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演講技巧范文

時間:2023-10-08 17:42: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普通話演講技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普通話演講技巧

篇1

關鍵詞:高校 普通話 教學改革

大力推廣和普及普通話是我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務,普通高等學校是推廣普通話的重要陣地,很多高校開設了普通話課程,積極探索普通話教學的模式。高校開設的普通話課程較其他專業課具有特殊性,它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語言類的課程,既要講授基本的語音知識,還要幫助學生正音、訓練,使其掌握說話技巧。同時,課程教授的主體是大學生,他們已經形成了語音習慣,要在短期內幫助他們改掉不正確的發音習慣,培養良好的語感,需要老師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這門課程對老師和學生的挑戰性很高。而在實際的普通話教學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教材實用性不強,教師授課方法簡單、教學手段單一,學生學習效果不明顯等。普通話課程作為高校的公共必修課,只有解決現有問題,進行教學改革,才能擔負起改善學生語言面貌、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任。

一.高校普通話教學中學生層面的特點分析

(一)學生普通話基礎層次不齊

由于高校全國招生,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一方面受生活環境的影響,語音存在很大的差異,尤其是方言對學生語言面貌的影響,致使他們在發音、用語習慣上不盡相同,層次水平存在差異。另一方面,學生的語音啟蒙環境和長期的教育環境的不同,特別是教師的語音情況,決定了學生的語言水平的高低。因此,在高校中,城市的學生比鄉鎮的學生語音情況要好;北方的學生較南方的學生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成績更突出;有的學生發音標準,口語表達流暢,有的學生發音和表達存在很大的問題。因此,教學對象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增加了教師教學的難度,對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創新提出了挑戰。

(二)學生語言習慣已經形成

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已不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他們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語言習慣,其中方言的使用比重很大:在家庭、社會中使用方言交流,在學校中受到老師、同學方音的影響。在語音和用語上或多或少地存在問題,與標準的普通話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改變固有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接受標準而規范的語言訓練。

(三)語言表達能力較低

大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是對書本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對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較少,所以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不適應課程的變化,在口語表達訓練中語言邏輯性不強、語言組織能力差、調理不清晰,出現不愿說、不敢說、不會說的情況。加之,部分學生閱讀量不夠,知識儲備的局限導致語言表達的淺薄和無力。因此,普通話教師要把學生的口語表達訓練作為課程設置的重點,通過理論講解和實踐練習真正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

(四)對普通話缺乏認同感

大多大學生認可普通話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對普通話學習有很高的熱情,但迫于普通話等級測試考試的壓力,表現出一定的“功利性”,即,應試成為普通話學習的唯一目的,普通話學習成為一個短期行為,隨著普通話等級測試的結束,學生學習和推廣普通話的熱情和愿望也就結束了。另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已可以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無須再學習,不把普通話課程與專業課程放在同等的位置,缺乏學習的積極性。

二.高校普通話教學中教師和課程層面的特點分析

(一)教師教學理念存在偏差

普通話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讓學生學會使用標準的語音,并掌握說話的技巧。但由于普通話等級測試的存在,很多教師把普通話教學的目標設定為此,教學的內容和課程的設置僅僅圍繞測試,缺乏口語表達能力的擴展訓練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在教學中出現了偏差:重視理論、輕實踐;重視語音、輕口語表達,使教學與實踐脫節,忽略學生對普通話學習的需求,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而教師的這種功利性教學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其實,普通話教學與普通話應試并不矛盾,應試只是目的之一,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音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因此,普通話教學不能僅僅著眼于普通話測試。

(二)教師教學方法單一

有些教師只是一味地強調語音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課堂教學枯燥、單調,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只是讓學生跟讀,學生缺少大量練習的時間,就不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的放矢地糾正語音問題;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單一地圍繞理論講解,極少借助播放視頻、講解案例等輔助手段增加課堂的精彩程度。其實,普通話教學要注重理論,同時強化訓練,用多種多樣的訓練形式,讓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獲得知識。

(三)課程設計存在問題

普通話教學中的課程設計是對整個課程框架的建構,是對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的反映,合理而有效的課程設計可以對普通話教學的效果和質量起到提升和促進作用。在普通話的課程設計中存在一定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一是教學大綱形同虛設,表現為部分教師對普通話的教學過于隨意,對自身不熟的內容或難度較大的內容避開不講或是點到為止;二是教材缺乏實用性,很多教材多是針對測試而選定,缺少實踐訓練的內容,不能成為教師授課的有益補充。還有些教材內容大同小異,沒有新意,更沒有針對性,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三是課時不夠,普通話課程的教學安排有幾種情況:短期集中的培訓,大約15個課時;開設幾周的課程或全周的課程,大約30—36課時。在這樣相對短暫的時間里,既要將語音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改變學生長期以來的發音習慣,又要讓他們掌握說話技巧,對普通話教師來說有些力不從心,往往會顧此失彼。

三.普通話教學改革策略

1、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樂趣,堅持“練講結合,以練為主,以講為輔”的原則,讓學生憑借理論的學習,在聽音、辨音中找出自己的語音問題,在詞語朗讀的訓練中正音,并找到語感,在演講、即興口語等形式的實踐中掌握口語表達技巧

教師要提高普通話的實際應用,教學內容既可以貼近學生生活,提高他們的參與性,又可以與職業素質、培養目標相結合,針對就業崗位的能力需要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可以引入“職業口語訓練”、“商務口語”、“交際口語”等內容,使普通話教學與綜合能力培養相結合。

2、促進教材的優化

普通話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要突出實踐和訓練的特點,教材的內容不應該僅僅圍繞測試來選定,更多地要把重點放在訓練層面,可涵蓋演講、口語表達、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內容。同時,教材的優化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托,具備理論性和指導性,避免訓練盲目進行。教材還要有多樣性和針對性,可通過調查學生的特點來對教材進行編訂,滿足不同專業學生和不同階段學生的需要,真正實現教材的優化。

3、構建合理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很多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欠佳,在日常交際、公共場合和普通話等級測試中都凸顯出這個問題,因此,普通話教學也要側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這就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短期培訓和短短一個學期的課程可以完成的任務,因此,普通話教學應該貫穿于大學生的必修基礎課程,不應僅僅指集中性的教學,還要包括各種以提高口語表達水平和規范應用普通話為目的的課外活動和其它教學形式。教師要成為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與學生共同創建普通話學習環境,共同體驗學習普通話的樂趣。

由于專業的不同和培養目標的不同,學生需要具備的普通話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教學的設置上要針對不同學生和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以學生實際能力的需求為出發點,在內容上體現不同的特點和偏重。如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大一進行語音知識的傳授和交際口才的訓練,滿足學生剛進高校渴望改變語言面貌的愿望;大二的教學重點可以是演講、即興問答、職業口語、測前培訓等內容,如此,循序漸進式的教學模式,結合課外的推普活動,一定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4、提高課程重視程度

提高普通話課程的重視程度表現為:第一,不斷提高教師普通話水平。部分教師在工作中出現懈怠、消極等情況,是因為發現自己在工作方法和內容上出現了停滯,不能得到有效地培訓和指導,沒有提升空間的工作使他們對工作日漸失去熱情。因此,高校要增加教師培訓投入,建立良好的培訓機制,為教師提高普通話水平提供平臺,從而促進教師知識的更新和提升,也使學生從中獲益。第二,加強普通話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加教學儀器和設備,加裝多媒體教學系統,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進行教學。[1]

四.結論

普通話課程在高校公共課程中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對提高學生的氣質修養,提高語言溝通能力,幫助畢業后就業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必須引起學校、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勇于探索教學改革的方法,有效解決高校普通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使普通話課程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2

一、學好普通話,夯實語文之基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有些地區方言盛行,在中學還沒有真正形成在公共場合說普通話的風氣,學生作文用語不規范,語文素質不高,語言文字的應用現狀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滯后現象。

“解放嘴巴,使學生能談”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創造力“六解放”之一。只有一個人學會在公開場合發表意見,才能表達其思想。學生學好普通話就獲得了一把進行有效交際的鑰匙,學會了如何跟人很好地進行言語溝通,學會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就是語文教學的目的。

目前,“雙語”教學實驗夯實了學生的英語基礎,但卻削弱了母語學習。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尤其是作文難的現象仍然得不到改善。一些大學生英語考過了六級、八級,但簡單的中文寫作卻磕磕巴巴。其實方言區學習規范的語言――普通話,其難度不亞于學英語。如受地方話的影響,不少學生的普通話詞匯不夠規范,語音不夠標準,尤其是語調、語序方面明顯帶有方言特色,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影響了作文教學效果。但學好普通話,沒有專門的語音訓練,單靠語文課學習顯然是不夠的,方言區學習規范的語言必須開展專門的普通話訓練,讓學生會說普通話,讓學生在掌握普通話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語言能力。開展《初中普通話口語訓練》實驗,補充語文課程的不足,進行系統的普通話訓練,是學習規范語言,打牢語文基礎,提高交際效率,提高公民綜合素質,提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途徑。

二、多種形式,提高普通話口語水平

1.以實驗教材為依托,扎實口語技能。

方言區學生學習普通話必須在普通話語音、詞匯、語法上下苦功夫。語音重在掌握聲母、韻母、聲調,找出方言在聲母、韻母、聲調上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在詞匯訓練上,讓學生多說多聽,找出哪些是典型的土詞土語并加以辨正。在語法方面,主要針對南方方言與普通話在語法上的差異性加以辨正。比如構詞法、造句法上的差異性,通過列舉典型的例子,加強學生對此的認識。

作為地方教材的《初中普通話口語訓練》(北京科技出版社)是我們訓練學生口語技能的依托,應用好教材,開展一系列訓練,以抓語音、抓語氣語調等語言技巧訓練為主,采取“學―練―用”結合方式,把訓練點落實到各冊各課訓練中,使學生一課多練,舉一反三,一課一得。如練習口語表達中的語調、重音、停頓、句調、節奏等,這是直接影響語音和諧的因素,是方言區普通話訓練的薄弱點,可采取“規律點撥―練習交流―展示特長―拓展生活”等方式處理教材。通過練習在語流中的重音變化,然后創設表演、朗讀等情境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方式展示,最后讓學生學用結合,處處留心生活,在生活中做個“語音”先生,自覺糾正生活中常見的普通話錯誤。這樣就由聽到想,由歸納規律到強化訓練,拓展延伸,學用結合,扎實課堂練習,使師生都在學習中得到提高。

2.以語文教學為中心,拓展訓練領域。

語文課程課標指出:“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我們可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一是把閱讀教學與口語交際結合起來。開展課前5分鐘演講活動,鍛煉學生的口語技能,進行口語訓練;在課文學習中通過品詞品句學語言練說話;在評價中學習文明交往。可以說語文學習中口語訓練的機會無時不在,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關注三維目標,落實聽說讀寫能力訓練,在課堂上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二是把作文教學與口語交際訓練結合起來。作文教學應堅持先說后寫的原則,把提高學生“說”的能力貫穿教學始終,讓學生想說、會說和樂說。

3.構建開放的教學模式,口語訓練與生活銜接。

生活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沃土,是學生“語文一致”(葉圣陶語)的“實踐基地”。構建開放式的普通話口語訓練課堂教學模式,把生活中的話題引入口語教學中,可增強口語訓練的趣味性、實用性。在校內,教師可開設興趣小組活動,給學生提供口語表達的舞臺,打造口語訓練場,讓朗讀、演講比賽、校園廣播、小記者、故事會等師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成為師生展示普通話特長的陣地。同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上社會,進行參觀、訪問、采訪等,在實踐中鍛煉口語。如組織學生通過采訪、調查等形式開展幾個“一”活動:了解一個名人,熟悉一個特產,參觀一個景點,做一回導游,再通過班會課、課外活動課交流展示,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把口語訓練與家庭活動結合起來,如重大節日向長輩問好,互相祝福,當一次家庭活動的主持人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用規范的語言,訓練學生說話的條理性。

三、巧用評價,培養學生表達的自信心

語文教學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要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評價以人為出發點,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具有診斷、指導、激勵、導向和促進發展的作用。運用評價培養學生說話的自信心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1.運用激勵法,激發內驅力。

教師一定要掌握激勵的技巧,善于使用激勵性語言,讓表揚和肯定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和自尊心、自信心,使得表揚和贊許真正成為促進學生進步的有效方法。

2.注重過程,持之以恒。

學生在運用普通話口語進行交際時,難免會出現語音、語法等多方面的錯誤,如果教師只著眼于指出學生的失誤,并要求立即改正,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不敢開口,也會影響教學進程。評價就應該注重學生參與過程的態度、交往互動等方面,學生存在的失誤會隨著語言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減少。

3.多元評價,角色互換。

篇3

[關鍵詞]高職院校 普通話 實訓模式 改革

[作者簡介]王晶(1979- ),女,遼寧瓦房店人,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基礎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教育;馮華(1977- ),男,遼寧丹東人,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基礎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教育。(黑龍江 牡丹江 157041)

[課題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黑龍江省高職院校學生普通話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GZD1211005,項目主持人:王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3-0170-02

當前,普通話已成為人際交往的一張重要“名片”,普通話表達能力強的人在職場中更具有競爭力。職業院校學生出于長遠的職業規劃和發展考慮,對普通話越來越重視,參加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的人也越來越多。然而,由于高職院校對普通話課程重視不夠,普通話教學軟硬件條件不高、忽視實訓環節等因素影響,現階段高職院校普通話教學效果不容樂觀。2010年以來,課題組成員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與實踐,對普通話課程實訓模式進行了有效探索,探索出一條實用、快速提高學生普通話水平和職業素養的實訓模式。

一、明確課程實訓目標,凸顯專業特色

普通話課程是為滿足高職學生適應崗位需要、社會需求和保障學生可持續發展而開設的一門素質基礎課。課程以提高學生普通話水平、語言表達能力和人文素質為中心,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服務。但在實際教學中,普通話課程往往以教師講授,學生模仿為主,實訓內容單一、方式單調、條件落后。與此同時,承擔普通話課程的教師缺乏一定的專業背景,相關專業知識缺乏,不能設置緊密貼合專業的實訓內容,導致學生的普通話水平不能滿足用人單位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并沒有真正實現普通話課程為專業服務、為能力培養服務的目標。

普通話實訓要以素質提高為目標,從崗位需求出發,根據市場對人才能力的需求,明確高職普通話課程以培養“標準語音”“職業口語”和“社會交際”三項應用能力為核心的實訓目標。通過與工作過程相結合的實訓形式,使學生能熟練運用普通話;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公開講話時主旨突出、條理清楚、態勢語大方得體;使學生具備良好的社會交際能力,與人相處融洽,廣交朋友。同時,要圍繞學生的職業需求組織實訓教學,選擇與專業崗位能力相貼近的實訓項目。在考慮學習共性要求的同時,注重不同專業的個性要求,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能力因素和崗位需求開展普通話實訓,形成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體、以素質提升為核心的普通話實訓模式

二、瞄準高職教育特點,拓展實訓途徑

1.以職業能力、崗位需求為導向,創設仿真實訓項目。通過對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和對企業進行調研,確定各專業學生主要就業崗位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使普通話“聽、說、讀、演” 等能力訓練專業化。實訓中根據真實的工作環境、崗位需求,借助多媒體教室、語言實訓室等先進教學場所,創造圖文并茂、生動逼真的實訓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主動參與教學,真正改變傳統實訓的單調模式。另外,實訓中可以采用項目教學、分組教學、角色扮演等方式,構建“理論與應用一體化”的實訓模式。通過課前演講、播報新聞、模擬辯論賽等實訓活動,鍛煉學生聽、說、讀、演等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2.課堂內外“兩手抓”,模擬、實戰“雙結合”,能力、素質“雙豐收”。普通話課的教學內容實踐性強,課外實訓是普通話實訓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通過不斷地實踐鍛煉才能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課程實訓要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及能力安排不同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踐平臺。在參加各種活動中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達到課堂開花,課后結果的效果,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融合。

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一是與文化素質講座相結合。普通話實訓可以組織策劃詩歌欣賞、演講欣賞、辯論技巧等系列講座,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進行講座,使學生感受名家的風采。二是與校園文化生活相結合。教師可與學院團委、學工處等共同組織開展辯論賽、主持人大賽、朗誦會、人文知識競賽等活動,為學生搭建更大的舞臺。三是與學生社團活動相結合。組織學生參加文學社、詩社、演講協會等社會活動,調動學生實訓的積極性。四是與語言文字大賽相結合。組織學生參加中華經典誦讀大賽、“夏青杯”朗誦大賽、全國語文規范化知識大賽、原創詩歌散文大賽等社會團體賽事,“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五是與職業資格證書考取相結合。課程實施“證課融合”,將課程與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秘書資格考試、導游資格考試等相融合,這樣可以更好地保障學生的優質就業和可持續發展。

3.加強校內“集團式”實訓基地建設,打造“教學+服務”兩用實訓平臺。為適應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和能力的需求,普通話課程要在新建、擴建學校廣播站、網站、電視臺等實訓基地的基礎上整合資源,全面打造“教學與服務”兩用型全真訓練平臺。通過普通話教師與宣傳人員合作、學生實訓項目與學院宣傳工作對接的方式,實現育人與服務有機融合,達到了“學校、教師、學生”三方共贏的目的。通過這樣的實訓平臺可全面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不同特長學生的積極性,滿足學生不同方向的發展需求,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多方面職業素養。

三、完善課程實訓條件,拓展實訓空間

1.引進先進資源,建設語言類實訓室。多媒體教具的使用可以增加實訓的趣味性和科學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而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對普通話實訓的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投入很少,沒有單獨設立的語音教室或多媒體教室用于課程的實訓教學,教學硬件配備不完善。因此,普通話課程必須加大硬件環境和實訓室建設,以滿足信息收集、名家名篇欣賞、演講稿寫作、演講訓練、辯論賽等實訓項目的需要。普通話實訓要引進先進的普通話智能測試與學習軟件系統,這一軟件系統采用了和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完全一致的測評技術,以期為學生提供全真的普通話學習和模擬測試平臺。

2.優化實訓資源,打造立體化網絡實訓平臺。為保障普通話實訓效果,我們需要不斷完善和優化實訓資源,打造立體化網絡實訓平臺,拓展實訓空間。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實訓資源,實現資源數字化。課程要建立課程電子檔案,包括課程標準、課程體系、電子教案、授課計劃、實訓實習項目、習題庫、PPT課件和視頻素材庫等數字化資源,實現資源的數字化共享,為課程實訓提供有力支撐。第二,開通網站、博客和微博,實現資源開放化。普通話實訓要充分利用課程網站、博客和微博等開放的網絡平臺,將課程的各種教學資源,上傳到網絡,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方便師生交流溝通。學生還可以在開放的平臺上暢快閱讀,用博客記錄心靈文字,與教師、同學討論交流、相互評價。第三,打造網絡平臺,實現資源信息化。普通話實訓要善于利用學院數字圖書館資源、普通話網上在線測試系統、班級QQ群、電子郵箱等立體化網絡載體,指導學生進行信息瀏覽、資源下載、知識測試、在線問答、作業上傳反饋等實訓任務。

總之,普通話實訓模式的改革探索將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普通話教師應與時俱進,根據專業發展需求,設定實訓目標,設置實訓項目任務,并結合學校實際實訓條件,選擇合適的實訓模式,整合優化實訓資源,搭建創設實訓平臺。

[參考文獻]

[1]郭常亮,戴婕.關于高職《普通話》課程的調查報告[J].職教論壇,2011(5).

篇4

為此,基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原則和要求,結合學生的專業和職業特點,筆者進行廣泛調查、深入分析和認真的實踐,探討了高職教育中以普通話測試為基礎、以提高學生職業口語表達能力為核心的普通話教學“一二四四”式教學模式,創新而有效。

一、普通話教學現狀

從1994年開始實施普通話水平等級測試以來,《普通話》課就成為了很多高職院校公共必修課程。在二十多年的普通話課程教學與研究中,老師們做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但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學生生源的日趨復雜(幾乎涵蓋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且錄取分數下降),學生語言素質高低不齊,口語表達能力參差不一,整體語言面貌和語言表達能力呈現下降趨勢。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教學效果也與社會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要求有一定的距離。這就使得普通話教學在面對新情況、新要求的時候,表現出很多問題:教學內容單薄,深度不夠;教學手段單調,訓練多樣性不夠;教學方法傳統單一,針對性不夠;課程的學習訓練與普通話水平測試的關聯性過多,訓練高度不夠;不同專業學生對普通話課的認識不同,學習主動性不夠等等。諸多因素,影響了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成績,影響了高職院校普通話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更影響了高職生的綜合素質與口語表達能力。

二、普通話教學培養目標

普通話課程的教學目標,從整體角度來講,是培養學生規范地運用普通話進行交流表達的能力,即學生通過學習與訓練,能運用標準的普通話進行交流表達,達到順利溝通的程度。但是,由于教學對象的水平不同、職業對學生的口語表達的要求不同,普通話課程的教學目標也有不同。所以,普通話教學也要結合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差異,根據普通話“語言技能訓練”的特點,設定不同的目標。普通話測試的標準,是普通話教學的目標之一,所以根據普通話測試的分級標準,把普通話教學的目標也有分級要求。

(一)基礎教學目標:使學生的普通話水平達到二級乙等及以上。這個層次的學生數量大、基礎差,多是來自方言嚴重地區的學生,從來沒接觸過普通話,方音重,訓練難度大,是普通話教學訓練的難點。對這類學生的要求,就是達到專業要求的等級,使其能夠具備基本標準的普通話語音水平。語音教學是基礎和重點,把音節訓練作為基本教學單位,設計不同的訓練內容,遵循由單項訓練到復合訓練、由基礎語音訓練到基本表達運用訓練的過程,經過聲母、韻母、聲調的訓練,到單音節詞、多音節詞語的訓練,最后到基礎會話訓練。這個層次的教學,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說普通話的習慣與意識。總之,注重基礎,培養習慣,了解普通話語音知識,了解自己的方音與普通話標準音之間的差距,達到發音基本標準,達到二級乙等水平是普通話的基礎教學目標。

(二)高級教學目標:學生普通話水平達到二級甲等以上。這個層次的學生數量相對較少,語音基礎較好,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強。對這類學生,在語音上只要幫助學生糾正個別難點音,找到各自存在的語音問題(比如韻母的歸音問題等),就可以獲得標準的語音。教學的重點放在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與提高上。筆者根據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和職業能力的需要,依據不同的專業,相應地開展朗誦、演講、復述、介紹、說明、匯報、訪談、論辯、洽談等職業口語綜合訓練,重點放在“提高”上,即在語音標準的基礎上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文,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以便將來勝任各種工作。

三、“一二四四”教學模式

(一)總體模式

教學模式是為學生構建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形成較高素質的結構模式以及實現這種結構模式的方式,它決定著教學質量。遵循高職院校全面提升人才質量的要求,結合普通話教學本身的特點,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筆者探索構建了一個目標、兩個層級、四個點、四個面的“一二四四”教學模式。其根本點是分級教學,根據教學對象的普通話水平的不同和測試要求的不同,全面考慮、因材施教,按要求培養,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一個目標:以培養高職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為普通話教學的最終目標。當今社會,人際交往和職業交流日益廣泛和深入,任何生活,任何職業,都少不了人與人的交往,準確、恰當、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是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平常事。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從職業的角度,必須具備一定的交流表達能力,具有基本的職業口語水平。

兩個層次:以班級為單位,對學生的語音面貌、普通話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進行摸底調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學生分層、把訓練內容分項、訓練側重點分級進行教學。對方音較重、語音面貌較差、口語表達水平較低的學生,重點進行語音訓練和一般的以生活、學習為話題的口語表達訓練;對語音不存在問題又具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的學生,只進行語音的梳理和強調,訓練重點放在口語表達上,訓練內容也要從日常的生活、學習的話題提高到各種職業口語交流表達的訓練上來。根據專業特點,設計不同的表達話題,對學生進行運用普通話、有內容、有條理、有邏輯性的準確、恰當、得體的職業口語表達訓練。

四個點:以普通話水平測試為基本點,以測促訓,以訓保測,全面檢測學生普通話水平,促進和加強普通話教學,保證學生學習與訓練的基本目標;以現代漢語語音教學為切入點,要求學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現代漢語的語音基礎理論知識,教給學生正確的發音發法,為語音訓練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使其形成正確、標準的語音聽說能力;以普通話課堂教學為突破點,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根據學生方言和普通話的對應規律,對重點、難點音進行強化訓練,努力使學生的普通話水平達到國家語委要求的二級乙等或二級甲等以上水平;以朗讀、說話和各種職業口語等多種口語表達形式的訓練為教學的提高點,重點解決學生在朗讀、說話等多種不同的職業類型口語表達方式中存在的問題,傳授朗讀、說話、職業口語交流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能說”、“會說”,能夠參加一些大型的口語表達比賽活動,能夠進行必要的職業溝通與交流,具備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相適應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個層面:以課堂教學為教學主導面,使普通話成為學院的教學語言,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都要運用標準話進行課堂表達交流,使普通話成為學習交流語言;以宿舍為學習補充面,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廣泛使用普通話,補充課堂教學,形成說普通話的自覺意識,使普通話成為生活交際語言;以普通話水平測試為訓練推動面,建立“教學—學習—訓練—測試”的教學訓練結構,加強學習動力,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訓練,使普通話測試成為學生學習普通話的動力語言;以校園活動為擴展提高面,通過各種與口語表達相關的活動,如經典誦讀比賽、各種演講比賽、主持人大賽、導游大賽、大學生辯論會、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比賽,加強學生對普通話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學生對“交流表達”這個“職業核心能力”的認知深度,從而推動學生說普通話,提高口語表達水平。營造人人說普通話、處處講普通話的氛圍,使學生的生活、學習、各種活動都在標準的普通話環境中進行,使普通話成為校園活動語言。

以上四個層面的相互配合與推進,可以達到以教學引導學習、以測試促進學習、以測試強化訓練、以比賽帶動訓練、以比賽促進提高的教學效果。以教、學、練、測、用相結合的訓練模式,達到提高學生普通話的水平、具備較好的口語交流表達能力的目的,實現普通話教學效果的新突破。

(二)實施方式

1.教學對象分級

所謂分層教學,“是指針對學生知識、能力結構和學習需求的不同類型而分群體選擇不同教學目標和內容,實施不同的教學方式,采用不同考核要求和辦法,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1]

⑴按專業分級:普通話課是高職院校的公共必修課課程。院系的各外語專業、酒店管理專業、旅游專業、空乘專業、各科教育專業的學生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二級甲等水平。

⑵按水平分級:新生入學,即對學生進行普通話語音面貌、口語水平摸底調查,通過對新生進行初步的語音測試,了解其普通話水平,根據他們入學時的水平,分為二級甲等及以上水平或二級乙等以下水平,以便在教學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與訓練。

2.教學內容分級

根據教學對象和專業要求的不同,將教學內容分級。二級乙等以下的學生系統講授現代漢語語音知識,使學生了解普通話聲韻調的發音規則和語流音變規律,以普通話標準音為訓練重點,輔之以日常的交流表達為目標的口語交流訓練;二級甲等以上水平的學生,減少語音訓練的時間,從日常生活學習的口語表達入手,快速提高到職業口語的訓練中,結合專業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職業口語表達話題,讓學生討論、準備,然后交流、訓練,達到職業要求,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教學方法

1.精讀多練,精講理論,強化訓練

大多數高職生都需要正音。所以精講語音理論是必要的。但學生標準的普通話語音的形成,是需要大量的、反復的訓練才能達到的。所以訓練要強化、形式要多樣,比如可以教師示范、一對一糾正方音、學生對比練習、錄音聽辨練習等。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更要精講多練。再好的理論也代替不了訓練,比如最基本的口語表達--朗讀。朗讀技巧只能是讓學生明白是怎么回事,更多的是要拿出各種合適的朗讀材料,一句一句的練,一段一段的讀,在訓練中體會朗讀的技巧,在實踐中提高朗讀水平,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2.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普通話的重要、口語表達的意義,讓學生感到課堂上的所講所學在課外有練有用,從而以應用促訓練,達到說教不能達到的效果。

(四)考核方式

1.口試和筆試結合

普通話課程是語言技能課,考核形式采取筆試和口試結合的方式。筆試是考核學生對基本理論的了解,內容簡單,只占總成績的10%。口試內容,第一是測查學生的聲母、韻母、聲調、語流音變等的發音標準程度,基礎教學目標占到50%,高級教學目標占到20%;第二是口語表達能力的測試,是普通話教學的真正目的,基礎教學目標占到40%,高級教學目標占到70%。課程總成績采取綜合評定的方式,筆試成績和平時語音訓練、口語表達訓練相結合,按不同比例匯入總成績。

2.平時訓練與期末考試相結合

給每個學生建立詳細的成績記錄單,平時訓練均需要記錄,平時訓練和期末綜合口語測試相結合,檢驗一學期的教學與訓練效果。

四、教學效果

筆者構建的“一二四四”普通話教學模式,在我院的10、11、12、13級學生的普通話教學中進行了認真的實踐,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普通話教學進行改革以后,通過與前幾年我院學生普通話水平測試成績對比,發現學生普通話水平測試基礎達標率(二級乙等以上)和提高達標率(二甲以上或一乙)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語言文字研究專項),編號:ywzx201321。)

參考文獻:

[1]周光明,彭.尊重差異因材施教構建和諧教學模式———高校分層教學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

[2]周泓,羅明東.普通話教學的心理學基礎[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4).

篇5

一、活動內容

(一)比賽對象:

全日制學生

(二)比賽要求

1、演講稿內容要求圍繞“五四”運動90周年,弘揚民族文化精神,演講緊扣主題、意義深刻,富有感召力,內容新穎、條理清晰、感情真摯,富有創意。

2、演講材料真實,生動鮮明,有較強的影響力。

3、演講者要語言流暢,服裝得體,體態優美,臺風自然大方,普通話標準,富有感染力。

(三)評分標準

評委從演講內容、技巧、效果、時間這四個部分對演講選手進行評分,滿分為10分。

明目

評選標準

分數

內容

主題圍繞“五四”運動90周年1分

切題,表達內容健康、積極向上,能反映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時代精神,弘揚時代主旋律1分

主題新穎,富有創意,具有時代特色,有教育性、宣傳性和感召力1分

技巧

普通話標準;吐字清楚、準確,聲音清亮圓潤;語氣、語調、聲音、節奏善于變化,抑揚頓挫切合演講內容:一般要求脫稿2分

端莊大方,表情豐富,自然準確表達演講內容,富有激情1分

臺風好,著裝整潔、大方、得體1分

效果

演講具有較強吸引力、感染力和召喚力,能充分調動群眾情緒,能在聽眾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1分

參賽選手可使用ppt和背景音樂等形式輔助演講1分

時間

演講時間在規定時間內不扣分,超時或時間較短,適情況扣分1分

(四)比賽環節

每階段參賽人員在比賽前一天抽簽決定出場順序,在比賽中按此順序出場演講。

初賽時間:4月22日

評選出15名選手進入下一環節。

決賽時間:4月29日

評選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優秀獎若干名。

篇6

首先,我們先來界定什么是“口語交際”。口語交際中的“口語”是日常口頭交談時使用的語言,作為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在日常口頭交流中廣泛使用的規范性語言是普通話。“交際”一詞,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通常指二人及二人以上通過語言、行為等表達方式等進行交流意見、情感、信息的過程,是人們運用一定的工具傳遞信息、交流思想、以達到某種目的的社會活動。”定義比較長,主要包含了幾個要素:一是交際即為某種社會活動,包含了具體的情境;二是交際即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雙向的,既有輸入,又有輸出,輸入輸出反復進行,而這種輸入輸出主要是借助漢語普通話口語的聽與說來進行,同時這樣雙方的說依賴于聽,交流的雙方言語是隨時變化調整的,并不按照某種預設的腳本一成不變地進行;三是在交際過程中,語言是載體,思維的交流才是核心。

根據以上對“口語交際”的界定,我們發現口語交際教學并不僅僅是“說”的事,還包括 “傾聽”和聽說的前提――語音基礎,因此,我們應該從語音規范、聽話技巧、交際技巧等方面多管齊下,分階段進行訓練,注重教學的系統性。

然而,初中生口語交際教學的課程目標是什么呢?口語交際教學作為從小學低段就已經開始進行的課程,那么初中和小學對于口語交際教學的課程目標有什么不同?我們將課標中小學高段(5-6年級)與初中階段(7-9年級)對于口語交際教學的課程目標進行列表對比,如下:

我們會發現課標也是主要從“傾聽”與“說話”兩個方面來分點描述課程目標,而初中生的口語交際課程目標相較于小學高段,整體上從鼓勵“樂于”“敢于”交流逐步轉移到交流的內容深度的把握上。我們不妨把小學高段的教學目標當做初中起始階段口語交際教學的起點和基礎,這樣初中階段對于口語交際教學的起點和目標都有了,嘗試對初中階段三個年級的教學目標做進一步的分層細化后,我們在語音規范、聽話技巧、言語技巧等主要的三方面分部訓練時,也有了相應的依據:

一、規范口語語音基礎,消除交際初始障礙

在日常交際中,能夠聽懂交際語言,并用交際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的前提是熟練掌握和運用這門交際語言,中國現行的有利于廣泛交流的語言即普通話,因此,普通話的語音語義方面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在日常交際中顯得非常重要。對普通話語音規范的訓練以及普通話語音的一些基本常識有必要學生,比如“典雅”等上聲連用雙音節詞語的變音規律,“一”的變音規律等的知識介紹還是有利于學生在日常交際中更快的捕捉把握語義,也利于他們有效地將自己的想法更好地傳遞給交際對象。

中國存在著大量的方言區,特別是以方言為日常交際語言的農村和一些城市的城中村中,所屬學校對于學生的漢語普通話語音規范訓練就顯得非常必要。想要讓方言區的孩子養成用普通話思維的習慣,就應該將語音規范的訓練提上議程。

這樣的訓練包括分解局部訓練,如普通話聲母、韻母的發音訓練,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調值的訓練等(聲調的調值訓練這一點特別重要,但往往最容易被忽略),也應該包括詞語連讀時語音的變化規律,不同句式和句調的問題等等。訓練課程應該包括知識的講解,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講解后實踐的練習和相應多方位的檢測監督。

二、訓練傾聽基本技巧,打通交際重要環節

交際的第一步首先在于傾聽,耐心傾聽、理解說話者的觀點和意圖是口語交際能力的首要目標。課標中對初中生口語交際課程目標有關“傾聽”方面的表述有兩點:一是“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二是在討論問題時,“能聽出討論的焦點”。如何達成目標呢?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不妨在初中不同年級根據難易程度進行不同的聽話技巧訓練,這種訓練可以穿插在日常教學中進行,也應該是專門的課時循序進行,方式包括:聽寫訓練、聽說訓練、聽評訓練。

聽寫訓練,即要求學生將聽到的每句話都一字不落地記錄下來。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訓練方式,能夠訓練學生的語音辨識能力和語義理解能力以及書寫能力。

聽說訓練,即要求學生在聽完單人的一段話或具體的對話后,對所聽的內容進行判定。相對于聽寫訓練,聽說訓練不要求學生一字不落復述所聽內容,但對所聽的主要內容、關鍵詞的把握、說話人意圖的揣摩卻有了更高要求。聽懂,不僅僅是聽進了語音,更重要的還在于思維上的辨析與把握,所以聽說內容還包括聽異同,聽正誤,聽類別,聽美丑。因而,聽說訓練可以在初中的三個年級分難易進行不同檢測要求的聽問訓練。

評訓練,主要是針對聽到的文段進行評析鑒賞,可以針對文段的特點或優缺點進行評判,可以對文段中的語言、人物形象、寫作特點等進行賞析,是以聽帶說的重要環節,同時對學生的聽音辨音、思維發展等方面都要較高的要求,因此放在級進行比較適合。

聽寫訓練和傳統的聽說、聽評訓練主要是在靜態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而真實的口語交際其實是動態的生成,因此傾聽基本技巧也應直面動態的言語語境,對學生的訓練也應該提醒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除了關注對方的話語外,還要注意觀察其體態語言如表情、手勢等。在課堂中如何引入這種真實動態生成的場景和素材供學生進行傾聽基本訓練呢?可以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播放能夠再現生活真實濃縮的相聲、小品、紀錄片或是電視節目的視頻,訓練學生聽看一體,聽與觀察同步的傾聽基本技巧,為自我的交際目標實現打通環節。同時,聽說訓練和聽評訓練還可貫穿在日常的課程教學中,每一個同學在一次的問題回答或發言都可成為一個可供“說”與“評”的最鮮活的素材。

三、培養動態言語能力,實踐交際目標突破

交際交流既包括雙方的互相傾聽,當然需要雙方動態的言語輸出。因此,只有注重對初中生動態言語能力的培養,才能最終達到口語交際目標的實現。

動態言語是指交際中的語言詞句不是靜態不變的,而是鮮活的,動態生成的,甚至相對于書面的靜態語言來說,除了語言表意外,還是有音量、有音調句調、有表情、有動作情感去表意的。當然詞語句子等靜態語言表意很重要,但語言的學習并不是僅在口語交際課程中進行的,也不是口語交際課程訓練的重點。除去“傾聽”的部分,課標對口語交際在“動態言語”方面的課程目標設置如下:

1.交流: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交流。

2.表達: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注意表情和語氣,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

3.講述: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

4.復述:復述轉述,完整準確、突出要點。

5.演講: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又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說服力。

6.討論: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據、有條理。能聽出討論的焦點,并能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

想要實現課標中的課程目標,課標進一步提出“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應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因此,在口語交際課程的設置中應注意口語交際活動形式的多樣性、豐富性。常用的口語活動包含課標上明確提出的講述見聞、復述轉述、有準備或即興演講、討論。口語交際活動還可以包括繪聲繪色講故事、日常雙人或多人交談交際訓練、辯論、采訪、朗誦、表演等。

口語交際課程的設置中應注意口語活動的循序性與系統性。初中三個年級,學生思維的跨度還是比較大的,七年級剛從小學升入,其口語交際的能力更接近于小學高段的目標水平,講故事、復述轉述、日常情景交流等活動比較符合這個年級的學生;八年級可以適當在此基礎上,增加朗誦、有準備的演講、講述見聞、討論;九年級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即興的演講、辯論、采訪和表演。當然,相同的活動形式,還可以以不同的話題和目標反復重復進行,如初中三年六個學期都可以進行課前三分鐘演講,每次進行演講的話題在貼近生活的基礎上,可以隨著學生思維的不斷進步而靈活變化,七年級可以事先準備簡短演講如“我的名字乾坤大”,而到了九年級可以進行即興演講“近日熱點我來評”。

口語交際教學中,主要應在具體情境中進行,讓學生在實踐中出真知。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教授課程的教師自身必須要有大量的關于口語交際知識的輸入,才有可能選擇更好的情景素材,才有可能選擇更鮮活貼切的話題與活動形式有機結合。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也必須要有恰當的知識與理論講解,如基本的禮儀文化的普及,口語交際原則、要領的方式的講解與點撥,語用環境要素的滲透等,這些能夠為學生在真正動態的交際中提供有效的抓手。

話題的選擇上,要注重貼近生活,符合初中學生的視野與能力,激發他們交際的興趣。作為一門課程,課程中的活動不應只是生活日常交際的再現,而需要體現課程的價值,即學習課程的學生通過此課程,口Z交際的能力能夠有所提升,而不是在原地踏步,因此在活動中話題的選擇不可過分低幼和空泛。

篇7

旅游管理專業的普通話教學內容要充分體現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特點。普通話的教學內容包括聲母、韻母、聲調、音變、詞匯和語法規范的學習以及朗讀和說話的訓練。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普通話教學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加上足夠的實踐訓練,才能有效提高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普通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崗位大多為帶團的導游員或景區景點的講解員。所以教師除了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為體現旅游管理專業的特點與市場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在教學內容上必須增添旅游管理專業術語及當地著名旅游景區景點導游詞的訓練,了解景點的歷史及現狀景區景點的成因、特點、有關典故等內容。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的是針對學生今后實習就業實地操作的情況,學習和掌握主要的風景區、景點的講解內容和方法,提高學生導游講解的技巧,達到能用標準普通話準確流利自主導游的目的。

二、模擬職業情景,改革教學形式

為了提高普通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課堂講授教學形式,從行業需求出發,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創設、模擬工作情境,讓學生在具體語言情境中自覺學習,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語音室及多媒體等教學設備來組織教學,實現仿真的工作環境,為學生設立特定的工作場景,要求學生根據特定的任務目標去設計自己的講話,并與相應的聽眾交流互動。讓交際雙方要樹立起角色意識,盡可能將自己投入到角色體驗中去。為此,教師首先應明確模擬環境的性質,為對話訓練有效地進行提供條件;其次還應重視對話的整個過程,在有關演示完畢后,必須對訓練過程有清晰的評價,如進行比較,尋找出其中的優點與不足,從而使存在的問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并得到有效的修正。

此外,教師也可改變教學環境,拓寬教學場所,走出課堂到具體的社會環境中去進行訓練,將課程內容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如組織學生利用節假日到一些景區景點做臨時旅游服務人員,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期間做兼職導游、講解員,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充分培養良好的發音方法,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激發學習興趣,改革教學方法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改變“教師+粉筆+黑板”傳統的教學方式,可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播放一些經典電視節目解說詞、優秀導游員現場導游音像、散文詩歌朗誦、名人演講、辯論比賽、幽默小品等,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模擬實訓中心等場所播放海南一些著名的旅游景點視頻,讓學生按照文字進行朗讀或讓學生隨著畫面的轉換進行解說練習,從而營造一種活潑、輕松、融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切地領略到普通話的美感,激發學習的熱情。

在實踐教學環節,也可以打破任課老師單一進行上課的教學模式,邀請一些有實踐經驗的導游為學生講授實戰經驗,,能夠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語言表達能力的不足,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進取心,鼓勵學生提高普通話水平。

四、結合專業實際,選擇合適教材

選擇合適的教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的環節。目前旅游管理專業普通話課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普通話水平測試訓練教程》,和其他專業公共課程使用的教材是一樣的,教材內容大多局限在普通話測試上,而真正體現旅游專業特色的,讓學生在今后從事旅游行業中能經常運用的內容極度缺少,難以適應旅游專業普通話教學的實際需要。

筆者認為,在教材的選擇上,必須選擇與旅游專業相關的素材,結合專業實際,這樣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將來工作的實際需要安排恰當的訓練內容。比如,在口語訓練方面,選擇帶有旅游專業特點的文章進行朗讀,采用旅游景點優秀講解詞進行訓練;選擇全國導游考試的景點解說詞進行訓練,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又有利于學生參加導游員考試,可以在教學中實現“一舉多得”。

篇8

論文摘要: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是對職業中學旅游專業學生的一個基本的要求,當前的情況是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普遍不高,如何應對學生的這一現狀,改變學生的語音面貌,讓每一位學生的普通話都有一個很大的提高,成為中職語文教師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

教授旅游專業學生的普通話,是我們中職語文教師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何才能在一兩年的時間里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成為我們中職語文教師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

一、結合現狀,提高興趣

1.學生現狀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普通話的“普通”不是“普普通通”的意思,而是“普遍”“共通”的意思。我校是一所農村職業學校,地處蘇北,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盡管屬于北方方言區,是普通話的基礎方言,但學生的語音面貌不是很好,或多或少夾雜著方音。學生怕出丑,不愿意開口說話;個別學生語音面貌相對較好,但由于受環境的影響,根本就沒有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因此,形成了不敢講,不愿講兩種情形。如何克服學生的這種心理狀態,我認為還要從學生自身找原因,從學生做起,讓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

2.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一旦有了興趣,學生便會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愉快地學習,學習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成為一件樂事。根據學生的這一實際情況,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說”的積極性,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讓學生“有話敢說”“有話想說”。因此,在課堂上要了解學生的語音面貌,依照不同學生的語音情況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展開教學過程。

二、創設情景,學習感悟

1.優化環境

培養學生講普通話的習慣離不開周圍良好的環境,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普通話交際的氛圍,優化學生口語交際的語言環境。練習普通話不能只拘泥于課堂,還要引導學生在課外多練、多讀、多講,將其當作日常交際的語言。為達到這樣一個效果,可在校園中把用普通話問候作為文明禮貌考核的一個項目來督促學生。在教室、寢室醒目的地方張貼“請講普通話”的提示語,平時師生間、同學間的問候也要用普通話,使講普通話形成一種風氣,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

2.創設場景

練習普通話不但要有一個良好的氛圍,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教師還應為學生創設不同類型的場景。旅游專業的學生將來會到酒店工作或做導游,據此,可組織學生創設一種酒店場景,把課桌當做餐桌,把講臺當做酒店的前臺;把教室當做旅游車,把講臺當做工作臺,把講臺下的學生當做游客。既練習了學生的普通話,還鞏固了自己的專業課,在這樣一種場景中,學生更愿意講普通話,何樂而不為? 3.多聽多悟

普通話不僅要多讀多練,還要多聽多悟。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多播放普通話訓練的錄音,要求學生用心聽,盡量模仿錄音中的語調,朗讀時的語氣以及感情基調。課后要多聽廣播,多看新聞,邊聽邊悟。練習普通話不光要多讀、多練、多聽,與此同時,還要多悟,效果會更好,日積月累,既提高了普函話的水平,也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兩者相得益彰。

4.量化結果

學生在練習了一段時間的普通話后,對于自己的語音面貌有了了解,哪些是自己的優勢,哪些是自己的劣勢都已心中有數,今后要保持自己的優勢,改進自己的劣勢。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可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競賽,如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比賽,辯論賽等等。要求每位同學都要參加,通過這些比賽,既練習了普通話,又提高了大家的表達能力以及同學間的合作意識,還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意識,因而非常受學生的歡迎。

三、學習應用。提離能力

旅游專業的學生學習普通話主要是為今后的工作服務的,其中部分學生要參加導游證的考核,而導游證考核中涉及的理論知識都與職業相關,基于這一點,學生不能只在學校里學習,有條件的可安排學生到旅游團實習。學生通過課堂上的學習與講解技巧的訓練還遠不能勝任現在導游的工作,要學會合作、學會發展、學會在外部環境中處理復雜問題。學校和教師應努力創設條件,讓學生“真刀實槍”去實踐。

篇9

1、各參賽選手必須遵守比賽的規定,按時參加抽簽、比賽。比賽前參賽人員集中進行抽簽,按抽簽序號確定比賽順序。 2、參賽選手必須在賽前20分鐘入場,選手上場遲到1分鐘視為棄權。

3、比賽采取自由命題演講方式進行,演講稿內容必須圍繞“我的班組我的家”的主題,聯系實際,突出亮點,主題鮮明(具體要求參照《關于組織開展“賽技能、強基礎、爭先鋒”員工技能比武活動的通知》)。

4、參賽選手必須使用普通話,采用站立式脫稿演講。 5、 每位參賽選手比賽時間限定在5分鐘內。

6、在所有參加本次演講比賽的選手成績出來后,當即公布獲獎人員名單,進行頒獎儀式。

二、評分標準

1、本次主題演講比賽采用10分制進行評判,要求正確的演講內容和完美的現場表達形式相統一。

(1)演講內容占5分:主題突出、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用詞精練、聯系實際等五個方面各1分。

(2)語言表達2分:普通話水平、語言流暢、吐字清晰、現場應變各占0.5分。

(3)演講技巧占2分:面部表情、手勢和體姿,時間把握、演講效果各占0.5分。

(4)形象風度:0.5分衣著整潔,儀表大方,舉止得體。 (5)綜合印象:0.5分由評委根據選手的臨場表現做出綜合演講素質的評價。

2、演講比賽采取當場報總分的形式,為使選手得分更能體現公平合理,前三位選手的得分將在第四位選手演講完畢后公布,第五位選手演講結束后報第四位選手的得分,以此類推。 3、本次演講比賽每位評委對每位選手評分保留到小數點后兩位,取評委的平均分為選手最后得分,最后得分取小數點后兩位,分數相同者取小數點后3、4、5位等。

篇10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聽、說、讀、寫四個字中間,'說'字最基本,說的功夫差不多,聽、讀、寫三項就容易辦了。"但是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一般都比較差,原因雖然很多,特別是民族學生在家都說本民族語言,但是小學語文教學"重文輕語"也是一條很重要的原因,我們總不可能不讓學生不說本民族語言吧?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更應加強普通話的口語訓練。之所以我們的民族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比較差,就是我們平時沒有重視說話訓練,根據我多年在教學實踐中的不斷嘗試,得出:民族小學生的說話訓練須經過"想說--敢說--會說"這三個過程,說話能力才會大大提高。 具體做法:

一、創造說話機會

平時我有意同民族學生用普通話交流(雖然我就是民族教師,但是我與他們交流就故意不說本民族語言),在他們想說卻說不出來時,我就用本民族語言問他要說的意思,然后就教他們用普通話怎么表達,最后就讓他們用普通話多說幾次這個意思,當然不要忘記鼓勵他們;還有我故意讓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同桌,上課讓他們同桌討論問題;在班級開展普通話演講比賽,講講你聽到的、看到的事情,講講廣播里聽到或電視里看到的新聞及家中或街頭巷尾碰到的新鮮事等等。這時學生的興趣就來了,他們爭先恐后,侃侃而談。在講語文課時,我更注意學生的說話訓練,不但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回答,而且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圖描繪的內容,讓學生仔細觀察后講講插圖表達的意思。這樣盡量給他們說普通話的機會。

二、消除顧慮使學生敢說

有些民族學生一開始有一肚子的話想說,但因為缺乏勇氣,怕說不好被同學們笑話,最終是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我就有意鼓勵并且啟發他們說出來,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是自尊心和上進心強,因此對小學生的表揚鼓勵應多于批評指責,就可以更好地激發其學習動機。初練口語表達時,學生往往語無倫次。但無論學生會說或不會說,我都多予鼓勵,并耐心地引導他們,讓他們增強信心。久而久之,學生就養成了踴躍發言、無所顧慮地表達自己真實情感的習慣,課堂便日趨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