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觀的主要內容范文
時間:2023-08-14 17:39: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技術觀的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總體原則
為貫徹落實州委宣傳部對2014年宣傳工作的部署,按照我州科技工作要點,組織和動員各類新聞媒體,加強各部門聯系,突出宣傳科學技術在州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提升科技工作的地位,為完成我州科技工作總體目標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宣傳重點
2014年科技工作宣傳要始終貫徹加快建設災后美好家園宣傳科技服務這條主線,突出宣傳科技服務民生工程專項行動和災后恢復重建科技行動。
1、宣傳科技服務民生工程專項行動
加強對人口與健康領域,如大骨節病等重大疾病防治的宣傳,加強對生態保護方面和公共安全等領域的科技項目宣傳,加強農村實用技術的宣傳。
2、災后恢復重建科技行動
通過舉辦科普講座、技術培訓,編印科普資料、圖書、音像資料等,幫助災區群眾樹立科學應對金融危機、災后重建的信心,提高科學生產、科學生活能力。
三、活動內容
1、圍繞我州災后重建和牧民定居行動計劃,緊密結合當前開展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全面開展綜合性、群眾性、社會性的科學知識普及宣傳活動。
2、圍繞全州主導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廣泛開展面向農民的科學知識宣傳普及和科技培訓活動。加強宣傳依靠科技創新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結構優化,農民增收和農民科學素質提高的情況。
四、活動形式及具體安排
(一)開展“三下鄉”活動
1、舉辦時間:2014年1月
2、活動地點:縣威州中學、理縣薛城鄉和茂縣大河壩村
3、牽頭單位:州委宣傳部
4、主要內容:以“溫暖過冬”為主題,動員全社會關注農村、支持農業、關心農民,引導農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把先進適用的農牧業技術送到廣大農村,為群眾發放抗震救災科普知識手冊和科技惠農興村實用技術普及叢書。
(二)開展災后產業重建農村實用技術現場培訓
1、舉辦時間:2014年3月11日至3月14日,
2、活動地點:理縣樸頭鄉四南達村,通化鄉通化村、甘溪村、卡子村,縣克枯鄉大寺村、周達村。
3、牽頭單位:州科技局
4、主要內容:在重災區設立了以“發展養兔業和特色水果結合產業重建示范村”科技專項,引進華西生態養殖公司在、理縣部分村農戶先行示范帶動,針對這一專項技術需求,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實地開展農村實用技術現場培訓。培訓內容主要以養殖肉兔、土雞和栽培甜櫻桃、青脆李等技術為主。
(三)開展“科技之春”科普活動月
1、舉辦時間:2014年3月
2、活動地點:全州
3、牽頭單位:州科技局、州委宣傳部、州科協
3、主要內容:以“城鄉統籌科技行”為主題,以農村為重點,以科技為支撐,推進科技創新要素向農村轉移,廣泛組織動員各級科技人員和各界人士積極參與科技活動,在農村大力傳播科技知識,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依靠科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四)開展牧民定居產業結構調整科學技術培訓
1、舉辦時間:2014年4月20日
2、活動地點:縣賈洛鄉
3、牽頭單位:州科技局
3、主要內容:以“科技興牧,改善民生”為主題,為定居點牧民集中提供科普常識、農村實用技術等知識宣傳服務。
(五)州“兩會”期間開展科普宣傳
1、舉辦時間:2014年4月23日
2、活動地點:
3、牽頭單位:州科技局
4、主要內容:借著“兩會”的春風和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濃厚氛圍,宣傳科技工作的重要性,樹立群眾“科技促發展”的觀念,激發廣大群眾學習科技知識的積極性,大力宣傳疾病預防、食品衛生、應急避險、環境保護、農業科技等方面的科學知識。
(六)“青少年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競賽
1、舉辦時間:2014年5月12日
2、活動地點:
3、牽頭單位:州科技局
4、主要內容:為紀念“5.12”大地震一周年,以“關注地震災害,提高防震意識”為主題,聯合州防震減災局組織城區內中小學生進行“青少年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競賽。通過競賽的方式,對青少年進行安全教育,加強青少年安全防范意識。
(七)大骨節病區科普宣傳
1、舉辦時間:2014年9月10日
2、活動地點:大骨節重病縣
篇2
關鍵詞 企業生態文化 主要內容 基本路徑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Enterprise Eco-cult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Horiz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NG Huanli, ZHENG Junlei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ight, based 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ntire socio-economic interests, social interest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of the enterprise, the basic content, and then based on this, proposed building a corporate culture ecology the basic elements, which provides a useful exploration for achieving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for enterprises as the main body.
Key words enterprise eco-cultural construction; main content; basic path
1 企業生態文化的內涵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美麗中國,要求我們必須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化立足于生態公正,從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生態有限性的瓶頸出發,是人類關于最優化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實現生態公正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文化積淀。是人類為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和意識的總和。企業生態文化是企業在實現企業利益的同時承擔社會責任,明確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應該擔負的環境責任,將生態理念融入到企業文化之中,使企業文化成為企業經營的指導思想,成為新型企業的標尺之一。
2 企業生態文化的主要內容
企業是實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主要的主體之一。企業作為社會的細胞必須發揮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建立以生態文化為核心的企業價值體系。
2.1 以企業生態倫理建設為核心
企業生態文化是一種立足于整體生態公正的新型企業文化,是對現代企業管理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是國家關于建設創新型國家、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戰略部署,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多位一體的企業生態文化。是企業價值觀、企業目標、企業戰略、經營哲學、精神追求、道德準則以及行為規范等內容的具體體現。
企業生態文化建設,要以企業生態倫理為核心,首先要將生態倫理建設的過程融入解決企業自身發展問題過程之中,注意生態文化建設的整體性,有機性,和諧性以及長久性,增強企業生態文化在企業自身運行中的生命力。其次要注重發揮企業生態文化的的功能,形成具有核心文化價值的文旅商一體化產業鏈,充分體現企業新的經營特色,用新的“生態倫理”取代舊的道德觀念,倡導一種簡樸、合理、健康、和諧、自然的符合“生態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經營特色。
最后,要以企業生態文化為核心,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加強企業社會生態責任感。企業要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兼顧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關系,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以實現價值最大化。
2.2 以準確定位企業的主體角色為基礎
企業應準確定位,加強自律,積極投身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在實現企業經濟利益的同時,兼顧社會、生態效益,牢固樹立新型的企業發展方式。促進企業——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首先,企業要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意識,轉變傳統角色,努力創建企業綜合性的盈利模式,將體現企業生態文化成果的產品,節能環??萍纪度氲狡髽I產品的銷售、使用環節,降低企業消耗。其次,要率先在企業中培養資源節約意識,將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優化配置,培養人人節約資源的企業文化,從企業文化和人們的思想意識里形成節約認識,養成節約習慣。最后,要樹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準確定位企業在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方面的主體作用,在實現企業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應該積極主動地承擔對環境、社會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將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作為評價企業績效、社會信度、企業倫理的重要尺度。
篇3
一、領導重視明確責任
鑒于局領導分工的調整和工作變動,我局隨即下發了關于調整局信息公開領導小組組成人員的通知,組長由分管辦公室工作的副局長擔任。黨組會專門聽取信息化工作情況匯報,及時研究解決遇到的問題,確保了工作不脫節。
5月初,黨組書記、局長同志召開信息化工作專題會議,研究我局信息系統安全管理工作。根據市信息發[2011]10號文件要求,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運行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成立了信息網絡安全領導小組,對局機關及下屬事業單位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管理工作進行了一次徹底清查。清查報告已于5月26日上報市信息辦。
二、組織學習宣傳《條例》
積極組織全體干部職工專門召開了宣傳會議,認真學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目的、意義和要求。通過召開專題學習會議,使全體干部職工掌握《條例》的主要內容和信息公開的相關常識,提高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對政府信息公開的主體和原則、范圍和內容、方式和程序,監督和保障等有明確的了解,增強對《條例》重要意義的認識和貫徹落實《條例》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三、對照要求狠抓落實
1、完善自動化辦公系統平臺建設。在市信息辦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今年我局自動化辦公系統平臺建設順利完成。10月27日下午,信息辦、三位同志來到我局,為全體機關干部做了題為“信息化建設基本要求和OA系統操作使用”的講座,為大家下部正確使用辦公自動化系統打下了堅實基礎。目前系統已投入使用。
2、編制完善了信息公開相關制度辦法。根據《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考核暫行辦法>等3項政府信息公開配套制度的通知》和《市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印發2011年市信息化建設績效考評細則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們組織人員,編制下發了《市科學技術局政府信息公開考核辦法》、《市科學技術局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社會評議暫行辦法》、《市科學技術局政府信息公開責任追究暫行辦法》、《市科學技術局行政復議工作程序暫行規定》、《市科學技術局依申請公開受理制度》和《市科學技術局政府信息公開保密審查制度》等8項保障制度。
篇4
【關鍵詞】威廉萊斯;生態危機;控制自然;生態文明
一、威廉?萊斯“控制自然”思想的時代背景
(一)資本主義世界生態危機日益嚴重。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自然界發揮了不可磨滅的巨大作用,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進入工業社會后,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們想要征服自然的決心更加強烈。此后人類開始大規模開發自然、利用自然。資本家更是在利益的推動下,無節制地開采自然資源,污染生態環境,最終造成了對環境的破壞,從而加劇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發,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增強了對自然的控制能力,不斷開發利用自然,造成本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為了獲取資源,謀取利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加大對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的掠奪,并把一些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從而加速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氣候變暖、土地荒漠化、酸雨等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類開始了自我反思。(二)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方式的弊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兩極格局出現,蘇聯成為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東歐各國開始紛紛效仿蘇聯的社會模式,但是卻忽視了蘇聯模式的弊端。蘇聯模式是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模式,把加快經濟的快速發展作為第一位,以高速的經濟增長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單一指標,實行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為了經濟的發展而不顧環境的好壞,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片面發展經濟,大肆開采自然資源,污染生態環境。而受技術水平的限制,并不能使生態危機得以解決,從而使蘇聯發生了一系列嚴重的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給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挑戰,人們逐漸開始關注生態問題,開始反思蘇聯模式的弊端。(三)全球性生態保護意識逐漸加強。20世紀60年代,生態危機在全球范圍內上演,隨著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人們開始將關注的焦點由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轉移到保護生態環境上來,生態問題成為人們共同關注的社會問題,人們迫切想要找到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1962年,雷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通過大量的事實向人們說明了世界萬物之間的密切聯系,指出在人類破壞環境的同時,我們人類也會受到自然的威脅。因此,呼吁人們要愛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西方發達國家舉行了一系列的環境保護運動,號召人們保護環境,此后,世界各國的人們紛紛加入其中,生態保護運動由此拉開序幕。
二、威廉?萊斯“控制自然”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生態危機的根源是“控制自然”。萊斯從意識形態批判的角度出發,將控制自然理解為一種觀念,并且指出控制自然的觀念是最終導致生態危機的根源。萊斯在研究生態問題時,認為當前社會存在兩種對于生態問題的錯誤認識,一種是受工業技術革新和市場機制的影響,把生態問題看成一種經濟問題,將生態環境看作一種商品,人們可以任意對其進行購買。萊斯認為,這種觀念最終會導致人們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而人類將承擔由于生態環境惡化而帶來的嚴重后果。第二種不正確的觀念是認為科學技術是生態危機的根源。萊斯指出,很多人認為當前的生態危機是由科學技術的出現所導致的,這種觀念只看到了科學技術對人類造成的負面影響,卻沒有看到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發展進步所起到的巨大的推動作用。真正造成生態危機根源不是單純的科學技術的出現,而是根植于人類心中的追求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科學技術只是人類用于自然和社會的工具。萊斯指出,隨著控制自然觀念的發展,這一觀念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意識,而資本主義社會是這一社會意識存在的第一種社會制度,在資本主義社會,統治階級通過控制自然觀念達到對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中人的控制,最終導致人們因社會控制而扭曲,人們喪失了自由,淪為了奴隸[1]。(二)控制自然的實質是控制人。在深入探索與分析之后,萊斯指出,控制自然與控制人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并指出控制自然的實質就在于對人的控制。萊斯認為,科學技術是將人與自然聯結起來的中介和紐帶,人類通過科學技術對自然進行改造。在對自然進行改造的過程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控制自然的能力在不斷加強,同時對人的掌控力也在加強。他指出,科技不僅是一種控制自然的工具,更是一種控制人的工具,在我們使用科技控制自然,想要獲得更大的利益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已經被科技所掌控。在利益的驅動下,我們不得不改變我們的行為康月/威廉?萊斯“控制自然”思想探究方式,科技在帶給我們更多利益的同時也使我們處于它的控制之下。此外,萊斯認為,控制自然的過程實際上是由個人或社會集團完全支配現有資源,并且排斥其他個人和社會集團利益的過程,控制自然資源成為人與人之間斗爭的關鍵所在,控制自然的背后實際上隱藏著人與人的關系。我們所說的實現人對自然的征服與控制,實際上只是單個人或社會集團為了自身利益來控制自然,他們占有著絕大部分的自然資源,并通過占有的社會資源實現對另一部分人的操縱和控制,因此,控制自然的實質是實現對人的控制[2]。(三)科學技術已成為控制人的工具。萊斯指出,控制自然的實質在于控制人,科學技術作為控制自然的工具現已成為統治人的工具。首先,萊斯指出,科學技術不是生態危機的根源,人們想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欲望才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源,科學技術只是人們用以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種工具而已,科學技術本身并不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源。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們的生產效率提高,更好地滿足了人類自身的需求,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這也讓人們錯誤地認為科學技術就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源。萊斯認為,將科學技術看成生態危機的根源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生態危機是在控制自然觀念下不合理使用科學技術所造成的后果,只有正確地認識科學技術,合理使用科學技術才能真正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問題。隨后,萊斯指出,科學技術不僅是控制自然的手段更是控制人的手段,人們通過科學技術的手段實現對自然的控制,進而實現對人的控制。為了滿足自身的物質需求,人們利用科技控制自然,獲取自然資源,并對自然資源進行分配,從而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影響,也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斷加強,同時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所受到的剝削和壓迫也在不斷加重。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人們非理性地運用科學技術,以實現控制自然進而實現對人的控制的社會目標,最終導致科學技術的合理性的毀滅[3]。(四)以倫理和道德的進步來解決自然危機。探索解決自然危機的出路是萊斯控制自然思想的重要內容,萊斯把解決自然危機的出路歸結于倫理和道德的進步,提出了解放自然的觀念,并指出解放自然實質上就是人性的解放。萊斯認為,正是由于人類對于自然的大量掠奪和非理性對待,最終才導致生態危機的出現,這是人的倫理道德的缺失所導致的,是人非理性對待自然的必然結果。他指出:“控制自然的任務應當理解為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壞性置于控制之下,這種努力的成功將是自然的解放——即人性的解放:人類在和平中自由享受它的豐富智慧的成果?!盵1]萊斯強調,要想解放自然就要重新解釋控制自然的觀念,他指出,控制自然的主旨不在于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在于倫理道德的進步。他認為倫理道德的進步是科技進步的基礎,因此,要停止把科學技術的進步作為控制自然的主導力量。此外,萊斯認為,要獲得自然的解放必須對社會制度進行改造。要建立起一種人們廣泛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并且鼓勵人們具有批判能力的新型社會制度,使得控制自然不再被看作是少數人的工作,而是社會公民普遍地樹立起了環境保護的責任心,合理地使用科學技術,從而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4]。
三、威廉?萊斯“控制自然”思想對我國當今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一)樹立全民生態環保意識。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但隨之而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生態環境保護刻不容緩。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究其原因是由于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缺失所導致的,公民生態環保意識的缺失是當前產生生態問題的思想根源。因此,只有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提升全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才能走出生態危機的困境。首先,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生態觀,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平衡,努力建成生態環境良好,人們生活幸福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次,要重視生態保護意識教育,培養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這就要求在全社會范圍內開展多樣化的環境保護教育活動,宣傳環境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增強人們的生態保護責任感,使得人人都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踐行者,實現生態保護的全民化。(二)加強科學技術的合理應用。萊斯主張,科學技術不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源,科學技術只是人們用以改造自然的手段和工具而已??茖W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當人們正確的使用科學技術時,它能夠提高人們的生產效率,促進社會的向前發展,但如果人們將科學技術不合理地應用于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時,就會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從而招致自然的報復。因此,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科技觀,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優勢作用,促進社會的進步。首先,我們要合理使用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構建良好的生態保護機制,及時解決在運用科技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保證生態環境免遭破壞,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其次,我們要加快科技創新,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解決生態危機問題中的關鍵作用。一方面,我們要提高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為科技創新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保障。另一方面,我們要改革科技創新相關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科技創新相關政策措施,建立科技創新鼓勵機制,不斷提高科研水平,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促進我國科研事業的快速發展。(三)加快生態保護制度建設。當前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生態保護迫在眉睫,因此,國家要加快生態保護相關制度建設,推動國家生態建設發展。首先,國家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制定有關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通過法律的手段約束人們的行為,在環境治理過程中,對于社會上出現的嚴重破壞環境、浪費自然資源等行為絕不姑息,嚴厲懲治;同時,面對在環境保護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國家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切實解決環境問題,促進生態平衡發展。此外,國家還要加強相關執法監督體系建設,建立政府、公眾、媒體等多渠道的監督體系,同時,還要強化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使其切實履行好環境保護的相關職責,積極投身于生態保護的建設之中。最后,我們要積極開展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合作,學習其他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先進理念和舉措,積極應對環境問題,提高生態保護水平。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的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它的完成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環境保護貢獻一分力量,共同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參考文獻】
[1]威廉?萊斯,著.岳長齡、李建華,譯.自然的控制[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2]王雨辰.論生態學的生態價值觀[J].北京大學學報,2009(09).
[3]徐水華.論威廉?萊斯的控制自然思想及其理論困境[J].前沿,2009(10).
篇5
【關鍵詞】科技風險;倫理教育;科技道德
【Abstract】On the eth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raised new risks, through the system of ethics education has created for others and the community to bear responsibility. Activation function of ethics educ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natural world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d throughout the world view of ethical responsibi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ision and Moral Education vision urgent docking, ethics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deal with the risks brought about by modern technology, ethical dilemmas, but also a timely adjustments to meet the educational dimens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Technology Risk;Ethics Educ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新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科學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并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茖W技術給人類帶來巨大財富與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科技知識本身的不確定性所導致的風險;科技開發活動中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科技成果運用的不確定性所導致的風險”[1],由此出現了種種反科技思潮。倫理學向來是倫理教育實施的理論基礎和前提,倫理學領域發生了重大轉向,倫理教育也要實現整體的轉型。倫理教育需要到科技倫理那里挖掘資源,并以積極的姿態去主動攝取。今天,有必要加強科技倫理的研究與教育,樹立科學的倫理教育觀??萍硷L險語境下的倫理教育是有別于科學知識的教育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應突出地運用倫理感化和道德輿論的手段,使人們學會關心,懂得尊重,對人、自然、社會充滿正義感和責任感,做到追求真理和實現價值的統一。
1 科技風險語境下的倫理教育目標是形成正確的科技觀
科技倫理要求形成學生正確的科技觀。當代社會,科技的迅速發展及其影響的日益深刻,科學技術的負效應,科技與社會的矛盾日益突出。科學倫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認識科學的倫理本質,并以懷疑、批判、理性和實證的精神去探索未知的客觀世界,揭示客觀規律,以達到對人、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要使學生對科學技術有正確的理解。
由于人們的宗教信仰以及看問題角度的不同,對倫理與科技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的看法和認識也不同,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即:人類社會的有序運作有賴于倫理,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但必須明確:科技不是一切。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對科技進行全面、理性地判斷已成為時代的要求。
在科技發展背景下,學生既需要辯證的思維方法,而且也需要正確的科技觀的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技觀,也是他們學習科學知識的基礎與前提。學生作為科學技術各學科領域的未來的潛在人才,應該具有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學的雙重素質,需要建立合理的科學與人文的知識結構,而這些素質的形成與知識的獲得需要正確的科技觀的支配?!皩W校德育的影響納入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之中,強調社會氛圍的凈化,注重社會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建設,給學校德育以更多的發展空間?!盵2]現代科技觀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文化影響、支配著學生,科技觀教育要與高速發展的科技結合,科技觀的培育要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作為社會未來建設者與接班人,學生必須樹立起人與自然協調的新科技觀,把分離出的科技重新放回到整體中,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一方面,將科技觀教育的內容補充到相應的課程內容中;另一方面,在專業教學中體現科技觀的教育目標,引導學生從倫理的視角看待不同的科技活動。
2 科技風險語境下的倫理教育的重點是科技道德教育
科技道德源于對世界的科技認知,體現了一種價值的觀念,表現為科技界應該共同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格守的行為規范,它的主要內容包括人生觀、價值觀、自然觀、社會觀及科技觀。道德規范是從實踐中產生的,逐漸形成同行認可的和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科技道德規范已成為社會倫理的重要內容。
科技道德具有調節功能、教育功能、認識功能等多重功能。調節功能表明倫理結構不僅調節科技工作者個人的道德活動和倫理關系,也調節著科學共同體內各成員間的倫理關系和道德活動,使科技工作者逐漸達到道德的完善。教育功能說明科技工作者不但從自己的前輩那兒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而且學會如何做一名真正的科技工作者。認識功能表征道德的認識功能并不是指對具體科學知識的認識,而是指在價值中反映出來的或者能闡明道理選擇條件的那種知識。
在當今的大科技時代,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個人品格、倫理意識結構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科技活動的特點和科技的本質決定了在科技社會中,不可能是法本位,它只能是倫理本位,而且這種倫理本位可能要一直延續下去。與此同時“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承擔著發展學生身心素質的責任”[3],因為大學生是未來的科技工作者,他們具有的科技道德才是未來科學技術事業得以發展的保證。學生只有具有科技道德,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造福人類的寬廣胸懷,也才有人格的升華。
3 科技風險語境下的倫理教育要及時應對科技發展的倫理問題
篇6
關鍵詞:中西傳統科技觀;差異;比較
Abstract:Traditional idea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 ries are closely related despite the obvious distinctions considering the perspe ctives of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of the traditional Sino-Western idea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cussing part icularly the disputes as to wheth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turb harmony betwe en man and nature or they mean knowing and conquering the nature, whether they a re rational knowledge or irrational knowledge, and whether they are non-systemat ic, theorized, and independent body of discipline or they are systematic, theori zed, and independent body of discipline.
Key words: the traditional Sino-Western ideas of science and tec hnology; distinction; comparison
科技觀即科學技術觀,是科學觀與技術觀的統稱,它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總體看法和基本態 度。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理論,對科技的看法和態度常常有很大差異。
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活動總會受到科技觀的影響??萍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社 會作用。這種作用的方向、強度、方式等不僅取決于科技本身的發展狀況水平,而且還取決 于 社會歷史的發展現狀和條件。由于科技觀的差異,所以它引導的效果也就不一樣,正確的科 技觀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地揭示世界的奧秘,揭示真理和追求真理,進而達到認識和改造世界 的目的;相反,錯誤的科技觀則會引導人們走向錯誤的認識,離真理越來越遠,達不到改造 世界的目的。
中西方傳統科學技術觀從本體論上講,主要是探討中西方在科學技術研究中關于主客體 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別。其主要特點是中國注重從主體到主客體的統一,形成整體自然科 學觀;西方則注重從客體到主客體的統一,形成分解自然科學觀。從認識論上講,主要是探 討中西方在科學技術研究中關于實踐和理論的關系問題。從方法論上講,主要是探討中西 方在科學技術研究中關于致思途徑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本文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來進行比較研 究:
一、科技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科技是“認識和征服自然”觀念的對立
中國傳統科技觀認為科技在本質上是干擾“天人合一”的東西,主張“見素抱樸,絕圣 棄智”;西方科技觀則認為科技在本質上是“認識和征服自然,張揚個性”的東西,主張“ 知識就是力量”。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特征。中國傳統文化 主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天地萬物和睦相處。而西方則強調以人為中心,崇尚對自然的 征服與駕馭。
中國傳統的有機整體自然觀、整體自然科學觀和人倫中心相結合,在認為人與自然是渾 然一體的基礎上力圖使自然界人格化,提出諸如天人感應、天人同理等觀點。中國的“天人 合一”,實際上更多強調的是人與人的和諧,而非真正重視自然的天。認為自然界的各種現象 同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是一個有機整體,要求人們在認識自然時不能離開社會的現實,因而 人們很難把自然界作為科學研究的獨立的客觀對象,也很難從客觀的角度來把握自然現象而 形成科學理論體系。在歷史上中國人由于所處的生存環境相對較優越,使他們無需與自然作 太艱苦的抗爭即可獲得自足的生活,因此他們企望與自然保持一種親和的關系,并把主要的 精力放在人文社會的建立與研究上。中國人崇尚的“智”主要指人生智慧——“是非之心, 智也”(《孟子告子上》)〔1〕。加上以倫理及政治哲學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很早 便取得了文化上的獨尊地位,這就不可避免地抑制了以認識自然規律、創造物質財富為宗旨 的科學技術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
在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社會經濟的主體。這 種落后的生產方式,狹隘保守的思維方式也成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桎梏。以農業為社 會經濟之根本的農本思想從維護封建經濟的目的出發,重農抑商或曰崇本抑末,不但壓 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嚴重阻礙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且還在其思想文化上的因循守舊,不思 變革,極大地扼殺了中華民族的巨大創造力,阻斷了我們領先走向近代社會的可能。
歷史上,中國是一個儒教國家,倫理型文化色彩濃厚。儒家的義利觀、道器觀、宇宙觀等 根深蒂固的觀念約束著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中國古代有著重“道” 輕“ 器”的傳統。在封建社會,就整個學術理論而言,是重視人文科學而輕視自然科學,輕視對具 體器物、技能的研究。即便對具體事物進行研究,也只是在能夠從中發掘出總體精神時才具 有意義。因此,古代賢哲對于自然界的大量的敏銳觀察和新見解,結果總是無一例外地導向對 人心的啟迪,歸結到啟示人們某種社會人生的哲理,否則便被視之為“玩物喪志”。這種崇尚 政治人倫之“道”,而輕視具體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藝之“器”的偏執,只會將讀書人隔絕在自 然科學技術的門外。倫理型文 化的另一特征是重自省、輕外求。在探求客觀事物本質和內在聯系時,這種自省法表現為內 心世界的自我體悟、猜測和臆想,極力排斥對事物進行剖析,把探察弄清其內部的結構、機理 的向外探求,看做是“奇技”而加以禁止。如《禮記王制》稱:“凡執技以事上者”,“不 與士齒”,“作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者,殺”〔2〕,強調自省內求,在很大 程度上堵塞了人們向外探求自然奧秘的道路。
總之,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小農經濟文化,對自然不需要一定得深入揭示其本質和規律, 通過自給自足的生產基本上就能滿足需要,因而不太重視對大自然奧秘的深入探索。學者們 在沒有弄清自然的本質,也沒有對科技本質形成正確認識的情況下,只是憑著感覺經驗,主觀 上認為探索和改造自然,會破壞自然,破壞 “天人合一”。由于科技是不斷地探索和揭示自 然本質、規律,并改造自然的,從而必然不斷地改變自然的原貌、改變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因 而使學者們認為發展科學技術會導致人與自然的日益對立以及矛盾的尖銳化,破壞人與自然 、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和諧關系,因而科技在本質上實際是干擾“天人合一”的東 西。因此要加以限制和擯棄,乃至做到“見素抱樸,絕圣棄智”?!?〕
西方的學術起源于古希臘。在古希臘時期,地中海沿岸諸城邦古國,由于其地理環境 和客觀條件,決定它的經濟朝著航海、貿易、商業和加工業為主要內容的方向發展,由于航 海和商業的發展,可以把外國的資源運回本國進行加工,引進國外的科學技術,促進其發展 。這一切,增加了人們的冒險心理和進取精神,培養了人們重視自然,追求科學知識,崇尚 理性的風氣,認為科技能使人認識改造并戰勝自然,使其商業文化獲得大發展,這為古希臘 以來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經濟基礎和思想條件。
要確保航海和商業貿易的順利進行,就必須注重對大自然的探索,不斷揭示自然界 的奧秘,注重對自然細節的了解和認識,從而獲得改造自然的成功。 海洋的驚濤駭浪帶來的 生存憂患,使古代希臘人產生了人與自然對立的觀念。 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征服和駕馭自然的雄心。而要駕馭自然的先決條件便是認 識和掌握自然的規律,知識就是力量,因而“愛智”成了希臘人乃至整個西方民族的共同價 值取向。古希臘的學者們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就拋棄了神話,更不相信天神的喜怒哀樂能 操縱人和世界。他們認為自然界是有秩序的,并始終按一定的方式運行,并相信人的智慧, 人不僅可以探索自然界的規律秩序,甚至還能預知它將會出現的事態。古希臘人尤其偏愛能 幫助 人認識利用自然的知識。這顯然是因為探求和發現自然之奧秘乃是戰勝自然、實現人的自由 意志的最有效的手段。幾乎所有古希臘學者都接觸到或掌握了當時自然科學前沿的知識、理 論,并 且較為得心應手地用自然科學事例論證自己的哲學思想,自然科學往往是他們學說的一塊重 要基石。西方的哲學家歷來都觀注自然科學的各個方面和物質運動的各種形態。如此形成了 科技在本質上是“認識和征服自然,張揚個性”的東西的西方科技觀,它主張“知識就是力 量”。而且西方人道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便是肯定人為萬物的尺度,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 長,從而鼓勵人對自然的征服與駕馭,這就為西方以認識和利用自然為宗旨的科學體系的建 立提供了原動力。但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啟蒙心態在20世紀受到了質疑和挑戰,因為它的后 果是被破壞的自然秩序對人無情的報復。
二、“非理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對立
中國傳統科技觀認為科技是非理性知識,而西方科技觀認為科技是理性知識。
中國古代在認識上注重直覺體知的方法以及知識成果的獲得大都不是通過思辨的或理性的論 證方式得到,使其產生了科技是非理性知識的思想??萍际翘剿鳌⒔沂咀匀槐举|和規律、 并改造自然的,不斷改變著自然的原貌、人與自然的關系, 這會導致人與自然的對立和矛盾 的尖銳化。中國古代學者在把自然界人格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支配下,自然容易把科技 視 為非理性的產物了。既然科技被認為是非理性的,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自然就會遭到排 斥 和蔑視。中國的歷史上,在很多志于正道的學者眼里,科技是非理性知識,所以, 儒、道 、名、法、陰陽諸家均視科學技術為末道或不屑為之,或持明確的排斥態度。 在這一觀念的影響和價值導向下,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寧可走科舉仕進之 途或沉溺于經學義理的研習考據之中,也不屑于棄儒從技,絕少有一流的人才去研究科學 理論,致使科技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越來越無足輕重。
古希臘時期,人們把研究自然界看作是高于一切的事情。人們崇敬自然界,把對自然 現象的解釋看作是智慧的表現,研究自然界是獲得智慧的途徑。學者們普遍認為自然界中蘊 藏著真理,赫拉克利特說過:“智慧就在于說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聽自然的話”〔4〕 (P25)。古希臘 的學者大都專心研究自然界,以獲取智慧。他們為研究自然,不惜犧牲自己的榮譽、地位和 財物。學者們把掌握科學真理看作高于一切的勝利。他們醉心于研究自然,非常注意和關心 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和過程。古希臘學者并不滿足于解釋自然現象,而是在這一基礎上做更高 的概括抽象,形成了自然哲學,并以這些理論為基礎,結合社會事物,以說明整個世界,就 形成了既能解釋自然又能解釋社會的哲學理論。古希臘的哲學體系乃至整個學術體系最先是 建立在研究自然的基礎上的,它的發展同自然的研究密切聯系在一起。這一傳統一直被保 留并在文藝復興后被不斷發揚光大。西方的學者基本上都是熟悉甚至精通當時自然科學知識 的,他們的學術同自然科學都有著某種聯系。這種傳統對西方科學技術乃至社會科學的發展 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西方的學術起源于對自然的研究,學術的發展與自然科學有密切聯系 ,眾多的學者包括社會科學者都比較自覺地關心自然,研究自然,甚至宗教神靈學說都研究 、利用自然界物質運動的某些材料為自己服務。因此,西方傳統上是把科技看成能夠幫助人 們實現對自然和真理把握的理性知識。由于科技是理性知識,西方的科學家們都十分注重科 學精神,特別是科學的理性精神。
三、非系統化、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與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的區別
中國傳統科技觀認為科技是不需要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理論體系,而西方科技觀則認 為科技應當是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理論體系。
首先,中國的學術起源于先周的巫史之學。從現代科學分類角度看,巫、史之學基本上 是社會科學方面的內容。到春秋時期,社會發生極大變動,逐步形成了春秋戰國時諸子的學 術思想。其內容主要是關于安幫定國之策,整個學術都是以探索社會政治之術為目的,其學 術起源及其發展與自然科學都比較疏遠,主要是社會科學方面的內容,并有明顯為社會政治 服務的色彩。諸子百家中,墨家是最重視自然科學的學派。《墨子》一書中有這一派對 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的許多研究成果,代表了當時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但其自然科學的內 容也只是墨家學術體系中次要部分,其學術體系的重心、目標主要在社會政治方面。令人遺 憾的是,自漢以后,儒家定為一尊,道家成為其輔,儒道互為表里,形成中國古代科技文化 的主流。墨家所開創的科學精神和獨到的科技理念,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未能在傳統科 技文化中占有應有的地位。自此以后,在學術領域中自然科學的成份就更少了。中國古代幾 乎沒有像樣的科學技術研究團體。科學家大都是分散、孤單地進行研究,沒有形成一支持續 不斷,以自然界作為對象的研究力量。中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均以“內圣外王”、經世致用 為宗旨,推崇實踐理性,貶損以科技為主要內容的工具理性,使得科技理論思維的翅膀被 綁上了沉重的經世致用的鉛墜,難以建立起科學理論體系。
其次,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表現為很強的實用性。這就決定了中國技 術思想特別發達,并形成了工匠傳統。許多能工巧匠盡管在技藝上有很高的造詣,擁有豐富 經驗技能,但由于知識有限,卻無力把經驗上升到理論體系層面,形成科學理論。他們的 技藝一方面無法得到總結提高,另一方面也無法通過文字記載傳諸后世,只能靠面授、口傳 ,這往往會造成人死藝絕的失傳現象。而絕大多數正統的學者由于沒有實踐經驗,也難以完 成這一重任,加之對科技有偏見和誤解,也就不重視科學理論體系的構建。中國流傳下來大 量的科技著作,大多是對某一時代科技狀況的直接記載、現象的描述和經驗總結,卻很少有 理論方面的研究總結。中國科技具有的理論技術化傾向雖暫時有利于技術工藝的發展,但不 利于理論體系 的構成,譬如中國天文學的觀察資料非常豐富,但它長期附屬于歷法,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天 文學理論體系。
再次,從科技理論建構角度看,中國傳統科技觀未能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其原因有二:第一 ,中國人在整體自然科技觀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 具有無限涵容性的理論體系。這使自然科學始終包含在思辨哲學和其它文化形態中,限制了 它走上獨立研究的道路,不利于它形成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理論體系。 這阻礙了科學認識論的發展,使中國的科學技術大都停留在直 觀觀察、經驗推斷和主觀臆測的水平上,沒有超出經驗的層次,沒有升華到系統的理論體系 ,沒有對規律性現象進行分析、研究,沒有用理論形式將其概括和總結,不能完成理論上的 抽象和概括。
第二,科學作為知識體系,還必須從大量事實材料中抽象和概括出關于事物的本質聯系 ,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建立起科學的知識體系.這個過程通常是由兩個步驟 來實現的:第一步是抽象的理性認識,側重于對事物作分析研究,起主導作用的思維形式是 形式邏輯;笫二步是具體的理性認識,側重于對第一步所獲得的思維材料作綜合的研究,起 主導作用的思維形式是辯證邏輯。這個過程是離不開邏輯的。中國古代的思辨性思維是比較 發達的,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學派林立,百家爭鳴,其中尤其是以自然本身來解釋自然現象 ,較之神學自然觀有很大的進步。如以“氣”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構成,以陰陽來解釋萬物的 變化發展,具有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因素,但是這種自然觀是排斥對客觀事物作具體分析 研究的。加上中國傳統科學強調應用,把有關名詞,概念等邏輯方面的議論斥之為“詭辯” ,予以唾棄。先秦時期名家學派的惠施、公孫龍和后期墨家談辯派,就以其研究不合對時宜 ,為當時的社會所不容。而名家和后期墨家談辯派所研究的問題在科學思想史上其實是非常 重要的。中國的名家與墨家談辯派的湮滅,是中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損失,致使中國在科 學方法論上一直未有大的突破。因而中國傳統科學總體上還停留在經驗形態上,缺乏嚴密的 理論體系,這不利于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人文傳統長期以來形成了只是努力發展各種與人倫社會有關的思想學說,而不關心 對客觀自然的認識、探索,不熱心邏輯認識體系和自然科學體系的建立。長此以往,也就形 成了科技是不需要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理論體系的誤解。
古希臘人在機械分解的自然科技觀思想指導下,自然科學很早就逐漸形成自己相對獨 立的研究主體、對象 、手段和成果。并從其它社會實踐中分化出來,組建成共同體。這一 點和中國人始終把科學事業涵容在其他社會實踐中是不同的。古希臘學者研究自然“都應起 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他們先是驚異于種種迷惑的的現象,逐漸積累一點一滴的解釋,對一 些較大的問題,例如日、月與星的運行以及宇宙之創生,作出說明?!薄?〕(P5)這 就形成了最早的學術,最早的科學理論。
古希臘科學的發展最初得益于古埃及、巴比倫和印度文明所創造的科學。但是古希臘 的科學家們將這些源于實用的天文、數學、醫學知識加以理論的升華和系統總結,建立了分 類明確的科學學科體系,為后來西方科學的長足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如,被稱為西方科 學之父的亞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4世紀便寫下了多卷本的《物理學》、《天體學》、《動物 史》以及氣象學、礦物學方面的著作,而他關于邏輯學、形而上學的理論對于西方理性思維 方式與科學思辨精神的形成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古代西方也有很高超的技術,但總的來說,科學理論的創立更為突出。其著名的哲學家 、科學家,如德莫克利特、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歐幾里德、阿基米德等等科學巨人,他 們都是學者型的,古希臘思想家普遍具有在哲學思辨中追求嚴密的演繹化系統的傾向。從泰 勒斯到蘇格拉底、柏拉圖,幾乎所有哲學家都曾不倦地探索邏輯的推理規律問題,亞里士多 德建立了一個嚴密的形式邏輯體系,接著歐幾里得又建立了數學史上第一個公理化系統的歐 氏幾何體系,為近代科學理論體系的創立打下堅實的基礎。到16世紀以后,又逐步建立起受 控實驗和開放性技術體系,從而形成了近代科學技術結構。這種結構具有科學理論、科學實 驗和技術三者之間的互相推動的循環加速機制,促進了科學技術革命??茖W技術的發展強調 理智的作用,重視知識的完善,科學家同時又是哲學家,這是西方的一大特色。這就決定了 西方科學思想特別發達,并且形成了智者傳統,他們善于構造科學理論體系,其影響直至今日。
〔參考文獻〕
〔1〕王亞麗.孟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蘇南注評.道德經[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篇7
關鍵詞:民生科技;有效利用;解決問題
一、關于民生的問題
(一)民生問的內容
民生,簡單講就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事物或方面,例如人們的衣、食、住、行,是對于民生而言最基礎的要求。民生是一切問題的開始,也是一切問題解決的源動力。民生問題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問題,所以,想要發展社會,就必須要解決民生。民生問題的內涵和形式在不同的領域表現出的內容以及重點關注也是不相同的,但是始終不變的是,民生問題致力于解決人民生活,致力于大眾,所以百姓永遠是第一位的。國家政府利用科技,以科學技術作為發展依托,利用科學為百姓謀福利,對于百姓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加以切實關注,努力利用科學技術為百姓解決問題,保證百姓生活、生產的順利,這是保證國家發展長治久安的首要。
(二)民生科技的主要內容
民生科技是在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與變遷中,利用科學技術專門進行民生問題的解決的一種科學方式。是社會發展,科學進步,進而產生的科學產物。民生科技從本質上體現了以人為本這一原則,民生科技的發展有利于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民生科技在現代社會中所占有的位置是不可小覷的,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民生科技是發展的主要力量,民生科技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我國科學領域的發展程度。
二、民生科技解決民生問題
(一)堅持將人民群眾擺在第一位
民生科技是我國民生問題解決的根源,想要解決民生問題,就要發展民生科技。在今后幾年的科學研究中,科研人員應該講民生科學擺在第一位,將發展目光頭像大眾,將人民的利益擺在發展的前斷。民生科技的發展不能只依賴于本國的發展,應該講目光投向海外,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以及優秀的人才進行本國技術的研究與指導。讓民生科技得到國家的重視。政府應該加大資金投入與建設,創建民生科技的服務平臺,加大發展民生科技力度,讓民生科技的發展成果在百姓中得以推廣應用。
(二)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
1、堅持新型工業化道路
想要實現工業化目標,就要采取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實現工業化道路的捷徑,也是必經其之路。其一,想要促進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就要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其二,應該改變經濟的增長方式,由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變。加強科學管理,降低投資成本,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其三,對于生態環境問題應該提起足夠高的重視,在源頭上解決污染問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做到綠色發展,保護環境,不要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
2、大力發展高科技技術產業
高科技技術產業,在我國經濟中是一種新型的科技技術,在我國的技術研究領域中,新型高科技技術產業在我國掀起了一股新的革命浪潮,為我國發展高科技技術革命帶來了新的思靠方式。高新技術在勞動生產率、資源消耗以及降低資源浪費率方面都起到了好的促進作用。
3、培育第三產業發展
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經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中國從第二產業工業產業向第三產業發展。針對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們應該采取現代化的經營方式。轉變人們的消費觀念,引導消費觀念的轉變,創造需求消費引導。同時,傳統服務業的發展應該遵循現代化腳步,在技術方面應該實行的改造和提升,爭取將全體服務業實現現代化。
(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就目前國際形式看來,在技術創新和升級的國際大環境下,我國的自主技術創新能力還有待提高,不同國家依靠科學技術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可以相互借鑒的,這就要求我們開放思想,與時俱進,對于國外先進思想要采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根據我國自身國情加以改進,為我所用。想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方式與模式。提高自身的自我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新是我國經濟增速的必經之路,成為一個時展的顯著特征,不管是政策或者文化的軟實力創新還是科研設施或者網絡信息等硬環境的創新,在我國的發展中創新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加大對于民生科技的研發力度
1、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發展??蒲泄ぷ饕o緊圍繞民生問題來發展,力求解決人們最關心,與人們最相關,最現實的問題??萍几淖兠裆?,科技推動民生,科技提高民生,改善民生,使科學技術服務于人民,服務于民生大計。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
2、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科學的正確判斷國家的發展方向與形式,將國家發展所需要的科技工作擺在研究的首位,國家需要,社會需要,惠及大眾的科技一定要投入研究力量,作為研究重點發展。與此同時,要切實關注民生事業的長久發展,要做到著眼于長遠、立足于當前、遵循于民生、服務于群眾的原則,大力加強科技研究,推動成果轉化,提高民生,解決與民生切實相關的問題。
三、民生科技對于民生的意義
(一)民生科技是我國科學技術領域的一份新生代力量,直接利用科學技術解決我國民生問題,在民生科技發展中,民生科技發展的程度從很大一方面反映出我國對于民生問題的解決力度。所以民生科技的發展程度與民生問題的解決息息相關,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
(二)民生科技是民生問題組直接的相關科學技術。民生科技是民生科學與相關技術相互融合的產物,在學術領域上有自己的研究和突破。在民生科技領域里,發展科學技術病史最主要的目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科學解決民生問題,出現什么樣的問題,就要發展什么樣的技術,宗旨是造福于人類。
篇8
本文主要講述了工程測量的重要性,測繪工程測量技術的發展以及全新測量技術的應用。
關鍵詞:
測繪工程;發展;應用
正文:
1.工程測量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測繪市場體制日趨完善,測繪工程的規模越來越大,在進行設計階段,測量技術能夠為設計和規劃工作提供十分重要的各種比例地形圖和地形資料,并且還能夠提供地質勘測以及水文測量等諸多十分重要的數據。工程在施工階段的時候,必須要將測量之后的設計規劃轉變為實際建設的依據,結合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建立完整的施工網,并且嚴格的按照施工圖紙進行實物的轉化。所以,測繪工程會貫穿整個工程項目的實施階段,所以,在進行測繪工程的時候必須要將相應的工程項目進行定位,確認其實際位置,然后確認準確的標識,是否存在著設計后新增的建筑物或者其他,從根本上保障機械設備的使用。基礎設施完成之后必須要做好竣工線的投測工作,做好整個設備平整度的跟蹤測量工作,才能夠保障設備工藝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工程進入投入運營管理階段的時候,工程測量顯得尤為重要,必須要通過測量工程建筑物的實際運行狀況,對不正常的現象進行分析和綜合考慮,積極的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夠有效的避免事故的發生,從根本上能夠提高工程質量和效率。
2.測繪工程測量技術的發展分析
工程測量本身作為測繪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測繪測量技術遠遠不能滿足新時展的需求,并且僅僅局限于建筑以及水利等領域,其主要內容包括了測圖和放樣等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工程測量技術逐漸的進行了創新,打破了傳統測量工程所存在的局限性,所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比如能夠對測量結果進行快速分析和對物態發展變化進行初步的預報等內容?,F代工程測量技術的發展主要就是指測量技術數字化發展,逐漸的實現了工程測量內外業一體化以及數據獲取和處理的自動化、智能化發展。隨著新時代的來臨,測繪工程涌現出諸多十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儀器設備,并且逐漸的發展為工程測量的主要技術手段和工具。比如電子經緯儀、全站儀以及精密測距儀等諸多先進的工程測量儀器設備,進而為現代工程測量技術的數字化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基礎,改變了傳統測量技術中工程控制網布置、地形測量以及施工測量等諸多十分復雜的作業方法,所以,在進行測繪工程測量應用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其數字化技術的發展。
3.測量新技術的應用分析
3.1數字化測圖技術
目前,測繪工程主要應用了數字測圖,其主要就是對城市進行大比例尺地形圖、帶狀地形圖、地籍圖以及交通網絡圖等諸多圖件,數字化測圖技術的本質就是一種全解析和機助成圖的方法,與傳統的測圖技術相比具有諸多優點,其本身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是當今時代地形測繪發展的技術前沿。數字地形圖能夠直接體現出高精度的外業測量,其能夠直接體現出儀器發展更新以及精度提高等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隨著數字化測繪技術的快速發展,目前比較常見的先進性技術包括了GIS技術以及GPS技術等先進的繪圖技術,現代工程測量逐漸的朝著數字化測量工程發展,通過數字化測量技術的發展不僅能夠從根本上提高測量企業的競爭力,還能夠保障其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
3.2MAPCAD軟件
MAPCAD軟件作為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的主要成果之一,其主要具有圖像清晰、編輯方便以及易于轉換等諸多特點,并且通過人員的熟練程度能夠提高其精度,必須要不斷的加強操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要求工作人員必須要嚴格的按照相關規定和標準進行作業,從根本上保障圖件的精確性和質量。工程在進行測量實踐的時候,必須要做好地形圖外業測點以及數字化圖縮放相結合等技術方式,才能夠從根本上滿足新時代工程發展的需求,并且還能夠起到節省成本的目的,最終能夠設計出數字地形圖不僅簡單易用,還能夠從根本上保障其精準性和美觀。
3.3GPS地籍控制網點的精度和密度
地籍測量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了對全地區的控制測量,是測繪數據和圖件的基礎組成部分,必須要結合測區范圍的先后次序進行測繪,網店的密度主要可以分為加密網以及基本網兩種類型,通過控制網店的密度和精度為界址點提供服務。必須要結合實際需求對各級網進行可靠的布設,保障其布設的密度,結合需求的變化做好相應的調整工作。如果城鎮地區的界址點密度比較大,必須要通過GPS網進行加密一級的圖根導線,從根本上保障測定的界址點,進而滿足測繪工作的要求。
3.4工程測繪數字化分析
現代測繪技術的快速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測量儀器設備逐漸的朝著數字化和電子化方向發展,逐漸的超越了傳統的測繪方法。數字化測繪技術能夠結合計算機的模擬在PC機上直接反映出地形以及地貌等得到科學、合理的數據或者圖像,尤其要結合數字地形圖本身所受到的影響因素,比如經費以及時間等原因,必須要充分的發揮出測繪方法的作用。通過數字化技術能夠直接將現有的地形通過PC機和數字化儀器等軟件實現工作的目的,并且保障地形圖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不僅能夠有效的降低勞動強度,還能夠從根本上提高其精準性,數字化測繪技術憑借其先進性和諸多優點被廣泛的應用到工程測繪領域內。
參考文獻
[1]龔新云.淺談測繪項目管理[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
[2]張建軍.GPS工程測量技術應用分析[J].測繪周刊,2008,7.
篇9
【關鍵詞】數據庫設計;軟件工程;作用分析
1軟件工程技術的相關背景和基本概念及原理
1.1軟件工程技術概述
軟件工程技術是一種新興的信息工程技術,現已被廣泛的運用在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軟件工程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顯著的提高了計算機水平和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將軟件工程技術運用到數據庫的設計過程中也是非常常見的。傳統的軟件開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從“高層概念”到“低層概念”的映射,以實現高層邏輯轉變為低層邏輯。但是就大型軟件系統而言,軟件的開發工作涵蓋的內容和范圍更多、更廣,包含了技術人員、相關技術、開發途徑以及成本和進度等許多方面,所以可以將軟件工程技術綜合定義為是一類可以用來滿足客戶需求并以軟件產品和工程為對象的學科,其應用原理包括計算機科學理論和工程管理原則,主要內容是設計模式、程序語言設計和數據庫等方面。早期的軟件工程技術開發模型主要為瀑布式,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其開發模型已經逐步演變成為螺旋式的迭代開發,再到目前的軟件工程技術敏捷開發,軟件技術不斷的發展和完善,越來越成熟。當然,不管是處于哪個時期,軟件工程技術都要遵守采用科學的手段進行管理,同時通過合作的形式來提高軟件生產效率的基本原則,國內外的許多專家和學者通過軟件工程技術發展的過程總結出了許多新的軟件開發方法,并由此誕生了軟件工程學。軟件工程學是對軟件工程技術相關理論知識的歸納與總結,很大程度上解改善了軟件工程技術的現狀,但是由于軟件工程學科本身具有理論性強、實踐局限性較大的特性,致使軟件危機仍然活躍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近年來,通過不斷的研究與探索,軟件工程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思想和方法,像軟件再開發利用、軟件自動生成器等等,推動著軟件工程技術向自動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
1.2軟件設計中的工程技術分析
軟件設計中的工程技術主要包含的是軟件的生存周期、規格說明書以及軟件設計。其中軟件的生存周期主要由要求分析、規格說明、設計、編碼、測試和維護這六個環節組成。前兩個環節主要是根據客戶的要求來進行的,要求達到明確軟件設計目的的任務,后面四個環節是針對計算機系統而言的,要求通過各種技術手段來實現由之前兩個環節確定的軟件設計目的。軟件開發的最終目的是為人們的生活服務,所以在進行軟件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嚴格執行軟件生存周期中的要求分析和規格說明,也就是說一定要按客戶的要求進行設計;規格說明書環節就是指把用戶的需求輸入并整理結果,從而得到軟件的具體規格說明;軟件設計環節就是通過計算機技術以及其它的一些硬件設備來實現規格說明書中的內容,最終實現軟件的開發。
2軟件工程技術在數據庫設計中的實際應用分析
2.1用于分析數據庫的可行性
使用軟件工程技術,結合既有的計算機技術及人工控制條件,對數據庫的經濟效益、技術以及操作方便性等方面進行考察,從而實現對數據庫設計任務可否完成的初步估計。在分析時要注意記錄分析結果,整理并書寫相關的可行性報告。
2.2用于制定數據庫的開發計劃
當數據庫可行性的分析工作結束后,結合可行性報告,如果認為該項目具備很強的可行性,則可以開始制定該數據庫的開發計劃。數據庫項目的開發計劃內容應該包括有關人員的組成、人員的分配、項目進度、項目驗收方式與驗收標準和開發過程中的重點環節等等。除此之外,要注重用戶界面的開發,只有方便、美觀且友好的用戶界面才會被客戶接受,所以在數據庫項目開發計劃中應該包括用戶界面的開發工作。
2.3用于分析數據庫系統的需求
將軟件工程技術運用于對數據庫需求的分析工作,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數據的需求、運行環境的需求、系統性能的需求等等。通過分析數據庫的需求,可以了解建立數據庫需要的軟件配置標準和運行環境,從而為開發數據庫提供參照標準和數據支持。
2.4用于數據庫的設計階段
數據庫的設計和建立是數據庫系統的關鍵環節。數據庫的設計質量直接影響著數據庫系統的運行效率和效果。一個成功的數據庫軟件系統一方面可以簡化運算方式,提升運行效率,另一方面還可以幫助數據庫的用戶簡便快捷的獲取需要的信息,同時還需要保證數據庫中數據的完整性,為完成數據庫的設計提供便捷。設計數據庫的基本操作是分析。首先要分析數據庫的概念和結構,大致掌握用戶的具體需求,然后依據這些來擬定一個數據庫系統的實體聯系圖;其次是分析數據庫的邏輯結構,將理論中的E-R圖轉換為程序語言,以使其與DBMS系統相匹配,從而實現將實體之間關系轉化數據庫系統之間的關系。另外,數據庫系統的物理結構的設計內容應該包括數據的存取方法和數據的存取結構。通常,數據庫的物理結構設計分為兩個環節,其一是確定數據庫系統的物理結構,其二是評估該物理結構的運行效率,通過綜合考慮這兩個環節來對數據庫物理結構的合理性進行最終的評價。
2.5用于數據庫的詳細設計和概要設計
數據庫系統的詳細設計是設計程序框架,而不是編寫程序??偟膩碚f,數據庫系統的概要設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制定數據庫系統的實施方案;第二進行軟件結構設計。
3總結
總而言之,將軟件工程技術應用與數據庫的設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一方面可以提高數據庫設計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加數據庫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所以在軟件工程技術的實際應用中,要不斷的探索與研究,對其應用方式進行改進和完善,以保障數據庫的順利設計與建立。
參考文獻
[1]曹楊帆.數據庫設計中軟件工程技術的作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6(03):202.
篇10
現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和不發達農業而言的。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就是傳統農業和不發達農業轉變到現達農業的過程。實際上,現代農業就是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武裝的農業。盡管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條件與情況不同,但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是基本共同的。具體表現在5個方面:一是現代化的農業技術裝備和較高的投入水平與產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部門的支撐和效益相對較高的非農產業需求的支撐,并采用現代營銷方式,提高農產品商品率;三是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水平,如生物技術、化學技術等,有一定科學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才能的農業勞動者,農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鄉一體化;四是農民組織結構的改善與優化,尤其是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較高的農產品加工增值率;五是具有良好的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并有著較高的資源轉化率。
二、什么是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包括哪幾方面?
農業現代化就是實現大地園林化、操作機械化、農田水利化、品種良種化、栽培科學化、飼養標準化和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可以概括為以下5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打破以小生產為特征的自然農業的局面;二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農業,逐步取代笨拙落后的生產技術和傳統經驗;三是由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者從事農業,使勞動技能和創造力大為提高;四是在充分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比較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挖掘土地和氣候資源的增產潛力;五是采用現代化的經營理念管理農業,實行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生產,充分發揮人類智慧的能動作用。
三、何謂立體農業?其主要類型有哪些?
立體農業,又稱層狀農業,是著重于開發利用垂直空間資源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主要內容有:根據不同生物物種的特性進行垂直空間的多層配置;自然資源的深度利用,主產品的多級、深度加工和副產品的循環利用;技術形態的多元復合等。立體農業分異基面和同基面兩種類型。異基面立體農業指不同海拔、地形、地貌條件下呈現出的農業布局差異。同基面立體農業指同一塊田地上的間混套作及兼養動物、微生物的立體種養系統。合理的立體農業能多項目、多層次、高效率地利用各種自然資源,提高土地的綜合生產力,并且有利于生態平衡。
四、什么是現代生態農業?其基本內涵是什么?
現代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與生態農業的復合體系,是按照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起一種適應現代化生產和生活方式,既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又能合理利用資源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它以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為基礎,充分利用傳統農業的技術精華,保持持續增長的生產率、持續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續協調的農村生態環境以及持續利用保護的農業自然資源,實現高產、優質、高效、低耗之目的,逐步建立起一個采用現代科技、現代裝備和現代管理的農業綜合生產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