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文化課程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6: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藝術文化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藝術文化課程

篇1

摘要:通過對中等藝術職業學校文化課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的反思,對文化課程管理機制的現狀作具體分析,指出學校負擔較重,行政和教學事務繁忙;教研活動不規范,文化課程設置與學校性質不相符;教育培養目標不明確,設置課程脫離學生實際;文化教師隊伍長期不穩定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理順責權關系,建立規范獎懲制度的管理模式;教學研討制度化;培養目標合乎學生實際;培養教師責任心,轉變教師觀念,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具體解決辦法。最終實現提高文化教學質量,達到促進藝術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藝術學校;文化課程;課程管理;教學質量

曾幾何時,中等專業藝術學校培養的人才炙手可熱,學校辦學紅火,生源質量好,就業和升學比例高。因此有著“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思想,重專業而輕視文化課程管理,對文化課存在“有勝于無”的思想,沒有真正沉下心來抓文化教學管理和提高教學質量。隨著就業壓力和社會對人才的高質量要求,迫使中等專業藝術學校不得不重視文化課,因為它不僅關系到學生升學,而且關系到學校能否生存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出現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給了我們一次反思文化課程管理的機會,成績已經成為過去,如何面對挑戰才是生存之本。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文化課教學管理的普通教師,對待藝術教育愛之深切,同時也憂患于心。

一、中等藝術職業學校文化課程管理機制的現狀

(一)雙重主管領導模式使學校負擔較重,行政事務和教學事務都較繁忙。

藝術學校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屬于雙重領導管理體制。行政主管部門文化局對學校的關心很多,在學校的建設發展中功不可沒。但是,文化局對學校的管理過于行政化,將學校作為一個二級單位進行管理,大到黨委工作的部署、政治任務的下達,小到演出活動,學校都必須服從上級的安排,都必須參與。教師除了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之外,還要完成局黨委下達的各項政治任務,精力受到限制,教學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文化局下達的演出任務也沖擊了教學,專業課排練之外大量占用文化課時,使本來就少的課時更少,加之學生排練精力分散,在文化課堂的表現隨之變化,教學質量也受到影響。業務主管部門教育局對學校的管理,主要是各類辦學評估,從一定意義上也推動了學校的發展,使學校的辦學更加規范,但是過多的評估也牽扯了學校的精力,有時也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學。

(二)教研活動不規范,文化課程設置與學校性質不相符。

學校由包分配到自主擇業,文化課的重要性才逐漸顯現出來,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出路,學校的文化課程開始采用普通全日制初中和高中教材,由于學校屬于中等職業學校,所以在業務上直接從屬于教育局職成處管理,參加的自然是市教研室組織的職業教育各類教研活動。由于課程設置不同,導致文化課教研活動處于長期松散狀態,有些學科如地理甚至無法開展教研活動。參加高中的教研活動屬于打球,只有利用與教育系統同學或朋友的關系,參與高中的教研活動,因為不規范,所以教研活動長期不能順利進行。教研活動的不規范,直接導致教師交流少、學習少,基本是閉門造車,學科新觀點、教育新觀念了解較少,制約了教師發展,間接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發展。

(三)學校培養目標不明確,設置課程脫離學生實際。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的目標很明確,就是使學生掌握如何實現高效成功就業的知識、技能、心態并形成習慣。而藝術類學校培養目標并不明確,有些“摸著石頭過河”,對學生的培養順其自然,存在“一鍋端”,普遍要求參加高考,但是對老師的要求寬松大度,沒有可供參考的指標和衡量的標準,導致師生存在得過且過的思想。文化部、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中等藝術學校招生暫行規定第二條:普通中等專業藝術學校招生應堅持專業和文化兩種考試,貫徹德智體全面考核。可是,實際上,招生讓藝校別無選擇,專業都顯得薄弱,文化課更是基本不考慮。學生文化基礎知識不過關很普遍,但是課程設置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有些專業的學生甚至有拔高的現象,特別是舞蹈專業,跨跳一、二個年級的文化課程。

(四)文化教師隊伍長期不穩定,存在“一個蘿卜一個坑”的現象。

多年來,受到文化教師編制不足的影響,文化教師隊伍更換頻繁,既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教師的自我發展。由于目前觀念更新不具備條件,年青的合同制教師看不到轉正的希望,加上工資待遇不理想,存在跳槽、想跳槽和得過且過的思想;外聘教師多以退休教師為主,年齡偏大,需經常更替,對學生的適應性也參差不齊,所以也是令人堪憂;在編的教師人數少,并且多數承擔了各類行政事務工作,教學任務十分繁重,對文化課教師隊伍的管理沒有制度化,存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現象。

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全國中等藝術職業學校面臨的困境和壓力基本一致,文化課教學的發展成為了藝術學校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大家一致認為,文化課不可或缺,關鍵在于改革文化課教學,規范文化教學管理,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提升文化教學質量。

二、中等藝術職業學校文化課程管理機制的改革措施

(一)主管部門要居安思危,責權明確,大力扶持中等職業藝術學校的發展。

主管部門文化局應從學校實際出發,讓學校黨委根據教學實際安排政治學習,還原學校的本來職責,以教育為主導,減輕師生的負擔,給教師更多的空間,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時間,使學校能夠輕松上陣,職責分明,專注從事教育事業,努力培養新時期所需要的藝術人才。同時,提高對學校的投資力度,使學校有能力提高教師的待遇,關心教師的發展,解決教師的實際問題,根據每年的教學考核和師德師風的評定,結合教師的其他表現,予以適當解決合同制教師的編制問題,讓他們看到希望,安于教學、樂于教學,起到激勵教師的作用。學校在提倡建立良好的師德師風,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的同時,建立有效的責權利激勵機制,使有責任心的教師得到褒獎,使得過且過的教師受到批評和處罰。建立規范的獎懲制度,建立“以制度管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和諧管理模式。

(二)教學研討制度化,激勵教師開展教研,著重研究教育教學中的問題。

教育主管部門要重視對中專學校的教研指導,注重培訓文化課教師,使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得到不斷提升。一是師資培訓規范化,使各類教師有機會參加不同層次的培訓,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各盡其能,相互借鑒,共同推動學校教研的發展,以研促教,解決實際中的難點問題。二是教研活動具有針對性,如果中職藝術學校一直面對文化高考,那么就要重點研究文化高考的特點,把握高考考點,參加普通高中的教學研究活動,以提高教學的質量。而不是像目前,教材和教研脫節,既牽制了教師的精力,又得不到輔助教學的目的。當務之急,要理順文化課程教學與教研的關系,使兩者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三)培養目標合乎學生實際,使學生自身素質和社會素質培養都得到提升。

由于生源質量下滑,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參差不齊,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也有差異,針對學生的不同實際,學校應區別對待,設置不同的培養目標。一類以高考為目標,使學生能夠進入藝術類高校深造;一類以就業為導向,使學生在學好一技之長的同時,能夠在文化上提高自身修養,為步入社會作好準備。針對高考的培養目標,文化課程設置采用普高教材,以“設門檻、抓基礎、提興趣、重能力”為原則,提升學生學習文化課的興趣,為文化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針對就業的培養目標,文化課程設置采用中職教材或校本教材,以“重實際、抓基礎、提興趣、活考核”為原則,使學生的文化與專業學習相結合,激發學生愛崗敬業,注重自身文化素質的培養,為就業提前作好準備。

(四)培養教師責任心,轉變教師觀念,建立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

篇2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保護

我國對歷史文化名城的定義是保存了豐富的文物,且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經有關部門審批獲準的城市。這些城市一般文化底蘊深厚,傳承了悠久的文明,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一、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歷史文化名城資源屬于該城市的高等級資源,一般具有五個方面的特點,即獨特性、壟斷性、稀缺性、脆弱性與不可再生性。在該城市的古建筑和歷史街道上有最明顯的表現。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是這座城市歷史文化不斷發展延續而共同構成的,例如曲阜的《杏壇圣夢》,歷史文化名城在各個時期都有清晰的文化線索,各個時代地區的人都對這些歷史文化名城有高度的興趣,也都能夠從中找到自己崇敬的藝術品與臨摹的對象。

(一)全面保護和特色突出相結合的原則

1. 保有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

城市的出現和發展是物質和精神結合的產物,同樣也是在一定的區域內經濟和政治文化的中心,其所反映的是所處的時代的一種生活方式、科學技術、人文體系等各方面的內容。其是一種具象化的藝術形式,城市的特點伴隨著本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本區域內的任務社會活動而出現。歷史文化名城相比于其他的城市,文化特色更加的濃厚,要想保護好文化名城的個性特色,就需要先了解清楚該地區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發展線索。我國地貌廣闊,各個城市的特色也不盡相同,例如山東曲阜,其主要的文化特色就是文物古跡,包含了孔府、孔廟、孔林,屬于世界首屈一指的家族宅第,是曲阜最有歷史代表的精華部分。

2. 合理開發和有續利用相結合的原則

歷史文化名城之中一般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跡,這些記錄著歷史信息實物的印記必然要實施保護的方式。但是歷史建筑除了有紀念價值以外,同樣有使用價值,在使用的狀態之下,保護和更新就顯得更加重要。歷史文化名城同樣如此,其具有一般城市的所有特點,其是鮮活的,同樣歷史是相對的,城市不應該永遠保持著過去的樣子,因為事物總是在發展的,每一個時代都會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留下屬于這個時代的印記。在盡可能的對這些時代作品做保護的同時,也要讓城市繼續發展。基于此,歷史文化名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樣還需要遵循著合理開發與用續利用的原則。

二、促進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的方式

(一)強化歷史文化名城社會經濟與生態建設的發展

1. 堅持科學發展觀

城市的管理人員和建設人員不要一味的追尋經濟的發展,需要將經濟發展與人文建設和生態特點相結合。人才是可持續發展中的主體,其內在核心就是社會的永續發展。因此要求人們堅守著人本主義的理念,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城市作為城市的發展原則,盡量的滿足人們的發展需要,尤其要高度關注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要求。

2. 促進名城經濟持續發展

我國大部分的歷史名城都有卓越的區位經濟優勢,屬于區域經濟的核心。完善名城經濟與產業的構成,合理有序的發展名城的產業經濟和特色經濟,構建一個歷史名城的可持續發展產業經濟模式,有效促進歷史名城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3. 促進名城的文化持續發展

一座城市區別于另一座城市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文化,因此需要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強化文化交流建設,促進名城文化的積淀與發展。在進行城市開發的過程中,對城市的文化內涵要做重點研究,合理有效的明確城市地位,認清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綿延城市文化表現特點,不斷的充實文化名城的底蘊內涵,才能夠不但的強化地區的發展能力,因此促進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就是強化其文化力度的建設。

(二)創新文化發展投資機制

在市場經濟的發展背景之下,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保護、遺跡保護、實物修復等等保護措施需要巨大的投入。資金缺乏和來源單一已經成為了文化名城保護發展過程中受到的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從而造成因為缺乏外力的支持,而影響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所以需要創新名城的投資建設機制,構建全新的歷史文化保護報站投資模式,結合政府、銀行與私人等投資主體的力量,加大對名城保護的投入,進而有效的促進歷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歷史文化名城見證的是在特定的歷史過程中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特點,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價值與經濟社會效益,這不是單純的經濟價值能夠估量的。因此強化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性意義。

參考文獻

[1] 安定.西部中小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保護的現實困境與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11.

[2] 郭朝陽.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及其發展策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

篇3

一、藝術設計類課程信息化教學的現狀信息

化教學是以教育學生為主的一種教學方式,并且是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上加以信息化,而藝術設計類課程不同于傳統的藝術門類,它是一門涉及范圍極廣的綜合性學科,社會、經濟、市場、科技等方面都有涉及到,因此,以信息化為基礎,不僅是對藝術設計類課程教授進行創新的過程,而且對培養藝術設計、教學、研究的知識和能力,具備較強創新精神和藝術創作能力等綜合性人才的一種先進的教學方式。作為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藝術設計類課程的發展越來越受歡迎,因此,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提高,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模式也變成了更加高端的信息化教學方式。二、藝術設計類課程信息化教學模式應用的優點和不足在現代化教育改革的發展過程中,信息化教學在課程教授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利用現代信息科學技術來傳授知識,這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方式的創新,而且也是對培育建設性人才的有效方式。藝術設計類課程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開展藝術設計類的教育,通過利用各種信息化手段,將圖像、文本、影像等各種形式的信息通過一種傳播媒介來播放出來,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而且也是對課程教學的重大突破。在藝術設計類課程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信息化這一技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有利于在信息系統之中的各種不同種類信息之間的交流和引進,不同于傳統的黑板授課,信息化教學更有利于將藝術設計類之中的文字、圖形、裝飾設計以及各種專業課程更有效地傳授出來,適當地運用信息技術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實現更高的教學目標。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之中,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直接明了的方式也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課程中所要表達的內容。如此具有個性化的教學方式也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結果,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生活、學習基本上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應用,因此,在藝術設計類課程之中,計算機專業的教授也是其中很重要的課程之一,尤其是在視覺效果的表達上也有著很大的優勢,直接能夠在計算機上通過另一種方式看到學習的內容,也是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藝術課程作為一門開放性的課程,通過利用計算機這一開放性的信息系統,使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更加全面,線上、線下學習和討論交流的結合也能促進教學活動更有效地進行。多門藝術類課程以及綜合性極強的專業學習,通過信息化來應用于教學之中,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的發展。藝術設計與生活和學習都有著很大的聯系,而生活與學習也越來越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因此,藝術設計類課程通過信息化教學方式能夠使課程的教學更加有效,同時也是現代教育的發展前途的必然性,要想跟隨上時展的腳步,就必須時刻關注著時展的動向,將先進的信息技術來應用于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之中。當然,在藝術設計類課程的信息化教學中,既有利的產生也有弊的存在,大容量的課程內容通過計算機來傳輸,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信息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讓課程的教學帶有一定的危險性,各種信息之間的交流也會增加帶來不合適的信息存在的可能性,信息化擁有許多的功能,如電子藝術培訓軟件、網絡信息交流軟件以及各種計算機輔助系統能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便利,但是,應用的不恰當也是產生問題的根源,過度地使用某一程序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等等一系列問題,過度依賴于信息化教學也會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

二、總結

在具有先進信息技術的今天,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時展的潮流,作為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更加離不開信息化教學,積極利用信息化的優點,樹立現代化的學習觀念,促進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藝術設計類課程的信息交流,充分利用信息化這一特點來提高這一課程中各學科的教學質量,開放性的教學也更有利于思想上的創新和進步。除此之外,也要注意其中可能會產生的各種問題,適當地利用信息化技術,有選擇性地接受有利于促進藝術設計課程學習的信息內容,努力實現更好地信息化教學。

作者:韋瑋 單位: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篇4

一、高中學生學習地方傳統文化的意義

根據現有資料顯示,貴州近年來對發展地方傳統文化做出了很多努力。首先,在發展文化教育方面,由省文教事業費內撥出專項專款,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建立民族中小學校。對少數民族學生給予助學金及衣被照顧優待,在貴州民族學院和衛生學校的少數民族學生還享受醫藥、書籍、文具費用等照顧。為培養少數民族師資,貴陽師范學院、貴州工學院、貴州農學院留出一定名額專收少數民族學生。其次,在文化方面,從1951年2月起,省文教廳每年專門組織1~2次電影小分隊到少數民族聚居的縣、鄉、鎮放映電影。1952年5月成立貴州省人民文工團,1954年改名為貴州民族舞劇團,1956年改為貴州省歌舞團。編創人員和演員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回族、滿族、漢族等民族成分。由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學院聯合組成的少數民族語言調查工作隊,先后于1952年、1955年、1956年深入貴州農村開展了規模空前的語言調查,為苗族、布依族、侗族創制了民族文字方案(草案)。自治州、自治縣建立后,各自治地方均設立文化工作機構,搜集、整理、宣傳、弘揚少數民族文化。

作為高中階段的學生,完全具備傳承傳統文化的能力。貴州的本土文化底蘊深厚,教學取材也比較容易,很大部分同學都有耳濡目染的先決條件。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選擇性地繼承和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面對多元化的社會背景,我們要找準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有位名家曾經說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回歸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才能進一步地發展和創新。今天的學校教育不再是盲目追求高分的教育,更需要注重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這里的能力包括學習、生活等人最基本的能力。這就說明學習本土文化藝術的重要性,本土文化藝術教育可以為學生明天的更好發展奠基。

二、如何在高中美術課程中進行地方傳統文化教育

經過幾年的教學積累,一開始我只能照本宣科,按照教材一一講解,后來慢慢發現,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美術課程要傳承文化藝術,弘揚人文精神,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美術與自我、美術與自然、美術與社會等方面的關系,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理解文化藝術,弘揚人文精神。面對這一要求,我發現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效地融入地方傳統文化藝術,能更好地完成課標的要求。對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做了如下嘗試:

(一)以蘇教版《美術鑒賞》的第三單元第九課《各異的風土人情》一課為例,本課強調民間美術是人民群眾創作的,用以美化環境、豐富民間風俗活動和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及流行的美術,包括繪畫、雕塑、玩具、刺繡染織、服飾、家具器皿、戲具、剪紙、紙扎彩燈、編織、食品等,但是如果每一個類型都細數,那學生肯定接受起來很慢。于是我將本課內容進行整合,對貴州扎染藝術進行剖析,讓學生學練結合,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講解扎染的來源,當堂示范扎染的制作方法,讓學生動手制作簡單的扎染作品。我們的同學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對民間美術接觸較少,對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特征的知識了解也相對匱乏,對民間美術與民間習俗關系的了解也知之甚少。因此,我們在學習這門課程的時候,要積極充分地領略民間美術的種類,領會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特征和相關的藝術表現手法,感受和體會民間藝術的美感,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美術修養。我覺得本課達到了這樣的目的。

篇5

關鍵詞: 大學數學;大學文化;公共基礎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16-0215-01

0引言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進行科研,創新知識;培養人才,傳授知識。因為培養健康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是高校的第一任務,所以文化管理和文化建設在高等院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發揮的作用不僅僅是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一名優秀的大學數學教師,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大學數學教師不僅要關注教學,也要理解文化,數學學科擁有自身獨特的優勢,數學教師要善于利用課程特有的模式語言、數量化方法和理性思維在教學中的作用。

要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就要將大學數學課程為橋梁,采取以下的途徑:

1在大學數學的學科教育中貫徹人格教育

當代青少年在健康人格、心理教育方面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大學生各類事件頻頻發生。當今人格滑坡的現實,人才的結構的現狀,決定了高等院校的重大歷史使命。教師要注意健康人格教育與學科知識傳授的同步性,經常搜集學生的有關動態信息,了解學生個性心理及個別差異的基礎上,盡量考慮各層次學生的可接受性及滲透的循序漸進性;把握滲透的最佳時機,適時適當的將健康人格教育采取滲透的策略,實現健康人格教育在學科教學中是次級目標。教師滲透健康人格教育要重視學生的人格塑造,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尋找到學科教育和人格培養的契合點,同時做好兩方面工作,讓學生在學好學科文化的同時,健全自己的人格力量。

大學數學學科的學習過程需要各種心理品質的支持和認知活動的參與,而且該課程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通過教師的有意識的滲透和引導,該課程還能夠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和一絲不茍的學習作風,形成踏實、認真、細致、耐心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2為使學生感受數學的文化氣息,要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數學史

如何營造文化數學氛圍,構建數學教育新觀念,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經歷數學定理、概念、定義和思想等過程,將數學史融入課堂,讓學生體驗“再創造”時的思維過程,在講授數學知識的基礎上,才能保證學生思維的連貫性。每一個數學知識背后都隱藏著豐富的數學文化背景,每個偉大的數學天才背后體現著每一次數學的發展,每個知識內容的背后都蘊藏著一段動人的數學故事。數學教材所負載的數學文化是凝重的,數學史在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品質和頑強拼搏的精神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教育價值。

3加強帶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理念、智力、人格的全面發展的紐帶——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設

高校教師要做到施德與施教并重。高校教師不僅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還要有完美的人格、奉獻的精神和較強的團隊意識。學生則是與教師完全平等、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師生間飽含著尊重、理解、信任、寬容、平等、民主、自由、友善、親情和友愛,是相互包容、平等對話、相互共享的合作關系。師生關系自然而親近,每一位學生都能與教師平等地進行知識與智慧的交流和對話而且毫無保留地敞開心扉。師生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體驗、情感與理解,在精神與意義的溝通中感悟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4讓大學數學課堂變成文化交流的平臺,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數學課堂文化

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數學課堂文化,營造數學文化氛圍,積極意義在于既照顧了數學教育本身的特點,又不局限于傳授知識這一狹隘的范疇,而是用更寬廣的視角去認識數學教育和素質教育聯系在一起,數學課堂上的文化氣息,是教師把教學內容深入淺出的教給學生的一種方法和藝術。而一節“好”的課堂應當是師生能夠平等交往、高質互動的真實的課堂,是師生能夠充分展現個性魅力與智慧、演繹生命價值并最終實現共同發展的課堂。

一個大學數學教師就要創造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把這種模式創造上升為自己的“風格”,形成一套自己的正確的課堂教學理念,籍形式豐富的模式展現數學自身的魅力,向學生展現它的教育價值。同時注意教學模式要能夠充分考慮學生的學識水平、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文化氣質和知識結構,具有很強的人性化特征。同時挖掘了人的潛能,充分體現了人本主義思想,科學人文精神的體現,這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深刻的文化洗禮。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是幸福和愜意的,這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過程價值,過程程序化、個性化、全面化、人文化。

利用課堂的大環境,在不同的節日: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等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從而加強學生的情商。例如感恩節在課間休息時,給學生播放感恩的心,教給學生用感恩的心態如何面對生活。

教師應該創建的的課堂,是發展生命潛能,實現自我價值的課堂,是使師生不斷自我完善,獲得生命體驗的課堂,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內在潛能的課堂。教師要不僅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課堂意義的有效生成,而且使自己的獨特教學風格得到張揚,使課堂真正成為夯實學生人生基礎的生命歷程,使學校、家長、社會對課堂充滿信任與期待,最終使教學智慧得以催生和提升。

參考文獻:

[1]歐陽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8.

篇6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活動課;彰顯;數學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0-0309-01

1.文化性缺失——數學教育價值失落的重要原因

《全日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觀和數學價值觀,特別要了解數學文化價值。

數學教學中文化性的缺失給孩子們造成了什么影響?為此,我們隨機抽取了六年級的200名學生進行調查,讓學生談談“學習數學有什么用?”結果,幾乎90%的學生認為學習數學的最大用途是用來計算。學生對數學的這種片面認識,反映出目前我們數學教學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過分強調數學的工具作用,弱化數學的文化價值,忽視數學對其他學科的影響。這非常不利于學生視野的拓展與數學素養的提高。因此,新數學課程的核心理念是關注“人的發展”。

2.數學趣味活動課——彰顯數學文化價值的有效途徑之一

基于對數學文化的粗淺認識,自新課程實施以來,我校在體現數學文化的形態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數學趣味活動課成為我校校本課程之一。它以學生的生活和現實問題為載體和背景,突出數學文化,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數學,著眼于促進學生個性自主和諧地發展。

我們的數學趣味活動課在重視課程表層的趣味性的同時,更注重課程深層內涵,努力挖掘數學文化的底蘊,展現數學文化的魅力,發揮數學文化在培養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過實踐,我們發現,數學趣味活動課不失為彰顯數學文化價值的有效途徑。下面介紹幾種在數學趣味活動課中彰顯數學文化價值的具體途徑與策略:

2.1 充分利用有關的數學背景知識,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穿插相關的歷史故事,數學背景知識等,定能激發學生思維,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2.2 搜集數學家故事,感受數學家的科學精神。阿基米德既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他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給我一個立足點,我就可以移動地球。”他一生專心研究科學上的體積和浮力問題,其中一個有趣的故事,就是古時候有一個國王叫金匠打造一頂純金的皇冠,國王因為懷疑金匠加了雜物,就請阿基米德鑒定,阿基米德一直在想鑒定的方法,就在他走進浴缸里洗澡的時候,看見滿出去的水時,悟出體積的原理,他高興地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時忘了自己是光著身體呢!

自從同學們聽了阿基米德的這個故事,就一直成為他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數學趣味活動課之前,讓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查找古今中外數學家的童年故事及他們嚴謹治學、勇攀科學高峰的事跡,然后利用數學趣味活動課進行交流或者進行故事比賽。現在的小學生,收集信息的渠道特別多,因此故事的內容也相當豐富。通過故事比賽,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多種能力,更值得肯定的是讓他們獲得了一種精神動力。例如當學生聽說八歲的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時,躍躍欲試;當學生知道著名數學家歐拉在雙目失明以后,也沒有停止對數學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時,激動不已;當一些成績中等的學生了解到歐拉在孩提時代一點也不討老師的喜歡,他是一個被學校除了名的小學生,后來經過努力卻成為了著名數學家的故事后,信心倍增;……

數學家的故事,既能讓學生領略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讓學生受到科學精神的陶冶和浸染,特別是磨礪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形成經得起成功和失敗雙重考驗,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氣度和胸懷,努力養成熱情、認真、求是、求實的良好的學習態度。

3.反思與展望

數學充滿著人性因素,承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現代數學教育應充分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統一。在文化層面上找回失落的數學教育價值,是新課程賦予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的職責。

趣味數學活動課僅僅是我們所做的初淺的嘗試,我們對數學文化的研究將更加深入,探索更多有效彰顯數學文化的途徑與策略,合適而巧妙地讓數學文化走進課堂,滲入日常數學教學,關注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設,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當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滲入教材、到達課堂、溶入教學時,數學就會更加平易近人,數學教學就會通過文化層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可以相信,在數學文化的洱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學生的心智得以不斷的滋養,才干得以不斷的升華,人格得以不斷的健全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7

[2] 《教育文化學》鄭金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數學文化學》鄭毓信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7

[4] 《數學教育的價值》/ 黃翔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5] 《課程文化發展論》范兆雄著.-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篇7

【關鍵詞】職業院校 涉海技術專業;文化通識;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029-02

前言:在我國職業院校中,其教育類型不同于普通學校教育,其主要源于職業院校更加注重職業技能的培育,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在長期發展中,逐漸與文化知識教育漸行漸遠,通知有些學生職業技能掌握優秀,但是文化課程學習較差,這種現象的出現,已經嚴重阻礙到職業院校的正常發展,尤其是相對于涉海技術類專業的學生來講,更是百害而無一利,因此應當轉變文化通識課程教學傳統方式,與時俱進,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將培育模式與目標相結合,為職業院校學生的發展,創造多樣化的條件。

一、當前職業院校涉海技術類專業文化通識課程類教學現狀

人才的培育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如何促進學生全方位良好發展也是當今職業院校的職責,在新課改的殷實要求下,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教學模式,并非只適合于高校教學,也同樣適用于職業院校的教學。在職業院校中,由于教學模式出現偏差,因此導致學生與教師對文化通識教學產生錯誤的認識,導致過于重視職業技能的培育,而忽視文化通識類課程的學習與教育。在職業院校中,涉海技術類專業,是較為特殊的專業。但是這些特殊專業的文化通識課程類教學并未引起關注,從當前的教育現狀來看,扔存在著較大的偏差[1]。

首先,職業院校涉海技術類專業文化通識課程類教學課程體系安排不合理。很多文化通識課程在教學環節中被省略,有些實踐課程安排在文化課程之前,致使學生在實踐課程的學習中,消耗過多的體能,以及精神,因此在接下來進行的文化通識課程中,導致很多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難以理解新的專業知識。并在這種顛倒的課程安排,難以使得學生學以致用,在學生文化通識知識學習后,并未進行實踐,知識文化通識知識成為“紙上談兵”。

其次,職業院校涉海技術類專業文化通識課程類教學模式存在差異。在職業院校涉海技術專業的文化通識的教學中,學校過于重視職業技能成績,而忽視文化通識課程成績,有些學生只是在考前幾天快速記憶,難以使得學生真正的掌握知識。除此之外,涉海技術類專業文化通識課程教學中,教師單一填鴨式教師,致使學生對文化通識知識學習喪失興趣,難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

二、優化職業院校涉海技術類專業文化通識課程類教學對策

近階段出現的長江之星事件,雖然其并未人為事件也并非海洋領域中出現的事故,但仍然引起了人們對于涉海技術類專業的關注,涉海技術類專業包含眾多海洋技術知識,不論為海洋船舶維修專業、還是航海技術專業等其他專業,都為涉海技術類專業,長江之星事故中不少人對于前些年的維修和改造提出了質問,改造后長江之星不利于逃生,才致使更多的人無法得到及時救助而死亡,因此不論哪種涉海技術專業都應得到正確的認識,端正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轉變傳統涉海技術類專業文化通識課程教學方式

在新課改教育理念下,傳統填鴨式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實際教學需求,因此,應從教學方式上進行改變。將創新性人才培養添加至實際的教學之中,所謂的文化通識課程教學并非專業知識教育,更多的是一種人文素質教育的體現,針對以上教育中存在的過于重視職業技能的培訓,其改變方式應從教學方式著手,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得學生更加直觀的體驗到學識的應用。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優等生帶動后進生。并在教學中學會聆聽,傾聽學生意見,掌握學生心理發展狀況,以便于及時改變自身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2.改變涉海技術類專業文化通識考核模式

教育是發展的奠基石,只有不斷的完善教育方式,轉變教育理念才能,使得教育更好的適用于當今社會發展[3]。涉海技術類類專業文化通識考核不應采用傳統的單一模式,應綜合職業技能與文化通識考核,兩種考核各采用50%的成績納入標準,逐漸轉變學生輕視文化知識的心理,以便于培養全方位的人才。

3.培育涉海特色學科體系,重建共同核心課程體系

相對來講職業院校中涉海技術類專業教學,其實踐教學難以全方位的實現,因此這種局限需通過文化通識課程來擬補,讓學生在學習中,結合通識文化知識,將其運用到實際操作之中。并通過合理安排學科體系,重建共同核心課程體系,擴展涉海相關學科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科知識,借鑒其他教師或者其他學校優秀的教學經驗,并在學生掌握知識后,及時實踐鞏固,促進職業院校涉海技術類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結論

綜上所述,職業院校涉海技術類專業文化通識課程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偏差,這種教學模式不能及時改變,將會影響職業院校涉海技術類專業學生的發展,因此應當從實際著手,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人才培育為目標,建立具有特色的涉海特色學科體系,轉變考核方式,將專業技能與文化通識考核相結合,保持兩者的平衡,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學以致用,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文富,張晨.從高職院校涉農專業看職業教育與產業的協調發展[J].職教論壇,2011,31:20-27.

篇8

關鍵詞: 高職 藝術類 分層教學 文化修養課

高職藝術類專業是一種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以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為例,藝術設計系的人才培養計劃中,實踐性課程占了很大比例。這一方面是藝術類教學特色,另一方面也是高職教育的定位決定的。但從現實來說,藝術專業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在行業發展中謀求發展,除比拼技能外,需要具備足夠的文化修養和研究能力。如何在實踐教學的框架下,盡可能的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知識儲備,以滿足學生不斷提升的需求,是需要我們不斷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分層教學模式的分析

分層教學有兩面性,就目前而言還處在不成熟階段,不宜于全面推廣,應當試點展開。

在近期的高職課程改革文件中,分層教學和小班化教學兩個概念被不斷的提及。所謂分層教學,是一種教學模式,其本質是基于班級授課制形式下,基于學生客觀存在基礎差異的個性化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決定了分層教學必然存在要從學習目標、評價標準、教學內容上針對學生進行甄篩。這需要教師具有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大量的知識儲備。但鑒于學生個體案例呈現出的復雜性、動態性變化,分層教學模式的開展本身對教師因時、因地、因人開展分層教學的要求很高,所以事實上分層教學很容易演變成一種簡單的模式--"促優、補差"模式。也很可能演化成一種學生分級模式,使學生變成優更優、劣更劣的兩極分化。這很顯然不利于教學。筆者認為對分層教學模式,在看到其因材施教更好的促進學生發展之前,更應該先深刻認識到其可能產生的"階級"分化。此外,在實際運用中,我們也不能排除學生的惰性--有些學生會選擇最低標準完成課程。

筆者認為分層教學模式在中國發展雖已有數十年,但更多是在基礎教育階段中運用,將其拓展到高職教育中,仍需謹慎探討。但分層教學的思維模式為今后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二、高職藝術類專業文化修養課程的困境與分層教學思維的切入

高職藝術類專業文化修養課程因其特性,是進行分層教學嘗試的最佳切入點。

如前文所述,在高職教育的實踐性教學定位背景下,如何開展文化修養類課程教學一直是一個悖論,這個悖論在藝術類專業上更為凸顯。以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藝術設計系為例:

在采用"2+1"培養模式下(兩年在校學習一年離校實習),兩年的在校時間要完成所有繪畫基礎課程、設計基礎課程的學習以及國家規定的如政治、英語等課程的學習,在如此緊湊的課程安排下,專業課程的理論學習也已經采用"項目驅動,在做中學"的思路融入到實踐教學中去,文化修養類課程更是壓縮到僅有一次公選課2個學分。也即是說,目前學生文化修養教育集中在了授課教師課堂所被動展示的自身修養,并無系統性、針對性的引導。這就導致了學生在工作中,雖然可以嫻熟的運用各種專業技能,但卻缺乏創意和思維能力。由此,筆者不得不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當學生走進社會開始從事設計類工作,在當今設計類崗位工作時間緊、強度大的客觀現實下,學生如何保持創意靈感不會枯竭?如何學會在沒有靈感的情況下尋找設計思路,完成工作安排?筆者認為加強學生文化修養,加強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

那么如何加強學生的文化修養,應該采用怎樣的課程形式來加強學生文化修養和自我學習能力?這其中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

其一,從教學的層面分析,前文所述的高職藝術類教學悖論有待解決。一方面實踐教學體系和藝術類專業特性導致,在有限的時間內,理論課程和文化修養課程必須讓步于實踐課程;另一方面學生需要足夠的文化修養與自我學習能力以應對崗位工作和自身不斷發展的需要。

其二,從學生的層面分析,高職生源具有復雜性。相較于本科院校生源的地域性差異,高職有三年制、3+2制、五年一貫制等生源,學生的基礎差異更大。

這兩點給分層教學的嘗試提供了很好的空間。

如前文所述,文化修養課程目前課程比例低,以教師的"身教"為主,對學生文化修養的培養融合在教師的日常教學的言行舉止之中。教師在思想上有意識的加強對學生文化修養和自我學習能力的引導,是最便于開展因材施教的一種方式。這恰恰符合分層教學最基本的理念。

生源的差異給分層教學的實施的必要性提供了依據。高職學生的生源差異非常明顯,三年制、3+2制、五年一貫制等生源的學養幾乎有質的區別,這在客觀上給分層教學模式開展的空間。

綜上所述,采用分層教學的思維將之運用到高職藝術類文化修養課程教學中,可以規避上文所述分層教學的弊端,凸顯其優勢。可以說高職藝術類專業文化修養課程是進行分層教學嘗試的最佳切入點。

三、分層教學在高職藝術類文化修養課程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如何在高職藝術類文化修養課程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應該采用怎樣的形式開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其一,課題體系層面,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入一定文化修養課程,并在這部分課程中引入分層教學概念。

具體舉措為,設置一系列符合專業需求的、不分級的、分科選修的、分層的文化修養課程。這些課程應當具備如下特質:

1、實用性,符合藝術設計類專業所需求,可以補足學生足夠的知識量,但又不至于過于深澀,是學生專業技能學習的補充;

2、成體系,可以貫穿兩學年,可以和實踐課程相結合,或者利用實踐課程同步開展;

3、模塊化,可以供學生根據自身需要自由選擇,自由聽取;

4、不分級,沒有或者需要較少的前置課程學習;

5、靈活性,應該是傳統授課模式之外的課程,采用多種授課模式,如微課、網課等。

其二,課堂講授層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具備分層教學的思維,主動的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具體舉措為,在實踐性教學為主導的便利條件下,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和翻轉教學嘗試。在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性教學占絕對比例的前提下,分小組進行的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成為授課的常規模式,此二者加上在學生具備一定基礎后進行適度的翻轉課堂教學為分層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教師在對學生特點了解的基礎上,以分層教學的理念將學生分組(這種分組不應當是優劣分組,而應該是互補分組)能更好的提升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完成個人學養的提高。

其三,要開展分層教學,不應忽略"產學研"結合。"產學研"結合的"研",不應該僅指教師的研究力,更應該強調學生的研究力。研究力產生的根本在于學生在技能學習的前提下,不斷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在實踐的基礎上完成理論的升華,然后使自己歸納的理論反作用于實踐。高職院校不應忽略學生的研究力,對于部分優秀學生更應該注重其科研能力的培養。

具體舉措為以第二課堂、學生專業協會為依托,給有余力的學生進行進一步提高的空間。同時樹立標桿,強化榜樣作用,以優秀帶動一般,以個別帶動整體,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結論

分層教學,不應僅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改革,更深層面上應該是教學思想的變革。在實踐教學體系下,分層教學思維更便于在藝術類專業文化修養課程教學中首先嘗試,我們可以預見分層教學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更大的變革。

參考文獻

[1]沈燕 藝術設計理論課教學探討 [J]赤峰學院學報 2011年1月242-245

篇9

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影視文化課程教育是淄博市教科所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是根據新型文化對教育的迫切要求進行研究的。經過十幾年的攻關研究,淄博市教科所構建起在中學進行影視文化課程教育的理論與操作方法。

一、中學影視文化課程的研究與價值評定

(一)“九五”對課程理論與教學方法的研究

影視文化是現代最有影響的文化形態之一,影視文化對中小學生的思想行為和文化理念有著深刻的影響,而基礎教育一直沒有開展這項文化教育,使教育落后于文化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在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第一個之際,淄博市教科所自1993年開始將基礎教育中的影視文化教育問題列為重要研究對象,由此規劃成“關于在中小學開設影視文化課及學科教育體系的研究與實驗”,1997年這項課題被列為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教育部重點研究課題。課題組傾注十幾年的心血進行攻關研究,著力進行課程、教材與教法的研究與實驗。通過在省內外80多所實驗學校開展教學實驗,研究課程教育對培養中學生的審美與人文素質、進行智力開發的巨大價值,并根據教育部關于課程改革的方針政策,將中學影視文化課程定位為地方課程,由此解決課程空間問題。經過課題組與實驗學校的辛勤努力,“九五”期間完成了課程理論與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驗工作。課題研究報告于2001年11月通過全國教科規辦專家組的鑒定。鑒定意見認為“根據影視文化對青少年學生影響的新特點,創設一種新形態的課程這在中小學課程改革和發展史上具有開拓性、創新性意義”。[1]

(二)“十五”期間課程標準與教材建設研究

“十五”期間,課題組在國家實施素質教育、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構建影視文化課程目標體系,研究影視文化課程在中學課程結構中的地位、作用、性質和任務等,研究中學影視文化課程教材的編寫工作。

1.研究出臺《課程標準》。課題組認真學習了當前我國實施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的方針、政策與理論信息,并參照教育部制訂的有關課程標準,深入研究課程教育思想。經過將近一年的攻關研究,課題組先后五易其稿,撰寫成《全日制基礎教育影視文化課程標準(討論稿)》。對課程的性質與定位、課程教育目標、對學生素質的培養進行了規范,從課程教材編寫、教學、評價、課程資源開發、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對課程實施提出建議。從而使影視文化課程成為培養中學生的人文素質與審美素質的新型文化課程。并以地方課程的方式列入中學課程體系。經中國教育學會、教育部社科中心、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中央教科所有關專家的審定,《全日制基礎教育影視文化課程標準》以“實驗稿”的形式作為現階段課程實施的指導文件。[2]這是全國第一份影視文化課程實施的指導性文件,具有重要的創新價值。

2.教材建設研究。2002年9月課題組“關于中小學影視文化課程教材建設的研究”,列入中國教育學會“全國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建設研究”之中,對中學影視文化課程目標與教材建設、教學理論與教材教法等方面展開了新一輪的研究與實驗,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特別是《全日制基礎教育影視文化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為教材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教材體例在“九五”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課程標準》的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學文本的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創新研究,努力使之切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并在教學實驗中根據教師的意見進行修訂,由課題組研究的2冊中學影視文化課教材已印出樣書(正在編寫第三冊)。影視文化課程教材建設的研究報告(二萬余字)也已發表。[3]教材研究成果已通過中國教育學會專家組鑒定,并在全國地方課程研討會上作為重點成果展覽和介紹。中學影視文化課程不僅在全國中學影視教育中獨樹一幟,而且在地方課程的研究中也有著獨特的價值。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與教學思想

課題組在中學影視文化課程教育理論的研究中,在高層專家的指導下,經歷了從初創到發展與完善的過程,構建起相對完備的課程教育目標體系,對教材的編寫與課程的實施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指導意見。

(一)課程教育的基本理念

1.課程的性質與定位。課程性質與課程位置的確定,是中小學影視文化課程研究中最為根本性的問題。經過反復研究論證,《全日制基礎教育影視文化課程標準(實驗稿)》確定了影視文化課程的性質與定位。課程標準確定了中學以“課程教育的方式進行影視文化教育”,[4]通過實施影視文化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與審美素質,從而使課程具有人文性、審美性、綜合性、經典性、趣味性等特點。學習這樣的課程會豐富學生的人生閱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特別是審美水平,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將影視文化課確定為地方課程,使這門新課程進入中學課程體系有了恰當的空間,也使課題組能夠以恰當的方式承擔起課程教材研究與管理的職責。

2.課程教育目標。課程目標是通過課程教育希望學生發生的預期變化,具有一定的教育構想和藍圖的性質。課題組依據對學生、社會和學科的研究,根據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根據影視文化課程的審美特點和影視文化課程對中學生諸項素質的培養,構建影視文化課程教育的總目標:學習影視文化課程,通過對影視藝術形象進行審美體驗,學習和運用理論知識和審美方法,對作品表現的各種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人物形象、人文和科學精神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養成正確的審美態度,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感,追求高雅影視藝術的審美趣味,逐步形成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念,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同時,在審美體驗的過程中,培養辨別真善美的能力和愛國主義精神與全球意識,以及關注社會、改造社會、美化社會的責任意識和道德品質,發展學生的科學生活素質,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還要在審美體驗過程中多方面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5]

(二)教材體例與教學方法

中學影視文化課教材包括多種載體,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各部分的呈現方式與體例各不相同,教材的使用也不同。一是影像教材。根據課程教育目標所選擇的各類體裁與題材的優秀影視作品,構成影視文化課教學內容的主體。影像教材是學生學習影視文化課的根本教材。學習影像教材一般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集體觀賞。只有在學生充分觀賞原片之后,才能實施課堂教學。二是文本教材。文本教材是幫助學生學習影像教材編寫的學習指導用書。是學生學習教材作品的輔導和進行課程訓練的依據,文本教材的內容主要由課文、練習項目的設計、單元專題知識等三項內容組成。課文與練習的設計力求形式新穎富有創意、圖文并茂,活潑多樣。三是剪輯片段。是將教材作品的重點情節剪輯出來所形成的教學課件或教學實例。一部故事片思想與藝術信息量很大,將影片的重要內容分段剪出,根據課堂教學審美的需要適時插播。根據教學實驗,一節課所用剪輯片段的總長度一般不超過15分鐘。四是教學參考資料。是為教師備課準備的具體教材作品的教學資料。對選作教材的影視作品的時代背景、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藝術表現等方面的思想內容與藝術價值進行分析,并對剪輯片斷的內容作出詳細說明,以便于教師進行教學設計。

影視文化是以影像為載體的新形態文化,在中小學實施影視文化課程教育,沒有現成的教學法。在“九五”至“十五”期間,課題組在省內外80多所學校中開展了廣泛的教學實驗,通過實驗教師培訓會、聽課督導、教學公開課、專題研討會、優質課評選等教研活動,深入探索影視文化的課教學規律,一批優秀實驗教師脫穎而出,先后在全國各種會議上出示教學公開課,并在2002年7月召開的國際研討會上出示兩節教學公開課;通過創辦《影視文化課教研通訊》及時反饋教學實驗信息,進行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的研究探討,課題組在扎實深入的教學實驗中逐步揭示了中學教學影視文化課的基本規律,構建起影視文化課教學特有的“四步教學程序”,以審美心理為基礎的“導引—發現”式教學法,為組織與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模式。

三、課程實施效果與影響

影視文化課具有濃厚的人文性、審美性和趣味性特征,是實施素質教育、全面培養學生文化素質和文化人格的重要途徑。這門課程從實驗階段就深受學生的歡迎,上影視文化課成為學生的期盼。課題組從多年進行教學研究與實驗的成效來看,影視文化課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人文素質、審美素質、智力素質等方面有著無可代替的優勢。

人文教育的關鍵在于培養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過程就是育人的過程,主要通過人類創造的文化精神陶冶人、教育人。以選取各種高尚的典型形象為主要內容的影視文化課有著豐富的人文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種影視藝術形象進行審美體驗,讓學生在獲得豐富美感的基礎上,感受和理解高尚形象的道德精神價值,加深對人生真善美的理解,從而促使學生思考人生的目的與意義,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價值觀,形成積極、高尚的人文素質。而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審美教育過程,通過系統的課程教育,培養學生先進的審美價值觀念,使學生能夠在眾多的媒體信息中選取優秀影視作品欣賞,自覺接受高雅影視作品的陶冶。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發散式思維都是人類重要的思維方式,影視文化課以各種形式的思維活動為學生打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系統有效地開發學生的多重智力潛能,尤其是右腦功能的智力潛能,這能為學生今后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積蘊新的潛質和能力。這使影視文化課教學成為中小學生發展智力素質的新的增長點。

課題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國中小學影視教育會議中展示。2001年課題研究成果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展出,并出示教學公開課。由于課題研究成果的廣泛影響,2002年7月中小學影視教育國際研討會在淄博召開,課題組負責人作了《中小學影視文化課程理論與實踐》的學術報告,市教育局長與淄川區實驗中學、張店區實驗中學校長分別介紹了開展影視教育的經驗,周村區實驗中學孟濤老師現場出示教學公開課《逆風而行》。2003年4月課題研究成果被評為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12年由藍天出版社出版。從而使中學影視文化課程實施形成了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與系統的操作方法。

四、推進課程實施的新階段

2013年10月《積極推進中小學影視文化課程實施研究》被列為山東省教育科學2013年度重點課題,有115所中小學學校開始進行教學實驗。2014年5月由山東省教科所主辦,淄博市教研室、教科所承辦的“山東省‘積極推進中小學影視文化課程實施’成果展示、研討會”在張店一中召開。青島、濰坊、萊蕪等地的教研員、學校領導老師以及淄博市各區縣教科室主任、實驗學校領導老師等240余人參加了會議。課題負責人做了課題開題報告,簡要解讀了《全日制基礎教育影視文化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有關課程性質、課程教育目標體系,以及教材建設研究等內容,重點做了《影視文化課程教學基本理論》講座,從“課程教學的心理學基礎、‘導引—發現’式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影視文化課程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過程、任課教師素質的基本要求”等方面介紹了課程教學理論與操作方法。張店九中謝文斌、張店一中楊靜老師分別執教了《被告山杠爺》、《唱詩班的男孩》。教學公開課較好地展示了影視文化課的教學過程與方法,獲得了參會教師的一致好評。與會老師認為淄博的影視文化課程教學理念先進,操作性強,能理解可掌握,教學影視文化課程,可有效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這次會議為中學實施影視文化課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與操作方法,為推進中學影視文化課程實施提供了必要條件,標志著影視文化課程實施進入一個新階段。

(本文為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2013年度重點課題“積極推進中小學影視文化課程實施研究”的研究成果。)

注釋:

[1]魏耕祥.中小學影視文化課程理論與實踐[M].北京:藍天出版社,2012:329.

[2]魏耕祥.中小學影視文化課程理論與實踐[M].北京:藍天出版社,2012:336-326。

[3]卓晴君,徐 巖.地方課程建設研究實錄[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143-162.

[4]魏耕祥.中小學影視文化課程理論與實踐[M].北京:藍天出版社,2012:336.

篇10

學生在選擇音樂藝術課之前,其音樂知識十分有限,缺乏對音樂系統性的了解。在選定課程之后,將音樂藝術作為高考目標,學生即開始了有計劃的、針對性的專業學習。一般集中學習的時間僅僅為兩年半,即高一、高二階段和高三上半學期。在該條件下,學生不僅需要完成并掌握藝術高考中的相關專業知識,也需要學習普通高中的文化知識,學習任務較重,有較大的難度,在精力、體力方面是雙重的考驗,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毅力。該特點決定了在設置專業課程與文化課程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專業高考的要求,結合教學進度等,合理安排。如在高一、高二以及高三上學期中,注重專業課的學習,包括樂理、聽音記譜、視唱練耳、演唱或者演奏等。除去上述學習的時間,學校根據自身情況,還要正常安排文化課的教學。如:在藝術高考前一段時間,可以將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設置為語文、數學、英語三門主課。藝術高考及各大藝術院校校考結束后,再重新安排課程,或者恢復原有的文化課時間。

二、建立豐富的教學模式及評價體系

豐富的教學模式及合理的評價體系,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及文化課水平,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具體做法有如下幾點:

(一)文化教育模式

學校可以直接將音樂藝術生的文化課教學作為正常教學管理工作的范疇,并由年級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師等人共同組成管理小組。由于許多音樂藝術生的文化課成績不理想,在進行文化課教學時,應遵循強科爭優勢、弱科保底線的原則。各科教師需要配合教學管理小組的工作,對學生的文化課教學情況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施跟蹤監管措施,并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制訂出教學計劃。在學生各個學習階段,需要進行各類文化課考試。其中較為重要的考試,需要詳細記錄各科成績,建立學習檔案,對其進行質量分析,并制訂坐標式評價體系。該措施不僅能夠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也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各個學習階段出現的問題,找出原因,并妥善處理,從整體上有效地提高學生文化成績。

(二)專業教育模式

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一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學習能力、知識接受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專業課教授時,需要全面掌握學生的各項情況,對照教學方案,發現不合理或者不適應的方面,應及時修改教學方案。在教授樂理課、視唱練耳課等理論課時,按照學校的課程安排,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集體授課、個別授課或者二者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針對學生理解能力不同的問題,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使各小組成員的接受能力及專業水平需要形成互補關系,學生能夠以一帶一的形式學習,互相幫助,不斷強化學生的理論基礎。還需要為學生設置不同的練習,結合單元測驗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在教授演唱或演奏等專業主科時,將學科的特點與學生個性差異相結合,采用個別授課形式,并使用不同的教材及教學手段進行課程教學。針對每位學生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教材與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如學生的聲音較為高亢,應集中練習民歌;如果聲音較為雄渾,可以選擇練習美聲,在該過程中穿插發聲技巧。

(三)德育及心理教育模式

音樂藝術生專業的性質較為特殊,對其進行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各個學科的教師需要在教授知識的同時,積極配合學校管理小組的工作,將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可以鼓勵音樂藝術生參加學校的各項文藝活動、班級聯誼活動或者參與班級管理事務。該類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其自身的專業素質,提高專業水平,也能夠在該過程中放松心情,緩解壓力,減少浮躁情緒,保持樂觀的心態。在學生進行藝術高考前,學校應專門組織人員,針對藝術考生的特點,進行考前動員大會,包括心理分析、緩解緊張情緒的方式、發泄方式、自我調節方法等,使學生能夠以良好的心態進行考試,發揮出應有的水平。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