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實體經濟的政策范文
時間:2023-11-01 17:25: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鼓勵實體經濟的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金融行業 實體經濟 外生性機制 內生性收益 政策思考
國民經濟的堅實基礎來自實體經濟,其更是集中社會生產力的重要表現,現階段,國內外金融趨勢日益嚴峻且復雜多變,穩健發展實體經濟,不僅能夠改善民生、促進就業,更是拉動消費、應對沖擊,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平穩發展,穩步實現“新四化”目標的具體表現。“十二五”以來,雖然我國金融改革不斷深入,經濟增長速度趨于平穩,金融資源逐漸充裕,實體經濟發展支持力度也日益加強,但是,卻暴露出了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及問題,如:虛擬經濟過度膨脹,民間資金投資困難,微小企業融資較難,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及本應該是實體經濟中極具成長力與活力的小型與微型企業,融資難以及融資貴的現象持續發生。其中面臨的主要障礙是金融行業的激勵不足以及渠道的不暢通,因此,想要進一步切實發展金融行業,服務于實體經濟,就需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兩個障礙,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提高實體經濟收益水平,增強金融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內生動力。
金融行業的外生性機制障礙
金融行業的外生性機制障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是目前我國受到正規金融體系所支撐的實體經濟,在為小微企業服務發展中受到阻礙。首先,融資間接渠道不通暢。由于經營機制與管理體制的原因,大中型商業銀行對于優質客戶、大型項目及企業,有著資金支持的傾向。由于受到監管要求、網點設立、資金來源以及服務能力等諸多方面要求,加之二三城市的法人金融機構利益驅動,逐漸表現出與大中商業銀行相同的發展趨勢,因此,地區的多樣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需求無法被滿足。
其次,融資直接渠道不暢通。對于我國的小微企業來說,無論是發行集合票、中小企業板,或是創業板市場融資等融資債務工具,均存在著門檻過高無法企及的問題。并且直接融資在前期存在周期長、程序繁復、工作量大、成功率低、需要支付高額中介費用、消耗大量人力等情況,且后期需要肩負嚴格的信息披露義務。因此,對我國的小微企業來說,貸款比直接融資來的更加高效直接,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直接融資的發展。
第二是我國民間融資服務資金在進入正規金融體系,及實體經濟的發展中受到約束。首先,金融行業的社會資金進入渠道不通暢。盡管《關于鼓勵與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由國務院在2005年出臺實施,其中明確指出民間資本可以進入金融行業,隨后,國務院在2010年又頒布了《關于鼓勵與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其明確提出需要鼓勵民間資本建設或是參與貸款公司、村鎮銀行以及農村貸金互助等一系列金融租金。但是并沒有出臺相關實施細則,使得金融領域對民間資金流入的管制依舊嚴格。如:銀監會在規定的《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與《小額貸款公司改制設立村鎮銀行暫行規定》中,均要求小額貸款公司改制的村鎮銀行或是村鎮銀行的發起人,必須要符合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條件。雖然在2012年銀監會頒布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對相關要求進行了放松,但是實施效果以及可操作性還有待考察。由于金融行業進入渠道不通暢,正規金融體系阻擋了大量民間資本,使得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難以形成有效供給。
其次,民間融資對實體經濟服務渠道不通暢。民間融資通常缺乏制度規范,使得其容易在高收益的驅動下逐漸脫離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持,進入高投機行業、高風險領域,逐漸抽干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尤其是一些受到小微企業發展的民間融資,甚至會成為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款、高利轉貸以及金融傳銷等行為的溫床,對實體經濟發展以及地區金融穩定造成重大負面影響。近年來,許多債務人逃跑、集資詐騙等事件,如:內蒙古鄂爾多斯以及浙江溫州等城市的民間融資活動,成為了實業空心化以及冒險投機的代名詞。
金融行業的內生性收益風險
第一,正規的金融體系由于存有利率管制,使得其對小微企業領域中較大的風險進行回避傾向。在利率管制的情況下,一旦市場平均利率高于管制利率時,銀行更愿意將貸款發放給風險最小的資金需求者,如:重點投資項目、大型企業集團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等。而對于小微企業,由于其借貸風險較大,難以用高貸款利率的方法對其風險溢價進行彌補,因此許多銀行均不愿意對小微企業借貸。
第二,民間融資流動在逐利資金中,對虛擬經濟領域的巨額利益收益爭相追逐。民間融資環境可以說是完全的競爭市場,高額利息支付領域更是資金流動的趨勢。近幾年,貴金屬、房地產、藝術品、收藏品、農產品以及礦產資源交易市場持續活躍,投機性資金活動旺盛,出現大量泡沫以及虛假繁榮,借貸利息不斷升高,使得大量民間資金涌入。另一方面,土地、勞動力以及原料等價格大幅度上升,使得稅收居高不下,在歐洲債務危機以及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外部需求不斷萎縮,使得小微企業生存環境更加惡化,實業活動平均利潤不斷下降,使其對高額借貸利率難以承受,導致大量民間資金流出實體經濟領域。
民間融資市場由于正規金融領域的利率管制形成對利率的雙軌制度,使得信貸資金套利具有較大空間。一部分正規金融體系在利益的驅使下,通過某種渠道進入民間融資市場,使得原本就獲取信貸資金困難的實體經濟更為艱難,使其融資問題不斷加劇。
因此,不論是民間融資市場還是正規金融體系,由于其在收益與風險上的考慮,使得實體經濟領域中的小微企業無法對金融資源形成足夠吸引力。
金融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外生性政策措施
要想將社會資本脫實向虛的現狀進行遏制,提高金融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以及其對小微企業發展的支持,必須要對目前主要制約金融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不足,以及渠道不暢問題進行徹底解決,應以政府作為主導打破體制機制局限,對資金流入實體經濟渠道進行疏通與拓寬,健全政策調控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金融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內生動力,使得金融行業能夠在為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服務中,做到既有能力也有動力。
完善金融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外生性政策,解決融資渠道不通暢的問題,既需要以全局的角度進行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又要對自下而上的群眾智慧進行鼓勵,本文提出三點政策性措施:
(一)放寬金融機構準入門檻
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需要對其中激勵民間資本流入金融領域極具可操作性的實施準則,進行認真落實,真正做到機構準入、限制放松,促進以民間資本作為發展主體的中小型金融機構發展,建立起充分競爭、多層次以及多元化、進退有序的金融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需求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真正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多領域、多層次的金融服務。
(二)直接融資門檻降低
盡管在股權融資中,對中小企業板以及門檻較低的創業板中更低的新三板進行拓寬內容,讓更多的創業型以及高新技術型小微企業,能夠在擴容以及改造后的新三板掛牌低門檻。同時對債權管理機制進行優化,對債券發行門檻降低,以促進債券提高發行效率,促進小微企業私募債券試點加速進行,健全小微企業債券發行融資工具的擔保機構體系以及政策性支持,對于小微企業投資或是承銷發行的債務金融工具的金融機構,需要在存貸比以及資本充足率等考核指標上給予合理適度的放寬。
(三)對民間融資規范發展
對于發展良好、經營規范的民間融資組織,應該允許其登記注冊,促進其轉變為合法的中介金融機構。對合理的民間投資主體的投資意愿,應該充分尊重,同時更需要對民間金融體系中已經形成合理有效的做法進行充分尊重,積極發揮中小微企業中典當、租憑、信托等融資方式的應有價值作用。對于各類新型金融組織要鼓勵發展,引導民間資金建立股權投資企業、創業投資企業以及有關的投資管理機構,促進民間金融的穩步合法化發展。
金融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內生性利益引導
要始終堅持金融行業服務實體經濟領域的本質要求,就必須杜絕虛擬經濟的快速膨脹,增強實體經濟成長支持力度,通過完善健全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進行引導,使得金融機構能夠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時候中獲取正常利益,更好的實現發展目標,從而增強服務動力。
第一,要對暴利領域嚴格監管,擠出泡沫,使得其市場利潤能夠回歸正常預期。要持續穩定調控房地產政策不動搖,對長效調控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對樓市發展進行引導,促進樓市能夠穩步、有序以及健康地發展下去。對資本市場監管力度要加強,對違法違規的炒作行為要進行嚴厲懲戒。對金融市場的監管體制繼續健全完善,以規避監管為目的及脫離經濟發展需求的“創新”行為進行杜絕。對市場、行政以及稅收、司法等手段合理綜合運用,對商品流動領域進行嚴格管制,對于哄抬物價、囤積居奇以及擾亂市場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第二,減輕負擔,提高實業領域中盈利能力以及盈利水平,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成長。促進稅收制度改革深入,對稅收免征額擴大、抬高起征點,加速對營業稅改增值稅的試點進程,真正對實體經濟做到減輕稅收負擔。全面清理審批、流通以及融資等相關環節中存在的不合理收費項目,切實對實體經濟經營成本進行降低。并加大實體經濟的技術改造,引入節能減排等高新科技,同時對創新研發、重組兼并等方面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鼓勵產業結構調整、轉型以及升級,促進小微企業做大做強。
第三,完善健全調控,充分發揮價格杠桿的功能作用,促進金融資源向高效有序配置的道路發展。不斷加速利率市場化進度,在金融市場中給予金融機構更多的自主定價權,使得利率能夠將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多樣性,以及差異性更加真實可靠地反映出來,從而促進金融機構的定價能力以及對風險的判斷能力,利用利率上浮所帶來的溢價,對實體經濟發展中面臨以及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覆蓋支持,對于盈利空間不斷擴寬,使其對于金融資源更具有吸引力,從而有效的促使實體經濟領域中金融資金的流入。
結論
綜上所述,想要金融行業能夠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需要明確外生性機制障礙以及內生性收益風險的基礎上,對外生進行以對策為主,對內生性收益進行以引導為主的不斷健全完善,才能夠使得實體經濟對民間融資比金融資源更具吸引力,使得金融行業能夠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其更快、更好、健康的持續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劉健桂.論我國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J].商業時代,2013,5(13)
2.徐峻.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制度障礙與政策思考[J].金融與經濟,2013(6)
3.李青原,李江冰等.金融發展與地區實體經濟資本配置效率[J].經濟學,2013(1)
篇2
一是融資成本不斷攀升,融資渠道相對狹窄;二是中小企業本身的發展愿望、后危機時代對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的限制;三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受到企業自身條件、人力資本積累等多方面的限制;第四,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仍然與大型企業有著較大差距;第五,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升值加速使得企業利潤不斷受到擠壓。破解企業經營壓力大、成本上升、融資困難等問題,必須進一步加大力度。與發達國家和新的市場需求相比,我國企業的自身素質和發展水平還不高,有些優勢在喪失,新的優勢又沒有完全形成。因此,必須促進企業再創新優勢,這是我國企業自身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和后勁的必然要求,對促進國民經濟大發展、大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發展已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正確處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2012年全國兩會,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重點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去年中央經濟工會議指出,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和國內經濟運行新情況新變化,必須繼續抓住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今年以來,受世界經濟復蘇進程放慢、國內經濟環境趨緊的影響,經濟運行雖然總體保持健康,但也出現了工業低速增長,投資、消費、出口需求減弱,財政收入下行等特征。以杭州市為例,今年前4個月,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較一季度有所回落。因此,在當前情況下,政府價格部門應積極發揮職能作用,運用價格杠桿大力發展實體經濟。
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價格杠桿是調節利益關系最直接、最靈敏、最有效的手段,要重視發揮價格引導資源配置,規范市場秩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同時要處理好幾個關系。作為現代經濟系統的兩個部分,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決定虛擬經濟;同時,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有反作用。從起源的角度看,虛擬經濟源于實體經濟。從發展的角度看,虛擬經濟發展的規模與程度取決于實體經濟的規模與程度。從經濟運行狀況看,虛擬經濟運行狀況取決于實體經濟的運行狀況。虛擬經濟促進與制約實體經濟發展。盡管虛擬經濟決定于實體經濟,但是它對實體經濟有反作用,既能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又可能制約實體經濟的發展,是一柄雙刃劍。虛擬經濟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當虛擬經濟的發展與一國實體經濟發展和居民財富積累所派生的金融交易需求相適應時,虛擬經濟便能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從微觀的角度看,虛擬經濟的發展對微觀經濟主體產生積極的影響。虛擬經濟制約實體經濟的發展。在虛擬經濟中,虛擬資本已經成為商品,而這些商品的價格有獨特的運動和決定方法。虛擬資本這種獨立運動,極易使虛擬經濟產生泡沫。隨著虛擬經濟中泡沫經濟的興起和破滅,也必然對實體經濟造成消極影響,制約實體經濟的發展。首先,扭曲了資源配置方式,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阻礙實體經濟的發展。其次,破壞金融的運作系統,降低商業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引發金融危機。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由相對分離向密切聯系、相互滲透轉移。虛擬經濟最初是從實體經濟當中孕育出來,并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技術手段的不斷提高,金融創新日益復雜,虛擬經濟在相當程度上脫離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結果導致宏觀的、系統的風險不斷累積,最終通過危機爆發出來,損害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國特別是一個大國的發展,主體經濟必須是實體經濟,美歐等國家也認識到,虛擬經濟必須與實體經濟聯系,以推動經濟轉向、出口導向的增長和制造業的增長。發展實體經濟,是應對當下國際、國內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必然選擇。在國際上,次貸危機余波未息,歐盟陷入嚴重的政府債務危機,世界經濟復蘇的前景很不樂觀。國際金融危機其實就是過度發展虛擬經濟以至于形成泡沫經濟帶來的惡果。對于所謂的泡沫經濟,人們往往看到的是資產價格虛高,但實際上,資產價格的虛高往往是實體經濟虛弱所致。我們只有發展強大的實體經濟,弱化虛擬資本以金融平臺為依托所進行的各種經濟活動,才能應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近些年來,虛擬經濟中的典型代表房地產業異常繁榮,很多企業和個人涌入房地產投資,虛擬經濟過熱,導致投機盛行,人們不愿意腳踏實地做實業,社會資本大都流入虛擬經濟中,因此,虛擬經濟的過度繁榮必然會擠壓實體經濟的發展,進而因實體經濟難以支撐而崩潰。由此可見,強健實體經濟,是國際國內虛擬經濟領域的危機給我們的教訓。虛擬經濟領域危機并不是虛擬經濟本身的罪過。實際上,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虛擬經濟的相應發展,可以說,沒有虛擬經濟就沒有現代經濟。另外,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還要處理好政府監管與市場定價的關系。在大部分商品和服務價格放開實行市場調節的情況下,政府對價格的監管要講究方法和技巧,側重規范、引導,避免生硬地干預經營者的自主定價權。處理好改革發展需要與社會承受能力的關系。經濟社會的改革發展需要價格政策的支持和協調,在運用價格政策時須充分考慮社會各方承受能力,價格改革方案的設計,既要滿足改革發展需要又保持社會和諧穩定。要處理好推動經濟發展與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關系。積極運用價格政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支持利于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產業發展,遏制經濟發展產生的資源高耗、環境破壞等負效應。處理好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的關系。運用價格杠桿合理調整城鄉資源配置,城市反哺農村,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穩定。
篇3
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還是落在實體經濟的發展上,實體經濟的穩定發展是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國目前處于國內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但我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的信貸資源配置效率卻一直比較低。信貸資金配置效率也是評判銀行市場業績的標準之一。而我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信貸資源配置效率一直不高,主要由以下幾個原因引起的:
(1)虛擬經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
隨著我國經濟形式的多樣化,虛擬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虛擬經濟的高收益吸引了許多金融機構的資金投入。例如高利貸的盛行,促使許多資金流入了這種帶有投機性質的行為中,資本脫離實體經濟,開始進行自我增值。與虛擬經濟的飛速發展相比,實體經濟顯然讓金融失去了興趣。除了高利貸,還有基金招募,也是虛擬經濟飛速發展的證明。例如房地產基金,據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67支私募房地產基金都完成了募集,2012年有94支完成募集。以房地產業為代表,社會資本對虛擬經濟的收益心理期許很高。在資本總量一定的情況下,虛擬經濟的高回報率所吸引了大量的資本,必定會使得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信貸資本出現短缺,降低了信貸資源配置效率。
(2)我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結構失衡
我國改革開放至今幾十年的時間里,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生產性的經濟實體由以國有企業為主體轉變為以非國有企業為主體,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飛速轉型,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標志之一。以制造業部門為例,目前非國有企業的銷售額已經占總銷售額的90%以上,就業人數也超過了總人數的九成,可以說非國有企業占據了主體地位。然而,在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中,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獲得的信貸資源比例卻嚴重失調。據官方調查的數據,在過去十年間,國有企業獲得了超過80%的銀行貸款,而非國有企業在銀行貸款的數額還不到銀行放貸總額的20%。其中,在短期貸款中,私營個體企業僅僅占到銀行貸款的3%,鄉鎮企業占到6%。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我國的金融市場相較于別的市場而言,放開信貸市場比較滯后。我國的商品市場已經發展到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階段,但我國的金融市場還是以國有銀行以及國有控股銀行為主體。這兩個主體的不匹配,必然影響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的信貸資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信貸資源配置效率的策略
(1)改善金融環境
良好的金融環境不僅能促進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更能夠為資金聚集帶來好處。因此我們要積極改善銀行貸款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針對中小民營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可以通過建立擔保機制來解決。可以大力發展由社會資本、法人資本和民間資本建立的商業擔保機構;也可以著重發展政府出資或政策控股的政策性擔保機構;同時,還可以鼓勵發展企業和自然人設立的互擔保機構。可以通過這些擔保體系的持續性監督,重新建立社會信用新的秩序,不斷優化社會信用的環境,改善整個金融環境,實現信貸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金融對實體經濟提供支持的信貸資源配置效率。
(2)完善銀行的運行機制
我國必須逐漸減少對國有銀行的政策扶持,降低對國有銀行的扶持力度,激勵國有銀行通過自身的發展提升自身活力,風險自擔。國有銀行可以改變其粗放的發展模式,通過引進新技術,創新金融產品、提高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等方式來完成自己的結構改革,不斷完善自身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達到提升信貸資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3)找準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結合點
要想找準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結合點,一定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政府應以激勵政策為主導,引導各層次的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資力度。同時,放開資金管制壁壘,以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實體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另一方面,要對企業信貸活動進行指導,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提高企業承接貸款的能力。
三、總結
篇4
一、江蘇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
多年來,江蘇GDP穩居全國第二,江蘇金融在信貸投放、直接融資、保險保障等方面一直位居全國前列。2015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11394億元,位列全國第三。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江蘇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結構調整對江蘇金融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較高,對于加快轉型發展形成一定制約。我國金融體系一直以國有大中型銀行為主導,間接融資比重遠大于直接融資。江蘇金融市場的融資結構也不例外,貸款仍是企業獲得資金的主要來源。即使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實體經濟的間接融資成本仍然較高。據2015年江蘇銀行業數據顯示,江蘇地區商業銀行存貸款利差普遍超過3.5%,農村金融機構甚至超過5%;企業貸款利率執行基準下浮的比例不足10%,多數企業貸款利率執行基準甚至上浮,特別是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財務不規范及抵質押物不足,貸款利率普遍上浮幅度較大。融資成本的高企使得急需資金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難以得到足夠的資金支持,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金融資源配置不平衡,金融支持產業升級力度不夠。出于資產安全的考慮,銀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以大中型企業為主要客戶的服務定位,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資源配置的不平衡。一方面,金融資源大量投入實力雄厚、有強擔保或有資產抵押的大中型企業,對個體經濟、“三農”、擔保不充分的小微企業支持不足;另一方面,對傳統行業和部分產能過剩行業投入較多的金融資源,對尚未形成規模和集聚效應的高科技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金融資源投入相對不足。金融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增強。
金融創新步伐需進一步加快,金融業態平衡發展有待加強。從金融創新看,江蘇地區直接融資發行規模呈快速增長勢頭,直接融資的規模和增速均位居全國前列。盡管如此,面對融資主體不斷提出的多樣化融資需求,江蘇金融產品的創新仍有較大空間。現階段,江蘇地區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依靠規模擴張和存貸款利差為主導的增長模式和盈利模式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中間業務收入占比整體仍不高,投資銀行、金融市場等社會化融資業務還需加快發展,輕資產企業在金融支持的可獲得性上存在一定困難,創新業務的品種、渠道和內容都有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從金融業態現狀看,江蘇有一定優勢,但各種業態發展不平衡,與江蘇當前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比如,江蘇保險業的業務創新深度與國內一些發展較好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江蘇金融租賃業具備規模的金融租賃公司數量不多,群體有待進一步壯大。
金融風險傳導擴散,金融機構經營風險加大。江蘇社會融資規模逐年上升,但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經濟運行環境下,一些地區和企業的風險不斷暴露。局部地區擔保鏈風險集聚并爆發,且有蔓延跡象;鋼鐵、船舶、建材等產能過剩行業信貸風險先后暴露,并向上下游企業擴散;中小企業信貸風險上升,并逐漸向大型企業蔓延;部分效益不佳企業占用大量銀行資源,依靠外部融資借新還舊,債務規模越滾越大;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風險有所顯現;少數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率高企,部分小貸公司、擔保公司出現倒閉的情況。隨著金融風險的傳導、擴散,江蘇金融機構也面臨著較大的經營風險和資產質量壓力。
二、推進江蘇金融改革服務實體經濟的總體方向
當前,江蘇實體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金融資本的著力推進至關重要。江蘇金融改革要以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為出發點,重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需求,加強對各類資本流動的規范引導,不斷深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有效性。
暢通拓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有效渠道。堅持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有效性為核心,以完善江蘇當前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深化金融產品及服務市場化程度、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小微企業融資體系為著力點,優化政策資源和金融資源的配置,充分發揮好金融的杠桿、工具作用,全面助推江蘇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發展。
找準深化金融改革創新的發展方向。要以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需求為金融改革創新的著力點和落腳點,準確把握江蘇金融改革創新的目標和方向,不斷豐富金融市場層次,持續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規范金融市場秩序,簡化并優化服務流程,不斷提高金融服務實體效率。
拓寬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活動的有效路徑。資本的逐利性使得大量民間資本為追求短期利益而流向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領域,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低水平擴張和產能結構性過剩的矛盾,造成資源錯配進而導致資源浪費,也給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帶來潛在風險。江蘇金融改革應充分利用好民間資本活躍度高這一優勢,規范民間資本投資方式和機制,激發民間資本投資實體經濟的積極性,引導民間資本合法有效地參與實體經濟發展,為金融支持實體發展提供多渠道資金來源。
三、推進江蘇金融改革服務實體經濟的具體策略
1.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能力
提高融資成本實惠向經濟實體傳導的有效性。推動金融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在足夠多元的市場主體和豐富的金融產品服務下,促進市場信息的有效流通共享,創造條件強化實體經濟對融資主體和產品的知悉、評價和選擇能力,確保經濟實體分享到利率市場化等金融改革帶來的融資成本實惠。
加強抵押擔保方式創新,切實降低經濟實體融資的擔保成本。鼓勵各類金融機構根據實體經濟運行需要,擴大現有抵押、質押品認定范圍,推廣各類型收益權、實物生產資料的抵押、質押貸款創新,推動風險擔保基金建設,通過政府擔保基金、企業集群擔保基金等方式,形成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的融資風險共同體,降低小微擔保融資成本。
創新融資還款方式,切實降低經濟實體接續融資成本。鼓勵金融機構開發設計“年審制”、循環貸款、“無間貸”等符合小微企業融資特點的還款方式,解決期限錯配問題,減少融資過程中的結構性摩擦,降低小微企業接續融資成本。華夏銀行針對小微企業推出的“網絡貸”、“年審貸”等特色信貸產品就取得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努力降低經濟實體融資信用成本。加快推進小微企業信息平臺、信用評價、融資擔保和風險分擔體系的建設,健全小微企業服務中心組織,搭建完善的金融信用平臺,不斷緩解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矛盾,努力降低小微企業融資信用成本。
2.優化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不斷加大金融支持產業升級力度
優化配置金融資源,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經濟任務的進程中,金融業要按照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和江蘇未來產業空間布局,制定更具導向性的融資政策,持續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充分了解產業發展所處階段、面臨瓶頸和金融需求,重點對升級轉型、技術創新以及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市場競爭力的融資需求給予大力支持。同時,對落后行業,尤其是“兩高一剩”行業,以及落后產能、技術水平低下的企業,逐步限制金融支持并適時退出,倒逼傳統行業進行轉型升級。
擴大有效供給,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新能源行業、生命醫藥行業的融資支持力度。大力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建立科技貸款綠色通道。改進和加強節能環保與綠色信貸領域的金融服務,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加快工業融資產品創新,鼓勵發展能效融資、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質押融資、排污權抵押、碳排放權抵押等綠色信貸業務,積極支持國家政策鼓勵專業技術突出、管理規范的節能服務公司、節能減排工程承包企業、節能環保設備制造企業發展。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大力推動創業金融成長,解決初創企業者的融資困難。為創業創新企業提供結算、信貸、咨詢等全流程、標準化的金融服務,針對具有廣闊成長空間的項目和契合政府發展政策的企業優先提供金融服務。
加大薄弱環節金融投入,切實支持小微企業。引導和調動金融機構加大對薄弱領域的金融支持和投入,有針對性地制定特色化經營、個性化服務、差異化競爭的發展戰略;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在產業集群區域、小微企業聚集區成立特色支行、專營機構、科技企業專業服務機構、金融事業部等專業化服務機構,完善運行機制,切實提高民營經濟、小微企業、“三農”經濟等經濟實體資金需求的可獲得性;引導村鎮中小金融機構、專業化金融服務公司和平臺找準市場定位,鼓勵其專注于為民營經濟、小微企業、“三農”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與服務;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做好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在做好部分地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的同時,在省內積極開展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業務。
3.培育多元化金融供給主體,不斷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
增強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提高銀行業競爭和創新力。進一步加強機制體制建設,建立健全同目前市場形勢與政策規定相適應、兼具協調機制的管理體系。一是發揮銀行業產品創新研發優勢,創新金融工具。引導銀行業重視金融工具的創新,拓寬金融資本支持實體經濟的渠道,鼓勵銀行業創新開發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金融產品。二是順應消費信貸和第三產業特點,穩步推進非耐用品的消費信貸、分期付款發展,加快發展消費金融、綠色金融、文化金融、科技金融、服務金融等多元化的融資工具。三是發揮銀行業信息技術優勢,創新金融服務方式。順應時展需求,加快與互聯網的融合創新。借鑒移動互聯的平臺思維,搭建以互聯網平臺為主的服務網絡,加快設計移動銀行客戶端,突破傳統物理網點的束縛,實現客戶的流動性獲取與管理。
加快普惠金融推廣,構建多層次供給體系。發揮各類型金融機構的優勢,找準市場定位,構建多層次、全方位覆蓋的普惠金融體系。引導銀行業強化區域金融服務,發展服務中小企業的區域性股權市場,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發行小微金融債;有效發揮各類新型機構的互補優勢,進一步豐富江蘇金融業態,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加多元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引導民間資本規范發展,有效補充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健全和完善民間資本監管機制,加快小貸公司、典當行、融資性擔保公司、民間資本登記管理中心、民間資本管理公司等民營金融機構的發展和建設。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和配套機制,引導更多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
4.積極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全力維護金融穩定
篇5
關鍵詞:金融;實體經濟;有效性
1研究概述
實體經濟作為我國現代經濟體系最重要的一環,其發展和壯大一直是我國經濟社會穩定和發展的根基。實體經濟發展同時也缺少不了金融的支撐,打個比方,金融對于實體經濟來說更相當于經濟服務的中樞神經。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實體經濟的產品包含兩種產品,第一種產品是物質產品,第二種產品是精神產品,實體經濟中的各個流通環節包括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均有所體現,生產產品成本加上生產技術等問題需要納入到產品定價中來。而虛擬經濟則是依據交換或者分配來進行操作,在交換或者分配的過程中產生了增值,并采用了資本化的方式進行定價。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發展的根基,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的舞臺。因此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避免出現處置不合理導致實體經濟產業的衰退,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快速發展壯大,金融業出現快速發展的勢頭,實體經濟對金融的發展壯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金融業在快速發展的背后,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金融業與實體經濟之間的不協調或者不平衡的現象十分嚴重。從上述分析的情況來說,導致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出現問題的根源在于實體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被忽視。
2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現狀研究分析
目前全球經濟增長緩慢,我國雖然經濟的增長較快但也因經濟結構的調整而出現放緩的情況。短期內我國的通貨膨脹風險不會加大,但是我國的實體經濟和金融業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結合,實體經濟和金融業需要更緊密的結合,才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目前我國實體經濟與金融業出現不牢固的情況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第一方面,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技術、管理和體制等多方面原因導致創新不足,經濟效益較差,很多國有企業的利潤多年呈現虧損狀態,實體經濟在國家經濟發揮的作用不明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實體經濟深受其影響面臨著諸多嚴重的問題,比如企業的產品成本居高不下,鋼鐵煤炭等行業的產能過剩,企業的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居高不下,甚至出現連年增加的現象,企業因這些問題的出現為其經營發展帶來了很多挑戰,國內大的企業集團利潤出現大幅下滑中小企業因為只有資產額度相對較低,抗擊風險能力較差,隨著生產成本的不斷提升,企業的訂單銳減,很多中小企業在經濟危機下不堪一擊,紛紛出現倒閉的情況。實體經濟為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產值不斷下降,同時金融業的獲利能力遠高于實體經濟的獲利能力,兩者相互脫鉤,造成實體經濟復蘇越來越慢。第二方面,國內的產業空心化現象比較嚴重。國內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資金、人力、技術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實體經濟受到企業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的影響,造成企業的人才、資金、技術和管理等多個方面的要素出現流失的現象,實體經濟的人才流失和資金鏈的斷裂是此次空心化現象出現的根本問題。出現這種情況表現在如下:一方面,企業的產品價格受到企業人力成本和資源成本兩方面影響,人力成本不斷提升,資源成本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也在不斷提升,企業的壓力不斷加大,同時很多企業的人力在職業選擇上有了更多的需求,使得企業為了留住人才加大了人員成本的投入,而企業產品的銷售訂單不斷出現斷裂,實體經濟投資回收率不斷降低。另外一方面,很多的企業由于自身的創新能力嚴重匱乏,當市場上出現新產品時,大部分企業會一擁而上來模仿新出的產品。模仿出來的產品只能是外觀上相似,產品的品質由于自身的創新和技術條件限制在市場上的銷量銳減,這種方式企業無法從根本上站得住腳。第三方面,金融危機造成信貸政策的緊縮,出現的后果是金融企業信貸資金不斷減少,企業無法獲取足夠的資金作為后盾為企業發展提供支持。這種情況會導致信貸的資本不斷上升,企業為了生存發展在高額利息的情況下維持著企業的運轉。部分企業到期日無法歸還企業的貸款出現資金鏈斷裂,而導致破產的情況不斷發生。同時由于很多金融企業不斷收緊銀根,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條件相當苛刻,中小企業轉向民間資本進行借貸,如果中小企業出現倒閉或破產現象,嚴重危害了社會的穩定,不利于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第四方面,虛擬經濟投資回報率高,導致金融業脫離實體經濟,投入到虛擬經濟領域。金融企業將資金投入到股票、債券和地產等相關領域,這些領域的特點是高風險和高回報。越來越多的企業為最求高收益,放棄對實體經濟的投入,轉向虛擬經濟領域。雖然暫時企業會得到高回報,但從長期來看,企業高回報面臨著高風險的壓力,一旦某一環節出現問題,企業會面臨資金鏈斷裂,甚至會出現破產的情況發生。
3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有效性問題
我國的金融領域早已將實體經濟納入其中,但有關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的有效性如何尚未有所體現,說明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存在很多根本性問題。造成這一問題出現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實體經濟本身的創新能力較差,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不夠,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的方式還存在多方面的問題,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還不夠規范和健全,或者相關政策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通過上述解讀,對于實體經濟是否被金融業有效支持人們還是持懷疑的態度。以下從兩個方面對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的有效性加以分析:第一方面,企業的利潤空間因生產成本的提高而不斷的降低,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將企業的成本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將成本低廉的區域作為首先首要選擇的地區,這樣企業遷移出的地區出現了結構失衡、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出現。出現這一現象會導致金融業在當地的投資受到嚴重的影響。同時,企業因自身的創新能力較差,為獲取利益企業放棄實體經濟的投資轉而投向利潤率更高的虛擬經濟領域。第二方面,實體通過虛擬經濟可獲取的利潤率較高。實體經濟十分青睞于虛擬經濟的高風險、高回報,因而導致金融對實體經濟的增長不抱太大希望,金融資本逐漸與實體經濟分離,通過自我投資的方式實現增值。導致金融對于實體經濟的支持逐漸減少,形成惡性循環。
4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4.1堅持三個導向原則
第一,全要素生產率導向。應將金融資本投入到全要素生產率更大的實體企業,加大對創新能力強,創造財富多企業的支持力度。第二,堅持以國家政策為向導,緊緊圍繞國家政策落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第三,以良好的財務基礎為向導。在遵循銀行規定的前提下,按照財務基礎的實際情況,將資金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實體企業。
4.2協調搭配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發揮新金融的創新作用
第一,政策性金融。市場機制缺陷能夠憑借政策性金融得到彌補,在逆周期中,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的作用。第二,商業性金融。商業銀行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目前的經濟結構和發展現狀,將支持客戶進行細致分類,創新更加靈活的機制和產品,為支持實體經濟發揮重要作用。第三,充分發揮新金融的創新引導作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鼓勵新金融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規范發展,將銀行和新金融有效連接,提高服務水平和整改效率。
4.3加強監管
任何一項政策都離不開監管。由于金融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因此,提高監管力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首先,要建立預警機制,對于潛在風險進行盡早識別,一旦發現風險,要在第一時間內解決。建立監管制度,監管方式要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篇6
關鍵詞:資本管理;流動性風險管理;費雪方程式;內涵集約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10-0071-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19
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定了“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總方針,總理在會上明確提出了“五個堅持”,其中第一個堅持就是“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金融危機爆發后,銀監會在促進銀行轉型、支持實體經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就包括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根據我國銀行業實際,制定了適度前瞻、反映國情、與國際接軌的新資本和流動性監管標準①。《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已,并將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與之相配套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也即將公布。新監管標準即將實施情況下,如何推動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值得研究。
一、引導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的必要性
虛擬經濟具有流動性高、風險性高、投機目的性高、收益性高和穩定性低的五大特點,銀行的盈利性決定了其有把資金運用到回報率高的虛擬經濟的傾向。因此,用政策引導成為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必然要求。
(一)引導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必要性的理論基礎
引導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必要性可以從改進的費雪方程式得到有效證明。傳統的費雪方程式為MV=PT,其中M代表了貨幣供應量,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P代表一般價格水平,T代表商品和勞務的交易量。顯然,傳統的貨幣方程式只關注貨幣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忽略了虛擬經濟。本文加入s代表虛擬經濟的交易額,有MV=PQ+S,其中S=PS*QS,其中S代表虛擬經濟交易額,PS代表虛擬資本的一般價格水平,QS代表了虛擬經濟的交易數量。于是有:
上式說明過度的虛擬經濟會對實體經濟產生“擠出效應”,即在虛擬經濟發達條件下,貨幣供給量分成兩部分,PQ部分用于實體經濟,PS QS部分用于虛擬經濟的交易。在貨幣購買力不變的前提下,用于虛擬資產交易的貨幣越多,用于實物經濟的貨幣量就越少。在虛擬經濟過度膨脹時,金融市場中存在大量投機行為和炒作活動,其投機收益大大高于實體投資利潤,由于資本的本性就是追求最大利潤,虛擬經濟領域和實體經濟領域巨大的收益反差不僅會導致閑置資金的介入,而且會吸引相當部分產業資本脫離實體經濟領域,進入虛擬經濟系統投機套利,這就是“擠出效應”的作用原理。當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發生“擠出效應”時,在虛擬經濟的表面繁榮下,實體經濟的增長有可能停滯甚至衰退。也正是由于這種“擠出效應”及資本逐利性的存在,才使得出臺相關政策對銀行業加以引導服務實體經濟成為必然要求[1]。
(二)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的首要制約因素
確保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的有效性需從三方面考慮:一是銀行業本身的健康平穩可持續;二是管理政策的準確合理;三是傳導機制的順達通暢。目前,我國在上述三方面均存在諸多不足,但銀行業經營管理粗放不可持續已成為我國銀行業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首要制約因素。
一是業務發展模式粗放,過多依賴高資本消耗的信貸規模擴張。2005—2009年,我國銀行業年均信貸增速為19.77%。超過同期歐美銀行10個百分點以上。風險資產過快攀升,大量消耗了經濟資本[2]。業務結構上,當前國內銀行業零售貸款、中小企業貸款占全部貸款占比過低;客戶結構上,目前國內銀行“壘大戶”的現象普遍存在,尤其在資源緊缺時,搶大客戶、搶大項目的現象嚴重。
二是資本管理模式粗放,進入做大規模與上市融資的“循環怪圈”。目前,我國銀行業資本補充高度依賴外源融資,內生能力不夠大。在存貸款利差受到保護的情況下,不斷做大存、貸款規模成為盈利的最便利途徑。另外,我國銀行業存在的股權高度分散,缺乏實際控制人等問題也導致了商業銀行規模至上的發展模式[3]。進而導致國內銀行做大規模與上市融資循環往復的怪圈。
三是風險管理模式粗放,風險管理認識不足、手段落后。目前,國內銀行依然缺乏對新形勢下全面風險管理內涵的深刻認識,將風險管理等同于信貸管理,缺乏前瞻性、預測性分析,尚未形成全員參與的風險管理文化,目標僅是單純的降低、控制風險,對于價值創造功能的挖掘不夠;同時缺乏整合的風險技術手段,目前中國銀行業的技術工具、管理手段和整合管理體系還不夠充分和健全[4]。
二、新監管標準推動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的表現
促進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首先要提升銀行業精細化經營管理水平,減少制約因素的不利影響。與舊監管標準相比較,中國銀監會正式的新《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與即將的《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辦法》,其進步意義主要體現在通過要求銀行進一步加強資本管理,強化資本約束,引導銀行業主動發展零售業務、增強服務中小企業能力,轉變目前粗放的經營發展模式,減少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過程中制約因素的制約效應,提升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內生動力[5]。
(一)推動銀行內涵集約發展,實現對實體經濟持續推動
與舊監管標準相比較,新監管標準在注重資本數量的同時更注重資本質量,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提升了核心資本劃分標準,將一般風險準備、外幣報表折算差價劃入核心一級資本;二是縮小了附屬資本劃分范圍,將原先的可轉換債券、長期次級債券縮小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中的股權類、債券類的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未實現凈利得的50%、交易性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未實現累積凈利得,將原先的重估儲備縮小為固定資產重估儲備(不包括非自用不動產)的70%(具體變化見表1),更為強調股東資本及所有者權益的重要性,鼓勵銀行不斷地進行內部資本積累,實現內涵式發展。二是新監管標準要求銀行在科學識別、度量風險的基礎上,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及其他風險計提相應的資本,包括銀行賬戶風險和交易賬戶風險,表內風險和表外風險,擴大了風險覆蓋范圍。具體作出的調整為:信用風險計量上,權重法采用風險權重體系調整,體現審慎監管要求的同時,擴大覆蓋范圍至表內、表外、資產證券化、交易對手信用風險暴露等;市場風險計量上,取消市場風險資本計提的門檻;操作風險計量上,第一次明確操作風險資本要求,取消操作風險資本要求的過渡期。通過以上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并覆蓋風險,節約資本,實現集約化發展。
(二)推動銀行優化資產結構,提升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效能
一是調整分類監管標準提高資本監管有效性。針對我國銀行業普遍達標的現象,新監管標準調整了分類監管標準(見表2),并對每類監管標準的銀行分類采取監管措施。新監管標準根據銀行不同的業務資產結構,不同的風險水平,提出不同的資本要求,即銀行的業務資產結構不同,銀行所消耗的資本也就不同,從而鼓勵銀行不斷優化其業務資產結構,最大程度地降低資本消耗。二是新監管標準對微小企業貸款、個人貸款、貿易融資及公共部門實體貸款等,確定了比較優惠的資產風險權重;對持有復雜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復雜的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以及非并表的金融機構股權等,都確定了較高的風險權重。鼓勵銀行服務實體經濟,審慎引導銀行開展金融創新。
(三)鼓勵銀行以豐補歉,減少對實體經濟的親周期性
新監管標準建立了多層次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適當提高了核心一級資本的水平(見表3),新監管標準在最低資本要求之上,還確定了儲備資本和逆周期資本等緩沖性的資本要求,以更好應對經濟下行及市場惡化環境下的金融風險。在經濟上行和繁榮時期,銀行要積累較充實的資本和流動性,以應對經濟下行和萎縮時的沖擊與風險,減小了銀行體系對實體經濟波動的加劇效應。
(四)要求銀行注重流動性,降低損害實體經濟的可能性
經濟和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決定了銀行對流動性的需求存在著短期性和長期性。與舊監管標準相比較,新監管標準增設流動性覆蓋率及凈穩定融資比率兩個流動性指標,確定了銀行機構要達到的流動性指標及應急性流動準備,在原先僅注重衡量銀行短期流動性的同時,將長期流動性指標納入監測范圍。同時,新監管標準要求銀行加強資產負債的匹配管理,加強流動性壓力測試管理,減少對市場短期資金的依賴,增加高質量流動資產和長期穩定性資金,實現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的協調平衡,降低金融內部不穩定對經濟產生的負外部效應。
三、新監管標準下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的路徑選擇
新監管標準的實施不僅對我國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而且對我國銀行業今后如何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指明了方向。在新監管標準實施條件下,我國銀行業應注重通過以下路徑支持實體經濟。
(一)發揮傳統業務模式優勢,提高資產質量和服務效率
新監管標準對資本要求的提高,并不意味著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主導的業務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全球金融市場發展的趨勢。面對國內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催生的巨大有效信貸需求,國內銀行轉型不僅不能削弱傳統信貸業務,而且應以優化信貸業務為重點,在傳統信貸業務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做深做細,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信貸質量,實現銀行與實體經濟的互利共贏。
(二)建立高效益“輕資本”模式,支持經濟轉方式調結構
新監管標準進一步強化了資本約束機制,粗放型的資本高消耗模式難以為繼。國內銀行應強化主動管理資產負債的能力,根據資本的風險承受水平,不斷優化業務結構,大力發展零售業務、中間業務、中小企業業務以及資本占用少的業務。建立高效“輕資本”模式,有效利用新監管標準對中小企業、新興產業業務風險權重的優惠,支持經濟結構轉型的同時實現自身經營模式的轉型。
(三)提升風險管控精細化水平,全面防范系統性風險
新監管標準除覆蓋信用、市場、操作風險外,還是第二支柱流動性風險、國別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信用集中度風險、資產證券化風險,以及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等風險的匯集平臺。商業銀行必須從戰略高度,提升整體風險管控精細化水平。不僅要健全組織架構,強化風險治理,整合、再造業務流程,順暢傳導渠道,更要升級風險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強技術支持。具體來講,結合新監管標準,建立完善的壓力測試管理體系,全面防范系統性危機的產生。
(四)穩步推進金融工具創新,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新監管標準資本約束功能以及對衍生金融產品風險權重普遍增加,要求商業銀行開展金融工具創新不僅應滿足不同客戶的真實需求,為客戶實現財富增值提供渠道,真正對沖資產負債表風險,增強銀行體系的穩健性。今后,商業銀行創新必須以實體經濟需求為核心,建立以客戶和市場需求為出發點的產品研發和推廣流程,還應建立以價值創造為核心指標的產品服務創新評價辦法,與獎懲機制相配套,使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步入持續優化的動態過程。
參考文獻:
[1]陳華強.我國銀行體系與實體經濟發展互動關系研究[D].江西:南昌大學,2011.
[2]張光華.繼續加快轉型:后危機時代中國銀行業發展的關鍵[J].中國金融,2010(22):14-20.
[3]曾剛.從齊魯銀行事件看中國銀行業改革[J].當代金融家,2011(2):11-15.
[4]張守川.從金融監管改革新形勢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轉型升級的著力點[J].宏觀經濟研究,2012(1):33-37.
[5]王兆星.銀行監管的新標桿[N].21世紀經濟報道,2012-06-15.
[6]王勝邦.國際銀行監管改革對商業銀行轉型的影響[J].中國金融,2011(7):48-50.
[7]王炯,呂智浩.新監管標準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J].銀行家,2012(1):55-56.
[8]李東衛.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路徑[J].華北金融,2012(4):37-39.
[9]洪崎.轉型期的實體經濟發展與商業銀行的金融支持[N].金融時報,2012-03-12.
[10]尚福林.科學發展穩步前行—對大型銀行發展提出六個準確把握[J].中國金融家,2012(1):31-36.
[11]劉溟.商業銀行監管新規新在何處[N].經濟日報,2012-06-19.
[12]姜欣欣.銀行服務實體經濟之道[N].金融時報,2012-05-21.
[13]中國銀監會課題組.商業銀行資本監管制度改革(一):修補新資本協議漏洞、擴大資本覆蓋風險范圍[J].中國金融,2010(1):84-86.
篇7
關鍵詞:電子商務;實體經濟;助力發展
作為一種新型商業模式,電子商務耦合了物聯網、云計算、移動終端等多元技術,突破了傳統經濟模式下的時空壁壘,極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對于推進實體產業生產經營的現代化進程、促進市場經濟結構變革、助推實體經濟穩健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電子商務正助力實體經濟的加速轉型,并已經成為信息化、網絡化、市場化、經濟全球化形勢下資源配置的有力途徑,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引擎。
一、解讀電子商務的經濟價值
(一)價值經濟
電子商務依托于互聯網平臺而產生,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決定了其具有一定的價值屬性。一方面,電子商務具有流量價值,便于吸引消費,隨著電子商務規模的持續拓展及物流等服務體系的逐步完善,流量經濟應運而生,成為電子商務價值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電子商務具有黏性價值,B2B、B2C、C2C等多元電子商務模式的發展使得電子商務平臺發展成為功能全、服務佳、反饋精準、協調快捷的消費平臺,增強了用戶的黏性,保障了消費;此外,電子商務具有用戶價值,在最挑剔的消費者面前,無論是商業法則、戰略,還是模式、壁壘均不重要,電子商務以增強用戶價值為基本導向,有效提升了電子商務平臺的商業價值,這三大價值反映了電子商務的經濟價值屬性。
(二)經濟效率
作為依托互聯網而產生的網絡運營模式,電子商務在一定經濟成本的基礎上能夠獲取經濟收益,體現為電子商務的“經濟效率”。在網絡效應的助力下,電子商務活動更高效、快捷,交易效率不斷提升,線上市場持續拓展,價值數據收集能力強、渠道多元,這些優勢極大地提升了電子商務在線上市場的信息收集效率,由此促進了電子商務網絡交易效率及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力所匯聚的供給量反作用于市場,極大地推動了經濟交易流程的加速,引發了顯著的市場效益,形成了電子商務所特有的經濟效率。
(三)電子貨幣
電子商務的發展推動了中性衍生品―――電子貨幣的產生,電子貨幣自身無法脫離貨幣而外生,本質上也不具備價值儲備職能,在支付前其僅為形式上的“預付賬款”,雖然,電子貨幣自身不具備經濟價值,但其能夠有效增強利率敏感度、節約成本,提升收益率,縮小與其他資產流動之間的差異性,助力貨幣結構的轉變,充分釋放貨幣自由,加上電子商務與電子貨幣的耦合拉動了消費、促進了經濟增長。隨著電子商務規模的拓展,電子貨幣對提升實體經濟的交易率、降低成本意義深遠,也成為電子商務平臺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其所具備的貨幣職能也賦予電子商務一定的經濟價值[1 ]。
二、電子商務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策略
電子商務對于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電子商務模式成功打破了傳統實體產業高成本運營模式的桎梏,另一方面,電子商務平臺與傳統實體產業取長補短,有效提高了用戶的體驗感,拓展了市場份額,實現了資源的充分共享,滿足了經濟市場日趨多元化的消費需求[2 ]。關于電子商務如何更好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本文提出如下策略:
(一)轉換思維,定位發展方向
為了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的優勢,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必須轉變傳統思維,樹立互聯網新思維,重新定位電子商務與實體產業的關系,為二者的同步發展指明方向。一方面,要主動順應時展潮流,把握發展機遇,放大電子商務優勢,將發展電子商務作為戰略來抓,制定電子商務產業發展規劃,力求將打造跨區域經濟圈,打造極具影響力的電子商務品牌;另一方面,要科學定位電子商務與實體產業的關系,將電子商務視為實體產業的重要補充,對于線上購買率低、購買行為理性的消費者,可采取電子商務模式促進消費。電子商務企業要將重點放在強化與消費者互動、培養用戶資源、加強售前售后服務方面,而非短期的銷量方面,既要依托互聯網優勢制定促銷策略,又要鼓勵用戶前往實體店體驗產品,達到吸引消費、保障消費、提升消費之效;此外,要注重發展過程中的差異化選擇,電子商務與實體產業同步發展并非定式思維,對于不同銷售領域及市場,電子商務、線下實體店的側重點也應不同。電子商務具有信息傳播快、銷售覆蓋面廣、物流配送高效等優勢,實體店則具有售后便捷、便于維權、更加可靠等特點,因而企業經營過程中要注重實現電子商務與實體銷售的差異化設置,最大程度地實現二者優勢互補,兼顧各平臺、各市場需求,避免一味爭奪消費者,通過差異化發展環節避免因產品重復而產生的競爭矛盾,共同維護品牌形象[3 ]。
(二)優勢互補,發揮協同效應
實體產業能夠直接創造價值,而電子商務能夠提升交易活動的效率、節約成本、增強消費者的適應性。要借助電子商務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關鍵要實現電子商務與實體產業的優勢互補,充分發揮聯動協同效應,達到“1+1 >2 ”之效。具體而言,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在實業產品源頭上產、銷、代等多個環節的強大優勢,實現供應方、顧客間的實時、雙向交互,精準獲取市場信息并完成反饋的“應激反應”,在這一過程中全面把握用戶需求,提升自身議價能力,兼顧實體經濟效益,促進電子商務與實體產業在多個維度的融合發展;另一方面,要找到電子商務與傳統實體產業的最佳平衡,充分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高新技術,實現線上電子商務平臺與線下傳統實體產業的有機結合,不斷拓展多元化交易場景,推動供應鏈體系的高效運作,構建和諧的市場生態,充分發揮傳統實體產業的生產力優勢,加速產業生產力價值的流動,突破時空壁壘,轉變社會經濟、企業組織等傳統結構,持續發揮并拓展實體產業在人脈、資本、口碑等方面的原生價值,使電子商務與實體產業的結合體更具核心競爭力,以此助推整個實體經濟市場的穩健運行[4 ]。
(三)創新運營,推動轉型升級
電子商務是互聯網時代崛起的一種新興經濟模式,要以電子商務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必須緊跟時展趨勢,大力推進電子商務與傳統實體產業的無縫嫁接,切忌盲目將電子商務作為挽救傳統實體產業的良藥,而是要創新推進農業企業B2C、工業企業B2B、服務業企業O2O等多元運營模式,持續助推實體經濟轉型。其一,要積極推進制造業電子商務,出臺政策紅利鼓勵企業“觸網”,使傳統工業制造業不斷朝智能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推動線上產業鏈、產業帶建設,構建完善的批發、分銷一站式平臺,助力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引導企業不斷開拓全球市場;其二,要持續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發揮我國農業資源優勢,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積極與知名電子商務平臺對接,開設“特色農產品館”,打造品牌產品;其三,要積極發展商貿電子商務,推動商貿市場由專業市場轉向網絡特色商城,打造極具影響力的商品交易中心;其四,著力推進旅游電子商務發展,依托各地旅游資源,與美團、同程、去哪兒、攜程等第三方平臺合作,利用微信、微博、客戶端等平臺打造知名旅游電子商務品牌,形成輻射周邊的智慧旅游產業[5 ]。
(四)完善機制,健全服務體系
電子商務助力實體經濟的發展還離不開各地政府的支持,通過加強政策扶持引導,完善制度機制,健全配套服務體系,營造健康的市場環境。一方面,地方要強化產業扶持與優惠力度,對大規模電子商務交易的企業給予政策支持,同時強化監督管理,盡快出臺關于扶持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可行辦法等,持續吸引大型電子商務入駐,同時要推行與“互聯網+”新商務模式相掛鉤的產業政策,引導實體經濟企業科學轉型,積極扶持微小電子商務企業發展,營造誠信、安全的電子商務市場環境;另一方面,要積極培育電子商務服務業,發展現代物流業,建立大規模區域性物流集散中心,支持流通企業信息化建設,引領其向現代物流業方向轉型升級。同時要引進培育電子商務服務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電子商務平臺開發、處理、數據托管、軟件運營等外包型服務;此外,要積極培育“電子商務+實體產業”專營企業,使傳統實體產業在電子商務平臺的助力下完成轉型升級。考慮企業轉型需求,結合消費者需求,規劃互聯網信息樞紐,發展規模化、服務創新的數據中心、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建立數據服務中心,并積極培育電子商務應用型人才,打造多層次、極具競爭性的網商大軍,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6 ]。
三、結語
歷經多年發展,電子商務已全面融入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成為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與產業融合驅動力。互聯網時代,商品交易市場逐步演變為實體市場與互聯網市場,而以網絡交易為主的電子商務極大地推動了互聯網市場的發展,為了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的穩健發展,助推互聯網市場與傳統實體市場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走向。如此形勢之下,各地要立足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高度,精準把握市場發展走向,以電子商務助推實體經濟的發展,繼而穩步推進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及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葉珊珊,佘桂泰.供給側改革視角下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的協同發展研究―――來自廣州市大學生服裝網購調查的啟示[J].商業經濟,2019(5):128 -131 .
[2 ]許輝.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現代商業,2019(5):13 -14 .
[3 ]張玉濤.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研究―――以零售業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8(19):66 -68 .
[4 ]雅玲.實體經濟怎樣“攜手”電子商務[J].人民論壇,2016(31):130 -131 .
篇8
格林斯潘曾經在2002年稱贊復雜衍生工具能夠使風險得以分散。但這場危機證明,當金融衍生品成為逐利的手段時,它非但難以分散局部風險,反而會產生龐大而復雜的系統風險。高收益率、高杠桿率從來都是和高風險相伴而生。但不能就此因噎廢食,不能把金融創新作為導致危機爆發的“替罪羊”。要看到,和美國發達的金融體系相比,目前我國金融創新尚處于較低層次,金融產品單一,金融體系運作效率較低,運營體制和監管模式落后,還不能滿足實體經濟快速發展對金融巨大而多樣化的需求。要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階段,以國際化、市場化、系統化為方向,積極穩妥地推進金融產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技術創新,在創新中加快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完善。同時,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特別是對表外資產的監管,加強金融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和風險警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金融必須根植和服務于實體經濟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其根本功能是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融通服務,降低經濟運行成本,推動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因此,金融必須根植于實體經濟并服務于實體經濟這一根本,其價值創造必須源于實體經濟的真實價值。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這次危機已經證明,金融一旦脫離實體經濟這個元神,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虛擬的金融資產就會迅速膨脹,最終在肥皂泡破滅的同時,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巨大的傷害。要著眼于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推動重點產業振興,加強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財稅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特別是當前形勢下,要著力把金融資源配置到真正能夠創造財富的行業,配置到真正具有成長價值的企業,配置到資源能夠發揮最大效用的領域,立足于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不斷夯實經濟發展的“實體基礎”。
三、必須維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
長期以來,美國奉行低儲蓄、高消費的發展模式,實行巨額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政策,2008財年美國財政赤字達到4860億美元,貿易赤字連續三年超過7000億美元。新興市場國家則通過購買美國國債等方式,進行資金回流,來彌補美國巨大的“雙赤字”。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也可以看作是對美國巨額雙赤字、新興市場國家巨額雙順差所導致的全球收支失衡的一次硬性調整。隨著我國資本與金融賬戶的逐漸開放,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更加重要,也更加復雜。當前,要抓住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回調契機,加快進口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建立我國的戰略要素儲備體系;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導致技術、人才從發達國家大量溢出的機遇,加快引進我國亟須的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高端人才,進一步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要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四、宏觀調控必須加強國際協調,重建國際金融體系
經濟金融全球化在帶給人類極大便利的同時,也使得在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擴散迅速超越國界,影響到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面對危機的肆虐,任何一個國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各國必須聯起手來,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擴大經濟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國際金融監管合作,穩定國際金融市場。這次危機充分暴露了現行世界金融體系和治理結構的缺陷,目前世界金融體系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改變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形成的由不受約束的美元所主導的金融體系,建立一個新的世界金融體系,把美元發行置于國際監管之下,促進國際經濟金融秩序向多極化發展。提高金融市場運作的透明度,努力推動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形成。
五、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當前主要發達國家已經集體陷入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也明顯加大。為此,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一步發揮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擴大政府投資規模,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加大對低收入家庭補貼和救助力度。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反周期調節和保障流動性供給的重要作用,保持銀行體系充裕流動性,促進貨幣信貸穩定增長;鼓勵商業銀行發放中央投資項目配套貸款,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業發展,增強貸款利率下浮彈性;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支持開展汽車消費信貸業務,積極擴大農村消費信貸市場。
六、加快中國經濟轉型,轉變發展方式
全球化也使金融經濟體系中積累的問題在中國經濟體系中得到反映,中國經濟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日趨嚴重,儲蓄率和投資率過高、消費率過低導致的內部失衡與國際收支盈余過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劇增導致的外部失衡是中國經濟宏觀失衡的基本特征,這種失衡和美國經濟的內外失衡方向相反、互為補充,共同構成當代世界經濟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要素邊際收益的下降和資源環境約束的日益強化,傳統的粗放式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方面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推動產業結構高度化,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結構,不斷增強經濟的抗波動性。
參考文獻:
[1]李成馬凌霄:金融危機理論研究及其給我國金融安全的啟示.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6,4
[2]胡援成:對外開放中的金融穩定與金融安全.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8,3
[3]胡星:從次貸危機到全球金融危機:警示與思考.社科縱橫,2009,1
五、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當前主要發達國家已經集體陷入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也明顯加大。為此,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一步發揮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擴大政府投資規模,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加大對低收入家庭補貼和救助力度。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反周期調節和保障流動性供給的重要作用,保持銀行體系充裕流動性,促進貨幣信貸穩定增長;鼓勵商業銀行發放中央投資項目配套貸款,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業發展,增強貸款利率下浮彈性;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支持開展汽車消費信貸業務,積極擴大農村消費信貸市場。
六、加快中國經濟轉型,轉變發展方式
全球化也使金融經濟體系中積累的問題在中國經濟體系中得到反映,中國經濟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日趨嚴重,儲蓄率和投資率過高、消費率過低導致的內部失衡與國際收支盈余過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劇增導致的外部失衡是中國經濟宏觀失衡的基本特征,這種失衡和美國經濟的內外失衡方向相反、互為補充,共同構成當代世界經濟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要素邊際收益的下降和資源環境約束的日益強化,傳統的粗放式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方面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推動產業結構高度化,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結構,不斷增強經濟的抗波動性。
參考文獻:
[1]李成馬凌霄:金融危機理論研究及其給我國金融安全的啟示.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6,4
[2]胡援成:對外開放中的金融穩定與金融安全.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8,3
[3]胡星:從次貸危機到全球金融危機:警示與思考.社科縱橫,2009,1
篇9
關鍵詞:信貸支持;特色產業鏈;信貸有效需求;金融風險
一、金融支持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鏈對接效益分析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向縱深推進。一是不良貸款清收卓有成效。縣人民銀行通過積極努力工作,充分發揮參謀助手作用,2012年共化解不良貸款3.99億元,其中劃撥97.66畝土地置換處置縣農村信用聯社不良貸款2.3445億元,同時處置化解重點金融風險3處涉及貸款1.17億元。二是加強誠信建設,吸引域外金融支持當地經濟。近年來,包括武城縣政府、人民銀行以及相關部門立足實際,積極作為,高效履職,著力推動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推動形成了區域“金融洼地”,吸引了大量異地信貸資金注入武城,為支持本地企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2012年共邀請市外銀行機構23家考察企業75家次,新增市外銀行機構貸款3.9億元。全縣新增銀行分支機構2家、投資機構1家、申請成立了民間資本管理公司1家。
二、推動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對策建議
1.貫徹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努力解決信貸資金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找準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切入點,保持信貸總量均衡適度增長。穩健貨幣政策提出的總體穩健要求平穩增長仍然是貨幣政策考量的重點,信貸規模仍將保持合理適度增長。結合現代產業發展的主流形態和基本特征,按照“盤活存量、優化增量、調整結構、擴寬渠道”的原則,加大武城縣項目建設,針對當前信貸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應在充分調研企業的生存狀況的基礎上,合理引導信貸資源投向具有發展前景、行業特色和區域特點的領域。對產能過剩、同質化、高能耗的企業應遵行自然法則,確保有限的信貸資源投向實體經濟的真實有效需求。
篇10
溫州的金融綜合改革,既要注意發揮大銀行在支持大企業和網絡服務方面的優勢,同時要根據溫州民營經濟繁榮,中小企業眾多的特點,鼓勵大銀行進行金融組織形式創新,如積極設立為小微企業服務的小企業專業支行、為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服務的科技專業支行、貸款公司等,延伸和拓展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領域,并從實際出發拓寬貸款主體、降低貸款門檻、簡化貸款流程、單獨核定信貸額度,為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務。
根據當前的金融組織結構現狀,溫州在金融改革中尤其需要加快發展與實體經濟相適應的、與溫州企業生態相匹配的、為小微企業服務的小型金融機構,包括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這些小型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互相依存,共生共榮,契合度較高。發展小型金融機構一方面可以吸納大量的民間資本,推動民間融資陽光化;另一方可以促進金融市場競爭機制的完善,讓實體經濟直接受益,提高金融資源的利用效率。要積極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村鎮銀行,鼓勵有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轉為村鎮銀行,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農村資金互助社,發展為小微企業和“三農”服務的“草根銀行”。溫州應在總結瑞安匯民資金互助社經驗基礎上擴大試點,先在各縣市區各試辦一個,然后在符合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廣。同時要推廣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興辦資金互助社的做法,以解決資金季節性供求矛盾。大銀行與小微金融機構也應該加強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使小微金融機構成為大銀行支持小微企業和“三農”的重要平臺。
正確處理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關系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不僅要拓寬間接融資的渠道,而且要努力開辟直接融資的通道,逐步提高企業直接融資占全部融資的比重,做到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正規金融融資和民間融資的有機結合,提升民間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的能力,實現金融資源與實體經濟的有效對接。在間接融資中,要從實體經濟實際出發,綜合運用信貸、投資、債券、信托、租賃、保險等多種金融工具,提供形式多樣的信貸模式,如采用“銀行+保險”、“銀行+擔保”、“銀行+保險+財政補貼”、“銀行+信托+租賃”等多種融資工具相結合融資模式,形成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合力。要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增加債券品種,通過發行公司債券、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集合債券、集合票據、區域集優債等,以及積極爭取中小企業發行私募債試點,拓展企業直接融資的通道,使債券市場成為發展實體經濟新的動力源。
正確處理金融創新與增殖服務的關系
創新是金融業發展的動力,也是社會責任。溫州作為金融綜合改革的試驗區,應當在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服務創新方面為全省乃至全國作出示范,尤其要在完善專注于小微企業和“三農”的金融產品創新體系方面創造經驗。必須明確,金融創新必須根植實體經濟,面向客戶,適應市場,以金融創新產生的社會、銀行的增殖和效果,以及創造出有利于企業增加收入、節省開支、提高服務效率為檢驗標準,堅決制止以創新為名搞“轉型收費”、“貸款搭售”、產品捆綁銷售等不正當做法,減輕企業負擔。當前小微企業不僅缺資金,更缺科技,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小微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力度,創新產品和服務,是企業轉型升級,做強實體經濟的當務之急。金融機構要針對種子型、創業型、擴展型、成熟型不同的小微科技型企業,采取針對性的融資模式、信貸產品、服務手段和抵質押方式,量身定做。要制定適合小微科技型企業特點的信貸管理辦法和管理制度,單獨客戶認定與授信評審,建立綠色通道,并單獨予以統計和考核。要創新符合小微科技型企業特點的抵(質)押擔保方式,積極探索以科技型企業的股權、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作為貸款的質押進行融資,探索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等等,為企業融資提供方便。
正確處理金融監管的規范約束與激勵引導的關系
- 上一篇:獨立的貨幣政策
- 下一篇:常見護理問題及護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