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建議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7: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程設計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課程設計建議

篇1

關鍵詞:RC樓蓋;課程設計;MATLAB語言;樓蓋手算校核系統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252

0 引言

RC樓蓋課程設計是《混凝土結構》課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及有很強的實踐性、實用性,對于培養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1]。劉雁和鄒小靜分析了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2]。王強、陳慕杰和陳宜虎針對近年來課程設計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該課程設計改革的一些思路[3]。魏曉針對建筑學專 業建筑結構課程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革創新措施,旨在能夠有效地提高建筑結構課程的教學水平[4]。

針對學生在課程設計實踐中存在的缺點,本文采用手算為主、計算機計算為輔的教學方法,編制了CDSSRC軟件。通過該軟件,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在課程設計計算過程的錯誤,并且加以干預與糾正,為后面的評閱打好基礎,做好成績評定的客觀性、公平性與公正性;學生可以提高對該課程設計的興趣,還可以提高的課程設計質量與效率,在課程設計中少走彎路。

1 CDSSRC軟件介紹

目前《混凝土結構》RC樓蓋課程設計的教學停留于表面的講解上。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水平的提高、計算機技術的猛進、可視化軟件的發展,高校、科研院所、設計院對于RC樓蓋課程設計的認識有強烈的需求,對于高校老師RC樓蓋課程設計的知識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傳統的以板書講解為教學手段的教學方法已經遠遠滿足不了這種強烈的需求。MATLAB同時具備科學計算和可視化的優勢,既能進行科學計算,又能開發出所需要的圖形界面。如果用MATLAB來開發CDSSRC教學演示軟件,可以發揮的這兩方面的優勢,使高校老師將板書、PPT和可視化的圖形用戶界面GUI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看到類似視頻化的教學演示軟件,相信會有助于提高和加深學生對RC樓蓋課程設計的認識水平和掌握程度,達到優良的教學效果。

本教學演示軟件,簡稱CDSSRC軟件,主要研究了RC樓蓋課程設計的內力計算和截面設計,計算結果以Excel表格的形式給出,軟件界面如下圖1所示。該軟件,既可以幫助高校教師講解RC樓蓋課程設計的內容、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又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理解和掌握RC樓蓋課程設計的教學內容。

2 RC樓蓋課程設計的實例

(1)教學實例簡介。樓面的活荷載標準值為6.5kN/m2,混凝土采用C30, 主梁及次梁鋼筋:采用HRB400級鋼筋;板內鋼筋采用采用HPB300級;課程設計要求如下:①確定柱網尺寸,柱截面尺寸,主次梁布置及截面尺寸,并進行編號,繪制樓蓋結構布置圖;②按塑性分析法進行板設計,并繪制板配筋圖;③按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的方法進行次梁的內力和正截面及斜截面極限承載力計算,并繪制次梁配筋圖;④按彈性方法計算主梁內力,繪制主梁的彎距、剪力包絡圖,根據包絡圖計算正截面、斜截面的承載力,并繪制主梁的配筋圖[1]。

(2)計算結果。CDSSRC軟件計算結果和手算計算結果的最大誤差:

①樓板為(304.5-302.6)/302.6×100%=0.63% ,可以忽略不計。

②梁為(456.1-434.0)/434.0×100%=5.09% ,可以接受。

3 結論

本文通過手算和計算機計算進行了RC樓蓋課程設計的教學實例,得出了如下結論:

(1)RC樓蓋課程設計手算是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生必備的能力,也是該專業大學生了解《混凝土結構》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手算的誤差有時可以忽略,有時在誤差允許范圍內,可以接受。(2)雖然計算機程序的計算結果比較精確,但不能完全依靠計算機,計算機計算只是輔助手段;建議采用手算為主、計算機計算為輔的教學方法,可以大大提高RC樓蓋課程設計的準確性和效率。(3)利用CDSSRC軟件,教師為后面的課程設計評閱打好基礎,做好成績評定的客觀性、公平性與公正性。

參考文獻:

[1]東南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混凝土結構》(上、中冊) [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

[2]劉雁,鄒小靜.混凝土結構中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01):107-110.

[3]王強,陳慕杰,陳宜虎.單向板肋梁樓蓋課程設計教學改革探討[J].新課程,2013(08):74-75.

[4] 魏曉.建筑學專業建筑結構課程教學設計與改革創新[J].教育界,2014(03):106.

篇2

關鍵詞:建筑節能;建環專業;課程設計;畢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5-0069-02

一、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我國建筑能耗的總量逐年上升,在能源總消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27.45%,逐漸接近三成。這其中用于供暖、通風、空調系統的能耗約占到建筑能耗的30%~50%。隨著人們對居住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升,該比例還有進一步加大的措施。如果不開始注重建筑節能設計,將直接加劇能源危機,同時也會間接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1,2]。

建筑節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規劃、設計、新建(改建、擴建)、改造和使用過程中,執行節能標準,采用節能型的技術、工藝、設備、材料和產品,提高保溫隔熱性能和采暖供熱、空調制冷制熱系統效率,加強建筑物用能系統的運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證室內熱環境質量的前提下,減少供熱、空調制冷制熱、照明、熱水供應的能耗[3]。由于暖通空調系統是建筑耗能的大戶,對暖通空調系統的進行節能設計和節能運行就成為降低建筑能耗的關鍵,其中節能設計是系統能節能運行的基礎。

培養能從事建筑物采暖、空調、通風除塵、空氣凈化和燃氣應用等系統與設備以及相關的城市供熱、供燃氣系統與設備的設計、安裝調試與運行工作,具備建筑節能設計、建造、運行管理的基本理論與專業技能的專業技術人才是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之一[4]。作為培養暖通空調系統設計和運行專業人才的對口專業,建環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從各教學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節能概念和節能意識,以便為其將來從事建筑節能工作奠定基礎。

培養學生的建筑節能觀念可以通過相關專業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來實現。但相關理論課教學可能涉及的問題都是局部的,很難從系統整體入手揭示建筑節能本身的規律,而實踐教學中的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環節為建筑節能整體觀念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教學平臺。

二、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中節能概念的培養

我校建環專業的課程設計為綜合課程設計,非傳統意義上的完成單科的大作業。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將大學前期所學的與本學科相關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工程設計方法和原則,綜合應用于實際工程設計的能力。其主要內容是每個同學獨立完成針對某城市辦公樓的建筑設備(通風、空調、供暖、鍋爐房、制冷、室內給排水、建筑控制系統)的工程設計。而畢業設計是在生產實習與綜合課程設計的基礎上,通過對完整的、實際的、建筑設備工程的設計和專題研究,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及深化所學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受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學生在指導教師和設計院工程師的指導下應獨立完成供熱(含供暖)、通風(含除塵)、空調(含凈化)、制冷(含中、小型冷庫)、中小型供熱鍋爐房(含熱力站)工藝、小區給排水(含建筑消防)等建筑設備系統的工程設計,畢設的題目全部來源于設計院的實際工程。相對而言,畢業設計涉及的工程類型更廣,學生受到的鍛煉更廣泛。

對某工程的暖通空調系統進行設計,其設計的主要內容涉及:冷熱負荷的計算、空調采暖方案的確定、水系統與風系統的水力計算、房間的氣流組織計算、設備的選型、控制方案的確定等。如何將節能概念貫穿在各設計階段,是設計節能系統的前提。

1.確定冷熱負荷時的節能考慮。單純的冷熱負荷計算看似簡單,但學生在此階段應該了解設計對象圍護結構的熱工參數、體型系數、窗墻比等是否符合相關的節能標準;建筑物的朝向可能對冷熱負荷的影響;遮陽對夏季空調負荷的影響;室內設計參數取值的高低,與能耗的多少有密切關系。加熱工況下,室內計算溫度每降低1oC,能耗可較少5%~10%;在冷卻工況下,室內計算溫度每升高1oC,能耗可較少8%~10%。為了節約能源,學生在此階段應了解在保證室內人體舒適的前提下冬季應避免采用過高的室內溫度,夏季采用過低的室內溫度。負荷計算完成后,通過各負荷分項分析,提出節能的改進建議。

2.系統的方案確定階段的節能考慮。應考慮當地的資源、環境等因素以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結構特點,并通過技術經濟比較來選擇并確定適合所設計建筑物的空調系統方式、冷熱源方式、以及空調系統控制方式。

在冷熱源的方式選擇上,應根據建筑的規模、使用特征、結合當地的能源結構及價格政策、環保規定等盡可能地利用基于太陽能、地熱、廢熱等可再生能源或低品位能源驅動的冷熱源,減少電能的直接利用。

在選擇空調、采暖系統時,應考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筑物本身的結構特點、當地的氣候特點、負荷的特點,選擇合理的采暖及空調方式,達到運行節能的目的。對于公共建筑的高大空間的采暖,盡可能采用輻射供暖的方式。建筑高度大于或等于10m,體積大于10000m3的高大空間建筑,應采用分層空調系統。空調系統有集中排風系統時,應考慮設置排風熱回收裝置。有條件時,可采用自然通風來消除建筑物內的余熱、余濕。

3.風管、水管系統、房間氣流組織設計的節能考慮。風管、水管系統設計時應考慮盡量減少阻力損失,在管路通過不需采暖或空調的房間或空間時,相應管路需設置保溫措施以防止冷、熱量的散失。對于復雜或高大空間的氣流組織,應盡可能借助于數值模擬來優化空調房間的送、回風方式,以達到優化節能的目的。

4.設備選型的節能考慮。在空調系統中,冷水機組的能耗是最大的。選擇冷水機組時,機組的COP值應滿足標準的要求。然而,實際測試表明,冷水機組的COP隨部分負荷的大小和機型的不同而變化。存在冷水機組在部分負荷下運行COP值不高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眾所周知,機組實際運行性能系數COP是由機組內部因素和外部條件共同影響的,而通常在部分負荷下運行時,其外部條件較滿負荷時優越,環境溫度相對較低。在不考慮傳熱性能變化影響的情況下,可充分利用環境溫度的降低來降低冷凝溫度、縮小壓縮機的高低壓力差以改善系統性能系數,COP最大能提高20%。

冷水機組的單臺容量及臺數的選擇應能適應空調負荷全年變化規律,滿足季節及部分負荷的要求,當空調負荷大于528kW時,所選擇的機組不宜少于2臺。

在供暖系統中,嚴寒地區的燃油、燃氣或燃煤鍋爐選擇時應保證單臺鍋爐的容量確保在最大熱負荷和低谷負荷時都能高效運行,以充分利用鍋爐產生的多重余熱,鍋爐臺數不宜少于2臺(除小型建筑)。鍋爐的額定熱效率燃煤、蒸汽熱水鍋爐不小于78%,燃油、燃氣蒸汽熱水爐額定熱效率不小于89%。

在空調系統中,一般系統設計輸送能耗約占空調總能耗的20%,而實際運行能耗占到了空調總能耗的30%~40%。在系統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是水泵選擇揚程過大,造成“大馬拉小車”,高揚程的泵用于低揚程場合,便會出現流量過大,導致電機超載。若長時間運行,電機溫度升高,繞組絕緣層便會逐漸老化,甚至燒毀電機。因此該環節中,要重視變頻系統的選用。但也應注意到在冷凍水系統中,對于水泵選擇變頻技術固然有利于水泵運行節能,但是,過小的流量會造成制冷機效率的嚴重下降,而制冷機是系統的主要耗能設備,因此必須從整體上考慮系統的用能情況。

當通風系統使用時間較長且運行工況(風量、風壓)有較大變化時,應考慮采用雙速或變頻調速風機。

通過上述各個設計過程對節能概念的灌輸,學生可實現從課本上介紹的常規空調系統設計到節能空調系統設計的轉變。經過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兩個設計環節的鍛煉,在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學生對暖通空調系統設計過程中各環節的節能設計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這將對其以后從事暖通空調實際工程的設計和運行將會有較大的幫助,對一些節能概念和理論的理解也會隨著實際工作的逐步開展進一步加深,為設計更好、更節能的空調系統奠定基礎。

三、結論

隨著建筑耗能量的逐年提高,實施建筑節能已刻不容緩。建筑節能中的關鍵是暖通空調系統的節能,對暖通空調系統的節能設計是降低其能耗的基礎。作為培養暖通空調系統設計和運行專業技術人員的建環專業,應從各教學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節能觀念和節能意識。本文從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兩個環節出發,探討了在系統設計過程的各個階段如何培養學生的節能意識、設計節能系統,以便為其將來從事建筑節能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江億.中國建筑能耗現狀及節能途徑分析[J].新建筑,2008,(2).

[2]余曉平.建筑節能科學觀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博士論文,2011.

篇3

(廣西紡織工業學校,廣西 南寧 530007)

【摘要】 按照“五個一流”的標準,廣西紡織工業學校建設了《民族印染技藝》品牌課程。經過2年的建設,課程文本建設配套齊全,教學資源豐富,課程教學順利并高質量地進行了實施,為培養學生的民族印染技藝技能和創業能力,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 染整技術專業;民族印染技藝;品牌課程建設;中職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3.025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101(2015)03-0064-04

收稿日期:2015-05-07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3年廣西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一級立項項目《〈民族印染技藝〉品牌課程建設》(桂教職成[2013]44號)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劉仁禮(1968.10- ),男,廣西巴馬縣人,在職研究生班畢業,高級講師、染整工程師、染色高級技師,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主要從事染整技術專業教育教學工作。

0 引 言

扎染和蠟染是我國民族印染技藝的瑰寶。扎染古稱絞纈,織物通過扎捆、線縫、對折和串縫等防染技法,染成的圖案紋樣神奇多變,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較高的藝術價值。蠟染古稱蠟纈,古人以蠟畫工具,飽蘸熔化的蠟液在織物上繪制圖案,然后放入靛藍、茜草等植物做成的染液中浸染,染后除去蠟質,形成藍白兩色花紋織物。扎染和蠟染作品本身蘊涵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承載著傳播文化的功能,從圖案設計到手工制作都離不開我國少數民族的特色。手工扎染、蠟染的紋飾自然活潑、清新優雅、獨具特色。扎染、蠟染作品既可制作圍巾、方巾、衣服,還可以制作壁掛、屏風等,具有廣泛的應用。如今,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貴州安順苗族蠟染,均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幾年來,我校染整技術專業一直把扎染和蠟染等民族印染技藝融入專業教學中,為建設《民族印染技藝》品牌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族印染技藝》品牌課程的建設,首先要進行文本開發,即制定課程標準、開發校本教材,然后進行教學設計、制定教案和制作課件,再進行文本審核;同時開發課程資源庫,建設民族印染技藝實訓室,加強對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培養。在課程教學實施上,采用任務驅動法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和生產性實訓,鍛煉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體驗民族印染技藝的獨特魅力,從而培養學生傳承和保護民族印染技藝的意識及審美意識。中職學生在制作扎染、蠟染作品過程中,不僅可陶冶情操,還可以增強自主表現能力和自我創新能力,為將來自主創業奠定基礎。

1 文本開發

1.1 人才培養方案修訂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質量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開發和建設《民族印染技藝》課程,必須開展人才培養需求和社會調研,結合本專業的實際情況,制定或修訂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與專業教學改革方案,將該課程納入課程體系中,才能使課程建設更好地為人才培養目標服務,才能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1.2 課程標準制定

課程標準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為核心,是該課程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和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其內涵主要包括課程內容標準和課程考核標準兩部分。因此,制定《民族印染技藝》課程標準,是該課程文本開發的基礎和前提。

1.2.1 課程定位

將《民族印染技藝》課程定位為中職染整技術專業的一門拓展課程,同時也適用于中職紡織技術、服裝設計、民族服飾等專業的拓展教育,可安排在第一學期和第四學期兩部分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和生產性實訓,其主要功能是使學生掌握民族印染技藝中的扎染和蠟染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審美能力,初步具備運用民族印染技藝進行創業的能力。

1.2.2 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以中職學校染整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典型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染整企業人才需求以及中職學生的認知特點為依據,以扎染和蠟染基本技法為主線,緊緊圍繞民族印染技法和民族印染圖案兩大特色,基于“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而開發,實現了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形成了“教、學、做、評”一體化的模式,注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鍛煉、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1.2.3 課程目標確定

本課程教學活動的設計分為知識學習活動和技能訓練活動兩大類,每類活動的設計根據課程目標關于知識、技能和態度的不同要求,設計不同的活動方式及載體。

知識目標以“能描述、能識記、能解釋”等可測量的動名詞結構形式進行描述;技能目標以“能使用、會模仿、會操作”等可測量的動名詞結構形式進行描述;情感態度目標以“能與人合作、能認真完成”等動賓結構形式描述。

1.2.4 課程內容確定

課程內容分為四個項目12個學習性工作任務。項目一為“民族印染概論”,內容分為“扎染發展歷史認識”和“蠟染發展歷史認識”兩個學習性任務。項目二為“扎染作品制作”,內容分為“扎染工具與材料認識”、“扎結基本技法練習”、“染色技法練習”、“扎染手機袋制作”、“扎染方巾制作”、“扎染T恤制作”和“民族圖案扎染作品制作”等7個學習性任務。項目三為“蠟染作品制作”,內容分為“蠟染工具與材料認識”、“蠟染設計與制作”、“蠟染小工藝品制作”等三個學習性任務。項目四為“仿扎染、仿蠟染作品制作”,內容分為“數碼印花仿扎染制作”和“數碼印花仿蠟染制作”兩個學習性任務,將傳統民族印染技藝和現代高新技術結合起來,在傳承中創新。

課程內容從易到難,從基本技法到技藝的綜合應用,圖案融入了《花山壁畫》、《銅鼓紋》和《壯族繡球》等具有廣西少數民族特色的元素,既是對民族印染技藝的傳承,也有對民族印染技藝的創新;既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也培養他們的審美意識和創業意識。

1.2.5 其他建議

在制定課程標準時,必須對教材編寫、教學方法、教學條件、課程資源和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明確、可行的建議,校本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均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保證了不同的教師對同一課程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1.3 校本教材開發

校本教材的開發必須依據課程標準編寫,教材以充分體現理論“必需、夠用”、實踐“培養崗位技能”為原則,以“項目引領,任務驅動,工學結合”為指導思想,注重實踐性、操作性和實用性。

教材在內容上應簡潔實用,以學生為本,操作體驗和訓練貫穿全程,激發學生的學習扎染和蠟染技藝的學習興趣。教材圖文并茂,彩色印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色彩應用和色彩搭配能力。教材還附錄有學生作品欣賞,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1.4 課程單元教學設計

為增強和提高教學活動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可控性,必須在實施教學活動之前對其進行全面周密的策劃和精心巧妙的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必須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以解決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問題。

課程設計包括課程整體教學設計與課程單元教學設計兩部分。課程教學設計也稱為課程整體設計,是對課程教學過程的系統設計。課程單元教學設計內容包括課題名稱、授課班級、授課教師、授課時間、授課地點等基本信息及單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情況與學習重難點分析、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準備、教學流程、教學進程及安排、教學評價、教學反思和課后練習等11個方面。而教學進程及安排包括教學環節、教學內容、師生活動、設計意圖和時間分配等內容。本課程對三個項目的12個學習性工作任務進行了單元教學設計,覆蓋了整個課程內容,為課程教學提供了依據。

1.5 教案制定

教案是教學設計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一般先進行教學設計,后編寫教案,一份教學設計可演繹成不同的教案。教案又叫課時計劃,是教學的內容文本,也是教學設計的最核心的部分,它解決“怎么上”的問題。教案主要是對教學目標、內容、環節進行備課,也是考察教師備課的一個依據。

教案包括課程名稱、課程類型、計劃學時、課題、授課班級、使用教材等基本信息及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使用教具、教學流程、教學評價、教學特色、作業布置等十個方面內容。本課程對四個項目的12個學習性工作任務編寫了教案,覆蓋全部課時,一般是一次課(2課時)做一個教案,實訓課4課時做一個教案,為課程教學提供了詳案。

1.6 課件制作

基于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化環境,通過課件明確任務目標、創設教學情境、布置任務、演示操作步驟、提示注意事項、任務評價標準和作品展示等,經過課程建設,制作了課程的全套PPT課件,課件與教案和教學設計相配套。課件的制作言簡意賅、圖文并茂、動靜結合,既要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又便于學生完成學習性工作任務。

1.7 文本審核

教學文本主要是指課程標準、校本教材、授課計劃、考核方案和習題庫、全套教學設計和教案等。文本必須要經過評審這一關。評審人員包括了企業行業人員、外校同行教師以及修讀學生各2~3名。評審人員對文本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審核,對本課程的內容設置、文本建設、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建設均給予了充分肯定的同時,也提出了較為中肯的修改意見和建議。隨后,根據評審意見,再次對相關文本進行了修改、完善。

2 教學資源庫建設

2.1 靜態教學資源建設

靜態教學資源建設內容主要是指教學規范必不可少的文本及教學使用的圖片。文本主要包含了課程標準、校本教材、授課計劃、題庫以及全套教學設計、教案等教學資料;圖片內容主要是教學、實訓、生產等場景及扎染設備、蠟染工具、扎染蠟染作品等用于教學展示的圖片。

2.2 動態教學資源建設

動態教學資源主要是指課件、微課、操作演示和課堂實錄等動態資源,除了制作全套課件外,重點制作了《T恤扎染制作》、《繡球圖案扎染》、《蠟染》和《數碼仿扎染作品制作》等7個微課,錄制了《繡球圖案扎染》課堂實錄。此外,在校園教學資源網站上,還鏈接了學習扎染、蠟染的網址。

3 民族印染技藝實訓室建設

為《民族印染技藝》課程教學創造一個有利于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平臺,將染整實訓基地的原有的基礎實驗室改造成為了民族印染工藝實訓室,配置了多媒體白板、特制的扎染中樣染色機2臺、扎染工具和蠟染工具各60多套,實訓工位達到60多個,完全能滿足教學需求。為營造民族印染文化氛圍,開辟了民族印染文化墻,介紹扎染、蠟染歷史文化及實訓室功能,設置了學生作品展示區。

4 “雙師型”教師培養

優質課程教學離不開優秀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扎染和蠟染等民族印染技藝,表面上簡單易教,實際上要把古老的民族印染技藝做到惟妙惟肖,并能嫻熟地教給學生,實屬不易。為此,組織專業教師赴中國民間扎染藝術之鄉——云南大理巍山拜訪民間工藝大師,學習民間扎染技藝,大大提高了專業教師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同時,通過組織專業教師制定課程標準、編寫校本教材、制定教學設計和教案等校本培訓及外出教育教學理論培訓,提高專業教師理論素養;通過開展業務學習、傳幫帶、教學技能比賽以及指導學生社團——“七彩染藝社”開展活動,提升了專業教師的教學技能。

5 課程教學實施及其效果

5.1 教學對象分析

《民族印染技藝》課程教學對象為中職染整技術專業學生,第一學期安排理實一體化教學,第四學期安排生產性實訓。

第一學期,新生剛入學,尚未學習專業課程,對染整技術專業并不了解。通過展示精選的扎染和蠟染作品和介紹民族印染傳統文化,激起學生對《民族印染技藝》課程的學習興趣。因為學生對學習本課程懷有極大的熱情和充滿好奇,就有較強的表現欲望;通過講授、演示及播放操作示范視頻,學生就能夠順利地進入學習。

而到了第四學期,學生已基本學完專業課程,掌握了較為熟練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對進入創造性較強的生產性實訓充滿了期待。教師通過提示和引導,學生就能自主完成一幅幅扎染和蠟染作品。

5.2 教學方法

以“項目引領,任務驅動,仿崗培養”的教學模式統領全過程,利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將專業知識、制作流程、操作技能、基本技巧和民族文化融為一體。

第一學期采用任務驅動教學為主,立足于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民族印染技藝、審美能力的培養。第四學期生產性實訓,以項目教學法為主,進行仿崗培養,著重培養學生創作能力和創業能力。

5.3 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如以《〈繡球〉扎染制作》公開課為例,教學流程為:學習情境導入學習目標提出任務布置任務實施教學評價。

5.3.1 學習情境導入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通過展示廣西壯族繡球實物、多媒體播放學生制作的獲得東盟教育聯展優秀獎的《繡球》扎染作品,預設問題,師生互動,導入新課,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現欲望。

5.3.2 學習目標提出

教師簡要講解知識和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并提出要求,學生了解學習內容和要求,明確學習目標。

5.3.3 任務布置

教師講解制作流程后,播放示范操作視頻,并強調安全操作事項,讓學生清楚制作流程、操作技藝、操作注意事項、安全事項。

5.3.4 任務實施

采取小組合作法,讓學生合作探究,培養團隊精神。而每個小組里,每個學生均要求動手描圖、縫扎、點色、 針縫、扎結、染色,但在色彩搭配、染色技能上可以小組互助、教師巡回指導及答疑;學生親身實踐,從而學會了針縫扎法、染色技能,體會民族印染技藝的神奇和魅力。

5.3.5 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目標達成檢測。先是小組內自評和互評。小組成員填寫任務評價表,注重過程性評價,即對工作態度、合作精神、衛生紀律、安全操作和作品質量等方面進行自評;組內成員共同對本組作品進行A、B、C等級評價。再通過小組作品展示,開展小組互評及師評。每個小組及教師對質量優秀小組用“笑臉”標簽投票,評出小組第一、二、三名。

5.3.6 總結歸納

各小組長先簡要總結本組學習過程的整體表現,教師則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點評和對教學內容及過程進行總評,表揚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的的良好表現,指出不足之處及努力方向。

5.3.7 教學反思

學生對本次學習性工作任務懷有極大的興趣,在任務實施及評價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十分亢奮狀態,這是一次較為成功的課堂。成功之處在于學生認為任務充滿了挑戰性,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奮戰,制作出的《繡球》扎染作品質量效果出乎學生意料之外,激發了學生學習民族印染技藝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完全達到了原來設定的學習目標。

學生渴望成功,教師貴在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及小組間對作品進行評價,大家都爭著給自己打“A”等級。在小組間投票時,每組都渴望別的小組特別是老師把“笑臉”票投給自己。獲得前三名的小組同學極度興奮,而“落后”的小組學生臉上往往會有所失望,老師覺察學生的微妙表情后,在總評時特意在語言上也給予“落后”小組恰當的表揚和鼓勵,當即發現這些學生得到肯定后,臉上表情馬上“陰轉晴”,而且對下一次課充滿了期待。

5.4 教學效果

《民族印染技藝》課程開課以來,成為了染整技術專業學生最喜愛的課程之一。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高,技能提升快,獲得了較大的成就感,從而提高了自信;在學習中,體驗到了民族印染技藝的魅力,從而喜愛民族文化,達到了課程標準設定的教學目標。

6 課程建設成果

《民族印染技藝》課程經過兩年的建設,文本建設配套齊全,教學資源豐富,并通過了企業行業專家、課程專家以及修讀學生的評審。課程教學得到了很好地實施,師生教學相長。學生經過理實一體化教學及生產性實訓,均能親手制作、完成了具有民族特色扎染和蠟染圖案,并在中國-東盟教育聯展中獲得了優秀獎,2名教師的作品也獲得優秀獎。學生在生產性實訓中所創作的扎染和蠟染優秀作品,在學校染整實訓基地的展示窗及民族印染工藝實訓室的展墻上展出,學生社團“出彩染藝社”成員的作品在校園中“熱賣”,師生身穿自己制作的扎染T恤點輟了校園,成為學校亮麗的風景線和專業名片。教師主講的本課程中主題為《〈繡球〉扎染制作》的課堂參加由學校舉行了“錦虹杯”教師教學技能比賽中,區內著名職教專家評委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并獲得了比賽二等獎。

與此同時,有三位參與《民族印染技藝》品牌課程建設的專業教師,發表了4篇相關研究論文,參與了制定課程標準,編寫了校本教材;創新性地制作了7個微課,并嘗試把傳統民族印染技藝圖案與數碼印花結合起來,在傳承了民族文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篇4

一、建構主義學習的特征

1988年,夏爾(Shall)曾提出建構主義學習應具備積極性的學習、建構性的學習、累積性的學習、目標指引的學習四個核心特征。1998年,Roben-Jan Simons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建構主義學習還應具備學習的診斷性和反思性兩個核心特征。此后,高文又指出建構主義學習還具有探究定向的學習、情境化學習、問題定向的學習、基于案例的學習、社會性學習、內在驅動的學習等特征。概括來說,建構主義學習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基于真實環境的、積極的學習

學習者處在一定復雜的、真實的環境下進行學習,并通過積極的行動或活動參與學習過程,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

(二)是目標指引下知識建構的學習

學習者自己設定學習目標,在既定學習目標的指引下,將當前的學習內容與先前的學習內容相聯系進行學習,并在對新信息加工的同時與其他信息相聯系,在保持原有簡單信息的同時理解更為復雜的信息。只有當既定的學習目標實現后,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才被認為是成功的。

(三)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

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用發現、探索等方法進行學習,主動搜集和分析有關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同時,可進行自我監控、測試、檢查,判斷或檢測其學習行為和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在整個過程中,學習者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而教師則處于從屬地位,起著引導、輔導、支撐、激勵等的作用。

(四)是社會性的學習

當學習者遇到問題時,可與其他學習者進行討論,或請教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都處于與周圍環境發生著密切的聯系,因而是社會性的學習。

網絡課程主要由網絡課程教學環境、課程教學內容、課程導航系統等功能模塊組成,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網絡課程建設,并采取適當的技術來表現或支持建構主義學習特征。

二、網絡課程教學環境

網絡課程教學環境是網絡課程得以運行的必要條件,是為學習者提供的能夠方便快捷地訪問教學資源、完成學習、達到學習目標的輔助環境。目前網絡課程主要為學習者提供兩種不同的學習環境:一是提供一個類似現實世界的虛擬環境(如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等);二是提供一個可以與他人進行通信、交流的社會環境(如:聊天室、專題論壇等)。

(一)虛擬環境

在網絡課程的設計中,借助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創設出一個與課程內容相符、與現實環境相似的虛擬環境。與現實環境相比,虛擬環境既能保留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場景,也能排除現實環境中會對學習者學習的干擾因素。更為重要的是,虛擬環境能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現實世界處于不同時空的場景置于同一環境下,也能創建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出現或不能到達的環境,使學生處于更加形象逼真的環境中。虛擬環境的創建滿足了建構主義學習對真實環境的要求。

虛擬現實技術創建的虛擬環境允許學生對其中的對象進行符合規則的操作,虛擬環境系統能自動地對學習者的動作或行為做出相應判斷,并根據實際情況對整個環境做出相應的調整。這一技術特征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使網絡課程滿足建構主義學習的積極性要求。

(二)通信、交流環境

借助于網絡通信技術,可以給網絡課程添加一些幫助學習者學習的網絡通信交流工具,如,電子郵件、論壇、BBS、聊天室等。借助于這些工具,學習者可以與其他學習者或教師一起進行討論,或對某個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這些活動,學習者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對于教師,可以主持在線討論、回答學習者提出的問題,充分發揮教師輔導、指導、激勵的作用。通信交流環境為網絡課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使學習者可以進行協作式學習,使網絡課程具有社會性學習的特征;另外,這樣的環境能幫助學生方便、快捷地提出、討論并解決問題,能幫助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自主式學習,使網絡課程滿足一定自主學習的要求。

三、網絡課程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網絡課程的主體部分,是學習信息的主要來源。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特征,網絡課程應能滿足學習者自主性學習的要求,因此,網絡課程應設置有以下的主要內容:內容提示、主體教學內容、參考文獻資料、測試評價等。轉貼于

(一)內容提示

是為了幫助學習者能夠順利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而專門設置的提示性內容,如前導課程、學習者必備知識和技能、課程內容簡介等。這些提示性的內容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習者確立學習目標,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更快、更準確將當前的學習內容與原有的知識建立聯系,從而使網絡課程的學習體現累積性、目標指引等特征。

(二)主體教學內容

應按知識點進行組織,并遵循充分發揮學習者主動性的原則,配以教學活動、學習時數、學習進度、學習方法及參考文獻資料等。從內容來看,主體教學內容給出了學習每一知識點所需要的各種資料及參考性的學習方法等信息。這些內容的有機組合能促使學習者將原有的知識與將要學習的內容建立橫、縱向的聯系,有利于學習者的知識建構,但如何完成知識單元的學習,要根據個人的情況來確定。從學習方法來看,學習者既可以根據課程所提供的學習方法、進度等輔助信息進行學習,也可自定學習步調、方式,但無論采取哪一種,整個學習過程要求學生不斷的分析各種資料,從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學習者必須用發現法、探索法等學習方法從各類資料中獲取有益的信息,來完成課程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能根據個人情況自行選擇學習單元,如果遇到疑難問題,可以查閱課程所提供的參考資料或通過與他人協商的方法解決。總體來說,主體教學內容這樣的選擇和組織既能滿足學習者主動性地位要求,也能體現教師的輔導性地位。

(三)參考文獻資料

與傳統課程相比,網絡課程最大的優勢在于能方便快捷地訪問大量相關的學習資源。就一門課程而言,其參考資源可能是無限的,但在課程的具體建設中,教學參考資源的選擇和組織應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要能幫助學習者發揮學習主動性。面對無限的信息資源,網絡課程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所有的資源都包括到課程內容當中,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典型性、代表性的資源加入到課程內容當中。這一方面有助于課程的建設開發,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探索性學習。

參考文獻資料的內容涉及課程內容的各個方面,能輔助學習者將當前學習內容與原有的知識進行建構。相互聯系的參考文獻資料還具有一定的提示功能,可以引導學習者思考用那些知識來解決當前問題。所以,有效的選擇和組織參考文獻資料,可以為學習者自主學習提供了一條高效的學習途徑,同時也使網絡課程表現出累積性、社會性的學習特征。

(四)測試評價內容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者一方面要能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并控制學習進程,另一方面還應能自行評定學習行為。為此,網絡課程應設置測試評價內容,在評價系統的支持下,測試評價內容可以幫助學習者評定學習行為和學習過程,并能對學習者做出必要的指導。根據學習過程,測試評價內容應包括:課前測試、單元測試和課后總結測試的內容。課前測試內容用于在學習者進行學習前的測試,以此確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結構,并為學習者提供學習過程的建議;教學單元測試內容用于學習者完成一個知識單元的學習后,自我檢測其學習行為是否達到單元學習目標;課后測試內容用以測定學習者在完成整個課程的學習后是否達到課程學習目標。針對單元、課后測試內容,評價系統允許學習者將自己的測試結果與他人的測試結果進行比較,確定自身在整個學習群落中的狀況,以便及時的調整學習目標;也可以將現有的知識與課程學習前的知識進行比較,進一步激發學習者學習的信心。同過網絡課程測試內容及測試系統能幫助學習者完成自我監控、測試、檢查等活動,使網絡課程具備建構主義學習的診斷性和反思性的特征。

網絡課程上述四項內容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只有將他們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滿足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要求,才能使網絡課程充分體現出建構主義的學習特征。

四、網絡課程的導航系統

網絡課程的導航系統主要用于引導學習者學習行為,幫助學習者順利的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它與網絡教學環境、教學內容、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有密切的聯系。在具體的網絡課程中,導航系統是聯系教學內容與學習者之間的主要紐帶,學習者的學習過程要由它來幫助完成,因而對于導航系統的設計也應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于課程的學習,學習者應該可以自定學習方式、自定步調、進行個性化的學習,這些都需要有導航系統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為實現這一目的,可以使用超文本、超媒體、動態網頁編程和網絡數據庫等技術構建網絡課程的導航系統。借助于超文本和超媒體技術可以將教學內容以網狀結構進行組織,在網狀的知識體系中,學習者可以自由的選擇學習內容,根據個人情況自定學習方向,實現發現式學習;借助于網絡數據庫技術,可以對學習者的學習進度、學習過程進行跟蹤、記錄,學習者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獲得其學習的進程狀況,形成自定學習步調的學習過程;借助于動態網頁編程技術,使課程能及時的對學習者的學習行為進行反饋,實現交互式學習;借助于網絡通信技術,可以實現不同的學習者之間的協作學習,實現社會性學習。

篇5

論文摘要: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無疑對現代遠程教育體系的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從網絡教學的基本原則入手,闡述了網絡課程設計流程,并對設計過程中的關鍵開發技術進行了簡單介紹。

網絡技術對遠程教育產生的深刻影響,直接表現為提供給學習者大量便捷的機會,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習計劃及學習內容,從而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思想。網絡課程可以按學習者的思維方式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效果則由教師和學習者共同評價。使傳統的教學由單向轉為雙向,實現了遠程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由大眾化教育趨向個性化教育。遠程教育教學環境的完善,以及高質、高效、滿足個人需要的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無疑對現代遠程教育體系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基于遠程教育的網絡課程設計的原則

網絡課程的設計不能簡單地套用傳統課程設計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適當體現當代教育改革的精神,二是要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特長。

1.以教育改革為宗旨

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是當代教育發展的大方向。網上教育應該做到觀念更新,教法革新,內容從新,評價創新。對于教師來說,經過這種革新課程的學習研究探討,無疑會對教育改革產生巨大的帶動作用。

2.以異步學習為基礎

網絡既可以支持同步學習,又可以支持異步學習。但從網絡媒體的特征來說,更適合于異步學習,因為異步學習可以利用網絡的時間和空間兩個自由度,而同步學習只利用了空間自由度,并且目前的網絡線路還受到寬帶的限制。就目前而言,在網絡上實行同步教學既不經濟又不實用。對于網上成人教育來說,異步學習更是應該大力倡導的。

3.以學習過程設計為中心

傳統課程開發是以學習內容設計為中心的,而網絡課程應該是以學習過程設計為中心的,而且網絡學習過程具有利用信息資源的有利條件。這種基于資源的學習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另外,在設計學習過程時注意情境創設,強調“情境”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資源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

4.以自主學習為中心

網上教育應該堅持以學員為主體,營造一種有助于學員探究性學習的環境,促進一種自主學習的文化。學員自主學習活動包括自學知識、觀摩演示、觀察案例、尋找信息、探索問題解法、交流研討、構建作品、自我評價等。

5.以案例學習為方法

在醫學、管理學等科學領域,案例學習歷來被作為至關重要的教學方法。在教育領域,特別是在教師培訓中,注意應用案例的學習方法,讓學員通過大量的案例觀察與分析,從中體驗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提升自己的教學設計水平。

6.以學習資源為支撐

傳統的課程是一個內容自定的封閉系統,而網上課程應該是一個以信息資源利用為特點的開放系統,課程資源庫建設可以采取自建與引用相結合的辦法。比較而言,傳統課程開發是以學習內容設計為中心的,而網上課程應該是以學習過程設計為中心的,而網上學習過程具有利用信息資源的有利條件。這種基于資源的學習模式尤其適用于成人學習者。

7.以合作學習為導向

合作學習是備受國際教育界推崇的學習模式,因為它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合作精神和協同解決問題能力。在教師教育中,如果能夠讓教師們學會在網上運用電子手段進行教學研討和協同設計教案,無疑會對他們今后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因此是值得倡導的學習模式。

8.以電子作品為業績

網上教學應該讓學員盡量利用電子手段完成作業,把他們的電子作品作為學習業績。學員的電子作品可以傳送給老師,也可以通過網頁形式,以便接受多方評議。對于教師教育來說,特別有價值的電子作品是信息化教案,教師通過設計信息化教案的練習就能逐漸形成信息化教學能力,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積蓄力量。

9.以評價為網絡課程的發展動力

針對網絡課程特點,我們建議在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中采用自適應測驗的方法,依據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和學習風格差異,以及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的表現,由課程的內在處理程序給不同的測驗進行評估,做到學習評價的動態性和自適應性。同時,根據評價的結果,及時對網絡課程進行調整,使評價的作用盡早地體現出來,使之成為網絡課程的發展動力之一。

10.以電子學檔案為管理手段

網上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系統的信息管理功能,通過建立和維護學員的電子學檔來管理學習過程。電子學檔可以包括學員身份信息、學習任務信息、學習活動記錄、學習評價信息、電子作品選集。

二、基于遠程教育網絡課程的設計范圍

1.學習內容支持的設計

學習內容支持是基于自主學習的網路課程設計核心部分,可以分為下面三方面:

(1)學習目標設計:將學習目標分層次細化,設計多級學習目標,如課程學習目標、章節學習目標和知識點學習目標,并將這些目標合理地傳遞給學習者。

(2)學習內容設計:在進行知識結構的設計時,首先要涵蓋所有的知識點內容,各個知識點的關系要體現課程內容的特點,反映教學規律,展示出知識結構的功能。同時,為了支持學習者的主動探索和完成意義建構,在網站中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在內容呈現上,注重多媒體的有機結合。

(3)學習輔助內容設計:學習輔助內容是為了幫助學習者能夠順利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而設置的提示性、輔內容,如課程教學大綱、學習者必備的知識和技能、課程前沿,可以幫助學習者從宏觀上了解該課程的知識體系,確立學習目標。

2.交互支持的設計

網絡課程的交互是在一種網絡學習環境下,為了達到教與學或建立社會關系的目的而進行的雙向或單向交流。使課程教學網站根據角色不同設計相應欄目,提供人機交互窗口,如疑難提問、交互課堂、課程BBS等,實現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師生交互。且提供了基于互聯網絡的音、視頻授課與輔導系統,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有關課程內容、難點的針對性輔導,還可以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討論,就像在傳統的課堂上一樣,生動、親切,使遠程教學的學習環境更加人性化。

3.學習活動支持的設計

設計與課程相關的案例研究與分析、專題探究活動,讓學習者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展開活動,或設置虛擬實驗室,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同時,提供記錄工具,方便學習者將活動過程中的感想記錄下來。

4.評價反饋支持的設計

網絡課程中的評價分為兩類,一類為形成性評價,另一類為總結性評價。在該課程中,形成性評價主要通過網上討論、調查、練習和章節測驗等形式進行,且實施評價時,運用技術及時反饋。如某一網絡課程的“在線測試”模塊,學生點擊進入后可進行學習效果自測;自測完畢并提交后,能夠給出評分標準和考試成績;當學習者做出錯誤選擇時,給出適當的提示信息(但不是答案),以幫助學習者進一步理清問題,形成一種自我建構的能力;或給出錯誤分析,引導學習者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總結性評價的方式主要是期末閱卷考試,現已開始部分機考,逐步過渡到期末全部機考。

5.導航支持的設計

網絡課程中設計清晰、明確、簡潔的導航,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即時有效的引導,引導學習者高效地進行自主學習。常見的導航策略有模塊導航、幫助導航、線索導航、瀏覽圖導航、演示導航等,導航策略的設計應遵循明確、便捷、動態的原則。

三、基于遠程教育的網絡課程的關鍵開發技術

網絡課程最終需要通過各種軟件技術來實現,教師掌握網絡課程的開發技術將有助于網絡課程的開發,下面就介紹幾種有用的關鍵開發技術。

1.流媒體播放技術

流媒體是指采用流式傳輸方式在網絡上播放的媒體格式,如音頻、視頻或多媒體文件。和常規視頻媒體不同,流媒體可邊下載邊播放。以寬帶為基礎,流媒體不僅可以進行單向的視頻點播,還能夠提供真正互動的視頻節目,如互動游戲、三維動畫等。

流是連續傳輸的數據,典型的流有音頻流和視頻流。一般而言,流采用類似于廣播的方式,以恒定的速率傳輸數據,播放的時間與傳輸以及原始記錄的時間是完全相同的。目前主要的流媒體文件格式有ASF、RM、MOV等。

2.網頁制作技術Dreamweaver 8.0

Macromedia Dreamweaver 8.0是一款可視化的網頁設計工具,是建立Web站點和應用程序的專業工具。它將可視布局工具、應用程序開發功能和代碼編輯支持組合在一起,操作界面美觀、功能面板高度整合、功能強大,使得各個層次的開發人員和設計人員都能夠快速創建吸引人的基于標準的網站和應用程序。開發人員可以使用Dreamweaver及所選擇的服務器技術來創建功能強大的Internet應用程序,從而使用戶能連接到數據庫、Web服務和舊式系統。

3.網頁動畫制作技術Flash

Flash有許多的優點:首先,它是基于矢量的圖形系統,我們只要用少量向量數據就可以描述一個復雜的對象,占用的存儲空間只是位圖的幾千分之一,非常適合在網絡上使用。同時,矢量圖像可以做到真正的無級放大,無論用戶的瀏覽器使用多大的窗口,圖像始終可以完全顯示,并且不會降低畫面質量。其次,它使用插件方式工作。用戶只要安裝一次插件,以后就可以快速啟動并觀看動畫,不必像Java那樣每次都要啟動虛擬機。Flash生成的動畫一般都很小,所以調用的時候速度很快。Flash Plug-in也不大,只有170k左右,很容易下載并安裝。它還提供其他的一些增強功能,比如,支持位圖、支持聲音、支持漸變色、Alpha透明等。擁有了這些功能,完全可以建立一個全部由Flash制作的網頁站點。最后,Flash影片是一種流(Stream)形式文件,在觀看一個大動畫的時候,可以不必等到影片全部下載到本地再觀看,而是隨時可以觀看。

4.數據庫技術SQL Server 2000

SQL Server 2000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一個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在繼承了SQL Server 7.0版本的優點同時又增加了許多更先進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縮性好、與相關軟件集成程度高等優點,可在多種平臺中使用。

四、結束語

網絡在現代遠程教育中的使用,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教學模式的變革。因此,我們在設計基于遠程教育的網絡課程時必須意識到,網絡課程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應以系統科學的方法來進行設計工作,對于不同教學情境,不同類型的學習者都要給其提供符合其認知規律的學習資源,并注意激發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網絡課程具有資源共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多向互動、便于合用等方面的優點,需要教師和學生不斷探索適合網絡環境下教和學的新理念、新方法。

參考文獻:

[1]肖國強.基于 Internet 的遠程教育教學設計模型[J].電化教育研究, 2001(4).

[2]陳慶章, 張 健 .從軟件工程的角度看基于 Web的教學課程的開發[J].中國遠程教育, 2001(2).

篇6

關鍵詞:學科競賽;程序設計;課程群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16-3784-02

培養學生的程序設計能力是高校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之一,是為軟件產業培養大量的急需人才的必然要求[1],也是檢驗計算機類畢業生質量的標準之一[2]。然而,計算思維與人類思維的顯著差別使得學生程序設計能力的培養成為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3]。同時,學生個體對于計算思維的接受能力也有著巨大差異,這更加重了程序設計相關課程的教學難度。圍繞程序設計能力培養這個目標,建設程序設計課程群已經成為很多高校計算機專業建設的新舉措。針對程序設計課程群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并提出一種以學科競賽為紐帶的程序設計課程群建設模式。

1 程序設計課程群建設現狀

課程群是為完善同一施教對象的認知結構,而將本專業或跨專業培養方案中若干門在知識、方法、問題等方面有邏輯聯系的課程加以整合而成的系列課程[4]。多門課程整合為一個課程群,自成體系且服務于一個教學目標,同時,課程群建設介于課程建設與專業建設之間,既需要對多門課程統籌安排,又要考慮管理層次的粒度。因而,程序設計課程群以培養學生程序設計基礎能力為目標,致力于把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和算法設計與分析整合成一個整體,建立靈活的管理機制,探索高效的教學模式,而另設軟件開發課程群整合與軟件開發相關的課程。

課程群建設應當注重課程的知識重組,知識融合,是對單獨課程的教學大綱、實驗大綱等教學內容的重新設計[5]。高校在程序設計課程群建設初期,需要對所有課程的知識點進行了梳理,并按照層次和先后關系建立知識點關系網絡,然后對各門課程要講授的內容、進度計劃進行了統一規劃。在實踐教學方面,依據課堂授課內容的進度計劃重新組織實驗項目,合理安排驗證性、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項目,并且安排了C語言課程設計和數據結構課程設計,通過完成難度和設計要求均略高于實驗項目的集中實踐訓練達到融匯所學知識和技能的目的。另外,配合學校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組織了程序設計競賽工作組指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JudgeOnLine平臺進行訓練。從而,形成了課堂講解、實驗指導和自主訓練三條線共同作用的程序設計能力培養體系,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2 程序設計課程群建設中的主要困難

做出全面而系統的課程群建設規劃之后,在實施過程中仍然感覺到運轉不夠靈便。通過各科任課教師和項目組成員討論,發現主要困難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課程進度難以保障

計算思維的培養對于不同的學生而言難度不同。尤其是在入門階段相當多的學生困難重重,跨不過第一道門檻的學生大多對計算機專業知識的學習失去了信心。所以,應該由學生的整體學習進度確定課程教學進度,但是,這樣一來規劃好的課程進度計劃就難以得到保障。隨著進度計劃的一次次被動調整,授課老師們慢慢地不知不覺地失去對整個教學計劃的掌控。鑒于大多數高校的計算機專業的教師是授課經驗相對不足的青年教師,如果學校教務部門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進行教學檢查,把教學進度是否符合計劃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老師們常常被迫為了趕計劃而放棄對教學質量的追求。因此,建立一種支持課程進度靈活變化的機制是至關重要的。

2.2 課堂講解、實驗指導和自主訓練三條線配合不暢

為了保持課堂講解與實驗指導的連貫性,通常安排授課老師同時兼任實驗課指導老師。但是,在實驗課上指導老師忙于解答學生們的疑問,實驗課后只能根據印象找到一些典型問題在隨后的課堂上予以解析。然而,這些典型問題的代表性是不確定的。因為實驗課上提問的主要是學習積極性高的那部分學生,不足以代表全班整體情況。更為糟糕的是,那些在困難面前漸漸退縮的學生成了沉默的一族,他們的狀況難以得到顯現。另外,借助學科競賽支持學生在課外進行程序設計自主訓練的工作跟課堂講解和實驗指導更是很難有直接的相互影響。高校支持的與程序設計能力培養直接相關的學科競賽主要有: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省大學生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程序設計類)以及校級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事實上,這些賽事的競賽方式基本是一樣的,因此,高校建立了程序設計競賽工作組,主要負責這些賽事的前期準備工作。工作組的主要精力在于引導學生參加課余自主訓練,提供學習指導,賽事準備等工作,但是這些工作沒有跟課內工作融合成有機整體。

2.3 課程間的銜接工作困難重重

因為課程進度難以與教學計劃保持一致,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安排好的課程銜接已經失去意義,必須在每次課程結束后重新研究課程銜接問題,而這又需要準確評估學生對于已經講授的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這項工作不僅繁重,而且在授課過程當中,對于整體進度的控制薄弱導致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差異太大,課程銜接問題就成了難題。

3 以學科競賽為紐帶的課程群建設模式

為了應對程序設計課程群建設中面臨的困難,需要一種新的跨越課程的建設模式。它應該能夠迅速反映學生的整體學習進度,并能據以對教學內容做出靈活調整,把課堂講解、實驗指導和自主訓練三條線打造成互動運轉的一根軸線,實現課程間的無縫銜接。借助于學科競賽工作與程序設計課程群工作的直接相關關系,才得以提出以學科競賽作為紐帶的程序設計課程群建設模式,該模式能夠有效利用前期工作成果。

以學科競賽作為紐帶的程序設計課程群建設模式以靜態的知識點關系體系為基礎,依靠例題、習題、實驗項目和自主訓練題目四個資源庫,依據JudgeOnLine平臺反映的學生學習進度,在教學過程中動態調整課堂授課、作業習題、實驗項目和自主訓練內容。

知識點間的關系有兩種:層次關系和依賴關系。比如,格式化輸入知識點包括整數輸入、浮點數輸入、雙精度數輸入、字符輸入、字符串輸入等子知識點。比如,簡單程序結構知識點依賴程序入口main函數、printf函數、字符串、函數定義和函數調用等知識點。當一個知識點依賴的知識點過多時,可以把部分知識點整合成一個新的知識點,然后利用層次關系簡化知識點的依賴關系的描述。

例題包括說明性例題和實例性例題兩種類型,說明性的例題用于解說某個語法知識,而實例性例題是解決某個實際問題。說明性例題必須注明要解說的那個知識點,實例性例題必須注明要用到的所有知識點(盡量使用高層次的知識點)。實例性例題需要對題目背景加以說明,這不僅讓學生理解程序的目標,也是使得枯燥的課程帶有趣味性,并具有更強的實用性。但是由于課堂時間有限,不宜花費過多時間在題目背景描述上,所有的實例性例題最好選擇在有限幾個涉及知識面較廣的背景下,每次選擇其中一個問題。這樣做的一個好處是后一個例題可能能用到前一個例題的程序中的部分代碼,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而說明性例題可以借用實例性例題中提到的某個概念作為背景,這要好于干巴巴的語法知識說明,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

習題主要針對知識點的理解和使用來設置的,相當于讓學生完成一些說明性例題。主要題型是選擇題、改錯題和程序填空題。這些題目的答題正確與否都可以用軟件系統來檢驗。從而節約了老師批改作業的時間。

實驗項目是為了鍛煉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設置的,需要用到的知識點應該是最新學習的知識點和部分以前學習的知識點。實驗項目的背景可以來自生活的各個方面。實驗項目不宜過于復雜,以中等水平的學生可以在1個小時以內完成為宜。如果題目比較繁瑣,可以提供部分代碼從而減少工作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通過一個個成功后獲得的成就感培養起來的,一個難以完成的實驗項目對于學生的積極性的打擊是無法估量的。實驗項目可以在JudgeOnLine平臺上完成,以注釋的形式隨同程序代碼提交設計說明,以替代實驗報告。

自主訓練題目的難度要稍高于實驗項目。必要的時候,隨同題目說明提供關于解題所要用到的知識的提示。這一類的題目的難度要低于常見的程序設計競賽練習題,需要組織力量重新設計一批題目,或者降低原有題目的難度。

以學科競賽作為紐帶的程序設計課程群建設模式的運行過程是一個螺旋式前進的過程。每個周期包括備課、課堂講授、課后習題、實驗、課余自主訓練四個部分。備課工作是以上一個周期中JudgeOnLine平臺中記錄的實驗和自主訓練的情況為依據,確定下一次課要講解的知識點(包括要重復講解的知識點),選擇例題、習題、實驗項目和自主訓練題目,設計授課流程。有了前面已經建設好的教學資源的幫助,老師備課時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課程進度的控制上,使之既能符合學生的學習進度也盡量跟上課程進度計劃。當出現課程進度被學生整體學習進度嚴重拖后的情況,可以報請教研室采取處理措施。比如,安排教師利用周末時間給進展緩慢的部分學生做特別訓練。如果授課老師在備課時發現準備好的教學資源有所不足時,可以報請教研室以組織力量根據新的需要進行補充。

4 結束語

從IT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高質量的軟件人才是產業迅速發展的支撐,因而培養程序設計能力強的高級專業人才已經成為目前我國各類高校計算機專業的主要培養目標。程序設計課程群承擔著把入門的大學生送上成長為社會經濟發展迫切需要的專門人才道路的艱巨的任務。該文分析了程序設計課程群建設運行過程中面臨的困難,提出了以學科競賽為紐帶進行程序設計課程群建設的工作模式。這種建設模式不僅可以使得教學工作靈活運轉,還能可以借助完備的系統的教學資源減少授課教師用于設計例題、習題等組成教學內容的基本要素的精力,使得他們能更好地進行授課內容的組織工作,更多地關注教學進度與學生學習進度的協調。為了完善程序設計課程群的建設工作,下一步要進行的研究包括1)把高級語言課程設計和數據結構課程設計與程序設計課程群的日常教學工作揉合成更加順暢的整體;2)按照程序設計能力培養目標的高低進行分級,以適應學生素質的差異。

參考文獻:

[1] 李曉明. 關于計算機人才需求的調研報告[J]. 計算機教育,2004(8).

[2] 周榮輝,郝曉楓,趙宏宇. 學生程序設計能力培養的思考[J]. 吉林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5(8).

[3] 吳紹兵. 計算思維和程序設計能力的培養[J]. 計算機教育,2011(16).

篇7

關鍵詞:藝術設計;網絡課程;網絡平臺

由于前驅課程教學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教師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后續課程的教學中進行補差,課程間重復的內容較多,學生缺乏實際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導致規定的教學目標難以按時完成。藝術設計課程網絡教學平臺探討了課程教學文檔區、課程作業區、交流討論區、學生作品展示區及外部拓展鏈接區等內容的模塊設計。明確了強化學生參與意識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等建設途徑,分析了網絡資源對傳統課程的沖擊及網絡平臺空間不足等問題。針對問題,探討了適合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的交互性和實踐性的網絡平臺建設的方法。將網絡技術與藝術設計傳統教學相結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教學的互動性,保障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有效提高。伴隨著藝術設計專業建設的不斷深入,需要將現有課程網絡教學資源進行整合,通過建設集文字教材、網絡輔助教學課件、多媒體教材、網上教學資源于一體的立體化教學資源體系,構建藝術設計課程群網絡教學平臺,建立龐大的學習資源。該平臺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依托藝術設計建設成果,整合現有教學資源,消除課程間重復內容,加強課程間聯系,達到“師生互動、資源共享”的實際效果,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課程群知識體系的認識及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有利于加強課程間教學內容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1藝術設計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典型業務邏輯分析

該平臺實現了包括課程群教學資源管理,交流共享,教師在線輔導答疑等主要業務及多項功能。

1.1藝術設計資源管理業務

平臺管理員或教師將藝術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負責在系統中課程群教學資源、競賽資料,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將使用SWF格式分課程、分章節展示軟件開發課程群教材,形成階段鮮明的課程群教材體系。既體現了課程間的關聯關系,也充分保護了教師的知識產權。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根據自己當前的需要,選擇藝術設計中的課程進行系統化學習。該平臺支持課程動態管理,實現對課程群課程的添加和修改,便于后續擴展和系統升級。

1.2教師在線輔導答疑業務

教師在線輔導答疑是架構一條師生交流的渠道,是該平臺較為特色的業務之一。對于學生而言,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師或課程的負責人進行單獨提問;在指定時段或者閑暇時,被提問的指導教師上線即可在自己登錄后的歡迎頁面上直接看到學生提交的問題,并給予解答。對指定的作品、競賽、課程、論題,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教師和教師之間還可以進行專題群體討論,充分體現“師生互動、資源共享”的特色。

1.3在線交流共享業務

課程群網絡教學平臺的在線交流共享業務以專題討論群體交流的形式體現,教師以共享的形式上傳資料,學生可以自己的心得、疑問、作品,達到討論交流的目的。在線交流共享業務貫穿于整個藝術設計學習過程中,以輔助課堂教學,方便用戶在使用該平臺的任何時候進行交流。實現信息雙向流通,構成“師生互動、資源共享”的交流形式。

現今,已實現了藝術設計網絡教學平臺教學資源模塊、資源下載模塊、資源上傳模塊、在線提問模塊、導師答疑模塊、論壇模塊、管理模塊等功能。

2藝術設計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系統管理模塊的實現

系統管理模塊包括用戶注冊、用戶登錄、用戶權限管理等功能。網絡教學平臺系統支持用戶與系統之間的信息交互。該平臺的用戶表示層立足于整體布局合理、設計精巧、色彩搭配合理、風格清爽、界面友好、用戶體驗度高。通過權限管理可以將用戶身份指定為“指導教師”或“學生”,通過課程管理可以添加刪除指定的課程。主要包括系統首頁、用戶注冊頁面、用戶登錄頁面、課程群教學資源瀏覽頁面、資源上傳頁面、資源下載頁面、在線提問頁面、學習論壇頁面、導師答疑頁面、競賽輔導頁面等。管理員實現了課程管理和權限管理。

2.1數據庫層的實現

數據庫層用大量的以存儲文字文檔、圖片作品、視頻幻燈、設計案例等資源包的形式放置在平臺上進行存儲和共享,主要內容涵蓋了課程簡介、教學大綱、教學幻燈、各章輔助教學圖片、專業教學視頻等,藝術設計課程相關的教學文件在此區域,為藝術設計網絡教學平臺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多數學生的課堂筆記不夠完整、詳細,藝術設計課程學時有限,同時部分教學內容也被適當的簡化,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夠全面,數據庫層是為選修本課程的學生提供相關的授課資源,供學生課下整理聽課筆記,彌補上課時個別教學環節沒有聽懂或忽略之處。學生可以有選擇地或系統地經由藝術設計課程網絡教學平臺對相關課堂教學通過進行二次梳理與加工,以彌補學時不足帶來的影響。平臺上傳藝術相關課程的教學資料,通過網絡平臺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可以接觸到大量的專業訓練素材、國內外優秀的藝術設計作品、歷屆學生優秀的設計作品、國內外優秀的專業視頻及相關行業前沿動態信息等。同時,支持課程類別的擴充、課程的增加和刪除,一旦教學有所改進,教學平臺上共享的資源和分類可以同步更新。全國各級藝術大賽的參賽競賽消息以及相關設計社團活動信息、管理、瀏覽、上傳競賽輔導資料。

2.2教師在線輔導答疑模塊的實現

業務邏輯層處于體系結構中最關鍵的位置,是用戶表示層與數據庫層之間的橋梁,在數據交換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交互作用。它將根據用戶發送的HTFP請求完成數據檢索和數據更新,主要處理用戶管理、后臺管理和前臺管理等操作,并將結果回顯到用戶表示層。在線輔導答疑分為學生在線提問和教師在線答疑兩個功能,針對具體的操作建立相關的業務邏輯類并提供訪問這些業務邏輯類的接口,實現相關功能。學生成功登錄藝術設計網絡教學平臺后,選定指導教師,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提問或者咨詢對作品作業等的點評意見。指導教師登錄系統后,可以看到學生發送給自己的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

2.3資源上傳下載模塊的實現

指導教師可以通過資料上傳功能,以不可下載、不可復制的SWF文件格式將自己負責課程的教學資料上傳到網絡,也可上傳活動信息、課程安排、教學通知、參賽競賽輔導資料。具有針對性的輔導習題、參賽競賽題目、擴充輔導資料等則以可下載、可復制的文件格式讓學生在“資源下載”處進行下載學習。該平臺附帶搜索功能,用戶可以通過輸入關鍵字,搜索自己感興趣的資料。

2.4在線交流共享模塊的實現

藝術設計課程網絡教學平臺最大的特點就是“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同行互動”。課程網絡平臺的欄目設計應盡可能考慮學生的參與機制,考慮學生的興趣和課程特色的呈現,使學生能保持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學習的熱情。參與式設計模式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因此,專任指導教師在學習論壇中擔任各個論壇的版主,進行論壇類別管理、版面管理、用戶登錄管理、用戶注冊管理、帖子管理等。

篇8

關鍵詞:針織服裝; 設計; 工藝; 課程革新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course of knitwear design & technology

Song Xiao-xia

( College of Fash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course of knitwear design & technology was profound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Mai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course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view of combin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art. By these methods, students’ interests were greatly aroused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strongly improved.

Key words: knitwear; design; technology; course innovation

由于針織服裝以其特有的自然與彈性、豐富的肌理效果與質感愈來愈得到人們的青睞,大有與梭織服裝平分秋色、并駕齊驅之勢,《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已成為高等服裝院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一門新興專業必修課程。

筆者擔任服裝設計專業本科生《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課程教學已有十年,期間對針織服裝的教學進行了多方位、多渠道的嘗試,制作了多媒體CAI課件,嘗試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激發學生潛力的教改措施,并與世界知名的電腦橫機制造商STOLL公司緊密聯合,潛心拓展法國力克款式設計CAD系統在針織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確保學生學到最新的針織設計與制造知識,承擔上海市教委21世紀新教材建設項目《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針織服裝設計》一書已于2006年3月在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獲得讀者的一致好評,由于在針織服裝教學方面的突出表現獲得校教學成果二等獎。以下是筆者在《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課程革新與建設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成果。

一、《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課程教材建設

鑒于針織服裝的發展日新月異,而目前國內市場上系統深入地介紹針織服裝的最新設計的書籍較少,而能站在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角度上詳細闡述針織服裝不同于梭織服裝的創意設計的書則更加匱乏,因此決定撰寫一本能將針織服裝款式與色彩設計緊密結合,系統介紹從紗線至成衣――貫穿針織紗線、面料、成衣全流程的與市場密切接軌的專業性、實踐性、前瞻性教材。

國內目前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方面的同類教材一般側重于介紹針織服裝的工藝和針織服裝設計的基本原則兩大部分內容,突出了全面性與系統性。在講述針織服裝的工藝時側重于針織物的組織結構、收放針數的算法和裁剪工藝圖,缺乏針織服裝設計方面的內容,無法滿足服裝設計專業本科生的需求。在講述針織服裝的設計時,突出針織服裝不同于梭織服裝的特性方面的設計深度不夠[1],在強調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方面力度不夠,豐富性、生動性和創意還需加強。

筆者結合十年教學經驗,正在撰寫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針織服裝色彩與款式設計》。本教材力求做成一本覆蓋針織服裝款式與色彩設計從紗線至成衣全流程的注重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實用型、權威型教材,使用對象為服裝設計與工程、服裝藝術設計本科生,并同時推出配套操作演示光盤,便于學生課后能及時復習、進行強化訓練,并包含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擴充性資料的使用方案,包括實際操作案例多媒體CAI課件和針織服裝設計素材庫,包括針織紗線庫、針織面料庫、針織服裝零部件庫、最新針織服裝款式庫,注重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

為兼顧各大院校的教學特點以及側重需要,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性與系統性的論述,在內容的深度與精度上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予以充實和加強。本書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圖文并茂。由于服裝類學生毫無針織基礎,需要填補該方面空白,本教材將首先講述針織物的基本組織結構、編織原理、針織機械與針織物的特性,使學生對針織物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接著闡述針織服裝不同于梭織服裝設計的特點,從針織原料――紗線開始介紹如何根據紗線、組織結構、服裝款式的特點來進行針織服裝的設計,討論三者間的對應關系和內在聯系,強調針織物全成形的可能性,探討如何在設計與工藝間緊密融合。由于針織服裝的種類較多,本書主要講解目前款式變化快、強調時尚元素的針織毛衫、針織T恤、針織休閑運動服的設計[2]。

二、圍繞課程建設展開多項教改措施

1.加大服裝CAD系統在《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課程中的應用

我校有全球最先進的兩大知名服裝CAD軟件――法國力克和美國格伯,其中法國力克款式設計CAD軟件已有四屆學生學習并針對校外培訓,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心得,并編寫了完善實用的講義,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并利用款式設計CAD系統建立了生動逼真的針織紗線庫、針織面料庫、針織服裝零部件庫、最新針織服裝款式庫,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設計素材。

2.課程教學隊伍和教改教研項目建設

在本課程教學隊伍建設中制定了合理的中青年教師培養計劃,目前一名骨干教師正在攻讀針織服裝方向的博士學位,培養青年教師參加針織服裝方面的技能培訓,與德國STOLL電腦橫機公司、上海春竹服裝有限公司等進行產學研方面的多方位合作,要求教師深入針織服裝企業學習與市場、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最新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成立針織服裝設計工作室,更好地突出本課程的應用型特色。

目前正在進行的教改教研項目為在教學中探討提高針織成衣設計創意的手段以及針織服裝肌理效果的展示方法,并指導學生在電腦橫機和手工鉤編中尋找針織服裝創新設計的方法。教學改革包括針織面料認知[3]、針織服裝設計、針織服裝工藝與制作三大板塊內容,立足于針織服裝設計全面性與系統性的教學,在內容的深度與精度上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予以充實和加強。本課程配合有針織服裝設計與制作兩周實踐教學環節,可強化學生對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的理解和認識,并大大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3.實現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加大針織時裝設計師的培養力度

我國目前的針織服裝設計教育存在設計與工藝脫節的情況,而現在我國針織時裝品牌正致力于品牌價值提升與產品附加值升級,市場上極度匱乏優秀的針織時裝設計師,培養針織時裝設計師的關鍵在于針織時裝的設計創新和工藝創新教學。在傳統觀念中,針織面料的可塑性一向較弱,柔軟、易變形、不易后整理、略顯沉重;色彩稍顯暗啞,難以呈現豐富的花紋與圖案。但現在不同了,柔軟的針織面料可以在結構上出神入化,不再是過去的單純造型,獨具風格的圖案、色彩自成一體。在針織服裝設計的教學中要結合新的工藝和技術,創造出新的時尚面料和各種令人稱奇的設計造型。

針織時裝設計師應該從一開始就掌握針織的特性、質地和風格,在此基礎上再培養設計的技術與藝術,這樣設計師才能擁有足夠的底蘊面對未來的設計任務,并不斷地自我提高。由于針織的易變形性,在設計過程中不同的工藝將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這就要求針織時裝設計師要在具備優良設計能力的基礎上精通工藝用以支持設計。

4.校企合作,實現與企業的無縫鏈接

面對中國針織時裝設計人才的現狀,當今的服裝院校對于設計師的培養需要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引入互需互動、效益互利的產學合作教學機制[4]。

(1) 介入式:學院和企業的人才相互介入,互教互學,相互滲透,產學結合。

(2) 品牌式:重視品牌的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調動師生的創作靈感和激情,并使之轉化為企業品牌創意。

(3) 企業式:學校把實習場所轉移到企業生產線,企業將生產基地延伸到校園。

(4) 創業式:吸納企業的創業基金,組織學生邊學習邊進行創業嘗試。

(5) 訂單式:學校與公司簽訂聯合辦學委托培養協議,實施訂單式培養;根據其崗位的實際需要就學生的研修課程作全方位的整合,使教學極具目標性和針對性,將學生進入企業后的實踐轉化時間提前在校內完成。

三、扎實做好內功,積極進行教學條件建設

1.積極進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擴充性教學資料建設

擴充性資料包括教師制作的實際操作案例多媒體課件,包括針織服裝的視覺創意手法課件、針織服裝效果圖的表達課件、手工針織服裝設計課件等,應用計算機輔助服裝款式設計軟件制作的針織面料庫和服裝款式庫,手動橫機操作方法光盤和針織系列服裝展示和大賽錄象等,在教學過程中可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實踐性教學環境建設

建立專業針織服裝實驗室,配置3G、6G、9G、12G、14G各機號的手搖橫機、提花橫機、小型電腦橫機、套口機等,使學生對針織服裝的制作有感性認識,提高動手能力。

3.構建網絡教學環境

針織服裝款式設計部分課程在多媒體教室上課,計算機輔助針織服裝款式設計部分在服裝CAD專業機房上課,采用電子教室使教師機可對每臺學生機單獨實施控制,并建立每位學生的文件夾,能進行網上電子點名、文件分發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教學。

在本課程的教學中積極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講解高新科技在針織服裝設計與制作中的運用,比如應用法國力克款式設計CAD系統進行針織服裝的設計,給同學講授采用電腦橫機編織針織服裝的效果,并播放有關實際錄像。在教學中積極嘗試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如針織服裝的視覺創意手法等課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國目前的時裝設計師偏重于藝術設計,對于工藝多少缺乏全面的了解,這個問題對于針織時裝設計師而言尤為嚴峻。因為梭織時裝設計師的設計是從面料開始的,而針織時裝設計師的設計是從紗線開始的,包括織造、染整等諸多工藝,從設計到成衣制作整個工藝鏈條相對較長,這就要求設計師在制作過程中能夠起到監控與調整的作用。針織的整個工作流程包含相當大的工藝技術含量,這不僅僅是藝術審美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設計師需要做的包括選擇流行紗線、確定工藝種類、熟悉藝術風格、把握時尚趨勢。《針織服裝設計與工藝》課程一定要注意藝術設計與工藝技術的相互融合,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針織服裝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傅麗.針織服裝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陜西教育.2009.7

[2] 吳益峰.談創新針織服裝的設計.江蘇紡織.2004,11:26

[3] .淺談針織服裝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廣西紡織科技.2009,4:75

篇9

1.1知識目標

(1)鉆探設備器材的認識與運輸。包括1)認識常用的鉆探設備器材;2)掌握設備運輸的常識與要求。(2)場地平整。包括1)掌握場地平整要求;2)掌握預防山洪等自然災害知識。(3)設備安裝。包括1)掌握鉆機、鉆塔、攪拌機等輔助設備的安裝技術要求;2)掌握安全防護設施、器材知識;3)掌握防雷電及避雷針安裝知識。(4)鉆探記錄。包括1)掌握原始報表記錄方法;2)掌握巖心(土)整理要求;3)掌握鉆桿柱組合知識;4)掌握鉆孔設計書的知識;5)掌握鉆孔質量指標要求;6)掌握校正孔深知識。(5)成孔作業。包括1)掌握鉆探設備主要組成;2)掌握鉆頭的知識;3)掌握單管、雙管鉆具結構知識;4)掌握繩索鉆具的結構及工作原理;5)掌握鉆進規程參數;6)掌握常用取土器的結構和使用方法;7)掌握沖擊回轉鉆進的基本知識;8)掌握水井成井工藝。(6)孔口作業。包括:1)掌握專用工具使用知識;2)掌握提引器使用知識;3)掌握高空作業安全知識。(7)孔內故障的預防與處理。主要指掌握常見孔內故障處理知識(8)場地恢復。主要指掌握場地恢復要求。

1.2能力目標

(1)專業技能。包括1)能制定運輸方案和裝車;2)能平整場地,修建安裝鉆探設施的基礎;3)能根據場地條件修建泥漿池和循環凈化系統;4)能安裝避雷針和施工現場的防護設施;5)能填寫原始班報表;6)能整理和擺放巖心(土)樣品;7)能標識巖心箱、填寫巖心牌;8)能丈量、記錄鉆具長度;9)能丈量機上余尺;10)能根據工藝要求準備單管、雙管鉆具;11)能使用取土器取土;12)能組裝調試繩索取心鉆具;13)能使用孔口專用器具擰卸鉆桿和鉆具;14)能摘掛提引器;15)能擺放鉆桿和鉆具;16)能根據施工狀況預防孔內事故;17)能使用惰性材料進行堵漏作業;18)能恢復施工現場(2)方法能力。包括1)具有科學精神、能在科學思想指導下,以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2)具有自主學習能力,能根據工作需要不斷地獲取新知識和新技能;3)具有收集、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4)具備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5)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一定的創新能力。(3)社會能力。包括1)在學習、工作和社會活動中具有較強的責任感和自律意識;2)能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具有較強的表達能力;3)具有較強的團隊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4)具有安全生產及環境保護意識。

2課程設計思路

2.1教學內容設計思路

本課程是在對地勘企業進行調研的基礎上,與有關專家共同對鉆探崗位群進行工作任務分析后,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并參照地勘鉆探工國家職業標準,企業制定的工作職責和崗位規范等確定教學內容。根據地勘企業鉆探工藝的典型工作任務,對鉆探工藝理論知識與實訓操作知識進行優化和順序化,設計了8個學習情境:開鉆準備工作;鉆探記錄;鉆孔與取心作業;沖擊回轉鉆進;水井施工;孔內事故的預防與處理;終孔及簡易水文地質觀察。

2.2教學組織設計思路

(1)行動導向、任務驅動。教師通過教學設計與組織、情景設計、提出問題、指導與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一般分組學習,在行動導向的任務驅動下,收集信息,進行咨詢和決策,通過分析和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形式,學習鉆探工藝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在此過程中培養和提高職業素質。(2)教學內容合理序化。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根據鉆探崗位的實際工作任務,基于工作過程,對鉆探工藝涉及的工藝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知識進行由淺入深的優化和由簡單到復雜的合理序化,使教學內容更符合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認知規律。(3)教學方法多樣化。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本課程采用了引導文法、案例法、模擬訓練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和現代教學手段,輔以較多的實例、實物、圖表及實境視頻等教學資料,提高教學效果。

2.3教學模式設計思路

為了實現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革新了教學模式。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都發生了變化。在此過程中,探究、學習和應用知識,培養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別的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

3課程內容

篇10

【關鍵詞】課程群;建設誤區;建議

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根本任務,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根據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和需求,教育部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簡稱質量工程),就是以提高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為目標,加強內涵建設。課程作為構成專業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基本單元,是形成專業培養規格的基本構件,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基點,探索課程群的建設問題是高校面臨的實際問題。

一、課程群的界定

探索課程群建設,首先面臨的問題是課程群的界定,即課程群內課程的選擇與安排。目前高校陸續開展了課程群或課群的建設,但是課程群作為若干門相關課程的集合,實際由哪些課程組成課程群進行建設,各高校的理解差異較大。任何一種課程組合都有組合的目的和理由。目前比較多見的有科研型課程群、問題型課程群和教學型課程群。

有的高校將同一學科下不同研究方向上的若干門課程組合成強調科研取向的科研型課程群,通過整合課程資源,集中相關優秀教師和科研成果,打造學科優勢,提升學校品牌。但是,課程群內各門課程往往歸屬不同院系,不容易進行整合,課程群的評估和管理非常繁瑣,雖然評估和管理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但這無疑會增加成本降低效益。同時,課程群內的各門課程不是針對同一教育對象開設,而是針對不同院系和不同學科門類的學生開設,學生們仍然還是學習原來的那些課程,對教學受益不明顯。既然課程群對教學效果的提高并不明顯,交易成本又昂貴,那么就沒有必要以課程群建設的形式來實現抬升學科平臺的目的。

有的高校為解決某個現實問題,根據問題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以課程群的形式組合相關學科,形成攻關合力的問題型課程群。在院系劃分和專業設置由學科取向向行業取向轉變的大趨勢下,這是一種前瞻性的思維和創造性的實踐。但是,學校教育功能通過課程這個中介實施,人才培養目標通過課程教學實現,課程群作為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載體,主要是指向教學的,如何通過課程群的建設來培養學生,這本身就是一個難題。而且科研早已從教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了一項相對獨立的職能,如果要解決某個現實的社會問題,可以通過科研立項的形式來完成。

可見問題型課程群或科研型課程群雖然其存在和發展的理由充分,但教學意義不強,而且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更有效率地實現功能或目的。

課程群界定的主流還是指向培養某個專業的學生的教學活動。由于知識的專業化與綜合化的雙重趨勢,在學科課程當中造成知識的交疊,同一類知識可能出現在不同的課程之中。從學生角度而言,這種重復造成時間和精力的浪費,如果講授教師的觀點不一致,而又沒有恰切的解釋,也會造成學生對某一類知識理解上的混亂。人才培養目標所要求的學生的知識結構需要通過課程群的建設來完善,培養復合型人才需要跨學科、跨專業的課程組合為課程群,因此,教學型課程群因其重要的教學意義應當成為高校課程群建設關注的重點。

課程群應是培養某一專業素質和技能所需要開設的課程集合,課程群的建設不能只見“課程”不見“人”,離開了一定的施教對象,課程間內容的整合因喪失針對性而失去意義,構成課程群的各門課程應有針對性,為同一施教對象所開設。所以,課程群是為了完善同一施教對象的認知結構,而將本專業或跨專業培養方案中若干門在知識、方法、問題等方面有邏輯聯系的課程加以整合而成的系列課程。課程群內各門課程之間的內容縱向上有承啟關系,橫向上有內在的聯系,但又自成體系。從理論上看,這樣的課程群建設有利于培養立體思維和整體觀念,有利于以更高的效率和效益達到培養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目的。

二、課程群建設的誤區

1.將建設優秀課程作為課程群建設的重要目標

課程群建設有別于單門課程的建設,單門課程建設是從微觀角度,對某一課程內容、組織進行建設,講究內容的系統性、內容組織的科學性和課程實施的有效性;而課程群建設則立足于課程群的系統性,在對課程群內容重組時,刪除課程間重復的內容,更有效地整合師資、教學內容、實驗實踐資源等,提高教學效率。所以,優秀課程建設有別于課程群建設,將課程群中的某門課程建設成優秀課程不能成為課程群建設的重要目標。

2.群內課程組合任意

課程群建設以立項的形式進行,但還處于自由申報、集中評審的狀態,沒有對課程群的建設進行科學的規劃,考評體系也不健全,課程群內課程的選擇與安排容易出現投機的強強聯合、強行聯系,或者大雜燴、拼盤式的課程組合,并且難以直接甄別。這是課程群建設的焦點和難點。課程群建設基于系統角度,根據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規律進行建設的,只有基于某一學科的所有課程進行內容的整合、結構的優化等,才能形成課程群建設的規模效益,才能刪除某一學科領域的重復知識、增加學科發展的最新內容。

3.課程群建設內容過于寬泛

目前,一些高校課程群建設內容過多,涉及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建設、實驗室建設甚至專業建設等,內容過于寬泛必然造成難以抓住重點,雖然課程群建設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有內在的聯系,但其目標不同,著力點也不一樣。這樣極易造成課程群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間的混淆,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課程群建設是對其所含課程的再編制與新設計,包括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它是基于課程群基礎上的整體建設,目的是提高課程群建設的效率。

三、課程群建設的建議

1.注重群內課程內容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