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與教育考試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09-19 17:42: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素質教育與教育考試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八千里路雨揉雪,萬卷詩書開茅塞
歷時八天的華東五市素質教育考察學習,在朱局長英明領導,陶主任 白科長的精心組織下,我們圓滿的完成了考察學習任務,于11月22日中午安全順利返回中國玉都——岫巖。期間雖然歷經冰天雪地,饑寒交迫,雨雪交加諸多千辛萬苦。然而諸同志在領導的關心愛護下,勇氣信心倍增,克服困難,破解難題,一腔熱血,只為求取先進真經。
收獲之豐碩,不可一一言表,只可以學海擷英。
一 南京百家湖小學 本真教育
師生之間平等對話,油然而生的是心靈碰撞,綻放出絢爛的火花。領導,老師都給孩子們以寬容和信任,由此而而產生的天真的心靈煥然出對父母,老師,親人,鄰里鄉親純真無邪愛戀。孩子們的世界充滿愛,這個世界的將來就是愛的海洋。
學校教育理念是友善教學,學生是天生的學者,教師教學方法就是交給學生自我學習。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相機結合,學生不會年年如一日的悶呆在象牙塔里。課堂教學的身本教學來自于精心備課的兩個環節:預習方案,基礎文案。教師之間合作協作減輕負擔,推陳出新,產生高質量的精品教案。高年級學生建立學習共同體,合作探究詮釋了新課程改革的抽象的思路。
二 江蘇省泰興市洋思中學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我簡短的聽了英語,語文,又完整的聽了一節數學課,結合學術報告,有一下心得。
所謂先學,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的自主學習。上課伊始,教師直截了當展示本課的學習內容,目標任務,思考題。學生帶著問題思考盡興自主學習,然后完成目標自測題。這種學習模式是我們想到了以前貫徹的預習進課堂,其主要目的在于從根本上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從而達到真正的肩負的目的,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
所謂后教,是在先學過程中,教師的桌間親情巡視發現的,學生自學匯報上來的共性的具有一定普遍傾向性的問題。但是對于這類問題,教師也不是一言堂,而是通過學生的互動探究,完成這些共性的問題。
先學后教 ,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學情決定教學的方式,決定教情。對癥下藥,只有學生學習了,才可以知道他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知識點沒有學習到。
以教導學,首先要解決需要教什么的問題。先學的環節,要給學生揭示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內容適當簡練,目的在于充分暴露學生的疑難問題。后教的環節,根據先學所暴露出的問題,明確教的內容,教的方式。根據問題的不同,可以采取“官教兵,兵教兵”的不同的方式。提出要求,引導學生找出共性的規律性的知識,上升到理論,進一步指導實踐。這一點在數學課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運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注意點:實事求是,遵循規律。
1:備課的過程講求,“自備”,“研備”,“改備”有機結合。統一課時,統一流程,統一學習目標,統一自學指導。
2:課堂上,老師充分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化教師的“無為”為學生的有為。學生在課堂上淋漓盡致的展示自我學習的風采,學生真正的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完美的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題的教學理念
篇2
[關鍵詞]素質教育 考試評價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2.4[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446(2013)1-2-0050-02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使應試教育轉向全面素質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素質教育發展,與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密切相連。素質教育決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綜合性、全面性和經常性,逐步建立和完善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考試評價體系。
一、正確認識素質教育與考試評價的關系
考試不僅是學校教學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學質量測定和檢驗方式,也是關系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并對人才培養產生深遠影響。考試考核作為教育評價的基本方式之一,作為教育活動的必要環節,既可以為應試教育服務,也可以為素質教育服務。素質教育并不排斥考試考核,而是主張科學地看待和實施包括考試考核在內的教育評價,通過改革使其更好地發揮其在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學改革和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的積極作用。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必須樹立新的考試評價觀,不斷豐富考試評價的內容和方法。
二、目前考試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冷靜審視我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普遍存在的考試現狀,不難發現考試制度存在以下問題。
1、夸大分數的價值功能
我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現行考試制度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它引導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而這種考試是以獲取合格分或高分為終極目的,對分數的價值判斷上,過分夸大分數的價值功能,它不管學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知識,更不問學生能否創造性運用知識。
2、考試偏重于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測評,忽視能力的評估
學習能力包括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能力、創造力、口頭表達能力、解題能力和應考能力等。傳統考試方式只考了學生的記憶力、解題能力和應考能力,這樣就造成學生死記硬背,熱衷猜題套題,養成“死讀書”、“讀死書”的不良習慣,考試成績與學生實際水平相去甚遠,所培養的學生專業面窄、能力低、素質差,“高分低能”、“低分低能”,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競爭的需求。因此,傳統的考試制度必須改革,傳統的考試觀念也必須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3、考試內容教材化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課程的考試一般都是任課教師命題,任課教師往往是根據指定的教材所講授的內容出題。試題只注重考核書本中記憶性的知識,缺乏考核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實踐能力。事實上,有許多知識在實踐中更容易記憶和學習。讓學生在考前看筆記、背教材,加重了學生的記憶負擔,使學生缺少自主學習和自由支配的時間,讀書讀得乏味,更不能培養探索進取和創新的意識。
4、受長期的傳統習慣束縛
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考試模式,以一張試卷為標準衡量學生的學習成績,這種單元化的考試方法對教師來說,省力、省時、簡單、易做。久而久之養成了圖輕松、少麻煩、維持現狀的習慣。
5、考試形式過于單一
不同考試形式側重點不同,應用范圍有別。如開卷考試多用于創造性、綜合性項目的測試;操作考試一般應用于實驗技能方面的測定;口試可不受文字限制,學生能運用新學的知識抒發見解,展現才能。但現行考試形式和方法過于單一,基本上是以閉卷考試為主,而對于開卷筆試、半開卷半閉卷、口試、操作考試及筆試與面試相結合等考試形式采用較少,導致教師滿堂灌,學生死讀書,動手能力受到制約。
6、考試信息的反饋管理不完善
每個學期,學校按慣例組織考試、閱卷評分、試卷和考試結果分析、學生成績歸檔,整個教學過程就算結束了。由于教師閱卷只看重分數,學生考試也只看重分數,不論教師還是學生對試卷和考試結果分析都不重視。結果,許多學業考試只是給出一個成績就萬事大吉,而考試結果的分析并沒有反饋給學生,導致考試根本沒有發揮的監測和反饋作用。
三、考試評價改革在中等職業教學中的實踐
1、采用多種形式,突出職教特色
為了突出考試方式多樣性、針對性、生動性,考試不僅只限于閉卷筆試,具體考試方式還包括閉卷、開卷、討論答辯、口試、文獻綜述、小論文、實驗設計、實踐操作等。每種考試方式各有特點。單憑一種考試方式不可能全面反映職教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應采用其中幾種方式相互組合,以取長補短。
2、考試內容科學化
科學的試題注重基礎知識和綜合素質雙重考核,應加大想象力、觀察力、思維能力、創造力、口頭表達能力比重,減少死記題份量。試題內容以基礎知識為載體,重在考查素質、能力、覺悟、創新實踐,把課外本學科相關的、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實踐納入考查范圍。試題形式上,注重培養和強化學生的角色、參與意識,讓其更多地去感悟、總結、體驗,學會發散、思辨、創新和實踐。具體到命題上,多一些主觀題、一題多解題、綜合題,甚至沒有標準答案之類的題,避免過分側重對知識的記憶與再現,使學生有深層理解、分析比較、融會貫通的過程,鼓勵獨立思考,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
3、評價實行多元化
改變那種僅以一張試卷為標準衡量學生學習成績的做法,把一次性評價變為多次連續評價。重視平時學習的檢測,加大平時學習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可以使考試融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平時提問討論的內容、習題和作業都可以作為考試的一部分。
4、建立考試信息反饋制度
考試的目的不僅是檢查教師的教學效果及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及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考試的結果不是一個簡單的結論,其中蘊涵著豐富的信息。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必須認真對待和正確分析考試結果,從中找出差距和不足,制定對策,不斷改進教法和學法。
篇3
關鍵詞:知識經濟 / 創新教育 / 創造潛能/ 考試制度 / 教育評價機制
正文:
一 素質教育的提出回應著知識經濟時代的最強音
在跨入新世紀的時候,一種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知識經濟在一些發達國家已逐漸取代工業經濟。知識經濟時代最大的特點是對知識的高度依賴。為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就要培養一大批具有知識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型人才。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創新,正像江總書記多次所強調的那樣“創新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
從宏觀上說,當前,創新能力在知識經濟中顯出獨特的地位和作用,這是由知識經濟時代的特殊的經濟增長方式所決定的,如果沒有創新知識經濟就會失去生命力。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沒有創新,就很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日本為例,日本原來一直以“模仿”為主,高投入地購買高新技術生產線,利用別國的創新知識來開發,制造產品。雖然在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曾一度迅速崛起,但是,當面臨以知識和技術創新為主的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缺乏自身的創新機制,便失去了穩定的基礎,致使在亞洲經濟危機中遭受到巨大的經濟損失。現在,日本為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已經改變了教育和科研政策及體制,大力推行“科技創新立國”。
從微觀上說,實施素質教育,可促使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完善人格的發展,能夠讓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創造能力和創造潛能充分地激發出來,并得到發展。
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內容.教育觀念.教育評價手段。素質教育的提出適應時代的要求,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只有實施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創新能力,適應時代的要求,為第三次人類文明一知識經濟的到來,培養大批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二 應試教育在培養創新精神培養上的弊端
應試教育的教學活動是以追逐“升學率”而展開的,它強調的是知識的灌輸和獲取,概念的掌握,定理.公式的推導演算。考試中解題能力的訓練,考試方法和考試技巧的訓練。學生學的知識是“死知識”和僵化了的教條。其結果,必然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差,動手能力差。并且,應試教育的考試評價標準是以學生的考試分說的高低來評價的,這種評價標準的結果也必然導致學生 思維僵化,實踐能力差。而實踐能力是國際化人才的重要標志。
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學活動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教育的狀態,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消極的,毫無創造性的被動學習,沒有主動性。我們的教育是:讓學生適應教育,不適應這種教育模式的學生就會被淘汰,失去繼續教育,繼續深造的機會。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無機會自己思維,無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實踐自己的思想。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毫無創造性可言,導致學生厭學.棄學,對生活失去信心。另外,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缺乏民主.和諧。平等.互敬互愛的師生關系。課堂氣氛沉悶,往往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從上課講到下課,即使這樣還恐怕沒給學生講明白,其實學生有多少知識是自己弄明白了的呢?
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創新教育,這一點為廣大教育工作者說認可,早在三十年代我國教育家陶行之就極力推行創新教育。現在我們對應試教育的弊端有很深的感觸,以很大程度上能夠體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科技實力,創新實力的諾貝爾獎為例。在近百次千余人的獲獎名單中,歐美西方國家占了大多數,而占了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卻每一人獲此榮譽,這也正說明我國的現行應試教育,在創新精神培養上存在著嚴重弊端。
三 應試教育和考試的關系
應試教育和考試不是同一概念,考試是一種具體的方法,是檢驗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方法。這種方法如同檢驗產品質量,是保證工廠生產水平和產品合格的必要制度一樣,教育教學效果必須經過考試來檢驗。而應試教育則是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在教學過程中,以應付考試作為教學的中心工作。應試教育把考試的地位提高到一個不適合位置,考試的意義在于,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如實地了解所處的狀態水平,獲得下一步教學和學習的信息資料。但是在應試教育中,考試成了教育教學的主宰,教學反而成了考試的附庸,考試服務于教學,變成了教學服務與考試。
應試教育中,考試的內容比較片面,形式單調,手段落后,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素質發展的水平。應試教育模式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講中考或高考的有關內容,中考或高考不考的內容與科目教師不教,學生也不學。這會造成學生知識面偏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差。另外,應試教育中,考試過于頻繁,期考、段考、月考、周考,三天兩頭考試,大大超出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導致不少學生厭惡考試,害怕考試,造成學生心理負擔過重,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總之,應試教育把考試和教學的關系顛倒了,把考試提升到一個不應有的地位。
四 考試和素質教育的關系
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而提出的,考試在應試教育中有很多弊端,有些人認為:實施素質教育應取消考試制度,這種認識有失偏頗。這是因為考試在應試教育中的弊端,不再考試本身,其原因是不合理的教育評價機制,考試的評價導向及評價標準的取向。素質教育否定“應試教育”的傾向,但不是不加區分的取消一切考試,而是通過改革考試的目的、內容、方法,健全和改善教育評價機制,更充分的發揮考試的正確效能,利用考試的導向和指揮棒的作用來指導教學工作。
再者,人類的學習和人類的生存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經受考驗和檢驗的過程,可以說人生就是一場不斷考試和檢驗。指望有不經檢驗的教學和學習,就像指望有不經檢驗的工廠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一樣。素質教育反對把考試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的唯一手段;反對以考試分數高低作為評價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反對以頻繁的統考及題海戰術作為對學生施加壓力,迫使學生應試的手段。 實施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考試,而是更加重視改進和完善教育考試評價制度,完善各種形式的考試方法,考試評價標準取向的多樣性。所以,認為實施素質教育應取消考試,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
五
利用教育評價手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發展應注意的問題
教育評價是對辦學水平的一種評估,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價值判斷,其目的是為了改進教學工作。教育評價對素質教育的實施具有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在教育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育評價是素質教育的推進手段,也是素質教育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育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重要環節,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樹立科學的素質教育評價觀。那么,利用教育評價手段來推進素質教育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
首先,要把握教育評價的導向作用。評價的導向取決于評價標準的取向,素質教育的教學質量觀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即學生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這里所說的全面發展并不是平均發展,而是德、智、體、美協調發展和完善個性人格的統一。素質教育的評價標準是c教育教學能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在教育評價是讓教育評價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學生的發展,使我們的教育適應學生的智力和身心發展規律。美國教育評估家塔弗爾比姆曾說過:“評估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證明,而是為了改進。”通過教育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現和發展學生的各種潛能,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促進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分析和反思,使教師教學誰拼不斷提高。
其次,充分利用教育評價的激勵作用,評價總是要區分出水平高低,評價等級,由于評價結果會影響到被評價者的形象,榮譽和利益。教育評價會激發被評價者的成就動機,激勵他們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大的進步。在教育評價中要提倡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改革傳統的考試形式,營造寬松的考試環境,使學生不再害怕考試,并樂意考試。命題的范圍應遵循大綱,以能力立意,試題應增加應用型和能力型題目。考查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考查跨學科的內容,注重創新能力,創新精神的考查,試卷不宜過難。使學生的學業成績較好地體現出來,給學生以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最后,在教育評價中要體現創新教育的精神和宗旨,促進教育的整體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的標準應該是全面的,系統的,能促進受教育者的創新思維能力,健全人格,健康的身心素質的發展。
總之,在素質教育實施的今天,我們教師要正確處理好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及考試的關系,正確理解教育評價的目的。貫徹黨的教育指導方針,更新我們的教育觀念,全力推行素質教育,培 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并與知識經濟時代相適應的人才。
主要參考資料:1.馬振海主編 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1日第一版;書號ISBN7—81041—863- 7/G。59l
篇4
關鍵詞: 教育考試; 作弊; 公正; 誠信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6-0-02
一、考試作弊成因分析
1、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客觀因素分析
1.1評價系統不夠科學。盡管素質教育的呼聲很高,但是應試教育在當今社會仍然有非常廣泛的土壤。從小學到大學,老師對一個學生好壞的評定都和這個學生的學習成績的有著緊密的關系。在大學中,能否入黨和當學生干部,其中最重要的參考標準就是該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不是非常優秀。甚至應屆畢業生走出校園找工作,學習成績成了企業擇優錄用的硬性指標。長此以往,錯誤認識便產生了:學習就是為考試,考試就是為了繼續學習。于是,一些同學通過一些不正當手段來取得高分就無足為怪了。
1.2監考教師責任感缺失。在當今中國每個學校都有一整套的完善的考試制度,如《考試守則》、《監考職責》、《違紀考生處罰條例》等,然而部分監考老師卻對考試的紀律和守則有著自己的理解和不同于相關守則的執行方式。考場紀律的松懈,就會使作弊者有機可乘;監考教師可能會按照自己的心情或者其他方式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一樣的監督標準,為個別作弊者提供了作弊機會;在監考中,監考教師的責任心不夠,發現學生作弊,卻不予理睬,甚至會“網開一面”。
這就產生了不公平,容易導致不作弊的同學也想投機取巧加入到作弊者的行列當中。
1.3當前需要陳舊的教學模式。目前各個高校基本上還是以往的學制和傳統的教學模式,集體入學,同樣的教學大綱,教材和課程以及標準和進度都是統一并且相同的,然后集體離校,并沒有考慮大學生原有的基礎差異。用相同的方法培養不同的學生,沒有將大學生本身的個性關注起來,造成了一部分學生不能跟上學習進度,并出現學習興趣的缺乏。還有專業知識的更新不及時,不能與社會環境掛鉤,造成學生存在“課本無用”“學不學一樣”的消極思想。作弊現象頻繁發生和教學模式有一定關系。
1.4客觀社會環境的影響。從表面上來看,考試作弊行為是一種校園現象,然而究其原因卻是一種社會行為,當前社會的不正之風與考試作弊有著或多或少的因果關系,商品假冒偽劣,官員貪污受賄等等各種現象都給學生造成負面影響
2、學生考試作弊的主觀原因
1虛榮心。一些平時表現良好甚至優異的好學生,能夠經常獲得各種獎學金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并不需要作弊,但是虛榮使他們為了爭取評獎評優以及自身榮譽的攀比,出此下策;
2公平性。一些平時成績良好的同學看到在考試中作弊成功,并且取得了較好的分數,出現了努力的同學還不如作弊的同學的現象,使本身努力的學生認為考試成績缺乏公平性,造成心理不平衡而開始進行作弊行為;
3懶惰性。很多同學進入大學生活之后,自覺性大大降低,不勞而獲心理作祟,甚至沒有個人的目標。而長時間的松懈使其為了應付考試成績進行作弊。
二、針對教育考試作弊現象的對策
考試作弊現象喋喋不休,那么高校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應該如何有效開展呢?
1、著重加強誠信教育,引導大學生認識到誠實和信用是做人的根本,是未來社會的通行證。
通過分析不難看出,作弊實際上是考生不誠實的表現,“考試作弊”從根本上違背了做人的原則。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日教學管理過程當中,要正確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同時給予積極的引導,當面指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弄虛作假的行為,從而幫助他們養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好品質;要求同學要從我做起,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尤其是在考試中不弄虛作假等具體的事情,樹立良好的個人信用度;注重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先成人后成才的學習生活態度,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使學生夢積極勇敢地迎接挑戰;培養學生養成從不弄虛作假的人格,克服依靠考場的作弊而不是平時的努力來取得好成績的心理毛病,引導學生明確靠自己努力取得優異成績才是硬道理,通過正當渠道取得真實成績即能增強考生自尊心與自信心,又可以培養積極向上的意志與光明豁達的胸懷,幫助同學在大學生涯和以后的工作道路上做誠實守信的好學生和好公民。
篇5
高校實驗室安全事故頻繁發生,分析其直接原因是實驗人員安全意識淡薄和素質技能不夠,本質原因為學校的實驗室安全教育不夠。該文主要針對新形勢下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的實際問題,結合國內外實驗室安全教育的區別分析目前國內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措施,將對提高大學生實驗室安全意識、技能以及整體國民安全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實驗室安全教育;信息化培養模式;人才培養
安全是人類從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有活動的基本前提,安全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安全問題是人類社會普遍關注的永恒課題。大學生是國家崛起之實力儲備,是即將走向社會的寶貴人才資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一旦發生大學生安全事故,便會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因此大學生的安全問題不僅直接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還關系到校園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
1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實驗室作為大學生基礎實踐教學和技能培訓的重要平臺以及高素質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陣地,它雖然涉及學科領域眾多、研究內容和方法豐富多樣、安全規范側重各有不同,但是它卻表現出了很多共同的特征:如大學生(含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等實驗人員是高校實驗室的主體,實驗人員集中且流動性大;實驗室使用頻繁,存放大量貴重儀器設備和重要技術資料;實驗室一般都使用種類繁多的化學藥品,它們往往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蝕等特性;部分實驗要在高溫、高壓或者超低溫、真空、強磁、微波、輻射、高電壓和高轉速等特殊條件下進行,部分實驗還會排放有毒物質[1-2]。實驗人員在使用過程中的操作失誤就極可能引發實驗室安全事故,不但會對儀器設備造成損壞,甚至還會對學生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危害,使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都會蒙受重大損失。近年來,高校實驗室中出現了大量的安全事故,如上海某高校實驗室爆炸導致兩名研究生面部和眼部深度燒傷事件、北京某高校化學樓爆炸起火導致一名博士后死亡事件、多起實驗室發生火災等,給高校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問題敲響了警鐘。綜觀各類實驗室安全事故,絕大部分事故的直接原因都是實驗人員在實驗過程中操作不當留下的安全隱患,但本質原因都是人的安全意識淡薄以及安全知識和技能不足[1-3]。對于大學生來說,這種安全意識的淡薄以及安全技能的缺乏往往還容易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產生類似的安全事故,例如,學生宿舍違章電器導致火災、野外實習操作不規范導致受傷以及網絡、電話詐騙導致財產損失等等,影響極為嚴重[4]。因此,在大學生范圍內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不僅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且是保障大學生安全、維護校園安全以及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措施。
2現階段國內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實驗室安全教育相比較,國內大部分高校由于教育資源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在實驗室安全方面的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幾乎都尚未開設相關的課程,也就是國內在大學生安全教育方面的發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其它專業素質教育的水平,具體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5-7]。(1)整體上對安全教育重視程度相對不足,未將實驗室安全相關的教育納入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常規教育體系;(2)傳統實驗室安全教育(如培訓、講座等)耗費人力、物力較多,易受教育培訓安排的局限,難以保證每個學生在進入實驗室前都能受到全面而系統的安全教育;(3)缺乏具有不同高校和專業特色性的安全教育的教材,課程的考核方式閉卷筆試為主,考核的知識點覆蓋面不夠寬;(4)沒有形成一套完整而又系統的大學生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和考核的體系。針對上述問題,要想建立以強化大學生安全素質意識為中心的安全教育理念,就必須結合21世紀教育信息化普及應用的新時代特色,提出建設創新化課堂教學內容、信息化課程教育和考核系統的實驗室安全教育新方式,以加強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的特色作為課程基礎,以打破傳統的信息化安全教育和考核模式作為課程重點,形成一套大學生實驗及實踐安全教育及考核體系,為推廣、建立和強化高校大學生在實驗與實踐中的安全意識、從源頭上避免實驗室等安全事故的發生、培養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創新人才以及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系統工程提供重要保障。
3新形勢下國內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的發展趨勢
第一,探索樹立大學生全面安全素質和觀念的安全教育培養模式[8-9]。在創新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課堂教學內容中,通過課堂理論授課結合實驗室實際演練的教學方法,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實驗安全教育的注意事項以及事故應對措施,強化在校大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觀念,探索尋求符合不同院校特色的大學生實驗與實踐安全教育課程的教育教學模式;安全教育應確保內容廣泛充實,涵蓋“消防安全與保密”、“用電用氣安全”、“儀器設備(含特種設備)使用安全”、“化學危險品使用安全”、“化學實驗操作安全”、“化工過程安全”、“輻射安全”、“生物醫藥安全”、“實驗室安全管理”、“事故應急處理”、“實驗廢棄物處理”、“野外實習及戶外活動安全”、“自然災害及事故防范”以及其他日常生活安全等多個方面;同時注重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和高校的調研交流,借鑒國外高校在實驗安全教育中積累的成功經驗,不斷完善大學生全面安全素質和觀念的安全教育培養模式。第二,構建推廣實驗與實踐安全網絡信息化教育試題庫及考試系統。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有必要建立具備院校特色的信息化實驗與實踐安全教育網絡題庫,學生可自主安排時間在網上進行實驗室安全知識的自學和模擬考試測驗,有效地彌補了課堂安全教育的不足[10-11]。實驗與實踐安全教育考試系統是以網絡安全教育題庫為基礎建立的,要同時具備考生管理、題庫管理、試卷管理、成績查詢、參數設置等后臺管理功能以及在線學習、模擬自測、考試測驗、成績查詢等前臺功能,能夠同時完成多個大學生的網上學習和在線考試等任務,是大學生實驗室安全教育考試的平臺,也是高校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在進入實驗室之前的培訓平臺和考試平臺,即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度的前提依托。第三,健全大學生及實驗人員安全教育、培訓及考核的支撐體系[12]。在高校范圍內構建一套圍繞大學生(含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等)、教師以及實驗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及考核的支撐體系,如建立實施實驗室的安全準入制度等,確立以培養學生全面安全素質為主要內容的安全教育理念,強調安全素質的形成是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安全教育應貫穿和融入校園學習的全過程,為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4結語
安全意識與技能因與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關而更顯重要,安全是人們追求一切美好生活目標的根本,也是創新和發展的基石。全面的安全常識、良好的安全意識、積極的責任意識以及事故應對技能是公民個人素質的重要體現。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高校,進而成為國家的建設者,而高校在對學生在實驗室安全素質方面的培養教育將有助于逐步引領和提高整體國民素質,對于社會進步的促進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洪濤,駱永忠,應航,等.大學生實驗室安全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4,12(4):216-219.
[2]趙雪.大學生安全教育體系研究[D].中國計量學院,2014.
[3]賀錦,樂遠,趙艷娥,等.構建規范化實驗室安全培訓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15):15-18.
[4]寧羚妤.新形勢下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教學研究初探[J].法制與社會,2016(27):230-231.
[5]劉浴輝,向東,陳少才.英國牛津大學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168-171.
[6]孟令軍,張洋,劉艷,等.實驗室安全教育課的設計與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8):12-15.
[7]錢大海.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安全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科學中國人,2016(7Z):181.
[8]黃凱.北京大學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8):1-4.
[9]應窕,何旭昭.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旬刊,2015,31(8):115-117.
[10]曹沛,李丁,趙建新,等.新型實驗室安全教育考試系統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10):232-234.
[11]周俊,崔益軍,李宜祥.網絡互動式高校實驗室安全知識學習系統的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12):199-202.
篇6
一、轉變傳統的考試觀念,樹立以“能力測試”為中心的現代考試觀念
建立以“素質立意考能力,將素質教育觀念內化于考試”的考核評價體系,通過考試的引導作用,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質、協作精神、職業道德等。根據《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高等職業教育應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培養,普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現代教育觀、人才觀和考試觀,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不要單純以課程和教材知識的難度、深度和考試的分數來衡量學生,而要把考試真正當作是實現教育目標過程中的一項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標自身。
二、緊密結合高職教育教學特點和培養目標,系統規劃考試制度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過程和培養目標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注重崗位能力培養,根據“按需施教、學以致用”的原則,組織課程教學、試驗和實習;二是強調課程體系的針對性,課程設置不是從學科出發,而是從職業崗位群需要出發;三是突出實踐環節教學,主動適應地方社會經濟建設發展要求,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的實用型人才。因此,要全面、系統、公正地評價教學效果,就要從考試內容、形式、管理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設計出一套相對完整、切實可行的能充分發揮考試功能和實現高職教育教學目的的考試制度。
1.改革考試內容,確立考試的能力導向
考試命題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根據課程所涉及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對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分析細化,然后根據這些特征確定教和學的方法,最后確定課程效果的評價方法和考核大綱。考試內容應該能夠反映學生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綜合運用能力,而不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多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標新立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考試真正能夠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全面測試評價。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在課程考試改革探索中總結了兩種綜合能力考核模式,值得借鑒和推廣。模式一“簡單組合型”,是將若干門專業課程(包括專業理論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的考核內容,根據各門課程的考核要求,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別排列組合在一起進行考核的一種形式。在這種模式下,考試內容涉及多門專業課程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多門課程的考核內容做出反應,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各門課程知識、技能靈活轉換與應用的能力。模式二“綜合項目型”,是針對“簡單組合型”存在考核內容聯系不夠緊密的局限,結合若干門專業課的教學內容,根據行業對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綜合能力的要求,將考核內容設計成類似企業實際生產與服務業務的綜合性項目的考核。這種考試模式強調各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將若干門專業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融合在一個綜合性考核項目之中,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不僅可以考查學生對各門專業課程知識與技能掌握的程度,而且可以檢驗學生對各門專業課程知識和技能綜合運用的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綜合考核項目融合了若干門專業課程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項目本身并無標準答案可供參考,只有標準與要求,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構建多種形式的課程考試體系,突出職教特色
考試方式要突出多樣性、針對性、生動性,不能只限于筆試,還應采取口試、試驗、參與科研、實地調查等多種多樣的形式。課堂評價也是重要方式,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表現,還可以通過面談、正式作業、項目調查、書面報告、討論問題和寫論文等方式考察和評價學生。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港口概論》課程考試,根據課程在專業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結合學生將來就業崗位時的要求,把學生分成十組,每一組負責對深圳十大港區之一的自然條件、地理位置、經營貨種、港區布置特點、發展前景等方面進行調研,小組成員的工作由每一小組組長來分工協調,調查可以采取走訪、互聯網、電話等多種形式,最后形成書面報告。報告的完整,排版或圖文,考試答辨時的口齒、邏輯性、儀表及學生評委的評價。平時上課提問的質量、調研過程中的工作量,組與組之間的比較均可作為分數評定的依據。這種考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個性能力得到極大發揮,真正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
針對職業教育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要求,還必須利用一些測量手段,測量其技術參數,如對電機修理的職業技能鑒定,要求學生對電機故障的診斷、拆線、計算、畫圖、繞線、嵌線、上漆、烤漆、檢測等整個工藝過程獨立完成,成績好壞主要依靠對其技術指標達到的程度進行評估,這種考試不僅鑒定了學生的職業技能,考試過程本身也促進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
三、加強考試管理工作力度,不斷完善考試管理體制
首先,要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在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學習和利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成果,研究和規劃考評體系,制定各種類型考試試題質量的評價標準(包括試題的效度、信度、區分度等),為課程考試質量的客觀、科學、公正地提供保障。根據課程內容特點對學生成績進行多層次、多學分的評定,某門課程的考試成績可以由多種(考試)形式的成績按比例構成,它可以包括理論考試、技能考試、口試、作業、練習、小作品、小制作、小設計、操守等。嘗試部分課程考試手段的網絡化或現代化建設,實現部分課程考試的“人機對話”、“不定時”、“不定點”等現代化考試管理手段。
篇7
創新人才
【論文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中,如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用新的教學理念去指導,我們該確立什么樣的教學目標,要通過什么樣的最有效的教學手段去完成任重而道遠的素質教育,我們應為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這些都是新課程改革下的素質教育研究的主題。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這與創新人才的培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素質教育是當今社會經常提及的話題,如何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創新人才,這不僅是教育部門也是整個中國關心的問題,因為我中國教育似乎總是大力培養出“高分而低能”的“人才”,我國的教育也常出現因為學生無交際能力,無實踐能力,無做家務能力而被社會排斥的情況。所以素質教育環境下創新人才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影響素質教育的問題在哪里?首先要說到教育的主要矛盾,那就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教育的需求,特別是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和我們能夠提供的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引發的。其次也表現在每個人的天賦是多樣化的,現代化建設對于人才的需要又是多元化的,和什么有矛盾呢?就是和成長道路的單一性存在著矛盾,就是成才路單一,成長的道路也單一,是多元需求和單一道路的矛盾引發的。特別是從文化上講,我們有上千年的文化傳統,確實有重視教育的一面,但同時也有輕視技能型人才,輕能力、重學歷的傾向。我們教師要培養的創新人才不就是素質教育所要求的人才嗎?
那么素質教育對創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又是什么呢?
第一,要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素質。創新人才的整體素質、知識和能力結構等,都要通過學習(包括主動和被動的、直接和間接的學習等)才能獲得。我們如今面臨的問題卻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都是教師在指引,特別是中學生很難自己主動來學習,主動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質,為此學校付出了艱辛的努力,而學生的整體素質由學習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幾個方面有機組合而成。學習素質是形成其他素質的基礎和前提,學習素質已成為創新人才的重要素質。學習素質教育必須重視學習智慧的開發。學習智慧主要體現在“愛學、會學、善學”三個方面。人的智慧無處不有,學習的智慧更是豐富多彩,重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總結,在實踐中不斷的開發。
第二,具備豐富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創新與創造、創造力和創造發明等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創新需要具備較好的科學素質與文化素養,這也是“綜合智慧”的主體。
第三,具備妥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想象智慧的有效發揮。
創造性人才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創新精神主要表現為敢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創造力則表現為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的核心內容是創造性思維。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能夠以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知識和疑點;能夠多側面、多角度探究問題;熱衷于科研和創作,處理問題時常可以另辟蹊徑;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創造性人才的主要特征表現為:獨立性,好奇心,創新精神,競爭意識和健全人格。
在培養創造性人才問題上要正確處理四個關系:一是知識教育模式與創新教育模式的關系。傳統的教育過分強調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一般專業知識的培養,是一種知識教育模式,它忽視創造精神、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創造個性的培養;忽視對學生的專業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適應能力的培養。然而,現代科學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科學創造和發明往往在邊緣地帶容易取得突破、獲得成果。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特別強調的是通才教育,強調科學、人文、藝術、技術等綜合素質的訓練,從而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型人才。 二是主體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的關系。主體性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主體性教育主要是將重點放在尊重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倡導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上。個性教育是指承認個性,正視個性的差異。對教師而言,是重視因材施教;對學生而言,則是鼓勵自主學習,發展創造性。因此,素質教育強調的不僅要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等諸方面的發展,而且要促進每個學生自身獲得最好的效果。三是知識、能力與素質的關系。知識是形成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質的基礎,它既包括知識的量,也包括知識的質。知識只有通過實踐訓練,特別是思維訓練才能轉化為能力。知識和能力并不等同于素質,知識需要經過自己的選擇、吸收、融匯、創新才能內化為素質,而能力只是素質的一種表現形式。衡量一個人素質的高層次指標是精神境界,包括人的思想道德與對問題的認識深度。因此,學生在質與量的比較中首先要重視知識的質,進而把高質量的知識通過實踐的訓練內化為個體的心理品質,以實現精神的升華。四是教學、科研與實踐的關系。教育應以教為主,科研為輔,以教帶研,教研并舉。科研實驗室應向教學開放,科研成果應
進入教學環節。教學工作不僅要把學生當作教育的對象,更要當作發展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則應體現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環境中,同時,充分利用科研實驗室的資源優勢,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在教學工作中應大力倡導討論式、啟發式和研究式教育,重視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還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在培養創造性人才的主要途徑上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推進教學改革,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要堅持知識傳播和能力培養并舉,并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一方面要進行專業方面的改革,要由強調“對口性”轉向為“適應性”,實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把單一的專業教學體系改為包容文、史、哲、藝和自然科學等基礎知識的綜合教學體系;另一方面要在課程建設方面進行改革,要改變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分離的局面,強調綜合性基礎知識的教學。改變“知識繼承型”和“單向灌輸型”的傳統教學觀念,注重參與式教學,注重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
第二,轉變思想觀念,確立創造教育的主旋律意識。與傳統的教育觀念相比,創造性教育同樣強調知識的積累,但更強調不斷拓寬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同樣強調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并更強調創造力的培養。因此,素質教育必須進行從觀念到實踐的變革,要從民族振興的高度來認識推進創造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真正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作為教育的基本目標。
第三,加強素質教育,構建開發創新潛能的知識框架。素質教育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注重知識積累、能力培養、人格修煉與個性發展,其核心是培養創造性人才。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應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功利導向過重、過分強調共性的弊端,并建立相應的機制,拓寬專業口徑,優化教學手段,實現全面發展與人的個性化的統一、知識傳播與知識選擇和創新的統一。總之,素質教育應是以德育為前提條件,以能力素質培養為中心,體育、美育、勞技教育、心理教育、創造科學和其他素質教育為基本內容的有機整體,從而使學生受到系統的創造思維和創造技能的教育,以構建具備開發創新潛能的知識框架。
第四,改革考試制度,培養學生創造個性的發展。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現代教育考試手段應注重考核學生捕獲、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既要考學生的基本知識,更要考他們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發明創造的能力也按一定比例計入總分,以激勵學生開發自身的潛能,培養學生創造個性的發展。
第五,學以致用,營造發展創造教育的良好環境。營造發展創造教育的環境,教育者應側重從時間和空間、硬環境和軟環境等方面加以設計,關鍵是要突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在時間上,給學生以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條件和權利,以獲得寬松的學習環境;在空間上,應積極發揮學生社團活動、校園科技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等載體的功能,為學生提供發揮特長、展示個性和創造力的舞臺,使其在開放的環境下培養自己的創造能力。在硬環境建設上,要積極推進以教育網絡化和信息化為主要內容的設備現代化進程,為學生獲得和運用信息資源提供先進的手段,充分拓展創造性思維,開辟創造性得以發揮的新領域;在軟環境建設上,則注重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營造自由的校園氛圍,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十分有利的良好環境。
總之,誰贏得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下世紀的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在新課程貫徹的素質教育體式下,提出培養普通人材向創造性人才的轉軌,是時展的需要,也是我國的教育實情所致。
參考文獻
1.顧秉林《建設創新文化造就創新人才》 黃河科技大學學報 2008(1)
2.何家理《對目前中學素質教育的思考》安康師專學報,1998,(1).
篇8
[關鍵詞] 新課改 評價體系 問題 對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應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銜接。隨著普通高中新課改的啟動,不僅帶來了中學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也導致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的革新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成就:全面實施陽光工程,開展招生考試環境綜合治理,考風考紀和招生秩序有了明顯的改善;在部分高水平大學和高職院校分別開展了自主選拔和單獨招生考試的試點,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校的人才選拔方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對此,明確新課改的目標及特點,分析新課改背景下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改革所面臨的問題,使高校招生考試評價改革更好地指引新課程改革,是我們迫切需要思考的焦點問題。
一、新課改的目標、作用及特點
2004年以來,高中新課程改革逐步在全國范圍推行,這是順應國際課改發展趨勢、深化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大舉措。在實施過程中,新課程改革的有關理念越來越為教育界所認可,建立新課改背景下高校招生考試評價機制逐漸成為改革的目標。
1.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新課程改革“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又一次深刻的變革”,是順應國際課改發展趨勢、深化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大舉措。它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統整協調作為高中教育培養的基本任務,蘊含著高中教育價值和理念的話語轉換。新課程在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上推崇學生主體性,強調全面發展,突出終生教育,主張教育回歸生活,尋求人、自然、社會和諧統一,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新課改突出課程的選擇性、靈活性和多樣化,為滿足學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為學生進入學習化社會所必需的多種能力打基礎,為學生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礎,為學生具備面對社會就業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打基礎,為學生發展個性、走向自主提供一個良好的舞臺,是此次高中新課改的重要突破點。
2.新課程改革的作用
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我國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在不斷推進。為了適應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要求,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實施素質教育作為高考改革的目標,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各項改革措施連續出臺;高考的考試內容、科目設置、考試時間、錄取體制、錄取手段、選拔標準都在不斷改進。這些改革措施是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高中教育普及化的需要:為高校選拔了大批的合格人才,也促進了墓礎教育的大力發展;同時伴隨著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考試科目的設置更加有利于中學推進素質教育,適應個性化人才的培養。實踐證明,新課改考試有利于中學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普通高等學校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來選拔錄取新生。尤其是多樣化的高考模式有力地促進了中學教學的改革,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創新人才的培養,起到了促進作用。
3.新課程改革的特點
按照教育部的計劃,2010年全國所有省份(港、澳、臺除外)的高中都將實行新課程,這也就意味著在2013年全國所有省份都將進行與新課程相對應的新高考。新課程改革在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評價等方面都較之以前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呈現出以下特點:
(1)強調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注重對學生創造能力、創新意識、內在潛能的發揮,并且注重學生日常生活經驗、課程資源中的地位以及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2)強調基礎學科的重要性和學科基礎知識
強調人的社會性要求、基本態度。
(3)強調對學生的道德和人文教育
提高學生的文明程度與文化修養,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提倡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發展。
(4)強調課程與學科間的整合
加強學生與社會現實的聯系,把日常社會生活引入教學,加強課程的生活化、社會化。當然,這種調整和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配套進行。
二、新課改背景下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面臨的問題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育與高考的關系問題著重體現為高考引導中學教學,引導中學新課程的改革。而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又必然成為影響新課程改革成敗的因素之一。現行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實質上是建立在傳統的教育評價基礎上的,這種評價體系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問題
近年來,按照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國基礎教育全面實行了新課改,在招生制度改革上也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從理論上說,高考是作為課程改革的一部分,但實際上卻在一定程度上“指揮著”新課程改革。對于絕大多數考生而言,我國普通高考的弊病就在于“一考定終身”。盡管“考分面前人人平等”一直被認為是體現我國統一性高考公平性的“至理名言”,其實質是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校生源不加區分而使用同一標準對考生進行評價。事實上,不同類型的高校對新生的要求,如能力結構、知識結構、技能結構等是不同的。因此,一方面人們希望通過課程改革來糾正當前教育的某些弊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又擔心高考的成績影響了他們的將來。高考對新課程理念的貫徹程度,例如考試內容和形式的確定、高考難度的確定以及考查范圍的確定,都不能只是紙上談兵的,必須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與完善。
2.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兩難問題
在我國,“應試教育”仍是基礎教育的主流,高考這一指揮棒仍在發揮著強大的導向作用,引領著教育目的和引導著教育過程,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皆以高考為中心,因此高考科目設置就直接影響到從小學到高中的如何教和教什么的問題。由于高考成績作為高校錄取考生的唯一標準,其權威性不斷地強化,導致基礎教育以考試代替評價,高考漸漸成為評價教育結果的唯一尺度,高考錄取率即升學率成了衡量評價中學好與差的唯一標準。所以,在高考的激烈競爭中,各中學為追求升學率不重視素質教育而只抓應試教育,為提高考生的分數一味地搞題海戰術,使學生把學習目的變成“為考試而學習”,失去了把學習知識變成培養能力以及全面提高素質的本源。
3.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關系問題
高等院校與普通中學對高考改革要求不完全一致。新高考改革既要考慮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又要考慮我國目前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注意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銜接。高校自主招生本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有益嘗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學教育的困惱。自主招生考試基本沒有考試大綱,完全由大學教授命題,知識點多而廣,部分甚至超出中學學習范圍,但眾多考生為了爭得多一次的考試機會,往往犧牲課余時間去學習超綱知識,參加各類比賽,考取各種證書,想要搭上自主招生的快車,結果反而增加了學習負擔、影響了正常學習。因此,高考制度在改革過程中如何兼顧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雙重要求,需要改革者進行認真思考。
4.綜合評價方式的效度和公正問題
高校招生不僅具有選拔的功能,而且對基礎教育還有導向和評價的功能。新課程高考中的一大亮點,便是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校選拔人才的標準和依據之一。毋庸置疑,綜合素質評價有利于克服高考制度“一考定終身”、“惟分是取”的弊端,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受到了許多質疑。一方面是因為改革初始,很多省市雖然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考核體系,但卻沒有對評價方式、操作規則等進行詳細規定,造成操作難度大的現象;另一方面是因為在監督機制尚未健全的情況下,考生和家長擔心學校和教師擁有這樣的評定權后,容易滋生教育腐敗的不正之風。
三、新課改背景下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改革的對策
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改革,是高校招錄制度改革的必要組成部分,關系到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必須采取積極而有效的對策。
1.堅持標準化統一考試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育與高考的關系問題著重體現為高考引導中學教學,引導中學新課程的改革。從世界范圍看高考改革趨勢,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在全國范圍內統一時間分區域組織實施、實行統一的“標準化考試”,這一經驗性政策應該繼續堅持。第一,統一高考標準劃一、命題科學、管理規范,考試效度、信度較高;第二,統一高考是以公平性和客觀性的高考作為選拔人才的量尺,保證了個人憑才學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第三,統一高考具有其他評價手段難以比擬的經濟,能夠使考試簡便易行,省時、省事、省力優點突出,有利于構建新的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同時,我們必須綜合考慮國情、省情、誠信環境和公眾的承受心理等影響因素,在堅持統一高考的基礎上,統籌兼顧、慎重穩步地推進高考改革。
2.完善基礎教育評價方式
改革基礎教育考試評價方式,就要完善中學校本評價,中學要使用統一的新型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并將該評價體系反映在考生的電子檔案中,提供給高等學校。“學校應根據目標多元化、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該評價體系要求中學在完成國家課程計劃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學生層次特長及發展特點,設置多樣化的補充課程,增加一些加深加寬型、知識擴展型、技術技能型的新課程,形成中學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中學在實踐中對該評價體系的二級指標的評價標準可制訂一些可執行的、可檢查的,非主觀評分的具體量化標準,以使學生最終的綜合素質得分不是教師的主觀印象分,而是學生高中階段活動表現所積累的客觀分,從而保證評價體系評價結果的公平、公正性,避免片面性、隨意性及出現人情分等情況。
3.改革高考評價形式與內容
現行高校招生評價體系實質上是建立在傳統的教育評價基礎上的,即“以教育測驗為評價手段,以心理測量模型為理論基礎,以核查教師與學校效能的教育問責為評價目標,著重測量學生的智力與記憶事實材料的能力”。這種評價體系存在諸多弊端,導致中學教育重視知識的傳授,輕視能力的傳授。相應的,高考內容也主要以書本知識為主,只重視考察學生的記憶力與理解力,忽視了對學生的應用力和創造力的考察。為了改變課程目標過于注重知識技能的價值取向,新課程確立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整合,作為各學科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基于新課程改革與高考改革的內在關系,高考形式與內容也應加快實現由知識考試向能力考試的轉變,在知識考試的基礎上更注重能力考試,重點放在對知識的獨立分析、綜合應用和創新能力的考查上。
4.建立多樣性考試選拔制度
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有利于高中課程改革的推進。高中課程改革突出課程的多樣性和選擇性,學生在學習共同的必修模塊之外,還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修相應的模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讓學生通過選擇,實現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是課程改革的核心,也是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這種個性化的學習必然需要個性化的考試來評價學生,因此建立分層次、分類別的考試選拔制度,變高考“獨木橋”為“立交橋”,應該成為高考改革的有益嘗試。在考試層次上,可以考慮將一般本科、重點本科和高職院校的招生考試分開進行,每個層次的考試采用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內容。或者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考試形式上,各高校依據自己的培養需求,通過統一高考、自主招考、畢業會考、綜合素質評價等方式中的其中一種或多種方式的組合對學生進行考察并擇優錄取。
5.健全新課改高考評價機制
新課程改革在課程評價上,要求必須改變以高考成績為唯一錄取標準的做法,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為此,新課程方案設計了學生成長記錄、綜合素質評價等項目,并將這些納入高校招生的錄取標準。單一的高考成績已不是高校錄取新生的唯一依據,學生在學校的具體表現,選修的課程、取得的成績、參加的社區服務活動、獲得的科技成果,也是高校考察的重要內容。這種多元化的選才標準,不僅可以加強高校對錄取生源的立體了解,而且對于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可以看出,建立多元化的招生考試評價體系是對學生多元化智能的承認和尊重。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要在高校招考制度中逐步引入多元評價體系,需要政府、考試機構、高校、中學和廣大考生等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作為政府,一方面,應該積極倡導加強考試科學研究、培養專門人才,建立專業化的考試機構,實現招考分離;另一方面,要根據國情進一步擴大高校尤其是重點高校的招生自,調動高校制訂多樣化錄取方案的積極性,這對科學建立高考評價機制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莊小平.深化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考試與招生,2010,(2).
[3]魏國棟,呂達.普通高中新課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張繼明.從高等教育大眾化角度審視高校自主招生[J].湖北招生考試,2005,(8).
[5]徐俊華.新課改背景下的高師公共教育學教學與考試改革[J].黃山學院學報,2007,(6).
[6]劉清華.高考與教育教學的關系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7]張華,李雁冰.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目標[J].教育發展研究,2003,(10).
[8]趙必華.教育評價范式的變革與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9]王偉宜.高中新課程背景下高考改革探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篇9
關鍵詞: 士官任職教育 特點 教學改革
第十五次全軍院校會議提出,要“建立以任職教育為主體,任職教育和軍官學歷教育相分離”的院校體系,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并明確士官學校歸屬崗位任職教育類院校。
1.士官任職教育的特點
(1)培養模式多層次性、學制多樣性。
隨著士官制度的改革,為了落實“不訓不提”的原則,今后晉升短訓將作為士官院校一個重要的教育任務。必須轉變單一培養模式,形成多層次培養模式,以適應士官不同任職層次需求,彌補一次性培訓專業口徑窄、專業理論不扎實、知識超前性差等不足。
(2)崗位(或職業)指向性。
士官任職教育著眼崗位(或職業)所需知識與技能,直接面向或滿足第一任職需要或職級晉升需要,必須以部隊需求為導向,確定培養目標、配置課程結構、設置課程知識點和技能項目等。
(3)教育內容方式的時效性。
任職教育的優勢在于教育轉型快、產生教學效益快、適應部隊武器裝備快等。士官任職教育培養的士官人才可以及時有效地在部隊發揮作用,其知識、能力及素質能盡快地發揮作用;為此,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上應強調時效性。
(4)知識技能的實用性。
士官任職教育著力培養崗位任職能力,構建人才培養目標、課程結構、知識結構等人才培養方案要素。必須以任職崗位能力必需的知識、技能為主要內容,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做到崗位需要什么就講什么,要到什么程度就講到什么程度。
(5)與國民教育的銜接性。
士官任職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的國民教育基礎之上,同時又與社會教育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當然,士官任職教育必須考慮或服務于現代戰爭及軍隊建設發展實際、學員素質全面發展實際,這是士官任職教育的立足點和落腳點。
士官任職教育意在培養一批具有適應未來大規模戰爭需要的,以軍隊信息化建設和未來信息化戰爭為基準點的,懂技術、善操作、會管理、能組訓的德智軍體全面發展的技能型人才,但是人才的培養效果和部隊的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正確進行任職教育,引導學員主動地探究知識,提升技能,是為部隊培養出合格人才的關鍵。
2.士官任職院校教育存在的問題
(1)學員對基礎課程重要性認知不足。
“重實踐輕理論,重專業輕基礎”是當前任職教育主流傾向,也是部分士官教育研究者所主張的改革方向,專業課增加,基礎課減少,即使開設基礎課,也講解很少,很淺顯,沒有為專業課打好基礎,影響學員的學習興趣和信心,不能有效地學習專業知識,造成學員崗位能力下降。現在我國的士官教育有一種趨勢:陷在實踐課誤區里,一味追求培養實踐能力,忽視理論課,實踐和理論的關系處理不當。
(2)學員獨立解決問題和分析能力欠缺。
士官生源決定了其基礎知識薄弱,學習基礎知識主動性不強。基本上是教員講什么,學員學什么,缺少創新思維和理論分析能力。
(3)學員對論述表述不清楚。
從目前情況來看,士官院校普遍不夠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學員的表述、論述能力普遍較差。
3.對士官任職教育的幾點思考
士官教育課科目多且涉及面廣,又直接關系到學員專業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培養,所以士官院校教學改革既重要又有難度。
(1)注重專業基礎課的地位和作用。
基礎課是專業課的基礎,處于奠基地位,是學習一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是現代社會中學習和掌握其他學科知識的必備條件。基礎課是基石,和專業課是統一整體,誰多誰少都會影響士官教育整體教學質量;是士官人才全面發展的需要,學員職業能力的提高,通過專業課與基礎課有機融合才能實現。所以只有建立科學的基礎課課程體系,才能真正發揮基礎課對專業的促進作用,提高專業技能。士官學員在入學之初,基礎課教員有責任和義務講解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關系,指明專業的美好前景,鼓勵學員熱愛本專業,努力學習,為專業打好基礎。
(2)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的動力。
任職教育中,教員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樹立學員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用課堂激勵制度,注意將學員的興趣愛好引導到教學活動中來,多展開一些教學案例的分析討論,讓學員參與到其中,增強“主人翁”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增強研究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3)增強人文素質教育。
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變化,部隊已經從單純的社會人才使用部門變成了集使用和培養于一身的部門,為了保證為社會輸出人才的質量,必須加大士官院校中人文素質教育的力度,以適應當前形勢任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部隊的專業領域比較廣,且大多數為部隊所特有,與社會脫節。如果只注重士兵所從事崗位的技能培養,就是對士兵的未來長遠發展一種不負責的表現。部隊應當承擔起為社會培養人才的責任,使每一名走出軍營的官兵都成為社會上的有用之才、渴求之才,因此依靠人文素質教育提升士兵的綜合素質就成為了一種必然需求。
總之,只要士官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努力創新,就一定能夠抓住機遇,使士官教育這片園地更加生機盎然,實現新的跨越和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在當前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艱難轉軌的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如何結合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規律和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全力推進素質教育,為學生提高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奠定基礎呢?
一、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困境
1.應試教育思想作祟,信息技術教學得不到重視
目前,部分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仍推崇應試教育,認為在教育考試體系中,信息技術不參加任何正規的考試,學生學習成績和教學效果并不通過分數的形式納入教學成績評估,所以得不到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重視,甚至免除了信息技術課的開設,或在信息技術課上進行其他學科的教學,或即使開設,多是走走過場而已,不論教學內容深淺及要求,打開機器,讓學生上自習課或自由練習課,信息技術教育形同虛設。學生連基本的操作能力都不具備,更別說信息處理、運用能力,從而造成了學生素質發展的不平衡。
2.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綜合素質得不到培養
信息技術教育作為一門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性學科教育,具有實踐性、操作性強的特性。然而,多年來許多教師在教學模式上一直推崇“滿堂灌”的知識傳授方式。課堂上,一味地采取“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示、學生看”的教學“套路”。 長期下來,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的位置,主體性得不到發揮,使原本操作性極強的課程變得枯燥乏味,毫無生趣。學生漸漸失去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原本需要在信息技術教育課堂上形成的探究、應用、創新及其他綜合能力得不到培養和提高。
3.教學評價機制不完善,不能實現教學相長
目前,對學生進行單向性、分數性的評價機制也存在于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評價中。 “師對生”單向評價,“好中差”等級評價和“中高低”分數評價就成了教學評價的主流。在該評價機制下的教與學,既不能實現教學相長,同時也打消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教學資源建設不到位,制約著教學目標的有效實施
部分學校由于信息技術教學得不到領導的重視,在資金、技術、師資、觀念等方面存在諸多限制,在信息技術教育基礎設施上往往極度匱乏,建設不到位。絕大多數學生公用一臺電腦,教師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僅限于多媒體、投影器等等。長期下來,學生只會計算機的開關、文件存取、簡單文字處理等基本操作。
二、推進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出路
1.以實施素質教育為根本,更新信息技術教學觀念
素質教育的根本理念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社會適應能力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為前提,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培養實用型人才。在當今以信息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操作、運用能力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資源和生產的核心要素,信息知識經濟引領著整個社會經濟、物質、文化發展浪潮。
基于此,小學啟蒙教育階段,更應加強對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視,關注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生存能力的培養,為學生今后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教育工作者應依據素質教育理念,更新教學觀念,遏制目前基礎教育中存在著的“應試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把信息技術教育納入“正課”層次,重視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研究,開足課程規定的內容,加快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保證信息技術課的有效開設。
2.結合素質教育要求,豐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方式
素質教育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在于培養人的自我持續發展的能力。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素質教育要求,在新的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努力探索,豐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是開展“合作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這不但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合作探究式”教學是教師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認知和經驗水平設置相應的探究任務,讓學生以合作探究為學習方式,有明確責任和任務分工的互探究活動。該模式下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同時提供學生思考、分析、討論的平臺,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Word文檔教學中,圖文混排的內容較難,但具有探究的空間和余地。如何在文本中插入圖片,從而使版面活潑、美觀、圖文并茂是教學的目標和重點。為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我們設計了如下“合作探究式”教學方式:
師:“同學們,今天的課上,我想請同學以自己能想到的方式進行自我介紹。”
學生紛紛用口頭表述慣例作自我介紹。
師:“下面,請同學們看屏幕,‘聽一聽’老師的自我介紹。”教師將圖文并茂、形式新穎、版式美觀的Word文檔展示在學生眼前,充分調動學生視聽感官的協調作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師:“老師的這種自我介紹方式是不是讓大家獲得的信息更全面、更豐富、更直觀呢?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共同制定圖文并茂的‘自我介紹’。”
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查閱、分析、思考、討論、總結和歸納等活動,置身于探究性的創造活動中。縮短理論與實際的距離,有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使學生分析、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二是開展“情境創設”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及“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又一重要要求。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教師根據教學環境,結合教學內容而創設的一種能激發學生興趣、思考、探索的教學氛圍。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進行學習探索的積極性,自由思考,積極創造,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尚未開發,創新思維潛力正待發展,創設特定的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是開展“動手實踐”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知識與能力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能力是在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著眼點。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課具有實踐性、操作性強的特性,開展“動手實踐”的教學,是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以課堂教學為依托,加強學生“動手實踐”活動的開展,緊密圍繞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應用需要,引導和鼓勵學生提高信息技術操作應用能力,構成了完整的、富有時代特色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
3.建立師生“互相評價”機制,實現“教學相長”
早在兩千年前孔子就提出“教學相長”的思想。教學相長是主要的、基本的,是起引導作用的教育法則。它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變片面的分數競爭為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同時能夠減輕師生教與學過重的身心負擔。有什么樣的評價方式,就有什么樣的行為。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突破對學生進行單向評價、分數評價和等級評價的評價機制,建立師生“互相評價”機制,實現教學相長。
一是在傳統“師對生”單向評價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身心發展的客觀實際,尊重不同學生的特長和愛好,制定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從各個方面對學生的學習亮點進行肯定和鼓勵,維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是積極開展“生對師”的評價活動。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過程,就是教與學的過程。開展“生對師”的評價活動,能讓學生從不同方面對教師做出比較確切的評價,對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教學反饋活動,如“我喜歡的信息技術教學課堂”等等,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對課堂教學活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 實現教學相長。
三是積極開展“生對生”的評價活動。學生之間的評價活動有助于促進學生之間發生思維的碰撞,并在評價分析的過程中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從他人的評價中更客觀的認識自己,進而獲得進步。
- 上一篇:消除公共安全隱患
- 下一篇: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