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學課程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7 17:25: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線上教學課程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線上教學課程案例

篇1

教學內容設計包括線上課堂、線下課堂、實踐教學內容設計。內容設計時將知識點歸納分為概念型、原理型、實踐型和計算型[4],概念型和原理型知識以線上學習為主,計算型知識需線上和課堂相結合,實踐型知識需線上、課堂和實習三位一體設計。以“壓力容器安全附件爆破片”為例,“爆破片的分類及結構”屬于概念型和原理型知識,教學設計時主要作為線上學習內容,課堂上針對重點內容進行補充;“爆破片的設計計算”屬計算型知識,主要以課堂講授、線下小組合作學習來實現;此外,為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設計了線上拓展資源,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有關的研究成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爆破片的使用和檢驗”,除了線上自主學習、課堂案例討論、還需配合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2教學實施過程

學生通過線上學習完成課前自主學習,發現并提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教師匯總學生的反饋,確定課堂重點,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啟發學生去探究問題,互助協作;課后,學生進行總結復習自主解決問題,還可以根據教師提供的拓展資源進行深度學習;在專業實習時完成相關知識的實踐應用。教學實施過程如圖1所示。線上學習為學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得進行預習、復習、拓展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通過線上學習反饋,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疑惑,從而更有針對性得開展課堂教學。此外,教師共享的課程相關學習資源,能夠擴展學生視野,引導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和課程知識點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深度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發展能力。線下課堂是針對學生發現的問題,師生面對面交流,形成基于問題的對話課堂。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綜合運用案例教學、課堂討論、任務匯報等多種教學方法將課堂變成“學習共同體”,使知識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傳遞與交流。案例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原理和方法的融會貫通能力,如,針對“壓力容器的事故調查與分析”這一內容采用案例教學法,學生通過線上學習了解了壓力容器的事故調查與分析內容及流程;教師在課堂上選取一些典型案例展開進一步講解,強調事故調查分析的關鍵點,并布置案例作業;課后學生隨機分組,合作小組通過搜集資料,協作配合,完成案例作業,并在后續的課堂上進行成果匯報展示。采用課堂討論時,教師可選擇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話題,提前精心設置“問號”,課堂上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廣泛討論,促使學生自主探索打開“問號”。實踐教學是指在實際中檢驗學生對知識、理論和方法的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應用能力。壓力容器安全技術課程適當增加了實踐環節的教學,工廠實習階段,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的現場實踐教學。實習前給學生布置相關任務,學生構建合作小組,做好人員分工、資料查閱、問題討論等前期工作,帶著問題去企業現場實習,與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面對面交流,通過團隊協作解決問題,最后形成實習報告。實踐教學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感性認識和體會,進一步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

2.3教學評價改進

教學評價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應貫穿于課程、教學、學習的全過程。混合式教學以學生發展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評價更加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習過程的評價、評價方式的多樣性[5]。本課程采取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全過程表現和期末考試給出課程考核。線上教學評價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交流、個性探索等;課堂教學評價關注學生的創新思維、表達能力、分析能力等;實踐教學評價注重團隊合作、應用能力、綜合素質等。教學評價過程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線上學習有學生自測和課后測驗,課堂教學時,學生的小組成果匯報評價由組內互評、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構成;實踐項目報告評價由企業人員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評價構成。此外,學生還會在學校的教務處網站進行網上評教,對教師能力、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評價幫助教師持續改進課程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篇2

作者簡介:宮婷,貴州民族大學校長辦公室;楊海能,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2019級法律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與教育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教育”模式在高等院校教學中的應用,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也愈發明顯。傳統行政法學課程教學理念存在滯后性,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教學方法主要是以講課為主,互動交流較少,教學效果不夠理想。混合式教學模式既能體現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作用,又能發揮網絡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有效結合了線上和線下課堂的優勢,是新時期推動高校教學模式改革、提升教學水平的重要路徑。

一、現狀窺視: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授課效果不理想

行政法學課程是高校法學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的課程之一。行政法學涉及多個領域,理論知識較多,在課程安排上一般是將其安排在民法、刑法等基礎學科之后。傳統行政法學教學過程包括三個階段:一是課前階段,主要是教師進行教學內容的準備,學生預習;二是課中階段,是指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基于課件內容進行行政法學知識講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接受知識;三是課后階段,教師的任務主要是布置和批改作業,學習完成作業。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者,是教學的核心環節,學生處于從屬地位。由于師生之間聯系較少,課堂互動不足,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引導不夠,學生缺乏主動參與熱情,這也使教學效果不理想。具體教學情況見表1:

表1:傳統行政法課程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工作情況

總的來說,傳統行政法學課程教學模式存在諸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主導,難以突破傳統教學思想

傳統的行政法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整個教授過程的中心。課堂中教師以理論講授的方式向學生系統的講述行政法學課程知識重點,而學生只需要對講授內容進行記錄和記憶。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始終處于課堂中心,與學生交流互動較少,學生課堂參與熱情不高,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以及知識構建能力的培養。[1]

(二)學生實踐基礎薄弱,學習效果一般

行政法相較于民法和刑法而言,與我們的生活聯系不夠密切,而行政法學的相關知識涉及內容較為復雜,加上學生很少參與行政法的具體案件的處理過程,對行政法不能形成直接的感性認識,也很難真正理解案件,這就導致教師講的口干舌燥,而學生卻一知半解。[2]因此,教師主導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不利用高校培養高素質實用型法律人才目標的實現。

(三)學生被動,缺乏學習自主性

傳統行政法學課程教學模式中,教學方向相對單一,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教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很少讓學生主動參與,對學生的知識理解和掌握情況不夠了解。而部分學生沒有提前預習,缺乏主動思考意識,聽課中理解不深,長時間之后便會對這門課程有了抵觸、畏難情緒。

(四)教學模式固化,缺乏積極創新

傳統的行政法學課程教學是在固定的時間,以課堂為場景,基于課件進行課堂教授,[3]教授的內容主要源自教材大綱,教學方法和手段以電腦課件為主。這種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主要依靠教師的課堂講授。另外,很多教師的對學生的教學培養目標僅為考取較高的書面成績,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創新、應用等能力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4]

二、原因檢視:學生主體地位認識不足,教學模式單一

(一)教學觀念滯后,學生主體地位認識不足

在傳統行政法學課程教學理念理念中,“教”是中心指導思想,教師通過對理論知識進行講授、分析等方式傳授給學生,學生通過聽課和記筆記的方式被動接受,整個授課過程師生之間互動較少,最后學生通過背筆記的方式應對期末考試。[5]雖然學生通過了考試,但他們對行政法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并不深入,缺乏探索意識,實踐運用能力不強。

(二)師生缺乏有效互動,授課過程乏味

傳統行政法學教學模式中,主要是教師教,學生學,師生之間的互動多表現為課堂提問,學生對課程講解以及案例分析很少參與,師生之間聯系較少,課堂生機不足。

此外,傳統的線下課堂中,教師缺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需求的了解,教師講授成為了課堂的主要內容,學生對新知識的主動探索得不到有效的引導和鼓勵。

(三)教學模式單一,創新性不足

行政法學課程教學主要是老師以PPT展示的形式對課程知識進行講解,由原來的口動式灌輸轉變為多媒體式灌輸。講授內容上主要是對概念、原理以及法律特征和實施條件、實施程序進行分析和講解,雖然加入了案例分析,但受實踐因素的限制,學生對具體案例難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再加上許多教師講課內容按部就班,缺乏新穎性,很少結合視頻網絡手段,學生的聽課興趣不高。

(四)考核評價方式單一,激勵措施不足

傳統的行政法學教學評價中,課程完成情況是衡量教師教學情況的主要標準,而對課程設計、學生的參與度、課堂效果等內容重視不夠,容易產生教師敷衍、期末劃重點應付考試等不好的現象。而對于學生,考試成績是評價其學習情況的主要標準,期末成績合格就算完成了這門課程,難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理解程度、實踐運用等情況進行全面評估。

三、解決路徑:構建行政法學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一)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學生主體意識

行政法學和民法、刑法等基礎學科一樣,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因此,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應是行政法學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學生對案例事實的分析和解決能力,通過模擬實踐、角色重演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到行政法學案例之中。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分工、資料收集、交流分享、情境模擬式等形式,實現學生參與式教學,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構建者,而不僅是被動接收者。

(二)創新教學模式,推動線上線下有機結合

在行政法學教學方法上,應從單一走向多元共存的新型教學方式,通過對線下課堂教學的“技術賦能”,實現線上與線下教學共存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通過制作網絡課程、精品課程,利用慕課、雨課堂等在線教學平臺開展線上教學,同時通過交流平臺與學生建立聯系。[6]在線下教學中,教授要將線上與線上的課程知識進行串聯,建立與線上課題的有效銜接,通過建立小組、分配任務、交流分享等形式推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過程,提高學習效果。[7]

(三)優化課程設計,提升教學效果

為提高行政法學課程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生效率,必須開展符合學科特點的課程內容設計。[8]在教學內容上,根據行政法學課程結構,以及線上和線上課題的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實現線上課堂內容與線下教授內容的有效銜接。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可以結合行政法知識章節,對課程內容進行小組分配,由小組成員自主分配任務、收集材料、制作課件,然后通過派代表進行內容講解,與老師和學生交流分享,這樣既能有效提高學生對行政法學課程知識構建的參與程度,也能提升教學效果。

(四)完善課堂監管,健全線上管理監督機制

線上學習不同于線下的面對面授課,教師難以掌握學生的實際聽課情況,這就會出現部分學生拖延、應付甚至是章節測試抄襲等情形。因此,這就需要完善教師作業和截止時間的提醒、課堂簽到等網絡教學平臺的相關監督功能,以此來督促學生按時完成線上課程作業。此外,可以考慮給行政法學任課教師配備一名助理教師,協助任課教師與學生建立良性的互動以及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同時也能分擔教師的線上線下教學監督管理工作。[9]

(五)實施動態考核,創新激勵與考核評價體系

1.多元評價,提高教師教學質量

建立和健全激發教師和學生參與的激勵機制與考核評價體系,是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質量的重要保障。對于教師而言,應當側重對教學過程中的效果進行考核評價,將線上和線下的教學共同納入績效考核范圍之內,通過對教師線上工作量的大小進行量化分析,建立教師和學生依托的多維度評價體系,以減少教學過程中的形式主義。[10]

2.動態考核,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根據行政法學課程的特點,應建立一個理論結合實踐、學習過程與結果同等重要的多元考核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不再局限于期末考試成績,而是將整個學習過程進行整體考核。線上平臺的成績應綜合考慮課程視頻的完成情況、簽到學習情況、線上討論的參與程度以及線上測試等。線下的考核應根據學生課堂中的綜合表現,如資料收集、課堂討論、小組展示等,著重考察學生的分享交流能力,以及對案件的分析合知識的應用能力。[11]

篇3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法;職教云;教學方案;持續學習

1“智慧職教云”平臺的優勢

混合教育模式能夠使師生共同走進課程,體驗、感受、領悟和思考,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不僅充分發揮了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還能調動學生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1]。目前,典型的混合式教學平臺有學堂在線、藍墨云班課、智慧職教云等。每個平臺都有其優點:第一,學堂在線是免費公開的MOOC平臺,是國家教育部大力建設的,國內外一流名校開設的免費網絡學習的平臺,主要是研究生和本科階段的教學資源。第二,藍墨云班課是一款由藍墨科技推出的移動教學App,主要由任課教師組織資源,實現混合教學,最大的缺陷是沒有標準的職業教育資源庫支持。第三,“智慧職教云”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設和運營的職業教育數字化學習中心,是一個職業教育數字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和在線教學服務平臺,是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項目建設成果面向全社會共享的指定平臺。三個平臺各有特色,“智慧職教云”整合了國家項目成果和自有資源,構建專屬在線課程,支持混合式學習、翻轉課堂等教學創新實踐,助力“互聯網+”時代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翻轉課堂作為國內外教育改革的新浪潮[2],已經逐步成為職業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

2以“智慧職教云”為支撐的混合式教學課程設計實例

基于國家職業教育資源庫的建設成果,我們將混合式教學方式應用于2017年春季,面向烏魯木齊職業大學信息管理、計算機網絡及物聯網應用技術三個專業學生開授的“Java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修課學生為118人。課程結合筆者主持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在程序設計教學中的實證研究”課題,采用“智慧職教云”平臺輔助教學并進行教學改革嘗試。課程設計將課堂教學與云平臺學習同步。學生自我學習和教師講解異步教學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一個持續學習的環境,主要包含建構基于國家職業教育資源庫的云平臺學習環境設計、線上線下的課程內容設計、多元互動的學習活動設計以及多維度的學習評價方式等。

2.1現代職場化教學設計“職場化”

教學設計是職業教育內核,利用混合式教學方法將“職場化”融入線上與線下各環節,并根據職業素養貫穿于教學始終。職業院校在“職場化”教學過程設計中,線上資源的職場化特點,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上,選取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要求等密切相關的知識點。線下教學中,可以借助公司、車間、實訓室等職場化環境,根據企業真實生產任務設計課堂任務,實施行動導向教學,引導學生或獨立或小組完成任務、項目或作業,并依據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實施評價,以產品或商品的標準評價學生的實戰作業。傳統Java語言程序設計教學與學生就業崗位關聯度較小,與項目的聯系不緊密,學生不清楚學習了一門語言后到底能做出怎么樣的項目,更找不到入門的切入點以及學習方式、方法。為了讓學生能夠盡早有清晰的職業目標,在校期間更有針對性地為以后的職場生涯打好基礎,做好準備,對大一、大二學生的Java語言課程引入大學生職場入門成長計劃。課程教學設計時結合崗位需求引入項目實戰,根據一線職場專家給出的建議,讓大一、大二的同學們了解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在教學實施環節中,通過協同平臺企業工程師手把手與同學們一起進行項目實訓,提前讓學生了解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培養良好的編程習慣,學習編程中的核心思想,避免寫出低效冗余的代碼,提升編寫效率。

2.2線上線下課程內容設計

互動混合式教學借助互聯網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將MOOC、微課、翻轉課堂等熱議的網絡教學模式與傳統課堂面對面教學的優勢相結合,彌補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3]。現代職教課程可概括為“線上、線下、職場化”。基本做法是將在線教學與面對面課堂教學進行一體化設計,教師提前錄制教學微視頻等課程資源上傳到教學平臺,學生課前登錄教學平臺觀看課件、視頻,在線測試、討論或作業。教師根據學生在線學習情況,完善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開展分組討論、項目實戰、任務學習、展示交流、作業及評價等活動,教師主要負責解疑答惑、組織活動。本門課程的三個學習角度:第一,從“新疆軟件園常見的Java就業需求”開始,了解目前新疆IT就業市場上提供的主要職位及這些職位技術要求,幫助學生清晰定位。第二,“JavaSE基礎案例”要求學生具有一定Java語言基礎,通過案例讓學生體會到學習Java語言的樂趣,深入掌握面向對象思想,熟練使用常用的API,鞏固和拓展Java程序設計。第三,“前沿技術介紹”主要實現“機器學習”的基礎案例,該階段內容是IT行業的前沿技術,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感受編程的魅力。本課程所有知識點以案例為驅動,在實訓過程中對基礎知識逐個擊破。線上課程資源涵蓋常見技術方向和前沿技術介紹,使學生充分開拓行業視野,進行市場定位,零基礎授課,無須相關技術儲備,適合已經步入大一、大二具有一定自學能力的學員。線上課程共涵蓋了Web前端及Java軟件開發10個案例,所有案例都逐一進行拆解,保證學習者根據課件即可完成整個項目。課程穿插企業中的開發規范,課程中的重難點詳解,更有答疑和教務服務,為學生營造一個最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習者快速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學習者完整實現課程中的案例,能夠深入掌握Java核心編程及開發規范,為后續學習Java技術生態鏈打下必要的基礎。

2.3知識拓展

教師在智慧職教云上安排了課后拓展階段,提出思考問題,進行頭腦風暴,拓展知識視野,進一步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移動終端和PC終端訪問智慧職教云平臺,學習任課教師構建的一體化教學資源。這樣既培養學生進行持續學習,提升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又對已學知識進行檢測。在課堂中,采用限時習題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注意力,課前預習、提問、頭腦風暴等環節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課前、課后要求學生完成在線學習視頻和PPT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持續學習;對于任課教師,在“智慧職教云”平臺上學生所有的學習行為數據將被自動采集、分析及統計,這有助于任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量化,并可以清晰地把握學生的學習軌跡。通過小測試提升學生對課程內容持續關注度,測試可以采用線上線下兩種方式進行。在職教云平臺上小測試、提問及頭腦風暴等互動活動,評價采用分組互評、學生互評、教師參評等方式進行。這個環節著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可以采用簽到功能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持續學習。

2.4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

傳統的評價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目前的教學模式,尤其是紙質的試卷也不利于保存和統計。利用信息化平臺,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摒棄了傳統的“一張試卷定乾坤”的學習評價方式。在混合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采用小組互評、多方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整個評價過程可以分為準備階段、評價階段、總結階段三部分:第一,準備階段。針對學生能力的差別進行均衡分組,確保組間競爭的公平性。為每個分組任命小組長,確保小組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明確分組考核規則,確保每個小組能夠按照學習目標進行組織活動。第二,評價階段。根據學習目標選擇不同的評價方式進行評價。例如,學習目標為論文、項目策劃書、實驗報告等,可以要求小組完成相應任務的演示文檔或2000字以上的實驗報告,然后在規定的時間內,每個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展示,其他小組的同學給出分數并評價,最后由教師總結。該考核方式側重學生在作品展示及課堂中表現能力的考核。第三,總結階段。通過設定章節和評價類型權重方式,結合學生的具體表現,修正相應的評價結果,最后利用平臺的統計功能給出學生的綜合成績。通過綜合考核方式,既注重了“知”的考核,又關注了學生“識”的考核,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團隊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文獻檢索、應激反應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

3混合式教學實施成效分析

“互聯網+”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和國家職業教育資源庫的建立,極大推動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為學生提供了隨時隨地學習的混合式學習環境,并促進了學習持續化學習新常態,值得推廣。通過職教云平臺的運用,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提供了時間和空間的延續;一體化教學中的云課堂、微視頻、課中小練習的應用不但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學習過程中的多元評價方式將學生學習過程逐步量化,為教師的教提供參考和反饋。智慧職教云平臺的應用使得教學活動的教與學變得容易,卻忽略了教師對信息素養的要求。如何借助信息技術把傳統學習與在線學習、遠程學習結合在一起[4],對教師的一體化教學組織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因此,在充分利用國家職業教育資源庫的同時,要注重本地學生的特點,將傳統教學融入到一體化教學中。教師要將信息化教學的挑戰看成時代賦予的歷史機遇,以開放的心態積極參與混合式教學的實踐與探索,為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實證。

篇4

教育的本質目標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專業性、綜合性人才,從科學知識的本質性層次發展生產力,優化社會經濟發展結構,最終有效推動國家的快速發展。網絡教育《西方經濟學》作為成人職業教育的經濟管理類的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平臺的有效打造、教學模式的有效創新直接關系到不同職業能力層次學生學習的效果。文章立足于專科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視角,在深度剖析《西方經濟學》傳統教學模式不足的基礎上,構建新型職業能力分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網絡教育案例教學模式創新的措施。

關鍵詞:

網絡教育;案例教學;存在問題;措施

一、網絡教育

《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網絡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即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它突破了時空的界限,學生可以通過面授、互聯網、電視廣播、輔導專線等多條渠道進行學習。網絡教育的教學對象不限年齡,性別。通過這個教育過程,使網絡教育學生可以增長能力、豐富知識、提高技術和專業資格,或轉向新的方向。網絡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在許多地方都有區別。專科學生網絡教育《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的目標,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引導學生系統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體系;第二,推動學生掌握對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技能,基本的經濟思維,并學會用經濟思維解釋經濟現象;第三,促進學生培養網絡教育的職業性和技術性,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適應崗位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際應用能力。

二、傳統網絡教育《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一)過度注重應試結果,忽略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

《西方經濟學》網絡教育的專科學生群體,有著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相對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而言,其文化基礎較差,入學成績普遍偏低,因此,其實際的專業知識水平尤其是抽象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遠不如普通全日制大學生的基礎扎實。另一方面,部分網絡教育的學生不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使他們掌握知識的進程相對緩慢。在這種情況下,網絡教學傳統模式以應試目的為主,認為學習主要是為了獲取文憑,課程期末考核也仍以筆試為主,使學生往往趨向于死記硬背,力求考試過關,缺乏自主性、探討性學習的積極能動活力,而忽略了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特別是西方經濟學基礎理論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應用引導,使得多數學習《西方經濟學》課程的學生在工作崗位和日常生活中不能將所學知識應用自如,相應的職業能力沒有得到培養。

(二)教學案例的選擇沒有和職業能力培養相關聯,缺乏分類和層次性

一方面,《西方經濟學》課程的理論知識內容豐富、覆蓋面廣,涉及到的模型分析較為抽象。另一方面,網絡教育學生本身的自有能力不足。因此,隨著課程教學難度的不斷深化,會迫使學生在受自身教學基礎等因素的限制下,壓力不斷增加。在這種對比鮮明的環境下,傳統教學模式過分注重知識點的傳授而忽略社會現實案例的引入,更缺乏對來自不同職業層級學生綜合能力的分類,導致《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缺乏專業針對性,與社會工作的諸多現實的操作技能不相匹配,學生個性化培養特色遠遠不夠,也正是因為缺少相應的課程實踐訓練和成人學生的職業能力訓練,導致許多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消磨興趣,日益消減學習動力。

(三)工學矛盾突出,師生之間有效溝通渠道不足

廣大網絡教育的學生是來自社會的各個工作階層,大多數是在職學習生,學習的起點與基礎也各不相同。因此,對網絡教育的學生而言,《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的目的不應僅停留在“打基礎,引入場”層面,更多的是要在督促學生需要掌握基礎內容、鍛煉自主學習技能、培養學習興趣下功夫。但面對學生在學習、工作和家庭時間上的矛盾,傳統網絡教育模式中非常缺乏師生之間有效溝通的渠道,使得很多學生遇到問題時不知該如何聯系老師,老師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了解,這種師生交流“斷層”局面,在網絡教育課程學習時有限的限制下變得更為突出,是造成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興趣不高,自主學習熱情不高,最終造成學習效率低下的關鍵性因素。

(四)課程考核方式單一,以終結性考核為主

課程考核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必備檢驗。在傳統《西方經濟學》網絡教育模式中,雖然也有日常的形成性考核占據一定比例,但總體來看,仍然堅持以終結性考核為主。從客觀角度而言,這種考核方式側重于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具有一定的知識鞏固作用,但從長遠學習及學生自身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而言,忽略了學生的日常學習評價、知識運用能力,以及成人學生最重要的職業技能考察。在這樣的考核環境中,學生通常是依靠老師劃定考核范圍和重點進行復習,常常借助死記硬背方式通過考核,而從其本身而言,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程度遠遠不足,這就導致網絡教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學生職業能力分類體系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的體現

關于成人高等教育職業能力的分類,安德森和馬歇爾在1994年出版的《核心能力與特定的職業核心能力》一書提出核心能力的分類,將職業能力分為基本能力、職業核心能力、概要能力三類。本文在此基礎上,根據網絡教育的教育特點和培養目標,研究、制定出一套新的職業能力分類指標體系。在新分類體系構建中,將網絡教育學生的職業能力主要分成兩大類:基本職業能力和專業職業能力。基本職業能力細分為知識類和技術類,知識類分為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技術類分為觀察能力、領導能力等。專業職業能力又分數理分析、經濟建模、實際運用、職業規劃四類,每類下面又再細分相應的小類,從而構建出層次更為鮮明的職業能力分類體系及其在《西方經濟學》課程教育中的體現。

四、進一步提升網絡教育《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效果的措施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實用性課程,要求學生充分做到學以致用,對于網絡教育的學生,更應通過課程學習著重培養自己的綜合性職業能力。本文認為,網絡教育《西方經濟學》課程可以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推動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模式的創新,建立起“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有效結合的案例教學新模式。

(一)推動線下教學模式創新,加大案例教學實施力度

在網絡教育過程中,線下的面授輔導環節可以作為網絡教育的輔助教學手段,成為學生在線學習的一個重要補充,主要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課程重點和難點。首先,傳統的線下面授輔導教學重在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缺乏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因此,要在對傳統教學模式中理論知識充分梳理的前提下,針對成人專科學生,選取基本性、簡單化、貼近生活的案例進行講解,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減少對單純數學模型、公式的推導;其次,加大案例教學實施力度,既要廣度延伸,又要深度研討。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傳統面授輔導教學中也夾雜著暫時性、短效性的案例講解,但這種非正式化的案例疏導成效甚微。只有緊密結合學生們的成長、工作、學習環境,充分考慮學生的職業能力素養情況,以全面案例教學的理念推行有針對性的案例教學改革,才能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加強其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擴充案例教學層次,富化教學支持方式

1.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式擴充。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靈活安排案例組合及闡釋的形式。例如,教師可以在在線課程頁面每一章添加引導性案例,引導學生進入這一章節的學習,學生再根據教師推薦的學習安排把握進度,完成各章節的學習。如以中國石油公司的油價壟斷為引導案例,引出“自然壟斷”的知識點,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同時,線下的面授輔導環節可以設置小組討論,擴充其他的與“自然壟斷”相關的案例,讓學生在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的基礎上從經濟學的角度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自由發言來把握他們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從而形成“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的有效結合。

2.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資源,生活中有大量的經濟學現象,這些經濟學現象都可以在教學中以視頻案例和音頻案例的形式呈現出來。如制作視頻教學案例,方便學生線上收看;制作音頻教學案例,方便學生在線下收聽,更豐富了學生的“線下學習”。

3.學生要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除了個人的努力外,離不開老師的及時答疑。教師可以開展網上實時與非實時的教學活動,以某一知識點或者某一具體案例為話題,進行在線討論,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三)增強案例集的廣度和深度研討,提升教材實用性

1.應增強案例集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創新。好的案例是實施案例教學模式的重要基礎。《西方經濟學》課程網絡教育領域的教學案例更需要結合本研究領域特點進行精心編撰。為有效實施案例教學改革升級,必須盡其所能地繼續填充、完善案例集,讓其在涵蓋西方經濟學的各重點板塊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反應社會經濟發展現象,并結合網絡教育領域學生的特點側重加強學生的各項職業能力培養。針對經濟形勢的日益變化,網絡教育全局知識體系都急需豐富和完善,必須著眼于提高網絡教育領域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首要目標,針對學生基礎普遍較弱、應試目的明顯、學習缺乏主動性的特點進行編寫,爭取達到實用性與趣味性的雙重目標,將案例集建設成高質量、系統性的案例庫。

2.要充分提升教材的實用性。在擴充案例集內容的同時,還需要有效考慮到網絡教育學生的目標性和職能層次性,定期對《西方經濟學》材料的相關內容進行完善性修改,結合經濟學教材的基本知識元素,融入案例考察,做好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的交融。

(四)建立科學的考核方式,促進考評體系優化升級

教學模式的效果離不開考核,科學性的考核方式是推動網絡教育《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新模式順利推行的重要保證。對網絡教育學生課程學習的考核,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核應大于對基本理論知識的考核。在考核方法上,規范化的考核指標不僅包括期末試卷成績,還應結合學生平時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綜合評定,合理調整二者之間的比重,為此,應重點改革以往以期末閉卷方式為主的終結性考核方式,推進過程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等多種考核方式。例如學生總成績=形成性考核+終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線下測評”和“線上測評”相結合的方式,“線下測評”主要是基于面授輔導環節的測評,可以設置為“某一情景案例的小組討論式考核”、“線上測評”主要是學生在線完成章節作業。

作者:周祥 趙鴻鷂 單位:四川廣播電視大學

參考文獻:

[1]歐陽金瓊,劉春風.《西方經濟學》本科教材建設改革思路———以人大版教材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6(07).

[2]彭光細.試論講好導論這一課在《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企業導報,2016(08).

[3]董彥龍.基于“微博”動態案例庫的“微案例”教學研究與實踐[J].新課程研究,2016(01).

篇5

[關鍵詞] 互聯網+;微格精品視頻:O2O;無機化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12-0097-03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環境下高等教育教學方式不斷發展和創新,先進的教學手段得以充分利用,具有輻射范圍廣的優勢,擺脫了時間空間的局限[1],從而成就了課堂教學改革的邏輯新起點,就是將“以教為中心”的課堂轉變為“以學為中心”的課堂,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場所,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在“互聯網+”時代,更要關注人才素養的綜合型、創造性和個性化,因此,老師唯有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不斷加強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才能不落后于時代對高等教育者的要求。

無機化學是研究無機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科學,是化工學院材料化學專業學生的第一門重要基礎專業課,對學生從中學進入大學所學的各門專業化學課程的學習起橋梁作用,同時又是與中學化學教學內容關系最密切的專業課。在教學內容方面起到承前啟后作用。無機化學課程的紐帶作用,要求課程教學由淺入深,詳略得當。但是,由于課時有限,只有64學時的課程要涵蓋大量的知識要點,所以在課堂上很多重點難點課程只能略講,甚至是自學,由于缺乏一定的引導,使學生自學效率和效果不佳;大量經典例題不能在課堂上體現,完全沒有講解習題和作業題的時間,只能通過批改作業的方式給學生反饋,但是限于時間,不能做到每位學生都面批,影響反饋效果;尤其單元測驗沒有時間完成,無法真正體現學生的平時狀態和個性問題。因此,開發建設可供學生自主完成教學設計、協作活動的開放的網絡課程,尤其是精品視頻課程,不論是對于材化專業的學生,還是教學一線的教師來說,都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借助于精品網絡課程,使學生能夠利用微格教學實驗室進行模擬課堂教學場景或是參照優秀的教學視頻尋找差距,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利用資源庫提供的教學設計案例和背景知識創設問題情境;個性化的答疑系統和論壇相互交流有助于專家和用戶及時溝通;小組合作完成探究活動設計彌補網絡虛擬環境對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的限制;利用網上試題系統完成作業和測試;同時網上的電子教案方便學生復習,也為教師提供方便。隨著網絡資源的發展,無機化學課的課件、素材、案例等都可以借助網絡以數字形式傳播到每個手里。因此,無機化學課程教師應該將現代科技手段,融入到日常教學當中。從教學內容的效果來看,微信、QQ在學生群體中的盛行,使得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能夠以圖片、音頻、視頻等學生的形式展示出來,增加課程趣味性。本文介紹了針對工科院校的大一學生的無機化學課程,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建設微格精品視頻課程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文本、聲音、圖片、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表述教學內容;力求使整個課程動靜相宜、聲像結合、圖文并茂、問答及時、現實和虛擬相交叉;多種導航手段同時應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創造激情,促進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綜合發展,以達到培養學生科學教學技能的教學目的。

一 課程建設目標

教學模式是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而化學本身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知識性與技術型巨強,課程容量大與課時短的特點使得其教學模式的創新成為當前必學解決的問題。

在過去十多年的無機化學教學實踐中,教育實踐者已經形成問題導向型、案例教學型、模擬教學型、互動教學型、研究教學型等多種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無機化學培養的目標,但還遠遠不能滿足實踐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尤其是在面對教學中理論講授實踐教學的關系、知識講授與技能培養的關系、過程考核與目標達成的關系、理念滲透與素質養成的關系等方面問題時,很難給出圓滿的答卷。經過多年的無機化學課程教學實踐,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網絡平臺的視角,提出了無機化學的O2O教學模式,試圖能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通過使用互聯網有效傳遞信息,將網絡與課堂有效協同,從事實現教學效果的突破。無機化學O2O教學模式旨在經過課堂學習,回歸網絡學習、討論的教學模式。該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獎課堂限制于“課堂”之內的格局,突破時間、空間的阻隔,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系統的有機協同。

O2O這個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國, Alex Rampell將該模式定義為Online to Offline ,即O2O。O2O模式原意是指電子商務中在線與離線的協同,是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線上交易平臺相結合,以互聯網為線下交易前臺,線上攬客,線下服務。廣義的O2O不再局限于從“線上到線下”,只要同時涉及到線上和線下的都可以統稱為O2O[2]。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尤其是二維碼和定位技術使得線上、線下業務整合更為順暢。電子商務關系如此,教育領域同樣如此,隨著在線教育的發展,在線教育與線下教育的交錯融合形成了教育O2O模式。嘗試給出教育O2O的如下定義:教育O2O就是指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環境中,傳統的課堂教學(線下)與現代網絡教育(線上)優勢互補、深度融合,將網絡的豐富資源與學習工具和課堂的有效控制結合起來,將課堂教學時空延伸到網絡的新型混合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下的無機化學將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使得學生的主動學習性加強。學生在上完課程后也具有較高的技能和實際應用能力。

二 課程建設方案

無機化學O2O教學模式將現在科學技術及先進的教學理論和平臺納入到教學體系當中,充分發揮其中各子系統的優勢,通過系統的自組織,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大化的過程。其基本結構見圖1。在線教育O2O的教學模式是將傳統課堂分成線上網絡部分和線下課堂兩部分進行。線上網絡部分主要完成知識點的講解,而線下實踐教學主要完成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線上網絡教學包含知識點講解和練習兩部分。對于面向無計化學這門課而言,傳統的上課方式受到時間限制不可能將一次課程時間全部花在重點、難點上講解,這部分知識的在線教育的優勢在于不受課堂時間限制,對于教學內容可以精心準備。課程知識內容中的重點、難點部分可以進行深入詳細的解析,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程度暫停或者回放視頻,也可以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而在傳統高校的課堂上,很難兼顧那么全面。任課老師還可以將練習搬到網上來進行,利用學校的教學系統可以組建課程題庫。針對課程章節建立相應的題目,幫助學生對理論部分更好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將學生做的習題情況進行收集分析,找出學生容易出錯的部分,在線下的課程教學的時候可以有針對的進行講解。

吸收就考驗學生的理解力。線下課堂將課堂搬到機房,自習室,圖書館等,既可以進行主題討論,又可以馬上開始作業習題或項目實踐。主題討論的目的就是帶動學生,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目前,在教學模式上,中國大學與西方大學的差異就是這種互動性。探究式、討論式、互動式,才能使學生處于高度興奮之中,這樣學生抓住知識、思考知識的效率才最高。在線下課程上組建小組,布置課程主題討論案例,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解決案例,讓學生在討論中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主題討論可以由基礎到復雜的一個個課程案例組成,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可以利用身邊的電腦、手機進行應用實踐。對于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不容易理解的部分,老師可以進行引導和啟發。幫助學生建立如何分析問題,如何查閱相關資料,如何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完成后,可以讓學生對答案進行總結和優化,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課程學習到一定階段還可以開展項目案例,利用小組方式共同協作解決項目。每位學生分工完成項目案例中的一部分,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培養團隊合作能力。

1 一個中心:課程資源網

由圖1可見,教學關系系統由教師、學生、SNS平臺、課堂、課程資源網等各要素組成。在該設計中,課程資源網是整個教學體系的中心,主要開設課程介紹、主講教師、課程通知、教學大綱、教學資料、作業提交、互動平臺入口等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微格課程。微格課程視頻,需要查閱現有的資源課程,了解時展和學生的需求,適時適當地選擇題目,不但要有“科技含量”,而且需要充分考慮“普及”要求,進而確定教學內容和選擇創新教學方法是至關重要的。微格課程視頻更注重的是前沿性、專題性,主要是以能激發在校學生及學習興趣,啟迪智慧,傳播前沿科學知識的內容為主,在教學中注重經典理論與現代科學前沿相結合,使學生能自覺地將經典的內容與當今化學發展的前沿領域串聯起來,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來指導科學實踐的能力。微格課程和普通課堂教學不一樣,教師通過一些語言技巧吸引觀眾,比如幽默的語言,交互式的對話風格,在教學中通過開放而思辨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對知識內容形成深層次的理解。

通過該課程資源網將教師與學生兩大教學關系主體,SNS和課堂兩大教學互動平臺進行整合,實現教學系統的一體化、系統化,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打下基礎。

2 兩大平臺:SNS平臺和傳統課堂教學平臺

所謂SNS,即Social Network Software,是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產生的基于網絡社交應用軟件,當前使用較為普遍的包括QQ、微信、微博等。O2O教學模式州立構建兩大教學平臺,將SNS平臺與傳統課堂教學平臺至于同等地位,通過使兩大平臺充分融合,重構基于網絡和現實的新型教學流程,實現師生互動、信息共享、問題討論等環節的便捷性、高效性,從而在根本上突破傳統教學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線上線下學時分配為:線下64學時,線上保證至少64學時。

3 三個子系統:教師、教學和教學

“互聯網+”背景下的O2O教學模式構建三個動態的子系統,教師系統、學生系統和教學系統,這三個子系統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大系統。教師系統指教師基于課程資源網和兩個教學平臺進行課前備課、課中講解、課后反思的循環回路;學生系統指學生基于課程資源網和兩個教學平臺進行的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程復習的循環回路;教學系統指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題基于課程資源網和兩個教學平臺進行的課前輔導、課中教學、課后研討的循環回路。三個子系統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融合,構成了整個過程的信息流動系統,確定了O2O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

4 線上資源建設

“互聯網+”背景下的O2O教學模式基于協同學的視角將各教學要素置于系統的環境之中,任何一個組成要素都是一個變量,都會成為影響系統效能的一個因素。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首先要在師生之間建立起系統觀念,明確自身在系統當中充當的角色和定位,并積極參與系統目標的實現。其次,對教學系統中的各要素進行充分整合。要合理定位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互動平臺的功能,做到既能有效利用傳統課堂教學的豐富經驗,又能發揮網絡教學平臺的積極優勢,從而使二者進行優勢互補,互相促進。第三,教學流程的設置注重系統性。課程資源網既是教學流程的起點也是終點,教師備課、授課、教學反思、學生預習、學習、復習都要基于課程網,而同時整個流程又進一步完善了課程網資源。

線上資源會將無機化學劃分為幾十個乃至上百個單元,錄制精品微格課程視頻,供線下教學前后使用(1個學時使用若干個單元),將整節課分割成若干重點難點單元,有利于隨時查看、學習。

教師通過教學平臺課程相關教學視頻資料,組建習題庫。學生可以用自己的學號登錄觀看視頻或者做題,平臺收集學生的做題情況提供給老師進行分析。網絡教學平臺還提供網絡討論區,學生可以問題,回答他人的問題或者對某部分知識點進行討論等。

5 線下教學方法改革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學各要素都處于教師的“設計”之中,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雖然一再強調學生主體,但在既定教學模式之下很難實現。“互聯網+”背景下的O2O教學模式摒棄傳統教學改革中學生主體的理念,強調兩個主體、兩個積極性,即教師和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協同互動,共同參與教學的設計和實施,充分發揮各自的積極性,實現各子系統目標的基礎之上,爭取教學系統總目標的最優化。整個過程中,既強調教師與學生的充分協同,也注重系統其他各要素之間的協同,消除系統中的“短板”,將互聯網和實體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系統目標最大化。

三 考核方法

考核評價是反映學習質量、檢驗效果的主要手段,這有利于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與人才質量檢測。采用新的課程教學模式后,考核評價體系也應從3個方面進行:學生的課堂出勤率、線上課時數以及完成作業(測驗)情況是其參加考試獲得課程成績的必要條件,所以可以將課堂表現按20%計,線上課時數按20%,作業(測驗)按30%,期末考試按30%計。

四 實驗教學改革

對無機化學的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進行優化,選用先進教材、科學取舍內容,使教學內容不失科學性和系統性而更具針對性;教學手段多元化,教學方法適宜,并做到理論與實驗課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理論指導實驗,在實驗中驗證理論的真實有效性,同時利用實驗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

總之,在“互聯網+”時期,大數據、云計算、移動通信技術等逐漸與教育結合,進而出現了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名詞,互聯網正在從教育的“邊緣”侵入教育的“核心”,“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較為徹底的落實,教師由教學主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 “互聯網+”時代,由傳統的教師集體授課、學生接受學習,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深度學習,授課形式除了教師授課外,還包括遠程學習、網絡學習,實現線上與線下、校園與企業、本校與他校學習的有機融合。

在“互聯網+”背景下,建設精品微格教學視頻,將在線教育O2O與傳統課堂相結合,利用各自的優勢應用在教學模式改革中,對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從新的模式出發,既能從網絡高效的吸收理論知識,也能從實踐教學中獲得較強的動手能力。還在主題討論、項目實踐等教學環境中鍛煉了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學生成為應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新文科;成本會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7-0-02

2019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提出“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引領帶動高校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內涵提升,做強主干專業,打造特色優勢專業,升級改造傳統專業,堅決淘汰不能適應社會需求變化的專業”,以深化高校專業供給側改革。同時針對課程建設,高教司提出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態,推動課堂教學革命以打造線上、線下混合“金課”全面課程建設質量①。“新文科”最早由美國希拉姆學院提出,其具體含義可界定為: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依托新技術重組傳統文科,融入新技術,通過文理交叉,實現跨學科的綜合學習[1-5]。在“新文科”頂層設計背景下,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結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從財會專業核心課程—《成本會計》的實際現狀出發,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構建跨學科的培養模式,促進成本會計教學改革,以打造“新文科”建設要求,完成應用型財務人才培養目標。

一、《成本會計》課程概述及教學中存在問題

(一)課程概述

《成本會計》作為財會專業的核心課程,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一般開設于大二學年,是在財會學生初步學習《基礎會計》《初級會計實務》的基礎上開設的。《成本會計》課程為后續的《財務管理》《中級會計實務》《管理會計》等理論課程、《成本會計課程設計》《會計實務綜合實訓》《財務成本管理綜合實訓》《VBSE財務綜合實訓》等實踐課程奠定理論基礎。《成本會計》一般理論課程控制在30個課時,課程主要包括:總論、工業企業成本核算要求及一般程序、費用在各種產品以及期間費用之間的歸集和分配、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歸集和分配、產品成本計算的方法、成本報表與成本分析,總共六大章節內容,總體上呈顯出課時少、任務重、核算方法多、核算程序復雜、實踐性強等特征。《成本會計》課程的學習,對于提升學生準確核算企業產品成本、進行成本分析、探索財務管理創新能力、滿足企業實際崗位需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問題

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中關于《成本會計》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內容陳舊、重理論、輕實踐。一方面,當前《成本會計》教學中往往是以工業企業的生產制造流程進行費用的歸集、分配、產品成本核算。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基本上已進入服務業社會,多數財會畢業生工作單位性質為服務業、物流企業、建筑施工企業、房地產企業等等。因此,財會專業畢業生所儲備的理論知識和當前社會實際需求出現了錯位,導致工作中應用能力弱。另一方面,《成本會計》教學中過多強調費用歸集分配方法、產品成本核算方法的理論講解,忽略如何具體把這些方法應用到企業中,在《成本會計課程設計》實踐課程中也是簡單的以某制造企業為例,機械化應用一些企業產品成本核算的流程,缺乏實際全面的企業案例。

2.教學方法單一。目前,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在講解《成本會計》時基本上仍是“填鴨式”的教學,主要還是依靠PPT講解,教學方法、手段較為單一。由于《成本會計》中涉及到繁雜的費用分配方法、產品成本核算方法,單一式的講解較為枯燥,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另外,這種單一式的教學方法,只是讓學生懂得了如何計算產品成本

數值,而不能讓學生真正明白因何計算。由于教學中缺乏

對企業業務的了解,當真正走向工作崗位時,遇到企業實

務成本核算時,往往不知所措,這并不符合應用型高校培養目標。

3.課時不夠。企業成本核算貫穿采購、生產加工、銷售等全流程,涉及到企業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考核各個環節,核算范圍廣、流程復雜,在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中主要是針對費用的歸集和分配、產品成本的計算,而對于成本報表編制、成本分析由于課時量不夠,較少涉及。而成本報表和成本分析是各種費用、成本歸集、分配的最終目的,在整個成本會計中是最重要的內容。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鑒于課時所限,無法全面涉及。

4.課堂教學與其他學科融合性不強。目前,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講授《成本會計》過程中,過多強調成本費用的歸集、分配以及產品成本的核算,而這些內容與管理會計中的責任、控制會計結合相對緊密。此外,成本核算的各種方法也借鑒了經濟統計學中的方法。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視這些學科之間的融合,導致學科之間出現“割裂”現象,不符合“新文科”頂層設計的理念。

二、“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成本會計教學改革

《成本會計》作為財會專業核心課程,也是“新文科”建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存在諸多教學問題,迫切需要在“新文科”頂層設計背景下,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結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一)樹立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教學理念

“新文科”頂層設計本質是實現學科交叉、跨學科綜合學習。因此,《成本會計》教學改革中首先要符合“新文科”頂層設計,結合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計算機技術,努力實現財務云計算、財務共享落地到《成本會計》等財務課程中,逐步進行財務學與計算機等學科融合。此外,針對成本核算方法借鑒了經濟統計學中的方法,也可在教學中落實統計學與成本會計的融合。逐漸培養學生打破學科間界限,進行跨學科綜合學習的能力,樹立并落實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教學理念。

(二)優化《成本會計》教學內容

針對上文中對《成本會計》教學問題剖析,結合“新文科”背景,從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出發。針對就業市場需求,著重講解建筑施工企業、房地產企業以及物流企業等服務業產品成本的核算。依托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努力將合作企業往年經營真實數據按照企業類型形成不同的教學案例,應用到《成本會計》教學中。同時,這些具體企業實際教學案例,可按照不同企業類型形成《成本會計課程設計》,充實《成本會計》實踐教學。

此外,要突出作業成本、質量成本、環境成本等《成本會計》前沿問題的講解,結合合作企業逐步實現前沿問題在具體企業應用的案例講解。最后,突出成本報表和成本分析這部分內容講解,以往受限于學時,無法展開成本報表和成本分析講解,而這部分內容在具體企業應用中尤為重要,可通過擴展課時量解決,亦可將此部分內容應用到具體企業《成本會計課程設計》實踐教學中講解。

(三)融合多種教學方法

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單一“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成本會計》教學改革面臨最大的問題。因此,結合筆者教學的實踐經驗,以SPOC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法,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翻轉課堂進行探索性學習、協作學習。具體操作為:首先,將《成本會計》每個知識點錄制成在線開放課程在線上,在每節課之前,由學生自主學習觀看,以小組形式,匯總知識點疑問;然后,線下課堂上由每個小組按照順序拋出問題,先有其他組嘗試解答,然后由教師解答、總結;最后,課堂結束時由教師關于本節課的延伸企業案例,由學生寫出企業案例感想,學生先互評再由教師在線上以直播形式進行點評。通過一學期實踐表明,對于自主性較強的學生,這種混合教學方法效果較好,但自主性較差的學生存在“搭便車”現象,需要教師負責督促。此外,逆向思維法、啟發教學法,已在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得以應用,筆者也將深入調研上述兩種方法的具體應用。

(四)優化課程評價考核辦法

目前,在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中《成本會計》以考試課形式,期末試卷成績占到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占到總成績30%,進而評判學生學習成績優劣,這種考核方式應試成分所占比重較大,且平時成績(考勤、作業)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契合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因此,應通過多樣化、過程化考核學生《成本會計》學習狀況,突出教學中課堂參與、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所占期末總成績比重,特別是案例分析所占比重,真正考核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篇7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模式;翻轉課堂

1 實施背景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自2000年發展處大量的公開免費線上教學課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稱之為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媒體廣告制作》課程在此基礎上開展混合式教學課程改革,借鑒MOOC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立足高職教育特色,對職業教育課程進行開發,實現教育工具資源多元化,旨在提高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效果,使學習方式靈活,受眾面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教師可以充分的為學生答疑解惑,從而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

2 典型作法與效果

2.1 混合式教學改革課程整體設計與情景式教學任務選取

《媒體廣告制作》課程設計為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顯現主體地位,采用協作學習,自主學習、情境創設的方式設計教學活動,提取教學任務。通過課前、課程兩個階段的設計以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

《媒體廣告制作》作為影視動漫類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使用Maya、AE等影視后期特效軟件設計制作影視欄目包裝、視頻廣告的方法與技巧,使學生具備應用影音編輯及設計能力。課程任務本著由淺入深,由簡入繁,由易入難的原則,選取案例,將教學內容劃分為任務進行學習。

2.2 微視頻設計與制作技巧

《媒體廣告制作》課程由于教學內容以計算機操作為主,適宜采用錄屏方式記錄教學內容。除了線上學習教學視頻以外,在教學平臺中附加類似效果的拓展教學視頻,豐富學生學習效果,提出類似問題的解決與設計方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提煉,使用錄屏專家軟件錄制關鍵知識點的講解,到課程線上學習平臺,每個線上學習都設置討論區,通過學生在線學習,創造一個對話的課堂。在以在線學習為主的混合學習中,教學內容不僅僅是教材的提取而是與在線學習內容相結合,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在線自由學習,相互協作、討論的方式創建了一個線上和線下的合作課堂。

2.3 在線活動設計技巧與導學案設計

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學習者作為學習活動過程中的主體,是決定活動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因素,因此,活動任務的設計必須重視對學習者的分析,以對學習者和學習者的學習行為的分析為基礎。在這里,活動任務的設計包括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創設任務情境。因此在每個任務線上學習之前都設計了導學環節,要求學生了解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

2.4 作業布置與展示技巧

由于《媒體廣告制作》課程注重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在實際企業與崗位需求中對理論知識考核較少,因此為了驗證學習者在線上學習情況,更好的推進面對面授課任務的進行,本課程采用每次線上學習都要完成對應的線上作業提交,線上作業完成情況將在面對面授課中進行展示評價。這樣可以確保線上學習的質量,對學生學習中操作所出現的錯誤進行集中指正。組織學生作業互評,在作業分享中認識自我技術差距與缺點,揚長補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5 面對面教學活動設計策略

學生在學習線上視頻的同時,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告知學生翻轉課堂的授課安排,使學生可以合理分配學習時間,及時完成線上作業及相關測試,引導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思考線下作業的任務解決辦法,提前做好問題思考準備工作,對翻轉課堂所需完成的任務知識進行學習積累,更好的實現面對面教學活動的展開。

本課程面對面翻轉課堂安排以圖2的環節進行開展,把傳統的學習過程翻轉過來,讓學習者在課外時間完成針對知識點和概念的自主學習,課堂則變成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匯報討論,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由傳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中心。這種學習方式給予學生很大的學習自由度,但又能進行很好的監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之處。

3 創新

3.1 通過構建教學情境,創設企業式項目,以任務驅動法重構教學內容,凸現了行動導向的設計思想。

3.2 結合課程職業特色,設計了豐富的教學任務,由于數字媒體技術發展更新速度較快,在教學案例中增加拓展教學視頻,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創造力。

3.3 面對面教學活動設計促進了知識內化,通過聽取學生的學習匯報、觀看作業成果、進行答疑、問題討論和深化、師生之間進行深入交流等教學活動。

4 啟示與思考

隨著在線教育發展的不斷成熟,類似與《媒體廣告制作》的信息化技術類課程應順應網絡環境下的教育變革,將職業教育改革繼續深化。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轉變成“教師和學生作為共同學習者”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本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實施正處于起步階段,仍有許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例如教學資源有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翻轉課堂教學活動的細節設計,對可能出現的異常問題分析不夠全面;課業設計可以考慮適當增加區分度,對學習成績進度過快與學習進度過慢的學生進行分類設計等缺點,需進一步的補充與完善。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設計管理;雙平臺;移動互聯平臺

1現狀與問題

藝術學院2013年初次在本科三年級教學大綱中開設設計管理課程,課時為32/學期,作為一門全年級專業理論課,至今已教授了11級、12級兩屆學生,授課人數平均每屆200人左右。基于教學大綱的修訂,13年以后入校的本科生設計管理課程將調整至大四上學期開設。

1.1設計專業學生的不足

(1)多數學生設計管理意識淡薄。本科單元式授課模式使得部分學生專業基礎與設計實踐學習產生脫節,要么過分關注設計理論,要么執著在意軟件技術,授課時發現,不少藝術設計本科高年級同學雖在分析某些設計現狀中,能提出自己觀點和想法,但是還無法整合系統地消化設計項目,實現創新落地,對團隊分工、設計創業即使興趣濃厚,但基于對設計管理相關信息知識的陌生,無法合理實踐。

(2)以創意推動創業的知識儲備和綜合能力不足。無可否認,國內多數高等院校設計教育長期以包豪斯的基礎理論馬首是瞻,但設計專業課程中商業運營、資源管理等方面交叉學科內容的缺失,使得大學生難以應對當代多變形勢、把握設計創業機遇,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創新觀念被動、基礎薄弱,導致創新力無法與創業率形成正比。

1.2課程開展存在的問題

(1)全年級統一授課,師生實際交流不夠。國內外許多高校設計管理課程設置為小班授課,以項目為實體,雙向式交流,實踐課程內容。但是根據本校學生情況和教學大綱,目前設計管理課程仍是以講授學科理論為主,單向式開展教學,以一對百,每次授課時間分散且短,師生實際交流效果較差,使得相關知識和信息都只能表面傳達,即使部分學生表現出濃厚興趣,但課程中普遍學習狀態呈現出被動。

(2)課時較短,課程無法延展、消化。根據已完成的課程安排來看,32課時被分配為每周兩天下午的兩節課,跨8周完成。但是設計管理課程理論內容較多,交叉性強,且無法像其他高校那樣與實際項目結合授課,因此學生課后普遍反映“似乎剛進入狀態就結束了”,斷斷續續,知識點多,節奏太快,不少部分難以消化理解,理論應用性轉換較難等等問題。

1.3交叉教學現狀

設計管理課程中包括管理學等部分知識內容,但目前本校藝術學院設計管理課程少有跨學院交流機會,或是跨學科授課安排。學院之間師生交流較少,課程內外資源共享不多。不僅課堂上設計專業的學生對相關交叉學科感受陌生,課后也無法利用學校已有資源補充學習、擴充知識,常常半途而廢。對比國內開設相關學科課程的高校,本校“設計管理”課程創新及發展較緩。與現狀需求存在矛盾、課程大綱有待成熟、教學形式較為簡單、以及可鑒授課范本稀少等問題,突顯教學改革課題刻不容緩。

2本科階段開設“設計管理”專業理論課的必要性

調研發現基于設計管理知識交叉性強、實踐變化多等特點,國內外不同院校課程的開設也各具特色、層次分明。作為專業理論課程,設計管理在本科階段開設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立足于社會需求,設計管理理論基于實踐經驗,這對大學生項目創新、管理創業具有促進意義。當下國家鼓勵“萬眾創新、大眾創業”,以“中國創造”為動力引導新經濟模式的變革。作為一門交叉課程,“設計管理”不僅教授設計項目流程程序,還對如何持續整合資源、進行長遠更新管理等方面的知識進行補充普及,可為大學生有效創新、合理創業提供一定現實指導,有助于激發學生投入設計創新、文化創業的建設中去。

(3)立足于學生實際,設計管理課內容全面,可為大學生提供層次多樣的設計知識儲備,為實現從“作業”轉換為“成果”打下堅實基礎。課程知識點不僅能培養大學生切實可行地解決設計項目,更關注對其團隊建設、項目開發、任務管理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從宏觀角度,整合化解日常本科單個課程乃至人才培養上出現的部分問題矛盾,具有重要意義。

(3)立足于學科建設,獨具特色的設計管理課,既可為本科設計課程開啟一扇窗,也可在學科之間架起多座橋。鑒于“設計”與“管理”專業之間復雜多變的理論結構體系,設計管理對于側重設計的同學而言是深化管理意識的嘗試,而對于側重管理的同學則是探討設計創新的平臺。學科間優化合作,才可實現更具發展力的特色教育。

3設計管理課的“雙平臺”教學改革

如今,國內設計管理短期進修教育與專業碩士以上學位(碩士到博士)教育體系較為成熟,基于研究生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較豐富,教學效果好,但在基礎較薄弱的本科階段,設計管理教育仍存在諸多問題:授課模式較滯后;授課內容偏向品牌設計且較少觸及多學科;照搬國外教育經驗,較少從實際出發設計課程;授課形式結合移動互聯的案例較少等等。本文重在研究本校藝術設計本科階段專業理論課程“設計管理”的內容設計及授課方法,通過對比國內外高校相關學科或課程教學方案,尋求更適合我校實際的教學方式。歸納整合,改革初探,作者設想到結合移動互聯平臺,打造“雙平臺”教學法——“公共理論交流平臺”與“線上團隊項目平臺”,實現設計管理課程“課前課后×線上線下”交叉性授課管理。

3.1“課前課后”——橫向擴展課程內容、拓展授課形式、打破時空局限

(1)課前擴展課程內容,課后鞏固學習熱情。在授課時發現多數學生理解“設計管理”流于字面,認為是枯燥的理論講解,提前產生抗拒。而“雙平臺”可在方便學生課前預習了解課程、課后復習鞏固基礎的同時,通過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組團設計的平臺,打破學生對課程的誤會,緊密課程與學生生活的關系。

(2)課前拓展授課形式,課后豐富輔導方式。目前年級授課方式單向、單一,是設計管理課程開展的最大問題。作者認為,利用學生生活中最常觸及的移動網絡媒體來改良教學形式、創新輔導方法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公共理論交流平臺”與“線上團隊項目平臺”從兩個不同角度切入,聯系課上,貫穿課下,定能帶來授課方法的革新。

(3)課前打破時空局限,課后可跨專業、跨年級互動。目前設計管理課程以年級統一授課的形式開設,這對于平時小班上單元課的學生而言,也是一個跨專業交流的機會,但是在授課時發現,學生并不關注這個機會。專業理論課程雖有時空限定,但是作者仍希望“設計管理”的作用能突破時空,結合“雙平臺”教學,使得學科課程能跳脫書本,真正實現跨專業、跨年級的傳播互動。

3.2“線上線下”——縱向更新信息資訊、深化交流輔導、延長教學時效

(1)線上更新信息資訊,線下引導主動學習設計管理課程中,以案例代入理論授課,是最主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可目前課時緊張,許多案例講解被壓縮。建立“公共理論交流平臺”可以將許多無法課上講解剖析的案例補充上線,并且實時更新設計信息,這樣有利于帶動線下學生自主獨立地強化課程知識。

(2)線上增加交流機會,線下保持狀態連貫為解決專業理論大課單向授課的弊端,“雙平臺”——“公共理論交流平臺”與“線上團隊項目平臺”皆可為師生提供多形式的交流,“公共理論交流平臺”可實現資訊互聯、留言互動,“線上團隊項目平臺”以團隊、課題項目、比賽等作為紐帶串起師生,使得設計管理相關知識持續影響學生創作實踐,有助于學生保持良性設計狀態。

(3)線上延展教學實踐,線下延續教學效果例如,國外設計管理本科教育重視應用性課程與實習,鼓勵學生參與導師的設計項目,但本校設計管理課偏重學科普及,現有課程定位與安排不利于開展課上實踐。通過“線上團隊項目平臺”的搭建,從設計具體問題探討學習,化解線下理論與實踐無法兼得的矛盾。葉圣陶曾言“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作者初談本校藝術學院本科“設計管理”專業理論課“雙平臺”教學法改革設想,相信貫穿課前課后,跨越線上線下,便可實現互通啟發、持續互勉。

參考文獻

[1]陸玥屹.英國高等院校設計管理專業設計現狀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1.5

[2]張立巍.日本設計管理教育方法探索及啟示[J].裝飾,2012.3

[3]葉召友鐘夏杜宏忠.對國內高校設計管理教育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1.2

篇9

關鍵詞:SPOC;刑事訴訟法學;教學改革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亦隨之發生了重大變革。從慕課到SPOC課程,再從SPOC課程到微課,教育工作者們不斷地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這既為我國的法學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同時也給法學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慕課,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簡稱MOOC),即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完全顛覆了我們傳統的大學課堂教學模式,從2012年起,慕課教學席卷全球。世界各國的著名大學都開發了相關的慕課平臺。如Coursera,edX,Udacity等平臺。在我國,主要有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上海交通大學的“好大學在線”等等。在MOOC的四個關鍵詞中,Open(開放)是核心,Courses(課程)是內容,Online(在線)是時空形式,Massive(大規模)是結果、影響力。[1]慕課教學與傳統的大學課堂教學相比,有著明顯的優勢,比如教學上沒有規模的限制、教學開放、成本低、以學生為主導等。慕課教學模式得到了部分學者的肯定,但是慕課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也不斷地暴露出其缺點。比如,由于教學規模較大,幾乎沒有師生的互動,沒有正式的學分認證,學術誠信問題,課程的完成率較低等問題。[2]學者們對慕課教學模式進行反思之后,提出了一種SPOC的教學模式。所謂的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簡稱SPOC),中文意思是“小眾私密在線課程”。SPOC課程模式小而精,并能將線上與線下的課堂教學相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SPOC將慕課與課堂面授有機的結合,彌補了慕課教學的缺點。有學者指出,SPOC是MOOC與傳統校園教學的有機融合,是針對小規模、特定人群的,通過MOOC資源來改變傳統高等教育現狀的一種解決方案,其基本形式是在傳統校園課堂采用MOOC講座視頻或在線評價等功能輔助課堂教學。[3]SPOC教學方式與MOOC相比有其優勢,得到了師生的認可,在我國的各大院校得到了推廣。

一、當前刑事訴訟法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教學理念較落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

刑事訴訟法學是法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是法學專業的核心必修課,同時也是國家司法考試(2018年之后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重要內容。刑事訴訟法的教學知識點較多,刑事訴訟法的法條也較多,在傳統的刑事訴訟法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把較多的時間放在對基礎知識的講解上,著重講解刑事訴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訴訟理念,教師重點講解刑事訴訟法條的含義,學生課上抄筆記,課后學生花大量的時間看筆記,背法條。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概念的抽象,法條的枯燥,使得學生慢慢地失去了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教學方式較單一,學生缺乏對刑事訴訟法的整體性認知

傳統的實體法教學中,注重對知識點采取“說理”式的教學,在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刑事訴訟法學教學的內容分為總論與程序論兩大部分,總論部分主要是講解刑事訴訟的基本制度,如刑事訴訟的理念、辯護、回避、證據、逮捕等,程序論主要是講解整個刑事案件的辦案的流程,從立案開始,偵查、、審判、執行、再審程序。刑事訴訟法的知識點較多,相對刑法而言內容更抽象,傳統的“說理”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將每個知識點進行一一的講解,確實有利于各個知識點的掌握,但是卻往往忽視了這些知識點之間的有機聯系,使得學生對于各個知識點缺乏系統性的認識。

(三)過于偏重理論知識講解,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

霍姆斯認為,法律的生命在于實踐。刑事訴訟法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以研究刑事訴訟主體公、檢、法等國家專門機關和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活動為其主要內容。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必須掌握辦理刑事案件的程序,了解不同的訴訟主體在程序中享有哪些權利,承擔何種義務。學生畢業后,走上了法律工作崗位,但是實踐操作能力較差,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踐中發生的刑事案件,獨立辦理案件的能力差。傳統的理論教學已經不符合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刑事訴訟法的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掌握法律職業的技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理應成為教學改革的中心。

二、刑事訴訟法學SPOC教學思路

(一)明確教學改革的目標

刑事訴訟法學SPOC教學改革的重點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中心。明確的目標定位有利于合理的選擇教學的內容。SPOC教學包括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兩部分,線上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講解,線下課堂上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實踐性教學上。有學者提出了,將教學的基礎性內容錄像化,實踐性內容課堂化的建議。

(二)線上教學的重點

SPOC教學是一種典型性的建構性學習,建構性學習主要是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在課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自主地觀看教師制作的視頻,傳統的課堂教學一般是每節課45分鐘,而視頻的時間一般要在5分鐘到10分鐘左右。學生通過視頻的學習,主要是掌握刑事訴訟法的基礎知識點。同時,線上還要求學生完成老師所布置的作業,這樣的話,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線上的答題情況,合理的安排線下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教師也可以將網絡上一些優秀的教學資源引入到教學中,這樣可以彌補教師在教學中的不足。

(三)線下教學的重點

線下教學應該突出學生的參與性與主體地位。首先是教師對線上反映的問題進行詳細講解,為學生答疑解惑。另外就是組織學生對刑事案件進行討論。其中,線下教學中最重要的是要采取不同形式的實踐教學,從而彌補傳統刑事訴訟法教學的缺點。實踐教學主要包括案例教學、模擬法庭、情景教學法等形式,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實踐教學方式。

三、刑事訴訟法學SPOC教學的主要優勢

(一)有利于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線上線下的教學中,學生經歷了“感知—理解—體驗—反思”的過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安排進行線上的學習,不理解的知識點可以反復觀看,這是學生對新知識的初步感知,課堂上,學生在參加案件討論,情景模擬等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點不斷的理解和建構的過程,也是一個深度學習的過程。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成為了教學的參與者,學生的學習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學生從以前的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學生在線下的教學中,學生運用掌握的知識去理解案件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有利于合理的安排教學課時,增強知識點的系統性

SPOC教學改革要求更多的時間用在實踐教學中,在傳統的教學中某一個知識點老師講解只需要1節課時,但是實踐教學組織學生課堂上進行討論,模擬等活動,可能需要更多的課時,但是根據學校教學改革的需要,壓縮了刑事訴訟法學的教學課時,由以前的一周4節,變成了現在的一周3節,一共是54個課時,課時的有限性與教學內容的繁雜產生了必然的沖突,這不利于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SPOC模式破解了傳統的教學困境,不失為一條刑事訴訟法教學改革之路。“由于基礎性講授內容已經錄像化,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課堂教學和學習中去。”[4]這樣,教師就不只是完成各個知識點的講解。而是有充足的時間完成學生對知識有整體性認知。即教師通過對知識點的梳理,理順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和脈絡,然后通過不同的形式,如圖形,表格,思維導圖等,講授給學生,從而增強知識點的系統性,有利于學生體系性思維的培養。

(三)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地方本科院校法學教育的定位決定了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學生畢業后,主要的就業去向是到基層的法律實務部門工作,從往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統計來看,大多學生都是到地方的基層法院、基層檢察院和律師事務所工作,因此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所以在設計刑事訴訟法SPOC課程時,必須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采用真實的案例,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也可以采取情景教學方式。即讓學生分擔不同的角色進行模擬,可以將學生分成“被告人及辯護律師組”、“檢察院組”、“法院組”等,讓學生針對教學的內容進行不同形式的情景模擬,每隔一段時間,小組之間可以互換角色。通過角色的互換可以使學生了解不同法律職業的特點和工作內容。在此模擬過程中,學生的法律文書寫作能力、法律思維能力、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協調能力等都能得到全方位的訓練。這些能力都是從事法律職業者不可或缺的,而我們傳統的法學教育,卻往往忽視了這些能力的培養。這樣,也會縮短課本與實踐的距離。法學院的專業課程一般是小班教學,人數是40人左右,這樣的規模既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有利于小組實踐活動的開展。通過參與線下的各種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對刑事訴訟法的相關知識有整體性的把握。

四、SPOC模式下刑事訴訟法教學的具體步驟

下面我們以刑事訴訟法中的辯護制度為例,講解SPOC教學模式的具體步驟。首先,必須明確教學的目的,通過學習,學生必須掌握我國刑事訴訟法關于辯護制度的規定,學習的重點是:理解辯護律師在訴訟程序中享有哪些訴訟權利以及義務,辯護律師如何的行使其訴訟權利,如閱卷權、會見與通信權、調查權證權等,在以前的教學中,教師只是簡單的將辯護律師的訴訟權利羅列為若干個小點進行講解,學生課后反映,其并沒有真正地理解辯護律師有哪些訴訟權利以及如何去行使。通過教學,學生不僅要了解辯護律師享有哪些訴訟權利,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掌握辯護律在訴訟中如何具體地行使相應的訴訟權利。線上課前教學,教師將辯護制度中的“辯護的種類”、“辯護人的責任與地位”、“辯護人的訴訟權利與義務”制作成10分鐘左右的視頻,學生通過課前觀看視頻,了解辯護制度的基礎知識。看完視頻后,學生完成網上的作業,作業的主要內容是,對我國辯護制度的基礎知識點進行測試,目的是要學生掌握我國辯護制度。測試完成后,學生可以將測試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在網上與老師進行交流,討論。線下課堂教學,根據課程網絡系統統計數據的分析,教師有針對性地對知識點中的疑點、難點進行講解。重點講解辯護律師與非律師辯護人訴訟權利的區別。同時講解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關程序和規定,比如會見前如何準備,會見時要注意的問題,會見時如何與當事人進行交流等問題。對這一內容,可以采取情景教學法進行教學。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為主導,教師設定一個在看守所中辯護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的情景,由教師在課堂上公布模擬的案情,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一般是5至6人,各小組的學生進行分工配合,經過討論確定角色的分工,包括辯護律師,律師助理,犯罪嫌疑人,偵查人員。課后各小組根據案情進行準備,熟悉會見犯罪嫌疑人的流程。在學生準備完成后,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每一小組將按角色進行模擬會見,其他的同學觀看完模擬會見后,對模擬會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在模擬會見結束后,教師對這次活動進行總結和評價。課后,要求學生對這次活動進行總結,而且需針對這次模擬活動寫出自己的心得。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進一步進行反思。在整個的情景教學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學生不僅了解了我國的辯護制度,而且對于整個刑事訴訟法的知識有了整體性的認識,并且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從而縮短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

五、SPOC教學中應該注意幾個的問題

(一)正確處理教學改革與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關系

SPOC教學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司法實踐能力,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重要性。畢竟學生畢業后從事法律職業都必須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而刑事訴訟法學在該考試中所占的分值較多,所以,教學中必須處理好教學改革與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關系。比如對歷年真題中的案例分析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而對于歷年真題中的選擇題,因為數量較多,教師可以把其設計成課后的網上作業。對于歷年真題中的難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詳細講解。也有學者建議將考題設計成游戲的模式,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

(二)注意教學案例的甄選

線下的實踐性教學過程中,案例的選擇是順利開展實踐教學的關鍵。在以往的教學中,也會采取案例教學法,但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存在著輕程序重實體的現象,刑事訴訟法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我國刑事案件的辦案流程,因而必須圍繞這一教學學目標來選取案例。并且在教學中,要更多地關注案件的程序,考慮知識的結構性,而不能只單純地考慮實體法的內容。另外,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熱情,也是在選擇案例時需加以考慮的一大因素。除了案例教材上的經典案例和指導性案例之外,也可以選取司法實踐中的熱點案件。

(三)注意現有考核方式的改革

刑事訴訟法的SPOC教學改革,要求對考核方式進行改革,核心是實現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傳統的以期末考試作為學生考核重點的終結性評價方式,已經不符合當前教學的需求,必須要注重形成性評價。而形成性評價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如完成網上的作業的情況,網上的話題討論,尤其是在課堂上參與討論的表現以及參加活動中的表現。在教學過程中即時、動態、多次對學生實施的評價,它注重及時反饋,用以強化和改進學生的學習。[5]

[參考文獻]

[1]桑新民.MOOCs熱潮中的冷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4(06):5-10.

[2]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01):85-93.

[3]徐葳,賈永政等.從MOOC到SPOC———基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清華大學MOOC實踐的學術對話[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04):17-18.

[4]王竹.慕課的制作與運行指南———以中國大學MOOC首門法學類課程侵權責任法為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5.3.

篇10

【關鍵詞】藥理學;翻轉課堂;微課;高職高專

0 引言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兩位高中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Jon Bergmann)和亞倫?薩姆斯(Aaron Sams),他們將帶有教師實時講解的PPT傳到網上,供學生自行下載學習;而課堂時間主要是教師對學生在觀看視頻后產生的疑問進行解答,并完成相應的測試。就這樣,將“課堂上聽教師講解,課后回家做作業”的傳統教學方式轉變為“課前在家觀看視頻,課上教師解答問題”的“翻轉課堂”。后來隨著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創立的“可汗學院”,其提供的優質教學視頻與資源大大推動了“翻轉課堂”的普及,成為全球教育界關注的熱點[1]。在我國高職高專院校教學創新中“翻轉課堂”也成為一項重要的教改模式[2]。

《藥理學》是一門聯系醫學基礎和臨床醫學、藥學的橋梁性學科,是每一位醫藥類專業學生的專業課程,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但《藥理學》中章節多,藥品種類多,內容龐雜,抽象枯燥,且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在校時間短,課時數少,學生入學基礎差,加上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的方式,從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探究思維。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從而影響學習質量,導致《藥理學》課程的教學效果一直不理想[3]。因此,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顯得十分必要。

翻轉課堂運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教師錄制的視頻、各大教育網站上的優秀教育素材與案例、形象的動畫模擬能增加《藥理學》課程學習趣味,降低學習難度,增加學生的接受性。翻轉課堂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以課前學習,課中探究的方式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4]。學生在自主研究知識的同時與教師、同學共同探討分析,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與實際應用。

本研究以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D14藥品經營專業1-4班為研究對象,制定“翻轉課堂”教學內容,通過課程考核成績、調查問卷結果分析評價“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在高職高專院校《藥理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1 研究對象

以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D14級藥品經營專業1-4班為研究對象,其中藥品經營1-2班供71人,采用傳統的面授法教學;藥品經營3-4班共69人,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即一周線上學習(學生觀看教學微視頻,回答課程問題等),一周課堂答疑(學生提出線上學習的難點,進行答疑,并要求學生對線上學習提出的案例進行分析;完成課堂測驗)。兩組班級學生入學成績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2 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方法按照“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藥理學》教學計劃表”及《藥理學》課程標準,采用PPT結合面授的方式教授《藥理學》課程。每次課結束后布置課后作業,學生課后作業完成情況計入平時成績,占總成績20%。“翻轉課堂”教學具體方法為:將每一章節的內容細分為若干個知識點,根據知識的連貫性及承接性將若干知識點為單位錄制微課視頻(10-15min,用錄屏的方式,結合教師的實時講解),上傳至學校慕課平臺,供學生學習。對于不明白的知識點學生可通過反復觀看視頻和其他學習資料進行學習。微課視頻中給學生設置知識點測驗,學生需完成測驗才能進行下一個內容的學習。本次使用的是學校建設的慕課平臺,老師登錄平臺后可查看學生的學習進度、觀看次數、測試成績等信息,實時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與進度。學生的線上觀看進度、作業完成情況計入平時成績,占總成績20%。課堂學了教師解答學生的疑問外,每個視頻之后結合視頻內容給學生布置適量的案例分析題,要求學生利用本章學的知識分析案例。學生以宿舍為單位組成案例分析小組,在課堂上展示該小組討論后的案例分析結果。設置案例分析小組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創新性以及團隊合作能力,保證上課的到課率(每個小組4個人,很容易發現沒有到課的學生)。

藥品經營專業學生在課程設置時沒有安排藥理的動物實驗,因此在安排教學資源時筆者將與課程內容有關的實驗視頻同時放在該章節的學習資料中。學生可以在學習文字知識的同時,觀看動物實驗視頻,更加具體的了解藥物的作用及不良反應。例如,在學習有機磷酸酯類藥物與有機磷酸酯中度解救藥物時,學生先通過觀看家兔有機磷酸酯中毒與解救視頻,了解敵百蟲(有機磷酸酯類藥物)中度后家兔發生瞳孔縮小、唾液分泌、肌肉震顫、大小便失禁等生理現象,在視頻中插入老師的提問:為什么會出現以上生理現象?幫助學生復習M膽堿受體的一系列作用。之后觀看碘解磷定解救后家兔各項生理現象的改善,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藥物的作用原理,使之容易理解,加深學習印象。結合視頻與PPT講解,即幫助學生回顧了膽堿受體的作用,又深刻的學習了有機磷酸酯類中度及解救相關藥物知識。

3 考核指標及評價

課程結束后4個班級的學生均參加《藥理學》課程期末考試,兩組考生的考試內容相同。期末成績占總成績80%。此外,課程結束后進行問卷,調查學生對《藥理學》課程的教學滿意度,并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結果統計,采用t-檢驗分析兩組成績,以P

5 結果

5.1 兩組班級課程結束后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兩組班級學生共140位學生均參加《藥理學》課程期末考試,統計考試成績結果顯示采用傳統教學方法的藥品經營1-2班平均成績為68.36,不及格人數為5人;采用“翻轉課堂”教學的藥品經營3-4班平均成績為73.67,不及格人數為2人。將平均成績進行t-檢驗分析,結果顯示P值為0.036

5.2 兩組班級對教學方式的滿意度調查比較

課程教學結束后給藥品經營1-4班分發對本學期《藥理學》教學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問卷140份,回收140份,問卷有效。統計結果顯示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翻轉課堂”組對《藥理學》課程的理解程度明顯高于傳統方法教學組(圖1和圖2)。其中“翻轉課堂”組63.77%學生表示對《藥理學》課程教授內容大部分理解;傳統教學組42.25%學生表示對該課程內容大部分理解。此外,接受“翻轉課堂”教學班級學生對《藥理學》課程的感興趣程度也明顯高于傳統教學班級(圖3和圖4)。

6 討論

相對于本科院校學生,高職高專院校學生高中課程基礎差,學習的主動性弱。《藥理學》作為醫藥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且本課程在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藥店、藥廠以及參加執業藥師資格證考試)具有重要大應用價值,但該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抽象、枯燥、內容多等特點,學生普遍反映學不好,沒有興趣。

“翻轉課堂”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觀看教師錄制的微課視頻隨時隨地的學習知識。多媒體材料中動畫演示藥物作用機制,動物實驗視頻觀看藥物藥理作用,結合網絡名師的經典授課能夠降低該課程的學習難度,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識;課上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案例分析方式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知識,鞏固知識,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

筆者將4個平行班級分為2個教學試驗小組,分別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和“翻轉課堂”教學方法進行《藥理學》授課。從期末考核成績和調查問卷結果可以看出“翻轉課堂”形式的教學能夠明顯提升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增加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成績。

“翻轉課堂”雖在本次研究中獲得了優于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遇到一系列問題。例如,學生的自制能力差,主動性不強,不能夠按照計劃完成視頻觀看任務,導致課堂學習效果差,參與性不高。遇到這樣的問題需要教師主動關心這一類學生,了解他們不愿意學習的原因,積極引導他們參與。其次,教學視頻的錄制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PPT制作能力,以及視頻制作技術[5]。對熟練掌握以上技術的教師而言還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與精力進行知識點劃分,教學資源的搜集與整合。“翻轉課堂”在《藥理學》的應用還在初步試驗階段,整個體系不夠完善,課程的連貫性與系統性不夠,因此,如何利用“翻轉課堂”的優勢,改進《藥理學》教學質量,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30(4): 46-51.

[2]孔德蘭,劉麗.翻轉課堂在高職教學改革中的應用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5(24):65-69.

[3]王春玲.案例式PBL教學模式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8(1):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