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禮儀的現狀范文
時間:2023-09-27 18:19: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禮儀的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圣人就教育弟子:“不學禮,無以立”。荀子也曾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倍Y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們中對他人表示尊重與友好的行為規范和處世原則;是人們在社會交們中受風俗習慣、歷史傳統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的各種行為準則或規范。
一、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必要性
1.規范的禮儀在大學生自身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
禮儀是一個大學生內在道德素養的外在表現。首先,禮儀能幫助大學生增強自信。規范的禮儀會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表現,謙恭禮讓、文明禮貌等都有助于大學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人際關系,以此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其次,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良好的禮儀教育可以讓大學生脫穎而出,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此外,禮儀還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文明素養,收益終身。
2.大學生的禮儀教育是高校和社會的需要
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高等學府,其環境將直接影響在校大學生各方面的發展。良好到位的禮儀教育不僅能讓大學生在完成學業,提高專業知識能力的同時加強道德修養,還能營造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形成良性循環。同時,大學生是即將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主力軍的群體,主力軍的戰斗力決定了社會的戰斗力、民族的戰斗力。因此,大學生的禮儀教育將大大促進文明社會的建設。
二、當前大學生禮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大學生禮儀知識的缺乏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數學?!爸刂獣p達禮”,學生在接受知識教育時丟失了禮儀教育。目前,大部分學生沒有接受過正式的禮儀教育,更不能系統地了解和掌握禮儀的基本知識。其次,由于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把握著“決策”大權,父母的過分溺愛導致了他們事事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謙恭禮讓,基本禮儀缺失。
2.部分大學生不接受禮儀教育,認為是作秀,視我行我素為個性
部分大學生認為所謂的禮儀等同于古板、約束,過分主張自由和個性。他們視禮儀為作秀,視我行我素為個性。殊不知所有的自由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約束之上,所有的個性都需要理性地表達。規范的禮儀是一個大學生文明素養的體現,是內心倫理道德的表達。
3.大學生行禮不能持久,常常半途而廢
很多大學生既掌握了比較豐富的禮儀基本知識,又有較強的實踐意識,但在行禮過 程中常常不能持之以恒,容易半途而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大學生沒有從根本上認識禮儀,沒有掌握禮儀的內涵。遵從禮儀規范,以禮處世,以禮待人是一個社會公民個體的思想覺悟、道德修養和文化教養水平的綜合表現。[1]
三、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對策分析
1.加大宣傳,營造高校禮儀氛圍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高校應通過海報、標語、社團活動等途徑,加大宣傳,營造濃厚的禮儀氣氛,讓學生們樂于學習相關知識,變被動為主動。使大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掌握禮儀知識,而并非強制性的措施,要使禮儀知識和禮儀規范在大學生中得到內化,使大學生由內而外地表現出規范的禮儀。
2.打造過硬的師資隊伍,開設禮儀教學班
要想學生在禮儀方面有所成就,就必須有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為此,高校應從轉換觀念入手,加強師資培訓,重點是建設一支能夠適應現代禮儀教學和研究的師資隊伍。高校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還應是學生精神和人格力量的表率。這就要求教師通過禮儀理論學習,同時結合實踐鍛煉,不斷提高禮儀教學和研究水平。[2]總而言之,高校應該打造一支過硬的師資隊伍,開設禮儀教學班,使學生系統全面地學習禮儀知識。
3.發揮高校特有的優勢,組織各類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禮儀
所謂熟能生巧,要讓學生將所學的禮儀知識靈 活運用到實踐中。校園內可有禮儀競賽,選拔禮儀小姐,學長學姐手把手教禮儀等活動,讓學生也有當“老師”,教授禮儀知識的體驗。校園外,學??山M織學生到禮儀培訓機構實習,或作為一種志愿者活動,到相關部門擔任能夠鍛煉禮儀能力的職務等。這些實踐活動都將讓學生體會到禮儀的重要性,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在禮儀方面的能力。
總結
禮儀不應流于形式,更不應止于技巧。禮儀教育的目的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 禮儀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是一個人內在修養與素質外在表現的統一,只停留在形式和技巧,缺乏內在體驗和感悟的禮儀將永遠不能成就有內涵修養的現代大學生。通過高校禮儀教育的努力,我相信當代大學生一定能夠深刻理解和掌握禮儀的內涵并且遵守基本的 禮儀規范,不斷提高自我的道德修養,塑造自身良好的個人形象,成為一個受人歡迎和敬重的人。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入警大學生;轉變期;培訓建議
為了加速推進公安武警部隊人才戰略工程,公安部隊積極選拔經過高等教育培養、具有良好素質的品學兼優的大學畢業生入伍。這些入警大學生為部隊補充了新鮮血液,提高了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但由于正值青年期的入警大學生的心理狀況較為特殊,在從大學生向合格的公安警官轉變過程中,不免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矛盾和沖突。為了充分發揮入警大學生的優勢,平穩地度過“不適應期”,各施訓單位有必要了解入警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相應對策,幫助入警大學生又好又快地實現“兩個轉變”。本文在了解入警大學生的特點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培訓入警大學生的一些建議。
一、入警大學生轉變期常見心理問題
1.生活節奏的不適應。大學寬松、舒適、自由、精神生活豐富的環境與部隊緊張、艱苦、約束、精神生活單調的環境形成的強烈反差。部隊生活緊張,強調服從命令,整齊劃一,紀律嚴明,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每個軍人必須嚴格遵守部隊紀律及規章制度。對于大多數入警大學生來說,通過一段時間的養成,將較快適應,但對于一些家庭條件優越,自理能力差,個性脆弱的學員來說,他們的適應期可能會較長,在此期間,并表現出緊張、畏縮、逃避等負面情緒。
2.軍事訓練上的不適應。大學生身體素質差,動手能力弱與部隊訓練強度大、訓練環境艱苦,目標要求嚴格形成強烈反差。入警大學生大多來自獨身子女家庭,家庭條件優越,在校期間更多注重的是文化知識的學習,忽視了身體素質的鍛煉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在面對部隊強度大,時間長,科目難,要求高的軍事訓練時,會產生被動、緊張、焦慮,甚至抑郁等情緒。
3.理想與現實的不適應。大學生好高騖遠,尋求安逸的工作預期與緊張艱苦,腳踏實地的部隊現實形成強烈反差。入警大學生自我評價相對較高,懷著滿腔熱情,憧憬著警營生活,但進入入警培訓后,學員們普遍遭到當頭棒喝。軍營封閉枯燥的生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緊張訓練,無時無刻不在緊繃的神經使學員們開始懷疑自己決定,產生“要知今日,何必當初”,或“入錯行”的想法。這類心理落差將導致學員意志消沉,苦悶,抵觸等不良情緒。
4.個性特征的不適應。入警大學生獨立的渴望和依舊依賴的心理沖突是青年大學生突出的心理特點。入警大學生經過大學生活,鍛煉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進入部隊工作后,成人感迅速增強,渴望走向獨立的生活,強烈要求社會承認他們的成人資格,自信心、自尊心,自我意識空前高漲。然而,由于入警大學生從“校門到營門”,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加之本來就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使入警大學生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缺乏必要的應對能力和心理韌性,就可能導致主動性匱乏、情緒低落、過分依賴等心理問題。
二、入警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1.需要的多樣性。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后,對成長性需要如自尊、自我存在感產生更多的訴求。入警大學生素質較高,對于滿足成長性需要更加迫切。一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入警大學生渴望成才,發揮自身價值,并按照人生規劃,實現自己的目標。二是自尊的需要。入警大學生對能力、勝任、成就、掌控、自信面對世界、獨立和自由存在更多的渴望。參與意識較強,喜歡表達。三是求新的需要。對因循守舊,舊作法、舊形式易產生逆反心理,富有創新和開拓精神,愿意接受新鮮事物,樂于接受形式多樣的教育方法,對呆板老套的教育形式不感興趣。
2.動機的復雜性。動機是引發行為使其指向目標的一種內在驅動。它對行為起著引發、維持和導向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大學生的入警動機不再單一,表現出復雜的動機。一是動機多元化,有的是充滿愛國熱情,立志獻身軍營;有的是愛慕虛榮,圖名增彩;有的是迫于就業壓力;有的是短期服役,為下一步就業籌集職業資本。二是動機利益化,將社會生活中的“實用主義”思想帶入軍營,對待訓練工作往往以是否對自己有用為價值判斷標準,不是看待工作的本身意義,而是看重是否存在既得利益。
3.情緒的不穩定。入警大學生情感豐富既有活潑、奮發向上的積極傾向,又有內省、消沉、悲觀等消極傾向。正值青年期的入警大學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從生理角度上看,身體發育成熟,機能健全,同時高級神經活動的興奮與抑制尚不平衡,往往興奮占有優勢。從心理角度上看,入警大學生的社會經驗和認知水平又沒有真正達到能夠獨立地、正確地調節自身行為的程度,這就出現了他們獨立支配自己行為的強烈要求與行為結果相悖的情況,從而產生內心痛苦和不安。加之經濟轉型和教育轉軌,在多種社會價值取向面前,他們對自己以往的價值觀產生懷疑,從而導致迷茫和消沉。因而,各種矛盾可能在情緒矛盾中展現出淋漓盡致的反映。
三、培訓入警大學生建議
1.抓住重點,提高素質。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軍人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部隊戰斗力的構成因素之一,并且對于人的生存與發展、成長與進步也是極為關鍵的,一個人在心理上多一分弱點,他的成長和發展就多一分限制和損失,他的生活和事業就少一分成就和貢獻。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為心理素質培養提出了新的內容和方法。美國前心理學會主席塞利格曼指出,積極心理品質是維護個人心理健康,開發潛力,獲得成功,尋找幸福的途徑。相關研究表明積極心理品質如自信、仁愛、勇氣、幽默、寬恕等對心理健康有促進作用,并且積極心理品質可增加自身心理資源,提高個體抗挫性、自信心及化解壓力的能力,為個體心理健康提供了天然的保護。因此,在入警大學生培訓期間及日常管理中,施訓單位應針對心理素質的培養,安排專門課程或活動,打牢心理基礎。
2.以人為本,按需管理。心理學認為需要的滿足是人類行為產生的原因,人類被激勵起來去滿足他們一生中的多種需求。管理學家認為,通過被管理者需求的控制和滿足,是可以激發管理者預期的行為。因此,入警培訓中,入警大學生的需要,特別是成長型需要,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均可作為重要的激勵手段。例如,開展文體娛樂活動,可增加歸屬感;贊許、表揚可提高自信。另外,在日常管理中,應注意發揮入警大學生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提高入警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責任意識。
3.心靈關愛,做好防治。做好一次普查:入警大學生培訓初期正處于心理轉變期,心理不適較多,沖突較大,情緒易波動,易于出現心理問題。因此,應在轉變期安排一次心理普查。通過心理普查,測查入警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分析判斷后,針對其心理特點,制定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以此緩解入警大學生的心理壓力,疏導心理問題。
結合兩類咨詢:兩類咨詢及個體咨詢與團體咨詢。團體咨詢是一種經濟而有效的咨詢方式,使參與者在充滿理解與支持的團體氛圍中,愿意嘗試各種行為,探索自己與他人的相處方式,學習社會技巧,培養集體榮譽感。團體咨詢應以班、區隊為單位,培訓初期,應每周組織一次。另外,通過普查發現的較重、較特殊的心理問題,應采用針對性更強的個體咨詢方式,由心理咨詢師定期幫助其解決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任懷山,孫忠.公安消防新入警地方大學生培訓期心理健康變化情況[J].中國學校衛生,2011:485-486.
[2]李莎.關于完善入警大學生培訓機制的思考[J].中國邊防警察,2010:75.
[3]劉振剛.入警大學生心理差異的把握與引導[N].邊防警察報,200(04).
篇3
關鍵詞:高校學生;青年教師;婚戀觀;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147-02
根據廣州日報2011年6月3日的報道,我國平均每天有5000多對夫妻離婚。其中京滬離婚率已超1/3,我國離婚率連續7年遞增,2011年一季度較同比猛增17.1%。從年齡結構看,22~35歲人群是離婚主力軍。根據一位婚姻在登記處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在該處登記的離婚案例中,35歲以下的超過1/2,其中,“80后”占大多數,“閃電式”離婚現象增多;從離婚者的受教育程度來看,學歷越低,離婚率越低,學歷越高,離婚率越高。國外有媒體甚至創造新詞“我一代”,以此來分析我們這個曾是世界婚姻狀況最穩定的國家近年來離婚率走高的原因。
一、當前高校青年教師離異現狀和基本特點分析
當前,越來越多的75后和80后青年人加入到高校教師的隊伍中來。近年來,這個人群的離婚和分居現象突增,筆者通過認真調查,將發生在自己身邊和附近院校的青年教師離異部分有代表性的事件列在(表一)。
從上表所列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當前高校青年教師離異的現狀特點,主要可以歸納為:離異雙方結婚直接原因為自由戀愛、通過介紹、大齡閃婚、意外懷孕被迫結婚等,結婚多為年齡相仿;結婚時不甚了解對方家庭背景或是沒有過多考慮雙方家庭背景,沒有長遠的婚姻規劃打算;往往結婚不到5年就離婚,結婚越倉促,離婚的幾率越大;離異時大多已有兒女,家庭經濟一般沒有問題;離婚的原因多樣化,其中婚后性格不和、婚外戀和婚后雙方父母家庭不和居多;正式離婚前多是先分居,經過理性考慮協議離婚。
二、造成高校青年教師離異的主要原因
造成當前高校教師離異主要有外因和內因兩方面。外因主要是社會環境、校園環境、家庭環境三個方面,內因則特指夫妻雙方感情基礎、責任心、奉獻精神、持家能力等因素。
1.外因。①社會環境因素:當前處于社會發展的轉型期,一些新生價值觀念沖擊傳統的婚戀觀。由于夫妻長期兩地分居的現象增多,婚外情的出現也成為高校青年教師離婚的誘因;80后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按自已的習慣要求對方,不懂得承擔家庭責任,有的人不顧時間場合互相揭短,這不僅傷害了對方的尊嚴,同時也傷害了夫妻感情,婚姻因而也就變得很脆弱;現行的婚姻登記手續更為簡化,離婚時可以暫時隱藏相關信息,這雖然保護了當事人的隱私,但客觀上造成了離婚的簡便性。②校園環境因素:高校校園對學生來說是象牙塔,對老師來說也一樣。相對于復雜的社會環境,高校環境簡單得多。青年教師的社會交際能力相對差一些,好多青年人之所以來到高校,也是因為不想應對太過于復雜的關系。理想化、直接化、簡單化是校園環境造就的青年教師性格的主要體現,總的來說青年教師的心理年齡跟實際年齡不甚相符,這無益于夫妻間的長期相處。③家庭環境因素:很多年輕的夫妻原本感情很好,但不善處理對方長輩的關系,加上雙方父母介入太多,青年人缺乏容忍的意識,婆媳等矛盾往往會演變為親家之間的沖突,于是雙方父母沖突也就成為了夫妻離婚的一大隱患;由于現在大多數人是獨生子女,他們一旦離開父母,父母就成了“空巢老人”。妻子一心為了娘家,會引起丈夫的不滿。到傳統節日,很多夫妻誰也不忍心讓父母孤燈清影的在家里度過,于是雙方爭著回自己家陪父母過節。當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再加上平時的一些生活小矛盾,往往就會成為婚姻危機誘因。
2.內因。①缺乏奉獻精神和家庭責任心:傳統的婚姻看重基本的道德規范、家庭的責任以及婚姻價值的觀念正被現代男女所打破,當前部分青年教師在婚姻中很少為對方著想,一旦家庭出現不好的狀況,一些人也就不愿意為對方付出;崇尚自我,對于婚姻更多的考慮自我的感受。離婚二字常常嘴邊掛,不顧忌對方和長輩的態度,對子女漠不關心,我行我素使婚姻變得脆弱。②缺乏持家能力:很多青年教師在上大學畢業后才成家,結婚前很少干家務活,結婚后忙于自己的事業和工作,卻不愿意承擔家庭事務,因而夫妻長期為了家務瑣事鬧別扭,影響了夫妻感情乃至引發感情危機。所以說,缺乏持家能力也是婚姻生活中的一個“軟肋”。③婚戀感情基礎不牢固:有的青年教師是奉子成婚或是奉父母之命成婚,他們考慮到父母的情緒,就輕易把自己交給對方,由于夫妻感情淡漠,對自己孩子的感情也不是很深。他們沒有把孩子當成維系夫妻感情的紐帶。只要婚后出現矛盾,往往會輕易分手。
三、青年教師的離異現象給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的啟示
當代大學生多以“90后”青年人為主,其人生觀和價值觀念與“80后”為主體的高校青年教師有相似之處,這兩個群體之間容易交流甚至產生共鳴。高校青年教師的作為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當代大學生。當前一些大學生的婚戀觀念也存在一些誤區,比如女生認為“找工作找得好不如嫁得好”;男生更注重女性的外表“寧娶妖精,不要豬扒”;同時還存在“只要兩人好,全家都幸?!钡挠^念;大學生婚前增多等等都不利于大學生今后的婚姻和愛情生活。我們應當透過當前青年教師離異現象反映出來的深層次原因加以分析,希望當代大學生能夠從中吸取一些教訓,增加一些啟示,學會營造屬于自己的幸?;橐龊蛻賽凵睢?/p>
啟示一:學會處理婚戀與物質的關系。青年人在擇偶時,往往處于愛情優先還是物質條件優先的苦惱抉擇中。有人把物質生活的優越作為幸?;橐龅氖滓蛭ㄒ粭l件。也有人簡單地強調婚姻以愛情為唯一基礎,排斥在婚戀中一切物質和經濟因素的考量。這兩種觀點都是極端而又不可取的。幸福的婚戀生活離不開必要的物質條件基礎。但是,對于婚姻的物質基礎過分強調甚至到成為唯一條件的地步,以為只有物質充裕和物質享受才是婚姻幸福的全部,則是對婚姻幸福的褻瀆和無知?,F在少數女大學生,以嫁入豪門或做全職太太為其婚戀生活的目標,幻想著靠丈夫的經濟基礎過上幸福生活,認為“相夫教子”是婚戀生活中最大幸福,事實證明,這只是沉睡在自己編織的美夢中自欺欺人,等到夢醒,已是遍體鱗傷。因為她們還不知道,任何財富都不是憑空想象而得來的,也不是取之不盡的。女性經濟上的獨立,已經被歷史無數次證明是確保其社會、家庭地位的基本前提,也是保證女性婚戀幸福的前提條件。
啟示二:學會處理自己與長輩的關系。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的婚戀關系,更要學會處理與長輩的關系,尤其是要處理好與雙方父母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對父母和長輩的尊敬。此外,贍養父母的問題也是處理好與長輩關系的一個前提,這既是子女的道德義務,也是公民的法律義務。這里的贍養不單是指經濟上贍養,因為當前許多老年人都有自己的退休金或養老金,在經濟上很多已經不再是完全沒有依靠,反而當前老年人精神上對于子女關心的需求,卻是社會和兒女不容忽視的。
啟示三:學會認識婚戀生活的真諦。婚戀的真諦是什么?這是大學生必須要了解的問題,雖然我們很容易在現實生活和文學影視中里體驗到戀愛婚姻的浪漫,但從歷史客觀發展來看,人類的婚戀行為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種行為是需要負社會責任的,不單是隨心所欲個人行為。具體來說,婚戀行為首先是生理的需要。個體的成熟雖然需要兩性之間的交往和結合,但它具有動物完全不具備的情感內涵,這就是人類經過長期社會化,雙方通過愛情和婚姻組織家庭的形式,達到生理的最終結合。其次是傳宗接代的需要。自古以來人類的血緣傳承和脈絡延續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即使在當代社會,大多數人的戀愛關系也是與結婚生子相聯系的。再次,婚戀行為還是改善自身生活條件的需要。通過婚戀來改善自己或家庭的生活條件和處境,是現代社會中婚姻男女不可回避的主要因素。
總的來說,高校青年教師的離異現象雖然是一種普通的社會現象,但由于他們身份的特殊,他們的行為也深深影響到當代大學生。而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從中得到啟示,并了解婚戀的幸福離不開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但其基礎卻源于愛情。愛情應當是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之上產生,如此才能保障婚戀雙方的婚戀關系、親長關系、親子關系的和諧,最終達到婚戀的幸福。
參考文獻:
[1]李菲.中國大學生婚戀觀調查[EB/OL].(2011-11-24).
.
[2]湯笑.婚戀心理學[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6.
[3]顏柯,劉穎.大學生婚戀情感教育[J].中國冶金教育,2011,(3).
篇4
(蘭州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摘 要:在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當今社會,大學生對新媒體的媒介素養事關大學生整體素質的高低。文章從媒介素養的四個維度出發,以蘭州地區高校大學生為例,進行了調查研究,分析了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并提出了培育和提高大學生對新媒體的媒介素養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新媒體;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7-0242-03
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維度
新媒體是指利用數字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等渠道進行雙向互動的多媒體信息傳播的媒介,主要是網絡媒介和手機媒介。大學生對新媒體的媒介素養,不僅是其作為未來合格媒介公民的公共要求,也是新媒體時代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媒介素養是指在媒介的刺激作用之下,受者所產生的有關媒介的各種心理變化及其結果,其實就是個體如何處理與媒介的關系,表現為個體對媒介的主觀意識和能動性。
就大學生某一時點的媒介素養來看,可以將其概括為四個維度:一是接觸媒介,表現為對媒介的選擇和接觸傾向,以及選擇、接觸的能力;二是認識理解媒介,表現為對媒介及其信息的知曉、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媒介知識;三是評估媒介,表現為對媒介提出質疑和批判,以及與受者原有的需要、態度相比較產生的情感體驗,形成新的媒介態度或鞏固舊的媒介態度,最終凝結為價值觀、道德觀等個性心理;四是使用媒介,表現為對媒介的應用能力(包括創造能力和媒介信息制作能力等)和媒介習慣,以及對媒介信息的反應、反饋能力和習慣,并在此過程中形成媒介意志。這四個維度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本文從媒介素養的四個維度設計了調查問卷,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對蘭州地區的6所高校(西北師范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甘肅政治學院和蘭州商學院)的大一到大三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問卷720份,有效問卷683份,有效回收率為94.9%。
二、新媒體的媒介素養現狀分析
(一)新媒體接觸情況
從表1可以得出三個結論:一是大學生對新媒體(網絡或手機)的接觸率非常高,幾乎是100%。大學生接觸短信、飛信的比例是99%,接觸網絡(QQ)的比例也是99%。二是大學生對新媒體D1接觸存在一些差異,接觸性最高的是手機短信、飛信(99%)和網絡QQ等即時交流工具(99%),處于中等接觸性的是門戶網站和微博,比例分別是65%和66%,接觸較少的是電子郵件、BBS和網絡電影電視,接觸最少的是網絡報告或手機報(經常接觸率僅為11%)。三是大學生接觸新媒體社交需要處于優勢地位,通過短信、飛信、QQ等即時交流工具、微博等新媒體達到與他人交往目的的人數都接近或超過三分之二。
從接觸的新媒體信息內容來看,大學生接觸新媒體的信息內容依次集中在:人際交流(54%)、休閑娛樂(52%)、關注社會(39%)、生活健康(35%)、時政新聞(21%)、專業學習(19%)??梢?,大學生接觸媒介的目的和動機呈現多樣化的特征,但為滿足專業學習需要的媒體選擇較少,與大學生的社會角色任務不一致。
(二)對新媒體的認識理解情況
調查發現,大學生普遍認為,新媒體是現實生活中傳播信息的主要工具(89%),承擔著社會輿論監督的功能(76%),同時具有娛樂功能(52%)和文化傳承(49%)功能。可見,大學生對新媒體認識和理解比較全面、準確,符合實際情況。但就其負面影響來看,大學生除了認識到新媒體的“虛假信息”會帶來不利影響(72%)之外,絕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認識到對新媒體的過渡依賴會影響到專業學習(4%)和人際交往(7%),甚至影響到身心健康發展(2%)。特別是,對新媒體的技術知識了解的人非常少,僅占3%,如果將計算機或網絡專業學生排除在外的話,這個比例就更低了,說明大學生對新媒體本身的認識比較膚淺,知識相對貧乏。
(三)對新媒體評估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在被調查的八個媒介中,除門戶網站的信任人數沒有達到一半之外,其他媒介信息的內容真實性幾乎不受大學生的懷疑,信任的人數均達到2/3以上。這充分反映出,大學生的對媒介批判、質疑的精神較差,很少去考慮信息是否真實,而是一味地接收,甚至是接受,幾乎對媒介信息不進行過濾。即使有的大學生會考慮信息的真實性問題,但多數情況下也只是想想而已,不會深究。他們往往會天真地認為,媒介中的任何信息都是經過“把關人”嚴格篩選。就對新媒體信息內容的信任情況來看,他們認為最真實的是時政新聞(91%),其他依次為:社會事件報道(87%)、生活健康知識(85%)、專業知識(76%)、教育培訓與廣告(23%)??梢?,大學生對國家大事、社會事件、民生問題等高度關注,而且深信不疑,這與大學生有較強的從眾心理有著直接的關系。調查還發現,幾乎全部的大學生對新媒體持肯定態度,表示出極度的喜歡(98%)。受這種積極的感情支配,他們更加積極地接觸新媒體,認識和使用新媒體。反復的循環運作,使大學生形成了穩定的對新媒體的觀念,包括價值觀、世界觀等。
(四)新媒體的使用情況
媒介的使用層次包括應用能力和應用習慣兩個主要方面。應用能力是指大學生應用新媒體獲取信息和信息的能力;應用習慣是指應用能力的發揮成為一種經常性活動。調查顯示,有51%的大學生發表過微博,轉載過信息,發表過評論。有65%的大學生利用BBS發表過信息或至少瀏覽過信息,有5%的大學生給新媒體提過意見或建議,僅有13%的大學生從未參與過任何形式的媒介活動。這說明,大學生在淺層次的新媒體使用方面比較積極,也具有相應的能力。但是,在建設性或創造性地使用新媒體方面,能力不足,而且也沒有形成習慣性。調查發現,僅有1%的大學生思考過或建立過網站,成為網站管理員的也只有2%;有18%的大學生開通了自己的微博,然而僅有4%的大學生會搜集身邊的信息并發表在微博、BBS等新媒體上。
三、討論與建議
第一,大學生幾乎每天都離不開網絡或手機,特別是即時性、交互性強、不受時間和地點約束的手機,更是他們的“寵兒”。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非常一致,說明無論是經濟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大學生對新媒體的接觸情況具體普遍的相同性。不但反映出大學生接觸新事物的能力與興趣,而且也反映出他們關注社會、了解社會的愿望非常迫切。然而,在網絡或手機的具體媒介接觸的頻率和程度方面存在差異,迅捷、方便的手機短信、飛信和QQ等交流工具受熱捧,而網絡報刊和手機報等很少被使用。一方面,這與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參照群體有關,也與他們接觸媒介的動機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媒介及其信息的接觸是否付費有關。
第二,大學生不能有效地將媒介接觸與自身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一方面,反映出大學生獲取專業知識的途徑仍然比較單一,缺乏從新媒體獲取知識的意識;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學生的專業學習態度還不夠積極,應付的思想依然存在,這不利于大學生的終身學習。
第三,大學生對新媒體的社會功能有清晰的認識,但對媒介信息的“真實性”缺乏批判與質疑,不能正確、準確地理解新媒體本身。大學生在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形成了不加批判地接受知識的習慣,這種心理定勢也會遷移到他們對新媒體的認識和理解上。當然,這也體現了大學生創新意識的不足,缺乏質疑的勇氣,甚至是能力。
第四,大學生對新媒體的態度比較積極,但對新媒體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估計不足,對媒介信息的價值、意義缺乏客觀評價。評估是一個主觀過程,人們往往依據自己的主觀標準來評價事物。就新媒體而言,大學生的主要興趣集中在娛樂和社交方面,所以,難免用這兩個標準來衡量媒介的價值與意義。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決不應該是一個缺乏主見、人云亦云的一代。
第五,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多數情況下處于較淺層次,深層的創造性應用和建設性應用較少,而且能力不足,也未能形成良好的習慣。大學生將在未來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與媒體打交道也會是家常便飯,因此,必須很好地正確使用媒體,發揮其對社會進步的重要影響。
為此,高校必須承擔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任務,立足現有基礎,堅持“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建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以媒介素養的提升為重點,恰當地選擇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貫徹因材施教的策略,有計劃地將媒介素養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遵從內因、外因相結合的原則,明確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主體與責任人,科學地選擇媒介素養教育的模式。
參考文獻:
〔1〕袁宏剛.高校學生工作中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與實現路徑[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1):46.
〔2〕陳娟.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新聞傳播,2011,(4):110.
〔3〕張娓娓,王韋達,等.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途徑探析[J].新聞傳播,2012,(8):131.
篇5
論文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對海南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高校體育系體育教育專業臨近畢業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總體超出中等水平,在自我評價、收集信息、選擇目標、制定規劃、問題解決五個維度上的得分相近,均超出中值。找出存在的原因,并進行總結歸納,以期時高校體育教育畢業生就業提供幫助。
1研究目的
中國社科院教育藍皮書《2005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的調查則顯示,2005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真正簽約者只有33.7000而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413萬人,200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495萬,比2006年增加82萬人,2008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559萬,預計今后三年內還將以每年50萬的速度增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影響大學生的自主擇業,在同樣的人力資源市場的狀態和要求下,個體如何評估自身的特有的屬性對決定將要進人或變換的職業有著重要影響,從而使個體在職業決策行為方面存在許多差異,比如說面對職業選擇范圍的反應和信念就截然不同。有的人在選擇職業時挑選面非常狹窄;有的人則能突破專業的限制,跳到別的領域。當面對其它專業領域、比較有挑戰性的就業機會時,有的大學生會認為依賴自身的基本素質并通過努力和學習完全可以克服困難、勝任工作,并使自己獲得進步和成長;而有的大學生卻認為接受這樣的職業,一旦不能勝任就會證明自己是低能的,因此面對這樣的就業機會,他們往往會選擇逃避,這種逃避無疑會影響到他們的順利就業。那么,海南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臨近畢業學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如何,對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帶來怎樣的影響,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內容。通過本研究可以對師范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調節,提高其自我調節能力,對高校開展就業工作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2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2. 1研究對象
海南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05級畢業生為研究對象。
2.2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2001年由廈門大學的彭永新和華中師范大學的龍立榮主持編制的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該量表采用里克特5.。計分的方法,分為自我評價、收集信息、選擇目標、制定規劃和問題解決五個分量表。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對我校體育系體育教育專業四年級學生中進行隨即抽樣,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l00%;其中有效問卷為73份,有效率為97.500。被試的主要統計特征分布狀況見表1。所有數據采用SPSS11. 0進行數理統計分析。
3結果與分析
3. 1體育教育專業臨近畢業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現狀分析
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現狀。我校體育教育專業臨近畢業學生總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得分為3. 512135,在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五個維度中,有兩個維度的得分超過總平均值,這兩個維度分別是自我評價和制定規劃。總體看來,體育教育專業臨近畢業學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較高,五個維度的得分均超過中值3。具體得分情況見表2。
3. 2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性別差異分析
在選擇目標,制定規劃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總分上,男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女生。自我評價、收集信息、問題解決這三個維度上,女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造成這一現象的可能原因是:傳統的女性職業和傳統的男性職業,在當今社會的劃分已不明顯。尤其是腦力勞動等復雜勞動,工作崗位的男女之分逐漸淡化。尤其是大學畢業的女性,具有很強的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這也反映到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上,所以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并不低于男性(見表3) 。
3. 3是否獨生子女的差異分析
獨生子女在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五個維度以及總得分上都高于非獨生子女。這說明獨生子女的高校臨近畢業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高于非獨生子女,而且獨生子女在收集信息方面更加有自信。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獨生子女一般家境較非獨生子女好,而且父母對其關注度較高,給予其就業信息方面的幫助相對較多(見表4)。
3. 4生源地城鄉差異分析
除制定規劃以外的四個維度包括總分上,來自城鎮的學生要高于來自農村的學生。在制定規劃上,來自農村的學生要高于來自城鎮的學生。在我國城鄉經濟差距減小的同時,城鄉高校臨近畢業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方面也相接近,但是在總體水平上,來自城鎮的學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還是高于來自農村的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來自城鎮的學生比來自農村的學生有更好的社會支持力量,這些人際資源不僅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職業信息,更重要的是來自父母、親朋、同輩的支持和鼓勵,非常有助于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提高(見表5)。
篇6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視閾;文明禮儀;研究
從周代禮樂文化的發源,到黨的十提出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文明”建設,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和勃勃的生機。而近年來,隨著大學生不文明行為的負面新聞曝光率不斷增多,折射出中華禮儀文化在傳承、教育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缺失。繼承弘揚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是大學生不容推卸的責任。高等學校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引領者,理應加強文明禮儀教育,傳承禮儀文化,著力構建大學生文明禮儀教育體系。
一、中華優秀禮儀文化的定位
中華民族創造的許多獨具特色的禮節、儀式、習慣、規章、典制等禮儀文明,形成了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優秀的禮儀文化傳統主要包括:重禮講儀的良好風尚,以知書識禮為美德;禮儀規范的合理內容,將人類千百年來凝練起來的精粹吸取下來;禮儀修養的先進典范,以之作為學習、踐行禮儀的榜樣;中華民族禮儀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時代責任心。作為高校工作者,要在進行禮儀傳統教育中,要幫助學生著重領會禮的精神內涵。
同時,大學生傳統禮儀文明教育要立足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并不是全盤照搬,發思古之幽情,而是適應時代的發展而有所創新?!抖Y記?禮器》云:“禮,時為大?!边@是說,禮之為禮,不應是刻板的教條和一成不變的戒律,在于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而更新,這是禮的內在要求和原則。
二、大學生傳統禮儀文明的現狀
(一)禮儀文化認同缺失
傳統禮儀文化是我們中華“禮儀之邦”幾千年的積淀的寶貴資源,可是現代人卻忽視了禮儀文化的存在作用。這些誤讀不僅使禮面目全非,并且把禮的真正精神也一同湮沒。大學生們對傳統文化和禮儀懂之甚少,取而代之的是,對國外流行時尚多有了解,對國外禮儀的盲目追逐,以為拿刀拿叉就是時尚,以為擁抱取代鞠躬和握手就是現代文明。我們的傳統禮文化在現代青年慢慢消逝。
(二)禮儀修養意識淡漠
《禮記》:“禮也者,理也”,也就是說,禮就是要先要尊敬他人,講道理?,F在大學生缺少謙敬意識?,F在很多大學生不尊重長輩,不敬重老師,不尊敬同學的現象時有發生。缺少公德意識。在校外,有些學生更是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既妨礙和影響了他人,又損壞了大學生自身的良好形象。
(三 )禮儀文明知行不一
《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有些學生不懂得謙虛、禮讓,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知禮而不會行禮,即主觀愿望、禮儀動機與行為方式及效果之間相脫節和矛盾。大學生基本禮儀的欠缺,直接影響到大學的個人素質,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整體形象。同時,這種現象也暴露了我們現代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三、大學生禮儀文明缺失原因
(一)歷史遺留問題的沖擊
近代以來,由于我國落伍并挨打,不少人把它歸咎于以禮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的保守性,發起了一次一次批判舊文化的運動。對傳統文化“棄”之過激,而“揚”之不足,導致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對中華文化重視不夠,中華傳統的禮儀文明當然也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禮儀之邦”丟掉了禮儀文明,文化因割斷而無法傳承,招致的結果是道德滑坡,人的素質下降,不健全甚至是不道德的人格的生長和西方禮儀和文化的乘機“進攻”。
(二)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西方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借鑒西方禮儀的精華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如果趨之若鶩,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傳統禮儀也會被淹沒。
(三)多方面教育體制的不合理
家庭傳統禮儀教育的淡漠和偏失是造成大學生文明禮儀的缺失的第一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孩子從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實效的啟蒙教育。家庭禮儀教育的實施,應該加強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禮儀修養。學校傳統禮儀教育的弱化和缺失是另一個原因。教師為了適應學生的實際,也容易忽視在禮儀教學中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滲透。同時,社會傳統禮儀教育的錯位也易造成大學生文明禮儀缺失。
四、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對策
(一)系統全面,營造傳統禮儀環境。
校園的環境熏陶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傳統禮儀活動,如開展傳統禮儀方面的講座、辯論、演講、小品表演等活動,如上海電機學院每年舉辦一次校園禮儀大賽,以禮儀文化為主題,促使大學生展示自我風采主動弘揚中華禮儀文化。還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宣傳欄等媒體工具,介紹歷史名人處世修身的軼事,推動學校的文明建設。這樣,學生在校園內處處感受到禮的存在、禮的氣息,就可以在良好的校園禮儀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禮儀和熏陶。
(二)因地制宜,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
開設專門的傳統禮儀課程。課堂教學是系統學習訓練的良好途徑,開設傳統禮儀教育的課程,既可以有效的豐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內涵,又能教會他們如何規范自身行為、塑造良好的儀表形象。在重大典禮儀式中,蘊涵著豐富的、可以進行禮儀教育的資源。學??梢岳眠@些場合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如畢業典禮中可以舉行“謝師禮”,畢業生在向老師行禮的過程中感謝老師培育學生的辛勞,永遠記住學校和老師的培育之恩。
(三)創新發展,發揮新媒體的教育優勢。
禮儀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內涵,而新媒體的豐富性和開放性,逼真生動的情景模擬,饒有興致的傳統禮儀故事再現,使學生感受到學習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高??梢杂嗅槍π缘亟⒔∪旅襟w下的大學生傳統文明禮儀教育,貼近學生,貼近社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制作生動直觀的德育軟件用于禮儀教學,依托學校官方微博、微信平臺,開展線上微討論、知識競賽等活動,舉辦在線傳統文化展覽,拓展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體驗,健全其人格。
參考文獻:
[1]孫曉鳳.新時期大學生禮儀文明缺失現狀及改進措施[J],青少年研究,2010(1).
[2]桂署欽.大學生傳統禮儀教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9).
[3]俞琳娜.90后大學生禮儀素養缺失現狀及原因對策分析[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5(5).
[4]李彬.新時期:社會變遷與新聞變革札記[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
篇7
【關鍵詞】大學生 禮儀教育意義 禮儀舉止修養
一、淺談禮儀的含義
“致福曰禮,成義曰儀”。所謂禮儀,就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行為規范,是通過特定的行為、語言等表達自己對別人尊重、理解的一種方式和手段,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受歷史傳統、文化教育、風俗習慣、、時展等因素綜合作用而形成的,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關系為主要目標的行為準則的總和。它既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外在體現,也是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和技巧。在古代,“禮”更是曾經與“法”共同成為社會調整的手段,遵循禮法約束是穩定的道德框架,禮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之一,《周禮》中著:“凡國之大事,治其禮儀,以佐宗伯”。但現階段,我國大學生的禮儀修養卻難以讓人樂觀對待:校園內各處經常出現各種不知禮懂禮的現象。作者認為,在新的時期應正視大學生禮儀教育的深遠的意義,并應采取配套的行動達成教育目標。
二、大學生禮儀教育困境現狀
《漢書,禮樂志》中曾闡述:“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大學的意義在于為國家培養人才,同樣,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較之中學生、小學生的差別也應更多的應該體現在個人修養、文明禮貌等方面,才能堪稱人才之大器。但當前國內很多高校大學生的禮儀修養現狀卻并不能夠與大學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相匹配:著奇裝異服、遲到早退等情況比比皆是。更令人擔憂的是,不少大學生對于不文明行為不知規避,反而“倒行逆施”,認為這是突出個性的表現,體現了禮儀教育方面的困境。
三、大學生接受禮儀教育面臨的問題
禮儀在大學生活中十分重要?!墩f文解字》中對“禮”是這樣解釋的,“禮者,履也”,履為行路。禮儀作為一種社會準則規范,其也涵蓋了思想意識方面的內容,比如謙讓、尊重的觀念等,這些都需要達到一定的年齡才能從內心真正理解和領會。但關于文明行為的教育卻是可以從小進行的,在家庭教育中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讓子女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好的方面是這種行為習慣一旦形成便很難改變,從而對其一生發揮重要的影響。而我國目前的家庭教育卻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由于普遍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 ,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及成長歷程較之多子女的家庭本身就缺少了分享、謙讓、關愛他人等體驗條件,加之不少家長對子女過分溺愛,大多關心子女的生活條件,關注于對物質需求的滿足,很少關心其人格完善的程度。另外,由于是獨生子女,很多家長將自己所有的希望壓在孩子身上,繼而更多的關注于子女的學習成績,對于禮儀教育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錯失了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機。
從宏觀方面看,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中國教育對于禮儀教育方面的忽視也是造成學生禮儀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高校經歷過擴招,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但大學間同樣分為三六九等,各重點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間依舊存在差距,擴招只不過將過去的“能否上大學”式的應試教育變成了“能否上重點大學”的應試教育,這就使得“應試教育”帶來的壓力進一步下移和提前,在對于青少年進行人格養成和禮儀教育的關鍵階段,學校更多的把精力放在提高學生的應試成績上,從而進一步延誤了禮儀教育的時機。
現在大學生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功利現實,大學生的價值主體和價值觀念逐漸多元化,過去占社會主流地位的價值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傳統的思想觀念受到了各種新思潮的挑戰。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對他們極易產生負面影響,不少大學生功利思想較為嚴重。在大學期間,他們的思想更多的關注于考取各種從業資格證書、英語證書,關注于拿畢業證、學位證,關注于找到條件優越、報酬優厚的“好”工作,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類似的事情中,把金錢作為衡量自己人生價值的唯一尺度,忽視了自身道德素質和禮儀修養的提高,從而偏離了禮儀的正軌。
四、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的意義和途徑
綜上所述,家庭、學校教育的缺失,社會影響以及不注重自身修養,導致了當前大學生禮儀教育普遍缺乏,禮儀修養不容樂觀。為了解決大學生的禮儀教育困境,應進一步建設并完善高校的德育體系,強調“尊重他人”在德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禮儀的核心思想在于“尊重”,內心懂得尊重才能在舉手投足之間進退有禮。因此,應該全面對大學生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改變大學生“有知識無文化”、“知書不達理”的現狀。同時,有條件的高校應考慮設置專門的禮儀課程,利用課堂普及禮儀知識、加強禮儀訓練。
國家由人民組成,人民的形象組成了國家的形象,通過一個國家人民的行為舉止及了解一個國家民眾對禮儀的態度可以很清楚地反映該國的物質文化素質,正如我國剛剛舉行的九三閱兵一樣,軍人們通過得體的外在形象和高昂的精神氣質體現了大國實力,彰顯了大國風范,體現出了我國的物質文化素質。我們應繼承和弘揚我國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優良禮儀傳統。大學生組成了國家的未來,加強禮儀教育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營造我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形象。只有重視和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大學生的禮儀失范的現象才會不斷減少,直到不再發生。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禮儀 道德 禮儀教育 必要性 重要途徑
高校教育中應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而探索德育的有效途徑成為一大難題。高校學生品行現狀迫使人們開始思考德育不僅依靠學生管理和課外活動上,更主要的是應把目光放在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上,把文明禮儀教育納入正常課堂教學。因此,在德育課程設置中增設禮儀課程是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為此,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禮儀與道德的關系
禮儀是指人們在各種具體社會交往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表、儀態和言談舉止、儀式等方面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行為規范。禮儀具有約束人們言談舉止的規范性特點,同時,禮儀規則簡明、實用、可行、易學易會、便于操作。禮儀通過評價、勸阻、示范等教育形式,不斷糾正人們的不良行為習慣,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尊重。
道德也是人們的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禮儀與道德關系極為密切,德成于中,禮形于外,二者具有內在同一性。道德是禮儀的靈魂,講究禮儀除了注意禮儀的外表形式之外,還要注意內在的道德修養,做到表里如一。禮儀習慣是道德品質的載體,人們的道德責任可以通過禮儀行為表現出來,是一種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人們對禮儀的學習運用過程實際上就是接受熏陶和教育,培養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道德社會化過程。觀察一個人的儀態、儀表、言談舉止,往往可以了解他的內心道德世界,從而評價他的道德水準和修養程度。因此,高校德育工作中應首先從禮儀教育為突破口,把道德規范細化為具體禮儀行為上,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收到實效。
二、大學生加強禮儀教育的必要性
當代大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任性、散漫、不受約束、依賴性強、獨占欲強、不善合作,表現為公眾場合語言粗俗、不守秩序、課堂上時間觀念差、隨意說話、玩手機、吃零食、不重視儀表、穿著打扮過于隨意,遇見老師不打招呼等現象經常發生,以上種現象表明目前大學生迫切需要加強禮儀教育。我們不僅要將禮儀規范納入學生常規管理之中,還需要在大學德育課程中增設公共禮儀課程和行業禮儀課程。
各級各類大專院校為各行各業培養和輸送大批職業人才,不僅要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還要注重職業道德教育,而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是加強禮儀素質教育。2009年曾有研究者對十二所高校600名高校大學生禮儀修養及教育現狀展開調查與訪談,在被調查者中有76.8%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禮儀修養尚需提高,認為應在大學開設禮儀課程的學生占87.8%。
尤其是師范類院校,特別要重視禮儀素質教育,它的培養對象是教師,教師一定要在思想道德、學識學風、言行舉止等方面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我校是培養幼兒教師的搖籃,幼兒模仿力最強,幼師的言行舉止都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我校開設禮儀課程能培養具有良好禮儀素質的幼兒教師,使幼師有意識地用所學的禮儀來全面規范幼兒的行為,使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開設禮儀課程的內容
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應該是在課堂教學上,把禮儀教育納入正常課堂教學,體現科學性、普教性、持久性、實踐性、創新性的特點。目前高校禮儀課程局限于特定專業某一相關課程,缺乏系統性和普遍性,因此開設公共禮儀課程非常必要。
禮儀教育應滲透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從幼兒教育做起,重視禮儀素質教育,在大學階段應該通過開設禮儀課程系統學習和培訓,根據不同院校專業特點,教材內容分公共禮儀課程和行業禮儀課程,還可以根據學校特色編寫公共禮儀和行業禮儀為一體的校本教材。
根據我校特點,選用2010年5月由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禮儀常識全知道》。本課程開設一年,從教材中選學以下內容:個人形象禮儀;生活禮儀;社交禮儀;職場禮儀;商務禮儀略講;學校禮儀:(教師儀表禮儀、學生儀表禮儀、課堂禮儀、校園場所禮儀);電話和網絡禮儀;餐飲舞會禮儀;節日民俗禮儀;涉外禮儀。以上課程內容全面、系統,同時又有所側重。禮儀課程的教學過程不僅是系統學習禮儀規范的過程,同時也是接受道德教育的過程。教學方法采用案例法、情境模擬法、聯系對照法和實訓法等,在教學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禮儀規范,而且使學生重新認識、分辨、選擇、調整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達到德育教育目的。
此論文是黑龍江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指導項目:《幼專生德育方式方法創新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陸純梅,范莉莎.現代禮儀實訓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8).
[2] 汪建民,丁振宇.禮儀常識全知道.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5).
篇9
“做人先學禮,不學禮則無以立?!倍Y儀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禮儀素養教育是當代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職教育中,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禮儀素養卻十分匱乏。要改變這一現象,必須要分析其現象產生原因,從而更好的引導高職大學生進行禮儀素養教育,樹立起內在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準則,不斷提高自我約束、自我克制能力,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自覺遵守禮儀規范。
【關鍵詞】
高職大學生;禮儀素養;原因;對策
0 引言
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自古就有:“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與人,不失言于人”的古訓,這些就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彬彬有禮,不能粗暴傲慢,不能出言不遜。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與人的交往變得越來越密切,禮儀自然也成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個人都青睞講禮儀的人。當今社會中很多時候把一個人是否彬彬有禮作為衡量一個人社會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標準,因此,作為當今大學生,禮儀會變成打開社會交往大門的鑰匙。而對于高職大學生來說,由于高職大學生自身的特殊性,禮儀素養教育的學習更顯得十分重要。
1 高職大學生禮儀素養缺失的現狀
(1)課堂禮儀素養的匱乏:不按時上課,遲到現象屢屢發生,上課不認真聽講,不尊重老師備課的成果,上課玩手機、吃零食、交頭接耳,有時在課堂上還有公然頂撞老師。在大學的課堂上,早已沒有了上課“老師好”,下課“老師再見”的問候語。有些學生曠課心安理得,得輔導員反復做學生工作,學生才肯去上課。
(2)尊師禮儀素養淡?。涸谛@里,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遇到學生,學生不與老師打招呼,視為陌路人;學生進辦公室不敲門;在辦公室里與老師交談聲音很大,不會用禮貌用語,目無尊長;只在乎自己班級的輔導員以及正在教課的老師,對于其他老師完全不在乎,功利心太重。
(3)食堂禮儀:在高職院校中,很多同學就餐之后沒有將餐具自行收走的習慣,使得用餐過后,餐桌上、餐椅上一片狼藉,缺乏基本的用餐禮儀。
(4)宿舍禮儀:高職院校學生對于宿舍禮儀也十分淡薄,早上起來沒有疊被的好習慣,大一軍訓過后很快就把疊被的習慣忘在腦后,都是等宿舍檢查的時候整理整理應付了事;晚上熄燈后,大聲喧嘩,吵得想睡覺的同學沒有辦法睡覺,經常引起不必要的沖突;甚至有同學私接電源,破壞學校秩序。
面對以上高職大學生禮儀素養匱乏的現象,很多學者都指出:“大學生真是應該學學禮儀,學學為人處世之道。”大學,所教授的不應該只有科學文化知識,還應該培養人的修養、道德,讓同學們成為一個彬彬有禮的人,一個懂得為人處世的人,一個講禮儀的人。
2 高職大學生禮儀素養缺失的原因
(1)家庭因素使得高職大學生禮儀素養匱乏
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加,使得在家庭中,父母對于獨生子女過分的溺愛,導致當今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少了家里兄弟姐妹之間的體諒、禮讓與分享。在高職院校從事學生工作過程中,發現很多高職大學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傳身教本身不注重禮儀教育,做了不良的示范,家庭教育的欠缺使得學生禮儀素養的匱乏。
(2)基礎教育中禮儀教育的缺失
當今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基本沒有禮儀方面的教育,往往花大量的時間在應對考試上面,在道德、修養、為人處世上面的教育完全是空白,似乎“分數”高低,是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同學們只能依靠與人交往過程中的“經驗學”來解決社交禮儀問題?;A教育老師往往只以學生的學習成績好壞來評判學生,而不對學生進行禮儀素養方面的教育。
(3)高校禮儀課程的趨于“形式化”
高校的禮儀素養的教育只停留在一門課程上面,這門課多數都以理論教學為主,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禮儀的理論知識,并沒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得禮儀素養教育不接地氣。這門課程開設完畢之后,學生很快就會將所學到的禮儀知識淡忘,回到以前的習慣中去,很難達到用禮儀素養約束行為規范的目的。很多高職院校在日常教學中連升旗儀式、開始上課前老師與同學的問好都逐步取消了。
3 高職院校大學生禮儀素養培養對策分析
(1)呼吁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禮儀素養養成的重要性,強化全民禮儀意識。
家庭教育是學生禮儀素養養成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有些家長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應該呼吁全民的禮儀意識,這樣才能使得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為學生從小樹立起一個很好的榜樣,從一言一行做起,做好學生人生路上的啟明燈角色。
(2)禮儀素養的培養應該貫穿教育的全過程
首先,教師自身應該具備很好的言談舉止以及優良的道德規范,并且可以言傳身教到教育的全過程,這應該是一名教師個人素質考核的一項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其次,在學校的課程設置方面,應該把學生的禮儀素養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且貫穿教育全過程,在不同的年齡段,對學生講述他們可以領悟的禮儀課程,而不是把禮儀素養的養成僅僅留在大學階段,那樣學生會認為自身欠缺的很多,無從改正,很難消化。
(3)高校中開設禮儀課程應注重禮儀實踐性,杜絕形式主義
在高校的禮儀課程中,應該注重禮儀的實踐性與實用性,淡化禮儀的理論學習。可以根據高校中不同的專業特點設置禮儀課程的學習方向。通過這種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禮儀訓練,提高學生的禮儀修養,為學生未來的就業打開一個新的局面。
4 結語
愛默生說:“美好的行為比美好的外表更有力量;美好的行為比形象和外貌更能帶給人快樂。這是一種精美的人生藝術?!迸囵B高職大學生談吐文雅、舉止大方、彬彬有禮、良好的自我形象是構建人生大廈的基石。也是高職院校禮儀素養教育的出發點和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牟蘭. 淺論高職大學生禮儀素養缺失現狀及其成因和對策[J].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42-47).
[2]胡永紅. 淺析當前大學生禮儀缺失的原因及解決的對策[J].教育廣角,2009(8):(273).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禮儀教育;重要性;困境;對策
禮儀是指通過言行舉止的外在表現,所體現出來的道德修養、文化素養以及教養良知等內在精神品質,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交際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禮儀不僅是衡量個人道德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同時也是能體現出社會的文明程度。要想構建文明和諧社會,就需要以高校教育為著力點,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價值取向,能蛞岳褚茄細裨際自己,為社會培養更多綜合素質較高的新型人才。
一、加強當代大學生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通過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可以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同時,還可以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實大學身的內在精神,樹立大學生正確的榮辱觀念。并且,還可以使大學生在具備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同時,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成長及發展。除此之外,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還能提高大學生的交際能力,幫助大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使大學生能夠更快適應新環境,順利完成就業。所以,從各個方面來看,加強當代大學生禮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1]。
二、當代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困境
基于大學生禮儀教育的重要性,必須提高對該項教育工作的重視力度,并將其進行落實。但是,當前大學生禮儀教育工作還面臨的較大困境,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大學生禮儀意識薄弱
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部分家長對子女過多溺愛,對于子女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會照單全收,客觀上導致了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現象的滋生和蔓延,長時間下去,便會養成孤傲跋扈、目中無人的不良習慣,上學階段不尊重師長。并且,從小處于比較孤立的環境中,缺少與鄰里和朋友之間的交流,交際能力較弱,進入校園之后,很難與他人建立融洽共處的和諧關系,在與人交往中缺乏換位思考,不能考慮他人的感受,容易造成誤會或者矛盾。這些問題都導致了大學生禮儀意識淡薄,往往無法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習慣,道德素質較低。
(二)學校重視力度不足
學校重視力度不足,是當前大學生禮儀教育中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首先,中小學階段仍然沿用傳統應試教育模式,僅僅注重學生的卷面成績,忽視了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無法為大學禮儀教育打下良好基礎。其次,部分老師對禮儀教育不夠重視,不僅沒有做好禮儀教學工作,也沒有做好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沒有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容易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且,很多高校的禮儀教學課程設置不夠科學,內容選取不合理,缺乏目的性和規范性,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脫節嚴重,教學效果不理想。
(三)社會環境比較復雜
復雜的社會環境也是開展大學生禮儀教育工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在加快我國經濟建設的同時,也出現的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現象,對大學生造成了較多的負面影響。再加上大學生對中國禮儀文化了解較少,缺乏辨別是非能力和較強的自控能力,思想價值觀念容易出現扭曲。同時,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容易使大學生產生一種崇洋的不良心理,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以及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2]。
三、當代大學生禮儀教育困境的有效解決對策
(一)提高對大學生禮儀教育的重視力度
中古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不僅要加強經濟建設,還需要認識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加強當代大學生禮儀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認知和價值觀念。首先,社會各界都應該明確大學生禮儀教育的重要性,并積極配合學校開展禮儀教學活動,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變化,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同時,應該強化大學生的禮儀意識,以校園廣播、校園報刊、標語等為載體,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進行宣傳,喚醒大學生內心深處的文明意識。
(二)發揮高校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作用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與學生的接觸時間是比較長的,學生經常會以老師作為標桿,對其行為進行模仿,所以教師的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在開展大學生禮儀教育工作時,應該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作用[3]。首先,高校教師應該加強與大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當學生陷入思想誤區,出現人生價值觀扭曲現象時,教師應該及時幫助學生進行改正。并且還需要以職業道德規范和公共道德規范作為言行準則,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起到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
(三)設置科學的禮儀教學課程
要想實現理想的禮儀教育效果,保證教學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及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在設置禮儀教學課程的時候,需要準確把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核心內容,構建完善、系統的利禮儀知識體系,使大學生能夠一次作為行為準則嚴于利己。同時,應該加強實踐教學力度,結合具體案例將禮儀知識加以運用,保證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統一性,使大學生能夠真正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并且,還需要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為順利開展大學生禮儀教育提供環境保障,對學生起到熏陶作用,提升大學生利益素養。
四、結語
大學生禮儀缺失現象,不僅會影響大學生自身的全面、健康發展,還不利于和諧、穩定社會的構建,所以加強當代大學生禮儀教育。通過提高重視力度,發揮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作用,科學設置禮儀課程,可以有效突破當前大學生禮儀教育困境,改善禮儀滑坡現狀,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林莉.當代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4, (8):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