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方法范文
時間:2023-09-20 17:54: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道德教育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德育的方法和形式要行之有效不斷創(chuàng)新
1.1榜樣教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學生喜歡模仿,而當今宣傳報道的中學生的好榜樣太少了,我們不僅要為他們樹立過去的、遙遠的、犧牲的英雄人物,我們更應為他們多標榜一些現在的、身邊的、活著的、各個方面的優(yōu)秀榜樣。"模仿"的榜樣多了,就會產生一種"從眾"效應,從而提升中學生群體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對模范英雄人物優(yōu)秀榜樣的向往。
1.2社會實踐教育。應加強集體實踐活動,如青年志愿者活動,很受中學生歡迎。我們在中學生中組織青年志愿者到社區(qū)到敬老院、到農村、到企業(yè)參加勞動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開展調查考查活動等,讓他們懂得如何融入社會成為社會一分子,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培養(yǎng)中學生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
1.3重視自我教育。"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教育的外因必須通過學生主觀接受才能產生作用。一味的說教灌輸,往往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結果事與愿違。我們在教育中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多鼓勵賞識學生。重點啟發(fā)引導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yǎng)"自立"能力和自尊自強意識。以主人翁意識去學習、去生活,去認識自己,提高自己。將道德的要求變?yōu)橹鲃拥淖晕医逃e極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
1.4懲罰教育。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合理懲罰犯錯誤的學生,不僅使他們認識規(guī)范的正確性,而且也給其他學生樹立明確的是非觀念,起警示作用。當然懲罰教育不同于體罰,體罰是情緒化的行為,是有損人體健康的違法行為。而正確的懲罰實行的基礎是學生和教育者共同的認可,是照章辦事的"法治"。懲罰的目的不是"治"學生,而是通過讓學生為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從而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培養(yǎng)責任感和健康的心理。所以懲罰應是德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方法,缺少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2.加強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
2.1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列寧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學生的模仿性極強,如果父母、師長及其刻意模仿的人們都以身作則,塑造好形象,發(fā)揮表率作用,那我們就不必過于再擔心中學生的健康成長。此外,要根據中學生熱衷于"追星"的特點,注意發(fā)現、總結、推廣現實中的好典型,充分運用身邊的先進榜樣力量,在學生中形成崇尚、學習、爭當先進的良好氛圍。 "為人師表"應該成為廣大教師的言行規(guī)范,教師必須以為人師表的美好形象為學生樹立起人生的標桿,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以親切、鮮活、積極、向上、崇高、自信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有可學習性、模仿性和借鑒性,不僅可以大大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而且對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和表率作用。
2.2因年齡不同宜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教育。要根據中學生成長學習的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把個人成才同國家前途、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如對初中生,主要應使他們多從切身的小事做起。譬如熱愛集體、愛護公共財物;愛護國旗,唱國歌要起立;遵守社會秩序,購物排隊;不隨地吐痰,不亂拋廢物;拾他人遺失的物品一定要設法歸還;在公共場所不袒身露體,不說污言穢語等等,使他們從小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成年后就容易理解和接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更高要求,容易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及其理論。
3.利用學校德育陣地,全面學校德育思想理念,加強傳統(tǒng)美德教育
學校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應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促進全體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要大力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紀律和法制教育,在教育中要注意了解今天學生的身心特點,注意改革不適應新時期要求的思想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探索出學校思想教育新路子。
在學校教育中要整合學生實際,扎實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向學生傳遞真、善、美的信息,使學生在長期的熏陶中受到潛移默化。農村學校自有農村學校的特點,我們在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蝕時,要根據農村學校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對策。
在學校教育中要加快德育師資隊伍建設。進行道德教育的首要前提是教師要有良好的素質,教師需是提前"超越"自己,事實上,德育教師需要很高的素質,不僅是通過理論性知識去講"大道理",還要通過自己的德行去感染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初中學生模仿能力強,道德判斷具體化、形象化,德育教師的知識性與示范性的統(tǒng)一很重要,與此同時,要掌握豐富的青少年心理知識與進行教育的技能技巧。學校要強化德育隊伍,抓好管理隊伍和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加快德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4.利用家庭教育,加強潛移默化的作用
篇2
【關鍵詞】彼得斯 道德教育 規(guī)則 原則 美德
理查德·斯坦利·彼得斯(R.S.Peters)(1919~2011)是英國著名的教育哲學家和道德哲學家,他因在教育理論研究中運用哲學的分析方法而成為分析教育哲學流派的倡導者和主要代表之一。彼得斯對道德教育與道德發(fā)展有很多獨到的見解,正如凱爾(Carr)和斯蒂特(Steutel)所說的:“在把亞里士多德的美德理論轉向道德教育的目標方面所做的努力,也許最有影響的就是彼得斯。”①但是長期以來,彼得斯的道德教育思想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培養(yǎng)能自覺遵循規(guī)則的具有理性道德的個體
道德教育的目標是什么?這是每一個從事道德教育的理論者和實踐者所必須首先明確的問題。經典的亞里士多德理論認為道德教育應著眼于對個體美德的培養(yǎng),而康德認為培養(yǎng)遵循規(guī)則的理性個體則更能體現現代契約社會的現實要求。而要清楚這個問題,顯然需要了解社會的需要,這樣,道德教育的目標問題就轉化為美德與規(guī)則在社會中的現實需要問題。
在麥金太爾看來,亞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顯然沒有給予規(guī)則以應有的關注,他認為道德哲學所具有的社會意義就在于規(guī)則應該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時,他也指出當代道德哲學對規(guī)則的過度關注也反映了啟蒙以來的錯誤轉向。麥金太爾認為,在任何社會中,美德都需要規(guī)則的補充。對規(guī)則的承認和遵循,不僅體現了社會的要求,也是個體在社會交往中建立起與他人相互信任關系的基礎。
彼得斯基本上認同麥金太爾的觀點,而且,他對美德、規(guī)則以及它們在社會中的相互關系又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彼得斯先是明確了品格的含義,認為“品格與對規(guī)則的服從是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的”②。接著,他對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品格的三種意義做了區(qū)分。品格在第一種意義上,通常被用來表示一個人的品格特征的總和;品格在第二種意義上常用來指一個人具有某一類型的品格;品格在第三種意義上用來指具有品格的人,他們能不受自己情緒和意向的控制,習慣性地堅持自己的立場,尤其是在面臨誘惑、恐嚇或其他社會壓力的情況下也能始終如一。③
彼得斯認為第一種意義上的品格特征“可能僅僅是社會準則在人身上的印記”④,也就是說,這些品格特征由于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中形成的,一旦脫離了那種環(huán)境,它們就很可能不復存在甚至向壞的方面轉化。在第二種意義上的品格可分為自律型的、無目的型的、傳統(tǒng)導向型的、他人導向型的品格等多種類型。在第三種意義上來說,“具備品格的人將發(fā)展自己服從規(guī)則的獨特方式”。盡管品格特征是具有品格的人的必要條件,但具有品格的人,……無論他展示了什么特征,都將存在一些他在展示它們的方式上的控制與一致性。⑤
在對品格的意義進行澄清的基礎上,彼得斯進一步根據不同的品格特征,對美德進行了分類。他指出,歸納起來,第一類:十分特殊的美德,比如守時、整齊也許還有誠實,它們與特殊類型的行為相聯系,缺乏任何固有的、說明以一種既定方式行動的理由,不是動機,不像第二類美德,如同情心,也是行為的動機。第三類:更為人為的美德,如正義和忍耐,其中包含了與權利和制度有關的更普遍的原因。最后,第四類:更高層次的美德,如勇敢、正直、堅持不懈等,它們必須在面臨相反傾向時得到運用。⑥
彼得斯認為,第一類美德,是可以被稱為習慣的美德類型,它們可能缺乏任何內在固有的按規(guī)則方式行事的理由。而第二類美德是一種自然的美德,這些美德(比如同情)的價值就在于它們可以“成為行為的內在動機”⑦,能夠喚起人們的感情,激起人們與他人情感的共鳴,這種內在的行為氣質使得人們遵循著理性正當原則去行動。第三類美德,就是休謨所說的人為的美德,它們不包含內在的動機,但是因為其包含了與權利和制度有關的更普遍的原因,所以就像原則一樣對社會生活的調控是非常重要的。而第四類美德,它們的價值在于能夠使得人們在面臨相反傾向的時候同樣能遵循原則。
根據彼得斯的說法,有品格的人基本上具有堅持、決心、一致和勇氣,他把這些品質看成是更高一級的美德,在他看來,誠實、禮貌、熱情等,這些都是屬于低一級的美德,這些美德更多地訴諸于對規(guī)則的遵守,或者追求特定的目標或目的。而更高一級的美德則更多地關注于遵循規(guī)則或追求目的的方式:持之以恒地、英勇無畏地、不屈不撓地等等。
應該說,彼得斯對美德的分類應該是“一種系統(tǒng)的、有條理的關于美德的闡述”⑧,但對于彼得斯來說,他所做的這些努力顯然是為規(guī)則和原則服務的,在他看來,美德發(fā)展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們能有助于人們更為理性地遵循規(guī)則,這也是他被認為是一個理性主義者的原因,而且他自己也聲稱:“我是一個堅定地支持理智地掌握并且明確地運用道德準則的人”⑨。
正因為如此,他把社會看成是“一個由接受一定規(guī)則的個體的人聯合起來的整體”,是一個“基礎規(guī)則的體系”⑩,對基礎規(guī)則的遵守應該服從更高一級的原則。他對規(guī)則與原則做了區(qū)分,認為從具體程度方面來說,規(guī)則更為具體,而原則更為普遍。“但規(guī)則和原則更為重要的不同在于它們在彼得斯所理解的理性道德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即規(guī)則是告訴一個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原則使得一個人能夠判斷規(guī)則是否合理”。對于規(guī)則來說,光有理由還不夠,它們還必須是好的理由,而原則通過展示是否一定的理由有價值來使得一個人區(qū)分出好的理由和壞的理由,原則是“使所考慮之得恰當的東西”,“它們規(guī)定了什么樣的原因可以作為理由”。一個理性的個體,他能夠根據更高層次的原則,在變化的環(huán)境中對規(guī)則做出適當的調整。他說:“為了堅持一個理性的準則,一個人必須服從一些更高層次的原則,這些原則將使他能夠根據環(huán)境的相應變化明智地運用規(guī)則,并且根據環(huán)境以及關于規(guī)則運用的條件與結果的經驗知識的變化,不斷地修正規(guī)則”。
而原則或規(guī)則一旦內化,就會“被個人化為品格特征”,這就意味著規(guī)則不再需要外在的力量而能被自覺地遵守,而一旦我們認識到這種內化的因素,那么“社會是一個由接受一定規(guī)則的個體的人聯合起來的整體”這種說法也就毫不奇怪了。在彼得斯看來,一個自由的社會,可能不需要太多的在善的理解方面的一致性,但在實踐中卻需要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而凝結起來的對行為規(guī)則的認同和一致。
正是著眼于美德和規(guī)則在社會中的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彼得斯把培養(yǎng)“具有理智的、明智地并且十分自覺地引導自己的人”作為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標。
對基礎規(guī)則的傳遞和對原則的靈活運用
個體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要實現成為理性個體的道德教育目標,道德生活就應該凸顯原則的地位,而道德生活又是復雜的,要讓兒童進入道德生活,必須首先了解道德生活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是那些十分重要的以致必須勞心費時讓兒童加入其中的活動。這些活動都歸屬于諸如“好的”、“可取的”及“值得的”之類概念之下。這些活動能夠給個體提供追求自己的愛好、實現自己的生活理想的機會。第二,與社會角色相關的義務;第三,則是與一些基本社會規(guī)則相關的責任;第四,則是以動機的形式被個人化的廣泛的生活目標;第五,則是一些非常普遍的與遵從或追求他們的目的的方式密切相關的品格特征。
在彼得斯看來,對道德生活的復雜性進行分析,有助于擺脫通常人們簡單地把道德教育認為是“‘使兒童具備良好的人際關系’或使他們觀察人際關系的規(guī)則的看法”。道德生活的這幾個方面是層層遞進的,讓兒童從事有價值的活動,并將其作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旨在抑制他的自私心。而讓他履行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在培養(yǎng)其責任意識,而這種責任意識的形成與尊重他人等原則密切相關,并隨著兒童理解力的提高而逐漸加深。
道德生活的過程也是原則和規(guī)則逐漸在個人思想中內化的過程。彼得斯把個人思想“理解為社會規(guī)則以及與這些規(guī)則相關的功能的焦點”。在彼得斯看來,兒童最初就有各種各樣的包括愿望在內的心理活動,這些心理過程與外界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結合在一起,就轉變成為欲望,而這些欲望,“借助于審慎小心和社會適應而得到控制、定型及改造”。這樣,“兒童的品格就呈現為他自己發(fā)展起來的特殊類型的規(guī)則服從。而且也發(fā)展了與這些規(guī)則有關的其他功能。”也就是說,“不僅存在著調節(jié)個人行為的規(guī)則,而且也存在著關于這些規(guī)則的‘縮小了的’立法的、司法的和行政的功能”。立法功能是依據原則對規(guī)則進行修訂;司法功能則是學會運用規(guī)則,或者發(fā)展辨別與判斷;而最后的行政功能則是要使兒童發(fā)展其服從規(guī)則的獨特方式,也就是第三種意義上的品格。因此,道德教育的過程也就是通過原則和規(guī)則的內化逐漸在個體思想中建立起對原則和規(guī)則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的過程,同時也是品格形成的過程。
道德教育的漸進過程也表明了對梯級原則理解的漸進過程。彼得斯認為,原則“它可以而且必須被理解為以一種完全具體的方式構成道德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使它們完全受文化的局限。”而他所說的這些適用于任何文化中的普遍原則,就是在原則的梯級上處于更高層次的、可以成為較低層次的原則的理由的原則。他說:“為了堅持一個理性的原則,一個人必須服從一些更高層次的原則,這些原則將使他能夠根據環(huán)境的相應變化明智地運用規(guī)則,并且根據環(huán)境以及關于規(guī)則運用的條件與結果的經驗知識的變化,不斷地修正規(guī)則。在我看來,那些能夠進行一些理性判斷的更高層次的原則,是公正不偏、說真話、自由以及利益考慮”。這些高層次原則要發(fā)揮其作用,必須要建立在對基礎規(guī)則的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這樣,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首先要引導兒童了解和掌握社會的基礎規(guī)則。
由此,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對一些基礎規(guī)則的傳遞。彼得斯認為:“教育者必須決定哪些是基礎規(guī)則,并且堅定地在兒童的每一個早期年齡階段傳遞這些規(guī)則。”而兒童的早期年齡階段,正如彼得斯所說,是“理性蘇醒”之前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可能會做一些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而這些基礎性規(guī)則,必須是兒童從很小的時候就必須要遵守的。應該說,對基礎規(guī)則的傳遞階段,也是保證兒童向高一級規(guī)則理解階段即第二級序階段發(fā)展的基礎。在這一階段,兒童逐漸了解基礎規(guī)則以及它們存在的理由,并能對自己的沖動進行控制,然后“發(fā)展一種根據這些理由評價規(guī)則和創(chuàng)立自己的準則的第二級序的習慣”。這樣,隨著兒童認知能力的提高,他們就會逐漸發(fā)展到對原則的靈活運用階段,建立起其自身的行為功能。
培養(yǎng)習慣并發(fā)展理性
為了實現道德教育目標,實施道德教育內容,道德教育究竟該采用何種方式,是通過習慣養(yǎng)成的方式,還是通過發(fā)展理性的方式?
在彼得斯看來,“亞里士多德試圖把兩者聯合起來,但卻陷入了一種關于道德教育的矛盾之中,這源于他同時強調理性與習慣的地位的嘗試。”彼得斯所說的亞里士多德在道德教育方式中所遭遇的矛盾無疑具有客觀性的一面。因為亞里士多德的確強調了習慣在道德德性發(fā)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亞里士多德把德性分為兩種: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主要通過教導而發(fā)生和發(fā)展,而道德德性則通過習慣而養(yǎng)成。為了說明道德德性的養(yǎng)成來自于習慣,他還運用了一些類比:“德性的獲得,是我們先運用它們而后才獲得它們。這就像技藝的情形一樣……我們通過做公正的事而成為公正的人,通過節(jié)制而成為節(jié)制的人,通過做事勇敢而成為勇敢的人。”然而,亞里士多德也看到了這種類比在有一些方面會被打破。技藝的產品,其善在于自身。只要具有某種性質,便具有了這種善。但是,合乎德性的行為并不因為它們具有某種性質就是,譬如說,公正的或節(jié)制的。除了具有某種性質,一個人還必須是出于某種狀態(tài)的。也就是說,首先,他必須知道那種行為。其次,他必須是經過選擇而那樣做,并且是因那行為自身故而選擇它的。最后,他必須是出于一種穩(wěn)定的品質而那樣選擇的。也就是說,一個具有美德的人并不只是單純地、以一種未加思考的方式去做正確的事情,而是能夠意識到、自覺地選擇并且具有穩(wěn)定的行為傾向。
這樣,就出現了彼得斯所說的亞里士多德所陷入的道德教育的矛盾,也就是說,如果道德教育的方式是對兒童進行習慣的養(yǎng)成,而所要達到的結果是培養(yǎng)有理性的、自主的、正直的個體,那么可能在方式與目標之間存在著沖突,這種對兒童進行習慣養(yǎng)成的方式勢必會使兒童形成習慣,而習慣又與所希望的結果不相容。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與一些行為分析者的論證也表明了培養(yǎng)習慣與發(fā)展理性之間存在的矛盾。
皮亞杰和科爾伯格等心理學家著重于從認知的角度對兒童的道德發(fā)展進行研究。皮亞杰的研究表明,兒童的道德發(fā)展始于處于道德他律階段的活動,在這個階段,由于兒童認知能力的局限性,以及成人與兒童之間的自然的權威關系,兒童表現為對規(guī)則的嚴格遵守和對權威的完全服從,而隨著兒童認知能力的逐漸提高,兒童會逐漸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規(guī)則,并試圖在協(xié)商一致的基礎上對規(guī)則進行修正,這樣,學校就應該重視和培養(yǎng)兒童在團體中的合作性,通過讓兒童在公平的基礎上制定出共同的規(guī)則來促進道德發(fā)展。而柯爾伯格也認為兒童也是在逐漸的經驗積累中形成他們的思考方式的,這些經驗積累包含著對一些像正義、權利、平等和人類的福利等概念的理解,他在皮亞杰理論的基礎上,區(qū)分了道德判斷發(fā)展的三個水平和六個階段,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的道德教育的認知階段發(fā)展理論,并把道德教育看成一個促使兒童道德推理和判斷能力由低級向高級階段發(fā)展的過程。
而對一些行為分析研究者來說,他們認為道德發(fā)展主要是由道德行為的獲得或習得。在兒童很小的時候,道德教育就已經開始了,父母會通過獎勵或懲罰的方式對兒童的行為進行引導,并且通過自身榜樣的力量影響和塑造兒童的行為,使他們逐漸形成關懷、誠實等品質。道德行為也可能是間接地由父母來根據道德準則塑造的,但這種道德訓練或習慣養(yǎng)成的道德教育方法在本質上也多是非理性的。由此,兒童的道德教育就在于訓練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理性是不參與其中的。那么,在道德教育中,是采用習慣養(yǎng)成的方式,在兒童的道德理性尚未建立起來的時候,對他們進行習慣的培養(yǎng)和訓練,還是如認識論者所提倡的根據兒童理性的發(fā)展逐漸進行,這確實看起來是一個矛盾。
彼得斯試圖解決道德教育方式上存在的矛盾,把習慣養(yǎng)成和理性發(fā)展統(tǒng)合起來。他認為:理性道德的發(fā)展是道德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但這種理性道德不能直接通過訴諸于理性教給孩子們,而只能通過一些間接的方式,在這些方式中,習慣形成是主要的方式:孩子們“能夠并且必須穿越習慣與傳統(tǒng)的后院而登上理性的殿堂”。
在彼得斯看來,對規(guī)則進行由低級到高級的分類恰恰體現了兒童認知和理性的逐漸發(fā)展的過程,兒童最初的認知結構決定了他還不能對規(guī)則進行深入的思考,而只能嚴格遵循規(guī)則,因此,在規(guī)則的第一級序的階段,所進行的對兒童基礎規(guī)則的傳遞,是通過行為習慣的訓練來進行,“例如:在控制排便訓練階段,兒童也許會染上非常普遍而且常常是笨拙的習慣—如呆板地服從規(guī)則,不情愿放棄他們自己的任何東西……因此,我們來到托兒所的門口,這是通向道德教育的入口處。因為,很可能在這里,品格特征的類型和練習它們的方式被確定下來。”而父母對兒童所進行的行為訓練,意在教給兒童保持整潔這一較為抽象的原則,隨著兒童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他們會逐漸理解并靈活地運用這個原則。這樣,道德教育中的習慣培養(yǎng)與理性發(fā)展的矛盾似乎就消解了,而人們之所以會認為在理性的運用和習慣的形成之間存在矛盾,完全是出于對“出于習慣”的解釋的不同。
通常人們對“出于習慣”的解釋往往是指這種行為的自動性、刻板性的反映,而不是行為主體出于對行為的關注和自動性。盡管我們通常會錯誤地認為習慣是以一種未加思索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得出一種錯誤的結論,那就是習慣與理性之間并不相容。但彼得斯認為“習慣無需由于習慣的力量而得到運作。”習慣不僅僅表示對之前所做的事情的重復的假設,它還“伴有‘自動’地完成這一行為的能力的假設。”而“自動地”或自發(fā)地完成一種行為,在彼得斯看來,是指出于一種樂趣來完成的,這與單純地“出于習慣”或“出于習慣的力量”所完成的行為是完全不同的,因為這些行為有其內在的動機。而且,自發(fā)地或自動地完成一件事情,也有著外在的目標,也正是這些目標,使得這些行為成為明智的行為。這樣,彼得斯所說的習慣,不僅是出自內在的樂趣的行為,而且也有著外在目標的行為,也就是說,習慣是伴隨著理性的存在的而發(fā)生的。這也是他為什么認為兒童“被訓練成或被迫根據規(guī)則行事”,與“學會依規(guī)則行事”是大相徑庭的根本原因。
而在道德教育實踐中習慣究竟該如何培養(yǎng)?Ryle曾做了一個經典的討論,他把習慣分為兩類:一類具有單向度氣質,另一類具有多向度氣質。單向度氣質是在特定條件下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動的傾向。而多向度氣質則是在變化環(huán)境中仍然能恰當地遵循相應的規(guī)則。單向度的習慣可以被稱為是一成不變的習慣或日常活動,它們一旦被獲得,這些行為往往是無需要反思的。這些行為的塑造,大體上等同于技能的訓練。對這兩種類型的習慣的區(qū)分并不能排除它們在實踐上的連續(xù)性,最初,兒童可能被訓練養(yǎng)成飯前洗手的習慣,然而這種單向度的習慣在他進一步理解了保持衛(wèi)生這個原則后可能會成為多向度的習慣,他會逐漸認識到這些原則的例外情況。在這些例外的情況下,這些一成不變的習慣可能被打破。但總體上來說,單向度習慣的獲得有助于兒童參與日常生活,被認為是道德發(fā)展和教育的條件。
多向度習慣在早期道德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習慣是早期道德品質或品格特征的表現,是正確的行為和恰當的情感的表達。一個小孩子可能被父母訓練不要傷害別人,安慰處于困境中的人,歸還玩具,適當地表達關懷、遺憾等情感。在這些情境中,父母的訓練旨在產生Oakeshott所說的“情感或行為的道德習慣”。這些習慣所遵循的規(guī)則和原則都是社會成員所應該遵守的基本的規(guī)則和原則(不傷害、尊重財產、遵守諾言等),實際上,兒童最終都能夠認識到這些規(guī)則的相互關系。
在彼得斯看來,關注他人的痛苦的習慣,并不是美德,但它有助于在一些具體情境中產生憐憫之心,這些習慣,可能被認為是多向度氣質:不同的情感和行為反應被一種相同的基本原則所支撐。通過這些社會化的彼此牽連的道德習慣,兒童最終能達到我們的道德教育的目標。這樣看來,兒童道德教育的方式是通過習慣的培養(yǎng)而逐漸發(fā)展理性,獲得多向度氣質習慣也成為道德教育的一個關鍵階段。
(作者單位:徐州醫(yī)學院社會科學部,泰山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學院)
【注釋】
①⑧Carr, D. and Steutel,J.(eds): Virtue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9, p248, p5.
②③④⑤⑥⑦⑨⑩[德]彼得斯:《道德發(fā)展與道德教育》,鄔冬星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0頁,第21頁,第24頁,第23頁,第100頁,第104頁,第46頁,第28頁,第67頁,第66頁,第28頁,第72頁,第29頁,第51頁,第71頁,第72頁,第27頁,第27頁,第73頁,第28頁,第29頁,第31頁,第43頁,第51頁,第57~59頁,第59頁。
Graham Haydon: Reason and Virtue: The Paradox of R.S.Peters on Moral Educati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2010,S1, pp173-188.
Peters.R.S.: Ethics and Education, London: Allen&Unwin, 1966, pp73-74.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廖申白譯注,2011年,第36頁,第42頁。
Ryle,G.: The Concept of Mind, London: Hutchinson, 1963, p43.
篇3
我走進教室正準備給學生講授新課,卻意外發(fā)現講臺上面放著一個損壞十分嚴重的椅子,當時強壓著內心的怒火,反思作為班主任的自己以往處理問題的方式,明確認為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要從小事著手,于是我將講授課臨時改為寫作課,題目為《椅子在哭泣》。我提示學生大家都是生龍活虎、四肢健全的人,人是有感受的,椅子殘缺不全的時候會像人一樣憤怒嗎?我把這個問題帶給他們,讓學生自己思考。半個小時后,學生的寫作已近完成,他們不再是之前空洞無感情,而是充滿道德感的色彩,言語之間體現了關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破壞公物的學生也認識到了自己行為的不當,當時就做了自我檢討,通過這樣的做法也達到了我的德育目的。以上這一案例也反映了班主任在進行道德教育時選取恰當的方式是必要的。同樣是一個道德問題,采取一個合適的解決途徑可以讓學生深刻的領悟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以及老師的良苦用心,從而真正的改變了自己的不良行為;相反,采取某些懲罰的德育措施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快速奏效,但是并沒有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得以洗禮,道德情操并沒有隨之提升。
二、開展有效的班會活動進行道德教育
班會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陣地。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各式各類的關于德育的班會活動是不斷提高學生道德自覺性的很好途徑,比如,結合社會文明行為,舉行“舍己為人”的班會活動,活動目的就是喚醒學生奉獻愛心精神,活動的背景是2012年感動中原人物李博亞,鄭州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生,在天津鐵路公安處所轄昌黎火車站維持秩序時看到一臥軌自殺的男子,奮不顧身跳過去救下此人而永遠失去雙腿這一現實。活動過程就是播放關于這一段的視頻讓學生寫下觀后感,同時組織學生集體唱響愛的奉獻。上述班會活動可以讓學生的心靈受到一次洗禮,不僅找到道德的榜樣,還體味到社會處處彰顯著愛,從而更加積極向上。
三、組織實踐活動進行道德教育
班主任可以通過道德實踐,讓學生實現道德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比如組織學生參加“助人為樂”為主題實踐活動,安排學生定期去區(qū)域內的敬老院,鼓勵學生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讓擅長朗讀的學生給老眼昏花的爺爺奶奶讀報紙,讓擅長洗衣做飯的學生給行動不便的老人洗洗衣物,讓動作利索的學生給院子里面的花木澆水松土,讓擅長表演的學生給老人編導一出精彩的視覺盛宴。然后,爭取讓敬老院的學生頒發(fā)愛心證書,讓學生體味到道德實踐的力量,體味到個人力量的無限作用,從而提升了學生道德成就感。諸如此類活動還有在各小區(qū)進行愛護環(huán)境的宣傳,在學校義務捐獻舊的玩具給災區(qū)兒童等。
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影響學生的道德情操
正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班主任的自身道德的水平、處事風格、知識水平將有形無形的影響著學生的道德觀念、道德習慣和道德行為,對學生起到表率作用。古人就有這樣的觀點“身教勝于言傳”。例如,班主任要要求做到不罵人,不亂扔廢紙等公共文明行為,這些行為自己在班級就要率先做到,為他們做好帶頭作用。這樣,讓學生自主學習班主任的模范行為,引導他們相信言教的真理性和身教的可行性,從而產生模仿的心理意向和學習的外在行為,由此學生就能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形成優(yōu)良的班風。其次,班主任要博覽群書,關注時事新聞現象,以便及時的給學生傳遞社會的道義事件,讓學生明白道德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社會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和諧社會。再次,班主任要提高自身情景反應能力和處事能力,當遇到學生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怎樣從根本上扭轉學生的行為,而不是通過懲罰來以儆效尤。
五、結語
篇4
關鍵詞:職業(yè)道德教育;方法途徑
Abstract: The young worker occupation moral education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ry the name" projects. Young employees are the main force of an enterprise, have the ability, are highly civilized, occupation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of young employees is an enterprise based on today, win the key to the future.
Key words: occupation moral education; approach
中圖分類號:D648.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如何教育青年員工養(yǎng)成正確的職業(yè)道德,堅守道德操守,愛崗敬業(yè),為企業(yè)中心工作服務,把青年的智力、優(yōu)勢集中到促進企業(yè)科學發(fā)展上來,則需要企業(yè)切實結合自身實際,正確處理好相關關系,對青年員工進行長期持久的行之有效、用之有用的職業(yè)道德教育,才能激勵青年員工具備正確的職業(yè)道德,從內心感恩、奉獻于企業(yè),為企業(yè)科學穩(wěn)健發(fā)展貢獻青春與力量。
一、對青工進行職業(yè)道德教育要結合實際
職業(yè)道德,顧名思義就是同人們的職業(yè)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yè)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既是對本職人員在職業(yè)活動中行為的要求,同時又是職業(yè)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而當今社會所呈現出的復雜性、誘惑性、腐蝕性,對于青年員工有著現實性的侵襲,有的青年員工所流露出來的拈輕怕重、追求利益最大化、缺乏義務奉獻精神等錯誤傾向切不可忽視。既然是現實性的問題,這就要求要適應于現實狀況,把握住時代脈搏,說到底,對青工進行職業(yè)道德教育首要的就是要結合實際。
錯誤的認知是覺得當前的青年員工不好管理,思想活躍,對于職業(yè)道德無任何操守可言,有甚者企業(yè)更是不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照抄照搬一些所謂的成功性的強勢管理,硬安于自身企業(yè)進行推廣,結果是青年員工根本無法接受,而紛紛離職跳槽,企業(yè)很快走向了衰亡。這,并不能責怪青年員工沒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而是企業(yè)根本沒有考慮到結合實際,沒有正確的認知培養(yǎng)青年員工的職業(yè)道德,只是一味的強勢管理所造成的結果。
相反而言,有的企業(yè)從自身企業(yè)實際入手,對青年員工進行正確的引導培養(yǎng),鼓勵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建立正確的職業(yè)道德。例如,當前經濟形勢異常嚴峻,世界經濟低迷不振,而我集團領導從每次的重要講話,從我們黨群團系統(tǒng)的宣傳引導,都沒有回避當前企業(yè)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zhàn),使廣大青工認清形勢、堅定信心、堅守信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何況是具有較高素質的青年一代呢?集團歷經近15年的積累與沉淀,早已造就了三友人迎難而上,眾志成城的精神品質,越是在困難時期,越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用。這種力量來源于自信與實力,正是由于集團不斷做強做大的科學發(fā)展實踐、集團領導務實求新的科學治企理念和特色企業(yè)文化、給予廣大職工安定和諧的幸福生活等,高度統(tǒng)一凝聚了青工思想,抓住了三友青年的“心”,“原則責任誠信”、“忠誠勝于責任”成為廣大青工共同的行為準則。這就是結合實際,讓每名青工心中有個明白賬,企業(yè)發(fā)展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企業(yè)好,每個人就會都好,是最淺顯不過的道理。
其實通過十召開、神九飛天、殲31試飛成功等這些關系到民族興衰,國家榮辱的大事件面前,作為當前社會主流的80后甚至90后的出色表現已向世人證明,我們的青年一代是經得起風雨,耐得住考驗的。同于而言,企業(yè)當前的主流青年員工不就是他們其中的一份子嗎?只要企業(yè)結合實際,有正確的管理與引導,加強和改進青年員工職業(yè)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徑,年青一代是不會過多計較當下崗位的艱苦,環(huán)境的優(yōu)劣,將會樹立正確的認知,以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奉獻青春于企業(yè)。
二、對青工進行職業(yè)道德教育要靈活獨特
凡事切不可禁錮于一個圈子中,按部就班、閉門造車的結果只會出門不合轍,加強和改進青工職業(yè)道德教育要靈活獨特,才能真正的實現青年員工職業(yè)道德教育成效最大化。
一是要靈,隨時而行。職業(yè)道德沒有確定形式,通常體現為觀念、習慣、信念等。因此對于青年員工的職業(yè)道德教育方靈,隨時而行,不要受一些原有教育方式的束縛,開課堂、搞培訓很多只是一時性的強硬灌輸,應該要把對青年員工的職業(yè)道德教育搬到崗位上,送到班組去,要靠日常的積累,平時的完善,來培養(yǎng)、塑造、提升青年員工的職業(yè)道德。使他們認識到各行各業(yè)都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標,各項工作都是企業(yè)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各種分工都是企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在每一個崗位工作,都是受到企業(yè)的信任和委托,擔負著一份重要的工作,因此,都應當忠于職守,熱愛本職工作。
二是要活,積極主動。職業(yè)道德大多沒有實質的約束力和強制力。因此對青年員工的職業(yè)道德教育要活,不能局限于以往教條式的教育模式,按部就班,應該積極主動的進行青年員工職業(yè)道德教育。例如,改變過去面對面教條式傳授,以聊天的方式進行,比面對面的談大道理要好的多。而且應該充分利用網絡優(yōu)勢作為職業(yè)道德教育手段。計算機的普及和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不僅改變了人們傳統(tǒng)觀念和思維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年青人普遍喜歡上網,喜歡通過網絡來獲取信息和交流思想,利用網絡優(yōu)勢,開展職業(yè)道德教育必將有一方新的舞臺。
三是要獨,企業(yè)獨特。職業(yè)道德標準多元化,代表了不同企業(yè)可能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因此對青年員工的職業(yè)道德教育要寬,輻射全面,培養(yǎng)青年員工具有本企業(yè)特色職業(yè)道德。例如,在集團內強外擴的項目建設中,有的職工身患重病還堅持工作,有的職工把家庭、妻兒拋在腦后,舍小家顧大家;在歷年的大檢修中,我們的青年突擊隊輪番上陣,幾天幾夜奮戰(zhàn)在檢修前線,確保大修安全高效,保質保量完成;在我們開展的“讓愛心在三友傳遞”青年志愿服務活動中,青年員工捐助愛心助學款、關心幫扶空巢老人、救死扶傷、扶貧濟困等好人好事不斷涌現,不僅提高了企業(yè)的知名度,也提高了職工的文明層次。而這些就是多年來所沉淀積累出的三友的青年員工所特有的具有“創(chuàng)業(yè)守成,事在人為”精神的職業(yè)道德。
四是要特,因人而異。職業(yè)道德是依靠文化、內心信念和習慣,通過員工的自律實現。 因此,對青年員工職業(yè)道德的教育要特,因人而異,百人百性氣,切不可蓋棺定論,尤其是涉及到職業(yè)道德這樣涉及青年員工精神深層次的品德性培養(yǎng),更是要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例如,有的青年員工明明個性強,你卻偏要在眾人前糾正他的一些錯位工作習慣,如果換成個人交流談心呢?有的青年員工出誤差,已經很自責,卻偏要在眾人面前讓他念檢討書,如果換成找差錯座談會呢,讓大家?guī)退沂〉脑颍苊庀麓卧侔l(fā)生,這樣既照顧到失敗者面子,又警醒了大家。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就看選擇怎樣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的道路了, 對于青年員工的職業(yè)道德教育就是要因人而異,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成效最大化。
三、對青工進行職業(yè)道德教育要創(chuàng)新持久
當今社會做任何事情,不創(chuàng)新而守舊,所承受的結果只有失敗與淘汰。創(chuàng)新并不是一味的否定過去,摒棄過去的一切,對青工進行職業(yè)道德教育要的是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進而發(fā)展。其實在古代文獻中,早就有關于職業(yè)道德的記載。例如,公元前 6世紀的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兵法·計》中,就有“將者,智、信、仁、勇、嚴也”的記載。智、信、仁、勇、嚴這五德被中國古代兵家稱為將之德。明代兵部尚書于清端提出的封建官吏道德修養(yǎng)的六條標準,被稱為“親民官自省六戒”,其內容有“勤撫恤、慎刑法、絕賄賂、杜私派、嚴徵收、崇節(jié)儉”。中國古代的醫(yī)生,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形成了優(yōu)良的醫(yī)德傳統(tǒng)。“疾小不可云大,事易不可云難,貧富用心皆一,貴賤使藥無別”,是醫(yī)界長期流傳的醫(yī)德格言。還有近代的孟泰精神、鐵人精神、窮棒子精神等等,這些好的職業(yè)道德典型正是我們所繼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的。但是,但只是一味創(chuàng)新,而不問成效,同樣不行,也得來點“雨打芭蕉”、“風疏雨驟”,同時還要看看“花落知多少”,檢驗一下成效。例如,集團團委所開展青年職業(yè)規(guī)劃與自我管理培訓,就是對青年大學生職業(yè)道德的一次檢驗性的培訓,就是想了解身處于各個崗位的青年大學生對自我未來發(fā)展有著怎樣想法,就是想弄清他們的職業(yè)道德究竟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層面。因為,三友集團所需要的是講忠誠、講責任、講感恩的青年員工,而不是不切合實際、好高騖遠,挖空心思、貪逸怕勞的頹廢之人。
篇5
【關鍵詞】金融行業(yè);新入職;新思路;新方法
一、金融行業(yè)開展員工思想政治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金融行業(yè)開展員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金融行業(yè)開展員工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金融行業(yè)改革的必要工作環(huán)節(jié)。在新時代背景下,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要求的金融體制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工程,不僅需要金融技術手段來構建主體;也要經濟手段、法律手段作為支撐力量,同時也需要行政手段的有效配合;最后,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起到協(xié)調和推動作用。金融體制改革涉及到各種利益關系的處理,在改革過程中會出現許多新的問題和矛盾。因此,應通過對從業(yè)人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處理各項矛盾、理順各種關系,促進金融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
2.金融行業(yè)開展員工職業(yè)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金融行業(yè)的穩(wěn)健運行可以使國民經濟健康發(fā)展,而其穩(wěn)健運行是以從業(yè)人員遵守職業(yè)道德為基礎的,所以說,金融行業(yè)開展員工職業(yè)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首先,職業(yè)道德作為金融行業(yè)穩(wěn)健發(fā)展的內生變量而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金融行業(yè)從業(yè)人員依據其信奉的道德準則處理各類經濟關系、解決各項經濟矛盾。其信奉的道德準則判若鴻溝,正確的道德準則能引導金融行業(yè)從業(yè)人員順暢的處理經濟關系,錯誤的道德準則就有可能引發(fā)經濟案件的發(fā)生。
其次,在市場經濟中,參與市場經濟的主體之間形成了一個個相互聯系的關系網,道德在這個關系網中成為連接媒介,人們總是選擇與自己道德觀念相同的人來進行交往,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在經濟交往過程中,如果道德作為媒介作用發(fā)揮不順暢,就會對金融關系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美國次貸危機的產生從根源上來說就是金融道德喪失所致。
當人們在金融活動中自覺遵守職業(yè)道德時,金融市場信息相對來說就會更為真實,金融運行成本相對來說就會大幅降低,從而使得金融交易能夠順暢有序進行,整個金融市場的穩(wěn)健發(fā)展也就得以實現。新員工進入金融行業(yè)時學習能力強、塑造性強,對新員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yè)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烏魯木齊市商業(yè)銀行新員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yè)道德教育方法
1.新員工的特點
(1)新員工的優(yōu)勢
首先,新員工理論功底深厚、專業(yè)對口。烏魯木齊市商業(yè)銀行近五年來招收的新員工學歷較高,專業(yè)知識豐富,同時也具有較高水平的計算機技術。他們進入工作環(huán)境之初,通常會因為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計算機技能相對來說較高而受到上司的重用。這時新員工都很有一種努力實現從一個學生到職業(yè)人轉變的沖動,他們可以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容易在工作中創(chuàng)造出好成績。
其次,新員工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較好的學習習慣。這類員工的觀察能力強、善于發(fā)現處理問題的新方法、反映能力強。進入工作環(huán)境中,從學生轉變?yōu)槁殬I(yè)人之后,新員工也往往能將善于學習的習慣延續(xù)下去,學習業(yè)務操作和專業(yè)技能,迅速的融入到工作中,在短時間內將所學知識轉變?yōu)楣ぷ髂芰Α?/p>
(2)新員工的不足
首先,新員工具有多變的職業(yè)觀念。傳統(tǒng)的職業(yè)觀念認為忠誠是員工的首要職業(yè)品德,而“85后、90后”新員工往往渴望嘗試不同的職業(yè)領域。一旦在一個工作崗位工作時間長卻看不到發(fā)展前景,新員工就會選擇辭職轉向別的企業(yè)工作。
其次,新員工通常不喜歡循規(guī)蹈矩的工作。新員工討厭重復性的工作,喜歡具有挑戰(zhàn)性的、有趣味的工作。
再次,新員工忠實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自己的工作。他們不希望因為工作而犧牲掉自己休閑娛樂、與家人共處、與朋友相聚等方面的需求和享受。有許多成功的80后企業(yè)家都放棄自己的高薪厚職,選擇到處旅游,追求自由的生活,這就是典型的例子。
概括起來,新員工不僅具備學習能力強、專業(yè)能力強的優(yōu)點,也具有忠誠度低、追求過度的自由等思想政治和職業(yè)道德問題。
2.烏魯木齊市商業(yè)銀行新員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yè)道德教育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是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抓住新員工在剛開始工作時對薪酬要求較高的特點,在新員工培訓伊始,就將烏魯木齊市商業(yè)銀行薪酬制度公布,讓新員工看到發(fā)展的前景。另外,培訓期間還將烏魯木齊市商業(yè)銀行發(fā)展為了員工、發(fā)展依靠員工、發(fā)展成果與員工共享、保障員工的合法利益等觀念灌輸給新員工,時刻做到關心新員工的生活,讓其安心工作,生活無后顧之憂。
二是要利用行內優(yōu)秀員工的典型案例來激勵新員工,進一步弘揚勞模精神,充分發(fā)揮模范人物的示范帶動作用。培訓期間,烏魯木齊市商業(yè)銀行特邀年輕領導對新員工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指導,通過年輕領導進行之后的奮斗歷程感染新員工,激發(fā)新員工踏實工作、不好高騖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入職員工進入基層網點后,普遍收到了基層領導和客戶的贊揚。
三是在新員工培訓結束進入基層網點后,倡導支行組織開展各項文化體育活動,借新老員工一起參加文娛比賽機會迅速使新員工融入工作環(huán)境。優(yōu)秀的企業(yè)文化是企業(yè)員工的向心力,可以降低員工的流失率,也可以提高員工的忠誠度。烏魯木齊市商業(yè)銀行天山支行在新員工入職三天后開展了廣播操比賽,通過老員工廣播操會演、新員工才藝展示、爬山等活動,迅速使新員工融入支行。
(2)職業(yè)道德教育方法
作為金融工作者,首先要有愛崗敬業(yè)的意識,熱愛本職工作,忠于職守,兢兢業(yè)業(yè),精益求精。其次要遵紀守法,嚴于律己,廉潔奉公,敢于同各種違法犯罪的行為做斗爭。再次,必須誠實守信。另外,要做到業(yè)務優(yōu)良,努力學習相關知識,提高服務水平。最后,必須有強烈的為人民服務意識。烏魯木齊市商業(yè)銀行在新員工職業(yè)道德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是通過典型事例教育。在培訓期間,烏魯木齊市商業(yè)銀行播放相關金融從業(yè)人員以致鋃鐺入獄的影片,從心理上教育新員工一定要遵紀守法、誠實守信。
二是通過角色互換游戲,讓新員工扮演客戶,老員工扮演基層服務人員,讓新員工感受到優(yōu)質服務和劣質服務的區(qū)別,通過新員工的自身感受,教育其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業(yè)務優(yōu)良、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三是在培訓期間開展案例分析會,就“新員工入職后應該忠于職守敬業(yè)工作”這一話題展開討論,讓新員工認識到兢兢業(yè)業(yè)工作和敷衍塞責工作所引致的不同結果,激勵其在工作之后改掉大學期間慵懶、不負責任的習慣,踏實工作、愛崗敬業(yè)。
三、金融行業(yè)新入職員工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yè)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首先,應該把金融行業(yè)新入職員工的思想政治和職業(yè)道德教育工作與其業(yè)務發(fā)展相結合,以此來提高員工的思想覺悟和職業(yè)道德。如在銀行基層服務網點中開展角色互換:“假如我是客戶”等討論活動,樹立起企業(yè)的主人翁意識,使員工意識到“服務好客戶是員工的天職,我也是企業(yè)的一員”等道理。
其次,應把把金融行業(yè)新入職員工的思想政治和職業(yè)道德教育工作貫穿于解決其實際問題中,把與員工的切身利益最密切的問題、員工最關注的問題解決好,以此作為員工思想政治和職業(yè)道德教育工作的金鑰匙。對金融行業(yè)新入職大學生而言,在解決與其切身利益最密切的問題時,要善于對其進行心理輔導,使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yè)道德教育工作發(fā)揮四兩撥千斤的穩(wěn)人心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公民道德;培養(yǎng);方法
公民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既是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反過來又是人們分析善惡的尺度、評價是非的標準。公民道德培養(yǎng)是發(fā)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全民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階段是道德培養(yǎng)的最佳期。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公民道德習慣,也要使他們能區(qū)分善與惡、光榮與恥辱、誠實與虛偽等。如果錯過教育培養(yǎng)的重要階段,很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甚至對他人和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那么,具體應該怎樣去培養(yǎng)小學生的公民道德?什么樣的方法才能最有效、最迅速地進行公民道德培養(yǎng)?筆者于2004年4月和7月對大連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的13所小學的600余名學生進行了問卷測驗和訪談測驗。
一、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公民道德培養(yǎng)方法的探索
(一)自然環(huán)境
環(huán)境潛移默化法。小學生的生態(tài)和環(huán)保意識很強,教師和家長要抓住小學生本身具有的這一優(yōu)點,對他們進行深化教育。問卷結果顯示,39.6%的小學生認識到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問題應該引起人類的注意。43.8%的小學生表示要從自身做起。針對學生已達到的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問題上的認識程度,應采取:
(1)利用課堂時間進行教育。例如,表演短劇《請關注大自然》。讓小學生扮演森林中遭受傷害的動植物,并自編臺詞。讓他們知道大自然的痛苦心聲。(2)隨時進行口頭教育。(3)在學校或社區(qū)的宣傳櫥窗內設置環(huán)保專欄。(4)維護小學生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5)開展“綠色環(huán)保周”活動。(6)帶領小學生走出大門,用城市已遭破壞的環(huán)境和美好的環(huán)境教育他們。(7)買一棵小樹苗,和孩子一起種上,定期帶孩子去照顧它,讓孩子和小樹苗一起長大。(8)經常帶孩子到動物園,看到可愛的小動物,孩子會萌發(fā)憐愛之心。(9)多宣傳環(huán)保的重要性,曝光破壞環(huán)境的人與事。(10)每一個人都要保護環(huán)境,加大管理力度,盡量不要讓小學生看到破壞環(huán)境的丑惡現象。(11)組織環(huán)保和拯救大自然的志愿活動,吸引小學生參加。
(二)社會環(huán)境
1.樹立權利意識法。長期以來,社會各方面對孩子的責任與義務的教育太過成功,大大忽視了對權利意識的培養(yǎng)。訪談結果顯示,29.1%的小學生買到假冒偽劣商品不會要求退換。問卷結果顯示,平均有78.6%的小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會選擇犧牲自己,取悅他人。為了彌補對權利教育的缺陷,追求權利和義務協(xié)調發(fā)展,應采取:(1)老師和家長利用媒體和周圍發(fā)生的事情教育小學生。(2)生活中,大人以身作則,積極維護自我權利。(3)社會上的各因素各盡其職,激起小學生的權利意識。
2.重點時機培養(yǎng)法。各種重要的節(jié)日、紀念日,蘊藏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例如“五一”、“十二”;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紀念日。問卷結果顯示,在節(jié)日或自己的生日時,只有少數小學生愿意參加有意義的活動,大部分小學生只是在家里和父母過。建議老師和家長要帶領小學生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社會的相關部門也要多為小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以增加他們對國家、對家鄉(xiāng)、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陶冶道德情操。
3.愛國主義教育法。小學生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問卷結果顯示,80.1%的小學生對2002年中國足球出線懷有積極的態(tài)度,無論怎樣,他們都為自己的祖國感到驕傲。以此良好狀態(tài)為基礎,應采取:(1)老師和家長要經常帶小學生參觀歷史革命紀念館等有教育意義的場所。(2)利用“七一”、“十一”等重要節(jié)日,開展活動。(3)老師在課堂上進行教育。例如,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讓小學生說說祖國好在哪里。(4)學校宣傳櫥窗內設置“祖國好”專欄,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向小學生展示祖國的壯麗與秀美。(5)進行國旗、國徽、國歌的教育。(6)利用新近發(fā)生的國際大事教育小學生。
篇7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7大精神,進一步教育廣大干警遵守職業(yè)道德,遵紀守法,努力構建“和諧消防”、“平安消防”,根據支隊黨委文件精神,結合中隊隊實際,決定在中隊范圍內廣泛開展一次職業(yè)道德和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現就活動內容,做一下安排:
一、開展活動的目的和意義
開展職業(yè)道德及法制宣傳教育,目的是幫助廣大干警不斷提高職業(yè)道德水平和法制觀念,做到學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覺維護集體利益。通過職業(yè)道德教育,引導干警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增強主人翁責任感,自覺把實現個人價值同推進中隊發(fā)展緊密聯系起來。引導干警增強職業(yè)道德意識,恪守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行為準則,自覺用職業(yè)道德、職業(yè)規(guī)范約束自己。引導干警顧全大局、團結協(xié)作,熱愛消防、熱愛集體,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努力干好本職工作,提高對消防的忠誠度。
二、活動內容和方式方法
(一)活動的主要內容
1、法制宣傳教育內容。以油田普法辦公室編寫的《中原油田職工違法犯罪案例匯編》為基本學習教材,結合學習《內部控制手冊》、《關于嚴重違反生產經營管理規(guī)定的處理辦法》、《消防支隊關于<火警調度>等十二項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同時,各單位要結合工作實際,加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條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為內容的法制宣傳教育。
2、職業(yè)道德教育內容。組織干警認真學習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規(guī)范,主要包括:《中原油田員工道德行為規(guī)定》、《中原油田員工文明公約》、《管理人員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專業(yè)技術人員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操作服務人員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居民道德規(guī)范》、《消防支隊文明員工達標標準》等。通過組織干警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引導大家掌握相應的道德規(guī)范和標準,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
(二)活動的主要方式方法
結合中隊實際情況,利用政治學習時間、黨團活動日,對廣大干警進行集中宣傳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具體方法:一是組織干警學習有關宣傳教育材料,做到自警自省自勵。二是組織班組干警討論,自我總結,自我評價。三是利用櫥窗、黑板報等宣傳工具,宣傳有關職業(yè)道德內容和法律法規(guī)。四是選樹宣傳活動過程中涌現出的敬業(yè)愛崗、遵紀守法的先進典型,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努力營造濃厚的學習、宣傳、教育氛圍。
三、活動時間安排和步驟
宣傳教育活動分三個階段進行。
1、安排部署階段(200*年3月7日至3月13日)。這一階段是活動的起步和籌劃階段。黨支部要根據支隊的總體部署,對中隊的教育活動做出具體的安排,列出學習計劃和活動運行大表,制定具體措施。領導干部要先學一步,做好輔導準備。
2、宣傳教育階段(3月14日至4月11日)。黨支部要按照活動方案深入扎實地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活動中,要把職業(yè)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多種形式有機結合起來,穿行,做到生動活潑,易于干警接受。要把職業(yè)道德和法制宣傳教育同形勢任務教育結合起來。要強化主人翁意識,真正做到愛崗敬業(yè)。要把學習、宣講和討論結合起來,在向干警講解時,要以案說法,圍繞“如何增強職業(yè)道德觀念和提高法制意識”這一主題進行大討論,通過討論讓干警認清幾個問題:“我對消防的忠誠度到底有多大?”“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愛崗敬業(yè)?”“怎樣做到忠誠消防、珍惜崗位?”“違規(guī)違紀違法給企業(yè)、家庭和個人造成的損失有多大?”“這些違規(guī)違紀違法行為是否在自己身上發(fā)生過或有過這樣的念頭?”“面對不法分子自己能否勇敢地站出來、沖上去?”等等。要把組織教育和群眾自我教育結合起來,通過開展演講、知識競賽等,使干警在參與中受到教育。要把教育活動與開展消防企業(yè)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加強職業(yè)道德教育,增強支隊凝聚力,提高廣大干警的認同感,自覺宣傳、維護油田消防的良好形象,勇于同有損油田及支隊利益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3、總結驗收階段(4月12日至4月30日)。對職業(yè)道德和法制教育情況進行自下而上的總結。首先每個人都要進行書面總結,看自己受到哪些教育,有哪些收獲,存在哪些不足,今后如何糾正。黨支部要召開干警大會,對教育活動情況進行全面總結,肯定成績,提出要求。
四、幾點要求
篇8
關鍵詞:兩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問題意識;人文關懷;心理視角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作為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品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培養(yǎng)的課程,作為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法制觀的重要渠道,如何通過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更加行之有效地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使之不但入耳,而且人心,不但成為傳播知識體系的課堂,而且成為傳播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的陣地。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認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應該堅持三個視角,即問題意識的視角,觀照現實的視角,互動感染的視角。
一、問題意識的理論視角
有很多人甚至包括該門課程的授課教師存在這樣一個認識誤區(qū):“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并沒有艱深的理論,有的只是告訴學生如何去做的“應該”的規(guī)范要求。的確,通過規(guī)范化的教育,對于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隨著全球化浪潮的逐步加速,世界上各種文化間的滲透和影響也在逐步加劇,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規(guī)范化的教育主張正在受到來自后現代文化思潮的挑戰(zhàn)。在世界的范圍內,道德相對主義大行其道,普遍的合理的道德秩序受到置疑,各種“道德悖論”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所有這些關乎“現代性”的問題,看似是道德教育的效果問題,實質上凸顯的是高校道德教育在理論和實踐上遭遇到了瓶頸。其癥結,在于我們在教學中仍然恪守規(guī)范化的教育視角。仍然對規(guī)范性的要求照本宣科。仍然只告訴學生“應該”,而沒有講清楚“何以應該”“應該如何可能”等基本問題。而這樣的講授方式對于愛思考、崇尚自主選擇、對于灌輸具有本能拒斥的80后、90后大學生來說,其結果只能是言者諄諄而聽者藐藐,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教育成為程式化的灌輸,將深邃的理論平面化為僵硬的說教。
因此,“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創(chuàng)新首先應該是視角的轉換,由重視程式化的灌輸教育轉換成重視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理論視角。所謂“問題意識”,“就是人對自己周圍的各種現象,尤其是在自己研究的領域里,不采取輕信的態(tài)度,而總是自覺地抱著一種懷疑的、思索的、弄清楚問題的積極態(tài)度”。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表明,“問題意識”是人區(qū)別于其他存在物的一個顯著的思維特征,人的問題意識來自于紛繁復雜的生活世界,只有提出問題才能促使人去思考并解決問題,甚至提出一個問題會比解決一個問題的意義更為重大。因為問題本身即意味著思考、不盲從。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現在的大學生非常可貴的一點就是不唯書、不唯上、不信奉權威,凡事都喜歡追問“為什么”,如果在授課的過程中能夠因勢利導,利用青年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批判精神的特點,針對他們的興趣點和困惑點,將零散的問題形成系列的“問題群”,并帶領學生探討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問題,就可以極大地激發(fā)他們的興趣。
“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間題意識的培養(yǎng)會有助于學生通過疑惑而產生問題,通過問題而促使思考,通過思考而進一步去追問,通過追問而得出判斷并認同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這樣,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但知道何為“應該”,而且引領學生思考“應該”的理由;不但講授規(guī)范體系,而且啟發(fā)學生探討規(guī)范背后的理論根基。
二、觀照現實的人文視角
理論是灰色的,只有社會生活才會給理論注入不竭的源泉而使其生命之樹長青。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回應現實,觀照現實,而不是象牙塔中的思辨游戲和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孤芳自賞,改革開放三十年特別是近年來,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生活中涌現出了很多全新的道德現象和法律現象,人們的義利觀念、公私觀念、權利義務觀念等均在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變化,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出現了完全迥異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程如果不去回應現實,對每時每刻發(fā)生的鮮活的社會道德現象和法律現象置若罔聞,只會使該門課程失去對現實的解釋效力,沖淡該門課程的實效性。
“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作為一門政治理論課,具有極強的實踐屬性。它是理論,但同時更是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實踐。甚至可以這樣說,該門課程的實效性的強弱。不完全在于其理論體系如何完備,而在于其對千變萬化的社會實踐的解釋力,在于其對于紛繁復雜的社會道德現象和法律現象的回應能力。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必須首先關注鮮活的社會現實,用理論去對應現實,用現實去回應理論,既從社會現象中汲取營養(yǎng),使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而鮮活,又用理論去解釋現象,在個別中抽象出一般,從表象中發(fā)現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社會生活總會給理論提出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在有些情況下。新問題的出現甚至會使原有的理論捉襟見肘,這也是在授課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時,就要堅持認識上的與時俱進。與時俱進是的理論品質,也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程必須堅持的原則。只有與時俱進,才能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斷調整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反差和錯位,并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解決大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和法制觀方面的新問題、新困惑。
“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必須要聯系與大學生思想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兩個方面的實際。一是要密切關注和聯系當前的社會實際,包括國際的政治、經濟、文化動向,國內的經濟發(fā)展、政策走向、社會輿情等,同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從而培養(yǎng)他們確立健全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維度,增強他們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感和親和力。二是要密切關注和聯系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針對他們最困惑、最關心的問題,多加關注,多加疏導,在關注中傾注社會責任意識和人文關懷精神。這樣就會避免授課中坐而論道的空泛說教,使該門課程具有時代感、現實性和人文關懷,從而提升授課效果。
三、互動感染的心理視角
篇9
上海市金山區(qū)新農幼兒園 201503
陳 婷
隨著幼兒園雙語教學的開展,對雙語的議論也多了起來。無論怎樣議論無非都是在“認可”與“拒絕”之間做選擇。當前在我國“雙語教學”的教學模式并不成熟,正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對于英語教學能夠對兒童的學習成長起到哪些作用,兒童對于“雙語教學”的適應能力等問題的研究還非常少。幼兒園要積極探尋雙語教學的重要意義,研究怎樣進行雙語教學工作,尋找創(chuàng)新的英語教學模式,從而起到模范帶頭作用。雙語教學的發(fā)展對于學齡前的幼兒十分重要。
一、幼兒雙語教育的實踐性
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之是行之成”的口號。他提出“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教學做是合一的。”陶先生的精辟論述,為我們提供了較好的幼兒園教育的方法。“做”是“教與學”的關鍵,我們努力在教育中落實,在實踐中整合。
要想兒童英語教育能夠獲得較好的效果,筆者認為快樂學習是最關鍵的。在開展幼兒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始終貫徹落實一些教學原則,例如幼兒學習語言的順序原則、英語與漢語經驗的互動原則、環(huán)境設置與創(chuàng)建的模擬原則、幼兒水平的差異原則,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兒童學習語言的熱情,增強幼兒的素質水平。當兒童第一次對英語進行接觸,教學人員要結合該年齡段幼兒的具體特征,例如興趣、認知能力、學習特性等,并且運用兒童樂于接受的方式,注重引導兒童對該語言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體會到英語的魅力,從而達到培養(yǎng)兒童語言能力的目的。
二、如何進行幼兒雙語教學
1. 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都要有深入的了解
活躍、充滿好奇心、喜歡玩鬧等是兒童最明顯的心理特性,為此教學人員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將兒童這些明顯的特性利用起來, 通過開展各種各樣有趣的游戲,吸引幼兒的參與,例如配對游戲在課堂的運用,每一個英語單詞對應一個動作,教學人員在念某一個單詞的時候,邀請幼兒配上相應的動作,反之亦可,這種教學方式充滿趣味,幼兒樂于參與;還可以讓配對游戲帶有一點競爭意味,教學人員將班上的兒童劃分為兩個小組,老師站在中間,手里拿著單詞卡片,讓兩個小組的成員進行搶答,處于競爭的本能, 幼兒自然會踴躍參與學習。此外,幼兒對于一些趣味十足的卡通形象往往非常喜愛,可以利用兒童的這一特性,選擇有很多有趣卡通形象的英語教材,采取卡通片的制作模式,讓幼兒在學習教材的時候,猶如在觀看一部有趣的動畫片;教學人員還可以扮演卡通人物與兒童互動,提升兒童的口語水平。
2. 將兒童智力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
霍華德• 加德納是哈佛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他曾潛心研究人的大腦和教育之間的聯系多年,研究的內容其中就包括了人腦和語言學習之間的聯系。他認為人腦的智力因素一共有七種模式,分別是語言、音樂、邏輯數理、社會、內省、身體運動與自然,只要將這些智力模式都充分調動起來,就能夠有效地推動兒童的語言學習。
(1)語言:語言兒童在聽、說、讀、寫等過程之中所展現出來的能力狀況,要想成功開發(fā)他們的第二語言能力,關鍵在于讓他們多說、多聽。
(2)音樂:相信大家對于兒童時期所學的兒歌都能夠記得非常清楚,原因在于音樂具有很輕的韻律,記憶非常方便。
(3)邏輯數理:對問題進行思考的能力。可以讓兒童多聽,其次鼓勵他們開口說話。
(4)社會:人和人的溝通能力。兒童在有著一定的單詞量之后,教師就可以嘗試著跟他們進行簡單的英語交流。
(5)內省: 驅動兒童學習的內部力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這是愛因斯坦的名言。為此,要為兒童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條件, 采取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學習。
(6)身體運動 : 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為此,老師可在教學中輔之以肢體語言將教學內容形象地表現出來,有動有靜,調動兒童多種學習感官。
3. 將教學人員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
“雙語教學”過程中,老師發(fā)揮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教學人員的教育理念、文化水平、教學方法等都對教學的效果有著重要作用。
第一,教學人員要明確教學目標并致力于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兒童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而不是將學習英語看作是令人苦惱的事情。第二,要遵循幼兒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由于兒童往往對于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模仿能力高且易于記憶,因此是口語學習的最好階段,要先讓兒童學習口頭語言,教學工作的開展要達到下面幾個標準:
(1)趣味性:例如對于英語字母可以采用兒歌形式教學,例如A for apple,B for bird, C for cooker, D for duck……,將音律充分地運用起來,輕重有序而富有節(jié)奏感,孩子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記憶,多舉行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孩子在玩耍中學習。
(2)規(guī)范性:兒童的語言學習方式跟大人截然不同,他們喜歡模仿老師的語言。所以教學人員要運用規(guī)范性的語言教學,語言表述清晰,與語法相符。
(3)重復性:具體形象是兒童表現出來的顯著思維特性,在外部的刺激下,兒童往往會被迫記憶一些內容,所以“學得快、忘的快”是兒童記憶的一大特點,為此教師教學要注重重復性,反復教學。
(4)以鼓勵表揚為主: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搜集兒童的信息,對于兒童的行為表現以鼓勵表揚為主,這樣不僅僅能夠推動兒童的口語能力的提升,還能夠讓他們保持學習的興趣,具有表現的欲望,塑造優(yōu)秀人格。
4. 將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進行充分地利用
對于母語的學習,兒童有著天然的學習環(huán)境,但是對于外語的學習來說,只能夠人為創(chuàng)造一個環(huán)境,在該環(huán)境之外接觸外語的可能性非常低。良好的環(huán)境是兒童學習發(fā)展語言的前提,所以將英語融入兒童生活非常重要。
(1)教育環(huán)境:可以將一些英語單詞卡片張貼在教室之中, 例如書-BOOK,水-Water 等等,讓兒童感受到英語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
(2)區(qū)域角的設置:可以將教室小角落設置為英語角,在那里放置一些英語小卡片,引導兒童朗讀卡片,也可以放置錄音機, 讓他們能夠聽音樂。
因此,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對于幼兒非常重要,要為兒童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此外教學人員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讓“雙語教學”成為推動兒童語言學習的優(yōu)秀教學模式。
三、結語
“雙語教學是一個能夠有效增強學生英語能力的好方法,相對于接受單語教育的學生來說,接受雙語教學的學生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顯著的優(yōu)勢,例如概念產生、知識轉移、軌跡視野、交際能力等”這是華東師范大學王華斌關于雙語教學的觀點。盡管國外對此研究還非常少,但雙語教學方式能夠提升學生語言能力是不可否認的。
參考文獻:
[1] 王斌華,《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張國華,《雙語教育與雙語教材的思考 》,上海 1995 年6 月。
[3] 王旭東,《21 世紀新型人才的需要》。上海外國語大學雙語學校 1988 年2 月。
篇10
【關鍵詞】中職舞蹈;教學;情感教育;方式分析
在中職學校中,舞蹈作為一種美學教育,必須要有情感的滲透,有了情感的舞蹈才會更具魅力,情感便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教師必須要根據實際教學的情況,創(chuàng)新和豐富情感教學的方式,來進一步強化中職舞蹈教學的效果,全面提升學生的舞蹈功底和表現能力。以下是我結合自己多年的相關工作經驗,就當前比較重要的幾種情感教學的方式方法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和建議。
一、關于中職舞蹈教學中,影響情感教育的因素分析
在當前的中職舞蹈情感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認知狀況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活動,必須要有三個基本的構成要素,分別是教學的主體、教學的對象以及教學環(huán)境。在實際的情況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具備充沛情感的主體,而舞蹈就是搭建他們情感橋梁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師必須要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漸漸將彼此的情感交融為一體。
二、如何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中職舞蹈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一)舞蹈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明確教學的方向
隨著社會各界對于教育行業(yè)的關注力度越來越大,舞蹈教師必須要認識到自己肩上所承擔的教學任務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確保自己的舞蹈教學與中職學生的生理特點有著高度的一致性,要不斷創(chuàng)先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方式,逐漸樹立起多維度的舞蹈教學觀念,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的生理素質,更要關注到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需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要留給學生足夠的自我表達和展現的空間,鼓勵學生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力量,為學生們營造出一份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與學習氛圍。
(二)借助情感教學,樹立榜樣形象
對于一名中職學生而言,他們學習的最重要對象就是自己的舞蹈老師,所以,舞蹈老師必須要為學生們樹立起榜樣,充分發(fā)揮出榜樣的力量。通常情況下,進入到中職學校學習舞蹈的學生,一般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舞蹈功底,面對這樣的學生群體,舞蹈教師必須要對自己提出更高的標準與更嚴的要求,確保課前準備的充足性與課上表達的精確性,讓學生們真正感受到,原來自己與教師的水平差距非常大,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身上有他們需要努力學習的東西,這對于學生來說會是一種非常鼓舞和振奮人心的力量。
(三)情感教學的具體措施分析
1.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提高互動頻率。作為一名舞蹈教師,要明白自己的教學對象就是學生,學生在舞蹈課上才是真正的學習主體。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謹記這一點,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時時刻刻以學生的學習和感受為主,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來制定學習方案。2.充分發(fā)揮情感的催化劑作用。情感是一種無形的東西,但是,其中卻包含著非常強大的潛在力量,舞蹈教師必須要學會如何應用情感這一學習的催化劑,將其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充分調動起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舞蹈課堂的教學效率。在此之外,舞蹈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正視學生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始終保持一種積極面對的勇敢態(tài)度。3.充分發(fā)揮眼神與語言的作用。第一,眼神。俗語有云,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所傳遞出來的感情是最真摯,也是最不可替代的,舞蹈教師必須要充分發(fā)揮眼神的作用,與學生進行互動。在這里,我要提的一點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舞蹈教師必須要學會適時適當地使用消極的眼神,一旦學生犯了錯或者出現了問題,教師必須要學會用眼神進行示意,讓學生們自行去認識自己的錯誤,進而在無形中去改正,這種方式要比直言不諱的批評教育,效果更加理想。第二,語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語言是舞蹈教師必須要借助的一項教學工具,舞蹈教師需要努力做到的是,對語言、語音、語氣以及語調的準確拿捏,要學會應用最科學最有力量的語言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舞蹈既是情感的載體,更是情感的詮釋方式,舞蹈是對人體動作的美化與加工,其與舞者的情感渾然一體,一段成功的舞蹈,其不僅僅有著精湛的舞蹈技巧,同時也能夠真正展現出人類的豐富且多元化的情感,中職學校作為培養(yǎng)優(yōu)秀舞者的沃土,必須要高質量地完成好這份教學重任。
參考文獻:
[1]關宇.運用情感教育法,中職舞蹈教學充盈活力[J].教育藝術,2016,(10):45.
[2]趙雪榮.對學前教育專業(yè)舞蹈課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初探[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9(4):150-151.
[3]彭蓮軍.融入情感,讓中職舞蹈教學活力四射[J].中華少年,2016(25).
[4]諸鑫鑫.中職舞蹈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方法探析[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5,(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