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建設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0-08 17:42: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程建設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高職 應用文 高職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把寫作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欣賞型的,一類是應用型的。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寫的文章我們把它叫做應用文。應用文在我國歷史悠久,可以說:有了文字,有了人類活動就有了應用文。“甲骨文”告訴我們,在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時代,我們的遠祖用一種神秘的文字記載著他們的活動。隨著記載工具的變化,時光的推移,時代的更替沒有阻斷這種文字活動,周代的《尚書》文告,秦代的制詔諭奏,漢代的表疏律令,魏晉的簡牘帛書,唐宋的圖籍表冊,明清的史冊文翰……歷朝歷代的人們用他們的學識和智慧把應用文寫作推向一種史詩般的輝煌,如此我們今天才擁有這些文字財富。從遺產傳承的角度講,這是一筆極其珍貴的財產,應用文的寫作需要我們繼承并將其發揚光大。
寫作課程幾乎伴隨我們每個人的學生時代,從小學我們就開始寫日記,到高中時代我們已經可以用各種寫作手法寫出帶有個人風格的命題作文了,可以說考試伴隨我們的成長。現在很多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都是作為基礎課或者是選修課來設置。高職的應用文寫作在高中語文的基礎上,對同學們的寫作進行指向性更加明確的指導。在以專業課為主導的高職院校里,應用文寫作課程幾乎位于邊緣的位置,筆者教授寫作課多年,高職學生在課程學習和寫作過程當中呈現的問題非常多,各種各樣的現實告訴我們,在高職院校堅定地全方位地開展應用文寫作課程是我們必走之路。
1現實需要
應用文寫作與我們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不管時代在怎么發展,寫作仍然是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用文寫作能力是現代社會個人謀生、發展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都必須具備的較強應用能力之一。在我國,不管是學習,還是畢業謀職亦或是國家公務員招聘,應用文寫作能力也是用人單位必考的能力之一。找工作時的求職文書寫作,工作中我們更需要時時用到應用文寫作來記錄、總結、匯報我們的工作。網絡的發展,使得我們的人際交往和溝通更加方便快捷,我們不用在花幾天,甚至是幾周的時間去等一個人的來信,我們可以發電子郵件,可以發短信,寫作的方式變了,但是仍然需要我們去寫,好的寫作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溝通。
2學生寫作能力良莠不齊
每學期開始上新課之前筆者都會在學生之間做個小調查,如:你寫信嗎?你寫日記嗎?從最初的幾十人舉手回應,到十幾人,到現在班里已經沒有人寫信,寫日記的同學也寥寥無幾,甚至孩子們連課堂筆記也要放棄了,更別提什么讀書筆記,寫作在同學們的生活中占用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們心痛的發現:寫完高考作文,孩子們已經不“寫”了。所以說同學們的寫作基本停留在高中時代,同樣一種應用文寫作文體講下去,同學們寫出的樣本整體上差別很大,比較好的同學可以記住老師教授的要點,寫出比較規范的應用文。但大部分同學寫出來的文體結構很亂,并且錯別字和基礎的語法錯誤多有出現。學生的寫作能力差,又懶于動手寫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想盡各種辦法去推動同學們寫作。
3電子產品的風行,讓學生寫作能力喪失
(1)電腦時代來臨,傳統的寫作方式受到威脅。橫平豎直的中國字你記得多少?――拿起筆來,我手寫我心。
不得不說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了電腦時代,這種變化對于我們來說不知道是福還是禍。網絡時代的來臨讓我們看到了更加廣闊的世界,鼠標一點,手指一劃我們就可以找到自己想看到的、想得到的東西。我們已經習慣了用電腦打字,用手機發短信,各種各樣的輸入法方便了我們的學習和工作,卻少了筆端與紙張接觸的那份鄭重和思索,過多地依賴輸入法打字,讓同學們忘記了中國文字本該是橫平豎直一筆一劃寫出來的而不是用拼音和五筆拼出來的,動手寫字的時間越來越少,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問題。作為寫作教師,筆者非常注重同學們的實際操作能力,所以我們的課程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寫作和修改方面,同學們寫的作業錯別字越來越多,每次筆者在指導應用文寫作文體格式和具體行文的同時,還有相當多一部分時間是在給同學們改錯別字、標點符號和一些簡單的語法錯誤。筆者認為這種提筆忘字的現象不僅僅在學們群體中普遍常見,對于我們整個社會可能都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長此以往漢字的寫作水平會越來越差。字都記不住還提什么文呢?
(2)網絡普及,同學們難再動腦,網絡依賴嚴重――用寫作表達你的思想。
無疑網絡資源是豐富的,它告知我們生活以外的更多的你感興趣的或不感興趣的東西。當我們對某個事物迷惑不清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在網絡里找到方法用以指點迷津。不過這種看似美好的方式卻給了我們一個非常不好的結果,那就是它助長了孩子們的懶惰。有一段時間,筆者在課堂上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每次老師布置完課堂任務后,很多同學就開始上網搜索相同的文體寫作,如果僅僅是參考那倒無可厚非,但是筆者發現有時候一個班里會有好幾份一模一樣的作業出現,問題的嚴重性顯而易見:同學們已經懶于自己動腦去布置文章的結構和組織語言。每到年末、季末,網絡上到處充斥著寫學結,工作總結,年度總結的方法和范文,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一個環境,那就是寫作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可是我們似乎又都懶得去寫。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人無疑是危險的,網絡讓大家變成了不愿意思考、不想動手的“傻瓜”。
(3)電子讀物泛濫,無營養的讀本充斥在同學們的生活中――好的閱讀是寫作的源泉。
電子書從出現之日起受到很多人的追捧。電子讀物較之紙質讀物有它自己的優勢,它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這種資源可以從網上直接大量下載,我們可以不必耗費金錢去書店購買讀物。大批量的電子讀物下載下來存在電腦或手機里我們可以隨時閱讀,可以說電子讀物給了我們更多的閱讀機會。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電子讀物里大量的網絡小說充斥在里面,這些小說大多內容淺薄、低俗,沒有任何閱讀價值。對于涉世不深,沒有定力的年輕學生而言誘惑太大了。我們經常說“閱讀是寫作的源泉”,如果同學們長時間閱讀這種毫無養分可言的電子讀物,只怕如此之“源泉”澆灌不出嬌艷的花朵。沒有好的閱讀習慣和環境,又懶于動筆,同學們的寫作水平可想而知。
綜上所述,全方位地推動應用文寫作建設已經刻不容緩:
首先,要從思想上讓同學們認識到寫作的重要性。在以專業技能課為支柱的高職院校里,應用文寫作課一直作為基礎課或選修課存在。由于學校政策的忽視或者學生們的錯誤意識,導致大家都不重視寫作課,認為學好專業課程就行了,應用文寫作可有可無。加強學生對寫作重要性的認識,是推動寫作課程建設的第一要務。
其次,學校大力倡導、鼓勵同學們進行寫作。在校內積極營造寫作的氛圍,通過舉行寫作比賽和各種活動,給同學們提供寫作的機會,鼓勵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樂趣,進一步享受寫作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
最后,倡導健康學習、閱讀和寫作方式。遠離電子產品,減少對電腦和網絡的依賴,回歸傳統的閱讀和寫作方式。
參考文獻
[1] 蔡錄昌.應用文寫作[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篇2
關鍵詞 職中美術類專業;歷史課程建設;必要性
歷史學是闡述社會發展過程,探索歷史發展共同規律的科學,具有很強的學科綜合性。加強歷史必修課程建設對于設有美術類專業的職業高中而言,是實現其培養兼有美術設計的基礎職業技能和較高文化素養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的必由之路。
一、有助于美術專業職中生正確人生觀的形成
職中學生大都是中考的失敗者,他們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生活條件大都比較優越,家長多少存在放縱或溺愛等行為,因此這些孩子普遍缺乏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他們缺乏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存在厭學、怕學情緒;也面臨一定的升學壓力居然嚴峻的就業形勢帶來的諸多心理問題。
美術類專業職中學生的精神狀況,使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的,培養他們積極適應社會挑戰的能力。加強歷史課程的建設對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具有重要意義,誠如夸美紐斯所言:“熟悉歷史是一個人的教育中的重要因素,是他終身的眼目。”1歷史教學可以通過講授優秀歷史人物的克難求進、不懈探索的事跡,比如講解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時,講述杰出發明家愛迪生為發明電燈而對燈絲適用材料進行千余次試驗的故事,對學生進行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教育,并引導學生正確面對人生中所受的挫折,同時還能夠輔導學生正確處理自我心理健康問題,從而有助于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
二、有利于美術專業職中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人文素養即人文方面的素質和修養,現在,教育界一般把人文素養定位為:依靠語言、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的基礎知識,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內心省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精神。從現代意義上說,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更和諧的發展,更有尊嚴的生存。人文素養的養成和發展對人們和諧、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美術專業要能夠設計出優秀的美術作品,不僅要有較強的美術專業本領,更需要具有較好的設計涵養:具有獨樹一幟的設計思路、能利用繪畫等方式詮釋設計理念……這些都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而職中美術類專業學生人文素養匱乏的現狀,美術術科對人文素養的高要求,要求我們采取策略予以有效提升。職中美術類專業的歷史課程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不勝枚舉。有精忠報國、捐軀濟危的愛國情懷;有富貴不、威武不屈的氣節操守;有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有兼愛非攻、推己及人的和諧思想;有民貴君輕、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更有如臨如履、朽索馭馬的憂患意識……。加強歷史課程的建設,可以幫助美術類專業職中生提升人文修養。
三、有利于美術專業職中生專業技能的成長
美術類專業職中歷史課程等文化課程的建設之所以相對薄弱,一個重要原因是將其放在與文化課程對立的位置上,但是,實際上歷史課程與美術專業課程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歷史素材一直是美術設計產業的重要題材和內容,歷史知識的多寡對于美術設計類從業人員而言是必備的專業技能。
作者在與自己工藝美術專業學生交流時的一問頗可說明問題:我問學生在電視劇《三國演義》里面,有個場景是饑餓的曹操大軍啃玉米棒子,你們有什么感想?在學生的回答中:有的說曹軍踐踏莊稼、浪費糧食;有的說反映曹軍輕視百姓利益……。但全班無一個學生回答說這一場景是錯誤的,因為玉米是在明朝由國外傳入我國的,三國時還沒有。這些學生未來就可能從事舞美、劇務、場景布置工作,你能不為他們將來的工作能力擔憂嗎?而對歷史知識有較高要求的職業并非僅此一種,例如:旅地規劃與展示專業就要求學生能夠對旅地的歷史發展狀況和獨特歷史資源有較好了解;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歷史課程的學習能幫助他們了解歷史上服飾潮流的變化過程,提供設計素材……
四、有助于美術專業職中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讀史使人明智”,這是大家對歷史課程學習作用的共識。著名教育學家康內爾在《二十世紀世界教育史》中說:“進入20世紀以來,歷史課也逐漸變得重要起來,它開始被看作智力訓練的源泉。”2人類歷史發展的研究主要通過實物考證、史料查證等方式進行,一旦有新的實物、史料發現,已有的歷史結論就可能要修改甚至被完全,創新精神和能力也是歷史學研究的內在要求,因而歷史課程教學對于加強美術類專業職中學生該類能力的培養十分有益。
作者在給學校紫砂陶藝專業學生講授“紫砂簡史”時,指導學生結合課堂所學知識,利用學校處于我國紫砂陶產業的核心地區——宜興市丁蜀鎮的有利條件,對我國紫砂陶產業發展歷程進行了實地考證和探究學習,學生們當時都感覺所獲頗豐,對書本知識有了查證并對其不足和誤述做了補充,形成了對紫砂陶藝發展史自己的見解。在平時的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更可以利用學術界已經在研究、探討的與書本知識存在差別的歷史問題,如曹操墓的真實地址問題、南方絲綢之路的開辟問題……啟發學生突破書本知識,培養自我探究精神和能力,引導其逐漸錘煉自己的創新意識和精神,增強自己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加強職中美術類專業歷史課程建設既能提升學生的精神世界,也能夠促進其各項能力的增強,其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是一門不可忽視的文化基礎課。
參考文獻:
[1]夸美紐斯.大教學論.傅任敢教育譯著選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80.
篇3
關鍵詞: 示范課 教學質量 教學方法 課堂效果 教學改革
示范課的開設是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教師集體和學生集體生活的智力豐富性、教師的教學方法技巧、學生的需要和興趣的多方面性,都取決于聽課和分析課這一工作是否有高度的科學水平。示范課是觀摩性質的,也是專供研討的研究課和匯報課,后者為主流,對于這種有所策劃的課是具有一定探討和研究價值的,對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發揮很大的作用。
一、特色專業示范課的重要性
交通安全與智能控制專業教師每學期在起初就安排示范課計劃,組織人員配合,在認真聽取示范課后,又繼續以熱烈、輕松、活潑的氣氛進行評課,因為評課是對示范課教學的進一步研究,只有通過評課,才能真正發現和實現示范課的價值。評課,不僅能夠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研究水平。教師仔細研究了示范課的得與失及獲得成功的原因,對如何上好一堂課積累了不少經驗。
一個教師的示范課要上得成功,一定是這個教師的業務水平、性格特征、教學觀念、師生關系的溝通方式和溝通程度等因素綜合起作用的結果。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綜合素質,因而有不同的教學風格。應積極引導教師善于把示范課教學與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比較性研究,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結合自己的特點提高個性化教學水平,讓每個教師都有機會在適合自己的領域做第一,鼓勵每個教師都能抓住機會獲得成功。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有些教師在教學研究中封閉性太強,對他人的成功經驗不能很好地體會與掌握,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研究中善于學習,善待他人經驗,防止因封閉導致落后,因落后導致被淘汰的現象發生。
二、特色專業示范課的要求
1.開設示范課的教師要將示范課課開設作為自我研究和自我總結的重要過程,力求使示范課的開設成為自己專業成長的一個重要機遇。
2.示范課的組織者要端正組織思想,明確研討中心,努力讓示范課的開設成為教師群體研究課堂藝術的重要平臺。
3.參與示范課聽課活動的教師要虛心將示范課當做自己接受先進理念輻射、學習別人長處、印證自己思路,反思自己課堂得失的重要載體,努力讓聽課的過程成為自己提升的過程。
4.特色專業示范課舉例。(以監控設備操作實務課程中視頻矩陣的安裝與調試教學單元為例)
三、特色專業示范課改革
1.教師能緊扣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抓住教學重點,深入教學內容并由此拓展延伸。尤其能夠創設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問題,對學生的不同問答也能加以恰到好處的引導和點評。這樣的點評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
2.教學步驟合理,教學環節流暢性好,保持良好的課堂氛圍,對學生的發言教師應有善意的點評和鼓勵,重視課堂討論,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3.通過一堂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與專業相關的基本技能和實踐能力,以便將來適應工作崗位需求。
4.示范課老師應采用項目課程的教學方法,開始給學生布置課程典型工作任務,要求學生在理實一體的實訓室或多媒體教室的環境上實際操作,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要求課堂內容豐富,復雜問題簡單化,采用實際案例讓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師生互動效果較強。
四、特色專業示范課改革后的優勢效益
1.專業示范課的教學設計遵循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重視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體會,教學設計簡明、清晰。
2.采用實際情景操作,很好地創設了有效的學習情境,自然引出了教師需要完成本堂課的主題。
3.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做到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精當的點撥、引導,使課堂氣氛活躍。教師設計典型問題提問和操作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4.注重課內向課外拓展延伸。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加深了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是主題的延伸,又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與實踐能力。
五、總結與改革趨勢
多年來專業示范課取得了較好效果,今后應讓示范課真正成為受教師歡迎的教學研究活動,成為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鼓勵和提倡教師發揮平時最好的教學水平,通過示范課教學促進平時教學水平的提升,實現示范課與平時課的真實統一。平時為教師開設院內示范課創造更多機會,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示范課教學,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減輕示范課教學所帶來的壓力,要求教師轉變示范課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既善于在示范課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學長處,又敢于在示范課教學中暴露不足之處,真正通過示范課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孫麗紅.示范課也要有“三不”精神[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28).
[2]許二平.從一節示范課看新課程改革[J].新課程學習(上),2012(09).
篇4
【關鍵詞】高職高專 精品開放課程 現狀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024-02
一、國內研究現狀
精品開放課程建設是“十二五”期間“高等院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高校人才優勢和知識文化傳承創新作用,組織高校建設一批精品視頻公開課程,廣泛傳播國內外文化科技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國高校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獨特的教學方法、豐碩的教學成果[1]。熊力揚提出精品開放課程存在以下不足,“開放共享”不徹底;模式照搬線下[2]。程建華認為精品開放課程對青年教師的提升有以下幾點:名師引領,老教師傳幫帶,實現教學能力快速提升;課程建設與高水平科學研究并重,做到教學與科研互為促進;完善課程監督競爭機制,促進教學能力的可持續發展[3];鄧永輝認為精品開放課程可帶來的變化為:大學精神的回歸;濃厚的大學學術氛圍;和諧的師生關系[4]。曹震就如何推進精品開放課程的建設提出以下觀點:更新觀念,營造良好精品開放課程的建設氛圍;依靠學者,充分發揮教學團隊的示范引領作用;科教融合,將科研優質資源轉化為課程教學優勢;創新方法,引導學生全程參與開放課程建設;健全組織,切實提高學院的主觀能動性;構建平臺,打造優質、共享、開放的學生學習空間[5]。
二、國外研究現狀
開放課程最早起源于英國,該教學方式可追溯到1969年英國批準成立的開放大學,由麻省理工學院于2001年發起的開放課程計劃掀起了21世紀開放課程建設傳播的序幕,之后哈弗、劍橋、耶魯等名校紛紛響應,相繼開放公開課,并借助網易公開課、新浪公開課等平臺在我國得到了廣泛傳播[6]。歐洲有教育天地入門網站、歐洲網絡教育資源網站等知名教育資源網站。國外開放教育資源特征: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采用各種教和學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種種對學習的限制和障礙;學生有充分的學習自,如課程的選擇、媒體的使用、學習方式、學習進度、時間和地點均由學生根據需要決定[7]。
三、精品開放課程學生使用情況的研究
1.有關調查研究顯示,學生使用精品開放課程使用率較低,只有一半學生訪問過精品開放課程,而且訪問頻率也較低,瀏覽的時間也較短.雖未調查社會上人群對精品開放課程的使用情況,但根據在學校生使用精品開放課程情況可推知校外人員對精品開放課程使用情況會更低。追其原因可能是教師沒有在上課強調精品開放課程對學生課后學習,提前預習,在線測試,視頻講解等內容的重要性,以至于不是所有學生完全知道學校有精品開放課程,和了解精品開放課程對其學業的重要性。還可能是學生自身缺乏主動學習的自主性和人本身的懶惰性,明知精品開放課程可提高自身專業課的重要性和豐富自己大學生活,但仍然沒有花費課余時間瀏覽或閱讀相關內容。還可能是該校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內容教材全有,無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相關科目,以至于學生瀏覽一次后,不會再有興趣繼續瀏覽。
2.在精品課程使用目的中顯示,48.8%精品開放課程作為學習課程的參考資源,38.53%是出于個人興趣或愛好,32.77%作為選題或選專業的參考。
3.精品開放課程使用資源情況發現,學生使用最多的資源類型是講稿或PPT,占47.57%,其次是習題及答案,占30%,排在第三位的是閱讀材料,占25%,排在第四位的課程錄像的使用。我們可以看出學生使用精品開放課程主要是復習課堂老師講授內容或提前預習使用上課所用幻燈片,所以應盡量完善講稿和PPT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從而增加學生的使用率。
參考文獻:
[1]王龍.公安院校推進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和應用的思考[J]. 中國大學教學. 2014(01).70-73
[2]雄力揚.高校精品開放課程共享平臺設計與應用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學.2014(08). 6-9
[3]鄧永輝.對國家精品開放課程認識[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01).32-39
[4]楊九民,郭曉梅,嚴莉.MOOC對我國高校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3(12).25-28
[5]蔡立爐,徐峰,刁永鋒.基于構件的精品資源共享課自動生成系統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09).95-99
篇5
關鍵詞:高職學院 課程建設 健康發展
1、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
1.1、學校的教學活動是圍繞課程建設進行的
各級各類學校開設的課程是學生知識、技能、能力、素質培養的載體,它是人類在各個專業領域智慧的結晶,是科學、技術、經濟、文化發展歷史的總結,是一種文化傳遞,也是對現代科學技術與文化、新知識、新技術、新觀念發展前沿的反映。它維系著教師、學生,以及學校內相關的管理和行政工作。它實施在課堂、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學生社會實踐中,它溝通著學校與企業、行業,推動著學校的教育、科研,促進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的密切聯系,不難看出,課程在人才培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和重要性的作用。
1.2、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課程建設是根本
課程質量是一個學校師資隊伍水平、教學過程、學生質量等諸多方面的綜合反映,以提高課程質量為中心的課程建設是學校長期的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學校推進內涵建設的重點。改革原有的課程體系與課程設計,在注重課程內容的科學性、專業性、系統性的同時,更加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知識、技能、能力的傳承與創新的并重,以及體現學以致用、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這些都是課程建設特別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工作。
2、提高課程建設的幾點措施
2.1、加強精品課程建設力度,促進教學基本建設和改革
高職學院都明確把精品課程建設作為學院教學建設的基本任務,目標明確,任務具體,措施得力,為課程建設工作的全面開展奠定了基礎。高職院校的精品課程建設從被動開始轉為主動,在精品課程建設中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與經驗,如“校企共建、通力合作”就是近年各高職學院進行課程建設經驗的結晶。
2.2、優化課程設計,以“說課”形式深化職教改革
“說課”活動開展以來,最大的成效是教師在教學準備中引入了“課程教學設計”的觀念,從傳統的“備教學內容”深化到知識、技能、能力實現的設計、實施過程的設計以及教學方法、手段的設計,形成了一些如“賽事驅動型”、“工作任務驅動”等課程教學模式的經驗總結,課程教學質量有所提高。
2.3、案例教學、課堂實訓充實課程教學內容
近年來,高職學院各專業選用國家高職“規劃教材”和“優秀教材”的比例逐年提高,同時,相關專業正在著手組織編寫專業核心課程的系列“規劃教材”。
2.4、加大實踐課程,改善實訓條件
首先,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教學進度設計中,專業主干課程的實踐教學時數得以保證。其次,高職學院也加強了課程實踐教學的監控和管理,特別是課程實踐教學有顯著改善(作業與實踐課),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正在進行(與企業的課程合作教學等)。同時,由于高職學院課程建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對課程建設認識、方法、管理尚存在不足,課程建設呈現出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高職學院關于課程建設的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精品課程常態化建設的任務不具體、不明確,推進課程標準研制的工作較為滯后,專業特色課程(包括選修課)的開發還沒有提到議事日程,教師深入開展“課程設計”的教研工作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由中青年教師領銜的高質量的特色課程建設推進不足。
3、課程建設方法與實施手段
3.1、重新站位,以職業課改為抓手制定特色的課程建設規劃
通過新的課程管理辦法的制定,健全完善課程建設的組織與管理機制,切實落實工作責任和協調部門工作職責,明確課程建設的內容和要求,建立有效的課程建設水平評估體系,修訂課程建設的獎懲辦法。課程建設一定要結合學院課程建設資源可開發與可利用的實際,突出重點與特色。
3.2、持續有效的進行精品課程建設
高職學院經過近年來的精品課程集中建設,對于建設的基本原則與方法、一般要求與規范都已經熟悉。進一步強化精品課程建設,力爭在數量與質量上有所突破,關鍵在于集中解決精品課程中突出的問題與矛盾。一是要“開門建設”。二是堅持常態化的建設任務的落實,以教材建設為課程建設的突破口,突出高職院校精品課程的特色。三是在保持“展示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課程的“網絡化與交互性”,要實現課程的課堂教學與網上課程資源的“同步”。四是要建立已經建成的精品課程的維護與更新、可持續開發與建設的“終身責任制”。五是要設立精品課程建設的專項預算,新增必要的教學設施與設備,如影音采集與編輯設備等。
3.3、高屋建瓴,針對職業崗位群確定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的設計與改革思路
關于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改革,必須進一步明晰基本的改革思路,即從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邏輯終點”來指導課程體系的設計與改革。雖然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基本定位在理論上普遍都是接受的,但在實際的各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中,還是存在著培養“通才”“泛才”或是“專才”、“一專多能、一專多通”的認識差異。根據高職學院各專業的特點以及行業、企業現在和今后一個時期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及需求預期,應該分別明確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的設計與改革具體思路。
4、建立注重過程,兼顧結果,全面審查的考核方式
篇6
工程力學課程建設是在職業技術教育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所以,如何改革能滿足裝甲裝備專業士官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需求,是課程建設的重點。
1 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裝甲裝備專業士官人才培養目標,以裝備士官崗位需求為牽引,以更新課程建設理念為先導,以抓好師資隊伍建設為前提,以改革創新為核心,以深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為重點,遵循工程力學學科特點,注重利用力學基本知識、基本原則培養學員觀察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努力把工程力學課程建設成為具有較強時代性、先進性、針對性、適應性的課程體系,提高工程力學課程教學能力。
2 建設原則
2.1 夠用為度原則。針對具體專業的培養目標和以后從事的工作,注重觀察分析能力的培養,忽略邏輯思維和解題技巧的講解。對于復雜問題的講解要把握尺度,以了解為主。總之,以用為主,怎樣的更好的使用所學知識是課程建設的關鍵。
2.2 前導后續有機銜接原則。對于前導課程(如物理學。數學等)主要把握不重復的原則。對于前導課程中的邏輯分析,在本門課程中做到點到為止,把重點放在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上。對于后續課程主要把握適用原則,怎樣能將知識應用到以后的學習中,是課程建設的重點,也是突出體現本門課程地位的重要標志。
2.3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在教學工程中,如何體現所學知識的重要性,把抽象的公式靈活應用就必須聯系實際情況加以分析。這也是培養學員力學思想,建立力學模型的關鍵。將理論與實際恰當融合,讓學員能夠自主的分析實際問題,是課程建設的主要思想。
2.4 服務專業原則。這與之前所說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觀本質上是一致的。基礎課程的作用就是服務專業。所以,按照專業需求設計教學內容,組織實施教學。打破“學科本位”,“知識本位’’的傳統觀念。按照裝甲裝備專業士官崗位任職職責與專業要求來調整優化教學內容,采取相應的教學模式與方法。
2.5 創新能力原則。現代戰爭高新技術特色的軍事裝備的戰爭,這就要求職業軍人具有一定的創新思維能力。所以,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成為任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主要體現在對知識應用的創新性。教學過程的組織與實施也應把創新能力培養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3 建設內容
3.1確定合適的教學理念是課程建設的立足點。教學理念決定了課程建設的總體思路。從以教員為主體向以學員為主體轉變。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工程力學的教學模式是總體上是“基于知識導向”的,教員在教學過程中也居于支配性地位,仍然帶有很強的學歷教育的特點。為此,要突出樹立基于“行動過程”的課程觀以及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觀,以此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革建設。
3.2 整合課程內容和結構體系是課程建設的核心。根據目前我院任職教育的需要、部隊發展的趨勢及對相應人才質量的要求。工程力學課程體系的教學過程,必須貫徹落實強化基礎、注重應用、培養能力這一具體的建設思路。要從教學需要、專業特點、工程實際應用和知識結構整體優化等角度出發,合理確定刪減內容和新增加內容。重點應放在基本定理的理解與應用上,淡化理論與推導,加強工程力學與后續課程的聯系及在工程實際中的應用。
3.3 強化靈活有效的教學手段是課程建設的工具。以“加強基礎、注重能力、培養素質、突出創新”為指導思想,注重課程內容經典與現代的結合。采用傳統教學、啟發教學、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多種教學形式以激發學員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3.4 采用先進的評價手段,是課程建設的關鍵。工程力學作為專業基礎課,其本質就是服務專業,為后續課程打基礎。培養工程學科思維方式,強調動腦動手能力是該學科應該突出解決的問題。所以評價手段就應該與目標相適應,不能只追求會做題,會答卷。靈活的考核方式,活躍的第二課堂,才能更好體現學科本質。
3.5 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機制是創建和實施課程建設的動力。保證課程建設質量要使課程達到“精品”的標準,就要鼓勵高水平教員積極投身教學工作當中,課程建設、實施需要投入很大的時問和精力,這就要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機制,要使所付出的努力和精力得到鼓勵和肯定,以提高教員推廣精品課程的積極性。激勵機制的建立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精品課的建設要充分體現教員的個人成長。(2)基礎課程建設要作為教員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參考,使好的建設融入教員的日常授課中,“天天精品”要成為教員授課的常態。
4 總體策略
隨著我院教學任務由學歷教育向任職教育發生轉變,工程力學授課對象的性質與層次都發生了轉變。所以,如何適應專業及崗位任職需求,如何通過工程力學的學習為后續專業課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又能加強與專業之間的聯系,這是工程力學課程建設中的突出問題。
崗位任職教育與以往的學歷教育的側重點所有不同。崗位任職教育要求學員所學課程適用專業、適用崗位。而工程力學教學長期以來沿襲的是學科型教學體系,它主要有兩個特征:其一是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中心,其它的實踐性環節(如實驗、實習)只是作為驗證的手段,而不是作為培養能力的手段,理論教學是主線,其它都是附屬;其二,每門課程的內容過分強調本學科的系統性、完整性,理論學時太多,實踐性環節不足。缺乏應有的溝通,造成了評論與實踐的脫節,這樣的教學體系培養出來的人并小是應用型的人才。
工程力學課程改革,必須以能力本位為指導思想,從學科本位到能力本位是世界性的趨勢。所以工程力學改革也是順從世界潮流發展需要的。要培養應用型人才,教學改革是關鍵。當前,部隊科技化建設和士官職業技術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此相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就應當是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改革指導思想,增強課程的適應性,開展課程的模塊化、綜合化等多樣化現代課程模式的探索和實驗。應用型人才,應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技能,有很強的崗位針對性和適應性。因此,以分析應用型人才,改革單一的學科型課程模式,從能力本位來開發課程,并將學員綜合能力和傘面素質的培養系統地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更能體現應用型人才教育的特性。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建設;“5個優秀”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discussion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Gao Yan, Yang Jie, Gao Fe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in the non—electric disciplines. Designed to respond to the call of the n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mod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comprehensively. The practice of cours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Five Excellent", including excellent teachers, excellent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aterials, excellent teaching guide, excell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xcellent teaching system in experiment,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construction; "the Five Excellent"
課程建設是近年來教育部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采取的新措施,是推動各項教學基本建設,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核心力量。精品課程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認清精品課程的內涵及其重要性,對于教學管理部門組織實施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以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建設為例,介紹了我校課程建設的創新與實踐。
電工與電子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基礎課,也是工科院校非電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雖然這門課程的內容不深,難度要求不高,但知識面廣,信息量大,是工科學生進一步學習后續課程的基礎。我校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建設小組從師資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驗教學管理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持久、多層次的創新與改革,提高了該課程的教學質量。
1 建立優秀的師資隊伍
優秀的師資隊伍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有力保障。我校始終把提高教師的專業理論與實踐水平作為課程建設的前提和保證。并構建培養高素質任課教師的完整體系:首先,通過綜合素質考核(主要是專業理論和專業實踐技能考核),選出課程負責人領導課程建設小組,有計劃、有目的地加強對任課教師的培訓;其次,輪流選送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鍛煉,明確當今的行業信息以及企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本課程的教學任務,使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內容隨著電工與電子技術發展和社會對專業技術人才的要求而不斷更新。同時支持和鼓勵教師參與各類教學競賽和技能鑒定,加強專業教師與外校教師的交流和聯系,提高學術水平。鑒于此,我校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已逐步擁有了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師梯隊,全面提高了教學質量。
2 引進優秀的教材和教學內容
課程建設離不開教材和教學內容的優化。
根據課程教學大綱要求和學時安排,選擇優秀的教材,精選教學內容,能夠有效優化教學效果。首先,教材必須涵蓋全面、淺顯易懂、思路清晰;其次,教材應圖文并茂,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課程教授的知識,也方便學生進行預習和自學。綜合考慮,我們選擇了由秦曾煌教授主編的《電工學》教材。該教材基于最基本的電氣專業知識,內容系統、知識全面、深入淺出,與后續專業課程銜接緊密,既保證了學科的完整性,又囊括了該教學領域的新技術成果,更注重滿足教學需要和市場對知識的要求,是一套優秀的教材。
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的內容涵蓋電路原理、電磁場理論、模擬電路、數字電路、電力電子技術、電力系統及自動化、檢測技術和控制領域的一些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該課程的核心內容是要求學生構建完整的電工與電子技術知識體系;強調上述基本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運用;使學生對自己所在專業領域的相關電氣現象,能夠運用該課程理論知識做出簡單合理的解釋。所以,該課程以講授上述領域的基礎知識為主(尤其強調對電路原理的認識和理解),對較為深入的專業知識僅在課堂上介紹其基礎理論,而強調這部分內容的實驗、實踐,使學生更直觀地認知這些知識;邀請優秀技術人才對該專業在生產實踐中的運用進行講解,激發學生對知識更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
3 創新教學方法
在電工與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中,如何采用靈活多變、不拘泥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十分重要。
篇8
基于多核課程開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為了幫助大學培養掌握業界先進技術,滿足時展需求的計算機人才、尤其是軟件開發人才,Intel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推出“多核技術”大學計劃,除支持基于多核的應用開發研究外,還將主要支持基于多核的課程及實驗建設,尤其是圍繞多核技術編程的課程建設。該計劃于2006年10月著手在中國啟動,到目前為止,已經遍及全國37所大學,共合作創建40個多核實驗室,受到普遍好評。
1進展順利捷報頻傳
在“多核技術”大學計劃的名單中,我們看到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眾多高校的身影。隨著項目的開展,他們在多核課程建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獲得了2007“教育部-Intel精品課程”的稱號。近日,上述幾所高校分別就“高等計算機系統結構”、“并行程序設計”、“多核程序設計”、“基于多核的并行編程”、“編譯原理課程”、“操作系統原理”、“多核架構及編程技術”以及“多核軟件設計”課程建設的開展撰寫了相關文章。文中,他們分別就多核課程的定位、特色、體系,以及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進行了闡述。
從他們的文章中,我們看到了高校在加強實踐性教學工作中取得的長足進步。各高校不但考慮了教學緊跟技術更新步伐的問題,還將動手能力的培養提高到了一個更新的高度。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專業課加強了科研與教育的互動,選修課兼顧了不同知識背景的學生;不但在研究生教育中開設多核課程,還積極在本科生教育中大力推進多核教程;不但在師資教育中加強與業界交流,在學生教育中也加強了與業界的互動。
2齊心協力爭創新高
多核課程的可喜進展離不開多方的努力:教育部為教學課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并制定了良好的獎勵機制;各學校領導尤其是院系領導對課程開展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一線老師積極配合,不但身體力行地投入到知識的更新學習中,還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教材及新教學模式的籌劃之中。
在交流精品課程建設經驗的同時,老師們也提出了新課程創建開展應該注意的幾個關鍵點:
(1) 設備。多核技術突飛猛進,硬件平臺的進步十分明顯,設備的更新直接制約著教學、實驗和科研的開展。
(2) 技術。多核技術發展迅猛,老師也面臨著知識更新的巨大壓力,他們不但要應對原有的教學工作,還要擠出時間學習先進技術,盡快將其轉換成教案,傳授給學生。他們面臨著比多核實踐工作者更大的壓力,因為他們不但要在短時間內將新技術融會貫通,還要將新技術深入淺出地融入到教學、教案中,難度更高。
(3) 教材。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多核技術,老師們還面臨著將多核技術匯編成教材的困難。課程的快速推出也給教材編撰帶來了時間上的壓力,
為了幫助學校順利開展這一新興課程建設,Intel公司與學校充分互動,并積極參與到多核課程特別是多核實驗室建設中,著重協助學校解決設備和技術方面的問題。在建設實驗室的過程中,Intel不但對合作大學捐贈硬件設備、軟件授權,還多次組織了高校老師參加Intel的技術培訓,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從2006年4月到2007年5月,浙江大學通過自行購置及Intel捐贈,對實驗設備、教學內容、實驗設置等進行了多次更新。短短一年內,實驗設備就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更新換代。目前,該校共配置有如下設備:
(1)Intel core due計算機12臺,軟件12套;
(2)80套Intel core due計算機;80套英特爾軟件授權;
(3)8核計算機、4核服務器各1臺;
(4)50套Intel core 2 due(酷睿2)計算機,等。
3大膽改革勇于創新
在這次精品課程項目建設的調查中,我們還欣喜地看到各高校都充分意識到教學實踐與教學改革的重要性,為了盡可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他們努力改善教學條件,加強教學環境建設,力爭做到以理論指導、課程實驗為基礎,幫助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開創與產業應用合的新的教育理念,創建先進的高校課程體系。
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的楊劍峰、田茂、謝銀波老師在他們共同合作的“武漢大學‘多核架構及編程技術’課程建設”一文中提到了創新的重要性,我們不妨把它作為本文的結尾,并借以勉勵更多的學校攜手奮進,共創多核的新教育時代:
篇9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高職院校;精品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9.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2-0005-02
精品課程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引起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資源、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等發生重大的變革,為學校精品課程的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開展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應用研究,對促進學校精品課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精品課程建設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必然性
1.1 信息時代教育教學的需要。高職院校肩負著創新型高素質應用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在信息時代,新的技術、新的理念、新的環境必然會促使高職院校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積極開展教育技術教學應用研究,探索新型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手段等,促進高素質應用人才的培養。因此根據2005年教育部有關意見“在信息時代高校必須按照教育規律和課程特點,推動多媒體輔助教學,不斷提高教學效果。高校所開設的必修課程,使用多媒體授課的課時比例應達到30%以上,其他高校應達到15%以上”的精神,要加強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應用的力度。通過開展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應用,培養一批掌握信息時代學習方式的創新人才,塑造一支熟悉現代化教學環境的教師隊伍,深化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改革。
1.2 精品課程建設的需要。根據教育部的有關精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要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提高對人才培養質量重要性的認識,加大教學過程中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力度,加強科研與教學的緊密結合,大力提倡和促進學生主動、自主學習,改革阻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不合理機制與制度,建立各門類、專業的校、省、國家三級精品課程體系。為此,許多以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應用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工程開始啟動,采用建設專題學習網站、建立專業公用資源庫,開發網絡教學資源等手段,,推動精品課程建設。
2.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精品課程建設的基本途徑
2.1 多媒體課件制作。近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優秀的多媒體教學課件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廣大教師應該在掌握利用簡單易學工具軟件的同時,學會使用各種媒體編輯軟件的操作,突出知識點,體現教學經驗,生成與教材內容與實踐技能緊密結合的效果,制作更高水平的教學課件,從而提高實驗、實訓等教學的效果。
2.2 流媒體技術。根據《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關于國家精品課程“需在網上提供不少于45分鐘的現場教學錄像”的規定,精品課程現場教學錄像的網上,必須要采用RTP、RTCP、UDP、MMS、等流式媒體協議,編碼方式采用MPEG-4標準。流媒體技術的使用,可以使教學錄像更加清晰、流暢地在網上播放。
2.3 網頁綜合設計。精品課程要求的內容很多,包括課程介紹、主講簡介、教學大綱、教材建設、教改研究、授課錄像等內容,要統一起來放在網上瀏覽,只有把這些元素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設計出與眾不同、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網頁,這就需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來體現網站設計者良好的網頁綜合規劃、設計能力。
3.精品課程建設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模式
3.1 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的概述。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一定的環境中教與學活動各要素之間的穩定關系和活動進程的結構形式。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具有如下三個鮮明的特點:代表先進的教學理念,注重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反映教學結構的轉變。
3.2 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典型模式。
(1)講授型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教學環節是:教師播放課件,創設情境;教師講解知識要點,提出問題;學生收集網絡資源,思考討論;教師歸納總結。
(2)主題探究型模: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教學環節是:教師確定研究主題;學生制定研究計劃;學生圍繞研究主題搜集網絡資源;學生利用網絡通訊工具參與協商研討;小組完成研究報告,并匯報研究成果。
(3)小組協作型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教學環節是:教師確定學習內容;小組成員明確任務分工;學生瀏覽網絡資源;小組協商交流,共同完成作品;小組展示匯報作品;師生共同評價總結。
4.精品課程建設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步驟與方法
精品課程建設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要制定計劃、開展教師教育技術培訓和組織觀摩交流等方法。
4.1 制定計劃。為體現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應用的科學性和針對性,結合當前高職院校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特點,制定有關的計劃。
試驗目標與內容:試驗目標必須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與資源優勢,探索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新型的教學模式、課程模式、評價模式,培養教師和學生適應信息化環境教與學的能力。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應體現知識教學、能力培養、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機統一。
網絡資源建設與利用:按照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建設符合課程教學要求、表現形式多樣、結構體系合理的網絡資源。
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應具有創新性,體現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具有科學性,體現學科教學特點與規律;具有操作性,體現實施過程與方法。
篇10
關鍵詞:綠色管理理念;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6-0152-02
2007年教育部印發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要求普通高校從2008年起應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并將其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劃。隨后,各省、市也出臺了相關政策,要求所屬高校應設法開好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該課程的開設對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就業質量、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作為一門課程或作為一項較系統的教育來說,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有些高校對該課程重視的程度還不夠;在課程建設、課程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管理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因此,筆者認為,高校應樹立起市場經濟的意識,探索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的理念,完善課程建設,以使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能真正發揮它的功能。
一、當前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建設不被重視,課程安排不合理,存在著“源頭污染”
首先,從課程建設看,我國高校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起步較晚。到目前為止,雖然多數高校都開設了該課程,但許多高校在思想認識上仍存在偏差,或對本門課程的重要性仍認識不足,課程建設理念也模糊。其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是,部分高校對該門課程重視不夠,即把該門課視為是一種非專業化的帶行政性的課程。
其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本課程應面向全校學生,應貫穿在學生從入學直到畢業的整個學習的過程之中。但是,目前不少高校均沒有設置自己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的教研室,或設置不合理,所以就使該課程在組織形式上缺乏專業性。至于課時安排,目前,部分高校僅在大一下學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在大四上學期開設就業指導課,并且課時少、學分少,難以發揮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的功能和作用。
同時,作為一門新興的課程,目前很多高校對它的管理也采用的是類似于對其他專業課進行管理的方式,有些高校甚至至今還沒有對該課程實施相應的督導和評價,更談不上建立起適合該課程特點的科學而合理的督導與評價體系,這就造成了課程體系建設中的源頭上的“污染”。這種“污染”逐級向下傳遞,又進一步造成了該課程難以被重視的問題,因而使該課程無法形成“理論和學術上的教學體系”。
2.師資力量薄弱,教學內容中缺乏理論與學術問題,導致“中游污染”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涉及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及信息學等多個學科,是一門兼具理論性與應用性的課程。因此,其教學內容和應該有的多樣性的教學形式都要求要有高素質的教師來進行教學。然而,目前一些高校雖然開設了該課程,但其授課教師多屬專職學生工作人員,專職教師數量少,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由于缺乏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系統的業務培訓,所以目前的從教者其知識結構、從教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均不能適應課程教學的要求。此外,在學科歸屬、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建設經費投入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不規范或不暢通等方面的問題,導致一些人只把講完課作為目標,難以形成較好的教學和科研效果,從而進一步導致課程建設與教學中的“中游污染”。
3.教學形式單一,缺乏個性化指導,導致“下游污染”
對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目前不少高校多以課堂教學為主,多限于通過灌輸式的課堂教學來向學生講解關于就業政策、就業形勢和就業信息等方面的內容,較少通過實踐環節來提高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同時,由于教師課堂授課內容往往比較空泛,往往缺乏職業生涯規劃、創業教育、擇業心理教育和職業能力測試等方面的內容,所以學生就很難從中實際體認到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和制定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
同時,課堂上教師只重視對學生進行有共性的指導,缺乏個性化的指導,對大學生求職、就業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問題不能起到排憂解惑的作用,難以滿足大多數學生的要求。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了該課程開設的宗旨和目的無法實現,難以做到“以人為本”,學生受益程度有限,從而就導致學生上課出勤率低、課堂秩序欠佳,從而也形成了該課程教學中的“下游污染”。
二、綠色管理理念的內涵及其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中的應用
1.綠色管理理念的內涵
綠色管理理念借鑒了管理控制論中的框架和運行機制。“管理控制,是以控制論為理論基礎的……認為管理控制是由確定標準、評價業績、糾正偏差構成的信息反饋回路,它的目標是經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作為大學制度文化的一部分,“綠色管理理念”以管理控制論為理論基礎,按照“無污染”管理的要求,堅持以“以人為本”為服務宗旨,旨在促使管理者以“主動意識”來完成組織制度文化的建設。它能夠對大學領導和決策制度、信息反饋制度、人事制度、教學制度以至于學科或專業結構設置等提供更為合理、更為有效的思路。該管理理念雖不屬萬能理論,但它確實是一種克服“管理污染”、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民主水平的管理的新思想。該理念有助于我們有效克服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充分發揮該課程在為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綠色管理理念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中的優勢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課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