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課程體系范文

時間:2023-09-07 17:59: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美術課程體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美術課程體系

篇1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數學課程

整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進一步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由此可見,教育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這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真正的課程整合,是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課程中,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學習的課程開發活動。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現代教學思想與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個整體概念。教師利用電腦對圖形、數字、動畫乃至聲音、背景等教學需要進行綜合處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學生能利用計算機提取資料、交互反饋、進行自學,讓數學中的學習能力、探索能力、實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小學生個性潛能發展的方向。

一、激發興趣,提高參與度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是有個性的,他們的活動受需要和興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由此可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之所以對數學感到枯燥、無味、怕學,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數學知識本身的抽象性和嚴謹性所決定的,再者就是受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中強調指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在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下,教學信息的呈現方式是立體的、豐富的、生動有趣的!面對如此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旺盛的求知欲,極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應用如下動畫進行導入:綠草如蔭的森林里,小動物們正在舉行數數比賽。獅子伯伯當裁判,小猴、公雞、小狗、小兔依次圍在獅子身邊。裁判首先宣布比賽規則:“從小猴開始數起,小猴、公雞、小狗、小兔分別數1、2、3、4,再回過頭來繼續從小猴數起,數5、6、7、8,這樣可以連續不斷地數下去,每一個數字都會對應到一只小動物身上。比賽時,我報出一個數。這個數該數到誰,誰必須馬上回答‘是我’。”接著,比賽開始,只聽到裁判剛報出“19”,小狗馬上接口:“是我,是我。”“25”,小猴又及時地接上“是我”。“34”,則是公雞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動物們的反應如此之快簡直令小朋友們驚呆了:“它們可真聰明啊!”“它們是怎樣很快做出判斷的呢?”孩子們迫切想知道答案,這時教師適時告訴學生:“學了今天這節課的本領后,你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不到2分鐘的動畫,就將孩子們的求知欲完全調動了起來,新知的學習成了孩子們內心的需要。

二、化靜為動,揭示內在規律

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效果,能夠將教學重點和難點一一呈現出來,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提供豐富感知、呈現思維過程,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入其境,讓學生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極大地支持了學生對邏輯推理、問題解答和數學觀念的尋求與研究。尤其是引導學生對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概括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動態演示,形象揭示知識的生成過程,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借助于觀察和比較,逐步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識的本質。

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的點、線的閃爍,依次閃動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來使學生認識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緊接著把長方體的實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圖,完成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再通過面、棱的移動,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時配有聲音,利用色彩動態來比較,得出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相對棱的長度相等”這一結論,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會了這一知識。

又如在“圓的認識”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圓的形成過程:一根繩子兩端各系一個小球,把其中一個小球固定不動,甩動另一個小球,使其作圓周運動。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并提問:你看到了什么?這個圓是怎樣形成的?請用數學的觀點來說說:這個幾何圖形中,點、線、面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我看到兩個點、一條線;一個固定不動,另一個點環繞著固定的點運動……最后形成了一個圓。”有的說:“固定的點與運動的點的距離是不變的。”……這樣將演示、觀察、操作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對圓有了一個形象的感知,而且滲透了“在平面內,到一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軌跡”這樣一個圓的概念,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圓打下了基礎。

轉貼于 這樣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不斷再現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可以使學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識,讓學生在觀察與思考的過程中,掌握思維的一般方法,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聯系生活,體驗知識生成

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不是老師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學習者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每個學習者都是在其現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信息主動進行選擇和加工,從而建構起自己的理解。

《新課標》中也指出:我們的數學要盡可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經驗是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活動的基礎憑借,是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前提。在多媒體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運用計算機和多媒體工具將學習內容以多媒體、超文本、動畫等形式和友好互動的界面為學生提供數字化資源、創設虛擬化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理解事物的本質、掌握數學規律。

如“相遇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相當難度的一類應用題,在教材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此類應用題既要學生掌握相遇、同時、相向的特點,又理解路程、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要會應用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解題。在以往的教學中受教學手段的限制和學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學生掌握起來總是有一定困難。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為學生創設視聽情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動態生成”過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學開始在屏幕上出現了王華和李誠分別站在兩地(指示燈在兩地邊閃兩下,強調這是兩地),接著顯示兩人同時從兩地對面走來(強調這是同時相向而行),最后通過每分鐘或每小時行程的階段演示,一直走到兩人碰到一起(強調這是相遇)。生活的場景、多媒體的動態演示,使學生正確而科學地理解了“兩人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的含義,從而幫助學生正確地掌握了路程與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體驗了知識的生成,順利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認知過程,大大降低了傳統手段靠單一講解帶來的理解上的難度。

四、巧設練習,及時鞏固新知

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學風的養成,必須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實現。在新大綱中明確規定:應使學生“初步學會應用所學知識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練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利用多媒體技術編寫的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練習的最大成功之處在于化學習被動為主動,化抽象為具體,通過帶娛樂性的練習,能讓學生輕松鞏固已學知識,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教師及時提供學生評價和反饋信息的方法與途徑。

篇2

關鍵詞:農村小學;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具體對策

一、前言

隨著素質教育開展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也不斷受到關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多媒體工具運用到數學教學中,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更解決了很多教學問題。但就很多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來講,因缺乏完善的多媒體教學設施,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不合理,缺乏專業的指導教師,多媒體的應用存在很多問題。下文就針對現階段我國農村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現狀展開分析,就如何加強農村小學數學課程的多媒體運用問題進行研究。

二、現階段農村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現狀分析

1、缺少完善的多媒體教學設施

首先,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和條件較差,缺乏數學學習的氛圍和環境,再加上農村學生沒有像城市學生一樣的完善的教學設施,因此對數學的各方面知識都較為陌生,而且因為多媒體工具的運用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使得農村學生對數學學習和運用產生懼怕心理,所以在數學課堂中缺乏與教師和互動,致使數學課堂效率低下,學生的數學水平的提高也較為緩慢,以此惡性循環,促使農村學生喪失了數學學習興趣和信心。再次,就是農村多媒體師資力量還有待提高,當前的大多數教學仍然采取的傳統教學模式,一言堂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也較為缺乏,教學中也是照本宣科,沒有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氛圍和情景,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得學生的教學參與度不高。

2、多媒體課程教學流于形式

新課程標準指出,對于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觀念、目標、內容以及方式、評價上要有相應質的轉變,尤其是針對課程的基本理念。既要明確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信息技術融入數學課堂教學,又要滿足于提高數學課堂效率的目標。在對課程的資源開發與利用中也指出,小學數學課堂對于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具體應用。但就現實的情況來看,因小學生的個性特點鮮明,思想觀與價值觀尚未成熟,因此很多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輸與理論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興趣特點。因多媒體小學數學教學的運用形式太過形式化,內容太不貼近現實,從而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起到很大的反作用力,一次反而降低了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3、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缺乏明確的目標

多媒體引入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數學課堂的效率。作為一種手段,信息技術對于整個教學環節而言非常重要。合理的設計和有序的計劃是完成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基本條件,而我們不能過分弱化多媒體工具產生的作用,也不能代替課堂教學的。最終,信息技術的目的還是服務于教學、優化教學,并提高課堂效率的一種措施,是圍繞著整個教學活動而開展的。所以信息技術必須按照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以教學活動的需求為契機,有序的融合到教學活動中去。而很多教師一味的將多媒體工具運用到實際的教學環節中,處處依賴多媒體工具,無論當時的情況是不適應適應多媒體工具。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有的教師在進行一些公開課以及示范課時也仍然過度使用多媒體工具,將原本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更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加強農村小學數學課程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1、創新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思維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現代化多媒體的工具進行教學實踐活動,由于數學學習涉及到很多實踐運用,幾乎都是源于生活的。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通過播放電影、做小游戲等方式來刺激學生的好奇心與參與積極性,從而打造較好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整體的效率。另外,適當的創新教學模式,以學生教學的中心,發揮其主體作用,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需求,以此來豐富數學教學,不至于讓學生覺得枯燥跟不上。其次,除了要創新教學方式與手段外,小學數學教師還應注意到教學反思的作用,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不僅需要學生的配合,更需要教師的適當調整和計劃。因此,適當的課后反思不僅有利于數學教師的自我成長,更是進一步實現小學數學高效性的重要途徑。

2、大力投入多媒體教學設備和隊伍的建設

除了需要對學生以及課程教學方式、內容的改革以外,加強多媒體基礎建設,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發展;進一步提高農村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水平,才是當前解決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現狀的關鍵。前面說到,因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缺乏完善的教學設施,教材也相對落后,學生缺少專業的指導以及完善多媒體教學設施,因此對于數學學習產生厭倦情緒,也不利于高效課堂的建立。要想加大對農村小學數學的教學改革,加強多媒體數學設施的建設,提高其數學資源就需要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支持,學校應努力爭取資金來源和渠道,向政府和社會相關組織求助,以為學生們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更多學習數學的資源。除此之外,還應針對農村小學的自身水平進行提高,通過定時定期安排教師去城市優秀的學校進行學習、培訓,在提高教師自身水平的同時,也增強了其綜合素質。

3、明確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目的

對于教師來說,如何正確的利用多媒體技術,并將其與小學數學教學相互融合,擺正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位置。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適當的引入,對于比較抽象的數學教學引入多媒體技術,通過播放影視動畫、音樂等方式,將抽象的課程內容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可以通過在動畫片中穿插一些關于問題,讓孩子們通過觀看來尋找答案,這不僅時刻抓住孩子的事先,更能有效提高課堂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將多媒體工具視為小學教學的主體,時時刻刻通過多媒體工具來教學。教師應通過科學的制定教學目標和內容,使得多媒體技術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不是濫用工具。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要改善當前農村小學數學課程的情況,就應深入分析現階段農村小學教學多媒體教學的現狀,通過加大和完善農村小學的數學多媒體設施建設,培養多媒體使用能力較強的教師隊伍,創新教學方法、正確使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實現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 欒慧.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篇3

1.1教學對象、培養目標定位方面:將教學對象分為大文、大理兩個方向,將美術學科教學的目標定位為“提升該專業師范生審美素養,并使之能在工作后以所學的美術技能輔助教學”。

1.2課程設置方面:摒棄“過分強調專業性”的模式、強調實用性美術模式、以“面廣、層淺”的思路設置課程內容是普遍觀點。

1.3教學手段、方法方面:突出手段與方法的現代化,無具體措施、執行方案論述,如“應該善于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來彌補這一缺陷,如幻燈、影像、多媒體,網絡”等(趙相武,2011)。

1.4師資建設方面:強調應用型、綜合型師資建設,但小學教育專業的一個美術課程不可能配備多個美術專業方向老師,與課程內容“面廣、層淺”所形成的矛盾,仍是當下小學教育專業美術師資建設與課程建設的矛盾。就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體系研究的現狀來看,目前國內對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體系的研究中有如下問題急待解決:美術課程研究、建設中忽視教育環境網絡化的影響,師資隊伍信息素養偏弱、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力差,美術課程體系系統性較弱;該專業中美術課程內容“面廣、層淺”,導致教學效果評估難、教學質量保障難、應用型綜合型師資配備難等。造成這樣的問題原因有二:第一,對教育環境的網絡化不夠重視;第二,對小學教育專業的深入研究不足——該專業中美術課程的體系性弱。

2網絡環境下研究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體系應重視網絡環境的影響

網絡資源的豐富性、開放性、交互性,為小學教育專業提供了寶貴的課程資源,為構建師生雙向化的教育評價體系奠定了基礎。小學教育專業中建立在視覺基礎上的美術課程,需要通過網絡提供視頻、圖像資源的支撐。充分考慮網絡環境,深入研究小學教育專業是十分緊迫和必要的。通過對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分析,充分利用網絡美術資源、多元的教學評價方式、豐富的教學活動形式、多樣的師生交流渠道等優勢,一方面可解決由于美術課程內容“面廣、層淺”的特點,導致教學效果評估難、教學質量保障難、應用型綜合型師資配備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可解決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建設中忽視網絡環境的影響,師資隊伍信息素養弱、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力差,課程體系系統性差的問題。總而言之,網絡環境對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體系的影響主要包括:學習形式的網絡化、自主化,評價渠道的網絡化、雙向化,課程資源的網絡化、公共化等等。

3網絡環境下研究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體系應重視條理與次序

3.1弄清研究的前提

在建構網絡環境下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體系的探索與研究中吸收借鑒目前國內外對網絡教育環境的研究成果,理清網絡環境對小學教育專業美術教育的影響,以下是四點是必要的前提:第一,理清網絡對美術教與學影響;第二,分析開設美術網絡課程的可行性并展開實踐論證;第三,探索網絡環境下師生自主學習美術技能的模式;第四,嘗試建立美術教與學的師生雙向評價渠道;

3.2明確研究的內容

網絡環境下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體系研究,是立足于當下的小學教育專業,關注教育環境網絡化的美術課程體系建構研究。它有別于以下二者:第一,有別于小學美術教師教育專業中的美術課程體系——培養小學專職美術教師;第二,有別于小學教育專業中美術方向的美術課程體系——培養以美術學科教學為主,同時能勝任小學其他學科教學的全科型小學教師。根據這樣的定位,絡環境下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體系研究應包括以下內容:第一部分:①網絡環境下的美術學習環境變化研究;2網絡環境下小學教育專業開設美術網絡課程的可行性研究與實踐;3網絡環境下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美術學科自主學習模式構建研究;4網絡環境下師生對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體系雙向評價渠道的研究與實踐;第二部分:1網絡環境對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影響研究;2網絡環境下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內容設置研究;3網絡環境下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結構研究;4網絡環境下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活動方式研究;第三部分:1網絡環境對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教學效果影響的因素研究;2網絡環境下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體系的教學質量評估方案研究與實踐;3網絡環境下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職后美術教學技能與素養的跟蹤調查與研究。

3.3明確可行的實證方式

網絡環境下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體系的研究,在通過前期的實踐與基礎研究后,需通過實證的方式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美術資源,以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形式,創建線上、線下,開放與半開放相結合、靈活多元的課程內容、評價方式,幫助教師揚長避短,借鑒他人優勢達成教學質量的最優化,幫助學生積極、充分地利用網絡的優勢最大化地開展自主學習。概括地說可分二個階段來完成相應的實證研究:第一階段:確定研究人員,設置調查問卷,分析總結,擬定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體系的建構方案;第二階段:進行逐步實驗和研究。

4網絡環境下研究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體系的展望

通過研究與實踐,能從美術學科建設角度,改變當前小學教育專業建設不夠深化的現狀,并使小學教育專業建設充分體現教育發展趨勢。將利用、開發豐富的網絡美術資源,以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形式,創建線上、線下,開放與半開放相結合,靈活多元的課程內容、評價方式,幫助教師揚長避短,借鑒他人優勢達成教學質量的最優化,幫助學生積極、充分地利用網絡環境下的優勢最大化地開展學習與自主成長。有效構建與教育環境、社會發展、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目標、終身發展相結合的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體系及課程實施機制。最大化、最優化地達成培養“一專多能”全科型優秀小學教師的目標。

5結語

篇4

關鍵詞:小學 美術課 多媒體教學

一、多媒體課件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

利用計算機應用教學軟件可以把圖片、音樂、錄像、動畫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學資料綜合制成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內容緊密相聯的多媒體課件,恰當地運用可以打破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使美術教學更加適應今天的文化接受環境。此外,多媒體課件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眼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外,還可以幫助教師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上的教學提高到新的層面上,促使教師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改革中充分貫徹人文精神,全面體現素質教育。

根據新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的要求,為了體現新課程理念,我努力將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制作、應用與美術課堂教學改革相結合,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使其真正能夠為美術課堂教學而服務。

實踐表明,多媒體課件已經成為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得力助手。

二、電腦繪畫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

興趣是創造的原動力。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小學美術教學突破封閉的靜態結構,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小學生不喜歡一味地面對老師熟悉的面孔,聆聽單一聲音;老師空頭說教已無法滿足他們的直觀性具體思維的要求。而電教手段恰好能解決這一矛盾,利用電腦資源,既開闊了學生視野,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電腦繪畫獨特作用與優勢表現如下。

1.獨特的便利性

如今的小學美術課程更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新教材中相應增加了欣賞課、工藝課、設計課等內容的比重。

過去的工藝、設計等基礎教育過程中,教師的示范量和學生的訓練量都很大,加之教學內容圖形的要求規范、嚴格,因此范畫制作和作業完成都較為困難。而電腦繪畫完全解決了這一難題,在電腦中繪制圖形、編輯、修改、著色等操作都十分方便,學生們可以利用繪畫軟件方便進行各種操作和應用。

2.高效的教學效果

電腦繪畫教學能夠將圖像、文字和聲音等有機結合,具有演示直觀、生動和形象的特點,因此深受學生歡迎,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因此能夠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豐富的知識層面

計算機的巨大容量,可以幫助儲存大量的信息。不管是優秀畫,學習習作,還是世界名畫,教師都可借助掃描儀存入計算機中。另外,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可把世界各地、各種各樣對教學有關的圖文資料下載到計算機中,讓每個學生結合自身愛好任意欣賞學習。還可以通過電腦讓學生欣賞各種影像資料等等,使每名學生都能獨立審美,從而激發創作熱情。

三、電腦繪畫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美術教育被公認為是培養創造能力最具成效的學科。在美術教育中,要努力設計新鮮的表現形式和方法,創設寬松的環境,給學生提供各種創作機會,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其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可以組織學生在計算機上進行創意設計,通過計算機這一設計工具激發其創造潛力,培養和鍛煉其創造能力。

四、電腦繪畫教學符合時展需要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電腦繪畫教學的運用具有一定優勢。小學美術教育的面向對象是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傳統的以教授繪畫技能為中心教學模式顯然已無法滿足時展需要,要滿足學生了解各個畫種表現技法與藝術特點,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需求,電腦繪畫必不可少。

篇5

關鍵詞:高師;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發展

高師美術教育是以研究中、小學美術教育,培養中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目標,并為整個中、小學美術教育體系服務的一門獨立學科。近年來,隨著中小學美術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快速發展,與之相對應的高師美術教育受到極大挑戰,其水平和現實需要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1高師美術教育

德國于19世紀最先出現“美術教育”一詞,是指“根據社會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傳遞美術文化,提高學生的美術文化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成員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美術學科基于教育學理論而衍生出的一門專業教育。在我國,美術教育分為三類:一是以培養純美術家為目標的專業院校美術教育;二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非專業美術教育,即普通美術教育;三是以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為目標的師資培養類美術教育師范類美術教育,高師美術教育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目前我國語文、數學等學科都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而美術教育卻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高師美術教育不受重視,專業教學體系與實際脫節,表現在:把美術教育當作一種技能訓練,以美術基礎技能課程的訓練作為主要教學方式,忽視了“師范性”;通識課程設置較少,長期以“老三門”為主,即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而對于其他如人文、藝術類課程開課量比重不足,缺乏多元化,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造成了阻礙;教師技能培訓不足,如僅在最后一個學期安排4~8周的時間上教師技能培訓的教材教法課,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這就導致學生在畢業后仍不熟悉中小學的教學規律、教學方法和和學生素質,長期處于茫然和不適應狀態,不能迅速就業或適應崗位,在教學中深感無力。

2高師美術教育《課標》改革與發展

高師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和任務決定其具有很強的職業性,體現在對藝術文化的傳承和教育的功能。教育是一種途經,而這種傳承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新課程改革自1999年起,到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2003年又頒布了《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使我國的基礎美術教育新課程改革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新課改進一步明確了美術教育課程的性質――人文性質和理念――“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廣泛的文化情景中認識美術,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

2.1強調“專業性”與“師范性”并存

以往的美術教育由于生源、就業等需要,在課程設計和安排中過于偏重美術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對于其“師范性”,即培養學生教育教學能力較為輕視。例如:南陽師范學院美術學專業(師范類)的美術史、藝術概論、技法理論、素描、色彩、油畫、國畫等專業類課程占總學時的55.5%,政治理論、大學語文、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公共課程占36.1%,而美術教材教法、心理學、教育學、現代教育技術等教育類課程只占8.4%,明顯偏少。這種專業課程與教育類課程設置的不均衡導致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被邊緣化,學生對自身師范類的學科性質認識不足,所以培養出的畢業生難以較快適應崗位需求。

2.2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

目前,我國教育體系存在很大不足,其中之一就是高校學生綜合能力較弱,學習內容無法適應實際需要。新課改則主要對此有所調整。《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將美術學習活動劃分為四個領域,即“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將高中美術課程設置為五個內容系列,即“美術鑒賞”、“繪畫?雕塑”、“設計?工藝”、“書法?篆刻”、“現代媒體藝術”。可見,綜合能力培養在新的課程設計中有了明確要求,這就需要高效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復合型、高素質”的美術教師。現階段,速寫、簡筆畫、水彩、基礎圖案、美術字、美術欣賞、計算機美術等由于容易上手和操作,具有由淺入深、手法便捷、理論貫通等特點,因而往往受到中小學的歡迎;相比而言,國畫、油畫、工藝、設計等備受學校重視的課程則實用性不大。所以在課程設計時可以強化美術基礎課程,增強學生的基本功,培養其綜合應用能力。

2.3提高人文素養

人文理念是新課改重點強調的內容之一,“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這也是目前的美術教育中所缺乏的。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所以高師美術教育要突破傳統觀念,將以專業技能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為主的教學模式,加強人文課程和文化建設,豐富哲學、心理學等其他社會科學,并將之與美術緊密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4促進多元化發展

多元化是全球化發展的結果,也是眾多領域的發展區域。美術教育作為一種全球性的學科,更應當廣納博引,兼收并蓄,不斷豐富自身內容。首先,高師美術教育要結合學校的教學水平,師資力量,教學設備和區域性、地域性特點,設計教學課程,注重理論課程和技能訓練;其次,要借鑒和吸收外國經驗和模式,擴大信息流通和經驗交流,增加多學科,豐富美術教育的內容。“社會需要的美術師范型人才應當是時代的、賦有傳承、保護和創新能力的,具備著多元的知識、人文性的教育及管教學的創新意識及承擔起課改和科研能力的綜合型人才”。

3結語

高師美術教育是國家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為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促進藝術發展發揮著巨大作用。“高師美術教育有什么樣的教育思想,便會直接地影響未來中小學美術教師的成長”,所以要不斷適應新的形勢進行改革,調整培養目標要求、專業設置和課程結構,改革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增強實踐,使高師美術教育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的要求和改革發展的需要,促進現代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劍珊.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課程的針對性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

[2] 姜珊.談當代高師美術教育專業課程改革與發展趨勢[D].云南藝術學院,2010.

[3] 化鉉.與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相銜接應是高師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02).

篇6

關鍵詞:小學美術;學生;想象力

1 理論聯系實際,點燃智慧火花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要使美術教學對學生有所影響,只有得到他們主體意識的選擇和支持后,才能對其知識、能力、個性品質等各方面的發展起作用。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在傳統教學中是很少考慮學生的主體性和發展性的需要。認為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是至高無上的,這種偏見的教學模式所培養出來的只是“能復制美術老師思想的學生”,他們不能適應未來多變的社會。而且,傳統教學導致學生知情分離,美術課堂教學只是重視認知技能目標的培養,忽視情感上的交融,使學生個性得不到充分的發展。

2 強交流形式的針對性

在我國的小學美術課堂上,大多數美術教師先在黑板上畫下所學內容,學生再去機械的模仿,這種授課方式既抹殺了學生的想象力,也使整個美術課堂呆板,索然無味。因此我們應當找到一種新的藝術教育方法和手段,比如在小學階段采取“領域專題”的藝術教育方法。

“領域本身并不構成完整的課程體系,它必須較好的與某一種標準的藝術課程體系相匹配。”在“領域專題”的藝術教育方法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畫面的主次關系,色彩的對比,畫面的風格,使用的工具等問題制定出每節課、每學期的學習目標。學校要求每一個學生完成一個與主題有關的項目。每一個項目結束時,把這些項目成果的報告在學生當中展示出來,每一個學生都把自己研究的項目介紹給別的同學,包括題目的產生、目的、問題以及對未來的影響,然后回答教師和同學的提問。這樣的研討有助于全體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和活動交往的能力。研討成功的關鍵是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主題的確定依賴于教師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大膽把握,也依賴教師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敏銳洞察和靈活應變。

3 使美術課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3.1充滿好奇心是少年兒童的一大特點

很多學生通過美術課學習以后,會自覺和不自覺地對周圍產生興趣,因而會更加細致深入地觀察周圍的一切。只有不斷地觀察,才能得出更新的內容。這些新內容在幼小的心靈深處扎根,為今后發展奠定基礎,這樣一來,少年兒童的觀察力會得到提高,并不斷發展。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對周圍的事物產生興趣,更主動深入地觀察了解,并進行寫生,寫生時學生感覺到事物是這樣的美,就會把這些美的印象深藏在心里。在作文課上,有的學生就會將美術課上觀察到的東西帶到課堂,并進行語言文字的描述,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

3.2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

學生在繪畫創作時,開始不知該畫什么,好似斗大的饅頭無從下口,這時你千萬不要告訴學生什么東西怎么畫,而是告訴他們所有的東西都是美的,讓他們盡情的畫,小學階段不需要畫出多好的素描、速寫,而是培養好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美術教學過程是,創作畫對小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它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創造能力,發展智力開拓思維。

在美術教學中,小學生不容易想象創造出富有自己想法的畫面,這是他們長期模仿而產生的結果,下筆程式化,思維過程化,不是自己觀察想象加工主動創造出來的畫,而是不動腦筋的記憶結果,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動腦讓學生去思維去想象,例如:通過投影錄像示范畫,出外寫生,還有把繪畫步驟編成兒歌活潑生動又容易記憶。調動小學生作畫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去表現所想反映的內容,使學生心情抒暢,激發創作欲望,并對他們的作品及時予以表揚,使他們增強創作信心。例如:在《古代城堡》的教學中,主要是要求大家巧想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來制作城堡,我不僅出示我示范的作品,而且利用廢舊可樂瓶做成的成品讓學生欣賞,活躍學生的思維,拓寬思維讓學生展開想象,然后讓學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完成可以放在展臺上讓大家觀賞,這樣學生制作認真、積極,作品形式多樣,內容新穎,極富創造性。

3.3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注重學生自主體驗

在傳統美術欣賞課中,教師往往一講到底,造成教師投入,學生漠然的尷尬局面。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在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中,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與別人不同的思想,被欣賞的美術作品給每一個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應該允許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欣賞意見和見解。因而?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自己一人滔滔不絕地講解,應該引導學生參與欣賞。

要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首先要牢牢樹立以下觀念:①由注重美術知識、技能的傳承向注重促進學生發展轉變。傳統的美術欣賞教學過于注重美術知識的傳授,美術技能的訓練,目標是培養"畫家",素質教育的美術教育關注的是使每個學生都受到審美教育,提高每個學生的美術素養。②由重"講授"向讓學生自主體驗感悟轉變。③教師的任務由過去單純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啟發誘導、引領學生學習為主。

篇7

【關鍵詞】高等院校美術教育實習

目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教師教育模式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形成以高等師范院校為核心,其他普通高校同步參與,培養和培訓相聯系的開放式教育體系。美術學的學科建設不斷創新,特別是在培養目標、指導理念、運作機制和評價方式上呈現日新月異的發展,當前高校不僅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比較重視,而且對于人才質量的要求也很高,因此,美術學的課程改革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對于高校美術教育實習的研究,重點應關注美術教育實習的發展方向和課程改革,為我國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高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實習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教學技能不達標

高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實習一般安排在中學進行,實習內容主要分為美術課堂教學和課外輔導兩個方面。如果學生缺乏美術教育的調研實習經驗,就無法完成實習工作。高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主要是為了培養合格的中小學美術教師,因此教學實習是重點。如果學生的實習能力較差,缺乏班級主持能力,就很難很好完成實習任務。筆者調查發現,在美術教育的調研實習過程中,一些學生沒有通過調查就寫調研報告,報告內容與事實嚴重不符,助長了學生對待實習的消極態度。此外,對于美術教師來說,基本功十分重要,如“三筆一話”(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普通話)和美術教學的常規工作要求等。很多學生沒有達到美術教師關于基本功的要求。盡管有先進的設備可以輔助教學,但是教學基本功也是至關重要的。

(二)實習內容有待調整

首先,學生需要拓展美術技能知識水平和知識范圍,否則就無法達到中學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美術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在校學習的課程內容以素描、國畫、油畫等為主,對于陶藝、電腦美術、影像藝術、版畫、剪紙等方面的課程了解不夠,不能很好的適應當前中學美術課程的發展。此外,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較少涉及到中學美術課程標準的內容,且學生也沒有太多機會了解中小學的美術教材。因此,很多學生臨時抱佛腳般背誦中學美術教案進行試講,這樣就很難達到中學美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其次,學生在學習期間缺乏師范職業技能的培訓,在實習中常遇到一些基本的問題無法解決,比如說三筆字不達標,缺乏表達能力和教學技巧,無法準確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等。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美術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實習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

(三)實習基地不穩固

一些高校與中小學之間的合作關系缺乏穩定性,一般為臨時聯系中小學校提供實習機會,因此學生對于實習學校的教育質量、教學秩序、管理水平、師資隊伍等都不了解,這就決定了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實習質量得不到保障,使高校實習基地呈現不穩定狀態。只有改善這一問題,才能確保實習質量的穩步提升。

二、改革高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實習現狀的途徑

(一)深化美術教育理論課程的教改

當前,在高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中,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理論的掌握程度偏低,導致其教學能力難以提升。隨著基礎美術課程的發展,中小學美術教學出現很多問題,共同推動了美術教育理論的改革。首先,要在當前的美術教師教育專業課程中加入新的課改內容,開設一些基礎性的美術課程,如美術史論、美學等方面的理論課程,通過學習和借鑒優秀的理論或學術論文,加深學生對美術教育的理解。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安排固定的時間用于學生研究與教學相關的資料,即教材的編寫、教法建議和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同時,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整理模擬教材和撰寫教案,幫助學生找出適合中小學生學習美術的教材重點和課題難點,豐富學生的教學經驗,為實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提升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確保他們能夠面對教學中的各項挑戰。

(二)建立健全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

在美術教師的培養體系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至關重要,除了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水平外,還要注意其他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如素描、色彩、中國畫、藝術設計等,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批評、美學、藝術心理學等方面理論知識。高校應利用地方資源建立美術實踐基地,為學生參觀、學習、創作以及調研提供方便,并鼓勵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和藝術考察等活動,讓他們了解美術教育的意義和內涵,要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美術與西方美術的藝術價值、社會功能的區別,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高校還可開設多學科的選修課程內容,采取輔修制和雙專業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斷建立和完善專博結合、專教滲透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充分了解專業課程的意義,培養出綜合能力較高的中小學美術教師。由此可見,高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教師除了本身要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水平外,還要具備一定的美術教育教學素養,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全面提高,成為學生學習的良好榜樣,從而推動我國美術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

(三)注重課內外、校內外學生教學實踐活動

不管是課內外還是校內外的實踐活動,高校都要注意全面培養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為學生的教學實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實習環境。比如,高校可開展模擬課程,加強學生對專業學科的教學了解。此外,還可利用節假日等時間,鼓勵學生參加中小學課外課程輔導活動,增加學生的實習經驗,促進學生教學能力的提升。

(四)建立規范的美術教育實習基地

高校在美術教育實習基地的選擇上應重視兩個方面:一是實習基地的美術教育的教學質量,二是學校對美術教育教學的重視程度。在選擇實習學校的時候,除了考察校領導對美術教育實習工作的重視度,還要考慮學校的美術師資力量、教學理念、教學設施,以及學生對美術類型的喜好程度和人數。以上這些都是保障美術教育實習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在為學生選擇實習學校時,要針對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學校選擇不同的學生,幫助學生盡快熟悉該校的基礎美術教育現狀和發展方向。因此,在選擇美術教育實習基地時,要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學校,比如美術特色學校、重點學校、一般學校和職業學校等。此外,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之間的美術教育也存在差異性。因此,高校在選擇實習基地方面,要充分發揮代表性原則的作用,指導實習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實習學校。高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也要根據實習學校的不同,對實習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

結語

美術教育實習為高校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能夠使高校學生直接參與到美術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實踐活動中,幫助他們明確美術基礎教育的現狀和發展方向,在提升學生教學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對教師職業的熱愛。目前,我國的一些高校采用“平時試教與集中實習相結合”和“教育實踐活動與教育實習相結合”的實驗教學方式,全面培養學生的組織從教能力,并已經取得相應的成果,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實習是一個機遇,同時也是一項挑戰,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技能水平,同時也能夠提升高校美術教師教育專業的辦學水平。因此,對美術教育實習的研究,其目標就是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為社會輸送更多高水平、高素質的美術教師,促進美術教育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武麗敏.高師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應突出示范性[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4).

[2]楊曉英.如何加強美術教育專業的微格教學[J].佳木斯大學學報,2012(10).

[3]謝芳.當前美術學科教育學課程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發展策略[J].藝術中國,2011(4)

篇8

【關鍵詞】審美能力 公共美術教育

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印發教體藝〔2014〕1號文件――《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通過藝術教育要實現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同時該《意見》也明確指出,藝術教育仍然是學校教育中的薄弱環節,種種問題制約著藝術教育育人功能的發揮。從目前我國初級階段的美術教育情況來看,改革風潮方興未艾;而我國高等美術教育的改革工作相對滯后,尤其是在公共美術教育這一模塊。大多數高校(不乏名校)在當前的公共美術教育中存在重視程度不夠、投入精力不多、開展力度不大等問題,問題的產生其實基于對公共美術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

一、美術教育是知識的獲取,而非審美能力的獲取

打開專著檢索系統,輸入“美術鑒賞”及“美術欣賞”,可檢索到的專著與教材數量令人驚奇,其中既有如曹意強、丁寧等知名學者撰寫的專著,同時也有些粗制濫造的作品。美育類書籍撰寫者的學識素養差別之大,其實反映了一個問題:似乎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素養,人人都可撰寫美術鑒賞方面的專著。相對而言,要撰寫一本物理學或是生物學的著作,則不是人人都可以輕易動筆的。實際上,教材是否合格,直接關系到教育的效果。在判斷教材是否合格的時候,我們必須回到問題的最根本――撰寫此類專著或教材的目的到底是獲得美術知識,還是獲得審美的能力。因為這一根本問題沒有厘清,所以,在現實的美術教育中,教材編寫與課堂教育都存在著問題。

公共美術教育的目標之一是為了提高個體的藝術素養。筆者認為,個體藝術素養的提高包含幾個方面:相關的藝術知識;審美藝術的能力;把藝術審美體驗轉換為人生體驗的能力。這幾個方面中,最重要的是審美藝術的能力。藝術作品是根本,對話藝術作品就是美術鑒賞中最重要的環節。由此看來,在我國當代的美術鑒賞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問題也就在于無法疏通觀看者與藝術品之間的對話通道。常見的《美術鑒賞》教材或專著的安排通常有幾種:一是介紹各種藝術門類的知識,例如繪畫藝術、建筑藝術、設計藝術等;一是范圍更為縮小的藝術知識介紹,例如某一時期的藝術作品介紹、某一美術門類的鑒賞等。前一類是藝術基礎知識的簡介,后一類是美術史知識的羅列,目前高校中所見到的美術鑒賞類教材十之八九都是如此。藝術知識的羅列根本無法解決與藝術作品對話這一問題。更為形象地說,我們去閱讀這類教材,我們常常都是在自說自話,我們去讀、去說,而無法聽到藝術品究竟在跟我們說什么。

在教材中出現的問題,在美術課堂教育中也反復出現。從小學到大學、從電視到教師,在美術課堂中講故事的老師太多了。西方學者沃爾夫林要寫一本“無名的藝術史”,正是因為他厭倦了那些附加在藝術作品本體之外的太多事物、故事。沒有幾個教師能夠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純粹只通過藝術本體語言的解讀就能吸引住學生。所以,當教師在講 《向日葵》的時候,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描述梵?高的故事。如果沒有故事,那么,藝術品就變得無法解讀了。而實際上,梵?高的作品僅僅憑著顏色、筆觸、質感、主題等造型語言就能夠征服人心。有些作品的知識背景非常重要,但真正幫助我們理解作品的,最終還是造型語言,體驗造型語言的過程才是審美能力的獲取過程,才是真正與藝術作品對話的過程。

美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養出具有審美能力的個體,而不是具有藝術史知識的個體。美術鑒賞的過程就是審美體驗的過程,對于教材和課堂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把審美過程中的體驗告訴讀者或是學生,讓他們產生共鳴,從而獲得審美經驗。例如元代湯在著作《畫鑒》中形容顧愷之作品用筆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勾勒一種天然流暢、婉約自如的云水意向,他把顧愷之作品最美的造型語言告訴閱讀者。學者李澤厚的著作《美的歷程》以其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描述了他對于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的美術作品的審美體驗,這種描述打動了閱讀者,使得原只屬于他個人的審美體驗變為一種共同的審美體驗,通過閱讀他的書籍,讀者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段深入內心、影響深遠的“美的歷程”。閱讀藝術類書籍,應是在大師的帶領下的審美之旅,通過觀看、閱讀獲得審美能力,教材就更應如此。這才是美術教育真正要實現的根本目的。

以此來看,我國當代高校公共美術教育的誤區之一,便是用知識取代體驗,導致學生與藝術作品對話的通道未能打開,“美”不能被順利地導入接受者。

二、漠視藝術創作與實踐,教學手段單一

目前在我國可以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我國中小學的美術教育改革正雷厲風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在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的方面積累了非常好的經驗。這在湘版美術教材中顯得非常突出。而大學的美術教育,尤其是公共美術教育,依然停留在知識的層面,忘卻了美術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這不能不說是大學美術教育的悲哀。

與大學美術教育相比較,中國當代的中小學美術教育有兩個成績特別值得關注:首先,當代中小學美術教育越來越強調學生的藝術創作與實踐能力;其次,當代中小學美術教育特別強調因地制宜的教育觀念,中小學美術教師在不斷進行改革嘗試,關注如何就地取材,落實新教育觀。這兩個方面的成就是當今許多大學公共美術教育所忽視的,也是亟待加強的部分。

當代中小學美術相比從前,最成功的改革是增加學生手工制作課時,而且手工制作的內容也非常貼近生活,這樣,在中小學美術課堂中,既有一定難度的鑒賞課程,也有充滿樂趣的創作與實踐課程。偏理論性質的鑒賞課程與偏實踐的創作課程,對于人類思維的啟發是不同的。鑒賞美術作品可以使個體對美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而進行美術實踐與創作則使個體直接獲得并積累創造美的經驗。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美術有自己獨特的造型語言:點、線、面、色、肌理與質感等等。這些語言的組合會產生美或丑,實踐與創作類的美術課要求個體按照美的規律,來表達自己對美的認識。如果說理論課程學得好,是知道了美術造型語言法則的話,那么,實踐與創作課程則是個體學習運用語言法則去表達。在美術教育中,我們首先要了解美術語言的法則,其次便要能運用法則表達自我、相互交流,這便如我們學英語時的“聽力”與“口語”的差別一樣,鑒賞類的理論課程訓練個體的藝術“聽力”,而實踐類的美術課則訓練個體的藝術“表達”能力。

藝術表達能力會逐步累積,并能形成個體獨特的審美趣味和藝術風格。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有美術基礎的人在家居、著裝等方面的審美總是高人一籌。相比之下,我們也常常見到另一種現象:有的人知識淵博、學養豐厚,可在生活中他們卻常常缺乏美感,家庭裝修、家具配置乃至穿衣這種日常事情,總是難以顯示出和他本人的身份素養相稱的鑒賞力,這些人中也不乏精通藝術史知識的學者。這種情況的出現不是因為個體缺乏審美經驗,個體認識美的能力再高也不能替代創造美的能力,因為缺乏運用造型語言表達的能力,導致個體無法在生活中實踐對于美的體驗,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反過來,那么能在生活中熟練駕馭藝術語言來創造美的人,并不見得就一定有著很高藝術修養,他們只是掌握了藝術語言的一些秘密而已,畫家、雕塑家,就連服裝店的小老板因為精通服裝藝術語言都能創造出美。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為什么我國在展開多年的公共美術教育之后,國民的審美能力依然差強人意的原因。直到今天,在一個普通個體的生活中,因為環境的緣故,能夠接受藝術鑒賞教育的時候不多,而能夠進行藝術實踐的機會就更少了。在我們的高校教育中,也存在這一現象。盡管為了落實新美育觀,各高校均已開設公共選修性質的藝術課程,而且也通常要求學生必修至少一門此類課程,但這樣的要求是否就能夠實現目標呢?以中國頂級學府為例,清華大學經管學院2012級本科培養方案中,藝術與審美系列課程包含在通識課程中(另兩個模塊為專業課程和任選課程),其中所開設出來的藝術與審美課程均為理論課:中外藝術史、藝術史導論、西方古典音樂文化、外國美術史。北京大學通選課E類提供給學生選擇的也同樣是藝術理論課程。無論是清華還是北大,在公共美術教育這一塊都沒有提供實踐課,這并不是因為沒有能力提供,而是課程設計者沒有想到,要實現公共美術教育的目的,理論與實踐缺一不可。

因此,我國的高校公共美術教育實際上一直都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我們提供給學生的只有不能保證質量的理論課,而且我們認為學生們上完這種課后就具備了藝術審美的能力。事實證明,如果理論課不能通過實踐課加以鞏固,那么學生的審美經驗就不能轉化為執行能力,也不能通過實踐加以強化這種審美經驗,美育的效果無法得到保證。

在當前的大形勢下,當美術教育的改革在中小學已經開展多年的時候,我國高校的公共美術教育應該加以反思。高校教育改革應該從總體出發,從根本出發,認清每一項教育內容的目標是什么,從而制訂相應的教育措施。目前我們看到的高校課程設置,基本上是雷同的,尤其在公共教育這一塊,根本沒有個體的特色,這便是我國高校的問題所在。教育的目標相同,而達到的途徑應該有很多條,為什么我國的高校在全世界缺乏競爭力?筆者認為,原因之一是我們缺少自己有特色的途徑。高校的公共美術教育也應該從美術教育的目標出發,依據自身的特點,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出發,設計各高校的特色課程體系,真正將美術教育改革落到實處。

篇9

關鍵詞:激發創意、表達情感、改善環境與生活、提高審美能力、獲得持久興趣、形成基本美術素養、促進智力發展

美術以視覺形象承載和表達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和審美趣味,豐富人類的精神和物質世界。美術教育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近代以來,美術課程更以其豐富的教育價值列入中小學課程體系中,成為一門不可取代的具有重要意義的課程。美術教育是對學生實施美育的重要環節。

目前,有些中小學仍然對教育方針目的不明確,片面追求升學率,不重視美術教育。通過調查,存在的問題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學校配備專職美術教師甚少,美術教師精力明顯不支,有時成了自習課或其他輔導課。

(2)有些學校領導認為美術課不是主課是副課,不做為升學考試,無關痛癢,所以安排課時不足。

(3)有專職美術教師,但學校沒有美術教學設備,沒有活動場地,使正常美術教學不能得以實施。

要使美術教育的價值得到充足發揮與體現,首先,學校領導要重視,端正辦學理念,正確實施教育方針。其次,要切實解決必不可少的教學設備,起碼要有專用的美術教室。美術教室必須有藝術的韻味,有石膏像、畫板畫架、各種靜物、襯布等,參與藝術活動。第三,還要解決中小學美術師資問題。現在的城市倒不缺少合格的師資,主要是教師待遇跟不上,條件差,資金跟不上,使的很多有意義的教學活動難以實施,教師不安于現狀,不能潛心研究教學。對各級、各類美術教師應給予必要的培訓、培養,讓教師安心在教學崗位上工作。

中小學美術教育的任務重大。第一,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通過參與美術活動,激發創意,了解美術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和方法;第二,運用各種工具、媒材進行創作,表達情感與思想,改善環境與生活;第三,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提高審美能力,了解美術對文化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獨特作用。經過系統地學習,豐富了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從而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從整體上講,美術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促進其智力發展的重要手段。它包含著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訓練、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這樣兩個組成部分。這兩個部分既互相滲透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貫穿在整個美術教學的始終。

中小學美術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結構中的環節,最重要的是,充分發揮了它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方面的優勢。我作為從事十多年美術教學的教師深深感到,教育者的責任在于啟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自己去感受,幫助學生運用美術的多種形式手段,積極地、自由地表達學生的美術語言,抒寫自己的心靈。至于怎么運用這些手段(技法)則是個次要的問題,主動地表達、創造才是主要的。也正因為這樣,評價學生的畫不看他是否掌握了成人眼中的所謂技法,而應該看到是否有創造才能。只有把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和創造能力放在首位,才能啟發學生對周圍世界的敏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欲,才能真正使美術教育成為如教育大綱所說的“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具有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審美品位和美術素養的現代公民。”

目前在教育教學方法過程中最流行的藝術教學方法依然是學生被動式的“聽課式”教學方法,雖然新課程標準里已進行了新的實施建議并提出了有針對性和具體性的教學方法。在許多學校,藝術課是一門容易應付的課,不求質量,不求深入,簡進易出,老師不重視,學生不用心,形成了一種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從種種跡象上看,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求教師還要有良好的美術素質,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藝術表現活動,從而使學生獲得審美的愉悅體驗,進而培養他們對藝術的興趣與愛好,提高他們的藝術技能和審美能力。

中小學美術教育目的之一,是使學生獲得藝術審美體驗。有人認為,年齡是影響藝術體驗獲得的一個主要因素,甚至斷言,兒童階段不能產生藝術體驗,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一年級學生高興地唱著“閃閃發亮的小星星”時所獲得的那種審美體驗,與音樂家沉浸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輝煌之中的體驗是有共同之處的,其主要區別恐怕就在于體驗的深度不同而已。藝術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要縮小這種程度的差別。因而在中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是否讓學生參與到藝術活動之中以及參與程度的深淺,都將直接影響到整個美術教學的成敗。

篇10

關鍵詞:交流形式 交流過程 合作交流 小學美術

當今世界,交流成為大多數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學領域當中,當我們與學生相互交流時,我們所要關心的不僅僅是傳遞信息,我們也要關心學生從這些信息中領會到的意義,反思一堂課下來有沒有收到實效。雖然知識本身有價值,但是無論一個人的知識有多少,并不能保證能夠將知識傳遞給別人。交流是掌握知識的教師和想要學到知識的學生之間的重要橋梁,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這座橋梁就是課堂交流。

一、課堂交流的定義

1、課堂交流的定義。“許多人簡單的認為我們在講述某種東西時就是在交流,事實上這種說法是非常片面的,為了全面的了解交流這個定義,我們應該從三個方面理解交流:偶然流、表面流和修飾流。” [1](p2)偶然流產生于一個人無意識的在另一個人的頭腦中激發的思想;比如課堂當中的一些非語言行為:老師嘴角會心的微笑,學生的遲到,老師的一個手勢等等。表面流可能產生于人們想和其他人交流的那些情感,比如老師為學生展示一些精美的圖片等。修飾流展示出來的感情實際上并非他人的真實體驗,比如家長試圖影響子女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他們的子女也試圖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在課堂交流當中,一個老師越能有效地運用修飾流,他就越有可能成為一名出色的老師。而針對“怎樣更有效地提高課堂交流的質量”,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去解決。

二、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

在課堂上,教師的話往往并不被學生真正的理解,從有利于課堂交流的觀點來說,教師不能認為自己所傳達的信息學生會有預想到的感知,在學生的眼中,他們對于教師的反應是以他們眼中的事實為基礎的,也是以他們自己的成見、偏見和早期經驗為基礎的。雖然教師希望學生盡可能感受到自己想要傳達的理念,但實際上,學生的感受就是他們自己的事實,因此教師在授課時要采取一種簡單易懂的交流方式。

三、加強交流形式的針對性

在我國的小學美術課堂上,大多數美術教師先在黑板上畫下所學內容,學生再去機械的模仿,這種授課方式既抹殺了學生的想象力,也使整個美術課堂呆板,索然無味。因此我們應當找到一種新的藝術教育方法和手段,比如在小學階段采取“領域專題”的藝術教育方法。

“領域本身并不構成完整的課程體系,它必須較好的與某一種標準的藝術課程體系相匹配。”[2](p157)在“領域專題”的藝術教育方法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畫面的主次關系,色彩的對比,畫面的風格,使用的工具等問題制定出每節課、每學期的學習目標。學校要求每一個學生完成一個與主題有關的項目。每一個項目結束時,把這些項目成果的報告在學生當中展示出來,每一個學生都把自己研究的項目介紹給別的同學,包括題目的產生、目的、問題以及對未來的影響,然后回答教師和同學的提問。這樣的研討有助于全體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和活動交往的能力。研討成功的關鍵是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主題的確定依賴于教師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大膽把握,也依賴教師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敏銳洞察和靈活應變。

四、實現交流過程的完整性——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

1、理論認識

《美術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強調“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3](p69)小學美術“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并促進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使他們學習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2、實踐操作

2.1、情境導入,主體參與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無疑也會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小學美術教學的起始環節中,美術教師設計適當的情境并導入,以調動小學生學習美術的欲望,激發學生的興趣。

2.2、分類指導,合作探究

在學生合作探究基礎上,組織全班學生交流學習結果,教師指導學生把學習美術的成功經驗加以歸納、總結,使新知識與舊知識相融合,幫助學生歸納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學生的獨立性和合作性得到充分發揮,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交流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方法,進而加強學生的繪畫能力和學習能力。

2.3、學生實踐,作業展評

在學生實踐之前,美術教師應當提出具體、明確的作業要求。在作業展示與評比中,大多數小學生的表現欲望都非常強烈,當教師發現好的作品應及時拿到講臺上展示,這樣會提高全班學生課堂上作業完成效率。這不只是依靠學生的素質,關鍵還在于教師的引導以及采取的隨機應變的各種措施。在學生實踐當中,教師一些疏忽的細節問題會反應出現在學生作業當中,因此教師應當及時發現并解決這些問題。

綜上所述,學生“自主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積極搜集、分析信息資料、找到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這種以學生積極觀察、思考討論為主線的課堂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之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引導學生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合作交流”有利于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相互討論為各種水平的學生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相互交流學習。可見“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是科學的、可行的和有效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為學生多創設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啟發、相互借鑒、相互補充、共同進步。

注釋:

【1】JamesC.McCroskey,VirginiaP.Richmond,LindaL.McCroskey,(美)《課堂交流指南》[M] .張艷華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年6月.

【2】霍華德·加德納,(美)《多元智能新視野》[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3】孫乃樹,程明太,《新編美術教學論》[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參考文獻:

[1]JamesC.McCroskey,VirginiaP.Richmond,LindaL.McCroskey,(美)《課堂交流指南》[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6年6月.

[2]霍華德·加德納,(美)《多元智能新視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3]孫乃樹,程明太,《新編美術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