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9-25 18:14: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設計

篇1

一、設計全面而具體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來源主要參照四個方面:課程標準、教學參考書、教材、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課程標準規定了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與教學的思想、方向;教學參考書則將標準進一步細化,讓教師有據可依;教材包含了與目標配套的豐富多樣的學習素材,使教師能夠更好地理解標準的意圖。除了以上三點,教師還需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特別是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做出適當的調整,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教學目標的設計須是全面的。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將數學課程總目標和分段目標從四個方面加以闡述: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同時提到,“總目標的這四個方面,不是相互獨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活動組織中,應同時兼顧這四個方面的目標”,也就是說,教師在確定課時目標時,要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通盤考慮,努力挖掘與上述四個方面目標有關的教育價值,如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創造性思考等,制定比較全面的教學目標,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最終實現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當然,“全面”并不是指一定要涉及課標規定的所有方面,而是根據具體內容有所取舍,合理安排,不然難免會出現形式化的傾向。

教學目標的設計須是清晰具體的。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細化到可以評價的程度,例如“通過教師的講解和示范,95%左右的學生能夠學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一般說來,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是短期目標,而另外三方面的目標類似三維目標中的過程性、情感性目標,有的可以在一堂課中給出評價,更多的則是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性評價。

表1就以浙教版數學五年級教材《小數與整數相乘》為例,展示了基于課程標準設計教學目標的過程。自上而下的目標制定較好地分解并滲透了新課標的精神,從提出問題到猜想驗證,從算理的理解到方法的掌握,從變式訓練到實際運用,層層遞進,符合數學學習的基本規律。

二、基于教學目標設計學習活動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也是一堂課是否有效的關鍵。教學目標設計好以后,學生的學習活動便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每一個活動都是有針對性的,都是教師為了更好地實現目標而精心設計,并不是為活動而活動。學習活動可以有多種類型,講解、示范、問答、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習題演練等等,哪一種方式好就用哪一種,這里實際上是充分發揮教師能動性的地方,教師本人的個性、教育思想、創造性都可以融入到活動設計之中。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學習活動需要走出兩個誤區:一是普遍認為學習中有合作探究就是好的,就是遵循了新課標的精神,否則就是不好的,實際上要看能否更好地為目標服務;二是有人認為目標教學限制了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實際上它能更好地發揮教師的創造性,同時又能使教學有效,最終實現課標的要求。

在數學教學中,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將“雙基”變為“四基”,增加了“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和“基本數學思想”。實際上,“基本數學活動經驗”與“基本數學思想”就是學生在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中逐步積累與豐富起來的。因此,教師在設計學習活動的時候,需要著重考慮哪些活動能夠積累學生的數學基本經驗、哪些活動能夠滲透基本數學思想,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之中,這樣就讓目標的實現變得更有意義,也為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表2(見下頁)展示了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亦可看作表1的續表。

三、根據目標和學習活動設計評價方案

目標與活動設計好以后就要考慮評價的設計,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學”。但現實中大部分教師并沒有十分在意或者關注一堂課的教學效果,評價的疏忽與缺失會造成教學的盲目,無法做到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評價可以檢驗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學生哪里還存在問題,從而起到調整教學、促進學生學習的功能。同時好的評價也能激勵學生自我監測、自我管理,及時糾正錯誤觀念,不斷向目標邁進。

評價的設計必須是與教學目標匹配的,這樣才能檢測這些目標是否已經達到。這里的“匹配”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評價目標與教學目標有同樣的認知要求,不能隨意拔高或降低要求;二是評價方法與教學目標要配套,有的目標適合表現性評價,有的目標適合通過問答、交流的方式實現,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三是評價與目標的一致不僅表現為結果,也體現在過程之中,因為教學目標的達成以學習活動為依托,評價需要鑲嵌在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之中,特別是在評價非知識技能目標的時候。

《小數與整數相乘》是一堂計算課,學生的計算技能十分重要,應該被重點評價。同時,新課標要求繼續減輕學生在執行計算中的負擔,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及時發現學生在計算規則上是否存在錯誤,也就是說對算法的理解必須被重視。因此,及時的過程性評價也非常重要,必須滲透在教學過程中。

篇2

“有效的教學可以被定義為這樣一種教學,它能成功實現教師計劃中學生的學習。”

他還建議,為了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清楚地知道要促進什么樣的學習,認識到學習活動應向著這個目標設置和實施。他還建議,有效的教學要能使學生花在主動參與與預期教育成果相關聯的高品質學習活動上的時間最大化,還要允許學生在學習的方向和步調上有更大的控制權。

因此,我們認為,若能設計和實施包含形成性評測和主動學習技術的結構良好的課程,教與學將會更加有效。只有當這些技術被嵌入課堂實踐,并且課上和課后的任何評測所反映的證據都被用于指導教師對學習步調與進程的決策時,這些技術才能真正奏效。

教師專業發展對于形成有效的教與學所必需的專業素質是十分關鍵的。在為一批中國教師開發2012年9月在約克大學進行的專業發展課程時,有效教學的每一個關鍵因素都有所考慮。課程包括主動學習、為了學習的評測(形成性評測)、課堂討論、ICT(信息與通信技術)的使用、在情境中教學及有效使用實踐活動。這些課程介紹了多種可以在課堂中采用的技術與策略,并鼓勵教師對其中蘊含的思想進行反思。

教師還有機會參觀學校和分析他們觀察到的課堂實踐。接著,他們自己也完成了一項課程設計任務。教師分成小組,利用他們在之前的培訓課程中獲得的經驗,開發了一節課的資源。我們鼓勵教師在開發課程時采取回溯策略。首先,他們決定這節課的學習意圖(課程目標),并決定如果學生的學習是成功的,他們想讓學生在上課之后能做什么――即學習成果。接下來,教師要設計適當的活動來支持一定課程目標下的教與學――這時教師應牢記這些活動必須激發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和對他們自己的學習負責。適當的形成性評測任務也是要設計的,這些任務可以嵌入于課堂中。在專業發展課程的最后,所有教師對他們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分享。教師制作了海報來細致地說明課程目標和成果、教學和評測活動,這讓參與者能采取“集市技術”(market place technique)來了解彼此的作品(圖1)。

下面簡要介紹支撐我們所選擇的課程內容的一些觀點。

主動學習

當新教師剛開始教學時,一個常見的小毛病是在很長的課堂時間里只聽到教師描述和解釋概念的聲音。雖然能清晰地解釋概念是教師的關鍵技能之一,但如果只是告訴學生他們所要學習的內容,并不意味著他們理解了這些概念。他們找不出有用的信息,不能將新接收的信息與原有知識相聯系,也不知道如何利用這些信息。他們沒有主動地參與其中。主動學習較少強調傳遞信息,而更加重視學生對概念的思考和表達。正如Meyers和Jones(1993,p6)所說的:

“主動學習必須為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有意義地聽與說、寫、讀及反思一個學科的內容、概念、問題和關注點。”

主動學習意味著學生的任務不只是簡單地聽教師講課。Petty(2006)指出了主動學習的課堂通常采取的策略:

?學生自己完成

?小組或個人完成受控制的實踐,同時

教師檢查實踐過程和結果,以決定學生

何時能夠獨自學習

?教師展示怎樣做,解釋和將所想的內

容說出來

?一節課結束時進行結構化的回顧,回

答“我們學到了什么”

?學生自己、同伴或教師來對學習進行

評測

有效的實踐活動

許多教師都將實踐活動作為科學課的基本組成部分,理由很多,其中之一是堅信“如果我們自己做,就都能更好地理解和記憶”。但是,若干研究顯示,學生從實踐活動中學到的并不像我們所期待的那樣多(Millar,2009)。這使我們不得不仔細思考實踐活動的預期學習成果。Millar建議將實踐活動的學習目標劃分為3個類別:

“幫助學生:

發展他們的知識和對自然界的理解

學習如何使用科學儀器或遵循標準實

踐流程

發展他們對科學的探究方法的理解。”

(Millar,2009p9)

在識別出一個實踐活動的關鍵學習成果后,教師應當確保活動呈現給學生的方式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學習經歷。Millar的《實踐活動分析清單》(2009)為設計過程提供了支持。

討論

有效的課堂詢問和討論是教師的一項基本技能,可以用于吸引和挑戰學生。它也讓教師能夠檢驗學生當前的理解和建構新的理解。但是,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教師所提問題的答案一般是簡單的和非開放性的。這些問題中的大部分與記憶有關;它們也許只需要回答“對”或“錯”。這種問題不能讓學生拓展他們的思維。只有當提問能激發學生思考,并積極地與概念建立聯系時,提問才是有效的。師生之間、學生小組之間的討論已經被證實對于發展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十分重要(Newton,Driver和Osborne,1999)。

基于情境的學習

有人主張,用情境作為教科學的起始點對學生來說是有吸引力和動力的,它增強了他們正在學習的科學的意義。人們發現相較于傳統方法而言,在科學教與學中使用情境作為起始點更有優勢:

?大多數學生更喜歡他們的科學課了

?學生理解科學的程度至少比接受傳統

課程的學生好

?一些學生更加愿意學科學了

使用約克大學開發的基于情境的課程的教師們報告,學生普遍更加感興趣和有動力了,即使是在任務很難的情況下也是如此(Lewis和Scott,2006)。

形成性評測

對學習進行評測以及使用從評測中得到的信息去決定教與學過程的下一步是形成性評測的核心。通過對超過250項研究所作的調查,Black和Wiliam(1998)得出結論:用評測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信息,尤其是在課堂中,可以使學習速率加倍。為了體現形成性評測的價值,它必須被嵌入課堂實踐中,成為教學序列的一部分。教師必須首先確定預期學習成果。然后,她需要找到能證明學習確實發生了的問題和任務。這些可以在課堂上被用于判斷學習是否成功,并對學習序列的下一步作出決策。

與學生分享成功的標準也是形成性評測的一個重要特征,這樣學生就可以了解他們的目標。形成性評測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通過自我評測、同伴評測或教師評測來檢驗學生的學習。

我們在《中國科技教育》2012年12月刊上更詳細地對形成性評測進行了闡述。

篇3

【關鍵詞】課程設計 教學 合理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1-0185-01

技工院校課程設計這門課是學生在學完所有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程之后,頂崗實習之前所開設的一門課程。這門課是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技工學校學生最后的學習階段和綜合訓練階段,是對學生學習與實踐成果的全面總結,更是對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的全面檢驗。另外,從某種意義上來看,課程設計能反映教學質量的高低,是對學校教學工作的一種直接檢驗:教學內容安排是否合理、老師教學效果如何、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等,可以從中找出存在的問題,從而制定出相應的改進措施,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創造條件。而技工院校的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對所學科目知識掌握情況也存在不同,所以對于有的學生來說,如何完成課程設計是個問題,本人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摸索出了一些經驗來促使學生完成課程設計,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 合理安排授課計劃

授課計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課程設計學習階段。因為學生幾乎沒有設計經驗,老師要指導學生掌握課程設計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課程調查研究方法和文獻檢索的方法,最終掌握課程設計的框架結構和寫作方法。通過第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對自己課程設計的選題和研究方向有了思路。第二階段為學生撰寫“課程設計說明書”。學生根據自己選到的任務擬定課程設計提綱,分配說明書編寫任務,對零件進行加工分析等。在這一過程中按照學生寫―老師點評―學生再修改這一模式循環,直至完成高質量的課程設計報告。第三階段為總結、答辯階段。學生做好總結工作即為答辯做準備,學生答辯時先結合課程設計的PPT講解設計思路、方法、難點等,然后老師提出疑問由學生回答。通過答辯能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及靈活應變能力。

二 合理分組、分配設計任務

我所教班級有48人,首次分配時4人一組,分配時注意好差學生搭配,盡量做到整體平衡。分配課程設計任務時也注意合理分配,能力強的組分配相對難的任務,能力相對較弱的組分配相對簡單的任務,目的是讓他們都有信心、有能力完成所分配的任務。每組指定一名組長,由組長進行分工,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同時也培養他們的團結協作能力。為了保證學生能獨立完成設計任務,防止相互抄襲,第一階段結束后,再次進行任務分配,變為2人一組,每組做的東西不一樣,讓每位學生都經歷課程設計的整個過程,雖然老師的審批工作量增加了,但有利于學生的能力培養,所以是值得的。

三 多巡回指導、檢查,鼓勵創新

在課程設計時要運用多種知識,如機械制圖、公差、數控編程等,許多學生知識點忘記得差不多了,在巡回時要注意多指導、提醒,將集中指導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在輔導的過程中,對于一些共性的問題,如尺寸公差的標注、圖層的設定、文字處理的一些技巧等,通過多媒體演示給大家看,共有問題集中回答。對于設計進程較慢的學生,要花更多時間進行指導,耐心講解設計方法、步驟、技巧等,用心促使他們加快設計速度。對于能力強、設計快的學生,提前講解更新內容和方法,主要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四 合理設計課程設計的驗收、答辯和評價體系

驗收學生的課程設計,主要是通過答辯來進行。答辯時,老師要針對學生設計中存在的錯誤和含糊的地方提出問題或提出一些與課程設計有關的相關問題,由學生做出回答。通過答辯,老師可以直接地了解學生的設計思想、設計過程和設計的特點。學生能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有問題,錯的原因是什么,這是一個提高的過程。

課程設計評價體系分別由平時表現、課程設計報告、課程設計自述、課程設計現場答辯四部分組成,分值分別占30%、30%、20%、20%。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看他們最后的報告和答辯,而且也要注意考核平時上課時的表現。課程設計評價體系的合理建立明確了考核標準和考核指標,增加了課程設計的針對性和嚴謹性,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課程設計的質量。

在學期結束時,學校開展了一次學生座談會,征求學生對課程設計這門課的教學意見和建議。所有學生都說經過課程設計的學習,自行撰寫并修改課程設計說明書直至最后答辯,整個過程對他們綜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都認為是一次很好的鍛煉,為他們走上工作崗位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課程設計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于學生的設計能力培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如何上好這門課,任重道遠,還有很多值得探索學習的地方。

參考文獻

[1]王少剛.課程設計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J].中國大學教學,2007(8)

[2]葉如意.論高職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的創新與優化[J].教育與職業,2008(26)

篇4

關鍵詞:教學型高校;學科; 專業;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2)12-0019-02

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對于高等學校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的水平、質量和狀況決定了高等學校的辦學類型、辦學層次和辦學特色。學科、專業、課程是高等教育學中的一組易混概念,三者之間既有聯系又各具內涵,所以只有準確把握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才有可能搞好三者的建設。本文擬從學科、專業與課程各自的內涵及其關系為著眼點,根據高等學校不同的培養目標和發展定位來探討教學型高校如何進行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的問題。

一、學科、專業與課程的含義

學科。對學科含義的理解一般有兩種。學科的第一個含義是指學術的分類,即指某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中的專業分支,如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和生物學,人文社會科學中的歷史學和教育學,等等。第二種含義是指學校教學的科目,它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理論組織起來的科學知識體系,如語言、數學、物理和生物等。為了探討學科、專業與課程間的關系,本文取其第一種含義,即把學科看成是一種按科學的性質對知識的分類。

專業。不同的辭書及教育著作對專業的解釋略有不同。《辭海》將專業解釋為是“高等學校或中等專業學校依據社會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學業門類”,“各專業都有獨立的教學計劃,以體現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規格”[1]。《教育大詞典》將專業解釋為:專業譯自蘇聯,指中國、蘇聯等國高等教育培養學生的各個專門領域,大體相當于《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的課程計劃(Program)或美國高等學校的“主 修”[2]。廈門大學潘懋元教授認為,“專業就是課程的一種組織形式” [3]。在本文中,我們也將專業看做是課程的一種組織形式。根據這種組織形式,學生學完某專業的全部課程,就可以形成他們的一定的知識與能力結構,就可以獲得該專業的畢業證書。

課程。在西方,課程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教育家斯賓塞(H.Spencer)《什么知識最有價值》(1859)一文中,它是從拉丁語“currere”一詞中派生出來的,意為“跑道”(race-course)。在教育中,它被引申為學習者的學習進程。我國著名教學論專家李秉德認為,“課程就是課堂教學、課外學習以及自學活動的內容綱要和目標體系,是教學和學生各種學習活動的總體規劃及其過程” [4]。據此,課程就含有教學的范圍、科目及其實施的順序和進程安排的意思。為便于與學科和專業相區分,我們認為可以把課程看作是一門門具體的教學科目。

二、學科、專業、課程三者之間的關系

學科、專業、課程三者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厘清學科、專業、課程三者之間的關系,對于我們認識和搞好學科、專業與課程建設非常重要。學科指的是從科學角度對知識體系進行的分類,所以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就要遵循科學研究的規律。構成學科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1)它要研究的對象或領域應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2)它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即有自己的由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題和規律等組成的嚴密的知識體系;3)它有自己的方法論,即有自己的學科知識的生產方式。

專業是根據科學的發展與學科的分類以及社會的分工而設置的培養專門人才的學科方案和計劃的總稱。專業以學科為依托,離開了學科中的知識體系,專業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依據。以一門學科為基礎,可以組成若干個專業;在不同的學科之間也可以組成跨學科的專業。學科是專業的基礎,學科建設的水平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

課程屬于教育學范疇。課程按照教育學規律對學科知識進行篩選和剪裁,從而組合成一個綜合而完整的知識結構。與探索和發現新知識不同,課程主要服務于對知識的高效傳遞。課程由學科知識構成,同時學科也要根據課程教學的要求加強在本學科領域的研究;專業是課程的組織形式,課程是構成專業的要素。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是課程建設的基礎,課程則是學科與專業間聯系的中介。

三、對教學型高校的學科、專業與課程建設的建議

教學型高校的功能是培養人才,并且這種人才培養是以分專業為組織形式并通過課程教學來實現的。從人才培養需要的角度看,學校的建設首先應是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然后是學科建設;而從學校發展和提高的角度看,學科建設則應是學校建設的龍頭,其中的專業和課程,不論是學科的分化,還是學科的綜合,都是以學科為基礎的[5]。

1.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是教學型高校建設和發展的龍頭。對于教學型高校來說,其重點學科建設的水映了該學校的學術水平和核心競爭能力。教學型高校進行學科建設主要應從三個方面著手:凝練學科方向、匯聚學科隊伍、拓展學科基地。

(1)凝練學科方向

學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凝練學科方向。有了自己的明確的學科方向,其學科建設和發展才能有目標、有動力。教學型高校應遵循前瞻性與可行性原則,從學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目標出發,根據學校的基礎和比較優勢來選擇、調整和確定自己的學科方向,設法形成自己的學科優勢與特色。

(2)匯聚學科隊伍

學科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的核心要素,沒有高水平的學科隊伍,學科建設就無從談起。學科建設要靠教師,特別是其中大師級的學者。教學型高校在自己的學術梯隊的建設中,應采取有效的措施著力選拔和培養自己的學科帶頭人,應充分發揮學術帶頭人的示范和輻射作用。教學型高校應遵循引進優秀人才、用好現有人才、留住關鍵人才和培養未來人才的方針,既立足本校用好現有的教學科研骨干,又采取措施積極引進優秀人才,以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學科隊伍。

(3)拓展學科基地

學科建設離不開學科基地,基地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重要支撐。教學型高校以服務于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宗旨,所以其學科建設也應融入于地方產業結構的調整之中。因此,除了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之外,還應根據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地方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建立起自己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學科基地,讓教師在該基地尋找課題,讓學生在該基地有實踐鍛煉的機會。

2.教學型高校的專業建設應側重于教學,應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

教學型高校應按照面向市場、突出特色和提升傳統專業、優化整體結構的專業設置和專業建設的思路,以國家特色專業建設的標準來加強自己本科專業的建設。專業建設涉及到多個方面,主要包括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內涵建設和培育特色專業等。

(1)優化專業結構

專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教學型高校實現人才培養從數量增加到質量提高轉變的重要手段。優化專業結構應從市場需要出發,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采取鞏固特色專業、提升應用廣泛專業、發展有潛力專業和壓縮無市場前景專業的策略,以重點專業為依托,拓寬專業口徑,改造傳統專業,合理設置新專業。要設法與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接軌。

(2)加強專業內涵建設

內涵建設是專業建設中的難點。加強內涵建設,應跟蹤學科發展的動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科學地定位人才培養的目標,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優化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性教學。

(3)培育特色專業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一所大學要想發展,就必須辦出自己的特色。對于教學型高校來說,培育特色專業,就是應根據自己的實際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立足優勢學科,培育出自己的特色專業。應采取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策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在保持、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傳統優勢的基礎上,著力建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行業特色鮮明、培養模式先進的專業。

3.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應從優化課程體系、提高教學質量、打造精品課程等方面入手。

(1)優化課程體系

作為教學型高校,優化課程體系應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國際化的背景下,以學生對知識的應用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核心,科學地規劃各類課程之間的關系,提煉基礎課程,拓展專業課程,開設通識課程,加大選修課程的比例,以此適應學科發展和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的要求。

(2)提高教學質量

提高教學質量應以培養學生具備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等作為出發點,應進一步探索教學規律,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找準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環節,并據此修訂和完善各主要環節的質量標準,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3)建設精品課程

精品課程是具有“五個一流”特點的示范性課程。一所高校,其精品課程的數量和質量反映了該學校所開課程的整體水平。精品課程建設的經驗對其他課程的建設也會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教學型高校精品課程的建設應符合其人才培養的要求,應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材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課程內容要體現科學性、先進性和有效性,應既能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成果,又能體現人才培養的要求;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上,應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在教材建設方面,要選擇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精品教材;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 要逐步建設起一支結構合理、人員穩定、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豐富的授課經驗的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夏征農,等. 辭海(縮印本)[K].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2]顧明遠. 教育大詞典[K].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篇5

【關鍵詞】教學設計策略;教學起點;教學空間;教學新體系

下面我就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設計來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學生,找準教學起點

要想學生通過40分鐘的學習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也就是確定教學起點。教學起點就是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之前已具有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以及有關學習的認知水平與態度。它是影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重要因素。現在這個社會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生了解信息的途徑很多,遠比原來要快、要多,有時可能遠遠超出了教師的想象,因此教師事先想好的教學起點不一定是真實的起點。教師要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過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學的真正起點。

二、客觀分析教材,優化教學內容

教材是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 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思考:①為實現教學目標,教材提供的內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補充,哪些可以刪除或改變;②教材提供的教學順序是否需要重新組合;③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什么。只有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才能使教學內容更易于教師教學,學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秒的認識》一課中,教材提供的是春節聯歡晚會倒計時的一個場景來導入新課,從而感悟1秒鐘的時間很短來揭示課題的。但是這一場景時間過去較長了,對學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結合了剛剛前幾天學校組織觀看過的神舟六號發射前的倒計時來進行導入,不僅使學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讓學生了解祖國航空事業的發展,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設計教學時,又插入劉翔在雅典奧運會上的成績,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時間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通過學生課前收集時間格式,課堂交流,對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教育。這樣安排,使學生接受教學內容更豐富,更富有時代特色。

三、制定明確目標,貫穿各個細節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它是教學設計中必須考慮的要素。數學教學的目標一定要著眼于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要在認真分析學生的起點,全面了解課程標準對學段的目標, 以及客觀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制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規定學生在一節課結束后掌握哪些知識與技能,使哪些情感與態度得到發展。

四、活躍教學活動,增濃學習氛圍

當教學目標確立后,教師就需要考慮如何來達到目標,有效的學習活動理所當然成了達到目標的最好途徑。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更是作為教師組織學生學習的首選形式。

在《秒的認識》一課中,設計教學時,我在關鍵的地方組織了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第一處,在了解學生對秒的知識掌握的情況中要求學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識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選出認為最有價值的知識向全班同學交流。第二處,在學生明白秒針走l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后,讓小組內的學牛輪流出題,從而引導學生會求經過時間,認識秒針走1圈是60秒等知識,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自己創設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突破教學的一個重點,時間單位的換算。

五、研究教學過程,探索教學順序

教師的教學按照什么樣的步驟進行,這是教學設計時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合理地安排教學順序,有助于學生系統地進行學習,從一個知識層向另一個知識層提升。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通過聽秒針走動的聲音和觀察鐘面,先了解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準備,再觀看神舟六號的發射來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識,這樣的安排, 使學生知道自己對舊知識的掌握和對新知識的了解,可以幫助學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識,進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間。

六、精心設計練習,拓寬探究空間

篇6

關鍵詞:技工學校;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TP3-4

1 我們教學課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1 在生源方面存在的問題

因為我們技工學校在很大程度上都不太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人們眼中的技工學校都學不到什么能夠養活自己的本事,許多學習好的學生都希望進入一個知名度高的大學校,加上最近幾年大學都在普遍進行擴招,擴招的力度也越來越大,不是人們所想象的程度了,這樣一來就導致了技工學校接收的學生素質普遍偏低了,遠遠不是原來所能比擬的了,生源質量確實大不如前,技工學校的大部分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并不強,或者說沒有什么學習能力,而且基礎還很差,很多簡單的知識點也學不會了,基礎沒打好,即使努力學,也是非常的吃力,也越來越失去信心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都普遍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明明是很簡單的知識點,我們卻要講很多次,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這些大部分應該歸結為學生的原因,學生的理解能力實在是有限,認識水平普遍偏低。

1.2 缺乏足夠的教學課時

學校里開設的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一般都安排的學習課時不夠,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學習,自己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的時間安排的非常有限,沒有時間來整理和復習消化學習的知識點,不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別提學習到更深層次的東西了。淺顯的東西都掌握不了。

1.3 學生缺乏學習程序設計的信心和興趣

技工學校里的學生都普遍認為這些知識的難度偏高,只是適合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并不適合自己學習,自己很難掌握這樣的知識。因為這門課程講起來確實存在枯燥無味的時候,沒有一定的恒心和毅力,沒有一定的基礎和興趣,確實不好掌握和學習,相對來說,他們認為網頁設計和圖像處理這類的東西就很好玩,也很好學習。甚至于有的時候學生都不想去上課,經常出現逃課的現象,即使是去了的學生,心也沒在那,整日心不在焉的,不是玩自己的手機,就是睡覺,又或者是聊天,反正是對老師講的東西一點也聽不進去,也不想聽。這些學生的理由一般都是,認為學習這門課也沒什么用,將來也用不到,有的學生甚至在課程學習結束之后,也不明白這門課到底講了一些什么東西,有什么用處。所以我們更不用說讓他們進行實踐課程的編程工作,他們一聽到這個課程的詞,甚至還會產生一種神秘感和恐懼感。

1.4 缺乏合理的教學方法

從目前的基本情況來看,教授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的時候,我們依然是采取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和大多數的課一樣的教學方法,老師教學生學。老師只是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基本的教授,然后學生做出一些適當的消化和理解,即使是上機課也只是簡單的教授一些基本程序,完全按照課本上的來,照著書打代碼,完成了調試和編寫那就算完成了,完成不了的怎么也理解不了,學生一旦編完了的老師就過了,就認為學生完全掌握了,完全不教授一點和知識點相關的內容,而且學生在進行編程的過程中,一點也沒開動腦筋,只知道完全照著老師的操作來,不加以思考,不重視理解,殊不知程序編寫和調試的過程同時也是需要思考和創新的過程。只是通過此種教學,學生最多也就是學到了一些簡單的程序設計語言和進行調試的技巧,對于程序設計課程這門課來說,只能是學到了點皮毛,面對真正的編程中出現的問題根本一點也不會進行分析。所以,對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思維分析能力是特別的不利的。

1.5 沒有全面的考核方法

現在一般來說,學校對于此課程的考試內容,多是安排筆試內容,只是出一些課本上的知識點內容,并不會讓學生進行機試,不會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進行考核,這樣就是極大的弊端,但是呢,我們用筆試的形式并不能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真正的測試,不少的學生為了能夠通過考試,都是死記硬背書上的知識點,當面對考試的時候,只是單單把書上的知識點照搬過來,實際上對書上的知識點還是掌握的不夠牢固,運用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們在安排對課程設計這門課的考試的時候,要相應做出一定的調整,要能夠考查出學生對知識真實的學習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

2 對于存在問題的解決辦法

2.1 努力激發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

我們知道做任何事,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努力培養學生對程序設計的興趣,讓興趣引導著學生進行學習,所以我們在學習本課程過程中,要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能剛開始會有點難度和困難,但是長期堅持下去的話,一定會有所成效的,這樣對提升教學的質量也非常有幫助。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激發學生對程序設計語言這門課的興趣呢,首先,我們還應該知道興趣的培養與老師的教導方式遠遠離不開,老師應該注意在教授這門課的時候,要盡可能的把知識點講的通俗易懂一些,講的生動形象一些,這樣才能緩解學生的枯燥程度,讓學生對此學科慢慢感興趣起來。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的時候不會出現太多的恐懼感,我們要從一開始就培養學生的興趣,從第一節課開始。讓學生開始的時候就不會對本課產生厭倦情緒,第一堂課我們可以自己編寫一些簡單有趣的程序,讓學生有了學習的沖動和極大的學習熱情,這樣一來久而久之,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就油然而生了。

2.2 試用創新式教學

首先是從基礎開始,在程序設計語言這門課上,老師對語法和基本程序的講解是必要的,但是必須要避免出現呆板式灌輸,很多同學在聽到語法的時候就會頭疼,更別提要記住這些東西了。老師在對于語法進行講解的過程中,要注意通俗易懂,讓學生更容易的接受這些東西。其次是從實踐出發,我們可以在練習中給學生們一些編程類書籍,讓學生能夠自己進行相應的訓練,通過多練習多思考,增加自己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只需給以指導就可以,多給學生一些空間,讓他們在平時實踐中不斷摸索,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疑問,老師對其進行詳細而具體的講解。然后呢是實行討論式教學,老師在講課的時候,還要多加注意對問題的談論,努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程序設計具有很大的多樣性,一個問題有很多的解決辦法,我們可以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對多種方法進行討論和調試。

3 結束語

隨著近幾年來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相對來說程序設計語言在這其中的作用非常大。程序設計語言也不是多么深不可測的語言,學習多了就會知道這其中的趣味性是多么的多,還可以不斷的提高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只是對學生教授課本上的知識,應該多傳授一點課外的相關內容。

參考文獻:

[1]劉鵬.技工學校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的探討[J].中國電子商務,2012,11(10):12-13.

[2]劉學.技工學校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的研究[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13(8):45-46.

篇7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房地產營銷;教學整體設計;單元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232-02

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能較快適應實際工作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學生不但要掌握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備靈活運用知識的技能。房地產營銷課程涵蓋范圍廣,內容復雜,既有較深的理論性和系統性,又有較強的實踐性,如果還采用以往的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方式,很難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經過不斷地探索、實踐與總結積累,我們在房地產營銷課程中采用了項目教學法[1],收到了較好的成效。

一、項目教學法概述

(一)項目教學法的含義

項目教學法是教師根據工作實際和課程特點甄選或設計一個合適的綜合性項目,讓學生分組或獨立完成而進行教學的方法,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更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興趣,突出其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完成項目和工作任務的學習過程中鍛煉各種能力,例如崗位專業技能、自學能力、團結協作能力、交際能力、領導和組織能力等等。

(二)項目教學法的關鍵

項目教學法的關鍵在于綜合性貫穿項目的選擇或設計。該綜合性貫穿項目可以包含若干個小項目,這些小項目又可以分解為若干個工作任務,然后根據這些工作任務將課程內容進行有機地整合并設計出相應的教學方案。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多動手、多動腦的過程中更有效地掌握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培養他們的職業能力。

(三)項目教學法的優點

項目教學法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項目教學法是讓學生實施完成一個具體的項目或工作任務,學生學習的目的很明確,而且這些項目或工作任務是根據公司或企業的實際工作崗位設計的,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像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茫茫然,無所適從。項目教學法也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項目教學大多要分小組完成,通過小組內及小組間的交流、討論、決策等,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而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恰恰是一個公司或企業員工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二、項目教學法的教學設計

房地產營銷是建立在一般市場營銷理論基礎上的一門新課程[2],是我院物業管理專業的專業選修課程。其內容包括房地產和房地產市場調查、房地產市場營銷環境分析、房地產營銷組合策略、樓盤銷售等,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房地產市場,學會分析和研究房地產市場,掌握房地產營銷組合策略,并且結合校內、校外實訓活動,訓練學生的實際工作操作技能,為畢業后從事房地產方面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教學整體設計思路

按照“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實際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實際工作任務組織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思路,本課程主要以四個大項目“房地產市場機會分析、房地產目標市場選擇和定位、房地產營銷策略的制定、房地產營銷方案的制定和實施”以及為完成這些項目所需的若干項工作任務(即小項目)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具體如下圖所示,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房地產市場調研和分析、房地產營銷策劃、樓盤銷售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等職業技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單元教學設計實例

1.單元教學設計表格

這里以第一單元的“調查房地產市場”這個工作任務為例來說明單元教學設計的過程。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主要是掌握搜集資料的途徑、方法和技巧,學會合理地設計市場調查問卷并進行實地調查,熟悉市場調查報告的格式,能夠運用調查資料撰寫市場調查報告。為實現本單元學習目標所選取的工作任務是對本組研究樓盤的競爭樓盤進行市場調查,具體實施步驟和安排見下表。其選取依據是房地產開發公司或營銷策劃公司的實際營銷工作崗位及其職責、物業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難度適中,以便于學生都能動手參與。

2.單元教學過程的組織實施

教學實施步驟,大致可以按如下順序進行:任務布置和展示案例導入學生實操成果展示教師點評、小組互評知識總結。

首先,教師布置和展示工作任務,說明其考核要求及其工作步驟,并可以結合實際案例來加以詳細說明,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認識整個工作流程和步驟。由于工作任務的完成有一定的難度,由某一個學生來完成不太現實,所以,一般將本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6~7人。教師讓每一小組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興趣選擇本組的研究樓盤。在每一小組中,由于各個學生的知識、能力不相同,應視具體情況讓其在本組的工作任務中承擔相適應的職責,分工合作,各盡其能,共同學習和討論,共同提高,而各小組組長對本小組負總責。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興趣選到本組的工作任務后,共同商討制定實施方案。在實施過程中碰到問題可以請教老師,也可以閱讀教材,查閱相關資料,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教師起著指導者、監督者的作用。

成果展示和評價階段是整個項目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環節。(1)在學生評估階段,各小組要進行競爭樓盤市場調查成果的匯報與展示。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介紹本小組的工作過程、項目成果及其優缺點、遇到的問題及處理方法、需要改進的地方、收獲與感受,最后自己給本小組的表現進行打分。各小組介紹完以后,小組之間再進行互評。(2)在教師點評階段,教師對各組的情況進行相應的點評。首先,對項目成果的可學習和借鑒之處予以肯定,然后指出缺點以及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教師的鼓勵和肯定,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成就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環節中更加努力地學習。最后各小組根據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的參考意見對競爭樓盤市場調查報告進行補充、修改和完善。

知識總結階段主要是教師對項目實施過程中涉及到的房地產市場調查的內容和步驟、房地產市場調查方法和調查技巧等方面的理論知識進行重點講解、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徹底消除理論知識上的迷惑,熟練掌握房地產市場調查技能。

三、結論

項目教學法要求教師根據房地產開發公司或營銷策劃公司中的實際工作崗位和職責選擇或設計項目或工作任務,使學生將來畢業后能更好地適應房地產公司的需要,極大地增強了其就業競爭力。采用分組方式,便于交流與討論,共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知識水平和職業技能。很多項目或工作任務往往不是某一個學生能夠完成的,而分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采用分組方式,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組織領導能力。項目教學法充分體現了現代職業教育的特點和發展方向,使教學目的更明確。采用理論、實訓相結合,分組教學、師生互動等多種方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8

“園林設計初步”是園林設計類課程的基礎必修課。該課程綜合性強,設計內容較多,對于后期“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建筑設計”以及“園林藝術設計”等設計類課程的學習具有一定的先導作用。多年來,很多學者對于“園林設計初步”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一定的實踐和探索,[1-5]本文則從有效教學的角度出發進行再研究,對課程結構和內容、教學方法以及作業布置等進行一系列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適應高等院校園林專業對人才的培養,并滿足市場的需求。

一、“園林設計初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與其他課程內容重合較多

目前使用的“園林設計初步”教材版本較多,但教材中大多內容與其他園林課程的內容重復交叉處較多,如涉及《園林藝術》《園林建筑》《園林史》《工程制圖》,以及《水彩》《鋼筆畫》《模型制作》《平面構成》等設計類課程。

(二)為后期設計類課程的鋪墊較少

講述內容過多的涉及了三大構成、園林藝術等基礎理論知識,而對于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考慮較少,因而教學是孤立的、片面的和重復的,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和基礎課程的先導性。

(三)課程內容有效性練習較少

目前使用的不同版本《園林設計初步》教材對于園林專業而言缺少針對性、目的性和有效性的練習和任務訓練,學生相關設計技能未能得到較好的培養。

二、“園林設計初步”有效教學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的整體思路

首先以有效教學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提高設計能力為落腳點,在教學的整體思路上體現“園林設計初步”課程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實用性。在教學內容上要對教材章節進行“四有”改革,即有刪減、有補充、有側重、有結合。

有刪減是教學內容需根據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刪除與其他課程教材重復較多的版塊內容;有補充是根據教學目標有針對性的增加學生思考和練習的環節;有側重是針對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相關訓練;有結合是考慮其他設計類課程內容對學生能力的需求,從而提高該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二)具體課程內容

目前“園林設計初步”的授課時間一般僅有32個課時。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根據專業特色、培養方案、教學目標以及生產實踐和市場需求等情況確定其教學內容的重點和時間分配等,是教師必須考慮和明確的。根據園林學專業的性質和特點,結合筆者教研室近年來的教學經驗,對“園林設計初步”課程設置進行了調整(見表1)。

表1 “園林設計初步”的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分別從基礎篇、應用篇和實踐篇進行串接學習。

基礎篇首先概述園林與傳統園林的類型以及園林規劃設計總原則等相關知識,讓學生明確何為園林、新型園林空間如何劃分等基礎理論問題。教學期間分別以常州恐龍園、紅梅公園、常州2014全國花博會為例講述主題公園、綜合公園和綜合性園林博覽園的劃分;其次,通過筆者所在城市的具體案例講述園林的立意、選址與布局,學習如何確立設計理念和進行簡單的場地分析和方案的構思;并簡單了解園林藝術構圖法則和中國古典園林十大造景手法在現代園林作品中的應用。本篇的重點內容是植物、山石、水體、建筑等園林要素的平、立面以及效果圖的表現方式。

應用篇在前階段的學習基礎上重點學習利用植物、建筑、水體和園路等要素如何進行創作設計。例如,如何選擇植物;植物在設計中如何構圖;利用植物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園林植物與環境如何融合等,帶著以上問題展開深入學習。另外,了解園林設計程序和設計文案等相關內容,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園林思維過程,即分別利用理性的客觀思考、感性的藝術思考和理性的客觀分析依次對場地進行分析、設計方案的構思以及進行分析與反思。

通過以上基礎篇和應用篇的講述,使學生具備相關設計基礎理論知識和手繪表達能力,并培養學生方案的分析、表現和思考能力。之后,進入實踐篇的學習,進一步鞏固并提高環境分析、作品構思和設計表達的能力。期間重點學習園林空間的形式、處理和如何圍合。本環節主要通過大量的具體案例進行講述。案例的選擇則從正、反兩個方面展現,即優秀案例和存在問題的一般作品,盡可能多角度的比較、借鑒和分析現有的案例。另外,筆者走訪周邊公共綠地,拍照并制作PPT。選取當地園林案例的目的是學生可在課后進行親自的實地感受,從而加深并消化理解課堂知識以融會貫通。通過以上內容的設置,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設計素材,也具備了初步的設計能力。

(三)教學方式

前期基礎篇多為理論知識,教學中以教師講述為主并結合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有必要時可略展開討論,著重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其次,后期應用篇和實踐篇的學習中,分課堂教學和課后練習環節。課堂內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進行設計作品的講述,并結合學生的作業進行點評。課后主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關任務的訓練,期間學生可交流、可討論,培養團隊合作意識、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

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并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為學生今后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作業設置及考核方式

作業內容以培養學生具備初步設計能力為導向,體現多元化、全方位的練習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內容:1.公園(常州青楓公園)體驗,進行實地感受園林的相地、立意和布局;2.園林要素線條練習;3.平面圖抄繪;4.園路線型設計;5.水景與其他園林小品抄繪;6.彩鉛表現;7.課程設計大作業等(見表2),作業內容由易到難、由少到多。

確保學生進行主動的、積極的思考和完成作業,并從中獲取相關知識和設計素材的積累,其完成結果可較好地體現教師作業布置的目的性。

課程成績的評定方法是否客觀和科學,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效果,所以筆者對“園林設計初步”課程的考核方式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學生成績主要由課堂練習(20%)、課中發言(5%)、課后作業(30%),以及期末大作業(45%)四部分構成。

三、“園林設計初步”有效教學的初步成效

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直接依賴于教學方法有效性邊界的拓展,其拓展之道在于多種教學方法的合理組合與靈活應用,從而實現卓越。[6]

篇9

所謂項目教學法主要指的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圍繞著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教學的一種專業性方法。在項目教學法中教師把一個完整的項目分成若干個子項目交由班級中各個小組的學生來獨立完成。項目教學法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注重學生的主動性。與傳統的教學方法過度重視結果不同,項目教學法更加重視學生所學的過程。學生通過完成一個子項目能夠有效地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來獨立工作。在版式設計中采用項目教學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發現問題,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有助于提升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版式設計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要想讓學生充分領會版式設計的教學目標,靠單純地理論教學是不夠的,必須要讓學生參與到實際教學中來。要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2項目化課堂教學在版式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當前隨著人們對教學改革理念的不斷變革,項目化課堂教學方法在版式設計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利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實現了師生角色的轉化,原來以教師為中心逐漸轉變為以學生為主。下面本文就以房地產品牌形象設計為例來探討項目教學法在版式設計中的應用。

(1)科學確定項目任務。

項目教學法在版式設計中的應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確定科學的項目任務。在確定項目任務的過程中教學人員必須要根據版式設計的要求來進行確定。所確定的目標必須要能夠提升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于房地產品牌形象設計而言,該項目應該是對學生設計水平要求較高的項目,該項目應該包括字體、插圖、版面編排、印刷工藝等多方面的技能。通過完成這一項目學生的綜合技能,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都應該得到提高。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教學人員可以聘請房地產公司的老板來對學生所設計的形象進行專業性評價,這樣會使得學生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2)師生互動,落實項目。

在確定了項目之后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落實項目。項目落實情況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師生關系的影響。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有助于科學高效地完成項目。相反如果師生之間存在隔閡就不利于項目的落實。因此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學生要積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房地產品牌形象設計這個項目,在落實過程中教學人員首先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要鼓勵和激勵學生主動學習,要鼓勵學生創造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樓盤自身的特點,要告誡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要僅僅圍繞著樓盤自身的特點來進行設計。學生在設計作品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討論中來。要引導學生樹立全新的設計思維。項目實施是項目教學法中一個最為關鍵的環節,項目落實情況直接影響著項目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因此要對該環節保持高度重視。

(3)展示設計作品。

在完成產品設計之后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對自身作品進行展示。作品的電子版與實物版學生都要準備好。要精心裝訂和粘貼產品。設計作品的展示不僅僅是一件作品的向外公開,更代表的是學生的在綜合能力。

(4)項目總結和評價。

項目總結和評價是項目教學法的最后一步,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項目評價過程中首先要組織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自評和互評的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學生自我反思的能力。通過互評學生可以互相學習互相進步。最后就是由教師根據項目落實情況來做出科學評價。教師在評價過程中必須要結合學生自身特點來進行具有針對性地評價。要表揚學生的優點,同時又要善于總結項目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項目教學的水平。

3項目教學法在版式設計中應用的意義

版式設計是高職院校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在版式設計中應用項目教學法具有重要意義。項目化教學在版式設計課堂中的應用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對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豐富教師的教學經驗具有重要意義。

(1)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當前高職院校版式設計教學效率普遍不高,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學方法的不科學。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不利于提升學生主動性,無法實現學生的主動學習,這樣一種教學方法雖然從形式上能夠完成教學任務,但是教學效果卻大打折扣。項目教學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則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2)有助于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項目教學法是把若干個子項目交付給學生獨立來完成,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自身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將得到提高,版式設計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在版式設計中應用項目教學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無疑是非常有利的。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項目完成的方法是有許多種的,學生通過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設計出完美的作品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有助于豐富教師的教學經驗。

高職院校的教師在長期教學中盡管已經具有相當的教學經驗,可是畢竟與實際生產脫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非常容易產生脫離生產實際的教學。在版式設計中通過采用項目教學法,聘請企業參與教學,這樣能夠讓教師更加方便地了解生產實際。這對于豐富教師自身的教學經驗無疑是非常有利的。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這樣一種教學方法的應用是廣大教師的必然選擇。

篇10

相關政策與文件

開設一門課程,必須依據有關政策法規。與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相關的文件主要有三個:一是2001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這份文件規定: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綜合實踐活動,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該文件明確了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課程性質――既是一門國家規定必修課,也是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一部分。二是2001年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這份文件規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在3~9年級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且“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與學校課程共占總課時數的16%~20%”,這也意味著小學信息技術課的課時數有上限規定,但具體的課時數需要各地根據實際情況來進一步限定。三是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這份文件第一次從課程任務、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總課時數及評價方式等方面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給出了指導性建議,但由于該文件出臺時間較早,有些內容在實施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實驗后,相對滯后于教學實際,在實際執行時需要靈活處理。

制訂課程方案與課程目標

浙江省從2002年開始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課程改革。在制訂浙江省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方案時,考慮到當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剛剛起步,并沒有將信息技術課程合并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而是規定了其獨立的開課時間和課時數:小學3~6年級,每周1課時;初中7~9年級,每周2課時。一般每學期的教學時間在20周左右,除去一些學校活動,每學期至少能保證15周的上課時間。這樣,在小學階段,3~6年級8個學期至少共有120課時的信息技術上課時間,遠遠超過了《綱要》中規定的課時數,體現了浙江省對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視。

雖然《綱要》中已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給出了建議,但在實際操作時,還需要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將其適當地調整和細化。我們在設計本地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目標時,主要考慮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兼顧現實基礎與超前性要求。由于硬軟件技術更新速度非常快,信息技術與生活應用又密切相關,家庭計算機擁有量越來越高,因此應以有關政策文件為依據,以三維目標為準則,以計算機、網絡等硬件設備配置情況為基礎,適當超前設計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目標,使其盡可能地與社會發展同步。

二是兼顧初中與小學的銜接及城鄉差異。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課程開設也將越來越規范,因此,為與初中課程進行銜接,需要對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目標有明確的界定。此外,城鄉差異在我國還比較明顯,農村無論是計算機普及程度還是師資水平都與城鎮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課程目標既要體現信息技術的先進性,又要保證全體學生都能掌握。

三是以最基本的技能為目標,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評測性。由于小學階段是信息技術學習起始階段,因而必須以最基本的技能、最基礎的知識掌握作為基本目標。在目標描述上,要盡量明確、有可操作性,能讓教師一目了然。這也便于教師對照目標檢查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根據以上原則,在《浙江省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規劃(2001-2005年)》中,我們提出了浙江省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目標,即到2005年,所有中小學都將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根據這一目標,浙江省在2002年啟動義務教育新課程實驗時,就開始同步考慮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體系的建立,規劃課程方案,同時提出,要按照“技術培養”和“能力培養”兩條主線來制定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目標。

技術線:從有關信息技術及其工具使用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角度來考慮。

能力線:從培養學生初步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及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來考慮。

在此基礎上,我們又提出了浙江省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總體目標。

了解信息與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及信息技術在生活學習中的應用,具有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的興趣與意識。

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能熟練運用鼠標、鍵盤等計算機外部設備。

掌握文字信息處理方法,能運用文字處理工具為生活和學習服務。

了解多媒體素材的制作方法,能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制作簡單的多媒體作品,表達一定的主題,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

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件,具有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整體規劃教學內容和要求

依據《綱要》等有關文件的要求,本著有利于學生長遠發展的原則,我們從信息技術在生活和學習中所常用的功能中抽取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學內容作為信息技術教學的重點,從而明確小學階段學生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應培養的基本信息素養,最終確定了以下三方面的主要教學內容。

一是有關計算機基本操作方面的知識。包括:操作系統的熟悉和使用、常用應用軟件的使用、鼠標與鍵盤的使用、網絡瀏覽器的使用等。

二是有關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包括:信息與信息技術的概念、信息技術與生活、信息倫理道德等。

三是有關信息加工與處理的基本技能。包括:文本與圖像信息獲取方法、文本信息處理方法與技巧、簡單圖像信息處理方法、音視頻信息的簡單應用等。

根據小學各年級學生的心智發育特點,并參照其他學科各年級的教學內容,我們對3~6年級信息技術教學內容進行了規劃,每個學期的主要內容。

各學期的教學內容既相互聯系,又各有特色、各有側重,基本涵蓋了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各方面的要求。

設計和編寫各年級教材

明確了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之后,就可以開始著手設計和編寫各年級教材了。小學階段的各學科教材在體例結構上,一般以“單元”形式呈現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以“課”作為最小的組織結構,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也不例外。這種形式既便于教師把握教學要求,也便于控制每課時的容量。在設計和編寫教材時,還應體現出課程設計的思想和理念,體現出課程特色。在設計和編寫浙江省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的過程中,我們主要注重以下幾種能力的培養。

1.規劃設計能力

之前的很多信息技術教材被形容為“軟件說明書”,而且無論是對成人的培訓教材還是小學生使用的教材,內容大同小異。計算機課程改為信息技術課程后,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在編寫信息技術教材時,必須體現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小學生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善于模仿,也喜歡模仿。往往教材或教師的范例是怎么做的,學生的作品也差不多是怎么做的。這樣教學導致的結果是學生的思維被禁錮,他們只會按照教師的要求做,而不會自己設計創作。在浙江省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中,從作品設計開始,對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和創造的能力進行了探索。從3年級用畫圖軟件開始,就滲透了設計思想。如3年級上第9課《花香滿園》這一課,主要學習利用“畫圖”軟件中的復制、粘貼、翻轉等功能,快速畫一些相似圖形。教材中提供了兩種花形,并特意預留了空白讓學生設計,讓學生先想一想還可以怎么畫花,再動手在電腦中畫。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畫出來的花就更加五彩繽紛、各具特色了。隨著年級升高,教材中還不斷地滲透了各方面的設計能力,如4年級在學生學習文字處理時,增加了作文集、電子小報的設計;5年級在學生學習演示文稿時,增加了多媒體作品的設計;6年級增加了各種研究報告的設計等。這樣,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逐步培養學生的規劃設計能力,才有可能創新。

2.文件管理能力

在信息素養中,有一項很重要也很實用的能力,那就是信息資源管理能力。一個有著良好的信息資源管理能力的人,在學習和生活中往往也是有條理、有良好習慣的人。因此,培養學生的信息資源管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小學階段,我們可以從最簡單、最常用的文件管理著手,包括:文件和文件夾的命名、存放、整理等。這些能力的培養不是靠一節課或幾節課的教學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在浙江省的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中,對于文件和文件夾的學習貫穿了整個小學階段。從3年級上冊學習畫圖開始,到6年級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學習的結束,教材始終強調文件的合理存放和管理。當學生在3年級做出第一件作品時,教材就滲透了文件的合理命名方式,同時也給教師一個應注重培養學生文件管理能力的提示。4年級的教材注重培養學生利用文件夾分類整理文件的習慣,5年級和6年級則通過各種任務進一步強化文件管理能力的養成教育,通過不同任務、不同方式強調文件管理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形成適合自己的文件管理方式。

3.信息技術工具的學習能力

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很迅速的,計算機硬件、軟件以及網絡應用的更新速度也相當快,而教材編寫一般需要經過策劃、編寫、修訂、審定、出版、發行等一系列過程,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這就導致教材中的內容往往滯后于技術的發展。如果學生只會使用教材中的技術,就無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編寫教材時,對于一些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等工具的教學,就不能單純地就軟件來講操作,而是要精選一些常規的、通用的、一般性的方法,以及能讓學生舉一反三的方法。

如5年級下第3單元“動畫天地”,教材用4課時,從認識動畫到簡單動畫制作,介紹了GIF動畫的制作方法。由于GIF動畫是典型的逐幀動畫,學生利用GIF動畫可以相對容易地理解動畫制作中最重要的關于“幀”的概念,因此在編寫教材時,也突出有關幀的各種基本概念和技能,為將來學生學習其他的動畫制作方法打下基礎。

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很強的工作,以上所討論的僅僅是其中的一些基礎性工作,還有課程實施、課程管理、課程評價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需要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