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課程建設方案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6: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學課程建設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學課程建設方案

篇1

學校嚴格執行國家和省頒布的課程計劃,根據《溫州市教育局關于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及課時安排的指導意見》,制訂本方案

一、

課程設置

學校認真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足開齊開好各門課程,制訂了課程管理的相關制度每學期初由學校根據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文件精神擬定課程計劃執行方案、制定總課程表、班級課表和教師課程表,為學期開學工作做好充分準備。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課程體系,認真執行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優化教學過程,著力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促進有效教學”課堂變革的教學指導思想。積極開展教改教研活動,積極組織觀摩課、示范課、研究課。努力上好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為學生素質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有效的內容和空間。

本學期,我校開設了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學校課程、綜合實踐活動、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其中學校課程主要以寫字教學為主;綜合實踐活動包括勞動技術、環保教育、課外閱讀以及數學與科學的課外拓展等。所有課程、課時,嚴格按照義務教育課程要求設置,無隨意增減課程和課時現象。重視開展好一年一度的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和讀書節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課時分配

每周按五天安排教學,每課時40分鐘。

一、二年級每周:語文(9課時)、數學(5課時)、品德與生活(2課時)、體育(4課時)、音樂(2課時)、美術(2課時)、地方和校本課程(2課時),共26課時。

三、四年級每周:語文(7課時)、數學(4課時)、品德與社會(2課時)、英語(3課時)、體育(3課時)、音樂(2課時)、美術(2課時)、科學(2課時)、信息技術(1課時)、綜合實踐和學校課程(4課時),共30課時。

五、六年級每周:語文(6課時)、數學(4課時)、品德與社會(2課時)、英語(3課時)、體育(3課時)、音樂(2課時)、美術(2課時)、科學(3課時)、信息技術(1課時),綜合實踐和學校課程(4課時),共30課時。

三、學校課程管理措施

(一)加強學習,提高認識

課程是指為了實現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而規定的教育內容及其結構、程度和進程,是把教育目標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的橋梁,是培養目標的載體和實現培養目標的手段,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依據。因此,課程設置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新課程設置方案的制訂與實施,對于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認真研究課程設置方案,進一步提高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認識,并以課程改革這契機,深化素質教育的實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二)加強管理,科學設置各類課程

篇2

一、音樂表演專業核心課程的確立

(一)分析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通過深入的市場調研以及學院目前單招的聲樂專業,確定音樂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較強的聲樂演唱及表演能力,熟悉社會基層演藝市場,能勝任社會基層文藝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專業所對應的典型崗位是表演經驗豐富的歌唱演員和文藝編排者。

(二)分析典型工作任務

隨著社會日益激烈的競爭,大學生所面對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社會的不斷發展,迫使大學生的就業形式也發生了改變,由以往的包分配轉變為自主擇業,這是社會發展需求下大學生就業形式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學院藝術系各位領導應組織教師就本專業畢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廣泛的研討,并結合當前社會情況認真分析本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崗位、內容,從而在實際教學中制定以學生勝任工作任務為核心的學習項目或課題,并以此為基礎合理構建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專業核心課程目標,可以分析得出,音樂表演專業的典型工作任務是:歌唱、文藝編排中需要的即興伴奏和舞臺表演。

(三)核心課程在職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模塊化課程體系一般將課程分為基礎學習模塊、專業學習模塊、專業拓展模塊和素質教育模塊。其中基礎學習模塊包括德、智、體以及人文藝術等課程;專業學習模塊包括必備的專業基礎、專業組成、專業核心以及專業過渡等課程,其中又以專業核心課程最為重要,該課程的主要作用就是培養學生的崗位核心專業能力,而學生的崗位核心專業能力是滿足職業崗位基本就業能力需要的前提和基礎;素質教育模塊主要包括學術講座、就業講座、社會實踐、文化活動等課程;專業拓展模塊屬于單一的課程,主要作用就是拓寬學生專業技能、提高學生技能應用水平,增強綜合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聲樂》、《即興伴奏》和《舞臺表演》這幾門課程是本專業中最為重要的課程之一,是培養學生適應企業實際工作環境和完成工作任務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奠定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和就業競爭力基礎的主要途徑不僅能夠提高該專業就業后的實用性、操作性、發展性,還能增強學生的實踐經驗,使學生在學習期間就體驗到真正工作者狀況,形成一種角色轉換。因此,在進行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時應將這幾名課程作為首要任務。

二、建設專業核心課程的意義

隨著我國文化教育事業進程的不斷加深,高職教育也得到了良好、快速的發展,同時這也就加劇了各高職院校之間的競爭。當前,科學合理地進行內涵建設與發展已成為各高職院校提高競爭力的法寶。而課程建設與改革是內涵建設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職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水平直接影響著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這就體現出了高職院校建設專業核心課程的意義。通過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結合院校實際情況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已經成為各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音樂表演專業核心課程建設遵循的原則

(一)遵循先進性與可行性相結合原則。在對音樂專業核心課程進修改革和建設進程中始終沿著現代化的職交教理念與改革的方向,且在對課程和項目進行設計時,對現實條件進行了充分考慮,并采取積極而又穩妥的策略,通過不斷創造條件,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推進,并將各方面的核心力量進行綜合和利用努力推進核心課程建設。

(二)遵循動態性與穩定性相結合原則。高職教育是在為了更好滿足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需要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所以教學內容應與工作職業緊密相結合,以此來適應市場需求,緊跟時展需要。但是由于音樂表演類課程具有極大的動態性,時刻都在發生變化,例如新知識、技術的引入和應用,而這也就增加音樂表演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的困難,使得音樂表演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必須經歷不斷開發、調整并完善。此間,應注意不能夠隨意開發,調整應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進行,否則即便最后完善了課程方案,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必定會存在這樣活那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建設專業核心課程時,必須具有前瞻性。

(三)遵循行業性與地域性相結合原則。根據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行業特點和學院條件裝備、師資水平、生源素質,盡量做到“就業于當地、服務于當地”,在設置課程時應結合當地的地域特征進行充分考慮。例如在《舞臺表演》課程中適量的加入貴州民族民間表演元素。

(四)遵循技能訓練與社會實踐鍛煉相結合原則。音樂表演核心課程大多都屬于技能型課程,且又是一門社會實踐經驗要求較高的專業課程,但是目前高職院校中的技能訓練存在只注重于單項操作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社會實踐鍛煉方面的綜合訓練,造成這一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職院校中課程分離情況嚴重。學生不僅應具備良好的單項操作能力,還應經歷相應的社會實踐鍛煉,這樣才能能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場景中處理好各方面的問題,更能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比如讓學生組織一場演出,他們就能把舞臺表演運用到演唱當中,甚至可以為同學做伴奏,同時鍛煉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

四、音樂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的保障條件

(一)實訓基地

1.校內實訓基地

(1)計算機機房

(2)藝術系實訓訓練中心

專業建設初期,實訓條件包括琴房20間、鋼琴若干臺、排練廳、數碼鋼琴室、音樂教室、形體舞蹈室、大禮堂等。

2.校外實訓基地

(1)貴州令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2)貴州比特率網絡信息傳播有限公司

(3)貴州人民廣播電臺經濟頻率

(4)校內外各種專業比賽及演出場地

(5)大型室內歌舞劇《銀秀》

(二)師資隊伍情況

本專業教師來源分為2個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本院專職教師,另一部分是來自行業協會的外聘專業教師,總共由9人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4人,平均年齡為36歲,專業均為音樂學。 “雙師”結構所占比例為90?。學歷層次為本科生3人,研究生3人。

五、基于核心課程建設方案的概述

建設核心課程方案主要是對課程建設的目標與思路、組織與管理、內容與任務、方法與步驟、特色與預效等進行確定。

(一)建設理念

一是在堅持育人為本和德育為先的前提下致力于學習的學習全面發展,為學生學好音樂表演專業奠定堅實的基礎,并以此作為育人的理念;二是將就業作為導向進行課程建設;三是在課程教學設計中始終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四是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將工作過程作為導向;五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始終將行為作為導向。

(二)建設思路

始終將教師教學理念的提升作為先導,將實際作品和真實工作作為載體,并按照行業與職業標準,結合國家精品課的共享課程指標,在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實行校企雙方參加,將學生作為主體,教師作為主導,將促進學生職業道德修養提升、綜合職業能力提升以及創業和就業能力的提升為首要任務,從而更好地對課程進修改革和建設。

(三)建設程序

課程建設流程的確定,首先是結合實際進行課程開發和建設團隊的組建,并進入企業進行深入調研;其次就是對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不斷創新,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構,從而再對專業核心課程進行開發和設計,再次通過學習情境的創設,致力于教學演一體化教學環境的構建,最后通過實施行動導向,對過程進行多元化的考核,建立相應的反饋機制,促進課程的全面開發和深入建設。

(四)組組管理

一是組建由行業企業專家和高職教育專家以及骨干教師為主要成員的課程建設團隊;二是課程建設過程中必須切實加強管控,對課程建設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切實加強課程建設分工,對課程建設進度及時匯報,并將課程建設項目及時實施,對實施過程中的成效進行分析,總結經驗和教訓。此外,還應在課程建設時加強統籌管理,尤其是資金必須得到保障,同時做好相應的驗收與核查工作。

(五)建設任務

一是對課程標準進行開發,并在確定課程體系中,作為課程建設團隊就應及時進行課程標準的制定。在制定過程中,應結合行業標準以及職業資格考試內容,對課程目標、任務、內容、教學模式、評價策略等進行科學的設計和確定。

二是對課程內容、框架體系等進行確定,結合音樂表演專業的性質和培養的目標要求,對課程模式進行科學的確定。

三在設計課程資源時,應結合課程建設的目標和內容,對資源建設計劃進行設計,對課程建設教材進行開發,并制定特色課件,準備虛擬資源。

四是致力于課程教學模式的完善,切實加強教學方法的建設,在核心課程教學模式完善過程中,應緊密結合校內學習和實際工作之間的一致性,結合課程特點,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教學模式,將教學演一體化體現出來,而在教學方法的建設和設計過程中,應結合課程內容與學習的特點,對案例進行靈活的應用,采取分組討論、情境教學和角色扮演以及啟發引導等現代化的教學方法,使其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思考和實踐中來,為教學效果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條件對教學方法進行科學合理的搭配使用,并在教學過程中學會借助直觀教育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以及網絡教學資源進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活動。

(六)建設方法

結合課程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方法進行課程的建設。例如在進行課程建設時采取調查研究法,作為課程建設團隊必須進入行業企業一線深入調研,掌握其對人才和崗位的需求,認識到學生在崗位工作中適用的重要性,并通過分析和處理,將用人單位的要求和課程的建設進行有機結合,從而確保課程改革和建設方案滿足涉及的需要,從而將針對性和實踐性彰顯出來。而如果采取教研總結法進行課程建設,主要將教研立項作為主要的途徑,在核心課程建設時必須進行教研立項,同時學校應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進行大力支持,從而建設過程中明確建設的目的、方法和成效,從而形成經驗財力和改革模式。此外,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還可以采取試點對比分析法,主要是結合核心課程,針對性的選擇試點班級和教師來試驗,對試點過程中發生的問題進行記錄,并通過全面分析找出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不足,同時采取相應的對策予以解決。

(七)建設步驟

一是在設計階段,此階段進行課程建設方案設計,主要結合專業建設和改革目標要求,對課程的建設方案進行科學的設計。

二是在調研階段,此階段進行課程建設方案調研,主要就是組建課程建設團隊,團隊成員應采取專兼結合的原則,同時深入到行業企業的一線,切實掌握學生在未來工作崗位中完成各類工作需要的各類專業知識、素質、能力等進行調研,并掌握崗位在職業資格、職業道德、團隊協作方面的要求,從而對課程改革思路進行全面的掌握,為課程的開發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是辯證階段,此階段進行課程建設方案論證,主要就是聘請相關專家和人員對教改內容進行科學的辯證和論證,確保課程建方案的整體策劃性較強,改革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十分明顯。

四是開發階段,主要就是對校企結合課程標準進行開發,對教學情境和項目進行設計,從而致力于工學結合特色教材和教學資源的開發。

五是實施階段,在實施過程中,主要就是對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案進行設計,從而確保教學環境的有效營造,應選取相應教師和班級作為試點,并進行課程改革試驗,從而對試點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的進行記錄和處理。

(八)核心課程建設預效

通過音樂表演核心課程的改革與建設后,課程定位更加準確、市場與課堂聯系更加緊密、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教、學、演”一體化,我們隊課程建設的預效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的專業人才的專業技術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就業質量和效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子夜資源的考核通過率大幅度的提升,專業過級獲取率高,在各種技能大賽中所獲得的獎項越來越多。

二是課程建設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成為省院級重要課程之一。

三是課程課程建設成果增多。開發“教、學、演”結合特色教材及相應的實訓教材與指導手冊、開發虛擬教學資源及適用課件等;教師指導學生舉辦較高水平的獨唱音樂會、畢業匯報演出;指導學生參加校內外歌唱比賽獲獎等。

篇3

關鍵詞: 中職 機電專業 課程建設

中職機電專業課程建設,影響到社會實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當前我國的中職機電專業需要加強課程體系的實用性,堅持培養能力的教學模式,加強師資的配套保障,并完善知行合一的考核方案。

1.中職機電專業課程建設現狀

1.1課程體系基本形成

中職機電專業的課程體系目前已基本形成,機電專業課程設計、課程用書及實踐安排、實踐安排等基本上都已有要遵循的常規模式。在此基礎上,各學校機電專業教學過程中呈現出差異。絕大部分中職院校采用大班化理論教學加小班化實踐教學的模式,僅少數條件較好的學校理論和實踐都采取小班化教學。在實踐教學上,不同條件的學校在實踐設施、實踐課時設計等方面都具有差異。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看,當前中職機電專業各門學科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案及實踐教學方案基本形成,現有條件下的教學實現了有章可循,但教學內容老化、教學模式僵化、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教學與實踐嚴重脫節等問題廣泛存在。

1.2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總體來看,當前中職機電專業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堂上存在睡覺、早退、曠課等問題,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考試成績不理想,往往只求及格,缺乏爭先創優的積極性;二是學生的就業情況不理想,從事本專業相關領域工作的學生,普遍反映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不夠扎實,對工作實踐的指導作用不夠,或者完全與工作實踐相脫節。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看,中職學生認真學習的寥寥無幾,每逢考試不是想盡辦法作弊,就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更多的學生在僵化的教學模式下認為所學知識并沒有太大用處,對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

2.中職機電專業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2.1課程體系與實踐脫節

當前中職學校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往往在學生高一及高二上學期開設大量的文化知識課程,開設專業課程較少。這與中職學校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的原則是背離的,不利于讓學生在學校深入學習機電專業知識。在課程體系中,理論知識教學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而實踐教學所占的比重較小。實踐教學的形式,主要是以實訓室的演示教學為主,學生缺乏進入工廠企業或承接項目而積累的直接經驗,這些因素導致課程體系與實踐脫節。

2.2教學模式傳統僵化

當前中職學校的教學模式,還是較傳統的教師課程講授,學生聽課記筆記,教師實訓室演示,學生模仿操作。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互動,教師的教學熱情降低,滿足于單方面講授知識,甚至出現一套教案、一套PPT使用十年不變的情況,教師的教學內容跟不上企業日漸變化的實踐知識,導致學生學習的內容與實踐的要求嚴重脫節。另外,僵化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不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思維僵化,只知道單方面地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學生缺乏思考,也就難以對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更不用說將之有效地運用于實踐中。

2.3教師實踐經驗不足

中職學校在高等教育體系當中處于末端,各方面的優惠政策和資源較少,導致中職學校教師的水平整體較低,尤其是教師的實踐經驗嚴重不足,理論與實踐脫節,導致實踐性教學的質量不盡如人意。一方面,學校的經費有限,難以高薪聘請優秀的教師,難以為優秀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實踐環境。另一方面,中職學校對優秀教師的吸引力不夠,這就導致很多先進的課程設計模式,優化的教學實踐方案,都難以在中職學校有效地得到落實。

2.4課程考核模式單一

課程考核情況會影響課程設計的執行力,課程考核又分為對教師的考核和對學生的考核兩個方面,目前中職學校對教師的考核機制形同虛設。對學生的考核,主要是看學生的期中期末考試成績,與中學的單一化考核模式別無二致。考核模式上存在的問題,久而久之,積累成學校人才教育中懶散和不作為,必須加以規范。

3.中職機電專業課程建設的建議

3.1加強課程體系的實用性

鑒于中職機電專業的特殊性,首先需要適當調整好文化基礎知識與專業課程間的關系,降低文化基礎知識所占的比重,增加專業課的課時、課長及比重,近而使學生學到更多與將來的工作聯系更緊密的知識。其次要堅持校企合作、項目化教學的理念,將之融入課程體系建設中。通過中職學校對接社會資源,突破傳統的學校課堂的思維局限,在課程體系設計中,將企業、項目納入到框架范圍內,對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均安排相應的實踐企業及項目。

3.2堅持培養能力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做”三者有機地融為一體。改變傳統的教師講課、學生聽課,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的教學方法,將之順序替換為學生預習并提問,教師引導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從而提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同時,注重學以致用,在每一課程或每一單元教學完畢,要求學生完成一定的課程任務書,并驗收考核。

3.3提高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

師資和教師團隊實踐經驗的缺失,一方面,學校需要轉變思維,加大師資投入力度,為教師團隊爭取社會實訓機會和項目,聘請業界知名人士出任學校外聘教師,有效地改善機電專業教學條件,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學校需要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資源,如向政府尋求補助,爭取教育科研項目,爭取校企合作單位的捐資捐物,與其他高校開展聯合辦學等,加強師資的配套保障。

3.4完善知行合一的考核方案

中職學校完善考核方案,需要貫徹知行合一的理念。一方面,要加強對教師考核的執行力。根據調整后的課程設計方案,制訂出相應的教師考核方案,加大實踐教學的考核權重,將考核結果與教師績效工資掛鉤。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的考核,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實踐表現、項目參與、企業實習實踐等多元指標納入考核體系中,保證考核結果形成良好的引向,鼓勵學生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姜漢榮.區域經濟發展視閾下中職機電專業課程改革――以江蘇省南通市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4,32.

篇4

關鍵詞:課程建設;改革;化工機械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

作者簡介:馮秀(1975-),女,江蘇南京人,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機械技術系,副教授。(江蘇 南京 210048)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9-0074-02

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化工裝備技術專業成立于1958年,長期作為全國化工職業院校的牽頭專業,其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等方面在全國同類院校中享有很高聲譽。上世紀90年代初就率先在全國化工職教界借鑒加拿大的CBE理論進行專業教學改革。本世紀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思想指導下,在示范性建設中,由機械系主任、本專業帶頭人、全國化工高職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潘傳九老師帶領團隊教師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建立了“一體化、三平臺、兩循環”的人才培養模式。[1]從2011年開始,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和“三維”綜合化培養思路對“化工機械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課程進行了改革和建設。[2]

本文主要闡述了“化工機械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課程的建設思路、課程標準制訂及課程教材和資源庫建設。

一、課程建設思路

根據本專業定位,并依據“一體化、三平臺、兩循環”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構架及文獻[3]、[4],確定本課程建設思路如下:

1.課程建設團隊組建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理論實踐一體化的項目課程是全新的教學體系構建,不是一兩個人所能完成的。而且課程中工作任務要符合企業的工作實際,因此,在課程建設中必須要有優秀的企業人員。師資隊伍是課程建設的前提,這支隊伍在學術、職稱及年齡方面都需要有階梯性,同時為“雙師型”。

2.企業調研

課程團隊成立后,利用團隊的人力資源,小組成員先后到中石化金陵分公司、揚子石化芳烴廠、揚子檢維修公司、南化檢維修公司等企業進行調研,通過調研了解畢業生在企業的工作情況,以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整體表現的評價情況,明確了設備點檢及管理職業崗位對人才的要求,這些為課程后續建設指明了方向。

3.企業、行業專家研討會

在專家的指導下,以崗位工作為引導,經崗位群工作任務分析,歸納出工作領域;按照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將工作領域的工作項目和內容轉化為學習領域的課程教學內容。

4.企業、行業專家論證會

由企業、行業專家對所制訂課程標準、建設內容進行論證,提出修改意見。

5.形成建設方案

根據反饋意見,對課程標準、建設內容進行修改,形成完整的可執行方案。

二、課程具體建設

1.師資隊伍組建

為了滿足課程建設要求,組建了本課程師資團隊。本團隊有10位專任教師,專任教師中“雙師型”教師占80%,有1名全國化工職業院校教學名師,1位全國化工裝備技術專業教職委副主任委員,2名江蘇省“青藍工程”培養對象。2010年,本專業教學團隊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教學團隊”。這樣師資強大的課程團隊,為建設一門符合高職教育需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一流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課程標準制訂

課程建設與實施依靠課程標準,同時,課程標準引導著課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制訂好課程標準,對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課程培養目標,提升教學質量十分重要。

本課程以設備點檢員的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要求為依據,以企業一線專家對化工裝備技術專業的崗位分析為參考,制訂了本課程標準,主要包括課程概述、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設施、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等。本文主要介紹課程概述、教學設施及教學方法,其余內容見文獻[2]。

(1)課程概述。本課程是三年制高職化工裝備技術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本課程以學院辦學思想為指導,以職業活動為導向,貫徹以素質教育為主線、能力培養為根本、技能實訓為重點的教學方針。課程內容設置上,把握“一個核心,突出兩個重點,構建三個體系”的原則,即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突出專業技能培養,突出職業能力培養,構建素質教學體系、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并實現三體系一體化。

本課程根據化工生產中點檢員的真實工作崗位要求,由易到難,層層遞進,逐步擴展設置各項目任務。學生在解決任務過程中,練習查找資料,制訂項目計劃方案,經過具體實施環節完成課程各項任務,掌握化工機械檢測儀器、檢測設備的使用;掌握化工機械故障振動分析、溫度分析、鐵譜分析等先進診斷方法,并初步具備分析故障、診斷故障及排除故障的能力,從而提高在化工生產中化工機械狀態監測與診斷的具體技能,并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設施。本課程在我院勤業樓一樓化工裝備實訓中心進行,該中心為教學的理實一體化教學環境,具有開展本課程教學活動所需的軟硬件,如圖1所示。該實訓中心擁有多媒體教學設備1套,離心泵操作系統10臺,換熱器設備10臺,控制室1間(里面可以容納40學生左右),電腦10臺(裝有測振系統),并配備基本的拆裝工具和測量工具各10套,這些已經可以滿足本課程教學要求。但還缺檢測儀器,像泄漏檢測儀和紅外點溫儀僅各有4套,機器聽診器和沖擊脈沖計各有3套及智能化測振儀2套,每種儀器至少還缺6~8套。在這種教學設施下,只能把學生分批進行學習。

(3)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學生和所設項目的特點,不斷改變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逐步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1)任務驅動方法。學生根據教師所布置的項目分別對任務進行討論,查找資料,并寫出各自的實施方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相互交流,再依據修改意見進行方案修改,最后確定項目實施方案。教師提供儀器及設備給學生,學生依據方案進行項目的具體操作,項目完成后,學生寫出總結,分析存在的問題,最后教師進行點評總結。

2)小組討論法。為了更好完成項目,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小組4名學生,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共同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小組中的成員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互相幫助、互相討論。

3)角色扮演法。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模擬企業真實工作情境。如老師扮演巡檢員,學生扮演點檢員,全程模擬企業實際工作場景。

4)案例教學法。設備故障診斷部分內容主要涉及設備常見故障的診斷,因此在學習故障診斷基本思路和方法時,可采用實際故障案例開展教學。比如,以“某大型壓縮機投產運轉兩年后發生強烈振動”為故障案例進行教學,首先應講授設備常見故障發生原因及癥狀,然后讓學生去分析案例中故障信號特征,據此診斷出案例中故障的種類。通過該案例的教學,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其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故障診斷思路和邏輯思維能力。

5)啟發式教學。化工機械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是從人體疾病診斷演變而來。常用的人體疾病診斷方法有量體溫、抽血化驗、聽心跳、測脈搏、做心電圖等,對應于化工機械狀態監測與診斷就有溫度診斷、油樣診斷、振動診斷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不知道項目怎么進行時,可通過人體疾病診斷來啟發、引導學生學習。

3.教材建設

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在課程改革理念和目標的實施過程中,教材的編寫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目前社會上適合“化工機械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課程項目化教學的教材基本沒有,教材的建設迫在眉睫。目前,該課程團隊已經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化工設備點檢員》高級工、技師的知識要求和技能要求,與企業人員合作編寫工學結合項目化校本教材。教材內容按上述課程標準構建,主要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課程的整體設計及課程簡介,第二部分由項目一組成,第三部分由項目二及項目三組成。每個項目中分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是根據崗位實際操作要求分成若干個任務,每個單元后附上所需要的知識點,學生根據給出的問題自己學習、自己做,在做中學、學中做,項目做完,內容學完。

4.教學資源庫建設

依照課程標準開發教學所需的教案、多媒體課件、試題庫、案例庫、網絡課程等資源庫,并依托學院的數字化公共教學資源建設平臺,實現資源共享。這樣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及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內容,又增強了學習內容的表現形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從實際工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資源庫的建設,為教師主導教學、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研究與實踐相結合提供一個豐富優質的活動載體或平臺。

三、課程建設特色

在學習領域內以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為引導,以企業設備管理任務為項目,按設備點檢工作過程組織教學和考核,形成理論實踐一體化的項目課程。并采用理論實踐“五個一體化”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即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一體化,理論教材與實踐教材一體化,理論教師與實踐教師一體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空間場所一體化,理論教學評價與實踐教學評價一體化。同時,在教學實施上體現了兩種意義上的“工學結合”,即校內的專業學習與工作結合,學校學習與企業實踐結合,學習的內容是工作,并且通過工作實現學習。

四、結束語

在本課程建設過程中,通過組建高素質的教學團隊、制訂課程標準、建設項目化校本教材及數字資源庫,不僅保證了本課程建設的順利開展,還促進了專業課程建設與改革以及教師隊伍的發展。同時,由于建設周期比較短,課程標準、校本教材及資源庫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教學工程案例需要進一步收集和補充,校企合作還需要加強聯系和進一步開拓。

參考文獻:

[1]黃斌,潘傳九.一體化 三平臺 任務引領 工學交替——化工裝備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3(328):10-11.

[2]馮秀.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化工機械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課程改革[J].中國電力教育,2011,(29):92-93.

[3]張春玲.高職院校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2,(33):122-123.

篇5

1.以共同愿景實現課程引領力

仁和中學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新課程計劃實施領導小組”,專門負責學校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全校上下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達成共識,形成依托課程建設,打造京郊名校的共同愿景。我們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立足學生的長遠發展,立足打造學校課程品牌,從整體上構建仁和中學的課程體系。

2.以培訓提升教師課程實施力

學校在幾年的學習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打造高質量“精品課”的研討模式,即“三二二一”模式:三次備課―兩次說課―兩次上課―一次總結。課堂教學是教師成長的演練場。每學期每個學科都要選派骨干教師向全校教師獻課。課前發揮全組智慧磨課,全校教師現場聽課,課后做課教師現場說課,其他教師評課并撰寫“同說一課”材料。通過集體磨課,不僅授課教師收獲大,聽課教師更是受益匪淺。

3.以制度保證學校課程持久力

為保證學校新課程建設的有序進行,貫徹落實北京市課程改革的精神,結合學校實際,我們制定了相關配套文件,指導協調三級課程的整體實施。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結合實際情況及時對方案進行修改和調整,通過《仁和中學課程評價體系》和《仁和中學教師培訓細則》,對教師進行監督,保證課程的“原汁原味”。

4.以課程搭建學生成長平臺

大膽取舍教材,做好初高中知識銜接。在校本化實施國家課程的過程中,我們以數學為突破口,選派參加六年一貫制教學的優秀教師(這部分教師既教過初中,又教過高中),成立專門的教材研究小組,對初中教材進行大膽取舍,并把在高中常用的知識點與初中教材對接,盡管有些知識點在中考中不做要求,但是我們依然會在教學中重點講解,不給學生吃“夾生飯”,為學生的高中學習打下牢固基礎。

按需開掘,創新發展校本課程。為了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我們按需開掘,創新發展校本課程,確定了“綜合閱讀”“興趣數學”“藝術鑒賞”“科技探秘”“陽光健體”“社會實踐”六類校本課程項目,先后開設了語文閱讀課、英語閱讀課、機器人制作課、生活中的數學、生活實踐課、衛生與健康、物理實驗、化學實驗、生物實驗、編織、篆刻、足球隊、乒乓球隊、長跑隊、籃球隊等校本課程,供學生選擇,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平臺。

5.以評價助推課程建設深入發展

學校“課程評價小組”結合新課程的實施,從評價目的、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式、評價主體五個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具體要求,其核心內容就在于關注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發展。除此之外,學校還制定了教師評價體系和學生評價體系。教師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領導、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學生評價體系強調評價要關注學生的處境和需要,要尊重和體現學生的差異,注重學生的進步,開發學生的潛力,突出發展性的評價思想。

在評價體系的監督與指導下,學生、教師和學校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新的評價方式對課程建設的深入發展起到了全面助推的作用,并有力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篇6

一、做好校本課程建設的頂層設計

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學校在開發校本課程時,應堅持黨的教育方針,以“三個面向”為指引,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成長”為目標,在國家課程框架(National Curriculum Framework)規定的限度內,自主地開展課程革新,保障素質教育的務實推進。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價值,就是體現校本特色。要求每所學校成立以校長為核心、專家為引領、骨干教師為主體、有學生、家長、社會人員代表參與的校本課程研發小組;認真總結提煉學校的教育哲學,科學全面開展學生的需要評估,尋找梳理學校及社區的課程資源,對學校的現有課程進行全面深刻反思。

搭建校本課程建設體系,是校本課程建設走向科學高效管理的第一步。在校長領導下,通過專家論證,學校應做好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課程頂層設計。該課程體系應包括學校中長期的課程建設規劃,包括校本課程育人目標、建設項目(含門類、數量)和內容,包括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策略、校本課程實施的保障機制和評價策略。

二、充實校本課程建設的資源包

校本課程要從理論設計轉為現實操作,關鍵的一步就是建立課程建設資源包。包括課程開設的師資、場地、器械、課時計劃等。

實現校本特色課程建設,建立學校特色資源包。學校應加強本校特色研究,挖掘學校自身特色資源。研究學校創辦人思想、校名來歷、辦學歷史,學校校訓、教育理念、教風學風,學校的發展方向如科技、外語、書法、體育,學校的歷史成就特別是培養出了哪方面的拔尖人才等。只有融合這些本校獨有元素,開發出來的校本課程,才能彰顯學校的綜合特色和個性。如重慶兼善中學,開發的校本課程《盧作孚研究》《孟子研究》,源于學校創始人盧作孚先生和《孟子》“達者兼善天下”;巴蜀中學開發的《人文課程》,基于學校的校訓“公(公而忘私)正(正大光明)誠(誠實無欺)樸(樸實毋華)”,基于學校80年來培養的優秀學生,整個學校具有濃郁的人文氣息。為此,兩所學校都編輯了相關閱讀文本,人手一冊,供學生閱讀,供教學參考。

保障學生全面發展,建立學生全面發展資源包。學校應開發一定數量的限定選修課程,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基礎上,保障學生全面發展。哪怕一所學校,隨意提供幾十門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1~2門研修,也可。因為,在新課程推進之初,只要有開展校本課程之思、實施選修課程之行,就是好的。當然,隨著課改的深入,校本課程建設能分別從人生素養、科學精神、健康身心三個維度著手,更為有效、科學地發揮其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補充、填補作用,也許能最大化地顯現其價值。對于此類課程的開設,一則借助圖書,二則借助活動,三則關注全面,四則倡導“自我教育”。學生的閱讀書目可以不同,活動方式可以有異,但必須人人參與,必須全面發展,必須倡導教師引領下的學生自我修煉。如學校可以指導并定期檢查學生閱讀“名人傳記”“哲學書籍”“經濟學讀本”情況,提升學生“樹理想、有智慧、懂經濟”等人生素養;學校可以每年一個主題,開展科技創新金點子大賽,通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培養學生科學的嚴謹態度和創新精神;可以通過開展“家庭健身(周)計劃設計與實施”“社區運動設施建設與運用方案設計”“《中國公民健康素養66條》宣傳普及活動”等,造就學生積極、健康、陽光的心態和生活方式,為營造更加健康、衛生、和諧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服務。

整合校內外及社區資源,建立學生個性成長資源包。鼓勵校內教師,歡迎校外人員,允許個別有特長學生,擔任指導教師,開設多元選修課程;用足校內場地,協調周邊設施,用好個別教師私房資源,保障活動場地,開設特色選修課程。鼓勵教師發揮個性特長,語文教師可以去教“家政服務”“單反相機使用”,音樂老師可以去教“茶道”“鑒寶”,數學老師可以去教“瑜伽”,化學老師可以去教“烹飪”。注重引人社區資源,如政府參事、經濟學博士,國際擊劍俱樂部,報社編輯,棒球俱樂部,攀巖俱樂部,藝術學校,歐文英語,開設“商道”“博弈論”“擊劍”“跆拳道”“抖空竹”“攀巖”“棒球”“影視編導”“播音主持”“美國國家文化”;還有個別教師,利用自家的設備,在自己家里,自購原材料,教導學生“烘焙制造”。為保證課程多元性、時代性,學校可以由教師申報選修課題,可以由學生提出選修需求,也可以是學校設計部分課程。如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優雅少女俱樂部”“俊朗少年訓練營”“財商教育”“英語口語過級”等課程,就是巴蜀中學順應當前中學生男女性格培養,滿足新時代學生經濟素質提高等需求,由學校統一設計內容、統一調配師資形成的。

三、發揮評價對校本課程建設的可持續牽引作用

學校在做好校本課程建設頂層設計后,不要經常更改整個學校的校本課程體系及策略。最好的辦法是在實踐中調試,通過專家評價、校內反思,豐富它、完善它。校本課程的評價,概而言之,有學校層面的課程規劃、課程目標;有對教師教學活動(課程開發及實施)的教師自評、學生評價、學校評價;有對學生學習活動而言的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學校評價。

評價的最大功效是喚醒自己。在新課程實施、選修課程推進之初,學校不應過分考量具體某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實施的規范性,結果的高效性;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評價中,都以自我評價為主,他人的評價僅僅給當事人參考,不作為對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的依據。學校更多的應該是讓教師找到成功感、讓學生得到發展點,讓教師、學生在選修課上看到進步,看到自身的價值。歷史告訴我們,在一個新生事物產生之初,只有不求全責備,才會繼續前行。

篇7

關鍵詞:精品課程,評審指標,教學,課程建設

2011年信息工程系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被評為山東省精品課程,我作為該課程建設的負責主持人,歷經3年的課程建設,經歷了由立項-建設-申報的全過程,對精品課程建設的認識有了一個逐步提高和升華的過程;對課程建設內容有一個逐步積累和深化的過程;下面淺談一下精品課程建設的經歷和體會以期與大家共同探討和共勉。

一、教材的選用

從國家級精品課程的要求指標中,我們可以明確的領悟到:

1. 作為被評審的精品課程必須是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專業基礎課或者專業核心課程,同時對其他近似的專業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根據這一要求,我們選擇《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作為精品課建設,是因為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是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群中諸多課程的專業核心課程,這門課程的建設直接帶動了相關課程群的建設,同時也是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計算機信息管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起到一定得專業支撐作用。

2.要注意了解省內乃至全國對該門課程的建設情況,學習的途徑之一是:通過網上查詢了解近3年其他重點大學與示范院校已經成功申報的情況;之二是:請教有關高職學校成功申報的經驗;途徑之三是:多方聯系,請教近幾年參加精品課程評選的專家,加強溝通交流。 去年通過我們的調查研究發現,申報《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作為精品課的多是重點大學,本科院校,而在高職院校中也是省外的知名院校申報的較多,而山東省的高職院校最近3年幾乎沒人申報,因此,我們申報了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

3. 教材必須是國家十一五規劃的、知識最前沿的、知名度高的教材,同時也是我們正在使用的、教學資源比較充分的教材。而且有多名教師對教材能熟練的教學。

二、正確解讀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各項評審指標的內涵,掌握精品課程建設的精髓。

作為精品課程建設的負責人,首先要明確課程建設內容,對課程建設有總體規劃,具體實施方案和建設方法。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課程建設必須緊緊圍繞著人才培養而展開,它體現在申報表的每一項細則中,并對應著精品課評審指標,因此課程建設負責人需要準確解讀申報表中各項指標的內涵,把握精品課程建設的精髓,扎實有效地組織精品課程建設。

在國家評審指標體系的建設內容中包括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隊伍,實踐條件,教學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七項建設內容。

我對上述建設內容的內涵與關系的理解與體會是:

1. 教學隊伍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關鍵,是重中之重,只有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才能有效的實施其他各項內容的建設。因此,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所有建設內容的綱,綱舉而目張。必須組建一支敢于吃苦,勇于奉獻,德高才眾的教師團隊。

2. 教學內容是核心。 教學內容建設包括各個教學模塊的組織與安排、各教學模塊之間的關聯與關系、教學中重點難點的處理方法、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組織、各個教學環節的組織與安排等,它是需要教師隊伍來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研討實施的。

3. 教學條件建設包括軟硬件條件建設,其中軟件條件有各種教學文件建設、教材建設,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其中教學文件建設包括教學大綱,電子教案,教學課件等指導教師教學與指導學生學習的文檔資料;教材建設包括課程指定教材的選用與編寫,參考教材的選用與編寫,教學實驗指導書的編寫,課外擴展學習資料的編寫;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包括精品課程教學網站的設計,各種教學資源的鏈接與使用,除上述教學文件資源、教材資源外,還包括教學隊伍中教師承擔的課程,教學科研項目,教學科研論文,教學錄像、電子習題答案,期末考試試卷與答案,學生學習優秀作品與學生課外科技訓練作品等一切可以為學生提供的擴充學習、自主學習、研究型學習的資源。軟件教學建設條件要通過教師隊伍來完成。硬件教學條件建設要通過課程建設團隊與學校共同來完成。

4. 教學方法建設包括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的建設與改革。教學理念指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符合教師教學規律的一些教學思想方法,其中包括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案例式教學等;教學手段指運用教學設備條件進行教學的方式與駕馭教學的能力,其中包括現場實驗教學、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學,運用網絡多媒體教學等;教學模式指教師在教學中組織教學的型式,其中包括教師主講型教學,學做結合精講多練型教學,分組討論型教學、研究型教學、項目驅動型教學等。教學方法建設是教學隊伍在常規教學過程中,在教學改革項目進行過程中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科技訓練參加各種學科競賽中逐步完成的。

5. 教學效果。是指在精品課程建設中應該達到的顯現指標,包括學生評價,同行評價與專家評價。其中學生評價是教師教學效果的最好見證。精品課程建設負責人可以向教務處咨詢每學期向學生發放問卷調查打分表,從中了解學生評價,目前學校要求學生進行網評,也可以從網評中了解學生的評價,教師還可以隨堂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了解所在教學班學生對教學的反饋信息,對學生滿意的選項在日后教學中繼續堅持發揚光大,對學生不適合或不滿意的選項教師及時進行調整,從而改進教學,不斷完善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同行評價指學校教學督導組教師隨堂聽課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全校教師隨機到精品課堂聽課后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課程建設負責人和團隊教師要隨時收集這些評價或通過學校教學質量監測機構收集這些評價,以便不斷提升精品課程建設的品質;專家評價指國內同行中的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教學評估組的專家成員等到學校進行評估期間隨堂聽課或組織師生測評調查的評價。精品課程建設負責人也可以在參加國內一級學術會議期間向專家或在會議上介紹所負責的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從而征得專家的評價,以便使精品課程建設質量進一步凝練與升華。

6. 特色政策。特色是作為精品課程的必要條件,其內涵是具備獨有的風格,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內涵;是存在的價值和水平的體現。有一定的穩定性,對提高教學質量效果明顯,對進一步深化改革作用大,并得到學校內外多數同行的認可、學生受益。課程的特色體現在三個方面:(1)體現在總體上課程體系改革理念、思路;(2)體現在解決課程內容改革中的重點、難點等問題上;(3)體現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是需要課程建設負責人與課程建設項目組全體教師深入探討和挖掘的本門課程既不同于校內的其他課程又不同于全國各大專院校同類課程的顯著特征。政策是指所在學校和系部在精品課程建設方面給予的政策支持、經費資助和建設指導等鼓勵措施,是精品課程建設得以成功實施的有力保證。

結束語:

1 、優化課程設計是精品課程建設核心環節,有很多專家的培訓課程或PPT 資源。

2 、充分理解評審指標內涵,開闊思路,撰寫內容豐富的申報表(可以多參考別人的申報表)。

3 、課程網站首頁簡潔、新穎,欄目與評審指標相對應,內容豐富,圖片精美。

4 、工作量較大,團隊可分工合作,比如可分申報表組、教學資源組、佐證材料組等三個組。

篇8

[關鍵詞]課程開發; 整合;評價

學校課程建設是推進教育實踐創新和學校個性化的重要措施。學校可以“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為指引,在課程資的開發和整合、課程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一、明確目標,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1.力戒阻力,統籌安排。充分認識學校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性,從急功近利的心態中解脫出來,克服阻力,打消“邊緣學科”這一思維觀念,建立一套系統的課程實施方案、課程評價機制等,糾正學校及綜合課程實施的錯誤。

2.領導帶頭學習有關理論,與教師共同研究,與學生共同調查討論,提出研究課題,制訂工作方案。

3.加強校本培訓,引導教師走專業化成長之路。

二、以人為本,開發資源,積極實踐

首先,將教師特長與學生興趣需要相結合。以學生需要為基礎,以“全人”培養為出發點,經有特長教師開發、開發小組研究、學生家長贊同,我們第一期便確定了28項課題進行研究,既有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也有來自現實生活的,更有創造研究型的。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實踐中學習和感受,尊重每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

充分發揮學校圖書室、微機室、實驗室、花園的作用。用和挖掘社區的課程資源,聘請鄉鎮街道的特長名人、管理人員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校外輔導員。

其次,體現課程開發的連鎖效應:做研究、出課程、促專業成長。“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的綜合實踐課程連續兩年在全區成果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充分展示了綜合實踐課程的水平。我們在此基礎上加大了課程開發的力度,立足各學科,組建學科社團,進行學科拓展活動。為了拓寬學生視野,開設了物理與生活等科學與技術類課程;為了提高學生素養,開設了新教育指導下的“晨誦午讀暮省”、口才訓練、文學欣賞等人文素養類課程;為了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綜合素質,開設了生命化德育、社會實踐等德育與綜合實踐活動類課程……并且有效地整合班團隊活動、校傳統活動(體育節、藝術節等)、學生的心理健康活動等,構成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本課程。

第三,為學生外請專業教師、講授傳統及流行課程,補充校內資源不足。如聘請民間釀酒師為顧問,指導學生釀制桑葚酒;聘請當代篆刻名家為篆刻顧問,隨時對學生篆刻學習進行指導。同時我們還聘請有特長的家長來開設三十余門選修課程。

三、構建體系,多元評價,反思成長

構建體系。隨著經驗的積累,學校的課程建設正如火如荼,每學期都能堅持開設30門以上的校本課程。2010年9月,學校課程改革小組成員把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中相同或相近的內容進行歸類整理,構建了具有時代特征和我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即以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探究型課程為主干的課程結構。

篇9

關鍵詞:課程建設;精品資源;共享;實踐

中圖分類號: 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8-0161-03

1 研究背景

《網絡組建與維護》課程組經過“走出去”到企業調研、將企業專家“請進來”探討和論證、在國家示范性院校建設中勇于探索和改革,提出了基于“6Z6C”的專業建設與教學整體解決方案,即6個零距離6個轉換(6Zero6Change),如圖1所示;設計了基于“1H3S2A”的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其內涵為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校企合作共建一個硬件平臺(1H),合作配置三類軟件(3S),從兩方面使用好實訓基地(2A),積累凝練了比較成熟的課程設計思路。

研究本課程建設,通過深入企業進行再調研、進修學習。一方面校企合作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針對工作崗位的能力、知識、技能和素養的要求,制定項目考核標準,全方位、多層次滲透職業性;另一方面以實際項目為背景,基于工作過程,真題實做,把企業真實的項目加以提煉,序化,融入職業素養的教育,讓學生能切實掌握實際技能。

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突出課程的實踐性。注重行業、企業參與課程設計,通過與行業企業合作,針對畢業生可能面向的不同的潛在的就業崗位,如網絡管理員、網絡工程師、網絡信息化管理等,按照“分解崗位工作任務確定工作能力設置課程內容設計教學思路”課程設計思路,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模塊化課程內容體系,采取“項目案例”式組織教學。“項目案例”均由合作單位共同參與制訂,每一個項目均按照“項目描述知識準備項目實施過程項目實施步驟實訓結果驗證實訓項目考核小結點評相關學習資源”的模式來組織,多數任務在實訓室或企業現場講解,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2)注重課程的針對性。結合國家、社會職業資格認證體系,確定課程內容在課程設計上,我們注重當前信息類產業的特點,一方面緊扣國家職業資格認定的相關內容,同時加強與華三、銳捷等知名廠商的認證體系結合,將其職業資格認證與企業培訓課程引入課程體系。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拘泥于國家與廠商的認證內容,而是結合區域經濟、技術發展的要求,借助課程置換、拓展教學等辦法對其內容進行取舍,使得我們的課程內容更加貼近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

(3)學習方式的自主性。借鑒社會培訓、認證的先進經驗,開發立體化的自主學習教學資源,確保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我們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開放式實訓平臺、在線網絡課程、論壇等技術手段,設計實現學生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進行自主化、個性化學習的目標。

3 研究基本內容和效果

《網絡組建與維護》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的綜合實訓課程[1]。課程建設研究內容主要基于示范性建設時期提出的“6Z6C”的專業建設與教學整體解決方案,圍繞“1H3S2A”的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和課程設計思路,進一步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適應性,采取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方法,通過市場、企業、行業的最新需求進行再調研,進一步明確崗位要求,精心設計教學案例、細化工作任務,以集中課程訓練為主、在線學習為輔的方式來實現學生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養目標的全面提高。通過行業標準與實訓項目標準相結合、典型工作任務與企業真實項目相結合以及校內實訓基地與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相結合的原則甄選教學內容、開發教學資源和制定考核標準,實現課程建設的職業化、技能化和標準化。

課程建設圍繞五部分的技能點展開,本課程共五個單元,分別是局域網組建技術基礎、WINDOWS 2000、Linux組網技術、網絡設備配置、局域網管理維護。共抽取了20個工作任務。

本課程采取“理實一體化”模式教學,以集中課程訓練的方式來進行。

教學安排一般為集中兩周,60學時。

教學過程的設計主要采用引入真實或模擬的項目案例,按照實際崗位工作過程,主要以小組協作方式來進行,通過實踐研究,課程建設從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效果。

(1)突破了設備配置實驗、校內實訓基地網和實訓平臺的物理局限性。完善課程實訓平臺建設,依托校園網和SSL VPN技術,在校園網出口部署Array 3000一款VPN設備,師生可以依據賬號安全、方便地訪問校內資源和校內實訓平臺,把實驗平臺安全延伸,使學生可以虛擬化、開放式、全天候的申請配置設備和進行Web組網實驗,做到“開放、兼容”管理已建成的lamp遠程實驗平臺[2]。

SSL VPN 是采用 SSL 技術的一種 VPN 產品,適用于 Client to Site 的安全接入方式。SSL技術是位于 TCP 之上的協議,具有數字證書身份驗證,數據加密等安全手段。在實現 VPN訪問內部應用時主要采用 Proxy 、Application Traslation 、Network Extension 等技術手段實現。用戶通過 SSL VPN 訪問內部應用系統,必須先用 HTTPS 協議登錄到 SSL VPN 網關提供的 SSL VPN 門戶站點,我們稱之為 Virtual Site,Array 的 SPX 系列單臺設備可以配置多個 Virtual Site ,具體數量視 license 而定。

部署后校園網拓撲如圖2所示:

通過以上設備的部署,不管電信用戶還是教育網用戶在訪問學院門戶網站以及其他web應用都比較快捷。同時也解決了其他非校園網用戶(不在學校家屬區居住的教職工、出差在外的教職工、假期的學生)訪問校內資源的問題。他們通過登陸VPN網關依據SSL的加密隧道可以快速訪問校內應用,既方便快捷又安全。

(2)學生的綜合能力進一步增強。根據我國IT人才結構性短缺的問題,通過前期市場調研分析,課程內容的針對性與專業培養目標一致,根據網絡行業、企業不同崗位的工作需求,以綜合職業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課程提煉20個典型工作任務,從網絡的規劃與設計、綜合布線施工方案設計、Windows 2000及2003服務器的配置、Linux服務器的搭建和網絡安全管理與維護等五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懂網、建網、用網和管網的綜合能力。如圖3所示。

在課程案例化研究過程中,直接參與學院信息中心網絡設備Linux管理系統建設和綜合服務中心的網絡規劃與調試工作,提煉教學案例1個,抽取典型工作任務3個。師生共同參與項目建設,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綜合能力進一步增強。Linux校園網設備管理服務拓撲如圖4所示。

(3)教學案例更加實用。《網絡組建和維護案例教程》緊扣職業教育的特點,按照全國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中關于課程建設的基本精神,課程的建設,進一步精選了實用組網及維護過程中的典型案例;校企合作,把實際公司項目與課程內容融通結合;在具體操作上,老師為輔,學生轉換為企業員工,通過真題實做,從組建網絡的技術要求和崗位能力出發,通過完成案例(公司項目)的目標要求,使學生在理解網絡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掌握組建和維護網絡的基本技能和職業素養。

2011年項目組成員帶領學生分別完成了學院財務收費和新生報到專網的改造,提煉網絡規劃和方案設計真實教學案例各1個,綜合布線、施工管理和用戶培訓等典型工作任務抽取3個。

2012年項目負責人帶領學生完成了甘肅隴南某鄉鎮數字化鄉鎮的網絡改造,提煉網絡規劃和設計方案教學案例1個,綜合布線、設備調試和互聯、網絡策略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務3個。

2013年項目組成員、信息中心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了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校園網流量控制和網絡認證管理系統升級改造工作,隨著校園網應用增加及用戶越來越高的上網體驗需求,導致校園網出口壓力十分巨大。為了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保障有效辦公帶寬,此次改造的流控系統實施了基于橋模式的IP帶寬控制策略,策略控制了P2P、BT、迅雷下載及暴風影音等大流量的數據應用。系統實時統計功能全面,可以做到實時統計出口流量、樓宇流量及在線主機應用等。通過主持項目建設,將真實項目轉化為真實網絡管理與維護教學案例1個,提煉流量管理、策略配置、特征識別和網絡認證等典型工作任務4個。

師生共同參與項目建設,將真實案例教學化處理,提煉典型工作任務,教學案例更加實際具體,進一步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和課程活力。

(4)教學內容的適用性得到增強。一是加強行業標準與實訓項目標準的結合,按照網絡工作人員的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軟件水平考試、行業企業認證所必需的知識(基本理論知識、專業知識、法律知識、安全知識)、技能(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職業道德(職業道德基本知識、職業守則)要求來選取教學內容,制訂課程標準,采取項目標準式教學模式,開發實訓項目子標準和實訓項目卡,組織實訓教學。二是注重校內實訓基地與網絡自主學習相結合,為了要突出職業能力培養,體現基于職業崗位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理念,以真實工作任務或社會產品為載體組織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校內實訓基地作用,開發基于校園網的在線實訓平臺,構建網絡自主學習課程,使學生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真實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實施[3]。

課程建設組成員依據標準,重新修訂了《網絡組建與維護課程標準》,增設網絡安全考核細則,增加網絡安全取證要求。2011―2013年,該門課程完成行業認證取證(趨勢科技信息安全專員)和銳捷網絡工程師取證共300人次,取證率達93%。

項目組成員帶領學生參與完成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基地網和在線實訓平臺建設,提煉網站管理與設計、Windows 2000服務器額配置真實教學案例2個。

(5)突破學習方法單一、溝通渠道不暢通、資源更新不及時的難題。課程建設過程中,注重立體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在BlackBoard學習平臺上,建設《網絡組建與維護》網絡課程,設置師生交流論壇、實現在線交流和答疑、遠程教學和在線測試;建設課程知識庫,不斷更新課程資源和行業信息,使學生及時了解和掌握最新技術知識和崗位能力要求。課程網址:http:///webapps/login/

4 創新與總結

《網絡組建與維護》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過程中,較以前版本有如下優點:

(1)以行業企業為依托,與職業崗位需求相結合,確定課程設計目標,體現課程職業性。

通過深入企業(如銳捷網絡、H3C、甘肅教育網絡、甘肅萬維、甘肅海騰、上海威訊)進行調研、進修學習、掛職鍛煉,并聘請企業專家作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成員和課程組成員,充分剖析市場對網絡專業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并針對工作崗位要求和知識、技能和素養的要求,通過每一個項目完成過程,通過企業認證標準作為課程考核手段,從多方位、多層次滲透了課程的職業性。

(2)以企業真實項目為背景,學以致用,強化技能訓練,突出課程實踐性。

從企業引入真實的項目加以提煉,融入職業態度、素質的教育,讓學生能切實掌握實際技能,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在深度和廣度上層次遞進,以真實性促進實踐性。

(3)根植企業,面向行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用職業人的標準來衡量,強調能力培養,注重開放性。

合作開放,密切與行業企業合作,保持內容標準不斷更新,將職業素質、職場文化融入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職業態度,提升職業能力;自主創新開發blackboard在線學習平臺,平臺與精品課程網站、實訓網站完美結合,課程立體化資源更豐富。學習方式開放,利用Bb在線學習平臺,本課程的教學可通過網上在線教學;實訓開放,實訓室對專業學生實施開放,專門的試驗平臺可通過遠程實訓。開放性可保證學生按需學習和自主學習,增強持續學習能力。

(4)過程考核,專業認證,采用社會化評測機制,確保質量保障的公平公正。

多樣化的過程考核,特別是項目標準及運行卡的實施,注重細節,注重過程;專業認證方式,是一種社會化的評測機制,更貼近于實際。

通過本課程建設的研究,密切與行業企業合作,能保持課程內容標準不斷更新,將職業素質、職場文化融入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職業態度,提升職業能力;在教學中增加實踐環節,包括課內實踐、課外拓展、自主學習、生產性實訓、項目實戰等,校企合作,校內外實訓基地相結合,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從深度和廣度上層次遞進,以真實性促進技能提高。因此《網絡組件與維護》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進一步甄選了教學內容、優化設計思路、設計教學案例、開發課程資源和完善課程考核標準,是“1H3S2A”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最佳化實踐,是“6Z6C”人才培養模式的集中體現,具有很高的理論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東,梅,姜惠民,等.高職《網絡組建與互聯》精品課程的建設[J].職教論壇,2010(32):34-36.

篇10

一、特色課程開發的涵義

特色課程是指由地方或學校參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標,根據自己的教育經驗和課程能力等,在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響力的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本文所討論的特色課程以校本課程為主。

所謂特色課程開發,主要是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管理,如確定本校的選修課程方案及其教材的編寫;合理利用學校內外的各種教育資源,積極轉化為課程資源加以開發,尤其是制定學校課程開發與管理的策略等。其實質是以學校為基地開發與管理課程的開放民主的決策過程,通過學校制度內資源的重新調整和優化配置來提高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效益,以及學校適應變革的能力,充分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特色課程開發,適應了未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與要求,為廣大中小學有效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可以操作的載體,它打破了國家課程一統課堂的局面,在國家課程計劃框架中讓出一部分空間給學校自主決策課程,賦予學校一定的課程自。可是,課程開發中我們該遵循哪些原則呢?

二、特色課程開發的原則

當前課程環境下,特色課程建設是學校課程建設的一個窗口,是教師提高課程能力的一個機遇。它承載著較多的課程價值,也匯聚了更多的課程資源。我們在創建特色課程中主要的做法有:

(一)優勢原則

優勢原則是學校課程開發與管理的首要原則,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從學校已有的師資隊伍、教師專業素質來考慮,從學校的教育教學設備、教學活動場地來考慮開發實施課程。基于學校文化和一支具有創造性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我們將過去課程改革或教育傳統中一些較好的教育實踐經驗以及積累的優質教育資源轉化為分類課程,集聚學校優質資源進行重點建設。經過總結提煉、規劃發展,探索出一條符合我校實際和學生發展特點的特色課程的創建途徑,確立以藝術為主的課程建設重心,并在全校形成版畫、跆拳道、藝術多元發展的特色課程發展格局。

(二)規范原則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對學校課程加強規范建設,才能有章可循,才能充分發揮課程開發與管理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服務于課程目標。為此,一方面,要堅持學校課程開發與管理的法制化,對學校課程開發與管理事宜采用制度、文件等形式加以規范,一旦已經確定的課程方案,必須嚴格執行。另一方面,學校可以成立以校長為核心成員的“課程管理與開發委員會”,負責根據國家統一的規定、地方的規定和本校的情況,確定學校有關的課程制度,如學校課程開發制度、學校課程選修制度等。

(三)彈性原則

學校課程的開發與管理富有彈性,趨于靈活,既符合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又符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特點和趨勢。學校課程的彈性開發與管理主要表現在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和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課程要求上。特別是學校課程的開發與管理應區別不同辦學模式的學校,賦予不同比例的課時計劃。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采取不同層次設置課程的辦法,以便適應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在具體管理的辦法上,初中、高中應加以區別,年級層次越高,越需要開放、靈活。

三、特色課程開發的策略

課程是一個學校的特色基礎和保障,因此,進一步加強特色課程的開發與管理,充分發揮其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應著力于以下幾點策略。

(一)找準學校課程決策的著力點

學校課程決策是學校課程開發與管理的首要環節,是學校課程從理論到實際的過程。基于當今教育的大環境,課程決策要求學校管理者必須將理想的、理論形態的“大課程”體系轉化為學校教育的現實形態,使學校課程真正成為培養學生、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要建立必修、選修、活動三類課程緊密聯系、互補互促的新型課程結構,從整體上考察學校各類課程對學生素質發展的整體效應。要將學校課程決策的著眼點放在學生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的優化上。在設計學校課程體系時,應以發展能力為主線;在選擇學校課程內容時,應著眼于內容的智力和價值,使學生有較深的智力參與度,從而便于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二)開發教師與管理者的潛能

中小學學校課程開發與管理的主體力量是教師。這就要求學校領導必須注意到,廣大教師是學校課程開發與管理最好的合作者,不僅需要培訓教師,而且需要教育管理人員實行新的管理措施,加強達成共識和互相協商的手段。為了使教師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提倡實行教師“校本”培訓模式,以學校為基礎,根據教師開發與管理課程的需要開展培訓,并注重實踐,讓教師在實施課程中既成為參與者,又成為學習者,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教師參與學校課程開發與管理的效能。同時,根據“學校課程管理的核心是教學管理”的理念,學校管理者應要求廣大教師在實施課程過程中逐步改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大力倡導探索性學習方式,突出教學過程的動態性和探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