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人才培養方案范文

時間:2023-10-20 17:24: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表演藝術人才培養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表演藝術人才培養方案

篇1

【關鍵詞】安徽省 表演專業 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質量工程建設教學研究項目:044―J08009000037。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5-0210-01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截止到2014年止,安徽省共有4所高校設立了表演專業,并有了第一畢業生,本文將以這4所高校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文章通過文獻資料、問卷調查、訪談、比較分析等方法對安徽省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培養目標的比較研究

四所高校表演專業均能按照教育部表演專業課程指導綱要制定培養目標,但對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和規格有所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安慶師范大學和阜陽師范學院為代表的培養從事“體育表演編導、教學”等相關工作的人才,突顯體育院校表演專業的辦學特色和以安徽工程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為代表的培養從事“教學、訓練、管理”工作和“人物形象設計”工作人才兩種不同的人才培養方向。二是在專業能力方面,安慶師范大學與阜陽師范學院強調了教學能力的培養,而安徽工程大學與安徽師范大學將編導、形象塑造能力作為主要目標。

(二)招生規格比較研究

四所高?;谧陨砬闆r與培養目標的不同,在招生歸口上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安慶師范大學、安徽工程大學、阜陽師范學院都屬于藝術類招生,而安徽師范大學屬于體育類招生。這也間接導致了各高校在招生考試內容,雖然都采取了形體素質(20分)+身體素質(30分)+專項素質(50分)現今全國通用,基本上能夠直觀的反映考生在本專業上綜合素質,也能通過考試觀察到考生在表演專業上的發展潛力的方法,但在這三項考試內容中,安徽師范大學分成健美操專項身體素質、體育舞蹈專項身體素質兩種考核方式,不但考核了柔韌性,也考察了考生節奏感,動作模仿能力等;在專項素質上,阜陽師范學校的任選項目比其它三所院校多了民族舞蹈,體現了阜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側重。

(三)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

根據統計數據得知:1.安徽省高校在體育表演人才的培養上比較注重課堂教學;2.師范類院校選修課開設較多,充分考慮人才的興趣愛好培養,而工科類院校還是一如既往的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打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個性發展。

課堂教學時數及學分比較。安徽省高校在體育表演方向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結構設置上,有的學校注重人才技能的培養,而有的學校則偏重人才的綜合素質多一點,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認識,這勢必影響到人才培養規格的統一性。

藝術類課程的比較。安徽省各高校設置的體育表演方向藝術類課時以及在總課時的比例差異性較大,如安慶師范大學只有356學時,與安徽工程大學的464學時相差100多學時,但明顯都低于612學時的武漢體育學院等第一批設立該專業的院校。勢必對該專業人才藝術類知識的S富程度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

(四)師資配備的比較研究

由于安徽省開設表演專業的時間較短,各高校專業教師人數較少,在教師總數中所占比例也偏小。從職稱和學歷結構看,副教授以上高職稱、博士以上高學歷的教師較少,直接導致在表演專業的學術研究成果少,對該專業今后整體規劃發展的理論研究不利。

(五)課程考核方法的比較研究

通過訪問調查,安徽省開設表演專業的四所院校對學生的考核基本都是采取理論考試+實踐考試、平時打分+考試打分的綜合考核方式。在公共課考核環節,采取了與全院同一考核方法、考核標準與考核時間,再結合教師對學生平時學習的表現狀況進行綜合打分。在專業課考核環節,專業基礎課采取實踐考試+理論考試的考核方法,進行綜合打分;在專業選修課環節,主要打分參照標準是教師平時打分與最后考核。在集中實踐教學環節,主要依據實踐單位進行打分。

三、結論與建議

(一)建立統一的招生考試標準,實行全省統考,把好體育藝術表演專業人才的“進口”關。(二)安徽省高校體育院系辦藝術類專業的現實性和方向性需明確,要確定好到底是走體育化的藝術道路,還是走藝術化的體育道路,還或是兩者并舉分步走,從而適應社會對體育藝術人才需求的多樣性發展趨勢。(三)體育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慮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形式、手段、方法和過程的特殊性,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為根本、為主體、為先行,將理論知識傳授、實踐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升融為一體,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的綜合效應。(四)安徽省要加大在體育表演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法規政策、理論研究、師資隊伍、場地設施等硬軟件條件建設,才能保證專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漢升,季克異.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3).

[2]翟廷立,李芳,羅元翔等.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1).

篇2

[關鍵詞]演藝人才;基層文化工作者;就業前景

中圖分類號:J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3-009-02

一、重慶演藝人才和基層文化工作者現狀調查

(一)“十一五”期間重慶演藝人員和基層文化工作者增速較快

據《重慶市統計年鑒》有關數據顯示,重慶市2007年藝術從業人員2876人,群眾文化服務從業人員3021人;2008年藝術從業人員3194人,群眾文化服務從業人員3194人;2009年藝術從業人員3485人,群眾文化服務從業人員3574人;2010年藝術從業人員5248人,群眾文化服務從業人員3726人;2011年藝術從業人員4817人,群眾文化服務從業人員3872人。總體上看,“十一五”期間,重慶市藝術、群眾文化服務從業人員增速較快,藝術從業人員年均增長11%以上,群眾文化服務從業人員年平均增長6.5%,均高于重慶市常住人口年平均增長1%的速度。

(二)重慶市演藝人員數量不足、學歷不高,技能型人才缺乏

首先,重慶藝術從業人員總量偏少。據統計年鑒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北京市藝術機構從業人員7415人,上海市藝術機構從業人員9482人。而重慶2010年藝術從業人員只有4423人,是北京的71%、上海的55%。從藝術從業人員萬人占比看,2010年重慶市只有1.5人,北京是3.8人,上海是4.1人??梢?,重慶市藝術從業人員總數與萬人占比明顯偏低,與直轄市的地位不相適應。

其次,重慶演藝人員學歷普遍偏低。2011年剛剛組建的重慶演藝龍頭企業——重慶演藝集團公司有一線演藝人員203人,其中有全日制??萍耙陨蠈W歷的只有45人,占總數的22%,后來通過引進人才,學歷結構才有一定改善,但仍不盡人意。據市文化廣電局統計,2012年重慶市8家主要市級專業演出團體有一線演藝人員794人,其中全日制??萍耙陨蠈W歷的演藝人員只有282人,僅占演藝人員總數的35.5%,具有全日制藝術門類??萍耙陨蠈W歷的比例更低。重慶21家區縣專業藝術院團有一線演藝人員1021人,其中有全日制??萍耙陨蠈W歷的演藝人員只有152人,僅占演藝人員總數的14.9%,具有全日制藝術門類??萍耙陨蠈W歷的寥寥無幾??梢?,重慶市演藝人員不管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明顯與直轄市地位不相適應,缺乏高素質技能型演藝人才。

(三)重慶基層文化工作者數量匱乏、質量堪憂,基層文化人才隊伍亟待建設

“十一五”以來,重慶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硬件實施基本建成,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村居文化活動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實現全面覆蓋。硬件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但軟實力則有待提高?;鶎游幕ぷ髡咦鳛楣参幕阵w系的“軟件部分”,明顯存在問題:一是基層文化專干總量不足。據市文化廣電局有關統計數據顯示,重慶8575個村文化活動室、2370個社區文化中心絕大部分沒有配備專(兼)職文化工作者。二是專業藝術人才缺乏,有待提高個人藝術素質修養。2011年重慶82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164個街道文化中心現有專職人員2821人,具有全日制文化藝術相關專業??萍捌湟陨蠈W歷的從業人員僅有211人,占從業人員7.5%。同時,80%以上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街道文化中心專兼職人員不具備全日制文化藝術相關專業??平逃尘埃麄冎虚g接受過專業藝術培訓的也不是很多,專業技能水平十分有限。三是有些藝術門類還屬空白,如合唱、戲劇等。四是基層文化專干“在編不在崗,一崗多職”現象嚴重,使得基層文化人才缺少學習提高的時間和途徑,影響了作用的發揮。由于基層文化工作者中具有文化藝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較少,致使重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硬件設施建設如火如荼,實際正常發揮較少,基層文化人才隊伍有待建設。

(四)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亟待培養專業人才

經全國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重慶市屬于保護范圍的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戲劇、曲藝、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17個門類、4110項,覆蓋重慶38個區縣。截止2012年12月,重慶有川江號子、銅梁龍舞、秀山花燈、梁平年畫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78項,區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714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40名(其中5人去世),市級代表性傳承人441名,區縣級代表性傳承人1276名。整體保護方面,市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1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1個。重要和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但隨著現代社會人們就業觀念、生活方式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環境的改變,老一輩傳承人的相繼離世,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瀕臨失傳,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任務十分繁重,這需要培養一大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挖掘、保護、承技能的專業人員。除了政府建立名錄進行保護或搶救性保護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納入高等教育的機制和模式中,培養年輕的民族文化傳承人才,不失為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良策。

二、相關高職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分析

隨著重慶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城鄉居民基文章化需求的不斷增長,重慶需要發展高等文化藝術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文化藝術專業人才來滿足重慶建設文化強市、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需要。

(一)重慶演藝市場發展為技能型演藝人才提供就業崗位

據重慶統計年鑒有關數據顯示,2007年重慶藝術表演團體84個、藝術表演場所32個;2008年重慶藝術表演團體177個、藝術表演場所54個;2009年重慶藝術表演團體160個、藝術表演場所42個;2010年重慶藝術表演團體381個、藝術表演場所38個??梢姟笆晃濉逼陂g,重慶藝術表演團體數量年均增幅高達53%,將會增加重慶藝術職業學院畢業生的招聘單位和就業機會。同時,按照前文列舉的重慶“十一五”期間藝術從業人員看,按年均增幅11.3%計算,到2020年重慶演藝人員缺口預計7000余人。

(二)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高素質技能型文化藝術人才提供就業崗位

《重慶市社會事業發展“十二五”重點專項規劃》要求,“到2015年,配齊區縣(自治縣)和鄉鎮、街道等公共文化機構編制,需要培養10000名以上基層文化工作者,發展15000名以上文化工作志愿者。根據工作需要,每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中心)原則上配備3-5名文化專干。建立文化人才培訓重點基地,基層文化隊伍培訓1萬人次以上?!卑凑赵撘巹潱?015年,該類基層文化工作者缺口至少7000余人;到2020年在此基礎上翻一番,缺口將達到14000人。

(三)保護傳承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傳統技能型文化藝術人才提供就業崗位

按《重慶市“十二五”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規劃》要求,重慶“十二五”期間將分別建立國家級、市級、區縣級保護項目50個、400個、2000個,同時建設一批傳承基地、傳習館所、民俗博物館和專題陳列室。按照50%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是重慶藝術職業學院培養范圍的傳統音樂、美術、戲劇等類別來核算,如果一個國家級、市級和區縣級的非遺項目保護傳承分別需要技能型藝術人才10名、6名和3名,到2015年該類基層文化工作者約需要4000人;到2020年在此基礎上翻一番,約需要8000人。

三、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設置方案

新設立的高等文化藝術職業院校應打破傳統人才培養體系,轉變以學歷教育為主導的傳統觀念,樹立培養學生就業、擇業和創業能力的文化藝術職業教育目標。在專業設置方面充分體現就業導向的特點。比如開設面向基層文化建設的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專業、群眾文化活動策劃與組織、文物鑒定與修復,還有滿足重慶演藝事業發展的舞蹈表演、音樂表演、戲劇影視表演等高職??茖I。

(一)突出優勢專業,增強就業能力

新建的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可以依據辦學實力,在系部和專業的設置上,體現學院自己的強項和優勢。新建學院可以整合文化、文物、廣電系統相關優勢教學資源,如整合重慶藝校的辦學資源,該校在開設音樂、舞蹈、戲劇影視專業有著近30年的辦學歷史,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已培養培訓出上萬名優秀畢業生,在重慶演藝就業市場有良好的聲譽。為了進一步做強優勢專業,學院還可聘請了沈鐵梅(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川劇表演藝術家)、劉光宇(重慶市歌劇院院長、二胡演奏家)、王亞非(演藝集團藝術總監、著名雜技編導)和張禮慧(重慶市著名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等高知名度的表演藝術家作為兼職教師,增強學院人才培養的實力。學院還可開發現代流行音樂和國際標準舞作為重要辦學內容,體現優勢專業的現代特色,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專業建設循序漸進,培養人數逐年增加

在注重重點優勢專業建設的同時,學院還可根據社會文化藝術事業與演藝市場的需求,開辦文化事業管理、舞臺藝術設計、戲劇影視人物形象設計、舞臺影視技術等專業,并根據重慶文化產業發展需要,面向市場適當增設專業。每個專業都要經過市場調查和充分論證后,根據學院的師資建設和硬軟件建設的具體情況綜合確定。

(三)根據就業需求確定人才培養方案

一是音樂、舞蹈、戲劇影視表演類專業要夯實學生扎實的藝術表演根基。各藝術表演類專業立足于為演藝事業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演藝從業人員,在培養學生精湛藝術技能的同時,也要注重他們在思想境界、文化素質和藝術領悟力,讓他們進一步適應都市精品舞臺演出和現代表演藝術中的細膩情感表達。同時,培養學員們“德藝雙馨”和“踏實冷雋”的藝者風范,為他們今后能塑造“經典”藝術形象而打下堅實基礎。

篇3

【關鍵詞】演學結合 高職藝術院校 實踐教學體系

高職藝術院校是以表演藝術為主體的特殊類型藝術院校,目前在這以領域,其處于相對薄弱的狀態。無論是從理論認知方面來說還是從教學實踐方面來看,都存在著很嚴重的問題,而不足之處也相對比較明顯。在當前環境下,順應這種文化大發展的時代需求,將實踐教學體系融入其中,培養人才,促進人才的改革,已經成為當下高職藝術院校改革和發展所面臨的要點。而“演學結合”的正好突出了高職藝術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要求,所以需要針對于此進行一番研究。

一、高職技術院校“演學結合”的基本狀態

(一)不能合理地理解“演學結合”的內涵

從傳統表演藝術的角度來說,一般都倡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而這也從側面突出了表演藝術更重視實踐性。在是在格外強調實踐教學的當下,很多高職藝術院校在處理“演學結合”的問題上,卻和傳統的定義出現了矛盾,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①有些人認為,在職業教育中,藝術教育是最為鮮明的教育類型,而“演學結合”,高職藝術院校應該在中等教育極端就已經完成了,所以這不能夠成為高等教育狀態下,我們所要重視的對象。分析這種看法,不難發現,它主要是忽略了工學結合對系統性、高度等性的要求,僅僅利用簡單的藝術實踐就替代了“演學結合”當中“演”所蘊藏的豐富內涵;②也有一些人認為,“演學結合”具有很濃烈的行業特征,這種實踐方式更加適用于建筑產業、服務產業和制造產業等一些歸屬于物質基礎層面的職業教育,對于這種凌駕于上層建筑之上的精神表演藝術,不能夠運用“演學結合”的實踐方法來進行。這也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二)“演學結合”實踐中所突出的問題

高職藝術院校對藝術實踐的強調很重視,從很多豐富的活動和演出任務當中也不難看出,其客觀地支持了“演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但如果我們對其進行仔細的研究和審視,也不難發現其中所存在的問題。我們將其主要歸納為四點:①“演學結合”存在著計劃性上的不足。很多藝術學院的實踐活動都比較零散,沒有規劃,學校也沒有將實踐活動列入到相關的培養方案中,所以學生在實踐中很容易游離于常規教學項目以外的任務上,這樣會對教學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②“演學結合”存在著系統性上的不足。在實踐過程中,雖然說實踐活動的內容比較豐富,但是很多活動之間都是相互孤立的,缺乏整體的設計和規劃;③“演學結合”存在著自覺性不足問題。當前藝術實踐項目的來源眾多,活動類型也多種多樣,但是這卻缺乏必要的系統設計,導致藝術實踐項目所引領的教學自覺意識不足,在實踐當中過分強調個體目標,而忽視了育人目標的實現;④“演學結合”存在綜合性不足的問題。因為管制體系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不同專業之間的相互割裂,很難形成共同的實踐平臺。

二、“演學結合”的高職藝術院校實踐教學體系設計

(一)“演學結合”的高職藝術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設計

高職藝術教育不但是高職教育也是藝術教育,所以在實踐教學中不能夠按照以往的教學體系來按部就班的進行。從高職教育方面來看,需要將高等教育質量建設作為強化藝術教育規范的必要手段,從藝術教育方面來看,還要將藝術的規律性探索當作提升藝術教育水平的手段。另外,高職藝術院校還要以職業性實踐為基準,以此來豐富學校的教育特色。不僅要保證實踐教育符合相關的規范,而且還要具備自身的特色,不斷地探索新的規律,不斷地發展。然后再依托藝術學院的改革、生存、發展等主要手段進行科學、有效的多學科管理設置,以便于更好地豐富學生所需要的藝術資源。高職藝術院校需要將各種類別的藝術活動項目當作導向,以此來驅動教學,這樣能夠更好地形成“演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態。在真是藝術情境下培養高素質和高技能的藝術人才。高職藝術院校要將“育人育德”和“演學結合”的教育理念結合起來,將藝術實踐教學目標體系構建起來,還要逐步構建學校內外的實踐載體教學體系等,以此為手段逐漸形成各個高職藝術院校的獨具特色的多元立體,開放式實踐教學要素。

(二)“演學結合”的高職藝術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構建

上面說過,在高職藝術院校的實踐體系中存在著四個方面的不足,而構建“演學結合”的高職藝術院校實踐教學體系也需要從四個方面著手。①從目標體系來說,在對學生進行文化藝術素養和哥們專業的基本能力培養時,應該對學生的素和職業素質和創新能力目標進行培養,進而形成目標體系,將其納入到實踐當中;②從內容體系方面來說將實踐教學內容當中的實踐教學目標進行具體化處理,以藝術實踐項目為驅動,對相關的各類教學內容做出合理的整合和調整,使其更加適應教學實踐的需要;③從保障體系來說,高職藝術院校應該建設起兼具藝術經驗和生產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高水平綜合性的教學實踐基地,從各個方面來保證實踐教學的成果;④從管理體系來說,高職藝術院校需要以實踐環節為原點,建立起配套合理的組織徐彤,還要不斷完善對學生進行專業能力評價的標準體系,最終打造出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三、結語

只要高職藝術院校以“演學結合”的角度進行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就能夠解決日常工作中的諸多問題。從理論層面到實踐層面,我們的探索在目前來說還不太成熟,所以更應該進行更多的嘗試和時間,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為當前形勢下的高職藝術發展做出更多貢獻,使其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龍真,郭磊,刁宇虹.廣告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J].價值工程,2013..

篇4

關鍵詞:民族器樂 教學 實踐 科研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各高等藝術院校先后開設了民族器樂演奏專業,這標志著民族器樂由以前的自然傳承模式向學院式專業教育轉型,由基礎教育層次進入大學、研究生教育層次,一個嶄新的民族器樂教育格局逐漸形成。長期以來,在一代又一代民族音樂家和教育家的努力下,民族器樂專業的大學教育取得了豐富成果,培養了大量傳承民族音樂的優秀人才,為國家的文化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前情況下,認真總結和研究民族器樂專業教育中教學、科研與實踐的關系,對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藝術院校民族器樂專業學生特點

目前,各藝術院校民族器樂專業的教學對象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來源:一是專業性音樂學院附中與綜合藝術學校的畢業生;二是非專業性全日制高中藝術特長班的畢業生?;\統來講,這些學生在學習和思想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點。1.精力充沛,樂于接受新知識。大學階段的民族器樂專業學生年齡一般在18至22周歲,生理上逐漸成熟,智力潛能得到更好的開發和展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思辨水平大幅度提高,適應能力、承受能力、選擇能力和自控能力等都明顯增強,這對他們認真完成大學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礎。2.充滿自信,專業水平較高。初進校的民族器樂專業學生具有較好的中等藝術教育基礎,皆是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作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與優勝者,自豪感與榮譽感強,這為他們4年的專業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同時,飽含自信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有著很好的鼓舞和促進作用,能夠保證演出過程中高水平的發揮,展示自己的專業才華,這也是民族器樂專業學生普遍的特點。3.獨立自主,有明確的發展目標。民族器樂專業教學大都采取一對一專業教學,體現在大學階段的民族器樂專業學生往往相對比較獨立和自主,這是伴隨著教育階段的連續性和學生成長階段的連續性所必然出現的。在4年的學習過程中,這些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發展方向,對未來的挑戰和理想充滿希望,這對其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益處很多。4.視野局限,文化底蘊不夠。與普通高校的大學生相比,受專業限制,民族器樂專業的學生偏重于專業藝術的學習而忽視科學文化的學習,常常表現出對外界事物關心不夠、文化底蘊缺乏的現象,這影響了學生自身全面素質的提升,也對學生的培養與發展提出了新課題。

二、加強藝術院校民族器樂專業教學的針對性和特色培養

在民族器樂專業學生人才培養中,專業教學是基礎,是不容忽視和放松的。長期以來,各藝術院校在民族器樂的專業教學中形成了獨特的人才選拔和培養模式,突出個體針對性的因材施教和教學特色是其重點。

民族器樂專業教學過程多采用一對一教學方式授課,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的講授、示范與單獨輔導相結合,獨立性較強,且不同的器樂、流派、不同的教師傳承方式不同,教學的內容與重點也不一樣,各有自己的特色,這類似中國傳統手工藝傳襲的師傅帶徒弟的做法,是藝術教育普遍規律的客觀要求。所以,在民族器樂專業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的針對性,專業教師要按照學生自身的特點,本著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強化實踐教學、開放式教學、互動教學,涵蓋對教與學,即對教師和學生雙方面的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形成積極的互動,教學相長,使教師也在其中提高,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成長。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具體體現在培養方案的制定、教學大綱的設計、課堂教學的實施、實踐環節的確定、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等的改革創新方面。

不同藝術院校的民族器樂專業各有特色,如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國戲曲學院都有民族器樂專業,各有優點,特色不一。鑒于師資力量的不同,各校的民族器樂專業都有自身的保留曲目、所屬藝術流派的曲目、教師所擅長演奏的保留曲目等。專業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這些具有特色的曲目納入教案編寫、教法研究中,并在演奏技法訓練和藝術風格把握等教學環節中得以體現,從而凸顯自己的教學特征,形成和保持民族器樂專業在不同藝術院校教學方面的優勢和特色。比如,筆者所在的中國戲曲學院的民族器樂專業,在教學上加入了許多戲曲元素,具有濃郁的戲曲風格,這也是一種特色的體現。

在民族器樂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教學與藝術實踐、科學研究、藝術創作相互依存。民族器樂教學的過程與培養的目的貫穿于藝術實踐與創作的全過程,由于教學個性化模式所限,除基礎課之外,學生所要表現的東西要具備一定的創造性因素,區別于一般文理科統一的教學模式,這同樣也是藝術教育的規律。民族器樂教學強調扎實的基本功,注重技藝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對技能性和應用性的要求,使其與理、農、醫、管等學科相比,除了都有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共性以外,還帶有職業教育的特征,在這個教育過程中,針對性和特色優勢尤為重要。

三、強化藝術實踐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的突出作用

藝術院校的學生時刻不能與藝術實踐相分離,部分藝術院校專門設立藝術實踐周和實踐月,大量的時間用于學生藝術實踐,這對學生的培養是一種重視和實踐探索,是其他普通大學學生培養所不具備的??梢哉f,藝術實踐是藝術院校的重要教學內容與方式之一,也是民族器樂專業大學教育的重要環節,既是對民族器樂專業教學成果的檢驗,也是進一步開展民族器樂專業教學、科研與創作的依據,并與教學實踐密切相關,相互依存,在民族器樂專業的整體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藝術實踐一般分為三種,一是舞臺藝術實踐中的專業演奏,二是觀摩考試的專業演奏,三是教師檢課時學生在課堂所做的專業演奏以及合奏、重奏、伴奏等演奏形式。在藝術實踐過程中,作為專業教師要重視學生表演心理的鍛煉,應憑借自己的藝術實踐經驗對學生的演奏心理設計、演奏心理訓練、演奏心理控制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指導,盡可能地使學生掌握音樂表演心理學的一般規律,并善于運用到自己的音樂表演藝術實踐中,為創造生動、深刻、完美的音樂表演藝術形象奠定堅實的理性基礎。在具體授課過程中,專業教師要注意學生在回課時的演奏狀態和音樂表現,隨時對學生的音樂表現給予針對性指導,從而使其建立正確的演奏理念,設計適宜的音樂演奏表現,并養成演奏習慣,使學生演奏的聲音形象與視覺形象渾然一體,珠聯璧合,取得完美的藝術效果。此外,要格外重視民族器樂學生藝術實踐的舞臺表演。目前,我國民族器樂專業表演形式主要采取音樂會形式,其中包括獨奏及合奏等。從一定意義上講,音樂會形式具有現場感,容易引起演奏者的高度重視,調動學生的表演欲望,激發演奏熱情和事業心等,這對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音樂表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藝術實踐使民族器樂專業學生的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教學的成果直接應用于實踐,讓他們親身參與音樂的展示與創作,給學生提供多方面的藝術表演的舞臺和進行創作思維訓練,有利于不斷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表現能力和團結協作、適應社會等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四、以科研進一步促進民族器樂專業學生的教學與實踐過程

在藝術院校,教育教學、藝術實踐、科研創作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民族器樂專業也不例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具體到民族器樂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也要正確處理好教學、實踐與科研創作的關系,要堅持育人為本,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統籌教學、實踐和科研的關系,重視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加強在人才培養各環節中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的統一,做到教學與實踐、科學研究共促進,同進步。

作為藝術院校的專業教師,要關注科研、用心科研、主動科研,做出更大成績。在民族器樂專業的教學中,教師應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滲透科研因素,逐步啟發學生的科研興趣,調動學生的科研潛能,以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舉例來說,民族器樂專業方向的科研主要包括專業的發展方向、教學法、演奏法、發展史、藝術流派、歷史作用、代表人物、作品分析、藝術特點、演奏風格、教材編寫、課程研究、比較研究、論文寫作專題研究等,有大量的專業學術研討命題亟待開發和深化。在教學的同時,專業教師可以嘗試將豐富的教學經驗、優異的教學成果及音樂作品轉化成新的科研成果,然后將科研創作過程中的經驗、靈感和感悟回歸教學,在教學中不斷添加新的知識點,提高教學效果,進而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綜上所述,在藝術院校民族器樂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教學是基礎,實踐是途徑,科研是推動力,只有將這三者緊密結合,相互促進,互為一體,才能更好地促進民族器樂專業教學水平的提高,培養更多民族器樂專門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需要。

參考文獻:

[1]于春哲.琵琶演奏專業的高端教學[J].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4).

[2]周達疆.強化實踐教學,構建高校藝術類專業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7(2).

篇5

【關鍵詞】 校企合作;舞蹈表演;學演結合;院團合作

[中圖分類號]J72 [文獻標識碼]A

舞蹈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它借助舞者的動作把生活之美藝術地再現于舞臺上,它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激發起觀眾的情緒,讓觀眾沉浸在藝術的氛圍中。近年來,在全國文藝屆涌現了一批精品佳作,如歌劇《圖蘭朵》、舞劇《大夢敦煌》、《一把酸棗》、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由這些文藝佳作,可預見文化產業發展欣欣向榮之勢。從藝術人才、文化人才在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來看,文化發展繁榮將迫切需要更多的合格人才和高端人才來完成。這類人才的培養強調的是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塑造,專業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舞臺實踐經驗的積累,而校企合作、產學研相結合無疑是最好的方法。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是一種以培養適合行業、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的,充分利用學校、行業和企業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實現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教育模式。舞蹈表演專業的“產”就是演出,而“產學結合”在舞蹈表演專業上就體現為“學演結合”。本文所探討的“校企合作”的“企”,主要指的是歌舞團、劇院等專業演出團體,“校企合作”就體現為“院團合作”?!皩W演結合、院團合作”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既有助于高職院校、劇團的自身發展,也有利于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加強“學演結合、院團合作”,已成為舞蹈表演專業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必由之路。處在國家重視職業教育大背景下的舞蹈職業教育,如何認真把握市場對舞蹈專業人才的需求與變化,如何及時調整校企合作模式,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舞蹈人才,已經成為我們藝術教育工作者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

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仍然屬于以學校為主的合作模式,合作模式單一,缺乏長遠規劃。不少合作僅僅停留在學生短期實習安排上,缺乏滿足雙方實際需求且具有長期性的深度合作。“學演結合、院團合作”模式在實際運行中還存在一定困難,合作層次需要深化,合作模式有待創新。

1.保障機制不完善,法律規范不健全

政府政策上的優惠,稅收利益上的激勵,能夠激發劇團參與院團合作的積極性。反之,政府部門在激勵政策上不到位,準入制度不完善,合作過程中缺乏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完善的規章制度則難以調動劇團的合作積極性。目前,我國促進校企合作的國家政策是明確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強調了職業教育在科教興國、提高國民素質、提升綜合國力以及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性,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但實際操作中仍缺乏與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規,僅出臺的一些政策性規定,操作性不強。

2.“學演結合”演出機會缺乏

舞蹈表演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既需要在課堂上訓練好基本功,也需要提供一定量的舞臺實踐機會提升學生的舞臺表現力。因舞臺表演和課堂訓練的情境差異較大,觀眾對臺上舞蹈的反應會直接影響表演者的情緒、動作等,要提升學生的舞臺表現力就必須通過舞臺演出積累舞臺經驗,而非光靠單純的課堂訓練。然而,我國高職院校舞蹈專業學生的表演藝術培養,專業課時本就滿足不了人才培養方案的推進,學生參加演出實踐的機會更不多,學生無法積累足夠的舞臺經驗。要想提高舞蹈專業學生的舞臺表現力,一定量的舞蹈實踐機會必不可少。

3.部分教職人員的主觀認識不足

部分高職藝術院校教職人員對“學演結合、院團合作”的內涵認識不足,對產學研結合認同度不高。只是簡單地認為偶爾的演出實踐活動就是“學演結合”,課堂學習仍然是教學的主要形式,對于過于頻繁的演出活動則表現出不滿的情緒。甚至有些教職人員認為過于頻繁的演出實踐活動擾亂了高職院校的正常的教學次序,是不務正業,不利于教學,從而對參與和推動院團合作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抵觸、反對,這直接阻礙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和舞臺經驗的積累。

二、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分析

以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創新改革發展為例。2005年,山西藝術職業學院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建設文化強省”戰略的重大舉措,成立了山西華晉舞劇團。把課堂教學和舞臺實踐、藝術教育和市場檢驗緊密結合在一起,在扎根吸收山西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的同時,華晉舞劇團著力探索職業教育中學校和藝術企業聯姻的一種方式,創新性地整合外部優質資源為己所用,一大批名家參與到精品創作當中,使得劇團起步之初就具有了中國特色、世界水準。山西藝術職業學院華晉舞劇團把《一把酸棗》送到了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讓《粉墨春秋》走進國家大劇院,一個演員平均年齡只有22歲的地方院校舞劇團卻能接連拿出兩部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的舞劇!由于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在教育體制、文化體制改革的大潮中,一手抓人才培養,一手抓藝術生產,他們率先為高等藝術職業教育的發展探出了一條開闊的大道,并獲得文化部的“文化創新獎”。從山西藝術職業學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強化“學演結合、院團合作”模式,是高職藝術院校培養高技能型、應用性舞蹈人才的有效途徑。那么,“學演結合、院團合作”這種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合作模式,該怎樣深入發展呢?

三、深入發展“學演結合、院團合作”的對策建議

1.尋求政府政策和財政支持

縱觀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校企合作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各國政府都通過立法和財政上的資助手段間接實現了對教育的干預。如德國,國家規定由企業、工會和政府部門分別承擔職業教育培訓經費,同時鼓勵政府、企業、團體和民進資本投資職業培訓。法律還直接規定了政府和企業的最低投資比例??梢姡鹬鴷惩ǜ呗氃盒Ec劇團的合作途徑的橋梁作用。這種“政府——高職院?!獎F”多主體結合方式的院團合作模式中,政府是調控主體,高職院校和劇團是操作主體。政府政策和財政上的支持,包括財政、工商、稅務等方面的鼓勵政策有利于產學合作教育的政策環境的形成,有利于產學合作教育的健康發展,有利于調動劇團參與院團合作的積極性,有利于推動有條件的藝術高職院校的院團合作向高層次發展。舞蹈表演專業“學演結合、院團合作”模式要想向深度發展,需要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給予持續性的支持。有政府做“紅娘”高職院校與劇團合作成功的概率將得到很大的提高。高職院校體制與機制方面,在積極推動內部改革的同時,應積極探索建立服務社會的新機制。

2.創新人才培養制度設計

高職院校應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造目標統一、內容充實、設置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演出實踐環境,引導學生提升自我認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成為適合市場發展要求的專業人才。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方面,院校應關注劇團的需求及意見,主動了解劇團人才需要狀況、用人標準、專業技術需求,讓劇團直接參與到人才培養中來,與高職院校一起制訂并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積極促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融合,以實現畢業生“零距離上崗”。劇團應提高認識,樹立正確的院團合作意識。要以長遠的觀點,突出自身在合作中的地位,主動參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全過程,如校企合作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實踐教學體系及“雙師型”教師隊伍共建等工作。

3.形成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互動機制

篇6

職業院校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應該突出職業性,以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提升為主要目標,以滿足學生就業的實際需求。因此,在職業院校的鋼琴教學中,應該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人才培養目標。本文就職業院校鋼琴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探析。

【關鍵詞】

職業院校;鋼琴教學;實踐能力

引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對于職業院校來說,其目的就是為社會提供應用型的人才,因此,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實用型的人才。在鋼琴教學中,應該注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一、鋼琴教學中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性

職業院校是高等教育中一類重要的學校類型,不同的學校類型在人才的培養方面側重點不同,而職業院校,其人才培養應該關注學生的職業能力。對于鋼琴教學,職業院校主要以培養實用型的人才為主,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鋼琴人才培養方案,從實際情況出發,建立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重點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職業院校的鋼琴教學中,存在著嚴重的輕技能重理論情況,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以及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學生缺乏有效的實踐活動,因此雖然掌握了豐富的鋼琴理論知識,但是實踐能力卻有待加強。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在鋼琴教學過程中,學校應該加強學生的鋼琴實踐教學,組織類型豐富的實踐活動教學來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1]。鋼琴本身就是一門表演藝術,其實踐性非常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從鋼琴藝術的本質出發,讓音樂專業的畢業生能夠具備基本的鋼琴能力和素質。雖然很多音樂專業的學生在琴房中的表演非常熟練,但是由于其缺乏實踐經驗,當真正在舞臺上表演時,表演效果就會大大降低。因此,在鋼琴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實踐經驗。

二、鋼琴教學中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措施

(一)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素質

要想通過鋼琴教學提升學生的鋼琴實踐能力,首先應該不斷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素質。和其他的文化課教學相比,鋼琴教學一般采用一對一的教學模式或者小組課的教學模式,這樣一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接觸更加頻繁,教師的行為、素質等就會對學生造成重大的影響。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來說,教師應該發揮自身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模范作用。實際的教學過程,教師不僅僅要將鋼琴演奏的技術向學生展示,同時也應該將完整的樂曲演奏向學生展現,讓學生感受到實際演奏和技術訓練的差異[2]。其次,教師也應該積極參加一些鋼琴比賽和音樂活動等,不斷提升自身的鋼琴實踐技能,從而影響學生,讓學生體會到鋼琴實踐的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自身的實踐經驗和學生交流。教師只有通過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和素質,才能成為一個可以教也會彈的鋼琴教師。

(二)以提升學生職業就業能力為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

在職業院校的鋼琴教學過程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應該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從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發,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能力,改善學生的就業情況。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編寫,教材內容應該體現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教學內容時,應該根據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在學生現有的音樂基礎上開展,培養學生的鋼琴演奏能力,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考慮到音樂本身的藝術性質,鋼琴學習不僅僅要培養學生的演奏技能,更要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舞臺演奏能力,因此設計教學內容時,要指導學生對肖邦、莫扎特等名師大家的作品進行練習,逐漸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還應該設置音樂演奏實踐活動的內容,讓學生當著全班同學或者院校的其他同學和教師的面演奏,從而培養學生的舞臺演奏能力。

(三)擴展實踐應用平臺,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由于職業院校目前還存在著缺乏實踐活動的教學情況,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鋼琴實踐能力,學校應該擴展實踐應用平臺,不斷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為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展現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通過實踐能提升學生的鋼琴演奏熟練程度。如果學生缺乏實踐,那么在實際的考試或者應聘中,就會導致緊張的不良心理,最終影響演奏效果。而建立實踐應用平臺,則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臨場發揮能力。學校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實踐演奏中,提供更多的文藝晚會表演、商業演出以及義演,為學生提供展現自己鋼琴水平的平臺和機會[3]。在實踐訓練的過程中,還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從而滿足社會對鋼琴專業學生的職業需求。例如,在曲子進階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梢栽谌7秶鷥扰e行小型的演奏會,要求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演奏莫扎特奏鳴曲、海頓奏鳴曲和貝多芬奏鳴曲等,從海選開始,經過層層選拔,最后評出總冠軍、亞軍和季軍。通過這樣的實踐,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結語

在職業院校的鋼琴教學過程中,應該以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目標進行人才培養,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擴展實踐應用平臺,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同時教師也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鋼琴實踐能力和素養,在實際教學中更好地展現鋼琴實踐的魅力。

作者:李歡歡 單位:焦作市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夏毅.談高師鋼琴教學中學生舞臺實踐能力的培養[J].黃河之聲,2014(4):16-17.

篇7

【關鍵詞】普通高校 音樂專業 課程設置 改革

一、普通高校音樂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現狀

當今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是綜合素質強的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校中音樂課程的開設與設置要合理化、先進化、科學化,要與社會接軌。然而,目前我國高校音樂課程的設置仍然比較守舊、傳統,課程設置單一,這就嚴重阻礙了那些渴望全面提升音樂學習的大學生的求知欲望,不能讓他們真正學到知識并學以致用,不能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人才的培養比較單一、片面,與社會需求脫軌。

2001年,針對傳統教育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弊端,我國展開了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本次課程改革以培養素質全面、具有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人才為目標。傳統的音樂人才培養模式是建立在專業音樂學院的課程基礎上,這種直接的移植和嫁接顯然過于單純和理想化,造成了學生重專業技能、一味追求舞臺表演藝術,而整體素質不強、綜合能力差的局面。為此,我國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于2003年起,召集各級各部有關專家著手研制高等院校音樂學的專業課程教學指導工作,2005年,教育部正式下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同時下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2007年5月,教育部確定了44所高校作為實施《課程指導方案》和《綱要》的試點學校。

近年來,一些高校從實際需要出發,適當地調整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在加強音樂專業基礎課教學的同時,增設了適應中學教學要求所必需的選修課程,技巧課也從傳統的一對一教學形式轉為小組課或集體課。雖然這種課程教學模式還在探索階段,但這些有益的嘗試,必將有力地推動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整體課程改革。

二、當前高校音樂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若干問題

1.培養目標不夠明確

課程設置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是提高教育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核心環節。目前大多數高師院校在課程設置、師資培養和引導方向上基本沿用的是培養專職演員的教學模式,這在某種程度上把即將畢業的學生導向了兩個方面:一、自以為本人在某專業上很優越而不愿從教,于是改行到了其他演職單位;二、到了中小學從教后才發現,由于原來在高師院校學得太專一,故無法勝任中小學多元化的音樂教學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2.課程設置單一,缺少與相關學科的銜接

音樂教學不僅要弘揚我國民族音樂文化,還要關注世界多元文化;不僅要提高專業素質,還要加強相關學科的綜合學習,要與文學、歷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緊密聯系,使音樂的人文內涵更加豐富和鮮明。目前,音樂教育培養目標實際上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隨著當今社會各學科相互滲透、相互接入的發展趨勢。未來的學生只有具備包括科學文化在內的綜合素質才有可能成為合格的“音樂人”。

3.所開設的課程大部分重技不重藝,缺少開發學生創新創作能力的課程

藝術教育不應只重技術,應更加注重人文內涵。藝術教育首先是對美的感受和理解,要在循序漸進中獲得自身修養的提高,而不應帶有功利色彩。一定要注重其人文內涵,要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這才是美育的靈魂。如果沒有這個靈魂,單純地學技術,這樣的培養就不是藝術教育,更不是美育。音樂學是一門研究性學科,更是一門開發學生創新創作能力的學科。音樂的學習確需一定的天賦,更需要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創造是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而目前音樂專業課程設置及教學中缺乏能開發學生創新創作能力的課程。

三、普通高校音樂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策略

1.建立合理的教學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普通高校音樂專業課程與專業音樂學院的課程是不同的,專業音樂學院的培養目標是專業音樂人才,普通高校培養的是綜合型人才,培養高校學生全面發展。普通高校應該建立合理的、科學的、完善的音樂專業教學體制,加強學生的音樂綜合應用能力。教師的教學質量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生的發展,要想提高普通高校音樂教學質量,必須加強音樂教師的專業性,提高教師的音樂素養,提高音樂教師理論專業知識水平以及專業技能。

2.合理調整課時結構與比重,適當開設具有地方音樂特色的選修課

課程結構的調整可通過替補、合并、增設三個途徑去建立,通過這些途徑可以減少課時,進而合理分配課時和增加選修課。如數碼鋼琴集體教學替代鋼琴基礎課教學,合并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課,基礎和聲與曲式與作品分析合二為一,音樂欣賞、中國音樂史和外國音樂史三合二,增設器樂選修課等。此外,國家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各個地方的具體情況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對于少數民族地區來說,適當開設一些本地區的特色音樂課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拓寬專業渠道,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

在音樂學專業下設置合理的專業方向,建立相應的課程體系,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流,拓寬人才培養的模式,使之更符合社會需求。課程設置及教學應該圍繞培養高素質、全面型、應用性進行改革,使學生能學以致用,能賴以生存。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對于音樂學專業課程設置及專業技能課教學模式等方面的探究還處在相對不成熟的階段,亟須大量的實踐探索,更需要理論上的系統研究。普通高校應該建立科學的、合理的、健全的音樂課程教學體系,完善音樂教學設施,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加強音樂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推進普通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修榮.高師音樂專業的教學應突出師范性特色[J].音樂研究(增刊),1996.

[2]鐘曉玲.20世紀中國高師聲樂教材的發展歷程[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02).

[3]姜文鋒,梁莉.論當前高師院校聲樂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的緊密性[J].中國校外教育,2009(04).

[4]王路.試析高師音樂教育開設聲樂理論課的必要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10).

[5]伍雍誼.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篇8

關鍵詞:本科教學;教學成果;民族音樂

中國音樂學院是我國唯一一所以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和研究為主要特色,培養從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創作、表演和教育,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高等音樂學府。民族音樂教育的特色是學校辦學之初即明確的辦學宗旨與定位,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不斷得到強化;是學校的歷史使命和獨特風貌,并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創新、與時俱進。近兩屆北京市和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獲得,是學校長期以來堅持特色、夯實基礎,不斷加強本科教學改革與創新,以內涵式發展提升本科教學質量的具體體現。

堅持特色,教學成果顯著

中國音樂學院在近兩屆的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中成績顯著。在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評選中,“構建中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教學體系改革與建設”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在2012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評選中,“中國民族音樂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工程”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高教類)一等獎。在第六屆和第七屆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的評選中,共有八項成果獲北京市教學成果獎,其中一等獎四項,二等獎四項。這些成果集中體現了學校在本科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學質量提高、教師隊伍建設、教學管理工作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代表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水平,充分體現了學校民族音樂教學特色。

多效并舉,緊緊扭住教學不放松

近年來,學校牢固樹立本科教學中心與基礎地位,堅持特色立校,質量興校,堅持內涵式發展。

1.特色立校,明確辦學目標與理念

建設高水平的音樂院校,首先要有一個特色鮮明、質量目標明確的辦學定位。學校整體形成統一認識,圍繞著辦學定位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為教師實現價值、理想搭建平臺,與此同時為學校目標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服務支撐。學校在繼承優秀辦學傳統的基礎上,堅持精英教育的理念,確定了建設具有鮮明民族音樂特色的“國內一流、國際著名”高等音樂學府的總體目標定位;以民族音樂為特色,以理論研究、創作和表演為支撐,構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為學科專業定位作出了培養從事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創作、表演和教育,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的人才培養定位。學校統一思想,堅持不懈,走出了一條富有自身特色、質量不斷提高、向著高水平音樂院校不斷邁進的發展之路。

2.彰顯傳統,構建中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

學校是伴隨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逐步完善而不斷向前發展的。構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學校長期以來以國際視野和世界眼光,對音樂學、音樂表演、作曲三個專業分別給予重點支持,使其各自在得到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促使三個專業之間相互支撐,互為依托,為構建中國民族音樂體系起到支柱作用。通過對民族聲樂、民族器樂、音樂學和作曲專業方向的重點建設,為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通過對西方音樂理論和方法的吸收借鑒,合理建設和發展,西方音樂相關專業方向為學校民族音樂專業的發展起到了有益的補充作用,對中國民族音樂體系的構建與完善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由金鐵霖教授領銜完成的“構建中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成果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是學校民族聲樂教學團隊在堅持民族音樂特色,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的結果。該成果遵循藝術教育規律,采取科學態度,比較完善地構建了具有民族性、科學性、藝術性和時代性的中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依托這一成果成立的金鐵霖聲樂藝術中心已經成為全國同專業的教學中心,占據了本專業教學的制高點,引領著中國民族聲樂教學的發展。大批優秀學生脫穎而出,用歌聲弘揚民族精神,反映人民的心聲,詮釋民族音樂文化的先進性,推動了我國聲樂事業的快速發展。同時,由姚藝君教授領銜完成的“‘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教學體系改革與建設”成果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由張維良教授領銜完成的“民族器樂教學體系建設與實踐”榮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這些獲獎成果都是對學校多年來繼承和創新民族音樂的充分肯定。

3.積極探索,加強特色課程體系建設

學校以特色課程建設為抓手,以優勢學科專業為依托,以新建專業課程為主要任務,以培育優勢創新為重點,以模塊化課程為試驗點,鼓勵和引導各學科專業建設一批與中國民族音樂教育深度融合,反映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具有鮮明民族音樂教育特色,引領民族音樂教育發展方向的課程。目前,學校已經建設了一批能夠引領民族音樂發展方向、體現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具有鮮明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特質的特色課程,這些課程是對民族音樂課程體系的進一步充實與完善,是對現有學校總體課程體系的有益建構和補充。經過多年來的建設,學校已經形成了理論課程、技能課程和實踐課程“三位一體”的,具有鮮明學校特色、結構合理、內容完善的本科教學課程體系。

在北京市和國家級教學成果評選中,學?!懊褡迓晿贰薄懊褡迤鳂贰薄爸袊鴤鹘y音樂理論”和“聲學”“音樂作品分析”“古代音樂史”等特色課程及系列教材先后獲獎,尤其是“民族聲樂”“民族器樂”“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三門課程,是學校傳統優勢課程,“民族聲樂”課程教學團隊以國家級教學名師金鐵霖教授領銜授課,“民族器樂”課程以北京市教學名師張維良教授為課程團隊帶頭人,同時其課程團隊也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爸袊鴤鹘y音樂理論”由北京市教學名師和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帶頭人姚藝君教授為課程團隊負責人。這些名師帶領教學團隊堅持為本科生授課,充分發揮了名師的示范帶頭作用,保障了課程教學質量,同時更加有力地促進了學校特色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完善。

4.搭建平臺,不斷強化實踐教學改革

學校高度重視本科實習、實訓和實踐教學,不斷提升人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不斷開拓本科藝術實踐新載體和形式,不斷創新藝術實踐管理機制,完善藝術實踐系統,開放特色教學資源,實現優秀資源共享。制定《中國音樂學院實踐活動管理規定》,并將本科實踐教學納入到各系培養方案與指導性教學計劃中來,制定實踐教學方案,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不斷改革實踐教學內容與方法,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方法和靈活的考核方式,細化實踐教學方案配套環節設計,不斷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建立校內外的實踐教學平臺和基地,更新實踐教學內容,突出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發揮“藝術實踐周”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積累藝術實踐經驗方面的獨特作用。此外,學校不斷探索多樣化的實踐模式,創辦學生樂團、合唱團,舉辦音樂節、研討會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如學校成立了華夏民族樂團、中國青年愛樂樂團、中國音樂學院青年愛樂合唱團等實踐團體,邀請國內外具有豐富經驗的著名的理論研究專家、作曲家、演奏家、表演藝術家、指揮家等為學生提供指導,不斷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與社會需求直接對接的能力,使學生更快更好成才。

由張維良教授和關乃忠教授共同完成的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民族器樂教學體系建設與實踐”成果,其實踐平臺即是依托張維良教授作為團長、關乃忠教授作為駐團指揮、由學生組成的華夏民族樂團。華夏民族樂團為學校從事民族器樂的表演、創作以及理論研究的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藝術實踐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具有不同風格與流派特征的民族器樂演奏家,都可以展示其才藝、彰顯其觀念;具有不同創作風格的作曲家,在民族器樂創作領域中,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同時不論是從事理論還是表演的教師和學生,都能以其研究成果支持與支撐華夏民族樂團的實踐,不斷總結和探索我國民族器樂發展的經驗與規律,以及不同風格流派的特點和教學方法,以此成果促進學校民族器樂的教學和實踐。

5.革故鼎新,不斷革新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與目標的決定性因素,影響著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對學生智能和個性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數字化時代的今天,信息已成為經濟與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積極為師生建設數字化的教育環境,鼓勵藝術與科技相結合,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促進學校本科教學方式的變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獲獎成果“中國民族音樂教學資源數字化建設工程”將藝術與科技相結合,以我國民族音樂教學改革的重大需求為牽引,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依托學校的歷史積累,建設民族音樂教學資源數字化體系,為我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有力支撐。建設成果和經驗在我國民族藝術教學資源數字化領域中起著引領性作用。同時藝術管理專業方向也在積極探索藝術與現代科技維度下的藝術管理實踐教學新模式,其初步成果獲得了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為學校在藝術與科技深度結合的探索與實踐方面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持續發展的動力。

6.質量興校,狠抓教學科學化、規范化

藝術不同于科學,但藝術研究、教育和管理是科學。教育規律是高等教育普遍應遵循的一般規律,藝術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規律辦學。學校結合藝術教育的自身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本著教學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嚴格教學管理、強化質量監督,重點抓好教學科學化、有序化、規范化,有力地保障了本科教學的順利運行,不斷提高本科教學質量。

啟示與展望

學校雖然在本科教學改革、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不足,需要繼續堅持辦學特色,堅持內涵發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本科教學水平。

一是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特色課程建設,不斷探索建立完善的特色課程體系。在特色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鼓勵教師深入學習和研究民族音樂的規律和本質,在挖掘、整理和傳承民族音樂傳統文化的同時,在本科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踐行創建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理念,并在課程開發與設計中予以實踐,進一步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作出基礎性的探索與貢獻。

二是進一步研討與創新藝術類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機制,推進實施卓越音樂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通過擇優選拔、重點施教、打破現有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方式,在一定時期內培養出一批綜合素質較高、專業基礎扎實、具有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在本專業領域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和實踐能力,較強競爭力以及發展潛力的優秀本科生。

三是進一步加大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有計劃地組織教師進行重大科研課題的攻關,不斷推出中國民族音樂研究的重大學術成果,并使這些成果轉化為本科教學與人才培養的資源和平臺,促進教學成果的不斷形成與豐富。

參考文獻:

[1] 郭彪.音樂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

篇9

關鍵詞:高職就業指導;專業特性;藝術類職院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6-0206-02

在高職藝術類人才培養過程中,就業指導教育貫穿始終,處于重要的地位,經過多年的建設,就業指導的專業特性逐步凸顯,特色教育理念逐步凝練,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專業針對性,凸顯了藝術專業就業市場的特點,課程結構科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堂+舞臺”人才培養新模式,堅持學演結合,樹立了“名師+專家”的師資理念,精心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技藝、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學團隊陣容強大,形成了學生、學校、行業專家和用人單位“四位一體”的考評機制,使學生具有行業相應崗位必備的理論知識和職業發展知識,具備較強的就業創業能力,為培養從事舞臺表演或相關藝術工作的高素質技藝型專門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就業指導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專業針對性

1.就業指導作為藝術類職業學院的公共必修課,旨在引導藝術類學生掌握職業生涯發展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促使藝術類學生理性規劃自身發展,在就業過程中理性提高就業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有效促進藝術類學生求職擇業和自主創業。

2.就業指導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大學生活與職業發展、職業發展規劃、職業素養提升、求職過程指導、就業心理調適、就業權益保護、職業適應與發展、學會創業八個部分,教學內容的選擇,我們以由淺入深、由面到點為原則,兼顧學生所學藝術專業的特點。前五章的教學內容設計,主要培養高職藝術類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自覺把個人發展和國家需要、社會發展相結合,為個人生涯發展和社會發展不懈努力。后三章的教學著力培養高職藝術類大學生職業探索、生涯決策、自我管理、自主創業等能力,提高高職藝術類大學生職業素養和求職技能。[1]

3.就業指導教學內容符合高職藝術人才培養目標,對接高等職業藝術教育發展教育要求,圍繞創新高職藝術人才培養理念,確立了服務文化強省,培養具有良好政治思想、職業道德素質和敬業精神,具備夠用的專業理論知識、較扎實基本功的高素質技藝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同時本課程教學內容也凸顯學院藝術專業特色,以全面提高學生藝術職業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為立足點,以表演藝術為主體,逐步構建工學結合的職業崗位和職業能力體系;內容銜接既盡量體現各項內容相輔相成的關系,又努力為學生的今后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深入研究工學結合?。棧┠繉蛘n程內容改革,在教學內容組織與安排上,嚴格按照行業、劇團、企業、職業資格標準制定學院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學計劃和課程大綱,每年都會在充分調研藝術專業就業市場的基礎上進行修訂,結合高職藝術類學院特點制定校本教材,創造性地將教學內容細分為:藝術專業學生技能展現訓練、創業基礎素質訓練、求職實踐、藝術專業素養熏陶及頂崗就業綜合實習,體現了高職藝術學院技能上求精、理論上求實、實踐上求新的教學改革總體思路。

二、就業指導教學方法的實踐參與型

1.近年來,我們在對專業職業崗位(群)調研信息整理分析的基礎上,將用人單位領導、行業專家引進學院,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職業定位與就業能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堂+舞臺”人才培養新模式更新觀念:即改革知識本位課程觀,凸顯高職藝術教育特色,以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為目標,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獨立能力和突破發現能力。上述的總目標又包含在不同的就業訓練內容中,將各項的教學元素串聯起來,形成任務驅動達到既突出職業教育的普遍性,又體現藝術人才就業市場特殊性的目的。

2.藝術專業類學生主要依靠內在感覺調動專業特性,決定了本課程教學必須通過學生準確的自我認識才能獲得有效成果。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總結出:本課程應多采取啟發引導、分析指導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如通過采用提問啟發、小組討論、角色模擬陳述、教師點評、學生互評等一系列教學方法和手段,鍛煉學生的職業綜合體現與職業表現能力。教師們不斷實踐創新,探索出示范教學、案例探究式教學、模擬情景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方式,交叉靈活地運用到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中,符合藝術職業教育規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在教學中充分應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音視頻教學、網絡教學等,來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并建立教學錄像資源庫、教學課件庫、學生實踐案例庫等,不斷推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提高優質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同時課程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課件、授課錄像和參考資料均已上網,在網頁中還開設了作品交流的平臺,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批閱學生作業,網上答疑,同學之間也能互相討論,展示、交流。網絡教學環境暢通,資源充足。

三、就業指導“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行業性

1.樹立“教育名師+就業專家”的師資建設理念。引進行業知名度廣、社會認同度高、專業影響力大、德藝雙馨的“專家級”就業指導帶頭人和藝術教育界的名師,精心打造一支由教學名師、行業技術骨干、高素質、高技藝、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通過內培與外引相結合的方式,加強高職藝術學院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走創興發展之路,建構一支相對穩定、專業化、職業化的高職藝術院校職業指導師資隊伍。[2]

2.加大實施以藝術專業素養和就業指導業務為主要內容的就業指導教師崗前培訓的力度,進一步開展教師雙師素質培訓。擬建立與藝術行業企業聯合培養、培訓教師的機制,制定《高職藝術學院教職工進修學習管理辦法》等制度,鼓勵教師在職進修或選優送培,加強就業指導教師學歷學位提高培訓。為保證兼職職業指導教師教學質量,擬定兼職教師考核依據,逐步建立兼職教師管理制度與監督體系。[3]

四、就業指導考評管理主體的多元化

1.就業指導教學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堅持“圍繞舞臺,造就人才;依托文化,面向市場”的理念,建立具有藝術高職特色,覆蓋教學各方面、各環節的教學管理制度,貫徹“以人為本、規范管理、持續改進、質量立?!钡闹笇枷?,形成規范科學、相對穩定并具有靈活性的教學管理機制。不僅建立以教案、教學檢查記錄、教研活動記錄、考勤記錄和教學總結為內容的課程教學資源檔案庫,還能夠根據課程評價、學生反饋、市場調研等情況,及時主動對文化產業結構和藝術人才需求做出反應,適時調整就業指導教學方案,科學確定課程教學內容和課時比例。

2.完善就業指導教學管理,以“藝術專業職業能力”為標準,促進就業指導教學考核體系完善,形成了學生、學校、行業專家和用人單位“四位一體”的考評機制,堅持開展就業指導專職教師工作業績考核、就業指導教研組工作評價、專業系就業指導教學工作評價等工作,吸納校內外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專業人士組成專家組開展職業指導課程考評體系工作。充分尊重高職藝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把單向灌輸改為師生協同互動,從引導高職藝術學生掌握就業創業規律和操作能力入手,通過舉行學生實踐成果展演和教學匯報演出,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明確其學習目標和藝術職業定位,完全掌握核心知識點,具備較高的職業素質,教學考評工作順應新時代服務文化強省、培養高素質技藝型專門人才的發展要求,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歐陽增銅,湯福球.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1-3.

[2]李照清,吳越.高職院校職業就業指導師資隊伍的現狀與建設[J].現代教育管理,2009,(6):50-52.

[3]李群如.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6):66-67.

篇10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應用型音樂人才;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62-02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強調一種主體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個人(團隊)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行業。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包括廣播影視、動漫、音像、傳媒、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環境藝術、廣告裝潢、服裝設計、軟件和計算機服務等方面的創意群體。文化創意產業是在工業化達到一定的高度后產生的,其最早誕生于西方,同時也是基于經濟轉型的現實需要。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很多一線城市的城市化、現代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對于文化創意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人們追求另類并反對通俗文化、大眾文化等。給予這樣的發展趨勢,我們提出了應用型音樂人才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高校的教育和培養理念,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

文化創意產業在重視創新、個人創造的同時,也注重藝術本身所蘊含的經濟效益,是全新的思想、理念和經濟的實踐理論。關于文化創意產業并沒有統一的解釋和定義,綜合來看只要是融合了創意產業和文化產業都可以劃分到文化創意產業的范疇中,極大的拓展了現有的文化經濟活動范圍。原則來說文化創意產業仍然屬于創意產業,但是有著新時代知識高技術性的標記,也標志著其高額的文化附加值、技術附加值以及創新高度,為此我們可以從五個角度來理解:其主要是通過有較高創新附加值的文化產品來盈利的,文化創意產業使這些企業的合集;主要通過將無形的創意轉化成經濟價值;其創意產品最大的特點是在創意過程中包含了象征價值、社會意義、特定文化和服務機制等;有著強烈的地域和空間位置屬性,很多文化創意產業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例如好萊塢;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

二、文化創意產業視域下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

(一)社會對創新性人才的需求量增加

在文化創意產業的視域下,音樂是重要的創新和創意形式,很多文藝產品中離不開創新的音樂形式。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創意產業對應用型音樂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很多文化創意產業除了基本的業務范圍和內容外,本身也需要完成企業文化的創新,從而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求,并積極的收納應用型音樂人才來提高自己的創意水平和能力。尤其是現階段文化創意產業對于應用型音樂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高,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是改革和創新傳統教育模式的重要契機,但是也是擺在音樂教育研究者的重要難題,

(二)人才的創新能力匱乏

文化創意產業對于應用型音樂人才的需求不僅僅要求其有著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技能,更加看重人才的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上文中提到文化創意產業是通過高附加值、高技術性以及高度創新的文化產品來進行盈利的,因此更加的看重應用型音樂人才的創新能力。但是當前我國音樂本科院校對于音樂人才的培養則很大的忽視了這一問題,培養出來的學生普遍創新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就是學校在進行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中忽視了對學生文化素養、創新素質等的培養,過于強調技能以及專業知識的提升,而且專業教育中涉及到的知識面也比較狹窄,因此在畢業后很難適應文化創意產業對于創新能力的要求。其次是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單一,實踐課程比較少,或者說實踐課程并沒有較強的實踐鍛煉能力,而實踐是培養創新的重要措施,沒有充分的實踐經驗創新自然缺乏了主要的動力。

(三)培養目標不明確

當前應用型本科音樂培養的模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主要進行傳統音樂教育,并在傳統音樂教育的基礎上輔助一定的現代音樂教育思想,另一種則是完全拋棄傳統,完全的從社會和經濟對人才需求的市場去考慮。導致的結果是,前一種學生的就業崗位非常的狹窄,多數都從事的傳統行業,后者盡管能很快的是適應職業環境,但是由于缺乏傳統文化和思維的培養,導致創新和藝術性匱乏。培養目標的混亂也是導致創新型人才匱乏的主要問題,原因在于很多學校并沒有將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升到足夠的高度。

三、基于文化創意產業視域的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模式策略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內容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技術性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我們提出了具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過程:首先要做充分的資料研究和調研工作,研究近幾年學生的就業情況以及在企業內的成長。了解用人單位對學生在就業、承擔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并重點調研進入文化創意產業學生的適應能力,以及其能力上的有缺點。隨后分析和對比,充分的研究和精細化的調查現階段學校教學中的不足,充分的分析調研結果可以尋求用人單位以及專家學者的建議,通過共同的探索了解具有價值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基于文化創意產業的角度考慮如何有效的在實踐教學中提高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響應對應用型音樂人才的要求。其次是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和策略,并應用到實踐教學當中,嚴格的按照計劃實施相關的應用型音樂人才工作,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相應的構件對應的教學方法、內容和評價方式。最后是查找論證并完成改進,尋求文化創意產業專業人士和專家學者來評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效果,并組織學生完成先關的調查,隨后完成評估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