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德育滲透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1 17:24: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科德育滲透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學科德育滲透教學案例

篇1

(一) 理論背景和依據

1. 背景。21世紀,科學技術更加發達,競爭更加激烈,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更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必須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心理素質的水平直接影響其他素質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向,特別是從事創造性學習和創造性活動,要以個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為基本條件。從現實看,我們正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當然包括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我國中小學階段獨生子女的普及化,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普遍不高。據權威部門測試,當前我國學生心理素質的合格率僅為17%,許多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礙。他們身上暴露出來的心理問題直接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影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的學習效率。中小學暴露出來的心理問題學校教育的關注,在實施素質教育,實施課堂教學中必須適當滲透心理教育。

2. 理論依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徑也應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學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它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能力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的過程。

心理學認為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以及道德品質的形成都是通過自己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實現的。贊科夫認為:“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敝橇σ蛩睾头侵橇σ蛩匕ㄐ睦斫】狄蛩貙W生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因為課堂教學所占時間最多、分量最重、涉及面最廣、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最全面、最深刻,所以要抓住課堂教學契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二) 學校背景

我校學生結構復雜,外來務工子弟的學生比較多,父母不在身邊由爺爺奶奶教育的也較多,還有部分單親家庭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得到家庭的關心比較少,使得部分孩子學習中出現了脆弱的心理,甚至出現一些小的思想傾向。所以小學生課堂學習中的心理輔導顯得極為重要。面對這一問題,1999年和2006年,我校相繼提出“農村小學心理教育的實踐研究”和“培養小學生健康學習心理的實踐研究”兩個課題,目的是想依據現代教育思想和相關學校心理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篩選,針對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個案研究,同時對不同特征的問題學生提出了比較具體的心理疏導的要求與方法。兩個課題分別于2004年和2011年成功結題,取得了一定的經驗。我校也被評為無錫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

而要徹底扭轉這一現狀,學校還應繼續組織教師學習先進教育理念,在已有的經驗上進一步總結、提煉、升華,立足于課堂內外的時間。尤其是教師在進行常規的課堂教學時,應該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完善各種心理品質,特別是諸如情感、意志、個性品質等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有著深刻、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鑒于上述客觀事實及我校的實際情況,經學校研究決定在我校繼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所以,我校提出了“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實踐研究”的研究,通過此課題研究,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社會大家庭中健康地成長。

(三) 本課題國內外現狀的分析

心理素質是人才素質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基本素質,它在人才素質中具有核心和關鍵的作用。小學生受家庭、社會、學校的影響,由于身心尚未發育成熟,社會閱歷還沒有,加上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往往在學生的心理上出現障礙現象,產生“心理負效應”。

而心理學的發展往往與經濟發達程度密切相關,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對心理學,包括學校心理學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較成熟,國繞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門有一門學科叫學校心理學,20世紀初產生,30年代后逐漸發展起來,尤其是近年來發展很快,它主要研究5歲-18歲這一年齡段的問題兒童、青少年和有學習不良、學習困難、學習障礙或行為障礙等的兒童、青少年?,F在國際上已專門成立了一個學校心理學聯合會。在美國,學校心理健康已形成了較完整和成熟的體系,我國香港地區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模仿了美國的模式。

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已有不少學校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且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驗,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縱觀上述研究現狀,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我們準備遵循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研究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年齡發展階段(小學1―6年級)科學可行的教育內容,同時結合我校實際,建構既能有效教育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又便于教師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心理教育的模式。心理教育應該以課堂為主戰場,以各學科教育為主要載體,充分發揮學校課堂教學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調動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積極性,這才是加強學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徑和方法。

二、 課題的界定

(一) 什么是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稱“班級上課制”。與“個別教學”相對,把年齡和知識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學生,編成固定人數的班級集體;按各門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并根據固定的時間表,向全班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

(二) 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簡稱,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

“心理素質”之“心理” ――從心理學角度講:心理素質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韌性等等。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后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質包括人的認識能力、情緒和情感品質、意志品質、氣質和性格等個性品質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結構特別是大腦結構的特殊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素質具有人類素質的一般特點,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紀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質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視對少年兒童的心理素質教育,也成為社會和時代的要求。

“心理過程”之“心理”――心理過程是指心理活動發生、發展的過程。它具有時間上的延續性。人的心理是復雜的。心理過程是心理活動的重要方面,個性心理特征是個體心理活動過程體現出來的特點。整個心理過程又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對于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 什么是心理健康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四) 什么是“滲透性學習”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指出:“就是在你還不太懂的時候,在好像亂七八糟的狀態之下,你就學習到了很多的東西。很多東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中,經過了一個長時期的接觸,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懂了。這個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p>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應該端正學校教育思想,將心理教育納入課堂教學。要以“學習為主導教育,課堂教學滲透教育,學校、班級、家庭通力合作”為主導思想,注重環境熏陶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幫助每一個孩子健康地發展,努力讓孩子享受生命的光輝。

三、 實驗目標

(一) 總目標

針對不同心理類型的學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擁有健康的心態,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通過實踐,進一步提高教師的理論素質和實踐能力,進而帶動整個課堂教學。

提供探求學生心理特點的具體操作方法,并根據不同心理特點設計最優化的教法。

(二) 具體目標

通過研究,使教師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增強教改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通過研究,使教師能把現代教學心理的研究成果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去,能根據不同心理特點設計最優化的教法。

通過研究,促進學生養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個學生能正確對待自己和接納自己。

通過研究,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的情緒情感,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針對不同心理類型的學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擁有健康的心態,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四、 課題的主要內容及操作方法

(一) 研究內容

1. 心理健康基本要義研究。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義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研究:從根本上說,心理健康必須符合現實的人類實踐活動的要求,即實踐標準是心理健康與否的根本依據;從實踐活動的時間維度上講,心理健康隨著實踐活動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著,表現為辨證的發展性;從實踐活動的空間維度上看,心理健康在不同的歷史文化條件下也是各不相同的,呈現出文化的多元性。

2. 心理教育的滲透型課堂教學結構研究。滲透式教學,即將某個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的教學之中,通過各門學科課程化整為零地實施教育。這種課程模式,便于將心理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內容進行滲透,使學習者在各學科的學習中形成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擁有健康的學習心態。

課堂教學結構是否優化直接關系到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結構而是隨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學習評價的不同而變化的。心理教育的滲透性課堂教學結構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體驗問題,獨立自學,尋找解題方式;明確問題,交流點撥,知識歸納;學生出題,教師答題,激發學生探索興趣。

3. 課堂教學中的心理教育滲透策略研究。課堂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滲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第一,教師定位。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渠道,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師去實施。 第二,激發興趣。課堂效率的高低和學科成績的好壞往往受個體興趣的影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學生與認知之間關系,必須以學生的興趣為起點,并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為目的。 第三,堅持表揚。表揚就是對學生心理上施加刺激,以產生激勵效應。表揚就像陽光,沒有它,學生就不能健康成長。教師只有以深厚的師愛,寬容的師德,引導學生改正錯誤,才能使學生“口服心服”,并以愉快的心情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云。第四,暫緩評價。不要輕易評價學生創新成果。教師的評價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令人難以估量的。教師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在學生心目中都是舉足輕重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正確評價能為學生提供心理安全是活躍課堂心理氛圍,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的一個重要手段。第五,鼓勵質疑。讓學生大膽發言是正確處理學生與思維之間關系的最好方法,要鼓勵學生刨根問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創設種種條件,營造良好氛圍,廣開言路,讓廣大學生大膽發言,積極討論,互相急論,引導學生無所顧慮地提出不同意見,同時再讓學生對大家提出的問題共同探討,讓學生自己找到最佳答案和解釋。第六,教學相長。心理學上所談的教學相長的心理相容原則就是指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師生之間關系的原則。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師于課堂教學,而且也為學生提供了一種人際關系的榜樣,并將成為學生今建立人際關系的一種潛在模式。

4. 積極學習心理培養的課堂教學評價研究。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把握好評價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應該在課堂評價中,實施多元評價,積極建構多元互動的立體評價機制,多方面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積極學習心理的培養。首先,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自評,運用自評,建立自信。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互評,促進合作,共同發展。讓課堂教學評價成為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教師要實施科學有效的評價策略,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學生,從每個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和實際狀況出發,評價他們各自的發展進程,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賞識,體驗到成功,促使他們向著更高、更美而努力!

(二) 操作方法

心理教育滲透策略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依托教材內容滲透心理教育。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有機融合,課堂管理中進行有效滲透,使課堂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交融在一起,備受學生歡迎,也有利于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雙管齊下,事半功倍。

2. 依托教學語言滲透心理教育。滲透心理教育,教師的教學語言尤為必要。課堂教學滲透心理教育要求教師的情緒自我調控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控,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心,以富有愛的教學語言培養良好的心理氣氛,以此縮短師生距離,使課堂保持教與學的熱情。

3. 依托生際交往滲透心理教育。從健康心理學的角度講,一個人積極開展人際交往,處理好人際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課堂上和諧的生際關系,適當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是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展示。在社會轉型時期,在緊張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協調能力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開放的社會,要以開放的心態來面對人際關系。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依托學生和諧的人際關系,提高交往中的素質,健全學生的心理,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心理是每個老師的必修課。

4. 依托隨機事件滲透心理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適時開展活動,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孩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隨機事件的發生,并適時進行心理教育。

五、 完成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 課題組組成了科研小組實施和協調課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并有駕馭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2. 學校把教師專業發展作為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突破口,聘請市、區教研室領導及有關專家指導課題研究,進行理論指導和運用指導。學校提供足夠的研究經費作為保障。

3. 落實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核心組成員來自校長室、教導處、教研組長和青年骨干教師,都為重要的研究者,有組織、能力和物質保證,有利于課題的順利開展。

4. 組織課題研究人員、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和骨干教師形成學習組織,學習有關文獻資料,率先行動,定期交流,撰寫課題研究的經驗總結。

六、 實驗步驟

(一) 準備階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

學習國內外相關學生學習心理方面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反思我校前階段實驗研究的成果,提煉、升華,撰寫“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方案,并對該方案進行論證,成立課題研究組。

(二) 研究階段(2013年4月――2016年4月)

組織相關教師學習課題研究方案,嚴格按方案的操作要點開展研究工作,按學生不同年齡特點,成立低、中、高級段研究小組分專題開展研究工作,每學期進行兩次校級研討、交流活動,分析存在問題,研究解決對策,更正完善研究計劃和方案,撰寫好階段性研究專題總結、論文和階段性研究報告。初步提煉小學生學習心理的最佳互動模式,構建起區域性的學生學習心理輔導系統。

(三) 總結階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舉行公開展示活動,全面整理和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總的研究報告。

七、 成果形式

1. 專題研究論文、階段性試驗報告、課題實驗報告、活動臺賬、學生個案、實驗記錄等。

篇2

一、“海洋文化”特色建設

符合學校德育實際與發展需要

我校是一所普通公辦初中,地處城郊地帶,學區居民主要以拆遷戶及外來務工人員構成,家長受教育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學生缺乏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和氛圍,多數孩子表現出不自信、不開朗、不上進等現象。根據生源生活條件、學業水平等均處于較弱或較低層次的實際情況,學校決定創新德育內容方式,加快德育發展,提升德育成效,努力促使學生建立起“包容、自信、樂觀、向上”的精神;同時,教師也需要以寬廣的胸懷、開放的視野、自信的精神、樂觀的品質,來更好地接納眾多處于困難甚或問題重重的學生與家庭。所以,學?!昂Q笪幕厣ㄔO”應運而生。

人類的生命來自海洋,人類的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以她的浩瀚壯觀、奧秘無窮、寬廣博大,自由奔放等特質,使人類視海洋為力量與智慧的象征。曲金良在《海洋文化概論》中說:“海洋文化,就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焙Q笪幕谐缟辛α康钠犯瘢缟凶杂傻奶煨?,其強烈的個體自覺意識、競爭意識和開創意識,都比內陸文化更富有開放性、兼容性、冒險性、神秘性、開拓性、原創性和進取精神。

于是,我們遵照“為學生的成人、求知和創新奠基”的辦學理念,著力創建學校海洋文化特色,弘揚海洋人文精神,豐富教育內涵,優化德育工作,以“奠基”的意識,培養學生(也引導教師)擁有寬廣的胸懷,開闊的視野,自信、樂觀的品質,探索、挑戰的勇氣,促進二中人自我超越。

“海洋文化”創建之初,學校提出了“海納百川 自我超越”的行動思想,同時對“航華二中”校名特作立意詮釋:“起航 立志遠航 愛我中華 強我中華”,藉此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對教師進行師德教育,以潛移默化優秀品德。而我們對人的要求,即學校 “包容、自信,樂觀、向上”的培養目標,正與“寬廣、博大、包容、開放、自信、探索、挑戰”的海洋文化精神象征高度吻合。

由此,我們提出了“以海洋文化建設,打造學校特色,豐富教育內涵,營造育人文化,優化德育工作,提升教育水平”的工作策略和“弘揚海洋精神,創辦優質學?!钡陌l展戰略。

二、“海洋文化”在德育及學校管理中的有機融合

作為海洋文化主要內涵的海洋人文精神,包含著眾多能支撐人成長的重要觀念,非常利于人的健康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形成。中華民族是海洋文化的主要締造者之一,具有海洋人文精神代表性的 “鄭和精神”被譽為“中華民族之光”。而學校弘揚海洋文化,就是要將“海洋人文精神”在辦學思想中體現,在管理中踐行,在器物中彰顯,在行動中落實,使之與學校德育及管理有機融合,助推學校成人成事。

學校以“海納百川,自我超越”辦學行動思想引領,圍繞“成人、求知、創新”的核心理念,以“海洋科普教育”特色項目建設為輔助,設計實施“海洋文化”德育主題教育活動,科技與人文教育“并駕”,通過科研支撐,不斷突破創新,促進“海洋文化”建設發展,豐富學校文化,形成教育特色,提升育德水平。

我校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建設具體工作主要從三方面展開:一是環境文化建設,包括海洋文化標識、文化墻廊及熱帶魚校園觀養等;二是“海洋科普教育”平臺創建,包括海洋文化科普網站及數據庫建設、創新實驗室建設與拓展型探究型課程的開設;三是海洋人文教育實踐,包括讀書節、海洋日等節日活動及具有海洋文化色彩的德育分層年段系列教育活動的設計及實施。后兩方面工作均納入課程管理,同時基礎型課程則以“海洋人文精神教育案例”的形式呼應,促進學科德育,共同落實海洋文化教育。

學校教育特色的形成與持續的德育實踐密不可分,需要學校教育行動的持續價值指向及文化的長期積淀。學校概括提煉出具有“四性”特點的海洋人文精神,即具有以“博大、包容、寬廣氣度的開放性,協作、互助、奉獻思想的合作性,挑戰、創新、創業精神的開拓性,自信、樂觀、積極品質的自主性”為特點的海洋人文精神,作為航華二中人共同的價值追求,將其滲透在教學、德育及學校管理中,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為學生的成人奠基,為學校的發展鑄魂。

三、“海洋文化”德育特色系列活動的設計

基于學?!八男浴碧攸c的海洋人文精神,設計德育系列活動,為學生的成人、求知和創新奠基。

1.主題教育活動

本著育人目標,挖掘“海洋文化”內涵,六年級至九年級分別以“規范”“信念”“道德”“理想”為重點,開展分層年段主題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們將分層年段主題教育與分層年段生活化德育活動結合起來,融合海洋文化元素,設計各類德育活動(如八年級“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生活化德育系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體驗,健康發展。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意識,由教師協助,學生自主策劃、自主活動,不斷創新形式,提升學生活動興趣,在活動中挖掘潛能,習得知識,養成品格,形成能力,促使每一位學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長,個性得到和諧發展。

2.專題教育活動

將“海洋文化”滲透到校園每個角落,營造濃厚的海洋文化教育氛圍,以征文、演講、講故事、表演、展示、競賽等形式,推進“海洋文化”特色專題教育活動,弘揚海洋精神。通過節慶等方面的活動開發與實施,潛移默化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主要內容如下。

①“乘風破浪,百舸爭流”陽光體育文化節。

②“海納百川,夢想遠航”讀書月(節)。

③“弘揚民族文化,唱響海洋之歌”歌詠比賽。

④“藍色海洋,魅力科普”科技節。

⑤“感受文化精彩,徜徉藝術海洋”藝術節。

⑥“海之魂”班主任節。

3.班級特色建設

為豐富校園海洋文化,學校以“班班創特色”為抓手,內容包括個性班名、班級吉祥物、特色班級標牌、布置等的評選,這些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滲透了海洋文化教育,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激活了學生的創新熱情,開拓了學校德育的新渠道。

4.課程建設

以“海納百川、自我超越”的辦學思想為指導,圍繞 “包容自信、 樂觀向上”的育人目標,開發、統整學校德育活動課程系列,將海洋文化具體內涵作為課程建設的價值依據,弘揚海洋精神,豐富德育內涵。

(1)基礎課程滲透海洋文化

學校基礎課程融入“海洋文化”元素,普及海洋知識,呼應學校“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學校要求備課組每學期有3~5份體現“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教學案例。如針對“事件”,學校安排歷史、地理、政治學科教師從不同的角度為同學們開設講座等。探究型課程進一步深化“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如六年級以《海水特征》、七年級《海洋資源》、八年級以《海洋生物》等為主題開展探究性課程的實踐。

(2)德育實踐課程延伸(六個一活動)

學會一項(游泳)技能;觀賞一場(海洋生活)電影;經歷一次(航海參觀)社會實踐;品位一本(海洋文學)書籍;開設一次(海洋科普)講座;組織一次(海洋保護)論壇。

5.社團建設

成立海洋趣味科普為主的如“寰宇探索”地理、航海模等社團,提供學生自我培養、自我鍛煉、自我學習、自我升華、自我體驗以及互相交流的舞臺。

6.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