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基礎知識范文
時間:2023-10-20 17:25: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表演藝術基礎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職教育 表演藝術專業 課程設置
隨著社會經濟和社會文明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綜合素質與審美能力的不斷提高,人們欣賞藝術、參與文娛社會活動也將越來越多。一方面就業市場也會得到多方位、多元化的拓展與延伸,這些都為音樂、舞蹈相關的藝術形式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高職表演藝術專業的市場潛力是巨大的。另一方面由于人才需求的復雜化、現代化、專業交叉化等原因,對畢業生具有一專多能等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能否培養出適應市場要求的高職院校表演藝術人才是高職表演類藝術專業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高職畢業生已凸顯就業難的問題,學生畢業后無法定位自己適合的工作崗位或就業后不能從事本專業的情況比較普遍。原因雖是多方面的,但學生在校期間所學課程不能在實際工作中得以運用或者工作中需要的知識技能在校期間沒有涉及、課程設置的知識口徑偏窄、知識序列單一、教學內容滯后、課程體系與市場脫軌,以上這些也是導致就業難的重要因素。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從辦學理念的轉變、教學大綱的修訂、課程設置的拓展、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及實踐能力等方面,展開討論和改革,而其中課程設置的改革是至關重要的起著主導作用。
一、高職表演藝術專業教育目標的新認知
高職院校在辦學中克服困難、積極探索、認真實踐,培養了一批批專業藝術人才,創作了一部部優秀作品,取得了一定的藝術成就,為我國表演藝術類職業教育、地域文化的傳承發展、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因起步比較晚,尚未形成較為科學、完整的教育教學體系,給高職藝術教育發展帶來了障礙。
近年來國家頒布了關于促進高職教育的一系列改革綱要,對于培養方向、課程設置、教學管理等都提出了具體措施。應加強就業指導,準確定位,明確指出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方向,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為我們師生反思高職教育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優勢與局限提供了參照。既要弘揚優秀的傳統又有責任促進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
教育觀念發生了新的變化,進一步調整課程結構、加強綜合性的課程內容、增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對原有課程設置分析,這樣在高職表演藝術專業教學實踐中有一些不適應當下教育發展的問題也隨之顯現出來。
(一)培養目標的要求與課程體系配套的矛盾
普通高校偏重高、精、尖來培養從事表演、教學、編導創作的人才,注重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而高職院校畢業生是應與之區別的,要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求重視綜合素質及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往對培養目標忽視科學定位,培養出來的學生不適合社會需求,目標過高、脫離教學實際,忽視綜合能力、與人共事能力的培養。
人才培養目標是否準確,是高職教育質量保障的基礎。高職表演藝術類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受普通高校和藝術專業院校的影響,還未形成具有高職表演藝術特色的課程體系,就會影響到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與實施等諸多環節。有些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并沒有相應的課程體系相支撐,目標與過程缺乏相應的鏈接,教學大綱、課程設置的關聯性與互補性缺乏互動支撐。有些院校也具備了相應的課程體系,但在教學實踐的環節還缺乏真正落實。
(二)課程設置的不合理
高職院校在制定表演藝術專業教學大綱普遍參照高等院校、專業藝術院校或是中專教育的培養目標、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管理模式。而高職院校的學制是二年半或三年,原有的課程設置過于分散,理論課程與技能實踐存在單科講授的缺點,偏重某項專業技能的訓練與提升,忽略技能的拓展及實踐的系統化。表演實踐與學習技能缺少結合與銜接。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合運用,在學習中學生缺乏對各門課程的融會貫通、缺乏演學結合的情景學習。沒有很好地理解并落實高職表演藝術專業在藝術內容與藝術實踐上對學生的要求,強調課程本位而忽視藝術素質、綜合能力培養,使高職表演藝術教育發展成了“本科壓縮型”或者“中專增補型”教育。導致教學質量受到影響,這就偏離了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和辦學要求。
(三)課程設置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準確
高職院校主要是培養專科層次人才,招生錄取是高招錄取的最后檔,在各本科院校錄取之后。學習成績不理想以及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不夠,學生的專業水平普遍較低,這些生源條件制約了培養目標的實現,無形中增加了高職教育的困難,而高職院校的學制只有三年,學生在畢業后除少部分學生選擇繼續深造外,大部分學生都想盡快投入工作,并希望在短的時間內適應工作。若沿襲專業院校或高校的教學模式、開設的課程是達不到這一目地的,我們應避免表演技能課程與實踐能力的脫離,必須在課程設置上有所突破和創新。
二、課程設置創新性構建
高職表演藝術類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不應套用普通本科院校藝術類專業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的課程模式,而要根據社會需要開設培養實踐能力相對較強的“實用型”人才的課程。要求學生在掌握必需、夠用的基礎知識外,更要具備較強的技術的應用能力。有了明確的就業方向和培養目標,就要以此為依據制訂教學計劃。高職表演藝術專業教學計劃不必以學科教育為中心,也不必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性,應強調根據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職業能力來制訂教學計劃。
高職表演藝術專業教育應從社會發展實際出發,設計合理的課程體系,重視基礎理論、基本技能、重視實際能力、重視綜合素質為目標。基礎知識是高職教育的基本條件;實踐能力是充分條件;綜合素質是必要條件。
構建課程設置改革的基本理念與途徑:整合基礎課,在演學結合模式下增設能力擴展課及其他專業課程的引入與結合,設置動態化學演結合的表演藝術專業課程、增強就業競爭力,實習實訓課程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推行“雙證書”制度。
(一)整合基礎課
優化專業設置,突出實用性,明確培養目標實用性是高職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突出了應用性,才能體現其職業性。專業基礎課程設置結構要通過降減、合并來整合,合理安排課程和課時。如:合并《基本樂理》、《視唱練耳》課,《基本樂理》學習理論,通過《視唱練耳》技能訓練來鞏固理論知識,二者相互滲透、互相結合。《欣賞類》與《史論類》課程合二為一,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及藝術修養。《即興伴奏》與《和聲》相互結合,強調和聲基礎知識的實用性。
(二)在演學結合模式下增設能力擴展課及其他專業課程的引入與結合
高職表演類專業在課程設置時應將理論性強、抽象、學時長的課程在難易程度上進行調整,倡導學演結合、強調實踐以適應市場的需求。在教學中,分清哪些知識是必須掌握,哪些知識是作為了解,避免學知識貪多嚼不爛、學得多會的少的現象。這樣把壓縮的時間更多的投入到學生的實踐技能方面。課程設置上就需要有突破和創新。增加選修課程比如:音樂類的歌曲做法、合唱指揮、即興伴奏、音樂制作;舞蹈類的舞蹈編導、爵士舞、現代舞等舞種、還有音樂剪輯、舞蹈欣賞等課程。
(三)設置動態化演學結合的表演類專業課程、增強就業競爭力
文化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不斷變化著的系統,它的發展、壯大,永遠離不開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和溝通。通過吸收其他文化的珍貴養料取長補短,迎接挑戰。也正是今后高職表演藝術專業需要正視和面臨的挑戰。
設置動態化的表演專業藝術課程,增設多樣化選修課,增加就業競爭力。如:普通話、臺詞訓練、音樂剪輯、音樂制作、錄音與攝像;還有舞臺場景設計、舞臺燈光、音響、舞臺禮儀、化妝、表演服裝、和小型演出策劃等。拓寬學生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及創作能力的提高。
(四)實習實訓課程與社會需求相結合
演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是高職辦學的特點,以舞臺實踐為支撐、加強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不僅將校內的學習專業技能、表演實踐與校外演出、比賽及社會實踐活動融入到教學計劃、課程設置中,發展提升學生的表演能力,讓校內的表演實踐在校外得以展示。還應與社會、市場結合,承接小型晚會、組織策劃、演出或市場化的運作項目等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五)推行“雙證書”制度
高職教育就是職業教育,使教學內容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緊密結合,推行“雙證書”制度是一項檢驗教學質量、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方面,也是通向就業的橋梁。表演專業的部分課程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也要重視獲取職業資格和技術等級證書,實現一專多能、拓寬就業渠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職業資格證書的重要性。除了計算機、英語等基礎課所必備的證書外,還應有比如:鋼琴調律、社會考級、舞蹈演員、器樂演奏員、演出經紀人等職業資格和技術等級證書,這樣即有助于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又為增加學生就業競爭力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課程設置創新的實施條件
高職表演藝術專業正處在發展和變革時期,一方面高等教育占先導作用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制約著高職教育的發展落在實處的保障。
(一)理念更新
更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從高職表演藝術專業學生職業崗位與就業方向的實際出發,將高職院校表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應用能力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專業表演技能知識;有較強的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愛崗敬業、與人合作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體魄,能安心服務于第一線的技術型、操作型人才。
(二)教材建設
高職藝術教育的專用教材目前還不夠完整和健全,還不能適應高職表演藝術專業的特點和發展規律,要盡快編寫出真正適合高職表演藝術專業的教材和輔助教材來試用,教材內容應體現高職藝術課程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理念,緊密結合高職學生的實際和發展,改變以往教材單一呆板、內容狹窄、過于專業化、知識繁復的傾向;加強單元主體的內在連貫性、擺脫單純的技能訓練限定和條件的制約,聯系高職教育實際的內在價值。
(三)多元化師資隊伍
教師的綜合素質培養是課程改革的關鍵,目前的教師缺的不是專業知識技能,而是適應時代的教育理念。只有教師教育思想的先進,學生才能學到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針對職業院校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做事眼高手低等特點,學校應及時培養并加強學生的就業教育,幫助他們擺正那種高不成低不就的錯誤思想。一方面,高職院校有責任有義務制定一系列科學有效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加強就業指導、加強宣傳以就業為導向的方針政策,來提高表演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對就業形勢的認識,使之產生緊迫感和危機感。
教師要能夠以多種途徑、多個角度、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綜合能力,這就要求教師除了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專業修養,調動上好課的同時,增強研究意識、創新精神、學術活動和進修,鼓勵教師擴充個人知識領域寫論文、編寫教材、教學調研不斷提高專業學科水平。
(四)開發課程資源
以往的教學中,教材就是課程資源。社會的發展要求從民族民間及時代中吸取素材資源,提高課程設置實施的水平,走出只重教材的狹窄天地,擴大學生視野。校內資源:圖書資料、教學設備、專業教室、展示空間等為課程設置課改的實施提供必要條件。校外的作為擴展補充條件:如校級之間交流合作、民間文化活動及民間采風、實習實訓基地等。
綜合上述,高職院校和教師應該認識課程設置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課程設置,重視教學改革、重視素質教育,從各方面盡量彌補的不足,取長補短、與時俱進、共同努力以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讓學生在學校有限的學習時間中得到盡可能多得教育,學到更多的知識。以應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篇2
關鍵詞:藝術院校;表演專業;中國電影歌曲;聲樂教學
隨著藝術院校的不斷發展,聲樂課程作為一門集實踐性、藝術性和知識性于一身的學科,其在表演專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在表演專業藝術院校設置聲樂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系統培養表演專業學生的聲樂基礎知識和演唱技能,充分挖掘并鍛煉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和藝術實踐能力。中國電影歌曲自誕生之日起,就具有時代性、歷史性和綜合性。因此,將中國電影歌曲應用于表演專業藝術院校聲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表演專業藝術院校聲樂教學概述
從課堂教學內容角度講,作為影視表演專業的必修科目,聲樂教學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歌唱方法訓練;一是歌曲練習。其中,歌唱方法訓練又包括歌唱咬字、韻律、吐字、唱法、姿態和共鳴等內容的訓練;歌曲練習包括理論知識學習、中外作品演唱和識譜訓練等方面的練習。從教學形式講,當前各藝術院校多是采用傳統的大課授課模式。從教學目標角度講,在表演專業開設聲樂教學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對其嗓音的合理運用能力,進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表演能力。一般情況下,表演專業的基礎課程大致包括表演、臺詞、形體和聲樂等四項內容,且其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通過有效的聲樂練習,不僅能夠挖掘學生的音樂藝術潛質,提高學生對音樂藝術知識與技能技巧的掌握與靈活運用能力、音樂感受力以及音樂審美意識,還有助于學生學會音樂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融通,從而完善學生的藝術品格。
二、中國電影歌曲在表演專業藝術院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有助于明確表演專業聲樂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
長期以來,表演專業聲樂教學多是采用傳統的教學形式與手段,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也缺乏長遠的規劃。一定程度上講,表演專業聲樂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能夠系統、全面地掌握聲樂知識和演唱技能,且應具有相應的藝術修養。但是,當前表演專業藝術院校聲樂教學明顯缺乏對聲樂教學目標的合理定位,使得學生無法將聲樂學習與其他課堂的學習融會貫通。然而,中國電影歌曲的有效運用,不僅能夠彰顯表演專業聲樂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寬度與廣度。
(二)有助于教師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
目前,從事表演專業聲樂教學的教師大都具有過硬的專業基礎知識,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和音樂素質。但一些聲樂教師極易受到專業音樂院校聲樂教學理念的影響,直接將音樂院校的聲樂教學方法用于表演專業學生的聲樂教學中,使得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很大的挫傷。這主要是因為音樂院校的聲樂教學偏重于強調聲音的規范以及腔體的共鳴與聲音位置的統一,而表演專業的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很難達到這些要求。因此,長期采用這種教學理念,使得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嚴重脫節,最終影響了表演專業聲樂教學的教學質量。然而,中國電影歌曲的合理使用,能夠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音樂素養,進一步提高表演專業聲樂教學的教學質量。
(三)有助于將聲樂教學與表演主干課有效結合起來
一定程度上講,作為表演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表演專業聲樂課程主要是將聲音技巧服務與其他主干專業課程相聯系。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表演專業的聲樂教學與其他幾項專業主干課程嚴重脫節,使得聲樂教學失去了開設的意義。比如,在歌曲演唱和朗誦臺詞時,由于兩者的脫節,使得其聲音的感染力受到嚴重影響;在塑造人物時,由于聲樂課與主干課的脫節,使得其聲音蒼白無力,且聲音與咬字、吐字不能很好地結合,進而使得其表演蒼白無力、缺乏感染力。然而,中國電影歌曲的科學使用,能夠使學生在觀看和聆聽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聲音技巧,更能夠提高學生對聲樂教學內容的靈活運用能力,從而增強學生聲音和表演的感染力,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與效率。
(四)有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
師資力量對課程教學質量與效果具有決定性作用,但是目前表演專業藝術院校聲樂課程師資配備依然存在很大問題。雖然部分院校設置了聲樂教研組,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表演專業聲樂課程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從而極大地加重了現有聲樂教師的教學任務,使得他們很難專心地進行課題研究,進而影響了其自身的聲樂教學質量。然而,中國電影歌曲的適當使用,可以使教師的教學壓力得到一定的緩解,教師能夠留有更多的時間專心進行課題研究,畝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聲樂教學質量與效果。
(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水平
一般情況下,我國表演專業藝術院校的入學考試都有聲樂項目的面試內容,且要通過初試、復試的層層篩選。但是,聲樂素質對于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并不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在聲樂面試時,大部分藝術院校對學生的聲樂水平要求相對較低,進而使得整體的教學進度受到嚴重影響。然而,中國電影歌曲的有效使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水平,縮小甚至消除學生之間聲樂水平的差距,進而促進整體教學進度的順利進行。
三、應用中國電影歌曲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應突出專業特點
第一,所選用的中國電影歌曲應突出表演專業的特點,充分體現聲樂教學的創新性、綜合性、應用性和時代性。第二,所選用的中國電影歌曲應與不斷更新的教材內容相符,以確保教材能夠與現代聲樂藝術發展特色相接軌。第三,所選用的中國電影歌曲應是對民族聲樂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第四,所選用的中國電影歌曲應將聲樂教學與交叉學科相融合,通過展現多元化的聲樂素材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二)應遵循聲樂課程的教學規律
人的聲音具有思維性,且發聲的質量與表演者的心理素質具有密切的關系。這樣,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才能夠進一步提高其自身的聲樂表演水平。因此,對于表演專業藝術院校的學生來說,所選用的中國電影歌曲應有的放矢。第一,所選用的中國電影歌曲應能夠幫助學生克服緊張心理,盡量幫助學生釋放聲音的天性。第二,表演專業的學生若要提高其臺詞的感染力,就應具備渾厚、清晰和富于彈性的聲音。因此,在進行聲樂訓練時,通過選用相關的中國電影歌曲,能夠使學生更加明確中聲區的訓練,并使學生保持穩定、放松的心態。
(三)應能夠提高學生的基本功
表演專業開設聲樂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只有有效地將腦力與體力結合起來,并通過相應的實踐訓練,才能夠提高學生聲樂表演的綜合性與技術性,才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目前,大多數表演專業的學生的聲樂基礎都比較薄弱。因此,加強學生基本功的訓練十分必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選用的中國電影歌曲應能夠促進學生基本功的提升,才具有引領價值,才能夠提高學生的演唱表演水平,更加準確地表達學生演唱時的情感。
(四)應充實教學內容與方法
作為表演專業一門理論性和技巧性較強的課程,聲樂課程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聲樂理論知識和演唱技法,還應使學生能夠將所學聲樂知識能夠與表演藝術相融合,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在選用中國電影歌曲時應綜合考慮教學內容與方法等多方面,應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進行相關學科知識的滲透,進一步提高表演專業聲樂教學的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高等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表演藝術專業所培養出來的一線表演藝術人才不僅應具備較高的表演藝術技能,還應具有良好的綜合素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中國電影歌曲的有效運用有助于明確表演專業聲樂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幫助教師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實現聲樂教學與表演主干課有效結合,提高學生的素質水平和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當然,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還應有效處理其出現的問題。因此,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合理篩選并應用中國電影歌曲,最終實現表演藝術專業音樂教學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剛,宋陽. 淺議影視表演專業中的聲樂教學[J].戲劇之家,2016,17:113.
[2]李燮. 表演藝術專業聲樂課教學現狀及發展對策[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04:185-186.
[3]盧茜. 淺析影視表演專業聲樂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3,18:155.
篇3
關鍵詞:綜合大學;歌劇教學;體系
歌劇作為表演藝術的最高綜合形式,可以說是藝術的頂端。歌劇融合了音樂、舞蹈等藝術表現形式,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是最為完美的藝術。作為高等院校,有責任也有義務培養學生接受和學習這種歌劇藝術,從而豐富藝術課堂,激發學生的表演熱情,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技巧。然而,隨著綜合大學聲樂教學的改革,目前歌劇作為一個學科出現在高等教學中的現象還十分有限,因此,開設歌劇教學,構建合理的歌劇教學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此,筆者結合自己院校的實際情況,談一下綜合大學歌劇教學體系的相關內容,以供同仁參考。
一、綜合大學中歌劇教學的課程設置
1.歌劇的基礎理論課程設置:西方音樂劇史、音樂劇導論、音樂劇名作賞析、基礎理論與試唱等,有的也開設中西音樂史、音樂概論等內容。
2.表演課程設置:獨唱、重唱、合唱,有的包括:聲樂獨唱。
3.舞蹈課程設置:舞蹈基本功訓練、踢踏舞、拉丁、爵士舞、現代舞、中國民間舞蹈等。
4.戲劇表演課程設置:正音與臺詞、戲劇表演基礎、音樂劇片段排演、戲劇小品話劇排演等。
5.歌劇劇幕排演課程。
二、綜合大學歌劇教學內容
1.歌劇基礎理論及其專業史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歌劇在社會上的地位有所危機,但作為教育部門,應結合時代特征重組藝術表現形式。讓學生了解歌劇產生的社會歷史原因,認識歌劇的歷史和風格特征,從而加深自己對歌劇的理解,增強學生對音樂結構、音樂形式的整體把握能力。而這些也恰恰是現如今歌劇教學中基礎理論所涉及的內容,其作用在于,讓學生通過對理論知識的了解來深化學生對歌劇表演藝術的實踐性。
2.演唱課程內容。鑒于目前音樂的發展趨勢以及社會的形式所需,演唱課程在內容上進行了整合、補充,即:增加了重唱和合唱的內容,尤其是重唱訓練,在教學中分為:對唱和討論唱兩大類型。其目的在于對凸現主要人物的情感交融或者糾葛,強化舞臺的交響化。整個演唱表演課程的設置都重在訓練學生對各種種類、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3.舞蹈表演內容。舞蹈是歌劇中必不可少的表現手法之一,其風格多樣。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欣賞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升,鑒于此,在舞蹈表演內容方面,除了學習中國的民間舞蹈之外,還加入了大量的西方現代舞。進而使歌劇的表演舞臺上充滿了芭蕾的莊重、典雅;踢踏舞的熱情;現代舞的開放等,豐富了舞蹈表演形式,活躍了學生的肢體語言及其運動能力,滿足了歌劇的發展形式所需。
4.戲劇表演教學內容。歌劇由大量的臺詞來作為鋪墊、虛實、襯托和連接的,一位音樂歌劇表演人曾經說過:“固有詩意和文學性的臺詞也擅長于性格描寫和心理刻畫。”戲劇表演的內容除了歌劇排演所需的基礎知識之外,還需掌握表演的藝術和技巧、作品的創作背景等等,需要加入一些作品的分析等等,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將歌唱、舞蹈、臺詞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凸現歌劇的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
5.歌劇劇幕教學內容:對劇本、音樂、舞蹈的分析、表象技能,需要學生掌握聲樂、舞蹈、戲劇三種表演藝術的融合形式,重在培養學生了解、認知創作作品的故事情節、主題、任務特征、心理活動等,從而運用肢體語言、歌唱來表達出來。
三、綜合大學歌劇教學形式分析
1.理論實踐相結合教學
歌劇從某些方面來說屬于是理論學科,但與一般的理論學科又有著一定的差異性。其原因在于:想要演好歌劇,單純的掌握歌劇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的是真正的用心去感受、從而將故事的各個環節有機的聯系在一起,表達出來,需要的是熱情、表演技巧、不斷的實踐等等。因此,我院在開展歌劇教學過程中,倡導理論實踐相結合教學。如:首先,選擇學生有印象、接觸過的歌劇來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讓學生對歌劇有個整體的感受和認知。其次,誘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探究歌劇作品,在探究過程中對于表演的片段可以讓學生自由的發揮進行即興表演,深化學生對作品的認識。最后,激發學生的表演熱情,升華其歌劇教學,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2.以欣賞歌劇為切入點,深化學生的歌劇表演
目前就歌劇教學來說,在整個教育界理論科研還較為薄弱,而學生對于歌劇的理解也總是停留在表面,關注的要么是故事情節、要么就是里邊的歌唱片段、舞蹈片段等。我們知道歌劇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學,他是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個人的風格的一種創作,可以說每部歌劇都有著其獨特的風貌,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一部經典的歌劇能夠給人們帶來無比的震撼,因此,本院校在開展歌劇教學時,以欣賞歌劇為切入點,誘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感知歌劇的經典,體味其社會意義。
3.從審美角度出發,凸現歌劇藝術魅力
歌劇的作用在于陶冶人的情操,使人通過欣賞歌劇得到一種滿足和喜悅。一個人想要演好歌劇的基礎是具有極高的審美能力,從而才能完全的演好一個角色。可以說,學習歌劇教學除了引導學生欣賞、了解歌劇之外,還應讓學生掌握欣賞歌劇、感悟歌劇、鑒別歌劇等審美功能。只有自己陶冶在歌劇美之中,才能誘發觀眾在情感上與自我產生共鳴,得到精神的陶冶,從而來深入的審視、體會歌劇。“歌劇是既能表現較復雜的思想感情、反映重大的社會性、哲理性等問題,而又易于為廣大民眾接受的藝術形式。”因此,教學也應從多個角度來分析、介紹歌劇表現形式,深化學生對歌劇的認知,讓學生親身感受歌劇的藝術魅力,強化自我的審美功能。
總之,歌劇教學需要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增強實踐能力,在實踐中不斷地感知、體驗歌劇的內涵,從而升華自己的情感表演,而各個院校、教師在開設歌劇教學時也應注意結合時代的發展形式對此課程的教學實施創新、改革, 不斷探究歌劇教學,為歌劇教學體驗研究做一份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居其宏.歌劇美學論綱[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2003.15.
[2]錢苑,林華.歌劇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3.293.
篇4
積淀是表現人聲藝術美的重要基礎歌唱是一種用人聲器官表現的聲樂文化藝術產品。在教學中只單純地強調學生掌握發聲技巧是不夠的,還需要不斷提醒學生要表現聲樂的藝術美,這就要求學生通過平時的大量閱讀與學習,豐富自己的音樂基礎知識而達到文化內涵積淀。學生在學習一首聲樂作品時,在有了深厚文化底蘊的基礎上,通過對作品進行透徹、準確地分析研究學習,熟練掌握歌曲作者的生平、寫作時代背景、歌曲創作意圖、風格等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歌曲演唱,才能完整、準確、到位地表現人聲藝術美。假如學生在歌唱之前不作任何準備,對歌曲相關內容一無所知或不熟,這就無法理解作品,就不能準確的表達歌曲所反映的意境和情感,只能是機械發聲,就不會有更大的進步與提高。
二、引導學生用靈魂歌唱歌唱,重視藝術表現力
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發現,有著良好的嗓音條件,并相應地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的發聲方法和技巧的學生所表現的聲樂作品演唱卻不能打動人。這是因為學生對歌曲的內涵沒有深入了解,對作品的風格把握不到位,從而沒有真正表達出歌曲的意境和音樂美。就像著名歌唱家苔爾巴迪所說:“他們想到的只是怎么唱得更響些,而根本沒有考慮到歌唱的表現力和自己的理解。”所以,在教學中要求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等途徑對歌曲的內容、作者、音樂背景等做詳實了解,然后通過進一步教學講解,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將歌詞內容認真、細致地分析,深入到唱詞的情景中,使學生正確把握歌曲的風格,進行有表現力的歌唱。有表現力的進行歌唱,首先是抒發自我的情感,在表達自我情感的同時用優美的聲音打動他人,這是藝術表演追求的目的與效果。因此,在歌唱教學中時刻提醒學生:要演繹好每一首聲樂作品,都應該全身心投入,深入到歌詞意境中,為其感動、受其感染而后感動他人。真實的情感來源于生活的點點滴滴,要想成為一名好的歌唱演員,就應該深入生活,用心體驗,時時刻刻用心觀察,積累情感素材并用之于表現音樂。
三、重視伴奏在歌唱藝術中的表現力
聲樂演唱雖然以人聲為主,但伴奏為完整體現歌唱的音樂的藝術魅力,烘托歌聲,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育學生不能忽視伴奏的重要性。學生在進行歌曲學習或舞臺表演時,首先應注意歌曲前奏。就是指在進行歌曲演唱時當伴奏響起第一個音符到演唱開始之前學生就要立即進入歌曲所要求的歌唱狀態和氛圍之中,同時也為學生準確把握歌曲的其他音樂要素提供依據。學生在進行歌曲主體部分的演唱時需注意加強對歌唱旋律的和聲襯托和渲染,不能脫離伴奏進行聲音自我表現。當歌曲出現間奏時,學生雖然沒有演唱,但內心感覺應與間奏同行,不能因間奏而產生情緒上的音樂的空白或斷裂。到達歌曲的尾聲時應加強歌曲的結束感。學生在歌曲結束之后,不能立刻松懈下來,內心仍應保持與尾聲相一致的音樂感覺,直到尾聲結束。這樣的歌唱才能使歌聲與伴奏統一、完美。
四、注重歌唱的舞臺形象表演
篇5
關鍵詞:樂感:培養;彈奏技巧
樂感是指人對音樂的感受能力與理解能力。通常表現為人在音樂欣賞或音樂表現時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感受能力。前者的表現是隱性的,潛在于人的內心活動;而后者則將這種內心活動付諸音響傳達出來。而鋼琴演奏中的樂感是指對鋼琴音樂作品內在涵義的深刻表現能力。人們常講要用“內心歌唱”,要“有表情地”彈奏,亦即此意,就是指演奏要有樂感。它是音樂表演藝術(演唱,演奏)的靈魂,更是鋼琴演奏的關鍵性因素,也是決定青年鋼琴家成為藝術家的關鍵。樂感的狀況對于鋼琴表演藝術具有重要意義。
l樂感需要天賦,更需要培養
在音樂欣賞中,一個人若難以或不能真切地感受到音樂的美,便認為他的樂感不好;同樣,在音樂表現中,一個人若難以或不能貼切地傳達音樂的美,我們也會認為他的樂感不好,因而樂感這一概念的涵義應當包括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兩方面。
在鋼琴演奏中,演奏家面對現成的曲詞作品要追思音樂原旨,發掘其中真諦,也要結合自己的理解感受,用手指在琴上將之表現出來,將帶有自己鮮明個性色彩的對生活的感受、愿望化為音樂敘述以示他人,進行由知而感的創造。可以這么說,支配著手指的是對樂曲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彈奏者的樂感狀況。
對于樂感的來源,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樂感是先天性的,父母給的,有人則認為樂感是后天性的,經過學習得來的。前一種觀點可以由此而決定一個人可否從事音樂藝術表演事業;后一種觀點是任何人都可通過勤學苦練而獲得演奏藝術所必備的樂感條件。以上兩種觀點,中外古今無數事實證明,無論先天論還是后天論都是片面的。應該承認,人的大腦器官對于音樂的感知反應是有差別的。聽到同一音樂片段,有人能浮想聯翩,有人卻充耳不聞;有人可手舞足蹈,有人卻無動于衷。顯然對于非音樂的耳朵,再動聽的音樂也是沒有價值的。然而,玉不琢不成器。對于音樂具有良好的樂感,只是具備了從事鋼琴表演藝術的某一方面的先天條件。鋼琴演奏所需要的樂感,是需要經過一定專業訓練的,是需要通過演奏技巧來表達的,達到一定專業程度的、具有藝術價值的樂感。這種有別于自然狀態的樂感需要一定的天賦,但更需要有目的的培養。
2樂感的培養
(1)首先要注重文化知識與中外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全面提高文化與藝術方面的修養。文化修養與對外部事物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直接有關。文化修養不足的演奏者,在表達作品意境、詮釋作品內涵的程度必然受到一定局限。音樂作品與文學作品有著相同之處,在產生背景、社會功效、創作與欣賞均需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許多鋼琴音樂作品與文學作品有關甚至是直接受文學作品啟迪而創作的。古今中外優秀的鋼琴音樂作品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奇、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精華。各個流派、各個時代、各種類型的鋼琴音樂往往特色各具、意境迥然,對它們的感受的理解離不開一定的社會背景、文化氛圍。這是文藝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作原則的具體反映,也是鋼琴演奏家借以闡釋作品、揭示內涵的基本依據。縱觀古今中外享譽樂壇的鋼琴演奏大師,無不自幼受到文化藝術方面的嚴格教育與濃郁熏陶,無不具有深厚而扎實文學藝術修養。鋼琴演奏這棵大樹只有深深植根于藝術與文化的肥沃土壤,方可枝葉茂盛,果實累累。
(2)其次要注重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音樂理論的學習,不斷提高宏觀把握、微觀分析鋼琴音樂作品的能力。鋼琴是和聲與復調類的樂器,鋼琴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是樂隊作品的濃縮。如同指揮家指揮樂隊(無論管弦樂隊還是民族樂隊)需要音樂理論這一基礎知識一樣,鋼琴家駕馭鋼琴同樣離不開音樂基本理論。否則,便無法通曉鋼琴作品的和聲配置、復調形式、織體特點、曲式結構,便無法做到胸有成竹,不僅直接影響對具體作品的感受、理解與表達,而且還會影響鋼琴演奏整體水平的提高。中外古今音樂史上,不少鋼琴家同時身兼作曲家或指揮家的例子舉不勝舉;即使專職演奏家或教師,對諸多部鋼琴作品了如指掌亦比比皆是。這其中的奧妙當然并非他們超人一等,而是對音樂理論的熟練掌握與運用密切相關。
(3)要注重對于一切優秀音樂作品,包括中外鋼琴音樂、交響音樂、民族民間音樂的欣賞,特別要注重對于優秀鋼琴演奏家的演奏的欣賞,以便博采眾長、融會貫通,逐步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演奏風格。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運用聽覺器官大量欣賞,可以直接有效地吸取藝術精華、培養良好的感受與理解音樂作品的能力、領略作品的韻味與內涵、洞悉作品的情緒與意境。欣賞優秀的鋼琴音樂,可以深入地體味作品處理方面的細微差異;欣賞中外管弦樂與民族管弦樂,可以有益于發揮鋼琴演奏和聲與復調的獨特作用;欣賞民族民間音樂,可以更準確地表現中國鋼琴音樂的東方神韻。而當今高度發達的現代科技、傳播媒介,則為音樂作品的傳播普及開辟了多種途徑。錄音錄相、廣播電視、舞臺演出、電影放映等形式使音樂欣賞成為舉手之勞。
一切有志于鋼琴演奏者,應該利用可能的傳播工具,自由遨游音樂的海洋,不斷擴大藝術視野,努力深化音樂的造詣,對培養鋼琴演奏所必備的良好樂感是有必要的。
3樂感的理解與表達
一個鋼琴彈奏者有了良好的樂感,并不一定都成為優秀的鋼琴家。在具體的演奏實踐中,還必須在良好樂感的基礎上,注意對具體作品的正確理解和精妙表達。樂感的理解和表達涉及許多方面,但有二點是必須注意的。
一是要認識到樂感理解是因人而異的,它受不同時代、環境、個人遭遇的影響,又被不同個性、興趣、愿望所左右。19世紀是古典音樂大師輩出的年代,但眾多大師的風格幾乎沒有什么雷同。因此,在借鑒他人樂感理解的基礎上,須有自己的獨特的、散發著個人魅力的樂感理解。只有這樣,你的樂感才是你自己的,你的樂感表達才是有創造性的。二是要注意將樂感的理解和表達與嫻熟的演奏技術有機結合起來。
篇6
作為現代高等院校,有責任也有義務培養學生接受和學習歌劇藝術,從而豐富藝術課堂,激發學生的表演熱情,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技巧。然而,隨著綜合型大學聲樂教學的改革,目前歌劇作為一個學科出現在高等教學中的現象還十分有限,因此,開設歌劇教學,構建合理的歌劇教學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此,筆者結合自己院校的實際情況,談一下綜合型大學歌劇教學體系的相關內容,以供同仁參考。
一、綜合型大學中歌劇教學的課程設置
結合歌劇的組成要素以及發展規律,目前,從我國綜合型大學之中歌劇教學的整體課程設置來看,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第一,歌劇基本理論課程。其中主要涉及到歌劇的基礎理論課程設置:西方音樂劇史、音樂劇導論、音樂劇名作賞析、基礎理論與試唱等。目前一些綜合型大學歌劇基本理論課程之中也開設中西音樂史以及音樂概論等相關內容。第二,歌劇表演課程。此類課程主要涉及獨唱、重唱、合唱等課程,有的包括聲樂獨唱。第三,舞蹈課程。歌劇舞蹈課程主要有舞蹈基本功訓練、踢踏舞、拉丁舞、爵士舞、現代舞、中國民間舞等。第四,戲劇表演基本課程。主要包括正音與臺詞、戲劇表演基礎、音樂劇片段排演、戲劇小品話劇排演等。第五,歌劇劇幕排演課程。從目前我國綜合型大學之中歌劇教學課程設置來看,在整體課程設置之中充分的注意到歌劇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藝術形式,注重了歌劇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二、綜合型大學歌劇教學內容
1、歌劇基礎理論及其專業史論。伴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尤其是信息時代的到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歌劇在社會之中的整體地位有所下滑。作為培養歌劇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綜合型大學,應當結合時代特征重組藝術表現形式。讓學生了解歌劇產生的社會歷史原因,認識歌劇的風格特征,從而加深對歌劇的理解,增強學生對音樂結構、音樂形式的整體把握能力。而這些也恰恰是現如今歌劇教學中基礎理論所涉及的內容,其作用在于,讓學生通過對理論知識的了解來增強學生歌劇表演藝術的實踐。
2、演唱課程內容。鑒于目前音樂的發展趨勢以及社會的形式所需,綜合型大學的歌劇演唱課程在內容上進行了整合、補充,即:增加了重唱和合唱的內容,尤其是重唱訓練,在教學中分為:對唱和重唱兩大類型。其目的在于對凸現主要人物的情感交融或者糾葛,強化舞臺的交響化。整個演唱表演課程的設置都重在訓練學生對各種種類、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3、舞蹈表演內容。舞蹈是歌劇中必不可少的表現手法之一,其風格多樣。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欣賞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升,鑒于此,在舞蹈表演內容方面,除了學習中國的民間舞蹈之外,還加入了大量的西方現代舞。進而使歌劇的表演舞臺充滿了芭蕾的莊重、典雅;踢踏舞的熱情;現代舞的開放等,豐富了舞蹈表演形式,活躍了學生的肢體語言及其運動能力,滿足了歌劇的發展形式所需。
4、戲劇表演教學內容。歌劇是由大量的臺詞來作為鋪墊、虛實、襯托和連接的,一位音樂歌劇表演人曾經說過:“固有詩意和文學性的臺詞也擅長于性格描寫和心理刻畫。”戲劇表演的內容除了歌劇排演所需的基礎知識之外,還需掌握表演的藝術和技巧、作品的創作背景等等,需要加入一些作品的分析等等,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將歌唱、舞蹈、臺詞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凸現歌劇的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
5、歌劇劇幕教學內容:對劇本、音樂、舞蹈的分析,需要學生掌握聲樂、舞蹈、戲劇三種表演藝術的融合形式,重在培養學生了解、認知創作作品的故事情節、主題、人物特征、心理活動等,從而運用肢體語言、歌唱來表達出來。
三、綜合大學歌劇教學形式分析
1、理論實踐相結合教學
歌劇從某些方面來說屬于理論學科,但與一般的理論學科又有著一定的差異。其原因在于:想要演好歌劇,單純的掌握歌劇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的是真正的用心去感受、從而將故事的各個環節有機的聯系在一起,表達出來,需要的是熱情、表演技巧、不斷的實踐等等。因此,我院在開展歌劇教學過程中,倡導理論實踐相結合教學。如:首先,選擇學生有印象、接觸過的歌劇來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讓學生對歌劇有個整體的感受和認知。其次,誘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探究歌劇作品,在探究過程中對于表演的片段可以讓學生自由的發揮,進行即興表演,深化學生對作品的認識。最后,激發學生的表演熱情,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2、以欣賞歌劇為切入點,深化學生的歌劇表演
目前還未形成對于歌劇教學的研究氛圍,即在整個教育界理論科研還較為薄弱。學術界的科研氛圍的薄弱直接影響到了目前我國綜合型大學中歌劇教學的實際效果。即歌劇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對于歌劇的理解往往存于表面,其關注點主要集中于要么是故事情節、要么就是里邊的歌唱片段、舞蹈片段等。這使歌劇作為一門高雅的藝術形式,其內涵與實質并沒有為人們所熟知。如上所述,歌劇作為一門綜合諸多學科的藝術形式,其兼顧了音樂、戲劇、文學、舞蹈、舞美等藝術形式,而非簡單的文學形式呈現。同時,從本身所具有的特質來看,歌劇具有著較強的時代性、民族性以及個體創作風格的綜合體現。不同的歌劇創作者由于時代特征、自身經驗創新能力等影響,使得不同的歌劇具有著不同的風貌。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任何一部優秀的歌劇無疑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一部經典的歌劇能夠給人們帶來無比的震撼,因此,本院校在開展歌劇教學時,以欣賞歌劇為切入點,誘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感知歌劇的經典,體味其社會意義。
3、從審美角度出發,凸現歌劇藝術魅力
歌劇的作用在于陶冶人的情操,使人通過欣賞歌劇得到一種滿足和喜悅。演好歌劇的基礎是具有極高的審美能力。可以說,學習歌劇教學除了引導學生欣賞、了解歌劇之外,還應讓學生掌握欣賞歌劇、感悟歌劇、鑒別歌劇等審美功能。只有自己陶冶在歌劇美之中,才能誘發觀眾在情感上與自我產生共鳴,得到精神的陶冶,從而來深入的審視、體會歌劇。“歌劇是既能表現較復雜的思想感情、反映重大的社會性、哲理性等問題,而又易于為廣大民眾接受的藝術形式。”因此,教學也應從多個角度來分析、介紹歌劇表現形式,深化學生對歌劇的認知,讓學生親身感受歌劇的藝術魅力,強化自我的審美功能。
四、綜合型大學歌劇教學體系的構建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以及人們對于歌劇這一相對古老的藝術形式有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的綜合型大學歌劇教學體系與之相統一,進而培養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新型歌劇人才。筆者認為綜合型大學歌劇教學體系的構建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第一,促成歌劇課程理論與歌劇實踐的統一。綜合型大學歌劇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之中,需要注意的是促成歌劇課程理論與歌劇實踐的統一。與其他學科比較而言,從其實踐性特征來看,歌劇課程的設置由于其專業特征的影響,應當更為注重實踐性知識的傳授。例如,歌劇教學之中要求的基本功訓練中的踢踏舞、拉丁、爵士舞、現代舞、中國民間舞單單依靠理論學習是不可能實現的,而是需要大量的歌劇教學實踐與之相配合。從歌劇課程理論的指導性來看,最終需要將歌劇的理論知識貫穿于實踐之中,固化為學習者內在的歌劇技能。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筆者認為歌劇課程理論知識與歌劇實踐兩者之間需要保持密切聯系。因為理論由實踐而來,同時需要實踐經驗進行合理補充。這就要求綜合大學歌劇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之中,對于歌劇教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的探索。
第二,綜合型大學歌劇教學體系的構建,應當注重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所帶來的新需要。目前,從我國藝術生就業的嚴峻形勢來看,我們的藝術類教學與社會的發展具有著不同步性,即我國高校之中培養出來的藝術類人才與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之中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結構要求具有著一定的差異性,這直接導致了我國藝術生就業困難問題的出現,并日益惡化。作為綜合型大學歌劇教學來看,目前隨著諸多媒體形式對于歌劇這種較為古老的藝術帶來的多元化沖擊,要充分的考慮到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以及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結構的需要。同時,在具體的歌劇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之中,要能夠進行歌劇發展規律以及教學發展規律之間的對比研究,找出其中的規律,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綜合型大學歌劇教學體系的整體構建。
第三,我國綜合型大學歌劇教學體系的構建需要與學生學習實際緊密相關。目前,對于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的忽視已經成為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歌劇教師不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而是以自己的好惡進行歌劇教學,對于學習歌劇的學生提出的要求讓學生很難達到,抑或對于學生所制定的標準往往高于實際學生所能達到的標準。這使得學生對于歌劇的學習興趣嚴重受挫。因此,在我國綜合型大學歌劇教學體系的構建過程之中,要積極的考慮學生的因素,這是對于教育學、心理學相關規律的尊重,是“以人為本”重要精神的體現,也是我國綜合型大學歌劇教學體系構建是否能夠真正的實現其目標的重要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國綜合型大學歌劇教學體系的科學構建,是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傳統的歌劇教學體系在時代前進的步伐面前亟待改革,構建新型的綜合型大學歌劇教學體系,無論是對于我國歌劇發展水平,抑或對于我國歌劇人才的整體水平均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國的歌劇發展想要振興,想要躋身于世界藝術之林,則必須擁有一大批優秀、杰出的歌劇人才。這是我國歌劇事業科學、持續、健康發展的時代要求。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歌劇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藝術水平。歌劇要打破沉寂,就需要積極地構建綜合型大學歌劇教學體系,壯大歌劇人才隊伍,全面系統的讓學生學習和接受歌劇藝術。各個院校、教師在開設歌劇教學時也應注意結合時代的發展形式對此課程的教學實施創新、改革,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增強實踐能力。總之,以歌劇教育普及為基礎,以體制創新為突破口,以歌劇人才和作品的不斷涌現為近期目的,實現中國歌劇重新走進大眾,逐步走向世界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筠青:《歌劇音樂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 居其宏:《歌劇美學論綱》,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3. 錢苑,林華:《歌劇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
4. 趙巍:《論歌劇在我國高等藝術院校的發展與啟示》,《大舞臺》, 2012,(01)。
5. 王祖皆:《讓中國歌劇迎來明天的輝煌》,人民音樂, 2009,(03)。
篇7
關鍵字:演奏技術;技巧;方法
箏是我國最古老最富有特色的彈撥樂器之一,其音色優美,表現力豐富而細膩。古人曾用“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的生動詩句來描繪箏藝術所達到的令人神馳的境界,它既擅長表達抒情的曲調,又能抒發氣勢磅礴的樂章,無不使人為之心傾。近年來,隨著古箏教學的不斷普及與發展,古箏的學習與了解己成為學生音樂啟蒙與大眾陶冶性情的一件極好的工具,面對習箏者的日益增多,當今教育師資水平及教育力度的跟不上,導致了師生對于古箏基本功訓練也越來越忽視。今天的習箏者追求的不是作品內容的精、準、深,而是追求陸子的大、高、難。這種“揠苗助長”式的學習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和麻煩。俗話說: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由此可見,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和可貴性。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是每一位學習者和傳播者應終身堅持的原則。偉大的音樂大師巴赫曾說過:“誰能像我一樣勤奮,就會有我一樣的成就。”任何技術技巧的熟練掌握和有效運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年累月、長期磨練、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所以學習古箏最首要的就是要有堅實的基本功底,扎實的演奏技巧,如果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古箏演奏者,對待基本技巧必須要有持之以恒的規范訓練。眾所皆知,古箏的演奏技術技巧也是從屬于音樂表演,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它,想要完美的表現音樂也就成了一句空話,作為一位出色的演奏者僅僅具有音樂理解力、控制力、感受力、表現力,但演奏技術低下,手指不能完全做到“內得于心,外應于器”也會導致音樂表演的失敗。所以,具備扎實的基本功,熟練的掌握各種演奏技巧技法,是準確而深刻的演奏好各種風格、各類體裁、各個時代作品所表達的不同意境的首要前提。
我本人對于基本功的重視是進入大學之后才真正開始實踐,以前都是彈奏一些大、高、難的曲子,這樣才覺得是演奏得好的表現,進入大學后我一開始并不適應這樣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導師不但不給大的曲子彈奏,反而演奏些我認為是小兒科的曲子如《漁舟唱晚》《紡織忙》等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曲子試奏,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基本功的訓練上了,其中包括:大撮、小撮、搖指、托劈、抹托交替、抬指、大、中、食、無名指的單指和組合練習,要求做到運指自然流暢、反彈要快、具有爆發力、出指干凈利索、有線條感、顆粒性。導師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練習基本功要像登山一樣,一步一個腳印那才會有真正的體會和收獲。“欲速則不達”,沒有任何的捷徑可走,每一個動作都要按要求反反復復的磨練。這樣的學習和練琴方式整整實踐了兩年,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手指的力度、速度、靈活度都有了飛躍式的進步,兩年的時間日積月累,由量變到質變的驚人結果比我想象的要快的多,順的多,容易的多。因為有好的方法,好的指導,好的訓練,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那得果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所以古箏演奏方法的好壞、導師科學的引導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演奏效果和水平的提高,也會影響教育質量的好壞。有了正確的演奏方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演奏方法不科學、不正確,會導致走彎路。若想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表演技術,就要著實從提高基本功的訓練上下手。
萬丈高樓平地起,有了穩固的基本功,再來談音樂情感、音樂意境,才不會是紙上談兵,空空如也,才能真真切切體會到基本功訓練在古箏演奏中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其實,技術技巧完善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情感的表達,技巧的表現力是用來表達人的情緒、情感和內心深處的喜、怒、憂、思、悲、恐、驚。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指出:“性質不同的樂調就會引起觀眾的不同的心情和態度,在傾聽節奏和樂調時,我們的心情就隨著它變化。”我國古代最重要的音樂美學論著《樂記》中也這樣寫道:“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不難看出任何技術技巧的嫻熟和敏銳的音樂感知都是為作品至高無上的情感所服務。
對于情感的崇高追求,孔子有一則學琴的故事:孔子學習音樂異常刻苦認真,跟師襄子學彈琴曲《文王操》。師襄再三地說:“可以益矣”,孔子卻一絲不茍,一再表示“未得其數也”“未得其志也”“未得其為人也”,直到文王的形象在琴聲之中躍然而出才肯罷休,使他的老師師襄子都佩服得“避席再拜”。從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對于音樂最高情感境界的追求,及對于音樂表演的刻苦專研、精益求精的精神,真正達到“人琴合一”。
在古箏演奏中除手指技能的訓練外還應從以下方面正確引導和認真學習:第一,培養敏捷的音樂感知能力。第二,具備良好生理條件與高度靈敏的身體條件協調能力。音樂表演者不僅要有良好的音樂感,而且還必須具有把這種音樂感完美的傳達出來的音樂表演技術,而這種技藝是以與音樂表演相關的各種生理器官的良好素質和它們高度的靈敏性與協調性為基礎的。第三,具有深刻的思想、豐富的人生經驗與廣博的文化藝術修養。音樂表演并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技巧行為和對音樂感知的認識,它的生命在于傳達音樂中豐富圓滿的精神內涵。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么,音樂表演者對藝術、對生活應有自己深刻而獨到的見解,自覺地把音樂表演藝術與人類追求進步和社會正義的事業聯系起來,更有音樂家則在他們的表演中體現出深刻的思想性,他們把對崇高與美的追求作為目標,通過他們的音樂表演促進人相互之間的了解、友愛和情感交流,增強人們對美的熱愛和對光明前途的希望與信心,真正做到真、善、美合為一體的審美理念。
出色的表演技巧與完美的藝術表演在音樂表演中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完美而高超的表演技術與技巧是進行音樂表演的必備條件,而生活、思想和文化修養則是使音樂表演獲得成功的直接體現,沒有表演技巧根本談不到藝術表現,脫離了藝術表現,表演技巧也將失去它自身的存在價值。表演技巧與藝術表現的統一,對于任何時代、任何種類的音樂表演都是有效的。它對于實現音樂表演的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同時也是使音樂表演達到至善至美境界的可靠保證。
篇8
音樂的發展史上,聲和情兩者是缺一不可的。沒有聲就沒有情,反之,沒有情就更沒有聲。聲樂是人聲的藝術,是歌唱的藝術,是最貼近人類自然的表達,也是促進學生建立良好情感的最佳手段。聲樂藝術是通過歌唱來傳達思想感情的,就是帶著音樂的語言,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技藝來激發人的情感,通過歌聲來傳達人間的“喜、怒、哀、樂”。它必須在人們自身聲音的生理基礎上.并以音樂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通過正規、系統的訓練(即通過有內涵的發聲練習,以情帶聲的歌唱訓練,甚至達到一定高難度的訓練水平,才能完整地抒發其情感),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與情感體驗,從而達到歌唱中聲音與情感并重。在演唱歌曲時必須以情感人,有情才有感染力,有情的歌,唱出來才會打動人心,只有巧妙地把“聲”與“情”融合在一起,才能唱出美麗的曲子。情感是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反映,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聲樂是善于表現情感的藝術,聲樂教學的本質是情感教育。“情”是聲樂表演藝術的靈魂,是歌唱能夠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根源所在。聲樂課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音樂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的專業課,也是重點課,在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聲樂表演將內心體驗呈現并供觀眾感受欣賞,將這種內心體驗轉化為聽得到看得見的藝術形式,是以自身為基本前提的。在聲樂教學中,實施良好的情感培養,對于優化聲樂課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歌唱情緒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聲樂教師要注意技術訓練、藝術處理與情感表達能力三者的有機結合。還應該認識到心理活動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適時地應用各種調整情緒的手段,激發學生對聲樂藝術的興趣,使學生自覺地保持高漲的情緒來學習聲樂知識,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聲樂作為一門表演藝術,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原動力就是要抒感、激感、交流情感,通過情感的紐帶把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的心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讓聲樂藝術產生“潛移默化”的審美效應。因此聲樂教學是美育的一部分,通過審美教育來實現。根據聲樂教學的規律,把審美教育貫穿于聲樂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學習聲樂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審美個性和能力,獲得高尚的審美情操;使美育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對于聲樂的初學者來說,我們教師比較注重的是學生技能方面的培養,如呼吸、吐字、共鳴等,但以技術為重的同時還要兼顧情感。而對于以歌唱為專業的演唱者來說,情感和技術是缺一不可的。沒有一定的聲樂基礎就不可能很好的把握和處理歌曲,沒有情感就不可能真正表達出歌曲的真正內涵。音樂感覺并不是一個孤立的東西,歌唱者和教師都要善于利用其他的感覺能力為音樂服務。
很多人形容一個人唱歌都用“用心在唱”來形容,一個對音樂沒有心理感受的人,是無法表達出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和音樂的內在美的,這樣又如何能喚起觀眾的審美感受,所以藝術修養的培養是一個歌唱者成功的關鍵。聲樂教學內容是歌唱基礎知識、呼吸、發聲與基本技能訓練和不同的歌唱演唱方法及技巧,而歌唱的技巧訓練過程又是一個艱苦的過程,要對音色、音質、音準等音樂基礎和音樂思維進行訓練。但其核心的本質內容和最基本的教學目標無疑是通過聲樂作品的演唱來表達作品的情感。因為歌唱者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受到外界文化、環境的熏陶,所以在藝術的實踐中才能逐漸形成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和藝術修養,才能使歌唱者能夠用自己的歌聲把歌曲的情感內容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從而逐步掌握聲樂的演唱技能。聲樂的整體教學針對的不僅僅是音樂的發聲技巧,還包括歌唱的整體結構、藝術形象、情感表達等方面的把握,通過運用整體教學方法,可以提高歌唱者對氣息的控制、共鳴的控制、音色的錘煉、字正腔圓的把握以及藝術的表現能力等。同時通過課堂教學的藝術實踐、訓練和強化歌唱者對歌唱藝術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心理能力,這也使得歌唱者以自己的藝術審美觀為尺度,對聲音的表現進行選擇,通過與作品所提供的情緒交融,才能以最好的狀態表現作品。聲樂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地發展、更新其內容,現代的聲樂藝術范圍比較廣泛,包括了語言、旋律、聲腔、器樂、動作等與之相聯系的概念,當然與之相呼應的聲樂教學也是一個對歌唱者聲樂技巧、藝術修養、心理素質等綜合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
聲樂是一門綜合的、抒發感情的藝術,是無止境的藝術,是通過人的思想感情,利用聲樂上的技能、技巧而獲得的,因此聲樂教學和演唱中必須要重視情感的表達,做到以情帶聲、以聲表情、聲與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要做到“聲情并茂”,這也是演唱的靈魂,只有飽含情感的演唱,才能夠真正打動觀眾、打動人心。情感教學的實施是音樂教育的有效途徑,我們要善于利用教學的情感和音樂作品的情感做誘導,喚起歌唱者的情感經歷和體驗,從而讓欣賞者都能因為音樂而打開心靈的大門,用情感與情感的溝通做紐帶,正確引導,合理施教,讓大多數人們都能聽懂音樂、愛上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
作者:司曉升 單位:河北交響樂團
篇9
作為音樂這門藝術蓬勃發展的結晶,合唱藝術有著獨特的藝術表現力以及撼動人心的藝術感染力,是其他的音樂表演藝術難以超越的。合唱藝術來源于中世紀歐洲的宗教音樂,了解合唱藝術的發展軌跡和特點,有利于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它的藝術魅力,也有助于我們認識現代音樂的發展趨勢,從而進一步增強欣賞和表演合唱藝術的能力。歐洲合唱藝術的風格基本和各個時期的音樂風格相一致。文藝復興時期,平等重視合唱各個聲部的作用,主要由一個聲部進行主題的表現,其他聲部按順序進行模仿和配合,也較少采用樂器的伴奏。到了巴洛克時期,歌劇產生并且發展成型,古典樂派逐漸在這一基礎上誕生,合唱的藝術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獨立成為一個音樂類型。在重視自然和人類情感的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追求用音樂來表現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用音樂來表現人性中的倫理價值,這些作曲家繼承了之前的傳統音樂理念和風格、對其加以豐富和創新,這一時期的作品較為謹慎地采用漸慢和漸快的速度,合唱藝術有了統一的形式和規律。而在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完全脫離了宮廷和教會的限制,不再為政治服務,而成為了群眾社會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這一時期和古典時期可以說是西方音樂的黃金時代。現代主義音樂一方面繼承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傳統,衍生出許多分支;另一方面也不斷地出現具有反叛和創新精神的新的派別,它們之間互相影響。合唱這一音樂表演形式自從產生以來,無論是為宮廷貴族服務還是作為教會的統治工具,或是后來純粹表現情感的一種表演方式,都展現出了特有的藝術魅力。
我國的合唱藝術,是在20世紀初學堂樂歌出現之后興起的,雖然它產生和發展的時間并不長,但不乏偉大的作品,例如:《半個月亮爬上來》和《黃河大合唱》等,都是我國合唱藝術中的瑰寶,推動者我國的合唱藝術不斷蓬勃發展。指揮和演唱的藝術活動都是對音樂作品的再加工。指揮作為合唱團的關鍵要素,是音樂作品主要的詮釋者,他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將音樂作品完整、統一地表現出來。作為集體音樂表演藝術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指揮需要集中演唱者和演奏者的智慧和才能,對他們的潛力進行挖掘和培養,引導他們正確地理解和表現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刻情感。因而指揮在合唱藝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培養高質量的合唱團和指揮,就必須在各大高校加強對音樂人才的培養,以促進我國合唱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普通群眾對于精神生活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參加合唱團就成為很多人業余充實自己生活的一個重要方式和途徑。而目前看來,我國專業的合唱和指揮人才十分緊缺。與此同時,我國專業的音樂學院每年招收的合唱和指揮專業的學生數量不多,高校培養出的人才滿足不了社會或者市場對這類人才的需求。因此,各大高校擴大對合唱和指揮專業的招生規模迫在眉睫,并且需要教師對合唱和指揮專業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提高每位學生的專業技能,從而提升學校在專業教學上的水平。
二、我國高校合唱與指揮教學的發展現狀
(一)對實踐教學缺乏足夠重視
許多高校在對合唱與指揮專業的教學上仍然采取傳統的授課方式,不重視對實踐方面的教學。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練習合唱曲目就已經屬于實踐的范疇,僅僅側重于對基本的發聲、音色和音調、音量的大小以及情感的表現這些方面,忽略了對合唱和指揮技巧方面的訓練和實踐。另外,這樣枯燥的教學方式也使得學生沒有自主的學習欲望,學生也無法在學習中同時掌握合唱和指揮兩個方面的技能,這些缺點對于培養合唱和指揮人才是十分不利的。
(二)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較差
我國高校的合唱與指揮課程往往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展開,而教材普遍存在合唱曲目多而理論指導較少的問題,也就是說,教材中較大篇幅被合唱歌曲占據,關于合唱和指揮的理論性知識篇幅較少。因而根據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就忽略了實踐的指導理論這一方面。同時,在課堂教學中,一味地按照曲目進行練習就忽略了在實踐中形成的有群眾基礎的合唱理論,這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出的學生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在質量上的需求。
(三)對合唱與指揮課程的認識不夠明確
在合唱團隊中,指揮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是合唱團的靈魂與核心。這一情況要求指揮者要具備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良好的專業技能水平、以及高素質的音樂修養和人格魅力。也就是說,高校的合唱與指揮課程培養出的人才應該是專業過硬、基礎扎實、藝術修養較高的。而目前大多數學音樂的學生僅僅將合唱指揮單純地作為“合唱”來看待,忽視了指揮的實際作用,也忽視了合唱與指揮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我國高校合唱與指揮教學的改革建議
(一)明確課程設置
大部分高校的音樂專業都把合唱與指揮課程設置為專業必修課,并且開設課程的時間為一到三年。而培養一名合格的合唱與指揮專業人才,需要讓學生學習合唱和指揮專業方面的相關的系統知識。在分別對合唱和指揮兩部分內容進行教學后,還需要認識到合唱與指揮是一個整體,要使學生對二者進行逐個消化,進而達到有機的結合。合唱學和指揮學作為兩門單獨的課程,內容已經十分豐富、復雜,要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兩三個學期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明確合唱和指揮教學的先后順序,讓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合唱知識之后,再進行指揮方面的授課。
(二)進行多元化教學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合唱與指揮專業的教學中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它一般都由教師完全引導學生,側重于理論知識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對合唱曲目進行單純的模仿,這種方法就有可能使學生喪失了獨立組織或指揮合唱的能力。因此在大三的下學期,除了要繼續對基礎知識進行教學以外,還需要通過實踐來鍛煉學生指揮合唱的能力,一方面可以扎實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和合唱和指揮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三)增加課程內容
合唱的藝術是復雜的,合唱作品的風格和種類也十分繁多,因此,作為一名合唱者或指揮者,需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和認識不同風格的合唱作品。這就需要在高校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使教學的內容更加多樣化,讓學生接觸到更多類型和風格的作品,開闊學生的視野。另外,合唱與指揮的教學也需要與時俱進,在高校的合唱與指揮教學中,需要加入現代和流行元素,讓合唱這門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可以緊跟時代步伐。
(四)采用多樣化考核方式
在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考察中,需要堅持并重考察與考試、兼顧理論與技能、同時重視平時和期末成績這三點。傳統的合唱專業考試內容大多是讓學生分組演唱合唱作品,而指揮專業的考試則是跟著音樂指揮一首合唱曲目,考試結束后,學生只得到了一個象征性的分數,卻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這樣的考試方式是不能推動學生的進步的。考核的內容和形式應該根據教學目標來制定,在實施過程中還要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就對學生進行考核,對每個人的結果進行記錄,才能總結出每個學生在專業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將考核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不僅僅是對學習成果的檢驗,讓學生及時地認識到自己專業上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提高自身專業技能。除此之外,還有幾點建議:首先,考核的時間不應該局限于期末這一時期,而是要注重平時的課堂表現;其次,采用合唱排練的方式進行考核,不僅考核學生的專業知識,同時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第三,在進行技能考核的同時也對理論知識進行考核,以試卷的形式考察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
(五)加強對實踐能力的培養
合唱與指揮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是需要以理論知識為基礎,在實踐中不斷鞏固的專業能力的。因而教師在讓學生進行課堂訓練的同時,也要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確切地講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需要完善相關的教學體系,讓學生有條件系統地參加專業實踐活動,保證參與實踐的系統性和連續性。把實踐和學分相掛鉤,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時可以獲得相應學分,以此來鼓勵學生參與專業實踐,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還減輕了同學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則是需要建立實習基地。到了大二、大三,學生以及掌握了一些基礎知識,水平也逐漸提高,學校就需要為合唱團成員聯系各類的比賽和演出,為學生爭取到更多的實習機會。不僅能夠讓學生接觸社會、加強實踐,還可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進而鞏固和扎實專業技能。
綜上所述,高校的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的改革迫在眉睫,這一改革必須能夠為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良好的解決方案,有效地提高我國高校的合唱與指揮專業的教學水平,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合唱與指揮人才,促進我國的合唱藝術的發展,也促進我國合唱事業的繁榮。
篇10
一、學校音樂教育為音樂素質培養奠定扎實的基礎
培養高素質音樂專業人才是專業音樂教育教學的目標。從我國現有的專業音樂教育與教學大綱來看,音樂素質教育體現在音樂理論與音樂專業表演技能的結合及對音樂的理解和完美再現等方面。除了專業課的學習外,音樂高等教育還設置了相關的音樂基礎課,如視唱練耳、基本樂理、和聲、作品分析、音樂史等,為音樂人才培養提供科學、嚴格、規范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在教給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也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技巧,并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
筆者認為,我國幾十年的音樂教育教學實踐,各專業音樂院校的基礎音樂教育是相對合理完善的,是隨著知識的不斷更新與現代教學技術的應用而協調發展的,并能夠提供系統的高質量的音樂素質教育。音樂教育強調在學習中,學、用結合,練習與演出結合,音樂理論與實踐結合。只有這樣,培養出的音樂人才才能活躍在音樂創作與音樂表演的舞臺上。然而,學校的教育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有限的知識。學校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遠不能滿足學生日后工作的需要。在今天這個信息社會,學生必須要具備自學的能力與不斷進取的求知欲,不斷地充實知識結構,開拓視野,才能適應迅速變化所提出的新要求。學生不可能在學校里學到未來專業上所需的每一種知識和技能,要想提高能力,就一定要有終身學習和不斷進取的精神。音樂表演專業更是如此。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瀏覽大量的音樂作品需要能力和時間,同時,因為音樂藝術性和技術性要求極高,每個音樂人必須要不間斷、長久地進行音樂素質與技能的練習才能保持最佳的表演狀態。只有優秀的藝術家才能以爐火純青的技巧透徹地詮釋和再現音樂。這主要體現在對音樂風格的整體把握及對音準節奏等基本音樂要素的把握上。
二、重視自身音樂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專業音樂人才自身要具備良好的音樂素質與修養,只有不斷長期地鉆研和進取才能保證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的高質量與高標準。重視自身音樂素質的培養與提高,體現在藝術實踐活動的方方面面,甚至具體到每一個音符,一旦忽視了就會出問題。專業歌手大賽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些選手在音樂素養視唱與模唱的測試中出現錯誤,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能力和修養的問題。由于他們平時忽視了基本功的練習,對自身素質培養的必要性重視不夠,平時練習功夫不到,對音樂技能的訓練要求不嚴格、不扎實,才導致音準與節奏不正確。他們往往沒有認識到音樂的基本功與音樂表現之間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認識到培養提高音樂文化修養的長期性必要性,所以,平時只注重把自己的幾首歌曲唱得完整,而對于視唱新作品或歌曲缺乏必要的快速與準確識別音準的視唱能力。這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有些歌手從學校畢業后,由于放松了對音樂能力的培養和音樂修養的提高,所以導致他們在比賽時,在讀譜視唱聽辨測試中出現一系列問題。這種情況提醒我們,無論是在學校學習的學生還是已畢業的學生,只要在從事音樂的表演,就要重視對視唱練耳課程及其他專業基礎課的繼續學習,要認識到音樂基本素質提高是長期的任務。高超的音樂技能是需要長期、嚴格、認真、科學的訓練。只有重視音樂素質這一基本功訓練,才能保證正確快速地讀譜,以自己敏銳的內心聽覺及時糾錯。這樣,在練習和藝術實踐中才會少出或不出現問題,保證音樂作品的完整再現。
三、對專業歌手應有較高的音樂素質要求
為了體現高雅音樂藝術的魅力,對專業歌唱比賽提出高標準是十分必要的。參賽歌手只有具備較高超專業技巧、較深厚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才能較完美地表現音樂作品,才能把聲樂歌唱藝術提到一個嶄新的高度。真正的專業比賽應該是高水平、高質量的競爭。
筆者作為音樂基礎課教師認為,在國家級高水平的專業歌唱比賽中應對專業歌手提高視唱部分的讀譜要求。專業音樂人才應該用五線譜讀譜,采用固定調唱名法,不允許用首調唱名法(民族唱法如果是專業院校畢業也應加進五線譜的讀譜);然后是要具有對音高與節奏的準確性的敏銳分辨能力;再次是對調式的正確分析理解;最后是樂曲的風格的整體把握。同時,要與文化素質相結合,加深對音樂作品內涵的理解。文化、氣質、修養、能力會直接影響表演者對參賽作品的完成質量。通過素養測試,能激勵選手音樂綜合素質的提高。只有這樣的良性循環,才能夠使歌手們脫穎而出,推動歌唱表演藝術歌曲發展。
- 上一篇:智慧農業行業研究報告
- 下一篇:電商行業市場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