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規劃技術方案范文

時間:2023-10-11 17:29: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地規劃技術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土地規劃技術方案

篇1

關鍵詞:土地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應用

中圖分類號: F30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是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以地理信息系統和工作流為核心,在建立土地利用規劃信息庫的基礎上,以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基礎地理為基礎數據,建立集GIS和辦公自動化(OA)為一體的功能全面、性能穩定、操作簡便的專業化信息系統,實現土地利用規劃的窗口式辦公自動化管理,實現土地資源管理的信息化、規范化和高效化。

1土地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設計方案

1.1建設思路

義烏市土地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基本思路是:結合義烏市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土地利用狀況成果和2005年義烏市土地利用現狀年度變革數據,結合2005年以來規劃計劃實施情況和義烏市基礎地理數據,科學合理進行規劃基數轉換工作,使用GIS等信息化手段,依照上級下達的主要規劃控制指標、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具體的地形、地理數據等,設計好規劃的主要流程。所建立的信息化管理體系,需要滿足規劃的編制、管理的成果以及規劃實施等規劃管理工作全過程。

1.2總體框架和設計方案

土地規劃管理信息化體系包括相關的技術人員、編程軟件、網絡系統以及操作的標準方案。方案設計時,需要包括軟件開發的檢驗、建設數據庫的方案、規劃軟件、制訂方案、研制規劃管理的系統等方面。實現的技術中,要擴展GIS集成,探討屬性數據和地理數據的集成,并且了解多種的GIS的應用技術。在人員的準備中,由縣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負責土地規劃實施的具體工作,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編制單位作為協作單位進行土地規劃。技術準備中,由技術協作單位和規劃實施單位共同成立技術組和專家組,制定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應明確土地規劃管理信息化報告編制工作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任務,明確工作的技術路線、主要方法、步驟與時間進度安排,確定工作的分工、預算、成果要求等內容。

2土地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目標

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目標是,結合義烏市經濟社會發展背景和地方特色,科學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動態監管土地規劃的實施情況,掌握規劃目標執行情況和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及時了解規劃的實施成效和存在問題,提高土地規劃的預見性和可操作性,充分發揮土地規劃的調控和引導作用。逐步實現鄉級、縣級、市級、省級四級規劃系統聯網,充分利用土地規劃管理信息系統來安排用地計劃、建設用地預審、規劃修改等日常規劃管理工作,最終實現土地規劃管理信息化。

3土地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內容

義烏市土地規劃管理信息系統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規劃輔助編制子系統、土地利用規劃實施管理子系統、土地利用規劃成果管理信息子系統等內容。

3.1土地利用規劃輔助編制子系統

土地利用規劃輔助編制子系統主要利用計算機來輔助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的編制,能夠使操作者方便、準確的進行規劃布局。主要包括圖形編輯、信息統計、規劃基期信息統計、用途分區劃定、規劃調整、土地規劃項目選址方案的比較、成果輸出等;規劃局部調整和修改包括對規劃指標、用地布局等的調整。

3.2土地利用規劃實施管理子系統

土地利用規劃實施子系統基于規劃成果,采用了雙向管理,即系統既能按上報項目要求提供方案、指標、圖件等材料,又能在項目通過批準后在系統中更新規劃庫及相關庫內容。主要包括年度計劃管理、土地利用規劃局部調整方案、建設用地預審、農轉用規劃審查、項目選址、專項統計分析、圖件管理等內容。

3.3土地利用規劃成果管理信息子系統

成果管理子系統主要是對經批準的土地利用規劃成果及在規劃實施中形成的相關規劃成果進行管理,包括文檔管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文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說明、專題研究報告及其他相關文字資料等)、圖件管理(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基期)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土地利用規劃專題圖或專項規劃圖及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中產生的其他圖件、影像資料等)、指標管理。4土地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主要成效

義烏市已經建立了涵蓋縣鄉兩級的土地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在全市范圍內第一次實現了土地規劃成果管理和建設項目合規性審查、用地報批、用地預審等土地規劃實施管理兩大主要業務的信息化辦公。從全省來看,浙江省第一次實現了規劃修改的網上審批,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可以通過預錄端口登錄省級規劃管理信息系統,錄入規劃修改方案相關數據,并上傳保存至省級規劃數據庫。省廳在受理紙質件后,各處室根據職能分工實現并聯同步審核電子數據,極大的提高了規劃修改方案的行政審批效率,提高了管理的科學性、實時性和準確性,獲得了比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同時可減少大量的人力成本,節約大量的紙張耗材,節約了成本,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可以說從紙質件串聯流轉審批到電子件并聯同步審批,這在規劃管理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5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意見

土地規劃管理信息化建設經歷了從無到有的歷史突破,對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和實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作為一種全新的土地規劃管理模式,還需不斷完善。

5.1存在的問題

缺乏后期資金投入和缺少專業的人才,是困擾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主要制約因素,而缺乏統一的信息化建設標準,無法實現各級規劃信息系統聯網管理,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此外,在人機交互、數據導入導出、地圖投影和坐標轉換等方面系統還不夠成熟穩定

5.2建議意見

加大規劃管理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加強基層規劃管理人員業務培訓,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充分利用近年來,地理信息軟件技術取得的進展,通過軟件重構和設計模式為信息化系統提供整合的技術支持,創建更加友好的人機互動界面,逐步實現鄉級、縣級、市級和省級四級系統聯動,數據實時更新。

參考文獻:

[1]瑪依努爾·米吉提.土地規劃對環境的影響評價研究[J].科技風.2012,(18).

[2]沈明,王璐,陳飛香.土地規劃管理信息化體系建設與應用[J].廣東農業科學.2011,(18).

篇2

【關鍵詞】土地規劃;問題;解決對策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土地作為城市建設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基礎條件之一,絕對是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我國的土地資源是有限的,想要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就必須進行科學管理的規劃。

1、土地規劃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1.1存在片面性和盲目性 農村土地規劃及其管理主要涉及到縣、鄉兩級國土管理部門,管理人員存在缺乏專業的土地規劃的知識,同時,鄉鎮農村土地規劃的編制實施管理存在缺陷,使得規劃農村土地存在著片面性和盲目性。

1.2缺乏動態性 對于區域內的土地自然屬性、生態環境以及人文地理等方面缺少全面細致的分析,這樣導致土地利用過于簡單化,從而造成其指標預測精確度下降。加上規劃本身的約束性,有些規劃受到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需要做出調整或者更改,之前的規劃方案就可能作廢,或者是很難做出相應的變化來及時調整。實際工作中,許多地方的土地利用規劃調整的依據并沒有根據客觀情況來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測規劃,在原基礎上做表面工作,編造相關數據,使得土地規劃成為僵化的形式,從而導致了土地利用規劃工作與現實脫節,削弱了規劃指導控制作用,規劃也就越來越脫離實際。

1.3缺乏可操作性 對于建設用地的預測和安排也只是根據有關部門現有的規劃展開的,創新能力極其低下。且在一些土地規劃的制定過程中,一些地方思想保守落后,觀點缺乏新穎性,土地規劃方案執行性不強,無法體現土地規劃的預測性、先進性。土地規劃的問題比較嚴重,利用土地的目標、實施方針政策的具體措施也缺乏特色,尤其缺乏地方特色,特別是還有一些地方的土地規劃出現雷同。

2、土地規劃存在問題的原因

2.1規劃方法問題

2.1.1部分規劃思路、規劃方法不合理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突出了保護耕地的理念,強調在規劃上實現耕地數量的不減少,這種規劃的思路不能全面、綜合地貫徹土地利用規劃的原則,明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這是典型的計劃經濟的規劃方法和資源配置方法。實踐證明,這種層層下達指令性控制指標的規劃方法是失敗的,耕地保有量,并未保住,建設用地總量也沒有控制住。另外,過于強調規劃的控制,缺乏彈性,不能很好兼顧各地區的實際情況,規劃指標地區分配的不合理。同時,指標分解過程中任意性較強,為保證部分硬性指標,不得不大幅減少其他指標,以達到總體平衡。規劃目標不合理,實際用地必然要突破指標的控制,在土地管理上產生問題,對地方的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2.1.2規劃分類體系不完善 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五級規劃都是對土地利用現狀的類型進行結構和布局的調整,規劃內容基本一致,重點不突出,模式僵化。②以縣、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實施性規劃,作為整個規劃體系的基礎,仍停留在總體規劃的層面上,規劃的深度不足。③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專題規劃沒有系統規定,專題規劃編制不夠規范和全面,導致相關的規劃目標的預測依據不充分。④規劃劃定的土地利用分區的分類較粗,針對性不強,尤其是與各部門規劃的內容差異較大,難以銜接。

2.2規劃的實施保障制度方面

2.2.1公眾參與度不足 由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上而下指標控制的規劃方法,規劃編制過程沒有公眾參與機制或公眾參與度低,造成了缺乏公眾監督以及公眾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不了解,從而使規劃編制和實施失去群眾基礎,導致規劃實施過程中缺乏群眾認同而增加困難。此外,雖然規定了鎮級規劃的公告制度,但不少地方沒有認真執行。

2.2.2與城市規劃的關系未理順 由于宣傳力度不足,以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本身存在可操作性不強的問題,在實際操作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跟隨城市規劃走的現象普遍存在。

2.2.3靈活性不足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經批準后,規劃的調整必須經原批準機關批準,這雖然維護了規劃的嚴肅性,但也造成了規劃執行的靈活性不足。批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最低層次機關為經省人民政府授權的地級市人民政府,這樣涉及規劃調整的,沒有針對項目的具體情況來設定條件,不管項目類型、用途以及不符合規劃的面積大小如何,均應上報審批。其間經過的審批層級較多,程序較為復雜,耗費時間長。

3、解決土地規劃中的問題的方法

3.1深入規劃體制改革 土地規劃要高效有序與編制實施空間規劃密切相關,有效解決土地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必須改革規劃體制,加強規劃的銜接協調力和綜合管理力,減少規劃數量,嚴格界定各類規劃的范圍,建立起在市場經濟發展下,以主體功能規劃為基礎,土地規劃等專項規劃為補充,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的規劃體制。

3.2提高專業化水平 我國現在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經濟以及社會結構都在不停地發生變化,所以對規劃編制也要不斷地進行相關的調整,在一定時期內無論規劃做得多詳細總會有許多新問題、新情況,所以規劃應進行有科學依據的調整,不能為了追求穩定而不進行相關的調整。只有根據實際情況的改變,對規劃進行調整才能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土地規劃的復雜性要求相關人員必須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通過各種方式學習各類關于專業用地及相關法律策的知識,提高自身綜合分析能力,確保規劃水平,提高規劃的現實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在今后的規劃工作中,要盡可能多利用科技手段作為分析政策影響、跟蹤區域問題、籌劃重大決策的重要支撐。

3.3嚴格土地利用的計劃管理 要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家產業政策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按照計劃編報程序,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制定包括農用地轉用、耕地保有量、土地開發整理、耕地保護等指標在內的年度用地計劃。公路選線應盡量不占或少占良田好地。其他行業建設發展規劃的編制涉及土地利用的,亦應遵循節約土地資源、切實保護耕地的原則。

3.4改進規劃動態性 改變傳統的靜態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一種全新的動態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分析方法,采用動態的規劃方法來制定具有動態特點的規劃方案。用動態方法可以把規劃劃分成幾個階段,并且在每個階段有明確的任務指標要求,這樣對于實施者來說就容易把握了,規劃也就容易得到落實。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對我國當前土地規劃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影響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當前我國土地規劃問題的有效對策。

參考文獻

[1]姚存卓.淺析規劃管理部門在存量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J].規劃師,2009(10).

篇3

摘要:在對土地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有許多的問題需要處理和完善,本文針對我國土地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土地規劃 問題 對策

土地利用規劃是綜合評價土地和水資源,分析土地利用,經濟和社會條件,以選擇和做出最佳的土地利用選擇。目的在于更好地適應人們的需求,同時保證資源在未來的利用。當前,我國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向題尤為突出,這就對作為政策工具的土地利用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當前土地的用規劃存在的問題

1.剛性、靜態的規劃理念與連續動態的市場需求不適應

土地是一種稀缺資源,為了保護耕地,滿足我國人民生存與經濟發展的需要,才對每年的土地利用設定計劃。但是土地又是一種生產要素,在市場經濟下,生產要素是自由流動的,是受到市場的配置的.然而,多年來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指標層層下達,實行分配式的計劃管理模式,在特定時刻,國家根據糧食安全需要測算耕地保有水平,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解到省(市),省(市)再逐級分解直到鄉鎮來加以貫徹底。從宏觀上來看,確實是控制了建設用地的數量,保障了動態平衡。但是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一體制存在這很大的弊端和不科學性。因為以行政命令作為資源配置手段,不能及時、準確的反映市場的客觀需求,不僅出現了計劃與市場相脫節的局面,而且是一部分需要保護的土地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在總體上達不到資源的優化配置。

2.信息不充分使得土地規劃與現實背離增大

信息不充分往往會造成指標分配的依據不足的嚴重后果。合理的分配指標能夠很好地協調經濟建設與資源保護的矛盾,但必須建立在充分、準確掌握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并能夠綜合平衡的基礎之上。然而,事實上,由于編制時間的倉促,上級政府包括規劃編制者很難全面掌握規劃區域的經濟發展規律,只能是相對平均求得各方平衡。而且由于市場經濟的復雜性,在一定時期經濟發展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突發性時間,是的對未來經濟發展情況難以把握.所以如果不及時了解,考慮到這些突發性因素帶來的影響,那么規劃將偏離現實。因此,信息的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指標分解的科學性,那么土地利用規劃就會存在先天不足。

3.土地規劃技術的落后制約了土地規劃的科學性

雖然在第二輪土地規劃過程中,已經采用AEZ進行耕地預測和分析、利用經濟分析方法探討村鎮用地的預測方法、采用GIS技術進行全國土地利用分區的研究等等,但是編制人員在規劃的過程中仍然跳不出一些誤區。例如,他們認為規劃僅僅是土地作為一種稀缺資源的平面分配,而沒有考慮到土地利用的空間立體性、可塑性和資產性等非資源因素對整體規劃方案的影響。過分重視了土地面積的分配.而沒有將土地利用的容積率、投資強度、密度等因素考慮在內。我們目前的建設用地預測技術,對規模的預測往往借助于一定的定額標準或數學模型并結合部門用地的需求確定,對布局的預測主要參考其他部門規劃和政府意圖進行,卻忽視了對上述問題的考慮。這種規劃技術的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土地規劃的科學性。最后,土地規劃管理機制不健全。到目前為止,規劃的理念還沒有深人人心。我國的土地利用規劃時由國土資源局編制的,政府本來是規劃實施的管理者,但是“圈地熱”卻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是違反規劃的帶頭者或默認者。

二、進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規劃的政策建議

1.將“引導動態型”指標代替指標剛性,并與規劃體系相結合

剛性、靜態的規劃理念反映的是一種計劃的思想和模式,它與動態、連續的市場需求不可調和。土地規劃期一般很長,有十到十五年,在這么長的時間里,由于經濟的波動、體制的變革、經濟環境的變化等種種原因會導致原來的土地規劃指標不適合經濟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加人引導、動態的理念,在指標下達時,不要管的過死,統的過死,而是應該在考慮到將來經濟發展中可能出現的非控制因素的基礎上,加一個浮動性指標,給土地規劃的未來變動留足了空間。同時應該完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在中央和地方的土地規劃指標灌輸以不同的規劃理念,進行完善。國家級土地利用規劃具有宏觀的政策性,屬于政策性規劃;省級、市(地)級規劃具有指導性,主要任務是在國家級規劃的指導下,協調區域內部的矛盾,選擇土地利用格局,采用土地利用分區的方式;而縣(區)、鄉(鎮)級規劃屬于實施型的規劃,具有剛性,采用土地用途管制分區的方式。

2. 完善土地規劃管理方法

規劃本身的科學性是其可操作性、嚴肅性和權威性的重要基礎。與評價的方法、部門用地需求預側的方法、公眾參與方法同樣重要的是綜合協調的方法,即在用地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之間的博弈中做出綜合的選擇。美國的城市理性增長模型和土地評價與立地評估模型等都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這些是值得借鑒的。

3. 加強規劃監測和評估

作為一門應用的科學,規劃本身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檢驗而得以發展。FAO的十步驟土地利用規劃方法包括:確定目標;組織規劃工作;分析規劃的難題;尋找解決的途經;自然適宜性評價;環境——經濟——社會適宜性評價;選擇最佳方案;撰寫規劃報告;規劃實施;規劃監測和修訂。規劃的監測和評估是土地利用規劃的重要環節.

4.完善土地規劃管理機制

在土地規劃指標引人“引導、動態”的理念之后,土地規劃在誕生之日,就會與社會經濟相適應.那么怎樣將土地規劃落實下去,就變得十分重要了.因此,為了避免前幾輪土地規劃落實不好的情況,我們應當加強對進一步完善土地規劃管理機制。首先,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規劃管理的范圍從全面管理走向公共管理,提高管理的深度和有效性;其次,從過去的技術導向走向技術與制度的綜合;再次,從服務于經濟發展為主導走向滿足自然條件適宜、經濟有效、環境可持續的持續土地利用規劃方向。

參考文獻:

[1] 田暉暉. 淺談當前土地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建筑規劃與設計,2013(2).

篇4

關鍵詞:土地整理;土地規劃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th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working conditions, the land consolidation is briefly discussed,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the basic task of land planning,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the key technical problems of land consolidation, were all aspects, finally for land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layout planning benefit undertook brief analysis, reference.

Key words: land; land use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土地整理

1.1土地整理含義

土地整理是指通過采取各種措施,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生態環境的行為。另外,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依據土地利用整體規劃,采取行政、經濟、法律和技術手段,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土地質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一系列活動。

1.2土地整理內容

國土資源部于2003年的《全國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指出,“土地開發整理”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和土地開發三項內容。

其中: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土地質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活動。土地復墾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對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造成破壞、廢棄的土地和自然災害造成破壞、廢棄的土地進行整治,恢復利用的活動。土地開發是指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將未利用土地資源開發成宜農地的活動,本文中指開發成農用地,如旱土、水田等。

二、土地規劃整理

2.1土地規劃整理含義。

土地規劃整理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目標,對田、水、路等基礎設施進行配套建設,并對用地結構進行優化配置和合理布局,從而充分挖掘土地潛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系列活動。

2.2土地規劃整理意義。

土地規劃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高土地質量,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實現耕地數量保護與質量保護統一,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對于緩解人地矛盾,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發展地區經濟具有重要意義,而做好土地規劃整理的前提是制定好土地規劃。

三、土地規劃

3.1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狀況,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土地適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潛力分析、水資源平衡分析等;制定項目區土地整理的目標、任務和方針;確定項目區土地利用方向、各類用地的數量及布局;確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過技術、經濟論證,確定規劃方案;擬定規劃實施和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措施。

3.2土地規劃的原則

應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項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條件和土地質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因地制宜地確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項工程的規模及其配置,提高規劃設計的可操作性;政府決策與公眾參與相結合,調動廣大力量充分論證規劃方案,使規劃更加有效合理。

3.3土地規劃的目標

通過土地開發,提高土地利用率;通過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間道路系統,為合理布局各種農作物,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供良好的土地條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統,增強農田水利設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證率,提高耕地的潛在生產能力;通過改良項目區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通過營造水土保持林,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四、土地規劃關鍵技術

4.1 土地適宜性分析

對規劃區內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評價過程中,把土地利用現狀、土壤理化性狀、氣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條件、開發改造條件、位置等作為參評因子,通過綜合分析,確定其開發改造方向。評價一般采用實地調查法、主導因子法和相關因子參考法進行。例如: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為主導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開發改造為水田為主;其中一種或數種因子達不到要求,以開發改造為旱地為主。土地復墾的,以土壤類型為主導因子,灌溉條件、周圍耕地類型為相關因子進行評價。

4.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1) 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變了地表的坡度,農民在田面內部耕作時通過人工修筑土壟,改變了坡面徑流的流向。雖然在實施過程中擾動表土層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會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會出現土地沙化、鹽漬化的不良狀態。

(2) 種植農田防護林

對于項目區存在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要規劃種植防護林,選用經濟樹種,一般可沿田間道兩旁種植白楊等形成基本農田防護體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作用。

五、土地規劃的總體工程布局以及其技術要求

5.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內容是將現有荒草地及灘涂整理開發成耕地,對所有耕地進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機械化作業的田塊,山區和丘陵地區則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線方向布局,小彎取直,大彎就勢。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據坎高和地形坡度確定田面寬,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層層梯地。水平梯田原則上要求田塊標準100m×17.5m,梯地田坎層差在1.5m。格田內部相對高差不超過±10cm。規劃旱地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設一埂坎,埂坎頂寬30cm,高30-50cm,田塊長150-200m,寬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溝埂采取挖溝筑埂,埂在上、溝在下形式。

5.2 農田水利工程

農田水利工程必須結合規劃區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勢、降雨等綜合考慮水利設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開發整理標準》規定,結合實際狀況,規劃設計灌溉保證率采用P=80%,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 ,水旱田1日排干。根據氣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確定項目區整體灌排設計方案,結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設施,以達到提高灌溉保證率,涵養水源,保水保土,減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總體布局采用“溝2路2渠”模式依地勢布設,排灌分家。灌溉輸水工程實行自流灌溉,通過各級渠道將水引自田間。排水工程有截洪溝、排水溝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溝道為承接系統,結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溝,實行自流排水。

5.3 道路工程

一般考慮田間道和生產路兩個級別,其中田間道主要為農產品及貨物運輸服務,路面為厚碎石,路面寬4m,對原有田間道加以修復,部分盲段新修田間道,使所有田間道相貫通。田間道多沿等高線進行布線,田間道路縱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產路主要滿足人工田間作業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設計路寬110m,碎石路面,沿著渠道鋪設,每隔200-300m布設一條。

5.4 農田防護工程

主要是興建防護林帶,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包括改造現有的疏林地,營造水土保持林和護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進行生態林建設,并對田間道路和溝邊進行防護林建設,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護坡,以保持水土。

5.5 防護林工程

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合理規劃建設防護林。一般可選用白楊、泡桐防護林帶,間距4m。

六、規劃效益分析

6.1 社會與經濟效益

土地規劃有利于促進勞力、資金、技術的合理流動,可以充分吸引農村閑散勞力參與土地開發整理,帶動建筑、建材、交通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道路及灌排經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產和生活取水;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潛力,進一步提高耕地數量和質量,滿足建設用地占補平衡的需要,實現耕地保護的數量保護與質量保護的統一;通過土地開發整理搞好土地資源配置,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也有利于農作物布局的調整,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進程,增加農民收入,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6.2 生態效益

土地規劃實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蓋面積,防止旱澇災害影響,減少水分蒸發和水土流失,保證農作物穩產高產。荒坡開發以后,耕地質量得到提高,土壤結構得到改良,可以相應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減輕化學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環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護林帶不僅可以有效固結土壤,而且長年落葉成肥,還可以相應提高耕地質量。通過實施開發整理,可以形成樹成蔭、田成梯、路通達的良好的生態區域。

篇5

關鍵詞:土地規劃;整理;技術

Abstract: The land consolidation is on the basis of consolidation planning goal of overall land use planning and land development,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of water, roads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for optimal allocation and rational layout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order to fully tap the potential of the l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use and layout arrangements made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land consolidation, land planning and task planning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and land planning key technical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the land use planning overall project layout and planning benefit analyses!

Key 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F301.23

1. 引言

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高土地質量,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實現耕地數量保護與質量保護統一,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對于緩解人地矛盾,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發展地區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國家近年來農業投入不斷增加,農村經濟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研究土地整理規劃的一系列理論與方法的提出,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了。

2 土地規劃整理意義的分析

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現有的耕地很多還缺乏灌溉措施與抗旱能力,農業產量不高,為了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必須對現有土地結構進行統籌規劃; 實施山、田、水、路、林綜合治理,配套、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和土地利用效; 優化配置土地資源,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 調整土地產權關系,保護土地權屬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

3. 土地規劃的具體闡述

3.1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

土地規劃的基本任務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狀況,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土地適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潛力分析、水資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項目區土地整理的目標、任務和方針; 確定項目區土地利用方向、各類用地的數量及布局; 確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 通過技術、經濟論證,確定規劃方案; 擬定規劃實施和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措施。

3.2 土地規劃的規劃原則

為了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結合項目區的實際情況,應該遵循如下規劃方針: 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項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條件和土地質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因地制宜地確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項工程的規模及其配置,提高規劃設計的可操作性; 政府決策與公眾參與相結合,調動廣大力量充分論證規劃方案,使規劃更加有效合理。

3.3 土地規劃的規劃目標

土地規劃的目標是通過土地開發,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過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間道路系統,為合理布局各種農作物,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供良好的土地條件; 合理配置灌排系統,增強農田水利設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證率,提高耕地的潛在生產能力;通過改良項目區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通過營造水土保持林,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4. 土地規劃的關鍵技術問題分析

4.1 土地適宜性分析

對規劃區內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評價過程中,把土地利用現狀、土壤理化性狀、氣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條件、開發改造條件、位置等作為參評因子,通過綜合分析,確定其開發改造方向。評價采用實地調查法、主導因子法和相關因子參考法進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為主導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開發改造為水田為主;其中一種或數種因子達不到要求,以開發改造為旱地為主。土地復墾的,以土壤類型為主導因子,灌溉條件、周圍耕地類型為相關因子進行綜合評價。

4.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1) 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變了地表的坡度,農民在田面內部耕作時通過人工修筑土壟,改變了坡面徑流的流向。雖然在實施過程中擾動表土層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會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會出現土地沙化、鹽漬化的不良狀態。

(2) 種植農田防護林

對于項目區存在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要規劃種植防護林,選用經濟樹種,一般可沿田間道兩旁種植白楊等形成基本農田防護體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風害影響的作用。

5. 土地規劃的總體工程及其技術要求

5.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內容是將現有荒草地及灘涂整理開發成耕地,對所有耕地進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機械化作業的田塊,山區和丘陵地區則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線方向布局,小彎取直,大彎就勢。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據坎高和地形坡度確定田面寬,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層層梯地。水平梯田原則上要求田塊標準100m×17.5m,梯地田坎層差在1.5m。格田內部相對高差不超過±10cm。規劃旱地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設一埂坎,埂坎頂寬30cm,高30-50cm,田塊長150-200m,寬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溝埂采取挖溝筑埂,埂在上、溝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護環境、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節約投資的原則下,保持水土、盡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還應該符合農作物耕種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5.2 農田水利工程 農田水利工程必須結合規劃區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勢、降雨等綜合考慮水利設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開發整理標準》規定,結合實際狀況,規劃設計灌溉保證率采用P=80%,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 ,水旱田1日排干。根據氣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確定項目區整體灌排設計方案,結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設施,以達到提高灌溉保證率,涵養水源,保水保土,減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總體布局采用“溝2路2渠”模式依地勢布設,排灌分家。灌溉輸水工程實行自流灌溉,通過各級渠道將水引自田間。排水工程有截洪溝、排水溝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溝道為承接系統,結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溝,實行自流排水。

5.3 道路工程 為了滿足農民出行、便于田間作業與田間管理,設計田間道路工程。一般考慮田間道和生產路兩個級別,其中田間道主要為農產品及貨物運輸服務,路面為厚碎石,路面寬4m,對原有田間道加以修復,部分盲段新修田間道,使所有田間道相貫通。田間道多沿等高線進行布線,田間道路縱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產路主要滿足人工田間作業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設計路寬110m,碎石路面,沿著渠道鋪設,每隔200-300m布設一條。

5.4 農田防護工程 本項工程內容主要是興建防護林帶,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包括改造現有的疏林地,營造水土保持林和護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 進行生態林建設,并對田間道路和溝邊進行防護林建設,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護坡,以保持水土。

5.5 防護林工程 為了減少風害、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項目區沿田間路布置防護林帶,以涵養水源,保水保土。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結合當地經驗,一般可選用白楊、泡桐防護林帶,間距4m。

6. 規劃效益分析

篇6

Abstract: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be closely bound up,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land use in 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land use in China,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And the land use index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land use plan and setting principl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 assessment of land use is important to the study of.

Key words: land use;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land use plan

中圖分類號:X171.1 文獻標識碼:A

1.土地利用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性我國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卻面臨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鹽堿化、貧瘠化加劇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國生態環境總體上呈惡化趨勢是由于我國過去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的、科學的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淡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作為土地資源保護和利用的統領,是對一定區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的計劃和安排;是依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的自然歷史特性,在時空進行土地資源分配和組織的綜合技術經濟措施;是實現國家和各級政府對區域土地利用進行總體規劃、引導、調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是確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生態環境導向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評價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評價與規劃過程的緊密結合,即兩者要同步進行、滾動發展、互為反饋。這樣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設計過程中,通過研究規劃對環境的有利和不利影響,研究環境的自凈能力和環境容量,從環境保護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的規模、空間布局等方面的戰略關系;并分析預測規劃實施后產生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及規劃實施后會產生的不良環境后果。可見,在編制土地利用規劃時,應將規劃對象看成是一個完整的環境生態系統,進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從而提高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土地利用和生態環境協調的統領能力,保證自然、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土地利用規劃是對土地資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組織和再優化過程。土地利用規劃方案的實施,必然會打破區域內土地資源的原位狀態,對區域內的水資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環境要素產生許多直接或間接、有利或有害的影響,從而使得土地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條件產生正向的或負面的環境效應。為了預防有缺陷的土地利用規劃的出臺和實施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迫切需要在編制土地利用規劃時對規劃區與土地利用有關的環境影響進行科學研究,為土地利用方式選擇和土地利用分區布局提供科學的依據,同時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綜合決策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促進地區土地資源持續、協調的利用。

2我國土地利用環境影響評價中存在的問題2.1土地利用變化對環境效應的研究需要加強。土地利用變化對環境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觀和小流域尺度上,考慮較多的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對氣候、土壤、水量和水質等不同尺度生態系統的影響。但這些成果較難應用于大尺度區域。2.2現行的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有待完善。現行的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存在很多問題,亟需改善:(1)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及其經濟學分析研究的內容、范圍、程度和體系有待廓清。(2)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影響機理,環境影響主體、環境影響源、環境影響受體,規劃內容及其控制系統與環境之間的作用機制等基礎性問題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和闡釋,否則,土地利用規劃與其他規劃、其他戰略的環境影響評價就會沒有區別,因而也就失去獨特的涵、失去評價的意義。 (3)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的評價主要應評價的環境要素構成及其評價的重點需要科分析。(4)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的評價理論和評價方法體系如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識別理論方法、土地規劃環境影響預測理論方法、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分析綜合理論方法、土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構成、土地利用規劃的內容體系構成等需要系統研究。(5)各種尺度的土地利用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內容、評價要求、評價原則、評價方法、評價程度如何都待解決。(6)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要求、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標準規范、土地利用規劃的管理體系等也都需盡快探討。2.3對有關預防和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研究非常少。“根據預測和評估結果,針對規劃的具體情況,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這是環評法規定的開展戰略環評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是縱觀國內外有關戰略環評的研究報道,只有在環評結果中要求有此內容,具體通過什么方法來生成要求目標所需的策略,目前缺乏這方面的專門研究。此外,我國土地開發規劃資源環境評價的調控機制,評價方法指標體系也有待于進一步深入完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面對的問題非常復雜,需要我們針對土地可持續利用,熟悉土地利用規劃理論方法,評價分析土地利用規劃影響的環境質量變化。基于這樣的認識,在研究過程中,針對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問題,充分吸收環境科學、自然環境保護、可持續理論、土壤科學、森林資源學、旅游資源學、地質環境學、生態學、景觀生態學、水資源水環境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進行細致地分析和綜合。

3.土地利用的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設置的原則

評價過程中除遵循科學性、實用性、針對性原則外,針對土地規劃的特點,還應遵循以下原則。①目的性原則。區域環境有其特定的結構和功能,特定的功能要求其有特定環境目標,因此進行任何形式的環境影響評價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并根據其目的性確定環境影響評價的任務和內容。②跟蹤評價原則。由于城市規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應跟蹤評價,及時修正規劃實施過程中產生的偏差。③可操作性原則。土地規劃涉及眾多因素,其評價過程較為復雜,在能說明問題的前提下,充分考慮數據的取得和指標量化的難易程度,力求內容簡單明了,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④區域生態系統的演化始處于可持續性的原則,區域生態經濟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的,必須滿足正遞增、協調和穩定發展的判據。⑤區域環境總效益(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最優性原則。

4.根據科學的評價方法做出科學的土地利用方案

根據評價結果,得出環境可行的土地利用方案,并針對方案,提出環境影響的減緩措施。這些措施主要包括:①預防措施 用以消除擬議土地利用的環境缺陷。②最小化措施 限制和約束行為的規模、強度或范圍使環境影響最小化。③減量化措施 通過行政措施、經濟手段、技術方法等降低不良環境影響。④修復補救措施 對已經受到影響的環境進行修復或補救。⑤重建措施 對于無法恢復的環境,通過重建的方式替代原有的環境。

但是到目前為止,土地利用環評的評價方法及評價指標體系還沒形成統一、廣泛的認識,缺乏系統性,因此,對規劃環評展開深入及廣泛的研究、構建科學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體系顯得十分必要且尤為迫切。然而,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規劃功能和所針對的問題不同,在構建土地利用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時,我們更應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土地利用規劃,采用不同的評價程序、指標體系及技術方法,這將是今后進行規劃環評時,更應注意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光建.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

[2]湯曉雷.基于RS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方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

篇7

關鍵詞:小城鎮建設;土地利用;規劃;管理

Abstract: developing a consistent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f the rural urbanization road is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mportant strategic national policy, to enlarge the market,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peasants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Because China's population is more, relative shortage of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is particularly tense. In rural urba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how to use the land resource has become the key of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nd planning and key.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to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and, improve the land utilization rate.

Key words: the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Land use; Planning;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F30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土地資源作為重要的物質資源,合理利用土地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我國擁有著世界上比較大的國土面積,可是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對較少,尤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如此迅速的情況下,土地資源更加緊張。因此,在農村城鎮化建設中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尤為重要。由此可見,在農村城鎮化建設中分析與探討如何利用土地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事情。不僅有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深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有利于保證社會主義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一、處理好土地利用規劃與其他規劃的關系

小城鎮建設中土地規劃與城鎮基礎實施建設規劃是其重要內容。比如,交通建設、綠化建設、農田保護區建設及公共設施建設(給排水、供電等)都是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小城鎮建設過程中應當正確處理好土地規劃與交通規劃、綠化建設、農田保護區建設等之間的關系。其中,農田保護區建設至關重要。

當前,小城鎮建設發展較快地區大多經濟發展較為發達。這些地區往往把城鎮發展的重點放在二、三產業上,放松甚至輕視農業發展。盡管可以依靠后期再開發,可是這種方式難以保證開發后備資源的彌補效果。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和規劃建設區在小城鎮建設中是同等重要的兩項內容,不能為了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了農田保護和建設的重要性。因此,應當正確處理好城鎮規劃建設區的土地利用與農田保護區土地規劃之間的關系。既要保證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又要有效做到保護耕地。某些地區“重視工業、輕視農業”、“犧牲農業搞工業”思想和行為,并不符合合理利用與規劃土地的基本要求,應當嚴格杜絕類似思想和行為的出現。而土地利用規劃應當以小城鎮建設規劃、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及土地利用分區等為依據,鼓勵國有土地和集體非農建設用地向符合規劃所確定的用途轉變。與此同時,禁止國有土地和集體非農建設用地向不符合規劃要求的方向轉變,保證土地利用規劃的科學性。

二、加強土地的管理

小城鎮建設中土地管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為了保證土地管理效果,小城鎮建設應當加強宏觀調控,建立與市場機制相適應的規劃管理機制,充分發揮“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相結合的雙重管理效果。

第一,建立與土地轉讓、出讓市場機制相適應的規劃用地機制。在土地使用制度不斷深化的今天,城鎮土地使用應當嚴格實行規劃控制與用途管制的土地規劃原則。簡單地說,就是轉讓或出讓土地產權過程中必須明確土地的使用條件,保證小城鎮土地的整體規劃真正地落實到實處。

第二,建立規劃實施反饋機制。市場變化是瞬息萬變的、不可預測的,為了保證土地管理與利用的有效性,應當建立規劃實施反饋機制并使之不斷完善。所以說,建立反饋機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強規劃對土地開發利用的及時調控能力,確保土地規劃與管理起到切實的管理作用。

第三,建立規劃實施監督體系。通常情況下,為了保證小城鎮建設的效果,各級主管部門都會建立相應的規劃實施監督機制。比如,上級政府、同級人大部門實施的監督機制。兩種或幾種監督機制并行情況下,有必要建立規劃實施監督機制。另一方面,監督體系的建立除了將各級主管部門所實施的監督機制有機結合在一起,也是保證小城鎮規劃方案合理與科學的有效途徑。

三、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節約用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小城鎮建設應當嚴格貫徹與落實該國策,處理好建設用地與農耕用地、近期與遠期之間的關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城鎮規劃作為發展與建設的重要指導方案,制科學定發展規劃是搞好小城鎮建設的前提條件和基礎工作。因此,編寫小城鎮土地利用方案時應當從大局出發,協調好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充分保證土地利用的使用效率。

四、規范土地市場的建設

目前,國外某些國家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土地市場。從他們成熟的土地市場來看,城市土地開發與建設的大量資金通常來自于土地。其中,經營性土地一般采用招標、拍賣等市場化方式轉讓或出讓,成為土地費用的主要來源。盡管,我國各地區已經逐步建立了政府儲備、市場配置、公開交易等土地供應機制,可是土地市場仍然較為混亂、發展尚未成熟。為了促使我國土地市場日漸趨于規范化,應當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通過政府實施的土地儲備機制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對土地市場供求實行科學調控。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規范二級市場。為了確保土地市場充分實現公正原則、維持市場交易的正常秩序,需要從強化市場服務和加強市場監督兩個方面入手,進一步規范二級市場。比如,定期土地轉讓信息和結果,為所有交易者提供公平、平等的服務;監督具體的轉讓行為是否合法,保證土地產權交易的合法化。

第三,盡可能公開土地轉讓過程。公開土地轉讓過程的目的除了保證土地產權交易公開、平等外,也起到了監督土地交易過程的重要作用。需要轉讓的土地應當確認無任何糾紛后正式在媒體或其他地方上,并嚴格按照交易程序進行,盡可能做到全程監督。

五、結束語

小城鎮建設作為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土地利用方面應當高舉節約用地旗幟,科學制定小城鎮建設規劃方案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要想做到這一點,應當從實際出發,合理規劃建設用地規模、嚴格控制建設用地指標,切實提高土體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規范土地市場,應當采取有效措施規范一、二級市場,并盡量公開土地產權交易過程,保證土地產權交易的安全、確保建設用地具有明確的使用標準,對合理利用土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許福海. 小城鎮建設思想及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啟示[J]. 武漢航海(武漢航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3) .

[2]黎明艷. 新農村建設中城鄉統籌規劃的推動[J]. 安徽農業科學, 2008,(18) .

篇8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課程體系;優化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介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邊緣科學,是一門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術管理等為一體的綜合學科,具有經濟、管理、法律和工程技術等方面的學科性質。目前全國已有近百所高校開設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其中廣東省內有5所,分別為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工業大學、廣州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和廣東海洋大學。課程體系是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關鍵。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許多學者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進行了探討。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廣東海洋大學實際,從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角度出發,對如何優化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探討,為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提供借鑒,以優化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專業歷史沿革

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發端于1994年湛江農業專科學校的土地規劃與管理專業(專科)。1997年湛江農業專科學校與湛江水產學院合并成立湛江海洋大學,土地規劃與管理專業(專科)予以保留。1998年教育部對我國高等教育專業目錄進行修訂布,將原來的“土地管理”專業和“土地規劃與利用”專業合并,更名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并劃歸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由于我校土地規劃與管理專業(專科)尚不符合申報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的條件,因此按照學科相近原則,劃入到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科專業下招收土地規劃與管理方向本科生。2005年6月,湛江海洋大學更名為廣東海洋大學,本專業仍舊在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科專業下招收土地規劃與管理方向本科生。2007年教育部批準我校設立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至此,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期。每年培養的本科生由原來的1個班35人左右,發展到2個班70人左右。2016年9月,為了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加快推進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建設,學校對相關學院及其學科專業布局進行了調整。在本次調整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由農學院調整至管理學院。

2現行課程體系概況

自2005年以來,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每隔4年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目前正在執行的是2013版人才培養方案。按照這一方案,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由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教學等構成,總學分176.5。

3現行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3.1總學分偏高

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總學分達176.5。根據筆者對國內15所典型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總學分的調查,總學分超過我校的只有4所,分別為內蒙古農業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和天津城市建設學院。由于總學分偏高,學生修讀壓力大,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3.2學科基礎較薄弱

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在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在成立初期學科基礎課主要以數學類和農學類課程為主。經過三輪培養方案的修訂,農學類課程已被調整出培養方案,并增加了經濟學原理、管理學原理等經濟管理類課程,但經濟管理類課程數量仍偏少,特別是隨著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由農學院調整至管理學院,在大類培養背景下,必然要增加更多的經濟管理類課程。

3.3專業選修課較少,且設置混亂

由于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開設的專業選修課只有9門課程,遠低于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的42門、28門,學生的選擇面十分有限。且專業選修課設置較隨意,只是簡單地將9門課程拼湊在一起,未按方向(模塊)進行歸納,導致學生選課較盲目,不利于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

3.4部分課程實踐性教學環節缺失

土地資源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它不僅要求從業人員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要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雖已構建了包括課程實驗、課程實習、技能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在內的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但有些與實踐聯系緊密的課程既沒有設置實驗,也沒有設置實習,如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房地產市場營銷等;有些課程雖然設置了實驗或實習,卻由于實驗室建設滯后,實習基地數量不足,導致部分實驗或實習難以開出,即使勉強開出,實驗、實習效果也難以保證。

4課程體系優化建議

4.1壓縮總學分

將總學分壓縮至160左右,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自主學習。一是刪掉部分與專業相關性不強的課程,如C語言程序設計、普通地質學、地圖編繪、環境質量評價、水土保持學等課程;二是在不減少教學內容的前提下,減少部分課程學時,如將遙感技術、地籍管理、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土地信息系統、房地產估價從64學時減少至56學時,將土地管理學從56學時減少到40學時,將土地資源學、房地產投資分析從48學時減少到40學時。

4.2夯實學科基礎

學科基礎課增加公共管理學、會計學原理、統計學原理、海洋綜合管理等經濟管理類課程,將經濟學原理拆分為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并適當增加學時數。

4.3增加專業選修課,并按方向設置

根據近幾年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將專業選修課歸納為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規劃和房地產開發3個方向,每個方向設置7~8門課程。在專業選修課按方向設置后,引導學生按照方向進行選課,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識,為學生將來就業做好準備。

4.4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加大實踐環節比重,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一是對已開設實驗的課程,重新調整實驗學時,如將土地利用規劃的實驗學時由16學時增加至24學時,將遙感技術、地籍管理、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的實驗學時由24學時減少至16學時。二是增設房地產投資分析實驗、CAD制圖實驗、社會統計分析軟件應用實驗、農田水利學實驗、土地整理學實驗、農用地分等定級實驗。三是增設房地產開發與經營課程實習、房地產市場營銷課程實習、房地產估價課程實習。四是整合土地利用圖件處理技能訓練與土地利用數據處理技能訓練,設立土地管理綜合實習。

4.5調整部分課程性質

將景觀生態學由專業必修課調整為專業選修課,將房地產市場營銷由專業選修課調整為專業必修課。

參考文獻

[1]趙凱,夏顯力.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幾個關鍵問題[J].高等農業教育,2009(12):43-46.

[2]吳壯金,嚴志強,廖赤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廣西師范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為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7(1):20-25.

[3]劉慶.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2(24):180.

[4]何靈.完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15(1):84-86.

[5]王輝,汪應宏,陳龍乾,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編制[J].高教學刊,2016(4):143-144.

[6]魯春陽,文楓,張宏敏.管理學科工科化視閾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23(7):164-165.

[7]李雪梅.就業導向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大學教育,2013(8):38-40.

[8]譚雪蘭,朱紅梅,張坤,等.地方農業院校土地資源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研究——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1):317-319.

[9]周飛,陳士銀.國內典型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比較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4(36):256-258.

篇9

關鍵詞:土地管理;規劃管理;存在問題;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D92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村土地用地管理日益重要,對農村土地規劃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地規劃管理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在提高農村土地資源利用水平、強化土地利用的宏觀調控和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目前農村土地規劃管理與經濟發展相矛盾,無法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土地規劃管理還存在規劃方法落后、耕地保護不足、道路網布局不合理等問題,這不僅影響到農村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因此,政府部門應清晰認識到土地規劃管理的重要性,通過分析農村土地規劃管理存在的問題,采取必要的解決措施,以提高我國農村土地資源的利用水平。

1 土地規劃管理存在的問題

1.1 動態的經濟發展與靜態的規劃之間存在矛盾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一項帶有戰略性的長期規劃,其年限少則5年,多則10年、20年。在這期間,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而規劃制定的各項內容和重要指標是指令性的,是靜態的。這樣一來,動態性的經濟發展和靜態性的規劃內容和指標之間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一致,出現矛盾。但1999年國家作出西部大開發和退耕還林還草的戰略決策,才事隔一年就明顯感覺到這個規劃不適應客觀形勢的變化。試想,如果通過改變規劃的有關內容使之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類似這種情況會不斷出現),那么,就需要不斷地修改規劃,其結果使規劃失去了它的嚴肅性;如果不修改規劃,又顯得規劃與實際脫節太大,造成規劃失真,同樣會使規劃喪失其使用價值。這表明我們現在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至少在科學預見性方面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所以,如何使規劃能夠盡量切近現實,尤其切近不斷變化著的客觀現實,使其偏離客觀實際最小,這是土地管理部門和規劃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1.2 規劃方法滯后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沿用計劃經濟時期的傳統方法,即定性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以經驗判斷為基礎,在對客觀事物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制定出規劃指標,然后進行各種數據推算,最后達到綜合平衡。客觀事物是十分復雜的,土地問題既是經濟問題,又是社會問題,加上它自身的自然屬性上的特點,所以研究土地問題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然而,由于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所固有的局限性,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根據這種認識所作的判斷往往不是恰如其分的或者完全符合實際的。由于傳統規劃方法本身所具有的靜態性特點,所以規劃年限越長,這種判斷與現實之間的誤差也就越大,規劃也就越遠離現實。在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傳統規劃方法的這個缺陷表現得還不明顯,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局限性就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顯得不能適應客觀實際發展的需要。一個由缺乏預見性的指令性指標為重要內容、并被作為硬性任務采用行政手段層層分解下達而完成的規劃,在客觀現實面前不僅顯得蒼白無力,而且其科學性受到質疑。規劃方法的革新是目前制定起宏觀指導作用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之前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1.3 沒能有效保護耕地

在縣、鄉(鎮)級規劃制定過程中,把交通方便、條件好的耕地留作一般農田,把條件差的、位置偏遠的農田劃作基本農田,即人們常說的“保劣不保優、保遠不保近”的現象相當普遍。地方上這樣作的目的在于,待以后進行非農建設時,可以比較方便地辦理“農轉非”的審批手續,減少麻煩。但這樣作完全背離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保護耕地的初衷,使《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得不到很好的落實。

1.4 對農村居民點和農村道路網布局重視不夠

當前農村產業結構正處在調整階段,農村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如果通過總體規劃把保護耕地、節約用地與農村居民點布局調整、農村道路網布設結合起來并使之成為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一定會收到“一石兩鳥”的良好效果,既實現了保護耕地、節約用地目標,又推進了農村城市化進程。

1.5 管理機構設置不完善,管理人員專業化水平不高

利用規劃及其計劃管理主要涉及到縣鄉兩級國土管理部門,在編制實施規劃等具體管理上又集中到縣級規劃管理的相關科室,使得鄉鎮農村土地利用規劃和計劃的編制、實施、管理存在缺位。并且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的土地規劃的知識,導致了規劃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2 土地規劃管理存在的對策

2.1 改進規劃方法

一是改定性分析方法為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二是改靜態分析方法為動態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根據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理性認識,對某一事物的未來發展作出判斷。這種判斷可以用語言的形式進行描述,也可以用許多數據進行表述,這兩種表述方法都屬于定性分析的范疇。這里雖然也采用了數據(包括一些數據的推算)說明問題,但其實質仍然是定性分析的方法。這是以往人們常采用的規劃方法。如果把對一些問題通過分析作出的判斷用數學關系式、數學模型等展顯出來并進行推算分析,這就變成了定量分析的方法。顯而易見,這種定量分析方法是以定性分析為基礎的,實質上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靜態分析方法是對某一事物在某個時點、某一特定空間上的狀況進行分析并作出判斷,以此為依據進行規劃的方法。人們知道,經濟和社會現象是一個過程,土地利用問題同樣也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著的過程,所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本身也應該是這種動態變化過程的反映。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目標是追求在土地利用過程與經濟發展過程同步變化情況下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最大化,所以,規劃必須是動態的,能夠反映某一時段因經濟發展而帶來的土地利用動態變化。所以,要想求得具有動態特點的規劃方案,必須采用動態的規劃方法。

具有定量分析功能和動態變化功能的諸多規劃方法中,以PD—PLUS最為適用。PD—PLUS方法的最大特點主要不是謀取一些規劃的具體數據,而是著重研究分析事物的發展趨勢。然后,再在這種發展趨勢下確定相關的規劃指標,從而把制定規劃指標與相關事物發展的總趨勢聯系在一起。當然,“相關事物”是復雜的,例如,耕地保有量、建設占用耕地指標等與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城市化水平有關;而經濟發展、城市化水平又涉及到人口、社會消費水平、產業政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等等。PD—PLUS方法能夠有效地解決這個比較復雜、而又回避不了的問題,因此能夠解決重要指標的動態變化問題,可以克服當前規劃中出現的在規劃期內只有一個數據的現象。當前的規劃,由于只有一個規劃期末的數據,無規劃期間內每一個進程的數據,因而缺乏可操作性。如果把規劃期間劃分成幾個時段,每個時段有明確的指標要求,對實施者來說就容易把握,規劃也就容易落實。

2.2 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內容

認真做好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調整劃定工作,將城鎮、村莊周圍、鐵路、公路兩側的耕地及其它區域質量好、產量高的耕地優先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將規劃指標具體分解落實到保護區和保護地塊,實行分級負責、責任到人的保護制度,切實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區的監督管理工作。把農村居民點布局調整和農村道路網規劃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內容,使零散村莊向中心村和小城鎮集中,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完善農村道路網,為促進農村城市化進程創造條件。

2.3 堅持科學的發展觀,不斷創新規劃管理制度

根據科學的發展觀的思想來對耕地資源實施保護。依照城鄉統籌的具體要求做到產業進園、農民進鎮,土地要向業主集中的發展模式。在一些耕地比較缺乏的地區,人們對土地的掠奪性使用導致了土地承載力不能承受,使生態效益產生危機,違背了土地的開發利用要符合自然規律和生態規律的原則。依據社會、經濟、生態相統一的科學的發展原則來進行生態的建設,使農業用地以及生態環境有一個恢復和休養生息的時間。此外要加強人們珍惜土地資源的意識,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隨意的改變耕地的用途,并且還要加強區內耕地的質量保護,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對于農業經濟的需求。

2.4 建立完善的土地規劃師職業資格制度

對于土地規劃師執業資格制度的建立,首先要對從事土地利用規劃工作人員的學識、技術和能力進行嚴格的考核。規劃崗位執業的人員必須持有土地規劃師證書,并且是具有一定的規劃業務素質的人才能進入,由此來保證規劃工作的質量。其次,必須明確了土地規劃師在相關工作中的權力、義務和責任,只有持證并經注冊的土地規劃師的人員才有資格主持規劃設計工作,獲得規劃成果的簽字權、經辦權等等,同時必須提高規劃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社會責任感,形成良性的人才競爭機制,來不斷提高規劃管理的工作水平。

3 結束語

農村土地規劃管理存在著許多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因此,政府部門對土地規劃管理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發現并分析規劃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通過強化農村土地規劃管理工作,制定出一系列有效的解決措施,并且建立健全農村土地規劃管理運行機制,從而提高農村土地規劃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篇10

土地開發管理,就是指在特定的區域里,以土地利用的各項城市規劃、專項規劃與總體規劃為依據,對土地的使用目標和用途進行確認,綜合通過經濟、行政、法律工程技術等多種途徑,對土地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改造和治理,從而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的過程。土地開發管理是一項艱巨、復雜的長期工程,開發管理的內容會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而有所變化,需要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現實的發展情況,對土地的使用情況進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并綜合比較各種土地開發手段的社會以及經濟效益。通過土地的開發管理,可以維持可用耕地總量的一個動態平衡,實現土地的最優化利用,并科學的控制土地用途,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增加土地的利用率,達到社會經濟的平穩進步。從目前我國國土資源的利用情況來看,維持可用耕地的總面積不降低是我國今后土地開發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需要在控制建筑和工業用地規模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將每一宗土地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合理調整土地用地結構,在保證耕地規模的基礎上,科學的開發建筑和工業用地,嚴禁非農業用地侵占農業用地的現象。隨著各種現代技術在土地測繪中的應用,土地卡發管理的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給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保障。在土地測繪技術的現代化發展給土地開發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個定量的工作基礎,大幅度提升了土地開發管理的層次,從而使得土地開發管理的決策過程更加科學,更加有針對性。

2土地開發管理對于土地測繪的具體要求

2.1測圖比例尺的選擇

在進行土地測繪工作時,第一步就是確定合適的繪圖比例尺。如果測繪目標是地形起伏大、地勢比較崎嶇而導致通視度差的地區,需要布置高程網點,以測量其高程點。而如果是在地形起伏相對來說比較平緩的平原地帶進行測繪工作,一般應該將網格間距定為一米以內,以滿足多個用途的使用要求。

2.2對關鍵點測量的精準度

土地測量中的關鍵點,應當包括高程趨勢變化點、標高,窯等比高及量注面積和坎腳、坎頂線的位置等一系列關鍵數據。在實地測繪時,需要綜合利用多種手段測量出上述關鍵點的具體數據信息。此外,在測繪圖上除了要體現溝渠、居民點、園地、農田等信息外,還需要體現舊村復墾地區和舊城改造地區的林木面積和種類,以及建筑面積和人口密度等信息。為了給隨后的工程施工活動提供便利,測繪工作結束后應當用標石標注關鍵點的高程和坐標。

3土地開發管理中土地測繪的應用

3.1土地開發管理前期的土地測繪應用

在土地開發管理的前期準備工作時,需要仔細調查該項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特征,為接下來測繪工作的全面落實提供保障。在土地開發管理的前期調查階段,土地測繪給土地開發奠定良好基礎,因而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3.2土地開發管理中的土地測繪應用

在土地開發管理的實施過程中,通過土地測繪工作的實施,能夠不斷實時更新以往的測繪數據,幫助分析土地最初規劃的合理性,不斷改善土地規劃,以保障土地管理能夠適應形式的變化,維持其科學性。此外,在土地開發管理的過程中,土地測繪工作還可以提供在各個時期的測繪數據,幫助人們了解土地開發利用的動態過程,進而了解城鎮的變遷歷程。最后,在土地的開發管理過程中,現代土地測繪技術應用也有效的提高了土地開發管理的效率。進行農村集體土地開發時,由于農村土地的測繪范圍大,導致其測繪難度比較高,這是運用土地測繪中的正射影像技術,可以精準快速的對土地位置與權屬界線進行勘測,從而提高了土地開發管理的效率。

3.3土地監管中的土地測繪應用

在對土地的開發利用進行監管時,運用土地測繪中的衛星影像技術,能幫助政府監管部門及時掌握關于違法用地的信息,如違章建筑的方位、面積及建筑形式等,極大程度的提高了政府土地監管部門的依法處理違法用地行為的工作效率。此外,土地測繪還是衡量最初的土地規劃落實情況的主要技術手段,而且在工程的竣工驗收環節也需要測繪數據的支持。

3.4土地資源檢查及審批中的土地測繪應用

在我國國土資源檢查過程中,通過使用RS技術,可有效的對土地的使用情況進行實時的監測,實現了土地使用情況的實時更新,為國土資源檢查工作提供了便利。此外,在土地審批過程中,通過土地測繪技術可以掌握所審批土地全面、真實的數據信息,幫助人們分析衡量土地開發利用方案的合理性,以提高土地開發利用的效率。最后,通過分析比較各個時期的城鎮土地的測繪資料,還能夠了解城鎮建設土地使用情況的變遷過程,從而更加科學的分析人口與土地資源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制定出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的土地規劃方案,以保證城鎮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