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與稅收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09-12 17:18: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財政與稅收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國有企業在社會主義經濟下不斷發展,在經濟建設中經歷考驗。國家相關政策對國有企業的工作有很大的影響。目前國家對財政稅收政策進行改革,這對國有企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本文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
國家財政;改革;國有企業;發展研究
國家財政稅收政策對國有企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目前國家財政部門對稅收政策進行調控。國有企業應對相關政策進行研究分析,調整企業內部發展戰略,以便適應新的財政稅收政策,從而促進企業發展。
一、國家財政稅收政策目前存在的問題
1.稅收體制
我國財政收入在總GDP中占的比重較小,期間采取了一定措施提高國家財政收入的比重,但并未取得顯著的效果。影響財政稅收的原因有很多種,而糧食價格是一個重要因素。由于特殊原因,國家對糧食價格進行有效控制,糧食價格的高低決定了糧食產值創造的相關稅收。另外證券交易對整個財政市場也有較大的影響。股票交易市場具有不穩定性,在交易的過程中創造的相關稅費不斷變化,難以調控。行政收費項目的增多也對國家稅收造成影響,政府職能部門進行控制有一定的難度。
2.國家財政稅收的調控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
國家財政稅收的調控對社會經濟有著一定的影響。合理的財政稅收政策對政府的招商引資起著良好的作用。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著國家財政稅收工作,不同的區域以及不同的經濟環境都影響著整體的財政稅收。一些特殊區域在經濟和行政方面有著獨特的管理方式。經濟發展呈現出良好的增長態勢,良好的經濟環境創造了更多的稅收,而將稅收比例適當下調有助于該地區經濟的更好發展。國家進行財政稅收的改革也是希望創造更好的經濟環境,促進國有企業做大做強。
二、國家財政稅收政策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聯
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中的頂梁柱,實力雄厚,貢獻了大量的GDP。國有企業的運營受國家財政稅收政策的影響較大。國有企業有著獨特的經營模式,機制、組織結構,以及內部管理存在一些問題。由于特殊原因,歷史遺留問題沒有被妥善解決,造成國有企業經濟出現衰退現象。設備沒有及時更新,新產品的研發工作也停滯不前,加上市場經濟環境瞬息萬變,國有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國家應采取相關措施解決這一問題,重點是通過對財政稅收政策的調控來促進國有企業發展。
1.國有企業遇到的發展困境
國有企業對市場的敏感程度不夠。我國工業經濟水平停滯不前,甚至出現負增長趨勢。國有企業與其他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國有企業是國家的根本,為國家發展建設作了突出貢獻。由于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全球經濟化的到來,各類企業百花齊放、不斷發展。為了讓國有企業在這一發展大潮中保證主體地位,國家應通過財政稅收政策的改革來為國有企業注入新的活力。國有企業目前的經營模式相對老舊,體質僵硬,變通過程中也存在一定難度,這就對自身實力和經濟運行能力帶來了一定的削弱。
2.國家財政稅收改革對國有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國家財政稅收政策的改革為國有企業提供了一個更加健康的發展環境改革,對企業的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推動了國有企業的經濟建設,掃清了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經濟障礙。這對國有企業的投資以及發展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好的國家財政稅收政策促進了國有企業經濟的復蘇,幫助國有企業擺脫了目前的尷尬境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國有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嘗試與實踐,財政稅收政策的改革讓國有企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鞏固了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3.國有企業對國家財政稅收政策的影響
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衰退現象,經濟的壓力以及發展方向的錯誤加大了國有企業的負擔,這使得國有企業的發展呈現負增長的趨勢。國有企業的經濟建設受阻會影響國家的財政稅收。國家財政稅收政策的改革為國有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呼吸空間,有助于國有企業更快地實現發展目標。同時,國家財政稅收政策的改革為國有企業提供更加合適的生長環境,有助于國有企業重整旗鼓,在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這也創造了更多的財政收入,對政策改革提供了更多的資金支持。另外國家財政稅收的改革對國有企業下崗工人的合理安置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國有企業通常采用以人為本的原則進行企業管理,使用合理的手段解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而更好的財政稅收政策讓國有企業擁有更多的資金對下崗職工進行安置,加強了國有企業內部的凝聚力,提高了創新水平。這就使整個國有企業上下一心,更加增強了自身的經濟實力。
4.國家財政稅收政策改革為國有企業帶來的好處
國有企業在發展中面臨資金匱乏的問題,造成發展遲緩的現象,最終導致了內憂外患的格局。財政稅收政策的改革為國有企業打破了這一格局,使國有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擺脫外部環境帶來的壓力,獲得喘息空間。消除傳統格局帶來的發展溝壑,幫助國有企業通過資金的流入解決內部問題,為戰略框架的構建提供輔助作用。加強國有企業的財政管理結構,促進國有企業的良性發展。
三、結束語
根據國有企業發展現狀,國家對財政稅收政策進行合理調控。根據相關數據,國有企業在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國家財政稅收政策的改革促進了國有企業的發展,國有企業也要在政策的扶持下積極變革,主動適應政策,把握機遇,從而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徐超.國家財政稅收政策改革對國企經濟發展的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11,22:1.
[2]張弘力.國家財政稅收政策改革對國企經濟發展的策略[D].東北財經大學,2002.
篇2
【關鍵詞】財政支出 稅收 長期 經濟增長
一、財政支出與稅收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我國的財政制度與稅收制度也在不斷調整,在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下,我國財政總收支呈現高速的增長狀況,盡管我國財政呈現增長趨勢,但這種持續增長盡是翹尾因素下的表象,其財政狀況并不樂觀,與往年財政收入相比,其增長率是有所下降的。從實施分稅制之后,我國的稅收收入不斷上漲,如我國在2012年稅收的總收入為10萬億元以上,同比增長率為12.1%,增長速度略有回落,從季度上來看,稅收呈現前高后低與逐步回落的趨勢,并在第四季度有所回升,出現經濟增速回落,主要是由于經濟增長步伐放緩,減稅政策與企業效益增長下滑所致。在經濟體制下,我國稅收制度不斷完善,社會經濟發展較快,其宏觀稅負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有效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但從我國長期的濟增長來看,財政支出、稅收與經濟增長方面還存在一定不協調性,需要通過模型建立,對我國的財政支出、稅收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協整分析,以有效調控我國的宏觀經濟發展方向,促進經濟的長期持續發展。
二、財政支出、稅收和長期經濟增長的關系
(1)合理選擇數據與變量。為有效分析我國財政支出、稅收及經濟增長間的關系,可選擇僅20年的GDP、稅收收入與財政支出數據,運用對數化處理方式,將異方差及波動大的數據進行剔除,其數據全部來自我國的統計年鑒,在經濟生活當中,時間序列是個隨機游走過程,為防止虛假回歸,要對時間序列當中的數據進行根檢驗,并依據AIC準則試試自動判斷,稅收、財政支出及GDP的統計值,要比顯著水平臨界值更為明顯,可說明稅收、財政支出與GDP為非平穩的序列,通過階差后,稅收序列在10%水平下是平穩的,而財政支出與GDP分別在1%水平下才是平穩的,在稅收、財政支出與GDP間存在協整關系,運用協整模型對其關系進行分析,協整模型當中,恰當外生變量的引進,對其結果具有顯著影響,外生變量選擇的時候,要注意與經濟實際及經濟學原理的相符性。隨著我國分稅制改革,稅收由下降向平穩上升轉變,其趨勢線也發生了顯著變化,運用協整模型與VAR模型時,可適當加入虛擬變量,并對模型最優滯后階數進行確定,一般先選擇最大的滯后階數3,再由三階降到一階,通過協整檢驗,對沒有約束的VAR模型給予協整約束,通過選擇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是2,而協整檢驗之后的VAR模型所確定滯后期是1,協整檢驗結果表明,當位于5%水平后,變量間會有協整關系,這也說明時間序列GDP、財政支出與稅收間具有強大的長期穩定關系。
(2)財政支出、稅收及經濟增長關系分析。運用協整檢驗的結果得知,我國的稅收、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間含有長期穩定關系,財政支出及稅收均會引發經濟增長率的改變,但經濟增長率發生變化,并不一定會引發財政支出及收稅變化,處于滯后階數1期時,政府的財政支出及稅收增長,會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長期來看,財政支出、稅收及經濟增長間呈現出正相關,運用VAR模型分析,我國的稅收變化,受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影響并不是很顯著,其中,財政支出與稅收收入間的系數是負的,且負數絕對值比較大,表明模型長期的均衡關系是可靠的。由于我國稅收方面各因素變動比較大,因原來計劃體制原因,稅收計劃中的基數法造成了稅收及經濟關系的割裂,稅制改革之后,經濟稅源得到改變,我國對稅率也作出很大調整,對稅收收入造成了較大影響,在我國稅收中,時常存在騙稅與偷稅等狀況,致使稅收收入出現大量流失狀況,加強稅收征管可有效影響稅收的收入。政府投資項目方面,大多是基礎性的設施建設,周期長,大量建筑設施投資,在短時間里,有些地區的財政支出,就會表現出財政支出在稅收上的低依賴性,而是非稅收的收入對其經濟增長與財政收支平衡發揮了巨大作用,這容易形成宏觀稅負問題,要實現長期的經濟增長,需要對稅收與財政支出進行平衡,讓三者間相互作用,以促進經濟發展。
三、加強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建議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完善,財政支出與稅收制度不斷得到改善,從長期來看,我國經濟任務的關鍵在于加強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合理調整第一二三產業比例,把我國第一產業中的農業,應由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并加強第三產業比重,對高新技術產業進行有選擇發展,響應黨的十精神號召,加強傳統產業改造,培育具有競爭力的高附加龍頭企業,以提高我國經濟的增長質量,讓稅收和經濟實現同步增長。對非稅收收入進行規范,減少非稅收的收入,加強經濟的宏觀調控,對財政收入進行優化,加強稅收的征管制,完善相關的納稅申報機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稅收的網絡信息建設,以完善稅源的監控制度,做好納稅及稅源監督檢查,降低稅收資金的流失。尤其是全球經濟衰退時期,我國經濟增長已出現回落,為確保我國經濟良好持續增長,對經濟的下行區間,可選擇加大政策支出及減少稅負的策略,雖然財政支出具有其自主性,因財政體系具有持續性,可對財政支出加大及稅負減少方法進行優化組合,以實現我國經濟良好的持續增長。
隨著經濟體制深入改革,我國的財政及稅收制度也在不斷調整完善,通過VAR模型分析,稅收、財政支出及長期的經濟增長間具有穩定的均衡關系,在短期里,經濟增長對稅收及財政支出影響不顯著,而稅收及財政支出受經濟增長影響較大,特別是從長期來看,加強稅收、財政及經濟方式的改善,可有效提高我國經濟的運行質量。
參考文獻:
篇3
摘 要 以往觀念所認知的財政稅收體制下,企業、事業財務體制是整個體制的核心基礎,預算體制是主力和關鍵,稅收體制、投資體制等環節在財政稅收體制中負責著收入、支出方面問題的具體解決。迄今為止,我國的財政稅收體制一共經歷過四次較大規模的改革,本文通過對我國財政稅收體制的全面分析,試圖為我國財政稅收改革的方向進行一次初步的探究。
關鍵詞 財政稅收 體制改革 分析
財政和稅收體制是對政府與經濟實體、中央與地方這大主要部分的經濟關系的最終反映形式。與此同時,該體制還影響著政府機構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的理財權限以及關注重點和采取何種手段進行相應調控。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國各方面的改革正在以更加深入和科學的方向如火如荼的展開,而在改革的大局中,財政稅收制度的改革無疑是最為重要的部分。
一、我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情況介紹
我國財政稅收體制一共經歷過四次改革。第一次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正在有序的開展,農村改革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時,我國政府積極將財政分配作為體制改革的關鍵部分,進行了初次的財政稅收改革。本次改革的基本內容是充分給與地方財政權限,轉變以往“收支掛鉤,總額分成,一年一變”的財政體制,對中央財政以及地方財政的收支權限嚴格依照經濟管理過程中的相應體質關系進行明確劃分。本次改革標志著傳統的體制開始有了松動,新的財政稅收體制正逐步的形成。第二次財政稅收改革是在1985年,中央政府決定依照不同稅種以及企業具體隸屬關系的不同,進行中央與地方共享收入以及固定收入的確定。本次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然而就實質上來講,依然沒有擺脫財政包干的影子。第三次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是在1988年,中央政府依據不同地方的財政收入不同,選擇了財政比重相對較大的17個試驗點,進行地方包干,這標志著包干制進入到了發展的黃金時段。國家的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資金運作措施、財務制度以及事業單位的管理方法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觀,然而企業的活力發揮程度依然受到制約、個別地方充分建設以及不科學的投資方式屢見不鮮,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依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基于此1994年,在經過學術界的充分研討以及具體負責部門對工作情況的全面研究總結下,我國迎來了第四次的財政稅收體制改革。本次改革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對中央政府以及地方部門財政支出的范圍進行重新確認、依照不同的稅種對中央財政以及地方財政的收入進行劃定、積極運行中央對地方進行稅收退還的既定方案。第四次改革以高瞻遠矚的視野以及敢于創新的理念充分調動了地方對效益、收益的積極性,地方政府紛紛采取相應措施尋找促進經濟增長的增長點、行政機關與企業的關系開始步入正軌、地方與中央的財力分配也日趨規范,我國的財政稅收體制已經逐步的走上正軌。
二、我國財政稅收體制的改革方向
隨著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分稅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已經成為我國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為實現財政稅收模式與現今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局面,財政稅收體制應當具有以下功能:(一)必須創造公平、公正的外部市場環境為企業生產經營的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外部保障,是企業自在充分發揮的同時,國家對宏觀經濟的掌控能力不應因此而受到制約。(二)政府職能應當理順、理好。實現中央與地方之間、地方與地方之間成熟、科學的財政處理權限以及事權協調一致的處理方法,確保級別不同的政府能夠對自身的職責進行忠實踐行。(三)對現行經濟體制下的財政資金籌措與使用上建立起規范合理的制度,通過對社會各界積極性的有效調動,在初次分配以及再分配的調解下,建立起資金籌集、使用的合理方案,確保國民經濟能夠在正確的道路上健康發展。
要實現以上目標,必須采用以分稅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具體來說,就是一招稅種來源的不同,將其分為國稅以及地方稅,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應該依據相關法律規定,在具體稅額交付時,不僅要向中央上繳國稅,也需要向地方機關交納一定數額的地方稅。通過這樣的稅收方式,級別不同的政府便可以依據自身收繳的稅額進行合理規劃,安排相應的支出,從而實現對地方發展的有效規劃,中央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做的便是牢牢地把握住對轉移支付的掌控能力。該種財政稅收體制的亮點便是:(一)將稅種作為中央與地方財政收入的依據,地方與中央實現了地位平等的實際效果。(二)中央機關與地方政府可以使用不同的手段對經濟的總體運行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控,并能有效的對國有資產的管理體制進行有效改善。(三)中央與對方政府的事權有了明確的劃分,不同級別的財政支出狀況得到了進一步的核定,這能夠有效的降低地方的負擔,同時確保中央機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以分稅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體制不僅實現了中央與地方權利的有效劃分,更保證了企業在具體經營過程中不在只將稅款交付給具體負責主管的單位,有效地消解了政府對個別企業的政策關照,為自由競爭創造了客觀條件。同時,該財政稅收體制也在對中央機構以及地方政府之間的財力分配關系上進行了有效地干預,為保障不同級別政府部門之間真正的推行分級財政的實現,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可以說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化發展的大環境下,該種體制是確保經濟發展與政府職能有效轉變的重要支撐。
三、結語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各方面的改革正在以如火如荼的形式開展著,為順利的完成改革,保障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本文對我國財政稅收體制的改革進行了一次全面、系統的分析,在對今后財政稅收體制重點改革方向的分析上,建議分稅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手段,希望為相關學者進行研究提供有益的智力支持。
參考資料:
[1]程侃.財政分權、地方公共服務支出與收入差距.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4):126-127.
[2]劉曄.頂層設計與深化公共財政制度改革.財政研究.2013(03):163-165.
篇4
關鍵詞:分稅制;事權;財權;轉移支付
一、分稅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內容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將現行的財政包干制改為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基礎上的分稅制。1993年12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決定自1994年起,改財政包干制為分稅制,在科學界定財政收支范圍的基礎上,合理劃分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分配關系。分稅制改革旨在強化稅收征管,堵塞財政收入漏洞,保證國家財政收入尤其是中央財政收入的穩步增長。具體內容包括:按照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權,劃分各級財政的支出范圍;根據事權與財權相結合的原則,按稅種劃分中央與地方的收入;按基數確定中央對地方的返還數額;原體制的中央補助、地方上解仍按不同體制類型處理。
二、分稅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績
分稅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財政包干體制的否定,使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狀態:公開的利益關系,制度化的獲取利益規則”。具體而言,分稅制改革取得的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確立了中央財政的主導地位
中央財政主導地位的確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中央財政收入占財政收入總額比重的提高。分稅制改革通過保證中央政府在財政收入及其增長中的優勢地位,使中央財政收入占財政收入總額的比重由1993年的22.0%升至1994年的55.7%,地方財政收入占財政收入總額的比重則相應地由1993年的78.0%降至1994年的44.3%。二是確立國家稅務系統的主導地位。分稅制改革前,中央政府直接組織的稅收比重較小。大部分稅收由直屬地方政府的稅務部門征收,再按承包數上解中央,形成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分稅制改革后,中央政府設立國家稅務總局,省級及省級以下稅務機構分設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國家稅務總局對國家稅務局實行垂直領導,并協同省級政府對省級地方稅務局實行雙重領導。稅收由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分別征收。國家稅務局負責征收中央稅和共享稅,再將共享稅中屬于地方的部分和稅收總額增長的分成部分返還給地方。在稅收返還過程中,國家稅務局征收的消費稅和增值稅的75%,是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實施稅收返還的資金來源。分稅制改革改變了以往先由地方征收再上解中央、中央財政支出依靠地方上解的局面,形成了先由中央征收再返還地方、國家稅務系統在全國稅收征收體系中占主導地位的局面。隨著對稅收征管的有效控制及獲得更多的收入用于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中央政府在使用稅收和支出政策實現穩定與地區間均衡發展的目標上贏得了更多的主動權。
(二)促進了國家財政收入的合理增長
盡管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而言,本級政府組織的財政收入并不等于該級政府實際可支配的收入,但分稅制改革加強了各級政府組織的收入與實際可支配收入之間的聯系。對地方政府而言,在上交數額和返還比例一定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組織的財政收入越多,可支配的財政收入也就越多。這樣,地方政府擺脫了“鞭打快牛”的顧慮,避免了財政包干體制下因不滿分成比例而產生的消極征收現象。對中央政府而言,除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稅收返還外,中央政府組織的財政收入越多,可支配的財政收入也就越多。同時,分稅制還通過稅種劃分穩定了中央與地方各自的收入來源,從制度上促進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強稅收征管、增加財政收入的積極性,實現了財政收入的穩步增長。
(三)統一了全國的財政分配關系
分稅制改革前,我國財政分配關系從來就不是單一形式,尤其是1988年以來,六種財政分配關系并存,收支基數和分配比例形式多樣,既不規范也不公平。分稅制改革通過清晰的稅種劃分,統一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配關系,使各地能在同一制度下進行規范公平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稅收征收過程中扭曲的激勵因素,并簡化了財政分配程序,使財政分配制度趨向透明化。
(四)限制了地方保護主義的財政動因
實行分稅制后,取消了地方政府與企業簽訂稅收合同的做法,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將按稅種而不是行政隸屬關系劃分收入范圍,使企業稅收負擔不因是否有承包合同而不同,不因有什么樣的承包合同而不同,也不因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而有所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切斷了地方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財政聯系,限制了地方政府進行市場封鎖、地方保護的財政動因。
三、分稅制改革遺留的問題
分稅制改革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遺留了諸多難題。實際上,分稅制改革并非徹底否定并取代財政包干制,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財政包干制的痕跡,這使分稅制形似“舊的財政包干制的補充”。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中央與地方事權和財政支出劃分不明確
縱觀各國分稅制建立與發展的歷史,大致遵循了類似的邏輯:在界定中央與地方事權范圍的基礎上,劃分財政支出范圍;據此劃分稅種,形成各自的收入;再根據需要進行均等化或具有特定政策意圖的轉移支付。可見,事權的明確劃分是理順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的前提性基礎。1994年我國分稅制改革是在克服中央財政困難、改進中央與地方財力分配狀況的指導思想下進行的。在事權劃分上,分稅制改革并沒有解決中央與地方事權如何界定及如何劃分的問題,而是繼續延用原有的模式。這是我國難以形成規范的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的最根本的原因,也使得分稅制改革在持續推進的過程中遇到了基礎性的障礙。中央與地方事權和財政支出劃分不明確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政府越位或缺位、中央與地方職責不清。
(二)中央與地方事權和財權劃分不匹配
中央與地方事權和財權劃分不匹配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央政府事權與財權劃分不匹配。二是地方政府事權與財權劃分不匹配。由于分稅制改革并未明確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劃分,財權的劃分也不可能建立在科學合理的事權劃分的基礎上,而是往往以簡單的行政手段,將稅收按一定比例劃分,事權與財權劃分不匹配在所難免。由于財權劃分的主導權集中于中央政府,同時,中央政府基于宏觀調控的考慮,往往集中財權并下放事權,這樣,中央政府事權與財權劃分不匹配主要體現為收大于支,而地方政府事權與財權劃分不匹配則主要體現為支大于收,地方財政收支不平衡加劇。以地方政府為基點,中央與地方事權和財權劃分的不匹配具體體現在:地方財政收入不能滿足財政支出的需要,地方稅權不能滿足稅收收入調整的需要,地方預算外資金不能滿足預算管理的需要,地方制度外資金不能滿足財政管理的需要。
(三)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不規范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權,地方政府征收的絕大多數收入都要上解中央政府,全部支出均由中央政府決定。這樣,在高度集權的條件下,是無所謂轉移支付的。嚴格意義上的轉移支付,是1995年推行的過渡期轉移支付。但實際上,1994年分稅制改革延續的稅收返還、專項補助、體制補助(或上解)、結算補助也扮演著轉移支付的角色。其中,稅收返還、體制補助(或上解)、結算補助堅持以來源地為基礎劃分稅收的原則,扮演著彌補財力缺口的角色;而專項補助則扮演著體現中央政府政策意圖的角色。轉移支付的首要目標是實現各地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均等化的目標對我國而言尤為重要。這是因為,“有些國家(如美國)人口的高度流動性確實大大縮小了地區差別,從而削弱了均等化轉移支付的作用。但我國的情況完全不同,經濟因素、制度因素、交通因素、地理與氣候因素乃至歷史文化因素,使人口的自由流動受到許多限制,而越是缺乏流動性,均等化轉移支付越重要”。然而,目前存在的稅收返還、體制補助(或上解)、結算補助顯然與均等化目標相差甚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不規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轉移支付結構不合理。一般性轉移支付新舊體制并存、形式繁多,難以實現縱向和橫向均衡,而規范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則因規模較小難以實現均等化的目標;專項轉移支付適用范圍廣、重點不突出、資金分配的透明度和規范性較差,不利于實現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權責明確,也不利于中央政府特定政策目標的實現。(2)轉移支付分配方法不規范。我國現行的一般性轉移支付體系,除過渡期轉移支付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統一的公式化分配外,多采用基數法,確切地說,是承認既得利益基數法。基數法是指不考慮各地財政收入能力和財政支出需要的差異,以前一年的實際執行數或前兩年的平均數作為基數,即確定本年度財政收支的主要指標,進行存量不動、增量調整的分配。基數法不但不能緩解長期以來各地區財力不均的狀況,反而加劇了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專項補助的分配缺乏明確的目標,缺乏科學公正的事權依據和標準,缺乏周密的論證和客觀的評審,支出透明度差,隨意性大。
篇5
【關鍵詞】財政稅收工作;存在的問題;淺析
0 引言
我國正處在社會初級階段,而且這個階段所持續的時間必將是很長的。當前我國最重視的是如何提高生產力、如何解放生產力的問題,并要求一切工作都需圍繞經濟建設而執行。任何國家的任何經濟工作,都需要國家財政稅收的支持。財政稅收渠道不通暢,那么國家經濟建設必然會受到堵塞。而財政稅收渠道是否暢通,這必然關系到財政稅收的工作的完善與否。
1 財政稅收的概念及作用
稅收,是政府以法律規定為基礎,向個體、法人無償的征收財物的行為。收稅的目的旨在于政府為公共服務、公共設施的建設提供資金源頭,將取之于民的財物用之于民。
財政收入是財政稅收的主要目的,指的是政府以稅收作為向社會活動征收利益的手段。也就是說,政府以印花稅、屠宰稅、筵席稅、證券交易稅等各個稅種作為征稅根本,向征收對象征收勞務收入、收益、財產所有……
財政稅收是對經濟收入進行宏觀調控,是調控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由于政策和地域條件的種種原因,中國民眾很大程度存在著收支嚴重不平衡的現象。為取得國民收入上的相對公平,國家必須發揮財政稅收的作用,讓先富起來的為后來者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
財政稅收是政府實施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實施財政稅收政策,很大一部分用之于民,將稅收收入投入到生產中去,用到公共事業中去,以帶動經濟的發展,維持國家和諧,以做到為人民謀福利的目標。
財政稅收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對財政收支總和,外匯收支、物資供需進行調節和控制。使市場得到一個正常發展的環境,以保證經濟穩定發展。
2 財政稅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財政稅收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稅收政策的調整下,稅收工作也必然是要隨其變化的。稅收一旦出現問題,連帶著稅收收入也會相繼出現問題。以下就對稅收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一個闡述。
2.1 財政稅收制度缺陷
我國在稅收上存在著很明顯的問題,稅收種類很多,并且一個企業就需要上繳多個稅收項目的稅款,而我國在稅收政策上缺少一個完善的稅收機制。這個問題為我國開展稅收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困擾著稅收部門對稅收工作的執行。沒有統一的稅收標準和合理的稅收設置,是稅收制度的一個嚴重不足點。在稅收制度上,不可靠和稅收不合理將影響著應稅者對稅收的繳納情況。這也是為什么稅收效率很低的其中原因之一。當前,我國稅收政策是為應對經濟計劃而設定的,所以缺乏對經濟的協調作用。稅收政策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增值稅和所得稅的稅收設置上,其中重復收稅的問題表現的明顯,阻礙了我國財政宏觀調控的作用,制約了企業的發展,造成稅收部門開展稅收工作存在困難。
2.2 財政稅收預算缺陷
沒有建立合理的預算系統是財政預算中最致命的一點,財政沒有合理的預算體系,就無法保證財政收入工作的正常進行。由于處在轉型時期,我國在財政稅收預算工作上還存在很大的缺陷。財政預算問題的出現原因有三點。其一,缺乏對財政預算方面的重視,其二,對財政缺乏一個整體上預算,其三,出現資金轉移現象。這三個問題的存在,影響著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整。
2.3 財政稅收管理缺陷
偷稅漏稅是我國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也是財政稅收中始終存在的大問題,并且此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走向多元化。無視法律的存在,在納稅上采取懈怠、拖拉等方式對納稅義務進行無言的反抗。盈利性機構中,各種偷稅漏說的手段層出不窮,利用開假票虛票、利用關系、利用“障眼法”在財務信息上做手腳,以逃避納稅責任。這個我國財政稅收部門開展稅收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不僅需要對納稅者征稅,還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偵查到問題的所在。為稅收工作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也間接造成了我國經濟的損失。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企業偷稅漏說抗稅現象的出現,是由于財政管理負責人沒有端正工作態度,毫無使命感,促使了企業偷稅漏稅抗稅的現象的出現。
這些問題的造成,最主要的原因是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不夠,監管措施沒有實施到需要實施的地方,并且監管部門在監管方面態度不夠重視。財政稅收部門旨在完成任務即可,對于其他方面的工作,則持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
端正監管工作的態度,加強監管工作的力度,是發揮經濟調控作用,防止和杜絕偷稅漏稅現象的手段之一。
2.4 地方財政工作不到位
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情況不一,不同區域其財力的分配也是不一樣的,不同區域地方政府所持的財力不同。并且地方政府在轉移支付方式上缺乏完善的機制,在這種情況的干擾下,相關部門開展稅收工作就存在很大的困難。
3 稅收政策的改革策略
3.1 完善稅收制度
要提升財政工作的效果,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對稅收制度進行完善。任何問題的出現,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制度和管理出現了問題。為維護國家經濟的根本利益,使財政稅收對經濟調控起到作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稅收進行完善。首先,稅收政策應根據經濟的變化,企業的變化進行調整。在保證企業的正常發展的同時,更要保證國家的利益,從大局為長遠著眼,忍痛放棄小局和眼前利益。其次,國家應對增值稅和所得稅進行合理的改變和完善,將重復納稅的現象消除。最后,國家應在市場經濟的發展情形下調整稅收政策,避免企業背負過重的納稅擔子而影響它的發展。
3.2 完善稅收預算機制
完善而合理的稅收預算機制可以保證財政稅收工作的順利進行。如何建立合理的財政預算機制,應遵循以下幾點;首先是拓寬財政預算的范圍,將范圍界面延伸拓展到每一個事業單位的經濟領域。其次是,為保證稅收工作的順利展開,我國應制定一個依附國情而定的長期預算機制,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稅收工作效率不高的問題。
3.3 強化稅收工作監管力度
在我國,盈利性機構偷稅漏稅甚至抗稅的現象相當嚴重,并且至今得不到解決。為遏制偷稅漏稅現象的發生,維護國家的利益,應從稅收監管制度開始著手。首先,我國應制定一套與財政稅收相應的監督管理制度;其次,在盈利性機構所進行的經濟活動進行必要的監督,分析其經濟信息的合理程度,用敏銳的眼光洞察其中是否存在漏洞,扼殺偷稅漏說之風。其三,應針對征管和審計這兩個工作環節進行較強力度的監管,嚴肅審查和處理納稅戶定位定額戶的情況。其四,對財政稅收工作人員進行考察和挑選,防止工作人員因關系原因對企業放松必要的監督。防止收稅工作人員因關系原因,把稅款核定為定額征收的情況發生,確保稅款一分不少的被征收完全。
只有在四者上著手,才能確保財政稅收工作的執行,保證國家的利益,避免國家的損失。
3.4 建立健全的財政支付體制
從我國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地區轉移支付制度的支持力度不夠強,資金的來源得不到保障。為此,為保證資金來源,我國在轉移支付的比例上應不間斷的對其增加,并建立一個較為穩定健全的資金機構。在支付資金的使用情況上應做一個合理的規劃,使對資金的使用和分配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提高資金的使用率,防止資金的流逝,確保資金最大程度的落到實處。
財政支付制度的合理和完整,可以保證地區統籌規劃的速度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此,一套完善合理的財政支付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4 結論
我國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于財政稅收,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用于對公共設施的建設、穩定國民經濟的發展、穩定社會的和諧。在稅收工作上,我國針對當前的經濟情況做了相應的調整,但在稅收工作上仍存在很大的問題,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制約了國家經濟的發展。
當前我國仍踏步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道路上,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保證經濟的平穩發展。而稅收工作的實施,關系到我國的收入情況,間接關系到民生和經濟發展。為此,國家以國情為出發點,在不損害納稅人的利益下,對我國的財政稅收制度,做一個調整改革和完善,讓我國的稅收工作能夠順利的完成。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財政稅收;市場經濟;經濟發展;措施
1財政稅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在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為了確保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則需要通過財政稅收手段來對收入水平和資源分配進行調節,這對于社會項目的實施起到了較好的保證作用。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需求不再受國家計劃經濟控制,而且是完全取決于供求關系,市場激烈越來越激烈。在這種情況下,財政稅收作為市場經濟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其作用也日益顯現出來。在市場中征收稅收,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公平競爭和價格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財政稅收的應用會產生市場效應。在當前市場經濟運行模式下,市場經濟分配存在不均勻的現象,而通過財政稅收可以更好的平衡市場經濟分配,使現代經濟更具有開放性的特色。財政稅收也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其發展需要依賴到市場經濟這個基礎笥資源,通過財政稅收可以有效的提高國家的財政收入,因為我國主要財政收入都依賴于財政稅收,這就決定了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財政稅收具有不可或缺性,一個國家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都需要建立健全的稅收制度。這就需要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需要根據一定埋藏內經濟的發展情況來對財政稅收進行必要的調整,加快推進財政稅收改革的深入,從而確保財政稅收制度具有較高的公平性和公平性。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也加快了對財政稅收的調整力度,特別是當前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消費的提高,使我國的稅收基礎來源有了較大的保障。
2基思•馬斯丹(KeithMarsden)關于稅收與經濟增長理論
2.1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存在促進經濟增長的最優宏觀稅負,最有影響的是英國經濟學家、世界銀行顧問Keithmarsden的研究1983年,他選擇21個國家作為樣本,按經濟發展的不同水平分成10組,在每組中有一個高稅負國和一個低稅負國。通過比較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根據數據顯示,稅收負擔低的國家所產生的公共消費與私人消費的增長幅度大于稅收負擔高的國家。其主要原因是稅收負擔較低的國家,由于稅負輕,稅后所得較高,因此導致消費增加,或投資增加,或兩者都有。(2)在投資增長率方面,同樣,低稅負國家高于高稅負國家。10個低稅負國的國內投資增長率為8.9%,而10個高稅負國的投資增長率為-0.8%。回歸方程為:RI=17.1-0.69SF。由此說明宏觀稅負與投資增長率成反比,每提高1%的宏觀稅負,投資增長率便下降0.69%。(3)在出口增長率方面,統計結果同樣顯示,低稅負國家出口增長率高于高稅負國家。因為低稅負國家的政策有利于擴大出口,在帶動經濟繁榮同時擴大稅基。Keithmarsden引證了WilliamTaylor1981年的研究觀點:總稅收、外貿稅收分別降低0.39%、1.09%,國民經濟可增長1%。高額進口貿易稅,可以對民族工業起保護作用,但同時造成國內進口替代品間缺乏競爭力。(4)在社會就業率與勞動生產率方面,低稅負國家的增長幅度大于高稅負國家。10個低稅負國家的年均就業增長率為2.45%,而10個高稅負國只有1.57%。稅基的擴大、政府教育與訓練支出的增加以及個人稅后所得的增多,都帶動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2.2Keithmarsden認為稅收政策作用于經濟行為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1)較低的稅收刺激了儲蓄、投資、工作、革新等,從而收獲較高的收益,較高的收益又刺激了生產要素總供給的更大增加,從而提高了總產出。(2)低稅負國家的政策是激勵資源從低成本向高成本轉移,使資源利用率得到提高,而高稅負國家的政策正相反。
2.3Keithmarsden的研究還表明,稅負低不等于稅收低相反,在低稅負的推動下,經濟快速增長,進而增加了財政收入。而政府財力增強,又使公共服務支出擴大,從而在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3稅收政策對調控經濟行為的作用
財政稅收以市場經濟為基礎,而財政收入又主要來源于財政稅收,在當前經濟建設過程中,稅收具有不可或缺性,這樣就需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來進行制定合理的分配形式。由于稅收政策具有無償性及強制性特征,通過對經濟行業進行調控,從而更好的發揮出稅收政策的重要作用。在當前我國經濟不斷變化的情況下,需要對稅收比例進行適當的調整,這樣才能更好的推動經濟的發展,更好的將稅收的來源進行落實,有效的促進稅收政策改革的深入,從而更好的發揮稅收政策對經濟行為的調控作用。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稅收政策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為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的內容之一。
4運用財政稅收手段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的具體措施
4.1建立健全的稅收制度
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為了更好的提高稅收工作的效率,加快推動我國財政稅收工作的順利實施,則需要建立健全稅收制度,不僅需要其與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相適應,而且還要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相符合。作為國家財政部門,需要對直接稅收和間接稅收的比例進行優級化,從而更好的提高直接稅收的比例,以便于更好的推動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4.2加強對財政稅收的監督工作
在財政稅收實施過程中,偷稅漏稅是一直較為常見的現象,由于這些現象的存在,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所以需要加大對財政稅收工作監督的力度,不僅需要建立完善的稅收監督體制,而且還要針對于企業的稅收收繳情況指派專門的人員進行管理和監督,各行各業也需要嚴格遵守稅收監督體制,確保財政稅收工作的正常開展,避免偷稅漏稅行為的發生。
4.3地方政府職能和財政支出相協調
當前我國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與當前我國所處的國情相符合。協調好地方政府職能和財政支出的關系,明確對地方政府財政支出責任和中央宏觀調控之間的關系進行劃分,努力提高中央財政收入,同時適當的對支出責任進行增加,從而使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能夠適當的減輕。特別是對于地方財政的部分權利,國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增加,這樣才能更好的確保地方政府職能職能靈活性得以提升,使地方財政收入能夠更加趨于穩定。
4.4確保預算的合理性
合理的預算可以提高財政收入平衡,最大化的實現資金效益。同時預算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可以提高風險預防,預算是理想計劃的表現,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預算為我們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據。
4.5制定結構合理的稅負征收標準
篇7
【關鍵詞】稅收收入;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支出;商品零售價格指數
1.研究背景
自1985年實行的利改稅的稅改以來,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90年代已高達96%。而1994年實施的全面稅制改革又使得稅收收入有了新的變化。稅收組織財政收入、調控經濟運行和監督經濟活動職能的發揮,成為國家非常關心的問題。
隨著新千年的開始,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在新經濟背景下,基于知識和信息的產業發展迅猛,全球經濟發展一體化日漸深入,中國成功加入WTO。新形勢下的經濟發展是經濟穩定和協調增長的結果,由于稅收具有聚財與調控的功能,因而它在實現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稅收收入的影響因素對我國有著重要的意義。對稅收收入的主要影響因素加以分析,從結構上對稅收收入的影響做出一個很好的了解,有助于我們運用政策工具對稅收結構進行優化,從而使稅收對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促進作用。
2.影響因素的選取與建模
稅收受制于經濟發展,同時,稅收對于實現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必須要求與經濟緊密關聯的稅收符合其發展的要求,即政府籌集的稅收收入應盡可能的滿足其實現職能的需要,同時又不至于損害經濟的發展,影響人民生活水平。因此,我們需要對影響稅收的各個因素或者說主要因素加以分析。
一般認為稅收收入與國民收入、財政支出、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有密切關系,首先我們通過散點圖來觀察一下。
(本文的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1980年-2010年的統計年鑒)
從散點圖可以判斷稅收收入與GDP、財政支出之間存在一定的線性關系,而稅收與價格指數之間的關系不是很明顯,那么我們檢驗一下這二者之間的偏相關關系(以GDP和財政支出為控制變量),結果如下:
表1 稅收收入與價格指數偏相關系數檢驗表
Controlling for .. 財政支出 GDP
價格指數 稅收收入
價格指數 1.0000 .4071
稅收收入 1.0000 .4071
偏相關系數為0.4071,說明稅收收入與價格指數有相關關系。所以可以建立一個以GDP、財政支出、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因變量,稅收收入為自變量的回歸方程:Y=β0+β1*X1+β2*X2+β3*X3,其中,Y為被解釋變量稅收收入,解釋變量包括國名收入X1、財政支出X2,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X3。
3.變量數據的選取
我們是在若干假定之下進行回歸的,這需要考慮方差齊次性與殘差的正態性。
從圖4的Scatterplot散點圖(以回歸預測值為X軸,以標準化殘差為Y軸)看出,它的大部分都落在(-3,3)范圍之內,就可以認為它滿足方差齊次性;從圖5的P-P概率圖,和圖6的殘差直方圖都可以明顯看出殘差滿足正態性假設。
接下來我們就需要考慮奇異值和影響點的問題:
表2 奇異值數據表
Case Number Std. Residual 稅收收入 Predicted Value Residual
28 3.043 49442.73 46225.6291 3217.1009
a Dependent Variable: 稅收收入
從表2-奇異值數據表中可以看出第28個觀測值異常,但是從輸出的數據Mahal·Distance,Cook’s Distance,Centered Value 值看,筆者認為沒有影響點,所以讓全部數據參與回歸。
4.進行模型回歸
采用逐步回歸方法,由結果可以看出自變量GDP沒能進入回歸方程。
表3 擬合過程小結
Model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
1 .996(a) .992 .992 1135.59934
2 .997(b) .993 .993 1057.10516
a Predictors: (Constant),財政支出
b Predictors: (Constant),財政支出,價格指數
c Dependent Variable:稅收收入
在表3中,R為回歸方程的復相關系數,R Square為R2系數,Adjusted R Square即修正R2,最后一項為估計標準誤差。由R2以及修正的R2值可以看出建立的回歸方程比較好,且隨著模型中變量個數的增加,R2系數值也在增加。
表4 方差分析表(ANOVA)
Model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1
Regression 4131601281.830 1 4131601281.830 3203.820 .000(a)
Residual 33529232.669 26 1289585.872
Total 4165130514.499 27
2
Regression 4137193731.268 2 2068596865.634 1851.141 .000(b)
Residual 27936783.231 25 1117471.329
Total 4165130514.499 27
a Predictors: (Constant),財政支出
b Predictors: (Constant),財政支出,價格指數
c Dependent Variable:稅收收入
由表4的方差分析表明,當回歸方程包含不同的自變量時,其顯著概率值均小于0.001,拒絕總體回歸系數為0的原假設。因此,最終的回歸方程應包括這兩個變量,且方程擬合效果很好。
表5 回歸系數表
Model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t
Sig.
Collinearity Statistics
B Std. Error Beta Tolerance VIF
1
2
(Constant) -597.128 286.684 -2.083 .047
財政支出 .939 .017 .996 56.602 .000 1.000 1.000
(Constant) -8585.031 3580.631 -2.398 .024
財政支出 .953 .017 1.011 57.121 .000 .857 1.168
價格指數 74.558 33.328 .040 2.237 .034 .857 1.168
a Dependent Variable:稅收收入
B為偏回歸系數,是在控制了其他變量之后的得到的。由上表最終得到模型:稅收收入Y=-8585.031+0.953財政支出X2+74.558價格指數X3。變量的顯著水平分別為0.000和0.034,容許度均為0.857,沒有小數值出現,方差膨脹因子(VIF)均為1.168,沒有很大的值出現,后兩個指標說明自變量之間沒有出現多重共線性。
5.結論
通過以上計量模型的回歸分析,我們看到,稅收收入對財政支出與價格指數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953和74.558,另一方面因為財政支出的基數遠比價格指數大,所以二者,尤其是財政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和我國稅收收入。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各方面運作還需要政府實施一定的宏觀職能,職能的有效實施得宜于充足的財政力量,其中稅收占很大比重。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是保證稅收收入的必要條件;財政支出和物價指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稅收收入,因此,國家應該以保證經濟增長為基礎,穩定物價,進行合理的財政支出。
6.政策建議
我國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期,市場機制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這就需要政府加強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眾所周知,政府要實現其職能,必須依賴于財政收入,在此基礎上才能安排合理的財政支出。
稅收足額穩定和稅收適度合理這兩方面是財政收入的主要目標。立足于這兩個目標以及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國應建立健全合理的稅制結構,以加快社會經濟發展。合理的稅制結構應該是以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為指導原則的一套宏觀稅負水平適中、滿足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有利于經濟結構優化、與國際規范相適應的新型稅收制度。
具體可以從以下措施出發:(1)通過改革增值稅,以加大對民間投資的刺激。利用消費型的增值稅來促進企業生產設備的更新換代,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為企業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2)對消費稅進行前瞻性的有增有減的調整,并適當擴大稅基,依據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和人們的生活水平對消費稅的征稅范圍做進一步的調整。(3)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確定與經濟形勢更加相符的稅前扣除項目和標準,適當調整稅率。在加強監管,發揮稅收的社會公平作用的基礎上增加人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從而加速經濟的發展。此外,我國存在國家稅收增長高于GDP增長的現象,針對這一事實,國家還應對稅種進行調整,通過宏觀政策和稅制調整的手段,使國民收入和稅收保持同比例穩定增長,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盧紋岱.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S Weisbery.應用線性回歸[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
[3]阮桂海.SPSS實用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0.
[4]喻開志.利用SPSS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的一個實例[J].重慶工學院學報,Vol. 16,No. 2.
[5]高淑紅.我國稅收收入的影響分析[J].金融觀察,2011.
[6]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篇8
關鍵詞:財政政策;經濟增長;探討
一財政與財政政策要研究財政政策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財政。但是,目前學術論文界對于財政的定義還存在一定分歧,受到較多關注的包括再分配論、政府收支論和公共財政論。再分配論認為財政是社會再生產分配環節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財政處于社會再生產的分配環節,而且和同處于分配環節的信貸分配、工資分配、價格分配和企業財務分配等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般的社會產品分配,它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需要,憑借政治權力及財產權力,參與一部分社會產品或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動,包括組織收支活動、調節控制活動和監督管理活動等(劉邦馳,汪叔九,2001)。政府收支論認為財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來滿足公共需要,進行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動,并通過收支活動調節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以達到優化配置、公平分配、經濟穩定與發展的目標。
公共財政論認為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通過政府的收支活動,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用于履行政府職能和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濟活動(蘇明,2001)。應該說,前兩種關于財政的定義各有所側重,前者突出了財政的社會分配和政府職能,后者強調了政府的活動。而公共財政論則簡單明了地指出現代財政的公共性,為建立公共財政奠定了理論基礎。明確了財政概念,就可以對財政政策加以研究。財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財政理論為依據,運用各種財政工具,為達到一定財政目標而采取的財政措施的總和。簡言之,財政政策是體系化了的財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實現財政職能。同時,它也是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形勢和任務制定的指導財政分配活動和處理各種財政分配關系的基本準則,是客觀存在的財政分配關系在國家意志上的反映。它是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也是國家實施財政宏觀調控的過程。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又是國家干預經濟、實現國家宏觀經濟目標的主要手段。財政政策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而不斷發展的。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由于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制約,國家不可能大規模組織社會經濟生活,奴隸主和地主階級的財政政策主要是為鞏固其統治地位的政治職能服務。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資產階級國家,一般都實行簡政輕稅、預算平衡的財政政策,以利于資本主義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財政政策不僅為實現國家政治職能服務,而且成為政府干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工具。
財政政策按其構成體系可以分為國家預算政策、財政支出政策、稅收政策、國債政策、投資政策、補貼政策和出口政策等七大政策。由于研究數據和技術方法的限制,本文主要是研究前三種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
二三種主要財政政策工具對經濟增長促進效應的分析
(一)國家預算政策對經濟增長效應的分析國家預算政策包括財政赤字政策、財政盈余政策和預算收支平衡政策三種形式,筆者主要討論財政赤字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它對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財政赤字影響貨幣供給財政赤字對經濟的影響和赤字規模大小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取決于赤字的彌補方式,即向銀行透支或借款來彌補財政赤字。出現財政赤字意味著財政收進的貨幣滿足不了必需的開支,其中有一種彌補辦法就是向銀行借款。可見,財政向銀行借款會增加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從而增加基礎貨幣,但財政借款是否會引起貨幣供給過度,則不能肯定。很多人用“財政有赤字,銀行發票子”這句話來形容財政赤字與貨幣供給的關系,而事實上,赤字與貨幣發行并不一定存在這樣的因果關系,財政赤字對貨幣供給的影響雖可能與赤字規模的大小有關,但更主要的還取決于赤字的彌補形式。
2、財政赤字擴大總需求的效應凱恩斯主義所奉行的財政政策是運用政府支出和稅收來調節經濟。在經濟蕭條期,總需求小于總供給,經濟中存在失業,政府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以實現充分就業。增加政府支出、減少政府稅收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必然出現財政赤字,因此,赤字就成為財政政策中擴大需求的一項手段。財政有赤字,必然擴大總需求,但其擴大總需求的效應有兩種,如前分析,一是財政赤字可以作為新的需求疊加在原總需求水平之上,使總需求擴張;二是通過不同的彌補方式,財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門需求而構成總需求的一部分。它僅僅改變總需求結構,并不直接增加總需求規模。
完全以國債收入彌補的“軟赤字”,只要不超出適度債務規模,其擴張效應一般可被控制為良性的,即可以有意用作反經濟周期的安排,在經濟蕭條階段刺激需求,“熨平”周期波動,一般不致引起嚴重的通貨膨脹,這對我國的經濟是有現實意義的;第三,財政赤字與發行國債。發行國債是世界各國彌補財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認為是一種最可靠的彌補途徑。但是,債務作為彌補財政赤字的來源,會隨著財政赤字的增長而增長。另一方面,債務是要還本付息的,債務的增加也會反過來加大財政赤字。
3、財政赤字的排擠效應財政赤字的排擠效應一般是指財政赤字對私人消費和投資所產生的排擠影響。當政府因支出龐大產生預算赤字時,一般需發行公債向公眾借款。發行公債是國家信用的一種形式。在貨幣市場上,如果私人儲蓄量不變,則政府債券與企業債券等有價證券將共同競爭市場上有限的資金。當公眾出于對國家債券的高度信任而爭購公債,政府在總儲蓄的占有上便處于優勢。政府發債占總儲蓄的比重越大,就會有越多的非政府借款者因籌不到資金被擠出貨幣市場,加上赤字支出促使利率上升,必然會排擠出一部分非政府投資,從而抵消政府赤字支出的部分擴張性作用。但這種結果并不是絕對的,一方面政府赤字的排擠效應會被政府擴大投資支出所產生的“乘數作用”所抵消;另一方面,“排擠效應”如果與政府有意進行的經濟結構合理化調整結合起來,則可以改善資源配置,對國民經濟產生有益的影響。
(二)財政支出政策對經濟增長效應的分析為解決有效需求的不足,我國主要采取擴大政府財政支出的財政政策,政府支出的結構和支出規模是經濟增長的核心變量。筆者也將主要從政府支出結構來看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我們采用以財政支出項目為自變量的柯其分別表示財政支出結構中某一項目支出增加1%時所引起的產出增加百分數,這樣我們就用產出彈性來描述財政支出的結構效應以及其對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調節作用。我們以《中國統計年鑒》(2006)我國1989—2005年財政支出職能結構分類統計數據為樣本區間。相比較高,而在1996年非稅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最為不利的,稅收負擔相應較輕,實際該年稅收負擔為10.3479%,與其他年份相比較低。經過去除非稅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修正后的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率之間呈現出更加緊密的關系,并且高經濟增長年份修正后的稅收負擔較低,低經濟增長年份修正后的稅收負擔較高,有一定的負相關關系。現在我們轉入,采用排除非稅因素影響后修正的稅收負擔和稅制結構所得到的回歸效果比較好,調整的R2為0.317,F檢驗值為6.115,各回歸變量的T檢驗值均能通過95%的檢驗,從系數項來看,修正后的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率的彈性系數為-3.866,即表明稅收負擔上漲1%,經濟增長率下降3.866%,稅制結構與經濟增長率的彈性系數為0.6,即稅制結構變化1%,經濟增長率變化0.6%,影響系數較小。這樣的結果與理論上稅收負擔和稅制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基本相符,我國現行稅制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
從以上數據分析看,在我國現行稅制下,稅制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比較小的,修正后的稅收負擔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大,這一點與國外的實證研究結果基本相同。從數據看,1994年的稅制改革應該說是1983年稅制改革的延續,1983年是稅制結構和稅收負擔變化的一個轉折點,通過設立所得稅,稅收負擔從1982年的11.25%,猛漲到1983年的18.55%,在隨后近10年時間內,稅收負擔不斷降低,最低時為10.167%,通過1994年的稅制改革,稅收負擔才得以不斷的提升,到2004年達到18.839%。也就是說通過1994年的稅制改革提高了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緩解了稅收占GDP比重一直下滑的局面。另外從稅制結構角度看,1983年以前,由于企業以利潤形式上繳國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直接類稅收,直接稅占間接稅收入比重僅在10%左右,通過1983年改革,建立起所得稅體系,直接稅收入占間接稅收入比重上升到50%左右,隨后持續減低,尤其是在1994年增值稅體系的建立,直接稅收入占間接稅收入比重下降到1983年以來的最低點23.953%,隨后幾年逐漸升高,2004年達到39.0463%。從求解出的結果看,非稅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從1994年起越來越有利,非稅環境越來越有利,各項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效逐步體現,反過來說稅收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在不斷減弱,這種情況在1983年稅制改革前也出現過,所以面臨新的經濟環境,稅收作用不斷減弱的情況下,稅制必須進行改革。
三總結
本文在對財政與財政政策進行概念闡述的基礎上,研究分析了財政政策的三種工具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其中,在對財政支出政策、稅收政策進行研究時,分別運用了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產函數模型、稅收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分析模型來進行定量分析。從分析可以看到,三種工具對經濟增長的促進各有所側重,且影響程度和范圍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因此,必須合理運用好各種政策工具,加快財政改革步伐和政策的完善,才能進一步促進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美〕坎貝爾等著,朱平芳,劉宏等譯.金融市場計量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林毅夫.現代增長理論與政策選擇[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篇9
關鍵詞:財政政策;經濟增長;探討
一 財政與財政政策要研究財政政策,首先要搞清什么是財政。但是, 目前 學術界對于財政的定義還存在一定分歧,受到較多關注的包括再分配論、政府收支論和公共財政論。再分配論認為財政是 社會 再生產分配環節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財政處于社會再生產的分配環節,而且和同處于分配環節的信貸分配、工資分配、價格分配和 企業 財務分配等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般的社會產品分配,它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需要,憑借 政治 權力及財產權力,參與一部分社會產品或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動,包括組織收支活動、調節控制活動和監督管理活動等(劉邦馳,汪叔九,2001)。政府收支論認為財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來滿足公共需要,進行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動,并通過收支活動調節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以達到優化配置、公平分配、經濟穩定與 發展 的目標。
公共財政論認為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通過政府的收支活動,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用于履行政府職能和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濟活動(蘇明,2001)。應該說,前兩種關于財政的定義各有所側重,前者突出了財政的社會分配和政府職能,后者強調了政府的活動。而公共財政論則簡單明了地指出 現代 財政的公共性,為建立公共財政奠定了 理論 基礎。明確了財政概念,就可以對財政政策加以研究。財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財政理論為依據,運用各種財政工具,為達到一定財政目標而采取的財政措施的總和。簡言之,財政政策是體系化了的財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實現財政職能。同時,它也是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形勢和任務制定的指導財政分配活動和處理各種財政分配關系的基本準則,是客觀存在的財政分配關系在國家意志上的反映。它是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也是國家實施財政宏觀調控的過程。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又是國家干預經濟、實現國家宏觀經濟目標的主要手段。財政政策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而不斷發展的。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由于受自給自足的 自然 經濟制約,國家不可能大規模組織社會經濟生活,奴隸主和地主階級的財政政策主要是為鞏固其統治地位的政治職能服務。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資產階級國家,一般都實行簡政輕稅、預算平衡的財政政策,以利于資本主義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財政政策不僅為實現國家政治職能服務,而且成為政府干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工具。
財政政策按其構成體系可以分為國家預算政策、財政支出政策、稅收政策、國債政策、投資政策、補貼政策和出口政策等七大政策。由于研究數據和技術 方法 的限制,本文主要是研究前三種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
二 三種主要財政政策工具對經濟增長促進效應的分析(一)國家預算政策對經濟增長效應的分析國家預算政策包括財政赤字政策、財政盈余政策和預算收支平衡政策三種形式,筆者主要討論財政赤字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它對經濟的 影響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財政赤字影響貨幣供給財政赤字對經濟的影響和赤字規模大小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取決于赤字的彌補方式,即向銀行透支或借款來彌補財政赤字。出現財政赤字意味著財政收進的貨幣滿足不了必需的開支,其中有一種彌補辦法就是向銀行借款。可見,財政向銀行借款會增加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從而增加基礎貨幣,但財政借款是否會引起貨幣供給過度,則不能肯定。很多人用“財政有赤字,銀行發票子”這句話來形容財政赤字與貨幣供給的關系,而事實上,赤字與貨幣發行并不一定存在這樣的因果關系,財政赤字對貨幣供給的影響雖可能與赤字規模的大小有關,但更主要的還取決于赤字的彌補形式。
2、財政赤字擴大總需求的效應凱恩斯主義所奉行的財政政策是運用政府支出和稅收來調節經濟。在經濟蕭條期,總需求小于總供給,經濟中存在失業,政府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以實現充分就業。增加政府支出、減少政府稅收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必然出現財政赤字,因此,赤字就成為財政政策中擴大需求的一項手段。財政有赤字,必然擴大總需求,但其擴大總需求的效應有兩種,如前分析,一是財政赤字可以作為新的需求疊加在原總需求水平之上,使總需求擴張;二是通過不同的彌補方式,財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門需求而構成總需求的一部分。它僅僅改變總需求結構,并不直接增加總需求規模。完全以國債收入彌補的“軟赤字”,只要不超出適度債務規模,其擴張效應一般可被控制為良性的,即可以有意用作反經濟周期的安排,在經濟蕭條階段刺激需求,“熨平”周期波動,一般不致引起嚴重的通貨膨脹,這對我國的經濟是有現實意義的;第三,財政赤字與發行國債。發行國債是世界各國彌補財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認為是一種最可靠的彌補途徑。但是,債務作為彌補財政赤字的來源,會隨著財政赤字的增長而增長。另一方面,債務是要還本付息的,債務的增加也會反過來加大財政赤字。
3、財政赤字的排擠效應財政赤字的排擠效應一般是指財政赤字對私人消費和投資所產生的排擠 影響 。當政府因支出龐大產生預算赤字時,一般需發行公債向公眾借款。發行公債是國家信用的一種形式。在貨幣市場上,如果私人儲蓄量不變,則政府債券與 企業 債券等有價證券將共同競爭市場上有限的資金。當公眾出于對國家債券的高度信任而爭購公債,政府在總儲蓄的占有上便處于優勢。政府發債占總儲蓄的比重越大,就會有越多的非政府借款者因籌不到資金被擠出貨幣市場,加上赤字支出促使利率上升,必然會排擠出一部分非政府投資,從而抵消政府赤字支出的部分擴張性作用。但這種結果并不是絕對的,一方面政府赤字的排擠效應會被政府擴大投資支出所產生的“乘數作用”所抵消;另一方面,“排擠效應”如果與政府有意進行的 經濟 結構合理化調整結合起來,則可以改善資源配置,對國民經濟產生有益的影響。
(二)財政支出政策對經濟增長效應的 分析 為解決有效需求的不足,我國主要采取擴大政府財政支出的財政政策,政府支出的結構和支出規模是經濟增長的核心變量。筆者也將主要從政府支出結構來看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我們采用以財政支出項目為自變量的柯其分別表示財政支出結構中某一項目支出增加1%時所引起的產出增加百分數,這樣我們就用產出彈性來描述財政支出的結構效應以及其對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調節作用。我們以《 中國 統計年鑒》(2006)我國1989—2005年財政支出職能結構分類統計數據為樣本區間。相比較高,而在1996年非稅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最為不利的,稅收負擔相應較輕,實際該年稅收負擔為10.3479%,與其他年份相比較低。經過去除非稅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修正后的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率之間呈現出更加緊密的關系,并且高經濟增長年份修正后的稅收負擔較低,低經濟增長年份修正后的稅收負擔較高,有一定的負相關關系。現在我們轉入,采用排除非稅因素影響后修正的稅收負擔和稅制結構所得到的回歸效果比較好,調整的r2為0.317,f檢驗值為6. 115,各回歸變量的t檢驗值均能通過95%的檢驗,從系數項來看,修正后的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率的彈性系數為-3. 866,即表明稅收負擔上漲1%,經濟增長率下降3.866%,稅制結構與經濟增長率的彈性系數為0.6,即稅制結構變化1%,經濟增長率變化0.6%,影響系數較小。這樣的結果與 理論 上稅收負擔和稅制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基本相符,我國現行稅制是符合經濟 發展 規律 的。
從以上數據分析看,在我國現行稅制下,稅制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比較小的,修正后的稅收負擔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大,這一點與國外的實證 研究 結果基本相同。從數據看,1994年的稅制改革應該說是1983年稅制改革的延續,1983年是稅制結構和稅收負擔變化的一個轉折點,通過設立所得稅,稅收負擔從1982年的11. 25%,猛漲到1983年的18.55%,在隨后近10年時間內,稅收負擔不斷降低,最低時為10. 167%,通過1994年的稅制改革,稅收負擔才得以不斷的提升,到2004年達到18. 839%。也就是說通過1994年的稅制改革提高了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緩解了稅收占gdp比重一直下滑的局面。另外從稅制結構角度看, 1983年以前,由于企業以利潤形式上繳國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直接類稅收,直接稅占間接稅收入比重僅在10%左右,通過1983年改革,建立起所得稅體系,直接稅收入占間接稅收入比重上升到50%左右,隨后持續減低,尤其是在1994年增值稅體系的建立,直接稅收入占間接稅收入比重下降到1983年以來的最低點23.953%,隨后幾年逐漸升高, 2004年達到39. 0463%。從求解出的結果看,非稅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從1994年起越來越有利,非稅環境越來越有利,各項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效逐步體現,反過來說稅收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在不斷減弱,這種情況在1983年稅制改革前也出現過,所以面臨新的經濟環境,稅收作用不斷減弱的情況下,稅制必須進行改革。
三 總 結
本文在對財政與財政政策進行概念闡述的基礎上,研究分析了財政政策的三種工具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其中,在對財政支出政策、稅收政策進行研究時,分別運用了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產函數模型、稅收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分析模型來進行定量分析。從分析可以看到,三種工具對經濟增長的促進各有所側重,且影響程度和范圍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因此,必須合理運用好各種政策工具,加快財政改革步伐和政策的完善,才能進一步促進經濟的增長。
參考 文獻 :
[1]〔美〕坎貝爾等著,朱平芳,劉宏等譯. 金融 市場計量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3.
[2]林毅夫. 現代 增長理論與政策選擇[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0.
篇10
財政:1、社會總產品—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的含義和關系。
2、如何認識國民收入?
3、國民收入是如何分配的?
4、怎樣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
5、什么是財政?如何實現?財政收入和支出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是財政收支平衡和財政赤字?
6、財政的作用有哪些?
7、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財政的作用?
稅收:1、什么是稅收?稅收有什么特征?
2、違反稅法的行為有些什么?
3、我國稅收的性質是什么?我國稅收的作用是什么?
4、什么是納稅人?我國的主要稅種有哪些?
5、為什么要增收消費稅?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有什么意義?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基本理論
社會總產品: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由各部門各行業的勞動者生產出來的()總合。(生產成果的物質形態,即使用價值形態)
社會總產值:用()來表示的社會總產品。(貨幣形態,價值形態)
國民收入:國民收入=社會總產品(社會總產值)-消費掉的生產資料(消費掉的生產資料價值)。所剩余的那部分凈值。
學科內綜合:
國民生產總值(GNP):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所有部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的貨幣表現。
國內生產總值(GDP):指一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在其領土范圍內,本國居民和()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比較:①GNP、GDP與國民收入的異同:
②比較大小:
財政:國家的()和支出。
預算:是國家的基本財政計劃,它是國家()的主要環節。
財政收入: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來的資金。財政收入可以分為()收入、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收入、債務收入和其他收入(稅、利、債、費四種形式)。
財政支出:國家()支出的財政資金。
財政收支平衡:是指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支出、略有節余。
財政赤字:是指當年財政收入()支出、出現差額的經濟現象。
關于國民收入
含義:高考資源網
國民收入的意義:國民收入是勞動者新創造的財富,它標志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擴大再生產和提高()水平的能力。
增加國民收入途徑:只有在社會生產過程中廣泛應用新的科學技術、提高()實現國民收入的迅速增加。
國民收入如何分配:國民收入經過復雜的分配過程,按其最終用途,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于()一部分用于消費。
用于積累部分:包括用于擴大()(主要內容)、非生產性基本建設和社會物質貯備。
用于消費的部分:包括個人消費和()。
重慶市用于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社會保障支出屬()消費;是國家履行()的職能。
怎樣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
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①、積累與消費具有互相促進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一面。②、在生產發展、國民收入增加的基礎上,積累部分和消費部分都應有所()。③、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必須同國民收入的物質構成相()。④社會主義國民收入的分配必須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
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中注意:積累的最低限是使生產規模有所擴大,積累的最高限是保證人民的消費水平有所提高。
積累基金必須同社會增加的生產資料相一致;消費基金必須同社會的消費資料數量相一致。
國民收入的分配受客觀經濟條件的制約。
思考:某國在某年預算中,用于積累的投入比上年增加百分之八,實際上該國當年生產資料的實際生產能力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二。問:會產生什么結果?
答案:積累基金超過了生產資料的增長,就會導致生產資料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在建工程不能按期完成,現有企業生產資料短缺。
關于財政
國家財政:就是國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國家憑借政治()而進行的社會產品分配,它在本質上是一種分配關系,是一種以()為主體,在社會范圍內集中的分配關系。國家財政是通過預算實現的,它包括財政收入和()。
上海市用于科技研發的經費(R&D)是財政投入,科技將會為GDP的增長作出貢獻,這是重慶市實施“科教興市”的體現,充分發揮資本資源的作用。
財政的巨大作用:①。(財政是實現國家宏觀調空的手段之一)②、國家通過財政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國家通過財政數量、方向控制,有利于實現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及結構優化,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③、財政可以有力地促進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④、財政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⑤、財政是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證。
財政與國家政權的關系:
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和分配政策。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的影響是基礎性的,要增加財政收入必須努力發展經濟,增加國家的經濟實力。國家獲得財政收入必須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綜合考慮,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穩步增長的基礎上,實現企業生產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思考:我國國家財政是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
18、關于稅收: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憑借政治權力、依法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稅收的特征:()性、()性、()性。[①、稅收的強制性是指稅收是依靠國家的政治權力而強制征收的。②、稅收的無償性是指國家取得的稅收收入,既不需要反還給納稅人,也不需要對納稅人直接付出任何代價。③、稅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稅之前就通過法律形式,預先規定了征稅對象和征稅數額之間的數量比例,不經國家批準不能隨意改變。]
財政收入形式及其內容
各種財政收入形式的區別
稅
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個基本特征
利
有無償性和一定程度的強制性,但不具有固定性
債
根本不具有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征
國家機關的
收費
具有固定性,但它以國家機關向付費者提供服務為前提,所以不具備強制性和無償性
國際捐贈
具有無償性,但又不具有強制性和固定性
罰沒收入
具有強制性和無償性,但對納稅人來說不具有固定性。
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征是緊密相連的。①、稅收的無償性要求它具有強制性。②、稅收的強制性和無償性又決定了它必須具有()。③、三者缺一不可,統一于稅法。
違反稅法的行為有些什么?
(1)李某是摩托車行老板,有一次他以5000元賣出一輛摩托車,但在開發票時把金額改為3500元。
問:李某的這種行為是什么行為?
(2)張某依法應該在2006年10月1日繳納稅款500元,但他直至2006年11月15日才到稅務局繳納稅款。
問:張某的行為是什么行為,到時他仍只需繳納500元的稅款嗎?
(3)潮陽、普寧兩市的一些工商管理部門為大批虛假出口企業辦理工商登記,一些稅務部門為虛假供貨企業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共同騙取國家的出口退稅。
問: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行為?
(4)牛二開一個餐館,從不交稅,欠下稅款8000多元,稅務工作者上門收稅,牛二就糾集一群流氓圍攻、謾罵并打傷一名稅務干部。結果是牛二被公安機關拘留,后經法院審理處4萬元罰款,并處7年有期徒刑。
問:牛二圍攻稅務人員是一種什么樣的行為?
什么是納稅人?我國的主要稅種有哪些?
稅法上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由稅法的規定和企業或個人所處的經濟地位決定。
稅種
征收對象
納稅人(單位和個人)
作用
增值稅
增值額
17%
在我國境內銷售貨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及進口貨物
避免重復征稅,有利社會分工和生產專業化
營業稅
營業額3%、5%、5-20%
我國境內從事交通運輸、建筑安裝、金融保險等服務業
是增加財政收入和調節經濟的重要稅種
消費稅
消費品或消費行為
P28
我國境內生產、委托加工和進口應稅消費品的單位和個人
抑制超前消費、避免過度消費而損害人民健康、社會秩序和生態環境
稅種
征稅對象
納稅人
作用
企業所得稅
純收益額
33%
各種企業及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組織
能使國家參與企業利潤分配,正確處理國家和企業分配關系的重要稅種。
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額
在我國境內取得所得的人(無論居住何地)
調節個人收入,增加財政收入。
某服裝公司購進一批布料付出人民幣23.4萬元(其中布料售價為20萬元,增值稅3.4萬元)。該公司將布料加工成西裝,出售給商場,售價為33萬元。則該公司依法應納增值稅多少萬元?
33×17%-3.4=5.61-3.4=
半年前,北京的陳某被日本一公司派來我國,出任中日合資企業外方代表,她的月薪是10000元,專利專讓每月獲得5000元的收入。而她熱心教育事業,每月為教育捐款1000元。問她該繳納多少個人所得稅?
(10000+5000-1000)-2000=12000(此步算出應稅收入)
我國稅收的性質:()的新型稅收。
我國稅收的作用:
公民為什么要依法納稅?
第三部分:易誤要糾正:
1、增加國民收入的根本途徑是增加稅收。
2、積累的最高限度是保證生產規模有所擴大。
3、財政就是我國的財政收入。
4、財政收入大于支出,結余越多越好。
5、國民收入等于財政收入;財政收入等于稅收收入;一個國家財政收入越多越好。
第四部分:挑戰高考:
例題:材料一:浙江省紹興市的財政收入比上年增長14.6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1%。實現了經濟發展與財政收入同步增長。
材料二:《人民日報》報道:近兩年來,江蘇省揚州市財政共安排1200萬元資金用于農業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安排1.2億元資金用于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財政對農業科研成果和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科技進步對農業增產和農民收入的貢獻率顯著提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問題有什么內在聯系?
(3)財政的作用在材料二中怎樣體現出來的
計算題答案:2.21(萬元);
個人所得稅:500×5%+(2000-500)×10%+(5000-2000)×15%+(12000-5000)×20%
例題:答:第一,“楊州市財政加大對農業科技投入力度”,體現了國家通過財政可以有效地調節資源配置。
- 上一篇:村鎮銀行營銷宣傳方案
- 下一篇:機關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