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經營模式及策略范文
時間:2023-07-03 17:54: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資經營模式及策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農資連鎖經營起步于本世紀初,在服務“三農”,促進城鄉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功能。本文就農資連鎖經營過程中碰到的新問題和今后的發展思路提出了探索性的建議。
連鎖經營最早起源于30年代美國商界,以其先進的經營模式,統一的形象、商品、服務和管理深入人心,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先進的業態,如沃爾瑪、肯德基、百姓大藥房等,成為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連鎖經營向農業生產資料方向發展,在我國最早出現在本世紀初,以江蘇蘇果和山東德農為代表農資連鎖店最早涌現,這些優秀農資龍頭企業經營種子、農藥、化肥、飼料、等農業基礎生產資料,連鎖店主要設于縣、鄉鎮、村落,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方便實惠,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進功能。
一、農資連鎖經營對三農的影響和功能
1、凈化了農資市場
深入鄉鎮村落的農資連鎖經營的出現,打破了原有農資市場存在的資質不全、價格壟斷、假冒偽劣充斥的混亂格局。農民購買農資渠道漸漸由非法經營者、小個體經營者轉向購買環境良好、服務周到、質高價低,權益受到保護的正規商家,促進了農資市場的良性競爭,農民真正受益。
2、提高了農民的整體素質
農資連鎖店所到之處,提供完善的農資產品售前售后服務摘要:以農資連鎖經營為載體,帶動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帶動農業信息及時、快捷地傳送到農村和農民,推動了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3、保障農民權益
農資產品是農村消費市場的一個重頭,約占農村消費市場的80%[1]。農民在購買農資時出現質量新問題,往往索賠程序復雜,時間長,困難重重。自從農資連鎖店深入鄉村后,“連鎖店內無假貨”婦孺皆知,背靠有品牌有信譽的大商家,享受城市里的購物環境和服務,品牌和信譽使農民不僅賣的放心,而且享受貼心的售后追蹤服務和農業生產指導,沒了后顧之憂,增產增收有了保證。
二、農資連鎖經營困難的目前狀況和原因分析
農資連鎖經營給農村和農民生活帶來實惠和全新的感受,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中市場經濟體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近年來發展緩慢,陷入低谷,商家缺乏積極性是主要原因。“商業”最終要雙贏,在惠農、便農的同時,如何也讓商家盈利,提高農資連鎖經營者的積極主動性?需要企業實踐探索和全社會的共同關注。
為了落實中心提出的“在農村逐步發展農業生產資料和日用工業品連鎖經營”的精神,加強對農資連鎖經營工作的指導和支持,推動農資連鎖經營健康發展。農業部于2004年9月13日公布了一批“農資連鎖經營重點企業”,全國僅83家,陜西僅有華圣、秦豐和亨通三家。由此可見農業的連鎖經營發展的難度遠遠高于其他行業,尤其是在陜西。拓展連鎖經營領域,尤其農業生產資料的連鎖經營不能復制其他行業成熟的連鎖經營模式,必須考慮三農的非凡性。
1、農業的特征
農業生產有區域習慣性。我國地形復雜,尤其陜西的陜南陜北地區少平原,多為山區、丘陵、溝壑地形,這些地形“十里不同天”,相距不遠的村落和鄉鎮區有不同的自然氣候,只能適用不同的農資,導致相距不遠的區域農民用種、用藥、用肥的習慣不同,對農資需求在品種上分散且量小,無法通過市場培育而增大。統一進貨、集中采購,量大從優的規模優勢無法形成,供給環節利潤源受到影響,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2、農村的特征
居住分散、消費分散。在城市發展連鎖經營,注重選址。門店位置多居于鬧市或是四周有充足的購買力商圈的郊區生活區。小范圍內密集式地毯式的開店,能帶來每月高額的營業收入,這是立店生存之本。而農資連鎖經營的大量店鋪深入鄉鎮、村落,距離遠,人口少,輻射到商圈內的消費者少、購買力低,營業額低,門店存在難以維系的新問題,更談不上賺取利潤,挫傷了經營者的積極性。
3、農民的特征
低收入弱勢群體。陜西農村年人均收入僅為城鎮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的24.7%,再加上我省國定貧困縣50個,省定貧困縣27個,共計77個,占全省的72%[3]。農民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還屬于低收入的弱勢群體,購買力極低。逐漸形成了賒銷的習慣。據作者幾年在陜西各縣農村實地調查統計,農藥、獸藥賒銷超過50%,種子賒銷也超過30%。農民一般會在整個生產周期賒賬購貨,待季末獲得收入時才歸還欠款,碰到收成不好或是農民沒有誠信時,貨款難以回收。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并存,呆壞賬比例高,增大經營成本。
4、農資需求季節性強
其他行業連鎖經營,商家可以通過促銷手段刺激提升需求,做到“淡季不淡”。而農資經營卻不同,由于農民收入較低,只在需求季節購買,淡季促銷無法提升營業額。農業生產的顯著季節性造成農資銷售淡旺季明顯,開店、經營的高投入和一年之中近乎一半時間的銷售淡季,超低水平的營業額,常使初入此行的農資連鎖經營者望而卻步。
5、農資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我國地形復雜,村鎮分布分散平均距離較遠,農資連鎖店的物流存在“點多、線長、面廣、量小”的特征,物流配送難以形成規模化和專業化,成本居高不下,管理難度極大,第三方物流望而卻步。因此企業大都建以自己的物流體系。以陜西亨通連鎖為例,一次性購買配送貨車70輛。有些商家為減少配送次數加大門店庫存,從而積壓資金、貨品呆滯、形成惡性循環。“送下去難,返上來更難”,由于門店距離遠,地形復雜,門店之間的余缺調劑和退貨換貨等正常經營環節高成本、長時間,無法適應經營需求。
6、低銷售利潤和高售后服務成本
生產資料零售加價率低。化肥最低,平均2%-5%,且受國家限價,種子居中,平均10—15%,農藥、獸藥稍高,10—25%,售價低、利潤空間小,且售后整個生產周期的服務成本遠遠高于其他行業。以農作物種子為例,售前的宣傳和品種介紹、種植技術要求講座培訓、播種期田間地頭現場指導使用、出苗期田間察看、用戶走訪出苗率調查,成長期長勢監控、指導用肥、用藥、自然災難的應對處理、收獲前對產量和純度的估算,以及突發新問題的處理和鑒定等等。農業收成往往受到很多不確定的自然因素影響,加之農民知識匱乏、素質較低,碰到災病,經常會歸咎于購買農資的質量,拒付貨款、甚至武力沖擊門店,經營者不僅要為此做說服解釋工作、付出鑒定費,有時還出于人道和同情對農民給于一些經濟補償,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售后成本和風險之大可見一斑。
7、信息不暢
受農村地理條件的限制,連鎖店相距較遠,日常的巡店和數據采集等管理滯后新問題異常突出,加之營業額不高,為減少開店投入,一般不會配置先進的信息管理設備,銷售、庫存、訂貨等信息大多通過電話傳遞,不能實現銷售時點監控管理。信息渠道不暢引起庫存過大、進貨、結算不及時,資金回籠不平安等一系列管理新問題。
三、發展農資連鎖經營的建議和策略
1、政府和各級農業主管部門應加大對農資連鎖經營的支持力度
農資連鎖經營由于行業特的非凡性,很多企業付出了高昂的進入成本,視農資連鎖經營為“有市無利”的“雞肋”,因此要加快農業領域的連鎖經營發展,呼吁政府和各級農業主管部門出臺有關扶持政策,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培育名牌企業,實行名牌帶動戰略,引導、支持和鼓勵各類名優農資企業、龍頭企業、專業協會等組織創新農資連鎖模式,協助企業構建覆蓋廣大農村的新型農資連鎖經營網絡。在稅收上、農業補貼、政府招標供貨、品種推廣和農業技術普及上為服務三農的企業保駕護航。
2、建立行業間的聯盟
目前國內大型農資連鎖經營企業八十多家,分布在各省,各自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急需牽頭將這些企業組織起來,形成行業協會等形式聯合體,集中需求,打造規模化的營銷網絡,共用商業配送中心,共同運輸配送,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效益,也有利于控制農資商品質量,起到規范市場、節約社會資源和降低物流成本、經營風險的功能,同時在技術和經營模式上推廣先進,發揮行業協會領頭羊的功能。
3、改變傳統的連鎖經營模式
縣、鄉鎮層級發展直營店,村層級發展加盟店便利店,投資小見效快。力爭“一鄉(鎮)一店、一村一點”密集覆蓋提高市場占有率,以點帶面,構筑農資連鎖經營的“零距離”服務網絡是適應目前三農目前狀況的合理定位。選取當地誠信的個體農資經營戶發展加盟連鎖,發揮地緣、人緣優勢,擴大銷售,回收貨款,減少售后服務成本。授權使用品牌、部分商品統購、總部統一管理,分散了經營風險和服務成本。連鎖經營在相當程度上是品牌經營,加盟者背靠總部品牌效應和優質產品擴大銷售,企業依靠加盟者占有市場份額,降低成本和風險,農民又通過品牌連鎖店得到實惠,“三贏”促使企業和加盟者積極性增加、形成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形成連鎖經營有利態勢。
4、尋找多種經營新路子,使淡季不淡
由于農資經營的季節性鮮明的特征,著重做到旺季抓利潤,“淡季不淡”抓維持,可嘗試根據當地需求特征增加相關的增值服務項目,如農用機具、五金雜項、生活用品的經營、信息咨詢、增加技術力量開設“植物醫院”、“動物醫院”、農副產品購銷雙向代辦服務,農業相關保險的推廣銷售等一切利農、惠農的合法商業活動,不僅維系淡季生存,也為旺季的經營打下良好群眾基礎。
5、利用連鎖的網絡優勢
篇2
關鍵詞:無公害蔬菜;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對策;重慶市
1無公害蔬菜生產現狀
自從1982年我國開始無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產以來,重慶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視無公害蔬菜生產、研究、示范與推廣工作。重慶市在1999年提出了用3~5年的時間讓重慶的蔬菜無害化。2000年末,北碚區龍鳳橋鎮、潼南桂林鎮、武隆木根鄉、涪陵大木鄉、萬盛景星鄉、璧山璧城鎮、大足復隆片區等7個蔬菜基地被市政府檢查驗收授牌為第1批無公害蔬菜基地。2004年5月,重慶市認定的無公害蔬菜基地已達到15個。2009年,各區縣先后有39個無公害蔬菜基地通過重慶市農業委員會認定。據農情調查統計,2009年1—10月,全市蔬菜定植面積為49.3萬hm2,比2008年同期增加6.6萬hm2,增長15.4%;累計產量1 069.2萬t,同比增加239.8萬t,增長28.9%。預計2010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將達到54.7萬hm2以上,同比增長13%左右;蔬菜總產將超過1 150萬t以上,同比增長18%左右,總量首次超過糧食成為全市第一大宗農產品。
2存在問題
一是公眾對質量要求重視不夠,對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不高,對“無公害”缺乏認識理解;二是無公害產地管理薄弱,農業投入品的監管力度不夠;三是無公害蔬菜生產效益低;四是無公害技術普及面窄;五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六是蔬菜基地受城市建設和三峽蓄水的影響大。
3發展對策
3.1產前策略
一是進行無公害蔬菜基地統一規劃,打好無公害蔬菜生產的整體戰。市農委可以對各縣無公害蔬菜基地進行統一規劃,依托市場優勢,走出一條以股份合作建市場、以標準化生產推動蔬菜市場發展的良性發展之路。把分散的農戶密切聯系起來,形成“監督互保、責任共擔、統一經營、集中管理”的生產經營模式,實現無公害蔬菜區域化生產。根據土壤特性,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幾個蔬菜品種,各縣的蔬菜品種應盡量減少重復,以避免個別蔬菜生產過剩。二是對無公害蔬菜基地的水源、土壤、空氣等的污染度進行檢測,并進行無公害蔬菜基地的認定。選擇遠離城市及工礦區,無大氣、水源及土壤污染,土壤肥沃、質地砂黏適中、排灌方便、交通便利、有機肥料來源充足的地方。對已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應先探索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科學治理方法,科學整治后再使用。三是加大無公害蔬菜的宣傳和培訓力度。充分利用新聞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宣傳無公害蔬菜生產,介紹無公害蔬菜生產管理過程,宣傳使用無公害蔬菜的好處及超標蔬菜對人體的危害,宣傳相關法律法規等。用多視角、全方位的宣傳引導和教育農民,擴大全社會認知面,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加大培訓力度,通過舉辦培訓班、編印資料、信息交流等各種形式對生產者、管理者進行廣泛培訓,提高農民無公害生產意識和道德意識,推動全市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與管理工作快速、健康發展。
篇3
(一)貴州農村居民收入低,購買力有限。
1、貴州農村地區山多地少,農業產值小,農村居民收入低。貴州農業總產值從2004年至2008年分別為317.7億元、335.0億元、354.6億元、392.2億元、464.8億元。可以看出貴州農業總產值增長緩慢,而且規模小,占貴州總產值的比重不大,而貴州農村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因此制約了農村居民的收入。根據中經網數據顯示,貴州農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遠遠低于中東部地區,從2008年數據看出,貴州農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為2796.9元,只占上海的24.4%,江蘇的38%,浙江的30.2%,四川的67.8%,重慶的67.8%,河南的62.8%,湖北的60.1%,占貴州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的23.8%。2008年末,按照扶貧新標準統計,全省還有農村貧困人口585.38萬人,占全省農村人口的17.4%,占全國4007萬貧困人口的14.6%,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不僅農民人均收入低,而且區域間農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2、貴州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規模小,農產品市場化程度低。根據中經網數據,貴州社會消費品市場小,消費總額2008年為1014.9億元,只占廣東的7.94%,占上海的22.36%,江蘇的10.5%,浙江的13.6%。2004年貴州零售業總資產為126.66億元,只相當于周邊各省區的31-55%。總資產僅為廣東的9%;而且資產質量相對較低,資產負債率達76.9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0.27個百分點,比云南(72%)、湖南(71.85%)、廣東(68.42%)、四川(67.75%)高5個百分點以上。由此可見,貴州零售業總量規模偏小。和城市相比農村市場規模也過小,農村消費嚴重不足,1978年,貴州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2.4%,而縣及縣以下為1053億元,占77.6%。1995年,貴州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首次超過縣及縣以下,城鄉市場規模相差1.2倍。2005年,城鄉市場規模差距擴大到2倍。農產品商品化率較低。1996~2006年貴州農村居民現金支出中用于生活消費的金額由456.35元增長到1167.92元,增長額為711.57元/人,年平均增長速度為8.92%速度上快于同期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的增長(5.21%)。從生活消費的現金支出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看,基本呈逐年提高的趨勢,說明農村居民消費中商品性消費的比重逐年提高,自給性消費的比重逐年下降。但2004年自給性消費的比重仍高達36.61%,在2005、2006年,這一比重仍接近30%。
3、貴州農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占比高。貴州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消費支出雖然不斷增加,所占純收入的比重較高,從2005年到2008年,人均生活支出占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的比重分別為82.7%、82%、80.6%、77.4%,雖然比重在不斷降低,但是總體比重仍然非常高,農村居民能夠用于其它購買的資金有限,制約了商品購買和流通。
(二)貴州農村流通基礎設施落后,布局不合理。
1、貴州地方財政支出基本建設撥款小。目前貴州農村流通設施建設未納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安排,多年來投入不足,從2000年到2008年貴州地方財政支出基本建設撥款分別為93486億元、176234億元、248180億元、431347億元、364034億元、316396億元、382750億元、412285億元、419335億元,2008年,貴州撥款占廣東的15.4%,四川的36.5%,上海的10.6%。
2、貴州交通基礎設施落后,導致供應鏈網絡不暢通,貨物運輸量偏小。貴州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農村地區鐵路運輸里程小,物流運輸主要靠公路和水運,2008年貴州公路里程為123247公里,遠低于周邊省市和東部沿海地區,貴州農村交通運輸設備落后,高速公路和高等級公路少,農村道路等級低、路況差,交通網絡不健全,沒有形成多式聯運交通網絡,致使農產品流通不暢。2008年貴州公路貨運量為25272萬噸,為上海的62.7%,浙江的27.6%,四川的24.5%,水運貨運量為737萬噸,為上海的1.7%,浙江的1.7%,四川的19.7%。
3、貴州農村流通網點布局不盡合理,基礎設施比較簡陋。貴州是我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內陸山區農業省,是全國石漠化最突出的省份,石漠化區域占全省總面積的20%以上。農村居民主要居住在石山區、深山區、偏遠山區、高寒山區,自然條件惡劣,制約因素多。“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態勢和石漠化的地理特征,使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要求高,商品流通難度大。由于貴州農村居民居住分散,大多數農村超市建立在鄉鎮政府所在地,在偏遠鄉村多采用集市集中銷售采購,農村建筑簡陋,大棚式市場甚至露天市場也有不少。
(三)流通方式和經營業態仍然較為落后。目前,貴州農村市場實行連銷經營的交易額占農村總交易額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雜店仍然是農村生活消費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生活用品方面流通中的商品質量差、種類少,很多商品是非正規廠家生產的,設備落后,環境差。農村的超市僅僅是引進了大型超市的“名字”、“貨架”等外在的東西,對于貨物的擺放位置以及布局等并沒有完全學到位,所以往往是雜亂無章的,也不夠方便。而對于攤位式銷售的,衛生狀況則更差;農用產品方面,由于相關知識的缺乏和信息的不靈通農用產品主要是種子、化肥、農藥、地膜、糧倉等農用器具,這些商品的購買也存在很大的困難農產品銷售方面,對于和一些經濟作物,農民只能被動地接受所謂的市場價格,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蔬菜等需要運到城里,城里的競爭和要求都比較高,賣不出去的,因沒有儲藏設備,只能浪費掉。
(四)貴州農村零售業市場競爭力弱小。
1、貴州零售業從業人員少。2004年我省法人單位及個體工商戶僅34.43戶,只相當于周邊各省區的34%~72%。就業人員僅52.42萬人,只相當于周邊省區的30%~66%。僅相當于廣東的16%。商品銷售額為182.72億元,只相當于周邊省區的28%~60%,僅相當于廣東的7%。
2、貴州零售企業管理績效水平低。資產利潤率反映了企業管理績效水平。2004年貴州總資產利潤率為-0.56%,全國平均水平(1.87%)和廣東(1.71%),周邊省區云南(0.93%)、湖南(2.03%)、廣西(1.37%)和四川(1.23%)均為正數。
3、貴州零售企業勞動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從勞動資源利用效率看,2004年貴州省零售業人均銷售額26.11萬元/人,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5.41%、廣東的53.16%,在周邊省區中低于四川(30.50萬元/人)、云南(29.67萬元/人)和湖南(25.5萬元/人)。人均利潤額為-10.14萬元/人,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55萬元、廣東10.64萬元,在 周邊省區中低于四川(0.24萬元/人)、云南(0.21萬元/人)、廣西(0.22萬元/人)和湖南(0.34萬元/人)約10.35萬元左右。從人均銷售額和人均利潤額分析表明,貴州零售企業勞動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二、農村商品流通模式分析
(一)隨著流通組織的多元化,農村各種流通形式也在迅速發展。工業品流通包括:供銷社、農業系統的統一采購、分散銷售;連鎖企業的特許經營、統一配送;廠家委托銷售;企業設點專營專賣,提供的專項配套服務;經營者自采自銷等。農產品流通包括:農民通過市場的自產自銷農民按訂單組織的生產銷售;農民通過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和協會進行的購銷;國營農場組織的銷售;地方各種加工企業的收購和國家的專項收購等。
(二)連鎖經營在農村商品流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在中國農村市場特許加盟連鎖發展勢頭良好,特許加盟連鎖的特點在于,不管是農村哪種所有制經濟成份的企業,只要認可特許加盟企業,能夠拿出開店的資金,就可以進入特許加盟體系;不管是競爭能力強弱,只要遵守加盟契約,通過總部的企劃、培訓、營運等支持,企業就能正常運作;不管是經營規模大小,只要納入總部的運行系統,通過品牌整體促銷策略,企業就能降低成本,取得明顯發展。連鎖經營的統一配送有利于保證農村市場商品的質量。農村加盟連鎖店通過總部統一配送商品,既能保證商品的品種、規模,又能享受優惠價格,保證商品質量,在購物環境上,由于裝飾統一,標志醒目,燈光明亮,設施先進,使其成為農村理想的購物場所。國外的沃爾瑪超市就是從農村的連鎖經營中發展起來的,國內蘇果超市等或通過投資、聯營、合作等方式建立生產基地,形成“基地一加工一市場”產業鏈,把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機聯接起來,帶動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或通過合同訂單、產品開發、品牌定制等方式,與貿工農、產供銷一體化企業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相互促進發展;或通過自身連鎖網絡、流通渠道,為農村各種生產者、經營者提供購銷服務,為推動農業生產發展做出了貢獻。
(三)萬村千鄉工程的流通模式。200598月國家八部委聯合的《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要大力發展農村新型流通方式,力爭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形成以縣城為重點、鄉鎮為骨干、村為基礎的農村消費品零售網絡”的目標,并部署在全國部分縣市開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2006年2月,商務部又《關于實施“雙百市場工程”的通知》,指出國家將重點改造100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著力培育100家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貴州的萬村千鄉工程進展順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所建鄉級點多,村級店少,交通便利的地方多,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的地方少。
(四)國內農村商品流通模式的經驗教訓。
1、成功案例的經驗。浙江推廣“七統一”模式,實施“千鎮連鎖超市”工程。具體措施是推行“七統一”模式,即: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管理、統一價格、統一標識、統一核算和統一服務,有效監控直營連鎖。安徽采取四種建店模式,推出“萬村千鄉”工程。具體措施是積極引導各類城市大中型流通企業直接到鄉村投資建立改造連鎖“農家店”(連鎖超市、便利店);鼓勵各類大中型連鎖企業通過吸引小企業加盟的方式到鄉村建立、改造“農家店”;吸引其他類型企業和個人投資建立、由大中型連鎖企業直接進行物流配送的“農家店”;支持各類中小企業以自愿連鎖、自愿結合、統一采購、統一建立銷售網絡的方式建設“農家店”。河南建設三級網絡,推進供銷社改造工程。具體做法是:由省供銷合作總社所屬公司牽頭,打造農業生產資料、日用消費品等骨干網絡建設區域網。對原有經營網絡資源進行整合和改造,建立起商品購進、配送、運輸、結算、管理的細分體系;建設終端網。實施超市進鄉村、進社區工程,鼓勵各地供銷社發展農村小超市、農產品直銷店。
2、失敗案例的教訓。海南“農改超”是用超市化的模式改造現有的低層次的農貿市場,給百姓提供一個優美的環境和便利的購物方式。但由于各地生產力水平的不同,出現了超市競爭不過農貿市場的現象。海南“農改超”遭遇尷尬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基礎設施和攤位費等導致高成本,與傳統農貿市場相比有較大的劣勢在建設無規劃、布局不合理的問題,亂批濫建,重復建設,造成市場閑置和市場攤位過剩管理難以跟上。縣域連鎖經營應汲取山東德農超市教訓。山東德農農資超市所有店鋪按照統一的標準模式經營,采取“八統一”經營模式,以此發揮連鎖經營的規模效應。大型倉儲式農資超市設在地級城市、縣或縣級市的城鄉結合部,中型農資超市設在鄉鎮,小型農資連鎖超市設在鄉鎮以下,8~10個自然村,3公里商圈半徑。同時,還創新農技服務方式,把農資連鎖超市搬到田間地頭,設有“坐堂醫生”。由于受到德隆事件的影響,資金鏈條的斷裂坐擁500多家連鎖店鋪的目前已偃旗息鼓,面臨清盤。問題就出在上。
三、適合貴州農村商品流通的新模式探索
由于受限于貴州農村交通運輸條件和經濟發展落后的現狀,完全照搬大連鎖企業經營模式和其它地區模式無法適應貴州農村地區現狀,再加上目前的萬村千鄉工程無法最大程度滿足偏遠地區農村居民的商品流通需求,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總結其它地區經驗教訓,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在貴州農村重點發展農村本地物流企業,搭建大連鎖企業和商品生產采購企業與農村村級店之間的商品流通橋梁,具體是建立大連鎖企業和商品生產采購企業與本地農村商品流通企業之間批發與回購以及本地農村商品流通企業與鄉村連鎖店之間終端零售相結合的層級分銷運營模式,建立日用生活消費品、農資產品和農產品銷售相結合的雙向商品流通模式,建立商品流通消費梯度模式。
(一)貴州農村商品流通的層級分銷運營模式。具體講就是由大的連鎖企業或者商品生產采購企業只在農村地理區位比較中心的縣市或中心城鎮建立經營點進行配送,由農村本地商品流通企業采購商品進行配送鄉村連鎖零售網店進行配送并返銷鄉村零售網店收購的農副-產品到縣市和中心城鎮經營點。在農村地理區位比較中心位置建立網點一方面可以減少大連鎖企業和生產采購企業在廣大貴州農村地區進行商品銷售和采購的店面運營成本和物流運輸成本,一方面減少了本地農村商品流通企業的采購銷售成本。而在鄉村實行連鎖零售店可以規范和統一商品質量和購物環境。中本地農村商品流通企業的參與可以極大的發揮中介企業的資金參與和運營,擴大商品流通的規模。
(二)貴州農村商品流通雙向物流模式。本地農村商品流通企業在將日用生活用品和農資產品運送到連鎖鄉村網店的同時可以采用易貨或者銷售方式將農村農副產品運送給大連鎖企業或采購企業。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把質優價低的日用消費品送下鄉,另一方面把農副產品收上來進入超市銷售,搭建起農副產品進城的“綠色通道”,解決農產品賣難。還可以將農戶農副產品生產、銷售風險與采購企業掛鉤,轉嫁農戶的生產銷售風險,穩定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同時降低物流農村商品流通企業的空車返回率,降低運輸成本,在此農村商品流通模式中,根據貴州的實際情況應該特別重視農村商品流通企業的作用,使無法深入農村的連鎖企業的商品能夠運輸到農村偏遠地區,又能夠使農村地區農產品有效的運出來賣出去。
(三)從貴州農村家庭消費的結構來看應該采取商品流通梯度消費模式,就是在商品市場一體化的前提下,利用網店銷售終端貼近農村市場、貼近農民的特點,發揮自身優勢,根據本地農村的不同消費需求和消費水平實行相應的商品供銷配備機制,將城市供應日趨飽和的成熟消費商品通過市場機制積極引導向農村市場逐漸拓展和轉移,確保農村市場商品的物美價廉和消費安全,能夠較好地適應當前貴州農村不同地區消費水平差距的實際狀況。同時針對農民新需求在綜合服務、拓展經營領域上不斷推陳出新,突破原來傳統日用消費品銷售范圍,既開展科技培訓、信息咨詢、文化娛樂、收費代繳等公益項目,又相繼開展電話卡代賣、彩票銷售、保險和醫藥、圖書、建材、家電、種子、農機等新型經營性業務。
[參考文獻]
[1]周慶舉,貴州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特征分析《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8、5.
[2]王淑靜,對我國農村商品流通現狀的分析與建議《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
篇4
下面我們重點分析農資行業經常使用的兩類活動營銷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活動營銷,這通常是農資制造業營銷的致勝法寶。企業通過投資主辦活動,并以活動為載體,以產品促銷、提升品牌、增加利潤為目的而策劃實施的一種營銷手段和營銷模式。企業活動營銷的形式有產品推介會、會、路演、促銷活動、贊助各類賽事論壇、系列主題活動等等。借助活動營銷可以提升企業的媒體關注度和消費者體驗與溝通。企業對活動營銷的介入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是通過贊助活動來向市場推廣他們的產品和服務;有的是通過和政府合辦活動來達到獲取政府資源;有的公司則為自己量身定做專門的活動來新產品、增加銷售、并強化公司形象。國內很多家農資品牌都使用活動營銷,如產品推介會、新品會,秧歌隊或者京劇團等文藝隊下鄉路演,各類季節性促銷,各地舉辦的論壇,每年的磷復肥會議企業形象展示等。
第二種方式是參與媒體活動,主要是由媒體發起策劃組織的以豐富和完善媒體自身內容為主要目的的活動。隨著媒體資源的過剩,媒體越來越借助活動來吸引受眾和商家的注意力。“超級女聲”就是一個最成功的媒體活動,并最終演變成了一場由湖南衛視主導,吸引互聯網媒體、平面媒體、手機媒體等高度關注的社會文化事件,創造出了非凡的品牌價值和經濟效益。同樣世界杯期間央視五套利用獨家買斷對賽事的轉播使得其在該時段的收視率飆升,廣告收入也是平常的數倍。那回頭來看我們的農資制造企業,很多企業經常與央視農業頻道7套中的《致富經》等欄目合作,另外山東農科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我們有必要指出的是,當今的農資制造業的媒體活動大多數使用媒體的硬廣告,比如電視廣告或者行業報刊廣告版面等,有些企業甚至是廣告版面都是由媒體設計的,這對于企業形象及品牌傳播會大打折扣。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農資制造業應該設立專門的市場部來對接媒體,做出全年的宣傳推廣方案,而且要非常注意傳播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要從傳播主題、傳播時間、傳播方式、傳播地點、傳播受眾、媒體覆蓋等維度去全方位分析。另外媒體活動不僅局限于上硬廣告,如軟文報道、制造事件營銷利用媒體閑置資源進行有效傳播是值得大家關注的傳播方式。
另外農資制造業都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企業營銷再造問題,深圳市百年盛世營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指出農資制造企業營銷關鍵點在于鎖定商業模式、聚焦選擇市場、實施差異化商品組合、突破客戶價值、把握品牌價值等幾個方面去整合營銷資源,少了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使企業的營銷達不到預期效果。
我們先來看一下通過網路手段紅透中國的“小米”美女——
案例分享:小米手機的成功靠的是其對社會化媒體的有效利用。依靠電商銷售降低渠道成本,依靠口碑營銷降低市場推廣費用,加上小米在人力成本方面的優勢,小米手機的整體成本明顯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加上不靠硬件賺錢的策略,小米手機的定價令人無法拒絕。也正因如此,很多體量比小米大很多的公司也無法推出與小米性價比相當的產品。而低價這一核心競爭力也使得小米迅速占領市場,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我們能看到營銷在小米手機的戰役中功不可沒。
最后,回到我們商業模式的話題,如果說有一種力量,最廣泛最深刻的改變了世界面貌的話,那就是商業的力量。人類探索的推動力來源于商業,不斷增長的生活空間來源于商業,商業的活力維系著社會的活力,商業的創新引領著社會的創新。農資制造業也只有解決了技術、生產、采購、營銷四個環節的有機結合并產生聯動效應才能形成完整的商業模式。
如果說一個行業能快速的發展,那么它的源動力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好的商業模式就是一個行業的推動器,進而加速行業及人才的更換和整合。眾里尋他千百度,農資行業中的每個人都在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的有效商業模式。連鎖也好,聯盟也好,只要我們能有效解決資金、文化、人才、管理、信息等問題,不管你是什么模式叫什么名字,成功就在你眼前。所謂商業模式,不是掛個牌、去幾個人、開幾家店那么簡單,而是把一種成功的經營模式,不斷地在更大更廣的市場空間上延伸復制,獲得市場占有率的提升。在不同的地區,憑借不同的人員把簡單的東西無限的重復放大,放大后不走樣,這才是真諦。
篇5
關鍵詞:支農資金;金融服務意識;金融服務技術;信貸;信用環境;防范體系
農村信用社是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催化劑、農村金融業務的主力軍,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農村信用社積極深化體制改革,不斷完善支農服務功能,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但農信社支農工作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各項存款增長緩慢,資金來源嚴重不足,支農資金難籌措。另外長久以來農業地區資金大量外流,進一步加劇了農村資金供需矛盾。農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務與現代農民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不相匹配等一些原因,也嚴重制約著農村信用社對支農工作成效的發揮,影響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延緩了和諧社會的構建速度。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用何種對策全面增強農信社支農能力是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一、支農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一)宏觀背景問題
1.國家宏觀上沒有持續重視農業投入。我國仍是農業人口大國,黨和國家重視農業的發展,財政上有一定的資金用于支持農業生產的發展,但財政支農支出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呈現不穩定的變化,并有相對下降趨勢,部分財政困難的貧困鄉縣,政府對農業的投入不足,更加劇了政策上農業資金缺短的狀況。
2.農業投入的科技含量不高。我國農業生成基本還是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生產模式,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低,農民的文化水平局限,長遠發展意識薄弱,在農業技術水平上的局限限制農業生產的回報。同時,農業自發投資能力較弱,造成了農業投資乏力,反過來又促成了農業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惡性循環,阻礙了農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從而影響了農村信用社的支農效益。
3.投資的基本要求與農業投資的風險存在矛盾。投資農業投資具有高風險,農業除了市場風險外,還要面臨自然災害風險。這無疑增大了農業貸款的風險度。而農村信用社基于信貸資金的”三性”要求,希望把資金投向效率高、風險小的行業和地區。這與農業效率低、風險大形成了強大反差,自然產生了矛盾。這種矛盾導致信貸資金不易流向支農環節。
(二)農村金融信貸方面問題
1.農村金融服務意識相對落后。隨著農民經濟效益觀念逐步加強,對農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務也出現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農村信用社服務方式與經營模式,與當前形勢發展和農民的需求不相適應。無法為農村經濟提供更高更優質的服務。首先,對于農業產業中產、供、銷和各環節信貸服務脫節,信用社只管產前的信貸投人,對產中、產后的信貸服務很薄弱,某些時候導致農民的生產發展過程中因資金鏈斷裂出現發展瓶頸。其次,支農信貸僅局限于金融領域,無法提供相應政策、法律咨詢、市場經濟信息、市場調查及預測、實用農業科技指南等信息。狹小的信貸服務領域既制約了信用社自身的發展,也不利于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2.農村金融服務技術落后。面向農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貸款業務和簡單的結算業務,貸款手續繁雜,貸款利率甚至“一浮到頂”,而農民別無選擇。農村的電子信息網絡不完善,農信社一直未能建立起統一的支付清算系統,結算手段落后,其結算只能通過商業銀行轉匯,資金匯劃環節多,在途時間長,資金結算的復雜與不便捷,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求。
3.支農服務存在社會義務與盈利之間的矛盾。支農信貸風險大,由于申請支農貸款的農戶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位置偏遠的農村,由于貸款農戶會計核算資料不健全,信貸員很難對農戶的資信進行量化評估。加之有的貸款農戶生產資金來源比較復雜,多頭貸款現象屢見不鮮。這使得貸前調查難度大,而且在貸時審查、貸后檢查和貸款催收等任何一個環節都存在很大難度,信用社為支農貸款所花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均比其他業務要多,管理難度和付出成本明顯偏高。再加上某些貸款農戶的信譽缺失和政府對農信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導致農信社經營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現了虧損的現象,嚴重地損傷了農信社支持三農、服務三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信貸支農資金不足,農村資金外流嚴重,加劇了農村資金的緊張。當前,縣域金融市場的基本現狀是各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農村信用社等機構分爭社會資金,遍布于各鄉村的郵政儲蓄機構,各商業銀行網點機構吸收的資金大部分上存,成為抽取農村資金的重要渠道。國有商業銀行貸款權限的上收和缺少優質信貸項目是導致資金大量上劃的主要原因。除農村信用社外,其他機構吸收的資金絕大部分流出縣域及農業產業之外,農村資金匱乏,單憑信用社的資金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信貸資金的需要。
二、改進信貸支農服務的對策
(一)各級信用社機構應進一步提高對信貸支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總體要求,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改進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方式,要傾斜政策,確保支農資金投人增加。根據農業基礎地位,國家應對承擔支農任務的農村信用社給予較多的扶持政策。建議國家適當降低農村信用社營業稅率和存款準備金比率,以提高農村信用社可用資金比例。從財政渠道或其他途徑撥入國家資金,彌補支農資金的不足。對農村信用社在央行或國有商業銀行的轉存款利率適當上浮或在人民銀行設立支農存款專戶給予適當補貼。農村企業和農村保險存款來源于農業方面的資金可以存入農村信用社,以增強資金實力。積極協調政府及各部門的關系,爭取人民銀行的再貸款支持,努力擴大支農資金來源。
(二)合理安排信貸資金,突出支持重點
農村信用社資金要取之于農,用之于農。組織資金,增強支農實力。擴展存款營銷方式,通過加強和改進柜面服務,完善儲蓄存款考核機制,調動員工吸收存款的積極性,在鞏固鄉鎮儲蓄存款市場優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對公業務,進而實現存款成本合理性與規模穩定性的有機統一。同時在傳統中間業務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在農村的網點優勢,努力發展中間業務,積極介入代收業務,創造新的利潤來源,積極推進與保險公司的業務合作并與其他金融機構合作,開辦寄庫、項目代(托)管、委托貸款、債券分銷等業務。繼續開展增資擴股工作,擴大投資股和資格股在股本金中的比例,增強農村信用社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農村信用社與農民的雙贏互利。
(三)重塑信用環境
為了給支農信貸創造良性循環,必須在優化社會信用環境上下做工作,通過金融業務手段、行政手段重塑良好信用環境。業務上完善貸款方式,提高為農服務水平。建立起切實有效的信用考核、記錄形式,對貸款農戶進行量化信用評級,對不同的信用等級農戶核定不同的信用貸款額度,同時要按照靈活、方便、安全的原則,完善農戶聯保貸款方式,擴大農戶聯保貸款的范圍,大力推行農戶聯保貸款,專業合作組織聯保貸款和專業協會成員聯保貸款,積極探索開展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創建工作,組建信用共同體,分散農貸風險,切實為農戶貸款開辟多種擔保抵押渠道。
在重塑信用環境的過程中,要求黨政部門起帶頭作用,提高黨政部門和干部的信用意識,使其成為誠實守信的帶頭人。各級地方政府要堅決制止干部信用缺失行為,建議將誠信列為黨政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惡意拖欠農村信用社貸款的不守信干部,有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轉變企業信用觀念,對不守信用的企業,地方政府要出臺懲罰性約束措施,加大打擊力度。最重要的是要轉變農民的信用觀念,地方政府要培養農民的信用觀念,普及信用重要性的法律經濟常識逐步在農村信用社與農戶之間架起誠信橋梁。
(四)建立科學的信貸風險防范體系,解決農村信用社支農服務的管理難題
強化對支農貸款的管理和監督,健全農戶貸款檔案,規范各類管理臺賬、卡片統計口徑,定期復核臺賬、卡片內容,確保信貸信息真實全面,并逐步將檔案臺賬實行電子化、網絡化操作管理,實現客戶檔案動態管理。
(五)創新金融產品,擴展信用社支農服務功能
通過創新金融產品,推出“致富通”專業大戶生產經營貸款、“產銷通”和“公司+農戶”生產經營貸款、“創業通”失地農民創業貸款、“小康通”公共事務農戶貸款等產品。針對不同貸款對象確定貸款種類、利率標準、辦理方式、審批程序,根據農村農時特點和客戶需求,靈活確定貸款期限、擔保方式,提供個性化服務,吸引和鞏固優質客戶。改善服務方式,實施精細化服務,推行客戶經理制,設立“農貸專柜”,建立“個人客戶信貸服務中心”、“中小企業信貸服務中心”,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資金兌付,擴展業務功能,不斷提高為三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篇6
示范區按照“五化”和新農村建設要求,以奶水牛為主導產業,規劃建設面積18090畝,其中核心區3090畝,拓展區5000畝,輻射區10000畝,打造以“蒸酒-酒渣(動植物藥渣)下腳料-奶水牛(牛胎衣、牛鞭)-微生物有機肥和沼氣(發電、蒸酒、保健酒)-有機種植和蒸酒-酒渣(動植物藥渣)下腳料-奶水牛”為主鏈的有機循環農業模式。到規劃期末,示范區的生產經營方式不斷優化,農業產業體系更趨完善,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顯著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豐碩,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單位面積產值處于全區先進水平,高于非示范區20%以上。農民增收成效顯著,示范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縣平均水平20%以上。把示范區建設成為全區乃至全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樣板。
2推進示范區建設的措施
2.1組織領導到位,工作責任明確
示范區成立了縣委書記和縣長為組長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從農業、水產畜牧等部門抽調20多人組成創建辦公室在縣農業局,具體負責示范區建設日常工作。同時為加強示范區的創建指導,成立了3個產業專家指導組。領導小組及其工作機構多次召開聯席會議,研究部署和督促推進示范區建設工作。
2.2規劃科學合理,方案具體細化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壯大主導產業、提高現代化水平”的創建思路,委托廣西南寧合慧成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對示范區進行統一規劃設計,根據規劃設計的要求,進一步細化實施方案,對示范區的各項建設內容落實責任單位、責任人,制訂推進情況表,定期通報推進進度。
2.3創新模式經營,加大扶持力度
為有力推進示范區的建設,合浦縣縣委、縣政府根據創建要求,制訂落實示范區創建行動、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農村金融改革試點、農村小水利改革試點、農業產業化發展實施意見等一系列農業農村改革和建設工作方案。示范區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農民致富。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聚集效應,整合涉農資金5000多萬元,拉動經營主體投入1.2億元用于示范區建設,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2.4強化監督檢查,確保創建實效
示范區建設列入政府績效考評,作為重點督辦事項納入縣委、縣政府2017年重點工作目標任務管理,按照建設規劃和方案的內容、措施落實到位,加強檢查指導,以強有力的執行力和擔當意識深入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確保取得實效。
3目前建設情況
東園循環農業產業示范區經過1年多的建設,目前已全面完成規劃期內建設內容。“五化”及鄉村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循環農業經濟鏈條更加完善,示范區建設成為全國循環農業行業的標桿。
3.1筑巢引鳳,全面提升經營組織化水平
示范區自創建以來,按照路相通、渠相連、電并網、集中連片的要求,統一規劃布局,分區設置,生產、加工、物流、冷鏈、銷售等主要環節既相對集中又合理分隔。示范區通過筑巢,成功引入廣西東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綠鼎水果農民專業合作社、合浦維新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77家。主導產業奶水牛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養殖場,生產管理科技水平處于全區同行業領先。示范區是國內6個循環經濟實踐示范基地和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單位,具有較強的物化實力和示范帶動能力。其中中國中糧集團、東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3.2強基固體,逐步完善農業設施裝備
示范區內路相通,電并網,適宜運輸車輛和作業機械通行的道路貫通全區域。建有2.5萬m2國內最大的奶水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是全區首例“高架床”養牛場。配套有運輸車、大型鏟車、TMR撒料機等先進機械裝備,牛場的養殖生產環節如飼料收集、攪拌、投放、喂養等程序全部實現自動機械化;建有奶酪和牛肉干加工廠,開展牛產品系列深加工,年產優質奶酪300多噸、牛肉干500多噸;建有微生物固、液態肥車間,利用糞便微生物發酵生產有機肥,年產固體有機肥1萬噸,液態肥5000噸;配套建設2.5萬m2的飼料堆放棚和1.6萬m2的糞便堆放棚;配套建設55個110m3規格的大中型沼氣池群和150千瓦的沼氣發電機組以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池;配備有大型的產品包裝生產線,冷藏倉庫、物流配送等設施,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
3.3量質并重,扎實推進農業標準化
示范區建立完善標準化生產技術和質量控制體系。遵照“綠色生態,循環利用”的發展戰略,統一生產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安全控制,制訂奶水牛及相關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主推“微生物+高架床”、“微生物+飼料”、“微生物+糞便”等動物、植物、微生物三物循環的生態養殖及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技術,主推技術覆蓋率95%以上。奶水牛應免疫疫苗的免疫密度達100%,12年來沒有發生過重大疫情。主導產業牛場養殖建立生產檔案制度、產地準出制度和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質量安全關鍵技術到位率達100%。
3.4外引內聯,現代農業生產要素有效集聚
示范區引入和培育東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田野創新股份有限公司等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綠鼎水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等66家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租賃耕地3600多畝。投入資金1.2億多元建設以牛為主的國內最大的奶水牛養殖基地和國家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基地。示范區擁有一支高水平的經營管理隊伍,其中碩士或副高以上職稱3人。集聚中國農科院、華東農大、廣西大學動科院、廣西水牛研究所、自治區畜牧研究所等著名專家團隊,建立東園奶水牛綜合試驗站,開展“人工授精、同期、X-性控技術、胚胎移植、飼料營養、奶酪加工”等技術研究與推廣,主推“微生物+高架床”、“微生物+飼料”、“微生物+環境衛生”、“微生物+糞便”等核心技術,示范區在生態養殖方面居全區首位。
3.5突出特色創建,農業循環經濟不斷壯大
示范區以牛為主,圍繞奶水牛生態養殖中心,開展“蒸酒-酒渣(動植物藥渣)下腳料-奶水牛(牛胎衣、牛鞭)-微生物有機肥和沼氣(發電、蒸酒、保健酒)-有機種植和蒸酒-酒渣(動植物藥渣)下腳料-奶水牛”為主鏈的有機循環農業模式。示范區根據不同生物間共生互利的原理,依托生物技術手段,通過設施標準化、環境生態化、飼料微生物化、產品有機化、糞污的資源化和投入品無害化等“六化”相互循環,實現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物”的平衡、和諧、共生。示范區完成奶牛養殖3800多頭,年加工牛肉500多噸、生產奶酪300多噸,牛產品初加工率達75%;利用有機肥發展有機水稻種植3600畝、豇豆5000多畝。有機牛肉、牛奶、微生物有機肥、有機米、東園家酒等系列產品遠銷國內外各大中城市。
3.6綜合治理,鄉村建設美麗宜居
示范區新農村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實行村務民主管理。先后投入資金500多萬元,完成廉北下村村莊道路修建和硬化、農村生活垃圾綜合治理,完善村屯綠化和亮化等村容村貌改造,建設籃球場、休閑場所、文藝演出戲臺等健身娛樂設施,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農民過上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村莊鄉風文明、村容整潔。
4示范區建設取得的成效
4.1農民收入顯著提高
示范區建設與農民建立緊密的聯結機制,主導產品年產值3億元,增加農民收入5000萬元。年安排農民就業720多人,解決了662戶扶貧戶(農戶)脫貧,培訓510戶養殖戶的養殖技術。2017年1~6月,核心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72元(所在的廉州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90元),擴展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36元,輻射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79元。核心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擴展區15.38%、高于輻射區27.84%、高于所在的鄉鎮21.62%,經濟社會效果明顯。
4.2品牌推廣效果顯著,循環農業模式創造多個第一
示范區通過規模化的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展示示范、科普教育、宣傳、技術咨詢培訓等有效措施,推動經營理念、科技、品牌向示范區內外廣泛傳播,品牌建設推廣取得效益。示范區主導產品水牛奶、牛肉制品等獲有機食品認證,注冊東園牌商標,經營主體東園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獲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一種高架牛舍和一種發酵青貯飼料制備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示范區建設目前已經成為華中農大、廣西農職院等產學研基地及廣西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年接待等1萬多人次參觀學習。同時作為合浦縣創建特色旅游名縣的農業旅游觀光示范區,年接待農業休閑觀光人員2萬多人次。示范區變廢為寶,綜合利用的循環農業模式,先后創造了十項第一:國內最完善的“畜牧養殖-種植-淡水養殖-海水養殖”循環經濟發展系統;國內最長的示范區循環經濟產業鏈;國內規模最大的奶水牛養殖場;全國首次利用“高架床+微生物”養牛的示范區;國內首家以自產牛糞(沼渣、沼液)為主要原料生產高效生物固體肥、液體肥并存的示范區;國內首家利用微生物菌種同時對二十多種企業下腳料進行發酵并將它變成牛常用飼料的示范區;廣西有機品牌數量(認證有機產品8個)第一的示范區;國內率先利用微生物處理方式攻克了沼氣池“結殼”難題的示范區;國內6個循環經濟實踐示范企業之一,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唯一一個入選《中國循環經濟發展報告》;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把示范區列為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單位。
4.3助推產業扶貧、推進產業富民
示范區積極響應扶貧攻堅和產業富民戰略部署,在產業扶貧和產業富民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一是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與貧困戶建立“互惠互利、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實施“保底價收購”,一是累計發展農戶102戶,養殖架子牛256頭,增收373.76萬元;二是通過租賃承包方式種植有機水稻3600多畝;三是免費提供62.5萬元的有機肥250噸發展豇豆種植5000畝;四是開展牛品種改良、有機肥種植技術等培訓,培訓農民、技術員800多人次,輻射全縣235個行政村改良能繁母水牛23750頭,年產雜種奶水牛12000多頭,年產值1.2個億,推進產業富民。
5示范區建設存在的問題
品牌宣傳力度不夠、產品深加工有待開展、示范帶動面還不夠大、奶水牛產業基礎還需投入。
篇7
一、立足本職,求真務實,扎扎實實為企業辦實事
(一)紅盾護農,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害
結合州委“農村改革發展年”的具體要求,市局行動早,動手快,從治本入手,不斷加大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以農資商品監測為手段,加強日常監管,確保農資市場健康有序。立足本職,圍繞愛農護農幫農行動,鏟除坑農損農害農行為,狠抓大案要案查處。市工商局以化肥、種子為切入點,抽檢了*個批次的農資;邀請中棉所種子專家對干部進行種子打假培訓,使巡查干部掌握農資及種子知識,提高了執法水平。
目前,立案查處農資違法案件*件,已結案件*件,收繳罰沒款*.*萬元,案值*.*萬元。查扣涉嫌假冒種子*噸;涉嫌假冒化肥*噸,總案值*.*萬元。其中一起*噸的“早產兒”化肥案件引起了國家工商總局和國家農業部的重視。*年,*市工商局在“紅盾護農”行動中查處涉農案件種類多,案值大,有力地維護了*市農資市場的健康發展,保護了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
(二)商標富農,提升本地產品知名度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年開展了“商標興市”、“商標旺企”、“商標富農”的系列商標戰略工程,重點圍繞“商標富農”做文章,全局繼續推行“一所二標”戰略工程,深入企業、深入基層加大商標法律法規宣傳,提高全社會商標意識上下功夫,進一步提高了商標執法隊伍素質和全社會的商標法律意識。
“商標富農”工程是*市工商局今年商標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主要內容之一,科、所都高度重視,制定相應的計劃、有安排、有落實,認真開展此項工作。為了深入推進“商標富農”工作的開展,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強化服務意識、扎實工作,積極推進商標富農工程,針對實施農副產品商標戰略中存在農民和部分涉農企業商標意識淡薄、經濟實力差、不知道注冊商標、不愿注冊商標、不會注冊商標等問題,從實際出發,強化服務,努力為農村、農民建立注冊商標綠色通道,充分發揮*市商標機構作用,動員他們積極參與商標富農工程,深入基層和各鄉鎮場、深入涉農企業和農戶,以最低收費的標準提供優質快捷的服務,為涉農企業辦理商標注冊申請,*年、*年,*市工商局共動員企業、自然人申請辦理涉農商標*件。
*.摸清底數,重點扶持一批農副產品商標。繼續推行《申請商標注冊建議書》、《注冊商標續展提示單》、《已注冊商標農副產品登記表》、《未注冊商標農副產品登記表》、《擬申請農副產品商標登記表》、《商標策略提示書》等各種文書,建立擬申請、已申請和以注冊商標臺帳,特別是具有原產地特征的“名、特、優、新、稀”農副產品,進行梳理、篩選,分門別類、登記造冊。
圍繞資源、支柱產業、重點行業,把那些已形成規模生產的特色農副產品、特定地理環境和人文因素條件下生產出來的農副產品,作為指導和扶持商標注冊的重點,動員、指導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經營者申報注冊商標,引導和幫助他們搶占先機,早申報、早注冊、早保護、早發展。
*.明確重點,著力培育扶持一批農產品知名商標。為提升*市農副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在商標富農工程中,實施“龍頭企業(公司)+商標+農戶的經營模式,各所把引導、幫助企業爭創著名商標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制定爭創計劃,填寫幫扶聯系卡。
按照擇優扶強、定向培育、跟蹤服務的原則,在已有的農副產品中選擇重點的有價值的農副產品商標,綜合運用工商職能,集中精力重點進行培育,打造“拳頭”商標,創造“高知名度的商標”,進而帶動整個“商標富農”工程的深入推進。
*年,根據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標,在去年的基礎上繼續推行“一所二標”商標富農戰略工程,即各所結合本轄區實際,指導動員至少*個農副產品商標申請商標注冊,重點培育幫扶*個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龍頭企業的農副產品商標參加巴州知名商標的評選活動,商廣科負責推薦*個涉農注冊商標申報某省著名商標,在每個干部中形成“動員*個、培育*個、上報爭創*個”的目標。
目前,*市工商局已上報某省三屆著名商標“*”、“*”二件商標參加復審;上報“*”注冊商標參加六屆*著名商標認定,我局上報的“*”、“*”商標獲得*五屆著名商標。各所也積極行動起來,開展商標富農工作,推行“一所二標”工程并制定幫扶計劃,填制幫扶卡,上門服務,共上報“*”等*件商標參加*第二屆*知名商標申報評審工作,動員*件涉農商標申請商標注冊;
*.發揮工商職能,為*知名商標“*”排憂解難,贏得先機。*月*日,*市工商局接到了*經理*從*打來的電話,請求該局和*工商局出據一份證明“*”商標使用情況的證明,盡快提請國家工商局進行商標評審,因為“*”商標經過使用已經有較大的知名度,在全國已有加盟店*多家,為了使錢先生早日取得“*”商標專用權,以便得到期法律的保護,經過幾天的調查,我們及時向上級出據了證明材料。
*.對農產品商標的保護取得成效。在商標專用權的保護活動中,就把侵犯農產品商標、地理標志作為重點之一列入其中,*年、*年兩年期間,我局共立案查處商標違法案件*件,收繳罰沒款*.*萬元,案值*.*萬元,其中:查處“*香梨”地理標志商標案件*件,罰沒款*萬元,總案值*.*萬元。如,*市工商局查處的王某侵犯”*香梨”地理標志案,案值*.*萬元,罰款*.*萬元,責令改正的香梨紙箱*.*萬個;還有*某包裝有限責任公司侵犯“*香梨”地理標志商標專用權案,案值*.*萬元,罰款*萬元,銷毀*.*萬個香梨紙箱上的*香梨地理標志商標。
*市工商局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培訓指導,提高執法效能;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強化商標辦案指導的超前性;三是觀念更新,捕捉信息,強化商標辦案指導的應變性;四是提高效率,強化商標辦案的的協調性。
其次,該局對流通領域銷售紙箱和香梨銷售儲存地進行全面檢查,突出對重點地區、終端銷售市場檢查,采取日常巡查和及時查處假冒侵權行為相結合的方法達到治標又治本。今年,*市工商局以文件的形式制定了《*市工商局開展*年培育引導企業實施商標戰略幫扶計劃》和《*市工商局*年重點商標幫扶名錄》下發各工商所,積極引導企業爭創*著名商標及中國馳名商標,力爭三到五年內使*知名商標達到*件以上,*著名商標達到*件,中國馳名商標數量達到*件。
據統計,*地區商標注冊總量約*件,*著名商標*件,*知名商標*件,地理標志商標*件,馳名商標*件。商標機構*家。
一是保護中國馳名商標“*香梨”(地理標志商標)工作,*市工商局對*市內的*家生產香梨的紙箱廠進行了全面的規范和檢查
。二是繼續開展“商標興市”、“商標富農”、“商標旺企”,*市工商局推行“一所二標”工程并制定幫扶計劃,深入企業、鄉村進行幫扶幫助申請商標注冊。三是召集*市*余家商標企業代表參加企業商標發展戰略座談會,為幫助企業穩步渡過金融危機難關。
(三)權益保農,凈化消費環境
利用“*.*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之際,組織*余家行政職能部門、新聞媒體、企業個體工商戶共*余人,在州行政廣場隆重舉辦紀念活動。對收繳的假冒偽劣商品集中進行了銷毀,此次銷毀的商品涉及有食品類、煙酒類、農資、通訊器材類、其它類等*大類*個品種的商品,涉及金額達*.*萬元。
在人民廣場開展了*年“*·*”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現場宣傳咨詢服務活動。州市*個行政部門及各大知名誠信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余家參加了這此咨詢服務活動。在*、*鄉及各工商所轄區主要市場、繁華地段設立了“*·*”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活動的分會場,受理咨詢服務一千多人次、放發宣傳資料一萬七千多份。
(四)創新監管手段,保證食品安全
加強食品電子監管系統備案審查監管工作。*市工商局自*年*月開始在食品生產經營中全面推廣以“大備案、一單通”為主要特征的食品電子監管系統工作以來,經營者自律、執法者監管、消費者監督的監管模式已基本建立。“一單通”票據已逐漸成為生產、批發商戶與零售商戶交易過程中索證索票的最主要的依據,其成本低、便捷、真實的特性已受到商戶的普遍認可。
通過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市工商局設專人每天對各所的食品電子監管系統備案工作進行認真審查,發現問題及時告知工商所進行整改。*市現有食品生產批發經營戶*戶,現已全部進入電子監管系統。已備案產品信息*條,食品零售戶*戶,“一單通”使用率*%。為更好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全面提升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水平,讓廣大經營戶全面掌握《食品安全法》,六個工商所分別舉辦了《食品安全法》培訓班,共舉辦《食品安全法》培訓班*期,共累計食品經營戶*人參加,發放宣傳單*余份,全市*戶食品經營戶進行了《食品安全法》的考試。
(五)用好政策,為企業排憂解難
*、運用工商動產抵押登記職能,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幫扶各類市場主體和私營企業做好動產抵押工作,及時解決私營企業融資難問題。為私營企業辦理動產抵押登記開通綠色通道,主動充分運用辦理動產抵押登記這一法定職能,協助企業共同辦好相關手續,抵押物價值自行約定,減輕企業負擔等措施,*市工商局及時為私營企業辦理原材料、商品、機器設備等存貨抵押*件,抵押物價值*億元,為私企解決融資*.*億元。
*、*企業登記注冊中心積極貫徹《自治區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充分發揮企業登記注冊職能積極服務自治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和《*工商局履行登記注冊職能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健康發展十三條措施》,主動與存在困難的企業聯系,為其辦理出資期限延期等登記,幫助其渡過難關。
二、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干部綜合素質
一是在全局開展了計算機操作能手、注冊登記能手、執法辦案能手“三項能手”的崗位練兵活動。組織每月一考,并與平時業務考核相結合,最終在全局各評選出*名能手,給予命名獎勵,調動廣大干部職工學法律、學業務、學技能,比工作、比業績、比奉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營造全員學習的濃厚氛圍。
二是加強學習培訓,采取集中統一授課的方式,對全局業務基礎比較差的人員集中進行培訓,每月一考,考試成績與月考核掛鉤。我局還開展了“結對子、一幫一”的促學活動。
三是在全局開展創建“信息化建設達標所”活動,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和考核細則。
四是開設了民族干部夜校。針對部分在綜合業務軟件運用、電腦操作技能等方面不夠熟練的民族干部,聘請民族電腦老師,以開辦夜校的形式來強化培訓,促使其盡快掌握并能熟練運用。
到目前“三項能手”考試已組織了三次,參加*人次,評出了三次前十名并予以了公布,此項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調動了干部們自覺學習的積極性。
專項業務培訓已進行了三個月,培訓人數*人,并進行了考試,及格率達*%。
對少數民族專門學習電腦培訓一個月,學習人員*人,培訓完后進行了上機考試,及格率達*%。
五是為了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落在實處,積極推進*市平安建設創建活動,六個工商所根據市政府的安排,聯合州工商局、市公安局派出所、街道辦事處、社區、村委會召開創建“無傳銷社區”活動,拉開了我市打擊非法傳銷活動的序幕。
三、以人為本,解干部后顧之憂,構建和諧工商
一是為了將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成果在實際工作中真正落到實處,在區、州工商局黨組的直接關心下,困擾該局干部六年多的住宅樓置換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預計今年*月即可入住,干部群眾對此十分滿意,真正體現了“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長治久安固根基、人民群眾得實惠”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總體要求。
二是為了緩解工商干部的工作壓力,開展豐富多彩的工商文化活動。在民族團結教育期間,各工商所同轄區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聯誼活動,拉近了工商干部同經營者的感情,增進了彼此間的理解;充分利用周三“學習日”和周五“工商文化活動日”,唱響“某省工商組歌”,
積極參與百日文化廣場活動,于*月*日晚在*廣場參加了*市財稅黨委“法律法規宣傳專場晚會”,市局*名干部大合唱《紅盾進行曲》、《*工商之歌》,展現工商干部的嶄新面貌。*月*日組織全局干部到*鄉*開展了“陽光田野工商人”戶外野炊活動。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市局干部更加團結、和諧、感恩、知恩。
三是為了掌握干部身體狀況,下發了*張《身體狀況調查表》調查表中列了常見慢性病*種,其中按大類分:心腦血管病占總人數的*%、腰椎病占總人數的*%、眼睛視力不好的占總人數的*%、婦科病占總人數的*%、關節病占總人數的*%、肢體殘疾占總人數的*.*%、其它占總人數的*.*%。每年全局干部體檢身體一次*人,通過調查,市局黨組基本摸清了干部隊伍的身體健康情況。按照“調出和諧、調出健康、調出凝聚力、調出的戰斗力”的原則,對部分干部崗位進行調整。從而是干部能更加安心工作。
四、注冊登記開辟綠色通道、服務市場主體受贊譽
(一)降低門檻、放寬準入。
一實行“登記暢通工程”。對于當地政府的重大投資項目和大型國有企業重組兼并,注意跟蹤企業申辦項目進展情況,主動及時提供指導;對于需要辦理增資、增項,改制等手續的,通過建立企業聯絡員制度,實行“提前介入、跟蹤服務、專人專辦、限時辦結”。
二解決融資難問題,拓寬出資方式。對于股權權能完整,采取股權出資、出質等方式,切實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為企業融資開辟新渠道;支持和鼓勵各類企業發展。擴大非貨幣出資在追加注冊資本時的比例。公司注冊資本全部到位后追加注冊資本,可不受貨幣出資的比例限制,股東可以全部非貨幣方式認繳增資。
三延長出資期限。對于*年*月*日以后出資期限到期的無違法記錄的企業,因資金緊張無法按時繳付出資的,依企業申請,允許延長出資期限至*年底。四放寬對住所(辦公場所)或經營場所的限制。凡能夠提供家庭住所、臨時商業用房產權證和使用證明的,可以申請作為企業的住所(辦公場所);同時提供倨委會、物業管理委員會或利害關系人同意作為經營場所使用證明的,可以作為企業或個體工商戶的經營場所。
截止到目前,*市工商局為*工貿有限責任公司辦理了延長出資期限至*年*月*日的變更登記;為*商貿有限公司辦理了全部以非貨幣財產*萬元人民幣認繳增資的變更登記;為*戶有限責任公司在辦理設立、變更登記時,放寬了住所(辦公場所)的限制;
(二)積極扶持幫助企業,大力推動市場經濟發展。
一積極開展市場主體登記信息綜合分析利用工作,更好地分析判斷企業發展形勢,深入反映相關區域內的企業數量、經濟規模、經濟結構、產業優勢等綜合情況,為經濟發展決策服務,為經濟主體投資服務、為人民群眾科學消費服務。
二扶持國企做大做強,對國有改制企業及大型企業進行回訪和走訪。就當前金融危機中,企業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及存在的難點,工商部門如何為企業服務等問題進行廣泛的交流,切實幫助企業解決難題,組織專人進行跟綜服務。
三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濟組織的發展,允許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事“農資”、“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等經營,促進農業、農產品向產業化、集約化、市場化方向發展。目前,我局已為一戶企業辦理了“化肥批發”經營的核定;四、積極探索新興行業的登記業務,于*年*月辦理了一戶“某省金色在線企業清算服務事務所有限公司”。
(三)開展“促發展大走訪”活動。
支持幫助企業有效地應對當前因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種種困難和挑戰,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重點走訪改制企業、納稅大戶、著名(馳名)商標企業、各行業龍頭企業和代表性較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戶企業;所走訪的經營戶涉及農業、養殖業、制造業、旅游業、房地產開發、工程建筑、批發零售業、運輸業、服務業等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不同所有制企業。
在走訪中,主要是了解企業在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的經營發展情況、變動狀況和阻礙企業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及市場主體經營中遇到的困難,摸清企業對工商部門的職能需求,積極宣傳工商部門保增長、擴內需、促發展的政策措施和全州工商系統深入開展“服務年”活動的各項工作舉措,引導企業用足用活用好各項優惠政策,切實把政府各項經濟政策、扶持措施與企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幫助企業尋求發展機遇,有針對性地提出幫扶的對策措施,解決企業的現實困難和問題,積極為政府分憂、為企業解難,大力促進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篇8
一、廣東莊園經濟興起的背景與類型
莊園經濟是一種利用現代融資渠道,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柱,以經濟效益為中心,資產股份化、經營規模化、管理企業化的農業發展模式。其典型的形式是:土地開發商通過購買土地所有權或租賃一定面積的土地,并把土地相應地劃分為若干等份,通過出售土地權益證或股份受益憑證向社會招商融資,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經營、統一管理。廣東莊園經濟就其類型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種:
1.觀光農業莊園。觀光農業已成為廣東莊園經濟的顯著特色,常見的形式有:①采果園。它包括荔枝、柑桔、楊桃、葡萄、橄欖等果實以及蔬菜、茶、花卉的采摘,屬產地采果業型農業觀光。這是新型農業經營形態,主要利用農業生產的場地、產品、設備、作業及成果作為觀光對象,獲取收益。③挖掘園。挖掘園以種植著薯為主,兼及馬鈴薯、芋頭、蘿人胡蘿火花生及竹筍等,農莊在收獲期間供學生和市民挖掘,讓其接近自然,親近泥土。③觀光花園。這類在園培植花卉、樹木,創造優雅環境,使之成為生產和觀賞結合的花卉園。目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市場發展潛力很大,除鮮花、盆景外,對陰生觀賞植物需求量很大,攀援植物行情也很好。一些農莊利用這一形勢積極發展花卉生產,已取得初步成績。觀花類、觀葉類和觀葉賞果類植物的栽培以及盆景生產都有發展。④藥材園。這類農莊利用本省山區野生藥材資源繁多的優勢,栽培許多名貴藥材和普通藥材,并建立一些貴重或市場緊缺而需要量大的藥材如甘木通、肉桂等的生產基地,進行批量生產。⑤農業文化娛樂園。它包括休閑別墅區、飲食文化區,匯集粵菜佳肴、地方小吃,讓游客一飽口福;或供應潮汕功夫茶,以其濃郁的地方色彩和傳統的功夫茶茶藝吸引游客,讓游客得到一種高雅的享受。
番禹市化龍農業大觀園是此類典型。化龍農業大觀園占(坡)地6000畝,這里原來以種植甘蔗為主,經濟效益很低。數年前,該鎮農業總公司與當地6個村在租賃了此地,組織了本地、廣州和香港23個單位聯合開發,在此基礎上興建出農業大觀園的首期工程――“綠野鄉風”。類似的還有順德生態公園、三水荷花世界等。
2.集商貿、種養業、加工業、旅游農業于一體的開發型莊園。榕洽果莊有限公司是此類典型。它占地12000畝,是廣東特大型現代農莊企業,創建于1996年11月,地處粵東沿海的饒平縣。公司創辦以來,始終明確“林果農業,科技興業”的經營思想,緊緊圍繞“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以產業化為目標”的經營方針,以“高資金投入,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綜合化利用,多元化發展”的經營策略,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公司各方面建設有了質的飛躍,已發展成為粵東地區最大的集商貿、種養、加工、旅游農業開發于一體的科技型、綜合型、生態型的現代化農業企業。目前,該農在種植果樹12萬株,速生工業林木2萬多株,擁有各具特色的果場5個,養豬場1座,擁有名、特、優果樹育種基地和科研中心、生物有機復合肥廠、果品銷售中心,總資產達6000多萬元。
3.在原有家庭聯戶承包責任制基礎上,以股份合作制或“公司十農戶”形式聯合組建的莊園。廣東湛江的廉江縣長青水果場比較典型。該場是1981年組建的,是生產廉江紅橙的基地,種植面積達3000公頃,產品的40%對外出口,在場承包種果的農民近8000人。1998年以長青水果場為依托,成立了廉江水果企業(集團)公司。這是一個綜合性企業集團。公司下有農資、紅樓、果菜、工貿、運輸、旅游等7個分公司和果品加工、塑化、紙箱、飼料加工、肥料等6個工廠,成為一個種養、加工、包裝、儲運、銷售一條龍的全國最大的水果集團。
二、廣東莊園經濟的創新意義
(一)產權創新
農莊產權制度屬租賃模式,從制度上看,它實現了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股東委托經營者經營。在委托關系下,莊園出資者、經營者和園工構成了資、權、利的經濟契約關系。在資本結構方面也實現了多元化,以股份資本為主,適當吸收金融資本,發揮銀行和投資公司等債權人的監督約束作用。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①土地開發商以租賃形式獲取土地經營權,所需付出資金較少;②開發商和投資者不能獲得國家頒發的土地使用權證;③開發商出售的只是土地單元,并不是某一確切位置的地塊,因此,投資者所購買的土地單元是獲取土地經營總收益相應份額的憑證;④投資者一旦投資購買土地單元憑證以后,不能退還,但仍可以轉讓和繼承。
(二)融資方式的創新
我國農業發展不穩定、后勁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資本投入。這一點已經得到廣泛的共識。關于此點,樊綱早就提出:現在發展農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提高對農業的投入。增加農業投入,不可能單靠政府的投入,目前政府進一步增加農業投入的能力本身也十分有限,從長遠看,主要還是靠社會上的各種資本源源不斷地投向農業,并與其他部門的資本投入保持一個均衡增長的比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從根本上說,不可能光靠“支農”或“補農”的良好愿望,而同樣要依靠盈利的原則。要使對農業的投資像對其他產業的投資一樣,獲得一份平均利潤,從而使農業也像其他經濟部門一樣,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產業。
值得指出的是,現代莊園經濟的興起,將有助于國內沉淀于金融、股市、房地產等資本投入現代農業的開發之中,減少高盈利預期和投機行為的泡沫經濟成份,增強現代農業內在推動力。而我國個人投資渠道狹窄,社會資金不能參與經濟營運,缺少產生經濟效益的載體,資金最終不能成為生產力。現在,社會閑置的資金投入莊園進行農業開發,是一種直接融資方式,而直接融資將是中國未來資本營運的方向。
化州龍匯莊園的經營模式是上述創新的一個先例。龍匯莊園有限公司向化州市那務鎮政府承包12000畝(后擴大為31000畝)為期50年的宜林荒山,大規模地種植龍眼樹,形成包括水果種植、養殖林工、旅游等內容的綜合型的現代莊園。但開發商本身資金有限,銀行又不可能貸款,國家更不會撥款,發債券和股票都不具備條件。于是,開發商策劃了一個利用城市的閑散資金、城鄉合作開發的經營模式。開發商把承包的山嶺分割成每5畝為一個單位,以每單位2.5萬元(后調整過幾次)的標價向海內外招商。投資者一次性出資,無須追加投資;開發商統一開發種植和經營管理,收益二八分成(投資者占八),權益50年不變。這個策劃突破了現行金融結構的框架,既不是發債券,又不是搞股份制,也不是基金募集,而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創新。
現代莊園經濟的興起,也將成為海外向中國農業投資的載體。根據黃九淵和王江流(2000)的統計和研究,目前,外商在國內農業領域的投資僅占外資總額的1.5%,大大低于工業、第三產業的投資額,造成投資失衡。導致這種結構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對國外產業資本而言,最大問題在于缺乏投資載體,即沒有合適的合作伙伴;二是對于國際金融資本來說,主要問題是還沒有形成“中國農業”的概念,我們還沒有精選出好的農業開發項目加以推薦。不過,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農業很可能在21世紀初成為繼輕工、基礎設施和汽車工業之后,下一個新的國際投資熱點。其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①市場前景好。中國作為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農業始終是國家優先扶持發展的重點產業。②成本利潤率高。雖然從總體上看,農業投資周期長、風險(自然和市場風險)大,但據農業專家分析,中國農業的成本利潤率已由1978年的5%左右提高到90年代的60%,已高于5大行業平均數的5倍。③綠色食品走俏。中國大部分山區水熱資源條件好,生物生產力高,有些地區尚未被污染,是世界上同緯度地區自然條件、環境質量最優良的山區之一,適合生產綠色環保食品,又能為投資者贏得可觀的經濟效益。④發展空間廣闊。目前,我國擁有1.3億公頃可利用的荒山荒坡,6700萬公頃可開發的沙荒地,3.1億公頃可利用的草原草地,1700萬公頃內陸水域,1200萬公頃淺海海域,所有這些資源大部分還沒有利用起來。⑤發展潛力巨大。我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農業文化的文明古國,有著豐富多彩的農業資源,還有著數量龐大的農業科研院校和農業科技推廣站,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因此,可應用各種較優惠的政策吸引外資投資經營與承包農莊,將其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引進來,與粵、閩、瓊3省的土地、勞動力優勢直接結合,促成土地相對集中,提高農業的規模效益,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的提高。
(三)農業功能的創新
在現代農莊,農業正由傳統的單一功能,向集生產、生態、旅游、文化教育等綜合功能方向發展。
篇9
超大現代農業集團是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全國三綠工程綠色生產線示范單位、國際有機運動聯盟(IFOAM)會員,被授予“全國農業產業化優秀龍頭企業”、“中國大企業集團競爭力500強”企業稱號,并連續三年榮膺“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集團產品營銷堅持國際與國內并舉的策略,產品通過自主經營和銷往日本、美國等40多個國家及港澳臺地區。集團構建起輻射全球的農產品貿易信息平臺,形成全球性、多層次農產品貿易的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讓中國優質農產品更好更快地走向國際市場,成為中國戰略農業中致力完善內在品質、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的“領軍”企業。
河南超大現代種業有限公司是超大現代農業集團在河南注冊的全資子公司,注冊資金568萬元。
主推品種:玉米:濟研94、濟研118
小麥:漯麥9號
地址:鄭州市鄭東新區商務內環路20號樓
電話:0371-60155108
http://
河南金囤種業有限公司
河南省金囤種業有限公司是河南省首家獲得農業部頒發的“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的企業,已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公司總面積15萬平方米,其中科研基地面積10萬平方米,建成三個科技園。主攻小麥、玉米、棉花三大作物的新品種選育和推廣,并常年承擔河南省農作物區域試驗。
2001年改制成為河南省金囤種業有限公司,實現了經營、管理體制的徹底改變,連年被評為“重合同守信用企業”、被漯河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勞動關系和諧企業”,2005年被省科技廳授予“高新技術企業”,2007年被省人民政府確認為“農業產業化省重點龍頭企業”,被科技部批準成立了“河南省金囤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和“金囤種業星火科技培訓學校”,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資連鎖經營重點企業”,是中國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的教學科研實習基地。
主推小麥品種:濟麥4號、濟麥6號、百農160、矮抗58、源育3號
主推玉米品種:金囤118、漯單8號、漯單9號、丹玉53、招玉2號、國審魯單9002、國審魯單981、國審鄭單958
電話:0395-2666311 3167396 傳真:0395-3152345 3397777
公司通訊地址:河南省漯河市昆侖路58號
鐵東公司地址:河南省漯河市人民東路15號
漯河市陽光種業有限公司
漯河市陽光種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注冊資金500萬元,公司集自主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公司始終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誠實守信經營,有著穩固的市場基礎;公司擁有三個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陽光98玉米種、漯麥4-168小麥種、陽光香稻水稻種,這些品種以其高產、穩產、優質、綜合抗性優異,深受農民喜愛;
公司現有員工36名,大專以上學歷占95%;以全國知名育種家、河南省小麥首席育種家趙全花研究員為首的科研隊伍實力雄厚,優秀新品種層出不窮,后勁充足,為公司快速穩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信陽光的未來,來吧,一起投入陽光的懷抱!
陽光種業已審定品種——玉米品種:陽光98(2009年最新審定) 小麥品種:漯麥4-168 水稻品種:陽光香稻
后續品種:玉米:陽光99 小麥:陽光838 陽光56 陽光66
公司地址:河南省漯河市孟廟鎮 電話:0395-6933377
駐鄭聯絡處:鄭州市文化路126號北晨小區14-704
電話:0371-63563368 傳真:0371-63897833
免費咨詢電話:800-883-8068 13903713873
網址: 郵箱:
河南許豐種業有限公司
河南許豐種業有限公司是集農業科研、生產、加工、經營于一體的民營科技企業。注冊資金500萬元。現有員工30名,中高級科研人員10人,農藝師10名,會計師2名。長年可生產玉米、小麥、棉花、大豆、芝麻、瓜菜種子1500萬千克。在北京、西安、山西、鄭州、武漢建有分支機構,并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河南省農科院、河南農大等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公司強化企業內部管理,嚴把種子質量關。自育瓜菜新品種十二大類,160多個品種,農作物新品種合理的價位和精美的包裝倍受各地農民朋友的信賴和種子經營部門的稱贊,公司多次被譽為“商品質量計量信得過單位”、“許昌市民營優秀科技企業”,并通過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地址: 許昌市許繁路南2公里處
電話: 0374-8311928
傳真: 0374-8315374
網址: http://.cn
河南北原種業有限公司
河南北原種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8月,注冊資金506萬元。公司已通過ISO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現有高級農藝師3人,農藝師6人,高級職稱農藝工60余人,省級種子檢驗員2人,機械加工人員2人,儲藏員2人,耕地200萬平方米,三圃田3萬平方米,試驗田607萬平方米。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繁育基地常年保持在1300萬平方米。基礎設施齊全,有水泥曬場6000平方米,倉庫3000平方米,晾倉500平方米。公司始終堅持奉行“客戶至上,質量第一,誠信為本,優質服務”的宗旨,健全完善質量控制保證體系,嚴格質量管理,確保種子質量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不斷增強。公司立足本地區,面向省內外,以質量求生存,以效益求發展,竭誠與種子界同仁攜手共進,不斷開拓,密切合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貢獻。公司聯合開發生產銷售小麥新品種:豫保1號,2008年通過了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豫審麥2008005。
主推小麥品種:豫保1號、衡觀35、周麥16、周麥18、周麥22、矮抗58、眾麥1號、西農979、平安6號、漯麥4號、鄭麥9023
地址:臨潁縣107國道東側石窩公路十公里處
電話:0395-8381196
場長兼總經理:謝國軍 手機:13839520306
業務經理:趙場立 13839563728 宋志永 13939532551
河南奧鑫種業有限公司
河南省奧鑫種業有限公司注冊資金505萬元。2006年10月通過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先后被評為“河南省守合同重信譽企業”、“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08年9月被批準通過“許昌市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8年“奧鑫”商標被評為“河南省著名商標”。公司現有職工38人,高中級專業人才16人,特聘小麥專家評審員張清海先生為生產技術總顧問。公司主要從事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優良農作物及各類蔬菜種子的研究、開發、繁育、銷售推廣工作。該公司獨家買斷國審品種豫農035河南省生產、經營權,并取得了周麥22、衡觀35、百農矮抗58、平安6號、眾麥1號、師欒02-1等優良品種的生產、經營權。在玉米的推廣工作中,取得了金丹玉1號金丹3號、雅玉12等優良品種的經營權。
主推小麥品種:豫農035、衡觀35、衡5229、周麥18、周麥22、周麥24、周麥27
主推玉米品種:豫單811、雅玉12、興農998、吉祥1號、忻玉110
主推大豆品種:周豆18、豫豆15、豫豆22、菏豆15、中黃13
地址:河南省許昌市京珠高速北口東100米
篇10
關鍵詞:合作社;茶園社會效益;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940006
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的綠色食品,不僅僅是國外消費者的追求,同時也是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的國內消費者的需求。通過建立標準化茶園,按照綠色農業的方法進行生產茶葉,在其生產過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化學食品添加劑等物質生產,且必須完全使用未受污染的有機肥料,并采行自然方法防治病蟲害。茶園開發、茶樹栽培等過程,嚴格按照國家有機茶生產操作規程執行,從而保證所生產的茶葉是無污染,純天然的茶葉,是茶葉中高品質的代表。各地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可充分開發和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培育和發展優勢產業,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 完善產業鏈條,加快農產品流通,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1 帶動及輻射能力分析
1.1 合作社的帶動作用
合作社的發展目標大多是逐步成為一個以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為主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而向社會提供優質茶葉是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因此,建立有機茶園基地、帶動農民增收既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企業生產經營的迫切需要。合作社在發展的過程中,除了要十分重視基地建設,更要在生產經營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按照“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形成“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為創新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的有效途徑,讓農民更多地分享農產品增值收益,可以嘗試探索實施由龍頭企業吸納專業合作社參股,建立龍頭企業與合作社或農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互惠互利的長效聯結機制,具體方案如下:
建設標準化茶園,在地方農業綜合開發部門監督下,可先對公司現有資產進行評估,通過合作社參股形式,形成龍頭企業與合作聯結利益分享機制,從而結成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體;為了切實維護合作社利益,公司對合作社實行保底分紅,穩定農民收入;合作社對企業的參股資金在合作社內部平均分給每一個社員;農民不僅可以獲得出售農產品的收入,而且可以分享聯合體的經營利潤,由合作社按社員所占股份將聯合體利潤分配給每位社員。這種模式下,訂單農業是利益聯結的基礎,參股經營是保障,同時在運行中進一步規范合同內容,逐步實行合同可追溯管理,使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并通過開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為農戶提供技術、信息、農資和購銷等多種服務。在茶園種植的過程中,企業根據生產經營需要確定種植方案,確定基地規劃、品種布局并開展統一供種,提中技術服務,在提供茶苗的同時與合作社簽訂優質優價收購訂單,產后按訂單約定價格收購農民種植的鮮葉。以基地為載體、以合作社為中介、以訂單為手段、以優質優價為原則、以農企共贏為目標,與農戶建立緊密合作型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企業、農戶雙增收。
通過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農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互惠互利的長效聯結機制的建立,接受地方農業綜合開發部門、當地政府和村委會監督,依法簽訂規范協議(合同),確保農戶、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各方合法權益不受損害,最終保證茶園的順利建設以及健康發展。
1.2 帶動農戶及增收效果分析
合作社建立標準化茶園后,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產、加、儲、銷一體化的體制,始終把農民受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應重視科技與農戶的緊密聯系,及時將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先進實用技術滲透到產前、產中、產后,以便形成高效便捷的擴散通道。
建立標準化茶園,形成以綠色茶葉為主導產品,以市場為導向,以公司為龍頭,龍頭帶動基地和農戶的經濟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以訂單生產為保證,把以前分散經營的農戶聚集在一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連接,有效地解決了農村的經濟結構完全市場化的種種困難。公司實行定量收購,保價收購,使利益保障機制落實到戶,保證茶農種植收益,提高茶農種植上的積極性,為企業提高效益和茶農致富開辟了新的途徑。如果按照每戶種植667O基地計算,完成后,每畝茶葉增收30kg,每斤茶葉價格增加至少10元,每667O增收至少600元以上。每戶種植667O計算,每戶將增收6000元以上。同時,項目將間接帶動農民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加快致富奔小康和建設新農村步伐。建設標準化茶園,每年可使附近農民人均增收2000元/a。
1.3 帶動就業
建設標準化茶園,可使年人均增收2000元,間接帶動周邊農戶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加快致富奔小康和建設新農村步伐,同時安置就業,年人均工資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通過項目實施,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緩解地方就業矛盾,增加農民收入,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2 對保障農產品質量,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的作用
合作社一步完成建立標準戶茶園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如資金限制、規模限制、人員限制,又如部分合作社屬于農民企業,在茶園生產技術還是傳統技術,設備也是過時的,設施相對老化,不能滿足目前國家食品衛生的新要求,更不能跟上社會發展和人們食品安全需要的步伐,所以,聯合周邊茶葉專業合作社將部分茶園建設成為高標準有機茶園示范基地,帶動周邊地區開展標準化茶園建設,切實提高優質毛茶的生產能力和品質,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一種突破的路徑,可以擴大生產和建設能力,逐步發展企業。
通過標準化茶園建設,建立起“科工貿農一體化”的綠色茶生產、加工、科研、銷售體系,形成有機茶生產、技術推廣、生產資料供應、檢測認證管理等全方位的產業化服務體系。實現茶葉產值提高10%,鮮葉價格將提高20%,茶農戶均增收6000元的目標,確保農民增收。標準化茶園按照綠色農業的方法進行生產茶葉,在其生產過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化學食品添加劑等物質生產,且必須完全使用未受污染的有機肥料,并采行自然方法防治病蟲害。茶園開發、茶樹栽培等過程,嚴格按照國家有機茶生產操作規程執行,從而保證所生產的茶葉是無污染,純天然的茶葉,同時,通過茶園建設及生產工藝改造,提高茶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使產品的價格和優勢進一步提升,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合作社建立標準化茶園,是一個雙贏的策略,更凸顯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3 對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