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言的好處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7: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習語言的好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以讀為前提,引入學習“文”和“言”的情境
文言文比現代文更加講究韻律、對仗等,所以古人經常采用“吟唱”的方式來誦讀古文,現在這種方式已經很少見了,但是誦讀仍是一種學習文言文不可多得的好方法。初中生為什么學不好文言文?主要是對課文沒有語感,連基本的句式都讀不成,怎么可能正確解讀課文呢?所以,正確的方法是學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徑。大聲朗讀、口熟而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通過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文言文比現代文更講究韻律,帶有明顯的音樂美,學生也愿意讀。學生喜歡讀、背《陋室銘》和《愛蓮說》的程度絕對高于《拿來主義》和《“友邦驚詫”論》。所以教師要靈活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促使知識類化。
在朗讀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包括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語速,能更好地朗讀課外作品,從而形成能力。
朗讀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語氣和情感:1.朗讀時特別注意異讀字,如“河曲智叟亡以應”加點字讀 wú;“孰為汝多知乎” 加點字讀zhì。又如:“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2.朗讀時可以從語音和意義兩方面來停頓,總的原則是不能讀破。停頓時一般的原則就是主謂之間要停頓、動賓之間要停頓、句首發語詞和語氣詞以及關聯詞后面要做適當的停頓等,如“晏子/使楚”“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等。3.朗讀時一般按句末標點符號和語氣詞,讀出句子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如《醉翁亭記》中“環滁皆山也”表陳述語氣;“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表肯定判斷語氣;“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表感嘆語氣。
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應加強課文的背誦以便加強語感。初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應該以理解課文內容為前提,在掌握課文結構的基礎上根據文章的脈絡來背誦。通常情況下,筆者讓學生的背誦穿插在課文講解的過程中,根據板書的先后順序、或者根據課文內容由難到易等順序來背誦。在文言文的講解過程中,筆者非常重視板書的設計。一般板書都是反應文章的精髓部分,這些既能夠體現文章的結構,更能夠體現課文的重難點。文章不論長短,一般都比較生澀,如果完全讓學生課后花時間來背誦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師要想方設法抓住課堂的效率,讓學生在課堂上基本背誦出需要背誦的部分,既增強了學生背誦的信心,減輕了學生的課余負擔,也成就了學生理解課文的捷徑。
背誦課文的方法還有很多,例如:說明性的文章可以按照空間、時間或者邏輯順序來背誦,如《核舟記》的重點段落可以按照空間順序來背誦;記敘性的文章可以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或者人物的情感變化來背誦,如《桃花源記》可以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或者時間順序來背誦;議論性的文章可以抓住論點,根據文章的論證思路來背誦,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以按照這種方法來背誦。另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句、關鍵句、文言句或者文章的脈絡來背誦。
二、以文為主,學“文”中帶動習“言”
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全面了解了文本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蘊、寫作特點、文章中心等知識,從整體和全局上把握作者在文本中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在這個層面上和作者對話,全面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中心,學習寫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在教學時,先設置“文”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探究文本內容、把握寫作中心的基礎上,理解作者在文本中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然后要求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主翻譯和理解詞句,解決語言問題。如果遇到困難,可以相互之間討論或者舉手示意全班交流。
比如講授《曹劌論戰》時,可以首先讓學生研究這樣一個問題:“齊魯長勺之戰中,兩國的軍勢相差很大,魯國與齊國作戰簡直是雞蛋碰石頭,可結果卻成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爭。這個勝利與曹劌的性格有很大關系。那么,曹劌究竟有哪些性格使得戰爭發生這么大的轉變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自讀課文,在文章中找出體現他這些性格的地方,并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學生通過討論加深理解文本,加強對文本的朗讀,文章主旨自然可見。
三、在掌握“言”的前提下加深對“文”的感悟
文言文和現代文還是差距很大的。文言字詞的意思和句法結構都有其特殊性,所以需要學生特別注意和掌握。教師在解析文本的過程中,需要有意識地歸納一些特殊的文言字詞和句式現象,如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以及四類文言句式,并可以借此知識點,適當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這些文言現象。另外,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字詞句,教師可以適當指導學生充分運用課本上的資源和古漢語字典加以解決,若還有疑問,可以加上符號,尋找機會請大家討論或者教師幫助,以此來掃除字面上的基本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可以分成三個步驟完成。第一步是讓學生充分預習課文。筆者一般要求學生預習過程中將課文抄在古文本上,空的第一行將書下的重要字詞解釋抄在本子上,空的第二行是預備讓學生課后做翻譯作業的,課堂上學生只需要將教師所補充的難字詞解釋直接添加在空行處。學生在抄寫的同時,可以把不理解的詞句結合相關材料先努力翻譯。如若還有問題,可以做好相應的符號,課堂上共同探討。碰到難度比較高的文章,教師也可以布置一些預習案的題目,做到“先預后設”。第二步是課堂上互相交流對比,著重在分析發現古今的異同上下工夫。準確地正音、正形、斷句,解決預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三是課后歸納積累,鼓勵學生建立起文言文學習筆記。
篇2
關鍵詞:初一;學生;英語;書寫習慣;問題;措施
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形,特別是在英語教學中,良好的書寫習慣對于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目前的初一學生英語書寫中存在諸多問題,制約了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因此,加強對初一學生英語書寫習慣的研究,培養良好的英語書寫習慣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初一學生英語書寫中存在的問題
1.書寫不規范。英文的書寫包括很多部分,例如字母、單詞和詞匯,還有由單詞所組成的句子等。在英語的書寫過程中,字母書寫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礎的環節,但是在初一學生的英語書寫中,存在諸多問題,如在書寫時字母超出表格之外、字跡潦草等問題,影響了書寫的美觀,同時也降低了書寫的效率。正確的書寫可以保證書寫質量,保證書寫的美觀。
2.家庭作業的書寫不認真。初一的學生對家庭作業還存在一種抵觸心理,因此在英語家庭作業的書寫過程中,呈現出質量較差、不認真的現象。特別是一些男同學,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字跡馬虎,單詞缺少字母的情況時有發生,有的甚至用數學或語文作業本進行寫作,難以保證英語作業的質量,降低了英語學習的
效率。
3.學生的書寫興趣下降。由于在初一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增加單詞的儲備量,所以大多數英語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都是讓學生抄寫單詞和課文。作業形式的單一,造成學生的書寫興趣下降。大多數學生認為書寫的內容過于枯燥,就會慢慢地對英語書寫和英語課失去興趣,在寫作業的時候表現不認真,只追求速度,不保證質量,造成學習的效果越來越差,阻礙了英語教學的效果。
二、培養初一學生形成良好英語書寫習慣的措施
1.教師要以身作則,練好基本功。作為英語教師,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寫作習慣,就必須給學生樹立榜樣,有過硬的基本功才行。英語教師要自覺地形成良好的習慣,提高英語書寫水平。在教師隊伍中,要定期開展英語書法比賽,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保證自身的專業技能。同時,還要在意識上加強對學生的灌輸,樹立“練字如做人”的觀念,使得學生養成很好的書寫習慣,保證學生英語學習的質量。
2.培養學生的書寫興趣。初中英語學習的另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書寫的學習中,要加強趣味性。教師要注意改變作業布置的形式,避免因為書寫內容的單調造成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教師要設計新穎的作業形式讓學生練習,增強學生的趣味。例如,可以讓學生進行字母填空、單詞造句等,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可以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通過獎懲措施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3.改變學生的認識。計算機的普及,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工作和學習效率,但同時對人們的書寫也帶來了負面影響。例如,教師在電腦上制作課件,學生在電腦上完成作業,導致書寫的能力下降。書寫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但是以目前的情況,學生書寫的狀況不容樂觀,因此,首先要改變學生的意識,讓學生提高對英語書寫的重視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綜上所述,良好的英語書寫習慣能夠提高學生的書寫質量,保證英語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對于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田芹.要重視小學生英語書寫習慣的培養[J].商,2013(07):296.
篇3
論文摘要:英語習語的“不定性”會產生出許多臨時變體,這給國內學習者帶來極大的學習困難;同時英語習語濃厚的文化色彩與其語義上的隱喻性又是造成學習難度的另一大因素。文章提出英漢詞典對英語習語文化信息處理時應正確關注:對應詞中的文化色彩、例證與例證翻譯中的文化味及文化背景的注釋。
一、習語的可變性與英語學習者的對策
雖然習語是相對固定的復合詞匯單位,但許多習語有變體形式,對學習者來說頗具難度;另外,人們在使用習語時,常常為了更好地達意,或為了追求語言的睿智與幽默而即興對它改頭換面,或增詞、或減詞、或替換、或改變結構等,由此產生出許多臨時性的變體,這更給學習者造成了理解與使用上的障礙。
習語雖然可活用,但萬變不離其中,幾乎所有的變體中都保留著一些“關鍵詞”。這些關鍵詞有淵源,有典故,了解這些關鍵詞是掌握習語變體的關鍵。因此,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如果對英語習語的成因有一定的了解,對各種變體的掌握恐怕也不是什么難事。例如,掌握習語to fight like Kilkeny cats的關鍵是地名Kilkeny:據說從前Kilkeny這地方的士兵以觀看兩貓撕斗為樂,故此習語意為“殊死搏斗”。知道Kilkeny為所指,該習語再怎么“變”,再怎么“活”,讀者都能一眼識破天機:
It was a Kilkeny fight.
They looked like Kilkeny cats, ready to fight to death.
The city became another Kilkeny when the rabble collided with the police.
如習語the writing on the wall可被如此活用:
Don’ t you see the writing? It’ s coming~.
I saw the trace of coming disaster, like the Babylonian finger on the wall.
You wait and see ; there was writing on very wall.
知道writing, Babylonian finger的來龍去脈會很容易理解以上三個句子的。
二、英漢詞典對英語習語文化信息的處理
習語雖有多種變體,但其中許多變體是使用者的即興之作,且有其特定的語境和特殊的語用功能。詞典中收人的習語的變體通常是一些約定俗成的,被“規定”了的形式。詞典無需也無力對所有可能的變體提供描寫。詞典所能做的是正確合理地描寫習語,提供充分有效的文化信息,讓讀者在掌握詞典原有信息的基礎上融會貫通,達到理解與活用的目的。
無論語言學家們強調用英語思考的習慣有多重要,許多國內讀者仍然傾向于使用能夠快速理解詞義的英漢詞典。在對習語的描寫上,英漢詞典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更是顯而易見。習語是語言中民族性很強的一個成分,通常以比喻的方式來表情達意。不同的民族在生活生產中產生出對同一經驗的總結,但因其方式不同,造成不同民族之間在理解上的障礙。英漢詞典對英語習語提供漢語對應詞的方法使英語習語在讀者的頭腦中產生直接聯想,并進行對號人座,找到漢語中與之相對應的習語。另外,習語的文化局限性很強,其形成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常常涉及到復雜的歷史、宗教事件,而英漢詞典用讀者本族語來解說文化成因的方式顯然比單語詞典要容易理解得多,也更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但在英漢詞典中提供習語的文化信息應注意有效性與針對性,使之真正調動讀者的積極性,達到正確理解與活用的目的。為此,筆者建議英漢詞典在描寫習語時應從對應詞的提供、例證的使用與文化背景的注釋上著手,通過提供恰當的文化信息來幫助讀者達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使讀者能坦然面對習語的各種變體,且能恰到好處地活用習語。
1.對應詞中的文化色彩
英語中的很多詞匯是文化局限詞,其中的習語作為特定的歷史、地理、宗教條件的產物,更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許多習語背后有著悠遠的故事,文化味頗濃。英語習語的文化味如果能在漢語對應詞中體現,使二者在語義基本對等的基礎上實現文化重現,讓漢語讀者能夠通過對英語習語文化色彩的玩味達到理解目的。英語習語的文化色彩在漢譯中體現可采用直譯的辦法,但這種譯法并不是適用于所有的習語,只能用于翻譯容易通過字面義來理解實際意義的習語,以及已為中國讀者熟悉的習語。如: to pull sb’ s chestnuts out of fire—代某人火中取栗
crocodile tears—鱷魚的眼淚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說人人到,說鬼鬼到
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
ivory tower—象牙塔
大部分的英語習語都通過比喻的方法指稱,習語的字面義常常讓讀者不知所指,而習語的喻義則有時會誤導讀者,使其望文生義。在這種情況下,直譯與意譯的結合可以使讀者把習語的字面義與喻義對應起來,通過解讀字面上的文化信息,更好地理解習語的真正所指。如:to cut the Gordian knot—斷戈爾迪之結;斷然地解決棘手的問題
baptism of fire—炮火的洗禮;初次考驗
feet of clay—泥足;缺陷
the sword of Damocles—達摩克利斯之劍;臨頭的危險
the new Jerusalem—新耶路撤冷;理想的境地
2.例證與例證翻譯中的文化味
用Kasimi的話來說,例證的主要功能是展現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習語作為復合詞匯單位,其產生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在語義上多以喻達意,在語法上常有悖于正常的語法規則,其用法比一般詞匯更具難度,更需要用例證來說明。
自創例或引用例在英漢詞典中的使用各有優勢。自創例語言簡單易懂、針對性強,適用于學習型詞典,但常為說漢語者所造,可靠性有待推敲;引用例是對語言使用的真實記載,主要來自較權威、可靠的口頭或書面材料,真實反映語言所處的社會環境,向讀者展示多彩多姿的文化圖景:社會制度、政治、經濟、文學、民間習俗、藝術形式等,但引用例取之不易,且經常篇幅過長,并時有針對性不強,為例而例之嫌。但權衡二者,筆者認為對英漢詞典中的習語提供引用例優于自造例,原因有三:
(1)英語習語難度大,意義特殊、語法不規范,文化局限性強,引用例可保證權威性和精確性。
(2)引用例常來自名家作品,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能吸引讀者,提高其閱讀興趣,增強對詞典的信任程度。
(3)引用例是對語言真實使用的證據,展現語言的本土環境和文化語境,反映本族語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社會行為習慣,因此,更具信息量,更具教育性,更能激發學習興趣。
以下一例來自(英漢大詞典),其中的例證為引用例,很有文化氣息:
in full force①完全有效,在全面實施中:At the time-soxship was still in full一in Italy.當時意大利尚在全面實施新聞檢查。②充分發揮威力:the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in its full一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的最嚴重階段。
引用例在提供英語習語的文化背景,展現英語習語的文化語境上功不可沒。而英漢詞典對習語例證恰到好處的翻譯亦能加深讀者的印象,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以下兩例來自《綜合英漢成語詞典》。
Brother Jonathan喬納森大哥(指美國、美國政府或典型的美國人)。" Not content with his own naffve religious machinery ,the British bourgeois appealed to Brother Jonathan, the greatest or-ganizer in existence of religion as a trade, and imported from A-merica revivalism(F. Engels," Socialism ; Utopian and Scien-tific" , Special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Edition of 1892)英國的資產者…不滿足于他本國的宗教機關,還求助于當時宗教買賣的最大組織者“喬納森大哥”,從美國輸人了信仰復興運動……。
( as ) poor as Job窮得和約伯一樣;一貧如洗…/Having entered his first ministry under Louis Philippe poor as Job, Thieisleft it a millionaire.(K. Marx,“the Civil War in France",ch.I)梯也爾第一次當路易·菲力浦王朝的大臣時,窮得和約伯一樣,而到離職時已經成了百萬富翁。以上兩個例證均為引用例,文化色彩頗濃,而例證的譯文亦頗具“洋味”。若把Brother Jonathan在例證中譯為“美國人”,或把as poor as Job在例證中譯為“窮得象叫化子”可能就少了些許文化味道,也不會在讀者腦海里造成那么深刻的印象了。
3.文化背景的注釋
概括說來,在英漢詞典中提供習語的文化背景好處有三:
(1)幫助理解習語。
(2)激發學習興趣。
(3)擴展知識面。
篇4
摘 要: 習語是英語的精華,掌握好習語是二語學習者熟練掌握英語這門語言的必要前提。在習語學習和教學的過程中,英語習語詞典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習語詞典簡單地將習語看成詞匯化多詞單位。為彌補傳統習語詞典的不足,讓詞典在習語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作者認為詞典編纂工作人員必須有效地利用認知語義學對習語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習語句法結構的靈活性和習語意義的認知機制,改善傳統習語詞典例證單一的缺點,創新習語詞典釋義模式,采用意義驅動多維度釋義模式。
關鍵詞: 習語詞典 認知機制 句法靈活性 多維釋義模式
習語(Idiom)是英語的一種特殊語言現象。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正確恰當地使用英語習語是英語教學、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也是衡量二語學習者語言能力的重要指標。英語習語詞典是習語教學和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書,是人們理解和掌握習語的有效途徑。然而,傳統習語詞典例證單一,釋義模式老舊,未能充分顯現出習語結構特征和意義認知特征。近幾十年來,認知語言學的迅速發展為習語研究開辟了全新的理論視角,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一個更加廣闊的認知角度來看語言結構,習語的心理表征和詞匯單位的心理表征一樣的觀點受到了人們的質疑”(Langlotz 2006:10)。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習語詞典顯然沒有跟上習語研究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導致廣大英語學習者和教學工作者對習語詞典的利用率低,學習習語和教學策略單一。如何讓習語詞典在習語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筆者認為習語詞典編纂工作者要積極吸納認知語言學對習語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習語詞典編纂過程中采用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模式,使其更符合學習者語言習得過程中的認知規律,在習語學習和教學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習語的定義和分類
1.1習語的定義
長期以來,不同語言學家研究習語的角度不同,對習語的定義不盡相同。Langlots綜合前人對習語的各種認識,初步將習語定義為:an institutionalized construction that is composed of two or more lexical items and has the composite structure of a phrase or semi-clause, which may feature constructional idiosyncrasy. An idiom primarily has an ideational discourse-function and features figuration, i.e. Its semantic structure is derivationally non-compositonal. Moreover, it is considerably fixed and collocationally restricted.
初看起來,該定義似乎很全面,但仔細分析,與其說是給習語下了一個定義,不如說是在描述習語。我們不難發現這樣復雜的定義對習語詞典的編纂無太多實際意義,同時對廣大學習者和英語教學工作者來說更是要求過高。為方便學習者學習和教學工作者的教學,我們不妨采用研究者對習語達成的共識――“一個表達式必須同時具有字面義和習語義才能算作習語”(駱世平,2006:5)。在詞典編纂過程中,我們不妨采納陸谷孫教授在《牛津英語習語詞典》的序言中對習語的看法――習語“是個寬泛曠漫的概念,凡詞的組合在意、趣、神、色各方面有異于參與組合的詞的本身時,均可算入其中”。
1.2習語的分類
習語的傳統分類多種多樣,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三種:“(1)按來源分類;(2)按結構分類;(3)按功能分類”(駱世平,2006:24)。這三種分類各有優缺點,但它們對習語詞典編纂作用不大,因而并沒有在習語詞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目前,國內外已出版的英語習語詞典,大多采用按習語中心詞字母順序排列方式,如《牛津英語習語詞典》、《朗文英語成語詞典》、《柯林斯英語習語詞典》和《劍橋國際英語習語詞典》等。我們以《牛津英語習語詞典》為例,在kick和red兩個主詞條下,各習語仍然采用按字母順序排列:
get a kick from/out of sth as red as a beatroot
kick against the pricks in the red
kick (some/sb’s) ass not have a red cent
kick the bucket on red a alert
kick the habit the red carpet
kick your heels a red face
kickin the teeth a red herring
kick over the traces red in tooth and claw
a kick up the backside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
kick up a fuss, row, etc. red tape
kick up your heels
kickupstairs
kickwhen they’re down
kick oneself
這樣做的好處是方便詞典用戶迅速查找有關習語的信息,但其弱點一目了然:(1)忽略了多數習語句法結構的靈活性(syntactic versatility);(2)無視多數習語意義的可分析性(semantic compositionality);(3)缺乏對習語意義的認知機制(cognitive mechanism)的體現。
Gibbs和Nayak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對習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大多數習語的“習語的意義(并不是它們的字面意義本身)和語境中比喻意義存在的關系,這種關系由一定規律控制,這種規律可進一步解釋習語句法的靈活性”(1989:133)。二位學者通過實驗向我們證實了大多數習語是可分析的,并進一步將習語分成三類:(1)不可分析的習語(nondecomposable),如by and large, kick the bucket;(2)可正常分析的習語(normally decomposable),如button your lips;(3)不可正常分析的習語(abnormally decomposable),如carry a torch。
Nunberg, Sag和Wasow從認知語義的角度建議將習語分為習語性組合表達式(idiomatically combining expressions)和習語性短語(idiomatic phrases)。
以上從心理和認知的角度關于習語新的分類方式充分顯示了大多數習語句法結構的靈活性和意義的可拆分性,對習語詞典宏觀結構的設計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對結構特征和意義認知方式不同的習語進行分門別類,既有利于更精確地反映習語在實際使用中的真實面目,又有利于教師和學習者采取不同的教學和學習策略。
2.習語句法結構的靈活性
傳統的觀點認為習語和詞匯一樣結構固定,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導致習語詞典將習語簡單地視為詞匯化詞條。我們現以《牛津英語習語詞典》中lay down the law為例,該詞典關于這一習語的注解如下:lay down the law (informal, disapproving) giveorders and express your opinions in an unpleasant, aggressive way, often when you have no right to do so: He came in here this morning and started laying down the law about all kinds of things. Who does he think he is?
這樣有關lay down the law這一條習語的例證顯然過于簡單。該詞典中對幾乎所有習語所給的例證都有這個特點,完全忽視大多數習語在實際應用當中句法結構靈活多變的特征,對習語的表征過于簡單化,顯然是對詞典用戶誤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如下幾個例子:
Her father laid the law down when she came in at 4 a.m.
The law was laid down by her father before she was even twelve.
His laying down of the law didn’t impress anyone.
大多數習語都和lay down the law一樣,具有結構上的靈活性嗎?答案是肯定的。早在認知語言學誕生之前,Fraser從轉換生成語法的角度對習語進行了深入研究,就指出語是“比單語素詞匯條目更加復雜”(1970:41),并根據習語句法結構的靈活性,提出習語固定性等級(Frozenness Hierarchy):除少數結構完全固定的習語外,大部分習語都有出現成分重新組合(reconstitution)、成分分離(extraction)、成分位置更換(permutation)、增加詞語成分(insertion)和增加語法成分(adjunction)等句法結構變化現象。
Langlotz的專著《習語的創新》(Idiomatic Creativity)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全面討論了大多數習語句法結構的靈活多變性。通過大量實證,作者驗證了“習語不同于詞發揮功能的途徑,習語構成語言編碼前認知微觀模型”(Langlots 2006: 289)。通過對習語句法結構靈活多變背后的認知基礎的討論,習語詞典的編纂工作者面臨的任務是如何使習語句法結構靈活多變的一面能夠在習語詞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習語詞典對于廣大教師和學習者來說,是要發揮真正的語料庫作用,幫助學習者和教師盡可能多地了解習語的各種變體,習語詞典例證的選取必須多樣化,充分體現習語句法結構的多變性和靈活性。
3.習語意義的認知機制
K?ivecses和Szabó最早從習語的系統、習語的概念、習語義的理據和習語的認知機制研究習語,他們提出三個主要觀點:(1)習語的本質是概念性的;(2)習語是系統性的;(3)多數習語的意義由內在的認知機制驅動。
按照二位學者的觀點,大多數習語的意義是可以推導的。與習語意義推導最密切的認知機制是隱喻、轉喻和常識,這些認知機制的功能是把知識域、字面意義和習語意義聯系起來。以英語中hand一詞所表征的概念為例,要充分理解和hand一詞有關的習語,學習者必須理解和該詞有關的特殊認知機制,包括:
(1)常識中,hand有關的功能;
(2)常識中,hand有關動作的意義;
(3)轉喻中,hand代表人的一個動作、行為;
(4)轉喻中,hand代表一個人;
(5)轉喻中,hand代表一個人擁有的技能;
(6)轉喻中,hand代表人對某物的控制;
(7)隱喻中,hand free比喻人行動的自由;
(8)隱喻中,holding sth in hand比喻對某人、某物的控制,對某物的占有,對某物的注意。
如果弄清了hand表征的概念的認知機制,學習者就不難理解和掌握以下和hand有關的習語:
sit on one’s hands (deliberately do nothing)
put one’s hands in one’s pockets(deliberately do nothing)
turn one’s hand to something (tackle some project)
be able to do something with one hand behind one’s back (be able to do something very easily)
join hands with somebody (cooperate with a person)
…
需要指出的是,習語義的理據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至少來自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認知機制。常識、隱喻和轉喻這三種主要認知機制往往相互作用,驅動了大多數和hand有關的習語意義的形成。在習語義的形成過程中,究竟哪一種認知機制占據主導地位,還有待進一步探索。習語認知機制的提出實際上確認了習語意義的可分析性,而習語意義的可分析性是解釋習語性的重要因素,為采用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習語意義的認知機制――“通過習語的構成與相關因素的互動而推導習語義的過程”(駱世平,2006:252)――應該及時在習語詞典中得到充分有效的體現,改變以往單一的以字母編排習語詞典的做法。
4.習語詞典釋義:意義驅動多維釋義模式
意義是“語言各種表現形式的內在驅動因素”(章宜華,2009:234)。因此,在習語詞典的編纂過程中,我們要抓住意義這個軸線,應用一切與建構多維釋義框架有關的意義元素(包括常識、隱喻和轉喻),建立實用的多維釋義模式,即習語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模式。在習語詞典的編纂過程中,我們可以以習語的中心詞為主詞條,首先解釋中心詞的字面意義,提供該詞常見常識意義。在此基礎上,主詞條下的習語細分為核心習語、隱喻習語和轉喻習語。
4.1核心習語
Grant和Bauer提出判斷核心習語的兩大核心標準是不可拆分性(non-compositional)和非比喻性(non-figurative)。此類習語普遍具有結構固定性和意義整體性,如:at large, by and large, kick the bucket, red herring等。習語詞典編纂工作者可以通過考察此類習語文化來源的釋義方式幫助學習者理解和掌握該類習語。
4.2隱喻習語
所謂隱喻,“就是將相關實體分成本體和喻體兩個部分,通過兩者之間的某種相似特征進行比較,以獲得特別的語言效果”(章宜華,2009:65)。隱喻在人類語言中的作用比想象的要大得多,它直接影響著語言的認知方式和人的思維方式,影響著人類心智概念系統的形成。在英語習語中,概念隱喻隨處可見,如:FIRE這個概念可以表示:
ANGER IS FIRE (e.g. After the row, he was spitting fire.)
LOVE IS FIRE (e.g. The fire between them finally went out.)
IMAGINATION IS FIRE (e.g. The painting set fire to the composer’s imagination.)
ENERGY IS FUEL FOR THE FIRE (e.g. I need someone to stoke my fire.)
ENTHUSIASM IS FIRE (e.g. The team played so well that the crowd caught fire.)
釋義該類習語時,詞典編纂工作者可以通過增設“隱喻框”(Metaphor Box)的方式,將與中心詞有關的常見隱喻概念分類,在不同類別下列舉相關習語。另外,英語中還包含大量和FIRE有關概念隱喻的習語,如:Smoke was coming out of his ears. She carries a torch for him. Her imagination is on fire。 The killing sparked off the riot. Don’t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Don’t be a wet blanket.等。這類習語可通過詞典參見系統,幫助用戶將習語意義和其背后的認知機制聯系起來。
4.3D喻習語
轉喻“根本不說出本體概念或事物,而是根據具體的時空聯系直接用喻體代替本體”(章宜華,2009:69)。英語中,以轉喻為認知機制驅動的習語也大量存在,以HAND為例:
HAND CAN STAND FOR AN ACTIVITY (e.g. tie someone’s hands behind his/her back)
HAND CAN STAND FOR A PERSON (e.g. ask for somebody’s hand)
HAND CAN STAND FOR A SKILL (e.g. have a hand in something)
HAND CAN STAND FOR CONTROL (e.g. gain the upper hand)
釋義該類習語時,詞典編纂工作者可以通過增設“隱喻框”(Metonymy Box)的方式,將與中心詞有關的常見轉喻分類,在不同類別下列舉相關習語,并盡可能多提供反映習語句法結構靈活多變的例證。
采用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模式,既可以避免人為地割裂習語間內在的語義聯系,又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習者的隱喻能力(metaphorical competence)和轉喻能力(metonymical competence),有利于用戶總結和發現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細微差異,有利于用戶更加高效地學習和掌握英語習語。
5.結語
詞典編纂創新是詞典發展的靈魂。詞典編纂工作者只有緊隨語言學研究的新成果,并及時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才能讓詞典煥發生命力,成為學習者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助手。
近年來,認知語言學特別是認知語義學的發展,為習語詞典編纂提供了全新的可借鑒的編纂模式,對習語詞典的編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習語詞典要盡量根據用戶的特殊需求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認知特點設計詞典的體例結構和組織詞典信息。釋義方面,隱喻、轉喻和常識這三種最常見的習語意義認知機制應該通過意義驅動的多維釋義模式得到充分的體現。這樣做不僅從全新的角度將語言的意義、結構和人腦的認知特點聯系起來,而且利用打破傳統的通過語言形式解釋和學習語言意義的固定模式,使語言學習策略和教學模式更加多樣化。在例證方面,習語詞典應該更多地體現出大多數習語句法結構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這樣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習語在實際應用中的特點。通過這樣的詞典編纂創新,習語詞典能夠更好地發揮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輔助作用,幫助教師和學習者對不同類型的習語區別對待,并使用不同的學習和教學策略,提高學習者學習習語的效率。
參考文獻:
[1]Fraser B. Idioms within a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J]. Foundations of Language,1970,6(1):22-42.
[2]Gibbs, R.W. & Nayak, N.P. Psycholinguistic Studies on the Syntactic Behavior of Idioms[J]. Cognitive Psychology. 1989(21):100-138.
[3]Grant, L. & Bauer, L. Criteria for Redefining Idioms: Are We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3,25/1:38-61.
[4]K?ivecses, Z. & Szabó, P. Idioms: A View from Cognitive Semantics[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6,17(1):326-355.
[5]Langlots, A. Idiomatic Creativity[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6.
[6]Jennifer, T. Oxford Idioms Dictionary for Learners of English (New Edition)[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7]Nunberg, G., Sag, I. A. & Wasow, T. Idioms[J]. Language, 1994,70(3):491-538.
篇5
關鍵詞:十二生肖 習語 文化特征
十二生肖,俗語叫做“屬相”,是用來表示人們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相當于西方的黃道十二星座。英漢習語是英漢語言的精華部分,其中不乏關于十二生肖內容的。它們非常形象、生動,反映出不少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典故,考察它們的起源、含義等可以看出英漢語言的一些文化特征。
一、子鼠。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這個習語的英語釋義為having,or earning,barely enough money for one’s needs.它源于。西方國家的人大多信奉基督教,教堂是人們常去的場所。每逢星期日和重大宗教節日,教徒們一定要去教堂作彌撒的。由此產生了這一成語,字面含義為“窮得像教堂里的老鼠”。我國是個多宗教的國家,自由,這個字面含義不容易被我們所理解,因此,按照漢語的習慣表達方式可譯為“一貧如洗”,形容十分貧窮,給人一種親切、自然的感覺。
二、丑牛。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像闖進瓷器店的公牛).這個習語用來指魯莽的人:a rough or clumsy person who says or does something to anger others;a tactless person.“china”一詞一定注意要小寫,因為它是指“瓷器”,而不是“中國”。陶瓷原產于中國,將其傳播到歐洲的波斯人用china來稱呼瓷器,一直流傳下來。請看此習語的例句:While the wife was out, the husband tried to cook a meal in the kitchen, but he was just 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妻子外出時,丈夫下廚做飯,結果弄得亂七八糟。)
三、寅虎。虎一直受到漢民族的崇拜,是正義、勇猛、威武的象征,被人們稱為“百獸之王”。漢語中包含“虎”字的習語比比皆是,比如:生龍活虎,龍騰虎躍,虎頭蛇尾,狐假虎威……如果你想把這些習語翻譯成英語,要注意有些譯文當中不能出現tiger這個單詞,這是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文化類型決定的。西方認為獅子是勇猛、力量、剛強和勝利的象征。英國也用獅子來象征自己的國家,獅子是英國王室紋章上的一個動物。漢語當中的成語“狐假虎威”譯成英文就變成了“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虎頭蛇尾”則要譯為“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英語中有關“獅”的習語多于“虎”的習語。下面是一個有關“虎”的英文習語:Have a tiger by the tail.它的含義是:to get involved in unexpected trouble or danger; to find that the person you are hunting is much more formidable than you had supposed.(抓住老虎尾巴去惹老虎而又指望不被咬著,那是辦不到的。)
四、卯兔。as timid as a rabbit: as scared (frightened) as a rabbit. Rabbit是指兔子呀,但這句英語習語譯成漢語卻成了“膽小如鼠”。這又是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民族文化特征中喻義相同、喻體不同的典型例子。“膽小如鼠”出自《魏書•汝陰王天賜傳》:“言同百舌,膽若鼷鼠。”后來人們以“膽小如鼠”或“膽小如鼷”形容膽量極小。英語中“rabbit”被看作是“膽小鬼”的代名詞。
五、辰龍。“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義都分別甚大,文化內涵完全不同。西方神話傳說中的“dragon”是一種巨大的蜥蜴,長著翅膀,身上有鱗,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能夠從嘴里噴火。“dragon”是兇惡的象征。中國神話中的龍是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皇權象征。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因此,漢語當中關于龍的習語一般都是褒義詞,如:龍騰虎躍、望子成龍等,翻譯這些詞時應該采用意譯法。“龍”與dragon在漢英語言中代表相同文化概念時可直譯。例如:形容地勢雄偉險要的“龍盤虎踞”可譯為a tiger crouching and a dragon curling.
六、巳蛇。蛇是不會主動對人進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子。如果你的腳踩上了它的時候,它會本能地馬上回頭咬你腳一口,噴灑毒液。當人們行走在山路上,“打草驚蛇”是很恰當的做法。你手執一根棍子,有彈性的木棍最好。邊走邊往草叢中劃劃打打,如果草叢中有蛇,它會受驚逃避的。Snake in the grass.(埋在草叢里的蛇,指隱藏的危險人物)是一句英語習語。例句:He looks honest, but he is actually a snake in the grass.他看上去老實,實際上是背后搞鬼的壞蛋。成語“畫蛇添足”是指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與這句成語含義基本上對等的英文表達是Gild the lily,出自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莎士比亞的英國歷史劇《約翰王》:To gild refined gold, to paint the lily,…Is wasteful and ridiculous excess.(把純金鍍上金箔,替純潔的百合花染上粉彩…多么徒勞,多么愚蠢。
七、午馬。A dark horse: a person or thing whose true character and worth is unknown but may be better than is thought. Dark在此不是指顏色,而是說爆出冷門。此語源出于賽馬運動。19世紀,英國政治家杰明•狄斯雷斯在《年輕的公爵》這部小說中描寫了一個精彩的賽馬場面。比賽剛開始,兩匹奪冠呼聲最高的良種馬一路領先,眼看其中一匹勝券在握,全場為之狂呼。不料在接近終點時,忽然有一匹不起眼的黑馬從后面奮力追趕上來,風馳電掣地把兩匹良種馬拋在后面,領先抵達終點,奪得了冠軍。“A dark horse(黑馬)”一語后來被廣泛用在體育賽事和政治競選中。
八、未羊。A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a worthless or disgraced member of a family(害群之馬).黑羊毛因不能染色,沒有白羊毛價值高;白羊毛混雜黑羊毛,也會降低其價格。所以,用“a black sheep”比喻無用的東西或有辱門楣的人。It is a small flock that has not a black sheep: In every club or party of persons there is sure to be at least one shady character.(害群之馬,無處不有。)
九、申猴。猴子一般被認為比較友善溫和,經常出現在很多文學、電視和電影作品里。中國文學《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以及外國文學中的角色Monsieur Eek和Curious George都是例子。英語中有一個與猴子有關的習語是make a monkey of oneself,它的含義是to make an exhibition of oneself,指“做蠢事,出洋相。”
十、酉雞。漢語的“殺雞取卵”與英語的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含義相同。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源于《伊索寓言》,說的是有一個人養了一只鵝。這只鵝每天為他下一個金蛋。但他很不知足,就決定把鵝殺掉,以為如此可一次獲得全部想象中的金蛋,結果一無所獲。現比喻只貪圖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利益。漢語中不說“殺鵝取卵”而說“殺雞取卵”,喻體不同。
十一、戌狗。狗是英美人的首選寵物。英語中有句古老的諺語:Every dog has his day.每條狗都有出頭的那一天。相當于漢語中的諺語:瓦片也有翻身日。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中就引用過這個諺語:”The cat will meow and the dog will have his day.”
十二、亥豬。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出自《圣經•新約•馬太福音》: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不要把圣物給狗,也不要把你的珍珠丟在豬的面前,恐怕它踐踏了珍珠,反過來咬你。)這是上帝的告誡:不要把有價值的東西給不會欣賞的人看,也就是漢語所說的:不要對牛彈琴。
追尋英漢習語的起源,有利于我們學習和掌握習語。這不僅可以引發我們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對這些詞語的理解,而且還可以從中了解中英兩國的文化、歷史、民俗等,從中領略人們的智慧與幽默,從而獲得美的感受。
參考文獻:
[1]蔣 磊:《英漢習語的文化觀照與對比》,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12.
[2]楊金菊:《論英漢俚語的語言文化共性特征》,《韶關學院學報》,2003.2。
[3]侯海寧:《英語習語大典》,中科大出版社,2001.3。
篇6
關鍵詞:技巧;練習;差異;習慣;習語;能力;機會
學習語言的目的,不僅僅是語言本身,更重要的是進行交流。語言的交流與掌握大量的詞匯、句型、語法是兩回事,因為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與對方進行思維密碼的相互破譯。同樣的話在不同的語言交流環境中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它最本質的特點是交流的工具、思維的載體。我們正是用聽、說、讀、寫來評判一個學生的英語能力。但是英語教師們常常感覺學生在學英語和用英語時,英語潛在能力和英語口語能力之間具有明顯的差距,比如:上課沉默寡言,不喜歡舉手回答問題;在交際活動中,想法很多很好,苦于無法表達等等。這是為什么?究其原因,大概有這么幾個方面:
一、在學習中忽略表達思想的技巧
雖然我國的課本經常修訂,每個一段時間都吸收一些具有時代特色的語匯,詞匯難度也不斷加深,但是其邏輯思維結構仍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如果我們在學習中不自己去摻進表達思想的技巧,那么邏輯思維問題還是解決不了。比如: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句子表達復雜的思想。七年級課本有這樣一句話“Nexttohehotelisasmallhousewithaninterestinggarden”.意思是:旅館旁邊有一個小房子,小房子有一個有趣的花園。其實要表達這個意思,我們還可以這樣說:Nexttothehotelisasmallhouse.Thehousehasasmallgarden.這樣化難為易,既避免因句子太長出現語法錯誤,又能恰到好處的把意思表達出來,易于表達,也易于理解。
二、沒有真正的替換練習
如果一種表達方式對方不懂,美國人(或英國人)會尋找另一種表達方式,最終目的是讓對方明白。因為事物就一個,但表達它的語言符號可能會很多。傳統的英語替換練習不是在真實的交際情景下的替換,而只是語言層面的替換。比如:Iloveyou(我愛你),按我們的替換方法就是把you換成her,mymother等,這種替換和小學生練描紅沒有什么區別。這種沒有什么意義的替換并沒有啟動思維。句子的基本結構沒有變,若聽不懂Iloveyou,肯定也聽不懂Iloveher。如果替換為Iwanttokissyou,Iwanttohugtoyou等,或者給對方講講電影《泰坦尼克號》,告訴對方那就是love——愛,這樣以來對方可能就明白了,這才叫真正的替換。也就是說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個意思,或者一個表達方式對方聽不清楚,就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來加以說明,直到對方明白為止。
三、不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中國人和西方人在習慣表達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如:從描述上來講,西方人對空間的描述總是由內及外,由里及表。中國人正好相反,從時間上說,西方人在時間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東西說出來,然后再說陪襯的東西。只有發生悲劇性的事件時,美國人才在前面加上鋪墊。中國人是按自然地時間順序來描述,我們在描述一個東西時,往往最后說的那個地方是最重要的,這樣的差別需要平時的留心才能掌握。
四、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有待于養成
用英語思維是指排除本族語或本族語的干擾,用英語直接理解、判斷和表達的能力。比如,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一些英語學習者根據漢語表達習慣常說成:Yougofirst,或Gofirst,please。而地道的英語表達是:Afteryou。再比如,中國人與朋友道別時,經常說“走好”、“慢走”、“慢點兒騎(自行車)”之類的客套語。一些喜歡用母語思維的英語學習者不了解英美人士常常微微一笑并作個表示再見的手勢,他們會習慣地說成:Goslowly,walkslowly或Rideslowly。這些說法聽起來很不自然。運用這種方式與人交際經常會導致交際出現障礙甚至失敗。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聽地道的英語,培養他們邊聽邊直接用英語把聽到而且理解了的東西儲存在記憶里的習慣,以及培養他們克服母語干擾,直接用英語表達的良好習慣。
五、習語掌握的少
什么是習語呢?說白了就是每個單詞你都認識,把他們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就像北京人說“蓋了帽了”,外國人很難理解,這就是習語。在學習口語的過程中,不容易學、易造成理解困難的東西就是“習語”。和美國人交流時,若能適當的運用美國習俗,對方馬上就會覺得很親切,很愛與你交流,并把你當做朋友。因此,在學習口語的過程中,多記住一些習語是非常重要的。:
六、缺乏猜測能力
聽不懂是說不好英語的原因。之所以聽不懂,往往在于缺乏猜測能力。如果能把對方的心思猜透,不用開口就明白了,在溝通上就不會有什么問題。試想一下,為什么美國人和美國人,中國人和中國人之間交流很少產生歧義?就是因為能“猜測”對方在想什么,要說什么。猜測對學好口語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個詞你沒聽懂,你不可能馬上去查字典,這時候就需要猜測來架起一座橋梁,彌補這個缺口,否則交流就會中斷。
七、練口語的機會少
咱們中國人把英語當成了一門學科來學,花在尋找語言規律上的時間太多了,真正動口的機會少的可憐,很多學英語的人又不善于創造語言環境,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說過“舞蹈是跳出來的,汽車是開出來的,游泳是游出來的,英語是說出來的......”也就是說:如果練口語的機會少,就不可能說好英語;如果不開口說,就永遠不會說英語。口語水平的高低主要體現在說話方面。俗語說:熟能生巧。要想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就要加強說的量。而要達到《英語課程標準》提出的英語教學應“培養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的目的,我們就不能吝嗇口語訓練的時間,不能隨意砍掉或隨便應付新教材提供的許多豐富的口語練習活動。教師一定要處理好學習語言知識和培養運用語言能力的關系,改變課堂上教師一講到底的傳統教法,要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語言交際實踐,讓學生在語言活動中逐漸獲得運用語言的能力。
中國人學習口語時,提倡背句型。這只是學習口語的初級階段。要想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就必須在背熟大量的句子之后,多開口。否則,仍不能說好英語。
參考文獻:
1.方亞中《實用英語語言表達技巧》
篇7
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每組課文是以人文主題編寫的,而對“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不論是單元導語,還是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往往表述得“模糊、寬泛、空白”,“語用學習”目標的模糊、寬泛甚至是空白,往往導致單篇課文教學時學習語言活動的缺失。
“學習活動”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發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包括課文特定情境下的聽說讀寫活動,還包括閱讀理解、語言的積累、表達運用等。教師應組織有序遞進的學生“學習活動”,通過引導學生運用閱讀的策略、方法學習閱讀,在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基于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活動的推進,引導學生在積極參與中親歷學習過程,從而有效達成學習語言的目標。
一、細化目標,螺旋上升
課標提出的有關學習語言運用這一目標是立足語言這一原點的,“語言文字”和“文本形式”組成了“語用學習”的兩個層面。如低年級的識字教學,運用字理、結合字義歸類識字。如特別的謀篇布局,總分結構式、首尾呼應式、按一定順序寫、內容的過渡等;如典型的段式結構,段落不是詞的隨意堆積、句子的簡單連接而成的,是精心的搭配、有序巧妙的組合形成的。如精巧的句子樣式,文中一些句子既富有表現力,也蘊含著表達的規律與藝術;如新穎的描述方式,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概括描寫與細節描寫相結合等。
以學習活動的推進來有效達成學習語言的目標,首先需要細化課時學習活動的語言學習目標,從較低層次目標逐步達到較高層次目標,循序漸進落實學習語言運用的目標,下一個目標建立在上一個目標學習的基礎上,體現學習的有序、扎實。
1.識字教學層層推進。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四個太陽》的教學中,其中一個學習語言的目標預設為“運用字理,結合生活實際,識記形聲字‘掛、伙伴、暖,等”。這一主目標的落實分別分解在復習導課——看圖猜象形字,運用字理認識“陽”;初讀交流——以“伙伴”為例引出“形聲字”的定義,運用這一方法猜猜“甜”的意思;研讀析文——想象說話談感受,抓住“溫暖”一詞,在研讀中再次滲透形聲字的識記方法;復習鞏固——歸類復習形聲字組成的新詞。如此實施,層層推進,將本節課識字的主目標逐一落實到了每個環節中。
2.段落樣式點滴滲透。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這課學習語言的一個重難點就是初步體會總分結構段落的構成方式,學會用總分的方法介紹一個地方。如何化解這一重難點?先重錘敲擊第4自然段:讀后談感受,感知總分結構的構段方式。接著遷移發現:文中哪一段的結構與之相似?以此進一步鞏固對總分段落的認識。最后模仿運用:結合課文第2自然段,創編總分結構的段落。
諸如此類,在第二學段教學中,我們在著力于段落教學時,應立足文本,分解主目標,讓學生通過相應的語言實踐,有機地滲透“構段”方法的遷移,學習把段落寫得更清楚,更有條理。
3.描述方式化為無痕。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與象共舞》,我們將學習語言目標預設為“學習用場面描寫中‘點面結合,的方法來進行描寫”,將學習活動的目標分解為感知場面描寫,整體把握概括寫,先從“面”上敘述,再從“點”上描寫,點面結合;理解描寫方法,在讀中發現運用一連串的動作描寫來表現大象的聰明靈氣、善解人意,揣摩”用動詞傳情”這一特別的描述方式來描寫“點”;轉述具體事例,融入語境,以第一人稱“我”來講述“為人做按摩”“和人開玩笑”,借助動詞來講述;遷移場面描寫,利用文本空白處,嘗試運用“動詞傳情”來遷移描寫“寫一寫當時大象跳完舞,向人行禮謝幕的場景”。以上四個環節,圍繞”學習場面描寫點面結合”這一核心語言學習目標,教學中依次呈現“感知、理解、轉述、遷移”子目標,把本課時核心語言學習目標巧妙細化,無形中為學習活動的安排導航。
二、遵循規律,有序推進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基于語言學習目標的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要根據知識的結構特征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設計,做到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有序推進。課堂學生學習活動既有綜合性的特點,更有實踐性的特質,只有如此,才能凸顯以學習活動推進來達成“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一目標。
1.感知性學習活動。就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把握文章、段落概貌,力求內容上知大意,結構上識大體,對文章和段落形成總的印象。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松鼠和松果》的學習中,先請學生逐段讀課文,再出示四幅插圖,同桌合作按故事內容擺一擺順序,最后將四幅插圖的內容串起來說一說。圖文對照,讀一擺一說,既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又將語言實踐活動落到了實處。
2.理解性學習活動。閱讀即是對文本的加工和理解過程。包括以領會理解為主的理解性閱讀,如理解字詞句標點的意思,既有表面的意思,也有透過表面深層的含義,包括以“賞讀”為主的評價性閱讀,如比較閱讀、個性化閱讀、拓展閱讀等,也包括以發觀問題、解決問題為主的創造性閱讀,如提出問題、融入想象等。
3.積累性學習活動。閱讀其實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積累理解后的好詞佳句好段,積累典型句式段式描述方式。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5課《古詩詞三首》重要的一項就是在品讀想象的基礎上對詩文進行背誦積累。最好的評價,就是運用。在評價這項積累性學習活動時,就應該把評價的重點放在學生是否會在一定的話境下去恰當地運用這些詩句。
4.運用性學習活動。閱讀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運用,閱讀方法的遷移運用,描寫記敘方法的遷移運用,在運用中得到內化和提升,運用是閱讀的極致。如在教學《窮人》一課時,根據“學習人物心理活動描寫來刻畫小說中人物形象”這 語言學習目標,將課堂學習活動的過程分成感知、理解、積累、運用等幾個步驟,設計幾個有層次的、具象化的學習活動:圈出特別的標點,補充省略號中的心理活動;想象補寫桑娜抱走兩個孩子之前的心理活動。
三、讓學于生,從教向學
海格德爾說,教學的本質就是,“他得學會讓他們學”。“讓學”的重要一點就是“讓實踐”,就是善于給學生指點實踐的門徑和方法,即”授之以漁”。
課堂學習是動態的,是生成的,理想的課堂學習活動過程應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將教師的教不斷轉化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的過程。課堂中,學生學習活動的充分展開,需要確立“教學”到“讓學”。
1.導學。“讓學”需要先學,學習活動的推進需要從引導入手,引導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在教學《花鐘》一文中,在研讀第一段時,根據第一段總分結構的特點,圍繞問題“這段話是圍繞哪句話寫的?”展開學習活動,不僅引導學生感知總分構段這一方式,更感受分述部分句式的表達特點:巧用關鍵詞,用不同的說法來表達鮮花開放的寫法。理解、體會詞語在表達中的作用,讓學生在讀讀、說說、想想的學習活動中一次次感受用關鍵詞來描寫的好處,把分述句寫具體、形象這一學習目標水到渠成。
2.放學。“讓學”需要放手學,學習活動的推進需要延伸學習,引導學生“自己學”“分享學”。在教學選學課文《黃果樹聽瀑》一文中,為體現選學課文的教學價值,放手引導學生學習這類游記散文的特點,即語言表達極富渲染和形象化,而且富有變化,如對瀑聲的描寫,將形象化描寫與聯想性描寫相結合。設計聚焦的是游記的語言表達,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想象、比較等學習方法自主感受、體會“用聯想表達感受”,積累游記中常見的表達手法。從而使語言表達、品味語言、體悟情感等教學目標扎實、有效地落實。
3.用學。“讓學”需要運用學,學習活動的推進需要歸結實踐,引導學生“習得學”“享受學”。如教學《蜜蜂》一文中,在學生充分感知、理解怎樣寫蜜蜂后,落實遷移寫:先自主默讀第二自然段,圈畫表示法布爾做實驗的動詞,體會用詞的準確;再讀體會法布爾在寫實驗過程時,不但寫怎么做的,還寫看到的和想到的,這樣把他的整個實驗過程寫得非常生動;遷移寫法,嘗試在自己的習作中運用觀察加聯想。
篇8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A-0075-01
語文教學模式層出不窮,教學策略越來越細致繁雜,出現了將信息技術的優勢泛化,甚至濫用的現象,使得語文課堂喪失了真實的面貌,讓學生的說讀能力逐步減弱。筆者認為,語文課堂不需要花哨的東西充斥其中,也不能囿于某種模式之內,而應真正落實語言文字教學,應根據教學實際隨時調整課堂環節,實現教學的有效性,還原語文課堂教學的本真。
一、扎實基礎,不濫用課堂表演
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扎實學習基礎知識。不少教師通過組織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活動一個接著一個,氣氛非常熱鬧,但是學生并沒有明顯的收獲,學生記住的只是哪些活動更好玩,而不是從中掌握了知識。如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課時,文章寫的是一位小女孩與一個學者的對話,有的教師在上課時安排了對話表演,先是把全班學生分成兩個大組進行對話朗讀,之后各小組進行訓練朗讀,朗讀占據了課堂大部分的時間。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讀”是重要的一個方面,但是語言的積累不僅僅靠朗讀,還有詞語、句子的理解,文章主題的探究,寫作手法的學習等。學生在熱鬧的課堂中沒有靜思的過程,所學習的內容就無法變成自己的東西。課堂教學應動靜結合,讓學生在活動之余獲得靜思提升。在上述課例中,學生自由朗讀之后,教師可以讓兩名學生分角色對話表演,其他學生帶著問題傾聽、評價并思考問題答案,問題設計為:“通過閱讀文章內容,你覺得季羨林先生告訴了我們哪些學習語文的好方法呢?”學生思考總結,從文章的細節處歸納問題答案,其思維靈動變化,學習更加真實,真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追求簡約,脫離固定模式
語文教學要有教案作依托,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隨時作出調整,如果學生的表現和預設不同,教師則要根據課堂實際延長或縮短相應環節的時間,讓簡單的課堂收獲不簡單的效果,這就是真實語文課的魅力。一節課40分鐘,具體環節有課堂導入、檢查預習情況、整體感知、靜讀分析、合作探究、課堂反饋、總結反思、布置作業等。教師如果嚴格按照程序教學,整個課堂不僅太過緊湊,而且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討論往往淺嘗輒止。教師應對語文課堂進行靈活把握,根據具體內容合理安排環節,留出充分的時間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挖掘。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課時,由于學生都吃過花生,一部分學生也知道花生長在地下,教師可直接向學生講解花生的播種和收獲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以后,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教師可通過設問引導學生把重點放在理解父親的話上:“父親在說花生的好處時,為什么還提到了桃子、蘋果、石榴?”學生結合對比手法的運用加深對主題句的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至此,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總結,幾個簡單的環節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有效。
三、探究細節,落實語言教學
課堂教學要注意關注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動態,尤其是在對文本細節的探究上。如果一部分學生回答出問題,教師便一語帶過,對語言知識的學習只作蜻蜓點水式的指導,往往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細節探究是學生對精要語段進行研讀,近距離接觸語文,對語言文字運用技巧的分析和學習,這也是最真實的語文課堂。教師應當抓好細節教學,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技巧,真正領略語文學習的真實性。教師在備課時要突出教學重難點,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優化課堂結構,落實語言教學,以求取得高效的教學效果。如學習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細節處“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此處的時間敘述有什么作用?句中標點是逗號而不是頓號會有什么效果?學生分析出用逗號表示停頓的時間更長,在閱讀時需延緩語氣,表現出父親的堅持。結合文中對父親外貌的細節描寫“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課文為什么給父親這樣一個‘特寫鏡頭’?”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文本細節,讓學生感受語言的力量,從更深的層次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題。
篇9
關鍵詞: 初中英語 語法教學 方法探討
引言:
現在,初中英語老師在教學中越來越重視英語的交際性。他們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提高使用語言的技能,加強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但是在實際的初中英語語法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在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學生對于英語交際的理解和應用,這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內容。
一、 英語語法的重要意義分析
在初中英語教學的實踐中,很多老師對英語語法并不是很重視,更多的老師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英語句型的講解上。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使得學生的英語語法知識得不到系統的學習,進而影響到學生的英語口頭和書面的表達。因此,初中英語老師應該將英語語法的教學貫穿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提高對語法教學的重視程度。
二、 初中英語語法學習的現狀分析
初中學生普遍認為語法學習是非常枯燥的。有一些學生甚至認為沒有必要學習英語語法,只要會做題目就可以了,這種想法是非常不對的。在英語學習中,背誦英語課文與識記英語單詞確實非常重要,但是英語語法的學習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為了加強初中學生的語法學習,教師就必須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法的重要性,調動他們學習語法的積極性,強化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語法知識的滲透。
三、 英語語法教學方法探討
1. 為學生創設英語語法學習的情景
英語的學習需要良好的教學意境,雖然語法的教學更多的是理論的講解與分析,但這依舊需要良好的意境進行課堂教學。初中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的特殊階段,在語法的教學中借助情景進行學習,可以讓英語學習的課堂更為生動。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創設情景,幫助學生學習語法知識,并及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英語語法的方法。這一點在時態的學習中顯得尤為重要,利用過去、現在以及將來時間的不同,創設不同的情景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容易對知識進行吸收和總結。
2. 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培養學生學習語法的積極性
語法學習同樣需要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互相交流學習。因為對于那些需要進行充分理解的語法知識,僅僅依靠老師的課堂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發揮小組學習與合作學習的作用是很有幫助的。學生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能充分地進行分析與討論,相互借鑒,學生之間彼此的思維進行碰撞,多種角度去理解和歸納英語語法,這可以讓學生更快地去掌握語法知識,并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達到使學生掌握語法知識的目的。
3. 提高英語教師的語言素養以及教學水平
語法教學對英語老師的要求很高。它要求英語老師不但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專業素養,還必須有不斷學習和自我知識更新的意識。在日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不斷地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積累英語知識,讓學生樂于接受,從而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老師自身素養的提高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法學習效果。
4. 使用歸納法進行英語語法教學
歸納法的好處是可以給予學生一個較為明顯的、清晰的印象。比如在語法教學中,不定代詞的學習就可以使用圖標的形式給學生以直觀的展現。通過表格的形式,老師可以更為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不定代詞的用法,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不定代詞的意義。在學習的過程中,歸納法不僅僅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更快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內容,而且通過老師對于歸納法的運用,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種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日后的英語學習甚至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可以靈活運用。
篇10
關鍵詞: 語文高效課堂 學習興趣 操作方式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的重要性。興趣是學習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心理成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對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發表過許多精辟的見解。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從哪兒來?當然來自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一旦對語文產生興趣,學習時就再也不會感到是一種精神負擔,而會覺得是一種樂趣,從而積極主動地獲取語文知識,鍛煉語文技能。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呢?作為一名鄉村教師,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操作。
1.精心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導語是教師在傳授知識開始,有計劃、有目的地應用一定的教學方法所設計的教學語言,它是語文課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巧妙新穎、引人入勝的導語,能抓住學生的心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習新知識做好精神準備,因此,導語激趣是提高學生興趣的重要方法。我在教學中常使用的導入方法有:(1)直接式導語。教師運用直截了當的語言,從舊課的教學內容直接轉入新課;從已知轉入未知;從一種文體轉入另一種文體;從一位作家轉入另一位作家的作品。前后銜接承轉緊湊,過渡自然,把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便于學生溫故而知新,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2)懸念式導入。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有意識地設疑置難、制造矛盾,使學生產生重重疑團,激起追根溯源、急于尋求答案的欲望。教師通過設疑,設計問題,激起學生的深思,誘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從而喚起學習語文的情趣。(3)趣味式導語。教師可以利用一段饒有風趣的故事、一則引人注目的新聞、幾句抒情的詩歌,渲染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引起學習動機。這樣便使課堂氣氛輕松活躍,為學生上課奠定輕松愉悅的學習基礎。(4)情景式導語。教師用生動的語言,進行直接描繪,或者用其他手段,創設情境,喚起美感,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產生急需熟悉課文的內驅力。情景導語易于撥動學生的心弦,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學習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進而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繪的意境之中,便于學生理解和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教學語言準確、鮮明、生動、風趣,激發學生興趣
語言是教師最重要的教學工具。教師如果掌握不好教學語言,就無法把課講得精彩、明白、生動、有趣,自然也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講課邏輯性強,分析就有條有理;語言簡明了,就能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講話生動形象,就能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語言感情真摯、充沛,就能打動人心,感人肺腑,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終生難忘。可以說,掌握好教學語言,是教師教學基本功中最重要的基本功。
對于語文教師來講,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語文教師的核心任務是教會學生正確理解和應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僅要具備一般的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還要具備特殊的示范性。
當然,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還必須優美、生動、富有情趣。
3.教學方法要多元化避免單一化,激發學生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大多不喜歡上語文課,就其原因,每篇課文都是字詞預習、介紹寫作背景、分析段意、提煉寫作目的、總結寫作方法,老是這一套,真沒意思。因此,語文教師應根據學生悅新好奇的心理特征,千方百計地避免教學程序化,力求教學方法多元化,讓學生經常有新鮮感。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有的文章教師可只指導學生作反復誦讀,使其在反復誦讀中領悟課文的深刻含義與優美的語言風格,而不一定加以具體分析;有的文章,教師可出一些思考題,引領學生進行深入閱讀,展開討論、辯論,從而理解課文;有的文章則可分角色組編課本劇,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獲取知識。
一句話,只有教學方法新穎多樣,才能使學生“愛上”語文課,喜歡語文教師。
4.設疑置問激發求知興趣
設疑置問激發求知興趣,可以吸引學生尋根問底,深入語文學科的內核。設疑置問宜采用的方法有:
(1)于新知與舊知的比較中設疑。引導學生把新知與舊知作比較,用舊知推導新知,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不斷增長學生的知識信息量。例如,同樣是寫月光如水,為什么《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用的是“瀉”字,而《為了忘卻的紀念》中“月光如水照緇衣”用的是“照”字?教師可為此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學習,從而激發學生興趣。
(2)于平淡無奇處設疑。許多文章,乍一看來,似乎一目了然,平淡無奇,學生浮光掠影地第一遍,不知其中奧妙,感覺索然無味。此時,如能引導學生尋根問底,必定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教師于平淡無奇處設疑。
(3)于深層寓意處設疑。語文名篇中常常有許多曲筆、奇筆、神筆,或寓意豐厚,或結構精巧,或韻味優美,或飽含哲理,往往蘊藏著極深的含義,一旦發現其中的奧妙,教師就要抓住機會設疑置問,提高學生興趣。
簡言之,教師經常設疑置問,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定會與日俱增。
5.引進活水鮮血,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
語文教學內容,不能僅僅滿足于課本,因為課本受編輯出版的限制,不可能每年都重編,不可能選入最新時文;同時,受篇幅所限,也不可能收入教學需要的全部內容。實際上,現行教材中,絕大多數課文是幾十年甚至數百年前的經典美文,雖經典,但部分文章缺少時代氣息,缺少時代精神,師生總是在過去的生活氣息中徘徊,時間長了,肯定會讓人覺得乏味。如能結合課文內容,引進一些活水鮮血,如緊扣教學目標,擴充閱讀一些最新的新聞及科技文章,講一些名人故事,學一點教育學、心理學、人體學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學習與現實生活更多地聯系起來,學生定會興趣盎然,精神亢奮。
6.提升習題的難度、深度、廣度,激發學生興趣
練習設計是教師引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的極重要的教學環節。一切有經驗的教師都非常重視練習設計,一套成功的教學設計是教師匠心獨運的反映。教師準備的練習設計一定要精彩有效。所以,語文練習或作業過淺過易,學生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完成,激不起學生思維活力,引不起學生的興趣;若過難過深,學生費九牛二虎之力,仍不得其解者,必然挫傷其學習積極性,自然也就不會使他們感興趣。只有那種有一定深度、難度、廣度,經過努力探索之后解決的問題,才能激起學生的思維能力,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內容過深過淺或過易過難都不能滿足需要,都會妨礙學習興趣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教師備課時要深入鉆研教材,熟悉學生的實際水平,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精心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
7.使學生經常享受到成功的歡樂,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有賴于成功。人在從事實踐活動中獲得成功,對于形成、鞏固和發展興趣,有特殊的作用。經常獲得成功,可以使人的需要不斷滿足,心情愉悅,興趣就易于產生和提高。經常獲得成功,并不意味著未遇到過困難;但是,在克服困難、戰勝困難之后獲得成功,會使人得到更大的滿足,從而提高興趣。
要使學生感受到成功和歡樂,就要創造條件,使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這就是說,教師在提出問題和講評作業時,要請優等生回答一些有難度的問題,請學困生回答一些比較容易的題目,這樣便能使每個學生都有可能取得成功。
- 上一篇:藝術教育對學生的好處
- 下一篇:緩解老齡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