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教育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23 17:26: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聲樂教育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聲樂教育方法

篇1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機構和家長的重視,聲樂教學作為音樂教育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聲樂教學決定著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質量。隨著音樂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國家對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在音樂人才培養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指出了目前我國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存在的問題,對聲樂教學面臨的基本形勢進行了必要而闡述,最后針對探索聲樂教學改革的路徑提出了幾點合理的建議和措施,供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

音樂教育;聲樂教學;創新思維;教學方法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越來越重視提高全民族素質,弘揚中國文化,人們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在全國的高等師范院校中,音樂教師教育專業出現得比較早,目前已經有很完善的教學大綱和相對比較成熟的教學模式了,但伴隨著基礎教育積極改革步伐的推進,傳統的不求創新、因果循環造成音樂教育理念陳舊、模式僵化局面亟待改善。因此,創新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一、新形勢下聲樂教學的現狀

1.目前,我國各大院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導致很多師范院校各類專業的招生數量迅速增加,師范音樂教育專業也不例外。使得音樂教育專業所招的學生在文化素質上良莠不齊,學生之間的差異很大,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因為專業課不強被選擇了音樂教育專業,這種情況給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壓力,也給現有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帶來了一些不能忽視的問題。

2.教學管理上,部分師范院校的音樂教師專業素質不高,有一些甚至不是高等院校畢音樂專業畢業的,教師普遍存在學歷不高,知識結構不夠合理,教學水平較低等問題,因此,教師的綜合能力和教學水平難以適應新形勢下聲樂課程教學的需求,必然給音樂教育專業教學帶來難度。

3.目前,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模式相對陳舊,由于學生人數的增多,大課教學是目前運用較為普遍的授課模式,這種授課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難以做到因材施教,這對聲樂教育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學生的音樂素養難以得到提高,學生的個性難以發揮出來。

二、加強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必要性

1.教與學的矛盾日益凸顯。對聲音訓練是聲樂教學的基礎教學環節,在整體音樂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音樂教師在學生的聲音訓練上很重視,而且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但在具體聲音訓練過程中,教師的主觀性過于明顯,例如部分音樂教師往往不夠客觀,而是憑借自己的狀態去要求學生,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很大,有的音調高,有的音調低,有的天生音色空靈,有的音色粗獷沙啞,因此唱出的聲音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但一些教師不根據學生個性教學,而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例如善于高音的教師鼓勵學生練高音,善于低音的教師讓學生練習低音區,導致情況不符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打折扣,個別學生會損壞嗓子和聲帶。

2.素質教育逐漸深入。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理念的推廣,從幼兒園開始很多教育機構就開始重視對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藝術修養是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加強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提高個人素質的重要內容。因此,聲樂教學的創新和改革是必要的。現在的高職或大學生不但要具備專業的文化知識,還要擁有一些特長,為其將來的發展打下一定的基礎。作為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將來是要走向教育崗位的,因此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還要掌握創新的的音樂教學方法和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從而提高師范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全面素質,確保其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

3.精神需求的提升。隨著經濟的繁榮,人們除了對物質的要求有所提高以外,對于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音樂是人們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大街小巷都離不開音樂,人們表情達意離不開音樂,因此音樂教育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音樂有利于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很多音樂形式流傳下來,這些都屬于藝術的瑰寶。做好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是傳承傳統文的重要抓手,是提升音樂專業學生音樂素質的關鍵。其次,現在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音樂教育專業學生也是如此,高師聲樂人才培養面臨著很嚴峻的考驗,創新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聲樂教學模式是與社會趨勢相一致的重要決策。

三、聲樂教學的改革與探索

1.定要明確教學目標,突出師范特性。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要既能唱、又會教,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步伐逐年加快,無論高年級學生還是中小學生都重視藝術培養,因此,培養高素質的音樂教育人才尤為重要。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要設立合理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適合的課程體系,要突出教學的師范性,將教育學、心理學的內容與聲樂教學完美結合在一起,做好聲樂教學的調整,改進聲樂教學方式方法,提高聲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2.加強歌唱技巧的教育。聲樂教學除了要教會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聲樂理論之外,還要教會學生們唱歌的技巧,例如發聲的技巧、嘴型的掌握、姿勢動作的配合等等,這是一個全面而系統的教育體系,其中歌唱技巧是關鍵,音樂教師要將歌唱技巧與聲樂理論教學、教育方法結合起來,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培養學生的全面的能力,學生要會唱,還要會教,充分體現出師范的性質和特點。其次,比較起技巧而言,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是關鍵,可以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走向音樂教師的崗位打下一定的基礎。

3.創新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傳統的聲樂教學只是一味地聲樂訓練,枯燥乏味,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師要創新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如多媒體課件播放聲樂教學視頻或音頻,形象生動的教學,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其次,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特長,做好區別教學,給有特長的學生創造施展的舞臺,促進其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聲樂教學作為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重點教學內容,理應受到學校和教師、學生的重視,教師要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教學策略上下功夫,創新聲樂教學的模式,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做好音樂人才的教育工作,以就業導向為依據,為社會培養一批優秀的音樂教育工作者。

作者:烏雅汗 單位:內蒙古烏蘭察布集寧師范學院音樂系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歌唱聲線 打開喉嚨 氣息流動 聲道通暢 聲音掩蓋

歌唱的藝術,專業稱之為“聲樂”,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歡,這兩年的聲樂比賽屢見不鮮,加上以電視、網絡為媒介的《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中國夢之聲》、《中國最強音》及《快男快女》的滾動播出,還有歷屆備受關注的《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的影響,更多的朋友開始喜歡歌唱的藝術了。我當然也是其中之一,我的專業是美聲唱法,但是我也很喜歡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剛開始學習聲樂的時候,我記得我不會唱通俗和民族,真的是張不開口,聲音一出來就感覺不對,自己聽著就很難受,感覺聲音很粗,怎么也唱不出那種細細的音色。后來才明白是唱歌的“焦點”不夠集中。自從和潘老師上課以后才知道那就是“聲線”,就是聲音的線條一定要細、要集中。有一次潘老師上課問我說: “你知道學聲樂什么最重要嗎?”我說是“氣息”,潘老師說那只是其中一點,從先后順序來講,第一是歌唱的聲線要越細越好;第二是歌唱的聲道要通暢;第三是氣息要流動。下面就這三個方面進行逐一闡述。

歌唱的聲線要細

我們也許經常會用焦點這一詞來形容,焦點要集中,否則聲音會散,沒有好的音色,那么聲線是在焦點的基礎上延伸以后得到的,初學者也許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潘老師會給我們舉這樣的例子,把一團棉花(比喻這是散的聲音)搓成細線(比喻成聲線,比較集中的聲音),而且要越細越好。為什么非要這樣做呢?這才是重點,好(細)的聲線就是聲音的音色、密度和音強,它的結果就是使聲音具有更強的擲遠性。我們也許在聽音樂會時會發現,在沒有任何擴音設備的情況下,為什么有的歌者聲音能傳遠?有的歌者則聲音很小?這種情況是不分唱法的,美聲、民族、通俗唱法都存在,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呢?究其原因就是聲線不夠細,沒有較好的穿透力。聲線這一詞在傳統的美聲唱法中也曾出現過,英國聲樂家勞倫斯?威爾說:“在旋律線高低進行時,在他的底下,始終有一根聲樂線在水平地向前移動”。至于聲線的出發點在哪里?我認為每個人的理解會略有不同,甚至會貌似矛盾,聲線有時會感覺從焦點落下,也就是頭頂的上方,有時又感覺是從焦點處吸上去的,矛盾就在于一個自上而下,一個自下而上,通俗地講一種是嘆著唱,一種是吸著唱,這個取決于發聲練習的音階朝向或演唱歌曲中具體旋律線的走向來定,一般來說從高到低的旋律會采取嘆著唱,由低到高的旋律會吸著唱,但無論怎樣都要求聲線集中,無論歌唱本人還是聽眾,都能清晰地感覺到聲線的軌跡。而且聲線是越細越好,這樣穿透力才更強。這里有個觀念要提醒一下,聲音大(響)不等于強,我們要獲得的是強的聲音,而不是大的聲音,因此只有壓縮更細的聲線,才能獲得最強音。

聲音的聲道要通暢

我國現存最早的聲樂論著《唱論》總結了前人歌唱藝術的實踐經驗,其中有一句這樣說“凡人聲音不等,各有所長。有川嗓,有堂聲,背合破簫管。”那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每個人的聲音都不同,各有所長,但是不管怎樣的聲音都要有像簫管一樣自上而下的聲音通道,潘老師上課時也曾告訴我聲音的通道,分為上通道和下通道,上聲道包括鼻咽腔(也就是所謂的頭腔)、口咽腔;下聲道包括喉咽腔和胸腔。所謂聲音的通道要通暢,也就是指這些腔體都要打開,并且要保持住,就像一條暢通無阻的道路一樣,任憑聲音上下流動。在這里要強調一下喉嚨的打開,它是上下通道的連接點,喉嚨打開和嘴巴張開絕對是兩回事,有的人唱歌只強調張開嘴巴那是不全面的,一定是嘴巴張開的同時要帶動下面喉管的張開,才能使上下通道連接起來。張大嘴巴不是必需的,但打開喉管是一定的,這里通俗唱法要除外。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聲音的通道,可以指從聲音的起點到終點這段距離,形成一個管道,就像各種管樂器的管子一樣,從上到下,一定要通暢、無阻。除此之外聲音的上下通道要平衡,只是一味打開上聲道而不打開下聲道,就會造成聲音頭重腳輕,這樣高音就會搖晃。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下聲道太大,上聲道小,這樣聲音就顯得很笨重,不靈巧。那么,怎樣才能達到平衡呢?那就是上下通道的一致性與統一性。這需要我們在練習歌唱的過程中,來慢慢體會和思想,最好找一位好老師來幫你監聽,也或者你自己在練習的時候,把聲音錄下來,然后聽錄音,自己去找出問題,但這個前提是你的耳朵需要有很專業的辨別能力。

氣息要流動

凡是提到唱歌,沒有人會忽略氣息,因為它實在是太重要了,就像是汽車的動力之源――汽油一樣,我們不可或缺。聲樂老師在教學生唱歌時,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聲音要靠在氣上”,統稱“有支持的歌唱”。可是氣息到底怎樣才能和聲音結合在一起呢?我一直認為這個很難講,覺著這個內在的肌肉和氣的結合,是不可言傳,只可體會的事。尤其是初學者的學生,他們的聲音總是和氣息融不在一起,或是浮在上面,或是僵在那里,很直,而且氣息的支持,絕不是看你的肺活量的大小,我有的學生肚子吸得很飽,可唱歌還是一點氣也沒有,所以唱歌的氣息,不是看有多少,而是看會不會用。有的老師講呼吸,說要把氣吸在腰的周圍,然后憋住,這樣吸氣肚子是往外鼓的,在唱樂句時,先保持住,然后慢慢地放氣,有時會拿出一張紙,放在學生的嘴邊,來檢驗學生是否漏氣。這種方法會有一個弊端,就是會使氣息和聲音僵化。而潘老師卻告訴我,要收下腹(也叫提“丹田”),在這個基礎上,要“鼓”上腹(胃部)。一邊“收”一邊“鼓”,正是這種對抗,才能使肺內吸入的氣息處于壓縮狀態,從而支持較長時間的歌唱需要。(聲樂術語把“收”下腹叫作“提氣”,把“鼓”上腹叫作“壓氣”)這些只是氣息的前提,那么目的就是在這樣一種吸氣的方法下,達到歌唱中聲音的流動。就像小溪、或江河,從它的源頭最終流向大海。那么氣息流動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將聲音送到觀眾的耳朵里,假想一下,歌者怎樣把聲音送到觀眾那里,他們之間是有距離的,(當然聲音具有其傳播性),但是我們試想一下,我們靠氣息,把聲音送到觀眾的面前,甚至可以感覺用聲音撫摸他的臉,他的心,在這樣的感覺下,你點聲音就傳遠了,也就具有了較好的流動性。我嘗試用潘老師說的這種方法,練習唱歌,覺得氣息運用更加自如,其可控性也更強。但是在給學生推廣時,學生有時會抓不住吸氣的那個點,有時的吸氣就變成提氣了。所以說聲音有時的感覺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這所有好的方法,還需要廣大聲樂愛好者自己在練習的過程中耐心體會,多加思考。

總之,潘老師對我提出聲樂的這三點要素,使我對聲音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確,他對聲樂研究追求與執著的魅力,也深深吸引著我,作為一代聲樂教育家,也是我們學習聲樂專業的榜樣。因此將老師的觀點結合我自己的一些拙見,希望給喜歡聲樂的朋友們帶來一點思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潘乃憲.聲樂實用指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4,11.

[2]潘乃憲.感悟聲樂對國際歌唱藝術的思考與體驗[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11.

篇3

【關鍵詞】聲樂教學;教學形式;教學方法

隨著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興起與發展,各高校聲樂方面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教師資源不足等問題逐漸的顯現出來。要實施新的聲樂教學形式和方法,就必須研究普通高校性質與目標,把握聲樂教學的特點,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開拓新的教學思路。

一、聲樂教學形式

1.集體課教學是聲樂教學的主要形式

隨著聲樂方面招生人數的增加,普通高校聲樂課學生和聲樂課教師的比例不斷拉大,采用傳統的聲樂個別課教學形式已經不能夠完成教學任務,普通高校的教學性質和目標也要求聲樂教學以審美教育為主題藝術教育指導思想,要區別于專業聲樂教學純技能的學習目標。所以,集體課教學已經成為了聲樂教學的主要形式。集體課的教學形式使得教師能有效的組織學生進行集體的歌唱活動,充分的體現歌唱藝術性和社會實用功能。這種教學形式不但解決了教師不足的問題,而且備受學生喜歡。因此,聲樂教學集體課已成為普通高校聲樂教學的必然要求,而且要成為普通高校聲樂教學的主要教學形式。

2.小組課教學是聲樂教學的輔助和提高的形式

在高校的專業音樂教學中,小組課教學是集體課教學的一個輔助和提高的形式,其主要以歌唱發聲練習教學為主。小組課教學的實施要考慮到有效性,通過小組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的聲樂水平有所提高,所以教師要按學生的特點和水平差異進行分組,規模一般在10人以下,課程一般被安排到學期課程教學之后。通過集體教學和小組教學的配合,使得聲樂教學在顧及共性教學內容的同時也關注了學生個體的特征和學習要求。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進行小組教學可以彌補集體課對學生個性化教學的不足,從而使得整個集體教學效果得到提高。

二、聲樂教學方法

近年來,各個教育領域都在強調研究以學生最為主體地位的教學方法,聲樂教學也不例外,要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不斷地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普通高校聲樂教學方法有很多傳統的有效方法如講授法、演示法、練習法、模仿法、交流法、情境法等等。但考慮到普通高校聲樂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授課形式等多種因素,我們還需要在發揚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優秀的新的聲樂教學方法。

1.研究性學習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覺,提高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力,是聲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內容。研究性學習就是指在教師指導下,以所要研究的音樂素材作為討論、研究專題,讓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主動探究,親身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普通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研究性學習能否實施是由普通高校的聲樂教學特點和學生知識背景等因素決定的。普通高校中的研究性學習方法在聲樂集體課的聲樂教學中體現了其特有的研究價值和實踐價值。所以,對于普通高校的聲樂學生來說,研究性聲樂教學是廣泛又深刻,單一又復雜的一個研究課題。由于普通高校聲樂學生的研究水平和人文修養很高,所以開展與高校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水平相適應的研究課題,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聲樂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我創新能力。

2.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最初興起于美國,由于其在改善課堂上的學習氣氛、提高學生的成績等方面都具有顯著效果,很快便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并成為當代主流教學方法之一。上世紀 80 年代末,我國也開始進行了合作學習的研究,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合作學習教學方法的基本理念是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愿意參與到學習中來,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成了和諧合作學習的關系。普通高校聲樂教學與其他學科的不同點就在于它的實踐性和參與性,學生的實踐和參與過程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所以,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喚起學生對聲樂作品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如何使學生克服緊張、羞怯的情緒大膽地表現自己都是教師要關注的問題。合作學習就是要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創造和表現音樂的主人,而教師始終保持親和、欣賞的態度,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一個自由的創造空間,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美的熏陶中,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全身心自由歌唱的快樂。

合作學習分小組進行的一項教學活動,不僅適合于小組課還適合于集體課,符合了普通高等學校聲樂教學的形式特點。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都有大量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表演創意觀點,而且可以互相傾聽觀摩,彼此交流演唱體會,互教互學,共同提高。這樣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可以克服羞怯感、增強集體榮譽感,使大家一起學習,一起表演,共同進步,并且形成一種融洽的愉快的氛圍,使大家在音樂中找到快樂。所以合作學習不但使學生鞏固了音樂知識,而且增強了同學之間的友誼。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特長并予以鼓勵,使其與音樂巧妙地聯系起來,提高歌唱修養,增強演唱自信。

三、聲樂教學評價

想要取得一個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學信息的反饋是一般的課程教學都要遵守的一個必要的教學過程。目前,我國普通高校的聲樂教學課程一般都是作為選修課開設的,但是對于學生來說,選修課也不是為了單純的獲得所謂的學分的,所以當學生選定了某門課程之后,選修在實質上也成為了“必修課程”。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負責,按照制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原則,把規定的課時講好。并且要結合學生平時課堂上學習、演唱的情況,給出學生一個聲樂課程的學習成績或評定。雖然這種課程評估較其它的學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是,評估是一種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必要的方法,也是促進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評估的目的就是讓教得有更章法,學得更有成效。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中學音樂;美聲唱法;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4-018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108

一、美聲唱法起源和在中國的發展

美聲唱法起源于十七、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最初是源于歐洲的宗教活動,開始使用這種唱法的是“閹人歌手”。美聲唱法又可以稱為“柔聲唱法”。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美妙的歌聲”的意思。之所以由“閹人”演唱,是因為在17世紀之前,歐洲的劇院和教堂女性在其內唱歌是被禁止的,可歌曲中又需要女高音來演唱輕柔、純凈的部分,所以就找“閹人歌手”來代替女生聲部演唱,他們的歌聲與女高生相比雖然有一點差別,但是也同樣能夠達到與女高音相同的圓潤和柔美,而且流暢的音色比女高音更深厚有力。他們的唱法,就成為了美聲唱法的最早代表,唱詩班里和劇院里都可以看到他們在擔當著歌劇中女性角色,展示出了真假桑、胸腔呼吸等演唱技巧,受到了聽眾們的喜愛。后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在人文主義精神下“閹人歌手”的做法被廢棄,逐漸允許女性歌手登臺演出。有的“閹人歌手”將演唱技巧和方法交給女歌手,舞臺上男女歌手一起表演出自然明亮、豐富細膩的聲音,這標志著“美聲唱法”的成熟。同時,美聲唱法也不只是出現在歌劇院和教堂,許多歌手將其傳到民間,讓普通民眾學習欣賞這種美妙的聲音,美聲唱法也迅速的風靡于歐洲,許多藝術家甚至將其傳向世界。尤其是在俄羅斯,當時受到了當地人民的喜歡并對其進行了民族特色加工,使其更符合俄羅斯的特色和情感。

美聲唱法最早傳入中國是在二十世紀時期。中國作為一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在古書的文獻記載中就記載過著名的歌唱家,中國的普通百姓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接觸過聲樂藝術,比如元明清時期的元雜劇、京劇等這些以歌唱為主的戲曲,在當時這些聲樂形式都受到老百姓的喜愛。但是在當時的封建制度下,難以有與西方音樂交流的機會。直到時期,人民思想逐漸解放,美聲唱法才陸續傳入中國。但是當時也只是一部分思想開放、有過眼界的人才能接受這種藝術,部分留過洋的、喜歡西方音樂的人才會樂于學習這種藝術。我國最早的美聲唱法開創者有蘇石林、喻宜萱、勞敬賢、黃友葵等,他們虛心向俄羅斯、德國等歐洲國家的聲樂大師,不懈探索美聲唱法的技巧和奧妙,并不遺余力地奉獻自己所學的一切,使得美聲唱法在我國有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和可持續的發展,為中國的聲樂藝術增添輝煌業績。正是因為他們這些藝術家的存在和對聲樂的探索和追求,才使得美聲唱法的表演活躍在中國各地的大舞臺。現在,很多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和民族唱法也都引入了美聲唱法的技巧,可見美聲唱法對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深遠和廣泛的影響。現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的各類大中專院校都有開設聲樂課,也設有美聲唱法專業,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質聲樂人才。而今,美聲唱法的聲樂課也開設到了中學課程中,讓青少年能夠在課堂上接觸西方音樂藝術并學習,因此中學生了解美聲唱法的重要性和掌握其演唱方法、學習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美聲唱法教學方法的重要性

美聲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運用的重要方式和方法。中學時期處于剛剛接觸美聲藝術的階段,所以正確的、合適的美聲教學方法尤其重要,是順利開展對中學生進行美聲唱法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保障。因為美聲唱法的特殊性,它十分注重音色、音質的展現,是一種以特殊發聲機能為基礎的音樂藝術行為,所以掌握基礎性的學習、演唱方法是聲樂學習的關鍵一環。給學生講授聲樂學習的發聲原理,找準每個學生自我發聲的特點和音色,讓學生靈活掌握頭腔、胸腔、口咽腔的發聲作用,能夠在教學和學習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無論是聲樂中任何藝術門類的學習,都要掌握其中的技巧和奧妙,因個人特質采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樣才能學好、學精一門藝術。

三、提升美聲唱法教學方法梳理

(一)注重基礎教學方法

在聲樂教授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礎教學,這是保證美聲唱法教學效率提升的關鍵。在大學教育的美聲唱法中,很多學生對美聲唱法產生誤區,尤其是在唱歌過程中,在氣息的調整過程中鼻子吸氣的技巧上沒有完全學會導致將氣體全部吸到胸腔無法發出美妙的聲音。因此,無論是在大學階段還是在中學時期都需要具有專業素養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美聲唱法傳授。

1.呼吸的訓練。美聲學習中要重視呼吸的訓練,呼吸是發聲的動力和歌唱的生命。正確的呼吸能夠帶來準確的聲音和純正的音質,歌唱中呼吸正確也會讓聽眾享受到優美的聲音。正如意大利聲樂界流傳的這句“誰懂得呼吸,誰就懂得歌唱”。發聲技巧也跟呼吸有著密切的聯系,所謂有氣才有聲,有聲必有氣。對中學生的美聲唱法訓練應該及早進行,采用正確的呼氣方式。在吸氣時,要利用口鼻同時呼氣,同時腰腹擴張,應氣息要沉,氣沉丹田,橫膈膜下沉來達到呼吸的效果;在吐氣時,要保證牙關自然打開,雙唇略收。總之,中學生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應該增加對他們的吸氣、呼氣基礎技巧的教學。

2.起音的訓練。中學生是美聲唱法的初學者,在初步學習中美聲教師應該在起音方面加強講授,而且應該注意“軟起音”的練習。“軟起音”不容易損壞聲帶,但是在練習中為了需要避免聲音一味追求柔美導致的聲帶無力和閉合不好的偏差,所以練習 “軟起音”時就要養成“整身”“整體”的歌唱習慣,這樣能夠使起音扎實而又干凈,同時要注意喉嚨從前部、后部打開,這樣打開能夠使聲音盡量發的圓潤和豐滿。當學生掌握基本的“軟起音”時,在慢慢學習“硬起音”。

(二)重視情感教學法

音樂在學科教學中既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情感藝術。在美聲教學過程中,作為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和學生需要帶有一定的情感去講授和學習,這樣才能更好的達到欣賞美、欣賞藝術的教學目的。現在大部分的中學美聲課程都是依據教材內容對學生展開教學,課堂內容學生會覺得枯燥無趣,不利于學生對這一聲樂興趣的培養和學習,因而影響了美聲唱法的教學質量,所以教師應該結合美聲唱法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情感教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靈活運用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每一首歌曲的教學可以講解一下歌曲的原創背景、歌詞大意,讓學生感受歌曲的原創魅力。同時,教師還要以音樂情感為基礎,充分運用面部表情、肢體語言來聲情并茂的進行講解、演示,從多層次、多角度讓學生感受到美聲的美感,激發學生學習美聲的情感,進而達到教學目的。

(三)加強多媒體教學法的運用

提升美聲唱法教學的效率還要注意多媒體教學的使用。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各個學科,包括聲樂課的教學。從一線教學的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多媒體教學方式新穎獨特,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提高學生學習動力有很大的幫助。多媒體教學屬于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因此,在美聲唱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播放多媒體幻燈片、音頻、視頻,將課堂內容生動的展示出來,比如鼻子呼吸的技巧,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去觀看、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方式。通過這些現代化的設備和教學方式把美聲唱法的發聲特點、呼吸狀態與技巧逼真的展示出來,這樣學生能夠清晰地了解美聲唱法的聲音特點和人體器官的發聲原理,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中學生處于人生學習好奇心最強的時期,教師在美聲唱法教學中應該及時抓住學生的求知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動力,把美聲的寬廣音域、優美音色在學生心中留下藝術美的印象,通過合適的教學方法把美聲課在中學中推廣開來,提升學生的音樂修養和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 張兆宇.淺談美聲唱法教學方法[J].音樂時空,2014(7).

篇5

【關鍵詞】新課標 傳統弊端 閱讀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110-01

英語閱讀是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四要素之一,《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關于閱讀能力的考查不但要求學生要理解具體事實細節,也要理解抽象的含義;既要理解字面意思,又要理解其深層含義,包括作者的態度、觀點、意圖等;既要求理解文章中某句、某段的含義及全文的邏輯關系,又要求根據其含義及邏輯關系進行判斷和推理。英語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如何把握閱讀教學的方法不僅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很重要,且閱讀理解題在高考中的占分比例也很大,閱讀理解對于學生成功應考也就十分重要。因此成功的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是外語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應做到明確教學要求、了解學生的語言信息和理解能力,引導學生融入閱讀情境,設定閱讀任務,培養學生識別語言信息的能力,從而提高閱讀能力。下面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探索,談談自己的一點心得。

一、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有很多弊端

首先,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側重內容教學而忽視了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老師多注重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閱讀材料,而不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這與新課標的要求是不符的。因此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不僅僅是要教學生理解所學的閱讀材料,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去理解閱讀材料,及對學生進行方法的指導和閱讀技能的訓練,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技巧。其次,在教學中教師只是注重知識性的教學,缺乏興趣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只是利用閱讀材料將所要講解的語法知識、詞匯知識一一灌輸給學生,占用很多的時間給學生講解語法規則、詞匯用法,將完整的文章肢解,這就讓學生失去了對文章意義探究的興趣,從而也失去了閱讀的興趣更談不上閱讀方法和技巧的培養和提高了。再者,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一味追求語言知識的傳授,教學目標單一,這樣使學生養成了一種懶惰、模式化的一種閱讀習慣,疏于思索文正更深層的涵義,這絕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和閱讀能力。

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角色應該轉變、方法應該靈活

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倡任務型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探究、實踐、參與、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為此要求老師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滿堂灌,填鴨式的方法,進而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積極探索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老師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改變自己的理念,確立正確的教學觀念。

首先,老師應該從知識傳授者的身份轉變為知識的促進者和合作者。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素質教育正是以人為本, 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 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為主旨, 使學生成為積極主動和富有創造性的學習的主人, 從而全面有效地發展學生素質。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有力的促進者和合作者,根據學生探究活動的需要而提供。其次,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老師應具有多學科的、豐富而淵博的知識。新的英語閱讀涉及廣泛的科學內容和方法,教師必須對科學、知識等的本質有清楚的了解,對科學探究的方法有明了的系統把握且作為學生學習活動有力的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師應該明白在教學中,自己所面對的不僅僅是依靠本門學科知識就能解答的問題,知識的整合性要求教師應具備多學科的、豐富而淵博的知識,才能在幫助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把握正確的探究方向,引導學生不斷深入。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有力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師還該明白學習活動的規律,并根據這些規律來確定自己的工作重點。 在高中閱讀課的教學中應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以達到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呢?

老師應該通過各種手段改變學生拘泥于一詞一句的習慣,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更高的語言層次上,學會從客觀上把握閱讀教學的方法。新的時代,新的教學要求,不同的學習主題要求老師必須改變過去一成不變的教學理念,不斷的加強學習。改變過去傳統的看法。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以適合不同主體的受教者,因此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訓練學生掌握閱讀技巧

閱讀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而是依據不同的情況靈活變化的,一個高明的讀者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調整自己的閱讀技巧和速度。

閱讀方法常提到的有預讀、略讀、瀏覽、依上下文猜測、推測等等。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怎樣依據不同的閱讀目的或閱讀任務選擇不同的策略,而且要使學生自如地進行策略的切換和綜合運用。

2.注重文章背景知識的介紹

將背景知識融合到閱讀教學中去,背景知識在閱讀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由老師來介紹,也可以通過閱讀材料本身給出。背景知識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包含專業知識、社會文化知識等。因此,在教學中除了要介紹相關專業、文化知識以外,社會背景也不能忽視,因為閱讀中造成誤解的往往就是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差異。

3.設身處地融入情感、融入社會因素

老師可以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討論、相互競爭等,同時,老師也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調節。比如,告訴學生遇到生詞或難句時不要慌張,保持冷靜,并采取恰當的猜測技巧解決困難;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設定恰當的學習目標,記錄自己的學習成績,適時地鼓勵自己等等。鼓勵學生深入到所讀的文章中去,結合所學的知識,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等,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俯視文章,從而更好的理解文章。

總之,閱讀技巧的練習對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閱讀效率有著積極的意義。在這方面,老師的職責不僅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提供可供學生自己從本文中提取意義的策略和方法。所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通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自如地運用各種策略,閱讀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師和學生在學習閱讀過程中相互配合,積極探索有效的學習方法,按照《普通高中英語教學標準》的要求,圓滿地完成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任務,進而不斷完善和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和素質。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能力 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082-02

有這樣一句名言: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關系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閱讀是人類重要的活動之一,它能使人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讓人的身心愉悅作為一個有時代感和責任感的教師都應該重視學生的閱讀。下面是我對語文閱讀方法的幾點體會:

一、創造閱讀生態環境

教師應該創造豐富的閱讀物質環境;創造良好的閱讀心理環境;共創和諧閱讀生態環境。比如在學校建立文化墻,設立班級圖書角,組織形式多樣的閱讀比賽,增設閱讀課等相對增強同學閱讀的物質環境。同時要保障學生的閱讀時間,為了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利用課前十分鐘時間讓學生閱讀簡短的詩句,古詩詞等。小學生正處于記憶力最好的時期,久而久之,學生的學識不斷增加,閱讀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可謂是一舉兩得。

教師應該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書籍,書籍是閱讀的對象,合適的書籍才能激發學生對讀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知識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學生給他們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在有合適書籍的同時,教師應教給同學閱讀的方法,閱讀方法是學生能自主閱讀的前提條件,也是學生學會閱讀的基礎,比如挑選書籍時略讀書籍的大概內容,選定后精讀,邊讀書邊思考。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會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閱讀應該是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教師不可強求逼迫,讓學生真正愛上閱讀,并從中吸取營養,這才是教師應進行思考和研究的。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在平時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

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小學是最懵懂的時期,大多數小孩子都熱衷于動畫片,但是我們會發現動畫片用語言形容的時候會顯得蒼白無力,所以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讀故事書,可以通過每天讓同學上講臺講個故事的方式,激起學生對閱讀喜愛。為了更好的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像學校提議設立讀書節,舉辦各種讀書比賽活動,邀請家長參與,讓學生產生閱讀的動力,激發主體意識的前提,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不斷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才能讓學生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知識,形成課外閱讀的習慣。教師可以對于文章的結尾創設懸念情境,讓學生去大膽猜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

三、以身作則,學會感受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古人言: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讀書是教師要以身作則,和學生一起讀,一起撰寫讀后感。用自身的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帶動著學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課外閱讀。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情趣化的語言,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去感受。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語言中的形象來自與客觀世界,但又不是客觀事物的簡單映照,它是作者對客觀事的主要反映表達這作者的情感、感受、思想。形象性的語言是小學語文教材的重點,感受語言的形象就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有人說:如果把形象性語言比作一個人的話,那么語言是他的外表,形象是他的身軀,感情是他的靈魂。教師引導學生去感受語言的形象,不僅能讓學生想象出語言所描畫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形象能夠與作者進行感情的交流,培育學生在閱讀語言作品時的形象感。這樣一方面語言觸動學生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生命和個性的直接感覺和判斷。

四、活學活用,因材施教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曾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何把師生從呆板的教學方式中解脫出來,這正是我們要思考的。教師應該設法使學生不斷體驗到學有所成的,教師要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求真務實使學生學有所樂。

教師應該挖掘自己的感召力,充分發揮表率作用。教師不能沒有感情,如果想要把學生教活,感情豐富是必不可少的。語文課堂便是情感場,不少教材情文并茂,如果配上教者情緒飽滿、面帶微笑,“未成曲調先有情”,再加上學生情緒高昂、思維活躍、輕松愉快,必能產生某種微妙的情感效應。互動是強化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讓小學生在彼此交流中實現強化教學效果的目的。互動教學的形式是從單純的灌輸教學模式向探究教學的一種轉變,能讓學生在談論和探索的過程中吸收有效信息并強化記憶。作為語文教師要真正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了解他們,學會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就會事半功倍。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賞識的眼光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閱讀過程,以讓學生保持讀書的熱情。教師應該發現其閃光點,不失時機對學生進行激勵、表揚,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總之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快樂,從書籍中汲取豐富的知識,是教學的目的,也是教師們努力的方向。書既是益友,更是良師,讓課外閱讀為學生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讓華夏文明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得到傳承。

參考文獻:

[1]王燕.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精神食糧

篇7

一、布置閱讀任務,強化學法指導

教科書中的口語和書面緊密聯系,融為一體,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訓練相輔相成。要求加強培養及訓練學生語言知識的轉換能力,其主旨是讓學生通過讀和聽獲得知識、信息、語言,經過思維在原有知識及語言的基礎上對所獲得的內容和語言進行加工和重組,并賦予新的內容,然后輸出,從而完成交際的全過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向學生布置閱讀任務:進行快速閱讀——掃讀,將段落與圖片相匹配,教師在學生開始行動之前,做出方法提示:注意關鍵詞!之后,在學生進行快速閱讀時,教師在教室內走動,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正確率。接下來,教師找個別同學說出答案,并與他進行方法探討。方法探討從詢問學生的問題答案入手,詢問學生如何得到該答案的,在得到答案過程中用了什么方法,學生回答:通過文章段落中的關鍵詞的方法得出問題的答案。探討解題方法的過程也是再一次為全班同學進行學法指導的過程。

二、創設學習情境,強化閱讀能力培養

語言首先是有聲音的,只有在有聲的環境中學習語言,才能培養和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聽是獲取語言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徑。使用現代媒體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聽說環境和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錄音機、語音室是較為普遍的錄音媒體,其操作簡單,方便教師控制教學信息,改變了以往的隱性閱讀教學策略,實施顯性教學策略,就要明確告知學生這一策略的名稱、功能及如何掌握等。實施顯性教學策略,要提供學生體驗、掌握該策略的訓練實踐,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策略,體驗、內化該策略,體驗到成功感。

教學中,教者應重視閱讀能力培養模式的有效教學,即讀讀結合課型、讀寫結合課型。讀讀結合課型就:激趣導入——新技能要點簡要說明——文本閱讀實踐——學生體驗、內化預測、把握文本的主旨大意、事實和細節等常規能力——核對答案,分享、指導解題技能,總結掌握技能要點和體裁特征——適當補充閱讀材料,檢測新閱讀技能的應用;閱讀能力培養課型是:激趣導入——文本任務閱讀,應用各項技能——核對答案,培養解題技能,總結掌握技能要點——分析、提煉文本中的新語言知識或文本結構——提供新情境,模仿寫作。

三、優化教學方法,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篇8

【關鍵詞】語文教學 學生閱讀能力 培養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是重要內容,也是比較復雜的智力活動,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分析、理解、鑒賞等思維與能力。從實際學情看,閱讀能力是學生比較薄弱的一環,需要教師加強訓練與指導,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質疑探究、鑒賞與評價等綜合能力。對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如下培養策略,以供參考。

一、夯實基礎,培養分析與概括能力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閱讀是收集與加工信息、促進思維發展、增強審美體驗、提升知識涵養的有效途徑。為了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題型在高中語文試卷中占有一席之地,卻也是學生比較頭疼的部分,有些學生甚至一看到閱讀題目就產生畏懼心理,望而卻步。這就需要教師由日常教學抓起,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夯實基礎,豐富閱讀積淀,提高閱讀技巧,也給學生終身學習準備好技能。

首先,通過默讀、朗讀、閱讀等方法,咀嚼字詞語句,分析字詞本義、引申含義及所起的作用;感知語言結構,體會語言特色;梳理情感,培養學生推理與判斷意識,提高分析能力。如《江南的冬景》(蘇教版),文中多次引用詩文名句,引導學生思考是否可互換位置?是否能替換這些名句?說說原因,探究詩句的作用。另外,把握概括方法。在語文閱讀學習中,概括能力是學生需要具備的閱讀技能之一。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同學的綜合概括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高中語文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滲透方法指導,讓學生學會快速而準確的把握文章中心內容與主旨大意。如學習散文類作品時,抓住“文眼”,概括內容;學習議論、說明或者記敘類等文章,注意關鍵詞句與語段,即對表達中心、表述內容起作用的詞語、承上啟下的句段,提煉信息,歸納文章內容。或者依照標題及段意等,加以概括,理解作者思路,如何安排表達順序,梳理結構。

二、放手閱讀,強化質疑與探究能力

閱讀需要讀者的自主思維。但有些語文教師受傳統思想影響,忽視了對學生閱讀質疑與探究意識的培養,常常是包辦代替,學生依賴心理較重,甚少有自己的思維,抑制了學生質疑與探究能力的發展。因而,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只是跟著教師布置的讀前問題進行思考,教師未提問時,就不會主動提問與探索,因為思維是自驚奇和疑問開始的。所以,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與探究,使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逐步養成質疑探究意識,增強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如教學蘇教版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時,以“質疑與探究”為主線,精心組織多樣活動,教師適時予以啟發與引導,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把握質疑探究方法,能夠自主發現并解決問題,也提升審美與鑒賞情趣。比如引導學生課前閱讀全篇,組內交流閱讀中遇到的有關語言語句、篇章構思、細節問題等等方面的疑問。整合質疑問題,教師再予以篩選,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以鼓勵性語言略加評價,不作重點探討,以維護學生質疑積極性;對文章的難點問題或者探究價值較大的問題,比如作者為何心里頗不寧靜?為何寫到江南采蓮之事?等等,教師予以提示與啟發,讓同學們多方位分析與探究;對本文必須要解決的但學生未想到的問題,由教師進行誘導與啟發,比如本文的美主要表現在哪方面?等等;對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可組織學生課后查閱有關資料,深入探究。同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與結論,碰撞思維,實現個性化文本解讀。其次,深化閱讀,拓展延伸,進一步訓練學生探究,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強化探究能力。

三、指導方法,提高鑒賞與評價能力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鑒賞與評價是不可或缺的環節,是基于感受與理解之上的藝術審美與人物事件評說,需要較高的品味與閱讀能力,不僅能夠發現文學作品的好與美,還能具體說出好在何處,美在哪里。但學生在這一方面是比較薄弱的,需要教師強化指導與訓練,不斷強化學生鑒賞與評價力。

篇9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育學生;學習心理;策略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6-0244-01

針對高中學生的音樂學習現狀調整教學的策略和方法,排除音樂學習的心理障礙,以保證音樂欣賞活動的有效開展,以下幾方面作了些改進:

1.構建一個由學生參與自主管理的音樂學習群體,使當今的高中生對“流行音樂的興趣”能向著學校音樂教育中“培養音樂審美能力”的目標穩定持久的發展。

學生對音樂所擁有的興趣,雖說興趣這種心理過程,不象感知、記憶、情感那樣,可以直接構成音樂的審美心理,但是,它在推動音樂學習及音樂實踐活動開展的環境中,通過小組的合作,爭論、質疑交流音樂,使興趣真正成為音樂學習的內趨力。

在學生參與自主管理的音樂學習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最大的發揮,他們參與教學形式的選擇,針對教學目標,提出合理化建議,因為他們自身的音樂學習心理與廣大學生的學習心理有著共同之處,他們提出的想法給大部分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提供了助燃劑。

例如:在了解音樂作品產生的過程中,關于“改編作品”這一課題,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了解改編作品也是音樂產生的一條途徑,并通過比較式的欣賞,提高對音樂的評價能力。“群體”的影響,大部分學生漫漫地步入了“學”的行列。此時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而是通過師生交互的運作,與學生共同尋回一種美的、令人感動的聲音。這種自我管理、合作學習的音樂群體,使學生對學習過程能自我設計,自身的素質和潛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原來學習過程中的被動性學習走向了自主自動的學習。也讓那些單一的將音樂定格在“流行”的學生懂得了音樂的內涵。

2.通過訓練“音樂耳朵”培養學生音樂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創造力,進而提高對音樂的鑒賞水平。

我們說,在人對音樂的感受中,其音樂心理效應就是信號的獲得、傳輸、加工、轉換和儲存的過程,有人會隨著音樂的流動產生愉悅的心境,也有人在欣賞音樂時會進入到詩的意境,這些都是需要通過進入音樂大門的鑰匙一一聽覺后才會引發的。因此,有沒有“音樂的耳朵”就成了音樂欣賞者水平差異、欣賞層次出現差別的重要依據。

1)音樂主題的強化聽賞

音樂中的主題,是指樂曲中具有特征的旋律,它能表現一定的音樂思想,是整首樂曲的核心。格式塔認知心理學認為,如果一首音樂主題,不斷重復,以不斷產生的刺激,使聽者能形成條件反射,情感反應與聯想會隨之產生。對學生而言,這些主題多聽而耳熟能詳時,或許開始只能反射出作者、曲名等簡單的識記,還不能作出更多的反應,但過若干時間后,由于某種巧合,再聽此音樂時,一般會突然領悟這部作品所表述的思想情懷,個人的情感在音樂中找到了宣泄地。這種心理過程在心理學中有一種理論一一頓悟。這種消遣式的聽賞方式,沒有太大的壓力,只是一種識記,但這是必需的,這是幫助學生提高音樂素養的前提。

2)了解、掌握“音樂語言”的組合和基本的規律

音樂是通過一種特殊的語言,做著情感世界的宣泄。然而學生學習音樂的心理受到了這些特殊語言的制約,他們對講述這些內容的“語言”還不甚了解。為此,不斷地注意、學習、了解音樂語言的組合與規律,觀察和積累生活中形象與相應音樂語言的表現方式,就成為高中生在現有音樂學習心理中如何與音樂作深層交流的突破口。例如:在音樂語言中,那密集地節奏、級進的旋律組合會使人的心情緊張,大調式的音樂多給人以明快、振奮人心和積極向上的感覺,連續不斷的旋律下行,則多數引發悲痛、失敗的聯想,那完美和諧的和聲帶來情感上的寧靜與溫馨,而“音色”更給人們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這種了解掌握音樂語言規律的欣賞,能讓學生對音樂作品達到人與物溶、意與境渾的主客觀統一的藝術感受。

3)借助各種輔助手段,創設聯想聽賞的形式

篇10

一、加強英語課堂閱讀培養

高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高低取決于英語的理解能力以及語速的快慢,閱讀作為英語的一項語言活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英語水平。隨著素質教育的需要以及社會的進步,高中英語則更加注重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對于高中生來說,教師應該特別關注學生的意識交流,注重學生心理上的思想教學,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豐富學習生活。

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教師要學會賞識學生,一定程度上給予學生鼓勵,將自身經驗與學生進行分享。在教學模式中,教師應當改變教學形式,徹底消除學困生的厭學情緒,讓學生在實踐中能夠收獲更多的學習經驗。

二、組織學生進行泛讀

閱讀是英語教學的重頭戲,也是學生使用英語的重要方面,閱讀是不斷假設、證實、想象、推理的認知過程。所以,教師應當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泛讀,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英語閱讀的流利程度,同時還擴充了學生的詞匯量。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利用一些實踐活動,如閱讀激趣法等方式來提高學生英語興趣。課堂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更直觀地激發學生積極性。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當創造開放性的英語教學,英語的學習既要依賴于課堂,又要靠學生多以簡單英語進行語言交流,還要注意日常的積累。

三、創新型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