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教育的形式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7: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審美教育的形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審美教育的形式

篇1

審美教育民族素質教育方針

審美素養作為人類文明素養的內核,關系著社會綜合素質發展的趨向。特別是在青少年教育中,審美教育能夠對他們的未來起著重要的影響。

一、加強美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需要

民族素質是指該民族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具備的群體品格。一個民族素質的高低,主要取決于這個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修養;而精神面貌和文化修養則常常聚象為審美趣味、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和審美標準。從當前我國社會的文化背景、發展需要來看,審美教育顯得尤為迫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但相比之下,文明素養的發展滯后了,唯利是圖、丑惡不分、信念缺乏嚴重的影響著青少年健康心理的發展。只有重視審美教育,才能在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歷史發展面前塑造出一代具有較高素質的完美人格,才能徹底消滅以假亂真、以惡抑善、以丑為美的奇怪現象,也才能真正實現《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中所提出的“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戰略目標。

二、加強美育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需要

美育是我國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在國務院的幾個五年計劃報告中都有明確的說明。德育是通過說服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使之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智育是通過傳授知識和技能,使人獲得有關世界萬物的知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體育是鍛煉人的體魄,增強人的保持的;而美育則是陶冶性情,凈化心靈的情感教育。可見,美育與其它各育之間只存在聯系性而不具有可取代性。所以,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既要發揮各育之間相互滲透的優勢,又要確保各育的獨立性地位,美育也不例外。

國家的教育方針作為指導整個教育活動的航標,能否全面貫徹,直接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因此,不能有任何的偏廢。然而,據有關部門統計分析,近年來青少年的犯罪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而這些犯罪者當中的大多數都是由于接觸黃色下流的書刊和音像出版物而誤入歧途的。此外,在許多學校,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些衣著怪異、描眉點唇的稚嫩身影,可以聽到一些綺艷輕蕩的流行歌曲。那些青少年們,耳濡目染著一片灰色和黃色、香風和迷霧之中,深受其害而不知,滑向頹靡而不省,甚至錯把靠偷漏稅或“走穴”而成為富翁的大亨、大款、大腕們當作偶像崇拜。僅此一端,就足以說明部分青少年感受美、鑒別美、欣賞美、追求美的格調是相對低下的。現實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應從實際出發,使美育能夠沿著科學、嚴整、系統、有序的路子前進,以迅速補上教育方針實踐中“疲軟”了的美育這一塊。

三、通過美育可以促進和完善其它各育。

首先,美育可以補充和完善德育。這是因為:一方面,情感與審美情感,道德理想與審美理想在很多情況下是統一的,“美學是未來的倫理學”。另一方面,美育有助手道德教育的實現。因為人的一切道德行為都是發源于內心指令的,而美育是通過對內心情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外在他律(道德規范)轉化而為內在自律(自覺的命令)的一種活動,它可以使人的一切道德行為趨于善。所以,充分利用美育這一特點,對抓好學生道德品質教育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無疑會有幫助作用的。

其次,美育可以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調整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觀察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其創造才能的發揮。科學史上有許多事實都證明了這點。愛因斯垣說:”我的科學成就,有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麥克斯韋由對稱的形式美的研究,糾正了法拉第的電磁理論。開普勒關于行星運動的定律的提出,就是由于受了他家鄉巴伐利亞民歌《和諧曲》的啟示的緣故。愛迪生的許多發明創造,在一定程度都和他母親早年領他郊游和給他朗讀文學名著有關。這都說明,審美教育是激發人追求真理、發現真理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所以,美育對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也是不容低估的。

再次,美育對體育也有促進作用。一方面,美育使人們在緊張的學習和工作之后,轉換一下興奮中心,解除由緊張而引起的疲勞,使身心得到調節,從而促進人體健康。另一方面,美育可以塑造人健美的形體。堅持按照美的規律進行鍛煉和訓練,能使人的形體變得和諧和健美。此外,美育還可以促進體育技藝的提高和體育道德的完善。當然,美育還可以用來指導勞動技術教育,它不僅可以使受教育者身心愉快,動作協調,順利地完成勞動任務,還能提高勞動效率,使勞動產品精美優良。認識了美育對其它各育的作用,也就把握了加強美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加強美育也是實施新課程理念的需要

篇2

關鍵詞:化學實驗 美育 教學

美育是通向人格完美的必有途徑和橋梁[1]。科學和美學是從不同側面來認識世界的,它們如同一對孿生姊妹,形影不離。化學實驗是自然美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在課堂教學中的再創造和再體現。

一.化學實驗中實施美育的內容與途徑

1.化學實驗中的物質美、現象美和創造美。化學實驗給學生直接感知的內容,主要有各式各樣的儀器、五顏六色的藥品,反應過程產生的光和熱。教師在化學實驗中,根據教學內容精心選擇和設計實驗,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給學生以美的熏陶。例如在大一新生第一次實驗時,我們選取了“三色杯”、“藍瓶子”和“滴水生煙”三個實驗得到學生的夸贊。這樣,在美的感受中獲得化學知識;在接受美育的過程中,促進智育的發展。以美引真,借助美的欣賞,擴充知識領域,了解化學實驗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創造是人生的本質, 是人一出生就開始的活動, 是人生的旋律[2]。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塑造美的形象,使學生從精神感受和實踐感受中獲取知識。例如,氨氣性質的“噴泉”實驗成功了,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不僅獲得了氨氣重要性質的化學知識,而且接受了豐富的美感教育,使知識教育和審美教育有機地統一起來。

2.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儀表美和行為美。化學演示實驗是化學教學中的常用手段和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真實、形象的教學操作形式,既有展示化學知識的直觀效應,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好的演示實驗往往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因此,教師在演示實驗的過程中,除了力求實驗的成功外,還應有意識地滲透美育,以具體鮮明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3]。因此要求教師在做演示實驗時,要以儀器裝置整潔有序體現造型美;敏捷靈活、熟練規范的操作體現風范美;實驗效果明顯準確體現科學美;語言配合精練生動體現整體美,才能產生醒目真實的化學現象。指導學生操作時,運用適當的手勢也能夠增強學生記憶。

二.化學實驗中滲透美育的重要作用

化學實驗這門學科就是從實踐感性形象來揭示物質世界的形態美、變化美、奇異美、和諧美、以及富有哲理的規律美。通過實踐中美的感受, 激發起學生對化學實驗課程學習的極大興趣和熱情。

物質的外表美又是物質內部微觀美的體現。如硫酸銅、氯化鈉、明礬、高錳酸鉀、重鉻酸鉀等規則的晶體,它們不但有著規則性的形狀美,而且呈現五顏六色的色彩美。當它們配成溶液時,更是絢爛多彩。天藍色的硫酸銅溶液,粉紅直至深紅色的高錳酸鉀溶液等。學生通過對這些自然美的認識,必然會聯想到美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此時教師可以不失時機的提問:為什么都是由100多種元素的分子和原子組成的物質卻會呈現如此形態萬千、光怪陸離之美呢?為什么硫酸銅溶液是天藍色的?而其氨溶液時深藍色的?高錳酸鉀溶液是粉紅直至深紅色的?激勵他們探索物質的微觀世界奧秘的興趣。

美育有助于學生樹立低碳理念,增強環保意識。當今全球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每天數以萬計的學校都在做各種各樣的實驗,化學實驗室的綠色化很重要[4]。如果一杯被污染的黑色的臟水在實驗室中經許多工序后被處理成清澈明亮的純凈水,從而獲得了使用價值,這顯然是一個“由丑變美”的過程,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美育是很有必要的。每次實驗結束后都會積攢幾桶臟水,是特別容易的,而如果將這些臟水轉化為純凈水,則是特別困難的。通過類似的實驗增強學生環保意識是行之有效的。

三.結論

化學實驗中蘊藏著豐富的美育內容,教師應努力地挖掘其美育素材,探索美育的途徑,抓住契機,潛移默化的進行美的教育,使學生認識、掌握、追求化學科學之美。

參考文獻

[1]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76

[2]劉文霞.廣義創造論[M].海拉爾: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1

[3]蘇薇.化學演示實驗的美育滲透.教學與管理[J].2003.9

篇3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115-02

隨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逐步實行,審美教育在高中語文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受到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但是,在高中語文審美教育中存在學生感知美、理解美、鑒賞美等方面能力不足的問題,使得語文審美教育效果不佳,阻礙了學生語文理解和認知能力的發展。語文審美教育的開展有助于學生提高人文素養,實現自身關于物質與審美的合理結合,提高素質與審美能力,促進生活審美的不斷提升。可見,高中語文審美教育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較高的實踐意義。本文針對高中語文審美教育中教學實踐存在的問題,探析提升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實踐性的措施。

一、高中語文審美教育中的實踐性

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實踐性可從審美教育在新課標下的定位、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審美教育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的作用等方面進行論述。

首先,從審美教育在新課標下的定位來看,高中語文審美教育通過提高課堂生動性,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良好的道德素質,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是一種高層次的語文教學。

其次,從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來看,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實現學生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最后,從審美教育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的作用來看,高中審美教育的內容包括文字、詞匯、語法等多個方面,是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機結合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實踐性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面對嚴峻的高考挑戰提供休憩的空間,進而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包括綜合認知和應試心理兩個方面素質)。

二、高中語文審美教育中實踐性教學存在的問題

語文教學中對審美教育的研究包括教材美、教師美、教學美等方面的內容,隨著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研究的不斷推進,研究者普遍認為高中語文審美教育中存在以下問題:教學目標偏向功利性;教學內容片面注重自身教學,對學生的能力認識不夠,導致教學內容劃分不合理,學生對審美教育理解不深入,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創造性。

首先,從教學目標來說,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教學目標偏向功利性,教學活動中教師以學生成績為教學的主要目標。以考試為目標的審美教育,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阻礙了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同時也導致學生理解和認知能力下降,抑制了學生記憶力和想象力的發展,不利于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實現學生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其次,從教學內容來看,教師只注重教學和自身的發展,對學生的能力認識不夠,導致對教學內容的劃分不合理,學生理解不深入。教師只注重自身的教學“表演”的教學方法,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生對語文教學內容理解不夠,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不利。同時,教師忽略了語文的文化傳承這一重要功能,使得教學內容劃分不合理,容易導致學生對語文審美的理解不深入。

最后,從教學方法來看,教師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創造性,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隨著高科技的不斷發展,許多教師對多媒體等新興教學方法過于依賴,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缺乏內容創新和對學生思維的啟發,進而導致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缺失。教師應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充分認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促進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實踐性的措施

基于高中語文審美教育中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教師應堅持高中語文審美教育中的審美性、情感性、開放性、持久性以及師生對話等原則,充分認識和把握學生的能力,通過以下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踐性。

(一)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提升對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重視度。首先,學校和教師要敢于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束縛,從思想層面提升對高中生審美教育的重視。學校可以組織或者鼓勵教師參加一些關于高中語文審美主題的研討會、學術交流會,邀請一些在語文審美教育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的一線教師和專家來分享審美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其次,教師要從內容和方式方面對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有一個明確的定位。高中語文教學除了對學生遣詞造句和(下轉第118頁)(上接第115頁)言語表達與溝通能力方面的培養外,更多地注重對學生認知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育,使其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情況進行自主的思想表達與溝通。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通過閱讀、作文寫作等常規的項目的創新性教學來逐步引領學生進行審美方面的認知與提升。例如,教師可以以“春”為主體,組織學生進行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經歷及想象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提升學生審美的能力。

篇4

關鍵詞:多元化;民俗藝術;創新意識

一、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美術教育有陶冶情操、潛移默化的作用,它能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意識和能力,對于學生將來生活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1~6年級,學生以及家長可以盡早發現自己的美術天分或者培養自己的美術修養和功底來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在德、智、體、美中,雖然“美術教育”提出得較晚,但是人類美術教育的思想和實踐卻很早,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孔子、老子。美術教育歷來受到教育家的格外重視,然而,在實際教育工作中為升學,美術教育被擠得無影無蹤。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美的追求日益強烈,美術教育必將體現出它更多的功能和實用價值。

二、民俗藝術在美術教學中的滲透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話說明了地域之間有民俗差異。地域的差異就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也就體現了多元性和獨特性,而地域間文化的差異促進了藝術的融合,這就為我們的美術教育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廣闊的創造空間。民俗在我國古書《禮記》中說:“禮從宜,事從俗”。“民俗”是由“俗”――“風俗”(習俗、民風)――“民俗”這樣一個過程演變而來的。就民俗藝術本身而言,可以理解為:“民間藝術”“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間文藝”,等。民藝的分類大致可以分成藝術性、民俗性和生活性。

(一)民俗藝術為小學美術課程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如人教版十二冊《兒歌配畫》一課,我和學生共同收集了大量的本地兒歌,如兒童游戲拍手兒歌:“你拍一我拍一,一個娃娃坐飛機;你拍二我拍二,兩個娃娃搬小凳;你拍三我拍三,三個娃娃爬雪山……”并且還收集了許多圖片,其中有許多都是學生自己動手畫的自己或者其他同學玩耍的圖片。

(二)民俗藝術為美術課程提供了獨特的創作素材

如人教版第十冊《記憶畫――家鄉風情》一課,我通過各種方式為學生提供了相對完整的家鄉的風土人情,有的學生為我們有這樣豐富的民俗文化感到十分自豪,他們積極地搜集有關資料,向他人描述或者獨自創作,寫出與自己相關的素材。有表現廣場上扭秧歌的、有表現清晨跑步以及練太極拳健身的,還有表現鄉下制作榨菜的情景,還有的在過年過節放鞭炮、玩龍、舞獅等熱鬧場面。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學會思考、樂于發現、喜于創造

篇5

關鍵詞:職業高中 音樂教學 審美教育 重要性 實施策略

審美教育在職業高中音樂教學中占據著重要作用,它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雙重作用,即傳授基本理論知識和發揮音樂的作用和功能。筆者認為,為了在職業高中音樂課程中更好地實施審美教育,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職業高中音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同時采取多種措施加以落實。

一、審美教育在職業高中音樂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

1.在職業高中音樂課程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高尚情操的有效渠道。審美教育能夠把對音樂的感知轉化成一種愉悅的享受,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高尚情操的培養。在學生進行某一項活動時,并不是身體所給予的本能反應,而是思想感情到達一定程度之后慢慢付諸實踐的。職業高中音樂的審美教育就是為了能夠使學生感受到音樂中所蘊含的美好事物,并且通過這一種方式凈化學生的人格思想,從而最終達到一種趨善避惡的高尚道德情操。

2.在職業高中音樂課程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是提高學生創造力的有效手段。音樂的審美教育不僅能夠鍛煉學生對于美的感知能力,同時還能夠調動學生的其它感官,使學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和記憶力得到全面的發展。在音樂的彈奏和感知時,學生都必須調動全部的感官能力去體驗音樂的的美好,因此其對于學生智力的發育和思維能力的擴展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3.在職業高中音樂課程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有效保障。現代的教育就是為了能夠使學生的身心健康都能夠得到發展,這是教育普遍關注的問題。而在音樂的教學當中融入審美教育則很好的體現出了素質教育的精髓所在。當學生完全的融入到音樂的美妙和創造當中時,注意力就會發生轉移,內心將會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平靜,使學生超脫自我,心情開朗,積極的面對生活。

4.在職業高中音樂課程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是健全學生人格的有效方式。通過審美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需要音樂教育學者經過不斷的努力才能完成。學生人格的全面的發展不是靠生搬硬套的講授一些知識,而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的,學生通過音樂的審美教育能夠在內心很自然的產生一種奮發進取、樂觀積極的精神力量,使學生能夠為了那份美好而努力。學生就是通過這種潤物無聲的審美教育而漸漸的陶醉學生的情感靈魂。

二、在職業高中音樂課程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的對策措施

1.訓練和提升學生的美感。音樂是屬于美學范疇內的一個學科,在教學中,職業高中要在培養提升學生技能的同時,加強對職高學生的情感訓練和美的感知,美感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音樂教師在教學的每一堂課都應該融入美感訓練的要素,使學生通過這種不間斷的美感的認知和練習中理解美的類別和特征,從而使學生獲得音樂記憶、音樂認知、音樂想象的能力,從而獲得藝術的愉悅感。

2.大力營造審美的濃厚氛圍。要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在教學中提升審美教育的效果,不僅需要過硬的設施條件,同樣還需要軟環境,為學生創造適合音樂審美的藝術氛圍。比如說,在講到某一器樂、聲樂或者表演上的知識點時,可以讓一些有這方面特長的同學上臺表演,并且帶動其它的學生進行音樂表演,培養同學們的自信心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另一方面,還可以定期舉辦音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久而久之就能夠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對于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能力都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3.教師要改善自身的教學方法。首先,要精心設計教學的過程。在新課改之下,老師應該在讓學生容易接受和適當了解音樂的相關背景的基礎之上,要通過作品之間的橫向比較和聯系,引導學生從更深的層次上理解作品的藝術內涵和所包含的音樂要素,理解音樂作品的藝術特點,從而訓練和培養出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分析能力。其次,要善于挖掘審美教育的素材。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在學生先理解的基礎之上對作品當中的審美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煉,增強音樂審美教育的效果。再次,要培養學生的良好音樂興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加強對音樂的喜愛和音樂的享受,從而加深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同時和創新的教學方式相結合,培養出學生學習音樂、感知音樂、創造音樂的興趣。最后,要重視經典作品。經典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自然有著它不可估量的社會價值及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蘊含著更多的審美要素和情感內涵,學生在聆聽經典作品時,能夠使學生的思想、靈魂和精神能夠得到升華,凈化自己的心靈,體驗到社會發展的美好主旋律。

4.選擇好音樂教材。教材能夠直觀的反映出所要學習的知識點,要想在教學當中很好的體現出審美教育的精髓,那么教材的選擇則是非常關鍵的一步,符合學生特點、作品內涵豐富的作品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還能夠在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共鳴,提高學生對于美的感知能力和享受。另一方面,音樂教材還要體現高中(生)積極向上,明朗優美的特點,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另外,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靈活的印制一些教材。

三、結束語

總之,在(職業高中)音樂課程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既能使學生掌握規定的音樂知識,又能夠培養學生善惡、美丑的辨別能力。音樂是一門非常美的課程,而作為音樂教育的傳播者,教師應該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并通過教育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耿剴.淺談職業高中的教學特點[J].山西成人教育,1994,(08)

[2]王慧玲.淺談高中音樂教育的重要性[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02)

篇6

一、藝術教育中需要多種表現形式

幼兒具有好動、愛美的天性,他們喜歡唱歌跳舞表演、涂鴉畫畫剪貼,以音樂、美術審美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藝術教育就能滿足幼兒這方面的認知心理需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藝術領域的教育“內容與要求”明確指出,應“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顯然,藝術教育是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然而,傳統的幼兒藝術活動片面強調技能技巧的訓練,形式比較單一,致使相當一部分幼兒園在藝術活動中局限于幼兒模仿性的唱跳和“依葫蘆畫瓢”的畫作,忽視了激發和培養幼兒對藝術活動的興趣,也壓抑了幼兒創造性地表現美的積極性。因此,由此我們這樣理解:幼兒園的藝術活動必須十分注重呵護幼兒的自主性意識,尊重他們的表現方式,珍視他們的表現成果,以充分引發幼兒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性潛能。

二、多種表現形式在藝術教育中怎樣應用

1.藝術教育的取材和表現形式的選用必須遵循幼兒的身心特點和認識規律

來自于幼兒生活之中可以被利用的藝術教育素材內容豐富、林林總總,可以被采用的藝術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種類繁多,但并非所有的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都符合幼兒的認知基礎和發展需要。由此我們認為,在選取幼兒藝術教育的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時,充分遵循幼兒的身心特點和認識規律,讓幼兒能夠憑借已有的審美基礎和經驗去理解、感悟、欣賞美好的人、事、物,并由此產生濃厚的審美興趣和愛好,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并能引發他們積極情感體驗的內容以及他們能夠掌握的表現形式和技能技巧,充分認識、判斷、尊重和把握好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審美基礎和需要,切實貫徹《綱要》強調的三個原則,這樣才能引發幼兒對藝術活動的濃厚興趣。

2.多種表現形式在藝術教育中的應用根植于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

教育家烏索娃曾說:“正確地組織兒童的生活和活動,就意味著正確地教育他們,在各種形式的游戲和游戲時的各種相互關系中,能夠實現有效的教育過程,正因為兒童在這里不是學習生活,而是過自己的生活。”《綱要》藝術領域的教育“指導要點”也強調指出:“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由此可以這樣理解,幼兒藝術教育活動就是幼兒動手操作的游戲、嘗試活動,在活動中他們邊模仿邊探索實踐,在獲得情感體驗和經驗的同時,建構了新的知識結構,發展了創造性能力和潛在的藝術智慧,因此活動就成為他們實現審美情趣發展和藝術表現能力提高的基礎。由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身心特點、認知水平、能力和發展需要有著一定的差異,教師在開展形式多樣的藝術教育活動時應善于發現不同年齡幼兒的興趣點,正確把握幼兒的審美基礎,從而有效指導幼兒掌握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切實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表現能力。

三、多種表現形式在藝術教育中的研究

1.不同年齡段幼兒藝術教育取材和表現形式選用的研究

研究要點: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審美認知和技能基礎以及他們的審美興趣和需要,選擇適宜的藝術教育題材、內容以及合適的表現的手段和方式,逐步構建并形成本園的藝術教育主題、內容、目標要求、表現形式等課程系列,供不同年齡段組織開展藝術教育活動使用。

2.幼兒藝術教育中多種表現形式環境創設的研究

研究要點:按照不同年齡段藝術教育題材和內容,從藝術教育的實際需要出發,以多種不同的呈現手段和方式,創設富有藝術教育特色的各班小環境和幼兒園公用的大環境(走廊、大廳、專用活動室等),讓幼兒浸潤在濃郁的藝術氛圍中,享受美的熏陶,獲得創造性審美的靈感,激發審美創作的愿望。

3.多種表現形式在幼兒藝術教育中的應用設計和實施的研究

篇7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學習方式蓬勃展開。美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對于中學美術教學的目的,教學大綱明確提出“在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愛國主義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根據教學大綱提出的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在處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國在“一綱多本”思想的指導下,編寫了多種版本的中學美術課本。如何在美術教學中體現審美意義,優化美術的審美效應,則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審美教學認為,美的實質是情感教育,美術教育則應以培養和發展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情感為內涵,以培養人格,完善審美能力,身心和諧發展為目的,應以“情”和“美”的角度切入,把著眼點放在對美術教學的“情感化”和“審美化”的構建上。

一、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學美育的任務

審美教育,即我們常說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國近代美學家、教育家先生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教育大辭典》藝術條目)這個定義雖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質問題,對我們討論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啟發的。所以,今天許多人仍然主張審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這與蔡先生的觀點是相通的。

必須糾正認為審美教育就是“藝術教育”的錯誤觀點。藝術固然比較集中比較典型地表現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較充分地反映了人們的審美判斷和審美理想,但是,審美教育的內容并不限于藝術。“自然美、社會美,特別是社會美,作為審美教育的內容,其作用是不應低估的。”

由此,我們認為,審美教育就是培養人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觀點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的新人。具體地說,審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提高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樹立、端正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陶冶人們的性情、凈化人們的情感,美化人們的生活,使人們更加熱愛美、熱愛生活。

二、中學美術課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內容和途徑

我們將《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有關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條文進行剖析,并結合上節所敘中學美育的任務,可將中學美術課的審美教育內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養。作為視覺造型藝術的美術,無不依賴形式而存在。學生接觸美術,首先接觸美術的審美形式,亦即構成美術作品的各種藝術語言因素,如線條、色彩、質感、肌理等。面對自然界的各種美好事物,也總是首先接觸如諸如山勢的高大雄偉、溪水的彎曲流轉、花卉的艷麗嫵媚等。學生們通過對這些形式美的感受,構成了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整體知覺。但這些審美形式不一定一開始就能成為每個學生的感知對象。在沒有經過老師的講解、引導或指導學生寫生之前,它們往往是一種潛在的因素。所以培養學生對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學美術課的最初階段,往往首先引導學生去認識線條的魅力。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條是造型的基礎,各種不同粗細、濃淡、干濕、疏密、輕重及抑揚頓挫、剛柔并蓄、變化莫測的線條,表現了不同造型、不同質感的千變萬化的事物。在這里,線條具有神奇的魅力。美術教師要善于選擇有代表性的優秀傳統作品指導學生去進行欣賞和分析,然后通過白描練習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畫中,線條不僅用來勾畫輪廓,而且是表現對象形體結構和質感的造型因素。在課堂中則通過臨摩優秀素描作品和寫生,來培養學生對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現能力。對色彩的感知能力,每個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一般人只分辨紅、橙、黃、綠、青、紫、黑、白等簡單的色彩,而畫家和經過繪畫訓練的人就能表現出事物的豐富色彩的色彩變化和色彩與色彩之間的互相關系。

2.審美情趣的培養。梁啟超曾說過“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的鑰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與教育的趣味》),國外也有人主張藝術教育就是情感教育,這種論斷雖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功能,是無可非議的。如一次家鄉風景的寫生和校園風光的描繪,可以激發學生對家鄉風土人情的眷戀和保護校園環境的責任感。

3.審美理想的培養。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產生的情感反應,是審美活動最初的表現形式,但這種感受和感化,都受著審美理想的制約。青少年由于年齡和身心發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標準,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惡的,什么是應該歌頌的,什么是應該批評的。不同的審美判斷往往會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應。一切優秀的健康的藝術作品,總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藝術家正確的審美觀點。美術課中,教師選擇古今中外優秀美術作品,并通過與學生的談話分析,或輔之以簡單的命題創作,都可以收到培養學生正確健康的審美觀點和審美理想的效果。

4.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美術教育不以培養學生感受美和鑒賞美的能力為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審美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以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從事改造生活的實踐。著名美術教育家豐子愷先生說過:“想像是繪畫上極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東西,可用想像使它變形;無形的東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們充滿幻想,我們應該因勢利導,將他們的豐富的想像力轉化為審美創造力。這種藝術的審美創造活動,以他們逐漸形成的想像力為前提,又以在美術課中逐漸學到的技能技巧為必要途徑。

篇8

一、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學美育的任務

審美教育,即我們常說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們認為,審美教育就是培養人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觀點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的新人。具體地說,審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提高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樹立、端正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陶冶人們的性情、凈化人們的情感,美化人們的生活,使人們更加熱愛美、熱愛生活。

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學階段的任務,是培養他們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其鑒賞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并輔之以初步的創造美的技能訓練,完成一定的低層次的美麗創造任務,以引導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學美術課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內容和途徑

1.形式美感的培養。作為視覺造型藝術的美術,無不依賴形式而存在。學生接觸美術,首先接觸美術的審美形式,亦即構成美術作品的各種藝術語言因素,如線條、色彩、質感、肌理等。面對自然界的各種美好事物 ,也總是首先接觸如諸如山勢的高大雄偉、溪水的彎曲流轉、花卉的艷麗嫵媚等。學生們通過對這些形式美的感受,構成了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整體知覺。但這些審美形式不一定一開始就能成為每個學生的感知對象。在沒有經過老師的講解、引導或指導學生寫生之前,它們往往是一種潛在的因素。所以培養學生對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學美術課的最初階段,往往首先引導學生去認識線條的魅力。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條是造型的基礎 ,各種不同粗細、濃淡、干濕、疏密、輕重及抑揚頓挫、剛柔并蓄、變化莫測的線條,表現了不同造型、不同質感的千變萬化的事物。在這里,線條具有神奇的魅力。美術教師要善于選擇有代表性的優秀傳統作品指導學生去進行欣賞和分析,然后通過白描練習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畫中,線條不僅用來勾畫輪廓,而且是表現對象形體結構和質感的造型因素。在課堂中則通過臨摩優秀素描作品和寫生,來培養學生對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現能力。在美術課中我們通過講解、觀察、練習,使學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識和調配方法,培養他們對色彩的觀察分析能力。進而掌握這一造型語言。

2.審美情趣的培養。梁啟超曾說過“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的鑰匙都把握住了。”國外也有人主張藝術教育就是情感教育,這種論斷雖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功能,是無可非議的。如一次家鄉風景的寫生和校園風光的描繪,可以激發學生對家鄉風土人情的眷戀和保護校園環境的責任感。

美術課要善于發掘藝術作品內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轉化為學生的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他們愛美的情操。這種情感教育可以通過參觀、作品欣賞、寫生和臨摩優秀作品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內容也應該從自然、社會和藝術等范圍多方位地展開。

3.審美理想的培養。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產生的情感反應,是審美活動最初的表現形式,但這種感受和感化,都受著審美理想的制約。青少年由于年齡和身心發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標準,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惡的,什么是應該歌頌的,什么是應該批評的。不同的審美判斷往往會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應。一切優秀的健康的藝術作品,總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藝術家正確的審美觀點。反過來,它又使欣賞者得到審美愉悅,起著積極的審美教育作用。這種寓教于樂和潛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藝術審美活動的特征,也是我們美術教育的目的之一。美術課中,教師選擇古今中外優秀美術作品,并通過與學生的談話分析,或輔之以簡單的命題創作,都可以收到培養學生正確健康的審美觀點和審美理想的效果。

4.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美術教育不以培養學生感受美和鑒賞美的能力為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審美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以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從事改造生活的實踐。著名美術教育家豐子愷先生說過:“想像是繪畫上極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東西,可用想像使它變形;無形的東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們充滿幻想,我們應該因勢利導,將他們的豐富的想像力轉化為審美創造力。這種藝術的審美創造活動,以他們逐漸形成的想像力為前提,又以在美術課中逐漸學到的技能技巧為必要途徑。 所以美術技能技巧的訓練在中學美術課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學生們運用所學到的有關線條、色彩、比例、構圖、透視、解剖、質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就能夠變無形的想像為可視的形象,創造出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美術作品來。

三、發展的審美教育的實施

1.樹立“大美術”觀念,將審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術教育活動之中。采用開放式的素質教育,以廣義的美育思想指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美育活動,發揮多種美術教育要素、形態和范圍的綜合作用,形成美育的總體效應。

2.加強美術教研,促進美術教改。面向未來和世界,著眼于全面發展,廣泛深入地研究中學美術教育的內外因素,結合時代與學生主體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條適應個體與社會、有特色的中學美育新路。

3.優化內容,改進方法,注重過程。首先以基礎應用和審美為前提,刪縮一些功能單一、難度不適的重復、生僻的教學內容,發揮地方教材優勢,增設一些作用顯著、有時代特色的新內容。其次,教學方法力忌盲目隨意的純技術教育與純欣賞教育,而求講練結合、欣賞與創作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倡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

篇9

關鍵詞:藝術教育;多種表現形式;審美

在本文中“多種表現形式”特指幼兒園藝術教育領域中的多種表現手段和方式,主要包括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如,音樂領域中不同形式的唱歌、跳舞和美術領域的不同用材和表現手法。下文就從多種表現形式在幼兒藝術教育應用中的依據展開。

一、藝術教育的取材和表現形式的選用必須遵循幼兒的身心特點和認識規律

來自于幼兒生活之中可以被利用的藝術教育素材內容豐富、林林總總,可以被采用的藝術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種類繁多,但并非所有的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都符合幼兒的認知基礎和發展需要。《綱要》在“組織與實施”部分強調: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體現三個原則,即“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由此我們認為,在選取幼兒藝術教育的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時,教師應充分遵循幼兒的身心特點和認識規律,讓幼兒能夠憑借已有的審美基礎和經驗去理解、感悟、欣賞美好的人、事、物,并由此產生濃厚的審美興趣和愛好,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并能引發他們積極情感體驗的內容以及他們能夠掌握的表現形式和技能技巧,充分認識、判斷、尊重和把握好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審美基礎和需要,切實貫徹《綱要》強調的三個原則,這樣才能引發幼兒對藝術活動的濃厚興趣。

二、多種表現形式在藝術教育中的應用必須借助富有濃厚藝術氣息的環境

彭吉象在《藝術學概論》中說過:“藝術鑒賞的實踐經驗非常重要。多聽音樂就能培養和提高耳朵的音樂感;多看繪畫就能訓練和發展眼睛的形式感;文學作品讀得多了,讀得熟了,也就有了比較,有了鑒別和欣賞。……顯然,人的藝術修養只有在藝術欣賞活動中,才能不斷豐富和提高。”《綱要》的“組織與實施”部分也強調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顯然,在開展多種表現形式的藝術教育活動時,創設適宜于幼兒審美需要的環境就顯得十分必要。意大利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在她的教育中把“給幼兒提供準備好的教學環境”作為其核心思想。她強調教師應成為環境的準備者、保護者和管理者。所有的環境創設都必須是在幼兒積極參與的過程中進行,它既是用來幼兒欣賞的優美環境,又是激發幼兒自由創造的樂園。因此,應將各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環境中充分體現出來,努力營造一個能讓幼兒充分欣賞美、感受美的環境,以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啟示幼兒的審美興趣和藝術創意。

三、多種表現形式在藝術教育中的應用根植于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

篇10

《九年制義務教育美術新課標》明確提出在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愛國主義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新編教材打破長期以來在繪畫教學上以寫生為基礎的技能訓練傳統,強調了以藝術觀和修養教育為中心線貫穿全教材的指導思想,以美術常識和欣賞為主導,把美術語言系統的知識技能訓練納入美育軌道,并在這種審美教育的基礎上,突出了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初中美育的任務

審美教育,即我們常說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國近代美學家、教育家先生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教育大辭典》藝術條目)這個定義雖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質問題,對我們討論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啟發的。所以,今天許多人仍然主張審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這與蔡先生的觀點是相通的。

我們必須糾正認為審美教育就是“藝術教育”的錯誤觀點。藝術固然比較集中比較典型地表現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較充分地反映了人們的審美判斷和審美理想,但是,審美教育的內容并不限于藝術。“自然美、社會美,特別是社會美,作為審美教育的內容,其作用是不應低估的。”(陸廣智《基礎美學》)正確的做法,是應該把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共同納入美育的范圍,把三者結合起來;而藝術教育在三者中自然承擔首當其沖的作用。

由此,我們認為,審美教育就是培養人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觀點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的新人。具體地說,審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提高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樹立、端正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陶冶人們的性情,凈化人們的情感,美化人們的生活,使人們更加熱愛美、熱愛生活。

在學校教育中,音樂、體育和美術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課程。但光靠這幾門課是不夠的,這個任務的完成應由各門課程的教學來共同承擔。而音樂、體育、美術,特別是美術,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內容和措施,并主動配合學校教育的各方面,構成美育的統一的整體。

中學生的年齡一般在十二、三歲至十八、九歲之間。初中階段的學生基本上屬于少年時期,而高中階段的學生已開始步入青年時期。處于少年時期的初中生,是從童年到青年的過渡時期,在他們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強等特點,另一方面已出現了青年的某些年齡特點。他們身體的發育還不成熟,體力和意志還不太強,易于沖動,缺乏克制能力,興趣廣泛而不穩定,好動而容易犯規,對于生活中的善惡美丑還缺乏辨別能力。這些身心特點,都說明了初中學生教育的艱巨性。

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一環——美育,在中學階段的任務,是培養他們的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其鑒賞美、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并輔之以初步的創造美的技能訓練,完成一定的低層次的美的創造任務,以引導他們創造美好的生活愿望和追求。

二、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內容和途徑

我們將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新課標》有關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條文進行剖析,并結合上面所敘中學美育的任務,可將中學美術課的審美教育內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養。

作為視覺造型藝術的美術,無不依賴形式而存在。學生接觸美術,首先接觸美術的審美形式,亦即構成美術作品的各種藝術語言因素,如線條、色質感、肌理等。面對自然界的各種美好事物,也總是首先接觸如諸如山勢的高大雄偉、溪水的彎曲流轉、花卉艷麗嫵媚等。學生們通過對這些形式美的感受,構成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整體知覺。但這些審美形式不一定一開始就能成為每個學生的感知對象.在沒有經過老師的講解、引導或指導學生寫生之前,它們往往是一種潛在的因素。所以培養學生對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審美教育重要方面。

在中學美術課的最初階段,往往首先引導學生去認識線條的魅力。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條是造型的基礎,各同粗細、濃淡、干濕、疏密、輕重及抑揚頓挫、剛柔、變化莫測的線條,表現了不同造型、不同質感的千變萬化的事物。在這里,線條具有神奇的魅力。美術教師善于選擇有代表性的優秀傳統作品指導學生去進行欣賞和分析,然后通過白描練習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方色彩繪畫中,線條不僅用來勾畫輪廓,而且是表現對象形體結構和質感的造型因素。在課堂中則通過臨摩優秀素描作品和寫生,培養學生對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現能力。

對色彩的感知能力,每個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一般人只分辨紅、橙、黃、綠、青、藍、紫、黑、白等簡單的色彩,而畫家和經過繪畫訓練的人就能表現出事物的豐富的色彩變化和色彩與色彩之問的互相關系。在美術課中我們通過講解、觀察、練習,使學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識和調配方法,培養他們對色彩的觀察、分析能力。進而掌握這一造型語言。在圖案課里,則讓學生了解諸如均衡、統一、變化、節奏、韻律等形式法則,并通過圖案規律的訓練,系統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藝術的形式美規律。

2.審美情趣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