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19 16:06: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篇1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特點;原則

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各項學習任務時所運用一系列的措施和辦法。教學方法是教師向學生講授知識、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手段。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互動過程,教學方法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方式,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接受和反饋信息的主要方法,沒有有效的教學方法就無法實現教學目標,學生的能力培養更會成為一句空話。

一、教學方法的特點

一是相對性。不論是哪一種教學方法,都有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常采用的教學方法也不例外,其中不存在絕對好的方法。就唯物主義的觀點而言,不管是何種教學方法都是相對辯證的,它們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只是教師在運用這些教學方法的時候要充分考慮用這種方法解決什么問題,要做好利與弊之間的平衡。

二是針對性。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針對教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目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為了使教學過程更為順暢自然,教師一般會采用自己比較熟悉和擅長的教學方法來組織教學。所以教師要不斷學習和研究各種教學方法,并將這些教學方法靈活運用,針對各種綜合因素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益。

三是綜合性。教學方法應該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來綜合選擇,才能提高教學有效性。所以,教師既要重視示范、引導和點撥,又要培養學生觀察、運用和創造的能力。只有有助于發揮兩方面作用的教學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四是多樣性。語文教材當中的內容豐富多彩,教學目標也不盡相同,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要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開展各種教學活動,比如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觀察法、多媒體教學法等。

二、使用教學方法的原則

一是堅持啟發性。新課程改革理念中明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所以,教師要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激發學生探索語文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是本質上都應該對學生具有啟發性。教師既要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又不能放任學生自流,需通過正確引導和啟發,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二是堅持培養三維目標。現代教育思想認為教學工作應該實現對學生三個方面的培養目標:學習基本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目標對于教師選擇怎樣的教學方法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語文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充分考慮具體的教學目標,合理優化教學方法,使它們更具啟發性和針對性,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是堅持因材施教。學生和學生之間是存在著差異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這種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從不同學生的特點出發,設計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語文課堂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進步。因材施教就是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能夠快樂、主動地獲得知識。

三、常用的語文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語文教師們通過不斷的摸索和實踐,創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果把這些教學方法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話,可以從以教為主、以學為主、教學結合三個方面進行歸納和總結。

(一)以教為主的教學方法

以教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指以教師的語言講解為主,傳遞語文知識信息,使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1.講授法。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向學生講授本堂課的語文知識,包括課堂導入、課程引導、介紹背景分析課文、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等各個環節。這種教學方法使語文知識更加系統化,學生能夠快速準確地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難點。目前講授法還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經常被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一堂語文課,教師適當的講解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師不能為了避免“滿堂灌”的嫌疑而不敢開口講,該講則講,而且還要講透徹講到位。

2.串講法。串講法一般是指教師把文章中的內容從字、詞、句、段、篇章全部連貫起來進行系統的講解,使學生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色,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將文章進行概括,鞏固和深化知識的理解。串講法的運用更加突出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引導作用,課堂教學由教師單一的講解轉變為師生的雙邊互動,幫助學生抓住學習重點,使學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二)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

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指教師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學生掌握正確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1.討論法。討論法主要是指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通過自己的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集體討論交流的方式來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實現思想的碰撞,提高語文教學效益。這種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習的主動權交到了學生的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要求。

2.研究法。研究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據已經掌握的語文知識探索新知識、提高語文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改變了傳統教法中重視教師的教、輕視學生的學的局限性,充分體現了現代教學思想。

(三)常見教學結合的教學方法

1.問答法。這是現代語文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為學生設計一些與之相關的問題,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回答問題,或者學生提出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困難或者疑問,在小組內或者班內互動交流、共同解決。這樣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情境教學法。這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教師通過創設適當的情境來講解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以美感染人、以情感動人,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促進學生的思維水平不斷提高,優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不管是哪種教學方法,只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具體情況等因素,合理選擇并妥善實施,都會對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提高綜合素質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作為初中語文教師,還需要努力探索,創新更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毛森梅.初中語文教學創新閱讀教學方法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21):125-126.

[2]蘇敏.探索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06):76.

[3]萬云.做好高初中語文教學銜接――積極探索高中語文教學新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2,(28):132.

篇2

關鍵詞:詞匯教學 教學原則 教學方法

2015年《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指出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我們得到這樣的啟示:詞匯的教和學作為大學英語課程一部分,也應體現這一雙重性質。學生不但要有一定詞匯量,而且應懂得如何正確使用。此外,還要了解詞匯背后的文化含義。教師應在傳統詞匯教學基礎上進行改進,探尋出詞匯教學應遵循的原則以及合適的方法。

一.詞匯的教學原則

詞匯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它既是獨立的,又和其他環節相輔相成。它的教和學絕不是無章可循。教師應及時隨時吸收新的東西,然后在原有經驗上進行思考創新,探尋出適合自己,符合學生要求教學原則和方法。而對學生來說,詞匯學習也不是簡單機械的活動,它需要老師的正確原則和方法指導,需要結合自身磨合出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1.實用性

2015年《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指出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工具性而言,大學英語課程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語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與專門用途英語能力。在此,工具性突出了語言的實用性,而語言的實用性需要借助詞匯來實現。對于大學英語學習者來說,首先需要加強基礎詞匯的學習,而后較好地運用于實際生活當中。如寫求學申請、求職申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突出具有實用性英語詞匯,讓學生們真切感受到學以致用。另外,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們自主發現生活中高頻使用詞匯,并根據不同情景場合進行分類,吃飯、約會、購物等,可設置一些競賽類項目如:模擬求職面試,生活小短劇。而學生則需要積極配合,逐漸培養自己詞匯實踐性的能力。

2.關聯性

詞匯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讀音、單詞的拼寫等,詞匯的含義需要借助上下文來表現出含義。因此,通常情況下,詞匯學習多靠舉例句實現。而傳統上,一些例句太過于正式和學術化,與學生生活缺乏相應關聯性,這就讓學生感覺陌生難懂,很容易忘記詞匯含義等。我們在講解某些詞匯時候,可以考慮以學生生活相關聯事物作為切入點,這樣學生在生活中不斷接觸某些事物或事件時,相應詞匯學習可能會得到加深。當然,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專業進行某些詞匯的拓展。這種與專業的關聯性有利于拓展學生專業英語能力,有利于學生在專業領域查閱資料等相關方面的學習。作為學生,要學會拓展思路,建立屬于自己的詞匯關聯網。

3.新潮性

當今大學生是90后的一代,他們生活中大數據時代,思想開放,想法新潮,學習生活與信息密不可分。對于英語詞匯學習,也應該是與時俱進,保持新潮性。例如,可以加入一些熱詞新詞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鮮活性和發展性。如自拍selfie,閨蜜bestie等。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應發現關注新詞熱詞,進而思考并查找如何用英文表達。

4.趣味性

英語詞匯教學需要一定的趣味性,枯燥乏味的詞匯讓教師和學生感到頭痛。教師單純地向學生灌輸,學生采用死記硬背方法,這都會影響詞匯的學習和應用效果和效率。教師可以采用圖片、動畫、繞口令、打油詩、有趣英文片段等來輔助詞匯教學。例如,在講解commit一詞用法時,讓同學現場演繹該片段。

He has been committed to marrying me. Suddenly, he said to me he couldn’t marry me because he committed a crime and he would go to prison. I told him I would wait for him.

We have been together for 12 years but I have been waiting for his proposal for 10 years. I really don’t know why men are so scared to commit?

學生也可以開動大腦有意識地將英文學習變得有趣。

5.層次性

學生英語成績水平參差不齊。詞匯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具體水平進行分級分層教學。主要以中等難度詞匯為準,可以適當增加高難度詞匯,做到循循漸進。另外,針對具體詞語講解時,可以采取循序漸進方法,也即是先從學生熟悉詞性含義用法講解,逐步過渡到新的詞性、含義和用法。

6.文化性

我們知道,詞匯的教授不能僅僅局限在意義、語音等上,教師還應適時適量地解釋詞匯的文化性含義。文化性的適當突出能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詞匯背后的文化含義,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和運用。例如,比較常見的詞匯“dragon”,該詞在中西方文化中含義不同。此外,可以適時地講解詞匯背后的故事。例如“echo”,厄科(Echo)是一位希臘女神,因說話喋喋不休,受到天后的責罰,只允許她重復別人向她說的最后一句話。她狂熱地愛上了英俊的河神之子那耳客索斯(Narcissus),卻遭到拒絕。那耳客索斯厭煩地說:“別夢想我為你著迷!”厄科只能重復:“我為你著迷。我為你著迷……”從此厄科躲進山洞,不久憔悴而死。山洞里只余下她的回聲,重復著別人的話。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必須時時往文化層面上靠攏,文化的滲透一個循循漸進的過程。合適的文化含義講解能活躍課堂氣氛,打開學生思維,提高詞匯教學效果。

二.詞匯教和學的方法

對教師來說,詞匯的教授不是簡單讀音、詞義的解釋,詞匯教學需要正確方式方法。否則,機械的灌輸只能讓學生死記硬背,無法觸類旁通;對學生來說,詞匯學習不是簡單的識記,適當的方法才能讓詞匯學習事半功倍。

1.多渠道涉獵英文素材

我們都知道,課本多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和局限性。這就提出了對教師和學生的雙重要求。教師當然不能只是在課本上下功夫,應把視野放寬,多增加自己知識量,這樣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融會貫通,給學生樹立正確榜樣,逐漸讓自己的詞匯教學理念滲透到學生中。另一方面,大學生僅僅學習課本上的文章和詞匯是遠遠不夠的。除此之外,還應該多看英文類材料,例如可以根據自己水平多涉獵多形式多主題的英文材料,可以讀英語文學作品,瀏覽一些英文網站,可以涉獵英語期刊、雜志等,學習演唱英文歌曲,觀看英文電影電視劇等。英語的學習材料無處不在,只是需要花費時間去學習。另外,學生還可以利用一些軟件進行學習,如“英語流利說”,“百詞斬”,“可可英語”。

2.學會舉一反三

識記英文詞匯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這當然不是死記硬背。記憶英文單詞可以從幾方面下手,但核心原則就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首先,可以從詞匯外形記憶,對相近相似單詞進行對比記憶,教師教學過程中可以多要求學生進行相關詞匯收集和分類。例如:dessert和desert,dump和dumb等。第二,可以讓學生根據讀音記憶單詞,相同或相似讀音的單詞進行歸類,如weak和week、course和coarse等。再者,根據詞匯含義進行歸類。這個歸類可以分為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上下義詞等。如,可以將所有餐具歸類,總結人物表情。如,看到北冰洋正確表達,就應考慮其他三個大洋如何翻譯。最后,也是最常見的記憶單詞方法“詞根詞綴法”。當然,詞根詞綴法也要求學生舉一反三,學生可以就某一個詞按照“詞綴法”中詞性原則進行梳理總結,找出更多相關詞匯,如assure-assuring-assurance等。另一方面,可以總結特定含義詞綴,如表否定的前綴和后綴,in-,non-,un-,dis-,-less,-proof,-free等,然后將適用這些前后綴詞匯歸類,標出特殊詞匯的特殊詞綴。

3.及時檢測和學以致用

詞匯學習效果如何當然需要檢測。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檢測,教師可以利用傳統方式如聽寫、造句、寫文章,出詞匯測試題等進行測試。當然,教師可利用互聯網優勢,例如使用某些平臺進行檢測學生學習效果。如利用“問卷星”進行詞匯測試,利用“批改網”等平臺布置相關作業。這樣會大大提高效率,且生成的數據會有效反映學生情況,教師可以根據每次的數據制定相應策略。當然,學生自己可根據自己學習情況進行檢測,學生可以下載相應APP,如“可可英語”自我學習和檢測,之后分析結果為下一步學習做好鋪墊。詞匯學習中另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用。如果學生只是單純地記憶,而不是學以致用,結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正確的使用是對詞匯記憶的加強,是學的結果,也是新的學的開始。學生要嘗試使用新學會的詞匯,這個使用包括閱讀、寫作、翻譯、口語等。

詞匯猶如語言大樓的磚塊,它的學習需要日積月累。無論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需要方式方法。一方面,教師在詞匯教學中要扮演好“引導人”和“監督人”角色;另一方面,學生學會有效配合教師,并形成自我學習方式。當然,教和學當中少不了“互聯網+”大形勢下各種軟件平臺工具的使用,它要求教師和學生與時俱進,積極探索更為有效詞匯教和學的方式方法。

參考文獻

[1]劉艾娟.詞匯學習策略與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2(6):141-143.

[2]潘育春.大學詞匯教學策略淺談[J].中國科技信息,2006(21):271-272.

[3]秦蘇芳.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技巧探析[J].中國科技翻譯,2000(4):37-40.

[4]吳慧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初探[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28):156-15

7.

篇3

一、認真遵循美術教學的原則

美術具有視覺藝術的直觀性和具體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現又是靜止的并對物質具有特殊的依賴性,從而決定了美術教學的特點。如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思維的自主性、技能教學的實踐性、創造性思維的特殊性,以及個體操作與集體教學要求的矛盾性等。中學美術教學就是根據其自身的這些特點而確定了符合其自身規律的教學原則。

中學美術教學究竟主要有哪些原則,遵循這些原則有些什么要求,筆者認為:

(1)美感性原則。中學美術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美感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并要求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作為主線貫穿于美術教學活動的始終。可見,美感教育,是中學美術教學的首要任務,它起著決定本學科教育性質的作用。

(2)觀感性原則。美術教學中首先要求的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美學問題、技巧問題,又往往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這就只有借助直觀教學的手段引導學生深入地觀察、感知客觀現象去形象地認識世界。如把握構成美術的基本因素——形體、比例、結構、空間、明暗、色彩、筆、墨、線條等,才能獲得較明確的概念。

(3)教育性原則。教與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對基本矛盾,而教是矛盾的主導方面,教師必須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以調動其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填鴨式的滿堂灌是起不到美術教學效果的。

不墨守成規。所提問題的方式、方法要多一些,形式變化要大一些,以拓寬學生的思路。

(4)動手性原則。中學美術教學多屬技能性的內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練、苦練,但每課時又只有45分鐘,要安排盡量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

(5)拓展性原則。我國現行的班級教學組織形式,基本上是以年齡為基準組建的,由于學生的生活條件、所處社會環境的不同,對美術的興趣及天賦的差別,造成水平的參差不齊是必然存在的,而教學活動是集體的,要求也是以統編教材為依據即劃一的,這便產生了統一要求與水平程度參差不齊的矛盾。然而我們的社會制度決定了我們的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只有以點帶面,抓兩頭帶中間,在不同基點上去要求、提高、拓展。

(6)創作性原則。創作是美術學科的最終體現,完美作品的創作才是衡量一個人能力大小最主要的標志。

以上的中學美術教學原則,他們之間既有區別,但又是互相聯系的,教師要善于從實際出發,把他們配合起來,靈活地、創造性地遵循和運用。

二、研究和總結美術教學的方法

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很多,最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幾種。

(1)繪聲繪色法。這是一種由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師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講給學生聽的方法。理論性的講述、美術常識以及技法課訓練前的講解,都采用此法。用這種方法教學的長處是知識的系統性、生動性、邏輯性強、效率高,有身臨其境之感。

(2)示范表演法。示范是為了配合講課和練習,通過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學生增加感性知識,加深印象,這是美術課尤其是技法課教學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3)動手練習法。動手法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以達到鞏固知識、形成各種技能技巧。

要有明確的目的要求,并且目的要求恰當,使學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鳴,以便提高學生練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切忌盲目性和單純的為練習而練習的做法。

應注意要科學合理地分配作業練習的時間。

教師對學生練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優缺點應予及時總結,肯定成績,糾正錯誤,可以個別問題單獨講,普遍問題集中統一講。

(4)暢談法。暢談法是學生之間互相暢所欲言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包括啟發式暢談法、提問式暢談法和指導式暢談法。

教師要有充分的準備,提問的目的要明確,要帶有啟發性,并且難易得當,要切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和知識水平,還要注意對學生回答問題可能出現的麻煩情況要有充足的預計,并為此還要準備好正確的答案。

對此法的運用要帶有啟發性,要構成前后連貫、層層深入、逐步引向結論的問題系列,還應講究談話技巧,要面向全體學生。

提問要注意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應搞突然襲擊,而且談話的形式要活潑多樣。

對學生回答的問題,正確與否,教師均應有明確地表示,要鼓勵他們敞開思路,大膽發言,錯了也不宜過多批評。

篇4

【關鍵詞】文化教育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改革

【Abstract】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course is to master a new culture process. Communic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improve both the need for know-how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but also the need for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he use of languag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the country, pay attention to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May be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s and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as been neglected,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far from being cultured.

【Key words】Culture and educationCollege EnglishTeaching methodsReform

一、大學英語文化意識教學的重要性

1.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只要語言一被使用,一被賦予意義,它總是要同一種文化發生關系,無論是表達、體現或是象征一種文化,語言和文化融合成一體。語言是文化的一個方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制約著語言,成為語言的文化內涵。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習語言。”

2.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就是了解掌握一種新文化的過程。大學英語面對的對象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雖然將來他們涉外的機會也許沒有英語專業的學生多,但他們人數眾多,加之他們文理兼顧,學科繁多,專業各異,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對外交往日益增多,他們將來必定擔任跨文化交際中舉足輕重的角色。

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決定其交往的社會規范、道德習俗、言語規則。如果在學習外語時,只注意語言表層的意思,而忽略其深層的文化因素,就會引起誤會和矛盾,甚至造成沖突。由語法、詞匯等引起的錯誤,可以被諒解和接受,但如果違反了語用規則,詢問和探聽對方的隱私,如年齡、收入等,就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甚至破壞與對方的關系。

二、融合大學英語教學和文化教育的原則

大學英語改革已提到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提高文化意識教育。文化意識即意識一種文化群體成員的行為習慣、意念、觀點及價值觀等,它同時也意味著對該群體成員的行為和信仰原因的理解。

因此,使學生深刻細致地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特征,是我們外語教學的當務之急。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雙重的語言知識,而且還要具備雙重的文化知識。教師的雙重文化素養是文化教學的保證。

牛津大學的語言學者R.L&Scarcella R.C總結了文化意識學習需要的五個階段:①有條件的情況下了解一些外國文化;②理解一些簡單的外國文化現象和典型;③理解文化的一些特征,有文化沖突的意識,開始明白個人的文化優越感;④從智力上、知識上對文化的更多掌握,但不是出于個人感情方面的;⑤從知識上和感情上對文化的真正心領神會和尊重,能夠感人所感。

為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應該遵循以下英語文化教學的四個原則:

1.認知原則

認知原則適合于文化意識教學,文化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像歷史、地理和詩歌等學科的教學。從嚴格意義上講,文化教學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是構成語言教學的完整的一部分。因此在語言教學中,應同時給予學生文化內涵知識。

2.比較原則 

在語言教學中,我們必須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對比教學:詞匯方面不同的文化內涵;習慣用語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句法方面不同的語法運用;演講方面不同的語言風格。

由于不同的文化產生不同的看法,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考方式和社會規范、文化沖擊或文化沖突是無可避免的。如果我們密切注意不同文化的差異,就能加深對對方的了解和消除相互的誤會,才能減少甚至避免由于文化沖突而引起的暴力行為和武裝沖突。

3.同化原則 

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有很多差異,這些差異使得我們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溝通相當困難。所以,在課堂教學時,幫助學生理解目標文化并僅對其進行解釋是不夠的,最重要的在于我們要利用有用的文化為我們服務。這就是所謂的同化原則。

4.寬容原則

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提倡文化寬容,就必須擺脫文化歧視。文化歧視是種族優越感、文化典型和文化偏見的大雜燴。隨著全球化的進步,跨文化交際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理想的交流目標是謀求和諧的關系。文化寬容的特點就是要體現為“文化默契”,因此,寬容應基于差異和多樣性。

三、融合文化教育原則,看大學英語教學方法改革之方向。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既掌握專業知識又精通英語的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青睞。從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各高校到廣大師生、家長對大學英語教學都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和關注。近年來,大學生英語水平不斷提高,英語教學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與社會的發展和需要相比仍存在諸多問題,急需對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進行改革,提高大學生英語語言運用的綜合能力。

1.融合文化教育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的改革思路

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為了避免交際障礙,一個語言學習者至少必須具備兩種能力:一是他擁有的語言能力;二是他能找到出錯的地方并知道如何提供補救措施。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文化教學的重要性,根據其教學原則加強自身文化學習,有計劃、有目標地開展文化差異教學,并發揮積極作用,幫助學生建立跨文化交際能力并提高學生文化創造能力,以便于成功有效地進行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

2.大學英語教學方法的改革方向

(1)教師為主,學生為輔。

1)加強課文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例如:英語中的“Ladies first, Thanksgiving, Homecoming, Girls League Dance, sandwich”等等;漢語中的“少先隊、黑五類、臭老九、一國兩制”等等,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的。

2)通過詞匯講解補充文化知識。有些詞匯的中英文化語義相同或相近,比如,fox與狐貍都指同一種動物,可代表狡猾;狼即wolf,都象征兇殘,還有更多的詞匯,其指稱意義相同而文化內涵不同,是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一大難點。

3)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電影、電視、錄像等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有些教學片如《走遍美國》是專門介紹英語國家社會情況的。教師可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將相關內容引進,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良好效果。

(2)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1)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參與國際交流,促進語言學習。

2)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由于課時的限制,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師可鼓勵學生多讀以文化為導向的報刊、書籍,對提高外語的文化意識會有很大的幫助。

3)發揮外教的積極作用。舉辦英語角及講座,充分發揮外籍教師的作用;同時,鼓勵學生與外籍教師和留學生多交朋友,切身感受并學習來自不同國度的文化。

4)號召學生舉辦多種形式的英語活動。如可利用圣誕節組織英語晚會,包括英語歌曲演唱比賽、英語戲劇小品表演、英語知識有獎問答等多種形式。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必然會加深其對英語語言文化的理解。

總而言之,無論采取哪種形式,我們的宗旨都是提高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識,提高其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當然,作為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師,也應加強學習,提高自身文化修養,與時俱進,成為新時代的“傳道、授業、解惑”者。

(3)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注入的內容

1)與語音、詞匯、詞組、句子以及語篇的構造所體現的文化特點。英語敘述和說明事物時,習慣于從小到大,從特殊到一般,從個體到整體;而漢語的順序正好相反。

2)與文化背景有關的文化。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的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

3)稱呼語。英美人重認知。在英語文化中稱謂比較籠統、模糊,必須用具體姓名加以區別;而中國人重倫理,所以漢語中的稱謂非得把身份說得一清二楚。比如英語中cousin 一詞相當于漢語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種稱謂。

4)問候和致謝。中國人一見面自然會問對方“吃飯了沒有?”等,類似的情況西方人會說“Hello, a nice day, isn’t it?”。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

5)贊美。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而漢語對別人的贊美卻要謙虛地推讓。

6)隱私。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等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貿然提問是沒有禮貌、缺乏教養的表現。

7)風俗習慣。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并稱贊一番。

8)審美差異。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審美觀、審美習慣,這也是文化制約因素的一個較重要的方面。如,龍(dragon)在漢文化中把它視為權力、力量、吉祥的象征,因而有“龍鳳呈祥”、“望子成龍”等說法。然而在英語文化中,龍是一種恐怖的怪物,指代魔鬼。

9)顏色偏向。如黃色,在漢文化中尊為“帝王之色”。皇帝的文告叫黃榜,皇帝穿的衣服叫黃袍。而英語文化中以紫色(purple)來比喻帝位、王位,如raise someone to the purple(擁立某人為帝王)、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在帝王家)等。

10)非語言交際。如具體動作、面部表情、空間利用、觸摸行為、聲音暗示、穿著打扮和其他裝飾等。我們漢語和英語文化中,點頭表示贊許、同意、肯定,相當于“是”或“Yes”;而在印度、希臘等地,意思正好相反;美國人用拇指和食指連成一個圓圈,表示OK;而非洲人將這種手勢視為下流的動作。我們要有意識地學習和接觸交往中的習俗差異,提高這方面的敏感性。

四、結 語

每一種文化都無一例外地面臨發展和完善的問題。只有通過彼此尊重,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世界文化才會多彩和繁榮。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孤立主義處境危險,必將受到反對,因為前者以自己的文化模式為中心,而后者拒絕一切外來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有許多共同之處,因此發揚文化寬容和不同文化間的互相理解,將對構建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改善文化生態和避免文化沖突甚至武裝沖突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 Allen, E. D. and Valette, R. M. Classroom Techniques: Foreign Languages an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2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7

3 Barry, Tomalin and Susan, StempIeski. Cultural Awareness[M].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8

4 Byram, Michael, and Veronica Esarte-Sarries. Investigating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篇5

關鍵詞: 新聞事件 化學實驗 文獻資料

化學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新課程理念下化學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根據教學內容考慮三維教學目標、學生特征以及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與利用,而且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的情境創設。那么,如何創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呢?

1.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基本原則

在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新一輪化學課程改革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此次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因此,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本著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原則,即要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建構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要有利于學生探究學習,學會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要有利于學生合作學習,自覺形成一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基本方法

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方法不勝枚舉,比如新聞事件法、化學實驗法、文獻資料法、實物模型法,甚至戲劇文學法、魔術游戲法、天文地理法等等。

2.1新聞事件法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與社會生活實際相結合。關注學生的社會生活世界,打通學生的書本世界與社會生活世界的界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新聞無疑是書本世界和社會生活世界之間的一座橋梁。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利用社會生活實際中一些化學品的生產、運輸、使用過程中發生的事件,利用化學品來欺騙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問題,以及醫藥、環境污染等問題的新聞事件來創設情境,再加上運用多媒體進行播放,學生如身臨其境,可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例如我在講氯氣時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用多媒體播放2005年3月29日發生在江蘇淮安的液氯泄漏事故的有關報道,包括泄漏的液氯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麥地枯黃、油菜變白及工作人員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實行救援或疏散等影視資料。以這樣社會上發生的事實事故為背景,立即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隨后提出問題并請學生根據以上的情境以及學生桌面上放置的實驗用品探究氯氣的化學性質。根據多媒體提供的毒地枯黃、油菜變白的情境,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推測出氯氣能漂白,當他們把干燥的紅紙條放入氯氣中,發現紅紙條不褪色時,聯想到氯氣能使油菜變白,可能是植物含有水份的緣故,把紅紙條用水浸濕后放入氯氣中,紅紙條果然迅速褪色,最終他們得出氯氣與水反應的產物次氯酸才具有漂白性的正確結論;根據情境中在場的工作人員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進行救援或疏散的鏡頭,學生推測氯氣能跟堿反應,并通過實驗加以探究……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了比較完整的氯氣化學性質。同時依據有關情境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機整合,這樣,更加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以上情境的創設,學生不僅感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初步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而且通過液氯泄漏事故給人們帶來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實踐證明,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一些與教材相關的新聞來創設情境,可以打通學生的書本世界社會生活世界的聯系,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但對新聞中的化學問題,要注意正確歸因。由于新聞自身的特點,新聞中涉及的化學問題往往是化學的負面作用居多。如果教師不加以處理直接引用,過多地談論化學的負作用,會導致學生對化學充滿戒心,甚至會厭惡化學,降低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甚至會讓學生逃避化學。

2.2化學實驗法

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科學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講Cu與稀硝酸反應時我曾經創設過這樣一個情境:演示教科書第16頁圖1―18Cu與稀硝酸反應實驗,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演示此實驗的目的既非驗證亦非探究,而是為了創設一個真實的實驗情境。通過對比演示實驗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與教科書第16頁描述的有關實驗現象,學生發生認知矛盾,引發學生質疑:沒有觀察到“氣體無色,當空氣進入試管后,氣體變成紅棕色”這一過程,從而驅動對教科書第16頁圖1―18Cu與稀硝酸反應實驗的探究。學生根據以上情境自主提出問題:①不能觀察到“這一過程”的關鍵原因在哪里?②如何改進才能觀察到“這一過程”?進行討論探究后得出:①關鍵原因:試管上部事先已有空氣(O2)存在,且有2NO+2O2=2NO2,反應提前發生。②改進方向:如何在反應前除去試管上部空氣(O2),即避免2NO+2O2=2NO2反應提前發生。然后,學生自主設計新的實驗方案,教師指導、評價學生設計的新實驗方案并選取其中的典型方案進行演示;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實驗現象,完Cu與稀HNO3反應的方程式: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并分析得出稀硝酸具有強氧化性的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有關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而且使學生形成了實事求是、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更好地發揮了化學實驗的教育功能。

2.3文獻資料法

篇6

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來共同完成的一部交響樂,如果說教師是樂隊的指揮,學生是隊員,點撥就是教師手中的指揮棒,那么點撥方法的實施就是教師對指揮棒的藝術運用。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依情因時創造性地采用靈活多變的點撥方法,必能使課堂奏出張弛有序、動靜結合、抑揚頓挫的優美旋律。筆者就生物課堂教學中點撥的方法和原則談談粗淺的見解。

一、 課堂教學點撥的基本方法

1.語言點撥

語言點撥是指在學生的思維或語言產生障礙時,教師采用精練恰當的語言進行點撥,幫助學生突破障礙,使之思維進程加快,語言表達流暢。其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1)助點。助點就是輔點撥。當學生的思維活動因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不夠等原因,在解決難度較大的問題顯得力不從心時,就需要教師助一臂之力。例如,當講完“爬行類”時,教師若直接讓學生回答“為什么青蛙和鱉都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潮濕的陸地,但它們卻不屬同類生物”這一問題時,不少學生有一定困難。這時教師可設計幾個帶有啟發性的階梯問題進行點撥:二者的呼吸方式有何不同?二者的皮膚有何不同?二者的生殖和發育有何不同?這樣學生便可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本質,解決學習中的疑點、難點,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2)旁點。旁點也稱曲點、側點。它是指教師不直接點明怎樣思考,而是間接的、從旁的、暗示的、曲折的進行點撥,或言在此意在彼的啟發;或旁敲側擊的暗示;或迂回曲折的誘導;或在問題的峰回路轉處巧設標志,使其洞天疊出、曲徑通幽;或讓學生從舊知孕育出新知的生長點;或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找到與之有聯系的相似點、相關點,受到啟發,展開聯想,產生靈感,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例如講“血液循環”時,讓學生回答“左心房連接的血管是動脈血管還是靜脈血管?其中流動的是動脈血,還是靜脈血”這一問題,當學生答不上來時,教師可采用從旁點撥的方式進行啟發:“和左心房相連的血管的血液流向何處?它的另一端連接的是什么器官?這個器官的作用是什么?”這樣學生便會茅塞頓開,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

(3)直點。直點是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直截了當、開門見山、一語破的的點撥方法。例如學生有時解答問題,盡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對個別詞語的遺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時難以找到恰當的詞語來表述,導致“水壺裝餃子倒不出來”的情景,這時教師可直接給學生提供詞語,幫助其越過語言障礙,得到答案。

(4)輻點。輻點是教師以某一教學內容為中心進而引發出與之相關或相同的教學內容,即由點到面的點撥方法。如在引導學生閱讀“遺傳工程”這段短文時,可抓住克隆技術這個概念,由點到面地進行點撥:克隆技術可消除遺傳疾病;可制造人的各種器官;可使滅絕的生物復活;動植物可實施車間化生產等等。使學生想得更多、看得更遠,思維呈輻射狀態,具有擴散性、廣闊性、靈活性。

(5)聚點。聚點即聚集點撥。它是與輻射點撥相反的一種點撥方法,是教師為集中解決某一問題由面到點、由此及彼進行點撥。例如講“生物進化的規律”時,教師可點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生理特征的異同,學生會不難發現生物的進化規律是:由水生到陸生,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從而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使其思維具有深刻性。

2.體態點撥

體態點撥,即教師借助體態進行點撥的方法。體態也是一種語言,它是與語言交流相對應而言的,也稱非語言交流。它主要包括面部表情,手和腳的移動,人際間的距離,講話的速度、音量等。研究表明,體態語言的交流作用和效果不但遠遠大于語言交流的作用和效果,也是任何語言無法比擬和代替的。

二、常見的體態語言有以下幾種

(1)動作點撥。

動作點撥是教師借助形象生動的動作、手勢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點撥方式。例如講“蚯蚓運動”時,教師可用右手手掌手臂表示蚯蚓的身體,左手表示蚯蚓的環肌、縱肌的交替舒縮以及剛毛的作用,使之一伸一縮的運動;同時,讓學生同教師一起比劃。這樣就使抽象的語言符號轉化為具體、直觀、形象的體態語言,不僅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增添了學習的樂趣。

(2)目光點撥。

目光點撥是教師以目光為載體,十分巧妙地把教師要表達的十分復雜的愿望、態度、情感迅速傳遞給學生的點撥方式。例如,上課鈴一響,學生便向教室魚貫而入,此時教室里嬉鬧談笑聲還會此起彼伏。教師走上講臺若以嚴肅的目光掃視全班,或緊盯調皮的學生,教室就會立即安靜下來,學生馬上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再譬如,教師讓學生回答問題時,若給予信任的目光,學生便會信心百倍;學生緊張時,教師若給予鼓勵的目光,學生便會勇氣倍增;學生回答問題成功時,教師若投之以贊許的目光,學生會因嘗到成功的喜悅而幸福萬分。

(3)表情點撥。

面部表情是人的思想感情的顯示,是人的內心世界最靈敏、最復雜、最準確、最微妙的“晴雨表”。馬卡連柯曾說過,“做教師的決不能沒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師”。表情點撥正是教師借助面部表情潛在的調控作用,把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十分微妙、復雜、深刻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的藝術手段。例如,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因思維定向出現差錯,教師若用迷惑的表情加以暗示點撥,學生會十分敏銳地調整思維角度,另辟蹊徑,走出誤區,找到正確的思路。

篇7

【關鍵詞】 語文教學;電教;原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33-0-01

在現代教學中,電教技術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對課堂教學實效所起到的效果越來越顯現出來,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工具電教手段更加充分體現了其在教學中的優勢,因此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

筆者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也深感電教給我們帶來的教學優勢,但通過長期親自實踐和聽同事的課,發現在電教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必須引起我們注意。表現在:一是“結識新朋友,忘了老朋友”,新的電教工具一出現,盲目舍棄已熟悉使用的電教器材,去追求新的。例如:多媒體還不熟練使用,就盲目操作使用電子白板。二是“照搬照套,不考慮教學對象”,如下載的課件,沒有修改就使用,與所教對象的認知水平相差甚遠。三是教師成了“電教器材的操作手”,課堂缺乏師生互動,學生仍然是“填鴨式”接受知識的學習。四是教師示范性少,學生只能人云即云。……,這里并不是要否定電教器材給我們教學帶來的好處,而是發現在利用電教器材教學時存在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重視并加以改進。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教育信息化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階段和應用層次。從多媒體課件到網絡課程,多媒體教學平臺到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出現,在眾多的教學媒體前,我們可以將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不難發現,電教將在教學中發揮的作用,為教學服務的功能越來越明顯。但是,無論多先進的電教手段,都必須遵循電教的基本原則。

一、電教要遵循的教學原則

1.目的性和計劃性

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聽說讀寫完成識字、識詞;會規范說話,表情達意;會簡要鑒賞文章以及會寫一般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對學生的學業水平考察,也是這些范圍。因此,無論新課教學,還是知識系統復習,都不應脫離這個導向;同時,我們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他有主觀能動性,他們是具有豐富情感的物體,因此,教學不能脫離我們的教學對象。電教手段的目的,是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對此,上課前,課件的制作不能下載了事,要根據課文內容,學生學情對課件加以修改,與教學內容、學生實際認知狀況保持整體的協調和統一。

2.多種媒體的綜合利用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讀的方面:一要考慮用好課文的范讀帶,這些范讀帶都是經過出版社編輯,有專家朗讀和審聽過的,對學生規范朗讀教材,學習普通話有很好的作用;沒有現成的配套的朗讀帶,教師要善于自制錄音帶,為學生朗讀教材做好示范準備;二要考慮用好《中學語文教學幻燈片》,這些幻燈片大多是講讀課的配套。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這些幻燈片可以通過網絡下載。對此,有現成的則要用好幻燈片投影,沒有的,則要下載做好準備,甚至要結合課文內容利用攝像機進行拍攝自制。三要結合課文內容準備必要的影像或錄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在教學中,盡可能把形與聲,動與靜有機結合起來,多種媒體綜合運用,可揚長避短,提供形式多樣、功效各異的感性材料,從而加速感知、理解和記憶,保持注意的穩定。這樣做,才符合初中生學習語文的認知特點。

3.視、聽與說讀寫結合

在目前的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都很注重利用幻燈片、影像材料、錄像等幫助學生理解教材課文內容,但教師包講的現象較多,學生帶著問題去看,去思考,發表見解的情況很少,這不符合教改發展的趨向,這同樣屬于過去的教法。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中的四個重要環節,傳統教學這樣做,現代教學中這四個環節同樣重要,只不過現代教學要把聽說讀寫有老師的“包辦”,轉化為讓學生做出來。如:在寫的方面,語文教學中學生需要記每篇課文的生字生詞,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實物展示臺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查,可以讓學生在電子白板上進行當堂直接默寫,這樣,將識字識詞落到實處,充分運用了電教手段的有利條件,結合課文實際將“練”也落實其中,提高了教學質量。

4.大面積教學和學生互動相結合

初中語文教學大多涉及一個教師兩個班,有時是教一個班,就我接觸的教學班來說,都在60人左右的大班額,利用電教手段大班額教學最容易讓教師忽視的問題就是師生的互動,缺乏師生互動教師就難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對所學知識是否落實。就初中生的認知特點而言,最容易停留在精彩的幻燈片、影像、錄像中,結合課文學習內容,帶著問題去思考的持久性顯得較差。對此,我的做法是:一是課前做好預測,精心設計好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思考回答教師的問題;同時,也讓學生通過看也要提出問題,讓其他學生去答或者讓教師解答;在這個過程中,盡可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展示。二是及時控制播放的內容,做到問題與播放內容一一對應,不影響學生正常思維。三是聽說讀寫交叉進行,能讓學生說的必須讓學生說,能讓學生讀的必須讓學生讀,能讓學生寫的必須讓學生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教學機制,在課文學習中,要求學生把教材的文字敘述與播放的幻燈片、影視材料、朗讀帶兩者結合起來,加強討論交流。如初中教材的講讀課的教學,無論是詩詞,還是小說、散文、記敘文、說明文等,我采用這樣的方法,效果很好。這樣做,有利于教師針對學生學習情況查缺補漏,因材施教。

5.傳統教學與電教相結合

傳統教學和電教各有所長,不能結識新朋友,忘了老朋友。運用電化教學不能排斥和取代常規教學,在目前,國家還沒有條件讓所有先進的電教器材實行班班全覆蓋的情況下,傳統的常規教學方式仍然是我們教師不能丟棄的飯碗,對此,我們更應該探討在常規教學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好現有的電教設備,發揮電教的優勢來彌補常規教學的不足。小錄音機、幻燈機仍然可以在沒有多媒體平臺,沒有電子白板的情況下可以作為我們上好語文課的輔助工具。

二、熟練掌握電教器材的操作方法

目前,在眾多的語文教師中,除了在運用電教器材教學時不遵守電教原則外,還存在的問題是,對電教器材使用的不熟練。一是脫離不了鼠標操縱;放不開對電子白板的包攬;二是課件制作和播放馬虎了事;三是界面使用轉換不熟,生搬硬套,浪費時間較多…,這些現象的出現,原因很多。我個人的想法是:

一是我們教師要加強學習。除了自己個體自學外,要讓專業的教師教。熟練掌握各種電教器材設備的操作使用和保養。二是擺脫對利用電教器材教學的依賴思想,不要認為離開了電教器材就無法上好語文課。三是要用活電教器材設備。如:利用幻燈、投影輔助教學時,除了用作教師準備的投影圖片,代替板書、布置練習外,我們可以考慮讓學生準備一小塊玻璃板或一張較厚的透明塑料板,讓學生在上面書寫,默寫字詞、書寫句子、回答問題、寫小作文,教師可在課堂中當堂批改指導,實踐證明對學生的當堂批改指導總要比課后教師集中批閱的效果好得多。再如:在利用電子白板進行語文課教學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白板上書寫,及時掌控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學習知識的到位程度,強化學生的知識學習的內化速度,同時,也解決了師生的互動問題,使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得以發揮突出。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只有合理的應用電教器材設備,充分發揮其優勢,走出誤區,才能為打造高效、務實的課堂,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光裕主編《中學語文教學法使用教程》

[2]楊志軍《云南省教育信息化現狀及規劃》

篇8

關鍵詞: 初中物理教學 多媒體 運用原則 優化方法

經廣大一線初中物理教師實踐證明,物理課堂上適當使用多媒體,會對課堂教學起到一定的優化作用,使教學效果更好。下面筆者結合自身體會,談談初中物理課堂上運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一、多媒體運用原則

(一)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

初中學生步入青春期,心智上比小學時成熟了很多,抽象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仍然喜歡從直觀的圖式入手進行思維分析。因此,在物理課堂上所用的多媒體課件內容一方面要直觀,另一方面要有抽象性,能引導學生進一步地進行抽象分析。比如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學習中,有的教師只是用PPT把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用文字描述出來,這樣未免太抽象,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被激發出來,因而難以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學習;而有的教師則用簡單的動畫形式通過蘋果落地、鐵球落地等直觀的現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了學生的進一步思考討論。很顯然,后一種的效果明顯優于前一種。后一種多媒體的運用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課件展示的內容雖以直觀為主,卻蘊含抽象的深刻道理,符合學生的心智水平,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良好。

(二)注意師生在教學中的地位

現代教育教學理念中,課堂上教師只能起主導作用,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展開課程學習。同樣,初中物理教學也要遵循這個原則,特別是在使用多媒體時更要注意把握這個原則,切不可喧賓奪主。有的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初中物理某章節的教學時,課件一展示出來,就照著課件念,一堂課就被他一個人念完了,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只有聽的份,而且聽得完全失了精神,倦怠不堪。很顯然,這樣的教學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過度強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甚至把教師變成了課堂的主體。這樣的教學沒有學生的思維和行為的參與,教學效果自然不好。實際上,多媒體課件僅僅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不管教師花了多少心血去做,最終在課堂上它只能起輔助作用。它不是教材內容的復制,更不是教師的講稿,而是課堂教學中完善教師講解和輔助學生思考的思維觸發器。總體上說,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必須明確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正確確定師生的地位。

(三)注意把握多媒體使用的度

多媒體的使用固然能對初中物理教學起到優化作用,但如果用得過多卻又難免起副作用。就如上文所講,多媒體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是課堂教學中完善教師講解和輔助學生思考的思維觸發器。據此,多媒體要展示的課件內容不應當是教材的翻版,也不應當是教師的講稿。在物理課堂上展示出來的課件內容要精,雖然要緊緊圍繞教材,但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復制。比如上文講到的兩種教學方式:一種是把萬有引力定律文字從書上搬到課件上展示,這種就是簡單復制,沒有多大意義。另一種是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制定演示動畫在課堂上展示,這種方法能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很顯然,后一種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一種創造,用動畫形式演示萬有引力定律,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學生從具體的現象出發,就能輕松把握抽象的道理。此外,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并非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合用多媒體。比如練習課,大可不必采用多媒體課件。無論什么情況都用多媒體,反而會分散學生注意力,使其分析不能深入。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多媒體的使用要注意把握度,把握得好,則課堂教學效果得以優化,反之則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二、利用多媒體優化物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

利用多媒體優化物理課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變抽象為具象

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相對于小學階段有了很大的發展,抽象思維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總體上仍傾向于喜好具體一點的物象,喜歡從具體的事物現象中發現抽象的道理。基于這一點,初中物理多媒體課件在設計時就要注意把教材中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最主要的做法就是以動畫的形式呈現,適當配以背景音樂或音效。這樣的課件用于課堂教學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關于摩擦力,某教師利用FLASH動畫演示了汽車剎車的過程,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了汽車剎車制動的詳細過程,形象地體會到了摩擦力產生的原理、伴隨的生熱現象,以及摩擦力的現實應用意義。很顯然,這位教師有效地將抽象的摩擦力原理通過課件具象化了,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規律,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自然很理想。

(二)把握使用的時間點

篇9

一、教法和學法的關系

教法制約學法,并給課堂教學效率帶來重要影響。因此,教師選擇教學方法要科學、合理,注意體現如下四個原則:啟發性原則、生動性原則、自主性原則和因材施教原則。啟發性原則是指方法要善于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生動性原則是指方法要富有藝術性,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則是指方法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方法要處理好全體和個別的關系。

目前,一 節課中只采用一種教法的極少,同時單一地運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學生智能的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將各種教法進行最佳組合,做到靈活多樣、富有情趣,具有實效,并能體現時代的特點和教者的風格。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方法科學化,提高教學效率。

二、科學的教學方法應遵循的規律

在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確定之后,教學方法就成了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內容的關鍵。因為教學方法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能力、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學習態度、意志、情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正如國外一位教育學家所指出的那樣:“選擇對某節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核心問題之一。” 理論和實踐都告訴我們,要想充分發揮每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效能,達到優化教學過程的目的,首先要在優選教學方法或教學方法的優化設計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選擇已有的教學方法,后者是指自己創造新的教學方法。無論是“優選”還是“創新”,一般都應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教學方法的選用或創新必須符合教學規律和原則;二是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和特點,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三是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變化特征和教師本身的教學風格;四是必須符合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所規定的教學時間。

其一,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人們在某種范圍內根據特定的需要創造出來的。因此,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優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較為簡單的講授法來講,它利于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在短時間內傳授較多知識,系統性強,亦可引發學生進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還需要學生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和聽講能力。因此,較適合于中高年級,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統性較強的內容。

其次,只有實現有關教法的優化組合,才能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礎。經驗告訴我們,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質量的提高,依靠多種因素、多種方法的綜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學方法上的‘百寶箱’。”美國的富蘭克爾也說:“不存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學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因此,簡單否定某一種方法或把某種教學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實際的。

三、教學方法實例

1.發現法。發現法是指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和教科書提供的課題與材料,積極主動地思考,獨立地發現相應的問題和法則的一種教學方法。發現法有以下幾個特點:(1)發現法強調學生是發現者,讓學生自己去獨立發現、去認識,自己求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被動的吸收者。(2)發現法強調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作用。學生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他們對所學課程具有內在的興趣。發現法符合兒童好玩、好動、好問和喜歡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遇到新奇、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積極地去探索。主動地去探究和解決問題,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法僅利用外來刺激促發學生學習的做法。(3)發現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潛在的、間接的力量。由于該法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教師提供的各種學習材料、直觀教具等,自己去觀察,用頭腦去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親自去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潛在的、間接的。

2.嘗試法。嘗試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一種影響比較大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邱學華老師最早設計和提出的,經過在一些地區和全國的逐步推廣,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分為五個步驟: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嘗試教學法與普通的教學方法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改變教學過程中“先講后練”的方式,以“先練后講”的方式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

篇10

地理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環節和主要內容之一。根據學生獲得知識的不同途徑,可以將地理教學方法分為六種。選擇地理教學方法的主要依據是地理教學方法自身的特性、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教師的特點、教學環境等。選擇地理教學方法的基本原則是多樣性原則、主導性原則和有序性原則。

關鍵詞

選擇地理教學方法;主要依據;基本原則

地理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地理教學設計的基本環節和主要內容之一,是達成地理教學目標的關鍵,是選擇地理媒體和教學組織形式的重要依據。所以,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對于優化地理教學設計、實現地理教學目標、提高地理教學效果來說至關重要。

一、地理教學方法的一般類型

地理教學方法的類型多種多樣,可以從教師傳授知識的媒介不同、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不同、課型的不同、地理知識屬性的不同、達成教學目標的不同等角度來劃分。為凸顯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根據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不同進行劃分,具體包括以直接感知為主、以語言獲取信息為主、以象征符號認知為主、以操作訓練為主、以自學探究為主和以參與體驗為主的六種方法。其中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旅游參觀法、演示法等;以語言獲取信息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等;以象征符號認知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地圖法、“綱要信號”圖示法等;以操作訓練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練習法、實習法(制作法、實驗法、觀測法、野外考察法、社會調查法)等;以自學探究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自學輔導法、案例法、決策法、發現法、課題研究法等;以參與體驗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討論法、游戲法、角色扮演法等。

二、選擇地理教學方法的主要依據

1.地理教學方法自身的特性

要科學地選擇地理教學方法,首先應了解每種地理教學方法的特點、運用條件、適用范圍、優勢、局限性等。例如,討論法,既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通過學生獨立的思維活動進行創造性學習,又能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但要求教室空間比較大、班級規模比較小;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合作技能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般適用于高中階段;還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問題設計能力和課堂管理調控能力。又如,地圖法是最具地理特色的教學方法,直觀性強,最適合區域地理中地理名稱、地理位置、地理分布等知識的教學,但抽象性和概括性較差,需要與講授法配合使用。實踐表明,正確認識各種地理教學方法自身的特性,是選擇地理教學方法的前提條件。

2.地理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類型決定了應當選擇的方法。由于各章、各節、各課時教學目標不同,就必須相應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獲取地理知識,就可選擇以直接感知為主和以語言獲取信息為主的方法等,以利于學生建立豐富形象的地理表象[1],進而準確地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原理;如果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地理技能,除了采用講述法、講讀法、問答式談話法等以闡明有關知識,讓學生明確基本要求和掌握操作要領外,還應大量運用以操作訓練為主的方法,加強技能操練;如果教學目標旨在發展學生地理能力,則可選用講解法、啟發式談話法、以象征符號認知為主的方法、以自學探究為主的方法以及討論法,以發展學生的各種地理能力;如果教學目標有科學的地理價值觀教育,則可選用講解法、案例法、討論法等;如果教學目標旨在使學生獲得某種地理體驗、產生某種地理情感,則可選用以參與體驗為主的方法。

3.地理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對教學方法的選擇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教學內容的性質決定了應當采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內容多概念、原理,既抽象又遠離學生生活,相對比較難學,宜采用旅游法、演示法、講解法、啟發式談話法、變式練習法等,便于學生理解概念,掌握原理。自然地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特征決定了在自然地理課程的教學中還應較多地采用制作法、實驗法、觀測法、野外考察法等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方法。人文地理內容常常被認為是“易學不易教”[2]。因此,針對人文地理的知識特點,宜采用參觀法、社會調查法、自學輔導法、案例法、決策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具有人文地理特色的教學方法,使人文地理內容“易學易教”。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內容,多地名、數據、景觀、分布、判斷、特征,可采用演示法、地圖法、“綱要信號”圖示法、游戲法、區域比較法等,有利于學生建立豐富的地理表象,掌握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特征。鄉土地理內容最接近學生生活,既是學生熟悉的內容,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應采用學生自由度較大和參與度較高的教學方法,例如決策法、發現法、課題研究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給予學生較多的學習自,同時盡可能采用旅游參觀法、野外考察法、社會調查法等方法,實行開放式教學。以人教版教材為例,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根據課題名字就可確定以模型(地球儀)演示法為主。又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的問題研究“從市中心到郊區,你選擇住在哪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問題研究“家鄉的農業園區會是什么樣”、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根據問題內容很容易確定出其主導教學方法為決策教學法。

4.學生的特點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選擇教學方法就必須與學生的心理特征相適應[3]。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認知方法取決于年齡心理特征。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為課堂注意力比較短暫,容易分散;觀察事物和現象比較片面、膚淺、粗略;直接經驗比較少,理解能力弱;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想象一般從感性出發,貧乏單調;記憶以機械記憶為主,不夠牢固。因此,地理教師應充分考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選用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以象征符號認知為主的方法、講述法、講讀法、啟發式談話法、游戲法、角色扮演法等,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豐富地理表象,發展地理形象思維能力。高中生的心理特征與初中生有很大差異,主要表現為課堂注意力比較集中、持久;觀察事物和現象比較全面、深刻、細膩精確;直接經驗比較豐富,理解能力強;思維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想象一般從理性出發,豐富且具有創造性;記憶以意義記憶為主,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比較牢固。因此,地理教師應從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出發,教學方法以講解法、練習法、實習法等為主,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觀察、練習和實踐操作,輔以自學輔導法、案例法、決策法、發現法、課題研究法等自學探究的方法和討論法。同時,依據學生的生活體驗、知識存量和初始能力來確定教學方法的運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5.地理教師的特點

教師是教學方法的運用者,教學方法的選用往往帶有運用者的個性色彩,因此,地理教師應發揮自身特長、優勢,選擇適宜的地理教學方法[4]。如有的地理教師雕塑和美術功底扎實,他就可以多選用模型、板圖、板畫等直觀教學方法;有的地理教師酷愛旅游、擅長攝影錄像,他就可以多選用標本、照片、幻燈、投影、錄像等直觀教學方法;有的地理教師精通計算機和網絡,他就可以多采用計算機多媒體演示法和網絡演示法;有的地理教師語言表達能力較強,音質柔美、極富感染力,語調抑揚頓挫,講話幽默,他就可以多采用講解法、講述法;有的地理教師動手操作能力強,他可以多采用制作法、實驗法、觀測法、野外考察法、社會調查法等以操作訓練為主的方法;善于組織學生活動的地理教師,可多運用討論法、游戲法、角色扮演法等參與體驗為主的方法。總之,地理教師應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長,發揮自己的優勢來選擇地理教學方法,做到揚長避短。

6.地理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教學系統的重要組成要素,學校的教學設備條件與周邊教學環境是選擇地理教學方法的物質基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地理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必須充分考慮本學校現有的地理圖書、報刊、掛圖、圖片、標本、模型、教學軟件、網絡教材、教學器材、學習場所等教學設備條件、學校所能夠提供的教學經費情況以及學校周邊的自然與人文教學環境,選用條件許可的教學方法。如教學設施比較簡陋的鄉村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周邊地質地貌、河流、植被等自然景觀進行野外考察教學,可以充分運用地球儀和地圖冊進行直觀教學,可以利用身邊的材料制作簡易教具和設計實驗進行教學。而現代教學媒體齊全、條件優越的城市學校往往建立了地理專用教室,可以經常采用標本與模型演示法、實驗法、計算機多媒體演示法和網絡演示法。那些建立了地理園的學校還可以經常運用制作法、觀測法。總之,地理教學方法的選擇應建立在對學校教學設備條件和周邊教學環境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做到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切實可行。

三、選擇地理教學方法的基本原則

1.多樣性原則

從地理教學方法自身看,選擇多種方法有助于進行組合教學,實現優勢互補。實踐證明: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萬能的,所有的方法都有其運用條件和適用范圍,都有其優勢和局限性[5],沒有一種方法在所有方面都超過其他方法,也沒有哪一種方法能適用于所有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校、學生和教師。有時,某一種方法的局限性可能正好是另一種方法的優勢。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有助于揚長避短,優勢互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組合的形式多種多樣,如可以將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方法進行組合、直觀教學方法與邏輯思維教學方法進行組合[5]、文字語言教學方法與圖像教學方法進行組合、以教師活動為主的方法與以學生為主的方法進行組合等。從地理教學系統的構成要素看,選擇多種教學方法是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情、教師素質、教學設備條件等的不同所決定的。不同的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不一樣;不同的學校,教學設備條件有差異;不同的班級,學情有區別;不同的教師,素質有高低。地理教學系統構成要素的復雜性、變化性客觀上要求教學方法必須多樣化。

2.主導性原則

主導性原則是指在一節課里,教師所選擇的幾種地理教學方法不能均衡使用,而要在其中確定一種方法作為這節課的主導方法,而其他方法作為輔助和補充,為主導方法服務,所謂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體而言,要分三個維度進行選擇:首先要在宏觀層次上本節課是以教師活動為主旋律,還是以學生活動為主旋律。例如,以語言獲取信息為主的方法就屬于以教師活動為主旋律的方法;以自學探究為主的方法就屬于以學生活動為主旋律的方法。其次,要在中觀層次上確定本節課是以哪一種方法為主導,即確定是以操作訓練為主的方法為主導,或是以自學探究為主導,還是以參與體驗為主導。最后,要在微觀層次上確定本節課具體的主導方法。如在自學輔導法、案例法、決策法、發現法、課題研究法等方法中選擇案例法作為主導方法。

3.有序性原則

有序性原則是指選擇地理教學方法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以保證方法的科學合理性。對此,首先要熟悉各種地理教學方法的特點、優勢、局限性、運用條件、適用范圍等自身特性。其次要分析地理課堂教學目標的三維要素組成與水平層次(包括了解、理解、掌握、應用水平等);分析地理教學內容的性質、知識屬性、組成、層次結構、邏輯聯系、重點和難點[6];分析不同學段學生的注意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差異等年齡心理特征,挖掘學習需要、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學習積極性因素,結合生活經驗、地理知識存量、初始地理能力等學習基礎,學習方式、學習環境等學習風格;清楚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教學能力、教學風格、教學特長、教學弱點;熟悉學校的教學設備條件、教學經費情況和周邊的教學環境。再次,要充分考慮學校目前為地理課程安排的教學時數(即課時)和最大程度所能提供的教學時間保證,做到因時制宜。在此基礎上全面比較,綜合考慮,實現教學方法的最優化。

作者:赫興無 單位:新鄉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澄.地理課堂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林培英.探討“決策”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10(6).

[3]袁書琪.地理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家清,等.生本取向優質地理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