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產品銷售模式范文

時間:2023-09-01 17:19: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資產品銷售模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資產品銷售模式

篇1

泰州市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沿岸,南北間距150多公里,南部沿江地區,中部多沙地區,北部為里下河地區,土地總面積5797平方公里。農業耕地近500萬畝,只占農業用地的55%,作物種植主要有水稻約300萬畝,小麥300多萬畝,油菜50多萬畝,大、元麥10多萬畝,對于農資產品的需求量相當可觀,且品種需求相對單一,集中。

二、泰州地區農資市場經營現狀

1、經營模式陳舊,營銷渠道狹窄

廣大農民是農資產品的主要消費者,地處廣大農村,消費人口眾多,散居在不同的地域,消費基本以戶為單位,每戶人家只有1到幾畝地不等,每家每戶根據自己對未來的估計和需求種植作出消費決定,這些特點是其他任何產品所不具有的。泰州地區現在農資產品的營銷依然停留在傳統的銷售模式上,各市、區、縣以一至兩家主要批發商集中組織貨源,分兩條主渠道——農業推廣部門和供銷部門分銷,再由鄉村為終端供應到農民手中。長期的市場經濟行為對農民的消費習慣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買方市場的形成加劇了營銷渠道的競爭程度;供銷社體系農村陣營的逐漸瓦解,生產企業參與流通,民營企業、個體戶日趨活躍,交通、通訊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發展,共同促進了以縣級或鄉鎮為中心的農資交易市場的形成,改變了農資競爭的格局和農資流通渠道的固有模式,渠道零售終端在農資流通體系中的作用日漸明顯。

2、農資網點多,專業技術服務缺乏

農資是與農業生產和再生產有關,包括農藥、化肥、種子、小型農機具、農膜、飼料等六大類在內的農用產品,具有品種多、規格多、占地大、不易陳列碼放、技術含量高、季節性強、地域性強、售后服務困難、產地不一等特點。但農業市場非常龐大,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和發展規律。農作物生長有著極強的季節性,這是自然條件決定的。盡管反季節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仍然不能代表整個農業生產情況。不同季節有完全不同的作物種類,因此病蟲害發生也有著極強的季節性,對土肥條件的要求也根據生長期的不同而不同。這些導致了農資產品購買的集中性,而且往往購買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天時間,過了這個季節只有等待來年。由于農民受教育程度低,而且農資使用的技術性要求又比較高,僅憑閱讀使用說明和產品標簽是不能有效解決這個需求的,因為畢竟這些資料不能涵蓋農業技術的方方面面。所以農資,尤其新型農資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推廣期。而且在農資的使用中,如使用不當,不僅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對農作物本身造成危害,造成使用者經濟上更大的損失。全泰州市有一定規模的農資批發網點就有20多家,另售網點有300多處,雖然農民購買農資比較方便,但對所購買的產品性能,使用方法都缺乏了解,只聽銷售商的推薦,得不到具體的技術指導,從而出現操作失誤,農民蒙受損失。

3、價格競爭激烈,從而使一些劣質或含量不足的產品流向市場

農產品價格影響的是農民對來年市場價格預期和信心,從而影響本年度的投資力度。通過市場調查,發現農民更傾向于在經濟作物上加大投入,比如,煙草、藥材、茶樹、花卉、草坪、蔬菜等作物,而對非經濟作物則限制投入,如玉米、稻谷、大豆等。 由于分銷網絡是以個體經營戶為主,產品的價格競爭仍然是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為了追求擴大市場,降價促銷是一些農資生產商的主要手段,為了降低產品成本,一些生產商不得不使用減低含量,或以次充好手段或零售商減量銷售,而使其銷售的產品不能正常發揮效能,甚至引起負面影響。農資行業做市場的老三篇是:廣告開路,鋪貨贈物,價格絕殺。營銷人員的主要工作就是鋪貨、收款和喝酒。農資企業大多在風雨飄搖中生存,年頭好時,撞大運似的賺一點,怎么賺的,不知道!年頭不好,運氣差時就虧一些,如何虧的,不管它!企業的業績全憑運氣決定,很少有運作的成分。而且低水平的價格戰及風險極大的盲目鋪貨,打得小企業散架,大的也搖搖欲墜,行業水平的躍進得不到成本的支撐。

4、種子公司大多實行了改制

除了靖江、姜堰兩市供種相對統一,品種相對單一,其他縣市區種子市場就相對放開,供貨渠道復雜,供應品種比較混亂,售后服務也參差不齊,每年都會出現因為種子質量出現問題形成一些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存在。農村因為地處偏僻,交通、通信相對落后,限制了市場信息的流通,導致大量的市場信息無法到達農們手中、指導農業生產和農業消費,從而使農民對產品的技術性能、品質知之甚少,使用成本增加。農資產品的消費效果和其他產品不一樣,在使用后的很長時間內才能看到效果,而且深受氣候條件的影響。氣候變化直接影響作物生長,病蟲害的發生,農作物對水肥的需求。農民不可能在無水可澆灌的千旱天氣中施肥,因而對肥料的需求降為最低;在雨季不會想到去使用殺蟲劑等。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農資產品的需求量,難以定量估計來年市場的需求。

三、泰州地區農資需求趨勢

1、農資使用者得購買量規模化

集結化,隨著泰州地區經濟開發工業企業的迅速壯大,農民大多棄農從商,從而使大量的可耕土地閑置,大面積的良田流轉開發養殖業,或由有能力的種田大戶大面積耕種,從而使農資產品的采購與使用發生變化,從一家一戶的獨立采購使用,到種田大戶的批量采購,甚至集中使用,從而降低農資產品采購成本下降,提高種田的經濟效益。

近幾年社會上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農資批量采購的社會團體,如各類農民協會、農民經紀人、蔬菜公司、運輸大戶、個人等,他們一般繞過經銷商,直接從生產廠家購買農資產品,具有很強的采購談判力,規模較大者甚至可以和批發商相比;另外,中國郵政、農村信用社和一些貨運公司相繼開展了農資第三方物流業務,等等。這類組織在農業生產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越是農業發達的地區,越具有生命力,往往這二者是結合在一起的,共同促進了農村市場的繁榮局面。“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協會+農民”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最基本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為農資流通所利用,是由于這種模式能夠直接將松散的農民聯系起來抵抗市場經濟的沖擊,加強和農民的頻繁接觸,而且運作成本低,農民能夠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到自己需要的農資產品和以保護價格銷售自己的農產品,同時能夠便利地得到農業技術方面的服務。這種新型運作模式,因為經營范圍涉足某一地區的涉農產業鏈,農民從中可以獲得實惠,從而有力地沖擊了傳統營銷渠道的運作,受到越來越多的農資廠家的關注。

2、農資市場的連鎖經營

農民從產品需求逐步轉向服務需求。連鎖經營要實行統一標識,統一產品質量,統一宣傳、指導,統一配貨,統一銷售價格,統一售后服務。不但要產品連鎖經營,技術服務也要連鎖經營,要把農資產品經營提升到像一些食品連鎖經營,品牌化、產權化、服務化。

3、生產商的直銷經營

農資產品直銷擺脫了經銷商的中間利潤分成,直接讓利于終端客戶,讓利于農民。不但把產品直接銷售到農民手中,還要把服務送到田頭。

這些渠道成員和業務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沖擊了傳統農資渠道的結構,客觀上要求農資渠道進行相應調整。

4、農民越來越重視農資質量

農資的價格對購買農資的農民影響越來越少了,因為消費者注重的是農藥、化肥等農資產品的內在品質和有無高效益等方面。對于品質好、有信譽的農資,農民還是愿意出高價購買的。高價位的農藥和化肥銷售量并不一定因價格因素而減少,相反有時候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目前,很多國外公司高品質、高價位的農資產品打入了國內經銷商的門店和大眾市場,便是很好的證明。

四、如何做好泰州地區的農資營銷

1、注重創新產品的推介和廣告宣傳

面對農資市場供應渠道多、門類復雜的現實,農民需要了解農藥、化肥、植物激素等方面的產銷及發展趨勢,一個好的產品或品種的投放,不能只是把經銷商召集在一起,租個會場,由推廣人員講一下產品的特點和使用方法,由經銷商組織推廣。這種傳統的推廣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農資市場的需求。要想成功推廣一個產品,必須要讓產品的直接使用者知道產品的特點、性能和科學的使用方法,讓他們在認知中使用,在使用中總結推廣。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有強大的宣傳支撐,廣告宣傳是主要手段,可以通過有影響力的電視臺、農業科技報等媒體,在一定的時間內反復進行宣傳,讓大家一看到廣告就知道是什么產品,是干什么用的,性能如何,就像一聽到海飛絲就知道能去頭皮屑。另外,還要召開農民會,組織科技下鄉,田間示范等。

2、注重品牌要與產品功效相結合

品牌的效應歷來是推動產品銷售的主要因素,一個好的品牌,代表著好的質量、好的服務。農資品牌也是如此,特別是農資市場放開以后,無論是注重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產品,一些老的、質量過硬的品牌的農資銷售量還是占優勢的。目前,生產商的廣告宣傳渠道主要為雜志、報紙,大多數農資經銷商在廣告方面的花費都很少,以種子為例一般為銷售額的 3%左右。調查表明,銷售種子的經銷商廣告做得越頻繁,銷售量增長越多;種子廣告費用超過銷售額 5%的經銷商,增長率是最高的;通過直接郵寄或在雜志、報紙上刊登廣告的企業銷售額高于平均水平;在廣告中強調售后服務的經銷商,銷售量增長是其他強調種子價格信息等的兩倍。在廣告中強調售后服務,尤其能滿足消費者心理的需要,他們最擔心的是出了問題無人負責,理賠找不上門。因此,有遠見的農資企業應將目標定位于生產高質量品牌產品,而農民放心購買和使用的主要是名特優新品種。近年來,一些外國的農資進入中國,相對國內的農資產品來說,其產品功效都大大超過國內產品,從而占領了很大的市場份額。但也有某些國外知名品牌的農資產品,由于對市場沒有做好充分的適應性示范試驗,其功效相當于國內產品也相差無幾,但它的價格相對國內同類產品要高得多,從而銷售量會大幅度下降。我們所以在推廣農資產品時,既要注重品牌,更要注重產品的功效,才能提高農資產品的銷售量。

3、注重做好服務創新

農民作為主要的消費對象,逐漸成為營銷渠道的核心,相應地渠道競爭重心也向終端下移。渠道重心下移的主要表現是渠道結構的扁平化、渠道長度變短、渠道中間環節削減,如原來的省級經銷商或地區級經銷商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和市場掌控能力,被市場淘汰為縣級經銷商。這種營銷結構的變化能夠幫助生產企業迅速鋪貨,迅速占領市場,并加強了營銷的針對性,從而使生產企業更主動、更全面地控制市場和開發市場。渠道扁平化作為一種銷售模式,簡化了銷售過程,縮減了銷售成本,使企業和經銷商有了較大的利潤空間。但扁平化并非是簡單地減少哪一個銷售環節,而是要對原有的供應鏈進行優化,剔除供應鏈中沒有增值的環節,提高渠道運作的效率,在廠、商、用戶間構筑一個完整、有機、高效的網絡體系,使成千上萬的用戶通過這個網絡同廠家、商家進行信息的交流和互動。由于農村青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資使用者大多文化素質較低,而農資時農業技術的載體,使用要求高,勞動強度大,這就要求農資經營者不斷創新服務意識,通過各種方式做好農資產品銷售過程中的優質服務,如產品示范觀摩、電話預約送貨上門、提供代勞服務等等,在優質服務中求發展。

篇2

1.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1)通信基礎設施薄弱。中國農村網民數量偏低,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7.5%,互聯網普及率僅為28.8%。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根據工信部統計,截至2014年3月底,東部農村地區同定寬帶人口普及率為13.8%,接近全國平均水平,而中部和西部農村地區僅分別為5.0%與3.8%。中國農村移動通信設施建設也十分薄弱,以中國移動為例,到2014年底,中國移動4G用戶超過9000萬,基站超過70萬,但是僅東部發達省份的鄉鎮和政府被納入到4G網絡覆蓋范圍,全國其他農村地區還未真正享用到移動4G服務。

(2)金融物理網點不足。服務丁農村金融的機構有商業性銀行、政策性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等,雖然種類繁多,形式不一,但是營業網點真正下沉到鄉鎮一級的只有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合作銀行等,下沉到各基層鄉村的金融機構幾乎沒有。據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仍有1696個??梢娢覈r村地區金融服務物理網點不足,金融服務十分匱乏。

2.金融產品匱乏,結算手段單一

我國農村金融產品基本還是“存貸匯”老三樣,關丁支農貸款、農業和個人保險產品、個人理財產品等少之又少。雖然一些小型城商行和農商行已經注意到理財產品廣闊的市場前景,開始進入理財市場,但是并未在農村大范圍推廣。農民閑置資金基本存在銀行,或進人民間借貸市場。據中國農業銀行與西南財經大學聯合的《中國農村家庭金融發展報告(2014)》顯示,農村家庭持有股票、債券、基金、理財產品、衍生品等風險資產家庭的比例僅為1.6%,遠低丁全國平均水平10.4%,農村43.8%的家庭參與民間借貸,民間借款占債務總額近65%。我國農村結算于段單一,農民對現金結算有較高的認可度,信用卡、匯兌等基本的金融業務在農村十分少見。數據顯示,現金交易在農村地區生產生活中占95%以上,農民對存折的認可度高丁銀行卡。

3.融資困難,成本較高

據《中國農村家庭金融發展報告(2014)》顯示,農村家庭正規信貸需求十分旺盛,在農村地區,有正規信貸需求的農村家庭占比為19.6%。但是,由于農民沒有抵押品且征信體系不完善,農村家庭的正規信貸可得性只有27.6%,低丁40.5%的全國平均水平。為滿足資金需求,農民不得不進入高利率的民間借貸市場。據《中國民間利率市場化報告》顯示,農村地區民間借貸利率和銀行貸款利率分別為25.7%和7.3%,均高丁城鎮。同時,農戶和鄉鎮企業的守信意識較為薄弱,騙貸現象時有發生。

二、互聯網金融在農村金融建設中的應用

1.加快通信基礎設施建設

相對丁城鎮網民,農村網民文化水平較低,熟練地操作電腦對他們來說還有一定難度,所以傳統的利用PC端上網并是不農民上網的最佳選擇。相反,在智能于機大規模進入農村市場后,農村地區手機上網已經成為主導。據《2013年中國農村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農村網民使用于機上網的比例已達到84.6%,高出城鎮5個百分點。手機上網成本低、易操作,便丁農村地區居民接人互聯網,成為農村居民上網的主流設備。因此,我們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無線和有線相結合的方式推進農村寬帶建設,在人口較為密集的發達農村地區推進有線寬帶建設,在人口較為稀少、村落較為分散地區發展無線寬帶,我國的移動通信運營商可以利用舊有網點資源,低成本的實現農村3G、4G網絡部署。

2.創新金融服務渠道,增加支付結算手段 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先進技術,解決農村金融物理網點短缺問題。首先,在農村超市、農資站等人口流動性大的地方投放電子機具,讓農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完成存取款、轉賬、繳費等金融活動。其次,依托客戶端推廣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增加農民結算手段,提高結算效率。再次,我們可以推廣手機銀行業務,農民可以利用移動通信網絡和終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辦理多種金融服務。目前,國內已有多家銀行開展手機銀行業務,業務功能主要是查繳費業務、購物業務和理財業務。手機銀行操作簡單、方便快捷,業務功能基本滿足農民金融需求。

3.拓寬農村理財渠道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8896元,但是農民理財渠道匱乏,資金余額基本存人銀行,截止到2012年,我國農戶儲蓄存款余額為54615.64億。當今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互聯網理財渠道可以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選擇。首先,農戶可以利用手機購買“寶寶”類理財產品,與銀行存款相比,以“余額寶”為代表的“寶寶”類理財產品門檻低、收益高、安全性好、流動性更強,非常符合農民理財需求。其次,農戶也可選擇P2P網貸,相比丁市場不規范、風險大的民間借貸,P2P網貸具有投資門檻較低、收益穩定、周期靈活、本金有保障的特點,所以適合有一定知識水平的農戶。再次,互聯網保險也可以在農戶理財中發揮作用。農村保險市場潛力很大,互聯網保險可以發揮它個性化需求服務優勢,在農村地區推廣適合農民的個人保險產品和農業產業保險。最后,農村信用社等服務農村的傳統金融機構要發揮自身的網點優勢、客戶基礎優勢和政策優勢,開發適合農民的理財產品,開展對農民的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活動,培養農民理財觀念,提高農民誠信意識。

4.多元化融資渠道

我們可以利用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兩條途徑解決農戶融資難問題。第一,以農信社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應該堅定地服務丁“三農”客戶,應用互聯網技術,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利用大數據挖掘農戶信息,建立農民自己的征信體系,解決無抵押不能貸款的難題。第二,P2P網貸以信用為基礎、發起靈活,可以滿足農戶因季節性耕種和生產對資金的臨時性需求。但是我國P2P網貸平均利率在20%左右,對農戶來說利率較高。所以,國家可以支持一些管理完善、經營較好且致力丁開拓農村市場的網貸公司,建設針對農村市場的網貸平臺,降低農戶融資成本,提高農戶貸款可得性。

篇3

2014年,太和縣生物醫藥產業被列入安徽省十大高成長性產業,是唯一入選的皖北縣域。太和發制品產業2013年被商務部評為第三批國家外貿轉型專業型示范基地,2014年被安徽省商務廳認定為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

一個是產業集群強鎮的新突破,一個是皖北后發縣域的“逆襲”,本刊記者在兩地深入采訪中發現,高溝、太和逆勢上揚的背后,其發展動力具有普遍價值。

在縣域經濟調查中還發現,不管是皖江示范區還是皖北縣域,在壯大傳統產業優勢、做強支柱產業的同時,更加注重搭建平臺、創新模式,發揮其乘數效應,并大膽利用電商等新渠道。這些新變化疊加在一起時,我們發現在新常態下,安徽縣域經濟正在推開一扇扇“機會窗口”,邁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期。

全產業鏈的悄然變化

“經濟下行壓力下,重新來一次洗牌和優勝劣汰,是好事,有利于產業升級。以前只要上個項目就賺錢,企業家沒有轉型的動力?,F在結構調整和市場倒逼,企業家轉型變成了一種自覺行為,增速下來了,但質量提高了?!备邷湘傸h委書記、鎮長周永志告訴《決策》。

在經歷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13年以來的宏觀經濟調整后,高溝電線電纜企業上了很多“高新特”項目,即“高端、新型、特色”,典型的如華菱電纜集團,很早就謀劃轉型、研究市場,專注做鐵路信號電纜、軌道機車電纜并擁有了壓倒性的競爭力。隨著中國高鐵建設持續延伸,華菱的產品走向了全國和海外。而華宇電纜公司則專心做船用電纜,現在又向艦船電纜、海洋電纜發展;宏源電纜公司則深耕軍用電纜。2014年,高溝電纜產業新上特種電纜項目11個,行業新產品產值率達24.7%,一批差異化發展的骨干企業已經成長起來。

與此同時,企業家的視野也開闊不少,走出了家族經營的窠臼,開始高度重視聯合重組?!疤貏e是海興電纜與上市企業鼎漢科技的合作就是一個財富的神話,企業資產成倍增長,這對高溝的企業是一個猛醒!”周永志告訴記者。據悉,高溝不少企業正在與一些有實力的國企央企洽談戰略重組,延伸產業鏈條。

當皖江邊高溝電纜企業上“高新特”項目時,皖北潁河邊的太和縣,迎來了新能源技術領軍企業超威集團。

超威集團是世界第三大、中國第一大蓄電池研發和制造企業,從太和縣經信委獲悉,超威集團目前在新能源技術領域擁有多項世界領先技術,其核心技術是原子分離法,這項技術將使鉛回收從有污染的化學變化轉向無污染的物理變化,對循環經濟來說是一次顛覆性的革命。

超威集團還規劃把全國回收循環總部落戶太和縣肖口循環經濟產業園,并與太和本土企業大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戰略重組。依托超威的回收循環總部,太和將成為全國最大的電池回收基地,而且還是綠色環保的,將來還要上馬新能源電動車項目。“本土企業自己也要招商引資,引進戰略投資者,政府鼓勵行業龍頭企業與本土企業搞戰略重組?!碧涂h縣長徐會東告訴《決策》。

太和在引進外地龍頭企業對本地“低小散”企業進行整合的同時,也充分發掘本土龍頭企業在自身產業之外的價值。

華源醫藥多年蟬聯全國單體最大的醫藥市場,以“買全國、賣全國”聞名,2014年營業收入突破200億元。記者在華源醫藥物流園看到的景象是,藥品貨物堆積如山,廣東專線、沈陽專線、新疆專線、重慶專線……一個個物流貨運站鱗次櫛比,由各條線路編織的運輸網絡,已經實現了國內無盲點覆蓋。

發達的物流也順利打通了太和縣及周邊縣市與全國各地的流通環節,極大提升了當地供需品的流通速度。不僅周邊縣市甚至河南很多專業市場的貨源搭上了便車,太和當地的電商,也依托這個物流體系做的風生水起。從原料藥到生產加工,再到醫藥物流,太和縣的醫藥全產業鏈,正加速成形。

新平臺的乘數效應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的口袋都捂得緊緊的,在這樣的形勢下,縣域如何實現創新驅動?無為縣用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給出了答案。1月13日,國家特種電線電纜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安徽)正式成立,隨著這個國家級中心的成立,它的平臺效應開始輻射無為電線電纜產業。

平臺效應之一是更高水平的產業集聚?!熬拖褚粋€地方有個名校,周邊的房子就好賣一樣,有了國家級檢測中心,無為電纜企業和各大科研院所的技術對接更方便,招商引資會更容易,甚至能吸引一些行業龍頭企業。”無為縣委常委、副縣長靳立剛告訴《決策》,“央企中廣核的電纜輻照中心即將落戶無為,就是一個例證?!崩弥袕V核的輻照技術,電纜使用壽命將達到50年,是之前的一倍左右,將極大提升無為電纜的競爭力。

平臺效應之二是創新要素的聚集外溢到企業。該中心同時成立特種電纜產業技術研究院,可以幫助企業解決科研問題。靳立剛告訴《決策》:“依托中心和研究院,無為縣征集了企業的研發需求,整理成冊,公開,如果有哪個科研院所愿意承接,雙方可以商談?!?/p>

民營企業自己搞科研面臨諸多要素制約,一缺資金,二缺人才和研發團隊,三缺規范化的與科研院所合作的渠道。“這個中心在提供檢測服務的同時,還提供技術公共產品,申請做課題,攻關之后,企業都可以來用?!睋榻B,2015年,該中心將把目前最熱的工業機器人電纜和海洋工程電纜作為主攻課題。

現在,因為無為有了國家級中心的牌子,很多科研院所主動前來洽談技術合作,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的一位博士最近主動聯系該中心,準備引薦幾位中國材料科學的頂尖專家。而在此之前,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十分被動,制約了企業的科技創新。

平臺效應之三是標準制定的話語權。無為縣還成立了安徽省電線電纜標準化委員會,組建起安徽省特種電纜專利聯盟,推動標準制定和專利互用,同時開通專利申請的綠色通道。市場上有句話說“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專利、一流企業做標準”,如今的無為電線電纜企業,真正開始在新平臺上舞出新的精彩。

工業技術平臺引人關注,農業產業化的新平臺同樣也不遜色。

在太和縣,安徽三泰面粉有限公司牽頭成立了太和縣共贏糧食產業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里有15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18家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3家農業企業、5000多農戶,形成了糧食生產、收儲、加工、銷售及種子、農機、植保、農資等社會化服務為一體的整體糧食產業鏈條。記者從太和縣農委了解到,糧食產業各生產要素在聯合體內聚集,實現了專業化分工和多方共贏:一是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二是家庭農場和合作社降低了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緩解了資金及倉儲曬場不足的壓力,三是農戶可以像存錢一樣存糧食,實現了存糧有息、通存通兌。而且,“糧食銀行”以金融業的運營模式,盤活糧食資源,增加農民收入。

所謂“糧食銀行”,就是三泰面粉公司的小麥儲兌所。農戶把小麥存在公司,每斤小麥每年還有6分錢利息,要用錢時隨時支取現金,也可以兌換糧油和農資。存糧可以選擇活期、定期、分紅或入股等形式,由于形式不同,獲得收益的方式也不同。

新業態解放了什么

縣域經濟,一個可以撬動中國經濟的基礎單元;電子商務,一個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嶄新引擎。兩者的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電子商務能否解放縣域經濟?我們先從皖南績溪縣的一個創新說起。

績溪縣率先在全國把電子商務與土地流轉和古民居保護結合起來,推出了“聚土地―定制私家農場”、“萬人眾籌?重建中國最美古村落”項目,在首屆中國縣域經濟和電子商務峰會上,被總結為“績溪模式”,備受推崇。

績溪“聚土地”項目于2014年3月11日在聚劃算正式上線,3月16日前端銷售結束。短短5天時間,淘寶點擊次數合計達5億次,咨詢人數35萬人,3500人認租了456畝土地,認租者遍布全國各地,“聚土地”隨即引起廣泛關注。

“聚土地”的重大突破在于將土地流轉與電子商務結合,探索出農村的新模式;將農村與城市的生產和消費需求對接,為農村閑置土地找到一條出路。

因此,績溪縣明確將電子商務產業定位為縣域經濟轉型跨越的“藍海產業”,績溪縣經信委主任兼商務局局長汪光玉解釋說:“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思維,帶動一產、延伸二產、顛覆三產,實現跨越轉型。”績溪縣財政還專門設立了10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補助電商產業集聚、電商進農村網絡平臺及服務體系建設等,撬動社會投資。

縣域電商的“績溪模式”,詮釋了經濟學中的“長尾理論”,通過建立全新的低成本渠道的銷售模式,滿足人們更加個性化和具體化的需求,形成了“集腋成裘”的規模經濟。

作為農業大省和生態優勢大省,安徽縣域電商潛力巨大。根據阿里巴巴的數據,2013年,安徽省農產品電子商務賣家數排名全國第10,農產品銷售居第8位,增幅分別為24%和273%,兩項增幅均居全國第1位。

可以說,互聯網正在為縣域經濟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模式。2014年首屆中國縣域經濟和電子商務峰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間,我國縣域電子商務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2003到2005年的起步階段,縣域網商數量少、增長緩慢;2006到2009年的小規模增長階段,縣域網商每年新增規模擴大,增長提速;2010年至今的規模化擴張階段,縣域網商每年新增規模明顯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