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臨床醫學范文
時間:2023-09-21 16:57: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學臨床醫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臨床醫學;中醫學;體會
中醫藥學是我國的一大"國寶",是傳統醫學文化的結晶,其獨特的辨治理論在慢性病、養生保健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其與現代醫學共同承擔著治療疾病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任務。另據有關統計表明我國西醫院各科使用中成藥的概率并不低于中醫科。由此可見,中藥已廣泛被西醫臨床各級醫師使用。在西醫院校中開設中醫學課程是醫學教育的必然趨勢,但是中醫學 西醫學兩種醫學理論體系的思維模式完全不同,我校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的中醫學設置在大三,對于接受了大量現代醫學教育之后再接受中醫學教育的西醫院校學生,接受中醫方面確實存在著相當大的障礙。
1中醫教學內容
《中醫學》 教材所含內容較多,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及針灸學中的部分內容,而我校教學總課時70 學時,分兩學期講,第一學期講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部分內容共36學時,第二學期講中藥、方劑及針灸學基礎三部分內容,共34學時,其中有2學時中藥實驗及2學時針灸學實驗。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如果依然沿用中醫藥院校的模式 從概論、陰陽五行學說、臟腑辨證論治講到中藥方劑及針灸推拿等引經據典,以經解經地講授,那就會使本就認為中醫理論玄奧 枯燥 難學的學生們望而卻步,沒有了學習的熱情。只有死記硬背下來以應付考試 根本談不上理解和運用了。為了達到《中醫學》的教學目的,讓學生了解中醫學的起源、成績及現狀;熟悉中醫學簡單的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治方法,為今后從事臨床工作奠定基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對其進行適當改革。
2體會
2.1中醫學的理論知識比較抽象,難于理解,但是中醫理論是人與社會、自然環境作斗爭的過程中形成的,并不脫離我們的生活。另外一些影視作品中中醫通過切脈診病,甚至切脈辨婦女懷孕情況以及辨所懷是男嬰還是女嬰,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生心理上對中醫很好奇 希望印證平時所得的信息但又充滿了一定的懷疑。所以在講中醫基礎理論部分的時候,就用一些生活中大家比較常見到、聽到的現象來加深對中醫的理論知識的認識和掌握,讓同學們認識到中醫理論其實很樸實,不光能夠指導疾病的治療,還能指導生活。如講"五行"之間生克乘侮的關系,因五行和五臟對應,五行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同樣應用在五臟之間,講木克土時就跟同學們舉例有些人為什么會一生氣就不愛吃飯,肚子疼,有的甚至會拉肚子。這就是生氣后肝木過度亢勝,對脾土有個過度克制。再如講木侮金,講有的人氣性比較大,生氣后氣的吐血,這就是肝木過度亢勝后對金有個反向克制,郁滯的氣化火灼傷肺絡而出現咳嗽咳血。為什么炒西紅柿雞蛋里放點糖會更好吃?這也是利用了五行之間的相克的關系,土(甘)侮木(酸)。"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如在講陽氣的作用時,怎樣能讓學生們真正體會陽氣的推動作用,讓他們知道自己平時哪些過程是陽氣推動作用的結果。給他們講為什么上午上了一上午課后中午要午休一下,下午才能有精神學習,這就是一上午的活動都是人體陽氣的推動作用的結果,在推動的過程中陽氣會被消耗,推動功能會減弱,所以午休一下,使消耗的陽氣得以恢復,下午才能繼續有精力學習。為什么到了冬天天氣變冷在還沒有供暖之前,會有入睡困難?這是陽氣的溫煦和防御功能的作用。有句大家都聽說過的俗語"冬吃蘿卜夏吃姜",這是為什么?這是人體陽氣順應自然界有個釋放和收斂的過程,當夏天人體陽氣由體內釋放至體表時,內臟相對空虛容易感受寒邪,就用溫熱的姜來溫暖一下內臟,抵御寒邪。同理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要冬天吃蘿卜了吧?這也在給同學們滲透內經上講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篇2
1明確培養目標,改革教學思路
未來臨床醫學需要兩類人才,第一類是具備現代醫學高精尖技能為主的人才;第二類是具備全科型和公共衛生以及預防、康復、養生等綜合性知識人才[2]。筆者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到基層醫院進行調研,結果發現:中醫療法在慢性病的康復治療中具有很大的潛力。也有資料顯示:西醫院各科室80%以上醫師在臨床過程中使用中醫藥,其使用中醫藥的原因是臨床需要[3]。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就是面向基層培養適合臨床需求的應用型醫療衛生人才,臨床需求就是我們的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摒棄以前中醫難學不易掌握、老師教學蜻蜓點水、學生學習走馬觀花的現象。改革教學思路,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突出中醫特色的教學體系;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結合臨床慢性疾病引入中醫康復醫學技術,拓寬學生的知識和能力。
2根據臨床實際,調整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方面,突出了中醫特色優勢及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筆者重新制定了《中醫學》教學大綱,在總學時(54學時)不變的情況下適當增加實訓學時,將理論學時減少為36學時,實訓學時增加到18學時,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比例為2∶1,把實用性不強而又艱澀難懂的中醫知識變為自學,減少理論知識講授,增加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訓練。在實施過程中,除加強學生中醫基本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訓外,并根據臨床實際需求組織臨床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老師編寫教材,增加了專病專治的教學內容,培養臨床急需的實用性人才,以發揮中醫治療技術的特長及優勢。
3改革教學方法,加強技能訓練
臨床醫學專業主要學習的是現代醫學,中醫學習時間很有限,要在短時間內把中醫的理法、方、藥等都掌握是不可能的。針對這些實際情況,筆者在教學方法上也進行了改革。根據中醫特點對教材進行取舍,突出重點講授,減少面面俱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增加自學內容。在理論教學中,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如中醫《診斷》講授中,適當地增加多媒體的應用,以圖片、聲像等效果加深學生從望、聞、問、切方面對疾病的認識;《辨證》教學過程中則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應用前面所學知識對常見病證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及創新能力;《中藥》一章涉及的內容多而瑣碎,則采用啟發指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繁多的中藥進行歸類比較,學生自己整理、比較記憶,這樣可以事半功倍,記憶深刻;像《中醫發展史》實用性不強的內容、《常見病證》學生通過前面知識能夠自己學習理解的內容等,都引導學生自學;《常用腧穴》則引導學生互動,穿插扮演。在實訓教學中,我們擯棄了全班學生一起看電教、老師單獨示范的教學方法,鼓勵中醫教研室老師參與實訓教學,一班分解成7~8個實訓組,采用小班上課,老師逐個指導學生實際操作的教學方法,既保證了每位學生都有充足動手訓練的時間,又能及時得到老師的矯正指導,以確保掌握正確的實際操作。在整個實訓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示范、指導、及時矯正與學生的操作訓練緊密結合,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通過教學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果。
4改革考核方法,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對《中醫學》的質量評價體系也進行了改革。我們把《中醫學》成績分為四個模塊,即:理論考試成績、實訓考試成績、理論課堂成績、實訓課成績,其比例為:總成績(100%)=理論考試成績(40%)+實訓考試成績(40%)+理論課成績(10%)+實訓課成績(10%)。操作方法為:理論考試成績是通過優化試題,常規試卷筆試來評定;實訓考試采用“模擬實踐”的模式,學生隨機抽題簽,每張題簽有4道題,每題10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操作,全部正確得40分;理論課成績包括理論課出勤情況及理論課平時成績;實訓課成績包括實訓課出勤情況及實訓課平時動手訓練情況。并增加了學生評教內容,完善了評教細則,除了以前對理論老師評教中的儀表教態、教學方法、教書育人等內容外,對實訓老師的評教增加了實訓方法是否得當、實訓環節是否完善、教師的示教及指導是否到位等,一切考核是否有利于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
5效果
第一,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增進了師生關系,提高了教學效果。在改革教學中,筆者隨機對進行改革教學模式班級的學生與傳統教學模式班級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改革后的實訓教學模式深受絕大多數學生歡迎,進而激發了學生對中醫學習興趣,提高了《中醫學》的教學質量,增加了學生對老師的滿意程度,增進了現代大學的師生關系。
第二,促進了專業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通過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核體系等改革,要求教師必須有全面的中醫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臨床經驗,并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從而促使教師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刻苦鉆研,通過各種途徑來充實、完善自己,提高業務素質,也就提高了專業教師的整體素質。
篇3
中醫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屬于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陰陽五行為哲學基礎,將氣血津液和臟腑經絡作為生理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色。中西醫思維方式的差異性,易導致西醫留學生在學習中醫時出現思維混淆,并且會習慣性用西醫思維理解中醫,如部分學生可能會認為中醫沒有經過西醫式客觀的實驗檢驗;沒有器官、細胞、分子水平等的具體觀察指標;也沒有病理生理或解剖作為支撐。針對此,教師在講授中醫課程時,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中西醫在思維方式上的根本區別,讓學生了解到中醫是一門哲學思維指導的整體醫學,不能像西醫一樣單純用“客觀存在”來解釋中醫,學生應多了解中醫哲學理論,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診療方法。
2有針對性地開展中醫特色教學
大部分留學生的成長背景決定了他們思維相對比較活躍,不喜歡填充式教學,習慣問題引導式的教學方法,自己在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因此,在中醫授課過程中,教師不應單純以講授方式將中醫理論介紹給學生,而應采取引導及分析式方法。如陰陽五行理論,若單純講其理論,多數留學生很難理解,可舉例分析,女為陰,男為陽,讓學生從“男”“女”自己特性上分析尋找陰和陽兩者的區別,這樣學生易于理解并加以發揮運用。同時,由于臨床醫學留學生的西醫專業特點,許多學生在學習中醫時慣用西醫思維解釋中醫,比如經常將中醫心、肝、脾、肺、腎等同于西醫的臟器,而未從中醫的五臟六腑功能角度去理解;此外,許多學生會希望探究經絡的本質,會將經絡和西醫的神經系統進行對應聯系。所以在介紹中醫和西醫概念區別的同時,還可以給學生介紹中醫學的現代最新研究進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與接受中醫。在授課時,教師還應隨時結合中醫臨床案例,通過案例分析給學生進行中醫理論探討,這樣讓學生更加直觀的認識中醫。
3靈活運用英文解釋中醫知識
目前,全英文授課的醫學教育方式越來越成為留學生中醫教學的趨勢,我國已有50多個西醫院校開展了全英文授課的醫學教育,其中就包括了中醫課程的全英文授課,這有利于推動中醫國際化。大部分來華留學生畢業后將回國或到其他國家從醫或繼續深造,英語是他們在實際醫療工作中運用最多的語言,若從他們接受中醫教育時即用英語授課,可避免學生在日后工作中因語言轉換造成的困擾。中醫本身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當運用很多專業詞匯時需了解一定的中國文化,所以將中醫詞匯直接翻譯成英文后,應運用更通俗的語言為學生詮釋,如“五行”翻譯為thefiveelements(Wuxing),應重點解釋包括“木、火、土、金、水”代表的事物特性及五行間的相生相克關系,同時介紹其與中醫診病之間的聯系。在介紹針灸穴位時,穴位都是以其拼音命名,為幫助學生記憶,可結合穴位名稱或功能特點給予相應解釋,如足陽明胃經的“承泣(Chengqi)”穴,將其漢語字面意思解釋給學生,“承”中文代表接住的意思,英文即為“catch”,“泣”中文意為眼淚,英文即為“tears”,兩字放一起“承泣”,從字面意思可理解為“接住眼淚”的穴位,英文含義為“catchtears”,這樣學生通過名稱就能直觀地了解承泣穴原來位于瞳孔直下,眼淚流出經過的部位,同時根據其位置也可想象到承泣穴可用于治療眼部疾患。可見,在為留學生進行全英文中醫授課時,教師采取活躍生動、易理解的教學方法,有利于調動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讓學生不斷提出問題并尋找答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中醫理論。
4結語
篇4
一、國內外發展現況
國際上于1982年建立了國際臨床流行病學網(InternationalCliniealEpidemiolo-gyNetwork,INcLEN),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建立了五個一級國際臨床流行病學資源和培訓中心,為世界部分國家的著名醫科大學培訓了大量的臨床流行病學高級專業人材,并在18個國家的27所有名的醫科大學建立了臨床流行病學組(elinicalEpidemiologyunit,eEu),擔負著本地區或本國的人材培匆.1和研究工作,由于工作出色,成績卓著,有的cEu已經或正式升格為地區性的二級臨床流行病學資源和培訓中心。其中,包括我國的華西醫科大學及上海醫科大學的兩個cEU在內。該網每年召開一次國際學術年會,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對促進醫學事業的發展和學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INCLEN的宗旨是:“在最可靠的臨床依據和最有效地使用衛生資源的基礎上,促進臨床醫學實踐,從而致力于改善人民健康。為達此目的,本網內的各國臨床醫生、統計師及社會學家要共同奮斗,以建立和維持最佳的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這些是致力于改善人民健康的最重要條件”。
在我國衛生部的領導和支持下,通過世界銀行的衛生教育貨款項目,1983年在我國華西醫科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廣州中醫學院建立了三個“設計、街量、評價(DME)”的國家培訓中心,十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專業人材,現在二十余所衛生部部屬及部隊、地方重點醫學院校相繼建立了臨床流行病學教研室或教研組,對臨床本科和研究生開設了臨床流行病學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了高質量的醫學人材;他們編著了本學科的學術專著和列素教材,打下了本學科的學術基拙;加強了臨床科學研究,組織了多次全國臨床流行病學學術會議,進行了廣泛的國際和國內的學術交流,提高了本學科的學術水平,同時取得了豐富的優秀教學和科研成果。對我國臨床醫學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在1989年建立了中國臨床流行病學網(CHINACLEN)。在1993年建立了中華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學會,對本學科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組織基礎。
二、本學科的特色和任務
(一)臨床流行病學的學科基礎是臨床醫學。其任務是采用現代臨床醫學研究的科學方法,以研究危害人體健康的重要疾病的病因、危害因素、診斷、防治及預后等規律。目的在于提高臨床醫學的診治和疾病預防水平,促進臨床醫學的進步。
(二)臨床流行病學工作者必須是臨床醫生。臨床流行病學必須為臨床研究和診治創新臨床研究方法學、善于排除各種偏倚因素的干找,確保臨床研究的結果建立在可靠的醫學證據基礎上(evidence一basedmedicine)。從而使研究的結論維持高度的真實性(validity),促進臨床經驗醫學向科學學飛躍。為此,臨床流行病學工作者首先必須是不脫離臨床實踐的具有良好臨床基礎的臨床醫生。
(三)本學科的研究對象是病人及其患病的群體。將臨床醫學從醫院內的個體病人診治,擴大到社會人群的疾病診斷與防治,此系本學科“流行病學”的特征。這樣就突破了傳統的臨床醫學局限醫院內的框框,使醫院內與人群中對疾病的診治研究相結合,無疑對疾病的早期發現與有效地防治以及對整個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規律的認識會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正如著名的國際臨床流行病學創始人之一大衛·薩克特博士(Sackett,DL)指出的:“在臨床醫學實踐中善于破舊立新,應用臨床研究中創立的新方法和新知識,指導臨床醫療和教學實踐,解決臨床疾病的診治問題,發展臨床流行病學,促進臨床醫學現代化,否則,這門學科就會成為教條而凋姜”。
三、本學科研究的方法學
由于患者不同的臨床特點、病程、心理狀態和社會經濟地位手,構成了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疾病不同患者的l臨床狀況的復雜性。而臨床資料的來源是患者的病史、體征、實驗及某些特殊檢查的結果,這些資料是否真實可靠,直接關系到臨床研究和診治的質童。而傳統的臨床科研或經驗總結,往往利用的是現存資抖,由于受資料質量的限制,本身就制約了臨床醫學的研究水平,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不解決這類問題,就很難使臨床科研產生質的飛躍。對此,逐漸發展了臨床流行病學的方法學一臨床醫學研究的設計、漢lJ量與評價(Design、MeasurementandEvaluation“ne一sniea一Researeh,oME)。它有著+分豐富的內涵。
(一)設計(Design):注重下列要素:
1.根據不同性質的臨床研究課題,在注重科學性和可行性的前提下,抉擇相應的設計方案。
2.研究對象的正確診斷:研究的對象,一定要符合臨床公認的診斷標準,同時按課題設計的具體要求,確定具體的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確保研究對象的可靠性。
3.樣本含量的怡葬要合適。
4.試驗措施要有創新性。
5.試驗的期間要合適。不宜過短或過長。
6.要有識別和防止偏倚因素干擾的對策。
7.要正確地應用統計學分析的方法。
(二)測蚤(Measurememt):病因致病或藥物的治療效應,需要未用一些方法及指標來發現和測蚤,作為診斷和治療效果的依據。
1.試驗的措施一定要有反應性和可測蚤性,否則,就沒有測黃的價值。
2.測量的方法要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否則,或發生漏診或誤診。
3.測童指標的判斷標準和臨床意義要明確,否則,就難以評價客觀效果。
(三)評價(Evaluation):
1.臨床意義的評價:建立在臨床科學證據基礎之上而總結的關于病因學、診斷、治療與預后等嚴格評價的標準和方法,有利于分析和評價臨床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和臨床意義。
2.研究結果的統計學分析和評價:如果研究的結果具有臨床意義,則必須應用正確的統計學方法對結果進行顯著性檢驗,以評價臨床差異的真實程度。
3.研究結果的衛生經濟學的評價:包括成本一效果,成果一效益及成本一效用分析和評價,肯定那些質佳價廉的臨床研究成果能推廣應用。
四、本學科對臨床醫學的作用和價值
(一)為臨床醫生提供對疾病病因、診斷、治療及預后等一系列評價的原則與方法。有利于鑒別真偽與應用可靠的研究成果。
(二)為臨床醫學研究提供科學的方法學
篇5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2-0279-02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包括了醫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等三門學科的知識。國內絕大多數中醫藥院校都將它作為中醫藥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凸顯其重要性。本課程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課程,同時也是橋梁課程,與中醫藥臨床聯系十分密切,可作為中西醫結合的紐帶,有助于中醫藥專業學生對現代醫學的掌握和對傳統醫學的繼承和發揚。早在三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從理論上奠定了中醫學與免疫學緊密聯系的基礎;中醫外感病邪的癘氣往往與醫學微生物學的細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關;西周時期的《周禮?疾醫》里描述“四時皆有疬疾”,而“秋時有瘧寒疾”,其中描述的瘧寒疾即是人體寄生蟲學的瘧疾。而且,隨著現代醫學發展和中醫藥研究的廣泛開展,科學工作者發現某些中藥具有很強的免疫調節與免疫增強的功能,可以保護免疫器官、滋養免疫細胞、調節增強免疫分子的活力,發揮抗感染、抗腫瘤等多種免疫作用。目前,中醫藥界已經從多種中草藥中提取出具有廣泛免疫作用的多糖,比如,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腫瘤的作用,還可廣泛調節免疫功能,增強免疫活性,從根本上強身抗病,延緩衰老,健康長壽。從這些文獻的記載可以看出,中醫藥與《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聯系十分密切。因此,中醫藥專業特別是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掌握好《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理論知識和相關的實踐技能,對于本專業學生未來學習中醫內科學和將中西醫有機結合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教學現狀
通過對國內中醫藥院校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和相關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情況調查,我們發現在本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由于中醫院校學生要學習的科目多,學校教務部門在課程安排和設置上傾向于以中醫學科和中藥學科為主,而《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作為一門西醫基礎課,往往不能引起學校和學生的足夠重視,加之在一些中醫院校,很多專業都是將這門課作為考查課或選修課,因而不少同學都認為學習這門課程對以后的臨床實踐用處不大,因而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普遍不高;二是中醫院校內西醫基礎課的課時數普遍不足,對于《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大部分中醫院校的中西醫結合專業都只安排了60~72學時的教學學時(其中理論教學60~64學時,試驗教學8~12學時),部分專業(如護理學專業)僅安排了48學時,而在西醫院校中,臨床醫學專業和相關的臨床專業都將本課程拆分為《醫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等這三門課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學學時。從學時安排上來看,中醫院校《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時數的嚴重不足使得本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往往不能充分展開,而《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又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與臨床醫學各課程的聯系緊密,因而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本課程中醫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以及人體寄生蟲的理論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診斷、預防和治療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實驗教學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門課程的實驗教學學時安排方面,中醫院校由于受課時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僅僅安排12~16學時的實踐教學,與西醫院校安排的60~80學時的實踐教學相比,僅為其五分之一,這使得本門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嚴重受限,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醫院校那樣大規模增加《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的課時也不現實,這對于中醫藥院校的學生而言勢必會大大增加他們的學習壓力。因而要在較少的實驗學時安排下提高《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教學效果,對《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就勢在必行。
二、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反思
1.確定課程定位,強化教學理念。隨著社會對高素質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課程功能應從原有的知識定位向著知識、技能和創新并重的定位轉變。
2.加強教材建設,優化教學內容。教材是學校教育的經典,是課堂教學的范本。以中西醫結合專業培養目標為導向,重新構建教材體系、優化教學內容,重新編寫和出版供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教學使用的教材。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綜合素質。高素質的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生工作人員除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還應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質。
4.基于綜合性和創新性試驗,加強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和創新意識培養。目前醫學院校開展的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即由老師設計好,由學生按一定的程序實施讓學生直接觀察,由此來驗證課堂所學理論。這種傳統的、單一模仿式的實驗教學,難以激發學生對實踐課的學習興趣及創造熱情,缺乏開拓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國內大多數中醫藥院校開設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踐教學多是以驗證性實驗為主,而我校目前開設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踐教學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試驗、補體溶血反應、病原微生物形態與結構觀察、細菌代謝產物的鑒定等,而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開出率低;有些實驗內容簡單,實驗方法落后,已經不能夠適合于臨床和科研應用,如:單向瓊脂擴散法、雙向瓊脂擴散法5]。因而,改革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方式意義重大。目前,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在實驗教學改革、培養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人才方面應用廣泛。所謂綜合性實驗是指實驗內容涉及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課程知識,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而完成的復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所涉及理論知識多,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像驗證性實驗那樣單一,要求的是要有綜合能力。因而,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學生不僅要掌握本課程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而且還要熟悉其他相關課程的知識,這有助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體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知識來達到實驗既定的目的和要求,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極大地促進實驗教學的效果。每次實驗教師抽取一個小組對當前實驗進展情況進行匯報,提出所遇到的問題,學生一起討論給出解決方案。通過小組式教學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拓寬思路,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設計性實驗過程中,學生要選擇使用的實驗材料,要自己配好試劑,實驗的儀器要調整,操作、記錄、結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獨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驟對學生來說都是全新的,充滿挑戰,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設計性實驗的完成,不僅提高了查閱文獻的能力,而且學到了傳統教學中不做或由教師代做的許多實驗方面的技能,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設計性實驗能使學生養成獨立的分析、動手、反思、創新的精神,對培養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應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醫藥院校《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的現狀,我們未來擬將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的實踐教學模式引入本課程試驗教學,通過改進實驗內容、改變實驗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其在提高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效果方面的作用,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中醫藥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鑒。
參考文獻:
[1]羅晶,劉艷明.中藥學專業微生物學教學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08,35(8):1235-1238.
[2]諸欣平,蘇川.人體寄生蟲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篇6
關鍵詞:轉化醫學;中醫學研究生;臨床研究能力
隨著中醫學人才要求的提高。承擔臨床醫學研究工作的專業人才不僅需要有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和良好的臨床技能,還要具備一定的臨床科研能力。臨床研究是涉及臨床醫學、倫理學、法律、管理和醫學統計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性的實踐學科[1],臨床研究實踐也是催生新知識、新技術的重要基本手段,是推進臨床醫學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臨床研究是將基礎醫學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醫療技術的必經之路,也是將臨床實踐經驗轉化為理論化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我國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教育蓬勃發展,但隨著學科專業的不斷細化,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鴻溝不斷加大。現在的中醫學臨床研究生培養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中醫學院校設計的理論和實踐課程中臨床研究相關知識仍未形成完整體系,學生在校期間接觸臨床研究實踐機會較少,當前對臨床中醫學研究生臨床研究能力的培養仍難以滿足轉化醫學發展的需求等[2]。
在這種形勢之下,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應運而生,它為消除基礎與臨床的屏障,提高醫學研究生的臨床科研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徑。轉化醫學是一個新興概念,它是指借助一系列醫學新知識,將從實驗室產生的基礎醫學研究成果直接導向臨床醫療應用,以提高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的能力。它遵循循證醫學和"以患者為中心""從實驗臺到病床旁"知識的交叉整合、學科間通力合作、促進基礎研究快速高效轉化臨床且及時反饋,為防治和診療疾病提供新策略[3]。在這個過程中,醫生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問題,然后基礎研究人員深入研究,最后將科研成果投入到臨床實踐應用中去,最終以提高醫療水平。因此,培養既能進行基礎研究又能治病,將基礎研究與臨床有機結合的高素質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
1培養提出醫學問題和研究方案設計的能力
發展轉化醫學的主要任務是加快基礎醫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可在臨床應用的診療技術的速度。要加快轉化速度,就必須要從臨床實際需求出發,首先提出有價值的臨床問題, 再根據現有的基礎醫學研究成果設計臨床研究方案,通過臨床研究加快基礎醫學成果的臨床轉化速度。而目前,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基礎醫學知識和臨床醫學知識通常會受到更多的重視,而在非醫學知識的培養和知識的綜合運用上則存在一定的不足。從事臨床醫學研究工作需要較寬的知識面,要求學生具備醫學知識的同時,還要具備提出醫學研究問題的能力和設計研究方案的能力[4]。而這兩種能力至少需要兩種基本技能:文獻閱讀技能和一定的統計學知識。只有經常跟蹤醫學文獻,了解最新醫學科研進展,才能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有價值的研究問題。而任何嚴謹的臨床研究的設計均要考慮在研究過程的中各類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求方案的設計人員要具備一定的統計學知識。
2強化醫學和非醫學類基礎課程的學習,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
合理的知識結構包括扎實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科研方法知識。通常情況下,臨床研究生比較注重基礎醫學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常常忽略科研方法課,如統計學等非醫學類基礎理論的學習。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專業知識是開展臨床研究工作的基石,在培養扎實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當注重非醫學類基礎課的培養,構建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合理的知識結構[5]。我院在臨床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為了培養綜合高素質的臨床工作者,會開設中西醫結合研究方法、DME等課程,以提高臨床研究生的臨床研究能力,為臨床醫生順利開展臨床研究的提供保障。
3參與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項目,提高臨床研究設計和組織能力
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IIT)通常指由醫療機構臨床醫生作為研究項目發起人的臨床研究項目,它通常是由有一定學術地位或專業水平較高的臨床醫生自行設計并組織實施的臨床研究項目。研究生通過參與IIT項目可以啟發其在臨床工作中尋找研究方向的思路,拓寬研究視野。任何臨床研究項目都是由不同專業的人員組成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的,通過參與臨床研究,也可以培養研究生的溝通能力及團隊協作意識。目前,各研究型的醫療機構開展的IIT研究項目越來越多, 為臨床研究生參與IIT研究項目提供了更多的機會[6]。
轉化醫學的興起為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轉化醫學的發展和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建設也為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提供了新的契機。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教育也應在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內容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進,傳統的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已經不適合現代技術和學科發展的求[7]。而以轉化醫學為指導,以科研課題為契機的培養模式也成為新時期提高醫學研究生臨床研究能力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1]劉仕勇,楊輝.醫學研究生臨床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1).
[2]劉冉冉,雷聰,王金芳.以轉化醫學為理念的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構建[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2).
[3]姜波.轉化醫學-需要積極關注的新領域[J].新疆醫學,2010,40(12).
[4]展玉濤.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繼續醫學教育,2008,22(5).
[5]秦彥文.談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中國醫藥導報 ,2012,9(4).
篇7
關鍵詞:中醫;臨床經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04-0687-04
我校第一臨床醫學院于2007年上學期,在2003級中醫專業班開設了首屆《經典與臨床》方向班,經過一學期教與學,同學們撰下了學習心得,讀來令人感動,讓人思考。現擷其點滴,書列于次,供諸分享。
1心語集粹
1.1評學
1.1.1學經典“分科的時候義無反顧的選了經典與臨床。重拾經典,再次聆聽老師們從不同的角度的闡釋,仿佛就在一秒鐘,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選擇經典的原因,最早源于對中醫內科學的失望,每個疾病的病因都羅列了一大堆,各個病癥的臨床表現也講了一大堆,基本上按中醫基礎理論,該出現的癥狀全齊了,使我們不知從何下手;加上見習時所見基層醫院中醫中藥只是輔助治療,一度對中醫失去信心……。重讀傷寒,認識依然膚淺,對條文的掌握依然單薄,總算在老師教導下,重拾學好中醫的信心,有經典門徑可依,總算走出迷茫。”
“中醫最寶貴的東西在于‘古’而不在于‘新’。其生命力最大的體現在于臨床,在于療效。案例教學對于我們這些尋找入門途徑的人是很好的方法。從一句句條文到一個個案例,再從一個個案例回想那一句句條文,不由得讓人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對條文的理解尤為重要,要吃透,更要消化為自身‘營養’,而最基礎的是對條文的背誦,不熟焉以融會貫通。”
“學習《傷寒論》及其他經典著作都要真正用心去學,去體會和領悟,并及時記錄所學之心得,這樣才能學有所感,學以致用……”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并不是因為她有多古老,歷史怎么悠久,而在于她有確切的臨床療效。每一次見習都是一次心靈的震撼,靈魂的撞擊,思想的升華,總能一點一點地增加對經典對經方對中醫以及對自己的信念。”
“重溫《傷寒》后,讓我收獲最大的是對中醫學有了進一步的‘感覺’,這種‘感覺’一是讓我更加堅信中醫的療效,立志要使自己成為新時代的鐵桿中醫;二是感覺學習《傷寒》有了較以前好一點的方法;中醫的診療思維有了一點提高。少了一些大二初學《傷寒》時的苦澀,多了一分領悟和樂趣。
“經過3個多月的課堂教學和臨床見習,現在見到病人不會再有‘沒什么想法’的感覺,至少會開口問病史,運用四診去收集資料,思考應該怎樣入手,辨證如何,方藥又如何。雖然漏洞很多,但均經過自己的思考,有時從失誤中獲得的更多。”
“這次重讀經典,感覺非同一般,學到的東西真的是太多太多了,真正有了質的飛躍,特別是對《傷寒論》醫案的學習,更讓我切身體會到了經典、經方的奧妙之處。”
“這次對《傷寒論》醫案的學習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使我們對《傷寒論》有了比較直觀的認識,近似沙場實戰。”
“《中醫診斷學》的內容介紹了辨證的‘常法’,而經典醫著除此以外還有大量‘變法’。 ”
“案例式的教學方法是初學者間接學習名老中醫臨床經驗的捷徑,而臨床帶教的模式更是我們直接感受、學習老師治傷寒、用傷寒的最好方式。”
1.1.2悟經典“學中醫光靠背書是不行的,要學好中醫,我們必須培養中醫的思維,用中醫思維去理解中醫,思考中醫,這樣我們的才能在中醫道路上走得更遠。”
“關于桂枝湯,桂枝湯古今名醫對其推崇備至。本人自學習《傷寒論》后,每用來自治感冒之癥,一覺身微熱,稍惡風,鼻塞明顯即用之,每用一到兩劑即可。值得指出的是,因不便之故并不啜粥,故服后并無汗出。又本人認為桂枝湯有調和肝脾之用。察其方,桂枝、白芍調肝,生姜、甘草、大棗健脾,其功用十分明顯。桂枝能入肝經,《中藥學》教材并未提及。但桂枝功能活血通絡,而肝主藏血。劉渡舟教授曾言經方大家陳慎吾先生每用桂枝以代逍遙散中之薄荷,謂其疏肝效佳。又桂枝功能平沖降逆,如桂枝加桂湯證。沖氣之上逆,每由肝氣上沖所至,近賢張錫純先生于《醫學衷中參要錄》中闡述甚明。則桂枝能入肝經,似亦不足為奇。劉渡舟教授治一痢疾病人,辨為肝脾不和,用桂枝加芍藥湯數劑而已,可為例證。又由來治傷寒學者,必以桂芍之比例為1∶1方為桂枝湯,本人不這樣認為。仲景于太陰病篇中明示: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是此等脾虛之人,若患桂枝湯證,用桂枝湯亦當減芍藥之量矣。”
“運用六經辨治腎病以及其他科疾病是十分可行的,如心血管疾病等,在傷寒中完全能找到其有效方法,但前提是掌握好傷寒精髓。通過對傷寒論深入學習以及讀了《人體實用使用手冊》,一些養生書,我漸漸悟出教授們為什么用簡單幾個方能夠應對千變萬化的臨床病,并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我也漸漸感受到上工治人,下工治病的深刻道理。”
“……開始我想來想去想不通為什么前醫用‘桂枝湯加黃芪’不能治愈,而先用‘桂枝湯’后再加黃芪就可以治好呢?于是去問了老師。老師說這就是攻與補的問題了,邪氣仍在而正氣不虛,過早補益則徒礙其邪,閉門留寇。老師這樣一說才讓我恍然大悟,就一味藥之差,效果截然不同,學中醫真不能不處處細心啊!”
“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都很貼近臨床,都是老師多年來學傷寒、用傷寒的經驗之談,是在不斷地從理論到臨床再到理論的循環過程中提煉出來的精華。這樣的內容比單純的理論講解要有趣得多,深刻得多!我們聽起來不僅容易接受,更樂于接受,真恨不得把老師的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刻在腦海里。
比如老師在講解280條“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時結合她自己的臨床經驗講到:但凡脾胃虛弱之人,用白芍一定要慎重,切記不能用量過大,否則會導致病人腹瀉。接著又更深入地談到:肝郁脾虛之人,一定要分清主次,若以脾虛便溏為主的,不可疏肝太過,因為疏泄太過會使脾氣虛弱之人腹瀉更甚!在見習中,我發現老師但凡見到脾虛便溏之人用白芍都減其量,遇到肝郁脾虛而以脾虛為主的患者均減少疏肝藥的用量。如在門診中見到一位肝硬化患者:面色黧黑,雙脅脹滿不適,心情抑郁,納呆,乏力,便溏,脈弦而無力。辨為肝郁脾虛,脾虛較甚,師用柴芍六君湯,而柴胡、芍藥的量均減為6克!試想,若不是經老師指點,我們還要在臨床上自己摸索多少年才能很好的理解280條并將其應用于臨床呢?要經過多少次失敗的經驗教訓后我們才能正確地認識并應用白芍這味藥啊?這正是師者的作用―傳道授業解惑也!
課堂上聽老師講解白芍,在臨床上親眼目睹老師應用白芍,我對‘白芍是一味補藥嗎?臨床上該如何應用好白芍’產生了興趣,于是便自己查找資料:《神農本草經》曰:‘氣味苦、平、無毒。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本草綱目》謂其‘止下痢腹痛后重’,為治痢之要藥。?很顯然,芍藥是一味以攻邪氣為主的藥,兼能扶正益氣。這樣,對《傷寒論》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就好理解了,此處的“下利”是少陽之熱盛,膽熱迫于腸道,是以邪氣實為主而非脾胃虛弱引起的下利,故用芍藥。再觀后世在黃芩湯的基礎上化裁出來的治療濕熱痢的常用方-芍藥湯,更是重用芍藥為君,后人的解釋是:芍藥在方中起‘安中止痛,斂陰養血’的作用,但我認為這樣解釋是欠妥的,這里之所以重用芍藥主要是取其能攻邪氣而止腹痛,破堅結、通血脈、和脾絡的作用。再觀《傷寒論》316條真武湯加減法中明確指出‘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同是治療下利,有要用芍藥甚至重用芍藥者,亦有應減芍藥甚至去芍藥者,一虛一實,奧妙無窮,仲景辨證用藥之道明矣!
至于280條仲景為什么會把大黃、芍藥相提并論呢?大柴胡湯為什么減去補益的人參、炙甘草而加大黃、芍藥、枳實呢?這些都是很值得我們去深思的。要深刻理解并正確應用芍藥,僅僅依靠學習《中藥學》是遠遠不夠的。經過老師的指點及對經典著作的學習,我對芍藥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既能補血斂陰,又能攻邪破結,和絡止痛,關鍵在于醫者能否辨清其虛實而使用之。這就像大黃一樣,我們不能只知道其是攻病祛邪、蕩滌腸胃的孟浪‘將軍’,還應明白只要用之得當大黃也可有‘調中化食,安和五臟’(《神農本草經》)之功,同樣也可以是溫和文雅的‘良相’。所以,我們對藥物、方劑以及疾病的理解絕不能只滿足于現代的教材,而要追本溯源!那么,這個‘本’是什么?‘源’又是什么呢?就是我們現在學習的中醫經典著作!”
“能在這半年里進入經典班里跟老師們學習經典課程,我感到莫大的榮幸。老師們是很辛勤努力的,這在平時的上課時的表現看得出來。不僅每個老師備課充分,而且還有很多老師愿意跟我們分享自己的并非一帆風順的經典學習歷程,獨特的學習思路,以及豐富的臨床經驗。比如對少陽的認識,之前對其性質如“半表半里”、“樞機”、“開合”之類,一直沒法正確理解。現在似乎有所認識了,而認識的切入點是少陽證的癥狀,如“寒熱往來,欲嘔,胸脅滿痛”之類。還有,結合溫病學中對三焦的闡述,發現三焦與少陽也有類似之處,如此類推著學習……這是自認為今年比較有收獲的地方。”
1.1.3用經典“在病案學習過程中,我獲益良多。但讓我體會最深的還是自己的病案,一波三折,在跌跌爬爬中有一定的感悟。回顧整個診療過程,真是感慨良多……。首先是有感于‘顧護正氣’。中醫講求的是‘以人為本’,不論在何時何地,顧護正氣是必要的,可以說逐邪之藥是輔的,治病本身就是要調動人體的正氣才能逐邪外出。第二點就是思路應該開闊,多用發散思維不要墨守成規,見“頸項強”就認定是太陽病是呆板的思維。第三點不要忽略某些你以為不重要卻十分有診斷意義的癥狀,如案例中的頭暈。我們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打好基礎,其余的只能到臨床上積累了。對于這個案例,我還有一點點的問題:究竟一開始病位在哪里?少陽?還是從太陽到少陽?個人想法是起于太陽,然在一診時,由于用藥的不慎以致正氣虛弱,邪趁機入少陽,而后幾診辨證定位不準確,用藥自然也不對了。一個小小的感冒都需要如此曲折才能解決,那到了臨床面對著復雜的病人我們應該怎么辦呢?看來我們的中醫之路還很長啊!”
1.2評教
“首創此班,眾師棄假日,緊研編,極費苦心。最具特色者當屬病案教學,一來可鞏固條文,二則拓展思路。名師畢至,少長咸集,使吾輩大開眼界。”
“在老師的指點下以案例教學方式重溫傷寒,并能有機會在門診、病房親身感受老師在臨床上嫻熟地辨證施治、應用經方,使我們把這幾年來學習的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緊密的聯系起來,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臨床上應用《傷寒論》條文、方藥的思路,而更重要的是為我們今后對傷寒、金匱、溫病等經典著作的學習及應用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方法,可謂是‘魚’、‘漁’兼得,受益匪淺!”
“醫案教學,老師不僅把自己對傷寒的領悟和臨床所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我們,還時時樹立我們對中醫的信心.課堂很活躍,每個病案都叫我們先思考,理清思路,并一一上臺演講分析,既調動了我們學習的積極性,又鍛煉了我們膽量”
“……分門別類、中規中矩式講述,于溫故者稍顯沉悶,且擴思路長見識之效欠佳,尚有見課程安排與老師所專而組方之嫌。余思若能無章無序,甚則‘金’‘寒’‘溫’亦不分,我等思維可得盡情舒展雀躍,豈不美哉?”
“期待教學的方式更加的多樣化。此次老師采用的是分析名醫驗案的方式教學,穿插學生自我講解,病房案例討論錄像等,還有就是講解常用名方的臨床運用等。這些仍遠遠不夠。我們要求更多的、更能激發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如在課堂上增加病例討論,訓練同學們的辨證思維,讓同學們更多地參與其中。”
“學習《傷寒論》必須通讀原著所有條文。目前學校的教學均只摘取其中部分條文,且打亂次序,雖學起來比較容易,但實在不免有斷章取義之時,其原書中的豐富辨證思維遺失不少。因此本人認為本方向班同學為進一步學習,應通讀原文。《傷寒論》亦可作醫案來讀。每讀一條文,先據其癥狀,揣摩其辨證,猜測其用藥,再對照原文,讀來興趣更高。”
“老師們講的都是來自臨床的經驗之談,使學生學起來不再感到是空中樓閣,而我們所見到的醫案也都是真實的臨床醫案,我覺得這點是最難得的,也是真正對學生最有益的東西。其次是在教學上,老師與學生互動教學。老師讓學生自己來分析理解醫案,并上講臺去講出來與大家分享。這既是給學生一次鍛煉口才與膽量的機會,也給了學生一次獨立思考、個人發揮的機會。讓我們從此讀醫案時不再盲目去記憶學習,而是開始懂得去思考與分析了。再者,讓我體會頗深的是門診的見習。在門診跟老師的見習讓我畢生難忘,感觸頗深!短短一個下午的抄方,讓我學到了怎樣去做一名優秀的醫生,怎樣去與病人建立友好的關系,怎樣在臨床上應用經典的思路,怎樣合理有效精準地應用經方……”
“這次經典班的學習,是我們從理論走向臨床的跳板,是我們在成為一名名醫的路途中的加油站,是引領我們進入中醫偉大寶庫的一把金鑰匙!”
“《傷寒論案例教學》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授課的方式靈活多變。在大學二年級已經比較系統地學習了《傷寒論》基礎上,在案例教學中,突出對《傷寒論》的運用思路及經方的臨床應用,對教材中精彩的病案或同學們有疑惑的病案進行了重點分析,有時還結合自己臨床經驗跟我們一起分享、一起討論。對教材中簡單易懂的病案,則要求我們自學,遇到不懂的再提問,以此提高同學們的治學能力。師生互動強,同學們討論積極,學習中醫的氣氛相當濃厚。有時候,老師還打破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同學們學習中醫的積極性,讓同學們也上講臺當老師,分析病案、講心得,同學講完,老師再作點評。通過這樣的訓練,同學們對中醫理論表達水平得到提高,對經方的應用印象也更加深刻。本課另一特色是多媒體教學。老師把平時在附屬醫院病房的查房及醫生們討論的全過程錄制成光碟,在課堂上分步驟地給同學們觀看。了解病人的四診資料及基本病情之后,老師請同學發表意見、對病人的病情進行分析,如何辨證,如何遣方用藥等,同學們各抒己見,氣氛非常活躍。討論完畢,老師再讓我們觀看醫生們的討論結果和治療方案,借此來檢驗同學們討論、分析的病情的能力。通過討論,以及與醫生意見對比,我們找到了中醫辨治的差距,同時也提高了我們辨治水平,增強了對中醫理論的運用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在我們醫學生的學習中值得提倡和推廣。如果說大學二年級學習《傷寒論》是縱向的,那么《傷寒論案例教學》的學習則是橫向的,通過案例的學習,不但加深了對《傷寒論》的理解、拓寬了《傷寒論》的臨床應用思維,而且極大地提高了我們學習中醫經典的興趣,也增強了我們學習中醫的信心和決心。中醫的靈魂在中醫經典,中醫的活力在臨床效果!”
“在臨床跟診中發現,老師百分之八九十都用的是經方,常用經方治療外感病,及內科雜癥,尤其是運用經方對糖尿病及甲亢的治療有很深的造詣,療效甚佳。老師悉心教導,并結合臨床見習,使我獲益頗豐”
“在學習過程中,除了靠自己,一位好老師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就像黑夜中的啟明星,引導你正確向前進。在我們經典班的教學老師中有很多好老師。”
“優秀的教師應是能為學生所接納、有親近感的長者或朋友。有好榜樣在前面帶路,相信中醫不會毀在我們手中。”
1.3評書
“……案例版《傷寒論》記錄了不少把六經辨證與經絡辨證聯系起來的指導臨床辨證用藥的成功案例,讀后受到很大的觸動。…對于初學者,分清兩者的區別固然重要,但是若能在課本里明確提出兩者的聯系與結合,指導學生根據經絡的循行部位靈活運用經法經方將更具啟發與創新意義。案例版教材比之前的教材均有所突破。……之前一直認為《傷寒論》是講外感病的,但案例版用大量的案例證明,《傷寒論》的理論方藥可以運用在內外婦兒等各科各方面,而且可以運用在比較復雜的、頑固難治的雜病上。……這對《傷寒論》的發展將有更積極的意義。中醫的入門學科《中醫基礎理論》就闡述了異病同治和同病異治,但是讓本人真正認識到其意義而有較大觸動的是案例《傷寒論》中的案例。”
“傷寒案例教學,創新而實用,為理論與臨床架起一座橋梁,能夠很好改善理論與臨床脫離狀況,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掌握了六經辨證精髓,面對千奇百怪、變化多端的臨床問題,就可以臨危不懼,胸有成竹。”
2教學思考
2.1了解學生
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為社會培養有用之才。因材施教,了解學生是必備條件。只有充分了解學生所求所盼,所思所想,才能充分尊重和發揮其優勢,調動積極性,從而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從學習心得所見,他們渴望學好專業,掌握中醫,弘揚中醫,對前途充滿期待。以前常認為,學生對中醫沒有信心,學習不努力。其實,不重視中醫,不熱愛中醫,真正原因在于教師沒有盡職盡責。大凡學習興趣高,課堂氣氛活躍,輕松愉快者學習成績多優良,同時與教師個人修養、學識水平、工作態度、對學生了解及關愛程度密切相關,教師言傳身教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作用,甚至影響其終身。
2.2學做學生
大凡社會倡導尊師重教。然而,尊重和體諒學生是每一位教師應有的工作態度。放下架子,向學生學習,與學生多溝通、多交流,同學會發自內心給你更多尊重,對同學有親近感的教師更易被學生接受。首先,學生思維活躍,常能提出許多富于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或命題,對教師自身不斷完善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其次,教學互動,可以更深入了解學生,制定合適可行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是學生培養了教師,是學生的激勵和鞭策,使教師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人生。
篇8
隨著中醫醫學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和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往的中醫研究生臨床教學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目前社會形勢的發展要求。中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具有較高的臨床實踐能力以適應社會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臨床教學是研究生培養的關鍵部分,也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中醫人才的重要路徑。思索能夠與現代化中醫發展相適應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不僅有利于中醫學的繼承與發展,還可以提高科研隊伍的綜合素質和中醫臨床能力的總體水平。目前的中醫研究生臨床教學模式還不夠完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大多的培養都重視理論基礎,輕視臨床實踐,這與長期以來的中醫教學模式有關,導致學生畢業之后臨床能力水平相對不足,因此,思考研究能夠適應中醫人才培養所需要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對于提高中醫臨床人才的綜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1 中醫內科學研究生培養現狀分析
1.1 臨床基礎 目前中醫藥院校研究生大多來自全國不同等級院校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因為歷年來研究生招考模式比較偏重于理論考試的成績,使得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學習的階段注重考研而有意縮短臨床實習的時間,甚至放棄了臨床實習的機會,這就直接導致了臨床技能水平參差不齊,但是總體臨床能力較弱,在實際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方面存在著一些與理論脫節的問題,以致于在研究生臨床轉科階段臨床技能鏈接不上。
1.2 課程設置 研究生進入學校后,一般要先接受半年至一年的課程學習,這些課程除了醫學統計學、醫學倫理學、醫學英語等公共課程之外,其他的專業課程安排大多還停留在重復本科教育階段的單一病種課程模式,與實際的臨床情況并不相符;另外,課堂教學仍以灌輸式的講授方式為主,教師始終是課堂教學的主角,學生的主動性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學習過程中無法直觀、形象地將理論與臨床聯系,學生的積極性不能被充分發揮和調動起來,也限制了學生中醫臨床辨證思維能力的形成和實踐能力的培養[1],直接造成中醫課程臨床理論與臨床實踐脫節。
1.3 臨床實習 研究生在理論學習階段結束后,大部分將進入臨床,按照住院醫師的培養方式進行輪轉,參加本學科和相關學科的臨床實踐,要求在中醫內科學的相關三級學科科室、急診和輔助科室進行輪轉學習,每科1~2個月,輪轉期間每周都有跟師門診。但是在輪轉期間,醫院每個科室的病床數以及帶教老師的人數都是有限的,研究生沒有處方權,也缺乏經驗,一般無法獨立的管理病號。很多學生都是抱著看一看的心態在病房里寫寫病歷,很少有能親自動手實施操作的機會,學生的獨立能力的發揮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導致研究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培養受到嚴重影響。另外,我國目前醫患關系比較緊張,帶教老師往往不敢放手讓學生獨立去處理問題以免產生醫療糾紛。種種原因,以致研究生在臨床實踐中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明顯減少,研究生的臨床技能也得到很好的發揮。
2 思考
近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逐漸擴大,尤其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提高,目前全國各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教育的培養模式與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需求相差甚遠,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也不能滿足現代中醫學人才的成長和人的全面發展需求[2]。如何進一步提高中醫內科學研究生的臨床能力,解決目前研究生培養模式中的問題,已成為研究生培養的關鍵所在。針對研究生目前培養的現狀,提出了以下方面的具體改進。
2.1 提高理論課程培養的質量 中醫學在歷代醫家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診病模式,其中的核心就是四診,包括望、聞、問、切。只有正確的運用四診,醫生才可以在感官所及的范圍內,直觀準確地獲取患者的信息,從而對疾病進行分析綜合,及時作出明確的判斷。四診作為中醫最基本、最重要的臨床診病手段,對于研究生的臨床基礎技能的奠定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針對目前培養情況,應篩選適合研究生水平的教科書,結合多年來的教學改革經驗,重新設定形成新的以四診為核心的中醫內科臨床技能教學大綱、教案,由專家每周進行授課,強化理論知識學習,加強課堂互動,努力提高學生課堂積極性;演示臨床典型案例,結合學到的知識,再現情境,使學生切身融入其中,從腦海中形成認知,熟悉掌握各種診法的典型表現以及臨床意義;定時放映以中醫四診為核心的教學視頻,按其操作步驟規范學生的技能操作,讓學生加深印象,熟悉四診基本技能的操作規范。 2.2 加強理論知識與臨床技能的結合 利用脈象儀、舌診儀等中醫四診輔助器材使學生反復體會四診的信息特征,讓學生進一步從實踐中理解、消化、吸收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組員之間模擬中醫診療場景,進行組內、組間問題探討和臨床技能演練,掌握臨床望、聞、問、切等具體操作流程及其代表的臨床意義。由帶教老師按簡單到復雜的原則挑選典型案例,研究生參與病案討論,輪流提出自己的意見并分析自己的思路,通過討論,學生不僅可以對某種病例掌握比較全面的診斷步驟,而且討論還能培養學生如何簡短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對病人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綜合,從而對疾病當前的病位、病因、病性及邪正對比等本質作出判斷,并概括出完整證名,為立法處方提供依據。這樣可以重點培養醫學生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分析病例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是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重要環節。由于在實際情況中,臨床患者的病情往往是錯綜復雜的,不像教科書中所講的那么單一,需要同時運用多個學科的知識,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分析各種檢查、檢驗的結果,根據辨證依據提出診斷及治療方案的能力,還可以讓他們學會對臨床復雜病例進行全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思考,促進臨床思維模式的形成。通過反復的理論知識的實踐,在腦海中形成中醫臨床技能的運用意識,加強練習,使理論知識與臨床技能融會貫通。
2.3 在實踐環境中提高臨床技能
2.3.1 在醫院環境中 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論與操作技能后,安排研究生到中醫內科病房進行科室輪轉,分配研究生系統管理病床,安排醫師二線督導,研究生首先獨自接診新入院患者,予以實地臨床技能操作、畫出辨證論治路線圖,并在辨證論治后提出自己的診治意見,開立醫囑與處方,由帶教老師查看后進行分析,指出錯誤,并提出修改建議,在真正的臨床實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樣使學生置身于現實醫療情景之中,自然而然地鍛煉出了學生的臨床思維模式,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而臨床工作中接收、處理患者的思維過程,可以鞏固學生對于各種不同病證的確切認知,熟悉臨床工作的詳細流程,可以進一步使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融會貫通,并且靈活地運用于研究生的臨床實踐中,進一步提高研究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臨床問題的綜合能力,同時還可提升學生的臨床工作水平及與患者和諧溝通的能力,使他們達到可以獨立處理一些常見疾病的培養目標。
2.3.2 在社區環境中 隨著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善和醫學的進步,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重視程度逐漸提升,對防病治病的認識逐步深化,醫療保健從個體向群體改變,而目前的社區衛生服務人才緊缺,就為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實踐環境。與醫院實踐側重點不同,社區實踐中更注重的是健康知識普及與預防保健,可以在實踐中掌握預防醫學的基本知識以及臨床技能,增強與基層群眾溝通交流的能力,提升群眾對疾病的防范意識,以求達到“治未病”,與在醫院實踐中的“治已病”相互彌補。
因此,在學生有了一定的臨床能力基礎后,安排學生進入社區,利用中醫臨床操作技能進行健康普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練習臨床操作的機會,進一步使學生得到更大的鍛煉,對操作更加得心應手;對常見疾病進行宣傳教育和生活指導,以熟練四診技能操作規范,加強系統診療概念,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強化認知。鍛煉學生與社區居民的交流,培養學生的臨床溝通技能。
3 結語
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對中醫內科研究生動手能力的要求日趨提高,研究生臨床技能的培養質量直接關系到研究生今后從事臨床工作的能力及為廣大群眾服務的質量,只有從根本上認識到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找到相應的對策及方案,不斷提高、創新與改革,才能培養出高質量、高素質、高層次的中醫優秀人才,才能適應高科技發展的要求,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從而推動中醫研究生教育工作不斷完善[3],才能使中醫得以更好的繼承與發展。
篇9
關鍵詞 研究生教育 專業學位 考核模式 中醫
中圖分類號:G643.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30
Graduate Degree TCM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Model Evaluation
ZHANG Fengnuan, ZHANG Lan, LENG Jinhong, TANG Chunying, DONG Jiani
(Postgraduate Offic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Liaoning 110847)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Chinese medicin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nrollment, how to ensure training qua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to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practice, in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ces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the mid-term assessment and graduate students in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the "four-stop" assessment model improvement, increase of pulse diagnosis, tongue, ident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content recite classic stripes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resul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 visible reform is higher than before the reform achievements, bo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CM improved "four-stop" assessment mode is to urge Postgraduate Degree enhance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clinical skills, it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graduat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assessment mode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生招生規模逐年擴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醫事業的發展和中醫人才的培養,但是不得不承認,在實際工作中,中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際臨床能力尚未達到社會和行業預期要求。如何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可以說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問題。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年承載900余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任務,責任重大。我院積極探索,結合本校特點,改革考核模式。通過分析改革前后專業學位研究生考核成績不難發現,改良后的中醫“四站式”①考核模式,嚴格、客觀的考核制度不失為督促研究生臨床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
1中醫院校專業學位研究生考核制度現狀
面對大規模擴招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國內中醫院校尚無系統的并且得到廣泛認可和推廣的臨床技能考核辦法。客觀結構化多站式考核模式近幾年被多所醫學院校引進,并經部分院校推廣,但是受客觀條件制約,中醫藥院校開展得較少。
我院借鑒并改進“四站式”考核模式,在2013年和2014年專業學位研究生考核中(中期考核和畢業臨床技能考核)試行,并與試行前2012年研究生的考核成績相比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實施方案
2.1 組織實施
我院在教學主管院長領導下,臨床研究生辦公室具體組織實施,由各臨床科室聯合學位點組成考核小組,負責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具體考核工作,考核小組至少由5名成員組成,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組長由該臨床科室主任承擔。醫院同時成立考核監督小組,由教學主管院長及各學位點負責人擔任,監督小組負責審核考核試題、監督考核過程并評價考核結果。
2.2 考核方案
考核分為四大站:病歷書寫站、體格檢查站、基本操作站、臨床答辯站。考慮到臨床工作繁忙,以上四站采取分別考核評分,統一匯總計分的方式,總分為100分,不嚴格規定四站的先后考核順序,臨床科室可以根據本科室具體情況,在規定時間范圍內完成各部分考核即可。要求考核不脫離患者,充分反映研究生的實際臨床能力水平。各站具體考核方案如下。
(1)病歷書寫站(占總成績的30%) 根據臨床科室實際情況,選擇新入院的患者作為病史采集對象,完成問診及常規體格檢查,病史采集結束后研究生在60分鐘內完成臨床大病歷書寫,做出診斷,并給予初步治療意見。
(2)體格檢查站(占總成績的20%) 此站包括兩部分內容,即病史采集時所做的體格檢查(檢查患者)和隨機抽簽確定的體格檢查項目(同學互查),兩部分分值各10分。后者是將全身體格檢查項目(去除外生殖器和直腸檢查)共計177項,根據難易程度分為5 分題、3分題和2 分題,由學生二人一組相互扮作病人,然后在各類分值的題目中隨機抽取1 道試題進行考核。
(3)基本操作站(占總成績的20%) 此站分為中醫和西醫兩部分,中醫基本操作包括刺法、灸法、推拿手法、中醫脈診(必考)、舌診(必考)、經典條文背誦(必考)、中藥飲片的辨識(必考)。西醫基本操作包括縫針、打結、戴手套、穿手術衣、換藥、插胃管、心肺復蘇、胸穿、腹穿、骨穿、腰穿等臨床操作。學生在中西醫基本操作站除必考項外另各抽取1 個項目進行考核。
(4)臨床答辯站(占總成績的30%) 圍繞采集病史的患者進行考核,內容分中醫和西醫兩類。中醫內容包括該患者的中醫治療思路、理法方藥與類證鑒別等,西醫內容包括該病的臨床表現、所需實驗室檢查及檢查結果分析、心電圖等輔助檢查結果判斷等。考核專家提問,研究生當場回答。
學生每站考核完后五名考核小組成員當場打分,取平均分作為考生該站的成績。每站滿分100分,60 分以上為合格,每站考核低于60 分者,須進行該站的補考,補考成績仍不合格將不能進入下階段臨床訓練。最終考核成績按照各站成績乘以各站的得分權重來計算,納入中期考核和畢業臨床技能考核成績,并與獎學金評定掛鉤。
3 結果
我院是在2013年和2014年運用“四站式”考核模式考核研究生的臨床技能,2013年參與考核的是2010級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臨床能力考核和2011級專業學位研究生中期考核,2014年參與考核的是2011級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畢業臨床能力考核和2012級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中期考核。我們分別將改革前2009級、改革后2010級、2011級畢業臨床能力考核成績(簡稱畢業成績)做了比較,可以發現2010級、2011級畢業成績與2009級畢業成績比較均有顯著性提高,2011級畢業成績均值稍高于2010級畢業成績,但無統計學意義。統計結果詳見表1、2、3。
表1 2009級與2010級成績比較
表2 2009級與2011級成績比較
表3 2010級與2011級成績比較
4 結果分析
(1)我院研究生臨床能力考核總體通過率較好,無未通過考核的研究生。(2)改革后的考試成績均較改革前的成績有顯著性提高,可見嚴謹科學的考核制度能促進研究生臨床能力的提高。2011級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和畢業考核均采取改良的“四站式”考核模式,而2010級研究生僅畢業能力考核采取改革后的模式,2011級研究生的考核成績均值較2010級稍有提高,雖無統計學意義,但也提示我們考核后有針對性地加強訓練,在下次考核中才取得更好的成績,由此可見持續有效的嚴格考核模式是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加強臨床能力訓練、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
5 討論
(1)改良后“四站式”考核模式從基礎知識、臨床實際操作能力、臨床思維等方面對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了考核評價,兼顧中醫能力和西醫能力考查,較全面地反映出研究生的臨床能力水平。
(2)改良后“四站式”考核模式不脫離患者,又不完全依戀患者,在醫患關系相對緊張的醫療環境下,使研究生臨床實際操作能力既不脫離患者又得到充分訓練,兩者相互補充,使考核更具可操作性,考核結果更能真實反映研究生的臨床實際操作能力和臨床辨證思維能力,但在考核難度和考核方式上還有改進空間,在評分細則上也需進一步規范化、客觀化。
(3)中醫學“易學而難深”。四大經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用性,熟讀經典是掌握中醫辯證思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現行中醫院病房多是中西醫并用的診療模式,研究生需要掌握中醫技能和西醫技能,而日常實踐往往不注重中醫藥辨證思維的培養,缺乏對中藥的認知和使用體會。本研究的考核中適當增加對經典條文及常用中草藥的考核,對研究生的中醫臨床能力的培養不失為適當引導。
(4)受限于考核資料和人力資源的短缺,目前尚無分站得分差異及各學科間得分差異的統計學分析,今后需在這兩方面做出細致全面的統計學分析及評價,找出制約中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提高的瓶頸,提出解決方案,全面提高研究生的臨床能力水平。
中醫研究生培養是中醫優秀人才培養的主要來源,是中醫發展的主要力量,要想真正提高中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嚴格的管理應貫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過程,而合理的考核模式,嚴格的考核制度不失為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改良后的中醫四站式考核模式正是以此為出發點,注重對研究生中西醫基本技能和辨證思維的考核,使研究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加強主動學習意識,以考促學,是優秀中醫人才培養的有效督促手段。中醫學博大精深,只有在充分繼承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展與創新,本研究從實際出發,以考核促學習,力求夯實研究生專業基礎,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出一份力。
通訊作者:張蘭
項目來源:2012年遼寧省教育廳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lnxwb12064)
篇10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山西中醫學院護理學院2009級護理本科班22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外科臨床護理集中見習教學進行了研究。本研究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112人)和對照組(113人),兩組學生均經全國高等院校統一招生考試入學,性別、年齡、文化基礎課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使用的教材、授課計劃、授課時間及任課教師均相同。
本研究以4-6名學生為一個實驗小組,同時組內選出一位小組長,負責本小組的儀容儀表、紀律、見習作業的完成情況、資料查詢與討論以及與見習帶教及時溝通和對見習效果評價的匯總等工作。集中見習小組的學生進行臨床見習,第二周回學校課堂實訓,隔周交換,共四周。對照組以15-20人為一個小組,每組設小組長,由任課教師或病區護士長作為帶教,負責各組的課堂紀律以及課后作業的收回工作。
(二)臨床護理教學的組織管理
1.臨床集中見習教學組織管理集中見習教師為《外科護理學》任課教師及各病區的帶教。同時,學校開展文獻檢索課程,并與數據庫負責人聯系,為學生查閱文獻提供條件。實驗組教師集體備課,備課內容包括集中見習的內容、見習目標以及針對不同科室、不同疾病學生所要關注的不同知識點。實驗組教師提前安排授課內容,并對學生提出預習的要求,且明確學生的預習標準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查閱資料、自行回答問題;課堂討論。
2.臨床護理分散見習教學組織管理
與集中見習不同,分散見習時間安排在每章的理論課程之后,約為2-3個學時。在開學前1周組織任課教師、見習帶教(病區代課教師在見習時臨時安排)集體討論大綱要求、理論授課和臨床見習的時間安排。
(三)臨床護理的教學過程
1.臨床護理集中見習教學過程
學生進入病區見習之前,帶教首先要做好對學生的評估,了解見習小組學生的學習態度、對本次課程的預習程度等;對見習方式進行評估并評價,提出需要改進的部分;了解學生易接受的見習方式以及對見習的認識。同時,帶教要提前劃定學生本次課程學習的范圍或者簡單介紹病區的典型病例。如在消化外科病區,教師應首先將教學重點放在啟發學生認識消化系統器官的解剖、不同癥狀疼痛引發的原因、疾病發展的過程、護理方法及實施效果等方面,為學生見習過程中的思考環節打下基礎。學習小組的成員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積極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臨床護理分散見習教學過程
第一周主要進行理論課學習,任課教師講述各章節的重點疾病第二周由臨床帶教負責實踐教學,帶領學生進入科室,利用2-3個課時,運用講授法和演示法,針對病區環境、病區主要病種進行講述,學生的學習以聽課和觀察病人為主。
(四)臨床護理的教學方法
1.臨床護理集中見習教學方法
帶教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見習周的每天早上準時帶領學生到病房,由護士長接待并介紹病區情況,讓學生參加病區早交班、晨會,安排學生跟隨醫生查房,學會病史的采集、體格檢查以及診斷分析等;安排學生參加護士的交接班工作,了解交接班的程序和內容,熟悉病人的病情,并在帶教的帶領下學會詢問、觀察病人的病情狀況了解疾病的護理問題和護理目標,學習詳細的護理措施海日下午,組織學生匯報當天所見病人的病情、護理診斷及護理情況,并就提出的問題進行資料查詢和討論。一周見習結束后,由各組組長匯報學生在見習中提出的主要問題,并反饋給帶教,由相應教師于第二周理論課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比如,當學生看到不同病情的患者采取不同臥位時,教師要提醒學生,不同臥位對體液的引流、血壓、呼吸均有較大影響,并指導學生查閱文獻,明確各種疾病的臥位情況,從而使學生能夠準確地把握該知識點。
2.臨床護理分散見習教學方法
學生在理論課之后,由帶教聯系臨床帶教負責人安排學生分小組進入相關科室。臨床帶教給學生講解本科室疾病的特點、用藥情況及典型疾病的護理措施。分散見習以教師講述為主,可以在病人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病情觀察。
(五)效果評價法
1.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分為學生調查和教師調查兩部分。根據分組的不同,學生的調查問卷也不同。實驗組學生問卷的內容包括:是否贊同開展集中見習教學;集中見習是否有利于理論知識的掌握;集中見習的時間安排是否合理;集中見習是否能夠達到認識疾病、熟悉護理流程的效果等。對照組學生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是否贊同開展分散見習教學;分散見習是否有利于理論知識的掌握;分散見習的時間安排是否合理;分散見習是否能夠達到認識疾病、熟悉護理流程的效果等。發放問卷之前,向學生說明問卷的主要內容及調查的目的,要求學生客觀評論、匿名填寫。
帶教調查問卷主要是對每個學生在見習期間的表現和見習內容的掌握程度進行考評,分為優、良、中、差4個等級,具體內容如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出問題的主動性;見習過程中紀律是否良好;學生對見習內容是否準備充分,對見習內容是否掌握。
2.考核
每節課后,教師在每組學生中隨機抽取一名學生進行現場考核,成績評價包括學習態度(占30分)、操作質量(占50分)、操作報告(占20分),然后,分析和比較兩組考核成績的結果。
二、研究結果
(一)兩組學生考核成績的比較對兩組學生外科護理實訓課考核成績80-89分數段和70-79分數段的人數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90-100分數段的人數高于對照組,60-69分數段的人數低于對照組。另外,實驗組的平均成績高于對照組。
(二)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改革的評價實驗組學生選擇見習有收獲的占87.6%,選擇了培養了動手能力的占77%,選擇培養了小組合作精神的占56.6%,選擇激發了學習興趣的占49.6%,選擇培養了實踐創新思維的占31.9%。總體上,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改革的評價持肯定態度。
(三)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改革的滿意度實驗組教學改革得到了學生的肯定,其中集中見習的教學設施情況和對帶教素質的滿意度較分散見習高。集中見習教學突出了相關學科的橫向聯系,學生面對的是具體的臨床問題,對所學理論知識有了綜合全面的認識。學生將各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知識點貫穿于一個真實的病例中,各學科內容相互滲透、融會貫通,同時,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橫向思維也得到了培養。
三、討論
(一)集中見習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研究基于桑代克提出的學習規律:當準備對某個刺激作出反應時,該反應就會使之感到滿足;當不準備對某個刺激作出反應時,強迫其作出反應則會使之產生苦惱。所以,集中見習在學生進入理論學習之前,給予了學生豐富的臨床見識,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為完成某項學習任務作出了充分的準備,能大大提高學生為此付出努力的興趣。
(二)集中見習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集中見習以小組為單位,形成了一個既獨立又協作的學習氛圍,并將單獨學習變為合作學習、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三)集中見習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快適應護理者的角色在集中見習的授課過程中,實驗組學生對臨床常見病例有了形象的認識。在課堂與臨床相結合的條件下,學生能夠更快地進入護理角色,并以護士的角色去思考問題。集中見習組織學生對臨床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鼓勵和激勵學生參與、發言、練習,為學生創造了思考問題的環境,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集中見習教學有利于教學成果的鞏固實驗組學生先臨床見習,然后回學校課堂實訓,隔周再交換。學生尚未取得執業護理師資格,不具備獨立護理的能力,很多操作未能符合實際臨床工作的要求,需要在帶教的指導下進行。盡管這樣,由于學生直接接觸病例,經過教師講解,學生反復實踐,其外科操作的熟練程度明顯提高,因此,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改革的評價逐漸提高,從而也鞏固了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