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范文
時間:2023-10-13 17:36: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法治意識;政治教學;高中生;培養;核心素養
引言:依法治國,是我們國家治國守家的重中之重,對于我國青少年的培養來說更是基本常識。而高中是青少年成長中最為重要的階段之一,對于其法治意識觀的教育必不可少。在政治課堂上給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讓學生真正明白法治社會下的法律理念,更是其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環節之一。
1培養高中生法治意識的客觀需求
1.1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想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律法規,大力推廣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社會主義建設,就一定要先從教育領域開始,在教育中加入民主法治理念,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奠定一定的教育基礎。法治國家的主要人物就是公民,應該從小養成法治的理念,不僅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還要不斷完善自家的行為舉止,完善法律的行為。而且人生發展最重要的階段就是高中階段,高中生作為我國建設民主法治國家的未來棟梁,最應該關注的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加入民主法治的理念[1]。
1.2促進課程目標的實現
我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一個教學目標就是給高中生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念。想要實現教學目標,那么就需要在進行日常的教學時,增加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重視起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斷把學生的法治意識引入到課程教學過程中,而且在做課堂的教學設計時,也要緊緊圍繞法治意識的理念,科學合理的把法治意識融入到教學過程中,達到樹立高中生的法治意識,最終為實現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任務而努力。分析其他角度,大多數教材上都有法律知識,要想讓學生理解這些法律法規,就要不斷培養學生的法治理念[2]。
1.3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自學習高中政治課時,可以加入法治意識的學習,在日常中培養學生的法治理念,使學生能夠不斷了解現代的社會,在法治的社會下學習和成長。在高中生樹立法治意識后,也能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當中,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如果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也能拿起法律的武器。
2培養高中生法治意識的策略
2.1求真求實,在生活中滲透
當學生在學習法治課堂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和生活進行法治內容的講解,這樣學生也能理解。例如,當講到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進行討論,自己身邊人的消費觀念,根據學生的討論在引出應該倡導的消費行為。最后做出正確的結論。教師也可以延伸課程,給學生講解一些因過度消費而觸犯法律的行為,樹立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的理念。讓學生從感性升級到理性的學習,這樣學生不僅容易理解,還能認同法律[3]。
2.2教師努力提升自身法律素養
教師作為政治課堂上法治意識教育的主要引導者,先要保證自身法律知識的淵博,其次把握好整個課堂的走向。對于教師提升自身的法律素養,最重要的就是打好基礎,比如,通過培訓和上網查找資料的方式學習重溫基礎法律知識。由于教師作為法律和高中青少年二者之間的銜接者,所以必須做到對法律知識的熟悉和掌握,為學生樹立榜樣。此外,教師還要熟悉了解我國最基本的法律———《憲法》,以及其他基本法律。只有教師的基礎扎實、法律素養足夠濃厚,才有能力給學生解答關于法律的問題。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適當延伸,比如,在高中政治必修一的“經濟生活”教學中,在講解紙幣知識時,就應該延伸涉及相關知識的基本法律[4]。在《刑法》當中就有對制作和販賣假幣的違法人員的處罰規定,數額大的按照偽造貨幣罪論處。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法律素養,才能在恰當的時候將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講給學生,為學生普及法律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
2.3合理運用多媒體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很多教師都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活動。高中政治課堂上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必然要使學生理解、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了解憲法和有關部門法的基本規定。而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不僅可以圖文并茂地向學生介紹更多的法律內容,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便于學生主動吸收法律知識,為提升其法治意識奠定了基礎[5]。比如,教師上課之前給學生放映電影《秋菊打官司》,影片圍繞20世紀90年代善良淳樸的農村婦女秋菊為了給丈夫討回公道,在鄉里、縣里、市里層層上訪,最后都失敗轉而去法院打官司的事情,在這過程中,秋菊經歷了很多困難和挫折,但還是堅持到最后,用法律手段討回了公道。由此可以看出20世紀我國基層法律的狀況,教師上課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借助多媒體的影音功能,有助于學生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法律法規內化感悟,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法治意識。
結束語:法治知識、法治修養是每個公民都應該擁有的,特別是對于青少年而言,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只有知法、懂法、守法,才能成長為國之棟梁。總之,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是政治教師的重要任務,政治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更加了解法律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法治知識,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林慶錄.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5):65-66.
[2]孫耀華.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甘肅教育,2019(15):130.
[3]舒暢.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法律意識培養之挑戰及應對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06):37-38.
篇2
【關鍵詞】高職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培養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的重要保證,它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和自覺培養的結果,也是法律文化傳統潛移默化的結果。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全民尤其是大學生中進行法律意識的培養,造就一批懂法、守法、能正確適用法律的知識分子,具有現實的積極意義。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具有高素養高技能的實用性人才,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高職學生在滿足社會需求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高職學生中表現出的法律意識淡漠現象比較嚴重,如何正確地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和合理引導,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高職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
1.具有正確的法律信仰但法律知識嚴重缺乏。高職院校學生作為接受過10多年教育的青年,他們認同法律的公正公平,認同法律對生活的重要影響,能看到法律意識的增強對今后社會經濟發展和個人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絕大多數同學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愿意遵守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但由于近年來,國家高等教育的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著成績不佳、分數不高、知識面窄的問題,進而影響了法律知識在高職學生中的普及。根據筆者在高職院校內的調查,高職學生熟諳法律的比例不足20%,學生了解法律的途徑僅限于從電視電腦上接觸到的法律案件,對其新奇性的關注多過于對法律知識的關注;對具體部門法的了解,80%以上的學生表示知道憲法、刑法、民法,而對于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知識產權法、婚姻法等則是一片空白;學生參與各種社會活動較多,但對涉及到公民息息相關的很多事務受哪些法律調整并不清楚。例如,關于你是否知道《物權法》、《侵權責任法》,100%的學生不知道;問及行政法是調整什么法律關系的,95%的學生不知道;在問及明知是偷來的手機還購買是否屬于違法行為時,55%的學生選擇不屬于違法。其次是法律認識有偏頗,直接將法律問題與違法亂紀等同起來,將法律與訴訟、與刑法直接等同,不能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法律,不知道哪些行為是違法的。一些高職學生畢業后被騙去傳銷或者進行違法活動的事件層出不窮。
2.關注法律事件但忽視法律課程學習。近年來網絡或者電視媒介上作為熱點報道的諸多法律案件,諸如藥家鑫案、李剛案等,以及各式各樣的法律節目都受到了學生的關注,但學生對其新奇性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法律適用的思考,對案件本身的關注沒有帶來對學習法律知識的熱情。尤其是對于更注重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高職院校來說,法律課安排在公共課領域,在整個三年的教學中比重不大,只有一個學期左右,相對于專業課,其重要性容易被學生忽視。其次很多法律課缺乏實際的法律運用,變成了為學習而學習,為考試而應付。大家將枯燥的法律條文一時背下來應付考試,卻沒能消化,沒能運用到實際中去,沒能深入思考法律條文背后的法理、法律精神,長此以往大大影響了法律課的學習熱情。
3.有法律需求但維權意識不強。高職學生的社會實踐需求很高,筆者所在的學校每年寒暑假外出打工、實習的學生比例高達80%以上,他們在實踐中,接觸到的法律問題不少,但面對社會陰暗面的沖擊,很多學生沒能夠拿起法律的武器解決問題,而是選擇了自認倒霉默不作聲或者感情用事賭氣行事。筆者在教學中遇到過這樣的案例:學生小陳在暑期打工時老板扣押了她的身份證,沒有做滿三個月則不退回,暑假結束后小陳只能選擇繼續向學校請假來干足月份,領回身份證,卻沒能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筆者進行法律教學時,不少學生會來咨詢社會實踐維權的知識,可以看出,他們法律知識有限,對法律的理解不透徹,導致光有需求而缺乏維權意識和維權的能力。
二、加強法律引導,培養法律意識
1.加大法律教學比重,強化學生的法律知識。法律課堂是培養高職學生法律意識的第一陣地。首先要加大對學生的法律教學力度,除了正常的課程安排外,增加法律公選課的比例。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灌輸正確的法律常識,宣傳懂法用法的重要性;其次要提高學生學法懂法的興趣,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手段,以案例入手,將枯燥冗長的法律條文融入各項法律案例中;第三將法律課與就業求職、專業學習結合起來,增強法律的實用性。結合專業開設與專業相關的法律課程,如文秘專業開設《文秘實用法律》、建筑專業開設《建筑法規》;第四是在職業生涯培訓課中增加法律知識,在求職培訓中加入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密切聯系的內容,讓學生感到法律切實可用,能夠在校外遇到具體問題時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在課堂外,充分利用社團活動和第二課堂活動等機會,組織進行法律模擬法庭、法律實訓等活動,將課堂延伸到學生寢室、法院,邀請法律專家來院進行法律咨詢、講座,提高學生的法律接觸度,如高職院??梢越M織學生參加法院的公審,親身體會庭審現場;或者與司法機關建立共建關系,定期組織學生去司法機關聽講座,看現場;還可以組織學生自己開展模擬法庭,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下強化學習法律知識,培養提高法律意識。
2.營造校園法律氛圍,培養學生的法律人格。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氣質性格、行為習慣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校園內營造一個知法懂法用法的法律文化環境,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可以對其法律意識的培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為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校園文化環境的塑造上應體現法的基本精神、法治的基本態度,具體說來應做到:首先,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嚴格遵守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教師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各種法律法規,規范各種辦學和管理行為;其次高校要堅持依法治校,在校規校紀方面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管理中,特別是對學生違規違紀的行為,要照章處理,要按規定程序處理,決不因人而異、因人而改,做出合法合理的處理決定,使學生增強對法律的敬畏感,使學生能根據校紀校規預測某種行為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從而更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同時也要注意維護學生的正當權利,如申訴權等程序權利,絕不因學生違紀而受到歧視,從而起到更好的教育和懲戒作用;第三,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則,帶頭塑造遵紀守法的形象。要帶頭學法、用法,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給學生樹立“有法可依,依法辦事”的榜樣,尤其是面對學生有法律訴求時,教師能夠擔當起法律導師和調解員的作用;第四要加強校風學風的塑造,利用各式各樣的活動、講座、競賽加強高職學生德育和審美情操的培養,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培養學生自律嚴謹的習慣,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法律性格的形成。
3.融網絡手段入法律培養,提高學生的法律興趣。隨著高科技的突飛猛進,信息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網絡信息極其豐富,導致高職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如何利用網絡手段來對高職學生進行培養,是一個嶄新的嘗試。第一,在法律教學中引入網絡案例。目前網上的社會熱點很多,跟學生有關的,如藥家鑫案、李剛案等等,都牽涉到法律問題,將這些案例引入進來會對學生的學法興趣有提升。其次,運用博客、微博等方式,加強學生的溝通。設立法律維權微博、與學生在微博上交流法律知識。當學生在校內外任何地點、任何時間有法律需求的時候,學??梢酝ㄟ^法律微博即時為學生提供指導,這是減少學生違法違紀案件發生,上當受騙案件的有力舉措。
參 考 文 獻
[1]王軍梅.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
[2]黃潔.高職學生法制教育的再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8(4)
篇3
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028-01
高水平的質疑既能推動信息化的進程,又能促進學習的深入,有助于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教學時教師如能貼近學情,契合生活實際,靈活施教,一定能實現以疑為源,以思為根的理想教學質態,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讓數學學習成為一種探索,一種成長的快樂體驗。
一、掌控學情,喚醒學生的質疑意識
有效的教學應緊緊地契合學生的實情,以學生的認知和經驗儲備為源,創設詩意的情境,喚醒學生的認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思維的發展。用問題統領好師生思維活動,搭建好探究、創新的平臺,讓學生快樂學習。
(一)敢于質疑。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能敞開學生的心扉,放松學生的心情,使學習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為此,在實際教學中要寬容學生質疑的偏差,營造安全的思考、質疑的環境,讓學生樂于思考,敢于質疑。
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3的倍數特征》時,首先,引導學生列舉盡可能多的數(3的倍數,也盡可能大點)。其次,鼓勵開展小組研究,有的學生嘗試用2、5倍數的特征去思考,有的學生則努力探尋列舉出3的倍數,試圖從中發現規律。第三,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思考研究,發現3的倍數不能用2、5倍數的規律去學習。進而引發思考:3的倍數會有什么特征呢?為什么不能沿用以前的學習方法呢?學生在質疑、提問、思辨中感受到3的倍數的另類。最后,點撥釋疑,引導學生把一個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字相加,探尋隱含的規律,促進思考:其他的數也是不是這樣呢?通過自主嘗試、不斷驗證,使這部分知識在疑問中不斷積累,不斷豐厚感知,逐漸形成感悟。
(二)善于質疑。質疑能促進思考,激發創新。為此,教師要積極地創造條件,鼓勵學生質疑,促使學生用不同的視角去審視問題、質疑現象。善于質疑,能夠達成抽絲剝繭的理想學習狀態,在質疑中促進數量關系的凸顯,使信息之間的邏輯聯系明朗化,促進學習的高度關注與投入。
如,在教學“花園小學計劃擴建正方形的花圃,邊長增加6米,面積增加了156平方米,計算現在花圃的面積”時,筆者先引領學生解讀題意,理清數量關系,把握問題脈絡。其次,鼓勵學生質疑。學生會提出不同的問題:①花圃原來是什么形狀?怎么畫出來?②現在又是什么形狀?有什么變化?③前后兩個形狀的主要差別在哪兒?邊長增加6米是怎樣增加的呢?學生不同的聲音,會促使每一個人都能關注到問題突破的每一個細節。因為善于質疑,使思維更加有的放矢,也誘使學生敢于去嘗試、運用已學的畫圖策略去分析研究。這樣的學習不只是解決問題,還有助于學生思維訓練,幫助學生積累經驗,發展數學思想。
二、善于辨析,激活學生的質疑潛能
利用學生好奇的天性,引領他們積極思考,在質疑問難中實現學習的突破,在質疑辨析中學會提煉問題。
(一)善抓疑點。善于捕捉學習中的疑點,則必然會有大進。因此,教師應巧用質疑的學習資源,引領學生善思善辯;指導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內容的關鍵處、認識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以及算理的推導過程之中、解題分析的思路表達之中、操作活動的實踐變化之中探尋疑問,促進有序思考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小數的加減法》時,設計練習:丟丟同學做1.36加一位小數時,把末尾的數字對齊,得到結果是1.92,你知道丟丟這道計算題的正確結果嗎?問題引領:“丟丟的問題出在哪兒?1.92與1.36之間的聯系又是什么?”把握準問題的疑點,讓學生在思考辨析中明白計算錯誤的根本原因――數位不對齊。對疑惑的深究,促使學生更好地解讀法則,領悟算理。
(二)感知模式。幫助學生初步了解研究問題、提出質疑的結構模式,建構對應的思考問題、解析問題的學習模式,能夠幫助學生積累相應的數學活動經驗,也能促進學習思維的不斷優化。
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找規律》時,設計情境:圍棋有幾種棋子?設計你自己喜歡的排列規則,并提出一個問題考考自己。問題貼近生活,也有自我創新的需要,所以學生的探索熱情高漲,效果也特佳。短短的幾分鐘,學生就探尋出10多種排列規律。經過問題模式的感知,促進了學生的思考,也改善了學習的質態,使我們的數學教學充滿了智慧。
篇4
關鍵詞 : 中職化學教學;問題意識培養;教學質量;
從中職化學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實踐教學受限較大,教學效果不夠明顯。為滿足新課標教學理念的要求和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中職化學教師需要積極探究如何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開展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工作。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意義與作用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在中職化學教學課堂上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實際上就是開展學生自主探究式教學,將課堂上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學生還可以將課堂學習過程中掌握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用以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給學生創造提問的機會,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學習。在問題意識的作用下,學生更愿意提前預習、主動投身學習之中。當教師講課時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與興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教師、家長看得再嚴、逼得再緊,也不如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效果好。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三)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可改善學習分化的現實狀況
中職學生學習水平與普通中學學生水平有一定差距,中職學校內部學生學習水平分化的情況也比較突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一部分中職學生基礎較差,學習意志較薄弱,缺乏深入研究的精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讓學生具備基本的思維能力,遇到問題勇于迎難而上而非逃避,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意識,培養他們深入探究的精神。在問題意識的幫助和引導下,學生會更加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反思,從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充滿成就感。長此以往,學生們會保持一種樂于學習的狀態,學生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分化嚴重的矛盾可以得到一些緩解。
二、中職化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具體做法
(一)尊重學生好奇心,鼓勵學生敢于提問
中職教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周圍環境有著較強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驅動他們了解世界、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身為中職學校的教師應當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主動提問,安撫學生青春期階段的情緒,讓學生養成敢問、好問、善于問的好習慣。
摘 要: 本文以中職化學學科教學為例,詳細分析了問題意識對于學生學習的作用,探究如何在中職化學教學中加強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 : 中職化學教學;問題意識培養;教學質量;
從中職化學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實踐教學受限較大,教學效果不夠明顯。為滿足新課標教學理念的要求和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中職化學教師需要積極探究如何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開展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工作。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意義與作用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在中職化學教學課堂上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實際上就是開展學生自主探究式教學,將課堂上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學生還可以將課堂學習過程中掌握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用以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給學生創造提問的機會,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學習。在問題意識的作用下,學生更愿意提前預習、主動投身學習之中。當教師講課時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與興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教師、家長看得再嚴、逼得再緊,也不如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效果好。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三)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可改善學習分化的現實狀況
中職學生學習水平與普通中學學生水平有一定差距,中職學校內部學生學習水平分化的情況也比較突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一部分中職學生基礎較差,學習意志較薄弱,缺乏深入研究的精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讓學生具備基本的思維能力,遇到問題勇于迎難而上而非逃避,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意識,培養他們深入探究的精神。在問題意識的幫助和引導下,學生會更加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反思,從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充滿成就感。長此以往,學生們會保持一種樂于學習的狀態,學生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分化嚴重的矛盾可以得到一些緩解。
二、中職化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具體做法
篇5
【關鍵詞】 高職學生 法律意識 誠信教育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董璠輿教授通過他的法律意識調查報告顯示出:“人們的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與其文化程度成正比。”今年我們針對一高職院校的新生和畢業生進行有關法律意識和誠信的抽樣調查,讓他們回答以下問題:①當權益受到侵害時如何維權?②你認為是否應該進行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③個人誠信問題是否屬于法律的問題?學生的答卷基本沒有什么差異:85%以上的學生認為法律教育沒有必要,但是當自己權益受到侵害時又不知道如何維權;對誠信也都基本認為是道德領域的問題,與法律沒有關系。這些情況表明大學生對法律教育沒有引起重視;同時,大學生法律意識最為薄弱的環節是誠信意識,僅僅被看成是高于法律要求的道德領域所獨有的問題??梢?,在法律意識教育的內容框架中納入誠信意識教育的意義重大。
1 法律意識與誠信
1.1 法律意識。法律意識是從法律的角度感覺、認知、評價并且用以支配行為方式的意識,是人們將自己置身于法律世界、法律生活和法律秩序中的自覺性。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一個與法律文化研究有緊密聯系的概念,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2 誠信與誠信教育。誠、信互訓,誠與信在理解的向度上具有不同特點。“誠”一般指“內誠于心”,其基本含義包括真誠、誠實、誠懇、誠摯、誠篤等,不帶有任何功利性。誠是向內、向善的內心追求,是個人品格和境界的內在價值評價,是一種道德規范、一種人生態度和道德境界,它體現的是我與自我的關系。誠信是一個具有普遍性和初始性的道德規范,它出現在全人類各民族的文化要求中,是最起碼的基本的道德。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誠信品質,事關重大。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培養,對在全社會倡導“明禮誠信”的文明新風有著重要作用。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近現代各國民法典都對誠實信用原則從不同角度予以規定,各國學者亦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其適用范圍逐步擴大。
2 誠信教育應成為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重要內容
2.1 誠信教育的意義。誠信對于高校大學生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將來的職業生涯中。一方面,大學生具備誠信意識是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需要。依法治國作為基本方略,這在我國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巨變。另一方面,樹立誠信意識是大學生自身的需要。大學生是社會生活中一個具有特性的群體,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正處于認識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進行誠信教育,促使他們形成“言而有信、一諾千金”的優秀品質,不僅是學生自身的需要,從深層面上看,也是社會良性發展的基礎。誠信是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基石,是大學生健康人格的要素,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走向事業成功的重要保障。誠信是大學生成功走向社會的前提。誠信是大學生成功進入社會的“通行證”。作為高校的大學生,應該明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人格信譽是自身最寶貴的無形財富,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隨著社會的發展,未來將是一個“信用抵萬金”的社會,個人信用將越來越重要,個人信用記錄不良的人,將來走上社會也很難有立足之地。
2.2 誠信教育的途徑。
2.2.1 加強宣傳,在全社會開展誠信道德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應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宣傳功能,在全社會倡導和弘揚誠實守信的良好風尚,批判各種不誠信的行為和觀念,使不誠信行為受到譴責和制裁,使誠信行為得到鼓勵和表彰,最終在社會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評價體系,創建良好的誠信社會風氣。誠信的社會大環境必將對高校帶來積極健康的引導,為高校的誠信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2.2.2 在“兩課”和專業課教學中加強和滲透誠信道德教育,營造誠信的校園環境。“兩課”擔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任?!皟烧n”教師要把誠信教育作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點,融入到“兩課”教學中。同時,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籍,另一方面可以帶學生參觀具有良好經營道德的企業,切實感受誠信與成功的關系,激發學生內在的誠信意識。
2.2.3 建立并完善大學生誠信管理機制,為誠信建檔。個人誠信管理機制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建立有序的市場經濟所必需的。高校應建立大學生個人信用評估機制。為大學生的誠信建檔,定期、全面考察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信用狀況,詳細、及時地記錄、反饋、監察、糾偏、指導,以培養大學生的誠信意識,促進其誠信習慣的養成,為畢業后進入社會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礎??砷_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如,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以及非隱私范圍內學生不誠信記錄的公開等,這些活動都應當被廣泛采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正面的引導與負面的鞭策同樣重要。
最后,著重進行教學與檔案管理方面的改革。主要工作涉及:①學生檔案的改革。改革檔案的樣式與記錄的內容。用誠信資料替換違紀記錄。②誠信資料的緩記錄策略。針對某些學生暫時的小的不誠信給予悔過和補救的機會.允許其從某個時段開始,只要沒有新的不誠信記錄,原記錄將不登載于其個人誠信資料。作好這項工作必須把握好“度”。
2.2.4 大學生應自覺提高誠信道德修養。外部的環境、制度、教育,的確能對大學生誠信道德的培養產生影響,但這些都只是從外部產生作用,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從大學生內在的修養做起,大學生要堅定自己的道德信念,以嚴格的個人修養來約束自己;要把誠信道德作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使其內化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要知道只有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才能獲得他人和社會的信任,而這是成功的關鍵。需要思路和認識上的轉變:從契約的角度重新認識學校規章與班級規約性質,改變傳統管理的模式,由他律轉變為以學生自律為主。
3 總結與展望
重新界定誠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勢在必行。道德范疇的誠信同樣是法律領域的重要原則。在思想道德領域抓好誠信意識教育的同時,必須在法律意識教育的內容框架中納入誠信意識教育。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問題尤其是誠信意識教育問題已經擺到我們面前,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相信隨著全社會對該問題的重視、隨著眾多專家學者的投入、隨著所有學校的不斷參與和嘗試,這方面的教育一定會步入正軌并能取得矚目的成就。(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學生誠信教育、社會責任感養成研究”;HGJXHB2111155)
參考文獻
1 董璠輿.當今中國人的法律意識結構.抽樣調查結果與分析[J].延 邊黨校學報,2001(2):39-42
篇6
一、發散思維,拓寬解題思路
發散思維是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方位審視分析同一問題中的數量、位置關系,用不同解法求得相同結果的思維過程。通過探求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法,可以引出相關的多個知識點和解題方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洞察力和思維的變通性、獨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意識。
比如,我在蘇科版八年級數學第十一章《圖形與證明》曾舉到這樣一道例題:在梯形ABCD中,AB∥CD,∠A=90°,AB=2,BC=3,CD=1,E是AD中點。求證:CEBE。
對于這道題目,我不是簡單地就題論題,而是對其證法與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探究。通過對本題多種證法的探究,不僅復習了幾何當中幾個重要定理的用法,而且培養了學生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發散思維,挖掘習題涵量
1、變換題設或結論
即通過對習題的題設或結論進行變換,而對同一個問題從多個角度來研究。這種訓練可以增強學生解題的應變能力,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從而培養創新思維的品質。
比如,同樣對上述問題,我還對該題進行了多種角度的變式討論,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2、變換題型
即將原題重新包裝成新的題型,改變單調的習題模式,從而訓練學生解各種題型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品質的養成。
例如:已知ADE中,∠DAE=120°,B、C分別是DE上兩點,且ABC是等邊三角形, 求證BC2=BD•CE;
分析:本題為證明題,具有探索性,可引導學生從結論出發找到需證明ABD∽ECA,從而使問題變得容易解決。
由題型的變換,把同樣的數學思想方法滲透到不同的題型中,既鍛煉了學生適應不同題型的能力,又加深了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運用,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活躍了課堂氣氛,看似浪費了時間,實質觸及到思維的靈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一題多用,培養應用意識
所謂一題多用,指的是那種盡管表面看起來形式并不一致甚至差別很大的問題,但它們的求解思路、解題步驟乃至最后結果卻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一題多用與發散思維是習題教學中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如果說,發散思維是拓廣思路,培養分析變通能力的有效手段,那么一題多用則是使知識系統化,提高歸納綜合能力、培養應用意識的有效途徑。
比如,已知一條直線上有n個點,則這條直線上共有多少條線段?
這是七年級數學中我們已解決的問題,易得共有n(n-1)2條線段,運用這個數學模型,可以解決很多數學問題。
例如:(1)全班50個同學,每兩人互握一次手,共需握手多少次?
(2)甲、乙兩個站點之間有5個??空?,每兩個站點之間需準備一種車票,則共需準備多少種車票?(圖1)
(3)如圖1,共有多少個三角形?(圖2)
(4)如圖2,共有多少個角?
(5)n邊形共有多少條對角線?
(6)在9名班干中選出兩名優秀班干,則甲和乙同時當選的概率是多少?
篇7
關鍵詞:法治教育;內容;路徑
一、高職院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法治教育是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應有之義,是在以人為本的根本前提之下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具備全面素質、素養、能力、能量主要路徑之一。目前,在我國大學生法治教育,尤其是高職院校大學生法治教育存在著定位不準確、內容滯后、形式單一等方面的問題。高職學生群體是社會培養一線專業應用型人才的中堅力量,因此如何加強對高職大學生的法治教育成為必然趨勢。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內容
高職院校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教育過程,學校在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內容上應當由淺入深依次推進,本文認為法治教育內容應包括如下三個層面。
(1)基礎法律知識的學習
在依法治國成為基本治國方略的當今時代,普法成為培養公民意識的首要任務,作為一線應用型人才的高職大學生更應該提高其法治意識。法律知識的學習是提高法治意識,培養法治思維模式的前提。法律知識的學習通常包括法律法規方面知識的學習和法律基本理論的學習。只有既了解在某個方面法律法規的規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精神,養成法治思維。因此,高職大學生應當通過課程設置及其他方式學習的法律知識,除了法律的基本理論,還應當尤其注意加強對于高職大學生實習、就業等方面有實用性的法律知識的學習。
(2)法治意識的提高
在掌握基本法律知識的前提下,注重高職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提高。法治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法規的重要保證,公民遵紀守法的行為不會自然產生,而是在一定的法治觀念、法治意識的指導下實現的。一個即將進入社會的一線應用型人才如果具備了法治意識,他就不僅不犯法,而且還能積極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由于傳統文華的影響等各方面因素,我國還存在這各種各樣鉆法律空子的行為,歸根結底都是缺乏法治意識,缺乏對法律權威的尊重,因此,提高高職大學生法治意識,可以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養成依法辦事,用法律的權威保護自己的習慣。
(3)法治思維模式的培養
法治思維是在豐富的法治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高職大學生與學術研究型大學生的特點就在于學習知識的技能型和實用性,是重實踐的大學生群體,結合這一特點,培養高職大學生的法治思維模式更具操作性和實用性。學??梢酝ㄟ^法律基礎課程注重案例教學,多組織法律實踐活動,比如汽車相關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案例式教學方式,將學生分成汽車銷售買賣雙方,從磋商、談判到合同的簽訂、履行來豐富學生的法律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模式,另外還可通過開展模擬法庭等方式讓學生進入法治環境、法治角色中去體驗,進而通過實踐培養自身的法治思維模式。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的路徑探析
探討高職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是要通過有效發揮并進一步擴展法治教育的優勢,進而實現高職大學生美麗人生的塑造和創建。
(1)在所有高職大學生中開展法律基礎課的通識教育
當代大學生是勤于思考的一代,也是在市場經濟下成長的一代,因此,高職大學生更有必要學習必要的基本法律知識。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大學生(法學專業除外)的法律基礎課設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內容共三章,無法完全覆蓋所有的法律法規及基礎法律理論,僅僅是法律知識的框架性介紹,更無法滿足作為應用型人才的高職大學生,因此,應當在高職大學生中開展法律基礎課,安排充分的課時,以保證學生能夠學習到對日后有用的法律基礎知識。
(2)設置法治選修課
針對高職大學生不同專業的不同需求,同時也為了豐富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法律技能的途徑,各高職院校也可開展法治選修課。所謂選修課是學生們在必修課之外自愿選擇學習的課程。高職大學生在做校期間結合自己的人生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根據自身興趣和需求,選擇與自身專業或規劃相關的法治選修課,例如學校每學期根據需求可設置勞動合同法類的法治選修課、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其他領域的法治選修課。高職大學生通過自己選擇的法治選修課的學習不僅可真正的學習到所感興趣的法律知識、相關案例,也更加了解現有的司法實務,進而對自身美麗人生的規劃和創建有更加現實的指導作用。
篇8
關鍵詞 依法治國 大學生 法治教育 重點內容
一、大學生法治教育現存問題及原因
(一)高校教育目標定位問題
在大學生法治教育中,高校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在教育中只強調專業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對法律意識的培養缺乏重視,一些學校對于高校教育理解上具有片面性,單純認為提高就業率是學校高質教學的衡量標準,這都影響了法治教育在高校中的開展。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法治觀的教育對學生的一生都有重要意義,遠比書本知識影響更為深遠。此外在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普遍會設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學科進行法律相關知識學習,但是由于此學科不是學生專業課,很多學生不重視課堂內容,經常有逃課現象出現。教師在課堂上教學內容也只是依靠教材,授課方式呆板單一,灌輸式教學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高校的法治教育定位應該由法律知識傳授轉變為法律素養培養,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讓學生樹立法治觀念。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法律素質,讓學生知法、懂法、守法、敬法。
(二)家庭法治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不但對子女有文化知識的傳授義務,還對其道德品質、行為指導有規范和引導的責任。父母的言傳身教、為人處世、接人待物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家庭法治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首先,家長法律意識淡薄。中國的法治還處于一個不斷上升和完善的階段,很多家長自身法律意識淡薄,對孩子法律意識的建立也不重視,無法有目的地開展家庭法治教育活動。家庭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家庭氛圍中缺乏法治文化氛圍,孩子在家庭中就感受不到法律教育的熏陶,就會導致孩子家庭法治教育的缺失。
其次,家庭教育片面強調文化知識。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和家長一味地追求高分數,片面強調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很多家長沒有對孩子展開家庭法治教育的意識,甚至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學校的責任。
最后,思想觀念局限性。很多家長雖然已經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但是本身對其不了解,無從幫助學生從精神層面和觀念意識上培養法治思維,導致學生不懂法現象出現。
(三)國家法治宣傳力度不夠
國家在大學生法治觀念養成中處于核心地位。國家應當通過加強法治建設,為學生創建良好的社會氛圍,讓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國家法治的進步,享受到國家法治進步帶來的益處,增加學生的認同感、自豪感、親切感,使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和法治信念。
由于我國的法治建設起步較晚,整體水平還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加強的地方,這樣影響了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培養。在立法模式上,我國根據社會需求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方式,推行政府快速立法模式,這一模式解決了多個區域無法可依的現象,對于我國健全法律體系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民眾在這種立法過程中參與度有限,很多法律實施缺乏一定的群眾基礎。同時,由于我國立法人才稀缺,立法技術有限,很多法律出現“短命”現象;一些法律文獻界限模糊,出現法律之間相互矛盾的現象,給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帶來困惑。
(四)社會的影響作用
社會氛圍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樹立有深遠影響,具有基礎性作用。在社會群體意識和行為的指引下,會對大學生的法律思維和法律意識的樹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法律氛圍的影響會讓大學生自覺規范言行,變被動遵守法律為主動遵守。
二、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教育重點內容解析
(一)積極發揮國家對大學生法治觀念建立的核心作用
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要求,是國家的基本方針策略。依法治國不但可以保證人民真正地當家做主,還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是推動社會文明建設和國家長治久安的保障。依法治國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更是不容忽視的力量。大學生法治觀念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工作的開展,所以高校必須要重視法治教育。
首先,學校要充分發揮法律基礎課程的重要作用。一直以來,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均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依靠大課模式進行教學。但是由于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沒有突出法治教育且授課模式呆板,難以達到預想效果。課堂教育是學生吸收知識的重要載體,這就需要教師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演示技術,運用多媒體等形式,結合案例分析,對法律知識進行講解,增強生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實現法律常識的傳授,進而達到使學生樹立法治觀的目的。
其次,在教學內容上,不能僅僅拘泥于課本,要根據社會發展情況做到與時俱進,適時地調整課堂內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課堂內容調整時,要注意教學內容要適應國家法律和法治社會的要求。
最后,高校要重視法律氛圍的營造。大學生屬于比較特殊的社會群體,在社會活動中在校園的時間最長,受學校氛圍影響較大,這就要求學校在日常管理中要落實依法治校原則,通過思維意識構建、行為規范、情感陶冶、認知導向等方面進行校內法治氛圍的營造,以實現環境對學生的積極影響作用。
(二)發揮家庭法治教育對大學生法治意識建立的作用
首先,家長要樹立法治人格意識。隨著教育的普及和改革的深化,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綜合素質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往往會忽視法治意識樹立的重要性。即使家長有法治意識,但是由于自身法律素養的限制,對相關法律知識不了解導致法治教育開展有心無力。針對這樣的現象,家長首先要增加自身的法律知識儲備,增加法律素養積累,通過觀看法治節目、報紙、網頁等更新法律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子女法治教育的順利開展。
其次,要重視家長榜樣的力量。大學生認知、意識、觀念、思維都受到家庭影響較深,行為教育在成效上遠比說教教育更明顯。所以,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樹立法律意識,只有家長身體力行地守法、信法、依法辦事才能給大學生樹立正面的積極的影響。
(三)加強國家法治建設,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首先,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工作要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體現社會多數人的利益,從國家法律立法開始,要做到立法皆是良法,為大學生樹立法治理念奠定堅實基礎。為了保證立法的質量和人民的主體地位,要充分發揮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公民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
其次,嚴格執法。只有保證法律在執行中的公平性才能便于法治氛圍的建立,增加大學生的法律崇拜感。在法律執行中要保證權力運行在陽光下,加強司法工作的公開透明,給大學生產生積極的法律影響。
最后,遏制司法腐敗。在執法過程中要注意遏制法律的腐敗現象產生,一旦有司法腐敗現象產生,在網絡傳播的作用下,其消極影響會久久揮散不去,進而影響大學生對法律的認同感和敬畏感。
篇9
[關鍵詞]中學教育 法治教育 中學生
一、中學開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我國已確立了建設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青少年法治意識的培養決定著我國法治建設的前途。從相關資料來看,青少年犯罪在我國當前犯罪中的比例不斷上升,一些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與其法治意識薄弱有重要關系。我國目前絕大多數青少年都要經過中學教育,而這一時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因而,此階段的法治教育對于法治意識的培養具有決定性意義。有關部門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綜治辦和團中央于2002年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對中學階段的法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由于中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學校的法治教育仍是目前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基本形式。因而,強化中學的法治教育無論是對建設法治國家還是對學生個人的未來發展都有極為重要意義。
二、當前中學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法治教育內容滯后
我國傳統社會強調義務,輕視權利,實踐已證明這不利于建設國家與公民的正常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要確立人們的權利主體地位,這要求我們從中學階段開始就要重視公民權利意識的培養。而當前中學生法治教育仍存在較嚴重的重義務、輕權利傾向,無法培養出具有現代權利意識的公民,這不但不利于學生未來的人身發展,也不利于法治國家的長遠建設。同時,在既有的法治教育中重視對具體法律內容的傳授,片面強調教育青少年守法和預防犯罪,忽視對學生進行公正、平等、自由、人權等法治理念的培養,使法律課成為死記硬背的學習,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無法培養學生真正的法治意識。
2.法治教育在現有課程設置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在現行的教程中,只有初中二年級有一門法律基礎課,中學其他階段的教學幾乎沒有任何法律課的設置。雖然我們也強調在其它課程學習融合進行法治教育,但由于缺乏明確的衡量標準,在當前升學壓力下,各學校普遍無暇顧及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
3.法治教育師資力量不足
在中學階段,學生自學能力相對有限。由于升學的壓力,法治教育的時間也有限,因而。高素質老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有重要意義。但目前絕大多數中學的法治老師都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課教師兼任,這些老師一般都缺乏正統系統的法律教育,對法律知識的掌握主要通過課本自學一些理論知識,缺乏運用能力,對學生提出的實際問題往往解答不了,教學質量不高。一些學校雖然聘請了兼職法律老師,但因教學時間安排或兼職老師自身原因,往往有名無實。2001年團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曾對全國10個城市中小學生法治教育情況進行社會調查,結果顯示,370名被調查老師中,僅有4人知道《刑法》中有少年兒童保護方面的法律規定,占全部被調查人數的1.1%;知道《兒童權利公約》的占0.5%;知道《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只有82.4%。教師法律知識和法治意識的不足嚴重制約著培養具有權利意識、民主意識和自由精神的現代公民任務的實現。
4.法治教育途徑單一
在傳統認識上。一談中學法治教育就想到課堂法治教育,對環境教育重視不足。課堂法治教育是中學法治教育的核心環節,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和對法治精神的認同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課堂的傳授,但中學生同時生活在社會中。學校和社會環境對其能否持久秉持課堂上接受的法治意識有重要影響,如果周圍環境中發生的事情總是與課堂講授的相左。就很難指望學生能形成對法治意識的真誠認同。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們的環境確實難以達到“以環境教育人”的要求,如果我們不能對學生合理解釋課堂講授的內容為何與外面的情況格格不入,他們的個人生活經驗就可能消蝕掉課堂教育中辛苦培養了那點法治萌芽。
三、完善中學法治教育的對策
1.以培養法治意識作為中學生法治教育的目標
以傳授知識為載體。以預防犯罪為目標的傳統法治教育具有明顯的工具性,難以使學生產生對法洽產生的真誠認同?!胺ㄖ蔚恼嬲龑崿F不在于用法律條文來取代現有的文化傳統,而是要把人們對法律、法治的信念融入到人們的血液中去。知法并不必然守法?!币蚨?,中學生法治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包括權利義務意識、憲法意識在內的法治意識,而不是在于系統地習得多少法律知識,更不是單純的預防犯罪。法治意識是現代法治社會對每個公民自身文明素質提出的基本要求。這一點美國的經驗可以借鑒。“培養美國公民”一直是美國中學生法治教育的宗旨。美國的很多學校都設有公民教育課程,學校鼓勵學生參與公民事務,使其能夠意識到法律如何影響自己,而自己又可以如何去影響法律,從而使學生能夠通過法治教育的熏陶,理解自己所處的公民社會,成為一個具有法治意識的公民,實現法律社會化的目標。因而,應切實認識到中學法治教育決定著法治建設的未來,是依法治國的基礎工程。只有如此,才能正確設定中學法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能才界定中學法治教育的地位。
2.整合課程設置,合理編排教材
強化法治教育僅靠其它學科附帶性的教育是不夠的,法治意識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緩慢的過程,教育主管部門應考慮根據青少年年齡特點編寫相對系統完備的法律課程教材,使中學生在各年級都有相應的法治課程。在教材編寫上,可考慮以法治連環畫、動漫視頻等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為主,在內容上應注意案例教學,使學生在相對輕松的氛圍中掌握法律知識。完成法治意識的培養。
3.提升法律師資隊伍素質
法律師資的培養可采取兩種途徑:一是招錄法律專業的畢業生充實老師隊伍。他們經過較系統的法律訓練,能更好地理解、詮釋法律。也更有能力將以案說法,有助于改變當前法律教育空洞的局面。二是對現有師資力量進行培養。與其它學科比較,法律更新較快,需要相關人員不斷更新知識和觀念,定期對現有人員進行培訓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可考慮聘請熱心公益的退休司法人員作為兼職老師。這些人員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法治有較深刻的體會,可有效彌補現有老師知識方面的不足。
篇10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途徑
“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治目標的確立,使中國步入了法制現代化的快車道。任何一項偉大事業的背后,必然存在著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宏偉目標的確立,不僅僅是一個簡單選擇和積極著手實施的問題,而首先是個理性思考、樹立法律意識和法治新思維的問題。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其法律意識的狀況將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效。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內涵
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我國社會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備社會主義現代法律意識的基本內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時還區別于一般社會群體的法律意識。具體來說,與其他社會群體的法律意識相比較,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層次性。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層次性,指的是由于大學生所處的年級、專業的不同,從而具有不同水平的法律意識,表現出一定的層次性。第二,矛盾性。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在總體上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大學生一方面對我國的法制建設非常關心,表現出要求加快和完善法制建設的迫切心情和強烈愿望,也認識到法制建設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另一方面,有時有部分同學對我國的法制狀況仍持冷漠、偏激的態度,甚至對我國的法治表示懷疑和不信任。第三,不平衡性。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大學生的憲法意識弱于部門法律意識;在具體的部門法里,大學生的民法意識、經濟法意識、刑法意識、婚姻法意識、繼承法意識等普遍高于行政法意識;大學生的實體法意識普遍高于訴訟法意識。第四,不成熟性。由于大學生尚未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還不夠全面,使得他們的法律意識的內容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一)法律認知偏差
法律認知是人們對法律現象,主要是對現行法律制度內容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法律認知是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前提,影響和決定著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形成。大學生的法律認知是建立在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之上的。由于大學生法律知識的缺乏,經常表現出對一些我們常說的法律詞語的不理解或是理解不準確。
(二)法律情感淡薄
在法制現代化和法律意識現代化的過程中,作為法律意識還相對淡薄的大學生來說,這些方面的情感就比較缺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法律正義感不強。大學生對法的民主基礎尚未有明確的意識,仍然秉持一種作為統治工具的傳統意義上的或者說專制統治下的法律觀,對法律正義性的信賴不足;大部分大學生不了解現行法律現象和法律制度,對其公平和正義性也不甚理解,也就很難有法律的情感產生。其次,法律信任感較差。當前我國法制建設不能夠跟上市場經濟建立的步伐,致使存在一定的、甚至是嚴重的腐敗行為,使得大學生片面的觀察這樣的狀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任感。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大學生覺得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夠懲惡揚善,因而對法律的信任感也就比較差。
(三)法律信仰缺失
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卻令人擔憂,部分大學生并未形成一定意義上的法律信仰。具體來看,大學生法律信仰的缺乏主要表現在:首先,法律規范的信仰失落。當前大學生對法律規范的信仰日漸失落,主要表現在有一部分大學生對法律不信任、不尊重和不服從,更有甚者對合法效力的法律予以蔑視、踐踏,公
然以身試法,最終造成害人害己、令人扼腕的后果。其次,社會秩序的信仰缺失。大學生缺乏一定的對社會秩序的信仰,或者簡單的過分夸大或者否認良好法律秩序的存在,進而也就很難將之轉化為自覺服從和自覺遵守法律,并且在必要的時候甘愿為了法律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三、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途徑
(一)樹立以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為目標的教育理念
傳統的教育模式沒有把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作為其目標的理念,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方方面面。因此,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必須首先轉變教育理念,樹立全新的以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為目標的教育理念。教育機構要樹立注重法律意識培養的新教學理念,即轉變教學觀念,摒棄過去那種只注重理論方面的教學、只傳輸給學生法律知識的舊理念,而重新樹立一種注重知識的輸送更注重法律意識的培養的新教學理念。
(二)合理設置大學生法律課程
合理設置大學生法律課程,是指基于對國家的教育方針、高等院校培養人才的模式以及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性方面因素的綜合考慮而合理安排相關的大學生法律課程。通過問卷調查和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了解到,現在一些大學的法制教育供需矛盾很尖銳。一方面,學生希望學校開設系列法學選修課或法學輔修課,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接受法制教育機會,滿足他們學法的需求。另一方面,原來學校還有一門法律基礎課,能夠對學生進行相對系統的法制教育,而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門課程合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門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求知的欲望。
(三)大膽探索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方式
法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關,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一定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是很有必要也是切實可行的。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大膽探索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方式。首先,案例教學要貫穿始終。案例分析一定要透徹,不能只講出法院的判決結果和法律條文就行了,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思考法律規定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以及法律思想和法律精神所在。其次,討論式教學應該經常運用。尤其是要留一些問題給學生課后討論,這樣會促進學生積極去思考問題和探討問題,經他們激烈討論過的問題會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再次,開放式教學也不可缺少。開放式教學就是教師事先不給學生留特定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與法學有關的問題,而后到講臺上去講。這樣做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口才,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此外,利用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請法學專家、學者、知名律師搞講座等也很重要。
(四)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和途徑
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和途徑,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首先,健全法律運行機制,為培養和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提供法制保障。健全法律運行機制,要求立法民主化和科學化,執法程序化和公正化,守法自覺化,法律監督制度化。其次,加強權力道德建設,懲治腐敗,為培養和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再次,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有機配合,形成強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社會合力。要積極營造有利于強化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社會氛圍;家庭要加強基本道德規范的教育,為強化大學生法律意識提供適宜的土壤;學校要發揮法律意識養成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采取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五)建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具體來說,法律教師要秉承法治觀念,具備多種能力與素養:首先,應當熱愛法律教育事業,對法律教育抱有很強烈的熱情,應有忠誠和獻身于國家法律教育事業的崇高使命感和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其次,教師應適當參與法律實踐,更充分地了解司法實踐,提高自身的法律運用能力和知識含量。再次,教師應該具有使用專業的法言法語的語言能力。法律是一種專門的技術知識,法律語言是這項專門知識中的最基本的要素。法律教師應該持之以恒地把法律語言滲透到教學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