本過程為目的,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有最大的收獲,并為后續的機器視覺、數字圖像分析等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 “圖像變換”是“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的核心內容,是理解后續的“圖像增強”、“圖像復原”等內容的基礎,因此我們重點講述了“傅立葉變換”和“小波變換”,將walsh變換作為學生自學內容。這樣選擇教學內容的目的,是要使學生明白“圖像變換”的目的在于使我們所更關心的一些原始圖像的特征更加明顯,變換手段不同導致了不同的變換結果。此外,以智能科學技術為核心的我校機器人足球項目在國際國內屢獲冠軍,形成我校智能專業一大特色和優勢,并在計算機視覺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培養方向。因此,“數字圖像處理”作為智能機器人重要的支撐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我們也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例如選擇講述有關移動機器人的視覺圖像的獲取過程,并根據該流程分析了圖像預處理、圖像分割以及特征提取的要求。將課程內容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使學生產生了極大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更能為我校機器人足球項目進行人才儲備。可以說,“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的教學內容正是專業培養目標的真實體現。
3 根據專業特色和課程特點,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為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中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注重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強學生獲取知識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這也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涉及檢測技術、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及網絡技術等當代信息技術多個領域,是典型的交叉學科,根據“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的特點,我們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方面進行了以下的探討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 揚棄傳統教學
雖然傳統教學采用黑板板書加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形成主動思維的學習習慣,但在講述數學公式的推導以及定理證明的過程中,教師在黑板上按步驟推導的過程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數字圖像處理”課程需要對大量的數學公式進行推導,如果將這些數學公式的推導采用投影方式直接呈現給學生,缺少了在推導過程中與學生的互動環節,不利于學生深刻理解,使學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此時,傳統的書寫黑板教學方式在公式推導以及定理證明中是必要的。同時,傳統教學中老師在課堂上通過抑揚頓挫的語氣以及豐富的肢體語言共同協助傳達需要傳授的知識,可以加強課堂的感染力,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因此,在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的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既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完全否定。一方面采用多媒體教學,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拋棄傳統教學方式。傳統教學方式在必要的時候要發揮它的重要作用。
3.2 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數字圖像處理”是以圖像為處理對象,其輸出形式為圖像、圖形和數字。該課程非常適宜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如以圖像的形式顯示教學信息,圖像比語言更容易被學生感知;采用動畫和視頻更能準確地顯示事物的空間特性、時間特性和運動特性,提高了信息的表現力,有利于學生詳細觀察、分析,提高感受性。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實時重現模擬圖像處理前后的直觀效果,大大增加了課堂的信息量。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輔以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多樣化手段,化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直觀,化復雜為簡潔,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教學效果大為提高。例如在講授圖像的采樣與數字圖像的質量關系時,通過不同采樣數據的照片的對比,加深了學生對圖像的量化與數字圖象的質量關系的理解,也激發出他們對本課程的濃厚興趣。另外,“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的具體應用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也不斷變化,這就要求教師自身的知識要不斷更新,授課講義也要不斷反映最新內容。通過近年的積累,我校“數字圖像處理”課程在參考了其他學校的教學講義、教學研究成果,尤其是國內外著名大學的教材、講義的基礎上,結合我校“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制作了具有最新內容的課堂教學課件和實驗教學系統。現代化手段教學的實踐表明, 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能縮短學時,提高教學效果,優化教學過程,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意識,有利于多方面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等。
3.3 建設網絡教學輔助平臺
我們已經整合各類課程教學資源,如課程介紹、主講教師介紹、教學大綱、授課教案、作業習題、實驗指導、參考文獻目錄、課程考試考核辦法、授課實況錄像等資源全部上網,建成網絡化輔助教學系統,應用該系統開展網絡化輔助教學。例如在“網絡學習”欄目中,我們將“數字圖像處理教學模擬系統”放置在這里,學生可以根據課堂講授,結合該模擬系統在課后對課堂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深入分析試驗數據,對實驗結果進行論證。如在講解采用線性變換進行圖像增強的原理時,給出了曝光不足情況下,通過線性拉伸增強對比度的演示實例。學生在學習了模擬系統的示例演示后,對其中的數據進行修改,觀察到經過不同的數據變換后的圖像增強結果,加深了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借助網絡,學生的學習和與教師交流可以跨越時空。通過網絡教學輔助平臺,既能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為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個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又能獲取同行和學生的反饋信息,促進教學經驗交流、教學資源共享甚至教學成果推廣應用。
3.4 加強實踐教學
在實驗課堂上,一方面,把某些研究成果以圖像、圖形和數據的方式向學生展示,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從中抽取與課程相關的內容進行重點描述,加強理論與實際應用的聯系;另一方面,要求學生進行實際的數據處理、軟件設計和影像處理,以培養學生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案設計能力、編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實踐教學中,重視使用Visual c++圖像編程技術,使學生更符合社會對“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需求。“數字圖像處理”按照課程內容設置了圖像變換、圖像增強及復原、圖像分析、圖像編碼等4個實驗和圖像處理系統綜合設計。其中前4個為設計性實驗,利用基于Visual c++的基本實驗平成。最后的綜合設計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訓練他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手段。綜合設計中不僅要編寫程序代碼并測試,還要撰寫綜合設計報告,以此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理論研究、查閱資料等方面的能力。通過綜合設計,85%的學生認為動手編程能力得到了加強,92%的學生認為對所學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83%的學生認為綜合訓練后可以比較熟練地利用Visual c++進行圖像處理操作,90%的學生認為通過綜合設計,激發了學習興趣,鍛煉了圖像處理技能,對就業更有信心。
此外,在實踐環節中,計算機學院為規范各類實踐教學的環節,精心編制了實踐教學管理實施細則,并建立了嚴格的考核制度。該細則包含了任務說明、實施計劃、現場檢查等多項附表,從各個細節入手進行規范管理,保證了實踐教學質量提高。
4 結合科研課題教學,促進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依托我校湖北省重點學科一一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的學科優勢,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師的科研課題講授,從多方面促進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我校的機器人足球項目是“智能科學技術”專業的特色,以此為平臺的計算機視覺也形成了特色培養方向。而“數字圖像處理”是計算機視覺的重要理論和技術基礎,因此,我們在“數字圖像處理”課程中將足球機器人系統中運用的大量數字圖像處理前沿的基礎知識和技術引入課堂。如講授了自主移動機器人視覺系統中針對移動機器人的技術要求與視覺導航的特點,運用了圖像預處理、圖像分割與特征提取等圖像處理技術。
課程主講教師隊伍目前承擔了一批省(部)級的縱向科研項目(含教育部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湖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和橫向科研項目,這些項目都是與數字圖像處理密切相關。在這些項目資助的基礎上,創建了良好的實驗平臺。借助該平臺,學生結合老師的科研課題,通過參加校內外科技活動,開展了一些與數字圖像處理有關的研究與實踐工作,培養了他們適應社會的競爭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本專業2007級15名學生依托教師的科研項目申請了三項大學生校長基金項目――“基于信息融合的半自主機器人系統研究”、“多源圖像信息融合技術的分析及應用研究”、“基于內容和相關反饋的圖像檢索方法”,占本班級學生總數的54%。學生除了可以獲得一定的金額資助外,還能獲得學校認定的創新學分。以上措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積極性,從另一個側面提高了教育教學的質量。
篇5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高職生;社會融入
一、高職生社會融入能力
高職生發展的主要目標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創造、學會做人,這些也是他們社會融入好與壞的重要表現。高職生社會融入教育的目標是教會學生在自身發展規律的約束和限制之下,根據社會的需求、發展動態和未來趨勢,積極應對,進行自我改變,主動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增強適應外部社會變動的能力,以求逐漸地成熟和完善,這些都要求高職生具備良好的社會融入能力。高職生的社會融入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職業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心理適應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二、影響高職生社會融入因素分析
(一)社會環境對高職生社會融入的影響
(1)高等職業教育體制因素
我國現行的應試教育體制形成一種慣性分流機制,人為地將一些基礎知識薄弱、自律性差的學生分流到職業教育領域。通俗的講就是學習好的考上本科院校,學習差的去職業學校。所以進入職業院校的學生有兩大特點,即文化基礎較弱、自我約束能力差。
(2)傳統文化影響
中國歷史上,儒家文化一直是主流價值觀,儒家文化認為“學而優則仕”,科舉制度和儒家教育目標致使中國教育幾千年來不為生產實踐服務,不培養有文化、有技術的勞動者。它還嚴重影響著人們對職業教育在當代社會的必要性的理性認識。人們普遍認為:職業學校是“落榜生”、“差生”才去的地方,是沒有前途的選擇;用人單位也常以學歷、文憑作為選拔、聘用人才的門檻和標準。這些對職業教育的偏見,既阻止了優秀人才進入,又使已進入的人產生“失敗者”的自卑心理,嚴重阻礙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3)思想觀念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青少年面臨著社會中不良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沖擊,導致整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還沒有形成,沒有樹立起“職業性人才培養”的觀念,忽視區域經濟發展對職業性人才的現實需求和職業適應能力培養,具體表現為:①行業企業與職業教育未形成良性互動;②“重學歷教育,輕非學歷培訓”的觀念深入人心;③“面向全民的職業教育”的觀念還未形成共識;④建立在“大職業教育”觀念上的終身教育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⑤缺乏突出地方性和實踐性的特色職業教育理念。
(1)高職院校軟、硬件資源不足
我國高職教育的迅猛發展和投入不足,使教育資源顯得捉襟見肘,甚至出現辦學條件已經達到了全面飽和,無法滿足迅速增加的學生的需要問題,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教育質量的保證和提高。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操作技能訓練,致使學生實踐操作技能下降,動手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差,進而使他們畢業后不能很好的融入社會。
(2)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滯后
很多高職院校為了提高辦學效益和就業率,片面強調專業技能訓練的重要性,而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只有教育的系統化和教學規范性,才能形成知識和能力的多元性、綜合性。單純地就某一種能力,開設具體的課程,效果并不理想,還會導致由于缺乏其他相關知識的鋪墊和支撐,使能力形成的基礎產生缺陷。現在很多職業院校只有第一年開展文化課和專業課,從第二年開始,學生開始到工廠去工作。這樣造成高職生專業技能訓練都沒有進行到位,更不要說人文素質的培養了。他們以后進入社會也不能形成良好的綜合能力來不斷發展自己。
(三)高職生自身對社會融入的影響
雖然我們找到了很多影響高職生社會融入的客觀因素,但誰都不能回避一個真理:內因才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高職生自身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需要通過不斷的努力來加以解決。就高職畢業生進入用人單位之后的表現而言,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非常的豐富,如畢業生們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心理素質也不好,缺乏毅力、沒有進取精神和承受能力差;稍有成績,便趾高氣揚,得意忘形;遭遇挫折,便灰心喪氣,斗志全無,很多生活小事就會使得他們無法承受等。通過訪談和對調查結果分析,作者總結出高職生有以下影響其社會融入的因素:
①自主意識匱乏。現在的高職生都是“90后”,他們生活在蜜罐里,沒有感受過生活得艱辛,是“被”長大的一代。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安排好的,缺乏人生規劃,對未來的態度是等待和觀望,有較嚴重的依賴思想。
②心理素質差。現在高職生在社會環境和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化、多樣化、綜合化,對其心理素質的要求更高。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艱苦奮斗的精神、自我調節的能力是對高職生融入社會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我國高職生的心理素質狀況卻不容樂觀。
③自我認同度低。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大多在生產第一線工作,與傳統的“好工作”、“體面”工作有一定差距,特別是面對同齡的本科畢業生,難免產生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和調整,容易造成職業院校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希望和前途,自暴自棄,缺乏社會責任感等現象。
(四)學校與用人單位平臺搭建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高級技術人才,高職生的知識結構、能力傾向、課程體系主要由學校自主設置,很少與用人單位交流和溝通,這勢必會導致供需錯位。高職院校要達到職業教育目標,使高職畢業生更好的融入社會,就必須密切地與企業溝通,建立良性合作關系,將崗前培訓與學校教學、畢業實習與就業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或者可以直接將用人單位的職業培訓前移,學生在畢業前就能對用人單位的普遍性情況和對技能崗位的要求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三、課堂教育中加強社會融入能力的培養
高職生的社會融入問題看似出現在畢業后,其實與整個高職階段的教育過程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培養高職生社會融入能力和就業能力,體現了當前社會求才、高校育才和高職生個人成才等多方面的需求,對高職生、高職院校、社會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課堂、校園和社會的載體作用,培養高職生社會融入能力。第一課堂是指教師在課堂內,按照教學計劃和大綱要求組織的以系統傳授知識、技能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活動;第二課堂是學生在校園內自主開展的學習、科技、文體、社團等活動;第三課堂是指在學校的組織和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學生校外實踐活動。要從三個課堂入手,多管齊下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多側面的教育。
(一)改革第一課堂,奠定理論基礎
(1)注重學習策略指導,提高高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效學習的程序、方法、技巧及調控。掌握學習策略是會學習的前提。也就是說,要發展就要學會學習;要學會學習就必須掌握學習策略;要掌握學習策略,就必須有自主學習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指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的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
職業能力是學生將來職業發展的基礎。一個人的職業能力強弱,關系到個人在職業活動中的創造和發展,關系到工作績效,關系到個人的職業成就感。
(3)加強心理教育,提高職生的應對挫折能力
加強心理教育已經不再是某一職業某一領域的問題,在高職院校加強心理教育,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為學生提供恰當的引導和心理疏通服務。適應能力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人發揮自己才能,實現社會價值的基礎。
(二)活躍第二課堂,培養綜合能力
第二課堂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富有學校專業特色的課外活動,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目標。
(1)開展社團活動,提高社會能力
學校社團是一個由一群共同興趣愛好的大學生,為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奮斗的組織。高校社團是社會的縮影,在這里所有成員既能提前體驗社會,又能發展自己的興趣、豐富課余生活、開拓自己的認知視野和交際范圍,還能培養集體觀念、增強協作精神、培養團隊合作、交流溝通、環境適應、組織管理等能力。所以高校社團組織是最能鍛煉學生社會融入能力的地方。
(2)邀請企業家、專業人士走進校園,宣傳企業文化,直接提供實踐經驗
高校培養的人才和企業需要供需錯位的結果是:一方面畢業生就業困難,另一方面很多企業感嘆“招不到人”和“我們被大學生害慘了”。要改變這種局面,需要高職院校和企業共同努力。高職院校主動邀請企業家走進校園,宣傳企業文化、直接提供實踐經驗。此類活動意義很大,讓企業家走進校園,搭建起溝通橋梁,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業智慧,引導他們正確擇業就業,加快學生的職業化進程。這種實踐活動對社會、企業、高校和學生來說都是大有益處。
(三)延伸第三課堂,強化社會融入能力的培養
(1)參加社會服務,培養高職生社會服務能力
學生參加社會服務活動,不僅能鍛煉他們的服務意識、工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更能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①學校或者社團組織學生到社區服務,如在社區做義工照顧老年人、殘疾人等生活障礙人士。在這些服務活動中,能夠培養高職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服務意識和能力,讓高職生的自我價值得到實現,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自信心。②參加公益和志愿者活動,如開展廢舊物品回收、自然環保宣傳、開展防治艾滋病宣傳活動等。③開展社會調查。高職生的社會調查活動一般通過科技下鄉、民生調查等形式展開,通過調查、訪談、資料分析,最終形成調查結果分析和報告論文。
(2)建立學生―社會支持系統,培養高職生社會融入能力
篇6
關鍵詞:地理科學;師范生;教學能力;培養策略制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78
0 引言
地理教育對于增強人們的基本素養有重要作用,地理師范教育更應該根據人們的需求和社會的改變及時變革。通過對河南部分高等師范院校調研以及相關文獻整理,發現現有的培訓策略與制度未能適應基礎地理教育的發展,嚴重影響著未來地理教育的質量和專業人才的培養。為此,地理高等師范院校如何轉變舊的教育培訓理念、改變不實用的地理課程結構與培養機制,提升地理師范生的教學能力值得深究。
1 地理師范生教學能力培訓的策略與制度的研究綜述
地理基礎教育新課改的實行,需要現有的地理師范培訓體制給予后續的地理教育人才支持。而現有的地理科學專業師范教育卻未能與之適應,培養效率低下,畢業生教學能力與基礎教育事業要求嚴重不符。故應該對地理科學專業師范生培訓機制進行策略與制度改革。
2 地理師范生教學能力培訓制度與改革調查研究
2.1 地理科學專業師范生調研對象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針對南陽師范學院大二、大三年級學生以及河南省另外兩所開設地理師范專業類院校的大三在校生。通過問卷發放的形式,共發放180份,有效問卷共147份,有效率81.7%。其中調研對象男女性別比為1∶3.45。
2.2 學校培養機制調研
此次調查問卷采用開放式與封閉式題目結合的辦法,根據實地調研情況進行編寫,共21道。圍繞著地理師范生的教學實踐情況和教學能力現狀、高校地理師范生課程設置、現有培養制度執行度、反饋突出問題展開調查。
2.2.1 地理科學專業師范生課外教學實踐情況調研
147人中僅有22人有過從事家教或參加教育教學實踐,僅占總比人數的14.97%。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有:第一,缺乏與師范生教學能力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實訓體系。第二,實踐教學活動流于形式,缺乏相應的監管評價機制。第三,配套教學實踐資源匱乏。第四,教育實踐設置不合理大學將教學校內見習與校外實習集中安排在大四上半期,很多畢業生面臨升學、就職壓力,缺乏精力進行教育實踐。
2.2.2 地理科學專業師范生教學能力調研
通過對基本現狀的調查,及數據賦值處理,地理專業師范生教學能力自我認同度最低,經過系統的培訓,教學能力有一定提升,但同未來的職業需求相差甚遠。
2.2.3 課程體系調研
通過問卷數據整理,師范生對于開展教學方法策略、中小學管理(班主任課)、現代教育理念課的期望度最高,地理教學論的數據統計最低。應考慮增設相應必修與選修課程,將考試與考察結合。
地理師范培養課程體系整體得分中等偏下,主要表現在:一是教育類課程的教學時數較少,未滿足教學需要。二是課程安排僵化。三是教學重理論,教學實踐類科目安排相對較少,成效地低下。
2.2.4 地理師范教學培訓制度成效分析
通過數據處理得,經過地理師范體制培養,師范生的知識與技能有了一定提高。但教學創新能力明顯不足或制約師范生教學能力發展。
該模塊是對當前地理培訓機制成效評價,在提升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對從事中學地理教學作用、對推行新課改的作用三項均有較為明顯提升,但其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得分最低總體僅為0.67,應更加注重教育教學實踐的有效性。
2.2.5 調研反饋問題匯總
如表4,該項為不定項選擇題,反應最為突出的問題是教學實訓少,不能滿足教學需要,教育理念不能及時更新與所講知識與實際教學工作不符。要加強師范生實訓,實踐機會與條件的欠缺嚴重束縛了地理師范生教學能力的發展。
3 地理師范生教學能力培訓對策研究
3.1 地理師范教學實踐模式改革
學校應采取多種形式來提供良好的教學實踐機會。如將大三年級下學期才集中安排的微格教學實踐安排到每個學年的考核測評上,并對畢業生做好畢業意向統計工作,有效的安排他們的校外見習時間,我國華東師范大學的培養方案中建議為師范生提供“雙導師”,即由在中小學任教的教師擔任師范生的另一名導師。高校在地理師范生培養中,可以借鑒“雙導師”制度并將實踐教學切實落到實處。
3.2 地理師范課程體系改革
地理師范生教育類課程的安排,應由淺入深。當地理師范生在大一年級時,主要學習地理基本素養和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增強對教師職業的認知。大二年級,適當提升師范生的教學實踐的比例,主要是通過教學技能培訓課程,將實踐教學的訓練、考核綜合起來。大學三年級,主要課程為地理教學論和微格講說課,方式有仿真課堂、微格教學等。大學四年級,適當減縮理論課程教學,增開教育見習和校外頂崗實習。實習成績不合格,針對不合格課程重點培訓。
3.3 地理師范學位體制改革
在地理師范生學位體制改革中將教育實習、教學技能的成績同畢業聯系在一起。畢業證書的審核應有兩個環節構成,首先要求專業考試通過,然后要求教學技能考試通過。在教學技能考試中,包含普通話水平測試、三版教學、課件制作、課堂管理等,通過者方可畢業;否則則要求重新考試,直至考核通過。
3.4 地理師范評價監管體系改革
改變單一評判機制,實行多層級復合評定,突出實訓過程的參與度,強調結論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的綜合。加強師范生教學活動的審核評審,建立貫穿實踐活動全過程的監管體系,落實主體責任。將教育見習、實習活動規范化,制度化,以保證地理師范生在教育實踐中提升教學技能與經驗,與地理師范職業化教育形成銜接。
3.5 更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學方式
要改變傳統僵化的培養理念,革新固化的師范生的教學方式。例如:教師可以采取啟發誘導、合作探究、案例教學等對地理師范生進行培訓。提升師范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意愿,積極的引導其學習相關知識,教師引導師范生思考并發表自身的見解,最后教師給予點評并進行總結。
3.6 完善制度保障
地理師范生培養策略與制度改革需要相應政策支持。第一,政府頒布鼓勵政策,支持地理師范院校和相關教學單位,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協作。第二,加大對地理師范生培養的經費支持。可以聯合成立專項教育培訓規劃指導機構,為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相應的指導。
3.7 利用大數據分析為地理師范教育提供技術支持
可借用大數據來進行技術支持。第一,支持地理師范生教學能力動態評估、實時反饋教學問題到最優培訓模型的構建。第二,建立并管理地理師范生成長檔案,并對采集的教育教學信息進行清理、存儲及管理、分析、解讀、應用。使大數據在地理教育領域中的獲得廣闊的應用空間。
地理師范教育的改革是推進地理基礎教育改革的后續動力,應不斷創新并豐富地理師范生教學能力培訓策略與方法、使現有地理師范生教育教學培訓與體制策略走向自我發展,自我調節,自我完善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孟令欣.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辦培訓策略研究――基于教師教育一體化視野[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2013.
[2]劉呈營.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校地理師范生培養模式改革研究――以廣西師大、華東師大和西南大學為例[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
[3]余新武,吳琴,等.新課改視角下教師教育類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探索――由一堂精彩的培訓課說起[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3,(3):119123.
[4]胡選萍,陳文強等.新課程背景下高校師范專業技能培養體系的重構[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5):5759.
篇7
關鍵詞:體育教師; 實踐教學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6)01-164-001
一、研究現狀和選題意義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身體素質下降、對體育課學習興趣不高、體育專項素養較低等問題,為保證完善以上問題,一支有能力的教師隊伍是確保素質教育實施的根本條件,教師教學能力培養是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現代社會對于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作為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必須培養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以勝任現階段乃至未來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和訓練工作。以此為方向,國內眾多專家、學者也對其進行了研究,例如陳艷茜《淺析高職院校教師實踐教學水平的提升》;張卿《高職院校專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張宇華《高職院校教師提高實踐教學能力的途徑與方法探索》;范玉紅《淺議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趙景馥《試論成人高校教師的信息能力》等等
從以上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專家、學者們從不同的領域、不同的方向對高校的體育課程教學、師資建設現狀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因此,我們要針對性的對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培養及提高。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對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的校園體育課程教師及教學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包括:體育教師專業基礎、設施器材、學生興趣愛好、運動環境。在此基礎上,探討其發展的制約因素,提出提高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體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方法對策。
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個案研究法、實地調查法。
三、主要研究內容和解決的問題
1.主要研究內容
1.1體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內容。體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又被稱之為職業能力,是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所要具備的特殊能力,要求教師既要具備體育教學認知能力,又要能夠具備相應的體育操作技能,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心理輔導能力,以克服部分學生對體育的恐懼感。具體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內容:(1)勝任教學的能力。勝任教學能力是體育教師所需要具備的一項最為基礎的實踐教學能力,其關系到教師對體育課堂組織能力的高低與否,會直接影響到體育課教學效果。大多數高職院校都不注重體育教學,比較青睞于采用“結構化”“封閉式”的教學形式,這不利于學生體育能力的提升。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則改革了這一傳統教學模式,將體育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將體育課教學內容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以學生興趣點來組織教學,從而很好地駕馭了體育課堂。(2)參與組織比賽和裁判的能力。體育是一項競技活動,有體育的地方必然存在體育競賽。對于體育教學而言,體育競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體育教學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應努力培養體育賽事組織能力,提高競賽意識。此外,體育教師還要加強對體育競賽相關知識的學習,學習各種體育競賽項目的比賽規則、裁判規則以及競賽編排能力等。(3)專項訓練培訓的能力。專項訓練培訓能力是體育教師有別于其他教師的一種特殊能力。由于體育教學的特殊性,體育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體育項目進行專項能力培訓,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專項技能。首先,教師要具備示范能力,要能夠正確、優美、完整迅速地完成示范動作,然后引導學生做模仿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要注意講清楚關鍵點和注意事項。其次,教師要能夠對具體的體育項目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其難點、重點以及突破點,從而幫助學生在該項目上取得更好的成績。再次,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出一種真實的競爭環境,讓學生提高競爭意識,并培養其健康的心理。
1.2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影響體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因素。影響體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學生參與體育教學實踐動機的影響。體育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性的教學,體育教師通常會組織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來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但就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的體育實踐活動而言,許多學生并不重視這些實踐體育活動,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學習動機,缺乏學習興趣,從而影響到了體育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其次,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雖然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體育教師一直在創新實踐教學能力,但其仍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較深,體育課程基本上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被動地進行訓練,這與實踐教學目標是相悖的。
1.3方法和對策。首先,提高學生對體育實踐活動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學習動機。教師要樹立科學、合理的學習動機和創新的教學目標,以身作則,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去教導學生要勇于正視體育學習和實踐活動。這樣才能端正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體育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結合本校實際情況,采用創新性的模塊教學法、興趣教學法、組織競賽等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突破傳統教學限制,提升學生體育學習積極性。
2.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對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體育教師整體進行剖析,從體育課程內容、體育教師專業方向、社會需求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建設性對策,試圖提高我院體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3.特色與創新
本文首次對廣東創新科技學院教師能力的分析研究,從宏觀上評價了我院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技能水平與綜合素質,對于未來體育教師崗位培養工作的開展大有裨益。對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體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影響因素的分析則開創了我院教學評價的先河,從源頭上對體育教師能力的影響因素做了科學、系統、合理的分析。通過這些分析,我們能從微觀上把握教師能力的培養方式,從而更為細致地開展各項培訓工作,有針對性地對教師能力的薄弱環節進行加強特訓,并能杜絕不良因素的發生、發展,全方位提高我院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彩霞.談教師資格制度的實施與高師生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5,(18):43-44.
篇8
關鍵詞:項目教學;實踐教學;職業能力;學科整合;工作平臺
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發展至今,已經將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前提的實踐教學模式作為專業教學的主導模式,模塊化、項目化的教學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途徑。研究表明,學生的職業能力包括基本職業能力和關鍵職業能力,基本職業能力是學生未來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需的能力,是勝任職業工作賴以生存的核心本領,包括單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綜合的專業技能和知識;關鍵能力是學生獲得為完成今后不斷發展變化的工作任務而應獲得的跨專業、多功能和不受時間限制的能力以及具有不斷地克服知識老化而終身持續學習的能力。它包括專業關鍵能力、方法關鍵能力和社會關鍵能力。“幼兒園活動的設計和實踐”是實踐教學中占較大比重的一個工作任務,其主要任務是學習設計和組織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其中所包含的職業能力是幼兒園教學所需的各種知識和技能,提高教學技能的方法以及教師間合作的態度和能力。因此,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各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學科整合的意義
1.提高教學效能,節省教學資源
以項目為核心的“學科整合”教學,能避免重復教學、無效教學,增強學科之間的相互促進,提高教學效能。
2.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要完成幼兒園教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學生需要具備一般教育技能和綜合教育能力。大體上,專業的一般教育技能是指幼兒園教師必備的說、寫、彈、唱、畫、跳、做(編創、制作)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綜合教育能力則指幼兒園教師在保教活動中應具備的各種教育能力,可包括觀察分析幼兒能力、策劃和組織教育教學活動能力、組織游戲活動能力、班級組織和調控能力、創設教育環境能力、利用教育資源(家園溝通、與社區合作)能力、教育評價和反思能力等。“學科整合”的教學能有效地關照學生上述各項能力訓練的需要。
3.實現高職高專教學與崗位需求的深度對接
圍繞項目開展“學科整合”教學,項目多來源于幼兒園教材,這就使得教學與幼兒園實際工作需求緊密聯系,學生能最大可能地了解幼兒園的教材、活動要求、幼兒特點、教學教研工作要求,實現教學與崗位需求的深度對接。
二、學科整合教學的特點
1.實效性
圍繞項目開展各學科的整合教學,可以大大節省重復教學所浪費的課時,提高教學實效。以幼兒園音樂活動設計與組織模塊為例,該模塊包含多個項目,如幼兒園歌唱活動、幼兒音樂欣賞活動、打擊樂活動、音樂游戲活動等。通常音樂課教師會教給學生一些幼兒歌曲、幼兒欣賞樂曲,使學生了解兒童音樂。“幼兒園活動設計和組織”學科的教師實踐性教學中,也需要運用音樂案例。從表面上看,這兩個學科的教師似乎是不謀而合的,都意識到師范專業課教學必須與幼兒園實踐相結合。以項目為核心的學科整合教學,促使兩科教師互相溝通,在選用教材和案例上,雙方可以達成共識,避免重復教學和無效教學,在有限的學時中更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幼兒園教材、演繹教材、設計幼兒活動方案、組織幼兒活動的能力。以下圖示就是圍繞幼兒園歌唱活動教學,由音樂學科、語文學科、教師語言、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學科、美術學科和幼兒園活動設計與組織學科開展的學科合作模式圖:
2.可操作性
學科整合的教學,應強調可操作性。實踐教學的實質就是利用可操作性的素材,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具體的教學中,從選材、教學、學生練習到教師評價,都必須考慮可操作性。教學方面,應結合幼兒園活動從分析、設計到組織各個環節的要求,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確保教學過程與幼兒園工作任務的對接。學生練習時,應按照幼兒園工作流程一步一步展開訓練,使學生熟知幼兒園教學工作的流程和要求。教師給予學生評價時,也應根據幼兒園工作標準開展評價。這樣,就能逐步實現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課教學與幼兒園工作任務的深度對接,實現學科整合教學的可操作性。
3.可遷移性
學科整合教學的教學素材,應選擇典型的幼兒園教材作為項目的主要案例,在案例中包含完成幼兒園活動設計和組織所需要的關鍵要素,相關學科的教師圍繞這些關鍵要素備課和組織教學、開展學生實踐活動,使這些關鍵問題得到最大限度地解決,使學生具備解決同類問題的關鍵能力,便于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并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逐漸改善和提高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在以上圖示中顯示的案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生掌握了對歌曲《小樹葉》的分析方法、表演方法、教學方法,把握住對該歌曲教學目標的表述,這些關于幼兒園歌唱活動設計和組織的關鍵能力就能幫助學生勝任其他歌曲的教學設計和組織。
4.互動性
以項目為核心的學科整合教學,應強調相關學科教師之間的互動。在具體執行時,必須有一個專門的機構統合教師之間的關系,學校層面應打破以往以教研組為單位的工作格局,建立新的工作單位和工作平臺,如,可以建立教師工作室,由該工作平臺根據項目的需要,圍繞項目,組織相關學科教師展開協商、分工、備課等活動,以確保項目的實施。除了相關學科教師之間的互動外,教師工作室同樣還應成為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教師與幼兒園教師之間互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的支持下,學科教師可以和幼兒園一線的教師展開交流,了解幼兒園教材更新、教研動向等信息,并與幼兒園教師開展項目討論,使教學與幼兒園工作的實際情況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幼兒園培養適用的、有發展潛能的未來幼兒園教師。
三、圍繞項目進行學科整合教學的實施步驟
1.選擇整合的素材
學科整合教學,一個項目需要數名教師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段才能完成,這個項目必須具有典型的特質,能幫助學生在該項目完成后初步具備完成幼兒園某種工作項目的基本能力,因此,項目的確定、學科整合素材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可以從學前教育機構的教材中選擇某個教材作為教學的素材,使項目教學與幼兒園具體工作項目融為一體,使項目更具有操作的價值和現實意義。其次,所選擇的素材必須具有代表性,完成該項目應盡可能多地涉及各種能力的鍛煉,這樣,才能便于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遷移,使學生在完成項目中真正獲益。
2.研究整合的方案
“學科整合”教學,在選擇好合適的素材后,項目工作平臺要承擔分析項目的任務,首先分析出與項目相關的各項知識、能力及工作態度以及完成該項目涉及的學科和活動。以上述音樂活動項目為例,幼兒歌唱活動的教學需要學生具備以下知識、能力和態度:
(1)分析幼兒歌曲的風格、情感、節奏等知識和能力。
(2)即興伴奏幼兒歌曲的能力。
(3)演唱、表演幼兒歌曲的能力。
(4)掌握和運用幼兒園音樂活動教學方法。
(5)掌握幼兒園歌唱活動設計的基本結構和特點。
(6)設計和制作教具的能力。
(7)書寫教案的方法。
(8)說課的技能。
(9)組織幼兒園歌唱活動的能力。
(10)評價和反思教學設計和組織的知識和能力。
(11)小組合作、交流的態度及共同完成項目的能力。
以上十一條知識、能力和態度,涉及音樂學科、幼兒園活動設計學科、語文學科、教師語言學科等好幾門學科的內容和活動。工作平臺在分析結果出來后,就應組織各學科教師開展集體研討和備課,制訂出完成該項目教學的具體方案及學時安排,編制項目手冊,以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
3.項目教學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各科教師即可圍繞項目有序地實施教學。需要強調的是,在項目教學過程中,依然要突出各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和溝通。與項目相關的每位教師,都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各方的要求和期待,不斷修改教學方案和要求,以使得項目各方的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當然,各科教師更應該借助工作平臺,與幼兒園一線教師保持密切聯系,征求幼兒園教師的意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使項目教學更加貼近幼兒園實際工作,和幼兒園教學更精準地接軌。唯有如此,才能保證項目實施的現實價值。
4.能力遷移
一個關鍵項目的實施,其實只是打開了學生能力發展的一個窗口,要想使學生的能力真正得以發展,更重要的是在關鍵項目實施后,通過知識和能力的遷移不斷擴展訓練的范圍。因此,教師還應討論選擇更廣泛的相關項目,布置更多、更具體的項目訓練,讓每個學生有機會開展相關的知識運用和能力拓展練習。開展此類練習,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工作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訓練,同時,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見習和實習活動,到幼兒園實際工作崗位去驗證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科整合”工作平臺可以采取專業教師跟蹤觀察、輔導,邀請幼兒園教師觀察、輔導和評價等措施,保證每位學生得到具體的指導。
總之,以項目為核心的“學科整合”教學模式尋求的是一種以點帶面、層層深入、與幼兒園工作深度融合的教學途徑,旨在提高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實際成效,有效訓練學生的職業能力,盡快進入職業狀態,同時,可提升教師的專業敏感度和教學研究能力,并提高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1]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篇9
第一階段:為了幫助學生準確把握課文內容,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要求學生閱讀新課內容,為聽課作好準備,創造儲存信息的有利條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同時,要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為學生傳輸信息做好準備。我們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狀況出現哪些變化?(2)資本主義國家階級關系的變化是否消除了階級對立?(3)判斷資本主義國家是否消除階級對立的根據是什么?(4)如何辯證地看待資本主義國家階級關系中“變化”與“沒有根本變化”的問題等等。引導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閱讀課文,把學與思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求知興趣,達到預習的目的。同時學生通過閱讀思考,還會發現一些新問題,為教師第二階段精講作準備。
第二階段:教師根據新課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和閱讀新課時存在的問題,在學生自學基礎上講清關鍵性的問題。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指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在學生自學本節內容的基礎上,對這一節內容主要講了兩個關鍵問題。
(1)重講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是資本主義國家兩大對立的基本階級”中的“基本”兩個字。說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除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這兩個基本階級外,還存在城鄉小私有者和自由職業者。如小商人、手工業者、律師、醫務人員等。
(2)根據關于劃分階級標準的觀點,對戰后無產階級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逐點分析。使學生弄清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只是屬于無產階級內部結構及生活狀況等現象的變化,而無產階級由于它對生活資料占有關系沒有根本改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對立關系的本質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資產階級仍然占有生產資料,無產階級喪失生產資料,它們之間存在著雇傭與被雇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變化”的只是現象,本質上“沒有根本改變”,要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懂得“變”與“不變”是現象與本質的關系。通過教師的分析,對內容繁、頭緒多的問題層層分解,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由現象到本質,點明問題的癥結,進一步撥動學生的思維,這樣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強化了學生的記憶,有利于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階段:引導和鼓勵學生在聽完教師分析后,再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復習鞏固。同時,教師也可以提出一些不同觀點,讓學生評析。我們在講完這一節主要問題之后,曾引用了當代資產階級學者的一些觀點,讓學生進行判斷分析。
篇10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英語第二課堂教學;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評價
引言
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是尊重每個學生的自然個性和公平地看待學生,最后比較全面評估學生成就,發展學生潛能,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學習、思考、分析、研究并應用多元智能理論對提高教學水平,了解學生個體差異性,發展學生綜合能力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 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教學
多元智力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于1983年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理論)打破傳統的將智力看作是以語言能力和邏輯數理能力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認識。該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在個體身上相對獨立存在,是與特定的認知領域或知識范疇相聯系的九種智能,除了言語語言智能和邏輯數理智能兩種傳統智能外,還有視覺空間關系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探索 (加德納在1995年補充) 和生存智慧(加德納后來又補充)。這一理論向傳統評估學生能力的觀念提出挑戰,對當前西方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近幾年來,這一理論在我國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成為我國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
傳統英語教學,基本上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片面依靠語言分析、模仿和死記硬背,不可能發揮個體的最佳潛能并激發興趣,難以保證教學效果。而多元智能理論 “以學生為中心”,提倡研究型、任務型教學,教會學生發現和運用自己多元智能中的強項或強項組合來掌握英語,確保學習的最佳興奮點和最優學習效果,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也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二、多元智能理論對英語第二課堂教學模式的指導意義
加德納不僅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而且在美國組織開展了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教育改革實踐。他主張學校應成為“學生課程的人”,與學生、家長、教師、評估專家一起參與智能的發現和推薦,幫助學生選擇特別適合自己學習方法的課程。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及其關于課程開發的理念,對于我國當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發有著重要的啟示。
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有著重大的意義,同時又具有時間、空間選擇上的自由和方式靈活多樣等優越性。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發揮自主性、主導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實踐中,我們發現開展研究性學習和開設第二課堂的宗旨是一致的,這也恰恰是多元智能理論與英語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的完美契合點。
三、 多元智能理論在英語第二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 以多元智能為主線選擇教學內容
為適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現教學模式的多層次、多樣化,我們必須結合多元智能理論開展形式靈活多樣,實踐性強,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第二課堂活動,突破了課內教學的局限,通過自主學習英語、體驗英語、實踐英語,不斷提高語用能力,發展多元智能。我們可以通過英文演講比賽提高言語語言智能;組織英文辯論大賽發展數學邏輯智能;開展英語廣告設計大賽等,培養視覺空間智能;舉辦英文歌曲大賽發展音樂智能;編排、表演英語話劇發展身體運動智能;另外,我們可以在第二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掌握互動方法,發展自主學習、與人合作的人際智能;鼓勵學生寫英語日記,定期召開英語學習經驗交流會等,從而發展內省智能等等。
(二) 以多元智能為出發點確定教學策略
英語第二課堂教學實施應是一個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除了要重視學生的主動探索、發現和體驗,也不能忽視教師的指導和協助。而教師如果在指導和協助過程中,注意不同智能活動的各自作用,使用多樣的指導手段,也會極大提高英語第二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三) 以多元智能為指導進行教學評價
過去,我們往往只注重學生的語言和數學邏輯能力,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就是考試,這僅僅考察學生的書本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學生的其他方面的智能卻得不到應有的體現,這是一種十分狹隘的智能觀。所以我們應該克服這種觀念,在評價學生的時候縱向橫向一起看。因此根據多元智能論,英語第二課堂教學評價應樹立多元評價標準,智能面前人人平等。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智能傾向,只要以他的智能為標準去評價他,我們就會發現,每個學生都是美麗的,都是可以培養的。
結語
每個個體都表現出不同的智能特點和組合,我們要更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英語第二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和鼓勵學生多元發展。同時多元智能理論也向傳統的評估方式提出了挑戰,使我們重新審視教育教學的理論,并為外語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挑戰。
參考文獻:
[1] (美)霍華德·加德納,(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2] 霍力巖.多元智力理論與多元智力課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 (美)阿戈爾,陳琳. 英語課程標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 上一篇: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比較
- 下一篇:旅游的文化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