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規劃利用現狀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7: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地規劃利用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城鎮土地 資源利用 發展規劃 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3.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城鎮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必須以自然資源為基礎,協調資源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通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來和社會發展相協調。作為城鎮社會發展的基礎,土地是城鎮人口社會活動最直接的載體,并且是城鎮社會活動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城鎮土地的重要作用決定了我們必須依據其發展的自然規律,選擇和設計出與城鎮發展相和諧的城鎮土地利用發展規劃。
我國城鎮土地資源利用現狀
我國土地資源利用概況。通過調查分析我國近年來的土地資源利用情況,可以發現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第一,我國的土地總面積雖然大,但是人均土地面積較少。從國土面積上說,我國是世界第三大國,但人均僅占世界人均土地的三分之一;耕地總面積是世界第四,但是人均面積僅是世界人均的40%,林地面積是世界第七,且人均僅是世界的七分之一。以上的情況都可以說明,雖然我國的土地總量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占有量則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數,仍屬于土地較貧乏的國家。
第二,我國的地貌山地較多,土地利用的地區差異較大,耕地資源緊缺。我國的平原、盆地等可開發的后備資源僅有7600萬公頃,可開墾面積只有1388萬公頃。耕地多分布在東南部。而由于我國的耕地土地資源分布十分不均勻,開發歷史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我國東南部的土地已經開發完善,生產水平很高。但是我國人口也主要集中在東南部,經濟發展所需建設用地較多,用地矛盾十分突出。
第三,目前我國的土地資源十分緊缺,各種用地均不能滿足需求,建設用地和農業用地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時隨著人口的增長以及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耕地面積還在不斷縮減。尤其是目前我國的耕地主要是以中低產為主,許多地方的農作物種植不合理,生產潛力發揮較低;從建設用地上來說,農村人均居住占地面積是城市的兩倍;而工廠、礦場造成的廢棄用地占到了200萬頃,用地資源十分浪費。
我國城鎮土地資源的利用現狀。我國城鎮土地資源指的是在城鎮建設的過程當中所需要的土地。從其定義可以看出,我國的城鎮土地資源即指已經用于建設的土地,同樣也包括了已經列入到城鎮規劃范圍之內但尚未開發的土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城鎮的發展走向了穩定持續的道路。目前全國擁有5萬多城鎮,而隨著人口增長,城鎮的用地面積也在不斷增大。在城鎮建設的過程當中,土地主要用于居民居住和工業用地;而綠化、廣場、道路、公共設施等用地卻比較少,用地結構非常不合理,尤其是在中小城鎮,格外突出。
我國城鎮土地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第一,城鎮用地和農業用地的矛盾尖銳。目前我國城鎮化的重點就是發展小城鎮。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經濟的持續增長,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發展,無論是新城鎮的出現還是原有城鎮的用地擴張,都意味著城鎮的建設需要大量土地來開發建設。由于被占的土地絕大多數都是耕地,意味著農村的人均耕地逐年減少,對于我國實現小康目標以及提高農民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必須要適當的控制城鎮在用地方面的擴張,做好土地資源的利用規劃,保護好耕地。
第二,由于小城鎮建設占用過多的土地資源,直接影響著農業的發展,同時也影響著城鎮地位與作用。目前,我國城鎮化發展仍然以粗放型發展為主,這種發展方式和我國人多而地少的國情不相符。在許多發展較好的地區,城鎮之間距離小,僅有少量耕地可耕種,尤其是耕地的質量更是受到了城鎮發展的影響而不斷下降。人均耕地的減少,則導致了土地產值下降。因此可以得出城鎮的發展導致了耕地減少,自然影響農業的健康發展,同樣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結構。而小城鎮在其發展過程當中集約利用功能發揮不完善,導致了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仍以外延式擴張為主。
第三,目前由于我國的城鎮發展過程中建設用地的管理失去控制,土地利用率較低,存在著很嚴重的浪費現象。小城鎮建設的膨脹式發展,導致了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城鎮為了追求規模而對一些土地在使用面積上失去了控制,集中體現在建設用地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城鎮人口的增長速度,進而導致建設用地閑置等浪費現象頻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忽視了城鎮化發展的規律,企圖利用土地的供給加快來推動城鎮化進程,在對于建設用地的劃分上忽視了城鎮的發展水平,盲目供地,導致了供給過快;另一方面,政府為了財政收入不斷賣地。這些現象都導致了土地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受限,土地大量閑置,容易滋生投機現象。
第四,城鎮的集約效應過低。基于目前我國城鎮自身特點,土地的使用強度比較低,效益也較差。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發展迅猛而城鎮缺乏微觀市場調控,導致了城鎮發展過程當中用地規模超標的問題較嚴重:有些城鎮過度擴大規模,盲目征用耕地;加上一些單位圈地而不合理利用,導致了土地的大量閑置;這些城鎮的建設攤子過大和經濟發展水平并不協調,導致其財政緊缺,管理缺失;一些基礎建設落后的城鎮在其發展過程中,土地開發的需求無法滿足,導致了土地使用效率低并惡性循環。
第五,管理不科學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由于城鎮發展的腳步和城鎮經濟發展的速度不能相協調,導致了城鎮建設往往疏于對環境建設的投入。廢水、廢氣等污染物不經處理肆意排放,導致了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十分嚴重,土地的質量也不斷降低。而對城鎮土地的污染,最直接的體現是城鎮周邊的農業、養殖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城鎮居民的飲用水源。
第六,我國土地管理制度并不能適應我國的城鎮發展現狀。多數城鎮的新批用地管理混亂,出現了許多非法占地、先占后批等違規現象。尤其是一些土地被征之后閑置,導致了農民耕地連年減少,引發大量矛盾。在征地過程中,對于農民的補償不足侵害了農民合法權益。對于集體土地,政府一方面承認農戶的土地承包權,另一方面卻又強行征地擴建,表明了國家土地管理及使用上的不規范。
城鎮土地資源利用發展的原則
城鎮土地資源利用發展的原則指的是在選定土地資源利用方案、對土地資源配置管理過程中所遵循的必要準則,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優先原則。耕地是必不可少的土地資源,是農業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為重要的產業部門。農業和農村的穩定及發展是國家經濟、政治以及整個社會穩定及發展的基礎。而農業以耕地為生產對象,對土地的肥沃程度、形貌狀態等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宜農土地應該優先作為耕地應用在農業生產中。我國目前仍處于人多地少的狀態,耕地保護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在選定土地資源配置方案的過程中,應該優先考慮安排農業耕地,保護農業生產與發展,這也是我國長久堅持的方針政策。
整體原則。土地資源作為生產資料具有多重用途,不同行業領域的生產者對其有各種不同的需求。因此,在任何地區就土地資源利用配置過程中結構布局,應實行統籌兼顧的原則。只有這樣,在協調各產業、各部門對其需求的過程中,才能做到“地”盡其用,以避免捉襟見肘、顧此失彼。如此,才能確保土地資源的高效持續及協調利用,才能保障國民經濟的建康和正常發展。給予不同行業、部門配置不同數量、不同形狀、不同面積以及不同開發程度的土地資源,讓其在土地資源的利用上各有特色。同時,在各下屬部門中,對土地資源的分配利用也應做到全面、均衡。由此看來,在土地資源整體利用中,應做到均衡、協調與系統。
可繼承原則。土地資源利用配置與布局是人類長期生產活動中積累的經驗,是有其合理性的。在對城鎮土地資源進行配置時,應當考慮其土地利用發展時序,即現在與將來的土地資源利用配置。然而,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以現在的土地配置系統為基礎的,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繼承其可用部分,去除其不合理的部分,以達到某一特定時段土地利用的需求及目標。對過去配置方案的全盤接受或否決都是不科學的。在實踐中,城鎮土地資源的配置都應在盡量保持原有方案相對穩定性的基礎上,結合現狀對其進行優化和改良。
動態原則。土地資源是自然經濟的集合體。作為第一產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時,與生產力的結合構成了最基本的生態經濟系統;同時,作為其他產業的生產要素時,在某一特定時空中又是一特殊的社會經濟系統。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土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無論以什么樣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土地資源配置系統都會形成。由于土地資源以及生產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一旦某些因素改變,特別是社會經濟要素的改變,必定將導致既定配置方案的改變。所以土地資源配置方案的優化是具有時效性的。
可持續原則。在20世紀80年代末,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被提出后,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概念以及原則也相繼確立,城鎮土地資源利用配置也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實質上是指在達到現在和將來社會發展對土地資源需求的同時,要保證土地生產力的持續性。在建立可行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路線并保證城鎮經濟實體的同時,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應提高生產效率、依靠科技發展、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從而實現人口、產業以及生態環境良好協調的發展。在實踐中,應依據城鎮的土地適宜性進行土地配置,設立法律法規,杜絕“先污染,后治理”的現象。
對我國城鎮土地資源發展規劃的建議
建立完善的土地規劃政策,優化土地利用,促進城鎮用地協調健康發展。城鎮土地資源利用的協調發展規劃意味著不僅要注重量,更要注重質的發展。換言之,不能僅僅注重效益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環境、設施服務水平、居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的發展。目前根據城鎮用地情況,必須在平衡土地利用的同時,做好對于城鎮土地及空間延伸的規劃。在合理的結合城鎮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居民的接受能力之上,合理地選擇城鎮土地利用的擴展方式,合理地布局城鎮的住宅區域以及道路系統等。
首先,要實行土地有償使用,按照效益最優原則,確定有級差的地價,調節土地供給,盡量合理規劃工業用地,將“占地多、效益低”的工廠逐步遷出城鎮中心位置。其次,在城鎮中建立起分布合理、類型多樣的生態綠地系統,充分滿足城鎮居民的審美、心理、生活要求,發揮綠地的生態效益和美化環境的作用。再次,合理地開發城鎮土地資源。城鎮空間的擴展往往意味著對城鎮生態系統的破壞,一部分生產者對于資源的不合理占用就意味著侵害了他人的利益,所以要合理開發利用城鎮土地資源。
完善城鎮土地資源的管理政策,促使城鎮發展走向健康有序的發展道路。目前我國的城鎮土地管理政策在以下兩個方面亟待加強:一方面要適應城鎮化發展的腳步,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轉變土地管理觀念,完善管理機制;另一方面要發揮政策對于城鎮土地利用健康有序發展的積極作用。在這個過程當中,首先,要改變以往的數量指標管理方式思路,把對于數量、指標的管理改為對于用途、規劃等方面的管理;其次,由于在空間上,城鎮和農村是連為一體的,不能把城鄉孤立地看待,要統籌兼顧,對于城鄉之間的用地進行統一管理,全方位拉動城鎮土地的可持續發展,從整體上提高城鎮用地的效益。結合城鎮土地使用私有化程度較高的特點,采取相應政策,提高城鎮居民區整改積極性,推動城鎮改造。完善城鎮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居民環境,鼓勵鄉鎮企業逐步發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
合理規劃城鎮綠地,促進城鎮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由于城鎮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周圍生態平衡,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定要注重在滿足城鎮居民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品質,建設和諧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維持城鎮生態及優美景觀。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第一,要保護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區域,制定保護措施,防止過度以及不當開發;第二,完善景觀結構,使得城鎮綠地分布合理,建立起可以自我供給的動態城鎮生態結構;第三,保護生態多樣性,用多元化、多樣化的景觀實現生態發展;第四,采用低能戰略,鼓勵自然采光、自然通風、節約用水、控制徑流等方式節約能源,控制自然災害;第五,重視建立城鎮自然保護區,特別保護生態環境與綠化系統的一體化發展。
對小城鎮的土地投資制度進行創新,發揮投資的作用推動城鎮建設。曾經,單一的政府投資政策制約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腳步。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城鎮土地政策極大地改變了計劃經濟時期城鎮發展的格局。企業、個人等民間力量紛紛涌入到城鎮土地投資中來。在投資模式創新的今天,必須要統籌投資的市場化、多元化發展,兼顧加強市場的規范化。若忽略了規范化,就會使城鎮土地的利用陷入無序化,則不僅無法合理利用投資資金,更重要的是會嚴重破壞城鎮的結構布局、生態發展,導致了急需建設和居民區開發不配套等等,最終會嚴重影響到城鎮土地利用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政策:第一,合理地規劃,對城鎮土地進行有償使用,發展房地產市場,將土地稅作為城鎮進一步發展的財力支撐;第二,改變城鎮基礎設施投入模式,對于以往只投入不回收的模式改造為有償回收和資金累積,把基礎設施投入向動態方式發展,或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吸引民間投資對基礎建設進行投資建設;第三,發展與城鎮住宅相配套的金融體系,推動城鎮土地金融政策健康持續發展。
結語
土地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土地成為了社會發展過程當中最為寶貴的資源,土地緊缺將會嚴重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加快城鎮建設的步伐已經成為了我國發展城鎮化的必要選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建設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績,但是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的人地矛盾將會長期制約城鎮的發展。因此在城鎮建設的過程當中,必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與利用的原則,合理規劃及應用土地資源,才能不斷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從根本上改善當前我國土地利用的困境,使我國國民經濟真正實現健康及穩步發展。
篇2
【關鍵詞】RS;GIS;土地規劃;土地利用;應用
土地管理部門根據當地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條件、歷史數據和現實情況,進行土地規劃管理工作,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的效率。從多年的土地規劃和利用的經驗來看,數理統計、重力模型、線性規劃在土地規劃和利用中的應用比較廣泛,隨著經濟的發展及時代的進步,土地規劃和利用對技術的要求也更高,RS與GIS成為當前土地規劃和利用中最重要的技術,為土地規劃和利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一、RS與GIS概述
RS即遙感技術,通過遙感器等對電磁比較敏感的儀器,對各種遠程目標、非接觸目標進行探測,獲取其輻射、散射、反射的電磁波信息,如地震波、電磁波、磁場、電場等,并進行判定、提取、加工、分析、應用的一門技術和新學科。RS具有多光譜、全天候、信息豐富等特點,獲取信息的時間短,且獲取圖像的分辨率較高,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氣象報告、自然災害預防、資源有效利用、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工作中。從我國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資源形勢非常嚴峻,人口、環境、資源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合理利用與保護土地資源的任務也更加重要。遙感技術的利用,在妥善解決人口、環境、土地的矛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對土地利用情況的分析和監測,能夠精確掌握用地變化情況,為我國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依據。
GIS即地理信息系統,在地理空間數據基礎上,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結合新消息科學、系統工程的相關理論,對各種具有空間含義的地理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和科學管理,為土地管理和決策提供依據的技術系統。該系統能夠支持空間數據的實時采集、分析管理、加工處理、建模分析,能夠解決土地管理和規劃利用中的各種問題。計算機技術、空間技術、網絡技術等的發展,促進了地理信息系統在土地規劃與利用中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規劃設計、災害預防、環境調查、交通運輸、公共設施、郵電通訊等領域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RS在土地規劃和利用中的應用
通過遙感技術而獲取的遙感影像數據是土地規劃和利用數據的主要來源。就傳統的土地調查來看,地面調查需要人員的實地調查和分析,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較大,尤其是南方山區等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野外實地調查的難度就更大,人員的勞動強度也較大,數據獲取的周期也相對較長。遙感技術的發展及在土地調查中的應用,不僅能大大降低勞動強度,也能節省調查的時間和費用。隨著對地觀測技術的發展及應用,在獲取遙感技術時能夠實現多分辨率、多平臺、多時相,這也為土地規劃和利用提供了更為精確的數據。
將遙感影像和采樣數據結合起來,能夠對該地的特征屬性進行準確表達,這就為土地規劃利用及分類處理提供了依據。同時,遙感衛星傳感器如果不同,其遙感影像也會有所不同。可以將遙感影像分為高分辨率、多波段、多光譜、全色等遙感影像。在土地規劃與利用中,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影像種類或者是對影像進行加工,增強影像的表達效果。在同一地區,可以將多時段影像進行疊加,這樣就能夠形成一個整體性的土地變化情況,包含了土地在各種地理情況下的變化情況,為土地規劃和利用提供依據。
三、GIS在土地規劃和利用中的應用
基于地理信息系統能夠形成一個基礎性的土地資源性信息數據庫。在該系統中,提供了數據錄入、編輯、修改、打印、查詢等功能,還能夠對各種原文件、原數據進行自動備份,對數據庫的各種數據和圖形文件還能夠進行更新。同時,通過空間數據庫,能夠與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等技術結合起來,實現數據增加、修改、更新等編輯功能。土地信息數據庫的建成,能夠實現第土地利用信息的輸入、管理、存儲功能,為土地決策部門提供各種所需要的信息,如土地利用數據、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土里利用的現狀、土地利用到的結構、土地利用到的程度等信息分析功能,生成土地利用的現狀及各種成果信息。
四、RS與GIS在土地規劃和利用中的應用前景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土地規劃和利用要求不斷提高技術的測量精度,新測繪技術正朝著傳播網絡化、管理可視化、數據分析自動化、測量一體化發展,土地管理部門應積極進行技術創新,加強人員培訓,才能提高土地規劃和利用到的效率,提高土地監測的水平。
遙感技術在土地規劃和利用中的應用,呈現出三高、三多的特點,即高時相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高空間分辨率、多角度、多傳感器、多平臺。我國星載、機載傳感器也逐漸形成統一的體系。目前,我國全方位推進遙感技術的發展,形成了高分辨率的測圖衛星、雷達衛星、資源衛星、對災害與環境實時測量的小衛星群,能夠為土地規劃和利用提供更為精確的數據資料。
目前,在土地信息的利用系統上還沒有實現數據共享,數據信息的交流也存在障礙,信息利用也局限在某單位、某地區內,數據信息新系統的作用沒能夠充分發揮。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地理信息系統也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土地規劃和利用信息系統將實現高度的網絡化,能夠將各種土地信息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信息的高度共享。智能GIS技術的發展,將遺傳算法、神經網絡、專家系統結合起來,GIS技術的利用范圍將大大擴展。在多年的實踐之中,GIS技術的應用也逐漸成熟,但也應認識到,其應用還停留在空間疊加分析和數據庫方面,而不能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判斷,因此,為解決土地規劃和利用中信息含量大的特點,應將GIS和RS結合起來,這將成為未來土地規劃和利用研究的重點。
五、結束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用地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土地規劃與管理的重點也應進行相應的調整。土地結構的變化需要不斷更新各種土地資料,對技術的要求非常高,也對土地規劃數據的動態監測提出了要求。RS與GIS在土地規劃和利用中的應用,為土地管理部門提供了科學依據,彌補了傳統測量技術的缺陷,改變了土地規劃和利用脫離實際的情況,使土地規劃和利用更加具有科學性、可操作性、實用性。但也應認識到,RS與GIS在土地規劃和利用中的應用還存在很多不足,僅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需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才能適應土地規劃和管理工作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娜木且.淺談RS與GIS在土地規劃和利用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0,29(3):67-67.
[2]丁莉東.測繪新技術在土地規劃與管理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4):13432-13433,13436.
[3]關新,唐韻,王韌等.GIS在土地資源動態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硅谷,2009,(8):39.
[4]孔次芬,李月臣,簡太敏等.基于RS與GIS重慶都市區土地利用/覆蓋變化過程及預測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2):205-209.
篇3
關鍵詞:生態概念;規劃評價;“3S”技術;民主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1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6-0066-2
0 引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作為政府調控土地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加強用地管理,促進土地資源合理、高效利用的基礎和保證。隨著磐安縣城鎮化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原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的需求。2005年由我院承擔了編制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工作,現已進入實施階段。筆者希望通過對該規劃編制中經驗方法和科學創新的總結,為今后土地規劃的科學編制提供借鑒。
1 夯實基礎提升規劃內涵
基礎資料的多元性、準確性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根基,脫離根基規劃就像空中樓閣,毫無科學性而言。
1.1 資料的多元性
為了使有限的土地空間發揮最大價值,收集和掌握相關行業現狀和未來布局是規劃編制前期的重要工作。磐安縣規劃基礎資料收集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視,為此專門成立了由相關行業組成的土地規劃領導小組。資料收集涵蓋了基期年土地利用現狀數據、上一輪土地利用規劃、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基本農田劃定調整及變化、各重點城鎮建設區、工業區、旅游景區、農村宅基地集中區、非農業建設用地、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及實施、生態保護區、地質災害易發區等數據以及人口、國民經濟、財政收入、糧食產量等基礎性資料。
1.2 資料的準確性
規劃的科學性必須建立在以引用資料的現勢性和準確性為前提。規劃中我們通過實地調查、專家座談、人機互動等技術手段,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科學地、嚴謹地整理分析。實地調查主要是對反映現狀情況的資料到實地進行核實,剔除夸大部分還原真實數據;專家座談的目的是把握行業未來發展趨勢;人機互動主要是利用計算機軟件對現有資料與現勢性強的正射影像或遙感影像(DOM)、數字高程影像(DEM)、矢量數據資料進行套合分析。采用上述技術手段確保基礎數據翔實、可靠。
2 生態概念在規劃中得到充分體現
磐安縣素有“群山之祖、諸水之源”之稱,轄區內是錢塘江、甌江、靈江和曹娥江四大水系的發源地之一,擁有大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浙中丘陵常綠闊葉林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所以生態概念也成為了貫穿土地規劃的主軸。
2.1 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近年來由于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的低碳經濟發展問題受到普遍關注,在規劃中首次引用低碳經濟發展概念,如綠色GDP、萬元二三產業增加耗地量、節能減排、森林覆蓋率等控制性生態指標,通過創新土地利用規劃的技術,形成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
2.2 科學劃分生態功能區
土地規劃遵循“山水樂園、天然氧吧、綠色天堂”的生態理念,并結合生態功能合理劃定了: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公益林保護區、省級公益林保護區、一般生態功能區等。通過科學規劃緩解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中矛盾,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 規劃評價方法得到創新
土地規劃強調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對規劃成果的正確性和前瞻性要有科學評價機制,勢必要求評價方式在保證客觀公正的同時具有創新的理念。
3.1 層次分析法運用
層次分析法(AHP)是指將一個復雜的多目標決策問題作為一個系統,將目標分解為多個目標或準則,進而分解為多指標(或準則、約束)的若干層次,通過定性指標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層次單排序(權數)和總排序,以作為目標(多指標)、多方案優化決策的系統方法。在實際土地規劃中各類用地間總是存在著矛盾,為確定磐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供選方案我們采用了層次分析法,進行多方案優化決策。依據磐安縣規劃的目標,首先列出適宜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分目標、準則層和領域層進行重要性分析和權重確定,然后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對方案進行評價,確定最佳土地資源規劃方案。
3.2 戰略環評法運用
戰略環評法(SEA)是指對政府政策、規劃及計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其中包括我國現在要求的規劃環評,也包括國外已經有的政策環評和計劃環評等環評形式。該評價法在磐安縣規劃中主要應用于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規劃編制過程中我們采用了全程式的評價模式,即包括預測性環境影響評價、監控性環境影響評價和后顧性環境影響評價,目的是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通過對規劃方案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提出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使規劃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降至最低。
4 地理信息系統(3S)技術得到應用
3S技術指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GPS)一體化技術。20世紀90年代以來,3S技術發展迅速并得到廣泛應用,由于3S技術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對土地屬性信息(包括土地自然屬性、社會經濟屬性、地類、權屬等)、矢量數據(包括土地現狀、規劃用途、空間構型等)存儲、更新、分析、統計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優勢,目前已成為土地利用規劃工作信息化和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工作現代化的主要手段。
4.1 遙感(RS)技術的應用
土地規劃對遙感技術的應用,主要是在不與研究對象直接接觸的情況下,通過多光譜攝影獲取豐富信息,并利用影像具有的高分辨率和多時相特性,掌握規劃區域土地利用現狀和對發展趨勢進行簡單預測。近年來隨著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和違法監察工作的開展,磐安縣目前現勢性較強的遙感影像有:2009年1月分辨率0.35米正射影像(DOM)、2009年5月分辨率2.5米SPOT5影像、2010年10月分辨率0.61米QuickBird影像。遙感影像在磐安縣土地規劃中的應用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將遙感影像作為基礎圖件分析規劃布局的合理性,如用途分區、基本農田劃定、用地空間布局等方面,減少編制人員對現狀盲目性帶來的規劃偏差;二是利用遙感影像信息豐富,綜合性強等特性,結合圖像處理新技術,分類提取影像信息,作為規劃專題應用研究。
4.2 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是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把各種地理信息按照空間分布,以一定的格式輸入、存儲、檢索、更新、顯示、制圖和綜合分析的管理系統。磐安縣信息系統采用的是浙大萬維縣級土地利用規劃管理系統,該系統是基于ARCGIS平臺開發應用,由管理維護、規劃編制和規劃實施管理三個子系統構成,可進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規劃調整修改、規劃指標庫管理和規劃成果管理等基本操作,并通過C/S和B/S相結合的網絡技術,為今后數據管理提供技術保障。
4.3 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的應用
GPS RTK技術是基于載波相位觀測值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它能夠實時地提供測站點在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并達到厘米級精度。土地規劃用地布局長期以來主要是以1:1萬圖形作為布局底圖,由于比例尺小、圖形直觀效果差,工作中難免出現指標布局過大情況,如何將緊缺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落實到空間布局刀刃上,成為困擾土地規劃編制的難題。磐安縣土地規劃編制中應用了目前比較成熟的GPS RTK技術,對重點規劃項目進行實地預布局測量,將測得的用地界線套合到土地規劃數據中,保證用地布局的準確性,從而提高指標使用效率。
5 民主規劃進程得到發展
民主規劃是“規劃以人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涉及到各行各業,也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所以規劃編制一直注重強調規劃的民主和公眾參與度。
5.1 傾聽基層群眾聲音
農村有著廣闊的土地,它是構成土地規劃的基礎,落實群眾想法是構筑和諧社會的著重點。規劃編制中我們深入村莊傾聽百姓的想法,收集村莊建設發展設想和土地生產結構的布局;規劃完成后又組織村民進行聽證,了解基層對規劃實施的可行性分析,目的就是讓群眾參與到規劃中來,解決他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
5.2 征詢行業發展思路
因地制宜科學統籌安排各行業用地,協調和優化土地利用結構,離不開每個部門的共同參與。由于國土部門考慮問題的局限性,編制中由不同領域專家組成咨詢委員會,解決行業發展和土地規劃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參與規劃方案設計的評選。
5.3 接納專家建議
規劃成果堅持兩級(縣級、市級)評審,一級(省級)驗收的方式,目的就是通過組織專家和領導會審,聽取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力求規劃更貼合實際、發展方向更符合既定目標。
6 規劃編制存在的不足
土地規劃是基于現狀框架,對長遠土地利用進行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思考和設計整套方案,但方案受制于土地空間發展規模的限定和對未來經濟發展預期的判定,難免存在不足之處。
6.1 土地供需矛盾未能有效緩解
“十一五”期間磐安縣國民經濟始終保持快速發展,到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48.01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2億,土地有效供給是磐安經濟快速發展堅強的后盾。但通過分析新一輪規劃下達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我們可以看出,今后土地制約因素并未得到有效緩解,磐安縣2006-2020年允許新增建設用地總量739公頃,截止到2010年底實際已使用372公頃,也就是今后10年平均年用地為36.7公頃,還不到近幾年的一半。
6.2 空間布局與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不確定性因素的形成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經濟總量急劇擴張與經濟結構大幅調整,致使土地規劃的難度加大,一味強調經濟發展束縛于土地規劃,將影響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二是地方政府作為土地規劃的管理者,掌握了極大的土地調控權力,每一任管理者為了實現政績,對經濟發展方向都有各自的觀點,從而直接影響當初的規劃用地布局。
6.3 土地復墾任務相當艱巨
依據磐安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控制性指標,到2020年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2903公頃;而規劃基期城鄉建設用地總量為2471公頃,規劃期內新增739公頃;為了達到該指標需進行復墾總量高達307公頃。通過調查研究該指標難以落實主要是兩個方面原因:一是建設用地復墾主要類型為村莊和工礦用地,目前磐安縣該類用地面積只有1315公頃,復墾量約占面積的23.34%;二是項目實施中村莊搬遷補償價格偏低、后續保障等因素的缺乏,群眾積極性不高,建設用地復墾難度正在逐年增加。
7 結束語
科學規劃是保證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而有效實施更是確保其快速發展的動力,所謂“三分規劃、七分實施”,這話雖然不一定全對,卻說明了規劃實施的重要性。土地規劃除了體現科學編制外,還需配置必要的市場經濟手段、監督體制、法律約束等強有力措施,使規劃執行具有堅強后盾,從而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
參考文獻
[1] 董祚繼,土地規劃的三大核心理念,中國土地,2010.4.
[2] 弓春芳,對我國當前土地規劃的理性思考[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6.5.
[3] 張美華,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武漢大學,2004.
[4] 周桂芳,朱淑麗,魯春陽.3S技術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6.
[5] 顧孝烈,鮑峰,程效軍.測量學(第三版).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0.
篇4
關鍵詞:測繪新技術;土地規劃;土地管理;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P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土地規劃與管理是國家對國土進行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具體的含義是指國家或者各級地方的行政管理部門根據具體的業務需求,對所轄區域內的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和經營管理。傳統的土地規劃與管理都是通過人工的方式來實現,工作效率較低;現在,隨著航空航天應用的不斷發展,也促進了國家土地規劃與管理技術的不斷更新,特別是隨著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更是促進了土地規劃和管理領域的發展。
1.測繪新技術及其發展
1.1遙感( RS)技術
遙感技術在對地觀測領域中有許多突出優點,如:信息豐富、全天候、信息獲取周期短等。特別隨著是高分辨率遙感系統的出現和發展,使得遙感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社會資源規劃、土地整合利用、自然災害防治等諸多領域。針對土地資源利用中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遙感可以在土地管理中的準確和實時信息獲取過程中發揮作用。
1.2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
在成熟的地理信息系統中,其處理的對象主要是各種地理空間的實體數據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常用的實體數據主要有:空間定位數據、圖形數據、遙感圖像數據和屬性數據等等,通過各種成熟GIS系統,可以實現對特定地理區域內所分布的各種現象和過程的處理分析,為實際應用中的決策、規劃和管理問題提供參考資料。現代新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空間技術的發展,大幅推進了GIS系統的應用領域,將GIS技術擴展到了城市規
劃、交通運輸和資源調查等諸多領域,且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土地規劃和管理中,通過GIS技術,可以針對土地利用構建出數據庫,實現空間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的完美結合,從而確保了圖形和數據的高度一體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管理的效率,實現針對土地利用的數據建庫、數據分析、管理和分發的信息化。
1.3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
最初,GPS系統是由美國軍方為主導所研發的全球定位系統,應用之初主要服務于美國軍方,具有全球性、全天候和實時三維導航和定位的能力。現在,GPS系統已經在民用領域廣泛應用,領域覆蓋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特別是隨著GPSRTK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作為一種基于載波相位觀測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具有實時定位、定位精度高和作業時間短等諸多優點,已經被應用于全球資源調查、城市規劃和地址勘探等多個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2.測繪新技術在的應用
2.1 土地利用調查
對土地利用的更新調查,其含義是在根據現在已有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通過對現在先進的航空和航天遙感的應用,根據國家對土地調查的相關規定,實現對被調查區域的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全面、重新調查和更新,這樣,就可以在服務廣大用戶的同時,為國家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工作的信息化、規范化和網絡化提供堅實的基礎。
在具體的土地調查中,可以根據對象的不同分為農村土地調查和城鎮土地調查,具體的實現過程為:利用現代遙感技術得到目標區域的遙感圖像;根據所獲得遙感圖像對土地繼續擰實地調查;利用遙感圖像的內業處理,實現土地信息的匯總和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完成調查數據的管理和更新機制的科學建設;最后,就可以建立起針對土地利用的動態監測系統。在對土地利用進行調查的過程中,前面提到的3S等測繪新技術能夠為土地調查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能夠為土地更新和調查中過程中的數據采集、分析和更新提供完整的技術系統。
2.2 土地規劃設計
對于土地的管理工作來說,土地的規劃設計設計是其中的主要工作,其具體實現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數據和信息支持。在對土地進行規劃設計之前,首先應該完成的就是對土地相關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對這些信息的處理操作,在為土地規劃的后續工作提供數據基礎的同時,還可以對土地的質量、性質進行更加清楚的明確,這樣,就可以對未來的發展中可用或者不可用土地的具體情況進行確定,并對具體的范圍進行精確的劃定。
在土地規劃設計過程中,基于3S技術的測繪新技術對可以對必須的數據收集通過自動、實時和準確的收集。具體而言,可以通過遙感來獲取土地信息,進過進一步的數據處理,就可以得到待規劃土地的精確圖像和屬性信息,對該土地的信息進行及時和準確地反應。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對土地利用的空間信息進行建模,為土地規劃的具體實施提供資料,此外,還可以借助于GIS系統的強大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對土地現狀進行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構建出土地利用的狀況數據庫。
2.3 土地勘測定界
土地勘測定界的具體含義,是指根據土地在使用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如征收、劃撥、出讓、開發、復墾等,對相關土地的具體使用范圍進行實地界定,對具體的界址位置進行測定,對實際的土地利用現狀進行調繪,對先關土地的面積進行計算。在此基礎上,實現為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用地審批以及地籍管理日常工作項目,提供科學而準確的技術和支持。
在對土地進行勘測定界的過程中,不管是外業過程的數據采集階段,還是內業數據的處理和圖形生產過程,基于3S技術的測繪技術都得到了應用。在對土地進行勘測定界的外業工作中,可以通過GPSRTK技術來進行定位操作。通過將基準站的實時觀測數據向流動站進行發送,而流動站在對這些數據進行接收的基礎上,可以對其中的GPS數據進行觀測和采集,構成差分觀測結果,最后,就可以通過相對定位的原理和技術,實現對流動站具體坐標進行計算的目的。
2.4 土地利用動態監測
對土地利用狀態進行實時監測,其根本目的就是對土地的利用狀況進行快而準的檢測,同時獲取土地使用的變化信息。在傳統的技術體系中,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要完成土地的檢測只能通過用地單位的上報和登記數據進行統計,對土地的利用進行被動的了解,所得到的圖像利用數據精度和實效性都比較差。而利用測繪新技術,則可以充分發揮遙感中的矢量數據中所包含的地理坐標,結合GPS技術中的精密定位功能,可以實現對室內不確定解譯成果的精確核查,這樣,就可以有效提供遙感圖像的解譯精度,從而實現對土地利用的實時動態監測。
將基于測繪新技術的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工作過程描述為:利用遙感凸顯歸隊土地利用中的最新變化進行及時、主動發現;利用GPS系統對遙感所獲取的提地變換信息進行快速處理,得到相關的數量和特性,并將土地的變換信息跟歷史信息進行空間分析,從而得到土地利用現狀的最新數據;利用現代GIS技術,實現土地數據的計算機自動處理和可視化,對土地利用數據庫進行更新,將土地利用的動態變換制成專題圖。
2.5 土地執法監察
在土地的執法檢查應用中,現代測繪新技術能夠協助相關管理人員對疑似違法用地進行準確發現和快速到達,從而實現對土地利用的及時巡查、核查,以及在發生違規用地的情況下,對違法情況進行處罰處理,并將處理結果進行匯總和上報等,從而最終實現土地管理的數字化。可以將新測繪技術在土地執法檢查中的應用過程概括為:利用遙感動態監測技術,以及土地執法的動態巡查方法,實現對土地違法行為的及時發現;通過各種便攜式的GPS接收設備和GIS系統中所提供的電子地圖,對發現的違法用地進行定位和數據處理與分析。
結束語
綜上所述,以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為代表的測繪新技術能夠在土地利用調查、土地規劃和設計、土地勘探、土地動態監測等工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促進土地規劃和管理領域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土地規劃;合理性;問題探究
1前言
由于我國土地資源有限,人口基數大,土地資源相對缺乏,當前又面臨著土地資源管理體系不合理,沒有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同時,由于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忽略了土地自然資源的平衡發展,一味地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土地的變質、變性,土地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和流失,導致土地資源分配不均。所以,在有限的土地資源的基礎上,合理規劃土地資源更有利于我國工商業的發展,解決我國資源現有的劣勢。同時應該注重教育宣傳,讓人們重視土地資源,正視當前所面臨的土地資源規劃不規范的現狀。
2我國當前土地資源現狀
2.1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
就土地面積而言,我國土地資源雖然屬于世界上第三大國,總體土地資源屬于領先的地位,但是由于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國,平均下來,人均土地特別少,而且由于土地逐年沙漠化的加重、黃沙現象性質惡劣,由此面臨的土地問題十分嚴重。一方面,我國土地質地因所處區域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黑土地集中在東北,西北地區土地沙漠化嚴重、土質差。另一方面,基于我國城鄉一體化的國情,城市化的現狀越來越普遍,導致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嚴重。與此同時,經濟發展帶動大量工廠的出現,大量的工廠既占據了大部分土地,同時由于其大量的污染物排除導致周圍土地土質惡化,這些都嚴重的影響了土地的質地。就土地分布而言,我國總體存在農村土地面積大、城市土地面積少、發達地區土地多、貧困偏遠地區土地多,東北地區土地平而肥沃,西南區域山多地少。這些地質、地況的不同致使我土地規劃面臨很大的挑戰。
2.2城市土地規劃的狀況
就土地的整體分布而言,城市的土地相對于農村的土地少,城市土地面臨嚴重匱乏的狀況,特別是發達的地區,由于發達地區的經濟水平高、人口集中程度高、工商業發展快,導致現有的土地面積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于是出現了城市擴張政策,逐步把工業廠房、學校、工人住所等建筑搬遷到城市擴張地帶。城市市中心主要是集中建設服務辦公行業、政府工作區域、人群居住區域建筑,這就實現了局部土地分配合理化。同時,即使擴大了建設的區域,增加了城市土地的面積,還是無法解決土地不足問題,于是人們開始向垂直區域發展,開始增加建筑的高度,從而減少土地的利用,達到土地的高效利用。
2.3農村土地規劃存在的漏洞
雖然農村地區土地資源較城市地區多,但是并沒有達到有效的利用,由于現在大多數人口外出打工,原有的耕地荒蕪化,出現了農村大部分土地荒廢,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同時,部分地區由于人們為了滿足個人的私利,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導致水土流失,荒廢土地面積增多,這些都致使農村土地利用不合理。雖然國家針對現有的現象出臺了很多政策,但是由于人們的土地資源缺乏意識不夠強,農村的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又復雜多變,具體的政策實施過程中又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致使農村的土地現狀沒有得到很大的緩解。
3提高土地規劃的合理性
3.1改善土地規劃方案
面對著當前土地規劃的不合理性,如果要使土地資源得到更大的利用,需要改善土地規劃方案。建立健全相應的建設方案,我們需要改善現存土地方案的不靈活性,雖然國家制定了相應政策來約束我國的土地濫用。但是由于我國的土地是屬于國家所有,而不是私人所支配,這就導致了土地使用的單一化。國家沒有實行按區域化的特色來實行相應的土地資源建設,因此沒有達到有效的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并且當前所有的土地都面臨著類似的命運,致使我國人民沒有完全的有效地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所以在現有的土地規劃方案上添加一些條款,例如根據不同的地方的地質特色建立特色的土地規劃制度,因為只有這樣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資源。
3.2調整土地規劃的策略
由于現有的土地規劃策略存在很大的問題,即使出臺的方針策略也只是針對大方向的土地資源,沒有相應的制定人員到實地勘察土地情況,即使制定了對應的措施也沒有實施的可靠性。在實際的操作中并不能實現,這就導致制定的策略存在很大的漏洞,雖然制定策略出發點是好的,都是為了能更加合理的利用土地,但是由于實際實施不具有可操作性,導致實施的效果不好。同時,在農村針對土地沒有具體可行的措施,一方面,由于人們意識淡薄,同時文化程度不高,沒有考慮到如何利用土地資源才具有科學性、效益型,大量的土地資源沒有利用,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另一方面,一部分城鄉擴建致使大量的農田遭到了破環,人們的正常耕地生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因此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問題。這就需要在現有的土地規劃策略上,增加對城鎮的條例,同時對城鎮土地的使用方案措施嚴加審核,針對具體的土地使用時要派相應的勘察人員做一定的考查,只有真正的了解具體的需求才能提高現有土地的利用效率。
3.3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的方法
如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這個是當前最關鍵的問題,因為在現有的土地資源有限的基礎上,我們只能考慮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的性價比,就如同現在的大部分城市一樣,加深現有建筑的地基,這樣才能支撐起更高的建筑。這就是指考慮縱向發展的同時注意垂直方向的動態平衡,當然這需要科學技術的極大發展,這樣的向垂直方向才能使發展建筑成為實現對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一個解決措施。另外,針對農村土地,國家可以鼓勵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或者普通的承包商承包人們未耕種的土地,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從業經費以此來激勵大家創業的積極性,這樣就能達成土地資源既不浪費又能提供一定的就業職位,解決一部分的就業率。同時農名工可以選擇在家為承包商工作,這樣農民在賺錢的同時又不用背井離鄉遠處打工,這樣也解決了一部分人口流動導致的社會問題。
4結語
基于當前存在的土地規劃方面存在的問題,本文提供了部分的個人見解,希望能對土地的規劃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面對著當前我國土地資源形式越來越復雜的狀況,增加規劃土地的條框,制定相應的措施,安排對應的部門實行管理監督,這樣可以提高土地規劃的合理性和價值性。同時,希望我國的土地資源能得到合理的配置,在保證土地得到合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增加經濟收入.這樣能保證經濟的發展,又能讓土地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劉宇峰.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國房地產,2015(09):42.
[2]謝花林,李秀彬.基于分析理論的土地利用空間行為特征:以江西東江源流域為例[J].資源科學,2008,30(12):1866~1872.
篇6
關鍵詞:城鎮化;建設;土地規劃利用
我國人口的急劇增加,推進了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暴露出土地規劃利用的問題,尤其是不同類型的用地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問題,城鎮化中的土地規劃利用,應該注重合理性與經濟性,避免出現問題,才能提高土地規劃利用的效率和水平,滿足城鎮化的需求,城鎮化建設中,提高對土地規劃利用的重視度,強調土地規劃利用的合理性、科學性。
1城鎮化建設中土地規劃利用的問題分析
城鎮化的發展速度很快,很多鄉鎮已經實現了城市化的發展,帶動了周圍的地區經濟。城鎮建設中,專門對土地資源,編制了規劃方案,近幾年,城鎮化的發展較為明顯,大量的土地投入到規劃利用中,結合城鎮化中,土地規劃利用的現狀,例舉幾點常見的問題。
1.1結構規劃不合理
城鎮化建設時,土地規劃的結構不合理,大多城鎮中的土地規劃,都表現出用地粗放、擴張無規律的情況,導致用地結構不科學,降低了城鎮土地的利用效率。雖然城鎮土地是一項資源,但是其對規劃利用的要求非常高,不能僅僅按照城鎮的區域,規劃土地的結構,而是站在整體的角度上,注重土地規劃利用的科學性,在此基礎上,安排結構規劃的工作[1]。例如:某城鎮社區建設時,在土地規劃利用上,表現出了嚴重不合理的問題,首先該城鎮的土地資源,缺乏規范的結構比例,其中工業用地比重非常大,公用區、交通區和居民區用地明顯減少,城鎮中閑置了大量的荒地、溝渠等,沒有規劃到土地結構內,誘發不合理占有與規劃的問題,很多土地雖然被征用,但是后期沒有給出合理的結構規劃方案,形成了粗放用地方式,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表現出了結構規劃上的問題。
1.2土地用地布局松散
鄉鎮土地用地,本身就有松散、混亂無秩序的特征,再加上很多自然村落,沒有緊密的聯系,相鄰自然村之間,有諸多農業用地,由此在城鎮化建設土地規劃利用時,就會出現布局松散的問題[2]。自然村是城鎮化土地規劃的基礎部分,考慮到地域屬性,就要合理的規劃土地布局。鄉鎮區域內,自然村、工業用地、農業用地相互穿插、交叉,很難找到土地規劃利用的布局規律,無法做到有序的開發,鄉鎮土地用地的規劃時,松散問題的表現最為直接,例如:某城鎮化建設方案中,規劃了周圍的4個自然村,分別是A村、B村、C村、D村,該方案中的土地用地布局規劃,就出現了布局松散的問題,A村到城鎮中心的土地上,存有一個廢棄的工廠,B村與A村緊鄰,而C村、D村和城鎮中心相隔較遠,兩村之間構建了小型的商業區,土地規劃方案中,原本不包括商業區,實際土地規劃時,用地布局過于松散,必須把商業區拆除,重新規劃用地資源,才能保障城鎮建設方案的順利實施,不僅增加了土地規劃的難度,還會加大成本的投入。
1.3用地秩序混亂
土地規劃利用時,用地秩序混亂,也是較為突出的問題,城鎮化建設時,占用了鄉鎮的土地資源[3],我國在城鎮建設方面的政策,為招商引資提供了條件,能力稍高的鄉鎮政府,就會按照優惠政策,吸納商業資金,把土地規劃利用轉為吸引外資的項目,企業考慮到城鎮的經濟效益,在土地規劃時,建設商用店鋪,或者作為開發商,建設民用住宅,土地過度的開發和利用,減少了原本的農業用地,城鎮建設的區域中,新興了大量的商鋪、樓房,各自屬于不同的開發商,而開發商,僅注重自身的經濟利益,完全忽視了土地規劃利用的秩序,造成土地浪費,嚴重時還會干預城鎮化的建設進度。
1.4過度注重新建土地
城鎮化建設方案中,自然村落的數量多,自然村落基本是由小農經濟形成的,隨著城鎮化建設方案的執行,自然村得到了改善,以小城鎮的方式出現,土地規劃利用中,注重土地的擴張,在原有自然村的基礎上,重新開發其他的城鎮用地,土地資源投入到城鎮化建設中,就會喪失了原有的功能,就會引起農業用地的數量降低,由此表明城鎮化土地規劃利用中,過度注重新建土地的問題,導致城鎮化土地規劃利用的重點,放在新建土地上,忽視了原有自然村土地資源的開發,既沒有合理的規劃土地資源,也不會帶動土地規劃的經濟發展。
1.5土地拆遷難度大
城鎮化建設中,土地規劃利用方面,涉及到拆遷工作,土地拆遷,也會影響土地的規劃利用。拆遷的工作量很大,難度高,鄉鎮土地布局、結構,特別是居民自身的因素,都會阻礙土地拆遷的順利進行,導致土地規劃利用受限。土地拆遷的過程中,很可能會遇到糾紛問題,一旦發生糾紛問題,土地拆遷的工作就會被迫暫停,進而擱置土地規劃,致使城鎮建設土地規劃利用方面,形成了不良的開發現象,還會引起土地浪費的問題。
2城鎮化建設中土地規劃利用的優化措施
結合城鎮化建設中土地規劃利用中出現的問題,綜合給出幾點優化的措施,有效解決土地規劃的問題,完善土地的有效利用。
2.1制定規范的用地計劃
城鎮化建設時,為了解決土地規劃利用時的問題,需提前制定出規范的用地計劃,保障土地資源分配及利用的合理性,用地計劃在城鎮的土地規劃中,起到引導和管理的作用,提高土地規劃利用的可操作性[4]。土地規劃利用時的用地計劃,要遵循審批的流程,避免有過度征用、少量開發的情況,如有不符合城鎮開發的要求,禁止審批通過,用地計劃中,全面監督城鎮中的土地資源,在規定的范圍內,提高土地規劃利用的效率,加強開發控制的力度,注重土地規劃利用的效益,按照用地計劃,落實各項用地規劃的行為。
2.2整理閑置的土地資源
城鎮化建設時,整理好閑置的土地資源,為后期的土地規劃利用提供基礎數據。鄉鎮中閑置的土地資源,如:溝渠、廢氣場地、閑置宅基地等,都要統計到閑置的土地資源中,保障土地規劃利用的嚴謹性、嚴格性,科學的處理城鎮中閑置的土地,才能提高土地規劃利用的效率。土地資源整理時,還要優化土地的布局結構,適當的提升容積率,一來緩解城鎮用地的壓力,二來保障用地的合理性。
2.3構建規范的土地制度
土地規劃利用中,構建規范的土地制度,避免鄉鎮政府有壟斷行為,以市場原則為主,供應土地資源。城鎮化建設時,土地規劃利用要注重規范制度的使用,統一城鎮中的用地資源,采用市場化的方法,分配土地資源,適度提升土地的供給量,大量釋放土地的利用空間。
2.4平衡城鎮的用地資源
平衡城鎮用地資源的優化方法,主要是解決農業用地過度占用的問題,支持城鎮發展的同時,完善土地規劃利用的發展。
3結束語
城鎮化建設期間,應該從整體、全局的角度出發,規范好土地規劃的具體利用,合理分配城鎮土體,提高土地規劃的利用率,提高城鎮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以免影響城鎮土地之間的關系,明確土地的規劃與利用,保障城鎮土體規劃的科學性,進而推進現代城鎮化的有效發展,發揮土地規劃利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聶驍文.城鎮化建設中土地規劃利用探析[J].經營管理者,2015(01):3~4.
[2]馬學勇.試論城鎮化建設中的土地規劃利用[J].科技信息,2011(25):762+778.
[3]焦秋霞.城鎮化建設中土地規劃利用問題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3(17):234~235.
篇7
[關鍵詞]土地;信息系統;動態管理
中圖分類號:TD3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9-0360-01
隨著土地開發和利用的進程的不斷加快,傳統的土地規劃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的發展水平。所以,為了保障大量的土地資源能夠得到有效合理的使用,土地信息系統被人們所采用。現如今,GIS技術已經變得十分成熟,它具備著描述、存儲和輸出的強大的功能。因此,土地規劃系統被應用到土地資源的控制上,對其進行著操控和管理。
1. 土地規劃系統實施的必要條件
1.1 國家政策的需要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對土地規劃和開發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主要是針對于土地的整體規劃問題。土地要不定期的修編,而這種模式也是一種信息變化的過程。建立土地規劃的信息系統,對于土地的整體利用和規劃是一種保障,它能夠監控著土地的使用。也能夠適應當代社會的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對于國家來說,政策的調整就需要有相應的措施去適應,在這一方面,土地信息系統可以發揮它的優勢。
1.2 土地調查的落后
在土地的規劃中,涉及到對土地利用的現狀的調查。傳統的調查方法很復雜,需要工作人員去現場考察、測量,選用合適的比例尺,把土地的使用情況呈現在圖紙上,并且要做出相應的調查報告。這個過程是很復雜的過程,并且咋調查途中會耗費很大的人力以及物力,時間上也很漫長。這種傳統的調查手段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土地使用,所以,土地規劃的信息系統能夠更加科學合理的解決這一現狀,并能夠提供實時、準確的信息和數據。
1.3 信息管理的要求
現代化的管理離不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管理使得管理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對于土地管理而言,土地的變化頻率很快,所以土地的規劃使用都需要借助于信息化的管理,以計算機為依托,應用現代的高科技,實現自動化的管理模式。這樣不僅省去了大量的勞動力,還能讓得到的數據更加準確。如果要查找相應的數據的時候,只要借助于計算機網絡就可以很快的得出想知道的結果。土地規劃系統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土地資源管理的水平。
2. 土地規劃信息系統的建議
2.1 數據庫的建設要加強
土地規劃的信息系統主要是靠數字轉化來實現的。為了保障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轉,數據庫的科學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要設定適合的比例尺,將土地的使用狀況清晰的呈現在圖紙上。另外,各個地方的土地信息系統也需要加強和完善,使數據庫所涵蓋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完善,可以為土地規劃提供一定的依據。最后,由于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的速度很快,數據庫一定要趕上土地開發的步伐,實時更新,能夠及時的反應土地的使用狀況。數據庫的建設需要所有技術人員付出努力,不斷的去完善我們的土地信息系統,讓它能夠更好的造福于人類,為人們合理的利用土地提供科學的依據。
2.2 制定科學的建設標準
在土地資源的管理上,我們需要制定的是一個統一的,有層次的管理方式。比如,從全國來看,土地資源的管理應該是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地方的有層次化的管理。每個區域的差別都不一樣,土地資源的用途也不同。但是從整體來看,各個區域又是緊密相連的關系。因此,每個地方都要以自身的實際為依托,根據自身的變化來做出適當的信息調整。以確保在應用到信息的時候的時效性。這樣也會減少在實際操作中的錯誤。而且,文本、圖庫等的統一,也能夠讓各個級別的土地資源的數據實現共享。這樣不僅減少了建設數據庫的時間,還能有效的避免了過多重復的現象。
2.3 建設健全的評價體系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的評價體系就是為了能夠全面的對各個級別的土地進行監測報告,并且能夠通過信息技術對土地的規劃、土地的使用狀況進行實時的監控。土地信息系統的評價體系的建立,可以讓人們及時的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使數據庫的信息更加完整。這樣的信息系統才能夠更好的為土地資源的使用作保障,充當土地資源的動態管理的科學依據。因此,信息技術的工作人員要做好這項工作,定時的去檢測系統內的狀況,遇到漏洞及時解決,各個階層的土地資源的數據做到真正的共享,為以后的土地資源管理技術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
3. 土地規劃信息系統建立的可能條件
3.1 地理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地理信息系統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在部門中將GIS應用在管理和規劃方面的情況很多。土地管理部門對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更應該加大投入,它基于土地信息系統,能夠更好的為土地資源的動態做好監控工作,相信在未來這一技術能夠更大限度的應用在土地管理之中,為國家的土地規劃及管理做出一份力量。
3.2 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GIS的應用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由于地理信息系統這項工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單獨靠企業本身是不能夠達成的。并且其中的技術要求也是很高的,需要專業的人員對其進行操控。所以,地理信息系統的建立需要硬件和軟件都具備的前提之下,才能讓其順利的運行。因此,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能、領導的支持、政府的支持、資金的具備這些條件都是必備的條件。
3.3 基礎工作的準備
目前來看,各個部門對土地的監控管理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各個縣的土地規劃管理部門已經對本縣內的土地使用情況作了調查和了解。這些實際的調查也為建立土地信息系統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數據保障。甚至有的部門已經開始著手建立本地區的土地使用數據庫,這些數據也能為建立信息系統提供了科學依據。
4. 建立土地規劃信息系統的方法
土地規劃信息系統是土地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土地信息系統的建立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所以,為了實現最終建立土地信息系統這樣的大目標,我們可以從建立土地規劃信息系統著手,為建立土地信息系統奠定基礎。建立土地規劃信息系統,首先我們要做好調研工作,然后作目標的設計,設定將要達成的效果。其次是功能設計,然后是標準化和規范化設計,當這些設計都完成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建立信息數據庫和系統開發了。最關鍵的步驟就是運行調試環節,如果通過就可以啟用信息系統,如果有問題,就要進行意見反饋,回到上一個步驟,重新設計或者糾正。
總結:
土地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在土地的規劃和利用上,我們需要給予高度的重視。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土地規劃信息系統的利用已經變得很迫切。高科技的技術手段才能對土地合理利用進行保障,才能實時的監控土地的使用狀態。因此,面對現有的土地管理狀況,一定要用科學的手段去管理,做到對系統漏洞的及時修復,對土地數據的全面掌握,各個地方的土地資源數據能夠達到真正的共享。
參考文獻:
[1] 石巖. 建立土地規劃信息系統對土地資源的動態管理[J]. 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01:65.
[2] 尚玲. 分析土地規劃信息系統對土地資源的動態管理[J]. 民營科技,2015,02:83.
篇8
關鍵詞:線性工程 土地規劃圖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 坐標轉換
1、概述
線性工程主要是指:鐵路、公路、石油與燃氣管線等等,它通常跨度比較大,有的途經幾個縣市,它們的中線統稱線路,在進入山區段線路蜿蜒曲折。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是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要成果之一。編制的目的:是將縣域內,一定時間為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需要,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分配、組織、利用和改造所進行的總體布局.并以科學的地圖語言表示出來。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時,需附標注項目用地范圍的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局部)。
2、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的入庫
打開蒼穹土地規劃軟件,先建立一個空的MDB庫,將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下的標準格式矢量數據導入MDB庫。具體操作如下:打開蒼穹規劃軟件,在“系統設置”菜單下,“標準MDB數據庫創建”選好庫的存放路徑及庫的坐標系,點擊“創建數據庫”。建好空庫后,重新打開軟件鏈接數據庫:在“規劃修編”下,“規劃方案管理”,“新增規劃方案并設定為當前規劃方案”。在“規劃修編”下的“專題功能”子菜單下,“導入標準shp成果數據”的對話框:選擇“標準格式矢量數據”(文件夾下數據前的行政區代碼一定刪除),選擇方案,數據庫級別:鄉級,進行導庫。
數據導完,在 “系統設置”下,“行政區設置”,導入權屬單位代碼表,保存-上傳-下載。再打開“行政區融合”:行政區融合鄉級-鄉級融合縣級-融合加載數據范圍。規劃MDB數據庫建成。
3、坐標轉換
3.1 不同坐標的轉換
一條線路的勘測和設計工作,主要是根據國家的計劃與自然地理條件,確定線路經濟合理的位置。依據我國的工程測量規范規定,建立平面控制網的坐標系統應該保證長度綜合變形不超過2.5cm/km.(相對變形不超過1/40000)。因為這時的長度變形符合精度要求,即在允許的誤差范圍之內,故這時的變形不予考慮。直接采用國家統一的坐標系統。否則建立適應于該測區的地方獨立坐標系. 建立獨立坐標系主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分帶;一是建立抵償高程面。
3.2 不同比例尺的處理
線路勘測和設計的比例尺一般是1:500,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的比例尺是1:1000,線路勘測和設計的比例尺比規劃庫的比例尺大。在改擴建的項目(如高速公路)時,設計單位提供的線路,與規劃庫里的“基期現狀地物”里的線路,套和不在一起,這時需要把設計單位提供的線路,測站改正,完全與“基期現狀地物”里的線路一致。
4、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局部)編制
4.1模板設置
打開蒼穹土地規劃軟件,鏈接數據庫,進入庫里。在“模板管理”工程里的,“鄉級行政區”下的,“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xml”1:50000萬規劃圖的各項設置如下:
“注記”右鍵,新增,添加制圖單位及圖的坐標系和制圖人、審圖人,及圖的標題。在“子圖”右鍵,新增,子圖庫,圖例就設置好了。
4.2疊圖
把線路經過的鄉,打上勾,右鍵“加載行政區數據”,這樣比把全縣的數據都加載出來,數據量小,操作快。然后,在“添加數據”里把“基期地類圖斑”、“基期現狀地物”、“土地用途區”、“行政區界線”“行政區”讀取出來。把線路添加進來,在“區域制圖”從左到右,畫一矩形框,把線路包括進來,然后跳出“區域圖件信息”對話框,選擇“鄉級制圖模板”“以繪制矩形范圍”“行政區名稱”輸入,“圖件模板”選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制圖)”,確定。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局部)制作出來了。
4.3圖幅整飾
在“注記編輯”里,把線路經過的行政村名標出來,把線路的起點、終點的經緯度坐標標上,把線路拐點的平面直角坐標在圖上標出來及建設項目名稱、用地面積多少公頃。把圖層進行渲染:“基期地類圖斑”、“基期現狀地物”的渲染字段是“地類名稱”符號庫是“名稱-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土地用途區”的渲染字段是“土地用途區類型代碼” 符號庫是“名稱-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行政區界線的渲染字段是“界線類型”符號庫是“基礎地理要素”。線路層右鍵,直接單一符號,渲染成紅色。然后圖層排序,點文件比如,注記放在最上層,其次是線文件,最后是面文件。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局部)就做好了。
5、總結
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局部),清楚的反應出線路,歷經哪些行政單位,是否占用基本農田及涉及哪些規劃用途。通過對蒼穹土地規劃軟件的應用研究,逐漸掌握蒼穹軟件應用于縣(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成果上,編制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局部)方法,能夠更好更快的為土地利用管理提供服務,有效地實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1]鄧良炳.區域規劃圖的編制 [J]地圖,1995(2):25-28
篇9
關鍵詞:理性、發展、土地利用規劃
中國正處于重要的經濟轉型時期,信息化、工業化、市場化同時進行,傳統的農業社會模式不復存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隨著城鎮化的持續,產業結構也不斷做出調整,以跟進社會發展步伐。國家產業調整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土地規劃利用等問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大規模發展工業建設,在經濟飛速增長的同時,也由于土地規劃利用的不合理,而導致了環境污染加重,土地地力消耗加劇等不利局面,大大增加了土地規劃利用的不確定性。面對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傳統規劃的前期分析工作不到位,土地利用戰略水平研究落后,已明顯無法應對局面,這就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提出了新的要求。
與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部分城市在理性發展規劃方面開始借鑒國外先進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結合自身情況,制定了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國情的概念性城市發展規劃。概念性城市發展規劃彈性高、實效性強,同時分析角度廣闊,備受政府及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和好評。目前國家開始著手將概念性城市理性規劃的理念引入土地利用戰略中,為新形勢下的土地利用規劃提供新思路,以達到土地利用規劃結構布局的合理優化。
一、中國土地規劃現狀與存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完成了兩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第三輪的編修正在進行中,由計劃到定性規劃再到彈性規劃,逐步成熟穩健,制度也趨向健全。2000年以來,國內部分城市已經開始了土地規劃利用戰略研究項目,國家也將之列入政策重點課題中,土地規劃利用理論水平取得了長足進步。在土地利用戰略研究方面,綜合評價利用條件,全面分析土地利用資源和條件,重點研究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戰略、政策、人口和土地利用空間布局、結構等關系,客觀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同時對土地開發市場狀況充分了解分析,根據土地現狀和潛力,結合行業用地規模、土地利用規劃布局規模等條件,明確土地規劃利用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事項。在土地利用條件具備。土地供需狀況分析完整的基礎上,著手進行土地規劃利用的章程,明確土地利用的目標、方針等。
由于國內土地規劃研究戰略起步較晚,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未形成比較固定的模式,因此在土地規劃利用過程中出現諸多不足。由于中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土地規劃利用方面仍然偏重于耕地保護研究,忽略了城鎮發展需求,導致了地方建設用地占用耕地指標和耕地補充指標偏離本地實際情況,影響了戰略目標實現。另外,當前土地規劃利用研究時,過于偏重數量平衡,忽視了土地空間布局,導致了土地資源的利用價值大大降低。同時,近幾年來國家提出了農村城鎮化,金融風暴之后又制定了擴大內需政策,調整農業結構,用地需求和建設用地供給的局面逐漸緊張,傳統的“定量控制原則”式的規劃過于剛性,面對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土地利用問題缺乏足夠的應變手段。
二、國內外城市土地規劃研究對比分析。
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社會財富的源泉。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城市環境建設、交通市政等,都離不開土地。中國很早就開始確立全國城市從可持續發展角度進行城市發展和土地規劃利用相結合,切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國策。
在國際上,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在城市土地利用規劃上都是采用發展導向型。德國重要城市如柏林、慕尼黑等,對城市經濟等各方面情況全面分析,作為規劃依據,根據城市發展趨勢預先安排各項用地計劃,但規劃本身具備一定彈性,并不對城市發展起到決定性約束作用,規劃本身通過投資計劃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調節作用。同時,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城市用地規劃都講究科學用地,城市用地有各自特色,具有較為明確的意向性和指導性。
三、美國城市理性發展與國土規劃相結合實例。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發展起來的工業化國家,其城鎮化規模也是最大的。在最初的發展中,美國也曾經面臨城市蔓延的局面。所謂城市蔓延,是指在服務和城市就業核心區以外的一種低密度、跳躍式的空間發展模式,將人們居住與其它工作生活方面分離開來,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這是一種不計后果的發展模式,它破壞了土地利用的平衡局面,增加了城市運行成本,將人們強行隔離開來,促使社會階層矛盾加劇。
面對此局面,美國開始施行城市理性發展理念,保護農用土地,復興城市已有社區,實行多種交通方式,以謀求可持續發展。在這方面,美國政府官員和學者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們對城市蔓延引起的后果一致予以認同,并積極接受新的理念。美國在城市理性發展理念上,包括了以下幾方面考慮:1、盡量減少環境影響,兼顧可持續發展戰略;2、通過有效全面的規劃,使不相容的土地類型沖突減至最小;3、保證城市階級之間的就業與收入差距在可控范圍內,促進城市健康發展;4、控制地方政府收支與當地實際需求相符合。
四、中國國內城市發展概念對土地利用規劃的借鑒意義和啟發。
美國城市理性發展理念是根據美國城市實際發展情況結合國情制定的,與中國國情實際并不完全符合。我們應該向美國學習的不是美國城市理性發展的內容,而是美國在這發展中的理性思維。例如美國由于市場的影響,居住和就業處于分離狀態,服務業和服務對象偏離太大,因此美國城市在土地利用規劃上采用了一定程度的混合使用來解決上述問題,并試圖減緩交通擁堵等問題。但土地混合利用規劃卻未必適用于中國國情,因為中國城市發展長期奉行先生產,后生活的理念,從計劃經濟時期開始,單位式住房便成為城市居民主體居住狀態,就業和住宅在微觀上高度混合,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根深蒂固,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另外,由于計劃經濟時期的市場發展需求,一座城市的行業分布相當松散,整個城市的宏觀表現像是無數個散落的板塊拼圖一樣,每塊拼圖就是住宅--單位的混合體,這樣做甚至帶來了交通擁堵等問題。
中國在快速建設城市化社會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向美國等先進國家學習理性規劃城市建設和土地利用的經驗,這的確實有必要的,但切忌罔顧國情一味照搬,更應注重他國做法背后的理性思維和邏輯。如何將國外城市理性建設經驗與我國國土利用規劃實際相結合,正是我們需要去探索和思考的。
五、結語
隨著中國城市化快速進程,國土利用規劃已成為國家重點解決的問題,上述土地規劃研究和結論還有待時間和實踐的考驗,但我們必須積極向他國學習理性發展規劃的理念,改變傳統模式,以適應新時代形勢,作出正確的國土利用規劃,促進國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景剛,歐名豪,張全景,張效軍. 城市理性發展理念對中國土地利用規劃的啟示[J]. 中國土地科學,2005,04:56-60.
篇10
【關鍵詞】土地規劃;節約方式;科學發展
一、土地規劃利用
節約用地即是在土地建設的過程中,有效地合理地利用土地,不出現土地浪費的現象。狹義的概念主要指具體的土地建設項目,用一些措施來保證土地的利用效率。從國家的角度,土地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又可以保護生態環境。
二、土地規劃節約的根本原因
2.1土地規劃節約利用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近幾年來,國黨和國務院提出我國要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線,堅持科學發展觀的理念,統籌區域經濟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第一,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第二,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第三,必須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不斷保護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
2.2土地資源的有限性
我國雖然是資源大國,國土面積遼闊,但是土地資源具有有限性,就決定了我國的土地規劃利用要走節約的路線。我國的城鄉建設的速度不斷地加快,對土地的需求量也不斷地加大,所以出現了土地供需的矛盾。解決土地供需的矛盾,首要的措施是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進行節約使用。在使用土地最小的面積下,獲取最大的利用效率。避免因粗放的開發方式,造成土地的浪費。
2.3改變粗放的開發方式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土地開發大多數采用粗放的方式,造成嚴重的土地浪費現象,經濟效益低下。很多的地方盲目的開發土地資源,大量占用農地、拓寬道路、娛樂廣場等。這些不合理的使用情況,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埋下了隱患。另一方面,我國人口數量龐大,人均占地面積小,這也要求我們現在必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三、我國土地的利用狀況
近幾年來,根據國家土地宏觀調控的總體要求和港閘區委、區政府關于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部署,我們陳橋街道土地資源利用和保護開始呈現出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3.1國土資源保護意識逐漸增強
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十分稀缺。為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這一基本國策,我們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進一步落實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
3.2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不斷提高
近年來,在加強項目管理、規劃建設、國土資源管理的基礎上,我街道以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為契機,加快現有土地資源的整合。通過大規模農地整理,切實推進農業經營規模化和農業生產現代化;通過建設用地空間整合,優化用地結構,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大力提升。我們通過提高準入門檻,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較好地處理了經濟發展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矛盾。
3.3加強依法行政
為加強依法行政,切實有效地保護土地資源,我街道根據上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統一部署,建立完善覆蓋全境的街道、村兩級土地執法監管網絡,全面推行和落實“片警式”監管制度。通過認真執行有關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工作制度,對各類土地違法違規行為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早匯報、早拆除”,積極提高有效制止率,較好地遏制了各類違法違規用地的產生。
四、我國土地規劃節約存在的問題
4.1供地緊張現象嚴重
我國的城市化發展的速度不斷地加快,對土地的需求量大增。但是由于在開發的過程中,缺少監督,規劃性不強,上級下達的土地開發指標過高,導致供需地緊張,用地面積缺口現象嚴重。
4.2違法開發土地資源
由于我國的土地資源分布不均勻,負責管轄的部門缺少凝聚力,法律法規的體系不完善,對土地的開發利用缺少監督與指導,在一些地區經常出現違法違規的土地開發現象。一方面,相關的部門缺少工作的實踐性,土地執法檢查和例行檢查的力度不夠,導致私用違法占地、虛假上報土地開發的占用面積,最后導致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在監管工作中,存在監督缺乏主觀能動性的問題,如某建筑物完成后,監管人員才去親自檢查,發現建筑物不合格,需要拆除處理,導致了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負責檢查的工作部門,對違法的行為處罰的力度不大,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4.3規劃性不高
目前,我國一些土地的管理部門,對土地規劃的不明確或者不合理,直接導致建筑施工的不合理的建設,造成土地的浪費。一些土地部門的管理人員對土地的總體規劃缺少認真的態度,把規劃的內容依賴于項目的內容,片面的了解項目的作用。
五、土地規劃節約的利用建議
5.1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理念 加強工作力度
堅持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線,推廣土地的節約開發方式,推進科學的開發策略。一方面嚴格要求工作人員務實的工作作風,提高責任感;另一方面,進一步宣傳國土資源的法律法規,從而加強土地管理層的法律法規的意識。
5.2提高土地的總體規劃性
土地的規劃工作,直接決定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所以,土地管理部門應該把規劃放在首要位置,全面地分析要開發的土地狀況。協調的安排時間與空間的關系,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如管理部門可以對土地利用進行分類規劃,最大限度地提高規劃工作的務實性和指導建設的作用。
5.3建立健全土地法律法規機制
國土資源的管理離不開法律法規的保障,出臺土地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政策,可以進一步提高執法的管理水平。同時,土地執法部門,要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對違法使用土地者進行處罰,起到示范性、教育性的作用。
六、結論
根據以上的論述,只有不斷地完善我國土地的規劃政策,才能保障土地的有效利用。從中央到政府應該采取全面有的措施,保護好國土資源,依據法律處理非法的用地行為。同時也要正確處理城市化與土地的供需關系。建立健全土地規劃的理論系統,堅持走科學的發展道路,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