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課堂的內涵范文
時間:2023-09-05 17:16: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智慧課堂的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重慶師范大學教育與科技學院重慶400000)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高效課堂”日益成為教育人士關注的重點。而高效課堂的打造離不開教師智慧的運用。本文闡釋了教學智慧、高效課堂的內涵以及高效課堂和教師智慧的聯系,教師智慧在平時課堂教學以及課后作業布置中的體現。
關鍵詞:教學智慧;高效課堂;聯系;體現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強調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減負”的訴求下,教學開始追求“高效課堂”。教師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靈魂人物,在備課、授課、課后鞏固的各個環節中,都要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合理安排,引領學生全面發展。同時新課改也強調教師成長,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教師不斷發展自己的教學智慧,精進專業技能。
一、教學智慧的內涵
什么是智慧?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智慧”被解釋為“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1]《辭海》上解釋為“對事物能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2]
教學智慧是一種特殊的智慧。教學智慧在《教育大辭典》中被定義為:“教師面臨復雜教學情境所表現出的一種敏感、迅速、準確的判斷能力。如,在處理事前難以預料、必須特殊對待的問題時,以及對待一時處于激情狀態的學生時,教師所表現的能力。”[3]
教學智慧有“復雜性”“情境性”和“實踐性”。教學智慧的“復雜性”在于“教學實踐領域具有兩重性:它是自然的又是屬人的,它是客體的又是觀念性的,它是必然的又是自由的,它是因果性的又是目的性的。”[4]第二,教學智慧強調“教學情境”。教學智慧大都是教師個人應變能力與意外情況撞擊而迅速迸發的火花,是“急中生智”的產物。我們知道,教學活動既是一種科學活動同時又是一種藝術活動。前者就會形成和發展我們所學的教學理論,后者就會形成和發展教師的教育智慧,即教師在教育情境中對個別的、特殊的教學現象的理解與處理,并成為教育實踐性知識的重要組成內容,反映的是教學的偶然性。[5]第三,教學智慧同時強調教學情境中的“實踐性”。教師在課堂上對教學所做的觀念運籌、經驗調度、操作設計等的種種努力最終體現于教學實踐、課堂教學各環節中。平時教師無論是直接經驗或是間接經驗的獲得,以及知識技巧的積累都會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磨合、升華。在課堂教學中,新的問題和新的情況隨時出現,教學實踐者需要“當機立斷”、“急中生智”,才有可能避免教學實踐活動的混亂或不協調。[6]
綜上所訴,教學智慧是教師在課程設計、課堂教學中運用自己已生成的智慧知識經驗,在課堂教學中,靈活應對學生的各種狀況,并且做出及時準確的反應,達到完成教學任務,保證課堂質量以及學生對知識快速吸收的目的。
二、打造高效課堂
(一)高效課堂的內涵
高效課堂是指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完成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高效課堂的內涵包括三方面:一是提高課堂效率;二是實現課堂效益最大;三是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如何構建高效課堂
1.科學的教學設計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教師在備課時候對整堂課進行精細設計,使學生邏輯清晰得到接受知識。
2.改變傳統授受式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轉變傳統“教師教學生學”的角色定位,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教師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3.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愉悅融洽的課堂氛圍。師生關系良好有利于相互間的交流、溝通老師能對學生的各類問題及時作出引導。
4.生動有趣、旁征博引的教學語言。第斯多惠曾經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的語言應當有嚴密的邏輯性,生動有趣,能吸引學生;旁征博引,內涵豐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三、高效課堂與教師智慧
一個高效的課堂,需要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傳授學生盡可能多的知識,與此同時,教學方法要開拓創新,讓學生樂于接受。所謂有智慧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有智慧的學生,一個頭腦機敏內涵豐富的老師不僅能提升課堂效率,對學生的一生求知的影響更為深遠。
(一)教學設計環節中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
教學設計是教學的基石,一個充滿智慧型的老師在其教學設計中會充分展露自己的高瞻遠矚。課前精心的準備才能宏觀把控整個知識點。無論是教學環節的巧妙設計還是板書的構思無不展現著教師的匠心獨運。
(二)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
實際課堂中有學生會有各種各樣、始料未及的問題,更加考驗教師綜合能力。如對整個教學節奏的把控、反應、邏輯、觀察、表達等等。具有教學智慧的老師懂得在小知識點上少講,在重點知識上精講。在以學生自學為主的課堂上,教師要以更加敏銳的觀察,攻克難點,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擴充知識。
(三)課后作業設計中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
課后作業不僅起著溫故知新作用,還能開闊學生視野。作為一個教師,不僅要通過作業讓學生夯實基礎,也要讓學生觸類旁通。一個傳統類型的老師只會機械訓練,而一個智慧型教師,他擁有全新的視角,布置有意義的作業,讓學生到“學而不厭”。
四、總結
在面對教育改革、轉型的關鍵點,教師必須靠“智慧”去統率、處理知識信息,用教師智慧去引領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把“高效課堂”落到實處,減輕學生負擔,培養良好的思維模式、事半功倍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625、921
[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中)[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3209
[3]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4]徐繼存.論教學智慧及其養成[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28―32.
篇2
關鍵詞 SPOC 智慧課堂 構建 策略 研究
近年來,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新型交互媒體等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促進了智慧教育的發展[1],給信息技術環境下智慧課堂的構建帶來了新機遇。智慧課堂具有的寬泛開放智慧型教與學活動、深度智慧交互行為、海量教育數據分析、科學智慧課堂評價體系等優勢是變革與創新課堂教學的內在動力,智慧課堂呈現出勃勃生機與強大的生命力。普遍認為,采用“線上/線下”將在線教學平臺與傳統課堂教學進行融合的SPOC教學模式是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智慧課堂的趨勢[2]。
一、SPOC和智慧課堂的內涵及聯系
1.SPOC的內涵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譯為“小規模私有在線課程”)起源于MOOC(幕課)。“Small(小范圍)”對應于MOOC中的“Massive(大規模)”,指人數少、規模小,這有利于提高教學的參與度、師生互動性及課程的完成率;“Private(私有)”對應于“Open(開放)”,指對課程設置準入條件,只有符合申請條件的學生才能被納入SPOC學習體系,這有利于開展面對面的實體課堂教學。因此,有人將SPOC理解為“Classroom+MOOC(教室+幕課)”[3]。SPOC教學流程可簡單描述為:以翻轉課堂的形式開展教學,課前學生自主觀看教學視頻、完成預習作業(實現知識的傳遞);課上答疑解惑、師生互動、小組協作探究、接受測試與評價(實現知識的內化);課后鞏固提升(實現知識的應用)。
2.智慧課堂的內涵
智慧課堂,即充滿智慧的課堂,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支撐的智能課堂,是培養學生學習智慧,促進學生向全面、可持續發展方向發展的課堂,它具有“開放性”、“思維性”、“合作性”、“探究性”等特點。智慧課堂關心關注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注重學生的知識建構,注重學生知識的吸收、積累、反思與頓悟,注重學生智慧螺旋上升的過程,強調差異性、針對性、發展性,強調師生的情智交流,重視教師對學生的啟發與引導,強調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的激發,注重學生通過體驗獲得知識,鼓勵通過創新獲得智慧。智慧課堂最終目的是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
3.內在聯系
SPOC繼承、發揚、創新了MOOC的優勢,創造性地將MOOC在線教學與面對面的傳統實體課堂教學兩方面的優勢深度融合,強調教師的引領、監控和啟發,注重對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合作性等能力的培養,教師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和學生學習的范式得到徹底革新。課前教師搭建SPOC資源平臺、推送教學資源的過程既能體現教師的能力與水平,更能體現教師的智慧;同時要求學生必須能夠全面深刻領悟教師的意圖,這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智慧。實體課堂教學釋疑解難、協作探究、交流互動、總結評價階段既是檢驗教師教學智慧又是體現學生學習智慧的重要階段。課后學生利用SPOC平臺及課外實踐平臺進行自主探究、創新實踐階段,能夠充分體現教師的引領智慧以及學生創新實踐智慧。
三、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構建策略
1.以SPOC平臺為基礎,構建“線上線下結合、課內課外互補”的知識融合型智慧課堂
傳統課堂教學的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課內完成,課堂容量大,可供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時間非常有限,同時課前、課后教師和學生處于分離狀態,學生的學習無法得到教師及時指導,整個教學過程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學習能力得不到培養、智慧得不到激發。而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變革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分為課前導學、課中研學、課后鞏固三個階段。
課前導學。教師任務:(1)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需求、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分析,確定教學方法、教學媒體及媒體的視覺表現形式;(2)將教學內容細化為知識點模塊并制作成5-10分鐘的教學微視頻,搜索相關教學資料,構建虛擬交互平臺,準備在線測試題與探究主題;(3)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實踐項目等制作具有循序漸進的“任務導學單”;(4)將教學視頻、相關教學資料、“任務導學單”推送到SPOC教學平臺;(5)利用SPOC平臺構建班級學習群組,指導學生完成SPOC平臺身份注冊確認;(6)與學生互動,引領學生完成課前學習任務。學生任務:(1)M入SPOC平成身份注冊確認;(2)利用SPOC平臺,搭建個性化學習平臺;(3)觀看教學視頻,閱讀相關教學資料,根據“任務導學單”開展探究學習,初步掌握課程內容;(4)利用SPOC平臺、QQ群、微信群、社交網絡平臺進行互動,交流學習心得;(5)記錄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課中研學。面對面實體課堂是整個智慧課堂的核心,實體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深度心智交互的過程,是教師智慧與學生智慧碰撞迸發的過程。教師任務:(1)利用學習分析技術分析“誰在學”、“怎么學”、“學什么”、“學的效果”等數據,根據分析結果進行針對性輔導;(2)圍繞重難點做進一步講解、疏理;(3)解答學生所提出的共性或個性問題;(4)對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能力訓練;(5)發起并參與學生的分組討論,共同完成主題探究;(6)對學生情況進行評價,展示優秀作業,分享成功經驗。學生任務:(1)接受教師的集中或個性化輔導,釋疑解惑,查漏補缺;(2)通過聆聽教師的講解,厘清、理順所學知識的體系結構;(3)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進行主題探究;(4)完成知識遷移訓練,提高認知能力與水平;(5)接受教師的測試與評價。
課后鞏固。教師任務:(1)以SPOC平臺為基礎,以課外創新實踐平臺為補充,教師向SPOC教學平臺推送課外作業及創新實踐項目;(2)通過SPOC平臺查看學生作業完成的數量與質量:(3)發起在線討論,在線批改作業,完成評語上傳;(4)通過大數據分析不同學生、不同階段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并以此作為今后完善教學目標、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依據。學生任務:(1)通過SPOC平臺查看教師作業批改情況、閱讀教師的評語;(2)接受教師在線輔導、在線測試;(3)圍繞探究主題進行在線討論;(4)總結反思學習效果,交流學習體驗;(5)通過“拓展知識”進一步開拓創新,讓所學知識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升華。
2.以學生為中心,構建“研、學、訓、用”的能力培養型智慧課堂
(1)“研”,指研究。首先,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興趣愛好,研究SPOC平臺上網絡教學資源、相關學習素材等,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資源、交互資源重新構建滿足自己學習需求的個性化特點的微型學習平臺;其次,學生根據自己知識層次、性格特征,選擇相關同學組成研究團隊,在教師的指導、引領下開展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完成教師下達的學習任務;再次,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通過自主研究、合作探究完成教師在SPOC平臺及課外實踐訓練平臺上下達的課外實踐任務,致力于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研究激發智慧。
(2)“學”,指自主學習。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非常適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但在構建課堂教學模式時應做到學習目標技能化、學習內容實用化、學習過程自主化、學習時間隨時化、學習空間虛擬化、學習求助師生化、學習形式游戲化等;其次,課程目標應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責任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消除學生的孤獨感、樹立學習信心、養成互幫互學的習慣及自我調控學習內容與進度的能力。
(3)“訓”,指思維訓練。思維訓練是最有效也是最流行的開發智力的方法。首先,根據學科教學的目標和重點來確定思維訓練的目標和重點,確定每個單元、每個知識點宜采用何種思維形式、何種思維方法進行訓練,確定是訓練心理、訓練品質,還是訓練能力。訓練要適度,要循序漸進、要從簡單到復雜、要由淺入深。其次是思維訓練要科學,講究步驟:第一步是加強訓練指導,分章節或知識點進行訓練,每章每節或每一個知識點做一個訓練;第二步是突出訓練重點,圍繞最能促進學生智力成長的知識點進行思維訓練;第三步加強綜合訓練,綜合訓練應緊扣課程教學內容、課后練習題或思考題。
(4)“用”,指學以致用。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而智慧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手段和能力。僅有知識不能叫智慧,具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那才叫智慧。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構建應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團結協作能力以及運用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不僅要培養學生知道“是什么”、“為什么”,更要培養“在哪里”、“怎樣做”[4]。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無論是課前導學階段,課中集中研學階段,還是課后鞏固階段,都特別強調通過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協作討論完成教師布置的基本作業、基本任務,強調學以致用,用所學知識去完成更具挑戰性的拓展任務。
3.以“自主合作探究新”為主線,構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開拓創新”的創新實踐型智慧課堂
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轉換了教師的角色,賦予了學生新的學習體驗[5],“自主合作探究創新”是課堂的主線,它讓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勇于發現、開拓創新成為可能。
(1)自主。在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中,教師由“講師”變成“導師”,由傳統課堂教學“毫無保留”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變成利用SPOC平臺向學生推送精心準備的教學視頻、教學資料、創設教學情境并引導、協助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學生由課堂的“忠實”“傾聽”者變成借助SPOC平臺、實體面對面的課堂、課外實踐平臺自主學習者,通過自主學習完成知識的傳遞,實現基礎知識的原始積累,為開啟智慧之門打下堅實的基礎。
(2)合作。合作是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策略,“問題式合作”、“討論式合作”、“表演式合作”等是比較典型的合作學習方式[6]。教師要利用SPOC平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等特點,根據不同興趣愛好、不同認知水平等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充分發揮小組每個成員優勢,鼓勵取長補短,鼓勵彼此互勉、互相競爭,通過合作與競爭并舉的方式激發學生思想的火花,促進學生智慧的生長。
(3)探究。在不同教學階段,教師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分別創設不同層次的探究題,這些探究題要有明確的指向,要有一定的廣度與深度,要兼顧各層次學生,要盡可能讓所有學生參與探究。學生借助SPOC平臺上的課程資源、依靠教師的引領指導及小組協作、利用創新實踐平成各階段的探究任務。
(4)創新。創新能力的培養一直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傳統課堂很少有創新能力實踐的場域,學生的創新能力很難表現出來。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為學生提供了創新實踐的自由空間:首先,該課堂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創新學習的體驗式學習情境,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小組協作完成任務能力的培養。這種體驗式學習情境在一定程序上激發了學生學習智慧。其次,該課堂模式從教學資源提供、教學平臺架設、面對面實體課堂互動、課后創新實踐平臺構建等各個層面為學生進行智慧學習提供了保障,學生有充足的學習資源、學習時間、學習空間、學習途徑來完成創新學習。再次,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進行問題探究過程時,需要篩選學習資源、內化課程知識、接受教師指導、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探討等,這個過程也是不斷思考與嘗試的過程,更重要是一個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
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是建立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基礎上的科學、智慧、高效、全面育人的課堂,重要的是它不僅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師生關系,而且還讓“自主、合作、探究、創新”成為課堂教學的新常態,讓追求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養成成為課堂教學的意識與習慣。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基于SPOC的智慧課堂的研究力度,構建真正平等、信任、寬容、尊重、理解的課堂,構建有效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合作能力、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課堂,構建真正能夠開啟學生智慧、促進學生心智健康成長的課堂。
參考文獻
[1] 鄭旭東,楊現民,岳婷燕.智慧環境下的學習資源建設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04).
[2] 陳然,楊成.SPOC混合學習模式設計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5(5).
[3] 尹合棟.“后MOOC”時期SPOC教學平臺的設計[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5(4).
[4] 黃榮懷,張進寶,胡永斌,等.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18(04).
[5] 張蜜.SPOC的發展對職業教育的啟示[J].亞太教育,2015(10).
篇3
關鍵詞:文化生活;智慧課堂;教學課例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0-0245-186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73
一、文化生活課程開設意義
《文化生活》是高中政治中專門講授文化建設,講授我國文化進程中的節點要點,通過該門課程的開設,讓學生能夠了解當前生活中的種種文化現象,并獲取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的基本知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賞析能力和文化素養。同時讓學生了解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認識到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意義,形成對文化規律的正確認知;正確正視傳統文化的作用,正確面對外來文化的影響,增強文化創新的意識。將智慧課堂引入到文化生活課程板塊中,可利用網絡信息化帶來的教學優勢,極大提高文化生活課程板塊教學效率。
二、智慧課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1)較之知識課堂而提出的智慧課堂,是以教師知識為首要立足點,發揮教師個人主觀上對課堂獨特的課堂認知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輔以信息化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工具,將教學更加智能化的過程。在智慧課堂中,教師要做到教學理念的轉變,利用信息化的優勢,將課堂智能化的轉變。智慧課堂本質是一種追求創造性與智慧性的教學。(2)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教學目的要以促進學生的智慧提升為核心要素,注重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與互動的教學程序,教學的重點是注重學生的個人智能發展的過程。同時要求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化設備輔助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文化生活智慧課堂具體教學案例
(一)“體味文化”智慧課堂案例
在體味文化教學案例中,是智慧課堂應用于《文化生活》板塊中的一個良好案例,首先課堂開始前,教師要對于課堂內容導入,通過智慧課堂,利用教室中的無線網絡投影設備,可以將網絡資源整合到課堂中去,可以在課前給予學生文化講解片段如江蘇衛視《看文化》等視頻,通過讓學生觀看,省去傳統課堂中教師面對面的教學導入環節,給予教師更多的時間講解課上知識重點。同時,有了智慧課堂的條件,教師可以根據課堂要求,通過無線控制設備播放相關曲目和相關生活中的動態實圖,設定具體的情景設定環節,生活中的京劇,樂場中的音樂,城區的建筑,影院中的電影,呈現多元化的文化,讓學生感覺到文化就在身邊,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文化感知情境。在“體味文化”的文化眾評環節中,可以通過智慧課堂,在線鏈接相關文化點評論壇,讓學生能夠了解到文化在普通人眼中的定位,同時教師也可以將學生個人對文化現象的觀點發表到相關論壇和討論群組中,學生在課下也可以及時更新個人觀點以及同教師及他人交流,同時也可以布置學生在課下的個人探尋文化的環節,讓學生向身邊的文化老人拜訪,探尋老人手中的中華文化,可以用相機等錄制。在課堂上教師給予學生個人探尋結果展示的機會,讓體味文化課延伸到課下,讓體味文化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常在。
(二)“我們的民族精神”智慧課堂案例分析
在“我們的民族精神”教學設計過程中,在課前,教師可以在網上尋找我國傳統的民族精神特例以及相關主題的教育視頻發給學生觀看,同時可以在線小問卷調查,讓學生個人思考能想到的和民族精神有關聯的史實和人物,明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關系”這一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課程導入環節過程中,可以開篇以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案例視頻開場,通過視頻中多位行業代表人物展現他們身上所顯現出的優良品質,展示他們所代表的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精神。導入環節完成后,教師可以根據視頻中的具體人物Leading-Edge Chinese Agriculture雜交水稻創始人袁隆平、優秀籃球運動員姚明等,設定問題,讓學生開始課堂思考,在學生簡短論述完成后,教師可以在課件中預先準備好的答案呈現,同時做概要性綜述,并以此為根據做發散性的課堂內容擴展,開展本節課的內容教學,進而引出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教學環節,對本課中中華民族精神內容進行講解概述,同時對中華民族精神內涵進行多媒體展示,其淵源、歷程,通過具體案例一一展現,本模塊講解完成后,進行民族精神重要性講解時,可以播放浙大教授鄭強的民族精神報告現場視頻和對于鄭教授的一些個人對于民族精神的觀點引導大家去討論,積極爭辯,讓學生發表個人對民族文化內涵重要性方面的看法,促進課堂氣氛活躍,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完成教學目標。
(三)文化的傳播及其教學案例分析
通過創新實驗室的應用,學生能夠有機會看到所學習知識內容的產生過程,讓實驗室成為時光機,讓學生有更好的課堂體驗。在“文化傳播及其影響”教學案例中,通過創新實驗室的應用,教師可以將政治課堂搬進實驗室中進行,通過以我國文化傳播流程為特例,以時間軸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在實驗室中觀察到文化傳播的模擬過程,實際體驗文化傳播的過程和其對世界的影響,學生能夠對所學到的內容有更直觀地理解,對所學內容了解更加透徹,輔以教師及時提問及問題發散,學生能夠及時對所學內容有系統化的理解,學習積極性增加,課堂效率大大提高。這也是智慧課堂應用給教學帶來的幫助所在。
智慧課堂的發展是教育的進步。政治教學離不開文化生活所帶來的傳承價值。而智慧課堂是政治教學的創新,在這種模式下,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體驗,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加對學習的樂趣。為了學生有更好的明天,為了優化教學質量,每一位教育者都應當更新教學理念,跟上時代的步伐,更應該注重新時代下的互聯網產物在教育中的應用。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Z].2010-07-29.
[2] 吳曉靜,傅巖.智慧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9(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Case of “Cultural life and Intelligent Class”
ZHANG Ying
(Yucai High School, Keqiao District,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China)
篇4
一、“山海文化”的提出
從擔任南沙小學校長開始,我就致力于打造學校特色,尋求學校的文化變革之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于是,我們抓住發展的契機,開始走上特色辦學的道路。
特色辦學的口號不能憑空想象,需要結合社會需求和本校實際。我校地處珠江出海口,背靠高山,面朝大海,倚山臨海的地理環境與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給人以啟發:面對高山,方懂攀登,才知高山仰止,也知生活磨煉,艱辛與希望交織;面對大海,方懂浩瀚,才知波瀾壯闊,也知人生起伏,包容與快樂交集。因此,我校提出了“山海文化”的教育品牌,確定了“仁山載物,慧海育人”的辦學理念。
二、“山海文化”的教育內涵
1.“仁山載物,慧海育人”的辦學理念
南沙小學的教育是教授大智慧,如大山般以深厚的德育精髓培養健康的生命、智慧的頭腦、道德的靈魂;如大海般以寬廣的胸懷容養萬物,激發生命活力,充實學生心靈,啟迪學生智慧。
2.“為學生一生幸福奠基”的辦學宗旨
知識改變命運,教育讓生活更美好,幸福需要教育,教育帶來幸福。我校旨在以教育促進發展,以智慧引領幸福,讓學生在獲得教育的同時感悟幸福,受益終身,成為幸福的學習者和創造者。
3.“美德如山,智慧如海”的育人目標
“責任如山,寬容如海”的學校管理,旨在培養學生能如高山般堅定不移,如大海般兼容并包;“厚德如山,自強如海”的學校精神,旨在培養學生能承載山之厚德,積極進取,堅忍不拔,勇攀高峰。
4.獨具“山海”特色的“一訓三風”
“一訓三風”即校訓、校風、教風和學風。校訓:博學求真,明德至善;博學乃成業之基,求真乃求學之道,明德乃修身之本,至善乃幸福之源。校風:品比山高,心比海闊,寓意全體師生有比山高的德行,比海闊的胸襟。教風:立山之德,揚海之智;即樹立高山般的師德,凝聚大海般的智慧。學風:養山之德,展海之智;即培養高山般的德行,展現大海般的才智。
5.別具一格的校徽和校歌
我校校徽以圓形為基礎,圖案中有青山和大海,山間紅色小圓如太陽,象征南沙小學像一輪紅日冉冉上升,也象征著學生在山海的哺育下勇攀高峰、勇立潮頭。我校結合山海文化精神,讓全體師生參與校歌的創作,每逢升旗儀式及重大活動時全校師生齊唱校歌,音樂的旋律與學校的山海文化和諧為一,鼓勵學生將學校的精神文化內化為精神,外化為行動。
三、“山海文化”的靈魂與境界
我校的“山海文化”既注重歷史積淀,又融入現代元素,既關注本土文化,又結合外部文化,既有物質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個性和多元中走向了特色化。在特色化辦學理念的指導下,我校內外結合,自主創新,以山海文化為特色,在校園、管理、德育、教師、學生、課程、課堂、評價八方面的探索與實踐中,融合山海的溫度、氣度、高度、風度、厚度、寬度、深度、廣度筑就了獨特的內涵。
1.溫度:“仁山慧海,涵養生命”的山海校園
第一,校園環境是學校的文化之根,構成了學校的顯性文化,起到傳達教育理念的作用。在打造校園環境方面,我校將山海文化與校訓“博學求真,明德至善”相融合,并以此為樓道命名,將環形辦公樓命名為“至善樓”,將兩棟教學樓命名為“明德樓”和“求真樓”,寄意師生能明德求真,將綜合教學樓命名為“博學樓”,寄意師生能像山海般博大精深,追求淵博的學問。
第二,打造富有特色的墻壁文化。在教學樓外墻設計浮雕群,體現“海納百川,自強不息”的山海情懷;報告廳、會議室掛有全體教師對校園文化的理解的語句;樓梯、墻壁上掛有展示學生才華的美術和書法作品;獨具特色的“海文化長廊”與“山文化長廊”更蘊含了濃厚的文化內涵。此外,學校還設有明德讀書吧,讓學生在親切的環境中體驗閱讀的樂趣。
第三,我校還設計了明德閣,這里有古今中外的名人塑像、名人事跡及山海文化的介紹,激勵師生“品比山高,心比海闊”。在每個班級設有“書山學海”展示臺、“山海之星”光榮榜、“山海心聲”留言角等欄目,讓學生根據主題自行設計版面,彰顯個性。
2.氣度:“責任如山,寬容如海”的山海管理
雨果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山海式的管理具有海的氣度、山的厚重,我校實施“剛性如山,柔情似水”的管理制度,既有原則上的“剛”性,又有人文上的“柔”性。在學生管理中,主張“自主管理,自主發展”,讓學生獲得自主發展的能力。在教師管理中,倡導“人性管理,理解欣賞”,旨在讓教師幸福起來,消除教師的職業倦怠。在學校管理中,注重“互動聯盟,交流互促”,從而形成家校社互動、校際聯盟、體教結合的強大合力。
3.高度:“大愛如山,博愛如海”的山海德育
我校的德育主張“大愛如山,博愛如海”:用智慧之愛溫暖學生,用平等之愛尊重學生,用信任之愛激勵學生,用高尚的德育鼓舞學生。同時,構建“熏陶―感悟―體驗”德育模式,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通過學科文化情境中的道德滲透、日常文化情境中的道德規訓、主題文化情境中的道德凝聚和班隊文化情境中的道德建構,引導學生融入其中,踐行道德,以促進道德品質的內化和形成。
4.風度:“立山之德,揚海之智”的山海教師
在“立山之德,揚海之智”理念的指引下使教師擁有大海般的風度,用心呵護每一位學生:熱情、親切、體貼;多激勵,不訓斥;多看優點,少找缺點;多為學生成長謀劃,少追求急功近利;多關心后進學生,少求全責備。
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我校為教師開辟了終身學習的途徑,即學歷進修、校本培訓、校際交流、專家講座、名師指導、外出學習等。從磨煉“教學基本功”到錘煉“教學策略”再到提煉“教學思想”,對教師的培養從夯實基礎到專業化發展,鋪出一條外環(教學基本功)、中環(教學策略)、內環(教學思想)三環相扣的教師成長“環形大道”。
5.寬度:“海闊天空,張揚個性”的山海課程
我校的山海課程以“海闊天空,張揚個性”為原則,依次設置為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探究課程三大類,結合學生的年齡發展特點來確定課程體系的總目標和分年段目標,并進一步架構出課程體系,制訂課程的實施方案和計劃。
(1)基本課程
我校按國家課程計劃要求,以國家必修課程、廣州市地方課程為核心課程,開設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綜合實踐、體育、美術、音樂、信息技術、書法等基礎課程,每周23至25課時。
(2)拓展課程
拓展課程分為主題拓展課程、學科拓展課程和活動拓展課程。主題拓展:通過德育主題教育、書香文化節、藝術節等活動豐富學生的視野,培養自主創新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品德素養。學科拓展:結合我校的辦學特色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并開發了校本教材《仁?智》和《明德露華》。《仁?智》將山海文化與禮儀、美德、智慧教育相融合,內設“經典選誦、拓展閱讀、學習指導、互動討論、言行一致、活動天地”六個欄目,旨在讓學生深刻認識“仁”與“智”,提高道德與人文素養;《明德露華》涵蓋了心理教育、行為習慣教育、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審美觀教育、人際交向教育等內容,內設“身邊的事”等板塊,傳遞山海精神,感悟山海品格,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3)探究課程
探究課程是將專題探究與問題探究相結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拓寬學生的視野,目前正在實施的是“海洋科技”與“機器人”兩項內容。在“海洋科技”方面,結合地方水鄉特色與中船龍穴造船基地合作,共同開發了船文化校本實踐教材《巨輪啟航》,通過介紹我國船舶的演變,共同展望未來船舶的發展。在“機器人”探究方面,以“創意機器人智能交通”設計制作為主,學生的作品在“第三屆廣東省創意機器人大賽”中分別榮獲一等獎和二等獎。
6.厚度:“養山之德,展海之智”的山海學生
學校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融合山海文化,結合“尊重感恩、誠信明禮、責任夢想”三個階段性主題,提出了“十二個一”成長計劃,編制了《綻放仁智?幸福之花》成長手冊,旨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引領他們感悟幸福、創造幸福、追求幸福。
在成長計劃的指導下,我校傾力培養“養山之德,展海之智”的山海學子,希望他們能夠智慧地面對挫折,發揚學校“厚德如山,自強如海”的精神,承載山之厚德,弘揚海之自強;希望他們能夠智慧地提升自我,擁有自主學習、樂于探究、勇于創新的能力;希望他們能夠智慧地展現自我,在人生舞臺上盡情而自信地展現自己。
7.深度:“慧海育人,智慧課堂”的山海課堂
特色課堂應是具有哲學深度的課堂,我校在“仁山載物,慧海育人”的辦學理念指導下構建智慧課堂,我們追求以完善學生的人格成長,促進學生的智慧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課堂,讓學生感受過程、習得規律、發展智慧。
智慧課堂教育有兩個核心。一是讓教師擁有“教學的智慧”:教學設計的智慧、情境創設的智慧、激活潛能的智慧、語言藝術的智慧、角色轉換的智慧、隨機應變的智慧;二是讓學生擁有“學習的智慧”:自主、合作、探究。
智慧課堂教育有五大策略。第一,情感交融:教師正確對待課堂上出現的問題,耐心傾聽,與學生一起探討,在交流合作中解決問題。第二,引導爭辯: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適當爭辯,啟發他們深入理解問題,碰出智慧火花。第三,設計疑問: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置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師生、生生互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科學探究:智慧生成于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科學探究、合作體驗的理念。第五,喚醒智慧: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交流與合作,生成知識的匯聚、思維的碰撞和情感的融合。
8.廣度:“仁智合一,幸福成長”的山海評價
“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國教育方針的理論基石。我校的評價改革是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背景下,根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及教育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實行的“仁智合一”山海評價,這一評價方式能體現評價的廣度,著眼學生的成長,旨在培養有個性的高素質人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評價體系,推出“山海之星”評選活動,分為明禮之星、友愛之星、智慧之星、好學之星、進步之星、自強之星、服務之星,每個“山海之星”的推選都有基本的評價標準,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家長評、日常行為表現等方式進行評價。
四、結束語
篇5
我們的母語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其深遠的內涵和寬泛的外延是每個孩子智慧萌生的土壤。作為一個語文老師,要能以智慧的語文課堂為突破點,智慧地教學生智慧地學習充滿智慧的祖國文字。那么,如何構筑一個真實、自然、親切和諧的智慧課堂,造就智慧的學生呢?
1.巧設智慧“陷阱”,催開學生“智慧”之花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積極賞識學生的智慧,而且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智慧所在。當然,教師的這種智慧并不是憑空而生的,它來自于教師對學生的關愛與個體差異的尊重。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智慧,即使是像霍金這樣高度殘疾的人,智慧也沒有離他而去。黑夜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我們要用它來尋找智慧。
有一位學生膽小,不敢舉手發言。慢慢的,他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他怕舉手后回答不出會被別人笑話,學習成績始終提不高,一點自信也沒有了。我了解情況后,就告訴他:孩子,要是你能回答的就舉左手,不能回答的就舉右手。(我知道,在課堂上,當學生敢于站起來回答問題時,他已初步具備了自信心的品質。如果這時再給他以熱情的鼓勵,那么一定能很快地點燃起他自信的火種。)從此以后,和所有孩子一樣,這孩子每次都能夠舉手,而我每次提問,他也能答起。有一次,在一堂縣級公開教研課《美麗的彩虹》時,我讓學生欣賞了彩虹的美麗后,問:“你覺得彩虹還像什么?”這時,我看到他悄悄地舉起了左手,便請他上來回答。他用細細的聲音說:“彩虹像一條長長的圍巾。”“說得真好!”,我靈機一動,接口問:“你能不能也像冬冬那樣,用一句話來說一說你自己的想法嗎?”沒想到他略一思索,便說:“彩虹像一條長長的圍巾,老師戴上它,一定會更加年輕漂亮!”話音剛落,我忍不住撫掌,激動地脫口而出:“啊!我們的小詩人誕生了!”這樣一句真誠熱情的贊賞,一下子讓我更深地走進他的心靈。從此,他不再膽怯,課堂上也就沒見到他再舉過右手,學習成績也隨之提高了。
2.善用幽默語言,給“智慧”之花成長以陽光雨露
幽默可以開啟學生的智慧,提高思維的質量。語文課的教學幽默是語文老師思想氣質、才學、視野和靈感的結晶,它猶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語言于瞬間閃爍出耀眼多彩的火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認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課堂中,我們要把學生看作自已的小朋友,以機智詼諧的語言和新鮮的知識結伴而行,叩開了豐富多彩的童心世界。
我曾經到其他學校借班上教學觀摩課。當我請一個長得特高大的學生上來朗讀時,他起立時,不小心絆倒了凳子,“哐”一聲嚇了大家一跳,我說:“多好的開場白!我想這聲音肯定在提醒我們你的朗讀很精彩,不容錯過,是嗎?讓我們洗耳恭聽!” 可能因為怯場,他的聲音跟他的長相恰恰成了反比。于是我做出傾身側耳細聽的樣子,并用手貼在耳背,這種幽默的姿勢逗笑了同學們。我再模仿大家熟知的廣告詞大聲說:“牙好,胃口好,身體倍兒棒!聲音也倍兒響!你用倍兒響的聲音再讀一遍,好嗎? ”在場的師生都笑了,那位同學也笑著放聲朗讀了。這種幽默的教育機智淡入淡出,意趣高雅,讓整個課堂充滿智慧,使學生如坐春風,又激勵了學生向著新的高峰登攀。
3.善用課程資源,助“智慧”之花健康成長
課堂應該是充滿智慧與靈動的課堂,是為學生創設“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廣闊時空,不斷生成的課堂。教師要善于把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思維火化,變成稍縱既逝的教學契機。
篇6
教學反思教學智慧生成
讓智慧回歸教育,讓智慧喚醒課堂,讓智慧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是時代的呼喚,擁有教學智慧成為所有新時代教師渴求的理想與愿望。教師的教學智慧不完全是天生的,也不是輕易得來的,教學習慣、教學經驗、教學思維方式以及教師個人知識不良或欠缺常常制約著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而教師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地促進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
一、教學反思和教學智慧的內涵與特征
(一)教學反思的內涵
從詞義分析來看,對教學反思的理解是以對“反思”的理解為基礎的。對反思或反省思維(reflective thinking)首先進行深入研究的當屬著名的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他認為反思是思維的一種形式,是個體在頭腦中對問題反復、嚴肅、執著的沉思,并進一步解釋為“對于任何信念或假設,按其所依據的基礎和進一步推導出的結論,對其進行的主動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
(二)教學反思的特征
(1)問題性。反思來自于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于在舊有理念導向下的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反思產生于“問題”或“無知境界”。
(2)自覺性。教學反思是一種自愿、自發、自覺的行為,需要教師具有一定“內驅力”來激發、維持、評價、調控行為的進行。
(3)實踐性。教學反思的對象是教學實踐中的事件,教學反思的過程是教學實踐的一個環節,教學反思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實踐的質量和教師進行教學實踐的能力。
(4)發展性。教師個體的教學反思具有過程性,在反思過程中,不同教師可能經歷或達到不同的發展階段,教學反思的目的就是優化教學和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三)教學智慧的內涵
《辭海》把智慧解釋為:①對事物能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②猶言才智、智謀。教學智慧在《教育大辭典》中被定義為:“教師面臨復雜教學情境所表現的一種敏感、迅速、準確的判斷能力。”
國內學者徐繼存(2001)認為:“教學智慧是一種關于教學餞行的知識,并以在具體教學實踐活動中的餞行為自身的目的。”
(四)教學智慧的特征
(1)情境性。即教師的教學智慧需要特定情境的激發,需要教師與學生主體之間的互動合作,需要教師以經驗與技巧為基礎的創造。
(2)內隱性。教師的教學智慧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種潛在思維活動,是一種典型的潛意識,隱含在教師的知識、經驗及習慣中。
(3)復雜性。教學智慧的復雜性不僅指教學智慧生成的情境對于教師的理解與把握來說是復雜的,而且還指養成教學智慧的過程和方法是復雜的。
(4)實踐性。教學智慧是一種教學行動的形式,是教師與學生交往的方式。正是在教學的實踐中產生了教學智慧,教學智慧又在教學實踐中發揮著作用。
(5)獨創性。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具有鮮明的個體性,即每一個教師的教學智慧都與他人有明顯的區別,它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突發的靈感,是教師創造性思維的外顯,是對教學實踐的頓悟。
通過教學反思,提升教師的教學智慧可以促使教師個體能力的提高。
二、教學反思可以促進教師教學智慧的形成
教師智慧不是通過系統的學習或是長期的經驗積累就可以自然而然生發出來的,而是要不斷地反思個人的所學、所看、所知、所感而逐漸積累并在突然間迸發。沒有反思的理論學習是學不到理論意義的,缺乏反思的實踐經驗是一種片面的認識,充其量是一種膚淺的見解。
(1)課前預測,前瞻性反思。教師在教學前要認真反思教學目標,教學流程,教學方法和手段。
(2)課中應變,監控性反思。課中反思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意外問題和偶發事件。
(3)課后感悟,批判性反思。教師上完課后,通過分析重要教學細節,分析整個教學過程,分析預設與生成的變化,對自己的教學得失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和總結。
教學智慧屬于內在觀念的范疇,更多地是要依靠個人的領悟才能獲得。因此,對教學實踐行為的反思是教師獲得教學智慧的最可靠最直接的途徑,反思是教師獲得課堂教學智慧的關鍵。
三、加強教學反思,促進教學智慧生成的途徑
(一)立足一線,在教學實踐中獲得知性教學智慧
知性教學智慧是對教學的直覺把握、整體感知,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的一種直覺反映,是建立在直覺基礎上的一種整體感知和反應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和觀摩錄像獲得。
觀摩別人的教學錄像,尤其是一些同一主題中優秀教師的教學錄像,對于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進行教學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
(二)專業引領,學習理論文獻提升理性教學智慧
理性教學智慧是在對教學問題的理性思考和規律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是教學智慧的核心構成和高級表現形式。
專業引領,升華自我。這里的“專業引領”,是指請專業學者或教研人員促進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在教學中通過教育教學理論反思是教師經常用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反思途徑。它往往在教師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能夠撥云見日、指點迷津。
(三)自我塑造,結合行動研究感悟實踐性教學智慧
實踐性教學智慧是在個體經驗積累、實踐感悟和自我反思基礎上形成的教學智慧,它是教學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智慧是動態生成的,是融于現實的教學實踐行動之中的。實踐智慧的形成和提升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循環往復的過程
(四)通過師愛,在協作和反饋中升華情感性教學智慧
情感性教學智慧是在教師的職業感、
道德感、人際交往和師愛基礎上形成的特殊教學智慧,師愛是教師情感教學智慧形成的重要基礎,是構成教師情感性教學智慧最為核心的內容。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筆者根據上面的論述,也不妨大膽地“山寨”一回,認為:教學智慧=教學經驗+教學反思。
參考文獻:
[1]John Dewey(1933).How we think, D?C?Heath and Company,3.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3973.
篇7
教育的發展需要順應時代的需求,教師需要尊重、引導、完善學生,以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只有合理利用好每一個教育資源,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掌握學習技巧,適應各教育階段。文章分析了實用智慧教學模式在高校課堂中的重要性,以鼓勵教師合理運用實用智慧,促進學生學習效果。
關鍵詞:
實用智慧;高效課堂教學;重要性
實用智慧可以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也能讓學生在特定的學習環境中與學習有效聯結。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能針對性地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全方位的了解,這有助于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目標。因此,教師需要意識到實用智慧在現代教學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并為其提供強大的保障。實用智慧的實施,能夠有效轉變傳統課堂教學理念,加速“高效課堂”的推廣進程。
一、實用智慧及高效課堂的內涵
實用智慧是指教師把概念知識和教學技巧結合在一起,使知識可以在具體的場合或情景下得到適當運用的能力。它來源于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對“決定目標及達到目的的手段及智慧”的討論。亞里士多德按人類行動的種類把知識劃分成不同的種類。決定目標及達到目的的手段及智慧(實用智慧)就是指在具體情況下做出與其他人相關的明智的決定的能力。作為行動的起點,實用智慧關注的是對價值的分析———對人而言哪些東西是好或壞。實用智慧就是與實踐息息相關的智力活動。它側重于變量,即不能被通用的規則所闡釋的特殊案例。實用智慧要求在一般和具體之間互動,要求考慮、判斷和選擇。更重要的是,實用智慧要求經驗,在運用它時,具體的和依賴于情景的東西得到強調,被置于一般的總體的規則之上。實用智慧指的是教師總是對兒童需要學什么、怎么學、如何學得最好而做出決定。因此,教師除了要有充足的知識,還需考慮、探究應如何針對具體的兒童在具體的環境下使用這種知識。因此,做出好的教學判斷這一環節就被列入教學日程。高效課堂指的是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重點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實現現代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在開展高效課堂教學時,需要結合不同學生的學情來制定不同的學習方式,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應結合班級中不同性別及不同民族學生的情況,制定適合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案,使學生能夠了解當前的學習任務及學習目標,鼓勵學生,培養其責任感與獨立性,促進學生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
二、實用智慧在高效課堂中的重要性
(一)實用智慧是高效課堂有效實施的必然條件
高效課堂,目的是通過教師的調控手段實現學生自主學習,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調控是高效課堂得以實施的前提。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概念知識和教學技巧有效地結合起來,決定著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也就是實用智慧是否得以充分利用。因此,要使高效課堂真正發揮優勢,教師就要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有將知識與教學技巧有機結合起來的能力,即實用智慧。
(二)實用智慧是學生探究式學習獲得成功的必然保障
高效課堂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探究學習來獲得知識,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并不意味著教師責任的減輕和教師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這兩方面都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為重要的是教師要將教學知識與教學技巧進行有效調控。在高效課堂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只是由場上的“主演”改變為場外的“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灌輸減少甚至消失了,但教師的啟發、引導作用和事先的準備工作、組織工作大大增加,所以高效課堂對教師的最終要求是高效合理地調控教學知識和教學技巧,也就是要有較高的實用智慧。
(三)實用智慧可以加速高效課堂推廣的進程
對絕大多數教師而言,新教育理念的真正貫徹還只停留在表面,甚至相當一部分教師對新理念尤其是高效課堂的運用實施產生了錯誤認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師的實用智慧不強,對課堂調控不力,使高效課堂教學法難以取得實效,久而久之,學生學習成績可能會降低,從而對高效課堂產生懷疑,甚至否定。如果教師注重實用智慧的提高,有效地進行課堂調控,在適應了高效課堂以后,學生會對高效課堂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它的推廣進程也會加速。
三、結語
教學知識與教學技巧的結合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必要手段,教師只有不斷提高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實用智慧的能力,才能落實新課改的探究式學習理念,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知識的無窮魅力,從而不斷探索、創新,進而推動高校課堂的發展,幫助教師完成教學目標,最終達到師生共同進步的效果。
作者:馬寧 單位:寧夏西吉縣第三中學
參考文獻:
篇8
一、文化引領營造智趣校園
文化引領,以特色強校轉變教育發展方式就要讓充滿智趣、健康優美的學校文化既能給師生創造一個有形而莊重的心理“磁場”,又能在無形中統攝師生的靈魂,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魅力。我校一直踐行校園是墨香校園,是書香校園,是文化校園,更是創造樂園,在為學生打造一方凈土,營造一片天空,提供一塊樂園的基礎上,努力讓校園成為師生生命棲息的家園和放飛生命智慧的樂園。當你踏進中山市實驗小學,濃烈的“智趣”氣息便撲面而來:學校精心打造校園文化,通過一方石、一處景、一條廊、一塊碑的精雕細琢,特色鮮明又富有時代氣息的校園已初具規模。當師生徜徉其間,不僅可以凈化心靈、醇厚涵養、陶冶情操,還可以拓展視野、啟迪智慧、萌動靈感、激發創意。“師生修身長廊”、“生態長廊”、“理想勵志長廊”、“科技長廊”等顯性文化的創建,昭示了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完美結合的無窮魅力;現代化的電腦室、電子閱覽室、圖書館和音樂、美術等專業教室都以實用化、個性化、特色化為原則,為學生量身打造,處處體現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如今,濃郁的民族文化、蓬勃的現代氣息,洋溢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時刻激勵著師生靜于尋根朔源,勇于挑戰未來。
二、文化引領創造智趣課堂
文化引領,以特色強校轉變教育發展方式就得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智趣教育,追求的是豐富的課堂情趣生活、靈動的課堂智慧生活。它著力于喚起學生沉睡的情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它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關注學生智慧與情趣的同生共長,最終達到“輕負高效”的目的。
“智趣課堂”追求的是充滿生命活力、人文關懷、問題探究、知識魅力、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智趣課堂”緊緊扣住智慧、智能、智略、生趣、情趣、理趣這六個核心目標與理念,采取凸顯前置學習,準確把握學習起點;加強合作探究,切實轉變學習方式;倡導實踐體驗,真切感受學習情趣;注重深度思維,有效發展學習智能;彌漫文化氣息,努力提升學習素養這五大操作策略,著眼于開發學生智力、生成學生智慧,情趣與理趣相互交融的課堂;是以智啟智,以趣激趣的課堂;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的課堂。智趣課堂是生成智慧的課堂。在智趣課堂的教學情境中,要求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增強教與學的互動生成,引領學生認識、辨別、頓悟,不斷規整、發現、創新,逐步成長為智慧型的少年。智趣課堂是充盈情趣的課堂。教師要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基礎,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為目標,激發學生閱讀、認知、理解、探索的興趣,進而碰撞情感和思維的火花,努力創造和諧、民主、主動的教學效果。智趣課堂是充滿理趣的課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通過情境創設、思辨研討等活動,讓學生強烈感受到充溢于教材中的審美之趣,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協同發展。
篇9
【關鍵詞】小學數學;“半肯”;知識課堂;智慧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7-0032-04
【作者簡介】黃海瀅,江蘇省連云港市院前小學(江蘇連云港,222042)副校長,高級教師,連云港市名教師。
新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創生智慧,從而實現師生生命共同成長的過程,是激情與智慧相生相長的過程。教育研究專家成尚榮先生指出:“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識教育,從知識教育走向智慧教育,從培養‘知識人’轉為培養‘智慧者’,用教育哲學指導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領教師和學生愛智慧、追求智慧。”智慧課堂是智慧教育的場域,它能激發和引導學生自我成長。智慧n堂的教學過程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它將極大地開發學生的心智,喚醒他們的創造潛能,以此充實、滋養課堂,實現轉識成智、深度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半肯”評價理念,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自主、合作、探索式的創造性學習,有助于實現對生命成長及智慧發展的整體關懷,推動知識課堂向智慧課堂轉型。
一、以知識為價值取向的數學課堂弊端分析
打造智慧課堂是很多教師追求的目標,但秉持知識取向課堂觀的教師也大有人在。這樣的課堂觀不利于智慧課堂的生成,弊端重重。
1.滿足于知識增長,能力發展難以落實。
許多教師的教學目標還停留在知識傳授上,學生的自主探究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他們無法在課堂上實現對知識的自主建構,無法理解、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難以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提升數學素養。
2.熱衷于方法記憶,深度學習難以實現。
在遇到新問題、新現象、新概念時,很多教師不舍得花費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往往不是通過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得出自己的結論和認識,而是等待教師給予方法和結論。長此以往,學生只能獲取淺層知識,難以實現深度學習。
3.崇尚教師權威,主體地位難以凸顯。
當下課堂中,仍有部分教師夸大其主導地位,課堂呈現“教師給結論,學生背結論”的被動局面。學生的學習缺少方向與動力,主體地位難以凸顯,主動性和創造性難以發揮,學習熱情與智慧被壓抑。
二、“半肯”的內涵及其教育價值探析
(一)“半肯”的內涵詮釋
半肯,源自古代禪宗思想――半肯半不肯。它的意思是對所持的觀點不全部肯定,也不全盤否定。對教師而言,“半肯”要求不固步自封,教學時不必和盤托出,而是鼓勵學生質疑,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空間;對學生而言,“半肯”要求不盲從教師,對教師講授的知識、觀點等不照單全收,而是持質疑的態度,善思、善問、善于發表不同的見解,追尋新觀念,產生新見解。
(二)“半肯”教育價值探析
1.“半肯”有助于引領學生實現從“觀眾”到“演員”的轉變,成為課堂參與者。
在當下數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壓制。“半肯”能引領學生從課堂的“觀眾”走向“演員”,使學生敢于創新與質疑,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體會到主動學習帶來的成功和喜悅。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2.“半肯”有助于引導學生由“盡信”到“質疑”的轉變,成為深度思考者。
“盡信師,不如無師。”智慧課堂要培養的是有個性、有創造力、有獨立見解的學生。“半肯”鼓勵學生對書本或他人的推理、結論進行獨立思考,同時為自己的疑問尋找根據,進而進行深度思考。
3.“半肯”有助于引發學生由“他悟”到“自悟”的轉變,成為學習自明者。
教師過度講解往往造成學生非批判性地接受新知識、新思想,處于“他悟”的狀態。其實,學習是一種體驗與積淀,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該是在不斷的探索和反思中完成的,這正是“半肯”提倡的“自悟”狀態,是一種基于理解的深度學習。
三、從知識課堂到智慧課堂的轉型之道
成尚榮先生說:“給認知留下通道,讓心靈留出空間,就像杯子里不應該注滿水;而且,對任何知識、認識、結論,以至任何權威都只能是半肯。”教師應秉持“半肯”理念,還學生思考的時空,讓數學學習真正發生,實現從知識課堂到智慧課堂的轉型。
(一)教師的“半肯”理念為知識課堂轉向智慧課堂護航
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識教育,從培養“知識人”轉為培養“智慧者”。“半肯”就是從知識課堂轉向智慧課堂的“道”。
1.堅持兒童立場,稚化教師思維,讓知識為智慧鋪道。
與學生相比,教師在知識儲備、思維方式等方面有明顯優勢。教師要學會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學生生命成長的高度去設計教學,以學生的思維閃光點為契機,為他們汲取知識、生成智慧創造條件。
[案例1]蘇教版六下《圓柱和圓錐體積計算的實際應用》
師:一管牙膏出口處的直徑是5毫米,如果每次擠出12毫米,可以使用36次。改進包裝后,出口處直徑為6毫米,每次仍擠出12毫米,現在可以用多少次?
生感覺數據繁難,提出把剛開始的直徑5毫米改成4毫米。
師:如果不改,你能想出解決辦法嗎?
生1:列方程算。
生2:我是這樣想的,直徑比是5s6,底面積比就是25s36,可以算出答案是25次。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進行“換位思考”,稚化自己的思維,從而準確地把握了學生的思維特點,順利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催生數學學習的真正發生。
2.堅持以學定教,從“基于教”轉向“基于學”,讓知識為智慧開道。
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只有讓學習真正發生的教才是有意義的。“半肯”不代表教師可以完全放手,教師要將自己的角色由指導者轉為引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及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者,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思維活動,把學生的學習引向多元發展的境界。
[案例2]蘇教版四下《乘法分配律》
師:每位同學選擇3個數,先寫成a×(b+c)的形式,再寫成a×b+a×c的形式,然后分別計算出結果,看兩個式子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將等式寫出來。
生思考后寫出幾組等式并匯報。
師板書并追問:這樣的等式寫得完嗎?等號左邊的算式有什么特點?右邊呢?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乘法分配律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講給學生聽,學生的學將停留在“記憶”的層面,僅能獲取淺層認知。如果教師通過一系列引導性問題與學生展開對話,觸發、協調、維持學生的深度思考,則能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使知識教學向智慧教育進階。
3.堅持氛圍營造,學生發現學習,讓知識與智慧同道。
“半肯”追求的是真正的對話,它基于平等,達于理解。教學中沒有絕對的權威,學生不必完全相信教師和教材中的知識,而是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主動創造,在和諧平等的氛圍中,師生共同演奏課堂樂章。
[案例3]蘇教版五上《三角形的面積》
師:同學們,你們是怎樣驗證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猜想的?得到了什么結論?
學生輪流回答,并就反饋的方法進行交流。
上述案例中,教師提供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思考、交流,對于學生不同的思考方法不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不斷引導學生在比較、論證中尋求方法的最優化。對話成為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挖掘學生潛力的有效方式,學生參與獲取知識與智慧的全過程。
(二)課堂教學中的“半肯”為知識課堂轉向智慧課堂引航
疑問是一顆創造的種子,課堂教學中的“半肯”可以為學生提供寬松、自由的環境,為知識課堂轉向智慧課堂引航。
1.“半肯”為學生提供敢于發表見解的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D?布蘭思福特發現,當學習者可以向外界顯示和表達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識時,學習會更深入,效果會更好。因此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在知識尚未成型時就開始嘗試進行表述,并將其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敢想、敢說、敢探索的機會。
[案例4]蘇教版五下《圓的周長》
師:你打算怎樣測量一個圓的周長?
生分別演示用繩子圍、在直尺上滾的方法。
生1:我打算用剪刀剪出圓的周長。先在剪刀的刀刃上貼上刻度,剪圓時,記下每次剪刀剪過的距離,然后相加,就可以求出圓的周長了。
課堂是師生真實的互動過程,是動態生成的教學推進過程,是新思想和新方法的產生過程,這正是“半肯”要營造的課堂文化。“剪”出周長是在“半肯”教學理念的引領下學生智慧和靈性的充分彰顯,學生善于思考、勇于創新、敢于發表獨特見解。
2.“半肯”為學生提供適當的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有些學生會超出教材的要求和教師的預設,教師難以做出適當的評價。“半肯”評價則能為學生提供自由、安全的心理環境,還學生個性思維的空間。
[案例5]蘇教版五下《圓的認識》
師:請同學們判斷“圓周長的一半等于半圓的周長”這句話。
有的學生認為不對,有的學生認為是對的,學生們各說其理。
師:你們的想法很獨特,課后可以以小組的形式探究什么是圓,什么是半圓。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產生創造性見解的外部條件是自由與安全。如果教師粗暴地打斷學生的異議,創新活動就難以進行。“半肯”評價鼓勵學生質疑和思考,讓學生通過課后查找資料達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
3.“半肯”催生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在數學學習中,有的問題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來解決。教學時,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解題方案不能過早地給予終結性評價,否則會扼殺其他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而要采用“半肯”評價,特別是一些開放式問題,“半肯”評價可以催生學生群體創新思維的火花。
[案例6]蘇教版六下《體積的變化》
師出示:兩個完全相同的長方體拼成一個正方體,其表面積是30平方厘米,如果把它們改拼成一個大長方體,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
生思考、列式并說出解題思路。
師:還有其他的想法嗎?
生:30+30÷6;30÷6×(6+1)。
當學生說出不同的思考方法時,教學不能戛然而止,而應在教師不斷的追問中繼續前行。教師應鼓勵學生深入思考,提出更多觀點。如此教學,學生的聯想將越來越豐富,思路將越來越寬闊,解題方法將越來越新穎、多樣,發散思維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就是“半肯”評價所追求的思維多樣性。
美國知名學者、教育家埃莉諾?達克沃斯指出,對教師的要求是為學生“提供誕生出色觀念的機會”。這些機會的提供和保證,可以促使學生大膽地想、大膽地說、大膽地探索,這正是“半肯”努力倡導和建構的教學文化。教師應秉持“半肯”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舞臺,讓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探索,完成由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的進階,實現知識課堂到智慧課堂的轉型。
【參考文獻】
[1]成尚榮.教學改革絕不能止于“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批判性思考[J].人民教育,2010(23):36-40.
[2]孫朝仁.同課異構“準半肯”評價的思考――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6(Z1):99-102.
篇10
一是知識廣博。博而能喻,喻方能生。語文的學科性決定了內涵的深邃和外延的廣博,內涵的深邃決定其必須傳承深厚的古今文學;外延的廣博表示它與其他科學緊密相關,于是哲學和歷史就與它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必須要站在一個高度,具備淵博的知識:要知曉中國古今文學、文化知識,了解唐詩宋詞、飲食風俗等各種知識;要了解西方文學、文化知識,從托爾斯泰到雨果,從工業革命到資產階級的獨立等均需略知一二;還需具備哲學、歷史、韻律和美術知識。哲學使人思辨,歷史使人智慧,音樂使人更加靈動,美術讓人更具審美的慧眼。所以,一個語文教師要富有思想,要想擁有獨特的魅力,必定要將古今中外知識據為已有,對政治、歷史耳熟能詳,在音樂、美術方面頗有造詣。所以,一個有思想的語文教師首先要博識。
二是獨特個性。個性是一個人區別于他人、在不同環境中顯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影響人的外顯和內隱模式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哲學認為共性之中存在個性,個性是社會發展創新的基礎。語文教師作為文學的承載者與傳播者,就必定要求能夠彰顯個性。語文課堂是一個個性張揚的課堂,它需要一個極富個性和思想的語文教師以其獨特的魅力,引導學生,形成相互探討、相互研究、相互發展的學習環境。它允許學生充分發揮見解,表達觀點,讓學生能在學的基礎上產生感悟,形成自我的主張和獨特的見解。縱然那些觀點顯得幼稚、淺薄,那也是智慧的火花、思維的訓練、觀點的闡述、積極的創造,能夠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為,個性獨特的語文教師、各抒己見的語文課堂、個性紛呈的主觀見解必定塑造的是個性鮮明、獨立無畏、有思想、有創造性的學生。
三是品德高尚。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先生說,語文教育要以“立人”為中心。筆者以為,在語文教育中,立人者先立己。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做一個大寫的、堂堂正正的、有獨立思想的人。一個有思想的語文教師要經常做超功利的思索,不做浮躁的追隨者。只有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的教師才能以更為達觀的態度看待教育工作,對待學生的成長。一個身體力行、嚴格要求自己的教師,才會認真分析每個學生的個性與特點,因材施教,為學生做長期系統的規劃,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