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資源管理人才培養方案范文
時間:2023-09-07 17:59: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地資源管理人才培養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5-150-03
自1956年東北農學院成立我國第一個土地規劃與利用專業[1],到1979年在華中農業大學召開土地規劃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后,許多高等院校相繼恢復或新建土地規劃與利用、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2]。根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13年全國開設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的院校有94所,分布在農林、理工、綜合、財經以及師范院校,以農林和理工院校為主[3]。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資源管理高等教育發展的背景不同,客觀上也形成了土地規劃與利用類、經濟管理類、資源環境類和工程技術類等各具特色的土地資源管理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如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東北農業大學強調土地利用與工程課程的開設,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強調土地經濟與土地政策等課程的建設,中國人民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強調不動產資源學科類課程的建設,北京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側重開設地理課程,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強調土地信息技術和計算機制圖等課程的教學。因此,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背景復雜、專業綜合性強的特點要求不同高校需要根據自身特點,改革與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特色專才。
1 專業發展歷程
按照大學生人才培養層次和專業變化,可以把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分成3個發展階段。
1.1 農學專科專業下設土地規劃與管理人才培養方向(1994-2000年) 我校土地資源管理方面的人才培養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湛江農業專科學校設置的農學??茖I,當時的農學專業下分為六大人才培養方向,包括土地規劃與管理、農學、農學師范、農業資源與環境、林學和植物保護方向,此時習慣把農學專業稱之為“大農學”。1997年湛江農業??茖W校與湛江水產學院合并為湛江海洋大學,但土地資源管理方面的人才培養方案保持不變,依然維持在農學??茖I下設置土地規劃與管理人才培養方向。
這個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從事土地規劃與利用及各級行政管理部門的應用型技術人才;主要開設專業課程有農學概論、生態學基礎、土地資源學、土地管理學、土地監察、測量學、土地法規、環境土壤學、房地產開發與經營、農業環境保護學等;人才培養方向為培養適合從事各級農業部門、環境保護部門、職業學校及土地管理與房地產部門的生產組織、技術研究與推廣、經營管理、行政管理及農業教育等工作的人才。
1.2 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科專業下設土地規劃與管理人才培養方向(2001-2006年) 1998年教育部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調整,將原“土地規劃與利用”與“土地管理”專業合并,更名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并劃歸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由于我校農學專科專業土地規劃與管理方向尚不符合申報國家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的申報條件,同時原農學??茖I下的農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分別升格為本科專業,因此按照學科相近原則,土地規劃與管理人才培養方向劃入到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科專業下。2005年湛江海洋大學升格為廣東海洋大學,但土地資源管理方面的人才培養方案保持不變,依然維持在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科專業下設置土地規劃與管理人才培養方向。
這個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從事土地資源規劃、利用和管理的高級和實用型管理人才;主要開設專業課程有地質學基礎、土地資源學、土地管理學、土地法規、土地經濟學、土地利用規劃、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測量學、遙感技術基礎、土地信息系統、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管理、房地產估價、土地投資項目分析評價等;人才培養方向為培養適合到各級農業部門、城建部門、職業學校及土地管理與房地產部門從事生產組織、技術研究與推廣、經營管理、行政管理及農業教育等方面的人才;授予農學學士。
1.3 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2007年-至今) 經過13a的專業發展,2007年教育部批準我校設立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至此,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期。每年培養的本科生由原來1個班35人左右,發展到2個班70人左右;由原來授予農學學士,變更到授予管理學學士;人才培養計劃也作了相應調整,與教育部土地資源管理人才培養要求相一致。
這個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學、經濟學及資源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土地調查與評價、土地開發與整理、土地規劃、土地資源信息、地籍管理及房地產估價、投資分析與經營管理等專業知識;具有測量、制圖、計算機等基本技能,能在國土、城建、農業、房地產以及相關領域從事土地調查、土地利用規劃、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規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主要開設專業課程有經濟學原理、管理學原理、地質學基礎、土地資源學、土地管理學、土地法規、土地經濟學、土地利用規劃、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測量學、遙感技術、土地信息系統、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房地產估價、房地產投資分析等;人才培養方向為培養適合到國土規劃與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及各級行政管理部門工作的人才;授予管理學學士。
篇2
一、獨立學院重視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忽視農村應用型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
根據《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獨立學院,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獨立學院是民辦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公益性事業。通常在高考招生時在第三批次本科錄取。獨立學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的進行本科層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長期以來以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自己的辦學目標,近些年來,獨立學院不斷涌現,學院規模與在校學生數均得到迅猛發展,但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獨立學院很少涉及到廣大農村經濟,本文以2011年湖北省獨立學院三本經濟管理類招生情況為例,2011年湖北省獨立學院三本經濟管理類在招生中占有較大的比重:32所獨立學院共設置理工類本科專業總數641個,其中經濟管理類專業213個,占33%;文史類類本科專業總數360個,經濟管理類專業206個,占57%。顯而易見,三本院校為國家培養經濟管理應用型人才做出了大量貢獻,對于經濟管理人才培養具有較強的能力,但是獨立學院卻忽視了農村應用型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
表12011年湖北省獨立學院三本經濟管理類專業設置(理工類)資料來源:湖北招生考試高考資料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8-004X國內統一刊號:CN42-1431/G4注釋:
(1)本表序號1-32代表32所獨立學院1.武漢東湖學院2.武漢大學珞珈學院3.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4.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5.漢口學院6.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傳媒學院7.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8.華中農業大學楚天學院9.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10.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11.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12.武昌理工學院13.湖北大學知行學院14.武漢長江工商學院15.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16.長江大學文理學院17.三峽大學科技學院18.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19.江漢大學文理學院20.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21.湖北醫藥學院藥護學院22.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23.武漢工業學院工商學院24.襄樊學院理工學院25.孝感學院新技術學院26.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27.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28.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29.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30.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科技學院31.湖北師范學院文理學院32.武漢生物工程學院
(2)本表中“2”、“3”、“4”表示同一專業若干方向或不同招生對象等;序號14武漢長江工商學院旅游管理為“3”,表示旅游管理(涉外、中加合作辦學)、旅游管理(民族班)、旅游管理。
(3)文史類經濟管理類專業大體相同。僅沒有資源管理與城市規劃管理。此處略。從上表可見,2011年湖北省獨立學院三本經濟管理類在招生中理工類經濟管理類專業主要有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資源管理與城市規劃管理、財政學、金融學、保險、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投資學工程管理、工商管理、酒店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社會學、公共事業管理、文化產業管理、旅游管理、房地產經營管理、行政管理構成。文史類經濟管理類專業大體相同,僅沒有資源管理與城市規劃管理。由此可見,獨立學院雖然定位于應用型人才研究,培養動手能力強的創新人才,但很少涉及廣大農村,針對性不強。以湖北省2011年招生專業設置為例,理工類32個第三批本科院校、文史類32個第三批本科院校中,均未設置相關專業培養農村經濟管理相關人才培養。經濟管理類的專業在獨立學院中占有重要地位,專業的設置也很全面,但是唯獨忽視農村應用型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
二、現行農村經濟管理及其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目前,湖北省只有少數公辦一本學院與二本學院開設了農村經濟管理專業,以湖北省2011年招生專業設置為例,理工類13個第一批本科院校、文史類10個第一批本科院校中,僅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開設了農林經濟管理,理工類23個第二批本科院校、文史類24個第二批本科院校中,僅有長江大學、湖北經濟學院開設了農林經濟管理(財務管理)、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獨立學院尚未開展農村經濟管理及其相關專業。
1.現行農村經濟管理及其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是基層農村建設者
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該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基礎扎實、知識面寬、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具備系統的農林經濟管理、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基礎知識,掌握現代農林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能在各類農業及涉農公司(企業)、政府部門及教學、科研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政策研究和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該專業立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師資力量雄厚的農業經濟學科點,依托該校經、法、管、文、理綜合發展的優勢,把學生培養成為以農林經濟管理為核心,具有較寬厚的經濟學、法學和管理學相融通的學科背景的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從該院的培養目標、培養要求來看,其目的是在各類農業及涉農公司(企業)、政府部門及教學、科研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會、政策研究和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側重理論研究。
2.現行農村經濟管理及其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不完善
主干學科有農林經濟管理、經濟學;主要課程有經濟學通論、農業經濟學、農業企業經營管理學、市場營銷學、農業概論、農業項目評估、農業投資學、農業政策學、農業技術經濟學、農村金融、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土地資源管理、會計學、統計學、財政學、法學通論等??梢钥闯稣n程的設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側重宏觀管理而無法解決農村實經濟、管理、決策、營銷、融資等遇見的實際問題。
3.缺乏具有大量農村管理經驗和解決農村實際問題的師資隊伍
主要原因目前各大高校中缺乏具有大量農村管理經驗和解決農村實際問題的高校教師和教材等。
篇3
關鍵詞:公共管理;大類培養;過程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8-0179-02
20世紀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學提出了“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16字教學改革方針,即在低年級實施通識教育、高年級實施寬口徑專業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開始實施“元培計劃”。當前已有多所高校實行了大類招生,大類招生培養漸成趨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開始在2011級182名學生進行大類招生培養,于2012年10月至12月進行了第一次大類分流,一志愿分流率為82.42%。此后,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于2013年12月對2012級同學大類專業分流,分流率達到了95%。三年來,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在公共管理大類人才培養過程和目標方面進行了探索和系統總結。
一、探索公共管理大類人才培養過程要求創新實踐
通過努力探索,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在創新過程的每一環節,都提出了明確的培養過程要求,即“三課(課程、課堂、課業)”培養要求。
(一)完善學院課程組建設,逐步搭建公共管理課程群
課程建設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學科、專業建設的基礎,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對建構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都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學院發展實際,經2013年12月13日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討論通過,自2013年12月16日起全院范圍內正式啟動課程組建設工作。為此,學院先后出臺了關于大類培養基礎課課程建設的資助及管理辦法(2013年版)、關于加強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重點課程建設的意見,經全院公開報名、自主協商和演講競聘,2014年1月7日確定學院103門課程(含雙語課,課程代碼不同但名稱相同的課程合并統計)的課程組建設清單,其中公共管理大類課9門,專業重點課15門、專業特色課79門,隨后,學院先后完成了124門課程簡介和教學大綱的撰寫工作,并要求通過分類、分層、分級管理,依據課程組組長崗位職責,通過教材、教案、教法、師生互動、案例分析等環節,完善每一門課程組的建設過程和推進機制,在全院范圍內互通有無,以公共管理學科為基礎逐步搭建學院課程群。
(二)建立課堂教學效果交流機制,逐步提升教學水平
課堂教學是大學生培養的中心環節。在課程組建設推進的同時,學院擬緊緊抓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一工作重心,逐步提升教學質量。
1.溝通學院各系,篩選具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整理個人教學效果體會,準備交流。
2.擬定于每年4月召開學院人才培養及課堂教學效果會,進行教學經驗效果交流。
3.建立課堂教學效果定期檢查考核機制。擬經學院教指委通過,建立定期、定人、定系隨機聽課制度。
4.定期開展院、系兩級校外名師交流活動,擬請教學名師進行示范教學和教學效果經驗交流;定期開展院、系兩級學院課題教學效果反饋活動,根據學生反饋意見及時調整完善。
(三)建立課業檢查考核機制,逐步提高學習質量
針對國內外以慕課(MOOC)、翻轉課堂(FlippedClass Model)等為代表的國內外教育方式深刻變化、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教學現實情況,學院擬逐步建立每一門課程的課業檢查和考核機制,加強過程管理,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和學習效果。
1.要求學生完成課堂筆記。擬經學院教指委通過,要求學生準備課程學習本,根據任課教師的安排記錄課堂教學內容。
2.要求任課教師及時檢查課堂筆記,并作為平時成績的組成部分予以打分。
3.要求各系定期檢查該系課程修讀同學的課堂筆記并整理匯報。
二、探索公共管理大類人才培養系統目標創新實踐
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探索,學院力圖實現“三協調”(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協調發展)、“三協同”(通識教育與專業培養、課堂內外教學環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三者協同進行)的培養目標,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師授課水平。
(一)根據教育部2012年最新專業目錄調整院系設置
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系有不同專業系、所合并而來。為理順學科發展、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關系,于2012年進行了全院人員調整,強調教師和學生共同以教育部專業設置為基礎,注重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協調發展。
1.根據“學科建院、專業建系”原則理順學科、專業、課程歸屬關系,據此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規范運行流程。區域經濟學科按照申報國家重點學科要求確立研究方向和建設重點,公共管理學科按照一級學科博士點申報要求完成學科布局和建設重點,城市經濟與戰略管理交叉學科按照交叉學科博士點申報要求完成學科布局和建設重點。
2.根據教師本人意愿,確立歸屬單位。根據學術成果和專業興趣申請職稱、崗位和研究生導師資格歸屬學科,學術委員會審議。根據教學業績和教學效果申請加入課程組、教學項目和人才培養各項工作,教學指導委員會審議。
3.以專業和研究興趣為紐帶,以課題和科研平臺為依托建設開放多元的柔性科研團隊,如研究中心或研究所,設中心主任(所長)和副主任(副所長),便于開展學術交流和團隊培養。
4.以“課程組”建設教學團隊,“課題組(平臺)”建設科研團隊,形成由學科帶頭人―學科方向建設負責人―后備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后備力量、專業建設負責人―專業項目負責人―項目組成員、專業建設負責人―課程組負責人―主講教師―授課教師等多種形式多元發展的學科建設梯隊,在全院范圍內實現兩大學科相互借力、優勢互補,穩定和支持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發展。
經過全院參與,順利將學院調整為行政管理系、土地資源管理系、公共事業管理系、城市經濟管理系和區域經濟系,分別對應行政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城市管理和城市管理(區域經濟管理)等專業(方向)。
(二)選拔行政管理國際班
行政管理(國際班)是學院特色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一環。學院高度重視該項工作,并經多次討論擬定了《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2013級行政管理國際班選拔辦法》。該辦法指出辦班的目的在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理論基礎扎實,熟悉國內國際公共管理理念、規則與實踐,具備良好理論基礎與較強的行政管理能力,適應國際化發展環境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由于自2013年開始設班,根據招生工作需要,經和學校教務處協商,學院擬定了《致2013級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生的一封信》,并隨錄取通知書發放到學院2013年錄取的新生手中。所要求的國際班學生報名資格如下:
1.熱愛祖國,熱愛專業,有國際交流愿望或出國深造意向。
2.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達到一定水準,北京市口語測試成績在4分以上,或英語高考成績在110分以上,或具有IELTS、TOEFL、PETS等參考成績。
3.家庭經濟條件較為寬裕,能夠負擔出國交換期間的基本生活費用。截至2013年8月10日共報名20人,經審核符合考試條件19人。8月29日,由學院行政管理系負責,在學校外語系教師協助下,經集體抽簽、英語筆試、無領導小組面試等環節,選拔工作順利結束,最終確定錄取14人。
由于行政管理國際班試點2013年首次舉辦,鑒于選拔標準、宣傳力度、報名過程、專業方向等因素,錄取人數不是很多。但本著公平公正、寧精勿濫和重點培養的原則,經學院討論并充分征求行政管理系意見,決定不再進行補充錄取,即按14人單獨成班,精心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適應國際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管理人才。2014年3月,根據國際班發展情況,學院又提出了在全校范圍內選拔9名同學補充到國際班的決定,隨學校大類分流時間表進行。
(三)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2013年4月,在學校教務處布置推動下,學院開始修訂2009年人才培養方案。前后經過22次修改調整,最后定稿。學院2014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力圖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培養、課堂內外教學環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三者協同的教育思路,突出內涵式持續進步,強調經、管、文、理等學科間相互滲透,倡導德才兼備、全面發展。在培養方案修訂時堅持了倡導德才兼備全面發展、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推動國際化特色專業建設發展等原則,并建設國際班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化的窗口;進一步開放辦學,突出教學內容的國際化,提高雙語(全英文)課程比重;鼓勵突破院系壁壘,推動復合型人才培養,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根據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實際情況,經和學校統計學院協商,并召開了包括全國公共管理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婁成武教授在內的學院專業培養方案專家論證會,提出了修改意見。根據討論意見和教務處修改意見,最終擬定了學院2014版行政管理(國際班)、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區域經濟管理)等方向的人才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1]毛潤政,肖湘雄,創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1,(4).
[2]何曉柯,王河江,陳國營.獨立學院“勝任型”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索[J].現代物業,2012,(5).
[3]王麗梅,牟芳華.多學科交叉滲透的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及實踐[J].黑龍江教育,2012,(7).
[4]陳華平.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能力-需要-結合-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廣西教育,2012,(10).
[5]邱成嶺,安俊美.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路徑分析[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9).
[6]邱夢華.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探索與實踐――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為例[J].教學研究,2012,(2).
[7]曹凌,楊玉麟,林強.社會需求導向下公共管理類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再定位[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2,(8).
篇4
實驗教學是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更具有直觀性、實踐性、綜合性、探索性和啟發性,是培養學生掌握科學實驗方法與技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徑。實驗教學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為本,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協調發展,以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為核心[1]。大學實驗教學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公共管理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又相互支持的,必須統籌、協調起來。公共管理各專業培養方案中需要重視實驗、實踐環節的設計,在教學中融入新技術、新知識和新思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堅持“加強基礎、培養素質、發展個性、突出創新”的方針,強化實驗教學基本理念,以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專業崗位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以實驗課程體系、實驗項目改革為突破口實行實驗教學改革,整體優化實驗課程體系,改革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優化實驗教學考核考試辦法,重視實驗教材建設。其理念主要體現為:
1.強化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公共管理學科本來就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極強的學科,所以公共管理實驗教學應以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及學生科學實驗能力,即科學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科學探索能力的培養為主線,建立起系統、科學的實驗教學體系。
2.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個性培養。學校培養的學生必須接受社會的挑選,作為培養學生的學校,必須把培養適應社會經濟需要的學生放在教學和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公共管理實驗教學的整體優化和改革中必須強化學生的中心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突出學生的獨立人格,培養加強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
3.以系統論為指導,實施實驗教學整體優化。學校整個教學工作應看成是一個大系統,其中包括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等多個子系統。要改變實驗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從屬地位,單獨設置若干門實驗課,形成與理論體系相平行的實驗教學系統。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要相互協調、整合與優化,達到大系統的整體優化。
二、公共管理實驗教學的課程設置
大學的課程,可以定義為一種為學生提供的學習計劃。人才培養是由一個課程的總體來完成的[2]。分析美國的綜合素質教育、英國的寬厚基礎理論教育、歐洲大陸的專業教育,世界一流大學培養目標和課程結構共同的特征是著重學術素養教育。在課程結構和形式上,注重文理、通專、自由選修與限定選修要求的結合。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模式和核心課程計劃強調人文與科學、倫理思辨與務實求證的有機統一,在多學科的知識綜合中,培養人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耶魯大學的自由教育培養模式與分修制注重學生知識的全面性和基礎性,注重基本技能(寫作、外語運用、數學方法)的訓練,體現其通才教育傳統和通中有專的特點[3]。我國本科與研究生專業目錄中公共管理歸屬于管理學門類,授予管理學學位。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管理學門類中公共管理類專業包括:行政管理(可授管理學或法學學士學位)、公共事業管理(可授管理學、教育學、文學或醫學學士學位)、勞動與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可授管理學或工學學士學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編制的用于研究生培養的學科專業目錄中公共管理作為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包含如下二級學科(即專業):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可授管理學、醫學學位)、教育經濟與管理(可授管理學、教育學學位)、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按照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要求,本著綜合各專業學科特色、發揮交叉優勢的目的,公共管理實驗教學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主線,按照不同實驗類型對所有公共管理類實驗教學內容(項目)進行模塊化分類,我們將公共管理實驗教學的課程分為三大模塊,即基礎實驗模塊、綜合實驗模塊、設計型實驗模塊三個層次(可參見圖1)。基礎實驗模塊是以演示性、驗證性實驗為主,主要運用一些常見技術工具及軟件,培養學生的觀測能力、分析能力;綜合實驗模塊:通過綜合性實驗項目的設計,突出多學科知識的融合,通過綜合能力的訓練實現對公共管理類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設計型實驗模塊:利用各專業軟件,通過模擬實際辦公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造性思維能力。
篇5
關鍵詞:應用理科;應用型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董甲慶(1981-),男,湖北十堰人,武漢大學教務部。(湖北武漢430072)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理科教育專業委員會研究課題“應用理科的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7-0020-02
進入21世紀,應用性本科教育得到蓬勃發展,但主要集中在工科領域,這與工科人才培養更強調實踐能力有關。應用理科人才的培養起步相對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作為本科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得以凸現。1990年原國家教委在蘭州大學組織召開的全國高等理科教育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保護基礎、加強應用、分流培養基礎型和應用型兩類理科人才,為我國理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如今,理科本科教育中的應用型人才雖然明顯增加,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從原來的基礎理科中直接衍生出了如計算數學、信息光學、生物技術、信息管理等應用學科、技術學科,它們滲透到各行各業,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領域、新的方向。[1]因此,理科應用型人才培養顯得更加重要。另外,理科人才與工、農、醫各類技術人員搭配起來協調工作,往往能收到顯著功效。即使在管理工作中,理科人才也能起到獨特作用。可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不僅需要大量工、農、醫專業應用型人才,也更強烈地呼喚理科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高等教育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可以分為技術應用型人才、復合應用型人才、服務應用型人才和職業應用型人才。其中,前三種對應于應用型本科人才,第四種對應于高職培養的應用型人才。[2]應用理科本科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走上工作崗位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鍛煉,大多可以成長為職業化的經營管理人才,如:項目經理、職業經理人等。
武漢大學(以下簡稱“我?!保┳鳛榻逃恐睂倬C合性大學,盡管理科基礎型學生占據相當大比重,卻一直沒有放松對理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經過近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認為發展應用理科,培養應用型人才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準確把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理科本科教育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一定要準確,符合社會及學校自身實際。不同學校、不同地區、不同學科都應有所差異。
一般來說,理科應用型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等目標定位上都應有所側重。在知識結構上,與重視理論知識并強調知識系統化的基礎型理科人才的培養不同,應用型理科人才的培養要求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并重,注重理論知識的廣、淺、新、用特點和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在能力目標定位上,理科應用型人才的能力要素包括應用能力和關鍵能力。應用能力主要指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關鍵能力主要指學習、工作和創新能力等。在素質目標定位上,理科應用型人才應注重培養其綜合素質:良好的公民道德、職業道德、身心素質,具有基本的人文、科學素養,使其不僅重視學科技能的提高,還重視市場、信息意識的養成。[3]
比如,我校應用化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質,掌握化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較強的實驗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及企事業單位等從事科研、教學、技術及相關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生不僅要學習化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以及相關的工程技術知識,還要掌握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以使學生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具備運用所學知識和實驗技能進行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二、按社會需求調整學科、專業設置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高等理科教育要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原來的高等理科教育單一的基礎學科已不能適應形勢的要求。在新形勢下,必須調整學科專業結構,積極地發展應用學科,設置一批對口、急需的應用理科專業,培養直接為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的理科應用型人才。然而,要把基礎理科改造成應用理科,明確合適的專業方向,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通過國際、國內的社會調研,從原有各專業的基礎出發,發揮基礎理科的優勢,不斷開拓應用方向,大膽突破舊有的框架,構建應用學科和體系,并根據“三個面向”的要求逐步調整和完善。[4]
應用理科是一類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專業。一方面,作為理科,它應當保留基礎寬厚、適應能力強的優勢,給學生以科學研究方面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研究素質。另一方面,它作為應用學科,更要有較強的適應性,要求培養的學生能夠直接參與實際工作,為經濟建設作出貢獻。因此,建設應用理科專業應當遵循“保證基礎、注意應用”的原則。[5]
近年來我校不斷加強專業結構調整,加強應用理科專業建設。在“厚基礎、寬口徑”的方針指導下,各院系實行“按大類招生,聯合培養,學科交叉,基礎打通”的培養模式。比如,按物理學類、化學類招收的學生,進校后1~2年打通培養,然后按社會人才需求及學生自身興趣分方向培養。為了滿足社會對多學科知識人才的需求,學校開設了物理、化學交叉的材料科學與技術試驗班;化學與生物交叉的化學生物學專業方向。為了滿足社會對專業知識扎實、英語應用能力好的人才的需求,學校在多個專業開設了國際班、中美、中法聯合培養試驗班。
三、優化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教學方法
建設應用理科的課程體系,似乎要增加很多偏重應用的課程才能解決,而教學的時間又是固定的,這就出現了矛盾。因此,我們必須統觀該學科的全局,洞察其發展趨勢,在確定課程體系時,必須保留最基本的;加強反映科技發展總趨勢的;更新反映科技進步的;增設經濟建設迫切需要的。但無論課程體系怎么變,必須要“保證基礎”,這樣不管科學技術如何日新月異,也不管學生將來的工作方向如何變動,只要擁有堅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擁有基礎訓練所培養的思維方法和分析能力,就不難掌握新技術,不難應變一切實際問題。因此,絕不能丟掉原有的優勢和長處。當然,在內容上要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更新。
建設應用理科課程體系還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以職業能力為導向設計專業課程;二是加強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的銜接和融合;三是構建模塊化的集中實踐教學課程;四是開拓建設綜合性課程。[6]
另外,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也是實施應用理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保證。因此,師資隊伍的配備上應充分考慮應用理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應用理科的教師要像應用工科的教師一樣,既擅長教學和研究又具備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也稱“雙師型”教師。高??梢酝ㄟ^產學研合作的方式培養“雙師型”教師,也可以從企業、事業單位或機關部門的技術和管理人員中聘請一批作為兼職教師。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應用理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積極探索有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應用理科本科的課堂教學特別適合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其他的現代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現場教學、行動導向式教學等也值得提倡。
再則,根據應用理科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配合應用性課程改革,需要改變學生學習成果的傳統評價體系和課程考試方式,倡導多樣化的考核手段,側重考核學生綜合應用能力,注重過程考核,激勵學生平時積極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中,成為主動學習者。最后,一本適合學生學習的好教材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
我校為貫徹“加強基礎、拓寬口徑、通專并重”的方針,進一步打破了學科壁壘,拓寬了專業口徑,并在全校范圍內統一設置了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在同一級學科或學院內的各專業打通培養渠道,按學科大類設置學科基礎平臺課程。學校重新審定、合理調整各學科專業課程體系,進行課程的重組和整合,精選課程內容,提高課程的綜合化程度。同時注意各個教學環節的合理安排和整體優化,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處理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課內教學和課外指導的關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和研究的條件。
目前全校共開設通識教育課程639門,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數學與自然科學、中華文明與外國文化、跨學科領域五大類,學生在每個領域至少選修2個學分,共最低修滿12個學分。獲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類學位的學生,在數學與自然科學領域至少修滿4個學分,獲自然科學類學位的學生,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至少修滿4個學分。另外,我校還制定了主輔修制、雙學位制,與華中七所部屬高校(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聯合開設了“七校聯合”培養等,提倡和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修讀第二學位。
總之,要培養基礎知識寬厚、具有良好科學文化素養、適應范圍廣、應用開發能力強的應用理科人才,關鍵是要根據科技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動向,探索和建立與人才培養要求及知識能力結構相適應的全新的課程體系、引進“雙師型”教師、改革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方式。
四、加強實踐教學的開展
建設應用理科,培養應用型人才,僅紙上談兵不行。首先,要拓展專業的應用方向,并使其學科趨近前沿,必須不斷探索學科的應用前景。開展科學研究尤其是應用性研究。其次,應用型人才應具有將理論知識與實驗方法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具有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能力,具有開拓應用成果的能力,具有創造精神和獨立工作的能力。另外,生產實習和科研訓練等實踐教學是理科培養應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包括實驗課程、科研訓練、畢業論文、社會實踐等。實驗課程應統籌兼顧,將基礎型、提高型、綜合型實驗有機結合??蒲杏柧殤c實驗課程和畢業論文、社會實踐連貫起來,逐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獨立工作能力、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能力等。
如我校生命科學學院構建了系統技能訓練與科學研究能力培養相結合的三層次本科實驗教學新體系:基礎型、技能型實驗;提高型、綜合性實驗;研究型、創新性實驗,并加強和落實學生的野外綜合實習和生產實習,從實驗和實習的各個環節強化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該院在神農架、九宮山等國家自然保護區建立了野外實習基地,每年暑假相關專業的學生都要在實習基地進行為期兩周的野外綜合實習,相關專業教師親自帶隊,隨時給予指導。學院還與多家企業簽訂實習協議,如:東陽光藥業集團、華北制藥集團、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簽定了聯合培養協議,每年選拔20名學生組成創新班,到華大基因研究院進行為期3個學期的學習和研究,以培養學生在生物信息學領域的創新能力。為了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學院每年選派30個暑期實踐小分隊,深入社會,認識社會,應用所學知識分析相關領域的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及解決方案,學院給予經費支持。
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將實踐教學內容分為實驗課堂教學、業余科研和畢業實踐三部分。通過以下三個創新教育平臺來實施:一是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科學研究,二是計劃教學-開放實驗-業余科研,三是學校-科研機構-企業(學研產)。并與中國科學院、部門科研院所、國內外其他大學和大型企業聯合建立了具有不同側重點的實習基地23個。學院每年都派出優秀學生到實習基地實習(包括本科畢業論文實踐和暑期社會實踐)。另外,還與香港華懋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實驗室設在校內,嚴格按照企業管理模式運作,每年接受本院學生進去實習。
目前,我校六個理科學院中有三個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依托這些優質教學資源,我們不斷加大理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課程、科研訓練、畢業論文、社會實踐的系統訓練后,創新實踐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為其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我校在培養理科應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特殊的優勢,一方面理科學生要選修其他學科的通識教育課程,和其他學科學生一起上課交流;另一方面學校的各種文體、學術活動各個學科學生同時參加,理科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其他學科的思維方法、學科特點等。在這樣一個各種學科交叉融合的氛圍中培養出來的理科應用型人才,不僅精通本學科專業知識,還熟悉其他學科特點,為其成為素質全面的高端人才或從事與本學科接近的其他學科工作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我校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也取得了不少成績。如:在我校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大學生“三創”(創造、創新、創業)成果展中,每屆展出學生創新實踐作品約400件,其中大多作品已申請專利或以論文形式發表。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我校六個理科學院本科生共申請專利5項;發表SCI論文37篇,核心及其他期刊論文26篇;獲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16項,武漢大學創新實驗項目61項;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48篇。我校學生自主創業者也不斷增加。如: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2005級學生周躍文,從大二開始從事校園兼職,逐漸積累創業啟動資金,大四時成立了武漢文谷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網頁制作與推廣、系統及軟件開發等,2009年9月又將公司業務拓展至高校成人教育辦學等,公司規模逐漸壯大。
五、加強思想道德及心理素質的培養
品德培育是加強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是人才成長的靈魂。培養理科應用型人才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德育擺在突出地位。因為品德可以決定人才獲取知識的思想動機和刻苦精神,在社會實踐中的事業心、責任感和意志力,在人際關系處理中的親和力、影響力及團隊精神。高校學生品德培養既要改革創新“兩課”教學,使政治理論課更具時代性和針對性,更有親和力和說服力;又要抓好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行為習慣。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樹立愛國報國、服務人民的思想,堅持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精神。[7]
另外,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經濟生活、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人際關系等都發生著很大變化,并且市場經濟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成長中的大學生面臨日益增多的社會心理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都遇到了越來越多的困難和挫折,導致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出現。越來越多的學生感到自己最薄弱的素質是心理素質。我們要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就必須努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為此,我們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健全心理咨詢機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營造良好的環境等。
六、結束語
總之,在以培養基礎型理科人才為主的綜合大學辦好應用理科,有利于發揮其學科優勢和綜合功能,培養出高質量的理科應用人才。我們既要準確把握人才培養目標,合理設置學科專業,優化課程體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的開展和品德培育;更要充分利用學科、科研平臺、實驗教學平臺優勢,進一步凝練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構筑應用型人才培養新平臺,提高自身培養應用理科應用型人才的能力與水平,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的后備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3]盧森鍇.綜合理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高教論壇,2007,(5):172-180.
[2]高林.高等職業教育與應用性學位教育課程模式及其銜接[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教育教學研究專輯,2006,(s1):31-34.
[4][5]駱武剛,趙勝年,葛明德.發展應用理科,培養應用性人才的幾點探索與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1994,(4):82-88.
- 上一篇:大學生就業的法律法規
- 下一篇:商業模式設計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