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健康心理范文
時間:2023-09-18 17:58: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的健康心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心理健康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非常重要,每個人都要重視心理的力量。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一
這次學校對我們大學生開展的心理健康活動,讓我有不少的感觸,感覺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也需要去重視,因此參加了這次的活動讓我有了體會。
我們進入了大學,時間越來越充裕,很多的時間都是自由的,而且我們都成年了,所以不再需要被老師去嚴格的管理,因此差不多我們大學的生活是很放松的,但恰恰是這種放松的生活,會讓大學生的我們迷失方向,以前尚有老師去監督,現在是靠我們自己監督,就很難了,我們大部分人會覺得不上課的時間有些長,有些無聊,不知道要去干什么,想要學習,可是又想出去玩,或者玩游戲,這就讓我們很矛盾了,于此就會讓自己陷入一種兩難的境地,這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在活動中,老師給我們展示了比較常見的幾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比如喜歡單獨,不合群、不能與人相處融洽等等,這些都是大學生常出現的現象,這是需要去改變的。
大學的生活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樣輕松,大學也需要去努力,也不是他人以為的可以肆意,恰恰大學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因為這時期最是靠近社會,對自己未來出校門工作是很重要的一個時期了,因此很多的大學生會在學習和玩樂上產生矛盾心理,這樣久而久之就會有壓力,逐漸的讓自己陷入一種不好的境地,也就容易讓自己的心理變得不健康,這是需要去注意的。當我們在大學時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以學習為主,如果學習不被重視,最后等待畢業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很沒用,會后悔,可是已經很難去改變了,如此就會把自己的壓力放大,這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因此在進入大學,就要對自己的大學進行一個規劃,把要走的每一步都詳細計劃好,才不會在大學里走失,失去了自我,變得不像自己。
大學需要的就是自我的管理,不是他人去管理自己了,一定是要去成長,而不是去依賴他人。大學里,競爭十分強烈,要知道學習不好,能力差,是會讓自己的壓力上升的,這就會造成自己的心理不平衡,進而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心理。因此大學里是一定要去重視自身的健康心理,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行,才能去克服遇到的困難。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二
通過上了這么多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我深深的體會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一名大學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義與標準,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的特點與影響因素,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與原則,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備比較正確的認知、良好的情緒情感、堅強的意志品質與健康的個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學習心得:
一、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
我們都是從高中升到大學,面對新的環境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例如煩躁、壓抑、苦悶等,當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千萬不要獨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鉆牛角尖,要積極主動調試自己的心理,知道適應環境;要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學會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習輕松愉快,然后確定一個切乎實際的目標;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學會從心里去接受現實中的一切,既來之,則安之,使自己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
二、人際關系的處理
良好的人際關系使人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促進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際關系使人感到壓抑和緊張,承受孤獨與寂寞,身心健康受到傷害。因此,我們大學生更要培養良好的交際能力。要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認識到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戀愛中的矛盾問題
在現代大學生中戀愛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大學生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在戀愛中應遵循:以愛為基礎,以高尚情趣為戀愛發展的動力,在戀愛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選擇、自由與權利以及人格,同時信守責任,忠貞專一,以誠相待。要以理解為前提,以奉獻為內容,以被愛為結果。大學生要避免戀愛的消極影響,學會運用愛的技巧要學會澄清愛情價值觀,做出愛的決定,注重愛的交流,并履行愛的責任。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于終身的發展。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可以閱讀相關的心理輔導書籍,有需要的可以進行心理咨詢,定期進行體育鍛煉,計劃好自己的時間,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去迎接挑戰。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三
健康的定義我們應該要知道,它不僅僅是說身體上沒有受傷或者疾病,還時候心理狀態上沒有任何的問題。所以我們關注一個的健康狀態,不僅僅要了解他懂得身體情況,還要了解他的心情和情緒等等,心理健康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重視起來,忽視了這個方面的問題,造成的危害同樣是非常大的,我們在新聞上能夠看到心理問題造成的事故也同樣不少,這都是證明。
這個學期我有一門心理健康教育的課,這也是大學的必修課程之一,這也能夠看出來大學對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視,見解說明其重要性。通過老師的講課,我才知道原來我們身邊的很多現象都是跟心理健康問題相關的,可是我們現在很多的同學對這個都不重視,甚至是還沒有這個概念,我也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網絡上看到別人說抑郁了什么的,我心理還是比較懷疑的,抑郁癥和其危害性我都是知道的,也十分重視,但是我并不清楚哪些東西屬于抑郁的現象,所以網上看到每個人都說自己抑郁了就會產生一種不相信的感覺,覺得哪有那么多,上課后我才了解到,原來抑郁的現象真的特別多,許多人一直沒有關注罷了。比如有的人看待一個問題會用特別悲觀的監督去看待,也有些人對某些事情的執念特別深一直沉溺進入不愿意忘卻,這些都是有一些抑郁的輕微癥狀的,老師說很多人包括我們在坐的同學都是這樣對一個事情看不開,就容易產生不好的心情,然后又不能及時得到疏解,久而久之就容易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個學期的課程中,老師給我們講了許多的知識點的,也給我們講了許多的疏解的方法,還通過許多案例讓我們來分析怎么取開解他們,我影響中最深的是這對情侶戀愛的問題,就是一男一女戀愛,然后男的后面出軌了,因為女生是初戀,所以一直忘記不了想不開,后面還割腕了,雖然后面沒有發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讓我有很大的感觸,愛情本來是美好的事情,可是成為了這樣的結局真的讓人感傷,老師跟我們分析了其中的問題,主要原因是一方出軌了,但是還有一方面是那個女生性格比較內向,然后分手后也沒有人陪她聊天什么的,不開心的事全都憋在心里,所以久而久之就導致自己郁悶、抑郁了,所以才發生后面的事情。這就告訴了我,我們在遇到心里想不開的事情的時候,可以去找別人傾訴或者通過其他的事情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千萬不要一直憋在心里,最后明明是別人的錯誤卻傷害了自己。
心理健康問題十分的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注意,我們可以適當的運動,讓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或者去找玩的好的朋友聊天,說出自己的郁悶,再或者尋找專業心理醫生的開導,千萬不要悶在心里懲罰自己。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四
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有著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學中仍需要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職欲望。學習是大學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同時也應該積極參加各種創新大賽,這樣及開發思維的多向性又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更值得重視的是英語方面,現代社會中英語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也可以說是每個人必備的素養之一,這樣看來口語更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積極加入學生會、分團委等,如此既豐富了大學生活又鍛煉了自己能力。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讓自己成為一個閃光點。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然而,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時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的表達和控制情緒。
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該不斷加強對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訓練,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使我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五
大學生作為現代社會的組成部分,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本身存在著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
種種心理壓力積壓在一起,久而久之,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作為天子嬌子,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因此,在大學校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預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發生,及時為學生疏通心里,排解壓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員,我們如何來判斷自己或者是周圍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項基本原則:其一,心理與社會環境是否趨于一致。其二,心理與行為行動是否趨于一致。其三、人的情緒在一個階段內是否穩定。
如果一個人出現了與以上違背較大的情緒,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礙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后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它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如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以上的情緒狀態,顯然不利于大學生的發展,因此大學生有必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做到心理健康。我們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主動與學校的心理咨詢師溝通。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所以當我們心中感到壓抑時,就應該及時主動的與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面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質,才能迎合二十一世紀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才能在其中搏擊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挑戰。
篇2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
2004年,教育部曾要求在直屬高校秋季入學的所有大學新生中都建立心理檔案,到目前為止,全國很多高校都為學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檔案。但是,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在學生入學的時候建立起來,保存一些學生的基本信息,之后便成為一個無人問津的“死庫”等等,這些問題使得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有名無實,浪費了人力、財力、物力資源,卻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要想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才盡其用”,首先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在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過程中,首先涉及的一個問題是“由誰建”,也就是由誰牽頭的問題。一般來講,學生學習生活在班級、學院、學校這樣一個三級體系之中,在這個體系中的每個層級,都會產生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而且,從目前情況來看,很多學校都成立了專門的心理機構,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這個過程中又會產生大量的心理健康檔案。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雖大量形成,但卻散亂在不同的層面上。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必須確定一個主體,把這些散亂的檔案集中起來。各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這一主體,比如,對于學生比較多的學??梢砸詫W院為主體,對于心理機構比較完善的學校則可以以心理部門為主體。
其次面臨的問題是“怎么建”。從目前情況來看,多數學校是以心理檔案系統為依托的?,F在大學生心理檔案管理系統很多,如教育部牽頭開發的“中國版”學生心理檔案管理系統、安人大學生心理檔案系統、北森大學生心理檔案系統等等,各具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學生心理檔案管理系統中,除了需要包括在線形成的以及直接生成的數字化的檔案信息外,還要注意對其他載體(比如紙質等載體)檔案信息的數字化,這樣建立起來的檔案管理系統才是完整的、合理的。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管理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有效管理是心理健康檔案發揮作用的必由之路,管理工作的優劣直接決定著檔案發揮作用的大小。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管理過程中,首先,要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齊全、完整。如果檔案殘缺不全,檔案發揮作用將無從談起。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主要包括學生個人的基本情況、家庭背景、心理健康測評及結果等等各種反映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記錄。這些記錄形式多樣,其形成有些是定期的、有些是不定期的,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記錄,都將為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據和憑證。所以,要及時收集整理各種形式、各種載體的學生的心理健康記錄,及時更新和維護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管理系統,使之處于一種動態狀態,從而確保系統的活力,為這些檔案發揮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礎。這里也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強調檔案的齊全完整,并非要求有“文”必檔,玉石不分,所有關于學生心理的記錄一并入庫,而應根據實際情況,根據工作需要,有選擇的入庫。
其次,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要及時對檔案信息進行分析整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紛繁復雜,對于其的管理,不僅僅是把這些數據集中起來,更重要的是要使這些數據產生1+1>2的效果,并直接作用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這就離不開對檔案的分析整合。比如,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系統保存了大量的學生心理測試量表,在管理過程中,把這些量表集中起來并不難做到,但是,應該考慮到,對這些量表進行什么樣的“加工”,才能使利用者利用起來更直觀、更方便。所以,在整理的過程中,可以從縱橫兩方面來考慮,一方面,保證一定時期一個學生各類量表的連續性,另一方面,應該力爭使其能夠體現在同類一量表中,不同學生的比較,只有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利用者全方位的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當然,在對大學生心理檔案管理的過程中,不免會涉及很多心理學的知識,需要心理學專業人才的配合,但檔案工作者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在這其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代替的。所以,筆者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能否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與我們檔案工作者有直接的關系。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利用
第一,重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利用,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從學生個人角度而言,在大學校園里,很多學生往往對“我是誰”“我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等問題感到困惑,學習和生活中會出現過于自信或自卑的現象,諸如此類問題都根源于學生對自己沒有一個很好的了解,對自己的心理特點沒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學生通過對自己心理健康檔案的利用,能夠更好地了解自我、認識自我、正視自我,并能夠有意識的調節自我,使自己的心理狀況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其次,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是教師管理學生的重要依據。每個學生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環境的不同,造就了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不同的心理特點使得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不可能有一把“萬能鑰匙”,而必須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心理健康檔案恰恰為教師提供了這樣的捷徑。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可以對學生有一個全方面、相對真實的了解和認識,便于教師因材施教。比如,我校的心理健康檔案管理系統,記錄了學生成長中對其影響最大的事,我們了解了這些“大事”,便不難對本不理解的學生的想法和做法做出更好的解釋,便可以更好的和學生進行交流,更合理地引導學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利用中的開放與保密。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涉及學生的很多隱私。所以,心理健康檔案工作者必須要做到尊重學生的隱私,為其做好保密工作。在利用過程中,對于不同的用戶,開放的程度和內容也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要嚴格做好對用戶身份和權限的驗證。比如,學生只可利用其本人的檔案;對于班級的輔導員,其有權查閱本班學生的檔案;專門的心理機構,根據需要,其可以對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進行查閱,等等。對于在一定范圍內利用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任何人,都必須做好保密工作,尤其不可將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內容當作談資,否則帶來的危害是難以預料的。
第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應成為高校學生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多數高校學生檔案主要包括政治表現方面(如入團、入黨的申請書、政審材料等)、學籍和學習成績方面(如各種成績單、學位證書等)、身體健康狀況方面(如入學體檢表、畢業體檢表)等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記錄是學生檔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現代社會,身心健康同樣重要。將心理健康檔案作為學生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學生、學校有重要作用,對學生走上社會,立足社會,為祖國和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更具有重大意義。比如,現在很多單位在招聘的過程中都加入了心理測試環節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無疑更好地滿足了招聘單位的這一需求,用人單位通過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能夠更加全面、具體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可以更好地判斷出學生是否適合某職位。對于學生,這就是在幫助其找準位置,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工作,有利于減少今后走上工作崗位后的諸多不適應;對于整個社會,這是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一種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吳桂敏:《高校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理性思考》,《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2、楊孝:《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與利用研究》,《咸寧學院學報》2006年第10期。
3、李開平:《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 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檔案與建設》2006年第1期。
4、河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sunny.hbu.edu.cn
篇3
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創新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督逃?、衛生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秉h的十七大報告、十報告均強調:“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這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尤其是中央16號文件頒布實施以來,高校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斷加強和改進工作,在政策設計、制度制定、機構設置、課程建設、陣地建設、隊伍建設、資金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取得了顯著成就。高校能夠落實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教思政廳[2011]1號),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學校育人工作大局,加強領導和統籌,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等必修課程和相關選修課程,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等專門機構,構建了學校、院系、班級、寢室、朋輩等多級監控預防體系,組建了以心理咨詢師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為主體的專兼職相結合的工作隊伍,開展了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團體輔導、個人咨詢以及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推進,為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但是,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
1.對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認識不清
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幫助學生在掌握必須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基礎上,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預防和紓解心理問題。幫助學生處理好在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因此,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立足于預防性任務,更要立足于發展性任務,為學生建立終身性心理健康發展目標。有的高校在實踐中只注重于知識的普及,并未以終身發展的目標為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總體設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上有相近、相通之處,但是,二者在價值導向上、組織形式和具體方法上畢竟還有區別,不能相互替代。要建立具有資質的專業化的心理咨詢師隊伍,不能讓輔導員承擔全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底是思想上的問題還是心理上的問題,要理清楚,分別用不同的方法。在此問題上,有的高校含混不清,認識模糊。
2.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建設優化不夠
高校能夠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滲透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二是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和相關選修課,三是開設一些專題輔導講座等。從課程建設情況看,課程目標還有待深化,還僅限于“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掌握維護心理健康的途徑與方法,進而學會應用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缺乏深層、長遠、終身發展的目標定位。課程名稱也是名目繁多,內容各有千秋。由于教育主管部門對課程教材沒有規范限制,各高校的課程內容組織松散、隨意性大,尤其是各類相關選修課的內容設置,交叉重復性大,形成資源浪費。課程內容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業指導課、職業規劃課等相關課程內容銜接不夠。在諸多課程設置上也缺乏層次性,未建立起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系統教育課程體系。教學組織形式也千差萬別,大班講授,甚至多則幾百人的大報告,使得課堂參與率極低,學生也不給予重視,無法產生應有的教育效果。
3.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挖掘深度不夠
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既包括知識的認知,也包括情感、信念、意志、行為習慣和人格的培育。既需要知識的傳授,也需要實踐的錘煉。這需要學校要將所有教育資源整合優化,發揮教育合力的作用。而高校一般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劃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疇,缺乏對各教育資源的整合。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同體育教育、藝術教育、人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沒有同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沒有同校園文化建設、班集體文化建設、寢室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的單打獨斗,消解了應有的教育效果,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未充分發揮促進作用。
4.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機制支持不夠
有的高校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有效的工作機制。主要是未從學校育人全局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頂層設計,缺乏統籌領導。尚未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專門機構,缺少陣地,缺乏必備的教育場地和心理健康測試軟硬件。尚未建立起專兼職相結合的心理咨詢隊伍,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不高。有的高校囿于財力,沒有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資金支持有限。有的高校缺乏對心理健康教育狀況的考核評估,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1.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
要從培養大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高度,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尊重學生,對于學生提出的涉及心理方面的問題,要嚴格保密,保護學生隱私,不歧視、不嘲諷,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對有心理障礙傾向的學生要控制在盡可能小的人員范圍內實施疏導和治療。
2.要堅持立足發展原則
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知識的講授和當下現實的心理調適,更要為學生提供長遠發展、終身發展的堅實基礎。要著眼于長遠發展,制定教育目標,以讓學生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以健康的人格適應社會、與周圍的環境和睦相處。
3.要堅持合力育人原則
教育是系統工程。要充分挖掘教育資源,整合優化教育內容,發揮教育合力。既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育教學質量,也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專業課程的作用。既要注重課堂教學,也要加強實踐體驗。既要顯性的主題教育,也需要通過校園文化的熏陶實施滲透教育。
4.要堅持專業化原則
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既不能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輔導員,去包打天下,也不能讓心理咨詢師包打天下。屬于思想政治傾向的問題,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予以教育引導,屬于心理問題的,要通過心理咨詢師紓解,嚴重的心理障礙學生要通過衛生醫療部門的專業人員及時施治。
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路徑
1.建立健全體制機制
高校要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育人工作大局,加強組織領導。學校層面要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由主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學工作的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掛帥,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機構、學生工作部門、宣傳部門、教務部門、人事部門、財務部門、安全保衛部門、后勤保障服務部門、校醫院以及各院(系)和相關學科教學研究單位等負責人為成員,負責研究制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規劃和相關制度,統籌領導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入學校議程、進入工作規劃、進入實際工作。要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制度,為大學生建立心理健康狀況跟蹤檔案。要建立從學校到院系、從院系到班級、從班級到寢室、從寢室到朋輩的多級信息收集和預防干預體系,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反饋。要建立警示機制和應急預案,對于有心理、情緒發生突然變化的,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對于發現有重大心理疾病的,要及時送往??漆t院治療,以防發生重大惡性事件。要建立以心理咨詢師為主體的專業化工作隊伍,加強工作人員的經常培訓,提升心理咨詢工作的專業化水平。
2.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
高校要建立規范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規范教學形式,提升教學質量。要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思政廳[2011]5號)的教學目的,重點傳授正向的理論和技能,重視學生積極的心理體驗和心理潛能的開發。要以講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論和心理自我調適技能方法為基礎,構建涵蓋人際交往、戀愛心理、職業規劃、就業擇業、社會適應內容的課程,增加健康運動、舞蹈調節、音樂欣賞、藝術鑒賞等方面的教學內容,要經常性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形成核心課程、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專題講座相結合的課程體系。要推行中小班教學組織形式,加強心理訓練和團隊輔導,提升教學效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升教學生動性。要不斷豐富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將理論講授、教學體驗、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課堂討論、影視欣賞等教學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主動性,引起情緒上的共鳴,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3.整合教育內容以發揮合力
要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各個環節,所有的教育資源都要發揮教育作用,所有的教育者都要承擔教育的責任。高校要利用入學教育幫助學生迅速完成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幫助他們適應大學中的獨立生活方式。要利用軍事訓練,培養學生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作風。要開展專業教育,讓學生增強專業歸屬感,明確職業發展需求,明確奮斗目標。要開展生命教育,教育引導學生珍惜生命,珍視生命,感悟生命意義,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要開展抗挫折教育,教育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失敗和挫折,提升抗壓能力。要組織開展心理健康主題教育活動,打造活動精品,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要針對不同群體設計主題活動,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要加強勵志教育,鼓勵他們自立自強,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更要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要通過校園廣播電視、校園網絡、校報???、宣傳欄、移動終端信息推送等媒介,加大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要加大職業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提高學生的就業擇業能力。要開展寢室文化創建活動,融洽同學關系。要創建優美的校園環境,要提高后勤服務質量,為學生提供周到細致的服務。要建立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銜接,提升學生的幸福感。要開展品位高雅的校園文藝體育和文化藝術活動,紓解學生的緊張壓力,陶冶學生情操,使其健康快樂地成長。要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掃除學生的心理困惑。
4.通過實踐鍛煉以拓展素質
要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鍛煉中磨練意志、錘煉品質、鍛煉心理素質。要積極組織廣大學生走向社會,到工礦企業、到田野農村,到社會基層去,到人民群眾去,開放學生視野,打開學生心胸,讓學生體驗火熱的社會生活,體驗豐富的人間情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的深沉情感。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積極參加社會公益勞動、扶危濟困、環境保護、關愛留守兒童、關愛空巢老人活動,豐富學生在奉獻他人中的幸福體驗,增強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能力。積極鼓勵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特長成立社團,支持他們開展活動,在組織開展活動中讓他們增強團隊協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積極組織和支持學生開展素質拓展營活動,磨練意志品質,提升綜合素質。支持學生組建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等專業社團,開展專業訓練活動,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從而達到互助自助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音樂;審美欣賞;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生是最具年輕、有活力的一族,是一個看似輕松卻承擔著巨大壓力的群體。這些壓力來自學業、生活、家庭、感情以及就業等方方面面。近年來,因大學生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現象逐步攀升,自殺、兇殺等不良事件屢見不鮮,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在不斷的警示我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告急,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一、大學生不良心理現狀
1.1情緒控制、抗挫能力差。當代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活在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生活環境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上基本都是一帆風順,幾乎沒有受一點委屈和苦難。這就使得他們缺乏獨立自主、經受挫折及良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1]。上大學后,有的學生要遠離父母,獨自學習和生活,沒有了父母的庇護,一旦遇到什么困難,他們就開始產生負面情緒,加上就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他們對前途十分迷茫,遇到挫折便會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情緒失控,做出過激行為。1.2人際交往能力差。上面提到目前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獨處時間較多,步入大學后要面對新的同學和新的環境,他們難以適應。加上在與人交往中缺乏技巧,便產生交往恐懼,對人自私、冷漠。另外,由于大學大多是開放的校園,大學生身心基本偏向成熟,他們有的開始談戀愛,但是往往會在戀愛、性方面出現心理與行為的偏差,一些學生難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現問題便走向極端。1.3自我認知能力差。所有大學生步入大學生活前都覺得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輕松愜意的,但現實與理想總有一定的差距[2]。進入大學后,由于學習生活、環境的轉變,加上受學業、社會經驗、人際交往、感情及就業等方面壓力的影響,導致有的大學生由于壓力過大而承受力低下,便逃避現實,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或依賴互聯網等虛擬世界,通過玩樂、放縱麻痹自己的心靈,發泄對現實的不滿,久而久之出現消沉、頹廢、苦悶、抑郁等不良心態,甚至滋生自殺傾向等嚴重心理問題。
二、音樂審美欣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2.1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的能力。音樂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在所有藝術形式中,音樂最能撥人心弦、最擅長抒感,并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音樂是人抒感、寄托情感的藝術語言。音樂家在創作音樂時,充分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他們將音樂美分為六類,分別是:優美、壯美、歡樂美、悲劇美、崇高美和喜劇美。學生通過音樂欣賞,能喚起內心深處的美好,并從中獲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獲得美的感受。2.2調節不良情緒。人有悲歡離合,也有喜怒哀樂。音樂也是如此,有的音樂輕快歡樂,有的音樂悲傷萬分,有的音樂鼓舞人心,有的音樂催人淚下。不同的場景下創作出不同的音樂,不同的心理下也要聆聽不同的音樂,這樣才能有效的控制并調節人的不良情緒。大學生由于受各種因素及壓力的影響,難免會有不良的情緒。當憂郁、煩悶時,可以聆聽《彩云追月》、《金蛇狂舞》等清新、明快的樂曲;當自卑、情緒低落時,可以聆聽軍歌、進行曲等具有號召力和鼓動性的音樂,從而激發學生們的斗志,讓他們找到自信,形成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2.3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情操。大學時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受不良風氣及不良誘惑的影響,當代很多大學生對感情觀以及思想觀存在一定的誤區,不能理性的對待情感。通過音樂審美欣賞,學生們能在音樂家譜寫的音符及樂曲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并產生共鳴,有效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情操。
三、結語
大學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關系著他們的成長和祖國未來的發展。音樂不僅能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而且也改變著人們的性格、態度,甚至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而影響著我們的人生進程。因此,教師在大學教學中要擅于應用音樂欣賞,從而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
參考文獻:
[1]孔杰.音樂審美欣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J].音樂時空,2015,08:183.
篇5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現狀 影響因素
一.引言
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成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現代社會這種快節奏的生活加重了人們的心理負荷,特別是處于青年時期的大學生。他們的心理發展處在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階段,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發展越來越迫切的問題,大學生的學業壓力,愛情,人際交往都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大量的大學生因為生活中的一點不如意就將自己逼上了絕路。那么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又有哪些呢?本文通過總結一些實驗者的研究成果,系統論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并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做了展望??v觀以往研究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研究。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影響因素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馬家爵事件等一系列由心理健康問題而引發的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大量的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遠遠低于全國青年的平均水平。
2.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A.家庭影響因素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作為基礎性因素,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極其深遠。如Millikan(2002)等人用艾森克人格問卷,發現家庭的作用和大學生的抑郁有顯著的關系。家長對子女社會化的過程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電子通訊設備的普及等因素,大學生與家長的聯系仍然十分緊密,大學生遲遲不能夠做到“心理斷乳”。
首先,大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養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父母教養方式分為三種類型:權威型(父母堅定、熱情、并考慮孩子的意見)、專制型(不考慮子女的要求)和溺愛型(無能的父母允許孩子為所欲為)。研究表明,民主型教養方式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專斷型教養方式的大學生(凌四寶,舒曼,2003)。如果父母對孩子充分理解,給予溫暖,就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多干涉,拒絕否認就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的影響。
其次,家庭結構也會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家庭中孩子的數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十分顯著。兄弟姐妹為2個或3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明顯差于獨生子女。并且父母婚姻狀況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明顯的影響,父母離異比正常家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差,并且父母離異比父母去世的大學生更為敵對(曾美英,晏寧,于,盧丹蕾,2008)。
除此之外,家庭經濟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職業,家庭關系,家庭氣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等也都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B.個人影響因素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除了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同樣受到個人因素的影響。在這個時期,大學生的自我評價存在著光環效應,成為大學生的青年人一般都會經歷很多的成功,也受到過很多贊美,因此他們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往往會偏高。如果在實際生活中,周圍的一些客觀評價與他們的自我認識產生了不一致,他們就會產生負面情緒,造成心理失衡。
其次,大學生的個性特點是心理健康的決定性因素。大學時期是一個既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獨的時期,不同個性的大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性格孤僻,不喜歡與他人交往的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就容易心理失衡,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就會誘發心理疾病。
此外,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是緊張的,學習的壓力容易帶來負性情緒,并且大學生的情緒處于比較復雜的時期,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能力比較弱,如果外界環境發生變化,個體的心理就會受到影響。要想達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穩定的情緒,熱愛生活。
C.社會影響因素
大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很少,在當今的社會競爭壓力下,理想主義在嚴峻的社會現實面前只能破滅。緊張的學習生活使大學生身心疲憊,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良好的大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也較好,而社會支持較差的大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也較差。更好地利用社會支持有益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人的心理發展及生活的各方面都時時刻刻與這個社會發生著緊密的聯系,人的成長離不來社會的支持(程素萍,張潮,賈建榮,2009)。
校園文化建設也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校園文化能夠陶冶大學生的情操,良好的校園環境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校園文化建設還有利于規范大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在校園建設中,宿舍管理和宿舍人際關系也同樣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和諧共處,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宿舍人際關系有利于塑造出利他、自信的人格,有利于對學習社會經驗起促進作用,有利于思想品德的修養。而不良的人際關系則會使人孤獨憂郁,甚至與人交往時產生恐懼,長期持續下去可能會引發嚴重后果,引發心理障礙。
D.其他影響因素
研究表明,運動對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運動通過緩解壓力,改善人際關系,調節情緒促進心理健康(殷恒嬋,盧敏,王新利,陳雁飛,2007)。例如剛剛失戀的大學生有可能會通過跑步的方式來減緩內心的傷痛,因為這樣可以轉移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進而可以轉移注意力,放松身心。體育運動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意識品質,緩解和消除精神壓力和心理障礙,提高大學生社會環境適應能力。但是我們也要注意保持適度的體育鍛煉(何蕊,2015)。
網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一方面,網絡豐富了大學生的信息來源,擴展了人際圈,并且使得大學生的創造性得到很好的發揮,增強了大學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過度沉迷于網絡也會危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當今社會,“低頭族”越來越多,大學生的交流方式大多是通過互聯網進行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善于與他人打交道,嚴重者會失去社交能力。沉迷于網絡游戲,網上購物,網戀也都十分危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他們會漸漸地將網絡上那個虛擬的“自己”帶進現實導致心理扭曲,嚴重者還會發展為精神分裂。
相關研究表明,個體遭遇的應激性事件影響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張晨艷,周宗奎,耿協鑫,牛更楓,2015)。這是因為應激性事件會消耗個體的心理資源,從而降低其對心理健康的保護,引發個體的負面情緒及適應問題。
除此之外,睡眠障礙也可以反映出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睡眠障礙包括睡眠不足、睡眠貪多、難以入睡等。這大多數是大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壓力、嚴峻的就業形勢、人際關系等問題造成的,這些問題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身心健康。
三.結論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遠遠低于全國青年的平均水平,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種,包括家庭影響因素、個人影響因素、社會影響因素以及其他影響因素。其他影響因素包括運動,網絡,應激性事件和睡眠障礙等。
四.思考與展望
1.注重研究方法的局限和改進
至今為止的多數調查研究的樣本不論在數量上還是結構上均存在不足,只有少數調查研究涉及多所高校的大學生,全國性的調查較為少見,這會影響結論的代表性。而且我們還應該注重量的研究方法與質的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目前大多數的研究方法仍是問卷調查,我們同樣應該注重訪談法,觀察法等方法。因此我們應該不同的測量方法綜合運用,挑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加以運用。
2.注重做發展研究和干預研究
如果能夠在研究中對同一批大學生跟蹤兩年到三年,并且能夠在過程中對被試進行干預,然后對進行干預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將會更加拓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研究。
3.注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
目前大學生對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的認識還不全面,大學生不能很好地進行情緒調節,高校應該注重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輔導,各高校都應該開設心理課程,注重大學生的心理發展。
參考文獻
[1]Millikan E,Wamboldt M.Z.,Bihun J.T.Perceptions of the Family,Personality charateristics,and adolescent internalizing symptom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2,41(12):1486-1494
[2]凌四寶,舒曼.(2003).家庭因素對大學生人格影響的調查分析.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3):91-94.
[3]曾美英,晏寧,于,盧丹蕾(2008).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心理科學.31(3):597-601.
[4]程素萍,張潮,賈建榮(2009).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7(1):35-37.
[5]殷恒嬋,盧敏,王新利,陳雁飛(2007).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體育科學.27(5):41-47.
[6]何蕊(2015).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社會體育學.22(5):187-188.
篇6
摘 要 大學生由于生理、心理、環境、學習、人際交往、就業擇業等各方面的壓力,極易產生一些心理健康問題。文章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安康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進行了比較分析與思考,以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思考了策略并提出了建議,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健康 分析與思考
一、研究目的
大學生由于生理、心理、環境、學習、人際交往、就業擇業等各方面的壓力,極易產生一些心理健康問題。近10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有10%-30%的大學生存在各種不同程度的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敵對情緒等心理健康問題。在國外,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病率也在 10%-30%。大學生作為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將來能否適應新挑戰,對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解決存在的問題已經刻不容緩。本研究從心理健康的角度,通過問卷調查、比較分析,研究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影響因素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策略,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依據。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安康學院2008級、2009級、2010級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22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與本研究相關文獻資料。
2.問卷調查法
本次研究測試采用國內外通用的Derogatis制定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安康學院220名大學生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進行SCL-90測試,性別、年級、專業不限。本次研究測試,共發出量表220份,回收214份,剔除無效答卷3份,有效答卷211份,有效回收率96%。有效答問卷中,男生168名,女生43名;獨生子女55名,非獨生子女156名;家住城鎮的有34名;家住農村的有177名。
該量表共90個項目,每一個項目均按嚴重程度分為5個等級:1=無;2=輕度;3=中度;4=相當重(對受檢查者有相當程度的影響);5=嚴重(癥狀頻度和強度十分嚴重)。它由10個因子組成,分別是身體狀況、強迫癥、人際關系、抑郁癥、焦慮癥、敵對、恐怖癥、偏執、精神病癥、其它方面。
根據Derogatis等人的研究結果,該量表各癥狀效度系數為0.77~0.99(P
3.數理統計法
將測評之后回收的資料數據先錄入Excel,再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三、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與分析
按照SCL-90,10個癥狀因子任一項≥2分則計為陽性,即有癥狀;10個癥狀因子任一項≥3分計為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礙;2≤因子分<3計為有心理障礙傾向或輕度心理障礙。
從表1可以看出,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障礙的學生人數為14名,占總人數的6.6%;可能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礙的學生比例為29.9%;有輕度心理障礙的學生為55人,占總人數的26.1%。分析不同樣本各類大學生心理障礙檢出率,得出結論:女大學生高于男大學生,非獨生子女大學生高于獨生子女大學生,家住農村大學生高于家住城鎮的大學生。
(二)大學生不同心理障礙分析
按照SCL-90,10個癥狀因子只要有一個因子的得分≥3分者,則被認為可能有中等嚴重程度的心理衛生問題。從表1可以看出,大學生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障礙問題以各因子因子分≥3,檢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序為身體狀況15.17%、強迫癥12.32%、人際關系8.53%、敵對7.11%、抑郁癥、恐怖癥各6.64%、焦慮癥5.69%;以2≤因子分
由結果可以看出:1.大學生身體素質在持續下降,體力和精力都處于各方面的壓力狀態,但對學習和生活沒有多大影響;2.少部分大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存在障礙,大部分大學生敵對、偏執心理相當嚴重,因自負而不屑交往,以自我為中心,過分的苛求別人,缺乏理解、尊重、同情;3.即將畢業大學生在抑郁癥、焦慮癥和恐怖癥方面表現居多,青年大學生缺少社會經驗,自我調節能力差,心理容量小且脆弱,因擇業中復雜的人際關系和一些用人單位對性別的要求感到恐懼和苦惱,嚴重的精神負擔就會產生心理障礙。4.在生活的瑣事方面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都處于穩定狀態,只有少數大學生有心理障礙。
(三)大學生不同性別與心理健康比較分析
大學生由于男女性別的差異,心理健康狀況也存在差異,經過SCL-90測試女大學生10項因子分均高于男大學生,說明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在強迫癥、人際關系、抑郁癥、焦慮癥和精神病癥5項癥狀因子差異居前5位,大學生不同性別心理健康差異較明顯,和男大學生相比較,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差。
(四)大學生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心理健康比較分析
大學生非獨生子女各項因子分均高于獨生子女,從而說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相比較較差,測試分析各項因子,其中強迫癥、人際關系、敵對、焦慮癥、抑郁癥5項癥狀因子的差異分別位居居前列。
(五)城鎮與農村大學生心理健康比較分析
比較分析表2結果可以看出:家住城鎮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優于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其中焦慮癥、強迫癥、偏執、人際關系、抑郁癥5項癥狀因子居于前列。因此,學校應傾向對農村大學生多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和體育健身環境。另外從小就要關注農村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應為孩子提供健康快樂的成長的環境。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的思考
(一)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深入研究
近年來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實質性研究比較缺乏,大部分還停留在對理論的簡單分析和一般經驗的總結上。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應該加大對學生個體情況進行分析的力度,來消除大學生輕度人際交往的障礙,抑郁癥以及焦慮等心理問題,來維護正常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應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常態發展
所謂常態是以人的心理能否適應環境來區分,一個人的心理能適應環境為常態。以往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從疾病的角度進行,而從常態到發展的方向研究的很少,只是探討。對處于常態的大學生,我們應從既重視常態,又重視發展的角度來探索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從常態向健康或向不健康發展的因素,以便處于常態的大學生能適當運用合理的辦法使自己的心理更健康。
五、建議
(一)用心理咨詢法在每個院系設立一個心理咨詢室,根據不同年級、專業、性別、生源地的學生個體來研究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切合實際地來開展研究;
(二)呼吁社會各界多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付諸行動,給予各方面的支援;
(三)有賴于大學生的主動意愿和積極參與,從而形成一個互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季瀏.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楊洪輝.試論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J].山東體育科技.2003:98-101.
[3] 何梅.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的信效度檢驗[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1):7.
[4] 李紅嬌.2005-2007年中國礦業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比研究[J].中國校醫.2009.23(2):178-179.
[5] 朱曉峰.體育鍛煉對緩解高校大學生焦慮心理作用[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26(10):55-57.
篇7
關鍵詞: 體育鍛煉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
一、引言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的不斷加速,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大,心理疾病呈現出“低齡化、高文化和高發病率”的傾向。
據一次全國抽樣調查顯示,22.8%的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礙或心理異常表現,其中一些人因悲觀、沮喪、抑郁、敵對等各種負面心理問題和行為而導致心理失衡。大學生心理疾患已經成為高校的常見病、多發病,不僅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還嚴重威脅著學校的安全和穩定。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高校工作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和緊迫任務。
二、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特征和相關分析
心理健康至少應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無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種積極適應與發展的心理狀態。據了解,目前全國有30000萬心理有問題的青少年,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32%;大學生有心理障礙的占16%―25.4%。而且,近年來有上升趨勢。
1.情境變異產生較強的心理壓力。
從中學到大學是人生轉折的重要時期,入學后的大學生,心理呈現“理想化”等心理特征。面對生活環境、學習條件等的變化,學生很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不適應,出現多種適應性心理問題。如生活要自己料理,學習上自主性強等特點,都易使一些大學生產生心理壓力。
2.人際關系不和諧產生的心理疑懼。
大學生有強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接近自己,成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如交際能力不夠等,大學生與人交往一旦受挫,就會導致其害怕交際,不愿與人溝通,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閉鎖心理。出現這種情況有個人原因和社會原因,也有學校教育原因,若這些心理問題不能及時調節,就可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應,嚴重的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三、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積極影響
1.體育運動能促進大學生智力發展。
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練習者必須組織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覺(觀察)、記憶、思維和想象。因此,經常參加體育運動能改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作用,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的交替轉換過程得以加強,從而改善大腦皮質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的發展,使得大腦思維想象的靈活性,協調性、反應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經常參加健身活動還能使人的本體感覺、中立感覺、觸覺和速度、高度等更為準確,從而提高腦細胞工作的耐受能力。
2.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動心理健康發展的一種動力。
體育運動與日常自然的身體活動相比,內容和形式都不盡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滿足學習運動項目的需要。比如,在足球比賽中,帶球進攻由于要了解隊員位置,注意的范圍就比較廣,既要高速帶球又要防止被對方攔截,學生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力,需要有勇敢、堅持、自制、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愉快、同情等健康向上的多種感情。而一般的心理水平根本滿足不了上述的運動學習和運動競賽需要。學生在不斷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和戰勝對手所進行的運動過程中可以使原來的心理水平慢慢得到提高,即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心理水平的矛盾可以推動心理的發展。
3.體育運動能增強大學生人際關系和諧。
體育運動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際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來越缺乏適當的社會聯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向冷漠。因此,體育運動就成為一個增進人與人接觸的最好形式。參加體育運動可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親近感,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個體忘卻工作、生活帶來的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
4.體育運動能調節大學生的情緒狀態。
體育活動能直接給人帶來愉快和喜悅,并能降低緊張與不安,從而調節人的情緒,改善心理健康。體育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強烈而又深刻,成功與失敗,進取與挫折共存,歡樂與痛苦、憂傷與憧憬相互交織,同時人的感情表現也相互感染、融合。這種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調節的發展。
5.體育運動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體育運動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和競爭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培養學生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
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狀態。
四、體育鍛煉中妨礙學生心理健康的現象
體育教育固然有對心理健康積極的一面。但由于有些教師沒有把握好尺度,致使在教學中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了極壞的影響,這是值得所有體育教師重視的。
1.輕視――對體育學困生心理健康的妨礙。
體育學困生是指完不成體育學習任務的學生,有些教師對他們的輕視甚至是發自內心的。
(1)用剝奪、疏遠、貶抑和隨意支配等方式傷害學生。
體育學困生未能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動作,有些教師就無情地剝奪他們比賽、游戲的權力,甚至挖苦、諷刺、貶低他們。
(2)經常批評,不太表揚,甚至對其成功、進步持懷疑或否定態度。
研究表明,教師對體育學困生的輕視是根深蒂固的。這種輕視以各種方式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自我評價標準受到影響。由輕視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學生自尊心與上進心會構成嚴重威脅,一方面,由于感受不到教師的“愛”,學生缺乏應有的安全感,他們往往表現出畏縮、羞澀、懦弱或強硬、執拗、反叛等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學生會形成較低的自我評價與自我期望,甚至會“破罐子破摔”,逃避學習,逃避正常的交往,習慣以異常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引起他人的注意,這種情況都是由于教師的失誤引起的。
2.過于重視――對體育尖子心理健康的妨礙。
體育尖子是最受體育教師歡迎的,但是教師對他們的要求都很高。一般認為,體育尖子生各方面都享有“特權”,得到的表揚、獎勵最多,受教師的關照也很多,按理說他們的發展應該是最寬松,然而他們同樣充滿著痛苦、焦慮與無奈。
(1)教師期望過高會使學生自我評價過高,抱負過高,一旦達不到目標,就會產生焦慮、恐懼心理。
研究表明,優秀學生比普通學生有更為嚴重的焦慮癥,而且心理激活水平比普通學生高得多。過高的心理激活水平,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均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甚至瓦解個人的組織行為,并給個體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緊張,從而有可能助長學生偏執和憂郁等心理障礙的發生。
(2)在教師的過分重視下,學生失去了自由選擇的權力,其個人的發展軌跡被扭曲和涂改。
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濃厚的體育興趣和嫻熟的動作技能往往被一些急功近利的教師利用,為了使學生出成績,教師往往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并進行強化訓練,使學生的天性被扼殺,全面發展的機會被剝奪。
五、小結與建議
1.體育鍛煉能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長,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點作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發展自身的潛能,體驗到自己的價值,并端正自我意識。
2.體育活動能讓學生樂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體,在社會生活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做到人際交往和諧。
3.體育能使學生情緒穩定,能培養學生樂觀、開朗的性格,促使學生個性發展。
4.體育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質,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5.體育鍛煉可以兼顧學生的身心,但不能自發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體育教師只有樹立全面的健康觀,擺正健身與增進心理健康的關系,并在體育課的設計、組織教學與教法等方面體現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第一版.
[2]余展飛,楊新發.現代心理衛生科學理論與實踐.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3]樊定珉.大學生心理咨詢案例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88.
[4]謝佩娜,張健忠.體育教學中妨礙學生心理健康現象的探析.中國學校體育,2003,(1).
篇8
關鍵詞:音樂欣賞 大學生 心理健康 培養 途徑
一、當代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就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而言,其整體情況是不容樂觀的,大多數學生都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情況嚴重者逐漸地形成了心理疾患。下面將簡要地歸納一下當代大學生存在主要心理問題:1.自我認識出現一定程度上的偏差現象,“現實我”和“理想我”之間、“客觀我”和“主觀我”之間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矛盾沖突。2.學習心理問題較為嚴重,某些大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自身學習目標不夠明確,缺乏自信心。3.自我情緒控制較差,情緒波動比較大,主要表現為惆悵、暴躁、抑郁、激動等各種逆反心理。4.人際交往遭遇阻礙,人際關系失調、人際關系矛盾、交際恐懼等導致某些大學生在和他人相處過程中表現出心理問題。5.戀愛心理問題,大量事實證明,大學生因為戀愛而引發的感情危機是導致他們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6.擇業求知迷茫焦慮,在畢業之際,一些大學生會產生一種對前途過度樂觀,但是只要遭遇挫折就立馬產生過大的情緒波動;有些大學生則是對未來過度擔憂,自信心嚴重不足。7.缺乏適應能力以及耐挫能力,不能較快地適應新環境,面對挫折時感到茫然無措。8.在少數的大學生當中,由于諸多主客觀原因,還會產生神經官能癥、反應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癥、自閉癥、抑郁癥等精神問題。
二、音樂欣賞對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當前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常常使用的治療方法有:認知治療法、人本主義治療法、催眠暗示治療法、精神治療法、音樂治療法等,而音樂欣賞是音樂治療法的主要途徑,它的治療過程就是促使欣賞者通過自身聽覺聆聽音樂,從中獲取對音樂美的享受、對精神的憐憫、對理性的滿足。音樂欣賞對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音樂本身就具備了最高等的感人效力,它是一種情感藝術,它能促使人產生喜、怒、哀、愁、悲、恐等情緒變化,也能促使人在剎那間心曠神怡、怡然自得??偟恼f來,音樂欣賞能夠引發大學生心理上的各種情懷。2.音樂能夠最直接、最快速、最深刻地影響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在《樂論》中荀子曾這樣說道:“夫聲樂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柏拉圖也曾說道:“音樂具有最強烈的力量,它能夠滲透到心靈深處,若教育方式適宜,那么它必將被用來浸潤心靈?!贝罅渴聦嵰沧C明,欣賞音樂能夠促使人的情感強度以及情感產生前進的時間延伸獲得調整平衡,進而讓人們維持身心愉悅、精神和諧、心境美妙的狀態。動人的音樂、輕松的旋律、悅耳的節奏、多彩的音色能夠有效地調節人們興奮和抑郁的心理,能夠減少精神的消耗量,能夠恢復身心的倦意,能夠平緩不平衡的心理等。
三、利用音樂欣賞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徑
(一)開設音樂欣賞課程,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心理調試
1.學習并掌握音樂的有關知識,比如旋律、節奏、主題、音階等,當然學習這些知識并不是讓學生對音樂進行理性的分析,而是通過熟悉音樂知識來更好地欣賞感受音樂美。2.了解音樂創作的相關背景,比如音樂產生的歷史年代、所屬流派、作曲家生活經歷、創作特征等等,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音樂的內涵美。3.應用綜合全面體驗欣賞方式來調試心理,比如對純音樂的欣賞,首先讓學生對音樂作品有個初步印象,從中獲得音樂審美的愉悅,與此同時將注意力放在體驗音樂內涵之上,在體驗了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內涵之后,還應該發揮想象在大腦里呈現出音樂所要表現的意境。概括說來,大學生就應該主動地調動全部心理功能,著力綜合而全面地體驗欣賞音樂之美。4.通過欣賞那些具備了崇高意境的音樂,培養大學生對真善美的喜愛之情。
(二)欣賞具備各種情感的音樂作品,平衡大學生心理,協調大學生情感
1.柔情浪漫的音樂,速度、節奏較為平緩,旋律一般都較為舒緩、輕松,起伏較小,調性平和,力度較弱且變化較小,會使人產生一種寧靜而安全的感受,能夠發揮鎮靜松弛的效果,讓人平靜心靈,沉著冷靜地對待一切。2.明快興奮的音樂,速度中快、快速,旋律往往明快,節奏活潑,調性明朗,力度中等,這種音樂能夠消除人們心理的抑制情緒,讓人脫離寂寞心境。3.低沉、憂傷的音樂,有時也具有強大的處理效果,能夠幫助欣賞著將心里的抑郁外泄。
(三)課外輔助式的音樂欣賞方式
1.現場音樂會,現場音樂會能夠讓欣賞著與表演者直接接觸,進而為欣賞著提供了審美行為的真實環境,能夠讓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更為全面,更為真實,情感的交流更為自然,更為直接。2.以電聲為傳媒,電臺、電視、網絡等媒介傳播的音樂節目都是經過精心加工、藝術設計的,有效地提升了音樂作品的審美價值,學生通過欣賞這些音樂節目能夠在審美活動中維持清醒的審美態度。
結語
總而言之,音樂欣賞能夠有效地幫助大學生發現真正的自我,了解真正的自我,發展真正的自我,進而達到心理調試的效果。本文首先簡要地分析了當代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然后解析了音樂欣賞對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最后探討了利用音樂欣賞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徑,以此希望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
參考文獻:
[1]喻方.音樂欣賞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
[2]喻方.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
[3]卞小藝.論音樂欣賞與大學生心理健康[J]
篇9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知識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重要的建設者,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大學生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這便要求大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可以適應社會的壓力和在社會中遇到的挫折,但是當代大學生往往因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問題,阻礙了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現實情況與自我預期不相符造成消極心理
現代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處于學校及家長的保護下,對一些事情的認識不正確,往往不是過于積極便是過于消極,對事情沒有一個界定,處于兩極之間。大學生對自己的大學生活充滿幻想,這些幻想往往是過于美好且不符合實際的。當大學生真正開始大學生活時,便察覺到大學的現實生活和自己所想的完全不一樣,這樣的想象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使大學生不能更好地適應,從而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
2.挫折產生抑郁,有自殺傾向,抗壓性差
生活往往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學生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處于家長的寵愛下,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當面對這些挫折時,大學生會產生焦慮、自我懷疑甚至自我放棄,采取一些過激的行動。
3.互聯網的自由使大學生沉迷網絡
當代大學生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對大學生來說充滿了誘惑,網絡環境是自由的,大學生可以把在生活中遇到的苦悶通過暴力游戲和對別人的惡意攻擊抒發出來,隨著這種習慣的逐漸形成,大學生會把生活和網絡環境相混淆,從而做出一些自毀前程的事情。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現方式
1.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實踐
大學生對社會認識不深,社會閱歷不豐富,心理承受能力較輕。為了改變大學生這種現狀,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學校要聯合家長鼓勵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讓大學生走出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在新環境中體會挫折,增加對社會規則的認識。如,鼓勵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內打工、勤工儉學,通過勤工儉學讓大學生拋開學生的身份,以一個社會人的身份體會社會中的酸甜苦辣。
2.豐富教師資源建立術業有專攻的教師團隊
現今大學教師體系中,心理相關專業的教師較少,往往是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后,教師并不能及時發現,從而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學校要豐富教師資源,通過校園招聘、社會招聘或定向培養等多種方式,在大學校園中引進具有心理學知識的教師,做到術業有專攻。同時,要對普通的授課教師進行心理學方面的培訓,如,對教師開展心理知識講座或是開展關于心理健康的研討會。普通的授課教師同學生接觸的時間較長,為使教師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便需要授課教師擁有健康的心理,教師在教師生涯中也會遇到許多問題和挫折,有時也會產生心理問題。其次,學校要構建綜合性互補的教師體系,通過將專業性教師同普通教師的教學活動相重合,讓教師之間有話題可談,增加教師之間的熟悉感,當教師授課時察覺到某些學生的異樣時,可以與專業教師進行探討,及時獲得解決的意見、建議。
3.針對大學生普及心理知識
學校要通過各種手段向大學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識。首先,學??梢园汛髮W生心理衛生健康以及心理學等課程引入學科體系中,通過把以上課程設置成大學生的必修課,使大學生了解維護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方法。在進行心理健康課程的授課時,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知識,了解心理健康的具體操作方法。如,在針對大一新生的期望與現實不符的問題上,授課內容主要應包括人際交往、自我探索、情緒表達與控制、網絡運用、團結協作等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對學生進行課堂訓練,讓學生在課堂訓練及不同角色的扮演中體會到新的感受,并將感受到的貫徹到自己的大學生活中。其次,要重視大學中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社團組織,學校要積極支持這些社團的各項活動,因為這些社團組織中的成員都是在校大學生,大學生對這一群體是充分了解的,這些組織進行的活動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可以規避大學生群體中的一些敏感問題。
總之,當代大學生中仍存在許多心理方面的問題,但是我相信,隨著學校的重視以及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定會使大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衛生習慣,最終實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音樂教學;音樂賞析能力;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307-02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由于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多,特別是個體心理活動的內在特性的差異性,其健康與亞健康、不健康的心理不容易界定和判斷,這導致開展心理健康的預防、維護和治療十分困難。大學生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人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專業知識教育那樣,單純通過教師的傳授就能奏效,而需要將工作滲透到學生的各個空間,通過多種方式來進行。大學生心理活動的內在特性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對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并發揮其自身的心理調節作用。而音樂教學的作用就此顯現。
音樂教學的實踐,能提高學生感性體驗和理性認知。音樂作品在欣賞的過程中嘗試采取探討、啟發、引導的方式,盡量調動學生運用這些知識,建立他們思維上的自我意識和積極性,并適時地予以鼓勵和指導,使學生在得到音樂知識的同時,又獲得音樂欣賞的初步技能和感性體驗。從而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心里認知,促進大學生心里健康發展。而本文之所以研究這一課題,就是因為現今的大學生大部分都面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
首先,大學時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心理發展進入相對活躍的狀態。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在面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問題上,容易產生許多尷尬,如果這些沖突和矛盾得不到有效疏導,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取勝,被家長的過度保護,加之學校的應試教育,致使當代大學生們普遍缺乏生活經歷、意志薄弱,在面對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的挫折時,經常使他們難以承受,致出現心理疾病。
其次,中國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種這情況也會在青年學生中引發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變故、習成績不佳、友失敗等,這些使得大學生在短時間內產生時間大量緊迫感和壓力感;而且,隨著對生活目標選擇機會的增加,難以兼顧的矛盾更加劇了內心的沖突,使得社會變革所給當代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更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
另外與中學時期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對于平時習慣依靠父母的人來說,進入大學后,日常生活全要自理,也會對他們產生精神壓力。同時,大學生跨進大學,面對周圍各不相同人,忽然間由原來中學時間親密無間的同學,變成一些陌生人,這對于大學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會產生孤獨感。
那么,面對這些或輕或重的心理疾病,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或者說,有什么解決的方法呢?我認為,面對當代的大學生,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適當的增加音樂教學在他們教學計劃中的比重。因為增加音樂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們的音樂審美心理,而音樂審美能力高的人,自然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審美心理能力的高低與欣賞者是否能獲得深刻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愉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通過研究它們形成的特點及規律,我們可以獲得很多關于音樂欣賞教學的啟發,從而設計出更加適合當代大學生的音樂教學方案,更好的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如根據審美注意形成的條件,在選擇欣賞材料時應注意音樂作品相對于學生的冗余度,冗余度適中的作品最能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力;又如根據靈感能有效地幫助欣賞者獲得更為直觀的審美體驗,教師在欣賞課堂上可以適當地采用音畫結合等方式,將聽覺轉化為視覺體驗,促進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音樂教學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即“豐富情感體驗”和“注重情感體驗”的要求。體驗是個體在接觸實物或實踐活動中對其原貌的一種真切感受,它往往是點燃靈感火花、導入深層認識、實現發明創造的源泉。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是實現審美體驗價值的最佳載體。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條件,留給學生自由的空間,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使學生通過切身體驗激感,學習音樂文化知識,并在自己的體驗中嘗試創造。這樣,讓學生主動的產生了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讓他們產生了精神寄托。最關鍵的,是通過音樂藝術的影響,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健康的心理環境。
下面,我就簡單說說在具體教學中,可以運用的方式:(1)在音樂教學時,幫助學生了解音樂語言的特殊性;(2)在音樂教學時,幫助學生了了解音樂語言中豐富的表情性以及音樂具有的模仿性、象征性與暗示性的特征等;(3)在音樂教學中,結合不同樂曲講解音樂的曲式結構與音樂的組織手段、樂器性能及表現力;(4)在音樂教學中,從音樂的形式與傳統的繼承關系、音樂的風格、精神特征及音樂與姊妹藝術之間的聯系等方面講解;(5)用比較鑒賞的方法進行分析討論。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將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灌輸”給學生。但也要注意,音樂欣賞中只有發散性思維是片面的,必須輔以集合性思維,才能完成從感性欣賞到理性欣賞的全過程,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創造性思維。學生通過學習音樂的內部結構與它所表達的相關內容,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追求作曲家所表達的一種對世界的認識與深刻“體驗”,探求音樂所表達的“意義”,提高審美意識與精神境界,從而追求音樂中所表達的人類對理想的憧憬及人生的奮斗與犧牲精神。最終達到幫助學生建立健康心理環境的目的。
其實,參與音樂的實踐的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并提高團隊精神。音樂活動通過表演來進行,就是審美活動最生動的方式,也是人們交流內心感情的機會和渠道。在教學中,讓學生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動方式參與音樂欣賞,可使學生下意識地從聽覺上注意音樂、熟悉音樂,最終通過實踐來驗證自己的體驗。同時,也增加了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也有助于排解部分學生身心的孤獨。
總的來說,音樂欣賞教育不單純是感官的和情感的愉悅,還必須實現精神的升華和理性的領悟,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輔以邏輯思維,使感官欣賞能上升到理性欣賞,使生動形象的感性體驗與準確深刻的理性認知完美地結合,以實現審美心理活動的完善和飛躍。參與音樂活動不僅能使審美更加生動,同時能增加人們交流內心感情的機會和渠道,特別是多聲部訓練還是培養學生合作與協調能力的有效途徑,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好的音樂能讓人感動,美的音樂能讓人陶醉,有朝氣的音樂能讓人挺拔奮進,傷感的音樂能讓人流淚,思鄉的音樂能讓人想家、思緒萬千……音樂欣賞與表演過程就是這樣一種短暫而美好的自我體驗。這種體驗導致人格發展的飛躍,讓學生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愛、體會愛、學會愛,感受自我的力量,超越自卑與痛苦,最終達到人格的完善,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