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的功能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4: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旅游文化的功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從單一的觀光行為發展成了文化品質的提升,旅游文化成為一種備受青睞與向往的旅游形式得到廣大旅游者的喜愛。旅游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具有一定的“產品”屬性,在生產與消費的過程中,希望得到旅游者贊賞與認可,對消費者的心里產生某種與眾不同的影響力。旅游文化作為產品和普通產品一樣,需要品牌的包裝設計與形象塑造,即旅游文化的品牌塑造[1]。
一、旅游文化的意義
旅游文化不僅僅是旅游與文化的簡單結合,而是將當地的歷史文化通過旅游途徑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說旅游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旅游文化的出現,豐富了旅游的內涵,使旅游更具有品位性與趣味性,深深地吸引著旅游者的追求與向往。此外,旅游者還可以通過旅游,學習與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與民族風情,同時也可以將自己本地區的文化與旅游當地的居民,進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旅游文化不是實物可以看得見摸得著,它是一種獲得精神愉悅與精神財富的重要載體,是旅游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旅游文化可以滿足旅游者對當地歷史文化的了解與學習,促使旅游者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升華旅游者的人生境界與生活品味,增強旅游者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責任感[2]。
二、旅游文化的功能
旅游文化依賴于社會文化的發展,滿足旅游者文化的需求,豐富旅游內容,使旅游更加具有趣味性、歷史性與文化性,發揮出現代旅游業最大效益功能。
2.1旅游文化指導著旅游資源的開發。當地旅游資源的開發要以旅游文化為指導,不僅要了解市場發展的方向,還要滿足旅游者的消費需求。旅游文化指導的旅游開發,豐富了旅游景點的內涵,提升了旅游景點的品位與格調,滿足現代旅游業發展的需求,避免了旅游資源開發庸俗化的趨勢,使旅游景點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特色。
2.2旅游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源泉。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行為驅使的結果。現代的旅游不在是單純的觀光行業,而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享受與審美需求。隨著文化旅游、教育旅游、農業旅游等各種旅游形式的興起,充分體現了旅游者對文化享受的不斷追求[3]。
2.3旅游文化推動著國際文化的交流。由于旅游者來自不同的國家與地區,所接觸的文化背景也不盡相同,但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欣賞并不受到影響。雖然每一個旅游者的欣賞水平與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別,但對于中國古典園林與歐洲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欣賞與理解,建筑作為一種語言得到世界旅游者的認可,而且不受旅游者的國家、文化背景、欣賞水平與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影響。對于有形旅游文化的欣賞可以使旅游者了解異國文化,促進國際文化的交流。
2.4旅游文化規范與制約著旅游活動。旅游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有著規范與制約旅游行為和旅游活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旅游文化的法律條文以及各種規章制度中,對旅游經營者與旅游從業人員的行為規范,目的是保證旅游活動質量與旅游行業的規范性,強化旅游經營者與旅游從業人員的責任意識,保護與合理開發旅游資源,促進旅游行業的發展。
2.5旅游文化強化了地方文化的保護與族群的認同。旅游文化的實質就是旅游者對于自己所向往的文化的想像。對于一些古老的地方,由于地方特有的建筑、音樂、舞蹈或者戲劇等原因受到旅游者的喜歡,一些瀕臨滅絕與瀕臨坍塌戲劇、建筑等得到修繕和保護,成為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傳承下來,得到當地居民與政府的保護。這些歷史文化資源隨著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發展重新獲得生命與靈魂,成為獨樹一幟的旅游文化資源,吸引著旅游者的向往,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隨著旅游資源的開發,旅游文化成為一個可供市場與族流的方式。如少數民族文化表演活動,強調了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有利于他們走向族群部落。旅游文化的發展將歷史文化與民族文化相結合,重新塑造了族群文化,強化了族群的文化意識。
2.6旅游文化的經濟功能。我們都知道物以稀為貴,越是少而不易得到的東西越是珍貴,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越是瀕臨消亡與滅絕的東西,越是吸引旅游者的目光。旅游文化將現代商品機制融入其中,打破了傳統封閉的商品意識與市場意識,解決了地區文化封閉、滯后的問題,促進了地區現代化旅游文化的發展[4]。
三、旅游文化的品牌塑造
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可以與消費者進行心理溝通與認同,提升旅游當地的市場競爭力,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旅游形象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現代消費者依賴與認可的標記。
3.1旅游景點文化內涵的挖掘。旅游景點文化品牌的塑造注重景點的特色挖掘,展現出旅游景點的與眾不同。旅游業是一個既有典型的經濟性,又有很強的文化性的一個行業。旅游景點特色的挖掘,表現出旅游景點獨特的文化內涵與價值,也是打響旅游品牌的重要戰略。從旅游的角度來說,旅游品牌向旅游者傳遞了旅游地的文化、形象等。如山東的旅游特色泰山與孔廟,北京的旅游特色長城與故宮等。在突出旅游特色的同時,還要把握好產品的質量,不要濫竽充數以次充好,影響整體的形象,也不能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所以旅游景點的特色要做到獨一無二,而不是大眾化。
3.2建立宣傳平臺,注重品牌傳播。宣傳平臺的建立是旅游品牌宣傳的過程,也是旅游整體形象塑造的過程。旅游景點的品牌需要經過宣傳平臺的宣傳,獲得廣泛旅游者的認同。在現實中,宣傳平臺不僅起宣傳的作用,也要注重品牌文化特色的創意、制作與推廣。宣傳平臺主要有網絡媒體、電視媒體等,通過不同途徑的宣傳發揮出旅游品牌的作用。此外,宣傳平臺還可以采取文學作品、旅游活動、政府宣傳、明星代言等方式。既可以起到旅游文化宣傳的作用,又可以發展當地的旅游經濟。
3.3總結凝練旅游景點承載的科學精神。在對旅游景點文化品牌塑造的同時,注重凝聚當地文化傳承的精神特質。猶如佛家點化人,文化的作用就是化人,讓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相處。旅游景點的科學文化價值是當地歷史文化遺留下來的精髓,對于培養與教育人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也是旅游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我們在塑造旅游品牌的同時注重總結凝聚旅游景點所承載的科學精神,對科學知識的普及與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旅游文化品牌塑造過程中注重科學性,運用科學的手段還原歷史,使旅游者在旅游的過程中獲得高質量的精神食糧,對旅游景點文化精神的傳承與科學的普及都具有重要的價值作用。
總 結
旅游文化品牌塑造是旅游景點文化內涵的挖掘,是一個長期而又漫長的過程,也是旅游文化發展的最高階段。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未來旅游發展的靈魂,不僅體現了旅游景點的文化風采與形象,更多的是體現出一個城市的綜合素質與整體形象[5]。
【參考文獻】
[1]郭勝.旅游文化的功能及其品牌塑造[J].社會科學家,2009(6):116-119.
[2]馮志,鮮喬鎣.旅游文化功能轉換與旅游城市公共藝術景觀轉型[J].視覺藝術,2009(11):165-168.
[3]顏澄,梁雪松.旅游企業文化品牌塑造及文化營銷戰略[J].營銷策略,2013(11):027-028.
篇2
在文化人類學研究當中,其非常重視文化的多樣性特點,并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作為一門以文化研究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其也存在一些優秀的研究案例。那么在開展旅游文化研究的過程中,將其作為參考依據,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分析旅游文化也是可行的。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與旅游文化學有關的研究起步比較早,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已經實現了從不同的角度開展學科分野研究,并且在識別出多種旅游文化的基礎上開展實證分析,如:均質化、人造景觀、麥當勞化、游客凝視、文化真實性、旅游族群性、文化商品化等。其在開展旅游文化的研究過程中,將研究的重點放在文化的解釋上。而我國與國外的研究相比,在旅游文化有關的研究方面起步相對來說比較晚,并且將關注的重點放在旅游文化本體認知上,其認為必須要先明確的界定出旅游文化的概念,才能夠將其應用具體的旅游文化現象中來,但是始終未能對旅游文化的概念做出明確的界定,這也使得關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存在一定的迫切性,并且旅游文化也被賦予了工具性的特點。但是隨著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其中產生了大量的旅游文化之實,只是還沒有形成名正言順的旅游文化之名。這也是我國旅游文化學研究所面臨的困境,一方面存在大量的學科研究成果無法通過旅游文化學整合;另一方面旅游實踐當中存在的很多案例都沒有在文化視野下降進行考察,這也是導致旅游文化本體一直模糊不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總的來說,國內外在開展旅游文化研究時,在研究重點及喜好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二者都具有各自的特點。
二、旅游文化研究所面臨的困境
在我國高等旅游教育當中,對于旅游文化具有明確的要求,要求能夠明確的界定旅游文化的內涵與外延,但是當前不管是在學者的研究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旅游文化一詞出現的頻率頗高,但是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定義。隨著各項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在尋找一種能夠擺脫旅游文化認知困境的方法,于是通過跨學科的方法來審視旅游文化的方法應運而生,其中以文化人類學視野來探究旅游文化就是各種方法中的一種典型代表。
作為一種的特殊的、新興的文化類型,在開展旅游文化相關研究的過程中,若是僅僅局限在旅游學的范疇當中開展相關研究,就會導致所給出的認知結果、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想真正促進旅游文化學研究跳脫出當前的困境,在現有基礎上開展跨學科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三、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旅游文化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重點是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該學科當中積累了與文化功能、文化特性、文化內涵等有關的理論體系,若是能夠借鑒這些體系,應用于旅游文化的認識、解讀與界定工作當中,對于旅游文化學有關研究是非常有利的。在實際的開展研究的過程中,若是在發生層面來限定旅游文化的外延,那人類學對于文化的傳統認知與旅游文化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的,這就需要在開展相關研究的過程中,能夠從深層次來探索文化人類學與旅游文化學之間的共性,如:結構、功能、內容等方面的共性,這對于確立旅游文化本體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若是在開展研究的過程中,完全不做限定的開展跨學科研究,那么旅游文化就可能與多個學科之間存在聯系,如:藝術學、建筑學、宗教等等,這不僅僅容易導致旅游文化本體的泛化,也容易導致出現旅游文化學被多個學科瓜分的現象。但是相對之下,文化人類學對于旅游文化學認知研究的利大于弊。可以說,在文化人類學所包含的各種文化當中,旅游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其是在旅游這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之下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表征,在這種特殊文化的指引之下,人們能夠實現某一種特殊的功能需求,但是實際情況中,這種功能需求實現與否受到目的地文化及客源地文化的影響非常大。通過旅游文化能夠看到人類存在的復雜性,從而對人類的存在狀態有一個新的審視,另一個角度來看,要想對旅游文化的產生、形成及演變過程有一個全面準確的理解,也可以借助于文化人學的民族志等方法開展研究,從中獲取一些特殊旅游文化現象的資料,并在此基礎上予以升華,演變成為與旅游文化客觀認知有關的積累。由此也可以看出,旅游文化確實是文化人類學的一種特殊形式,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分析旅游文化是可行的。
四、結語
篇3
關鍵詞: 湘西地區 旅游文化演藝產品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1.引言
近年來,隨著旅游文化的快速發展,旅游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型支柱性產業,并且受到當地旅游部門的高度重視。湘西地區風景優美,人文底蘊濃厚,民族風情彪悍,是融風景與人文為一體的旅游產品。旅游文化演藝產品是指借助舞臺表象形式,通過人體肢體語言的特殊性手段向游客展現地域性文化產品,讓游客在觀看表演時體驗其民族文化魅力,從而達到愉悅身心的目的,它與傳統的一站式的風景旅游模式相比更能吸引游客。當前學術界對旅游文化演藝產品的概念還缺乏統一的定義,也被學者稱為“旅游表演”、“旅游演出”,通常認為,其概念包括:第一,地域性的文藝演出;第二,相匹配的多功能綜合型娛樂劇場(劇院);第三,以演出為核心產品之一的主題公園,為項目收益的保障點;第四,項目周邊的旅游休閑綜合配套區,這是產業鏈延伸部分;第五,圍繞演藝項目構建歷史文明的話語體系,則屬于營銷和推廣部分;第六,產權質押和股權交易,此為最關鍵的融資和流轉部分[1]。但是當前旅游文化演藝產品屬于新興產業,存在發展時間較短、種類較少、創新不夠等缺點;反之,湘西地區種類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項目正在瀕臨消亡或失傳。通過對湘西地區旅游文化演藝產品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協同發展研究,分析二者互動發展的思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旅游文化演藝產品豐富和創新的新內容,旅游文化演藝產品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揚和傳承的新途徑。二者協同發展有利于豐富湘西旅游文化市場,提高旅游文化演藝產品質量,同時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搭建了文化舞臺,對湘西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2.湘西旅游文化演藝產品的表現形式
湘西地區旅游文化演藝產品市場的開發始于21世紀初,以張家界武陵源景區的魅力湘西大劇院為代表。張家界?魅力湘西搜集和整理了一大批民間傳統文化表演素材,將民間藝人請出山寨、請上舞臺,令很多隱匿深山、瀕臨失傳的湘西民俗和民間技藝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當前張家界的旅游文化演藝產品有10多項,以雜技為主,引進了湘西地區少數民族特色的歌舞,展示了湘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弘揚了燦爛的文明;土家風情園每天下午4點左右的民俗晚會上演繹土家大型擺手舞、茅古斯舞、銅鈴舞等;德夯苗寨有苗族鼓舞、苗家跳歌晚會、攔門對歌、歌舞會、燈火送客等各類演藝產品。湘西地區平時客流量遠遠少于民俗節慶期間和民族集會時,其原因在于除了節假日有空閑時間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節慶期間和民族集會時,有很多民俗活動,少數民族居民們都盛裝打扮、載歌載舞,民族體育活動開展非常熱鬧,值得游客前去參觀和感受,因此,國內外游客絡繹不絕,紛紛選在節慶期間和民族集會時匯聚在此。
3.湘西旅游文化演藝產品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協同發展
湘西地區旅游文化演藝產品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旅游文化演藝產品豐富和創新的新內容,旅游文化演藝產品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揚和傳承的新途徑、新平臺。
3.1旅游文化演藝產品為體,搭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舞臺。
旅游文化演藝產品作為展示文化的載體,能夠讓“地下的東西走上來,書本的東西走出來,‘死’的東西‘活’起來,靜的東西動起來”,賦予傳統體育文化以市場活力和經濟價值。旅游文化演藝產品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中生產性保護的一種方式。民族傳統體育不論目的是娛樂、健身還是競技,其形式上都是身體展演,并與游客產生積極的互動,通過資源整合與互動,形成跨區、跨文化圈的產業聯盟,以實現生產性傳承目標;與此同時,推進民族體育的產業化發展,并使之融入旅游業的發展,提高旅游業的文化體育含量和產業附加值,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民族地區的自然環境、旅游市場、民俗、歌舞、節日文化等綜合發民族體育旅游產業,依托現有風景名勝區和民族體育文化生態村的布局開發地域性、民族性、趣味性、精彩性較強的體育旅游活動,使之形成突出的合力與優勢,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區域的知名度與市場吸引力[3]。湘西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通過做成旅游產品,進入旅游市場,這些傳統體育文化遺產就立馬變得鮮活起來。旅游文化演藝產品能把零散的文化聚集化。大湘西地域遼闊,文化資源相當分散,分布在村村寨寨,需要旅游這根紅線串起這些散落的“珍珠”。比如一臺文藝晚會,就能將苗族鼓舞、舞龍舞獅、雜技、茅古斯舞等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匯聚一堂,讓游客享受一頓湘西民族傳統文化的“大餐”。
3.2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塑魂,提升旅游文化演藝產品內涵。
民族傳統體育之所以能夠長期得到傳承和人們的喜好,關鍵因素是它具有競技與表演功能。競技與表演和娛樂、藝術是不能分開的,民族傳統體育正好完美地把它們結合在一起。然而,隨著民族社會歷史的發展與變遷,一些民族傳統活動改變了原來的實用目的,演化成表演性和競技性很強的體育活動[4]。傳統體育文化的“軟實力”可轉化為旅游演藝產品的“硬實力”。近年來,湘西憑借其獨特的旅游資源,旅游市場發展得紅紅火火,產業規模快速擴大,但仍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傳統體育文化的融入將提高旅游演藝產品品位、提高旅游素質,加快旅游業的產業升級。一方面,傳統體育文化融入將讓旅游產品更豐富,種類更加創新,另一方面,傳統體育文化融入將擦亮特色旅游品牌。湘西文化的特質,具有地域性、獨特性乃至唯一性,不可復制,成為神秘湘西旅游品牌的核心價值。它是讓湘西以外的世人最好奇、最感興趣也最能觸摸到湘西神秘氣質的關鍵所在。在打造湘西旅游文化演藝產品品牌核心價值體系時,融入神秘湘西的傳統體育文化元素,使之成為統領湘西旅游的總靈魂,最大限度地釋放出“神秘湘西”體育文化旅游的巨大魅力。創新是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極其重要的因素,在當今的旅游市場中,競爭激烈化、旅客需求多元化,旅游演藝產品只有創新才有生命力;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對其進行開發與利用,化為旅游文化演藝產品,不但可以增強旅游業的競爭力,而且可以促進湘西體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世不.異軍突起:勃興的旅游演藝市場[J].中外文化交流,2006,(3):16-19.
[2]梁永康,鄭向敏.我國文化旅游演出項目開發研究――以首批國家重點旅游演出項目為例[J].企業活力,2011,(05):56.
[3]劉堅.云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
[4]梁傳誠.從民族社會學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特點與功能[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9,(6):42-44.
篇4
關鍵詞:河南旅游文化;產品開發;快速發展;旅游資源
1 概述
1.1 河南省旅游資源的概況
河南省是我國具有豐富旅游資源的省份之一,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更擁有豐富的人文文化。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明古國,擁有燦爛的民族文化。河南省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河南省擁有數十多個旅游城市,有龍門石窟等3處世界文化遺產,9處國家5A級旅游景區,像少林寺等,還有嵩山等4處世界地質公園,我國古國中的四個都在河南,全省的地下文物在全國排名第一,地上文物排名全國第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旅游有5個顯著的特點,分別是“河”“花”“古”“根”“拳”,“河”指的是中華母親河黃河,“花”指的是洛陽的牡丹花以及開封的,“古”指的是河南是中國古都的聚集地,“根”指的是河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拳”指的是河南少林寺的拳術,是中華功夫的典型代表。
1.2 旅游文化產品
旅游指的是旅游者通過一定的方式對旅游地的文化、特點進行了解,達到獲取知識、滿足好奇心或者陶冶情操等目的,注重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和內心的愉悅感。旅游文化產品指的是在旅游過程中所包含的有關文化的產品,它的定義比較廣泛,既包括抽象的無形產品,也包括具體的有形產品,像旅游地的文化傳統、特產、有地域特征的商品等都屬于旅游文化產品。旅游文化產品具有幾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首先,旅游文化產品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旅游文化產品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消費者出于對文化的追求而去購買旅游產品,每個人對文化的需求有一定的差異,是地域的差異造就了文化產品的內涵不同。其次,旅游文化產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它作為一種商品存在,是具有價值的,同時也能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或者精神需要,它所蘊含的文化是有設計開發者所賦予的,能夠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最后,旅游文化產品具有產地實現性。雖然隨著交通和跨地區貿易的發展,現在有很多文化產品存在著非生產地現象,但是如果要想真正地了解文化產品的內涵,最好要到產品的生產地去購買。
2 旅游文化產品對于河南旅游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價值
旅游文化產品是在旅游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旅游文化產品和旅游業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旅游文化產品促進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同時,旅游業的大力發展也帶動著旅游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因此,河南省的旅游文化產品對于河南省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旅游文化產品對于旅游地有很好的宣傳作用。很多人對于旅游地的了解是通過旅游文化產品得到的,而且旅游文化產品具有易攜帶的特點,容易被更多的人所知曉,無形之中增加了對相關旅游地的了解。
(2)能為旅游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文化產品具有價值,通過文化產品的銷售能很好的提高旅游地經濟收益,也是促進旅游地經濟發展的途徑,能夠為旅游業投入更多的資金支持,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所以,旅游文化產品對于河南旅游業具有促進作用,能為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很大的支持。
3 河南旅游文化產品開發存在的問題
旅游文化產品的開發影響著河南旅游業的發展,通過研究,發現現階段河南旅游文化產品的開發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觀念相對滯后。河南省的旅游文化產品開發與其他旅游發達的省份相比相對落后。旅游發達的省份往往采用的是綜合全省的旅游產品進行整體考慮,而河南省沒有及時地意識到這一點,仍然采取單獨的、地區式的開發,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河南旅游業的發展。近年來,河南省對旅游文化產品的開發逐漸重視起來,開發水平也有明顯提高,但是仍然無法和其他旅游發達省份相比,導致了雖然旅游區的景點很出色,但是缺乏優秀的文化產品,缺少知名度,很多景點旅游項目的發展緩慢。
(2)資源整合不足。由于河南省對于全省旅游資源的整合能力較差,沒有將全省的旅游資源高效的整合到一起,造成了各個景區各自發展的現象。許多旅游產品僅存在于歸屬地,各個景區之間存在著競爭,而且各個景區對旅游者的吸引力是分散的,沒有整合成一股強大的吸引力。這既是管理方面的問題,也是觀念落后的結果。
(3)缺乏統一規劃。河南省旅游文化產品沒有立足于長遠規劃,很多景區甚至沒有進行旅游產品的開發,仍然生產銷售比較過時的產品,開發的起點太低,而且沒有和現代旅游者的品位相匹配,無法滿足旅游者的需求,很顯然,已經不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旅游產品的開發應該以時代為背景,迎合旅游者的品位,對旅游文化產品的內涵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旅游文化產品的開發設計。
(4)偏離文化軌道。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實行,旅游區也越來越經濟化。很多旅游區是以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忽略了傳播傳統文化的根本。旅游文化產品的開發也主要以迎合旅游者的好奇心理,往往被賦予不真實的內涵,沒有達到傳播傳統文化、標志地區特征的標準,也就無法很好的詮釋景區所包含的真正的文化底蘊。這種做法嚴重影響著旅游區的形象,旅游文化產品的真正作用也沒有體現出來。
4 河南旅游產品開發策略與體系發展的研究
4.1 河南旅游產品開發的思路與策略
河南省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于旅游文化產品的開發首先應該以文化內涵為主。同時也要結合旅游者的心理和需求,進行綜合開發。其開發策略和體系主要有以下幾點:1)突出文化產品的文化主題。文化產品應能代表這一景區的文化特色,發揮本地優勢,代表本地特色,與其他普通的商品相比更具有收藏價值。因此,旅游文化產品商應該以此為標準進行產品的開發設計。2)同時要具有觀賞性和功能性。在進行開發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旅游者的購買需求,將觀賞性和功能性二者相結合,不僅能增強吸引力,而且能更好的滿足旅游者的需求,為旅游區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3)傳統與現代的相互結合。旅游文化產品的設計開發,既要沿襲傳統文化,也要適應現代文化,將二者結合起來,及表達了傳統文化所傳遞的信息,又能適應現代旅游者的品位水平。
4.2 河南旅游產品設計開發的產品形式
篇5
(一)符號學理論
符號學是研究符號的科學,即“符號學是系統地研究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學問”。現代符號學思想有兩個源頭:一個是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另一個是美國邏輯學家皮爾斯。他們幾乎是在同時期提出了“符號的科學”這一概念,被視為現代符號學的奠基人。索緒爾認為,符號(sign)就是“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結合體,“能指”是符號的形式,“所指”是符號的內容,也就是符號傳達的思想情感或者意義。皮爾斯則豐富了符號的含義,強調一個“能指”之所以能夠和一個“所指”結合成為符號,就是因為兩者存在著一個結合的關系,這個關系就是“意指(signification)”。所謂意指就是能指和所指的結合方式或行為過程,即更深層次上的意義。符號學理論認為,人是符號的動物,人化自然賦予事物文化意義,人創造了符號,同時又在使用符號進行社會交往,創造新文化。可見,人的思維和行為都具有符號特征,符號成為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媒介和工具。
(二)旅游文化景觀
基于符號學理論的視角,旅游文化景觀涉及“符號”的意義,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受當地社群、旅游企業、政府部門以及旅游者群體共同影響而形成的,經由符號的“能指”和“所指”功能,能夠滿足旅游者“符號”體驗和旅游地“符號”營銷。對其內涵的理解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首先,旅游文化景觀在形成的過程中,伴隨著符號意義的形成,但是其符號意義從來不是固定的、不可改變的。強調旅游活動的實踐性是非常重要的,正是旅游活動中的參與者,不斷賦予了文化景觀新的意義。同時,意義的形成并不僅僅是個體性的,它是不同文化群體所構建的多層意義。另外,在不同歷史時期,新層次的意義會隨著旅游參與者社會互動而產生,并得以交流,從而呈現一種螺旋式的意義循環。[2]其次,旅游文化景觀符號意義的生產、交流、理解和消費,涉及兩個密切相關的過程:第一個過程涉及旅游者主體賦予旅游文化景觀以符號意義;第二個過程涉及旅游文化景觀符號意義的共享與傳播。正是通過這兩個過程,旅游文化景觀的符號意義得以建構和解構。最后,旅游文化景觀的符號意義不是自然形成的,其意義的背后蘊含著人類智慧的結晶。旅游者在旅游中不斷追尋各種符號及符號意義,旅游景觀所在地相關者(政府部門、旅游企業、當地社群)也正是通過符號象征實踐,賦予旅游文化景觀民族的、歷史的、社會的和文化的意義。
二、旅游文化景觀的“符號”生產和消費
旅游文化景觀具有旅游目的地的民族、歷史等文化色彩,它以符號為基礎,通過符號的“能指”和“所指”功能表達著實體背后的意義。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對于體驗的要求不斷提高,而旅游體驗的滿意程度直接關系到旅游文化景觀的營銷成效。旅游者的旅游體驗并不僅僅是對景觀實物的感官感受,更多的是通過“符號”體驗獲得滿足感。當代旅游者不只是注重對旅游景觀實體的消費體驗,更多的是想通過旅游文化景觀“符號”意義的消費,體現旅游者本身的價值追求、審美追求、個性特征、社會地位等。為迎合旅游者的符號消費,旅游經營管理者必須針對旅游文化景觀進行“符號”的建構,通過符號的表征實踐,賦予旅游文化景觀一種“符號價值”,喚起旅游者對旅游景觀“符號”的追求,將旅游者所追求的符號價值與旅游文化景觀所表征的符號價值有機的結合,促進旅游活動的開展。
(一)旅游文化景觀的“符號”生產
旅游文化景觀的“符號”生產,本質上是旅游相關者對旅游文化景觀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符號意指過程、編碼過程和神圣化過程。旅游文化景觀不再是具有獨特地理空間結構的單元,它還反映著人與環境、游客與景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消費者在消費物品的實用價值時,也在不斷地追求著對物品符號價值的消費。為滿足旅游消費者的意愿,旅游文化景觀勢必走向“符號化”的生產過程。因此,旅游文化景觀的符號生產要求突出“符號”特征以及其象征意義,讓旅游者在接觸旅游文化景觀的同時進行符號的解讀。
(二)旅游文化景觀的“符號”消費
現代消費社會不再是一個產品和物的世界,它已經成為一個符號的王國。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已由傳統的對商品的實用性(即物的價值)的關注,逐步轉移到更多地關注商品的符號象征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旅游也是一種符號消費方式。旅游者在對旅游文化景觀體驗的過程中,既制造著符號和旅游文化景觀之間的聯系,又在找尋符號與旅游文化景觀之間的聯系。一方面,通過對旅游文化景觀的“符號”解讀,旅游者個體既能夠獲得審美享受和增長見識,也能夠發現自我、認識自我、表現自我和實現自我,同時也體現著旅游消費者的個人品味、生活風格、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社會地位等。另一方面,旅游者群體游覽旅游文化景觀,并不完全是為了滿足視覺感官的享受,而是通過旅游文化景觀“符號”意義的消費達到民族感情、文化模式、思想價值觀念等的認同,引起群體的共鳴,從而促進精神上的愉悅,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三、旅游文化景觀的符號營銷途徑
(一)旅游文化景觀的符號營造
符號是一種不可視東西的可視標記,它是對不可言說東西的一種類推,超越了現實關系及話語權力,體現并提供了情感與思想。[3]昆明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直持續發揮著名城的效應。昆明市五華區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必要加強景觀符號構建,彰顯景觀符號的象征意義。首先,文化景觀的符號建構可以通過專家評價,確立景觀“標志”,并通過各種途徑加以宣傳,使旅游文化景觀有別于其他的景觀,進而建立“標志”與特定“意義”之間的關聯性。例如,可以通過專家對五華區旅游文化景觀資源的評審,找到最能代表歷史文化名城昆明的文化景觀,作為春城的符號象征,更好地展現昆明“春城”的歷史滄桑、多彩文化,讓人們更多地了解、認知春城的自然、人文、民族、歷史、生態面貌。其次,通過場景再現、舞臺設計等方式創設情境,營造旅游氛圍,擴大旅游文化景觀的市場感召力,滿足旅游消費者的“符號”追求。[4]例如,讓旅游者參觀西南聯大舊址,通過場景再現和舞臺來展現,把旅游者帶入崢嶸歲月的年代,讓旅游者身歷其境,體驗剛毅堅卓、愛國精神、自由與民主、團結精神、苦干實干的西南聯大精神。將這種精神上升到符號表征,把它作為鼓舞人們奮斗的精神支柱。最后,文化是生產符號價值的原材料,旅游文化景觀的文化內核具有真實性的符號價值,應該深度挖掘旅游景觀表征的符號價值。充分調查旅游者所追求的符號價值,找出旅游者所追求的符號價值,對旅游者關注的文化象征意義、身份地位、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微觀細化,深入開展旅游文化景觀的符號建設。例如,通過市場調查分析昆明五華區旅游者符號需求,展現五華區旅游文化景觀構建的符號象征意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多彩文化精神底蘊等,加深旅游者對春城昆明的印象。
(二)旅游文化景觀符號整合
人們若是前往某一旅游地進行游覽參觀,他們所要看的并不是這個區域,而是這一地域上的一系列組合要素。[4]雖然每個單一的旅游文化景觀都是一個單獨景觀符號,但它需要一個信息從(markers)共同指涉對象,即各個符號信息聚攏在一起構成旅游文化景觀所在的區域符號特征,否則這樣一個符號信息對旅游者而言就毫無意義。因此,信息與信息所指涉的目標應該同時賦予一個旅游景物以意義。通過要素的組合形成特有的旅游文化景觀符號意義,更好地表達旅游文化景觀所在地的自然與人文底蘊。例如,西南聯大舊址、“一二•一”革命遺址孕育著愛國精神,故居、聞一多故居等歷史名人住所傳承著聯大的堅毅精神,圓通寺、大德寺等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文化,圓通山、五華山、翠湖公園彰顯著人文色彩,見證著城市的滄桑和文化變遷的軌跡……旅游者來到昆明市五華區觀看到的并不是五華區,而是極具代表性的西南聯大舊址、“一二•一”革命遺址、名人故居、圓通寺和翠湖公園等文化景觀所構成的景觀群。通過把分散的歷史文化遺產整合成一個規模較大的整體,它所產生的景觀符號價值意義,遠遠超過分散個體所產生的符號效應的總和。昆明五華區資源要素整合,能夠使得旅游文化景觀按照特色形成“符號”表征,提升符號品牌效應,能夠更充分地展現景觀符號的價值,滿足旅游者對旅游“符號”象征意義的追求。
(三)旅游文化景觀的符號化營銷
符號營銷隨符號消費而產生,旨在某種產品與意義之間建立特定的聯系,以意義上的差異性作為區別企業產品與其他同類產品的基本手段,同時借助意義對滿足消費者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作用來實現對消費欲望的刺激,從而促進產品的銷售。[5]旅游商品在被作為一個符號進行消費時,是按照其所代表的社會地位和權力以及其他社會人文因素來計價的,旅游商品作為符號能夠提供聲望和表現消費者的個性、特征、品味等。基于符號價值進行符號化營銷,運用符號學理論來研究旅游產品的營銷傳播活動,尋找旅游產品中可見(能指)部分與不可見(意義)部分的聯系,并且找到實現旅游產品的“能指”與“所指”有效連接的途徑。例如,針對昆明五華區旅游文化景觀的符號營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與歷史事件相結合。在昆明市五華區充滿著很多的歷史故事,這里是革命的圣地、是多元文化共融的地方,通過將旅游符號與歷史事件鏈接,再現歷史的、文化的、民族的、生態的旅游勝地,讓游客了解昆明,認識昆明五華區,使旅游者的符號追求得以實現。(2)通過傳媒平臺,進行符號滲透。對于昆明五華區景觀符號的營銷,應該利用種種手段,充分調動旅游者所關注的文化意義、目標價值、觀念意識、理想等旅游文化景觀價值,千方百計地為旅游者提供實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感受,努力把五華區文化景觀的文化、審美、自我實現等精神價值融為一體,在廣告宣傳中注重品格與人性化意義(個性、愛護、忠誠、責任),社會意義(關系、地位、價值、貢獻、聲望)以及歷史意義(民族風格、多元文化、愛國精神)的傳播。(3)充分利用旅游消費者的文化傾向。旅游產品營銷者應該利用旅游消費者形成的文化傾向,使其與旅游文化景觀的符號聯系起來,以文化作為舞臺,把旅游文化景觀的符號意義滲透到旅游者內心,驅動旅游者的符號消費。例如,昆明五華區每年在圓通山舉行櫻花文化旅游節,實現旅游符號與春城滇文化的互動,針對不同類型的旅游消費者營造差異性的文化氛圍,滿足不同旅游消費群體的符號追求。
四、結語
篇6
關鍵詞:旅游文化;開發;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26(C)-0154-02
一、旅游文化的內涵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食、宿、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托,以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作用于旅游活動整個過程之中。
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們對旅游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旅游經濟學、旅游管理學、旅游心理學、旅游美學、旅游文學、旅游地理學等,具有為旅游業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與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游業服務,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對旅游者來說,旅行游覽、食宿、服務、旅游環境的文化氛圍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旅游活動。最后,與旅游有關的文化載體,如機場、車站、餐館、市場、導游人員等,都能通過不同的角度和多種方式給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啟迪。因此,旅游與文化是分不開的,旅游要發展就必須與文化聯系在一起。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先進的旅游文化引領旅游產業發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的文化本質特征必然要求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游文化,用先進文化引領旅游可持續發展。
旅游文化是旅游經濟競爭的核心。旅游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文化因素成為旅游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于滿足;但是其最終目標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屬于高級而復雜的需求。較難于滿足。
三、旅游業應如何開發旅游文化資源
(一)精心設計旅游文化項目
1、旅游文化必須具有鮮明的特色,才能滿足旅游者尋求異域情趣,達到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的需要,才能有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首要塑造大的文化旅游的環境。一個獨特的旅游文化要得到充分的體現,要讓旅游者認識其文化的深厚底蘊,不能僅僅依靠“文化村”、“文化節”等這些局部的東西,要從大的環境上有所寄托、有所反映。從旅游的角度而言,一個旅游城市、旅游目的地的一切東西都是旅游資源的一部分。城市建設作為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對當地的所有旅游景點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2、要重視文化參與項目。現代旅游發展的潮流是參與性旅游項目,讓游客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使游客可以更充分地感受到旅游文化的內在精神。如:建設家庭旅館,讓游客和少數民族同吃同住,深刻感受其生活習慣和。讓游客參與節慶活動和宗教禮儀,并以此為媒介舉辦國際性的文化交流和商業洽談活動。
3、深化旅游文化產品。目前大多數旅游文化的旅游商品還沒有形成體系,仍然處在初加工階段,無論是產品的種類還是包裝都需要進一步的開發,在開發中要注意對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工藝,增強其藝術性和儲存性,注意外包裝的開發。
(二)強化宣傳促銷
1、注意形象設計。旅游文化如何定位、如何宣傳、如何確立自己的形象問題。在對外宣傳中,不能僅僅把旅游文化的項目做一個簡單的陳述,更應該尋求對旅游者更有吸引力的組合方式和宣傳方式。旅游企業應該設計旅游文化的形象,從而為更好地宣傳旅游提供內在動力。
2、強調資源的壟斷性。旅游資源因其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旅游企業在宣傳定位時,要強調其天然優勢,突出其獨特性。
3、選擇科學的市場策略。旅游文化的市場是廣泛的,不能采取全面的宣傳促銷方式,應將目標市場分成不同等級,確定宣傳的重點,有目的有規劃地制定和實施正確的市場策略,并采取多樣化的營銷手段。
(三)旅游文化開發中應注意的問題
1、旅游文化的庸俗化
旅游文化具有真實性、淳樸性和神秘性的特點,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運行機制。但由于在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為了滿足部分游客落后的、不健康的或低俗的需求,有些旅游企業在開發旅游文化時,把一些項目庸俗化,改變了文化的真實面貌,出現了一些偽造的文化活動。使原有文化的內涵失去了真實的存在環境和意義,旅游文化被庸俗化了。
2、旅游文化的商品化
旅游文化就是把文化作為旅游資源出售給旅游者。節日、服飾、禮儀、歌舞等都是組成部分。但這些組成部分本來是在某種特殊的時間和空間內才存在的,被開發成旅游資源后批量生產,造成了傳統文化的失真,文化底蘊不足及文化再現偏頗,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退化、消失等。采取合理的開發模式以減弱商品化的進程就成為旅游文化中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
四、旅游文化的保護
(一)培養專業人才,用科學知識和手段去保護旅游文化
合理保護文化旅游資源,需要依靠一批文化學家,社會學家等多學科的專家學者隊伍。與保護和開發文化旅游資源的客觀需要相比,理論的研究還比較滯后,還有待于科學化、系統化,實踐中有許多課題尚待解決。這種局面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專家隊伍,運用各學科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站在時展的高度上,對旅游文化進行全面的考察,正確的認識,促進旅游文化良性發展。
(二)通過教育培訓引導旅游區居民參與旅游文化的保護
當今中國社會,非常重視主流文化的系統教育,為了融入主流文化,同時也因為少數民族傳統知識的教育相當薄弱,很多少數民族的青少年對自己的民族歷史、文學藝術、文字、等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甚至連本民族的語言也逐漸在忘記。因此通過教育和培訓,使旅游區居民掌握與旅游文化相關的知識、技能包括傳統的工藝等,一方面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另一方面也使社區居民參與新行業并獲得新的就業機會,讓遺產造福于當地居民。
(三)旅游規劃應與市場調研相結合
無論是從保護傳統文化還是從提升旅游產業檔次的角度著眼,都應該十分重視旅游規劃的作用。很多旅游區在旅游規劃上重視不夠,沒有著力于真實的市場調研,導致失敗的案例很多。比如旅游開發中的重復建設“同質化”現象嚴重。各地搞的很多民族文化村,推出后迅速走向衰落,就是因為規劃前的市場研究沒到位。
五、科學規劃,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旅游規劃是旅游建設事業中的重要工作,文化旅游的規劃除了完成合理配置旅游資源的中心任務外,還有保護文化旅游資源的中心任務。根據已有資源的配置情況,劃定資源的保護范圍,確定資源保護的輕重緩急,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對于古老的、奇特的、瀕臨滅絕的文化,應首先搶救,不能讓其消失。對現存的,但已受或正受到破壞、沖擊的,我們要加強保護,確保民俗旅游的持續發展。在搶救和保護的基礎上,大力開發民俗文化,充分發揮其旅游價值。
總之,要注意開發與保護的平衡,在開發和創新的過程中,既保護原有文化的特色,又給現代旅游和傳統文化資源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作者單位:黑龍江商業職業學院旅游學院
作者簡介:艾治國,男,黑龍江商業職業學院旅游學院院長,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參考文獻:
篇7
(一)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概念
想要做好旅游文化產業發展下的旅游產品開發,那么必須要對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概念予以掌握,以達到針對性、全面化的設計開發。目前對于旅游文化產業的定位,欠缺一個精準化的定義標準,僅能為其賦予一個較為廣義的概念。國內外專家,針對旅游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方面,也存在著頗多的爭議。
1.國外學者對于旅游文化產業概念的認識。從旅游文化產業概念的發展來講,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國外文化經濟研究學者便提出了開發旅游文化創新產業,能夠廣泛地向人們提供來自藝術、文化及娛樂消費層面的產品和服務,這種類型的文化、藝術服務,可能是書籍、視覺創意產品、藝術表演形式、影像文件制品,也可能是時尚的游戲及玩具等,存在著明顯的經濟消費特征。至上世紀90年開始,西方學者開始將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真正付諸于開發設計,并對旅游文化產業的概念,做出了更為細致的劃分詮釋,將旅游產品的開發納入到了旅游文化產業范疇之內。其中包括旅游產品的文化結構差異、旅游傳遞功能、舞臺真實層次、旅游文化標志等。對旅游文化產業的內涵,進行了進一步的歸納,并指明了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目的,即是通過不同的、恰當的方法與符號系統,對旅游產品展開研發設計,以傳遞地域文化特征,凸顯旅游產業社會地位作為根本目的。
2.國內對于旅游文化產業概念的不同觀點。國內學者對于旅游文化產業的概念標準分類相對多元:大致為下述幾類觀點:(1)旅游文化產業是一個新興的旅游類別,現實中能夠將該產業分為古代遺跡旅游產業、人文節慶旅游產業、建筑遺址旅游產業、商品旅游產業四大類別。(2)旅游文化產業,是消費者個人所具有的一種旅游文化產品消費目的的旅游行為的表現過程。(3)旅游文化產業即是民俗旅游產業。(4)旅游文化產業是旅游景區為了實現經濟發展的目的,向游客提供旅游產品,促使其在旅游的過程中,對所游覽景區的文化進行了解。直白來講即是對傳統文化及歷史民俗文化的一種現代營銷手段。(5)旅游文化產業是對游客異質文化渴求憧憬的一種滿足,將虛化的文化轉變為了具象的產品,令游客自覺進行消費,促使游客內在的文化介入心理、參與沖動及占有情結在消費的過程中得以滿足。從以上國內外經濟學專家學者對于旅游文化產業概念所持的不同觀點,能夠看出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并非是固化的,其具有極強的動態化特征,能夠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載體。
(二)國內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背景分析
目前國內重視旅游業發展已近逾30余年,所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對于擴大內需,提升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這一點從旅游業1998年被列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即可窺得一二,同時國家為了促進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在政策及發展環境上均給予了大力的支持。但是在這一宏觀環境之下,旅游經營者猛增,在景區人文景觀的營造及旅游文化產業構建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也出現了大量雷同的建設。諸如在杭州西湖被頒定為國內首批自然風景文化遺產之后,全國各地陸續涌現出近50多處名為西湖的景點,這些景點有本來名為西湖的景區,但更多的是模仿改名后的景點,導致景區混淆,各地區景點之間產生了不同層次的惡意競爭,阻礙了特色旅游文化產業的形成。客觀而言,各旅游區域內均存在著不同的優秀人文資源及自然環境優勢,只是在開發層面未曾做到精準定位而已,如果站在長遠發展的視野進行規劃,開發出系列并具備文化推廣意義的旅游產品,那么景區尋求發展的目的自然會得以較好實現。在這一理念促使下,諸多景區開始意識到構架品牌的重要性,紛紛開始打造自身對外的旅游品牌形象,這也是國內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背景。但若想取得持續化的發展,單純依靠品牌的創新并不現實,還需要開發屬于自身景區的人文產品,才最穩妥,這也是多數景區管理者深刻體會到的一點,由此旅游文化產業鏈條才能在發展中逐步形成。
(三)旅游文化產業及旅游產品開發的關系
旅游文化產業是通過多元的文化產品予以構成,假定一個旅游文化產品是一個單位,在多個文化產品單位聚集成為一個集合的情況下,便形成了旅游文化產業。旅游產品是旅游企業及個人,為了滿足旅客游玩過程中的需求,向游客展開的產品銷售及服務的行為。旅游產品開發則是指旅游單位在綜合游客需求下,對產品及服務所展開的市場分析、產品調研、設計創新、產出過程。對于旅游文化產業中旅游產品服務功能的劃分,能夠從食、住、行、購、娛、游六大因素予以展開,這六大因素是一種綜合性的人文產品,貫穿于游客整個旅程之中,是保障地域旅游經濟產業發展和品牌文化塑造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產業內的各類文化產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每一個地域的旅游產品均不相同,往往因為一個旅游產品的瑕疵,將影響到整個產業集合內產品的聲譽。因此在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之中,必須要制定出一整套開發的原則和標準,有針對性開展對每一項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避免因個體產品的失誤,造成整個旅游文化產業鏈的形象受損。
二、旅游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旅游產品開發基準原則之探討
(一)旅游產品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原則
對于旅游產品開發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具體是以生態經濟學及社會倫理學作為根本理念,是為了保證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既能夠保持產品資源的現代化需求,又不危害到后世的發展所需,所提倡的是一種人類和諧化協同發展的關系。此理念的提出遵循了社會人文視野下“和”的觀念,是對日益消極發展的旅游消耗模式提出的警示。因為現代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很多旅游企業為了謀取利潤,而過度地對產品資源予以消耗。諸如目前多數旅游產品的開發中,并不是依賴新型的媒介技術進行設計開發,而是通過傳統的文化資源進行旅游產品開發,但是從可持續發展視角而言,眾多傳統資源屬于非可再生資源,頻繁地開發會導致生態結構的破壞。例如,目前景德鎮瓷土資源、浙江嘉興紫砂壺泥料、新疆和田玉籽料,均在頻繁的開采中揮霍殆盡。這種為了利益不惜一切的資源開發方式,可以稱之為極不理智的行為。所以當前通過可持續發展原則在現代旅游產品設計中的貫穿,能夠進一步促使人類文化活動同生存環境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深化提升旅游經濟效益。
(二)旅游產品開發的系統化原則
旅游產品的系統化開發,提倡的觀點是在旅游產品開發的過程中,不能單純地從一個方面著手,應堅持整體發展的原則,從旅游文化的大局著手予以開發。因為系統作為若干個體的有機組成,具有整體性的顯著特征。旅游行業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游客活動涉及各個方面,上文中所論及的六點旅游產品要素即是良好的證明。完整的旅游產品服務系統,是由客源系統、目的系統及文化產品系統予以構成的。客源系統是來自于不同地域的游客所組成,目的系統則是由景區所在地各方面資源及服務主體所構成,文化產品系統即是通過不同的文化資源衍生產品所組成。三個系統各自獨立卻又彼此關聯,在效能作用上存在著關聯性。游客系統是主體,目的系統是服務客體,而旅游文化產品系統則是支撐二者的基礎。所以在進行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整體系統的需求,對主體系統與客體系統予以烘托支持,以此達到全面綜合的服務。尤其是在旅游六大要素層面,必須踐行全面兼顧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循環共贏的目的。
(三)切合旅游市場發展趨勢的開發原則
旅游產品市場理論是三項理論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因為對于產品的開發,需要面對旅游消費市場而展開,如果旅游市場對于旅游產品不予接納和認可,那么上述兩項原則踐行再為標準也是徒勞的。對旅游產品市場理論進行分解可得出如下結論:旅游市場的構成包括了游客消費行為、旅游市場類型和旅游市場預測調查、產品營銷管理策略、市場開發、價格機制等因素。其中旅游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習慣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根據旅游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可以將產品市場進一步細分成不同的銷售市場,就目標市場進行確定,制定相對明確的產品營銷體系,以最少營銷資金投入,攫取最大銷售利潤。所以在進行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則即是切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踐行人本消費原則,一切以消費者的需求作為根本,在不違背可持續發展原則理念及系統化發展原則之下,構建具體的市場分類導向,結合市場特色需求及創新原則,以前瞻性的視野拓展市場方向,激發游客的認同感,滿足其消費需求,從而從文化層面帶給游客以更深的知識內涵體驗。
三、旅游文化產業發展下的旅游產品開發方法策略分析
(一)充分發掘文化資源,做好旅游產品的開發定位
針對旅游產品的開發,各地區旅游單位必須以全面發展的視角研究開發定位,深入理清本地具有的旅游文化資源,綜合市場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依據合理的表現方式轉化成為可直接投放于市場的旅游產品。另外在整理出的諸多文化精品中,需篩選出具備文化代表性的產品,進行前期市場的投放,觀察市場效果,市場反響較好的便能夠繼續進行后續產品的投放,以此形成梯級化產品結構,提升旅游文化品位。而在市場效應相對薄弱的情況下,也能對后續產品做出暫停市場投入的行為,認真分析前期產品投入市場所獲效益較低的原因,了解產品是否存在文化代表性不足、產品形態美觀缺失、抑或載體選擇不當等問題,在確定具體的原因之后,展開進一步的變化整合,重新進行文化定位和市場定位,以此避免盲目開發產品,導致品牌形象受損及經濟效益流失。
(二)準確定位旅游文化載體,突出產品文化主題
在旅游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過程中開發旅游產品,必須把握好對于旅游文化載體的選擇,因為旅游產品開發并非單純停留在紀念品開發的角度,其能夠依托的載體及表現形式極為豐富,上文中也曾提及旅游文化的外在表現和傳播,能夠依托書籍、音像制品、藝術表演、視覺產品等形式進行擴散。所以在文化載體的選擇上,必須慎之又慎,以免因為選擇的失誤,導致優秀文化資源被糟蹋,影響地方旅游品牌。在針對旅游文化載體的開發方面,古徽州旅游局所展開的定位即尤為精準,眾所周知古徽州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在宏村、西遞、南屏等諸多旅游勝地的烘托下,徽商文化、古徽派建筑文化被廣泛推廣至全國各地,乃至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化資源。但是如何就這類文化主題,通過合理的文化載體予以表現,則是徽州旅游部門所需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在綜合文化資源表達效果及文化載體經濟投入的前提下,徽州旅游局選擇了以地方豐富的竹資源作為文化表現的載體,古徽州境內氣候濕潤,極為適合竹子的生長,將竹子作為文化的載體,徽州旅游局所看重的首先是取材方便,開發生產旅游產品簡單,能夠極大地節約開發過程中的經濟投入。但是最為主要的因素還是竹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象征。眾所周知竹子屬于古代文人喜愛的物品,代表著剛正不阿的品格,本身即具有文化的內涵,將其作為文化資源表現的載體,可想而知所取得的經濟效益也是其他文化載體無法媲美的。由此可以看出科學地選擇旅游產品載體,對于旅游文化產品開發的經濟性與人文性,均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三)貼合旅游消費者心理需求,注重文化審美與市場的完美結合
篇8
1.神仙文化。據唐朝元和名相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登州•蓬萊》記載:“昔漢武帝于此望蓬萊山,因筑城,以蓬萊名之。”漢武帝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巡幸至此,尋訪神山不遇,于是筑起一座城,冠以“蓬萊”,從此便有了“蓬萊”這一地名。可見從蓬萊誕生那一刻起,就與神仙文化密不可分。在蘇軾的《登州海市》中,“東方云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映射的便是海市蜃樓的奇景與神仙的傳說。蓬萊的神仙文化可以歸結為以蓬萊閣、八仙和海市等為代表,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力量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2.精武文化。蓬萊的精武文化以戚繼光和蓬萊水城為代表。戚繼光是山東蓬萊人,明代的抗倭名將,中國歷史上的杰出軍事家,偉大的民族英雄,同時也是公認的將蓬萊精武文化發揚光大的第一人。在戚繼光的《韜鈴深處》中,“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便將其保家衛國、淡泊名利和向往和平的情懷展現的淋漓盡致。蓬萊水城是中國明清時期重要的軍港要塞,在山東省蓬萊市城北崖山下。蓬萊水城整體呈現不規則的長方形,有“斷崖千尺,下臨天地”之勢,它的水門、防浪堤和城墻炮臺等海防與海港等建筑保存較為完好。蓬萊的精武文化可以歸結為以戚繼光故里和蓬萊水城等為代表,體現出愛國的凜然正氣。3.港口文化。蓬萊港位于山東半島的最北端,黃渤海的交界處,與日本和朝鮮半島隔海相望。據《竹書記年》中記載,在中國的夏、商、周時期,蓬萊的海航業開始逐步的發展起來。早在新石器時期,登州的海航活動就日益興盛,根據在登州古港外打撈出土的古代文物的制作年代來看,在新石器時期的登州一帶,已經有了較高的造船技術。考古發掘的成果表明,在遼東半島、朝鮮和日本等地均有史前膠東半島的文物出土。這些都充分證明了當時海航業的發展程度之高,為登州古港的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宋代文人蘇軾在擔任登州知州期間,其所作的《登州如還議水軍狀》中有記:“登州地近北虜,號為極邊,虜中山川,隱約可見,便風一帆,奄至城下,自國朝以來,常屯重兵,教習水戰,旦暮傳烽,以通警急。”可見當時的登州古港無論在經濟還是軍事上,都有極其最重要的地位。蓬萊的港口文化可以歸結為以蓬萊港為代表,體現出古登州對外開放航運的興盛。4.海洋文化。作為沿海城市的蓬萊,其依托海洋而形成的文明具有自己獨特的意識形態和獨特的文化,必然衍生出許多與此相關的產物。蓬萊是中國9個沿海城市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海上絲綢之路項目的唯一北方港口城市,足見蓬萊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里的重要性。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推動著海上貿易的興盛發展,同時將中國的民族工藝和儒家思想進行了有效的傳播,推動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蓬萊的海洋文化豐富多彩,民俗在其中也扮演著相當大的角色。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蓬萊本地的漁民會紛紛地給龍王廟送燈上供,以祈求未來的一年中出海平安,漁業豐收。此外,蓬萊的民間藝術漁民號子、大秧歌、剪紙以及蓬萊的飲食文化和土特產品也都極富海洋文化特色。蓬萊的海洋文化可以歸結為以海上絲綢之路和當地民俗等為代表,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包容開放,對外來文化的吸納與融合。
二、蓬萊地域符號與旅游文化產品設計的關系
旅游文化產品的設計本質上是對文化的設計,是文化物化表現的一種方式。而想要把文化進行有效地傳達,就需要將文化符號賦予到產品當中,產品的文化意義需要用符號來表達。來蓬萊旅游的人們,通過感受旅游文化產品中符號所傳遞的信號,再由自身的旅游經歷感知符號傳遞的意義,并給出一個良好的反饋。文化符號在產品中的呈現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復制,而是要在把握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礎之上,綜合運用工業設計思維方法,將提煉出來的設計元素投入到旅游文化產品的再設計過程中。1.蓬萊地域文化特點。蓬萊的地域文化融合了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和海洋文化,作為一座沿海城市,海洋文化是其基礎,神仙文化是其核心,精武文化和港口文化豐富了其內涵,充分體現了蓬萊“人間仙境”城市映像,帶有鮮明的地域內容、風格和形式。從蓬萊地域文化角度來看,“海城樓閣”可以充分體現其旅游文化內涵,在旅游過的過程中,活動性體驗所得的一種人文記憶。“海”可以是渤海和黃海,“城”可以是登州古城或蓬萊水城,“樓閣”可以是海市蜃樓和蓬萊閣。蓬萊眾多的旅游景區,恰好可以利用這一地域文化特色,將其融入旅游文化產品設計當中,讓游客可以購買到與其他沿海旅游城市不一樣的旅游文化產品。2.蓬萊旅游文化產品設計發展方向。旅游文化產品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它記錄著消費者的旅游經歷,蘊含當地的文化特色與民俗風情。作為商品而言,它不僅帶動了當地的旅游產業的發展,而且也向外界傳播了相應的旅游文化,是一個有效的傳播媒介。地方的文化特色是旅游文化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旅游文化產品區別于其他商品的一個主要特征。現在許多沿海城市的旅游消費市場中,旅游文化產品樣式雷同,缺少地方特色。這類產品往往缺少實用功能,功能性語義設計指示不清,往往只具有一定的裝飾功能,易落入俗套。在各地的旅游景點或市場上,許多旅游文化產品在設計形式上幾乎毫無差別,也有很多都是從江浙廣東等地批發而來。在旅游景點經常會看到扇子、畫冊、佛珠、茶具、翡翠琉璃、書簽和花瓶等旅游文化產品,各自所不同的往往只是圖案上的差別。設計師應該切身體驗蓬萊的地域文化,探索其中的文化內涵,提煉出可以融合到產品設計中的文化符號,形成具有蓬萊當地特色的設計風格,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收藏價值或使用價值,游客才會心甘情愿地購買。同時,要將旅游文化產品設計融入消費者的旅游體驗當中。旅游體驗是消費者旅游過程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人們在旅游過程中的體會和感知。游客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旅游內容來豐富自己的旅游體驗,比如當地的風土人情、土特產、傳統技藝和民俗節慶等,讓游客們參與其中,切身感受到當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從觀賞者變身為活動的主要參與者。這些民俗文化活動可以通過特定的設計方式進行,比如定制個性化的旅游產品或者游客自己親手制作等,讓游客參與其中,享受這種互動的形式,體會其中的文化主題,將這種體驗深深的印刻在腦海中,給自己留下美好的回憶。這樣才會將蓬萊高品質的旅游文化有效地傳播出去,帶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三、蓬萊旅游文化產品的研究意義
蓬萊旅游文化產品是蓬萊這座城市的靚麗名片,是展現城市文化的有力載體,游客可以通過旅游文化產品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人間仙境”,吸引更多的游客,為旅游經濟帶來實際的效益。實現產品與地域文化的結合,維持蓬萊文化的獨特之處,形成蓬萊文化產業體系,塑造蓬萊特色文化品牌,推廣蓬萊旅游文化產品,可以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蓬萊這座沿海城市文化。目前我國的旅游文化產品規模在700億左右,今后隨著旅游市場的不斷成熟與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的不斷涌現,其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由此可見,蓬萊旅游文化產品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與市場潛力。四、結語對蓬萊地域符號的研究,是以蓬萊地域文化為核心。蓬萊旅游文化產品的設計結合當地的人文生活和自然環境等特色的文化資源,保留傳統文化精髓,發展旅游文化產品設計,讓到蓬萊旅游的人們可以切實感受到本地精彩文化與厚重悠久的歷史。
參考文獻:
[1]程輝.基于產品視角的旅游紀念品設計探析[D].浙江:浙江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15:24-33.
[2]李寧,王賀,侯興華.基于地域文化的蓬萊城市特色探析[J].商場現代化,2011(02):90-92.
[3]畢延剛.山東旅游紀念品開發中的地域文化的應用研究[D].山東:齊魯工業大學學位論文,2015:8.
[4]李偉,郭晶.蓬萊市海洋文化旅游產品評價[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4(08):36-40.
篇9
2013年10月,國家將萬壽巖列為“十二五”期間重要大遺址。2014年2月,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親赴萬壽巖遺址進行實地考察。上述情形均體現出國家對萬壽巖遺址保護、傳承、開發工作的重視及萬壽巖自身重要文化價值所在。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充實,其以深厚學術科研價值為引線,以優良生態條件為支撐,以廣闊的旅游市場條件為保障,以優勢動漫文化產業為后盾,以萬年舊石器文化為積淀,以最具傾向性國家政策為依托,以良好群眾基礎為后援,以創意性設計教育力量為動力,以豐富的歷史人文及自然巖溶景觀為特色,具備較強發展潛力及優勢發展空間。
二、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特性
(一)舊石器時代文化現代傳承性
萬壽巖文化遺址中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工石鋪地面的發現將福建古人類生活歷史推至18萬年前,對研究地域性舊石器時代文化意義重大。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將有助于傳承舊石器時代文化。萬壽巖遺址中的石鋪地面底層為土壤,土壤之上以石材嵌入,石材上部以動物皮毛及植物枝葉鋪設(因年代久遠,動物皮毛及植物枝葉均早已腐爛,故現存遺址中無法觀察到)。石材取自山間溪河鵝卵石,圓潤無棱角,取材便利。于鵝卵石上部鋪設的材料取自山間草木及古人類獵食動物后剩余皮毛,體現出古人類的聰明才智及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生態保護意識。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產業開發過程中如園區建設、場景塑造等環節,需傳承如上設計開發意識。此外,遺址中出土數百件石制品,多數為刮削器,部分器具如銳棱砸擊石片和石核,加工極為精細。產業開發過程中可通過用具功能的現代借用、活動參與、場景還原體驗等方式,實現對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理性傳承。
(二)喀斯特人文自然景觀互動服務性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通常是具有溶蝕作用的水長期對可溶性巖石沖刷溶蝕,導致巖石出現神秘莫測、瑰麗奇特的天然形態,由此將上述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通稱為喀斯特地貌或巖溶地貌。三明萬壽巖遺址內部呈現喀斯特地貌,存有數處溶洞通道,交叉錯落延伸。洞內地形復雜,天然通道部分路段因過于狹窄而無法通行,且部分通道岔路較多,現未探明各岔路走向,遺址內溶洞處于未開發狀態。由此使該類景觀更增添了一定的驚險、懸疑、刺激、奇幻色彩。產業后續開發過程中,應注意景觀上述特性對公眾行為、動作、情感等要素的激發作用。充分利用景觀優勢特性,增強其與游客間的互動性,為游客提供集視、聽、嗅、觸、行、感、思等多維體驗于一體的人性化旅游服務。
(三)情境再現與虛擬數字體驗性
萬壽巖遺址曾出土舊時期時代先民生活用具及棕熊、麂、中國犀、巨貘、竹鼠等多類動物化石,其中部分動物早在一萬年前滅絕,出土歷史遺物彌足珍貴,由此可想象出數十萬年前萬壽巖地區生機盎然的場景。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開發過程中,需借用一定手段輔助激發旅游者產生如上想象的欲望與動機,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想象源自對未知的探究及對現實的再認知,實體化、數字化的情景再現方式是幫助旅游者塑造身臨其境的良好感覺,激發其產生持久興趣與美好體驗的有效方式。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應注意運用現代數字化信息技術,結合萬壽巖特色,增強用戶體驗功能,重視萬壽巖遺址原始情景的模擬再現。
(四)遺址動漫化特色先行性
當下,國內以古遺址為創意來打造旅游文化產業的城市尚不多見,真正落成且已對外開放使用的當屬江蘇常州淹城春秋樂園。其依托擁有距今2500年歷史的地面城池遺址,構建了淹城春秋遺址公園、淹城春秋樂園、淹城傳統商業街坊、淹城春秋文化拓展區、淹城野生動物世界、寶林寺宗教文化區等六大功能區。三明萬壽巖遺址擁有距今2~3萬年歷史,且發現國內唯一的該時代文化層,挖掘出大量珍貴原始生物化石,同時依托三明天然生態森林景觀及客家文化,擁有獨特的產業開發優勢。三明萬壽巖旅游文化創意產業蓄勢待發,需敢于嘗試,勇于探索。在廣泛采用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條件下,依托現有相關產業發展經驗及三明地方特色,在遺址類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面先行、先試,創出品牌,辦出特色。
(五)時代兼容性
萬壽巖文化遺址年代久遠,其反映出的原始生活方式與現代民眾生活觀念存有一定界限,因此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應注意融入當下時代特色,使之符合民眾生理、心理需求,與現代化的作業方式、生產、生活方式相適應。產業開發過程中可注意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傳播媒介,融合當下流行文化元素、時尚消費觀念、文化體驗理念,結合萬壽巖遺址特色,進行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理念構建,促成其與現代經濟、國家及地域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客家傳統文化、現代生活消費觀念、休閑娛樂需求、文化認知及傳承與保護等多項要素的兼容、協調發展。
(六)產業多元融合性
現代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愈發強調產業的交叉融合,單一產業因功能有限,形式易固化,產業的橫向擴充及縱向深入發展均受影響。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產業屬開創性產業,在尚無發展基礎的情況下,更需多類相關產業輔助配合及帶動。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發展過程中,應注意綜合協調如動漫影視產業、旅游工藝品設計加工產業、客家民俗文化產業、客家餐飲服務產業、設計教育產業、文學創作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動漫游戲等多類產業,以促成產業集群發展。借用多類產業優勢特色,促成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產業的持續、快速、生態、高效發展。
三、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
(一)經驗先導性移用發展模式
經驗先導性移用發展模式強調萬壽巖作為處于萌芽發展初期的新型文化創意產業類型,在無直接產業發展方式借鑒情形下,通過對相關產業開發背景、總體規劃、時間進度安排、功能區設定、投入產出狀況、市場信息反饋、當下運行態勢、可拓展程度、生命周期等多項要素進行前期綜合評定、分析,移用借鑒其優勢發展經驗,并以之為初期目標導向,明確其自身發展空間、主題思路、功能定位等相關內容。萬壽巖遺址動漫旅游文化產業開發過程中,不可忽視對遺址自身的保護性開發工作。因遺址本身的不可替代、難以復原、高難度保護、高未知系數、史料珍貴等多類特性,在產業開發過程中待解決問題較多,可汲取國內外同類相似遺址旅游文化產業開發方式,采用經驗先導性移用發展模式,促進其自身發展。國內不乏相似產業開發先例,如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的殷墟是甲骨文的發祥地、考古學的誕生地。其在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通過預先制定殷墟保護與管理專項法規、設立專門機構、編制保護規劃等方式打好產業開發的保護基石,并在展示方面運用地下封存地上抬高模擬、原址原貌原形復原、異地搬遷保護、殷墟發掘史展示、殷墟博物館文物集中展示等方式推動園區的保護性開發[5]。建成宮殿宗廟遺址、手工業作坊遺址、王陵區與重要墓葬群遺址、甲骨文發現地遺址等子園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我國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以上方式對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產業發展中遺址公園建設方面有良好借鑒作用。
(二)形式探索性自主發展模式
形式探索性自主發展模式,即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在創設新型發展道路的初期,面對相關同類產業的迅猛發展之態勢,減弱與其存有重疊功能區的子產業發展廣度,擴大有別于同類產業的子產業類型范圍,增強創新意識,完善產業自我保障體系,結合地域文化、民俗、產業園區主題概念等特色,提出符合自身特色的產業發展理念,編制創新型規劃方案,突出其獨立、自主、探索性。三明作為高森林覆蓋率城市、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及客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為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多類優勢條件。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應結合萬年舊石器文化、客家風情、民俗儀式、三明竹文化、沙縣飲食文化、三明特色旅游景觀文化、現代動漫等多類文化特色,進行產業園區建設規劃。在動漫游樂園區建設方面,需注重上述文化特色發揮,避免同省內及國內各游樂園區及相關項目形式出現雷同狀況,突出自身品牌特色[6]。
(三)多產業交融性聯動發展模式
多產業交融性聯動發展模式,即在某一特定區域內,首例新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為合理、適度擴大產業發展規模,形成核心主體產業頂端優勢發展,相關子產業輔助開拓發展格局,所采用的以核心產業主題概念為依托的多類子產業并存且交叉融合的互動型發展方式。其形成關乎全局的產業發展關系網,在前期規劃、中期執行、后期運作過程中環環相扣,共同推進核心主題產業繁榮發展。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應以萬壽巖遺址文化主題為產業開發核心理念,在同類產業開拓方面,可綜合協調萬壽巖遺址文化主題公園建設、遺址古生物主題類動漫影視產業、萬壽巖動漫游樂產業、主題餐飲及商業服務業、文化主題住宅產業、設計創作及文化傳媒類產業、萬壽巖文化主題工藝品設計制作及營銷產業、客家文化主題園區、客家文化藝術產業、萬壽巖遺址文化及客家民俗文化大型主題活動類策劃宣傳產業、遺址文化及客家民俗主題理念介入下的現代文化服飾產業、客家文化主題日用品設計研發產業、萬壽巖遺址文化創意實踐基地建設、旅游文化創意產業教育等產業,形成多元聯動式發展格局。
(四)地域性同類產業價值鏈協作整合發展模式
地域性同類產業價值鏈協作整合發展模式是在具有同類文化背景支撐下的特定區域內,依某一核心主體文化理念所建構的中心文化產業與相關附屬產業,在產業價值目標定位方面共同形成以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為主要目標取向布局的協同、均衡、價值優化式產業發展模式。價值鏈是價值創造的動態過程,包括外部后勤、市場與銷售、各類服務、內部后勤、生產作業等基本活動,同時也包括相關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管理、采購、技術開發等輔助活動,此類生產經營活動相互依存、關聯發展[7]。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可在上述附屬活動如采購、技術研發、設計創新等方面搭建信息公開、資源共享、執行同步化對話交流與實踐操作平臺,促成價值鏈各環節高度整合,以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導向,統一協調、指引、約束并規范萬壽巖多類子產業高效、快速發展。經濟價值是保障萬壽巖旅游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的物質基礎,社會價值是衡量產業造福于民、服務百姓、振興經濟等多方面水平的有力手段;文化價值是體現一切精神實質的內容,是維持產業傳承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態價值是協調經濟、社會、文化間的價值關系處理,實現產業呈良性、綠色、持續、長遠發展的有效途徑。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產業發展中,需注意通過對產業價值鏈各項活動的整合把控,形成各子產業多層價值關系的協同、協作式發展模式。
四、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
(一)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
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依托一定的實體平臺,借助平臺做好產業物質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對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規劃愈發凸顯其重要性。在園區建設方面,需充分做好前期規劃,明確各子產業園區類型及其功能定位。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可根據舊石器時代文化、自身遺址文化、客家文化、三明竹文化、現代動漫文化、休閑娛樂文化、“清新福建”品牌文化等多維文化元素,進行各子產業園區建設。具體園區類型可涉及如萬壽巖遺址開發與保護綜合研究園區、綜合休閑游樂產業園、萬壽巖主題動漫文學創作產業園、主題動漫影視制作產業園、萬壽巖遺址文化主題動漫衍生工藝品設計制作研發產業園、萬壽巖主題農耕文化游樂體驗園區、萬壽巖動漫主題生活園區、客家飲食文化園區、民俗文化游樂園等多類產業園區。通過如上園區的互動、協作,發揮其功能個性,促成園區的合理運作。
(二)萬壽巖特色動漫形象設計宣傳
品牌形象是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產業宣傳推廣的重要媒介,作為品牌形象的有效視覺傳遞途徑,是相關特色動漫形象的標示符號。產業發展過程中需注重對此類標示符號的設計宣傳,以提升公眾的符號認知度,實現有效宣傳推廣。在開發過程中,可針對產業整體發展方向及核心主題理念,就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產業標示符號進行系統化設計。為充分利用動漫形象的生動、活潑、高情感、濃趣味等特性,可進行萬壽巖動漫主題吉祥物設計,包括立體化及平面化吉祥物形式。設計中可通過公開征集方式進行方案海選,通過向省內外進行方案征集的方式,調動公眾的積極性,也對產業宣傳起到良好推進作用。在各子產業園區建設中,可對園區形象進行整體設計,包括對園區的標志形象依主體吉祥物設計風格進行系列化設計、各園區公共導向符號設計、動漫旅游文化工藝品包裝設計、各動漫游樂設施形象設計、數字媒體廣告設計、萬壽巖主題動漫游戲設計等多項內容。
(三)童話文學與動漫影視作品及影視后產品的延伸推廣
縱觀萬壽巖文化遺址的發現,其經歷了從一片靜謐、悠遠的原生態山地到充斥著轟鳴聲、車輛嘈雜聲的采石作業用地,再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今被列入國家“十二五”期間重要大遺址的蜿蜒、曲折的前進過程,實現了原本屬于它卻本不應如此艱難的完美轉身。萬壽巖能夠實現它的華麗蛻變,與時任福建省省長的作出的重要批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犧牲子孫利益,認真保護好這處珍貴的古人類遺址”、三明市委市政府、巖前鎮“五老”以及全體巖前鎮民眾的共同努力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萬壽巖遺址的發掘與保護過程充滿傳奇色彩,得益于眾人的協力合作,且均為真實感人事件。在產業開發過程中,可以真實事件為題材,進行動漫影視文學劇本創作。根據真實情節設定核心人物角色,如以“巖前鎮五老”保護萬壽巖經歷為題材,進行動漫劇本創作。另可依據萬壽巖遺址特色,進行文學作品創作,如以萬壽巖舊石器時代生物為題材進行童話故事創作。通過上述文學作品的發行,以童話文學作品改編的動漫影視作品公開上映,以及以動漫影視作品為背景進行動漫游樂園區建設等方式推動產業發展。在萬壽巖動漫影視作品及動漫游樂園區的推廣宣傳作用下,必將刺激動漫衍生產品的設計研發,憑借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提升產業開發水平與效率。
(四)客家節慶文化活動介入推動
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地域性民俗活動的介入,以增強產業發展活力及發展動力,增強產業發展與民眾工作、生活、休閑方面的行為互動,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福建作為客家文化發源地,其民俗活動類型眾多,底蘊深厚,涉及如游花燈、犁春牛、游大粽、燒炮、拔龍燈、走古事、舞獅等民俗活動,均為客家民俗文化瑰寶。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可在相關產業園區活動規劃中納入相關民俗文化活動,定期進行相關民俗藝術表演。多數活動所用道具本身具有較強的動漫特色,因此可融入現代動漫設計特色,進行基于現代手法的道具與角色創作,豐富游樂活動特色。相關民俗類產業園區內公共設施的設計過程中,同樣可融入民俗活動道具原型與設計特色,豐富產業園區設計內涵,推進產業發展。
(五)萬壽巖特色游樂項目建設投入
萬壽巖動漫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在相關游樂類產業園區建設方面,應引入部分獨具特色的游樂項目,以凸顯其產業文化優勢,擴大社會影響面,促進產業平穩發展。在具體特色項目擬定方面,可結合舊石器文化、遺址保護歷史、文化層發掘與鑒定、地形地貌、石鋪地面、古生物化石等內容進行項目擬定開發。如喀斯特地貌是萬壽巖遺址一大特色,洞內溶洞通道神秘莫測,據巖前村村民王國經回憶:“山上有一條林蔭小道,徑直走上巖頂,有一個垂直天坑,小時候,把石子丟下去,聽到叮叮咚咚的石子滾落聲音,非常悅耳清脆。如果撒一把稻殼下去,能從福州的河里流出來。”[8]縱然其真實性有待考究,卻反映出萬壽巖洞內地貌的神奇色彩。萬壽巖博物館館長曾親自深入溶洞進行勘測,但因洞內地形復雜、通道眾多,不得不途中折返。萬壽巖作為國家“十二五”期間重要大遺址,其喀斯特地貌勘探難度較大,且其可勘探、可開發、可開放性仍需做進一步鑒定認證,時間跨度較長,短期內無法直接開發。上述情形下可通過對洞內地貌數據的進一步采集勘測,進行喀斯特地貌模擬體驗園區建設,重在突出探險類主題與巖溶地貌特色間的融合,園區內亦可塑造舊石器時代人物、動物的虛擬及實體模型,以增強探險過程中的互動性。在不破壞現有遺址前提下,凸顯主題特色。
(六)現實場景網絡實時展示互動傳播
篇10
一、現代旅游文化營銷的基本特點
(一)旅游文化營銷的時代特點
任何旅游產品所具備的旅游文化實際上都是具備時代上的特點,旅游文化的營銷實際上是一種文化附加價值,而且不同的時代對于相同的旅游資源都能夠產生不同的文化意識,是客觀景色和主觀意識變化的結果。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旅游文化業呈現出非常鮮明的時代特點。消費者對于旅游產品的文化需求,實際上也是一個持續產生著變化的階段,因此,不同時代消費者所需要的旅游文化的不同,也決定了現代旅游文化營銷,本身需要關注到旅游文化的時代特點。旅游文化營銷需要和時代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發展保持同步,這樣才能夠形成更強的吸引力,為旅游市場的發展提供更為具備影響力的旅游產品。
(二)旅游文化營銷的地域特點
每一個地方都具備各自獨特的文化,地域性也是很多旅游產品所具備的特性。比如藏區的旅游產品,就具備地域文化特色,而在北方地區,如哈爾濱等地方,則讓人想起“千里冰封”的雪國風光。因此,每一個地域的旅游產品,實際上都具備獨特的地域特色,這些差異性實際上也是旅游產品本身的獨特吸引力。這些都是在開展旅游文化營銷的過程當中需要注重的方面,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國家對于相同的事物,實際上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吸引不同國家或者民族的人進行旅游消費的過程當中,應該要注重抓住不同旅游產品中文化上所存在的地域特點,才能夠發揮出旅游文化營銷的獨特作用。
(三)旅游文化營銷的引導特點
旅游文化營銷實際上也是一種營銷手段,所以其主要的目的仍然是引導旅游者進行旅游消費。所以旅游文化營銷還具備非常強烈的引導性。當前一部分的旅游產品開發者、旅游市場的參與者在經營、營銷的過程當中并沒有形成科學的認識,而是僅僅把經濟效益作為最大的引導目的,因此出現了一些低價團、零團費團等旅游產品,實際上都是需要旅游者進行消費、購物等。這樣的一種導向是不正確的,也無助于旅游市場的健康發展。理性的旅游產品應該是針對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進行引導和調整,培養或者挖掘消費者的消費欲望。而旅游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資源,實際上是旅游產品具備重要價值的載體。因此,運用旅游文化營銷的引導性特點,是促進旅游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挖掘甚至培育旅游產品的潛在文化需求。
(四)旅游文化營銷的個性特點
旅游文化營銷當中,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每個人的旅游文化需求是不同的。隨著當代人的文化素質提升,每個人的審美觀和價值判斷都有所不同,所以其產生出的旅游文化需求也是存在非常突出的個性特點。而這種個性特點從不同的民族和國家的旅游者的集體旅游意識上的差異,一直到同一個民族當中不同個體對于旅游的文化需求也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也決定了旅游文化營銷,并不是一種灌輸式的單一推廣,而是一種持續性的、多元化的文化營銷,對于旅游產品的差異性要充分尊重,才能夠成功推動旅游文化營銷的發展。
二、現代旅游文化營銷運作模式分析
旅游的文化營銷主要是由兩個關鍵的構成要件產生作用,其中一個是旅游需求,另一個是旅游市場。實際上旅游需求和旅游市場互相之間并不是完全相同,也并不是完全聯系在一起,而是要通過營銷運作等方式,才能夠讓旅游市場和旅游需求相互之間結合在一起。旅游文化營銷實際上如同連接市場和需求兩個端點的線條,這也是現代旅游文化營銷運作的重要目標。旅游產品的推出,也需要充分發現、挖掘或者是培養旅游者的需求,而這樣的培育過程,旅游文化就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文化、需求以及市場三者構成了現代旅游文化營銷運作體系的基本框架。在新的文化價值觀導向下,現代旅游文化營銷運作也應該根據文化的發展進行調整,才能夠真正從旅游產品的特點出發,把握旅游文化產品的演變,最終推動市場的發展。不過以何種元素作為核心,就產生了不同的旅游文化營銷模式,這些模式對于整個旅游市場的發展能夠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
(一)以產品為出發點,以市場為歸宿:產品引導型旅游文化
這一種旅游文化營銷運作模式,主要是將旅游產品作為旅游文化營銷的引導,也就是文化營銷的起點,而最終回歸到旅游市場上。這種旅游文化營銷運作模式,其關鍵是制造旅游需求,依據旅游產品的文化特征,對特點進行充分挖掘,最終轉化成為旅游市場中的旅游需求。文化在這種文化營銷運作過程當中,并不是對自身進行扭曲和改變,而是讓產品自身所包含的旅游文化進行充分挖掘,這一個過程是旅游營銷和旅游文化互相之間的結合。因此,推廣旅游產品雖然是產品引導下旅游文化營銷的根本目的,但是并不能夠完全將營銷目的代替文化傳播的目的,而是要增強旅游產品自身的文化特征,將旅游產品所包含的文化特點表現出來,從而挖掘或者培育出旅游者的消費需求。有一些產品引導式的旅游文化營銷,主要的方式是采用產品文化打造的方式,這樣的一種方式雖然能夠很好地拓展產品的文化屬性,但是如果投入的開發成本相對比較高,則不能夠很好地拉動旅游文化的發展,甚至會讓旅游營銷不能夠真正促進自身市場的良性發展。所以,采取產品引導型的旅游文化營銷,主要是考慮通過一些文化類的活動,推動旅游產品的文化在更大范圍當中的傳播和產生影響。比如一些文化展覽會、學術類的講座、節慶活動等等,以此讓旅游產品的文化特點成為焦點,最終引導旅游產品進入到旅游市場當中。這種營銷運作行為,關鍵是讓旅游消費者能夠認同旅游產品內在的文化元素,深入把握旅游產品的文化屬性,才能夠讓旅游產品依靠文化渠道得到充分推廣。
(二)以市場為出發點,形成產品:市場引導型旅游文化營銷
旅游文化營銷運作模式,核心是將旅游市場作為出發點和核心,通過文化的塑造,形成旅游產品。這是一種基于市場觀察和分析的營銷運作行為,旅游消費者在旅游市場已經形成的文化需求點,然后設計形成旅游產品。這個過程是一種將抽象的文化要素形成具體的文化屬性的過程,開發形成具體的旅游文化產品,也就是旅游產品的使用屬性的拓展過程。純粹只有文化的旅游產品不能夠具備長久的市場吸引力,旅游產品必然是一種文化和具體的使用功能的結合,所以以旅游市場作為出發點,能夠對于旅游產品所能夠具備實際價值和文化價值進行充分考量,讓旅游產品更具備影響力。在運用市場引導型的旅游文化營銷運作過程之前,應該對于已經投放在市場當中的旅游產品所具備的各項基本屬性進行分析,深入調查和研究之后,才能夠明確市場和產品之間的文化線條應該具體怎么設計。比如南京是六朝古都,因此南京地區的旅游資源可以是歷史類的文化,但是也并不能夠僅僅對于南京的歷史文化進行產品化,而通過市場上的觀察,可以發現南京的旅游產品也包含了一些對自然風光、名小吃、古玩等內容的旅游目標,所以實際上在開發南京地區的旅游產品過程當中,應該從市場的基本要素出發,形成綜合型的旅游文化營銷。因此,市場是現代旅游文化營銷運作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考慮要素,消費者的經濟實力、文化需求等,都應該在設計旅游產品的過程當中得到充分考慮,才能夠讓旅游產品投入在市場當中,形成真正具備影響力的旅游文化需求。這種推廣以及營銷的行為,都是從市場出發,最終以形成有效的旅游需求作為最終的目標。
(三)以文化為出發點,形成產品投放市場:文化產品引導型旅游文化營銷
旅游產品也可以根據市場進行更新,同時也可以根據當前的文化發展和流行趨向進行調整,因此旅游產品本身的調整和設計是可以充分根據已經形成的文化資源,從而完成優化和整合。比如之前一個階段出現了圍繞洲國抗日、諜戰題材的電視作品,實際上對于東北洲國舊址留存,就可以圍繞這些相關的內容進行旅游產品的設計,并且投放到市場當中。對于洲國的宮廷、文化以及日本殖民的創傷等,都可以形成主題旅游線路,貼合抗戰勝利等相關的內容,在文化宣傳上非常具備特色。值得關注的一點,在這種模式當中,產品成為了文化和市場互相之間溝通和互動的重要橋梁,因此產品的設計應該通過充分的調研,充分研究和調查了市場和文化二者之間的具體發展狀況,能夠讓設計出來的旅游產品適應當前旅游市場的發展,最終推動旅游產品的影響。這一點就需要對旅游產品自身的文化附加值進行充分挖掘,讓旅游產品本身能夠具備更多的吸引力,從而旅游產品投放在市場當中,產生更多的吸引力。比如洲國和抗日文化的主題旅游產品,應該注重對于歷史文化中的細節的挖掘,能夠讓旅游者通過旅游,充分感受到當時的生活場景。因此,自然風光和人文風光都應該兼具,時代感和市井文化之間也應該在旅游產品當中獲得一種平衡,才能夠最終推動這種旅游產品在市場當中成為一種旅游文化的熱點和焦點。
三、結束語
- 上一篇:對移動通信的了解
- 下一篇:戲劇影視文學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