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5 07:17: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程思政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目前高校進行教學改革的熱點之一就是“課程思政”。為了培養復合型的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的專業課教師必須利用好課堂教學這樣一個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要讓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1]。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課程思政必須要把育人育材和傳道授業解惑有機統一起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工作,最終是要解決“如何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藝術專業課教師要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思政資源,把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做人做事的道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融入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從而激勵藝術專業學生自覺地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國家及其民族事業中,著力培養擔負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有擔當、有本領、有理想”的“三有青年”[2]。要時刻注意對學生進行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教育,并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從而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最終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3]。目前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空間設計專業(包括室內設計和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校生為300人左右,這些藝術類學生往往比較自我和懶散,同時他們的文化課基礎也比較差。由于高職院校對藝術生的考核更側重于對其藝術素養的考核,使得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更加明顯。筆者在藝術專業課教學中積極拓展了較多形式的思政課教學內容,并取得了良好的授課效果。為了進一步了解本校藝術類學生對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感受,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精心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對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空間設計專業大三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
1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8級空間設計專業(包括室內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參考相關文獻[4],結合本研究相關內容,精心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該問卷的著眼點包括學生對思政內容進入大學專業課程必要性的觀點、態度,對專業課程講授思政內容、講授方式的看法,對專業課程中引入思政內容的建議等內容,問卷包含4個單選題和1個多選題,涵蓋內容豐富全面。通過在課堂上發放問卷并且當堂回收的調查方式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共發放135份,回收130份,回收率為96.3%,其中有效問卷為125份,占實際回收問卷量的96.2%。最后,使用Excel2010對問卷數據進行匯總和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學生對思政內容進入大學專業課程必要性分析。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空間設計類專業大三學生對思政內容進入大學專業課程必要性的看法是:44%的學生認為非常必要,50%的學生認為有必要,6%學生表示無所謂。由此可以看出,絕大多數藝術專業學生還是認為有必要把思政內容引入大學專業課程教學中。僅有極少數的藝術專業學生對課程思政抱有無所謂的態度[5]。2.2學生對進行課程思政的態度。對思政內容進入大學專業課程的態度是:59%的學生表示非常歡迎,36%的學生表示還好,5%的學生表示無所謂。由此可以看出,絕大多數藝術專業學生還是愿意讓專業課教師在講解專業課程的同時進行課程思政。多數學生對課程思政表現出很高的學習興趣。僅有極少數學生對課程思政感到毫無興趣。2.3學生對課程思政作用的看法。對專業課程思政作用的看法是:76%的學生認為有用,能夠給予他們積極向上的思想指導,使他們能夠正確地待人處事;19.7%的學生認為一般,學校有這方面的要求,那么聽聽也無妨;1.6%的學生認為沒有用處,思政內容都是很理論性的,在實際生活中沒有用處;2.7%的學生表示不清楚。由此可以看出,約有76%的藝術專業學生還是認為專業課程思政的內容可以使他們明辨是非,感悟社會,從中受益匪淺。約有20%的藝術專業學生認為課程思政是學校的硬性要求,聽聽也無所謂。僅有極少數學生認為專業課程思政對他們沒有任何幫助或者不清楚課程思政的作用。2.4學生對專業課程講授思政內容方式的看法。對專業課程講授思政內容方式的看法是:37.7%的學生希望老師每節課在講專業課內容之前先講一些思政內容;49.2%的學生則希望老師可以在講解專業課程具體知識點的同時穿插性地講授一些思政內容;8.2%的學生則希望老師每次專業課結束前,結合課程中的一些知識點總結性地講授一些相關的思政內容;4.9%的學生則認為無所謂。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藝術專業學生希望老師在講解專業課內容之前講解一些思政內容,或者是老師在講解專業課內容的同時融入思政內容。少數同學希望老師在專業課程結束前講解思政內容。僅有極少數學生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2.5學生對專業課程中引入思政內容的建議。對專業課程中引入思政內容的建議是:30.3%的學生希望專業課程中引入思政內容的形式多樣化一些;15.4%的學生希望能夠多些互動;14.5%學生則希望課外活動多舉行一些;25.8%的同學希望老師可以多針對當下的時事熱點進行思政內容的講解;14%的同學希望思政內容和專業內容能夠結合得更加緊密一些。由此可以看出,希望課程思政的形式更多樣化的學生人數最多,其次是希望課程思政結合當下時事熱點的同學人數較多。除此之外,學生還認為課程思政可以多舉行一些課外活動,并且和專業課的結合更加緊密。
3討論與總結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是國家首批示范性高職院校,也是“雙高計劃”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學校鼓勵專業課教師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并且取得良好效果。與思政課程有所不同,課程思政主要是根據專業課的教學內容融入思政元素。這樣使思政內容就不會顯得突兀,也不會使學生產生抗拒心理,從而達到專業課程授課中的育人效果。課程思政的目的是使大學生意識到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并努力實現自我發展,并且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和努力實現自我價值。藝術專業學生作為一類相對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往往比較自我和較為敏感。這些學生動手能力相對較強,但理論知識的積累相對欠缺,因此,專業課程中引入思政內容對藝術專業學生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筆者根據此次問卷調查結果和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對藝術專業課程思政作出如下的總結及教學反思:3.1提升教師人格魅力,增加學生學習興趣。高校專業課教師在教導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同時,教師本人也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專業課教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并以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和崇高的敬業精神去感染和教化學生。通過提升專業課教師的人格魅力,增加學生學習課程思政的興趣[5]。學生一旦有了學習興趣,他才會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漲的學習熱情,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2關注學生需求,提升課程思政的價值感。專業課教師在設計和安排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時應該著眼于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實際,增加課程思政對學生的吸引力。專業課教師在講解課程思政的同時還要適當補充時政材料和結合當下時事熱點,從而使得課程思政既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又能達到育人的效果。最終提升課程思政的價值感。3.3教學形式多樣化,增加學生參與度。課程思政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價值理念等)融入到各門專業課程中去,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舉止等。高校專業課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多種形式的授課方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這樣能夠幫助專業課教師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5]。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43-46.
[2]施小英.大思政格局下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的探索[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2):117-120.
[3]劉寧.藝術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今傳媒,2020:143-144.
[4]李欖.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的調查分析——以嘉應學院為例[J].科教文匯,2019,5:68-70.
[5]鄭新瑜.高職高專學生思政課獲得感調查研究與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6):270-271.
篇2
關鍵詞:高職院校;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課程思政
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急需一大批具備軌道交通運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無論是行車調度還是車站值班員,都需要掌握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技能,為培養高素質、強技能的人才,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注重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課程簡介
《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是高職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的一門兼具理論實踐應用的專業核心課程,是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理論與生產實際聯系最緊密、在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培養方面起支撐作用的課程[1]。該課程以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職業能力的培養作為目標,根據學生主要就業崗位需要的行車技能進行教學內容整合。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熟練使用各類行車設備,規范完成正常情況下和非正常情況下的行車作業,掌握行車指揮和調度工作的方法,及時妥善地處理行車過程中的突況,具備行車調度員、車站行車值班員和信號樓值班員的基本工作能力[2]。
2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構建
2.1合理設置教學目標
傳統的課程教學目標注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在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下,適當增加思政育人目標,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新時代青年所肩負的光榮使命,促進自身全面發展。將價值導向與知識傳授相結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挖掘德育資源滲透到教學活動中[3]。明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愛黨愛國的正能量,培養學科精神。知識目標:了解行車組織工作要求與特點;熟悉調車作業的基本要求;掌握軌道交通正常情況下和非正常情況下的行車組織的基本方法;掌握行車指揮和調度工作的方法,會編制列車運行圖。技能目標:具備各行車工作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及時妥善行車過程中的事故處理工作;能進行各種情況下的調車、行車指揮和調度;能排列進路,辦理接發車作業;能夠進行各項施工計劃的組織;能熟練使用各類行車設備,規范完成正常情況下和非正常情況下的行車作業;能根據已知資料編制列車運行圖(手工繪制列車運行圖和電腦生成列車運行圖)素養目標:遵守、履行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意識;具備較強的安全意識和崗位責任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形成愛崗敬業、吃苦耐勞、遵章守紀的良好習慣;具備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協調溝通能力,敏銳的問題識別及處理能力。
2.2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
首先,立足教材充分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結合職業崗位定位對知識點進行重構整合,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確定了職業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三段遞進式思政主線。例如在學習行車設備時,讓學生了解設備制造工藝,利用中國城軌發展史,中國城軌設備國際地位,多項核心技術實現自主研發,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比如在講解行車事故案例時,可以從2011年上海地鐵十號線的列車相撞事故等真實案例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4]。在行車調度指揮的章節中,嵌入優秀的行車調度員的先進事跡,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和崇高的職業道德素養。
2.3重構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在傳統的知識能力評價基礎上增加思政評價,將思政教育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采用全過程的數據化信息采集[5],通過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和企業導師評價,建立一個涵蓋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全方位立體評價體系。具體的考核評價體系如下:一是形成性考核,占總分比例為30%,將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課堂出勤和表現、學習態度等作為考核內容,由教師進行評價;二是過程性考核,總占比為40%,將學生的實訓過程、在小組項目中的表現、任務完成情況等作為考核內容,由學生互評和企業導師進行評價;三是終結性考核,總占比為30%,將學生的最終卷面成績和大作業完成情況作為考核內容,重點關注學生在團隊中的合作、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現。
3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課程思政不是課程內容和思政元素的簡單疊加,而是要以潤物細無聲為思政融入原則,在講解知識的同時將思政元素點自然帶入,既不會打破課程本身的教學思路,也不會讓學生感到突兀難以接受。因此,課程的教學內容與選擇的思政點的融合度要高,學生沒有被說教的感覺,能夠自然而然地吸收和理解。本課程通過案例法和情境教學等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導,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調動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對他們職業素養的養成和價值觀的建立起到積極作用,從而實現育人目的[6]。課程的整體思政教學設計如表1所示。在思政教學實施過程中,采用三段式授課過程,分為課前導學、課中引學和課后拓學三個環節。課前結合課程內容以了解行業內的模范事跡作為思政導線,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查閱資料和在線測試等方式,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課中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目標,在游戲通關、角色扮演和仿真訓練等情境教學中,貫穿培養學生嚴謹規范的工作作風[7]。課后拓展學生的認知面,開拓眼界,通過一線企業導師的講解,樹立榜樣,培養學生的職業理想。下面以“電話閉塞法”為例,對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進行分析:課前感思政,教師通過課程平臺,下發課前學習任務單,了解電話閉塞法的基本內容,嵌入優秀的調度員和值班員先進事跡,讓學生感受榜樣的力量,引發學生對于專業的熱愛和自豪感,樹立職業理想。課中教師點評學生的線上預習情況,并進行總結,隨后通過一段動畫,引入知識點電話閉塞法,通過真實事故案例,引起學生對于行車安全性的重視,引發學生對于事故原因和如何避免事故發生進行討論。隨后結合導入部分的真實案例,課堂上采用游戲通關的方式,讓學生嘗試梳理出電話閉塞法的程序,最后結合學生的游戲通關情況,教師展示電話閉塞法的作業程序。電話閉塞法會涉及行車調度員、行車值班員、站務員和司機等崗位,為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和溝通表達能力,采用角色扮演法,由各小組演示電話閉塞法的作業過程。小組間互相拍攝視頻、記錄,對比總結相互評比。學生通過以上課堂體驗式學習環節,培養學生嚴謹規范的職業素養[8]。課后拓思政,為深化認知,學生在此階段需要反思回味模擬演練過程中的收獲和不足之處。通過去地鐵運營公司參觀實習,親臨現場,與企業導師進行交流,切身體會電話閉塞法的重要性以及具體操作過程。通過以上活動環節,學生與學生、教師和企業導師之間形成了緊密的溝通渠道,在交流中不斷加深思政育人的效果。
4課程思政教學資源開發
為配合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實施,應根據教學任務的需求對資源內容進行開發。對于理論課程,應結合課程知識點所涉及的崗位、行業、國內和國際等角度。挖掘視頻、圖片、動畫、案例等互動性強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參與度的同時,加深學生對專業的認知深度,拓寬認知廣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于實踐課程,教學資源開發以過程引導為主,讓學生在實操過程中感受思政元素的內涵。在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課程思政資源開發中,依據國家高職城軌運營專業的教學標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職業崗位規范,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圍繞講好身邊榜樣的故事,講好軌道交通行業發展的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以視頻、動畫和案例等載體形式,融入專業發展前沿知識、優秀行業者的模范事跡、行業真實案例等,讓學生切身感受工作現場的流程和規范,體會軌道交通行業者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勵學生錘煉勞模、工匠品質,德技雙修[9]。
5結語
課堂思政對專業課教學是一種新的體驗。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更注重知識的傳遞,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多數情況下是被動的。而思政相當于是教師、學生和專業知識三者之間的融合,教師的智慧、愛心和耐心是課程思政得以實現的根本。在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的課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結合起來,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養,思想境界得到升華。課程思政的探索道路還有很長,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做同向同行的榜樣,才能培養出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趙珍祥.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課程教學方法實施效果分析[J].大學教育,2018(10):3.
[2]李俊輝,黎新華.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當代職業教育,2015(7):3.
[3]史小俊,宋烺.城市軌道交通電話閉塞法行車組織優化[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4,17(7):4.
[4]劉梅.高職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實踐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以《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為例[J].農家參謀,2020,No.663(15):158-158.
[5]田惠,曹炯.高職公共英語實施課程思政的探索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6):4.
[6]李俊輝,夏宇.高職課程思政“四維五解六步法”實施路徑研究與實踐——以《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課程為例[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53-57.
[7]朱明秀.高職院校大思政格局下《圖像處理》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構探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電子版,2020(35):3.
[8]宋茜.高職專業課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課程為例[J].作家天地,2019(19):2.
篇3
關鍵詞:環境化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一、課程內容與思政教學融合的架構
環境化學是環境工程專業基于OBE①理念課程體系中很重要的一門專業課。目前,全國普通高校建有環境類本科環境化學專業點700余個,每年招收新生數萬人。該課程的質量和內涵建設的推進符合一流本科教育的時代需求及生態文明建設所需高水平創新型人才的國家需求。環境化學雖主要是基于化學的理論和方法,但又有別于傳統化學課程的教學重點。該課程是結合地學、生物、醫學等交叉學科技術,以污染物為研究對象,注重將化學理論應用于解決復雜環境工程問題;研究污染物的甄別與表征、生成與釋放、環境賦存與歸趨、轉化與代謝、毒理效應與健康影響以及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的一門課程[4],同時,環境化學也是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保護人體健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學科,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多介質體系,涉及氣、液、固等不同形態與尺度的污染物;(2)多專業覆蓋,涉及農業、冶煉、化工、交通等不同行業所導致的污染問題;(3)潛在危害性,涉及影響人體及生態健康的污染物的暴露,污染危害性和風險性評價、預測與防治;(4)復合性,資源—經濟—社會多系統融合,復合污染及多樣化解決手段;(5)區域性,污染問題的地理空間差異,區域的環境、生態污染差異;(6)全球性,污染物跨媒介、跨界和跨區域遷移,影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環境化學以化學理論為主線,涉及普通化學、大氣污染控制、水環境污染、土壤污染、綠色修復等諸多學科與方向,從環境、環境污染問題、環境污染治理三個方面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理論與原理的掌握、理論應用于解決復雜環境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以及環境可持續發展思維的培養,這些都為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科學發展觀[5]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有效載體與實踐途徑。
二、環境化學思政教學實踐
本課程基于“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全方位將思政內容融入教學實踐。采取課堂理論授課與學生課外拓展學習并重的模式,將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內涵作為主旨思政內容與環境化學基本理論、原理與方法進行有機結合,實現以下思政目標:首先是在專業理論知識的歷史沿革與發展中體會文化自信;在案例教學和拓展自主學習中了解我國對環境問題基礎理論的持續探索和偉大實踐,深刻體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在專業領域深刻領悟并踐行生態文明建設,培養高度的人類環境憂患意識、環境保護責任感和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并能夠基于環境化學的新方法、新理論的拓展學習,對經濟—社會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內涵和系統分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總結
篇4
關鍵詞:藥理學;混合式教學模式;課程思政
為解決如何掌握諸多信息化手段,如何將信息化手段更好地融入教學全過程等問題[1],研究團隊自2014年起開展了藥理學課程改革的探索和實踐,2018年成功申報護理藥理學山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經過深入研究現代多媒體技術應用與傳統教學理念、方法的深度結合[2],構建了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培養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即“線上—線下—行業”三位一體,“理論—實踐—拓展”三段漸進,問題驅動、課賽結合、線上線下、過程評價互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現總結如下。經過多方調研,對護理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進行分析,遵循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對從事崗位工作所需知識進行整合和序化,以用藥護理所涉及的專項技術模塊為主線進行項目化課程開發,將課程內容整合為7個模塊。針對7個模塊的知識特點及要求,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藥物相關概念及處方等基礎知識為第一模塊,采用傳統教學法;臨床常見疾病用藥等知識更新快且學生不易學懂分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模塊,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法;受場地及設備影響,無法開展的實驗項目為第七模塊,采用行業情景體驗模式,如借助模擬病房使學生真切感受崗位情景[3],從視覺上增強認識,進一步熟悉用藥護理全過程(見表1)。課程組教師秉承以學生為中心原則,將不易懂、難講清、看不到的解剖結構、藥理機制、臨床應用等細化成知識點碎片,以工作中常見崗位任務為主線進行可視化教學資源開發,通過課件、臨床病例、動畫、虛擬仿真、習題、測試等生動地呈現,再根據學生學習特點及模塊任務,按順序上傳到課程云平臺,讓學生在崗位情景中學、在形象生動的案例中學、在小組辯論探究中學、在師生交流互動中學。
1課程實施
1.1課前學習
(1)教師根據上一周期的測評結果,調整學習小組成員及各組學習任務單;在線課程學習目標、小組劃分詳情及學習任務單等。(2)學生登錄學習平臺并領取學習任務單,明確團隊合作者及本模塊知識點。(3)學生學習由該模塊知識點衍生出的教學案例,觀看課件、視頻、動畫等,并完成課前測試。(4)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和解答,教師在線參與討論并答疑。(5)學生完成該模塊學習測評并撰寫學習報告單(學習到了什么知識,學會了什么技能,還期待學什么)。
1.2課中分析
(1)教師針對線上學習反饋的問題,制訂具體教學流程,包括教學環節、學生活動、教學時間、課程資源、評價方法及應急備選方案。(2)教師以易錯題、學生線上咨詢較多的問題為切入點,進行重難點知識的講解與分析,采用虛擬人體仿真系統等教學手段,確保重難點可在課堂上予以解決與突破。(3)教師創設疾病模型,現場布置各學習小組實踐任務,如辨識疾病,模擬病房等崗位情景,引導學生結合用藥指導類App,小組合作探究,總結藥物劑型、適應證及不良反應;檢驗學習效果,體驗崗位情景,強化職業素養。如在講解抗心絞痛藥時,應用了9類App,并按疾病概述—藥物種類—用藥指導推薦—藥單的順序,分為痛心疾首辨絞痛、別具匠心對癥藥、明心見性巧指導、心開目明推藥單的4個板塊展開教學。(4)教師組織課堂實時考核,提醒學生上傳小組互評及自評成績。
1.3課后拓展
(1)線上:教師根據翻轉課堂的實施效果引導學生進行課后知識拓展,如鼓勵學生上傳自己編纂的藥理知識記憶口訣及宣傳海報。教師定期答疑或聯系資源庫專家進行遠程答疑,協助解決課堂上未完全消化的學習問題。(2)線下:教師依據學生在線時長、各種資源的瀏覽學習時間及學習報告單,定期收集師生意見,統計教師評價、小組互評及組間互評成績,總結反思,以此提升教學效果。
2混合式教學模式與課程思政的結合
在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出現過將簡單知識點反復渲染,用信息化手段強化記憶的“表面信息化”現象,也曾因為堆砌種類繁多的信息化手段而被專家質疑,成為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唯一論”。通過反復召開研討會,明確了適合用信息化手段表現的內容,除了藥理機制需要用動畫等多媒體手段展現外,諸多思政元素的融入和渲染,也需要信息化手段的呈現[4]。如在介紹藥物雙重性時,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搜索,尋找藥品、保健品虛假宣傳和藥品非法添加案例。課上通過視頻展示2018年山東疫苗事件,強調藥物安全對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展示作業作品,并在課后撰寫讀后感及制作手抄報。在介紹用藥護理時,提前學習任務單,并在學習平臺《毒魔》等視頻,督促學生觀看。課上,講解嗎啡的發現史、作用及用途,引導學生合理推導不良反應及中毒解救;課后,帶領學生做宣傳海報,深入社區向群眾介紹藥物濫用及的危害。除理論教學融合思政元素外,也嘗試在實驗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5],引導學生敬畏生命及關愛實驗動物。在開始動物實驗前,引導學生默哀3分鐘,將平等、尊重、關愛的人文素質貫穿實驗教學全過程;課程結束后,引導學生撰寫“感恩動物,善待動物”的文章,并舉辦征文比賽[6]。藥理學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見圖1。
3討論
3.1個性化教育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傳統教學模式不能調整學習進度,學生也無法表達自己的觀點,導致其學習積極性不高,且傳統教學模式普遍重理論、輕應用,不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7]。不同學生因生長環境等不同因素的影響有不同的思想觀念和需求,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課題組通過收集整理學生在網絡學習平臺上操作的數據,分析總結出每位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可更好地實現個性化教育,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目的。
3.2“三位、三段、四融合”混合式教學模式
“三位、三段、四融合”混合式教學模式突破了護理課程傳統課堂和實訓室的時空限制,打通了各教學環節的阻隔,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隨著師生線上線下的配合,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愈發強烈,用藥護理能力及愛傷意識也在實踐中得到培養,達到了情感目標的最優化傳遞。
3.3問題及改進措施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暴露了諸多問題,如學生在完成任務時,面對突發性問題缺乏應變能力,在未來教學中可增加崗位情景練習比重,加強突發狀況處理的訓練,教師主導激勵性評價[8],借助教學平臺實時反饋,掌握每位學生基本情況,隨時調整教學計劃,以提問、糾錯等形式提高教學效果。在小組學習中,學生指出教師指定小組長時,主要依賴測試成績與平時表現,導致身份固化,鑒于此,小組長的任命采用競選方式。在設置教學任務時兼顧了實習生(調查問卷)、實習帶教教師(座談)及患者(電話咨詢)的意見,但由于樣本量不足,有較大偏差。未來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真題實時錄入云班課題庫,增加調查問卷數量及訪談精準度,以期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
3.4展望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分,如何實現教學相長與思政相結合,使思政教學效果深入人心,還需要諸多信息化手段的加持。未來將著眼于青年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挖掘更多鮮活的藥理學思政案例,研究更多信息化教學手段,以期實現二者的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李逢慶.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7(11):108-113.
[2]李天煜,梁繼娟,許子豪,等.跨專業外科學總論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右江醫學,2020,48(4):315-317.
[3]汪海燕.基于工作室的大學生專業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以教育技術專業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20(5):119-123.
[4]李改玲,張晚霞,張酈,等.混合式案例教學在《藥理學》課程中的應用及思考[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6(1):100-103.
[5]張良,蔡丹紅,李玉,等.整合哲學與中醫藥文化探討藥理學課程思政融入新途徑[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19(2):6-8.
[6]趙文英,公衍玲,金青,等.藥理學教學中的“微思政”及實踐路徑探索[J].藥學教育,2021,37(1):59-63.
[7]丁玉梅.基于微課和慕課環境下大學數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創新教育研究,2019,7(3):299-303.
篇5
關鍵詞:新形勢;思政課程;教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進入蓬勃發展的新時期,高等職業教育也呈現出了一片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在高等教育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相關理論課程的開設,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保證學生思想及方向正確性的必要條件。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遇到了許多新的問題。如何順應新形勢,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成為當前必須面對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的現狀及其成因
1.社會大環境帶來的沖擊。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接收信息的途徑日益增多,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類紛繁復雜的信息資源使人們在指拇間就能輕易獲取。大學生正是這場信息盛宴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樂于掌握并分享信息,掌握并積極接受著各種先進的知識傳播途徑。思政課程,作為一種在思想層面上對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引導手段,不可回避的需要與學生在思想上取得共鳴,因此,必然受到信息爆炸的巨大沖擊。其次,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大融合使得人們時時接觸著多元化的價值觀,這也給思政課程帶來極大的挑戰。各國不同的價值取向伴隨著經濟的全球一體化步伐進入了我們的視野,如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就是一個高難度的課題。此外,加上我國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得到顯著提高,可是道德體系建設的步伐稍顯滯后,因此法律法規之外應由傳統的道德進行約束的社會行為中出現了很多讓人們寒心失望的事例。思政課程必須與當下的時事緊密結合,圍繞社會熱點和大學生關注的問題循循善誘,才能充分實現其有效性。
2.課程自身因素的影響。思政課程的特殊定位決定了課程教學的難度較大。思政課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其目的是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樣的標準、定位實質上已對思政課程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這意味著,首先,各高職院校需高度重視思政課程建設;其次,思政課程教師也應明確意識到自身肩負的使命,刻苦鉆研,與時俱進,用自身的努力確保課堂教學效果。可實際上,很多院校在重視專業課程建設的同時,給予思政課程的關注力度是遠遠不夠的;另外,許多思政課教師自身對課程也缺乏正確的認識,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固步自封。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也存在不少問題。許多教師片面追求理論知識的講述,一味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忽略了學生個體性需求及主觀能動性,導致脫離教學實際的同時挫傷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教學模式方面,很多院校的思政課程依然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將課堂局限于教室之內,沒有充分運用社會這個大課堂,注重理論教學的同時忽略了實踐的重要作用,使得思政課教學成果打了折扣。教學方法上,思政課往往沿用著“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缺乏互動。教師向學生單向傳播思政理論知識,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樣單向傳播的教學方式在思政課程的教學中占據一定的比例確實是合理的,畢竟理論知識的傳授是學生掌握課程內容并啟迪思維的先決條件。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決不能成為主導性的教學方式,更不能是唯一的教學方式。課程教學應該是一種雙向的傳播過程,教師引導并啟迪學生的思維,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思政課程尤其如此。否則,很難達成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
3.教師方面的原因。教師自身的知識面和因循守舊的教學態度同樣會給思政課程教學帶來負面的影響。思政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教師不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經驗,就難以滿足教學活動的各項需求。可是許多教師自身的知識面過于狹窄,又缺乏對這一問題的正確認識,自然很難掌控雙向傳播下互動活躍的課題。有的教師缺乏思政課程須緊密貼近時代的概念,一套教案甚至可以用上幾年。這也是導致思政課程教學效果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原因。
4.學生方面的原因。大學生正處于身心完善的關鍵時期,當今社會信息的高速傳播使得學生得以掌握豐富的信息資源的同時,大量有害信息和一些腐朽落后文化也進入到了學生的視野,給學生的精神空間造成了較壞影響,甚至直接導致少數學生精神空虛、行為上出現偏失。另一方面,高職學生承受的壓力,也是思政課程教學不可忽視的問題。高職學生的理論功底不足,在學習新的專業知識時難免更為吃力,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較大的學業壓力。我國大學連年擴招,使得高職學生面臨的就業競爭加劇。加上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群,高職學生在學歷方面處于劣勢地位,由此必然會產生強烈的就業危機意識與緊迫感。
正視這些現狀并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對確保思政課程教學效果是有積極意義的。相反,如果思政課程教學脫離實際,變成了空洞的理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缺乏針對性,自然不可能取得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對高職思政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1.思政課程要緊貼時代的發展節奏。信息的高速傳播是信息化社會的必然產物,思政課程需重視并適應這一新形勢下課堂的社會背景,讓其成為教師和學生間思想交流的橋梁。通過引導并啟發學生使用思政的理論知識分析當今大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加深對課程的理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內容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才能有利于提高思政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思政課程教學歸根到底就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因此教學的目標也一定要回到思維的引導上來,引導學生了解社會,并對各種社會現象正確地加以辨識,這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途徑。
2.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須加以優化。新形勢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思政課程教學的需要,應向互動式教學轉化。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照本宣科,學生在課程上處于被動的位置,注意力很難集中到課堂上來,而互動式教學模式強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教與學有機結合,教師的教學有更生動廣闊的空間,學生也能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在這種互動中,不僅課程的知識能得到有效傳播,而且無形中能加深師生間的情誼,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教師的信賴感,進而對學生心理產生正面的影響。這種影響對于實現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思維模式和健全完善的人格是有很大作用的。
教學方法上,也應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豐富知識的同時,也更便于理解和記憶。而且,電子教案、課件與相關的思政課程電子數據資源一起,構建成了一個龐大、共享便捷且經濟的思政課程電子資源體系,從而得以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學服務。
3.提高思政教師的整體素質。教師的個人素質對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甚至學院的生存與發展都將產生最直接的影響。就思政課程的教學而言,需要高職院校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思政教師隊伍。思政教師不僅政治素質要好,業務水平要高,還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背景,并不斷調整和改進自己的知識結構,及時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思政理論成果和理論的應用成果,并將新成果融進課程的教學內容當中。
4.以人為本,貼近學生。思政課程作為一門思維引導學科,其教學的切入點并不是教學內容本身,而是學生的實際。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教學尤為明顯,要關心學生,理解他們所面臨的社會和學業壓力,以他們的自身實際作為教學切入點,切實做到以人為本。思政課程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壓力和困境,將自身利益和社會需求結合在一起,通過不懈努力進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結 語
雖然現在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存在這樣那樣的諸多問題,但是教學過程本就是個在總結和反思中不斷提高的過程。只有正確認清當今新形勢下思政課程遇到的困難和原因,以科學、可行的方式大膽改革,通過在教學改革中的探索和實踐,才能開創思政課程教學的新局面,真正發揮思政課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作用。
參考文獻:
[1] 余波.充分發掘人文內涵 推進高職思政教育——試論當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改革[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4).
篇6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案例教學;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11-0024-03
案例教學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一個方面,這一教學方法的實際運用能否真正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還要取決于對“思政課”案例教學的切實研究和具體把握。本文試以“效果”為切入點,首先從宏觀上論證案例教學法對于“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影響,再從微觀上分析如何把握具體教學環節以提高“思政課”案例教學效果,最后再從客觀上探討“思政課”案例教學效果產生的外在環境支持。
一、案例教學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影響
(一)“思政課”教學面臨的問題
由于思想性、理論性和政治性強的特點,一直以來,高校“思政課”被貼上講政治宣傳、重理論灌輸,枯燥乏味、脫離實際、實效性不大的標簽。有些授課教師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就應該嚴肅認真,于是自覺不自覺走向生動有效的對立面,甚至板起面孔來說教。似乎要保證思想性、政治性就必然失去生動性、有效性,這當然是對“思政課”的曲解。從高校“思政課”的性質來看,其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理論素質,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并最終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人的思想政治素質不是停留在認知層面的,而應表現在世界觀、方法論上,是要落實到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上的。而“思政課”對社會現實關顧不夠,則必然缺乏吸引力和生動性,從而導致教學陷入困境。所以“思政課”一定不是板起面孔進行理論說教和政治宣傳能解決問題的,而應當立足方法論,應當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體現“思政課”的實效性。
提高“思政課”效果,是伴隨“思政課”教學始終的話題。而現今社會,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蕩;社會現實的商業化、物質化、功利化傾向,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大學生思想觀念、人生價值、思維方式和心理狀態等各個方面,他們追求差異、強調個性,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并趨于功利化、現實化,這些使得“思政課”面臨更大挑戰。在重視度、關注度不夠的情況下,提高實效性確實很難。面對現實,如何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成為教育管理部門和授課教師要解決的迫切問題。2005年、教育部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從課程體系到課程內容對原有的高校“兩課”教育教學都作出了重大調整。新課程設置方案的出臺和實施,標志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改革和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新方案實施以來,廣大教師努力提升自身素養,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手段,嘗試科學方法。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作出相應的創新和改進,尤其是在教學方法上所作的大量而有益的改革和嘗試,有效地提高了“思政課”教學效果。
(二)案例教學在提高“思政課”實效性方面的作用
“思政課”的實效性是由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兩方面決定的,現實中,課堂教學仍是“思政課”教學的主要形式。探討生動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研究成為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突破口,其中教學方法改革甚至被“作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命線”[1]。目前在探索、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實踐中,案例教學法逐步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對一個具體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景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具有開放性、啟發性和參與性的特點,是師生之間雙向交流及生生之間多向交流的互動式教學。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潛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它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增強教學情境的凝聚力、提升學生個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促進學生溝通合作,提升群體智能開發方面的作用顯著。它立足于方法論,提供學生認識社會和人生的機會,幫助學生養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減少了理論灌輸的枯燥沉悶,增強了學生的實際能力,可以彌補注入式教學吸引力不強、實效性不高的缺陷,因而成為“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選擇。相關研究也表明案例教學在提高“思政課”實效性方面的作用,如學生通過討論交流,互相協作、互相尊重,不僅拓寬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而且強化了凝聚力,提高了其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2];它還可以啟發、引導學生,培育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其主體意識,使其在主動參與中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3];同時師生共同分析、探討、爭辯、質疑,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并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三)“思政課”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
案例教學能夠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但要真正發揮“思政課”案例教學的效果,又不是簡單易行的事情。“思政課”案例教學不同于大家熟知的法律教育和商業教育中的案例教學,首先應明確,它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獲得某種專門的技術性能力,而是讓學生通過案例教學去認識世界、感悟人生,提高他們分析、思考和解決現實問題的綜合能力。兩者組織過程也有不同,前者尤其是在商業管理課程中,是以案例為主,案例貫穿始終。而“思政課”則是案例與理論結合,案例點綴其中,學生以討論交流形式參與案例教學之中,這一環節是“思政課”案例教學的重中之重,學生討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是“案例”這一教學形式成敗的關鍵。但在現實中,由于對案例教學法本身研究不夠,對案例教學投入不夠,導致案例被廣泛運用到教學中,但課堂教學生動有余、實效不足。所以要克服現實中案例教學存在的這些問題,真正發揮“思政課”案例教學的效果,首先要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研究“思政課”案例教學的特殊要求;同時切實投入到案例教學的研究和教學實際中,具體探索“思政課”案例教學的組織過程,認真把握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思政課”教學效果,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
二、從教學過程探尋“思政課”案例教學的效果
斯科思在1989年就指出,案例教學是非常困難的,它是教學材料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指導者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多層次的相互作用,內部關系是錯綜復雜的。所以教師不能因為現在有了先進的媒介手段,就認為案例教學變成簡單的事情了。“思政課”案例教學也不例外,它的實際效果的獲得,需要教師精心準備和組織。具體來說可以從案例呈現、案例討論、案例總結三個環節來探究“思政課”案例教學的組織。
(一)案例呈現
案例教學活動,先要向學生呈現一個教學案例。至于呈現什么,何時呈現,何種方式呈現,都是值得推敲的。首先,呈現案例與教學內容的相關性要強,否則案例呈現(特別是視頻案例)純粹成為吸引學生眼球,活躍課堂氣氛的環節,而對教學效果意義不大。所以案件的搜集、整理就很關鍵,那些在社會上影響力大的案例固然有其積極意義,但更應重視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案例,尤其是他們同齡人、周圍人身上發生的,這樣的案例最具有影響力、說服力,不能忽視。其次,教師根據講授內容和學生課堂反應情況,決定在何時呈現最佳。案例的作用,有時是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印象;有時是為了增加理論的感染力、說服力;有時是要引導學生進一步去思考、分析。所以案例呈現時機不合適,則發揮不了預期效果,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最后,關于呈現方式,言辭和畫面(動態、靜態)是兩種普遍的課堂教學內容呈現形式,這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在課堂教學中又是不可或缺的。隨著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普及,動態畫面,尤其是視頻播放成了案例教學的普遍方式,視頻以其直觀性、感染性提高了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因而在“思政課”教學中被普遍使用。當然在“思政課”案例教學中,以視頻方式呈現案例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否則以形式的追求取代了教學目標的實現,無疑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的。
(二)案例討論
案例呈現后,通過課堂發言,在班級中進行交流,相互檢驗和修正對案例問題的分析。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是將自己的想法梳理和表達出來同大家分享,可增強他們的成就感。而聽取別人的發言,則可以了解更多的觀點,能開闊眼界、拓展思維。這個環節,教師應調動學生的情緒,將學生帶到案例情境中,讓學生展開激烈討論,甚至辯論,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躍起來,才能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此時教師的作用很關鍵,一方面要能夠激發學生討論交流的興趣,否則學生積極性不高,參與不夠,或者無話可說,會直接影響案例教學的實際效果。另一方面又不能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說,就任其發揮,教師適時介入、正確引導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讓學生討論“青年學生應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時,有學生慷慨陳詞,表現出仇視他國的心態,其激情演說博得班級同學陣陣喝彩。這時作為教師不必立即阻斷學生的演說,但一定要在他演說結束時作引導性評說,告訴學生真正的愛國不是情緒化表達,而是理性的行為。另外,案例中的各種信息對學生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尤其要關注不良信息的影響。如被稱為網絡病毒第一案的“熊貓燒香”案,是幾個年輕人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被判刑的案件。這一案例,能讓學生對于文明合法參與網絡行為認識和思考。而案例中,辯護人幾次提到有單位高薪邀請案件當事人刑滿后到其單位任網絡監管。這一情節雖然不是案例的重點,但也有必要提請學生展開討論。否則學生錯誤接受這一信息,認為正常途徑不能實現的目的,可以通過非正當途徑來達成。總之,討論環節,學生是演員,教師則是導演加總監,不可懈怠。
(三)案例總結
案例呈現、討論交流之后,總結分析十分必要,一是對此次案例教學中學生討論情況的總結,起到糾偏、升華和激勵的作用,課內完成。二是課后對此次案例教學效果的總結,積累經驗、吸取教訓,為以后案例教學提供幫助。這個環節看似無關緊要,卻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是案例教學不斷完善、長效進行的保證,也是對教師責任心的考驗。
三、尋求“思政課”案例教學的外在條件支持
教育本身是雙向互動的過程,所以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實際運用成效,都與運用這一方法的主體所具有的素質類型關系密切。案例教學不是提供案例就能產生效果的,它還是需要教師的全情投入,不斷研究教學規律,精心組織教學活動。對于“思政課”案例教學來說,其效果的產生肯定不是僅依賴教師多年積攢下來的經驗和教學能力即可的。從前面對教學過程的分析看,“思政課”案例教學的效果,更要求教師具備熱愛本職工作的敬業精神、較高的學識水平、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個人人格魅力。當然除了教師之外,案例教學效果也與學生的參與程度分不開。
可見,“思政課”案例教學的成功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的積極投入,這是“思政課”案例教學成功的內在驅動力。而這種內驅力的生成和保持,僅僅依賴教師恪守職業道德和學生秉承勤奮好學精神是不夠的。從人性角度看,激活需求是人的內在驅動力生成和保持的關鍵。因此,要從內在需要滿足的角度,形成各種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努力從整體上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和氛圍,能夠激發教師積極探索研究教學模式改革的熱情,能夠調動學生努力學習、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首先,對教師而言。目前大多學校的評價、考核指標中,偏重于科研,而對于教研關注不夠。由于在教學研究上的同樣付出與在學術研究上的同樣付出,回報是極不對等的,所以教師寧愿把大多精力放在科研上,當然沒有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教研活動中。雖然“思政課”教師也必須注重科研,這對于教學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教育管理部門不能采用厚此薄彼的方式,把教師的精力推向科研。忽視了教學研究,則是放棄了教育的根本。所以為了學校的生存發展,學校應在政策導向上作出調整,能夠讓教師在教研上的回報與科研相同。其次,是對學生而言。學校的教學管理,還是偏重于期末總結性考核,而對平時考核重視不夠。學生自然把精力放到應付期末考核上,對于平時教學過程的參與程度較為隨意。這是應付考試式的學習而非提高素質型的學習,是教育改革一直要解決的問題。如果在考核指標中加大平時學習過程考核的權重,就會引導學生自然地注重對平時學習的參與,因為教育方法“只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即調動教育對象自身的接受能動性、自覺性,“才會對教育產生效用”[4]。這樣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對案例教學的參與熱情就會持續不斷,因為這個過程提供給學生發揮自己優勢、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同時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投入、付出也是有回報的。
總之,教師和學生的認同、支持是關系到“思政課”案例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因素,而這一因素作用的發揮,需要學校管理部門轉變觀念,從機制上激勵教師和學生投入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劉貴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九八方案”實施的主要成績及基本經驗[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8).
[2]鄧暉.淺析案例教學法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價值[J].法制與社會,2007,(4).
篇7
(一)隱性政治教育的內涵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重點在于“隱”字上,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將思政教育內容蘊藏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開展活動使學生們感受到實踐活動本身,而不會意識到其中蘊含著的思政教育內容,學生們在社會實踐中,不知不覺地在潛意識中感悟到活動背后的思政教育內容,此為隱性教育之“隱”性。在教育內容上,隱性思政教育不同于顯性思政教育,顯性思政教育以理論灌輸作為教學形式,學生們能夠明顯地感知到教學的內容。而隱性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蘊藏在學生所在的周邊環境中,以不同于顯性思政教育的方式影響學生們,而學生們不會明顯地感知到隱性思政教育對自己思想的滲透。在教育方法上,隱性思政教育主要以非思政教育(但蘊含思政教育目的)活動為主,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使學生們不自覺地吸收教育資源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內容,達到思政教育目的,以克服顯性思政教育易引起學生逆反心理的問題。例如利用看電影這一方式來對學生進行隱性思政教育。總之,隱性思政教育是指在高校思政教學過程中,利用和開發思政教育課程外的教學資源,通過隱含暗示的教育方式使學生無意識中對思政教育內容有所感知,從而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隱性思政教育的特征及作用
隱性思政教育的“隱”之功能,是由其自身特征決定的,而隱性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也是與其特征緊密結合的。隱性思政教育的特點:第一,在于承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自我教育能力,學生們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有通過思考、反省等主觀思想活動來形成自身思想觀念和道德觀的能力,學生們也是思政教育中的主體,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有選擇接受、異議或否定外來觀點和思想的權利。隱性思政教育中,教師的作用更側重于引導、調控活動。而參加隱性思政教育活動的學生們,也充當了自我教育甚至教育他人的角色,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所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教育”[1],隱性思政教育側重于在保證學生在教育過程中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提供學生們進行自我教育的機會、互動項目及外部環境。第二,隱性思政教育特征還表現在教育形式的多樣性,不僅時間地點可以靈活設定,根據學生們不同的特點來設置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例如趣味比賽、參觀訪問、社會服務等等。而且隱性思政教育活動中,教師們的工作重點在于調控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引導活動發展,隱性思政教育較于顯性思政教育,是相當靈活的,而且能夠囊括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立體全方位覆蓋式的教育方式。第三,隱性思政教育具有潛隱性及浸潤作用,隱性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是不能明確表明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而應通過采用各種活動和教學資源的運用,將教學內容蘊含在活動中,使學生們不知不覺受到思政教育的浸潤,潛意識中受到了隱性教育的熏陶和影響。第四,隱性思政教育具有結果的持久性和彌散作用。隱性思政教育往往在實踐中、在學生的思考中達到教學的目的,教育成果是受教育者自我主觀思考后形成的,可以說是屬于學生自己“親身經歷并思辨”得來的結論,所以會形成穩定深刻的道德觀念和思政品質,隱性思政教育成果自然具有持久性,而且一旦這些內在價值觀成型,就會指導以后的社會實踐活動,形成了教育成果的彌散作用。
(三)高校思想隱性政治教育的實現機制
隱性思政教育的實現機制應當秉持“教師的有意暗示”和“學生的無意識接受”這兩個工作重點,來指導隱性思政教育的實施。具體實現機制主要有:第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應當隱藏教學目的,隨機應變地調整教學方案,避免學生對說教式思政教育的反感,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甚至帶有一些娛樂性的教學方案,采用隱蔽的方法,使學生們無意識接受思政教育內容和行為規范,創造影響學生潛意識的教育空間,使學生們在無意識中受到啟發。第二,隱性思政教育同樣應當遵循思想品德自身的形成發展規律。人的思想品德是自身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學習并主動反思、反省中形成的,所以隱性思政教育應當注重學生們自覺自愿地通過自我思辨來接受思政教育內容,而不是靠外界灌輸得來。第三,隱性思政教育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應當將學生們樹立為教育中的主體,使學生們以平等的身份與教師交流,對思政知識進行主動探究,成為獨立思考并積極進行自我教育的人。
二、我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問題、原因分析
(一)我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目前我國隱性思政教育被日益加以重視并應用,成為了高校思政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高校思政老師積極引用思政教育來協同傳統的思政教學,隱性教育被作為教育方式日益受到重點開發。尤其是在信息時代的大學教育中,我國大學普遍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與信息網絡相結合,使大學生在校園網絡中不知不覺接受正統思想的影響。可以說目前,我國大學隱性思政教育已經全面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顯性思政教育的不足。
(二)我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高校目前已經開始大力推廣應用隱性思政教育方式,但是總體上看,目前我國隱性思政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本文總結并分析如下:
1.應用中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理念上的問題
目前我國隱性思政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理解不到位而導致教育效果流于形式的問題,表現在有的教師將隱性教育作為教學任務完成,側重組織“隱性”形式的教學活動,然而卻沒有在其中蘊含思政教育內容,例如課外實踐活動出現了過分娛樂化、休閑化的錯誤,很多實踐活動過于機械化,使得學生們缺乏新鮮感。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隱性思政教育活動不“隱”,學生們很容易發覺有灌輸式思政教育的意向,這導致原本應“隱性”的思政教育活動失去了本質特征,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教師沒有重視學生在活動中的思想變化和反饋,使得隱性思政教育沒有及時調整,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2]。
2.對思政課程以外的其他專業課資源沒有充分利用
1989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過:高校德育教育要與其他專業課程教育相結合,要在其他專業學科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高校教師應當具備跨學科教育理念,在所教授的專業課中結合德育教育,在備課中就應當考慮到這一綜合性要求。然而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僅靠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來實施,這顯然是不夠的。使得其他專業課教育與思政教育割裂開來,而各學科都有自身專業的倫理和專業素養要求,例如會計專業強調會計職業道德、建筑專業強調環境保護問題、醫學強調社會倫理等等,我國這些專業學科中隱含的倫理道德教育并沒有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其他專業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3]。
3.隱性思政教育的信息化應用水平不夠
目前我國高校在隱性思政教育中應用信息網絡的程度還不夠,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例如對網絡上不利于培養大學生正確價值觀、道德觀的負面信息,沒有做到完全過濾;對于應用社交網絡工具來開展隱性思政教育工作做得遠遠不夠,甚至沒有利用網絡社交工具開展教育活動的理念;也缺乏利用網絡工具來了解大學生們的思想狀況、內心想法等。而現如今,新時代的大學生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大量利用網絡工具,網絡社交也占大學生日常娛樂相當大的部分,網絡信息的開放性、交互性和即時性,還有網絡上各種價值觀、世界觀、各種理論的泛濫,使得大學知識理論在新時代大學生心中其權威性被大大削弱,在此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果不順應網絡時代的發展積極使用網絡工具,那么思政教育將難以得到新時代大學生們的認可,思政教育效果將大打折扣[4]。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隱性思政教育在我國高校應用的程度還不夠深入和廣泛,其背后必然存在理念上根深蒂固的原因,本文對此進行深入分析,以期從根本上改進我國高校隱性思政教育應用工作。高校隱性思政教育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主要是由于以下幾方面原因:
1.隱性思政教育理念尚未真正確立
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對顯性思政教育仍然特別重視,在教育過程中更傾向于采用顯性思政教育方法,由于顯性思政教育工作易完成且見效快,容易得到學生們的反饋(哪怕是敷衍性的),所以很多高校思政老師習慣于采取顯性教育的方式開展工作,使得隱性思政教育在推廣應用上比較困難。另外很多教育者雖然應用了隱性教育模式,但是在其中卻使用顯性思政教育方式開展工作,例如創建文明寢室、開展專題講座等本應屬于隱性思政教育活動,卻直接明了地灌輸思政教育內容,使隱性思政教育失去本質意義。而且很多思政教育工作者還存在著對隱性思政教育理念理解不深刻,應用隱性思政教育方式的能力不強,簡單將隱性教育模式理解為寓教于樂、寓教于行的實踐活動,忽視隱性教育的導向性,沒有系統、全面、靈活地運用隱性思政教育方法。
2.隱性思政教育資源開發工作不到位
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載體主要集中在思政課堂和相關談話、講座中,而隱性思政教育模式下,校園文化、文體活動、黨團活動、志愿者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高校中各規章和管理辦法和組織紀律等制度、傳播媒介、網絡信息等都可以作為開展隱性思政教育的資源,可以說隱性思政教育可利用的載體日益豐富,然而現今我國高校仍然較多采取辦講座、開班會、辦板報等方式來開展隱性思政教育,對這些相關資源利用不足。
3.隱性思政教育的方法應用不夠全面
隱性思政教育的方法,從根本上講,有自我教育法、榜樣示范法、實踐鍛煉法等,在應用這些方法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語言的使用,教育表現的藝術,對教學活動開展程度的把握等。但由于顯性思政教育在我國高校開展已久,老教師們對顯性教育方式的應用傾向及相關理念已經根深蒂固,這導致隱性思政教育方法的研究與開發工作沒有得到重視,很多青年教師也缺乏大力應用隱性思政教育方法的勇氣,更難以做到適應并熟練運用隱性教育方法。最根本的問題是缺乏對隱性思政教育實施方法的研究與開發,使得在實踐中應用隱性教育方法時乏善可陳,更難談及提高隱性教育的技巧和相關應用創新[6]。
三、提高高校隱性思政教育水平的對策及創新策略
要提高高校隱性思政教育水平,應當從隱性思政教育的內涵及特點出發,認識到其重點在于利用和開發思政教育課程外的教學資源,并通過隱含暗示的教育方式使學生無意識中對思政教育內容有所感知,并通過自我思考甚至反省來實施主動自我教育,并在隱性教育環境中受到熏陶,所以隱性思政教育的重點在于通過暗示的方式引導受教育者主動進行自我教育。在應用隱性思政教育時應當時刻注意把握這一要點。本文基于隱形思政教育的內涵和特點,提出一些創新性的隱性思政教育方法,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主要應用策略有:
(一)大力推廣應用具有實質意義的隱性思政教育實踐活動
應抓住隱性思政教育的本質意義,設計并實施能取得實質性教學效果的隱性思政教育活動,在其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們自發進行價值觀、道德觀上的思考。例如在觀看具有愛國教育意義的電影活動,不能僅局限于看電影這一娛樂活動本身,應當通過寫觀后感等方式讓學生們挖掘影片中的積極正面的價值觀;還有辯論活動中,應設定好辯論主題,應當與思政內容相關,或者能積極聯系思政內容,應要求學生們從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這些高度來思考辯論主題并展開辯論,這樣更易激起學生們對自身價值觀的思考。可以舉辦與社會道德模范一同展開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項目,這樣的活動能起到榜樣示范和實踐鍛煉的作用,對于大學生們,能與社會名人一同參與活動,是件榮耀的事情,在社會實踐中,應多安排與思政教育內容相關的訪談、參觀、勞動等具體項目,使學生們在實踐項目中所蘊含的思政思想和價值觀有直觀的感受,親身體會以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活動之后,應當讓學生們總結社會實踐報告,寫出自己的親身感受,總結對自身價值觀的影響。總之,這些活動的舉行,應注重采用暗示、引導等方式,使學生們自覺開展價值觀層面上的思考,并在隱性思政教育環境中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以達到隱性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積極利用思政課程以外的教學資源
除了先進寢室評比、優秀大學生評選、才藝比賽等比較常見的隱性教育方式外,還可以采取以下創新的隱性教育方式:根據前文的分析,隱性思政教育應當多與其他學科教學相結合,積極利用思政課程外的教學資源。本文建議在其他專業課程教學中增加學科歷史方面的內容,以史為鑒,借古喻今。例如在經濟學專業課程中增加經濟學各流派的研究歷史,增加經濟學家理論背后的歷史淵源等教學內容,讓學生們在學科歷史學習中,了解各經濟學家經濟理論背后所蘊藏的價值觀、道德觀,了解物理學家、經濟學家等學術偉人們為攀登學術高峰而付出的艱辛心血,對大師們的吃苦耐勞、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等偉大學術精神自然而然地產生欽佩之情。同時思政課程教學中,也應當加入各個領域著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和文學巨匠等歷史著名人物的名言典故,以生動活潑的案例教學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對著名人物的偉大成就、生平典故等進行思考,從而被這些偉大人物的光輝精神所激勵,達到隱性思政教育的目的。高校校園環境建設也是隱性教育資源的一部分,例如遍布在校園各處的標語,以隱性教育的理念來看,采用說教式的制度規定作為標語內容是不大合適的,如果換成能夠發人深省的、富有情感性的內容,效果會更好些。例如校園食堂中號召節約糧食的標語:“杜絕浪費”、“浪費可恥”等過于直白、硬性的規定,這樣的標語就容易引起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容易導致他們對其視而不見。而如果替換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并附上農民辛勤工作的照片;或者替換為:“中國每年餐桌食物浪費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口糧”,并輔以圖片說明。這樣富有情感和暗示的內容,易引起大學生們對浪費糧食的愧疚情感,從而達到了隱性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大力應用信息網絡工具來實施隱性思政教育
高校應大力應用信息網絡工具來實施隱性思政教育,例如目前正流行的微信這一社交工具,高校可以注冊專門用于隱性思政教育的公眾號(在命名上不要讓學生們聯想到思政教育),通過這些公眾號來關注大學生們,對大學生們發的朋友圈動態積極進行關注,并加以點評,以引導大學生們對自己的學習、生活狀況加以改進。這個微信公眾號可以通過朋友圈動態,充滿正能量、能激勵大學生們積極向上的“說說”、“博文”、“多媒體視頻”內容,來營造大學生隱性思政教育的網絡環境。也可以通過設立微群來提供大學生們對社會問題加以討論的平臺,并由思政教師在微群里積極引導,并對大學生創作的優秀內容進行鼓勵,實現隱性教育的目的。總之,高校應當積極利用信息網絡工具來創造與大學生網絡互動的平臺,通過網絡的便捷性、快速性、交互性,創新使用網絡工具來實施隱形思政教育。
篇8
關鍵詞:中醫兒科學;課程思政;名醫學術精神;教育實踐
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與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使課程思政逐步滲透于各門課程之中[1-2]。我們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醫兒科學教學工作中,將國醫大師王烈教授學術精神融入中醫兒科教育教學中,開展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臨床教學效果較好,現總結如下。
1研究方法
1.1王烈教授學術精神梳理。王烈教授系第三屆國醫大師,吉林省中醫藥終身教授,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博士生導師。課題組通過查閱文獻、閱讀專著、臨床跟診、訪談調查等途徑總結歸納國醫大師的學術精神:王教授學習中醫的“一信二學三研究”原則,即堅定學習中醫的信念并付諸行動,真信中醫;刻苦努力鉆研,傳承經典,真學中醫;創新研究,提出了關于小兒哮喘病防治的理論體系等創新性成果,真研究中醫。1.2課程設計。組織兒科教師深入學習王教授學術精神,以“專業研討、課程設計、集體備課”形式,申報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交流實施方法,完善課程教學目標,尤其是情感目標,學設計、講授策略及方法,明確課程思政內容和切入點以及考核方法等環節,利用課堂、互聯網2個教學主陣地,融入中醫兒科學教學過程中。1.3教學實踐。分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臨床實踐3個方面開展教學實踐,結合教師講授、學生自學和國醫大師現身說法形式開展教學。1.3.1課堂教學。在本校講授中醫兒科學的各個專業教學過程中融入國醫大師學術精神。以本科教學“哮喘”章節為例,除了完成教學大綱的知識目標要求外,為更好地發揮“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標,增加了教學內容———“國醫大師王烈教授防治兒童哮喘的創新性理論體系和臨床應用”。在內容中講授王教授基于中醫經典理論而獨創的三期分治理論、哮咳理論和哮喘苗期理論以及在系列理論指導下擬定的系列驗方,并教授其在兒科臨床的應用。重點突出王教授如何認真研究古今文獻,歸納總結,結合現代生活環境、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等,提出自己的學術觀點,針對兒童哮喘這一頑疾,運用中醫藥根治夙根,防止反復。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提問學生如下問題:你如何理解創新性理論?這些理論的形成需要經過哪些研究?給我們臨床帶來哪些啟示?如何發揮中醫藥調理體質的優勢?激發學生思考討論王教授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學術精神。1.3.2課外學習。主要是利用網絡教學優勢,如大學的網絡教學平臺、微信群、QQ群等載體傳播王教授學術精神,包括學術講座視頻、專業著作登載等,使學生在課內課外均能夠感受到名醫精神,調動學習中醫、學好中醫的積極性。1.3.3國醫大師授課。使學生能切身體會到名醫名家的成才之路和付出的艱苦努力。王教授堅持每年一次深入中醫兒科學課堂,為中醫學子贈送“嬰童系列叢書”,并且現身說法,介紹如何帶領團隊上山采藥,研制白屈菜的糖漿、顆粒、散劑等治療百日咳并獲得顯著療效。親自試藥,反復研究,最終確定白屈菜的安全并且有效的藥物劑量,最終載入國家藥典中。王教授用他堅定學習中醫的親身經歷告訴學生們,學習中醫要堅定信念、研讀中醫經典、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牢記“靠杏林真本事吃飯,讓本草真療效說話”,鼓舞學生們自強不息、奮發向上。深入淺出的講授,讓同學們感受到了他對中醫的滿腔熱忱,使同學們深受鼓舞。1.3.4臨床實踐。跟師臨診學習,觀察王教授診治患兒時如何體現人文關懷、慈仁之心,細心和耐心善待每一位患兒,增加患兒的依從性,提高治療效果。通過實踐教學提升同學們的職業道德、職業修養以及責任意識,加深對中醫藥文化的認識,對中醫藥療效充滿信心。
2教學效果
課題組教師設計調查問卷,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調查問卷內容,最終根據王教授學術精神融入中醫兒科學教學的影響進行問卷設計,調查問卷涵蓋王教授學術精神有哪些、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對學術精神的接受程度等多項問題。
3教學評價與統計分析
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融入王教授學術精神的中醫兒科學教學實施情況進行評價,由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2016級一班和2017級一班的學生們完成調查問卷。課題組將124份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在中醫兒科學教學過程中融入國醫大師王烈學術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絕大多數學生們非常喜歡融入國醫大師學術精神的專業課程學習,并且他們中大多數認為對專業理論學習以及實踐能力提升都是非常有幫助的。詳見表1。
4討論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這是每一位教師應該時時思考的問題。醫學院校培養醫學生不僅要有高水平的學識與技能,更要注重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3]。作為教師更要明確,思政教育已經不再只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責任,而是應在每門課程中都有體現[4]。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應抓好課程教學這個主陣地,深入挖掘拓展每門課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發揮每門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切實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促進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努力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專業課教育是為了培養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中醫醫生,就中醫兒科學專業而言,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需要教學管理部門、教師、學生等方面的配合,很多學校開展了相關研究和分析[4]。社會上兒科醫生嚴重匱乏,針對的患兒年幼、語言表述不清、就診時哭鬧不安,更對這門職業有更高的要求。如何向國醫大師王烈教授學習,培養更多的優秀中醫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調查問卷結果顯示,通過我們在教學中有機融入國醫大師王烈教授學術精神,學生們了解到大師的成才之路、大醫精誠精神,深深地被王教授“真信、真學、真創”的學術精神所感動,堅定了學好中醫的信念,提高了愛患如親的人文精神,促發了深入研究中醫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
[2]鄧暉,顏維琦.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N].光明日報,2016-12-12(1).
[3]張曦元,熊麗輝.中醫診斷學課程思政的思路與實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9):3-4.
篇9
實踐教學對提升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層次性的重要意義
1.有助于提高思考分析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2010方案”,開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引導研究生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并能夠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對實踐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研究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在學習中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共同理想的認知與認同。
該課程在內容結構上采用教學大綱和“分專題”的框架模式,主要是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中的重大問題來展開,這對于培養研究生實踐研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重視課堂理論知識傳授的本科思政課教學相比,無論在教學目標還是教學方法上都有了很大區別,重心由主要學習理論知識向注重研究社會實際問題轉移。因此,加強實踐教學,既是為了適應研究生思政課課程教學目標的需要,也是為了適應研究生培養和能力發展的特點,以發揮研究生能夠深入分析研究問題的優勢,引導研究生在實踐學習中激發思維活力和創新精神,促進知識增長和能力發展的雙重目標的實現,幫助研究生在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最新成果的同時,能夠正確地分析思考和探索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實踐問題。
2.有助于深化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密不可分,理論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正確地分析和解決社會實踐的問題,而理論學習的合理性與否也需要在社會實踐問題的處理和解決中得到檢驗。實踐教學模式深化了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關系。一方面,理論學習水平的提升是開展實踐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思政課實踐教學通過提煉課程教學內容、突出研究重點,引導研究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中的重點問題做深度的認知和掌握,從理論學習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到社會實踐中去尋求解決方式和途徑。因此,在實踐學習中,每一次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理論學習的水平。另一方面,研究生參加社會實踐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進一步深化理論學習和升華思想認識的過程,因為對社會實踐問題的總結必定會上升到理論的層面去深化認識。實踐教學在引導學生解決社會實踐問題、總結實踐經驗的過程中,促使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問題,甚至創新探索新的一般性規律和理論,形成新的知識財富來充實理論庫。實踐教學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升理論知識的學習,深化了兩者之間關系,最終實現了研究生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共同發展。
3.有助于推動知識型學習向研究型學習的轉變
實踐教學為研究生思政課由知識型學習向研究型學習的轉變提供了方法和途徑。思政課教學的一般特點是側重理論性和思想指導,顯示出轉化為實用技能的功能較弱。實踐教學為思政課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提供了途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成為研究學習的主體,實現了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轉變,激發了求知欲和進取精神。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轉變角色,“退居二線”引導學生開展研究學習,通過對實踐教學內容的頂層設計,以問題導向引導研究生深入研究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以方法導向引導研究生運用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培養研究生的學習、研究和創新能力,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實踐教學通過引導研究生對實踐問題的探索,真正實現從“學習”到“研究”的轉變,實現了研究生知識層次和綜合水平的提高。
加強實踐教學提升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層次性的基本途徑
1.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實踐
許多人在實踐教學的理解上存在誤區,以教學場所的不同區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認為在課堂教學以外開展的教學活動才是實踐教學。實際上,實踐教學應是“課堂理論教學以外的,借助其他教學手段和方法或由學生自主參與的一切教學形式。”[1]其中既包括課外教學實踐,也包括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生思政課由于受到經費、場地等條件的限制,以及科研時間緊、集中性弱等特點,大規模組織課外社會實踐的可操作性不強。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課堂資源,通過案例教學、經典閱讀、專題研討等多種方式開展課堂教學實踐,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重大問題為導向,引導研究生開放性思考和自主交流,并通過學生講課、辯論賽、小組討論、情景模擬等多樣模式展現,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討論交流,從不同視角、不同方面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理性思考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和能力。
2.廣泛開展社會考察實踐
廣泛開展社會考察實踐可以作為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重點和亮點。相對本科生而言,研究生與社會的接觸和聯系更為密切,許多研究生還有實習和工作的經驗,社會閱歷豐富。因此,研究生社會考察實踐要遵循“寧缺毋濫”的原則,提高實踐學習的質量和層次:要將強化社會考察實踐與思政課課堂專題式教學和問題導向式教學相結合,指導研究生精選專題,全面掌握專題內的相關知識,并結合興趣和專長提煉出專題內熱切關注且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由不同專業學生搭配組成調研小組,針對問題制定調研方案,深入企業、農村、社區開展參觀走訪、社會調研、科技講座、志愿服務等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結束后,要將調研成果納入課程學習考評體系中,量化實踐學習的效果,綜合考評學生的學習效果,推動思政課考評由側重理論知識學習向側重綜合能力提高轉變。[2]通過社會考察實踐,引導研究生走出校園,體驗國情民情,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發展的成就與艱辛,培養社會責任感,自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3.結合所學專業研究實踐
當前高校中存在的研究生對思政課課程重視程度不高、學習積極性較低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思政課教育缺少與專業課教育的結合和互動。就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體制而言,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還是研究生的“主業”,思政課由于理論性、抽象性強而被許多研究生誤認為脫離實際、與自己的科研、就業以及未來的發展沒有關系。實際上,理論作為一種科學的指導思想,為具體學科建設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也為培育研究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牢基礎。因此,研究生思政課要充分利用實踐教學的平臺,將專業學習實踐融入思政課的教學實踐中。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授課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專業分布和科研方向的基礎上,對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作適當的調整,通過教學案例、開放式問題、學生專題講課等方式,鼓勵不同學科專業和研究方向的學生從不同研究角度展開研究和探討,提高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也豐富了思政課教學內涵,注入了創新知識和理念。在課外實踐中,可以鼓勵各學科專業的研究生將思政課的社會調研與自己實習工作的經歷相結合。不同學科專業的研究生在社會實習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和專業領域投身到企業、工廠、賣場、社區、法律事務所等社會各個基層單位中,得到良好的實踐學習的機會。研究生在實習考察學習中,通過對社會的某一領域的特殊問題展開研究,借助自己專業知識和實習平臺,運用思政課學習的基礎知識和方法進行分析考察,深化對自己專業領域和社會問題的認識。
參考文件:
[1]劉玉新.淺談實踐教學的目的與方法[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
篇10
關鍵詞:慕課;思政課;混合式教學
一、高校思政課混合教學模式概述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理念
混合式教學來源于上個世紀末國外出現的混合式學習理論,最初適用互聯網公司的內部員工培訓,以提高企業員工的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最后這種教學方法引起學者關注,廣泛應用于學校教育教學中。目前學者關于混合式教學的定義,主要包括三種:教學模式或傳輸媒介的混合;教學方法的混合;網絡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混合。2003年,國內學者何克抗教授首次提出并應用“混合式教學”概念,并開始在國內教育教學領域推廣應用。目前國內學者將混合式教學普遍定義為傳統課堂和在線教學的結合,實現優勢互補和協作聯動。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承繼傳統教學優勢的基礎上,融合了網絡在線教學的優點,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全新的改革思路與方向。其在建構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思政課的教學目標,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了線下課堂教學以及線上網絡教學的互補,不單純依靠傳統課堂教學,而是借助課堂與網絡兩個平臺,讓學生在合作溝通中實現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提升了教學效果。相比較思政課傳統課堂教學的知識灌輸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手段而言,以慕課平臺為基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根據不同的情境、問題,選擇合理化的教學方式,有效解決問題,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從教學資源上,慕課平臺可以有效整合思政課的相關教材資源、實踐資源以及網絡資源,可以采取視頻、音樂、圖片、圖表等多種形式,有效拓展了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傳統課堂教學時間短、內容講解不深入的不足。從效果評價上,慕課可以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線上綜合評定,最終產生系統化的課程效果評價結果。通過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信息的實時采集,能夠幫助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差異性,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
(二)高校思政課混合教學模式類型
本文論述的高校思政課混合模式是指將線下課堂教學與線上慕課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根據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的結合時間,可以將其分成兩種不同的類型。首先,線上線下同時進行。該種類型指的是線上教學以及線下課堂教學在相同的時間點展開教學。這種方式通常將手機客戶端作為載體,線上內容不僅包括了教師上傳的課程教學內容以及任務,還包括了學生課程簽到、在線討論、問卷調查、課程反饋等諸多模塊。在線下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也可以利用手機客戶端,在線上完成相應的功能,進而實現線上教學以及線下教學同步開展;其次,線上與線下課堂教學時間不同。線上教學主要利用慕課平臺課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內容,學生通過線上慕課平臺能夠對課程內容有初步的了解,線下課堂教學則主要是教師針對課程課前預習中表現出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學生課后根據自身喜歡的內容,完成線上學習。在這種類型中,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教學之間形成了一種彼此補充以及相互融合的關系,有助于提升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
二、基于慕課平臺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主要環節
本文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作為研究對象,探究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包含了學生線上課程預習、課堂深入教學、課后鞏固反思三部分環節,主要是合理引導學生有效應用網上資源以及線下課堂教學熟練地掌握各種核心理念,通過課后線上+線下對知識鞏固反思的進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第一、線上課程預習。教師將課程內容設計成視頻資料、閱讀材料上傳到網絡課程平臺,這些課程內容包含課程的教學任務、難點、重點等相關內容,使得學生能夠了解本節課程的基本內容,對知識點有初步了解,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學生預習完課程內容以后,視頻資料中會有測試環節,針對學生對本節課程的掌握情況進行系統的測試,教師按照學生測試的結果可以掌握學生的課程預習情況,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哪些難點問題和知識漏洞,從而有助于提升教師線下課堂授課的針對性與專業性。第二、課程深入教學。學生所開展的線上課程預習活動能夠為線下課堂教學深入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教師通過對學生難點與知識漏洞的梳理,對教案進行合理化設計,凸顯學生不明白或者是還沒有掌握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可以針對課程內容進行討論,實現知識在不同個體之間的遷徙,進而實現知識的二次外化提取。授課前,教師可以設置諸如:道德的含義指的是什么、你對社會主義道德的理解等這類問題,然后由學生自主搜集相關的資料。課堂上,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系統化講解,學生針對具體的問題閱讀課前搜集的相關文獻,并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交換看法,完成協作探究活動,將相關知識用于新情境當中,有效解決相關問題。課程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將課程討論的結果以論文的形式上交,實現知識的二次外化提取。第三、課后鞏固反思。該階段可以分成線上與線下兩個方面的內容。線上部分,教師在網絡平臺中集中展示學生課前預習測試中表現出的問題,并交由學生對課前預習問題進行修改,加深學生對于知識漏洞的梳理,從而形成全面的知識體系。線下部分,教師針對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有效利用課程內容對其進行系統化分析,使得學生能夠在書寫論文、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遷徙和應用。此外,教師還需要對學生課程學習情況以及效果進行調查,可以采用學生互評以及自我總結的形式,搜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升課程教學的效果。
三、基于慕課平臺的高校思政課混合教學模式的構建舉措
(一)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基于慕課平臺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助于實現社會教育功能以及學生之間的融合。在慕課平臺上可以實現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交流,能夠幫助教師更好的獲得學生思想動態。為全面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大綱的具體內容,選擇合理化的教學內容,應用專題教學方法,以問題導向性專題教學作為核心,按照不同知識點之間所具備的邏輯關系將整個知識體系劃分成不同的知識模塊。同時,為了全面整合資源,教師需要按照教學內容對教學信息資源進行廣泛的搜集工作,比如經典文獻資料、課程教學視頻等內容。按照教學資源制作課件與教案,加強課程教學效果。
(二)優化教學互動渠道
為了加強課程教學效果,高校思政課程混合教學模式要實現線上慕課平臺與線下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實現二者之間的優勢互補。線下課堂教學模塊包含了課堂知識講解以及小組討論等相關環節,教師負責對教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的講解,針對線上慕課教學存在的共性問題,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解答疑難問題。針對個別學生存在的個性問題,教師可以利用慕課平臺對學生進行線上指導,保證所有學生的疑難問題都能夠得到解決。
(三)轉化教學語言風格
混合教學模式的有效性不單單與教學內容的有關,還和教師教學話語有著很大關系。教師在傳統課堂教學中通常會采用教材式的語言,表現出一定的政策性與學術型,對學生理論理解能力要求高,比較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離。由此可見,教師在編制慕課課件的時候需要注重語言風格的轉變,構建一套與學生生活更加貼近,豐富而又生動的話語體系,有效地提升教學的感染力與形象化。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內在需求出發,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使用更加富有時代特色,幽默而又通俗的語言開展日常教學工作,將一些抽象化的概念采用生動的語言加以詮釋,保證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課程內容,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深處。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課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