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災災害防治范文

時間:2023-09-21 16:57: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災災害防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地災災害防治

篇1

(一)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情況

**年3月26日至**年4月28日,受市國土房管局和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的委托,縣國土房管局、各街鎮鄉會同市地質勘查設計院工程技術人員對全縣轄區內的地質環境狀況進行了拉網式排查。經現場勘查和工程分析判斷,現初步確認全縣存在危巖、滑坡、煤矸石泥石流的地質災害隱患點141個(其中:危巖占105個,滑坡占32個,煤矸石泥石流4個),災害體總規模為115.1913萬立方米,威脅村民1031戶,人口4915人,房屋4827間,潛在的經濟損失約17417萬元。

(二)自然地理條件

**縣位于重慶市西部,地處川中丘陵與川東平等嶺谷的過度地帶,介于東徑105°28′—106°02′,北緯29°23′—29°52′之間,轄區總面積1392平方公里,境域略呈倒置的“三角形”。全縣除西部與四川省內江市、安岳縣相鄰外,其余各方均為重慶市境,東與銅梁接壤,北與潼南相連,南與永川、榮昌及雙橋區毗鄰。

1、地形地貌

**縣位于川中丘陵區與川東平行嶺谷區的過渡地帶,全境南北長54.0平方公里,東西寬52.0平方公里。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南邊緣翹起,中部及東北部為廣谷地帶,低而寬緩。境內平均海撥350—450米,最高處是巴岳山南段的云臺寺山峰,海撥934.7米,最低處在雍溪鎮淮遠河水面,海撥267.5米,相對高差667.2米,境內有低山、丘陵、平壩、溪谷四種地貌類型,成“六丘三山一分壩”之勢,低山面積443.9平方公里,占全縣31.9%,丘陵面積809.01平方公里,占全縣58.2%,平壩和溪谷面積137.3平方公里,占全縣9.9%。

境內受特有的地質構造,地層巖性和外營力的共同作用,形成現有地貌特征。在境內東南邊緣為條形低山地貌,東起銅梁土橋鎮,西南止縣境郵亭鎮,境內長45公里,寬約6公里,海撥高程450—750米,相對高差200—420米,背斜兩端均為單斜山嶺;在西北的鐵山鎮、高升鎮以及高坪鄉、寶頂鎮等部分地區為碑狀侵蝕中—高丘地貌,山頂絕對高程500—600米,相對高差200—250米,一般為桌狀,坪狀和長梁狀;在中部和東北部等廣大地區為中淺丘地貌,海撥高程300—450米,相對高差20—200米,呈豬背脊式、方山式和單面冊式丘陵;在各鄉鎮均有平壩分布,主要分布在龍水鎮,萬古鎮等地區,海撥高程290—390米,相對高差小于20米,由溪河沖積平壩和蝕堆積平壩均成一體的溪河兩巖形成一、二級階地。

2、氣象水文

全縣氣候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具有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熱水同季,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春季暖和而空氣活動頻繁,夏季炎熱而多伏旱、洪澇,秋季溫暖而霜雪少。全縣年平均氣溫為17.3℃,歷年極端高氣溫為41.9℃(**年8月15日),歷年極端最低氣溫-3.4℃(1975年12月16日),無嚴重凍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010毫米,最多年達1468毫米(1965年),最少年為676.9毫米(1978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份,占全縣的80%;全縣年均蒸發量為1146.2mm,蒸發量的季節分配不均,夏季最多,達481.6mm,占全年的42%,冬季最少,僅107.5mm,占全年9.4%;年平均相相對溫度為82.8%,平均日照量1415.2小時。

境內崗嶺起伏,溪河縱橫,為沱江與涪江水系。共有大小溪河293條,總徑流長985.8公里,主要河流有瀨溪河、窟窿河和淮遠河三條主干河流,溪河具有源頭大,灘多水淺的特點。全縣年均水資源總量達63182×104立方米,占總量7.5%。大氣降水季節性明顯,水資源頒布較均,基本能供給經濟建設和人們生活用水的需要。

二、全縣地質災害預測

根據重慶市地質災害區段劃分,**縣為中—低易發區。全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按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和地質災害中易發區進行二級劃分,其中低易發區總面積為920.411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6.2%;中易發區總面積為469.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3.8%。

(一)降雨預測

**年降雨量存在分布不均的特點,據我縣汛期降雨趨勢分析預測,9月至10月降雨量相對集中,極易發生地質災害。

(二)重點區域預測

根據我縣地質災害的發生規律,地質災害一般多發于沿山一帶、廣大山區和公路沿線,其中主要以深切割的中陡坡地帶較為嚴重;其次是沿公路、鐵路及城鎮區等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的地段比較突出。結合我縣**年降雨預測情況及各區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烈程度,預計我縣可能發生較大規模的地質災害險情。要防范大規模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地裂縫的主要區域是玉龍鎮老街東側斜坡地段,玉龍鎮老街兩側斜坡地段,玉龍老鎮燕子巖、獅子巖危巖帶;**縣北部、西部、西北部、東部的古龍地區。要防范滑坡和危巖崩塌的重點街鎮鄉主要是棠香、龍崗、玉龍、寶頂、寶興、石馬、金山、拾萬、國梁、珠溪、鐵山、季家、高升、中敖、高坪、古龍等16個街鎮鄉,面積約為469.8平方公里。要防范高陡斜、邊坡崩塌破壞失穩的重要交通干線主要是大郵、大銅、大榮、城寶、大安(**—中敖段)公路及成渝鐵路**段等沿線地區。要防范礦區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重要礦區是天青石礦區、躍進煤礦等。要防范滑坡、危巖的自然人文景觀主要是北山的石刻區、譚家灣、停車場和南山石刻區。同時要防范上游水庫、化龍水庫、古龍鄉白石村通天河水庫滲漏問題,加強對各重點預測區域以外的其他地質災害易發區和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地區誘發地質災害的監測,對此在防治工作中必須予以重視。

(三)重點防范期

我縣地質災害的發生受降雨的影響十分明顯,每當降雨時間較長并伴隨多次連續大暴雨時,各類地質災害尤其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將明顯增多。而根據今年降雨形勢分析,9至10月將極可能形成較大的集中降雨,因此,該時期是我縣今年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同時因無雨期地質災害和不合理施工活動所誘發地質災害日益增多,日常和工程建設活動影響的地質災害防范也必須高度重視。

三、地質災害防治對策措施

**年我縣地質災害防治指導思想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緊緊圍繞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目標、任務和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針,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為全縣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重點區域地質災害防災對策

根據我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情況,結合縣域內城鎮、工礦企業、交通干線分布狀況和城鎮規劃,我縣**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主要為受地質災害影響的城鎮區、重要交通干線、國家級自然人文景觀和重點礦山等4個區域。

1、重要城鎮地質災害的防災對策

一是認真落實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工作,根據地質災害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二是對于穩定性較差、危害性較大的地質災害體,應注意建立和改善災害體及周圍地表的排水系統,保護坡體植被,及時封閉地表裂縫,加強監測,盡快進行勘察治理。三是對已作過治前勘查或進行過局部治理的地質災害體,應在原有防治工程的基礎上,繼續做好變形監測和后續工作,進行積極治理。四是進一步完善對地質災害的汛前排查、汛期檢查和汛后檢查制度。五是國土、建設、交通、水利部門要加強對重點工程建設的監督管理,加大對破壞地質環境行為的執法力度,認真落實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單位資質管理制度,全力推行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制度和地質災害限期防治制度。

2、重要交通干線地質災害的防災對策

我縣境內溪河縱橫,公路、鐵路密布,各級交通干線均受到不同程度地質災害的威脅,災害點大多數穩定性較差,汛期變形較重。因此,重要交通干線地質災害的防治要在群測群防的基礎上,對道路旁地質災害體設置緩沖帶,對存在滑坡險情的地段要采取以排水、減載和護坡為主的防治手段;對危巖崩塌要采取清除、襯砌和封閉為主的治理方式。同時制定相應的防災預案,并定期檢查防災預案的落實情況。

3、礦區地質災害的防災對策

對礦區地質災害要加強監測預警,對規模大、危害大的地質災害要采取排水、充填裂縫等應急處理措施,對尾礦和廢渣堆放點要加強監測,防止暴雨引發礦渣滑坡或泥石流災害,同時對各礦區加強管理,規范各類誘發地質災害的不合理工程行為。

4、自然人文景觀地質災害的防災對策

我縣自然人文景觀多成點狀分布,部分景點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其中以北山石刻區滑坡,北山石刻區譚家灣危巖,北山石刻區停車場旁危巖、南山石刻區危巖較為突出。對自然人文景觀點的地質災害防治首先要落實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相結合的監測預報措施,其次是在不破壞自然人文景觀的前提下,考慮工程治理措施,爭取市級項目對北山石刻區譚家灣危巖帶進行工程治理。

(二)重點防范期地質災害防災對策

1、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一是抓好地質災害汛前檢查、汛中排查及汛后核查工作,對存在險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登記發放防災、避災明白卡,同時編制和落實好點上的防災預案,每處災害點必須逐級落實具體責任單位、責任人及監測人,按規定要求作好監測預報工作。二是認真貫徹執行汛期值班制度和突發性地質災害上報制度,在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內,各街鎮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應當加強地質災害險情的巡回檢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和報告。三是各級各部門要認真總結歷年地質災害搶險的經驗教訓,充分認識各責任區內的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形勢,克服麻痹思想,作好各項準備工作,嚴守紀律,服從命令。四是有關部門必須堅持24小時值班,了解水情、氣象、災情、險情,按規定請示、報告、傳達,并認真作好記錄。

2、建立應急搶險反應系統、制定防災預案

為加強對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縣和各街鎮鄉要成立以國土資源管理機構為主導,以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為技術依托,建立包括縣、街鎮鄉級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反應系統,對發現的險情和出現險情的地方進行應急調查處理。

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工作實行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各街鎮鄉負責開展轄區應急搶險工作。各有關部門負責按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分工,做好應急處置工作。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會同同級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對容易發生險情的地質災害要迅速查明地質災害發生原因、影響范圍等情況,提出應急治理措施,減輕和控制地質災害災情。民政、衛生、食品藥品監督、貿易、公安等部門,要及時設置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妥善安排災民生活,做好醫療救護、衛生防疫、藥品供應、物資供應、社會治安等工作;氣象部門要做好氣象服務保障工作;通信、交通部門要保證地質災害應急的信息暢通和救災物資、設備、藥物、食品的運送。

縣國土行政主管部門要采取措施積極排除各類地質災害險情,先期要對40個不穩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作近期防治規劃(2007—2011年)、對65個基本穩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作遠期防治規劃(2011年—2015年),同時將36個嚴重隱患點納入首期治理規劃項目加快實施治理,并力爭在**年內完成北山石刻區譚家灣危巖帶地質災害整治任務。各街鎮鄉要會同國土、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根據全縣和各自轄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現狀、氣象部門提供的短期降雨預測結果及縣防災預案有關精神,編制本街鎮鄉地質災害年度防災預案。

3、全面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工作

各街鎮鄉要以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為基礎,加強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設,盡快在城鎮和經濟較發達地區建成以專業監測為主的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在廣大農村地區建立以群測群防監測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通過對地質災害進行適時監測預警預報,及時向政府和有關部門提供轄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為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及時向受威脅群眾傳遞預警信息,確保受災群眾人生安全。

四、地質災害處理與災情報告

(一)地質災害處理

各街鎮鄉和縣國土部門接到地質災害險情報告后,應當立即派人趕赴現場,進行現場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災害發生或者災情擴大。地質災害發生后,所在地街鎮鄉和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立即啟動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篇2

1672-1683(2015)001-0184-04

Assessment of capacity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of Southwest Region

LI Yan-min,XU Gang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In our country the southwest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becomes more frequent than before.The purpose of assessment of capacity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of southwest region i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apacity and reduce geological disasters to local people and the economic losses.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ex system and an evaluation model of regional comprehensive disaster reduction ability that the predecessors put forward.Then it us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evaluat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apacity in Southwest.The result show that the capacity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s the highest in Chongqing province followed by Sichuan province and Yunnan province while Guizhou city is lowest.The last it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Key words:geological disaster;capacit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Southwest of China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不斷的加快,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越來越大,人類一些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加劇了各種災害的發生,使得近幾年中國自然災害發生的不確定性增加,其中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也隨之有所增加,僅2004年―2012年中國共發生地質災害數2.5×105起,造成國家直接經濟損失達到608.11億元。有6 341人在地質災害中死亡,11 917人員傷亡。數次地質災害發生給國家造成重大的經濟和人員損失。由于地質災害點多面廣,成災迅速,因而面對突如其來的地質災害,災害風險評估就顯得尤為的重要。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有了廣泛的研究,并在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發展。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普遍的認為地質災害由災害的危險性、承災體的脆弱性以及防災減災能力等方面組成。隨著公眾防災減災意識的不斷增強和綜合減災能力的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災情的大小。在此背景下,區域防災減災能力評估逐漸成為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制定合理的減災對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防災減災能力評價研究在國內已有諸多的先例,黃大鵬[2]等,采用層次分析法結合專家意見,構建了綜合防洪能力、監測預警能力、搶險救災能力與恢復重建能力以及災害管理能力的洪澇災害防災減災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安徽省淮河流域各縣市洪澇災害防災減災能力進行了評估。宋超[3]等提出了泥石流防災減災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和量化評價方法。謝禮立[4]等對城市防震的減災能力進行了評估,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用防震減災能力綜合指數來評價城市的防震減災能力。然而至今對西南地區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系統全面的研究較為缺乏,西南地區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綜合評估基本上還是空白。西南地區由于其特殊的地貌環境和氣候環境,地質災害致災因子復雜,常見的地質災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震等。每年由于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和人員損失嚴重。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資料顯示2004年-2012年西南地區共發生地質災害43 039起,占全國17%,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4.8億元占全國經濟損失的22%。威脅西南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阻礙該地區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因此加強西南地區防災減災能力評估的研究,提出合理有效的防災減災對策,對于規避和減緩地質災害風險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選取西南地區“三省一市”(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重慶市)為研究區域,采用層次分析法并融合專家意見,從監測防治能力、應急處置與救援救助能力、社會經濟基礎支撐能力、災害管理能力四個方面對西南地區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進行綜合評估,以期為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進行有益的探索,為西南地區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應急規劃提供參考。

1研究區域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西南地區是指西南三省一市,包括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和重慶市,即中國綜合自然地理區劃中西南區所劃定的范圍。國土面積112.58萬km2,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2%;總人口近2億人,約占全國的14%。該區多位于我國第三級地貌單元,部分處于第三級地貌單元和第二級地貌單元的過渡部位,以高原、山地和丘陵為主。主要的地貌類型有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地形崎嶇,降水較多,植被少,巖石破碎,地表承載力差,容易發生地質災害。西南地區地質災害種類多,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巖溶坍塌、地震等。滑坡、崩塌主要發生在西南中、高山地區;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地質構造復雜、斷裂發育、巖石易于破碎風化的地區、暴雨中心地區以及深切割的高山、中山地區;巖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貴州省、云南省、四川省和重慶市;而地震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一些板塊活動較為活躍的地帶。因此對該地區進行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估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西南地區為例,是考慮到西南地區作為全國當之不愧的地質災害多發區,山地較多,地形復雜,多發生地質災害。對該地區進行防災減災能力評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數據來源

本研究以公開資料,文獻和相關統計年鑒為主要數據來源,其中原始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中國統計年鑒》(2013)、《重慶市統計年鑒》(2013)《貴州省統計年鑒》(2013)《云南省統計年鑒》(2013)《四川省統計年鑒》(2013)。

1.3研究方法

根據西南地區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特點,結合數據可獲得性與當地的實際情況,采用層次分析法,這是一種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可以對復雜的問題采取分層多因素的逐步分析。

(1)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將西南地區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作為層次分析的總目標,將監測防治能力、應急處置救助救援能力、社會經濟基礎支撐能力、災害管理能力等5項指標作為1級子目標,將災害監測能力、災害防治能力、災害預警預測能力、醫療救助能力、交通運輸、人力支撐、政府投資、社會經濟支撐、科技支撐、公眾認知能力等10項指標作為2級子目標,下一層19項指標作為3級子目標。

根據綜合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可操作性、易獲取性、簡單實用性等原則來選取相應指標。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對地質災害的防預、應急、災后恢復,同時也與人們受教育程度以及受災人群災害意識有關。其中災害監測防治能力是區域安全與發展的重要保證。根據防災減災原則本文主要從監測能力和防治能力兩個方面來反映。由于地質災害發生機理相當復雜,其發生具有偶然性,因此,區域的災害應急能力相當重要,其強弱主要取決于災害發生過程中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的應變能力,本文通過應急處置與救援救助能力以及社會經濟基礎能力兩個大方面,其中包括醫療、財力、交通、信息傳播等因子來進行評價。同時也不能忽視人們防災減災意識以及國家災害管理能力。綜上,本文構建了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區域綜合防災減災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2)構造判斷矩陣。

層次結構模型確定了上下層(A、B層)元素之間的隸屬關系,這樣就可依據同一層的各項指標或因子的相對重要性程度,針對上一層的準則來構造判斷矩陣,重要性判斷結果的量化通常采用1~9進行標度。根據標度表,采用專家評分法可得到判斷矩陣。判斷矩陣標度及其含義見表2。

(3) 重要性排序。

求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所對應的特征向量w

w=(w1,w2,w3,w4,w5)T(1)

即為所求的各具體指標的權重。其中:

wi=nΠnj=1aij/∑ni=1nΠnj=1aij(2)

(4)一致性檢驗: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

λmax=1n∑ni=1(AW)Wi(3)

表2判斷矩陣標度及其含義

標度含義

1表示兩個因素相比,具有同樣重要性

3表示兩個因素相比,一個因素比另一個因素稍微重要

5表示兩個因素相比,一個因素比另一個因素明顯重要

7表示兩個因素相比,一個因素比另一個因素強烈重要

9表示兩個因素相比,一個因素比另一個因素極端重要

2,4,6,8上述兩相鄰判斷的中值

倒數因素i與j比較后得到判斷bij,則j與i比較的判斷bij=1/bji

其中:(AW)i為向量AW的第i個元素。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指標如下:

CR=CI/RI(4)

其中:CI=1n-1(λmax-n)(5)

RI為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指標,取值見表3。

表3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指標

階數n1或23456789

RI00.580.901.121.241.321.411.45

當CR小于或等于0.1時,認為矩陣具有滿意一致性,說明確定的各指標權重是合理的,否則需要對矩陣進行調整,直到滿意的一致性為止。

根據上述方法最終確定了研究區域防災減災能力評估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見表4。

表4區域防災減災能力評估指標權重

(5)評價模型構建。

由于區域防災減災能力涉及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動態性和復雜性,遵循區域防災減災能力評價相應原則,本文構建的區域綜合減災能力評價的理論模型如下:

E=∑ni=1(Wi×Ci)(6)

式中:E為區域綜合減災能力的評價值;Ci為評價指標相應的賦值;Wi為各三級指標的權重值。E值越大,表明區域的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就越強。

對于各指標的評分,既需要充分的考慮到個指標之間相對重要的程度,又需要劃分出各項指標在各項指標水平上的等級,同時便于把搜集到的數據轉化為評估分數,以便可以得到西南各省市的綜合防災減災能力的綜合值。為此,本文將搜集到的各項評價指標實際的數值進行歸一化處理,然后對其進行等級的劃分,將評分級別分別劃分為小于01,01~02之間,02~03之間,03~04之間,04~05之間,大于05共6個等級,再對每個等級賦值來確定評分值。對小于01以下的等級指標,賦值為1,以此類推。由此,可以將實際的數據轉化為可比較的評分數值。

2結果分析

根據防災減災模型以及層次分析法,最后得出西南地區三省一市的綜合防災減災能力的評價值見表5。各方面能力評價值見表6。

表5西南地區防災減災綜合能力評價值

地區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重慶市

防災減災綜合評價值(E值)0.71280.70140.85281.1302

表6西南地區防災減災各方面能力評價值

地區災害監測防治能力應急處置與救助救援能力社會經濟基礎支撐能力災害管理能力

云南0.28930.04870.09160.2832

貴州0.13690.04290.05110.4705

四川0.44860.09080.12550.1879

重慶0.71150.06460.11920.2349

從表5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西南三省一市防災減災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重慶市防災減災能力最強,其次是四川省,云南省和貴州省防災減災能力較弱,其中貴州省最弱。由于各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國家給予的政策傾斜的差異,從而造成這些地區的防災減災能力評價值的差異。在全國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嚴重的70座城市中,重慶市位列第一。重慶市是我國西南最大的工商業中心,是長江上游水陸交通樞紐。特別是重慶成為直轄市后,在這一地區的地位更顯重要,針對重慶市地質災害多況,各級政府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并實施了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專家也為重慶市地質災害的防治獻計獻策。例如三峽工程的移民工程,使得三峽庫區6萬多hm2在山坡上開墾的耕地退耕還林。于此同時重慶市頒布了《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4年-2015年)》,全面的提高了重慶市的防災減災能力,因而重慶市防災減災綜合評價值在西南地區最高。緊跟其后的四川省受“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蘆山強烈地震之后,重點加強了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有關工作,再加上其優越的自然條件,成都平原乃天府之國,農業工業經濟發達,是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中心,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省份,國家在經濟、科技、人才方面給予了較大的傾斜和投入,因此經濟較發達的四川省綜合評價值僅次于重慶,而云南省、貴州省地區喀斯特地貌廣布,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交通不便,工農業發展較慢,再加上山區地質災害頻發,從而造成綜合評價值較低。

從表6可以看出在災害監測防治能力方面,重慶市評價值在西南地區是最高的,這與它在災害監測防治方面的努力是分不開的,2011年-2013年期間,重慶市區級各有關部門認真執行了《重慶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管理辦法》(渝府發〔2011〕31號),積極運用政府預警信息平臺,及時有效各類災害預警信息。不斷拓展渠道,提高效率。 災害預警信號將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站、公共電子顯示屏、移動和固定通信等方式及時向社會公眾。做到了災害信息隨時報告制,牢牢把握了防災救災工作的主動權。 而在應急處置與救援救助能力和社會經濟基礎支撐方面,四川省綜合評價值最高,四川省作為西南地區經濟發展中心,西部大開發的重點省份,國家給予的政策傾斜較多,醫療設備完善,技術先進,使得它的醫療救助能力較強。除此之外,四川省是典型的盆地地形,交通運輸事業發達,是西部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從醫療,交通等方面為四川省提供了強有力的應急救援保障。在社會經濟方面,近年來,僅省級財政就籌措了50多億元資金,加大了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實施進度,加快了推進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工程防治和應急體系建設。除此之外,四川省經濟發展較快,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在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基礎上,有了更過的余錢來支持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這將成為四川省防災減災事業發展的經濟基礎。最后在災害管理方面貴州省則占據了領先的位置,這與其在教育科研領域的投入和努力,密不可分,貴州省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全省城鎮居民應急、避險知識的宣傳覆蓋率達到70%以上;加強災害信息員業務培訓。根據每個村至少有1名災害信息員的要求,在多災易災市、縣、鄉、村設立各級災害信息員19 700人。全省有登記在冊災害信息員18 674人。它從公眾的認知能力和科技投入方面,全面的提高了自身的災害管理能力。從以上評價結果可以看出,西南各省都有其優越和薄弱的環節,各省應該在此基礎上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多學習其他省市在防災減災方面的有益經驗,改善自己的不足,全面提高自身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3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策略與手段

西南地區是地質條件復雜多樣,又處于我國的內陸西區,經濟發展較東部落后許多,頻繁的地質災害再加上落后的經濟和科技水平,使得西南地區在面臨地質災害時所受到的人員和經濟損失也較大。對此本文將提出一些建議性的防災減災策略和手段,為西南地區防災減災管理提供科學性的建議。

(1)根據西南地區不同區域防災減災能力的高低,進行危害性分區評價,劃定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以及重點防治點,因地制宜,根據每個地區地質災害時空分布特征,制定各個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并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防治對策措施。從表6中我們可以看出重慶在災害監測防治能力方面比其他三省要強,因此這三個地區需要加強完善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在地質災害多發區,設立監測站點,并加大對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投資。重慶、云南、貴州在應急處置與救助救援能力方面較弱,這三個地區需要增加災害應急車道和公路,在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廣泛增添應急庇護場所,完善通訊網絡,使得在災害發生時保持與外界的聯系以尋求救援,在居民密集區建設醫療救助站,以便在救災搶險過程中給予及時的醫療救助。貴州省、云南省在社會經濟基礎支撐能力、在西南地區處于弱勢地位,需要國家予以高度的重視,在經濟和科技方面增加傾斜投入。

(2)構建大西南地區防災減災系統,形成具有規模的應急網絡,利用現代信息網絡,在基于3S技術的基礎上結合地質災害預警技術,構建大西南地區地質災害空間數據庫和監測網站,從而實現西南各地區之間的數據和資源的共享與交流,縮小西南各地區之間防災減災能力的差異,實現大西南地區防災減災共贏的局面。減少了地質災害對西南地區經濟和人員所造成的損失,促進大西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3)由于西南地區地處我國西部,社會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相比東部地區較弱,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不強,需要當地政府和學校在原有防災減災教育體系的基礎上,建立一套針對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等西南地區常見的地質災害并面向全體公眾的防災減災教育體系。涵蓋主要地質災害類型的防災救災的知識,針對不同年齡段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

4結語

(1)本文以西南地區“三省一市”為研究區,以省級單元為評價單元,采用層次分析法并融合專家的意見,在數據可獲得性、指標量化可行性的基礎上,尊重客觀規律,針對西南地區構建了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綜合評估體系,分別對各各省市進行了防災減災能力評估。評估結果表明:重慶市在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方面能力最強,相比較四川、云南較弱,貴州最弱。

(2)本文研究是對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估的一種嘗試,旨在為我國科學的防災減災工作提供建設的意見,為減災事業做出一點貢獻。構建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估體系為其他區域開展防災減災能力評估提供借鑒,評估結果和對策可以為地質災害防治應急規劃提供參考。

(3)以前災害評估工作主要集中對地質災害危險性以及承載體易損性評估方面,這兩個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而對防災減災能力方面的評估關注較少,西南地區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評估目前還是空白。

篇3

各村委會、各責任單位要對所負責的區域已出現或可能發生的地質點進行全面認真調查,準確掌握地質災害的位置、類型、受災面和影響農戶情況,并將情況即時上報鄉人民政府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

二、明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

(一)開裂滑坡。

(二)村湖淌地陷。

(三)庫區兩岸共17處地質災害,主要是因水庫形成,長時浸泡形成不穩定山體滑坡和巖崩。

(四)礦山開采區域,主要因采礦形成大面積采空區,造成地陷、滑坡或泥石流。

(五)南線公路、“王漁”公路一線山體滑坡。

以上地質災害點汛期(五至八月)和冰雪解凍期(二至四月)為多發季節,在這一時段各區域所在村和主管單位必須進行重點防范。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地質災害防治

(一)鄉人民政府成立以鄉長官守國同志為組長,副書記林茂榮、副鄉長徐可貴同志為副組長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鄉社會事務辦公室,由鐘裕華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李啟林同志兼任辦公室副主任。

(二)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各地災點防治所在區域村委會為責任單位,村委會主任為具體責任人;隔河巖庫區滑坡防治責任單位為鄉移民工作站,其分管領導為領導責任人,移民工作站站長為具體責任人;礦山開采區地陷、滑坡、泥石流以及公路沿線等地質災害防治,其責任單位為鄉經濟發展辦公室,其分管領導為責任領導,經發辦主任為具體責任人。屬人為活動所誘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進行防治。各責任單位要對所屬區域進行全面檢查,落實防范措施。

(三)完善群測群防體系

各責任單位要加大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力度,提高群眾防災救災意識;國土資源部門對重點地災點區域農戶要發放避險明白卡;教育部門要做好學生防災教育;文化廣播電視中心要利用廣播電視進行防災預案知識宣傳;移動通訊部門要利用手機短信及時天氣預報和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各責任單位要對已出現地質災害點設立固定警示牌(尤其是公路、人行路兩旁)。

(四)認真落實對地質災害點的監測工作

各責任單位對重點地質災害點必須落實專人進行監測,發現災情后兩小時內必須上報,上報電話固定為,其監測所需經費由鄉人民政府根據各災害點實際組織落實;各責任單位要將監測人員名單以及聯系電話上報鄉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便聯系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五)完善修訂搶險救災預案

鄉成立搶險救災應急分隊,隊長由同志擔任,搶險救災應急分隊人員由鄉民兵應急分隊人員組成,各責任單位要修訂好搶險救災預案,落實好搶險救災人員。

篇4

如何有效地預防、最大限度地消除地災隱患,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近年來,株洲市國土資源局堅持民生為重、民生為先,建網絡、強預警、重防治,充分履行“組織、協調、指導、督促”的職能,開展了一系列實打實的工作,在“預防、應急、治理”3個環節奏響地質災害防治“三部曲”。

預防:簡易評估,搬遷避讓

在株洲市已發生的地質災害中,切坡建房已成為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村民無疑要為這一巨大的損失“買單”。

眼睜睜地看著村民辛苦一輩子的成果毀于一旦,甚至無家可歸,市國土資源局的工作人員備感焦急。為此,他們有了一個讓村民能夠“花小錢,辦大事”想法,并于2013年在蘆淞區、炎陵縣試點,免費為村民開展建房簡易地災評估。

自己新房子就要建好了,家住蘆淞區五里墩鄉新莊村的易英明高興的同時也多了份踏實,他不用再擔心滑坡會對房子造成危害。

2013年7月,易英明選址建房,地質災害專家對其選址進行了踏勘,結果發現易的新房選址距離邊坡太近,而且坡度較陡。

于是,專家建議易英亮放坡時,不能從上往下一刀切,而是要逐級放坡,并在山頂挖排水溝,對坡腳進行支護建擋護墻;同時,將選址往外移至安全距離。最終,易英亮按照專家的建議建采取了措施。“雖然前期投入大點,但以后住得安全、住得放心,值得。”易英亮說。

據悉,以炎陵縣為例,全縣已查明的167處重大地災隱患點中,就有35處是由于切坡建房和選址不當造成。市國土資源局負責人介紹,村民建房引發的地質災害,危害性大,點多面廣,且治理難,因此,開展村民建房簡易評估非常必要。

2013年的試點工作,共審批村民建房285戶,其中采取簡易評估的37戶,經專家現場踏勘、不適宜建房需另行選址的2戶,另有3戶專家提出了防治指導意見,有2戶按專家意見采取了防治措施,保障了5戶27人生命安全,避免約300萬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在地質災害預防方面,國土資源部門還開展了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

2011年至今,株洲市對炎陵縣鹿原鎮炎陵村、水東村、船形鄉新生村共70戶地災隱患實施避險搬遷,對茶陵縣棗市鎮東嶺村共55戶整體搬遷。

該項工作避免村民經濟損失,投資效益比在1∶10以上,經濟效益顯著;維持了現有的生態平衡,節約集約了土地,改變了農村居住村容村貌,改善了居住環境,有效地保護了生產生活設施。

同時,這項工作也切實消除了受災害威脅隱患,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保障了受災害威脅周邊群眾和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居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為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為全面摸清株洲市地災實情,國土資源部門計劃投入資金800萬元,開展1∶50000地質災害祥查。目前,茶陵縣、炎陵縣已完成,預計該項工作將于2015年全面完成。

應急:群測群防,預案周全

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偶然性、突發性的特點,因此需要不斷完善制度,做好應急處理。

2013年4月,因連續降雨,株洲市石峰區石峰頭社區石峰頭一村4、6棟房屋后出現滑坡。

該滑坡造成安全隱患重大。4、6棟有居民72戶,居民約300人。滑坡前緣距4、6棟北墻約3米,且滑坡體坡腳處有煤氣管道通過。若滑動面受雨水浸泡,滑坡體隨時可能下滑,將造成煤氣管道破裂引起煤氣泄漏和爆炸,同時,山體滑坡有可能沖垮4、6棟房屋。

滑坡發生后,株洲市國土資源局及時組織專家現場調查并出具了調查報告,制定應急預案。從自有資金中撥出10萬元用于應急處置,向居民發放防災避災明白卡,在滑坡坡腳堆放沙袋防止滑坡繼續下滑,立警示牌和警戒線等,并迅速進行治理。

近年,株洲市不僅規范和完善了地質災害防治相關制度,制定了應急預案,而且嚴格落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復查”制度。

據介紹,市、縣(市)國土資源部門已相應設立了地環科(股)和地質環境監測站,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均組建了應急隊伍。建成了市―縣―鄉(鎮)―村四級群測群防網絡,人員達到500多人,網絡建設進一步完善。

還成立了由省、市、縣三級100多名專家組成的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庫,為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提供專業技術支持;構建了組織指揮、群防群測、技術支持三方穩固的組織支撐體系,確保了“隱患早知道、險情早發現、災害早預防、應急早準備”。

特別是在2013年汛期,市國土資源局形成了排查、巡查、復查常態化,汛期24小時值班,同時會同市氣象局地災氣象預警會商報告9期,確保了人民群眾的財產和生命安全。

治理:拯救空靈寺,保護炎帝陵

地質災害治理,拯救了千年古剎空靈寺。

空靈寺位于天元區雷打石鎮,地處湘江之濱,空靈岸陡壁下,依崖而建,故名空靈寺。古有“觀音射箭鎮九獅”的傳說,故此寺亦稱觀音巖。空靈寺歷經千載,堪稱千年古剎。

空靈寺所伴的陡崖,為白堊系砂礫巖,砂礫巖為泥質膠結,抗風化能力弱,經歷千年風雨滄桑和風化,巖體裂縫逐漸加大,隨時可能造成危巖崩塌等災害;加上寺內道路修建、寺外挖石填壩等活動,增加了大量人工裂隙和危巖體,隨即構成一個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空靈寺崩塌群體。

該隱患點直接威脅的房屋有3棟,價值4500萬元以上,并直接威脅寺內人員、香客、游客的生命安全;如果發生地質災害,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進行徹底的治理防護,已經刻不容緩。

2012年空靈寺塌群治理工程啟動,總投資742萬元。克服重重困難,今年該工程全部完工,徹底根治了寺廟內危巖崩塌的問題,確保了整個寺廟的建筑群及游人生命財產安全,對寺廟宗教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創造了條件,對保護名勝古跡和發展名勝旅游作出了貢獻。

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炎帝陵)滑坡群地質災害治理項目,保護炎帝陵風景名勝區、水東村和炎陵村48棟居民房屋、市學生實踐教育學校的財產、群眾生命安全。目前工程完工已兩年,運行良好,使日均1500余游客及陵區工作人員的生命財產免受威脅,學生能正常教學,居民能安居樂業,保證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利于社會穩定,社會效益巨大。

篇5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

二、編制依據

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以及《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等法規和規范性文本,結合我區實際情況編制本預案。

三、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我區行政區域內因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地質災害所引起的,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威脅或者已經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的突發性特大型、大型和中型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工作。

四、工作原則

預防為主,以人為本。建立健全群測群防機制,最大程度地減少突發性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應急防治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在管委會統一領導下,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管委會主任是本行政區域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各單位均應當服從管委會對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的統一領導和協調。

五、組織體系

(一)領導機構

1.成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

2.指揮部職責

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分析、判斷成災或多次成災的原因,確定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方案;部署和組織有關部門對受災地進行緊急援救;檢查、指導轄區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做好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處理其它與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有關的重要事項。

(二)運行機制

針對本轄區的地質災害分布特點、易發程度,建立和完善預測預警機制,加強監測,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1.預測預警系統。要發揮對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的骨干和樞紐作用,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建立由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工作辦公室和村(社區)及駐區企事業單位為一體的,按領導負責制指定專門負責人、聯絡人,確定聯絡報告方式,以及由危險區范圍的單位、居民(村民)作為監測信息報告員而形成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

2.信息收集與分析。負責地質災害監測的單位,要廣泛收集整理與突發性地質災害預防預警有關的數據資料和相關信息,進行地質災害中、短期趨勢預測,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等資料數據庫,實現各部門之間的共享。

3.地質災害險情巡查。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工作辦公室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重點地區進行巡查,指導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并充分發揮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網絡的作用,要定期和不定期進行檢查,加強對地質災害重點地區的監測和防范,發現險情時,要及時向國土分局和相關領導報告。相關部門要及時劃定災害危險區,設置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根據險情變化及時提出應急對策,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采取排險防治措施,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避災疏散。對選定的避險點和撤離路線要進行安全性評估,確保緊急避險萬無一失。

4.預報預警。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將預報預警結果及時報告經開區,同時通過媒體向社會。當發出某個區域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預報預警后,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做好防災的各項準備工作。

5.發放“防災明白卡”“避險明白卡”。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工作辦公室對單位和住戶及時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告知有關災害的基本情況、監測預報方法、應急避險的撤離路線和安置地,以及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和群測群防人員的匯報聯系方式,按要求做好防災各項準備工作。

六、監督檢查

區指揮部辦公室對上述各項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保障工作進行有效的督導和檢查,及時總結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實踐的經驗和教訓。

七、預案管理

本預案由管委會制定,并根據實際變化情況,由國土分局牽頭及時修改完善,各有關部門按照預案的規定履行職責。

八、責任與獎勵

(一)獎勵

對在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中貢獻突出需表揚獎勵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關規定執行。

篇6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P2 文獻標識碼: A

地質災害的內涵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

1、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由于我國地理位置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環境多變,加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

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加,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防治措施:治理滑坡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

(1)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發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巖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內,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于巖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征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常用的方法有:a水平鉆孔疏干;b垂直孔排水;c豎井抽水;d隧洞疏干;e支撐盲溝。

(2)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 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

常用的措施有:a削坡減載;b邊坡人工加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

崩塌防護措施主要有: 遮擋、 攔截、支擋 、護墻、護坡、 鑲補溝縫、 刷坡(削坡)、排水。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防治措施:根據滑坡泥石流發生的規律和活動強度,全面規劃,采取遠近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等方式,進行綜合防治。

2.4 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造成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防護措施:(1)避讓防災;(2)工程設防;(3)拆除

2.5 人為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分析

人為活動加劇或加速地質災害的發生所帶來的危害性大大超過正常狀態下產生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如:礦產資源的開發以及鐵道、公路等各種工程建設的開挖,亦經常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如:土壤侵蝕、地面塌陷與沉降、滑坡、巖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災害。

人工誘發地質災害的特點如下:

一是誘發速度快。在自然地質演化及氣候變化過程中,巖體由相對穩定至不穩定的變化,經歷長時間過程。而人工因素誘發下,就大大地縮短了自然演化時間,加速巖土體的巖性變化,而導致突變災難的發生,并造成更大的損失。

二是誘發災害面廣。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除了特大災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誘發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響面。例如人類活動產生的升溫效應,對氣候及地質災害誘發作用的影響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災害損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誘發的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嚴重的。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工誘發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仍會不斷增加,目前估計地質災害損失每年約500億元,而受到威脅的就是這些數據的數倍至數百倍。1998年洪災損失2000多億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損失是通過地質災害而產生的。

3、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術標準

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主要有:

(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標準和規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8-2006);

(2)各類工業與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與基礎、深基坑、高切坡、地基處理、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

(3)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和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范》(DL/T5083-2004);

(4)各類交通建設中所涉及的邊坡、滑坡、危巖、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JTJ042-94)。

3.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2.1 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1)根據致災的成因確定主要防治途徑;

(2)根據災害的易發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3.2.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規范,《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技術標準及資料分析,國內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工程類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攔)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及搬遷和避讓等。

3.2.3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 根據調查區地質災害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及水土流失區應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

(3)避讓措施

①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②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需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 4、結束語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應用,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地質工程勘察、檢驗監測及設計施工與災害防治技術實用手冊.中國知識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9

篇7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措施預警體系

一、地質災害研究發展歷程

人類起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人類自產生以來就一直在利用和改造自然。從原始人利用天然洞穴到學會挖土造屋,時至今日,人類已能夠建造高達數百米的摩天大廈、高壩和巨塔。在此過程中,由于地基處理的需要,逐漸形成了一門學科技術――巖土工程。這種技術是基于地基改良、工程安全運行而發展起來的,它缺乏環境保護的觀念,缺乏減輕地質災害的觀念,說到底,缺乏地質的概念,僅從工程觀點出發,從而出現了許多不但沒有加固好工程地基或邊坡,反而誘發了深層的更大的地質災害的例證,如水電站、抽水蓄能電站、礦山等都有這方面的教訓。為了彌補巖土工程學這種先天不足,于80年代末,9O年代初,產生了一個新的學科――地質工程學。

地質工程學,是研究與解決從規劃到竣工乃至工程運行后效的全過程的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的科學。它把地質體乃至地質環境作為工程系統的組成部分來對待,這顯然符合大系統工程學的思想,它包含巖土工程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兩個方面,但以后者對其特點的反映更為深刻。巖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設中涉及巖土體的開挖與加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對自然或人為作用產生的有害地質現象進行防范與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對地質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與管理的思想。

二、我國地質災害現狀

我國地理位置獨特,東鄰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西靠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南處世界最大的環太平洋構造帶與特提斯構造帶交匯處,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環境多變,加之,又是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

據資料統計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種類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十分發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圍約占國土面積的50%。

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加,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砌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的誘因:

① 地震;② 降雨和融雪;③地表水的沖刷、浸泡;④ 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⑤開挖坡腳;⑥ 蓄水排水;⑦ 堆填加載;⑧ 劈山放炮,亂砍亂伐。

滑坡發生的規律:

下列地帶是滑坡的易發和多發地區:①江、河、湖(水庫)、溝的岸坡

地帶,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山區鐵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邊坡等。②地質構造帶之中,如斷裂帶、地震帶等。③ 易滑(坡)巖、土分布區。④暴雨多發區及異常的強降雨區。

2.2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

崩塌的誘因:

①采掘礦產資源;②道路工程開挖邊坡:③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④堆(棄)渣填土;⑤強烈振動。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泥石流的誘因:

①不合理開挖;② 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③濫伐亂墾。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2.4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目前中國發生地面沉降活動的城鎮有70多個,明顯成災的有30余個,最大沉降量已將近3m。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連形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帶 (區)。造成中國城鎮地面塌陷原因有三:① 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② 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③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根據各種地質災害的特點及成因,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概括來說,我們可通過工程防護、植被防護和綜合防護,達到全面綜合防控的目的。

3.1工程防護措施

長期以來,在邊坡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積累了大量經驗,建立了以加固、支擋、護面等為主,以排水、土石體改良、植被綠化等為輔的各種工程防治措施,有效遏制了災害造成的損失。我們可采取(1)干砌片石防護較緩的(不陡于l:1.25)土質路基邊坡,因雨、雪水沖刷會發生流泥、拉溝與小型溜坍,或有嚴重剝落的軟質巖層邊坡,周期性浸水的河灘、水庫后臺地邊緣邊坡,洪水時水流平順,不受沖刷者,均可采用干砌片石防護。 (2)抹面與捶面。對各種易于風化的軟巖層(如泥質砂巖、頁巖、千枚巖、泥質板巖等)邊坡,當巖層風化不甚嚴重時:所防護的邊坡,要求本身是穩定的,但其坡面形狀、陡度及平順性不受限制:所防護的邊坡,須是干燥、無地下水的巖質邊坡。(3)抗滑擋墻是目前整治中小型滑坡中應用最為廣泛而且較為有效的措施之一。根據滑坡的性質、類型和抗滑擋墻的受力特點、材料和結構不同,抗滑擋墻又有多種類型。

3.2植被防護措施研究

采取加強植被,維護原生態系統,達到保護地質的目的。可采用鋪草皮技術,是將培育的生長優良健壯的草坪,用平板鏟或起草皮機鏟起,運至需綠化的坡面,按照一定的大小規格重新鋪植,使坡面迅速形成草坪的護坡綠化技術。植生帶是采用專用機械設備,根據特定的生產工藝,把草種、肥料、保水劑等按一定的密度定植在可自然降解的無紡布或其它材料上,并經過機器的滾壓和針刺的復合定位工序,形成的一定規格的產品。三維植被網護坡是在鋪草皮護坡存在易遭受強降雨或常年坡面徑流形成沖溝、引起邊坡淺層失穩和滑塌等缺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三維植被網護坡對覆蓋于網上的客土、草種有良好的固定作用,可減少雨水的沖蝕:消能作用明顯。液壓噴播植草是將草種、木纖維、保水劑、粘合劑、肥料、染色劑等與水的混合物通過專用噴播機噴射到預定區域建植草坪的綠化技術,可以均勻地將草種噴播到目的位置。在良好的保濕條件下,草種能迅速萌芽,快速發育成為新的草坪。因此,液壓噴播植草是一種高速度、高質量和現代化的綠化技術。

4 結語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已經確定,并將科技創新作為一項重點內容,相信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應用,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地質工程勘察、檢驗監測及設計施工與災害防治技術實用手冊.中國知識出版社,2007―11

篇8

關鍵詞:地質災害巖土工程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當今世界,保護環境,尋求最佳地利用環境已成為各國的重要目標。我國災害種類多、災情嚴重、分布面積廣。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等人類工程活動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給我國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質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地質災害的頻度和規模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1巖土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內涵

地質工程學,是研究與解決從規劃到竣工乃至工程運行后效的全過程的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的科學。它把地質體乃至地質環境作為工程系統的組成部分來對待,這顯然符合大系統工程學的思想,它包含巖土工程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兩個方面,但以后者對其特點的反映更為深刻。巖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設中涉及巖土體的開挖與加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對自然或人為作用產生的有害地質現象進行防范與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對地質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與管理的思想。

2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我國地理位置獨特,東鄰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西靠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南處世界最大的環太平洋構造帶與特提斯構造帶交匯處,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環境多變,加之,又是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分述如下:

2.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的誘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沖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5)開挖坡腳;(6)蓄水排水;(7)堆填加載;(8)劈山放炮,亂砍亂伐。

滑坡發生的規律:

下列地帶是滑坡的易發和多發地區:(1)江、河、湖(水庫)、溝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山區鐵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邊坡等。(2)地質構造帶之中,如斷裂帶、地震帶等。(3)易滑(坡)巖、土分布區。(4)暴雨多發區及異常的強降雨區。

2.2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

崩塌的誘因:

(1)采掘礦產資源;(2)道路工程開挖邊坡;(3)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4)堆(棄)渣填土;(5)強烈振動。

2.3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泥石流的誘因:

(1)不合理開挖;(2)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3)濫伐亂墾。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2.4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目前中國發生地面沉降活動的城鎮有70多個,明顯成災的有30余個,最大沉降量已將近3m。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連形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帶(區)。造成中國城鎮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發生的規律:

(1)巖溶強烈發育的純可溶巖分布地帶或沿其與非可溶巖的接觸地帶;(2)沿可溶巖中的斷裂帶或主要裂隙交匯破碎帶,巖層劇烈轉折、破碎的地帶;(3)松散蓋層較薄且以砂石為主,其底部粘性土層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巖溶地下水的主逕流帶或巖溶管道上;(5)具有潛水和巖溶水雙層含水層分布地帶;(6)巖溶地下水的排泄區;(7)巖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巖面上下頻繁波動的地帶,或受排水影響強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側地段;(8)臨近河、湖、塘地表水體的近岸地帶;(9)巖溶地下水位埋藏較淺的低洼地帶。

2.5人為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分析

人為活動加劇或加速地質災害的發生所帶來的危害性大大超過正常狀態下產生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如:礦產資源的開發以及鐵道、公路等各種工程建設的開挖,亦經常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如:土壤侵蝕、地面塌陷與沉降、滑坡、巖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災害。人工濫伐森林資源,也造成土壤侵蝕、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并導致洪災的加劇發生。人工爆破也會誘發巖溶塌陷、滑坡等災害的發生,還有可能引起連鎖性的巖溶塌陷。

人工誘發地質災害的特點如下:

一是誘發速度快。在自然地質演化及氣候變化過程中,巖體由相對穩定至不穩定的變化,經歷長時間過程。而人工因素誘發下,就大大地縮短了自然演化時間,加速巖土體的巖性變化,而導致突變災難的發生,并造成更大的損失。

二是誘發災害面廣。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除了特大災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誘發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響面。例如由于生物資源―――森林的破壞,工程的大規模開挖,影響的是區域性環境惡化,誘發區域性旱澇災害,以至引發全球性荒漠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升溫效應,對氣候及地質災害誘發作用的影響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災害損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誘發的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嚴重的。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工誘發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仍會不斷增加,目前估計地質災害損失每年約500億元,而受到威脅的就是這些數據的數倍至數百倍。

3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

3.1主要的施工技術標準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點是隱蔽性(如抗滑樁)、復雜性(如抗滑樁+錨拉+擋板+冠梁)和多樣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樁,亦可采用擋土墻),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點,因此與地基與基礎工程和巖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藝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主要有:

(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標準和規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8-2006);

(2)各類工業與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與基礎、深基坑、高切坡、地基處理、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

(3)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和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范》(DL/T5083-2004);

(4)各類交通建設中所涉及的邊坡、滑坡、危巖、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JTJ042-94)。

3.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實踐

3.2.1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必須根據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的成因機制、運動模式、易發性及防治目標制定。

(1)根據致災的成因確定主要防治途徑;

(2)根據災害的易發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3.2.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規范,《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技術標準及資料分析,國內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工程類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攔)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及搬遷和避讓等,設計分別采用了對應的防治工程措施,見下表1所示。

表1主要的地質災害類型及防治措施一覽表

5結束語

總之,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十二五”期間的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已經確定,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將科技創新作為一項重點內容,相信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應用,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5結束語

篇9

一、地質災害特征與現狀

我區地質災害主要發育類型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規模主要以小型為主。地形地貌及土體松散結構是我區地質災害形成的內因,人類工程活動(主要是修筑公路、傍山水渠、房屋建筑等切坡和采礦活動)及降水則是地質災害發生的外因及誘因,且降水是誘發地質災害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地質災害的主要威脅對象為分散農戶、公路和耕地、林地,大部分地質災害隱患點目前處于基本穩定~穩定狀態,但受降水、切坡、加載、振動等不利因素影響,發生災(險)情的可能性將大幅提高。

從地形地貌及分布區域來看,我區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華鎣山區與深切丘陵區內,主要分布于沿華鎣山的大佛寺街道、龍灘鎮、廣興鎮及丘陵區的龍塘街道、觀閣鎮;且具有較明顯的垂直分帶性,在較陡的斜坡上部常易形成危巖崩塌,結構松散的崩積物、殘坡積物則堆積在斜坡較緩的中下部,在降水作用下易形成滑坡,具有典型的“上崩下滑”分布特點。從時間分布規律來看,地質災害的易發高發期與汛期基本同步;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每年枯水期或正常情況下地質災害基本平穩,汛期或強降水情況下地質災害較易發。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發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砍伐森林、破壞植被、工程活動、采礦、取水、農耕、渠灌、筑路等都可能誘發地質災害,同時因為丘陵區人口密度大、人類活動強度大,這也是丘陵區地質災害的密度大大高于山區的主要原因。

2020年全年期間,全區共發生地質災害險情20起,無人員因災傷亡。截止2021年3月底,全區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2處,其中滑坡4處,崩塌(危巖)8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威脅分散農戶119戶430人,威脅財產1660萬元。

二、2021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一)2020年降水情況

2020年全年我區年總降水量為1234.4毫米,較常年均值偏多13%。其中,最大月降水量極值出現在6月,達196.8毫米;最大日降雨量極值出現在7月16日,達49.9毫米。

(二)2021年度氣候趨勢預測

總趨勢:預計2021年汛期氣候與常年比較屬正常,主汛期暴雨次數、降水量與常年均值相當。秋季降水偏多,秋綿雨強度接近常年。

春季(3~5月):平均氣溫較常年均值偏高1.0℃左右,降水量較常年均值偏少1—2成,5月份有局地強對流天氣。

夏季(6~8月):平均氣溫較常年均值偏高0.5℃左右,降水量較常年均值偏少1—2成。7月下旬開始,有中等強度伏旱發生,并伴有階段性高溫,高溫日數較常年偏多。

秋季(9~11月):平均氣溫較常年均值偏低0.5℃左右,降水量較常年均值偏多1—2成,秋綿雨強度略超常年。

12月:平均氣溫較常年均值偏高0.5℃左右,降水量較常年偏少1—2成。

(三)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汛期強降雨與常年水平相當,地質災害仍將呈現易發多發趨勢,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5—10月的汛期影響期。當降水量達到一定強度時(通常24小時降雨量達到100毫米或連續降雨3日以上),可能誘發滑坡和崩塌;巖溶發育地區和地下采礦影響區,在降雨、采礦、加載、振動等作用下可能發生地面塌陷。

(四)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的范圍

1.地面塌陷易發區。大部、東部山區等受采煤沉陷及巖溶發育影響,地面塌陷較易發。

2.崩塌易發區。大部、街道北部、南部、南部、北部及露天采石場形成的高陡邊坡等區域,受地質條件及人類活動影響較易發生崩塌。

3.滑坡易發區。鎮、鎮大部及街道、街道、鎮、鎮、鎮西部等以丘陵地貌為主的地區,受地質條件、降雨及強烈的人類活動影響較易發生滑坡。

三、地質災害防范重點

(一)重點防范期

我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干濕季分明,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降雨集中的5—10月。

(二)重要隱患點

根據全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情況和危害程度,按照地質災害分級管理原則,將街道優良村2組危巖、街道玉龍村5、7組危巖、鎮小良村1、2組危巖、鎮村4組危巖、鎮村8組石灰窯滑坡、街道社區5組危巖等6處規模較大、威脅群眾在30人以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納入2021年區級重點監管范圍。對其余未列入區級重點監管范圍的,由各鎮(街道)組織實施監管,并落實1名鎮(街道)領導具體負責。

(三)重點防范對象

傍山切坡修建工業民用建筑的工廠或居民點,有地質災害隱患的場鎮、學校、醫院、旅游區等人員密集場所,鐵路、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及沿華鎣山一帶的后山斜坡居民聚居區屬重點防范對象。

四、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防災責任。按照“分級管理,歸口負責”原則,成立由區長擔任指揮長,區委、區政府分管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的區委常委、區政府副區長擔任副指揮長,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園區管委會)和區級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及其他有關單位分管負責人為成員的區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區應急委員會下設的專項指揮部),負責統一協調、指揮和組織轄區內地質災害的防治及搶險救災工作,區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下設辦公室于區自規局,由區自規局負責人擔任辦公室主任。各地各部門要認真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有關規定,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將地質災害防治任務落實到具體機構,明確到具體責任人,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崗。

(二)科學制定防治方案,加大隱患巡排查力度。區自規局要充分發揮職能職責,按照區委、區政府的要求和部署,認真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定并及時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及時開展區級預案點汛期檢查和核查工作。各鎮(街道)要根據轄區地質災害發生特點及趨勢認真編制本級防治方案,并將防治方案報區自規局備案。各地各相關單位要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隱患巡排查制度,安排專人汛期每旬至少1次、非汛期每月至少1次進行地質災害隱患巡排查。強化地質災害隱患巡排查,制定隱患巡排查臺賬并實行閉環式管理(即管理過程為:排查—登記—整治—銷號),切實做到每一處隱患都有整治措施、整治時限和整治責任人。

(三)做好監測預警,增強防災針對性。各地各部門要牢固樹立“防災勝于救災”理念,不斷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各地各相關部門必須明確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重要防御區段的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和監測員。根據地質災害的特征、分布情況,有針對性地部署監測工作,并在防治方案中予以明確。根據地質災害危害性和經濟技術條件,有針對性地采取科學手段進行監測;加強簡易監測設施保護,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的預報工作,區域性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在出現臨災征兆時進行臨災預報,并按預定的疏散路線組織群眾及時撤離。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隱患點“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和“主動避讓、提前避讓、預防避讓”的工作制度;堅決落實“三個緊急撤離”(危險隱患點發生強降雨時要緊急撤離,接到暴雨藍色及以上預警或預警信號要立即組織高風險區域群眾緊急撒離,出現險情征兆或對險情不能準確研判時要緊急撒離)做到“應轉必轉、應轉盡轉”。

汛期前,各鎮(街道)要在地質災害威脅區的單位、住戶張貼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和“地質災害工作明白卡”,讓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知曉地質災害發生前的征兆和疏散路線。各防災責任單位要在重點防災點(段)設置警示標識,提醒周邊及過往人員注意安全。

(四)防治結合,加強隱患整治力度。

各地各相關部門要對可能發生滑坡、崩塌、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區域加強巡排查,在可能發生滑坡、崩塌、塌陷的區域實施修路、建房、采礦、取土等工程活動,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或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規范進行勘察設計、施工,避免誘發地質災害。禁止在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內進行切坡建房、挖山取土、挖山筑塘等行為。

對危害大、防治緊迫程度高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制定工程治理措施,避免或減小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一是在充分尊重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意愿的前提下,動員有搬遷意愿的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實施避險搬遷,徹底遷離地質災害危險區域。二是對不適合實施避險搬遷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因地制宜、有計劃地實施工程治理,從根本上消除地質災害隱患。

(五)加強宣傳培訓力度,完善群測群防網絡。各地各相關部門要利用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增強全民防災意識。一是利用“4·22”世界地球日、“5·12”全國防災減災日、“6·25”土地宣傳周等宣傳活動為契機,組織群眾觀看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展板、播放地質災害宣傳片、開展城鄉街頭咨詢、散發宣傳單、發送手機短信、現場講解、開院壩會等貼近實際、簡便易學和喜聞樂見的方式大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和法律法規。二是高度重視各鎮(街道)國土資源所、各村組干部等重點人群的培訓,確保農村新建房屋、取土、挖塘、修路等人類工程活動不誘發新的地質災害。三是廣泛宣傳地質災害簡易防治措施,如開挖截排水溝將地表水引出可能滑坡或崩塌的危險區、及時封堵裂縫防止地表水的入滲、不隨意開挖坡腳等。

要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在地質災害識災、報災、防災中的重要作用,深入開展群眾報災、部門查災、專家核災,積極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地質災害預防,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進一步建立健全“區—鎮(街道)—村(社區)—組—點”五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建設,明確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專職監測員等各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責任人。

篇10

一、地質災害基本情況

(一)地質災害類型和分布特征

我鎮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崩塌和滑坡兩種類型,全鎮已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有14個,包括滑坡11個、崩塌3個,分別占災害總數的79%和21%。從地質災害發生時間上看,崩塌和滑坡大多發生于雨季內(5~10月)。旱季發生的崩塌、滑坡,一般都發生在露采礦山的邊坡、排土場和公路沿線等人為工程活動比較劇烈的地段。

(二)上年度地質災害防治簡況

我鎮地質災害高發期為6~10月,地質災害類型以滑坡為主,主要是月山村、蓋山村、虎山在汛期內出現不同程度的土方坍塌現象,我鎮相關部門與所在地村(社區)委員會積極參與和配合,認真履行職責,較好的地落實了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措施和工作,汛前及時預報,及時疏散、轉移群眾。由于措施得當,整個雨季中并未造成人員受傷。

(三)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⒈降雨趨勢預測

單點暴雨及長時間連續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自然因素。我鎮1~4月降雨量偏少;5月降雨量正常稍偏多,全年雨季在5月中旬前后開始;主汛期為6~8月;9~10月降雨量正常至偏多,有一般性的秋季連陰雨天氣;雨季在10月中旬前后結束。

⒉人為致災因素變化

我鎮近年來城鎮發展迅速,房屋、公路、礦山及水利水電等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活動逐年增強。轄區內一些在建和擬建的大型工程,均可能成為地質災害的多發區段。磷礦采空區、采砂場、采石場也將是礦山地質災害多發區。

根據我鎮地質災害現狀和危害特征及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預測,預測我鎮地質災害有如下特征:

1.地質災害類型

地質災害類型仍以自然因素誘發的中小型山體滑坡和崩塌為主,其次為人類工程活動(公路建設、采礦等)誘發的崩塌、滑坡等災害。

2.地質災害發生時間

地質災害主要發生于汛期6~10月,為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工程誘發災害的時間具不確定性。

⒊地質災害發展趨勢

我鎮地質災害活動有老災點危害繼續擴大以及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擾動不斷增大的趨勢,由于治理難度大、條件差,治理措施難以有效到位等原因,災害活動性不斷增強,危害性進一步擴大,從總體看,我鎮地質災害的活動和危害仍保持較高水平。

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

(一)選取原則

根據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和災點穩定性、危害性實際情況,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選取原則確定如下:

1.對集鎮、村莊、工礦及重要居民點人民生命安全構成威脅;

2.威脅公路、重要基礎設施;

3.處于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災害規律明顯;

4.曾經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或影響較大;

5.可能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

根據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選取原則,確定轄區范圍內的需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隱患點13個:

1.仁義村委會月山村山體滑坡隱患點、威脅7戶群眾的安全。

2.禮智村委會蓋山村都存在山體滑坡的隱患,威脅8戶群眾的安全。

3.鄭和路社區月山村山體滑坡隱患點,威脅20戶群眾的安全。

4.月山社區蓋山村山體滑坡隱患點,威脅8戶群眾的安全。

5.酸水塘村委會山體滑坡隱患點,威脅8戶群眾的安全。

6.太史村委會五組火陡箐,由于農戶在坡腳建房,損壞了坡腳,已造成局部塌方。

7.甸心村委會老虎山,由于土質松軟容易發生山體滑坡。

8.甸心村委會仙鶴村灌溉溝存在崩塌隱患。

9.漢營村委會西漢營村“古二”公路地段公路邊坡崩塌隱患。

10.古城村委會老鴉洞箐,由于開礦挖掘,形成陡面山體容易山體滑坡。

11.漢營村委會小團山,由于開礦排土形成松軟山體,容易山體滑坡。

12.中誼村委會關山頂一片,山體松軟容易造成山體滑坡。

13.舊寨爬齒山云南西儀工業有限公司抽水站石塊崩塌。

三、重點防范期

一般情況下,主汛期就是我鎮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我鎮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6~10月。各村(社區)委員會及民政辦、國土所、城管辦、企業辦等相關部門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及時進入重點防范工作狀態,認真實行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制度,確保安全渡汛,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按照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統一部署,逐步落實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建設、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設、重要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及監測預報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并加強重點區域地災監測預警工作。

(一)全鎮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目標

全鎮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目標是:發生地質災害時,力求無人員傷亡,經濟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強化管理措施

1.為實現防災減災目標,各村(社區)委員會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應急和防治管理機構,落實責任制,充實和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做到地質災害應急和防治工作機構健全、職責明確、人員到位、責任到人。

2.利用廣播、標語、傳單等宣傳媒介宣傳地質災害科普知識及防災減災措施,增強廣大民眾對地質災害危害的認識,強化減災意識,為防災減災工作建立深厚的群眾基礎。

3.對轄區內所有礦山企業地質環境現狀、礦山地質災害的類型、規模、活動特點、危害對象、危害程度和發展趨勢開展動態監測工作。

4.對轄區內特別嚴重的災害點優先治理,對規模大難以治理或投資太大的災點應采取避讓措施。

5.努力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援助,將爭取到的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專款用于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勘察及治理工程。

6.堅持“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人類活動可能誘發地質災害時,必須有相應的預防措施,工程建設時應避免開挖邊坡過陡、過高,并及時進行邊坡防護,嚴禁將工程廢土、采礦廢石、廢渣隨意堆放。

7.在汛期內對轄區內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不定期巡查。

8.對9個重特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實行專人監測負責制。

(三)搬遷避讓措施

由于地質災害易發區自然環境惡劣,地質災害治理難度和投資均較大,因此,對地質災害的危害一般應盡量采取避讓方式。一是工程建設避開地質災害危險區;二是居于相對穩定的地質災害點上的村(居)民,在汛期或遇暴雨時,撤離危險區暫時躲避;三是居住在治理難度大或投資大的不穩定的地質災害體上的村民,一般采用搬遷避讓的方式避免地質災害的危害。

(四)監測預警措施

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系統,是預防地質災害發生或減少地質災害損失的重要手段。而群測群防系統的建設,涉及通信、交通運輸、醫療衛生、民政、城建、工程勘察施工等各部門的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由多種防災減災措施組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各子系統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要建設好群測群防系統,鎮屬各部門和各村(社區)委員會應密切配合,協調關系,統一行動,保證防治工作的順利實施。

(五)工程治理措施

我鎮年底與四戶受災戶簽訂了《鎮地質災害點工程治理協議書》,防治工作計劃已列入每戶5000元—7000元不同標準的專項經費。具體采取支擋、護坡等措施。

五、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

地質災害動態監測就是對地質災害體變形破壞狀況及其宏觀前兆隨時間變化的監測。地質災害的發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出現大規模變形破壞之前,往往有比較明顯的征兆,通過監測,及時捕捉這些征兆,作出預報,就可以避免或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所以,地質災害要實行動態監測。地質災害的監測,原則上是誰受威脅,誰負責監測。各村(社區)委員會主任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第一責任人,以此為基礎,各村(社區)委員會一定要落實監測對象和監測人員。各監測人員一定要擔負起監測預防的責任,按照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復查的要求,加強地質災害隱患全面排查,對排查出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告知當地群眾,指導、督促做好防治工作,落實群測群防,做到準確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