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思維訓練范文
時間:2023-08-23 16:11: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三語文思維訓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通過學習和研討,我們認識到:語文教改近20年來雖然在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作文教學仍然處于費力大而收效微的狀況,尤其是高中作文教學,一直缺乏科學系統的作文訓練體系和相應的廣泛適用的寫作教材,致使作文教學無序可循,無本可依,處于教師頭痛,學生怵學的境地。而“三老”的語文教育思想集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三位語文教育前輩半個多世紀語文教育實踐活動與理論研究的豐富經驗與精粹思想,既可以在宏觀上指導我們當今的作文教學改革,又提出了許多具體做法和建議。高中作文教學要改變被動局面,建立科學的訓練體系,就應從“三老”的語文教育思想中汲取營養,以“三老”在作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所達到的高度為出發點,進一步開拓創新,才能夠有所發現和建樹。
經過這樣帶有明確研究方向的認真學習后,我們體會到:
一、要樹立大作文觀念
大作文教育觀是針對傳統的封閉型的作文教育觀而言的。其本質特征有三點:寫作目標由“應試”轉為為四個現代化服務;寫作內容呈開放型,以社會生活為寫作的源泉;寫作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以“人”為本位。在學習中我們發現,這三個特征,“三老”在幾十年前就早有論述。
葉老曾指出,寫作目的應由“應試”為目標轉變為以“應需”為首務,寫作是人的一種生活能力應應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他說:“盡量運用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種奢侈的要求,實在是現代公民所必須具有的一種生活能力。”(《略談學習國文》)這是極具現代意識的寫作教育觀。
葉老認為寫作教學要以“立誠”為本。所謂“立誠”,即“從原材料講,要是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征驗的,浮游無著的話。從寫作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薄卑鄙的態度。”概括地說,就是要以學校、家庭、社會為寫作的源泉,讓學生“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應需”與“立誠”的統一,是葉老寫作教育思想的精髓。
葉老還指出,作文與“作人”要統一起來。其中的“統一”即作文教學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寫作教學是以整個人類歷史文化背景為載體的,對學生而言,寫作的基本能力是顯性的,文化素質是隱性的。但后者是前者的根基,不注重文化素質的培養,作文能力的形成就會架空。以往作文教學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只重短期效應,忽略文化素質的培養和寫作能力的提高,而大作文教育觀指導下的作文教學,以培養四個現代化所需要的人才為終極目標,注重教學內容與形式的開放性和實用性,創設與作文教學相關的社會的、學校的、家庭的文化氛圍、人際關系等,真正把作文與“作人”統一起來。
二、要把思維訓練與語文訓練作為寫作教學的核心
以往作文教學較多強調文體知識、寫作知識的傳授,未能觸及寫作的根本。通過學習“三老”有關論著,我們體會到,思維和語言應是訓練體系中的“兩翼”,不可偏廢。
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思維是語言的內核,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早在1984年,葉老就在《中國教育報》上著文說:“語言和思維密切相關,語言說得好在乎思路的正確。因此,鍛煉思維至關重要。”同年,他再次著文說:“多年來我一直認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訓練語言。(同時也訓練思想品德,這是當然之理,語文課是教育的一部分,怎么能不顧到思想品德?)而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兒童時期打下的基礎至關重要。”在《集體習作實踐記·序》一文中,葉老則更為明確、具體地指出:思想是不出聲的語言,語言是出聲的思想,思想和語言是合二而一的,因此,練習作實際上也就是練思想。
葉老的論述道出了寫作的本質。如果把寫作過程歸納為三個階段,即“感于物”、“得于心”、“形于文”。那么其中“感于物”、“得于心”是客觀事物與主觀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融合的動態過程,其間有著看不清、摸不著,充滿矛盾的錯綜復雜的心理活動,因而思維能力當是寫作智能的核心。寫作活動的各個環節——觀察、想像、構思成文無一不是思維沿著一定軌跡的運行。“形于文”則是指用語言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表達出來。語言不僅使寫作對象成為表達上的現實存在,而且一切手法、技巧也只能借助語言加以體現。因此,盡管寫作能力不能說等同于語言表達能力,但運用語言文字的功夫在寫作中的特殊地位是顯而易見的。
以思維和語言為核心建立高中作文訓練體系,一方面給學生一個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序”,使學生能循序漸進地提高觀察積累、體驗感受、聯想想像、分析綜合、提煉加工、語言表達等能力,另一方面,也給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知”,而且能“行”,才能提高寫作教學的效率。
三、在操練中培養寫作能力
葉老認為,“寫作系技能,不宜視作知識,宜于在實踐中練習。”又說:“看看文章技法之類只是‘知’的事情,雖然不一定有害處,但是無益于寫作的‘行’是顯然的。”可見,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操練”。
學生的習作過程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始終借助內部語言展開,同時伴隨動手等“動作技能”,而“內部語言”的外化與“動作技能”的形成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二是學生的認知結構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如學生作文都有自己的“習慣”,往往選用自己喜歡的語句,自己熟悉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技巧。這些“習慣”一旦養成,不通過訓練難以打破,長此以往就會阻礙學生在更高層次上形成新的寫作知能結構。另外,從寫作教學的本旨看,是“養成能力,養成習慣,使學生終身以之。”(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而要如葉老所說,讓學生“把某些精要的東西化為自身的血肉,養成永久的習慣”,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能力習慣好比一條巨纜,需要我們一根線一根線地把它們編織起來,這“編織”本身就是歷練。
當然,訓練并非隨心所欲、雜亂無章,而要依據“語文教學大綱”和“高考考試說明”,符合學生由易而難的認知規律,建立科學的訓練序列。張志公先生曾說過:“一個好的教練訓練運動員是有嚴格的訓練計劃的,計劃的安排是很科學的,否則就要影響運動員出成績。語文訓練也應當有并且可以有科學的方法。學習不是循序漸進嗎?那么就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合乎科學的‘序’,教和學才有所遵循。循著這個序,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教下去,學下去,才可能有好的效果。”科學的高中作文訓練序列應具備“四定”:(1)定向,即高中三年有明確的總目標,每學年、每學期乃至每單元都要有明確的分目標,這些目標環環相扣,形成合理梯度。(2)定序,即思想感情、寫作知識、思維能力、語言表達四體一體,形成知識分類、能力分層、單元分項的相互承接、逐步遞進的訓練階梯。(3)定量,即有合理的量次控制,既不能過大,造成學生負擔過重;又不能過小,以致訓練力度不夠。(4)定度,即訓練設計的要求、方法適度,教師的指導適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此外,訓練時還要把握有利時機,運用科學的方法。訓練方法的實質是賦予訓練內容以明確的目的性和達到目標所采用手段的有效性的統一。呂叔湘先生認為教學方法最主要的是“活”,活教規律,教活規律。可見,結合學生的實際選擇靈活多樣的訓練方法是提高寫作教學效率的關鍵。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根據高中生一般的作文認識規律和切實的寫作需要,對作文內容類別、文體形式、表現手法、語言運用諸方面做了整體設計和精心安排,編寫出了《高中作文指導與訓練》一書。書中對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學確定了明確的訓練目標,構成了相互承接、逐步遞進的訓練階梯;在每一訓練單元就教學內容作了要點指導,同時精選例文加以解說;為了啟發學生思維,開闊學生思路,還安排了循序漸進的專題訓練項目的“啟智搭橋”;“例文點評”又能為教學提供可借鑒的作文范例。
- 上一篇:制度修訂情況匯報
- 下一篇:小學防汛工作情況匯報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三挑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