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心理健康疏導方案范文
時間:2023-10-20 17:26: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心理健康疏導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研究背景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國家、教育和社會對集中連片開發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救助政策方面大力傾斜,國家資助經費由2003年的18億提高到2010年的510億,經濟救助機制已經相對完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切實解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特殊困難和突出問題。”所以,積極開展既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又切合當地實際的貧困生心理救助理論和實踐研究,是一項十分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湘西州、張家界、懷化地區歷來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湘西州民族中學等學校集中了大批優秀特困高中學生,通過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與救助機制的研究,著重于民族立人、立本教育,培養適宜區域發展的人才,對大湘西的教育、經濟發展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內外教育理論與現實的研究表明,直接以普通高中貧困學生心理救助問題研究為題的現有成果散見于各種文獻之中,尤其是對連片開發地區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救助的研究,缺乏系統的理論、成熟的運作機制及適當的心理疏導策略與方法。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采用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個案分析法,輔以統計歸納法、經驗總結法,將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了一個較理想的研究水平。
(二)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2014.12―2015.1)
組建隊伍,開展培訓。研究成員涵蓋湘西州、張家界、懷化心理專職教師及有關部門人員,陣容強大,結構合理,實踐與研究能力雄厚,并通過多種形式培訓提高研究成員的綜合素質、心理幫扶專業化水平和科學研究能力。
2.調查研究階段(2015.2―2015.6)
確定調查對象,編制《連片開發地區高中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據調查結果及影響因素的分析,制定救助策略和實施方案。
(1)調查了解現狀。對州民族中學進行了多項調查,調查顯示,州民族中學少數民族學生占學生總數的88%,貧困生約占1/3,部分學生存在焦慮、厭學現象。以447宏志班為切入點,后推廣至全校貧困生,作Zung普測。分析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系統(SAS)數據,發現1194名受測學生中焦慮標準分50分以上的549名,46%學生有不同程度焦慮(見圖1)。對參加清華北大推薦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情況測試》問卷調查,這一群體焦慮高達60%。在高中生厭學情況調查中受試學生厭學、怠學情況較嚴重,個別學生有逃學、輟學現象。
(2)確定研究對象。據調查有效問卷結果分析,建立心理檔案162份,采用“S機有目的性抽樣”方法從中確定30個研究樣本。對包含樣本在內的1194名學生施以教育和引導,兩學期后進行對比測試。焦慮標準分50分以上人數為382名,所占比例由46%下降為32%(見圖2)。
(3)推廣調查研究。在吉首丹青中學隨機抽取30名農村學生進行《中學生心理健康情況調查》普查與分析。數據匯總分析如表1、表2。
分析普查數據,該校學生心理健康程度良好的占50%,有輕度問題的占43%,問題中等的占3%,問題比較重的占3%,嚴重的占0%。焦慮情況分析結果為良好的占27%,輕度焦慮的占56%,中等焦慮的占7%,比較嚴重的占10%,嚴重的占0%,反映出湘西其他中學民族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情況達到73%,有心理幫扶的必要。
3.實踐研究階段(2015.7―2015.10)
通過實踐,總結出“351”心理救助的有效策略,調整方案,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指導、基地提供服務、專業學會引領的科學救助機制,撰寫論文,為湘西民族貧困地區高中學生獲得身心和諧發展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有效策略。
(1)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主導課題的研究實施
課題組起草《湘西自治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方案》,州局依此制定下發了《關于印發的通知》(州教通〔2013〕188號)。主持人制訂《2015―2017年湘西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項目工作方案》,州局依此制定下發《關于實施全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項目的通知》。湘西州教育局成立湘西州中小學心理教育指導委員會,加強對全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規劃指導、組織及管理工作。
(2)州民中創建“351”,以輔導中心為基地,提供心理幫扶服務
州民中在校長王斌領導下,2011年創建湘西州中小學校首個心理訪談室,引進湘西州第二屆教育學學科帶頭人舒暖主持專項工作。2013年,建成州民中心理健康輔導中心(湘西州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站――心靈驛站)。2014年,構建“351”心理救助機制。研發了《高中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標準》,制定了《湘西州民族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綱要》和《課程實施方案》,形成了每班每周一課時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體系。2015年,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國形成了廣泛影響。
“351”由學校帶動家庭、社會實施“五個一”心靈工程,以確保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學校“五個一”即:創設一個心理幫扶教育機制;開展一系列課題研究;打造一個心理輔導中心;探尋一個民族文化傳承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點;上好一堂心理輔導課。同時,舉辦“525”心理文化節、心理主題黑板報和作文競賽等專項活動,創建州民中學生會心理健康部、女生部,開展心理拓展,培訓朋輩心理輔導員,不斷提高學生心理自助的能力。家庭“五個一”即:開展一系列家長心育活動;提供一個家長心理咨詢服務窗口;建立一個家庭心理教育網絡平臺;參加一項家庭教育研究活動;成立一個家長委員會,完善家委會章程、制度、公約,爭取家庭對學校教育的配合。社會“五個一”即:在全州進行一場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教育;把輔導中心建成湘西州中小學心理疏導、學習培訓及社會各界參觀的基地;州民中對貧困生進行經濟、心理共同幫扶,物質、精神雙重資助的做法,目前已成為湘西州學生資助工作乃至州委州政府扶貧工作的一面旗幟;做好全州“助孤”教育心理幫扶工作;廣泛送教,培養一支心理教育師資隊伍;創建一個注重身心健康的社會環境,利用網絡媒體、報紙雜志,建立起多維度、立體式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的心理教育網絡。
(3)專業學會引領“351”,邊驗證邊修訂邊推廣
在湖南學生資助研究會、湖南教育學會學校心理教育專業委員會專業引領下,進行校、州、省三級課題管理,“351”得到了有效驗證。
宏志班入學即建立心理檔案,予以全程心理關注,從2015年8月入校到2016年6月,共進行20次班級輔導,每次課后認真研討并作行動研究,調整施教方案,增強班級輔導的針對性。4XX宏志班有心理咨詢經歷的學生的高考錄取情況見表3,反映了心理救助頗具成效。
州民中實施“351” 由實驗班推廣到所有宏志班,2016屆,51名宏志生參加高考,40人考取重點本科,其中2人分別考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11人考取二本,本科上線率為100%。由宏志班逐步向全體學生推廣,為來訪學生建立心理檔案、開展“351”心理幫扶,輻射到全校教師和家長,促進了學生發展、教師成長,形成了學校新的辦學特色。
心育培訓由課題組成員、心理教師推廣為全體教師以及家長和社會全員。借助香港樂群慈善基金蕭莊夫婦資助項目,全州資助專干、心理教師共2000余名接受通識培訓,87名參加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培訓,66名考取資格證。同時,廣泛送教,在全州企事業單位舉辦“幸福人生”等多場專題講座,惠及幾千名家長,為心理教育在湘西的普及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州內多所中小學前來學習借鑒,“351”心理幫扶模式,對幫助湘西州中小學校乃至更大范圍的學校達成理想的教育效果,推進民族地區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借鑒。
4.課題總結階段(2015.11―2015.12)
研究形成階段性優秀成果,此后修訂研究方案,邊研究邊推廣,邊實施邊驗證,得出研究結論,完成研究報告和論文集。
三、研究結論
本課題研究,分析了連片開發地區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探索了運用差別化原則進行精準補償完成對民族地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發展性救助的理論體系,提出了教育行政部門主導管理、基地提供服務、專業學會引領的科學救助機制和“351”心理幫扶模式,優化了對學生進行物質、精神雙重補償,經濟、心理共同幫扶的心理疏導策略與方法,并得出以下結論。
結論一:通過對樣本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連片開發地區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尤其需要心理疏導。
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焦慮普查和焦慮、厭學專項測查中,統計分析結果呈顯著性,說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情緒特征焦慮特點明顯。隨后開展的各項情況調查,反映出受測學生比對照組焦慮情緒比例高,厭學行為更常見。對州民中參加北大清華面試推薦生的群體進行焦慮傾向主觀感受測試,結果顯示:適度焦慮占40%;中度焦慮占35%;嚴重焦慮占25%,一名學生分值高達73.75,焦慮情況嚴重。調查發現,州民中貧困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比例高達46%,特別是在品學兼優的群體中,這一比例達到60%,厭學、社會適應不良等心理及行為也比一般學生強烈。對吉首丹青中學學生進行調查研究推廣,發現湘西其他中學民族學生焦慮情況達到73%。調查前對課題組成員進行的測試培訓,保證了調查的科學化和專業性。使用的測查技術工具《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系統(SAS)》《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有中國常模,其信度效度都經過驗證。《高中生厭學情況調查量表》系課題主持人編制,有效性有待進一步驗證。調查結果統計分析借助現代媒體軟件技術進行,提高了統計速度和分析的精確性。調查及驗證說明,民族地區部分學生自卑封閉,民族和地區認同感強,大量貧困生和留守兒童存在心理疏導的必要。調查數據為學校和本地區制定預案,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開展提供了參考依據。
結論二:學校帶動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心理教育,實施“351”心理幫扶,是連片開發地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救助的根本途徑。
阿德勒認為,個體心理健康發展不僅要求有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完整家庭,還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湘西州留守兒童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常面對親情缺位,在孤立處理各種事件r容易出現心理困惑。連片開發地區土家族、苗族居民,在歷代傳承中形成了自卑等民族性格的集體缺陷。個體在本民族區域內生活時,民族群體心理接納能讓個體獲得歸屬感。一旦離開原住地,高度的民族認同感降低,影響個體的心理發展。湘西州青少年由偏遠山區的農村走進城市,由民族零散分居地轉到民族集中聚集地學習與生活,貧困的生活、艱辛的學習和追求理想的環境與文化的巨大反差,使之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消除個體心理問題僅憑學校、教師是不行的,這決定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必然涉及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聯動。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因素,唯有學校因素最為可控。只有由學校帶動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心理教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才能更好地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調整學生的不良認知。
結論三:通過個案分析、行動研究驗證了環境策略、生―家―生―校心理疏導策略、情景假設―體驗頓悟―行為指導―行為改變策略等心理疏導策略與方法,確保了沒有一例學生因心理問題失學。
學校班級氛圍、心理咨詢功能室環境、家長的心育能力以及所處地區心育環境都直接影響心理教育的效果。州民中“心理訪談室”兩年接待來訪學生168人,進行個別輔導258人次。心理健康輔導中心落成僅一年,接待來訪學生265人,個別輔導323人次,多次接待各級各類個人及組織來訪。可見,環境溫馨、格調高雅,功能室硬件設施設備建設對來訪者數量均有影響。心理輔導中心向社會開放,利用溫馨的環境感染來訪者,令人們心情愉悅。通過營造以學校教育為主導、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教育為依托的良好環境,推進學生的心理教育。
四、尚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信息化時代,社會日新月異地變化著,學生及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更迫切的需求,民族地區高中階段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實踐上有待進一步推廣,理論上有待進一步鞏固成熟。
主要參考文獻
[1] RobertJ?Ursano等著. 楊華渝譯.精神分析治療指南[M].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
[2]楊宏飛.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研究回顧[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1, 4.
[3]俞國良.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發展[J].教育科學研究, 2001, 7.
[4]姚本先,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M].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 2002.
篇2
關鍵字: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學;瓶頸;解決策略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處于快速、協調發展的時期,是形成和諧個性、培養良好心理品質與行為習慣的好時機;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飛躍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將導致一系列心理沖突的產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具有心理學專業知識的人員根據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心理健康規律,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預防和矯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促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斷得到提高的社會實踐活動。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各中小學校能否開展和落實好心理健康教育切實關系到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瓶頸
教育部政策的出臺顯示了國家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足夠重視,也有許多專家學者圍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獻計獻策,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持。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具有一定的難度,嚴重制約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其瓶頸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專業教師數量短缺,兼職教師水平欠佳
目前,各地中小學校的專業心理教師數量遠遠不夠。一個學校的心理教師往往要同時兼顧百名甚至千名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僅專業教師力不從心,疲憊不堪,而且學生無法與教師進行深入交流,無法獲得足夠的心理幫助和支持。另外由于存在經費不足、對心理健康重視度不夠等問題,某些學校無法配備足夠的心理學或相關專業的教師,只能以兼職教師代課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然而有的兼職教師自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意義就不能夠深入地理解,加上沒有專業的指導,不僅不能從科學、專業的角度發現和解決學生的問題,反而有加重學生心理問題的可能。
(二)教學方式枯燥乏味,學生熱情難以提高
受到學科教育的影響,目前不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以課程的形式開展的,教授心理學知識的痕跡過重,這種枯燥乏味的灌輸式教學學生不能接受,而且難以消化,教育的效果也不可能得到發揮。另外也有學校開展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心理講座等活動,但總體來說,這些活動能夠得以開展的機會比較少,也難以喚起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無法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學生檔案建立復雜,心理數據難以追蹤
從動態發展觀的角度來看,學生的心理是一個開放系統,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因此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和必要保證。它可以為學校的宏觀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可以提高教師教育決策和科學研究的水平,可以為學校心理輔導、咨詢和治療工作提供操作指南,可以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動態的檢測手段。然而在普通中小學校中,既沒有教師又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全體學生定期進行心理數據的記錄、追蹤,并找到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及時的心理干預,因而缺乏簡單、有效的科學手段成為了制約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完善學生心理數據的重要因素。
(四)學校領導重視不足,文化氛圍難以營造
許多中小學校忽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重要性,將心理健康教育視為無關緊要的內容,因而難以營造出適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的良好文化氛圍。這一點突出表現在中小學校的高年級很少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即使開展了也可以隨時為其他課程讓路;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滲透進學科教育以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成長;沒有建設專門的心理輔導室和活動室,以至于即使有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方案,也因為場地問題而無法有效開展起來。
三、突破瓶頸的策略探析
(一)引入學生自助設備,減輕教師工作負擔
專業教師數量不足、兼職教師水平欠佳是制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關鍵性問題,但目前要學校大量補充與心理教育相關的人才也是不太可能實現的。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大量心理教育裝備的出現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突破口。以自主學習訓練儀、智能心理自助眼鏡、智能擁抱引導儀、暖心機等為代表的自主自助類心理教育設備(圖1),利用了多媒體等技術手段,吸引學生自主地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中,通過收聽音頻、觀看視頻、圖像等方式吸收心理健康的各種信息,進行認知行為改變訓練,鍛煉心理自助能力。還有一些減壓放松類的心理教育設備(圖2),如智能吶喊宣泄儀、智能音樂減壓放松系統、智能冥想放松系統等,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情緒狀態,學會舒緩情緒的方法。這些設備都包含了標準化的操作指導和說明,即使是沒有專業知識基礎的兼職教師也能掌控,只需要發揮組織和引導的作用,便可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學校還可以利用心靈傾訴系統,讓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幫助學生答疑解惑。這些設備不僅減輕了專兼職教師大量的工作負荷,而且增強了學生發揮自身潛力、自己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意識。
(二)探索新型輔導方案,突破傳統教育局限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探索新型輔導方案,針對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和實踐形式靈活地開展,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受自己的心理水平所限制,往往并不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需要其他具有吸引力的教育形式的配合才能引出學生的心理困惑,因此學校應從多角度開設活動去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例如當下非常受學生歡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藝術心理療法。它通過在咨詢過程中借助藝術這種特殊的表達形式幫助來訪者提升自己,找到應對問題的方法,特殊的表達形式主要包括音樂冥想、藝術涂鴉與創作、身體雕塑、演劇、重新創作等。教師可以通過智能3D電子心理沙盤(圖3)、音樂、繪畫、舞蹈、心理劇等藝術形式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自我和發展自我,達到心理健康成長的目的。
(三)完善學生成長數據,健全學生人格發展
學生心理成長大數據系統(圖4)為中小學全面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提供了便捷。學生心理成長大數據系統是從學生入學便開始建立心理成長數據庫,利用龐大的數據基礎對中小學生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該系統利用當前先進的云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可以不受時間、空間、設備的限制,讓學生在家或者學校隨時參與心理測評,完成認知調節訓練。家長、教師乃至教育局可通過學生心理測驗成績和認知訓練結果,實時了解和監測學生心理發展、成長狀況,并根據數據分析制定適合各階段學生心理成長的教學方案,亦可對學生進行長期跟蹤,建立適合的心理常模,對學生心理成長做出最適合的綜合素質評估。
(四)構建良好教育環境,帶動積極健康氛圍
首先,學校可以通過各學科教學滲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例如,在各科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的積極成分,以適合中小學生年齡階段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注意力和創新能力等優良品質,并在課堂內外進行良好的師生溝通,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篇3
根據市教育局等多部門印發的《xx市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區扎實開展了校園欺凌專項治理工作。現對我區教育系統學生欺凌防治落實年行動總結如下:
一、認真組織,周密安排
我區印發了《xx區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實施方案》(xx教督〔20xx〕xx號),組織區屬各校參加相關會議進行專門安排,由區政府教育督導室牽頭,相關職能科室共同參與,加強與公安、司法、共青團、民政等部門的聯系,推動各校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工作,堅決遏制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堅持宣傳教育優先、預防為主、完善制度、及時處理,實行月報制度,及時掌握工作開展情況。
二、注重教育,自我保護
區屬各校以多種形式廣泛開展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法治安全等內容的宣傳教育,引導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注重誠信、維護正義的理念,弘揚社會正能量。學習法律知識,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學會自我保護,不發生意外事故。
1.各學校開展以校園欺凌治理為主題的專題教育講座,并邀請警察、安保人員、法官出席,通過大量鮮活的實例,進一步增強了師生對校園欺凌事件的重視程度,增強預防意識和保護意識。有專題記錄、圖片等材料,過程材料詳實。
2.各學校將校園欺凌治理工作與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有效結合。通過國旗下講話、班會、宣傳板報等多種形式展示,使學生對校園欺凌事件明確“什么是,為什么,怎么做”等相關問題。
3.各學校通過家長會、致家長一封信、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全體家長開展以校園欺凌治理為主題的相關培訓,宣傳國家、省市關于校園欺凌的相關政策要求,發揮家長委員會作用,促進校園欺凌治理工作的開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三、完善制度,加強監管
區教育局成立了校園欺凌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學校、班級層層壓實責任,簽訂學校安全責任書,將安全工作列入考核內容。建立了專項治理情況月報制度,及時了解工作進展情況,緊急事件要立即上報并妥善處置,對實施欺凌的學生和相關責任人要嚴肅處理,對被欺凌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并依法進行賠償。
四、強化措施,防患未然
加強校園安全“三防”建設,加大投入電子監控設施,學生進入校園即進入監控范圍,加強門衛、食堂等重點領域管理。區教育局、各學校制定完善校園欺凌的預防處理制度、措施、預案,明確崗位職責,公布學生救助電話號碼并明確負責人。如xx實驗小學向全體學生和家長公布任課教師聯系方式,組建班級微信群;并利用心理咨詢室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和疏導,細致了解學生間的矛盾糾紛、心理問題,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和事端苗頭,引導學生沿著健康向上的人生軌跡成長。xx小學設立了陽光宣傳欄,開展歷史典故、名人名言、四德建設等內容的宣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發生,xx實驗小學對重點學生落實幫扶措施,通過真心關愛、細致調解等方法化解矛盾,及時與家長交流學生在校表現,家校合力做好學生學習和思想工作。
五、強化督導,嚴格考核
建立了學校自查、區級核查工作制度,加強對校園欺凌專項治理工作的指導、監督和考核,深入學校調研、了解情況,解決問題,保障了校園欺凌專項治理工作順利開展。將校園欺凌治理工作納入20xx年秋季開學工作督查內容,在學校完成自查的基礎上,圍繞法制專題教育 、規章制度完善、開展自查自糾、欺凌事件發生和處理四個方面的內容對校園欺凌專項治理情況進行全面督導檢查。督導組深入學校、通過聽取匯報、分組座談、校園觀察、查看檔案資料、個別訪談等方式,全面了解各學校在學生中開展以校園欺凌為主題的專題教育,以及開展思想品德、心理和安全教育情況。通過校園欺凌專項治理工作,規范了學校管理,加起來法制教育,嚴肅了校規校紀,規范了學生行為,營造了平安和諧的校園環境。
六、存在的問題和下步措施
在校園欺凌專項治理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校園欺凌具有突發性和不確定性;二是部分學生家長的認識不全面,成天忙于工作,認為預防校園欺凌事件是學校的事而疏于對孩子的教育。
篇4
【關鍵詞】小學;學校;家長;心理健康
小學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能力培養,還需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家長和學校的互動合作,共同展開心理教育活動,結合實際進行分析,提升彼此的關注程度,雙方共同努力,不斷的進行探索,才能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打下好的基礎。
一、家校合作的意義
對于小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學的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其和校園內的其他教育具有差異性,需要同時重視教育互動、實施環境、教育氛圍、教育對象。環境對于小學生產生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環境具體劃分為小環境和大環境,大環境為整個的社會或是自然環境,小環境為組織、社區、家庭、校園等。針對小學生來說,家庭和學校為產生影響最大的兩個方面。家校合作,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對于各種可能出現的小學生心理疾病有效預防,家庭教學是對于校園教育內容的一種有效延伸,甚至影響到教育效果的成敗,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過分依賴校園內部的健康教育,家庭方便需要積極的加入,根據具體的理論指導合理設計,為校園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通過雙方面的監督幫助,提升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二、具體的合作方法
1.提高觀念意識
目前部分的小學生家長認為,心理教育是學校的工作,最后的教育成果完全由學校決定;部分家長過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關注學生的品德和情感需求。同時校方覺得學校負責專業教育,其余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家庭關注。學校以及家長片面性的認識,造成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完全忽視,雙方都沒有及時關注,造成兒童的情感缺少,產生嚴重后果。面對這種現狀,家長和學校都需要重新認識,顛覆自身錯誤的觀念,真正的思考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明確自身在心理健康中必須承擔的責任。學校和家長及時的交流和溝通,共同為促進心理教育活動的展開提供力量。學校方面借助家長會、家長手冊、家訪、校訊通等方式積極和學生家長聯系,讓雙方逐步認識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和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觀念的改變是后期合作的基礎。
2.聯動活動機制
家校合作關系到三個主體,學校、家長、學生,為了促進合作教育模式的落實應用,發揮應有的效果作用,學校和家庭之間需要建立針對心理教育的聯動機制。通過科學合理的活動計劃提高雙方的聯系,穩定雙方的關系,通過合作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實。學校需要定時的舉行家長會談,或是親子互動活動,讓學生的家長聚集到一起,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方式、內容、時間、手段展開全面的討論研究,教師和家長及時交流,讓家長對于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具有了解,雙方共同制定策略,提高配合效率。在家長的監督下,學生在家庭中保持好的態度,堅持正確的習慣,逐步提升學習的熱情和信心。經過研究分析發現,很多小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為校內成績不理想,感覺到巨大的心理壓力,失去學習的良好體驗和感受,逐步將自身的興趣轉移到打架、游戲、網絡空間中,長期發展產生心理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家長需要對于學校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具有大致的了解,針對性的對于學生進行適當疏導,家庭生活中不給予學生過多的壓力,平時避免應用過于激烈的言語,逐步降低學生心理壓力,調節心理狀態。
3.構建協調結構
學校需要建立專業的機構,為家校合作的良好運行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構建系統化科學的指導體系,實現家長委員會、關鍵負責人、行政領導各方面的良好協調,讓各個方面教育者在有序的指導下,共同努力,為計劃落實奠定基礎。家長和學校的教育職責需要明確,主要負責人需要針對管理方針,重視促進家長和學校的互動監督和扶持,保證合作教育落實中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各種的教育活動或是方案應用到實際中,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義化。專業結構內部的工作人員需要調查分析合作的具體狀況,通過及時有效的回饋,為后期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指導意見,為長期的發展提供可能。家長和學校需要明確的是學生的主體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整個教育實施環節中,需要重視學生的感受和意見,激發小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幫助學生逐步認識自身、完善自我。家校合作中需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征,主動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及時發現學生的疑惑和困擾,通過引導讓學生自愿的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4.加強心理指導
家長教育觀念初步轉變后,后期的落實中時常出現偏差,最明顯的狀況為學生的考試成績落后或是達不到預期目標條件下,家長會采取一定的措施,造成學生的心理壓力,感覺到焦慮、恐懼、害怕,并且很多的家長和學生溝通中關注點是學習成績,在日常中不自覺提升學生的緊張感。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應該徹底,家長自身需要構建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日常的溝通交流中采取理性的態度。學校需要定期的對于家長展開專業的培訓或是指導,讓家長深入認識到小學生的心理狀態概況,幫助家長分析學生的心理特征、發展規律,講解正確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方面的綜合教學水平;學校方面把握學生共性的條件下,考慮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因材施教,通過家庭和學校的有效合作,真正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正確的選擇,起到正面積極的效果。
總而言之,小學教育工作中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學校和學校通過合作,設計出符合實際應用的心理健康實施計劃,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家長的認識水平和參與程度,對于實施的狀況進行監督和管理,真正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應用中,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篇5
一、比賽目的
為進一步提高我校班會質量和班主任帶班能力,提升班級管理水平,切實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和主動性;使學生通過主題班會,學會自主教育和自主管理,得到思想教育和熏陶,增強對國家、家庭、學校、班級的熱愛感和榮譽感,提升班風和校風,密切家校聯系,形成養成教育家校合力,促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根據《關于舉辦2021年全鎮中小學主題班(團、隊)會課競賽活動的通知》(區教研發〔2021〕1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此活動方案。
二、參賽對象:
7-9年級各班。
三、競賽內容:
主題班會設計方案和現場競賽(二合一)。
四、競賽主題:
本次全鎮中小學主題班(團、隊)會課競賽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內容確定不同學段參賽主題,初中學段為“誠信”主題。 參加競賽的班(團、隊)會課要緊緊圍繞各自主題、結合學生實際設計課程內容,符合中學班會課教育教學的特點與規律,突出價值認同和習慣養成,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導向作用。活動納入養成教育家校互動策略研究課題,從愛校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禮儀教育、誠信教育、安全教育、愛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與前途教育、學生思想疏導、學習方法指導、班級文化建設等方面,結合班情確定參賽主題。
六、競賽辦法
(一)比賽成立組織領導機構
組長:
成員:
(二)分組
1、比賽分為校級賽和學區賽兩個階段。
2、校段校賽:(3月15日前完成)并組織班主任經驗交流研討。
3、學區復賽階段(2021 年 3 月 15 日至 3 月 18 日)
七:評委安排:
八:評分辦法:
篇6
為切實完成脫貧攻堅“義務教育保障”目標任務,鎮政府決定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學困生、孤兒、殘疾兒童工作,為進一步鞏固控輟保學工作成果,從源頭抓好控輟保學工作,全面完成我鎮脫貧攻堅各項工作任務,特制定此工作方案,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一、實施對象
全鎮*-*歲留守兒童、學困生、孤兒、殘疾兒童。
二、目標要求
切實增強抓好控輟保學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組織工作成員單位及相關部門廣大干部職工和鎮政府、村(居)委干部、中小學教師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學困生、孤兒、殘疾兒童等活動,加強社會、學校、家庭聯系,采取逐村逐戶逐人逐項的方式,加大勸返,嚴防出現新的失學輟學。
三、成立工作領導小組
四、實施步驟
(一)開展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活動
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宣傳教育,開展防溺水、交通等安全教育和家長提醒告知,加強心理教育與疏導,了解家長對子女實施教育的狀況,探討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了解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等需求,提醒要求家庭承擔監管責任,避免出現監護空白,引導學生家長樹立良好家風,創設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促進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
(二)法律入戶宣傳活動
大力宣傳《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教育理念和法律知識。進一步增強家長(監護人)依法送子女入學的自覺性,遏制“讀書無用論”、“早婚”等不良社會風氣的蔓延,自覺抵制黃、賭、毒和封建迷信思想、非法宗教影響。多次勸返無效的輟學學生和家長,落實行政督促復學和司法督促復學勸返程序,營造司法控輟保學的良好社會氛圍,確保每一個適齡兒童少年依法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切實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提供保障。確保每個學生以及學生家長都能夠知道不讀書是違法法律的,是要受到法律的追責。
(三)開展孤兒、殘疾兒童走訪活動
要切實保障適齡孤兒、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益。各包村工作組要對本村委在冊的適齡孤兒、殘疾兒童少年做好關愛工作,讓其感到溫暖,增強學習信心。
(四)開展困境兒童少年的幫扶關愛活動
全面關愛困境兒童,對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家庭、病殘家庭、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庭子女、流浪返鄉兒童、孤兒、服刑、心理行為有偏差學生家庭、學習困難學生家庭等特殊群體加強關注關愛。在家訪活動中,向家長宣傳國家教育、資助政策,宣傳市中小學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了解子女實施教育的狀況,交流探討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積極幫助其解決生活上、學習上遇到的困難。根據特殊群體的實際情況開展耐心細致地做好學生的關愛和幫扶,讓其感到溫暖,增強學習信心,堅定返校決心,確保不因困境而失學輟學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
各村(社區)、各中小學校、鎮直各單位要高度關愛留守兒童、學困生、孤兒、殘疾兒童工作,強化工作措施,按照職責分工,精心組織,確保關愛留守兒童、學困生、孤兒、殘疾兒童工作落到實處。
(二)加強督查,嚴格追究。
鎮紀委不定期通過明察暗訪的形式進行督導檢查,深入基層了解工作情況和工作成效,對發現的問題要及時反饋,并要求限期整改,切實提高督查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篇7
關鍵詞: 職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職中生是剛剛脫離義務教育的孩子,也是才脫離父母的懷抱打算學成一技之長的未成年人。在身體發育上日趨成熟,而他們的心理是否成熟了呢?職中階段,正是職中生打好心理健康根基的關鍵時期。這對于職中生今后的成人、成才乃至社會的和諧都是至關重要的。
一、職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據調查顯示,職中生欠缺心理素質,表現為依賴性強,缺乏自立和適應能力,離開父母的庇護會出現焦慮等情緒。在一些媒體中,也常可以看到職中生因為自閉、焦慮、強迫、精神分裂等而引發傷害事件的新聞。每年,各大職校都有職中生由于心理問題而無法繼續學業。因此,對職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刻不容緩。
二、引起職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
影響職中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兩大部:一是主觀原因,二是客觀原因。
從主觀方面來講,職中生正處于十六七歲,正值青春叛逆期,心理變化較為激烈。由于心理還不成熟,心理沖突也時有發生。比如:理想和現實沖突:職中生在初中也一樣希望將來能考上高中、大學。可在中考中,他們失利了,只能上職中。很多職中生是懷著失落的心情走進職校大門的;自尊和自卑沖突: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等的差異,有些孩子在與人交往中就產生了自卑的心理;獨立和依賴沖突:職中生是即將成年的學生,從自身方面他們渴望早日自立,但仍存在依賴心理;求知與能力差沖突:職中生學習的目的是希望掌握一門技能,將來能順利就業。可是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差,對于專業知識和技能不能掌握到位,就會對未來就業產生焦慮心理。
客觀方面來講,原因是多元化的,體現在對職校的適應上:生活環境有所改變,很多學生是第一次離開家過上寄宿生活,這就要處理好與同學、老師的人際關系。另外,學習環境也有所改變,職業學校以專業課為主,老師的講課和教育方式需要適應;在同學之間的交往上“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里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傾吐衷腸”已經成為職中生生活的常態。這種生活方式折射出職中生在人際交往上孤獨、迷惘的心理困惑;在社會因素上,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家庭,現在有些家長不會做家長,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傷害,甚至還有家長離異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二是社會,職中生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響。而我國社會處于轉型期,各方面矛盾比較突出,勢必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三是網絡的快速發展雖帶來了便捷,但不良信息也層出不窮,職中生很容易受網絡誘惑,一旦有了網癮就很難戒除。
影響職中生心理的因素雖然錯綜復雜,但能夠找到根源。所以,在職中生出現心理問題時也就能根據不同的原因采取措施了。
三、改善職中生心理健康的對策
1.提高職中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可在課程中,增設心理健康課程,教授自我心理調適的技能。也可組織心理健康講座,提高心理調適能力。
2.教師平時可多引導學生,疏導不良心理。平時,多關心學生,對于心理問題早發現早糾正。在這里,有必要結合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個案例來說明。這名學生是走讀生,開始給我的印象還不錯。可是,有幾件事情的發生,讓我警覺起來。比如說,該生雖為副班長,但經常遲到,經過多次說教仍效果甚微。后來,他的變化就更讓我吃驚,男生卻畫黑眼線、擦粉還用增高鞋墊,集體活動也不愿參加。面對這樣的情況,我的第一反應是該生肯定在心理上出現了問題。我一面向學生科科長反映,一面向該同學的家人了解。我了解到:該同學是外省人,父母在他還很小的時候就來我省做生意了,他一度是缺少關愛的留守兒童,與奶奶相依為命。后來父母生意穩定了,把他接到了身邊。對于該同學來講環境和同學都是陌生的,后來他變得沉默寡言,不愿意與人接觸直到變成現在這樣。我到網上搜索了不少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用來慢慢開導他,甚至感化他。我還派同學接近他、幫助他,與他多交流,也叫他的父母親平時多帶他外出走走,但一系列措施下來收效甚微。我只能求助于一名國家心理咨詢師。我了解到這種情況,可能已經出現了心理疾病,對于該同學采取普通的心理策略是行不通的,必須對癥下藥,去專業的心理咨詢中心做量表測試,才能確定有沒有心理疾病。于是,我與他父母親碰頭,將這種方案陳述,他們表示接受量表測試。因為心理問題還是早發現早治療對孩子比較有利。他目前在學校的轉變還不大,比如,還是不愿意和班級同學一起上體育課。但他媽媽說,在家的表現已經有所改觀,比如,他以前很宅,一回家就不愿意出門,但現在能陪家長一起去超市買東西。我派去照顧他的同學也說他比以前更愿意交流了。而且,在班會課上他會高歌一曲。雖然,該同學的轉變還不是很明顯,和普通心理健康的學生相比還有差距,但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放棄不拋棄,任何一個孩子都能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的學生。
3.職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也要有家長的配合。家長首先要正確對待心理問題,最好具備一些心理知識。
4.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營造好社會環境,更有利于個人的健康和國家的和諧發展。
四、在職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能出現的幾個誤區
我們在對職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避免進入誤區,主要有:學校設立了心理咨詢室就好了,沒必要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是德育工作,是政治老師和班主任的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針對個別學生,大多數學生不需要。避免類似的誤區,對全體職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會使職中生更加健康地學習和生活。
五、對職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實現的目標
對職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塑造健全的人格,避免心理問題引起的傷害,從而更好地掌握各項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健康的心態來面對人生。
目前,全國各校都在推進校園安全工作,在職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將會減少很多傷害事故,對學生、職校的發展乃至國家的和諧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應該早日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陳家麟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與操作.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岳曉東,祝新華著.中小學心理輔導實用理論與技巧.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篇8
一、重視教師心理健康防衛
教師這一職業,容易受到一些不容回避問題的困擾,例如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作業拖拉,學習不努力等,常容易造成心理上產生不良情緒,如果這種不良情緒得不到及時地舒緩,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在我們的師德教育讀本《警鐘長鳴》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案例中的很多教師沒有愛生之意、疼生之心,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或是粗暴簡單的處理學生不聽話、不愛學習等問題,讓人感覺有點心理變態。我覺得其實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這樣的問題,老師容易把生活、工作中的不順心發泄到最無辜的學生身上,在這方面,我覺得學校應當設立專門的心理機構幫助教師梳理情緒,傾吐心聲,建立良好自信的心理。我建議在每個學校除設立學生心理咨詢室外,還應設立教師心理咨詢點,讓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員定期進行講座或活動,以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及應對、處理相關事情的能力。
二、增強教師角色轉換能力,提高職業心理素質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起著主要的、決定的作用。引起教師心理不平衡的外部因素復雜多樣,但并非每一個教師都因此而存在心理問題,關鍵在于教師個體的心理調節能力,它是決定教師心理健康與否的核心。
因此,我們要引導教師善待自己,正確認識社會消極現象、挫折情境和環境壓力,既不因他人的評價而影響自己的情緒,也不為取悅他人而過分自責或違心行事。我們可通過繼續教育的正規教育方式,促使教師認真學習有關心理保健與預防的知識,加強心理健康意識,學會情緒的自我調適,不斷修正自己的認知觀念,提高自己的角色轉換能力,以積極的心態對待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挫折,并善于從工作和生活中去體驗成功。還要幫助教師懂得正視現實和適者生存的含義,學會讓自己去適應新的教育觀念、方法和要求,在適應中求發展。建議利用寒暑假組織教師外出旅游觀光、訪問,使教師釋放不良情緒,舒緩身心,增強見識,拓寬生活空間和交往范圍,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三、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主動為教師排憂解難
學校的校園氛圍主要受學校的三大核心人際關系――領導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教師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師生關系的影響,而領導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首先要求學校管理者要改進領導作風,實行科學管理,加強與教師的感情溝通,努力維護和發展教師的根本利益,致力改善學校的人際關系。第二,學校要為教師提供條件更新知識,完善知識結構。教師只有提高了業務能力,不斷進取,才會有心理上的安全感。這可通過選送教師去高一級學校進修學習來實現。第三、學校的政治業務學習、科組活動時間,可用來定期請有名的心理學專家、教授來校開展心理健康講座,進行有效的教師心理疏導,幫助教師悅納自我,陶冶情操,從容對待挫折與失敗,深刻領會教師工作的真正價值。再者,學校要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圖書資料和音像資料,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經濟待遇,在物質條件上,實實在在地滿足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四、改進現行的師范教育,提高準教師的素質和能力
師范教育是培養教師的搖籃。一直以來我們的師范教育“寬入寬出”,只要文化課達到合格便可走上第一線成為教師。其實,這里面有不少人不適宜當教師。再者,由于教育系統內部存在“重文憑、輕能力”的現象,一些校長盲目攀比形成人才的“高消費”,放松了對引進的高學歷教師的要求,加上日前推行的教育人才招聘機制中缺少對教師心理素質的測評,讓那些不適宜當教師的人“混”進了教師隊伍。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師資,必須嚴格把守教師的“進口”關。一方面,師范教育要加強對準教師的全面素質能力培養,尤其是加強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學理論。另一方面是盡快建立教師心理素質測評機制,精心挑選那些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質人才進入教師隊伍。再者,教育部門要把心理健康作為教師任職資格的重要條件之一,定期為在職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測試及培訓,每五年進行一次教師資格綜合審查,不合格的教師不能再擔任第一線的教學工作,另安排其他工作或下崗待業。
五、開展教師層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指導
建議各校將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納入校本教師培訓與師德建設計劃中,重點分解為兩個部分:一是教師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常識;二是教師要掌握和學會應用一定的、初步的面向學生與家長的心育知識與技能。嘗試以菜單方式,結合各校需求協助提供適當的授課資源。按照《皋蘭縣中小學教師心理課程實施方案》,根據已有的菜單式培訓目錄,直接面對基層學校或有效引進專家資源開展專題培訓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和中小學班主任,使其能夠運用高效、無負作用的心理干預技術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人格問題、學習障礙與潛能開發問題等實施高效干預,立竿見影地解決神經癥、學習障礙、人格發展困擾等問題。
篇9
由于小學生的年紀比較小,而針對特殊學生,其的先天能力和其他正常的學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而處于該階段的學生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在學習上會出現學習力不集中的情況,特別特殊學生在自身視覺或聽力有困難的情況下要想很好地去掌握知識本身就是一件較為辛苦的事情。
一、小學特殊教育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形態
1、在學習中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
學習上注意力難以集中的情況的出現,這主要是因為小學生在身體發育過程中一般所表現出的基本狀態,而教師在遇到這些情況時需要及時發現特殊學生面對的一些問題和成績下滑的源頭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指定良好的學習計劃,同時在特殊學生出現學習狀態起伏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后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適時調整教學內容,比如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些學生在課余之余所關注的話題,比如互聯網技術甚至是電子游戲都可以是師生之間所交流的內容,所以說小學階段的特殊學生雖然在身體上可能有一些缺陷,但是其學習能力在某些方面并不比正常的學生差,在具體的心理健康教學中,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需要事先對該階段特殊學生的心理狀態有基本的認識并且及時指定教學方案。
2、面對一些不良社會現象缺乏足夠的抵抗力
由于小學生的整體年齡偏小,而學生的在面對網絡和其他一些社會現象時容易被其外在特征所吸引,并且一些學生可能還會深陷其中,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對這一類的現象的弊端自己可能會造成的危害進行宣導講解,讓學生在接觸這些事物后對其有了基本的認識,這樣學生在心理上對這些不良的事物有了基本的抗體后也就很好地避免了學生在學習上可能會遭遇的學習心理上的問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而特殊學生在學習中如果能夠在前期形成一定的心理預期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在面對網絡游戲和其他不良的事物具有一定的甄別能力,這對于教師而言,其心理健康教學的效果也會體現的更為明顯。
3、特殊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尚處于形成階段
由于小學生的個人價值觀、世界觀還需要學生通過后續的學習和一些生活體驗去感知形成,因此在感知形成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特殊學生在學習中會因為面對一些挫折產生一些消極的心態,而由于自身在身體上存在的一些缺陷,使得其在學習上長期處于一種自卑的狀態,這種狀況顯然會讓學生喪失學習動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培養特殊學生面對困難時具有積極的心態,也就是抗壓能力和緩解個人負面情緒的意識,這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在此時需要在自身心理素質還處在形成的時期不斷地加強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而教師則需要從中引導。
所以說在小學階段,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學的實踐效果首先需要教師對初學生的心理狀況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礎上指定具體的教學策略,學生在此時所表現出的心理問題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上都客觀反映出了學生的心理問題,所以教師只需要從中進行引導并且及時對學生提供心理支持。
二、如何讓特殊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
1、在特殊學生學習上給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給到特殊學生的心理支持主要是指教師在心理教學中在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給予學生一定的心理輔導過程,比如特殊學生可能會在此時出現不自信,對于其他人的冷嘲熱諷十分在意等心理問題,這時教師可以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如先天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去很好地去面對這些問題,只有敢于面對現實,并且活出自我,在學習上證明自己也可以做的和其他沒有缺陷的人一樣,這樣特殊學生就可以很好地去學習,教師在具體的心理健康中需要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然后讓特殊學生從中獲得心理援助,這樣特殊學生對自身的問題也能夠重新審視并且也有了好的定位。而教師提供這些心理支持主要是針對特定階段特殊學生而言的,這并不排除特殊學生出現其他的心理問題,當然具體的心理問題需要用對應的方法去應對。
2、對特殊學生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提前預判
準確來說由于特殊學生在成長過程往往會在面對自身心理問題上通常會采取順從自身的意愿或者在長者的勸導下進行改進,但是小學的特殊學生所面對的心理問題不僅僅局限在在學習上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對陌生事物缺乏足夠的抵抗力上,而特殊學生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往往可以通過教師平時的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一定的心理防范措施,但是隨著學生的年齡增長,一些不好控制的心理問題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顯現出來,比如不合群心理、個性化問題等等是新時期比較難控制的內容之一,因此只有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提前對這些問題進行預判并且及時制定措施,才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讓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到控制,比如對于不合群心理,教師可以在前期教育中讓學生了解參與、互助以及相互協作的基本含義,這樣學生在遇到這類問題時也可以樂于去參加活動并與其它同學一起愉快地玩耍。
總的來說特殊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師需要從學生自身的情況出發,比如視覺有問題的學生需要對其進行其他方面的學習介紹,聽力有問題的學生則需要向視覺上去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總之要根據特殊學生的所產生的心理情況和在學習和生活中面對的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即可,總之特殊教育的關鍵點在于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熱愛生活,適應社會的發展。
篇10
社會在進步,科學在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在加快,思想觀念在不斷更新,人際關系、社會環境日趨復雜,不正之風、腐敗現象日益滋生,金錢唯上、物欲橫流的意識嚴重的侵蝕著人們的心靈。昔日寧靜、純潔的學校教育陣地和校園文化生活空間也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影響。加之獨生子女增多,學生生活上的優越感增強,受家庭溺愛、社會關愛等諸多因素誘導,造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多,引發了許多有識之士及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整合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改進教育手段,形成教育合力,尤其對于促進小學生身心能全面、健康、積極、向上的良性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作為一名教師,學習和掌握兒童的心理衛生常識顯得尤為關鍵和緊迫,這是能順利開展工作的前提。下面,結合自己在新課改中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嘗試,談談本人尚不成熟的部分體會和做法: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積極樂觀面對現實
小學生的心理遠比成人敏感、脆弱得多。教師的言行、情緒、性格的輕微變化,有時都會給學生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加強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培養和學習是至關重要的。任何挫傷學生自尊心,使他們失去自信變得沉默寡言、孤僻自閉的做法,都是不理智的,教師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必須表現出健康、陽光、穩定、成熟、冷靜、平和的心理狀態,教師的心理常態應是不慍不怒、不亢不卑、不威不欺、寬嚴適度的,積極態度永遠多于消極態度。對每位學生的態度要保持均衡,一碗水端平,不憑自己的好惡,偏袒、鄙視、冷漠學生。處事要公平公正,不能厚此薄彼,偏執一隅,對學生應一視同仁,注重自我心理的不斷完善。能正確對待挫折、積極樂觀、自重自愛、自信自制、尊重他人、愛護學生、言行一致、務真求實,敢于直面生活,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健康向上、快樂成長的良好心理素質。
二、構建社會、學校和家庭相結合的教育體系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學校這塊主陣地和課堂教學這條主渠道外,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的耳濡目染和正面引導,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和言傳身教,二者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以便于培養學生自信、自強、自立、自省、自我調解的能力。
1、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參觀、訪問、調查、聽講座、開座談會、演講、主題活動、小組參與、個體參與、體驗生活等多種方式。可組織學生到革命歷史博物館、社區服務部、敬老院、英雄連隊、文明交通督查崗等單位去學習。參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種公益活動,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體驗成功的喜悅、工作的不易和生活的艱辛,培養他們面對困難不畏縮的良好性格,從而影響其面對挫敗時的心理疏導,保持健康心態,增強在困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
2、加強家校聯系,積極開辟和拓寬與家長的溝通渠道,及時收集和反饋學生日常行為中存在及發生的新問題。做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為學生的成長環境創造良好的氛圍,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養。
3、學校教育除教材之外,還要汲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優勢,采取聽、說、講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收獲中感悟,在感悟中認知,在認知中理解,在理解中成長。
三、加強幫扶疏導,關注特殊群體
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在不斷上升。由于嚴重缺失父母關愛,家庭教育又不到位。所以他們的逆反心理強,對抗情緒高,行為怪癖,言語粗俗。這就給班級管理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如何帶好這個特殊群體就顯得尤為重要。
1、用愛引領,培養良好習慣。
教育發展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日臻完善,人格非富多彩,個性充分發展。每個學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發展潛能,只要善于為具有不同智力潛能的學生創造適合他們發展的不同的教育模式,每個學生都能成才。
我們必須重視多元化的班級管理理念,關愛留守兒童,為他們提供寬松的發展途徑,把教師的愛與他們的幸福、尊嚴、人生觀聯系起來,通過設計多種活動,培養他們重建人生的意義和生活方式,培養他們文明、良好的生活習慣,自覺主動地學習和完善充實全面的人性。
2、尊重人性,教給生存方法。
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正愈來愈成為全社會普遍推崇的時代風尚與積極倡導的自覺行為。
為此,我們必須尊重留守兒童,從人性發展上真正理解和關注他們,教給他們生存的方法,讓他們學會生存的技能與態度。
第一,學會生存。通過挫折教育等途徑,讓他們在逆境中不斷獲得生存技能,培養他們的個性和競爭意識。
第二,學會關心。就是要學會關心個人、他人、群體、全人類;關心社會、經濟、生態、全球生存環境;關心真理、知識、學習等生存技能及其人道取向。能懂得規范自己的行為,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
第三,學會學習。首先要引導他們學會尊重知識,牢固地確立知識價值觀;其次要引導其學會如何獲取知識,培養他們獨立獲取、掌握、研究和創造知識的能力。
第四,學會創新。教給他們要學會發現、發揮自己的創造潛力,挖掘出隱藏在自身的潛能,培養其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創新個性。
第五,學會合作。就是在合作過程中,要學會認識自己,尊重他人;在人際溝通與交往中,要學會,相互諒解;在遇到困難時,要學會協作互助,精誠團結。
第六,學會負責。在作出滿足自己需要和需求的個人決定時,相互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四、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班集體
班集體作為學校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在各級各類工作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們只有通過更加人性化的管理,為之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才能達到我們所期盼的結果。
1、堅持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班集體的本質要求。
構建和諧班集體,包含著促進師生間的和諧與學校、家庭、社會的和諧等內容。
堅持以人為本,不光有利于引導學生向著正確的目標健康發展,還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班級管理與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有利于促進班集體的和諧穩定。
2、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是構建和諧班集體的必要前提。
(1)是個性化發展原則。班集體的每項工作與活動安排,都要按學生的特性潛質發揮及其長遠的發展來考慮,不能僅僅從班集體功利性目標出發。
(2)是引導性管理原則。班集體中的所有成員,都要平等、友好,互相建議,互相協調,共同努力完成班集體制訂的各項奮斗目標,在此過程中再謀求各自的個性化發展。
(3)是學生與班集體共同成長原則。班集體的發展不能脫離學生個人的發展,要在個人的個性化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真正的以人為本管理的班集體。
(4)是環境創設原則。就是要創設一個能讓所有學生全面發展的場所,間接地引導他們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并學會自我管理。
五、創設適宜的育人環境,注重良好的育人方式
1、要創設優美、和諧的物質環境。
給學生一片天空,讓他們自由翱翔;給學生一張白紙,讓他們描繪七彩人生;給學生一塊材料,讓他們自行創造;給學生創設一個屬于他們的空間,讓其天性得以最大限度的超水平發揮。例如,教室、文化走廊作為學生主要學習生活的活動場所,我們應力爭使其保持和諧優美,溫馨舒適。所擺放的學具、玩具應有利于開發學生智力和有益身心健康,所布置的內容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動靜結合,張弛有度,具有誘發小學生多種活動的功能。這對于喚起小學生熱愛生活,陶冶情操,激發求知欲,培養探索精神、生活情趣與創造能力,無疑起到了引導、帶動、促進和激勵作用。
2、要創設民主、和諧的精神環境。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用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闡述了認知與情感的關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若沒有“情感”這片“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也就無從撒落和“播種”。
(一)、建立平等、民主、寬容、真誠、和諧的師生關系,注重師生的心靈溝通。
現代教育觀認為,教師不再是教育的主宰者,不再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威。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思想觀念,以親和、平等、友善的口吻與學生交流,坦誠面對學生,縮短師生間的“心距”,深入學生心靈深處。這樣做,才能打開他們的心結,消除師生間的鴻溝。學生就會覺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保護,情感得到了理解,理念得到了認同,行為得到了支持,他們的創造能量就會盡情釋放出來,就會充分地張揚個性、展示自我。在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教師只需要扮演好一名出色的引導者、組織者、協調者的角色,用真誠換真心,學生才會自覺地和你交朋友,你才會及時了解、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才會真正成為一名輔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和成長的文明使者。
(二)、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建立健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考核與評價機制。
學校在進行心理健康課堂教育的同時,也應在小學生中開展各種積極而有意義的活動。例如,組織書畫、歌舞類活動,可對學生進行增強自信、美化心靈的訓練;開展各種智力競賽,可對學生進行心理的穩定性和抗壓性訓練;通過各類體育活動,可對學生進行承受挫折、克服自卑心理的訓練;讓學生自己設計各科作業,可對其進行創造能力的訓練。
同時,學校還可根據校情、班情、教情、學情等因素,建立適合考查各級各類學生的成長檔案,逐步健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考核機制。
為此,我們必須首先推進以激勵為主的管理方式。坎貝爾曾指出,個人成就=能力×激勵。一個有著較強能力的人,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激勵,其能力的發揮程度就很低,因而也難以實現成就。要認清個體間的差異,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設計多種激勵方案,實行個性化的激勵措施。其次是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它能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實踐表明,學生越樂意留在集體中,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越強烈,集體對他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各項工作就能順利地實施。再次是實施科學的考核評估。要堅持公開透明和及時反饋的原則,把指標法和相互比較法結合起來,采取多種考核評估方式:一是教師對學生考核;二是小組評估;三是相互評估;四是自我評價;五是家長評價。
- 上一篇:建筑工程垃圾處理方案
- 下一篇:表演藝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