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3: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

篇1

(東北師范大學 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摘要:

運用文獻計量方法和可視化知識圖譜(CiteSpace)對中國知網(CNKI)1994-2015年收錄的365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相關論文數據進行轉換、分析和制圖發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呈現如下特點:從內容上看,逐漸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思話語體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意識形態等聚類的研究熱點;從時間上看,以2007、2013年為節點將研究劃分為萌發期、爆發期和涌現期三個階段;從類型上看,逐漸形成了以“話語權”和“意識形態”關鍵詞命名的漸增型熱點和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關鍵詞命名的穩增型熱點。深入分析研究內容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前沿將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科學內涵闡釋、拓寬研究視域、豐富話語戰略實現路徑、優化元研究方式。

 

關鍵詞:話語體系;話語權;熱點;前沿趨勢;知識圖譜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13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7)04-0061-06

 

 

 

 

 

 

 

話語問題的研究始于文學或語言學中的意識形態問題,逐漸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因此,客觀、全面地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發揮著重要作用?;诳茖W計量分析和可視化科學知識圖譜客觀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與前沿,不僅為研究提供了客觀、直觀的研究成果,而且也為科學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前沿問題提供參考。

一、研究工具與數據來源

CiteSpace軟件由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的陳超美教授開發,它是應用Java語言開發的一款信息可視化軟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理論和尋徑網絡算法(PFNET)等對特定領域文獻(集合)進行計算,以探尋出學科領域演化的關鍵路徑及知識轉折點,并通過一系列可視化圖譜的繪制來形成對學科演化潛在動力機制的分析和學科發展前沿的探測。[1]這是“一款具有關鍵詞分析、作者被引分析、文獻被引分析等功能的應用于科學文獻中識別并現實科學發展新趨勢和新動態的軟件,適用于尋找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緊張和當前的研究熱點、前沿及對應的知識基礎。”[2]關鍵詞不僅是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術論文的精華,是作者對文章主旨的凝練和概括,能夠敏銳、客觀、有效地反映出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3]詞頻跳變算法為關鍵詞共現可視化分析提供了可能,“該算法主要通過考察詞頻的時間分布,將那些頻次變化率高、詞頻增長速度快的‘突顯詞’(burst term)從大量的題錄的常用詞中監測出來,用詞頻的變動趨勢,而不僅僅是詞頻的高低,來分析科學的熱點領域和發展趨勢”[4]。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為題進行檢索,運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分析繪制出關鍵詞貢獻知識圖譜,探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和前沿,為該研究提供可靠地數據支持,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的特點。

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以“條件:篇名(模糊)=思想政治話語/意識形態話語/核心價值話語/德育話語,時間=不限-2015年”為檢索式,并且經過學科類別進行精煉和篩選,得到有效的文獻365篇。其中,時間起始設置為不限,但檢索后發現研究1994年為起始;有效數據的篩選首先通過二次檢索的專業選項進行過濾,再通過查看文獻的內容,去除編者按、新聞報道、會議通知、重復文獻等而后得出有效文獻。檢索結果以Refworks格式導出、命名、保存。經由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初步進行數據拆分為逐個文獻保存后,得到分析數據365個。在CiteSpace軟件中建立新項目,設置閾值如下:時間跨度為1994-2015年,時間分區是2年,術語選擇為突顯術語,節點類型選擇為關鍵詞,選擇標準設置為Top30,生成了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得到了317個關鍵詞網絡節點、611條關鍵詞間連線(圖1)。

由圖1可以看出,1994-2015年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共形成了53個主要聚類,且形成了以“合法性”(《合法性、現代性與話語權》,2009)、“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改革嘆息》,2010)、“魯迅精神”(《三次魯迅誕辰紀念活動與意識形態話語的轉型》,2005)等7個聚類,這7個聚類有形成了以“意識形態”為強熱點的聚類集合(圖1右側)。通過關鍵詞出現頻次排序可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關鍵詞以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話語霸權等為主,不僅出現頻次高,且形成了較高的中心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分布

研究熱點是某一時期內,有內在聯系的、數量相對較多的一組文獻共同探討的科學問題或專題。[5]“一組突現的動態概念和潛在的研究問題”可以代表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6]CiteSpace軟件把研究領域概念化成研究熱點和知識基礎間的映射函數,在這個映射函數中包括三個核心概念:突變性探測、中間中心性和異質網絡,可用于識別研究熱點的本質,標注研究領域,及時識別新趨勢和突變。基于此,我們從內容、時間、類型三個維度上來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分布。

 

1.內容維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

通過CiteSpace軟件自動抽取產生的聚類標識可以選擇具體化、具有實義的名詞性短語,經由對數似然率運行,形成了的圖譜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領域的熱點,具有一定的客觀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以“關鍵詞(Keyword)”為網絡節點,運行生成了關鍵詞共現圖譜(圖1)。每個圓形節點代表關鍵詞,節點的大小是由關鍵詞出現的頻次疊加而表現的,表明其為研究的熱點程度。據表1可知,結合關鍵詞出現的頻次、中介中心性和初始年份,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領域影響力較高的關鍵詞,結合軟件自動生成的報告,我們發現每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前30位的成果共形成了311個節點,53個主要聚類,其中有7個聚類較為突出,并直接指明了該領域內影響力較高的關鍵詞依次是: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話語體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意識形態話語、話語霸權、主流意識形態。這些高頻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應了學者們所關注的重心和研究傾向,亦即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問題。

綜合考察圖譜中的關鍵詞節點發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以國家意識形態和話語權問題為主,表明話語權問題是話語研究的核心;而研究趨向仍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社會功能為主流,卻也出現了一些轉向——從意識形態工作話語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話語的轉變,即李憲倫等人嘗試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學的思路,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更為關注話語問題。此外,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用中國話語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也成為學科話語體系建構的重要內容。

2.時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

根據CiteSpace軟件進行突變性探測,進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突發起始時間和突發強度,進而判定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發展脈絡。首先將數據的閥值c(最低被引次數)、cc(共被引次數)、ccv(共引系數)分別設置為(1,1,30)、(2,2,30)、(2,2,30)進行運算,得到135個關鍵詞節點,254條關鍵詞連線,網絡密度(density)為0.0281。為了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時間分布,對突發性參數進行調整,發現了該研究的前30個關鍵詞中出現了一個最強烈的引文脈沖(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聚類#1“思想政治教育”,該聚類初始文獻產生與1994年,引文最強烈期在2007-2013年,引文強度為6.7453。

通過圖2,我們可以發現2007年和2013年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年發文量的拐點,據此我們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分為1994-2006年、2007-2013年、2014年至今三個時間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94-2006年,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成果初始階段。通過表2,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階段的研究熱點主要圍繞著“意識形態話語”、“政治意識形態”、“話語霸權”、“話語權”等標簽詞為主要研究內容,通過對數似然率算法(LLR)標簽詞檢驗發現話語策略、話語權、話語霸權、(國家)意識形態(變革)、話語、話語體系等中介中心性較高的節點名稱??梢?,這一階段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主要和意識形態變革、國家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與話語權的研究為主要內容。但是從突現率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仍未引起學術界的關注,研究領域多于文學與意識形態話語相關,研究成果的數量較少、相關性不強、研究范圍不廣泛,且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程度不高,話語問題仍處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準備階段。而意識形態話語問題的研究仍在文學領域研究較多。

第二階段是2007-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德育話語、意識形態話語、國家話語權問題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學常規屬性的研究。從可視化圖中的數據顯示,在這7年期間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形成了39個聚類,較為突出的聚類有4個,且中心性較強,“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的中心線強度分別為0.55和0.35,形成的主要聚類相互關聯和交織,形成了較為集中的趨勢,同時周邊有眾多小聚類,為主要聚類的補充和豐富。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問題研究已經逐漸形成了主要方向,已成為初具學科特色的研究內容,研究視角不斷拓展。從突發性檢測結果(表3)發現,話語研究雖然較為分散,但經過2007-2011年的凝練,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四個突顯主題,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進入蟄伏期。而從作者信息聚類分析,這一階段形成了以李憲倫為主、依托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學構建探研”產出研究成果23篇,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成果,夯實了研究基礎。理性反思和分析研究成果發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研究視角從不明確逐漸走向清晰,研究方向從較為分散走向多樣,研究主題從多樣走向統一。這一階段的研究初具規模,雖未能形成較為穩定的范式,卻對核心概念、研究方向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第三個階段是2014年至今,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熱點較為突出,“話語權”、“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中介中心性較高,并且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建設”為主的9個聚類。從中介中心性、聚類數量聚類間的交互程度不難發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研究內容和研究范式。通過表4,我們檢驗這一結論,“話語權”、“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話語體系”、“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等關鍵詞在出現頻次和中介中心性上較為突出,超過了前兩個階段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權)、意識形態話語體系(權)已成為研究熱點。同時,這一平穩發展預示著“涌現期”的到來。

3.研究類型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趨向

通過對關鍵詞出現的頻次、中介中心性、突現率以及時間分布等綜合考察,可以列出四類具有代表性的熱點,分別為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話語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而根據高頻次關鍵詞的引文歷史(Citation history)分析功能生成的熱點的被引歷史路線圖(圖4)的比較來看,可以發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漸增型熱點,包括話語權(圖4-1)和意識形態(圖4-2)。從節點“話語權”的共現文獻來看,共出現了68篇文獻,內容主要涵蓋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意識形態話語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權、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權等內容。“話語權”具有話語權利或話語權力兩種意蘊。作為政治權利來說,話語權是指說話和發言的資格,即個人與社會組織爭取話語權的最終目的是使自己的言語能夠被認可和聽從,更多地是為了爭取自身的地位與權益。作為一種觀點和理論的影響力來講,話語權則是指這種觀點和理論所能影響和左右他人思想、被他人所認可并遵行的能力。[8]而意識形態話語權是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東西方在話語權爭奪的核心問題。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策劃者們通過顯性、隱性的方式宣傳西方的價值觀念、政治主張、生活方式,形成了強大的話語攻勢,運用話語權來影響彼此的意識形態?,F代意義的“話語權”不僅僅是說話和發言的資格,而主要是指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意識形態主導權。因此,話語權的研究也就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主要趨勢,更說明了“話語權”和“意識形態”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熱點趨勢。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變革本質上,是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效能,即有效掌控社會意識形態的話語權。[9]

第二類是穩增型熱點,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圖4-3)和“”(圖4-4)。話語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較為新穎的方向,是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學[7]的提出而日漸發展的,從時空分布來看,仍是一個較為新穎的研究方向。作為學科建設方向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和這兩個關鍵詞核心節點,引文歷史路線是按照一定的水平上下波動,且出現了上漲的趨勢。其中,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節點的引文文獻突破了81次。一方面,作為現代國家軟實力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國際性日漸突顯,不得不構建與世界交流的話語體系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價值實現,依賴于話語信息傳遞過程中,遵從話語主體的實際需要,與特定語境相契合,謀求話語雙方“共識域”的擴大和融合。[10]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經過30余年的發展,需要拓展學科發展的理論槽,需要在國際比較中突顯中國話語的影響力,以及理論的指導作用。關鍵詞“”自2008年首次出現,凸顯率(Burst)為0.05。雖然突現率較低,卻是頗具潛力的研究方向,在2014-2015年中就出現了40次,而通過引文歷史路徑看,其研究穩健型增長,而且近兩年的被引情況看,同比其他研究方向則表現出了迅猛地發展趨勢。由此可見,話語研究在話語研究中將是前沿問題,這也印證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縱深發展和拓深學術槽的迫切需要。

三、結論與反思

運用科學計量分析方法和可視化圖譜的分析表明:從內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領域的熱點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話語霸權、話語權、話語體系等主題展開,但主要圍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問題和意識形態話語問題兩個方向展開。從時間上看,以2007、2013年為時間節點,將話語研究分為“萌生期”、“蟄伏期”和“涌現期”三個階段,尤其是2011年以來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現,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一個波峰。從類型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熱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漸增型熱點,如以“話語權”和“意識形態”關鍵詞命名的成果增速較快;另一類是穩增型熱點,如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關鍵詞命名的成果增速穩定。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穩定的研究熱點,揭示了話語研究的前沿和方向。

深度審查和理性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圖譜、數據和內容發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研究中亟待突破的問題包括: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的視野局限,視角內容單一、不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聚類分布和邊緣文獻的小聚類較少,話語研究的邊緣方向發展較少,說明其研究的視野不夠開闊。黨和國家意志及政策導向特征較為明顯,意識形態話語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研究的核心內容和主題,尚未形成多學科交叉探索話語問題的局面。由于話語研究視野的限制,話語的權威性較強,故而如何讓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更加具有影響力、吸引力將是研究的努力方向。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戰略的實現路徑研究不夠開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本身就是綜合的系統工程,涉及了教育、心理、傳播、哲學、倫理等多個方面的內容,話語本身的內涵也不僅僅是指語言符合,更多地強調解決實踐中的傳播載體,學科交流、國際交流中的特定表達方式。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多是基于主觀判斷進行的,缺乏對話語主體、話語對象、話語內容、話語路徑的探索,更缺乏對話語研究的研究和評價。因此,話語戰略實現路徑研究應該具有國際視野、時代眼光和中國情懷,更應與相關學科進行交叉碰撞,使話語研究既保持高勢位,又要有親和力。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系統研究,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要素結構和生成過程的探索,不僅需要探索話語意圖的生成與傳播的規律,而且應充分了解話語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現實狀況和真實需求,還要掌握話語傳播的技術和渠道,運用教育對象樂于接受、易于認同的傳播方式進行話語傳播。此外,加強對話語體系的測評,客觀全面地評價話語體系,及時掌握話語研究、傳播和環境的的狀況,提升理論支撐傳播、傳播深化理論的內生動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主導地位。

參考文獻

 

[1][3]陳悅,陳超美,胡志剛,等.引文空間分析原理與應用:citespace實用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9.

 

[2]丁長康,鐘勇為. 我國近十年課程研究熱點與反思——基于CiteSpace的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5(3):89-93.

 

[4]侯劍華,胡志剛.CiteSpace軟件應用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現代情報,2013(4):99-103.

 

[5]肖國芳,彭術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熱點、趨勢與問題[J].高等農業教育,2015(9):78-82.

 

[6]陳仕吉.科學研究前沿探測方法綜述[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9(9):28-33.

 

[7]李憲倫.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學與文本話語體系構建[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0.

 

[8]白立新.略論黨的意識形態工作話語權的內涵與本質[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107.

 

[9]侯惠勤.意識形態的變革與話語權——再論在當代的話語權[J].研究,2006(1):45-51.

 

[10]向緒偉,譚琪紅.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價值實現[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40.

 

 

[責任編輯:張俊華]

篇2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意識形態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其本質的集中體現,是其在整合系統內部各要素以及與外在社會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積極特性和有利影響。它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從不同維度考察,它呈現出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維度:思想教育、政治引導和道德教化功能

從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概念的表述方式看,它涵蓋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政治思想工作等相關概念的內涵。它是“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點、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從這個角度講,它具有三個基本的功能,即思想教育功能、政治導向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

1.思想教育功能

思想有時被理解為意識、理念、觀念、理論、以及精神成果等。它有正確與錯誤、科學與愚昧、先進與落后之分。在政治生活中,統治者常常重視做人的思想工作,用一定的政治理論對社會成員進行教育,對社會不同的思想觀點加以整合和引導,統一社會成員的思想,為社會發展提供良好動力。思想工作所解決的核心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問題,它是人們認識世界的“總閥門”。世界觀和方法論可以伴隨著人們的社會實踐而自發地產生,也可以通過有組織有目的的教育而獲得。思想教育的使命就是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人民群眾,以提高人們的理論水平和思想素質,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人們更加積極、更有成效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來??梢哉f,思想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為根本的功能。

2.政治引導功能

政治引導,就是在充分了解社會成員思想狀況的基礎上,循循善誘、說服教育,支持和弘揚正確的政治觀點,反對和批評錯誤的政治觀點,并注意把不正確的認識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一定的階級、政黨,為實現其政治目標,圍繞不同時期的政治任務,會對社會成員開展組織工作、宣傳工作和教育工作,使社會成員對黨和國家的政策、路線、方針等形成一定的政治認知,培養社會成員的政治情感,形成政治認同和正確的政治立場,進而樹立堅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政治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幫助社會成員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形成對崇高理想追求的堅定信仰,并以此凝聚社會力量,激發社會活力。

3.道德教化功能

與專門的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人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堅持不懈地進行道德教育”[2]。道德教育是進行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教育語境下的道德教育并非倫理學意義上的比較寬泛的道德教育,而是研究社會成員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是一定社會、一定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思想與行為中的體現和凝結。思想品德的培育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形成和完善的過程。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質,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化功能的重要體現,它不僅是個人成長成才的內在需求,也是國家社會對個人的期望和要求。

思想教育功能、政治引導功能以及道德教化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項重要功能,其中思想教育是根本,政治引導是核心,道德教化是基礎。這三項功能具有不同的價值側重,同時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有機地統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維度:意識形態功能和非意識形態功能

長期以來,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什么”這一命題,學者們提出了諸多有價值的觀點。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就是意識形態性”這一觀點最具代表性。當然,這并不否認思想政治教育也包含部分非意識形態的教育內容。因此,從本質的維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功能。

1.意識形態功能

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向受教育者傳播和灌輸意識形態的作用,其目的就是達到社會整合,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3]。意識形態帶有明顯的政治性和階級性,具有為統治階級辯護、幫助人們觀察和分析現實社會、培養社會成員的思想素質以及凝聚社會力量等功能。但它并不會自發地在人們頭腦中產生,尤其是社會主導的意識形態。“灌輸”是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意識形態功能的重要方法和途徑。當然,灌輸并不是將社會主義理論硬塞進人們的頭腦,而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進行深刻解讀,采取正確有效的方法進行宣傳,創造合適的環境進行教育,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理解、掌握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

2.非意識形態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會性,這是其非意識形態功能的體現,它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性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關注社會成員以及社會整體的發展。它注重開發人的潛能,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注重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需要注意的是,非意識形態功能的發揮,不僅沒有消減其意識形態功能,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和鞏固了其政治功能。這不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發展,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維度:個體和社會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既作用于人,又作用于由人所組成的社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又可以分為個體和社會。

1.個體

所謂個體,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規范和引導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并促進其全面發展方面的作用和影響。它包括塑造人格、引導行為、激發精神動力以及開發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塑造個體健全的人格,促使受教育者形成社會所要求的品格和素質。引導行為功能,就是把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引導到符合社會發展的方向上來。它不僅引導人們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生活,而且用社會需要的道德準則、法律法規等規范人們的行為。激發精神動力,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調動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人們更主動地、更有成效地參與社會實踐。開發功能,即深度挖掘人的個性優勢,釋放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并不是單個的、相互孤立的,而是同一個過程的不同方面,只是根據受教育者的不同特點和教育目的,在表現方式上各有側重。

2.社會

社會是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主要有社會調控功能、社會整合功能以及保證功能等。當社會成員之間發生矛盾與沖突時,它可以運用說服教育、心理疏導等多種方式消除矛盾,調控和規范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幫助社會成員樹立國家意識和集體意識,培養民族精神,增強責任感、榮譽感和忠誠度,將社會目標轉化為個人的目標,并將個人的行為整合為集體的合力,凝聚社會的力量,從而發揮出“1+1>2”的社會整合效果。保證功能,即保證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保持社會穩定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及時了解社會動態,把握社會心理,及時協調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的穩定。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和社會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延伸、發展和驗證。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用于單個的人,其功能的發揮首先表現為促進人全面發展的程度,沒有個體性的功能,社會也無從談起,社會只有通過個體的提升和外化才能實現;另一方面,社會是檢驗和衡量個體的重要尺度。只有當它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促進了社會的全面發展,才能說明它在促進個體全面發展方面是成功的。當然,個體的發揮也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而社會環境本身是之前社會發揮的結果。因此,從這個角度講,個體和社會相互滲透,其區分也是相對的。

四、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維度: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指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運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5]從環境角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1.經濟功能

經濟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對經濟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到經濟建設走什么路、堅持什么方向的問題。沒有強有力的政治保證,經濟建設是搞不好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集體主義意識和奉獻精神,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協調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糾紛,化解社會矛盾,使人們更積極地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以更強大的動力和更好的精神狀態參與到社會的建設;它著重培養人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經濟發展輸送一批批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助推器。

2.政治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種社會關系中扮演“溝通者”的角色,它及時向社會成員解讀、宣傳黨的各項政策,增強人民群眾對國家、政黨的認識和認同;它還利用各種途徑及時反饋來自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為政黨決策提供依據。在當前,需要用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教育全黨和全國人民,鞏固和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領導權,注重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陣地的建設,有效地抵制西方各種不良思潮,維護并促進政治的穩定和發展,為現代化建設營造出良好的政治氛圍。

3.文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它在社會文化領域的價值和積極影響。主要表現為文化傳播與滲透功能、文化選擇與過濾功能、文化傳承與創造功能等。它所傳播的是主流文化,是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代表社會前進方向的先進文化。文化傳播的過程是維護社會主流文化的過程,也是進行文化滲透的過程,也就是說,它將社會的主流文化滲透到各種非主流文化中,引導其健康發展,增強主流文化對社會其他文化的引領作用。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但是,什么樣的文化需要弘揚,什么樣的文化需要舍棄,這就需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對文化的選擇與過濾功能。文化傳承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重大課題,它所傳承的必然是我國民族文化當中最寶貴的部分,是最能顯示中國特色的文化因子。當然,文化傳承離不開文化的創新,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是文化發展的規律。在文化傳承和創新過程中,還要處理好中國化、大眾化和時代化的問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體系,這是發展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還具有生態功能,它是用生態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梢钥隙ǎS著社會的發展,隨著社會結構的細化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將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黨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是我國取得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有助于豐富其內容體系,推動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發展,也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當前,面對經濟全球化,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各種“西化”、“分化”思潮此起彼伏,這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在此背景下,我們更要加緊思想文化陣地的建設,重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環境,加強意識形態功能建設,全面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充分發揮它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功能。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冷靜的反思,對其本質、環境、價值、目標、方式方法以及功能等進行深刻的省察,并采取有效的途徑加以創新,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這一過程需要我們始終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這也是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內在需要。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3

【關鍵詞】大眾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

大眾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現象,不僅意味著休閑娛樂,著力于追求物欲和感官刺激,還包含一定的價值觀念與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主流價值、集體主義等價值目標,都在這種過度的追求娛樂中變得迷茫,所謂 “第二文化空間”,預示了在社會主流文化之外,大眾文化的興起已經成為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環境帶來變化。

一、大眾文化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樹立社會主義主流價值在大學生的思想體系中占據中心地位,注重對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引領和對政治理論的把握。而具有娛樂性、商品消費性的大眾文化則更容易把學生引向注重感官享樂和物質消費的平臺,從而使青年學生越來越少地關注政治意識形態,導致主流意識形態處于一種邊緣地位。由此,不良的價值觀念在大眾文化的推動下產生,而且帶有明顯的高校校園特色。大學生消費觀念超前,消費結構有多樣化的特點;經濟困難學生與家庭富裕學生之間、學生干部與普通學生之間、因獎學金、保研等產生的競爭行為等,容易產生矛盾和沖突。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情懷逐漸遠去,代之而起的是強烈的消費欲望、前衛的消費觀念與脆弱的承受能力,這已然表明了大眾文化正在逐漸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中的地位。

(二)淡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圍

大眾文化有可能具有的品味低俗化和過度娛樂化,對于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氛圍來說是不利的。在大眾文化的氛圍中,不同程度的惡搞、低俗、八卦、娛樂等形式,對于大學生的學業來說是有負面影響的。確立市場經濟體制后,大學畢業后工作不再包分配,大學生“天之驕子”的地位也不復存在,大學成為很多人口誅筆伐的對象。一些諸如“讀大學不如賣燒餅”、“神馬都是浮云,賺錢才是王道”的“大學無用論”甚囂塵上,加之社會上選秀、造星等活動的層出不窮,也加劇大學的浮躁和邊緣化。剛剛擺脫高中緊張壓抑的應試教育的大學生,又不得不面對身份的邊緣化、背負起“就業壓力”的沉重包袱,此時他們急需學業和人生規劃方面的指導。但由于擴招,師生比例嚴重失調,每個學生得不到應有的指導,以至許多人只能選擇談戀愛、玩游戲來打發時間。

(三)腐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

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上,我們用十年時間實現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的轉變,規模也超過俄羅斯、印度和美國,但量變并沒有帶來質變,過于追求數量和規模使得質量沒有得到很充分保障,低俗歌曲的逐漸泛濫、高校惡搞事件層出不窮、網絡語言的謾罵亢奮、八卦新聞的癡迷陶醉以及語言暴力等,伴隨著各種不太適宜大學生年齡階段的保健、美容、整形等,都逐漸成為大學校園隨處可見的現象。這些現象,與社會的主流文化相比顯得格格不入,且難以被禁止,它們對于大學生的人格塑造作用讓人擔憂。高度狂歡和零度痛苦,正在被視為大眾娛樂的準則和規范,消解人們最基本的同情、理解與尊重。大眾文化中的這些負面效應,侵入高校的文化環境,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望和追求,擾亂他們對于真善美標準的向往,充斥著功利、娛樂、媚俗等,都應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忽視的。

二、大眾文化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揚崇高與大眾文化平庸化的矛盾與沖突。一直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現實性和超越性兩大功能,其現實主要表現在保持穩定,維護現存的秩序和制度;其超越主要是引導學生在超越物質束縛的基礎上使人的精神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以崇高精神為追求指向,弘揚積極向上的高尚精神,號召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但在大眾文化發達的年代,大眾文化的平庸化影響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揚的崇高。大眾文化所倡導的是學生關注現下的自我,直接面向現存的生活境遇,從而消解理想和崇高精神,觸及的大多是淺層次的、平庸化的生活模式,這樣容易使學生失去追求崇高精神和塑造高尚人格的熱情。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性與大眾文化的自發性的矛盾沖突。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灌輸歷來都是其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而就高校學生而言,灌輸的內容往往都是理論性比較強的知識,并且是高于他們自身的認識水平的。因此大學生在自覺接受這些內容時會有一定的阻礙,另外,學生一般是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接受學校的灌輸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對學生來說具有強制性,可能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而大眾文化以誘導大眾對其產品的消費為目的,它向大眾傳輸的內容主要是符合大眾的生活趣味,與大眾的現有認識水平相當的東西。另外,大眾文化的影響是建立在大眾的無意識和自發性上,而非建立在大眾的高度自覺上。因此,大眾文化削弱了以往強制性的政治說教和思想灌輸的作用。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維護主流意識形態中心地位與大眾文化的主流意識形態邊緣化傾向之間的矛盾。一方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本標準和科學范疇,并對其性質和方向進行了規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具有促進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了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高校學生的思想體系中占據中心地位,注重對道德修養課和政治理論課的設置。而具有娛樂性、商品消費性的大眾文化容易把大眾引向注重感官享樂和物質消費的平臺,從而使人們越來越少地關注政治意識形態。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哲學范式;人學范式;社會價值認同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是一個哲學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社會性、和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做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存在,在于它能夠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價值意義。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探討,學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見解,深化了對其本質的認識,但沒有形成統一界定。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是針對人的活動的現象,在社會共同體中,個人與集體活動中的辯證關系也需要一種全面的辯證的視角去解釋。社會哲學是一種對于社會生活現實的總體性把握[1],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需要社會哲學范式這一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產生和需要的必然性與普遍性問題反思,這與認為“社會哲學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把社會政治的需要看作其出發點和歸宿”[2]的觀點不同?;谏鐣軐W思維方式,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在生活實踐中如何體現的,在社會關系中把握,才能正確體現其本質。

1目前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研究現狀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普遍性的客觀存在,在不同時代和國家表現為不同的樣態。針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研究,許多學者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界定是從一定統治階級、階級意識形態來界定的,“意識形態性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是階級性或意識形態性,它規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質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屬性”[3]。意識形態性的核心是政治性和階級性,是指的是觀念上層的建筑,是政治的法律的思想的觀念,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是大眾的,是文化自覺的體現。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需要在社會關系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意識形態說發現了思想政治教育階級意識功能傳播,在這一社會關系中顯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源于社會系統中的政治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定,實質是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滲透”[4]。政治是對公共事務的安排和治理,它自始至終都有公共性的向度[5]。政治性只是人的群體歸屬需要的一部分,另外還有道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在原始人群內實際上是存在著為大家都認可的行為標準和活動準則,也就是在社會主義社會不同發展階段,體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從根本上看,在階級蒙昧時期,在社會思想領域中不存在著思想體系的明顯分化,政治社會中只存在著一套較為完備的具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的思想體系。道德是統治階級的道德,政治是一個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強制,是統治階級的價值觀,即政治同化了道德和宗教,因此,政治性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做概括是不能覆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范圍和全部現象,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被需要的體現,無法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主體間性活動,在現實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一個前提性承諾,具有確定的價值取向和導向的,盡管人類社會的各個歷史時期及其不同人群、各個階層和學者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認識和理解不同,然而對于其歷史正當性、社會價值取向和作為人類需要的一項活動是共通的。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一種社會活動,存在相同的現象,即能夠用一種關注社會活動的方法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從根本上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

2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探究

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準確把握應該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發生去追問其為何存在?;谶@樣的路徑去尋求它的本質,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作為人的一項活動,發端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思想活動。簡單的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是原始社會人進行的一種生活方式,主要體現在群居生活,伴隨著意識、情感、規則的發生與發展。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濟把這種原始形態的德性稱之為“生活式的德育”,盡管這種生活式德育及其原始,但它已經歷史性地“承擔著社會生產性和生活性”,“維護社會公共生產和生活”,傳遞和馴化人的德性職能。[6]基于這樣的生活式德育所形成的習慣,維護著人際平等與聚集,保證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在群內存在大家較為認同的活動準則和行為標準,體現在集體狩獵和采集活動當中,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人與人之間關系而結成的一個整體,因此原始社會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集體的、公共的、社會性的活動,也還沒有從其他的社會活動中獨立出來,在社會思想領域表現為對某種神秘力量的一致崇拜和信仰[7]。人與人的這種緊密的聯系結成的這種自然共同體當中,表現的是對氏族部落認同的原始宗教式的精神控制,是群體性的。階級社會的出現,伴隨著階級控制和階級教育活動的出現。不管在奴隸社會還是在封建社會時期,在社會思想領域不存在著思想體系的明顯分化,政治社會中只存在著一套較為完備的具有明顯政治傾向性的思想體系。例如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儒學受到統治者的青睞并得到一定發展,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轉向政治教化。中世紀時期宗教利用教義將人們的思想觀念禁錮在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當中,為階級統治服務。這一時期主要是對“主人”所代表的國家和社會認同的那一系列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規訓和教化。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資產階級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宣稱教育是為了對公民進行智、體、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培養民主、自由、平等的公民。在教育實踐中大肆宣傳他們的意識形態理論。不僅對資產階級進行階級意識的教育,并且在公民教育中體現了一種公民身份和國家認同教育理念。社會存在著兩大對立的政治思想理論體系,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各自從本階級的立場出發建構的各自思想體系。在社會主義社會時期,社會思想理論界存在著多元的以理性個體的角度出發,而非從階級出發的論證和闡發為社會共同體的價值理念所應實施的方案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現是以培養民眾對國家(國族)和社會自覺認同的理性精神為主旨的教育和引導。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人在不斷的自我實現、解放,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根據以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質有了一個基本指向,資產階級和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示的是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生活需要。實踐性和目的性是人類存在的價值指向,社會哲學反觀人的生活總體。

3用社會哲學范式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再思考

社會哲學在我國80年代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尤其是南開大學哲學系對社會哲學的研究。王南湜教授提出讓定義適合于生活,用生活中已有的領會去修正定義,修正理論?;谶@樣的方法,王南湜教授給社會哲學的定義是一種對社會生活的現實的總體性把握[8]。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從其發展歷程看出,對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的目的性和實踐性理解和把握需要社會哲學研究的方法和理論來把握,因此,社會哲學范式則指的是以社會哲學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給予總體把握或反思,在這種思維框架下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重新做思考。本質不是變化的,是最普遍、最穩定的根本性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也是各個階段體現最為普遍、穩定的最根本性質?;谶@一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探討是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始發生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目的性和實踐性體現出發。3.1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項實踐活動,其出發點和歸宿都是在實踐中完成的。首先,從其出發點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中進行。社會哲學是以一種總觀的態度面對現實生活,那么生活是人的社會活動的體現。從人的思想實際出發,對具體的人開展教育,分析人的思想的形成、發展、嬗變等,而這些是無法離開人的實踐活動來進行的。其次,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歸宿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們形成好的思想,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而這種思想政治素質則是社會需要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完成。人是未完成的存在,現實生活當中的人,是一個在不斷創造活動中自我完善,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的人。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去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關涉人這一本性,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內在契合,才能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體現也須在實踐中去檢驗。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怎樣的效果,有沒有預期效果,只能在社會實踐中來檢驗是否有效。[10]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發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相應的關照這一點。通過交往,圈中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對成員生活產生影響,不管是顯性的影響還是隱性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人獲得自身的完整性和全面發展性。當然,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活動,有一定的目的性。3.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教育相區別的一個方面。人的存在是個體存在和社會存在的統一,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不可避免的與其他個人或群體有一定的關系,而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存在[11]。在這種社會環境的影響下,人作為社會活動的主體,在這種社會關系中,人需要得到認同,也需要去認同群體其他成員。在認同確證的過程中,思想和行為都會受到影響和相互教育。但是,在這種社會圈中不一定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些群體思想缺乏正確的價值取向,甚至有消極影響。社會環境對人的思想、行為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和自發性,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相伴隨。思想政治教育則是專門人員、組織有計劃地培養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為目的的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的價值和社會發展的方向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教育,體現一定階級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與其他社會活動的目的是不同的,它根據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經濟、政治發展狀況,根據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要求而預設的。在關照這一特殊要求的同時,人又是具有主觀能動性,思想政治教育通過人的主體選擇,把人在發展中符合社會目標的思想政治強化、形成理想信念,使之與社會發展方向保持一致,使人與社會在互動中發展。3.3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指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立足于現實,而且關照未來。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有針對性的解決人們現實思想問題、實際問題,而且把人的思想長處、積極方面引導,并且發揮預防作用。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人的思想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價值觀是關于價值的一定信念、傾向、主張和態度的基本觀點,是關于現實的人對全部生活實踐所產生的意義的一種評價、判斷和取舍標準的思想體系。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只包含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教育,還是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文化價值觀、美學價值觀等教育?!皟r值觀教育對人們進行啟發和引導,促使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將其轉化為內在的自覺要求。價值觀教育是一個規范性層面上的教育,它不可避免地將特定社會的價值觀體系滲透到教育過程中,以此促使人們個體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保?3]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是在調和社會價值體系與個體價值觀之間的矛盾,促進社會成員個體價值觀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在實踐中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發展進行價值體系引導。從以上幾個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社會價值觀教育,它是一定階級、政黨或集團用社會價值觀體系對社會成員施加一定影響,促使社會成員形成符合社會價值體系要求的個體價值觀的實踐活動。

作者:張應梅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南湜.社會哲學[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8.

[2]陶磊,黃明理.人學范式還是社會哲學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現代轉型的反思[M].探索,2011(6).

[3]石書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規定及其把握[J].與現實,2009(1).

[4]孫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本質[J].南京社會科學,2006(3).

[5]葉方興.政治性?抑或意識形態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理論辨明[J].思想政治工作論壇,2010(10).

[6]黃濟、王策三,現代教育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33.

[7]武東生,徐曼,余一凡,張長虹,鄭宏穎,安祥仁.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12,(12-13).

篇5

論文關鍵詞:青年亞文化;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研究

一、青年亞文化的概念界定

(一)亞文化的概念界定

“亞文化”一詞最早在1886年以前就已經被提出來了,一直到現在,對它的概念表述還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但是國內與國外有關“亞文化”的研究都是基于“主文化”相對層面的研究。戈登曾經指出,“亞文化”就是指民族文化的一個分支,它是地域差異、宗教歸屬、種族背景和階級地位等一系列社會要素的綜合,從而構成一個功能性的整體,對綜合性地影響著它們的所有成員。美國的科恩分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分析了“亞文化”的概念。從廣義上解釋“亞文化”,它是指一個文化整體中的各種從屬文化,在這些從屬文化中,有一部分是與“主文化”相吻合的,也有一部分是與“主文化”不相吻合的,而與“主文化”的價值觀相吻合的“亞文化”被稱為同一“亞文化”,與“主文化”的價值觀不相吻合的“亞文化”被稱為不良“亞文化”。從狹義上解釋“亞文化”,它是專門針對不良“亞文化”而言的,主要強調與“主文化”之間的不同內容,如存在于一個社會的某些群體中的與“主文化”不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近幾年來,國內學者也逐漸從不同的側面對“亞文化”進行了研究,他們對“亞文化”的概念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觀點。我國的學者朱力就比較認可美國學者科恩對“亞文化”的概念。分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亞文化”的概念進行了闡述。另外,我國學者王榮科從政治“亞文化”的角度進行研究,得出,政治“亞文化”不僅具有自身的個性與特性,同時還包括與自身相關的各種“反文化”。

(二)青年亞文化的概念界定

“青年亞文化”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學者帕森斯最早提出來的。然而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才真正開始對“青年亞文化”進行相關研究。目前國內外對“青年”的界定還沒有統一的意見,英國的伯明翰學派對“青年亞文化”的研究比較早,且取得了非常多的理論成果,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它的研究中,認為“青年”一般是指十三歲至二十多歲的年青人。因為十三歲至二十多歲的年青人在我國是正在學校學習的學生,且包括了我國的在校大學生,因此本文研究的對象就是包括在十八歲至二十多歲之間年齡的在校大學生。

二、青年亞文化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方面的影響

文化環境一般是指一系列客觀要素的綜合,這些客觀要素是受由社會生產方式所決定的意識形態所支配。這些客觀因素對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是,文化環境與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環境是有一定差異的。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指影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大學生的一系列文化要素的綜合。

(一)青年亞文化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與環境內的構成成員及其活動發生直接的關系的,具有一定的動態性。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環境里,“青年亞文化”不僅是高校大學生之間的互動形成的,也是由一些實體所生產出來的。如作家,創作“青年亞文化”文本的作家往往都是一些表達能力極強的。他們有些是一些非常極端或者另類的方式創作引起關注,有些是以反叛主流文化而獲得知名度。經過網絡炒作和宣傳之后,這些作家很快就成為了高校大學生們所崇拜的偶像。如郭敬明和韓寒,他們在當前的高校大學生中的影響力不低于娛樂圈的明星們。

(二)青年亞文化會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產生連鎖反應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中“主文化”一直是占據主流,但是“青年亞文化”也與“主文化”同時并存,彼此相互影響。具體表現在:“主文化”力圖采取各種方法去引導“青年亞文化”,而“青年亞文化”不斷地對高校的“青年亞文化”進行滲透,并與“主文化”進行對抗,在不斷的對抗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鮮明風格。但是“青年亞文化”又不能跳出高?!爸魑幕钡拇罂蚣?,它必須依賴于“主文化”才能不斷地生存下去,因此,有些具有積極意義的“青年亞文化”最終會被高?!爸魑幕彼诤希ζ洚a生一定的影響。

三、青年亞文化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方面的影響

(一)青年亞文化嚴重干擾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觀

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非常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的特色國情要求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內容去教導廣大高校大學生。然而,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受到了來自很多方面的干擾與沖擊,影響了我國廣大青年受教育者的認可與接納。目前我國高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主要受到“青年亞文化”的價值觀的嚴重干擾。1、目前“青年亞文化”中出現不尊重歷史、虛構歷史以及扭曲歷史的現象,這種現象對我國高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影響巨大,使得很多高校大學生不能客觀而正確地對待我國的歷史;2、“青年亞文化”中的消極觀念與現象嚴重影響了我國高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如目前很多高校大學生缺乏正確的價值取向,缺乏對自己人生的規劃,缺乏理想和信仰,缺乏社會責任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缺乏團隊合作能力,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而攀比心理嚴重,物質欲望強烈等。受當今社會“青年亞文化”中諸多不良因素的影響,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正是這種多元化的現象往往使得高校大學生變得很迷惘,并逐漸迷失自己。

(二)青年亞文化弱化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

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因此,意識形態在一定歷史時期具有階級性,它代表著統治階級的利益。雖然有些國家不直接打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名號直接對自己的國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相關的國民教育里往往一定會體現其意識形態方面的內容。因此,在任何階級社會里,都會或多或少地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體現著一定的意識形態、階級、政治等方面的內容。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面非常明確,主要就是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在意識形態方面教育上,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強調思想。之所以堅持,1、因為它經過實踐證明具有實踐性與科學性,被我國廣大人民所廣泛接受;2、因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國家政權決定了我國要堅持,并結合中國的歷史與實際情況,提出了中國化的重大口號。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從我國歷史的角度出發去引導我國的高校大學生正確地認識到它在我們黨的意識形態建設中的歷史必然性。

“青年亞文化”的產生、推廣以及到被廣大高校大學生所消費,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體現著被人操縱的印記。它主要以廣大青年為主要切入口,借助我國當代高校大學生比較寬裕的物質購買能力,我國社會的轉型以及網絡傳媒等,對我國當代高校大學生產生影響。在意識形態方面,“青年亞文化”弱化了“主文化”的意識形態性,使用一些“即時性”的感官刺激來引起廣大高校大學生的注意力。目前,在我國社會的“主文化”中,出現很多“青年亞文化”與文化產業的聯系,這在很大程度上給廣大高校大學生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如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與“快樂男聲”選秀比賽,它在我國的主流媒介中迅速有了知名度?!扒嗄陙單幕迸c文化產業相互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廣大高校大學生采取實際行動,而這種需求其實不是我們人類的真正的需求,而是虛假的的需求,這種虛假的需求會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消費需求產生消極影響。

篇6

我們黨歷來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就是理論教育,這是由社會主義大學的性質、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務和理論素質在大學生全面素質中的根本地位決定的。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思想政治工作是執政黨進行國家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其根本任務就是守好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理論教育無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但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沖擊和挑戰,有被弱化的危險。

一、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按的觀點來看,特定的階級總要維護特定的階級利益,意識形態作為維護這種利益的思想工具必然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從資本主義意識到自身特定的階級利益以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它的辯護和對其他意識形態的消解。新世紀新階段,社會主義格局雖遭受重大挫折,但是西方國家并沒有因為世界社會主義暫時低落而放棄或淡化意識形態的斗爭,反而以新的手段和方式進行強勢滲透且呈現新特點,為我們回應這些滲透提出挑戰。

1.滲透方式的日常化與青年人“抵抗力”的弱化。新時代條件下,某些西方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和控制的方式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和欺騙性,在潛移默化和長期熏陶下達到其目的。比如以文化交流、學術溝通、文化消費的形式,把其價值觀念包裝成人類“普世”價值,以融入高科技含量的文化商品的形式出現,引人注目,贏得關注,獲取影響力。利用大眾傳媒工具搞攻心戰,利用人權旗號干涉內政,利用人員往來培植“內應力量”,特別注意利用突發事件、特殊時機、特殊人物等渠道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其滲透方式的日?;碗[蔽性,很容易讓青年學生對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失去“免疫力”,受其影響還渾然不知。

2.滲透手段的綜合化與青年學生抵抗方式的分散化。某些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滲透時,綜合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種手段,交叉并用。比如憑借雄厚經濟實力,培植親西方人并提供強大經濟資助,做大文化產業,傳播金錢至上,以消費、消遣、娛樂為主的“消費主義”,以經濟實力為后盾推行“新干涉主義”;憑借政治強勢,推行“人權”雙重標準,搞所謂“人權外交”,向發展中國家施壓,滲透西方“自由”、“民主”、“人權”等觀念,為其他手段開辟道路;文化手段則是其他手段實施的載體,主要在于文化產品的多樣性和文化交流的復雜性。反觀滲透對象,一是抵抗主體的分散化使得抵抗方式極其分散。被西方意識形態影響的個體分散,他們很難以綜合方式進行自覺抵抗。二是滲透對象很難判斷他所接觸的東西就是西方的意識形態,從而加以拒絕,即使能夠拒絕,也難以消除日?;挠绊?。

3.滲透技術的先進性與有效抵制的滯后性。隨著互聯網在全球范圍的使用,它成為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新媒介。西方發達國家占有互聯網的核心技術,在控制和輸出意識形態方面占有主動權和話語權。被滲透者卻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很難有效及時抵制,抵制也總是滯后和帶有補救性質的。網絡技術已廣泛地滲透到我國社會的各個領域,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如何及時有效抵制西方意識形態滲透,是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4.滲透主體的一致性與滲透對象的失調性。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決定了他們意識形態滲透的一致性和協調性。比如某些電臺對華廣播主要負責進行意識形態攻擊,他們經常商討協調對華攻擊的方式和過程,他們之間相互配合、支持,構成一個完整的強有力的意識形態滲透主體。這一攻勢下,滲透對象往往處于無組織狀態,分散各地,地域間隔,聯合起來方式有限,這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造成巨大的沖擊。

二、社會轉型期理論教育面臨的挑戰

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轉型適逢全球化浪潮和信息網絡化浪潮的時期,市場化、全球化、信息網絡化三股力量結合,導致社會深刻變革,思想觀念多元、多變,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難度。

1.思想文化多元并存局面客觀上消解和動搖了人民對的信仰。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社會急劇變化,多種所有制并存、社會階層變化和利益分化導致利益主體多元化。各利益主體根據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一些人在價值判斷和取向上表現出困惑和迷茫,對信仰減弱。有的沉迷網絡和虛擬世界,其興趣遠遠超過對的興趣。一些人受西方價值觀影響,向往西方三權分立、多黨制等政治制度模式,貶低及其一元指導,宣揚指導思想多元化等。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對一元指導地位構成嚴峻挑戰。

2.政治轉型過程中一些社會問題影響了理論的說服力、凝聚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成就巨大,依法治國方略已經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基本實現,民主法治實踐穩步推進。但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之間仍然存在復雜矛盾,與人民期待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為權力缺乏有效制約和監督,政府職能不清、利益表達不暢、公民參與不足,社會不公,特別是腐敗現象滋生蔓延,嚴重影響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削弱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說服力。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也要看到,改革開放的成果并沒有為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甚至出現少數利益集團,某些弱勢群體得到的實惠不多,社會保障不健全,公共服務不完善,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加劇等。一些人把改革開放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歸咎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從而對信仰產生動搖,對社會主義前途悲觀失望,對主流意識形態產生懷疑和否定。有學者概括為“政治信仰危機”、“政治認同危機”、“政治信任危機”。

3.經濟轉型中市場經濟導向的生活價值觀沖擊著我國主流價值觀。指導下的主流價值觀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倡導敬業、奉獻、吃苦耐勞、勤奮進取,倡導扶老攜幼、助人為樂。這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的價值追求,也是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要遵循的。然而,市場經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追求利潤和效益最大化,加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善,一些商家奉行這樣的經濟行為和商業原則,客觀上助長了“一切向錢看”的社會風氣,一定程度上造成社會生活領域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盛行??梢赃@樣說,市場經濟一定程度上為這些世俗價值觀念滋長、蔓延提供了土壤,使青年學生深受其害。

三、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信息化、網絡化是當今時代的鮮明特征。隨著互聯網技術門檻降低,我國網民數量不斷增多,互聯互動、即時傳播、共享共用的特征,使互聯網媒體功能日益明顯。網絡傳播的即時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動性等特點,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機遇、新平臺,也帶來了新挑戰。

篇7

一是課程涉及內容廣,講解難度大,對教師知識儲備要求高。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課程內容涉及世界上不同類型、不同意識形態國家的古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比較,其內容可謂多、雜、廣,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相應的經歷、見識,想要對眾多國家的古今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客觀、深刻的比較和生動的講解,難度非常大,對教師的學識、經歷要求非常高,而鑒于該學科建設起步晚,該研究領域隊伍不強大,因此,要講解好這門課程,從師資的角度來說,也存在困難。二是學生知識面有限,課堂互動相對困難。課堂氣氛活躍、生動、是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之一,這無疑是建立在師生互動良好的基礎上。然而,良好的課堂互動要求學生對所要討論的知識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感興趣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由于學生知識面有限,加之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課程內容廣,并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課堂互動相對困難。三是課堂教學存在避重就輕即淡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比較,重視道德教育、文化養成教育甚至生活習慣等方面的比較的現象。

二、改進教學的對策思考

(一)充分認識學習和研究

首先,進行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習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無疑也要走向現代化和與國際接軌,作為一種文化,同樣需要在與世界各國文化進行交流與融合、碰撞與借鑒中發展、改進與提高,需要跳出自己狹隘的歷史經驗,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不僅是文化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走向。其次,進行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習和研究,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視野的需要。在當代社會,發展成為是一種普遍性的追求,成為一種現代價值取向,要求不斷的超越。進行比較思政政治教育學習研究,無疑是現代人自我發展、提升素質的需要。

(二)培養研究團隊

要培養對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感興趣的研究人員。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只有在興趣的驅使下,人才會有研究的動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克服困難,挖掘出潛在的能力,從事學術研究也是這樣。只有在興趣的指引下,克服學術研究枯燥乏味,享受學術研究過程中的清靜與超脫,才能專研出該領域的新成果,開創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新局面,為教學提供有價值、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文獻資料,充實課堂教學的內容。

(三)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第一,從事該課程教學的教師要增強國際化意識,善于解放思想,敢于大膽突破。雖然不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同,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實踐證明,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它們是可以相互接觸、相互交流的,這也是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得以存在和發展的依據和前提。因此從事該課程教學的教師要善于解放思想,勇于擴大同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在比較、借鑒中總結和提高。同時,要善于學習現代西方國家的有益經驗和現代相關學科知識包括現代的教育理念、新興學科、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等現代資源,充分發揮它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和教育實踐方面的滲透、借鑒和運用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了和實效性。第二,從事該課程教學的教師要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由于該門課程涉及不同意識形態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方面面的比較,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要把握好正確的政治方向。面對社會制度孰優孰劣、意識形態孰先進孰落后等實際問題的比較,力求在理論的高度予以分析說明,堅持正確的立場。對于那些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不應避重就輕,選擇回避,這會使教學陷入被動,而且會弱化本學科應有的作用。要作為主題開展討論,或者作為課題進行繼續探索研究,以科研方式來帶動教學實效性的提高。第三,從事該課程教學的教師要掌握現代科技手段,使課堂教學實現現代化。教育的手段,承擔著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信息傳遞、思想交流、溝通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當然要實現其手段的現代化,因為手段現代化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推動力量。因此,從事該課程教學的教師要善于借鑒和利用現代科技,創新工作方式和教育手段,不斷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改造教育信息的傳播媒體,通過教育手段的優化實現課程教學的現代化。第四,要鼓勵任課教師進修,參加理論研討。本學科具有跨度大、綜合性強、涵蓋面廣、更新快的特點,教師要能夠進行系統的、有深度的講課,不能被動地修修補補,要鼓勵任課教師進修,參加理論研討,要主動地、前瞻性地查漏補缺,完善知識結構,實現及時跟進知識更新的要求。

(四)創新課堂教學方式

鑒于該課程覆蓋面寬、研究領域廣、資料匱乏、對教師知識儲備要求高等特點,該門課程的教學目前來說則可以采取主題講座式教學,整合全校思政課教師的力量,按照全校思政課教師的研究領域和興趣特長進行分主題教學,這樣一則可以彌補單獨一位教師知識面、研究精力有限的缺陷;二則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主題研究,進而開展主題講座,對所研究的內容相對就會透徹和深刻,才能很好地進行比較研究。

(五)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篇8

一、慕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新的重要意義

(一)是加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和傳播的切實舉措

高校是我們黨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對青年大學生的話語權,對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義。慕課作為一種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其傳遞的不僅僅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在其背后是無形的價值觀的構建。因此,如何有效運用這一陣地,進一步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是提升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和傳播的切實舉措。

(二)是適應高等教育改革,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需要

慕課的出現與流行,向廣大學習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知識全球傳播模式,打破了大學的“圍墻”,將以教師為中心真正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慕課”平臺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陸,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為研究起點,探索“慕課”與大學教學管理的融合,積極參與并融入這場變革,才能以自身鮮活的時代形象,樹立中國高等教育品牌,贏得青年,走向未來。

(三)是適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學生自身思想政治發展變化的需要

黨的十報告指出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與時俱進,針對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的發展變化,優化信息的獲取、選擇和傳播的過程。面對此時的“慕課來襲”,唯有順勢而為,在了解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等的前提下,通過路徑創新,將之變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陣地,對外宣傳的新渠道。

二、基于“慕課”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的著力點

當前,“慕課”逐漸從歐美傳遞到中國,截止2013年7月,我國已有四所高校加入國際知名慕客平臺。由教育部牽頭組織、全國已有數百所高校參與組建的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也已分13批上線了266門大學課程?!澳秸n”這種全新的知識傳播模式,將對傳統學習形態帶來根本改變,其大規模、無邊界、開放性、低成本、易獲取的特點,受到大學生的歡迎。慕課使得大學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形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也促進了個體受教育方式的重大變遷,表現在教學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時空上都有較大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的構建要緊密圍繞“慕課”的特點。

(一)著力于教學課堂的流動性

“慕課”使傳統的大學課堂從固定走向流動。與傳統課程只有幾十個或幾百個學生不同,一門課程動輒上萬人,多則十幾萬人,教育對象從有限向無限不斷擴張;凡是想學習的,不分國籍,只需要注冊參與即可參加學習,具有極大的開放性。任何信息空間不可能是真空正如面對慕課來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樣。慕課拓寬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可以為更多人所開放和享用。政治理論課教學名師和思想政治教育專家等可以不在針對固定的教學課堂授課,可以運用“慕課”針對學生普遍關心的政治、思想等方面問題專題講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提升教育效果。

(二)著力于教學內容的多元化

慕課為學習者提供了大量來自不同大學的不同主體針對于同一課程主題的教學樣本,學生可以從中選擇哪個教師,哪種授課方式是他們最為喜歡的;而教育樣本的提供者不僅僅是大學,未來也許會有大學之外的更多教育機構,甚至是個人來參與教學內容的提供,這會使教育內容更加多元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也應著力于學生思想觀點多樣化,由灌輸轉變為引導、溝通和凝聚,“用滿足學習者視聽接收習慣和心理欣賞習慣的方式”,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實現對青年思想和行為的引導。

(三)著力于教學時空的互動性

青年學生作為“微時代”的受眾,傳統的大眾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對于他們已經不再適用。“慕課”能夠通過網絡完成在線答疑和即時交流,將單一的灌輸變為雙向的互動。針對慕課更強調互動,而不是單純教化的特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更加注重學生在其中的體驗型感受、主體性表達和參與性共享,通過話語轉變、教學方法轉變等多種改革,將大學生的興趣、情感、思想觀念吸引到所講述的內容中,形成雙向交流和平等探討的良好氛圍,提升思想政治話語的影響力。這是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勢,也是慕課帶來的啟示。

三、圍繞著力點,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

面對席卷全球教育界的“慕課”,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必須迅速融入其中,無論是其有效地傳播教育信息,便捷地儲備知識,深入地互動交流的功能,還是教育環節的自由性、教育內容的及時性、教育方式的互動性,都決定了“慕課”是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大勢所趨。

(一)著力研究大學生的行為特點和關注特征,增強基于慕課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吸引力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與時代結合非常緊密的課題,理論的前瞻性意味著不能走在時代前面的理論終究是不能得到發展的;教育的實效性意味著脫離學生的關注特點和行為特征的教育方式是不能發揮作用的。教學課堂的流動性意味著不能用強制的方式要求某一部分人必須接受某種課程教育。在慕課平臺上,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必須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不僅要從較深的層面把握大學生在大數據時代的網絡行為規律和特征,對于慕課時代大學生的關注特點和行為特征也要有較好的把握。

思想與行為方式變化與價值觀之間有必然的聯系。一種新的知識傳播方式,會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的改變,潛移默化地影響價值觀。慕課平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從內容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將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放入網絡平臺進行學習,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另一類是在專業技術及相關課程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無論是哪種,實現教育效果的要點是吸引學生的有效關注,講授形式要符合學生的行為特點和關注特征,要使他們在“看過來”的基礎上實現“聽進去”。有效的方式是對慕課平臺上最受學生喜歡的課程進行案例分析,探索其共性的基本特點,掌握學生潛在和內在的需求。從其興趣點入手,用講故事等方式引入。講授主體也要統籌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優秀教師,不僅要在專業領域有深入研究,更要與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強,講授學生能夠聽進去,這樣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的有效傳播。

(二)著力實現與大學生的“知識同構”,增強基于慕課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吸引力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教育內容的針對性,要與時代同步、與時俱進,實現國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針政策與學生內在需求的有效對接,推進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認同。針對于現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所面臨的問題,結合大學生在慕課時代關注點和大學生自身的思想困惑、價值困惑,探索可以運用于“慕課”平臺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系統構建,包含可以融入其他學科和課程的教育內容。

相對于基于慕課平臺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模式的“灌輸論”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要求。只有與學生成長有密切交集,能夠實現“知識同構”的體系化內容,才能實現有效的教育效果。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滿足學生獲取信息的需要,引導學生形成價值認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可以多元化,不僅單純來自于教育機構,也可以來自于個人,甚至是學生本身,源自于學生個體的教育樣本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說服力。有效的教育內容一定是“接地氣”的內容,是與學生成長密切相關的信息點,而這些信息點需要在綜合調研的基礎上進行體系化的建構。要充分利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共享的優勢,著力于學生的思想實際,運用從一線調研的生動案例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實現名師、制作團隊和先進的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使慕課平臺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吸引力。

(三)著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作用機理,增強基于慕課平臺的有效溝通交流

篇9

關鍵詞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文化 價值 內化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Cognitive Features and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Socialist Ideology under New Conditions

ZOU Ping

(Xiangsihu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8)

Abstract The overall tendenc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plays down, the apparent existence of fuzzy cognitive value of socialist ideology. As an important bas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university education must be based on practice, many college students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 system, and efforts to enhance the degree of socialist ideology within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ld, the main path is to enh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visual - listen - feel trinity campus culture system constructed; strengthen and build life practic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ist ideology; culture; value; internalization; practice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等觀念形態的總和,意識形態理論認為意識形態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重要突出作用。黨的十七大、十先后提出了“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戰略任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當前社會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背景下,青年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思想觀念呈現出多元混雜性、功利性、模糊性等特點,如何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及價值觀念的理解和認同,強化其在大學生思想觀念中的內化融合及其對大學生實踐的指導引領作用,這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大課題。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中最受關注的領域,必須直面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動態地掌握青年大學生思想意識領域的實際,切實了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識、認同情況,努力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大學生觀念意識世界中的內化程度。

1 當下青年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要認知特征

當前,我國正改革開放走向深入,經濟社會發展迅速,文化觀念領域日新月異,各種社會思潮、社會文化交織碰撞,社會思想、價值觀領域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的局面;同時,網絡信息時展方興未艾,尤其是近兩年手機網絡的新發展、微博等資訊交流工具的廣泛運用,人們越來越被“信息大爆炸”所衍生的巨大能量所包圍,面對四面八方、千奇百怪的海量信息,面對文化價值多元的、生活方式多樣的社會環境,青年大學生思想觀念世界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其觀念意識形態上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

(1)當代大學生群體意識形態觀念淡化的總體傾向明顯。當下,大學生群體在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上表現出明顯的實利主義,注重實際和眼前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視知識學習、輕視道德人格培養;關注個人和小團體、忽視集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群體對待意識形態問題也表現出了較明顯的冷漠,主要表現在大局意識薄弱、政治觀念淡漠,政治參與熱情不高,對非娛樂性質的集體活動興趣不大;在理論學習方面,重視專業學習,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熱情不高,甚至認為其無用。同時當代大學生群體追求個性,突出自我,他們崇尚“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價值觀,對統一而具權威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往往抱以排斥或質疑的態度,這使他們對共同的意識形態的問題有所回避,表現出淡漠的情緒,不愿意過多談論,不關注、不感興趣。

(2)當代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存在價值認知上的模糊化。面對當前社會充斥的多種多樣的思想認識與價值取向,部分缺乏辨別能力的人往往容易模糊認識、喪失方向。青年大學生群體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逐步穩定的階段,他們富有年輕的熱血和激情,對社會矛盾問題有著較高的關注度,但對于社會現象和社會思想還不具備成熟理性的分析鑒別能力,可以說,大學生群體中不少人存在思想認識模糊混亂,容易盲目跟風,他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認識往往也很片面,對社會主義制度、文化不自信,對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出現的某些問題認識模糊,只看到現象和表面,看不到原因和實質,對某些問題一味否定,卻又說不出合理的原因,因此,當一些錯誤認識通過華麗的包裝,在似是而非的說理之間宣傳某些歪曲論調,大學生就容易受到蒙蔽,使自身陷入迷惑。

2 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大學生群體中內化程度的具體路徑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內化是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想內容得到認知主體的認同,并融入認知主體的觀點信念體系當中,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并逐步作用于認知主體的判斷、行為等實踐活動。意識形態功能主要通過社會成員主體的內化過程得以發揮,只有通過內化,意識形態的有關內容才能影響主體實踐,成為主體實踐的指導。在當前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青年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知總體淡漠化的局面,高校必須立足實踐,多方面著力建構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養成的體系,努力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大學生觀念意識世界中的內化程度,通過內化使青年大學生群體自覺地為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成長成才,在其工作生活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1 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性,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而面對迅速發展的經濟社會與文化,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越來越突顯出其弊端,灌輸式、封閉式的教學模式脫離現實生活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對現在的大學生缺乏吸引力。在新的條件下,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性,加強實踐性教育模式的創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效性的必然選擇。所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整個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中立足實踐、面向社會、聯系實際并在授課過程中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的特征;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模式,就是將這種實踐性貫穿于教學的新模式。例如有學者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定義為“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組織和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獲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體驗為主要內容,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或教學環節。”①實踐性教學模式能夠有力地幫助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有關理論,積極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在體驗中自覺內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有關內容。因此,也有學者直接將內化的過程作為實踐性教學的要素,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模式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精心組織下,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使學生通過調研、研討等方式,利用圖像、案例、情景等,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直接參與教學活動,感知社會,體驗人生,實現“教化”與“內化”,“知”與“行”相統一的一種教學模式?!雹诳梢?,只有極大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性,探索實踐性教學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引導和帶動大學生更有效地理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關理論。

2.2 加強視―聽―感三位一體的校園文化體系構筑

校園文化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內化程度要求高校大力營造多層次、全覆蓋的校園文化,建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視―聽―感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一是充分發揮宣傳欄、廣播、刊報、影視、網絡等校園文化載體的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大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的空間,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關思想內容融入宿舍文化、教室文化、食堂文化、辦公室文化;三是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融于各種各類精彩紛呈的校園活動,與校園的節慶文化、晚會文化、社團文化相結合,使大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感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有關思想內容。

2.3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實踐體系構筑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僅可以通過教育和各種活動成為大學生所見、所聞、所感,還可以通過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實踐,長久地鼓舞、陪伴和影響大學生的成長。首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具體路徑相結合,從進入大學開始,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設定自我成長的核心價值觀,以此為指導,制訂自己的大學生涯規劃和學年計劃,組織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定期進行總結和分享,在展示和交流中增強學生的自我成就和自我激勵。其次,注重創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外、校外生活體驗平臺。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利用假期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體驗生活,在生動的實踐中升華思想。第三,應該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具有過硬的政治素質、能有效感染和帶動大學生的輔導員隊伍,在師生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深化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關內容的認識。

文章來源: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項目名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的有效性及內化路徑研究”,項目負責人鄒萍,項目編號2013SZKT04

注釋

① 姜廷志.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功效及特性分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鄭向東,申群喜.健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保障機制.社會縱橫,2007.7.

② 陳友放.創新思政課實踐性教學新模式.職教論壇,2010(12).

參考文獻

[1] 馬艷青.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路徑.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6.

篇10

【關鍵詞】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識形態

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單位,承載了城市人口的衣食住行,日趨成熟的社會發展機制使社區不再僅僅作為一個基本載體存在,演變成具有獨立特性的實體,毫不夸張的說社區可以看成是人們生活中繼工作單位和學校以外的最為穩定的區域。人們在社區內從事相對獨立并有一定共性的活動。由于機制和體制等諸多因素,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針對校內的青少年、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為主要對象開展進行,而忽略了人們每天都能接觸到的社區及其他特定范圍的生活區域,這些區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此出現了些許空白。時代在變化,“自然人”的社會屬性也終將顯現出來,這也加速了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凸現,針對社區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開展、如何增強實效性等問題的探究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1 對社區加強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1 在轉型時期加強社區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區域的穩定

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人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經濟的發展、多元化思潮的激蕩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這使傳統意義上社區的功能得到了強化和擴大,如今的社區在功能上不僅涵蓋了戶口、計生等內容,更增加了如對再就業人口的安置、百姓的業余文化活動、醫療衛生保健、公共資源建設與維護等諸多內容。與此同時,社區也成為典型社會問題的交匯點,社區內活動著大量的離退休老人、農民工、下崗職工、小商販、無業人員,他們是社區頻繁活動主體,左右著社區意識形態的走向,由于社區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不完善,使他們處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邊緣,容易引發社會問題。及時有效的疏解人們的情緒波動,是加強社區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關鍵。

1.2 在新形勢下加強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合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發展需要

伴隨著改革開放,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強烈的沖擊,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都發生了變化。反之,如果在內容、渠道、任務等要素上沿用陳舊的教育模式,只能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長此以往,將失去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掌控能力,不能為社會的平穩發展提供思想保障。針對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特點,把握其發展規律,大膽運用于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增強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1.3 針對社區居民的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引領社會主義思想進駐社區意識形態陣地的關鍵所在

將社區內的意識形態領地看作是待開墾的土地,如果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沒有及時進行,其他不良的、腐朽的思想就會進駐,腐蝕居民的思想。如今的城市人口處在多元化組織形式的大環境,居民的價值取向也呈現多元化趨勢。如果放松對社區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種反、唯心主義、反科學、資產階級、封建主義就會卷土重來。因此,用社會主義思想占領社區思想陣地、提高居民的素質十分必要。

2 紅旗街道大興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分析

2.1 紅旗街道大興社區現狀

紅旗街道大興社區位于文化廣場西側,東起西民主大街西至建設街,南起解放大路北至西中華路。轄區面積0.31平方公里,總人口10,935人,共3665戶,黨員215名。14歲以下兒童125人;60歲以上老人751人;35歲以下婦女756人。大興社區黨委重視社區教育,著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社區工作,通過開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不斷提高社區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升了社區的文明程度。

2.2 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紅旗街道黨工委和大興社區黨委以及社區干部、廣大社區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大興社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績顯著,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不斷加大。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新的體制尚未完全建立,舊的體制又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傳統的思維模式和現代觀念相互沖突,東西文化相互激蕩,面對正在調整的利益沖突,社區中群眾的價值取向、思想意識、評判方式都發生著很深的變化。由于大興社區的暫住人口較多,人口的結構較為復雜,失業問題嚴重等,使得該社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眾多問題。

(2)當前的社區工作人員中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較少。轄區內一萬多居民,但專職的思想教育人員不足10人,通過居民與教育人員的比例明顯看出師資力量的薄弱。同時轄區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的理論水平一般,為群眾普及深刻的思想知識較為困難。對于居民摸不清、弄不懂的問題和現象,水平不高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存在理解上的困惑。對于一些熱點、難點問題如果在普通社區引導和普及,水平一般的工作人員會感到很棘手。部分群眾提出尖銳問題,若不能做到客觀、良好、公正地把道理闡明,不能令群眾信服,就很難達到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

3 如何改進和加強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1 人才隊伍的建設是重要的關鍵之一

在當前社會,互聯網、多元化思潮不斷影響人們的思維、生活和交際方式。社區工作人員是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堅力量,工作人員自身的素質是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也直接決定了社區居民意識形態正常發展的成敗。因此,提高社區干部隊伍素質十分重要。隨著社區管理改革的深化,其職能不斷向綜合方面發展,以“居委會大媽”為主的狀況已不能適應新形勢。所以,應在高校中選取優秀、熱心的畢業生充實社區干部隊伍,并對這些新成員進行培訓,強化其責任感和事業心。

3.2 將科學、完善的社區管理方案,運用于實際的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抓住社區內人員構成關鍵:首先,把握社區管理的規律,統一原有管理機構,形成新力量,增強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其次,將教育內容融入對居民的服務中,居民是反映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鏡子,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是否顯著,關鍵在于居民對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可度,只有居民認可,才能為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真正取得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

3.3 文化社區的發展是改善的關鍵,優化社區的文化環境,改善的社區文化氛圍是新時期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加強社區文化建設,通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精神文明活動、優化文化設施等來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生活,促進社區思(下轉第329頁)(上接第153頁)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文化設施建設要全面,如社區圖書館、文化館、網絡學習室等,大力優化社區文化設施并開發新文化設施,豐富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

4 結語

當代社會,社區是人們生活的基本單位。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單一宣傳部門的工作,是全黨和全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做好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匯聚全社會的力量,要齊抓公管,才能開創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李清華.也談強化社區思想政治工作[J].探求,2000(5).

[2]厲忠教.試論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和方法[J].創造,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