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定義范文
時間:2023-08-08 17:20: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理學科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人教A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5》第一章第一節,正弦定理的教學安排約2課時,下面筆者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思想、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反思研究方面談談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
1.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在舊人教版教科書中為了鞏固向量知識,體現向量的工具性作用,用向量作為工具推導出了正弦定理,但證明過程比較繁瑣,不少學生感到很突然,難以理解。所以在新人教A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5》第一章第一節中,教科書舍棄了向量方法證明,而利用學生以往的知識進行了淺顯的證明,這也吻合了利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時大多會用到必修四中三角函數的有關公式與定理,所以實質上它與三角函數屬于同一系統,也是對三角函數知識的拓展應用;同時,作為三角形中的一個定理,也是對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內容的拓展延伸。正弦定理的發現、證明、應用教參安排2課時完成,本節是正弦定理第一課時。
正弦定理第一課時內容共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教師通過結合近段時間萬州正在建設萬州長江三橋的實例,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人文品質,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對這一實際問題進行數學抽象,歸為解三角形問題,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模型的能力。第二層次讓學生觀察特例,大膽猜想;然后由猜想入手,帶著疑問,通過幾何畫板軟件進行數學演示實驗完善猜想,然后利用"作高法"、"等積法"、"外接圓法"、"三角函數定義法(坐標法)"四種方法證明正弦定理,驗證猜想的正確性;第三層次利用正弦定理進行簡單的應用,最后解決引例。學生通過對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發現和證明,感受"觀察――實驗――猜想――證明――應用"這一思維方法,養成大膽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質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2.學情分析
對高一的學生來說,已學了三角函數,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識,有一定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對前后知識間的聯系、理解、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用多種方法證明正弦定理是學生的一大難點。因此教師需恰當引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多進行前后知識間的聯系,帶領學生直接參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品嘗勞動成果的喜悅。
3.設計思想
本節課采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為前提,以問題為導向設計教學情境,以"正弦定理的發現和證明"為基本探究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團隊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在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展開思維,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4.教學目標
4.1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正弦定理的內容及其證明方法,理解三角形面積公式,并學會運用正弦定理解決解斜三角形的兩類基本問題之一。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探索,培養學生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協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4.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從已有的幾何知識出發,通過對直角三角形邊角關系探索的啟發,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邊與其對角的關系,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證明,由特殊到一般歸納出正弦定理。
4.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親身體驗數學規律的發現,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善于發現、不畏艱辛的創新品質,增強學習的成功心理,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合情推理,探索數學規律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三角函數、正弦定理、三角形的外接圓與面積等知識間的聯系來體現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與辯證統一。還通過實例的社會意義,培養學生愛家鄉的情感和為把家鄉建設成庫區特大中心城市而努力學習的責任心。
5.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正弦定理的發現與證明;正弦定理的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正弦定理的猜想提出與證明過程。
教學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計算器,直尺,量角器。
6.教學過程
如圖1所示,教學過程分為:創境激思提出問題、觀察特例提出猜想、數學實驗完善猜想、證明猜想得出定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運用定理解決問題、拓展探究課外延伸七個環節。
教學過程流程圖
6.1創境激思,提出問題
展示情景圖如圖2,為了配合重慶市把萬州打造成特大中心城市,萬州正緊鑼密鼓在牌樓水廠和江南沱口電廠建設長江三橋,你能用現有知識計算出大橋的長度嗎?
學完本節課,你將會輕松解決此類問題。――以此引入課題《正弦定理》。
【設計意圖】數學源于現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節課有良好的開頭,那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因此,我通過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激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即從長江三橋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實際工程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和為把家鄉建設成特大城市而努力學習的責任心。
6.2觀察特例,提出猜想在初中學生已經學習過解直角三角形問題,
在RtABC中,已知∠C=9O°,BC=a,AC=a,AB=c,
如圖3所示,引導學生回憶在直角三角形中,邊長和角度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學生容易想到:
sinA=ac,sinB=bc,sinC=cc,cosA=bc,cosB=ac,
所以asinA=bsinB=csinC,bcosA=acosB
進一步提問:這兩個關系式能不能推廣到任意三角形?是否還會有acosA=bcosB=ccosC成立呢?
【設計意圖】在直角三角形中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得出兩個簡潔的邊角關系式,把三角形邊長與內角聯系起來,激活學生頭腦中的已有知識;以直角三角形這個特例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轉化為解直角三角形的問題,在解決問題后,對特殊問題一般化,得出一個猜測性的結論――猜想,符合從特殊到一般思維的過程,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意識,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6.3數學實驗,驗證猜想
6.4教師利用幾何畫板軟件進行數學演示實驗,畫一個三角形,度量出三邊長度和三個角度數值,計算顯示一組asinA,bsinB,csinC值,一組bcosA,acosB值,一組acosA,bcosB,ccosC值,不斷拖動三角形一個頂點,改變三角形形狀,觀察各組比值的變化。直觀地檢驗所提出的三個猜想關系式對任意三角形的適用性。在拖動過程中,猜想1的三個比值一直都相等,猜想2、3的兩個比值并不是都相等,簡單地剔除掉猜想2、3,保留猜想1。歸納總結數學實驗結果,完善猜想:在任意三角形中,各邊和它所對角的正弦的比相等:asinA=bsinB=csinC。
【設計意圖】中學生對于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比較熟悉,抽象的數學也進行實驗,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讓學生觀察用幾何畫板進行數學實驗,還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系統演繹性和實驗歸納性兩個側面,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數學發現的過程中,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
4.證明猜想,得出定理
【設計意圖】按照從易到難、從直觀到抽象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從幾何層面、數形結合層面、三角函數定義分析層面進行思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得出定理。實現數與形結合、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以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的深度和廣度。
(1)證法一:作高法(如圖5)
過C作CDAB于D點,
在RtADC中,CD=bsinA,
在RtBDC中,CD=asinB,
bsinA=asinB,asinA=bsinB成立。
同理可證csinA=asinC,asinA=csinC成立。
asinA=bsinB=csinC成立。
(2)證法2:等積法(如圖6)
在任意ABC中,均有:SABC=12×底×高
故得:三角形的正弦面積公式:
SABC=12absinC=12acsinB=12bcsinA
提問公式成立范圍?公式記憶特點?
兩邊同除以12abc,得sinCcsinBbsinAa
再在等號兩邊取倒數,即得正弧定理。
這個比值是多少呢?
(3)證法三:三角形外接圓法(如圖7)
作三角形ABC的外接圓,O為圓心,設圓O的半徑為R.
連接CO并延長,與圓交于點D,再連接BD.
則∠A=∠D
所以,a=CD?sinD=2R?sinA.
asinA=2R
同理,bsinB=2R,csinC=2R
asinA=bsinB=csinC=2R
注:①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均可;
②由證法三可知,正弦定理中等號兩邊的比值的幾何意義是三角形的外接圓直徑.
(4)證法四:三角函數定義法(坐標法)(如圖8)
把三角形ABC置于X軸上方,任取一頂點與坐標原點重合,一邊與X軸的非負半軸重合。
如圖則有:點A的坐標為A(ccosB,csinB)
作ACBD,則DB=AC=b,∠DBC+∠C=180°,
則D(bcos∠DBC,bsin∠DBC)=D(bcosC,bsinC)
由DABC得到D.A兩點縱坐標相等,即bsinC=csinB
故bsinB=csinC同理可得asinA=csinC,
所以asinA=bsinB=csinC。
(5)證法五:向量法
(學生課后嘗試證明)
【設計意圖】從幾何層面、上升到利用剛剛學過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進行數形結合層面,在思維水平上更上一層樓,完成了學生思維從幾何、代數到數形結合層面的螺旋式上升過程,讓學生初步體會了解析法的作用和思想,并留下用向量法證明的思考余地和拓展空間,從而使學生深刻體會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統一,讓學生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6.5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嘗試小結,回顧正弦定理的幾種不同證明過程,觀察公式的特征及變形,讓學生體會證明的邏輯嚴謹性,同時引導學生要注意到:要想讓一個猜想成為定理必須經過嚴格的證明,而要說明一個猜想不成立只需要找到一個反例即可。以此培養和強化學生數學思維的嚴謹性和靈活性。然后讓學生觀察三角形的正弦面積公式、正弦定理,找出公式的適用范圍,公式特征,及常用變形情況。
(1)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比值為外接圓直徑).
(2)正弦定理解決兩種類型的三角形問題:
①已知兩角和任意一邊,可以求出其他兩邊和一角;
②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可以求出三角形的其他的邊和角.(下節課解決)
(3)正弦定理的變形:
①a=2RsinA,b=2RsinB,c=2RsinC
②sinA=a2R,sinB=a2R,sinC=c2R
③a:b:c=sinA:sinB:sinC
6.6運用定理,解決問題
(1)典例精析
例1在ABC中,"sinA>sinB",是A>B的(C)條件
A充分非必要條件B必要非充分條件
C充分條件D非充分非必要條件
(變式):已知ABC中,bcosB=bcosC,判斷三角形的形狀。
答案:等腰或直角三角形。(容易出現只有等腰三角形的錯誤)
例2在ABC中,∠B=45°,∠C=60°,a=2(3+1)
分析:∠A=180°-(B+C)=75°
由正弧定理得:b=asinBsinA=2(3+1)(22)6+24=4
SABC=12absinC=12×2(3+1)×4×(32)=6+23
例3(畫龍點睛)解決創境激思中的問題:
如何測量萬州長江三橋的長度呢?(如圖9)
分析:假設線段AB表示長江三橋,只需在牌樓水廠北岸邊上另找一個參照點C,用皮尺測出AC的距離,用測角儀測出∠BAC、∠BCA的度數,即在三角形ABC中知道兩角和一邊,用正弦定理即可求出線段AB的長,即長江三橋的長度。(自制測角儀,比一比誰做的更準確)
(2)當堂檢測反饋
【設計意圖】:為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有更多的精力去拓展思考,加強自身的綜合素質,那么教師必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爭取讓學生先做后評,當堂過關。達到順應新課改的精神: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所以課堂教學效果檢測卷分為了A、B、C三個層次,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選擇訓練。考慮到本班學生基礎較好,因此要求學生至少做完A、B兩個層次試題。
①學生當堂做《正弦定理課堂效果檢測卷》(5-10分鐘);
②教師公布答案,學生自主小結反饋或根據學生作答情況進行集體講評。
6.7拓展探究,課外延伸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更大的發展,充分發揮出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將他們的潛能挖掘達到最大化,因此設計了課外拓展作業。
【作業布置】
(1)教材第10頁習題1.1A組第1題;B組第1、2、3題;
(2)實習作業《正弦定理在測量中的應用》,參看課本第2節《應用舉例》內容。要求:
①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實際測量,測量問題自定,要求自制測角儀,比一比看誰做的更精確;
②參與《2015年國際青少年保護長江水資源綠色行動》小組的同學測量長江河面的寬度;
③外出測量最好有一名家長陪同,必須保證安全;
④每個小組按照1.3節實習作業格式寫出實習報告或小論文,總結實習體會;
⑤每個小組在"五一節"放假結束回校第一天上交作業。
7.板書設計(如圖10)
正弦定理
一、定理證明1.證法一:作高法(鈍角三角形)2.證法二:等積法(正弦面積公式)3.證法三:外接圓法asinA=bsinB=csinC=2R4.證法四:坐標法x=rcosa,y=rsina
二、歸納小結,常用變形技巧:
a=2RsinA,b=2RsinB,c=2RsinCsinA=a2R,sinC=c2Ra:b:c=sinA:sinB:sinA三、應用舉例例1(得出結論)ABC中,sinA>sinBA>A(例1變式)例2(畫簡單示意圖)例3(畫龍點睛)
8.反思研究
本節課內容,由于教材中正弦定理的證明方法比較特殊和簡單,學生易于理解,基本可以自行解決,但要聯想用多種方法進行證明,思維跨度相當大,對學生有較大難度,因此教師通過預設,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一個個相關聯的探究活動過程,通過"觀察――實驗――歸納――猜想――證明"的數學思想方法發現并證明定理,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感受到創新的快樂,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其次,以問題為導向設計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去思考問題,去發現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這節課的設計強調研究性的學習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結合修建長江三橋這個實際工程提出三角形邊角關系的問題,通過觀察直角三角形邊角關系的特殊性提出猜想,讓學生借助數學演示實驗進行觀察、探究、歸納總結數學實驗結果,完善猜想,然后由易到難、由直觀到抽象,從四個層面證明了正弦定理,讓學生不僅掌握用幾何的方法證明正弦定理,還掌握用坐標法證明正弦定理,讓學生初步嘗試解析法的思想和作用,最后再運用正弦定理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整個教學過程,筆者試圖從多角度盡量體現《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的10個基本理念:提供發展平臺,構建共同基礎;提供多種證法,適應個性差異;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時俱進地認識雙基;強調本質,注意適度形式化;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按照建構主義觀點,知識需要經過學習者自身體驗,才能被同化和順應,因此,教學設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組織和引導的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數學教學成為數學活動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張守江.正弦定理教學設計案例一則[J].數學通報,2006(2)
篇2
家長要學會從孩子身上發現他的進步,加以肯定和鼓勵。在尊重孩子的勞動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改進意見,孩子接受起來也比較的容易,更不會逆反。
********************************************
【招生范圍】:小學1-6年級,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
【熱門課程】:小學、初中、高中各年級各學科同步輔導、數學,英語,物理,化學,作文,語文,歷史,地理,生物。小升初、銜接班、托管班、奧數班 、中考沖刺、藝考輔導。
【課程費用】:不同年級,不同科目,價格不一,詳情撥打免費電話咨詢
【上課地點】:選擇最近校區,來校區上課!(具體校區見下文)
【上課時間】:周六日、寒假、暑假、平時晚上等時間靈活協商安排!
保定學大免費咨詢電話:400-0066-911 轉分機63694(接聽時間8:00-24:00)
溫馨提示:400免費電話使用方法--先撥打前十位,聽到語音提示“請輸入分機號碼”后按“轉分機”后的幾位分機號即可。 免費咨詢了解~從現在開始!
********************************************
保定口碑比較好的輔導機構咨詢電話(每日前十位撥打400免費熱線電話咨詢,可享受免費試聽課!400詢電話使用方法:先撥前10位總機號,聽到提示音后再撥后幾位分機號即可咨詢詳情或預約對孩子學業進行免費測評)
1、保定學大教育校區及電話:400-0066-911 轉分機63694
【中央峰景校區】——保定市 新市區【山水華庭校區】——保定市 北市區【七一路教學點】——保定市 新市區
2、保定聚智堂教育校區及電話:400-0066-911 轉分機61578
【誠明校區】——保定北市區【少年宮校區】——保定新市區【新市場校區】——保定新市區
品牌:二十年辦學經驗!學大教育遍布全國60余城市,充分了解各地中小學各學科的教學和考試狀況
師資:7000余名專職老師!多年擔任各年級、初高中畢業班教學工作,部分教師長期研究中考、高考命題和閱卷任務。
ps:每天前五位撥打免費電話咨詢的家長,還可以享受免費試聽機會哦!
瀏覽十個廣告,不如一個免費電話了解快!
********************************************
教育心得:
學大教育一對一的老師提出,科學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習慣自然就有好的學習方法。這些都是受用終身的。希望學生們看到這篇文章后能夠有一定的啟發。
篇3
一、相關文獻綜述
(一)旅游學學科基礎研究的背景
不少學者在文章中均探討了旅游學的學科基礎。在略論旅游學的理論體系一文中,王德剛提出旅游學是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它是以研究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體,旅游客體和旅游媒體及其相互關系為核心,探討旅游活動和旅游業發展規律的科學。就是所謂的三體說。把旅游學的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分為綜合層,分支學科層, 在分支學中把旅游分為經濟學,旅游管理學,旅游開發規劃學,旅游社會學,旅游史學,王德剛先生認為旅游學的基礎是經濟學,管理學,開發規劃學,社會學,史學。在旅游六要素的理論屬性探討一文中,翟輔東把旅游分為動力系統層次,主體系統層次,支撐系統層次,在支撐系統層次中提到了相鄰學科和相關部門,在提供系統中提出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地理學,生態學,文化學和其他,這是一種初級的劃分。龍江智在從體驗視角看旅游學旅游體驗研究一文中,把對旅游的研究分為旅游場管理研究,旅游影響研究,學科共性研究,在旅游體驗研究中,分支學科有旅游體驗學,個體旅游行為學,旅游美學,旅游心理學,旅游人類學,分支學科有旅游地理學,群體旅游行為學,旅游文化學,旅游社會學,旅游人類學,在旅游場管理研究中,旅游企業管理學,旅行社經營管理,旅游資源學,旅游市場營銷學,旅游開發,旅游體驗設計和管理,旅游規劃學,旅游行為管理學,旅游目的地營銷,旅游地形象策劃,旅游可持續發展,城市旅游管理學,在旅游影響研究中,旅游生態學,旅游效應研究,在學科共性研究中,包含有旅游史學,旅游研究方法,旅游倫理學,從中我們可以歸結中旅游學的學科基礎是地理學,文化學,社會學,人類學,管理學,營銷學,生態學,史學,倫理學。謝彥君在旅游的本質及其認識方法一文中,在探討旅游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中,以旅游為核心,把旅游分為空間行為,社會交往,商品交換,審美意識,文化交流,身心體驗,從而導出了旅游學的學科基礎是美學,文化學,心理學,經濟學,地理學,社會學。
(二)從不同的學科視角下考察旅游
與此同時,很多學者也從不同的學科角度來探討旅游學的學科屬性。
在社會學框架下的旅游學學科屬性定位分析一文中,陳才借用社會學關于學科屬性定位的分析框架,對旅游學的學科屬性進行定位分析,認為從學科的認知維度來看,旅游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軟學科,從學科的組織維度來看,旅游學是一門分野度較高而城市度較低的學科,旅游學這些學科屬性的確定,為我們解釋旅游學發展現狀提供了基本依據,能夠使我們明確旅游學的發展階段,發展方向以及應注意的問題,這對于旅游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旅游學研究的時空視角:一種概念性理論框架中,左冰從哲學的視角考察了旅游,提出了“旅游是時間與空間的統一形式”的思想,旅游表現為特定時空狀態下的社會地域活動,從微觀層面考察,個體旅游者每完成一次旅游活動即實現了一次旅游體驗,從宏觀層面考察,旅游系統是人類在旅游活動中同所有涉及的因子或成員組成的一個時空關系統一體。在基于倫理維度的旅游研究綜述中,文章從倫理學的角度對旅游進行了綜述,王壽鵬,高天好提出對人文關懷取向的研究加以重視,文章從旅游倫理研究的時代背景、現實問題、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進展等方成對相關文獻進行了綜述,并認為這一新研究范式將改變以往只注重旅游的“事實”方面而忽視價值方面的片面性,為旅游研究注入了人性的因素,有助于旅游研究進一步走向成熟。(王壽鵬,高天好,2011)此外,還有不同的學者從經濟學,管理學和地理學的視角來研究旅游中出現的某種問題。如在“塌陷”背景下中部旅游發展的地理學透視一文中,馬曉龍,保繼剛從地理學的視角來研究了在“塌陷”背景下中部旅游發展的問題。在基于管理學視角的旅游規劃失靈分析及對策分析中陸相林則從管理學的視角研究了旅游規劃為什么會失靈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綜上所述,盡管有大量學者探討旅游學的學科基礎,但旅游學的學科基礎仍然不明朗,有必要撰文來探討旅游學的學科基礎,以備進一步研究之用。
二、淺析旅游與 “體驗”的親緣性
(一)體驗的心理學的定義
體驗到的東西使我們感到真實,并在大腦印象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們可以隨時回想起曾經親身感覺過的生命歷程,也因此對未來有所預感。
(二)體驗的旅游定義
從體驗所具有的性質談把旅游定義為“體驗”的合理性
體驗具有如下的特征使“體驗”一詞運用到旅游定義中的合理性
1、體驗的親歷性:體驗意味著親身經歷,實地領會,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指出,“皆是就文義上解釋,牽附以求,混融湊泊,而不曾就自己實工夫上體驗。”從中可看出體驗的親歷性。旅游也是必須要親身經歷,用體驗來描述旅游恰如其分。
2、體驗的真實性:體驗,是用自己的生命來驗證事實,自己的親身經歷如何不真實,與此同時,旅游也強調真實性,體驗的真實性契合著旅游的原真性。
(三)從旅游的性質談把旅游與體驗的親緣性
從性質方面看,旅游的基本屬性是文化的,旅游的內核是文化。以前對旅游概念的誤區認識,因為覺得旅游離不開經濟的支撐,故從表象來看表現為經濟活動,但所有的經濟性質的東西都是為了滿足旅游者的內心需求,而從體驗的概念來說,體驗的概念首先是在心理學學說提出,體驗著重強調人的內心活動,體驗的主體是人,人是社會的生物,人在旅游中更多地體驗一種文化,故體驗一詞可以用來體驗旅游的文化性。
(四)從旅游和體驗的相關性談把旅游定義為“體驗”的合理性。
人從出生到現在也是一種旅游,是一次長長的旅游,這種長長的伴隨著人的一生,可以用體驗一個詞來形容伴隨人生的旅途,成功或者失敗,體驗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體驗感性與理性的交織的特性,使體驗帶有超越自我的特性,帶著自己的情感,使體驗成為自己獨特的記憶與經歷,帶著自己獨特的烙印。
三、從不同的角度來劃分旅游學的學科基礎: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把旅游定義為體驗具有相當的合理性,旅游與體驗具有相當的親緣性,由旅游學學科基礎研究的背景和旅游學研究的不同學科的視角,我們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視角來研究旅游,同時也給我們啟發,嘗試從不同角度來劃分旅游學的學科基礎,本文嘗試從旅游與體驗的親緣性和旅游學所涉及學科的重要性來劃分旅游學學科的學科基礎。
(一)從與體驗的的親緣性來劃分旅游學的學科基礎
旅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由于旅游的核心是體驗這一說法已得到學界的基本認同,筆者也嘗試從不同角度論述了旅游與體驗的親緣性,由此筆者嘗試從旅游與體驗的親緣性角度來劃分旅游學學科基礎,從旅游與體驗的親緣性來看,體驗是通過人心來體驗,在體驗的過程中,人們體驗到的是美和一種文化,故旅游學研究的重點是心理學,美學,文化學,旅游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是旅游的內核,旅游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審美需求, 愉悅需求,上述學科成為旅游學研究的重點是合理的。要滿足人的旅游體驗的需求,需要擴展到異地與人交往和與物交融,故社會學,地理學出現在旅游學的學科基礎中,在異地交互過程中,從馬斯洛的基本層次出發,人需要基本的吃喝以維持異地交往,故酒店,飯店,旅游社出現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從而帶出了旅游的經濟性,需要研究經濟學與管理學去支撐這個心理現象。最后再擴展到開發出千奇百態的旅游目的地以更好地滿足旅游者的需求,從而引致出生態學,景觀學,營銷學的研究。用圖1表示如下。
(二)從旅游學所涉及學科的重要性來劃分旅游學的學科基礎
從與旅游學的學科基礎的重要性來劃分,旅游學的學科基礎的構成可分為基礎,核心,一般,邊緣學科。哲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旅游學也要以哲學為指導,故哲學處于基礎學科地位。旅游學是人學,首先研究的是人,故心理學,文化學,美學屬于核心,在旅游學的研究進程中,經濟學為表象,但人在旅游中又涉及到大量的經濟現象,還要進行管理,故經濟學,管理學也位列其中。在旅游中涉及到人的空間位移,旅游目的地資源,故地理學很重要。此外,旅游學的研究還邊緣涉及到倫理學,心理學,人類學,故從旅游學的學科基礎的重要性來劃分用圖表表示如下。
篇4
一、比較文學研究領域的開拓
1.跨學科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通對文學現象中的道德、倫理、思想、宗教、地理、經濟等多種社會價值標準進行評判,并通過比較研究區分審美與藝術形式,使得文學的發生與發展與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更緊密聯系在一起。武漢大學張榮翼教授在發言中提到了西方正盛興的“生態批評”,即把文學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在強調該領域研究具有跨學科和全球性視角的同時,認為我國學者研究生態批評應具有自己的視野和更客觀的角度。正如文學反應的任何一個社會側面一樣,環保絕不是一個單純孤立的概念,它牽涉到諸多的政治和社會因素,蘊含集團與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博弈。武漢大學張箭飛教授則以“比較文學之外———略談風景學的范圍和重點”為題闡述了兼容或跨越地方研究(placestudies)、空間研究(spacestudies)、環境研究或生態批評(ecocriticism)———三支貌似獨立的學科的風景學(landscapestudies)。比較文學的風景學研究屬于跨學科研究,其研究對象鎖定在其與文學、藝術和美學交疊的范圍之內。近年以來西方學界圍繞風景的定義、風景引發的諸如文化民族主義、地方感、身份認同、自我意識、人與環境等重大議題曾展開爭論。中國學者的研究有必要在厘清諸家學說的承繼或揚棄關系的基礎上,對許多問題進行重新界定從而確立學術走向。鄒建軍教授在題為“文學地理學批評的反思與構建”的發言中,反思了國內學者的文學地理學研究。他認為中國現有研究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對西方空間批評的翻譯和介紹、文學的歷史地圖描繪、文學中心的地理變遷、作家作品的地理分布;可以從三個方面對比較文學地理學批評進行建構:對重要概念術語(如地理基因、地理建構、地理影像、地理敘事)進行定義,使其具有方法論意義,在文學地理學的框架下來重新梳理文學史,探討文學地理學研究的方法論意義,并可援引其指導其他一些研究。武漢大學張晶通過《山楂樹之戀》及《唐山大地震》所引起的反響談到文學通過影視藝術的嫁接、傳播及文化的透視所引起的思考,由此比較文學研究應可涉及文學與藝術、文學與傳播學、文學與文化等多個方面。中南民族大學尹銳則以“人文地理學與英語后殖民文學的關系”為題提出了將人文主義地理學與后殖民文學進行結合研究的倡議,他認為后殖民文學在當今是熱點,人文主義地理學至少可以從風景與創傷、風景與權力、地理與逃避等三個方面切入研究。
2.比較文學研究實例。除了對比較文學研究的方法進行理論探討,與會學者也對自己在本領域所進行的一些實例研究進行了交流。惠州學院外語系湯富華教授首先以“論翻譯之顛覆力與重塑力量———重思中國新詩的發生”發言,利用大量文學史料論證了翻譯在中國新詩的產生過程中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武漢紡織大學譚燕保教授則以“他者鏡像中的他者———看《女勇士》和《最藍的眼睛》中的女性書寫”為題,從比較文學形象學角度分析了湯亭亭和托尼?莫瑞森在女性書寫方式角度上的表層相似,但深層書寫方式的巨大不同。通過對比二者去追溯主體的身份訴求便可明顯看出其差異,進而推知同為美國少數族裔的華裔和黑人在美國的生存狀況。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蔣金運則以“北美華人詩歌中的生態倫理中國想象”為題,通過生態倫理想象模式、策略及內容的研究透視了北美華人作為主流文化邊緣體的心理圖式。安徽大學劉云以“《莊子?齊物論》與《盜夢空間》的互文性解讀”為題,從互文性視角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兩部作品中的“夢”的異同,從而昭示了東方文化的務虛和西方文化的務實。武漢紡織大學劉慧則以“生態倫理視域下楊克的悲劇”為題,對奧尼爾戲劇“毛猿”中的珠寶店、皮貨店場景、人與猩猩的握手細節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細節的精心設置顯示劇作家強烈的生態倫理意識和人文關懷。湖北警官學院張友文教授談了自己對公安文學的研究。武漢大學博士生韋照周和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生杜雪琴分別關注了“羊皮紙效應”和易卜生創作中的地理詩學問題。
二、比較文學研究原則的堅守
比較文學自誕生百余年來,可以說一直是危機重重,質疑不斷。中南民族大學葉緒民教授通過對比較文學學科肌理的再思考,在承認比較文學不斷吸納新方法、新角度的創新意識的同時,道出了比較文學的核心何在之疑惑。他認為比較文學研究應謹防過寬,應注重比較本體及本體的文化角色,在文學流通中去進行比較研究。如果說比較文學研究以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來分,本學科應以內部研究為主,且在外部研究中注重文學性這個關鍵所在。武漢大學趙小琪教授則認為比較文學就是在質疑聲中顯示其生命力,其研究吸納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并化用,應謂之順理成章。同時,比較文學的學科特征在于主體間性,主要表現在研究主體與研究主體間性、研究主體與研究對象主體間性、研究對象主體與研究對象主體間性等方面。這種學科特征決定了比較文學主要研究不同國別文學的間性關系、不同詩學的間性關系、文學與文化理論的間性關系、文學與其他學科的間性關系。胡亞敏教授對比較文學提出了三點思考:其一,比較文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拓展應讓我們更加清醒認識本學科所受到的理論沖擊、文化沖擊及與政治的結合。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等理論與文化沖擊,使得比較文學研究的范圍越來越大;而與政治的密切關系,使得本學科擔負著對強勢文化反叛的使命。其二,比較文學的學科定位應清楚,比較文學應有自己的堅守。應當把比較文學定位為跨文化的文學關系研究。比較文學既要開放又要保守,要有自己的陣地,要有助于文學的發展。其三,中國當代比較文學研究的民族性堅守。當今的中國需要研究民族文學,民族文學與他國文學之間的影響關系;而湖北省比較文學的特點,在于中文與外語兩支學術隊伍的融合和互借,及身處中國腹地的包容胸襟。綜上所述,此次研討會不僅關注學科理論構建,也重視具體案例研究。這昭示著,比較文學的發展不僅要吸納各種新思潮和新觀點,更要有自己的學科堅守和發展原則。
篇5
關鍵詞:體育地理學 理論體系 構建研究
一、前言
體育地理學是一門橫跨體育學與地理學的新興學科,在具有所有學科門類通性的同時,也有著其學科本身的個性。研究體育地理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對于提升體育地理學的教學實踐水平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從概述體育地理學著手本課題的研究。[1]
二、體育地理學概述
1.體育地理學的概念
體育和地理學界的部分學者從不同角度探索了體育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問題。到現在為止體育地理學還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之一,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競技方面,對于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這兩個研究領域還處在一個不夠深刻的層面。
2.體育地理學的學科特性
體育地理學是體育學、地理學的交叉學科,屬于綜合性的學科之一。根據地理學和體育學本身固有的待殊的性質,既屬于人文科學又屬于自然科學,所以,體育地理學具有區域性和綜合性的學科特性,它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范圍或界限,其內部的特定性質或功能相對一致而有別于外部鄰區。區域性是體育地理學與其他體育科學區別的根本點。休育地理學屬于地理學與體育科學交叉的學科,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又屬于社會科學。起源于地理學和體育學的體育地理學從誕生之時就具有學科綜合性特征。[2]
3.體育地理學研究的內容
根據體育地理學的特性,體育地理學研究的內容可以分為,對自然環境和對人文環境的研究兩大類。自然環境的研究主要是體育活動的主體要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活動項目符合當地的,校本的課程資源。如:南北方的氣候條件差異,地理環境差異等不同的人類生存環境對人類體育發展的制約性,體育的發展方向和進程依賴于生存環境,影響人們的人文環境的研究主要是活動的項目與當地的民族、民間的非物質文化相結合,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發展和傳播。不同的地區的人文環境差異很大,有些地區少數民族的人文精神豐富,有些地區的傳統體育項目保留的很好,這就有利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主動的開發人文環境資源作為體育課程的項目選擇。
三、體育人文與地理環境的研究
人類文化形態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人們所,處的地理環境相聯系的,體育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形態,同樣也不可避免地與地理環境的發展相聯系,甚至其依賴地理環境的程度遠大于其他文化形態。體育文化作為人類文化形態的一種,當然也深深地,體現著民族文化的特質,民族文化又深深地規范著,體育文化的內涵一個民族、一個地域體育運動的風格、美學觀、價值取向都深深地反映著這個民族或地域文化的特征。
目前,關于體育人文與地理環境的內在關系也是體育地理學研究的熱點。鄭勤在2012年從文化學的角度,通過地理環境與體育運動和體育文化的關系研究,探究世界體育文化空間布局的特點及其原因所在,研究認為地理環境直接決定著運動項目的產生、規范著體育文化的內涵及對體育文化空間擴散具有一定的直接影響。王秋娥從現代體育與人文環境之間進行了相關討論,認為體育與人文環境有著本質和邏輯上的聯系,一方面人文環境是現代體育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它以內化、同化和默化等多種形式制約人們對體育本體價值的認識水平,進而制約著現代體育的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另一方面現代體育的發展是人文環境優化和凈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也是豐富人文環境內涵最生動最直觀的媒介之一。段文彬等以地理視角觀察體育文化,對我國體育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進行探討;文章從不同區域的氣候條件、地勢和地形條件、水域條件等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和人體體格、文化背景與民族傳統、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人文地理環境因素的差異上探討了體育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朱梅新等就新疆傳統體育的人文地理特征進行了相關研究,認為新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在新疆特定的地理環境下形成與發展的,新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草原體育文化;而綠洲體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及產生眾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則呈現出各區不同的特征。[3]
四、體育地理信息系統功能及構建過程
該功能主要用于獲取體育原始數據,保證體育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中的數據在內容與空間上的完整性、數值邏輯一致性與正確性等。一般而言,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的建設占整個系統建設投資的70%或更多,并且,這種比例在短期內不會有明顯的改變。因此,信息共享與自動化數據輸入成為體育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的重要內容。目前,隨著掃描技術的應用與改進,實現掃描數據的自動化編輯與處理將是體育地理信息系統數據獲取研究的主要技術關鍵。我國體育數據庫的建立工作還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區域性的數據整理工作目前還僅限于部分領域,如體育場地、體育人口等等。例如,國家體育場地設施普查可以得到城市體育場的整體情況,但是,在城市中的具置、交通、住宿、飲食等基本相關信息卻基本不再統計之列。因此,今后應考慮建立科學、規范的數據統計體系,編輯數據也要充分考慮地理空間分布特征。
2.數據處理數據處理是指將獲取的原始數據按照地理信息系統的要求進行的各種轉化。初步的體育統計數據處理主要包括原始數據的格式化、轉換、概括。數據的格式化是指不同數據結構的數據間變換,數據結構是指數據組織方式,在GIS中數據表示方式主要有柵格數據、矢量數據及柵格矢量混合數據。數據概括包括數據平滑、特征集結等。目前,地理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概括功能極弱,與制圖綜合的要求還有很多的差距,需要進一步發展。
3.數據存儲與組織這是一個數據集成的過程,也是建立體育地理信息系統的關鍵步驟,涉及到體育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組織。在體育地理數據組織與管理中,最為關鍵的是如何將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融合為一體。初步研究認為,可將二者分開存儲,再通過公共項(如編碼)來連接。這種組織方法的最大缺點是數據的定義與數據操作相分離。目前,諸如面向對象數據庫的設計都在努力解決這些根本性的問題。
五、結束語
通過對體育地理學理論體系構建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體育地理學理論體系的構建要以其學科特點為基礎,深入研究該門學科的精髓。有關人員應該從實際出發,密切結合體育地理學的教學實踐,構建出最為優化的學科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 嚴艷,吳宏岐.歷史城市地理學的理論體系與研究內容[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3(12):58-65.
篇6
一 基于“訂單式”的新聞人才培養
培養適應區域產業發展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已經成為地力高校的教育功能定位。在教學與就業的對接過程中,“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受到青睞,即學校與企業共同研究用人規劃和培養計劃,力求人才培養和用人需求“無縫對接”,實現學生的學習、實訓、就業一體化。在實踐中,“訂單式”的人才培養多見于工科類專業,其與企業的生產直接關聯,該類企業的崗位吸納能力強,學生經過學習和實訓,形成適應崗位需求的能力。文、史類專業定向單位因崗位流動性不強、數量少,高校與其開展“訂單式”培養的成功案例還不多,這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都有待提高。
2014年百色學院中文系與廣西工人報社達成合作辦學框架協議,共建“數字新媒體班”,進行“訂單式”的培養人才,辦學模式確立為“工學交替、融合管理”,培養面向行業一線的新媒體應用型、技能型人才。“訂單式”的人才培養在專業課程的構建上,摒棄以往“大而全”的模式,改為針對性強、精細化的課程設置,在充分調研崗位需求和媒介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確定專業人才核心能力,并以其為導向,在教學改革中有所體現,在專業實訓中鞏固和提高,輔以正確的評價體系,完成專業課程的改革,流程如圖1所示。本文以下闡述以課程改革為切人點,在文科類專業開展“訂單式”的合作辦學。
二 定向的課程設置
(一)確定三大培養模塊
傳統的新聞學專業課程致力于培養“新聞全才”,但對于“訂單培養”的數字新媒體班來說則過于冗余,某些理論性過強的課程對這些學生而言難度過大,學起來吃力且容易導致學習情緒上的疲勞,而他們的成才目標并不是成為研究型的高端人才,而是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才。因此,在確立人才能力培養目標時,摒棄“求大求全”的思路,與合作單位的崗位和業務需求、未來發展規劃高度融合,力求實現畢業生與崗位的“零距離”對接。廣西工人報社除了《廣西工人報》,旗下媒體還有桂工網和“職工在線”客戶端,除了履行宣傳和提供信息的媒介職能,還拓展了報社的媒介經營范疇,是接納畢業生實習實訓和將來就業的重要平臺。“數字新媒體班”的培養目標就是適應該新媒體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再結合當前我國的媒介發展趨勢,確立了三大培養模塊,即網絡新聞采編和策劃能力、攝影攝像(微電影)能力、廣告策劃和執行能力,對應網站和App的文字采編、視頻采編、廣告策劃三類崗位。 (二)理論與實踐融通的課程群構建 除了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程群和專業發展課程群,專業基礎課程群包括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中國新聞史、世界新聞史、廣播電視學等課程,而專業發展課程群則對應三大培養模塊,具體劃分如表1。課程的設置和分配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側重于實踐的原則,在課時分配上,除了諸如網絡傳播學等少數強調理論的課程,實踐與理論課時比例均大于3:1,有些課程甚至全部設置為實踐課時,讓學生每次上課在實際操作經驗方面都能有所提升。加大選修課的比例,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自主選擇崗位技能對應的課程方向,學生只需修滿學分即可。
(三)課程內容體現“媒介融合”和“技術應用性” 目前,隨著新媒體的不斷涌現和加速更新換代,眾多媒介機構紛紛開拓新媒體的新聞生產領域,如微博、微信、App等,都成為媒介產品的重要組成,這對新聞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介融合”的課程構建成為新聞學專業的發展趨勢。體現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就是技能和知識要與崗位要求、新媒體的發展契合,如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將內容集中在如何寫好網絡新聞和短評,以及開展網絡新聞專題的策劃,淡化或取消傳統新聞寫作課中的通訊和深度評論寫作;又如網絡新聞編輯課程,除了傳統的網絡新聞編輯外,加入如何編輯適應微博、App用戶群閱讀習慣的新聞;而新聞攝影攝像和專題片策劃與拍攝,則重在訓練學生拍攝主題鮮明的微視頻的能力,以及后期的視頻處理技術。
三 教學方式改革 (一)教學“微課”化 “微課”是指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圍繞某個知識點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如果按照傳統的系統化教學方式,信息量大且容易形成知識鏈的割裂(如一個章節的內容跨兩周以上的時間),對于數字新媒體班的學生能力而言是較難接受的;因此,將課程內容“微課”化,每一次課均設置一個問題,上課的初始階段就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后續學習,學習的目的就是解決預設的問題,當課堂結束、問題解決后,技能也就習得了。在“微課堂”中,理論講授大概只占用15分鐘,其余時間學生則自主解決問題,教師作為指導者和引導者。例如,網絡新聞編輯課程中的“標題”一節,讓學生在多媒體實訓室為缺失標題的新聞添加標題,之后與原標題進行對比,從中發現規律,教師講解后學生再進行相同性質的實訓,兩節課內就能獲得制作網絡新聞標題的初步經驗。
(二)項目驅動教學
項目驅動教學法,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完成整個項目,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實現“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崗位技能。對于某些課程,一個項目可以囊括絕大部分知識點,教師可以在剛上課時就向學生講明課程要求,今后的學習就是不斷完成這個項目的過程,讓他們明晰課程的主線和思路,形成體系化的知識脈絡。例如,專題片策劃與拍攝和廣告策劃與文案課程,就可以以一個項目支撐整門課程的教學,讓學生拍一部主題鮮明的微電影,針對某類客戶設計一個廣告(可以是視頻,也可以是文案),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逐步學習理論知識點和技能,并隨時能夠付諸實踐。這些技能習得針對廣西工人報社的視頻采編和廣告方案崗位,實用性強,學生在實訓和就業時可以直接應用。
四 評價體系的改革
首先,改變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占總成績的比重,即注重過程性評價,淡化終結性評價。以往的評價方式是重視期末考試對學生的評價,平時成績只憑教師對學生上課的印象、作業、到課率等情況模糊地給出一個分數,且期考成績占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占30%,造成學生平時懶于鍛煉技能,將精力花在期末的臨時突擊和死記硬背上。改革后,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60%,期考成績只占40%,因為課程大多以項目驅動的形式完成,項目完成的階段性成果就是平時成績評判的主要依據,其他的考量因素還包括參與的態度、對項目完成的貢獻率、體現的進步空間等。而在期考的試題設置方面,減少客觀題的分數,增加主觀題和開放題的比例,有些題目甚至可以不設標準答案,根據學生對問題的認知程度進行打分,考量學生獲得技能的水平、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
其次,評價主體多元化,增加訂單合作單位的評價比重。以往的評價方式是全部由教師大包大攬,從平時成績到期考成績,都由教師決定,這一方面給教師過大的教學壓力,另一方面容易出現“感情分”,評價的主觀因素過強。對此,除了期考成績是教師評定外,平時成績的分數組成由訂單合作單位和學生共同給出,比例依次是桂工網記者、編輯占50%,項目小組長占40%,個人占10%。桂工網記者、編輯面向的評價對象是學生的最終作品,以作品與桂工網崗位要求的契合度作為主要評價依據;項目小組長根據組員在項目完成過程中的貢獻度給出分數;組員個人對自我表現進行評價,但占比較低,避免部分學生人為拔高自己的分數。專任教師盡管不直接給出分數,但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的項目進展情況進行評價和反饋,及時糾偏,確保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效果。
總之,文科專業的訂單式人才培養與工科類專業相比,還處在探索的階段,尚未有較成熟的模式。以課程改革為切人點,大幅度增加訂單合作單位參與教學和管理的程度,創新教學和實訓的方式,能較快讓學生的技能訓練與定向崗位相契合,減少就業后的適應期,為訂單合作單位培養適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生活實際 地理思維 欠缺
1 引言
對許多剛進入高三的文科學生來說,地理很難,甚至在有些老師當中也會形成這么一種認識“學好地理就等于學好了文科”,地理之難,許多同學會一致推舉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冊和區域地理分析這部分。為什么許多同學會學不好這部分的內容呢。經過連續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學,本人以為出現這種現象的癥結在于學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
2 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現
在地理學習中,許多學生往往表現出一些共同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造成了這些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地理學不好,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對地理學科的認識不夠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這樣表述地理學科的特點:第一,綜合性,地理學科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第二、地域性[1]。這兩種特性決定了對高中地理思維需要轉化,對地理問題的認識需要全方位考慮,但長期以來,許多學生特別是文科學生僅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對地理知識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長期以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獲取依賴死記硬背,依賴于對地理結論的掌握,忽視對地理原理的探究,從而造成學生在遇到一些新的問題束手無策。比如對地方時的分析,教材中僅僅提到偏東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沒有涉及到偏東的地方到底可以定為幾點鐘,所以導致許多學生僅僅局限于會計算時間,而我們許多老師開展教學的時候也沒有特意分析時間是怎么定出來的,從而產生學生在思維能力上的障礙,做一些普通一點的題目不難,但對較難的題目就開始頭腦迷糊起來了。
2.2 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不夠,綜合分析鑒別能力差
地理知識體系的綜合性特點要求學生的思維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這樣才能在地理學習中用全面的、綜合的觀點看問題,認識地理問題的本質特征。但是不少學生卻往往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觀點看問題,導致學生容易在地理學習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無法形成全面的認識。比如學生對光和熱的理解,認為一個地方的太陽輻射能強烈,這個地方的熱量一定充足,但熱量又主要體現在什么地方呢,學生又不太清楚。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現象如青藏地區光照充足,但熱量不足的現象的時候,往往無法進行正常的思維。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亞山脈為什么比較平緩,許多學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不夠。
3 運用生活實際 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針對學生出現的地理思維缺陷,特別對高三學生而言,由于直接面臨高考,而許多高考題目都是全新的,沒有良好的地理思維有時候是很難正確解決這些題目。本人經過長期的嘗試,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地理教學,特別是運用生活實際,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的幫助更大。
3.1 加強啟發誘導,調動學生的地理思維
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教師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得加強啟發誘導,調動學生一切可以利用的頭腦中的知識,從學生的認知能力角度出發,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學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時候,學生往往會有對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認識,如知道有大陸漂移說這種理論,但具體這種學說支持的依據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時老師就應該深入挖掘,提出問題,大陸為什么會飄移,要解決幾個問題呢?學生就會逐步去分析,出現兩個問題,一是大陸水平漂移的動力,來源于什么地方,為什么長期朝一個方向,二是大陸這么重,為什么還會飄移。然后學生會提出一系列的假設,最后歸結到目前比較成熟的板塊構造學說理論,也能充分理解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的區別。
3.2 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打基礎
進入高三復習,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學生是很難進行正確的地理思維。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學中,要足夠重視一些具有發散性思維和逆向性思維的內容,對這么內容教師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動用全教研組的力量來思考,然后實施教學。如分析阿巴拉契亞山脈為什么比較平緩,就結合高一地理的內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關的學科,則更要請教一些相關學科的老師,這樣學生的地理思維才能建立得比較全面。如對全球定位系統的衛星數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個物體,需要幾顆衛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關知識配套。這樣學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時為完善地理知識結構,地理教師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階段嘗試讓學生去記憶教材的大標題和黑體字的方法,因為教材的編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維來進行的。
3.3 運用生活實際,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生活即地理,許多地理知識和生活結合得相當緊密。實際上對地理知識的獲取過程是先認識地理中的一種現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進行驗證推廣到一般的過程。因此對地理教學中千萬不能忽視生活中一些地理現象和地理知識的運用,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如對時間問題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學中,由于學生已經有了一個對時間計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沒有必要在這個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沒有必要讓學生去做很多的難題,本人以為關鍵在于讓學生思考時間的定義,如地方時,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分析其來源,缺陷以及補救措施,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地方時―區時―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思維脈絡。
4 結語
地理學習的成敗在于地理思維能力的養成的好壞。在地理教學中,結合學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實際,不僅可以有利于降低許多地理問題的難度,使學生能充分理解,而且還可以避免許多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誤區,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對高三學生來說,可以降低他們對地理恐懼的心理,增強學生學好地理的自信心,從而更有利于高三整個階段地理復習的開展。
參考文獻:
篇8
從課程模式上看,人教社、上海、廣東、四川、北師大等版本仍屬分科體系。浙江是板塊式綜合體系即合 科式,將地理、歷史、政治三部分合并為社會課,但內容體系相互獨立。
而上海的社會課是貫通式綜合體系,以地理、歷史和政治三門學科的內在聯系為依托點全面貫通,改革步 伐較大。
從編排體系上看,各版本大都采用由整體到局部的編排方式,即初一講世界地理,初二講中國地理,最后 是鄉土地理。
從編制的形式上看,一改傳統呆板生硬的編制、敘述方式,更注意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每個版本都為套 色印刷甚至彩色印刷,圖像數量大增,每幅圖信息量驟減,清晰易讀,文字表述較為生動,比較接近學生生活 實際,而且盡量體現教學和學習的過程,有些欄目,如“讀一讀”、“看一看”、“想一想”等也十分具有吸 引力。
但是,由于這場改革來勢迅猛,以至我們來不及做好充分準備,因而在理論和實踐上遇到一些難以處理的 矛盾關系。
一、地理“教材”與“學材”的關系
過去,我們一直依照地理學科的邏輯體系來編制教材,只關心哪些地理知識是基礎知識最有價值,學生應 該接受什么,而很少考慮他們能不能接受以及是否樂于接受。只把地理教材看作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教師教 和學生學的依據,沒有看到地理教材的內容及編制結構對學生有效學習地理知識的潛在影響。因而作為學習者 主要的閱讀材料--地理教科書,則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效,影響了學生學習地理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地理教材應在遵循地理學科邏輯順序的基礎上,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特點,使地理學科的邏輯順 序與學生的心理順序在地理教材中得到完美的統一,這是實現地理教材向學材轉化的關鍵,也是地理學材之要 義,地理學材與教材的區別在于,它的選材與編排更符合學生學習地理的心理特點,有利于學生學習地理的成 功,促進其身心的發展。
為了實現地理教材向學材的轉化,新教材中的圖像力求簡明醒目,符合學生的感知規律,以利于學生地理 空間觀念的形成,為其準確便捷地理解和記憶地理事物和原理提供充分的表像依據,從而促進其想像力的發展 ;教材中地理事物的展示與論述要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思維方式,教材的編排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顯現 出知識遷移的性質,使地理知識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統一起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材的圖像設計 、文字敘述及作業系統應具有較強的啟發性、趣味性、可讀性和激勵作用,利于引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動機,運 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對學習過程的制約作用,提高地理學習的效率,促進學生情意的發展。
二、地理教材的先進性與減輕學生負擔的關系。
地理科學飛速發展所產生的對地理環境以及人地關系的新知識、新觀念要求在地理教材中有所滲透,特別 是那些具有固結地理知識作用的原理或上位概念的增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把這種新知識的增加難度的 提高視為地理教材先進性的唯一含義的話,必將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顯然這與地理課程教材改革的初衷,減 輕學生負擔是背道而馳的。因此,這次改革既要增加新知識,又要努力精減原來陣舊的內容,特別是分區地理 的內容。
九年制義務教育應讓學生了解我國和世界自然與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區域差異大勢,分區不要過細 ,內容不要太詳,不要以地理知識點的多少論得失,地理教材的先進性應體現在“新、精、活”上。“新”就 是要有新的內容、新的概念,特別要增加某些上位概念,以利于地理知識的遷移與同化。“精”就是要刪減傳 統繁瑣的知識,不求個別知識點的得與失,重能力培養和觀念教育,如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和環境觀的教育 。“活”表現在教材的編排不僵化,靈活多樣,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只有這樣,地理教材的先進性與減輕學生 負擔才能在對立中統一起來。
三、地理科學特性與地理教材內容價值的關系
地理科學歷來以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地關系而著稱。但由于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不象某些學科那樣顯著 ,從而導致其研究內涵的動搖,以至今日地理學界眾多有識之士熱衷于地理科學性質與價值問題的探討。究竟 地理學是硬科學還是軟科學,它自身對社會的貢獻在哪里,從理論上說清楚絕非朝夕之事,這種現狀直接影響 著學校地理教材內容的價值,進而影響學生對地理學科價值的認識。其實,這個問題并不在于要求有一個地理 學的定義,來確立它的科學邊界,而是當今的趨勢是,科學的一切領域正環繞著具體的問題走到一起來,在結 合的過程中,每一門專業把它自己特有的技術和概念運用到諸如貧窮、人口過剩、資源匱乏和環境惡化等主要 難題上來。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地理學是與其它學科的相互滲透中實現自己的價值的。事實上,地理學正在城 市規劃、國土整治、生產布局、能源利用、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人口控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們在論及地理學本質的價值的同時,更要著眼于地理學在與其它學科的聯合作戰中,共同解決實 際問題時所體現出來的價值。這種價值觀念是當今學校地理教材內容價值的主導方向(以地理專題形式編制的 教材便是以這種價值觀為基礎的)。為此,在地理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編排上,要適當考慮這種價值觀念。讓學 生認識到區域位置和地理事物空間關系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并讓他們初步學會這種評價方式,使他們真正理解 地理學的應用價值,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地理知識教學與素質培養的關系
變知識教學為能力培養,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這是當前課程教材改革的主旋律。我們要勇于擯棄陳舊 瑣碎的地理知識,將素質教育的思想貫穿于地理教材之中,并使其有機地結合于地理知識體系之中。素質教育 包含三個層次。
首先是學生生理潛能的開發,地理教材中融有大量的圖像,以逼真形象的方式經常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促 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開發右腦潛能。
其次是心理品質的培養。地理教材中不論圖像、文字和作業哪個系統都要有充分的智能因素,以利于學生 地理觀察、記憶、思維、想像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各種技能技巧的發展。地理教材中要自始至終貫穿“ 方法”因素,這里的方法是指地理思維的方法,也就是地理學家看待世界的科學方法,以及地理學習的方法。 地理教材要生動有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
第三是文化素養教育,地理教材在敘述地理知識的同時,要結合愛國主義教育、環境等觀念教育,特別要 滲透國情教育因素,不卑不亢,使學生科學地認識國情,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這些思想觀念有機地體現在地 理教材之中,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五、區域地理各種分區模式的關系
篇9
【關鍵詞】生活實際;地理思維;欠缺
對許多剛進入高三的文科學生來說,地理很難,甚至在有些老師當中也會形成這么一種認識“學好地理就等于學好了文科”,地理之難,許多同學會一致推舉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冊和區域地理分析這部分。為什么許多同學會學不好這部分的內容呢。經過連續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學,本人以為出現這種現象的癥結在于學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
1. 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欠缺的幾種表現
1.1 對地理學科的認識不夠。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這樣表述地理學科的特點:第一,綜合性,地理學科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第二、地域性。這兩種特性決定了對高中地理思維需要轉化,對地理問題的認識需要全方位考慮,但長期以來,許多學生特別是文科學生僅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對地理知識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長期以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獲取依賴死記硬背,依賴于對地理結論的掌握,忽視對地理原理的探究,從而造成學生在遇到一些新的問題束手無策。比如對地方時的分析,教材中僅僅提到偏東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沒有涉及到偏東的地方到底可以定為幾點鐘,所以導致許多學生僅僅局限于會計算時間,而我們許多老師開展教學的時候也沒有特意分析時間是怎么定出來的,從而產生學生在思維能力上的障礙,做一些普通一點的題目不難,但對較難的題目就開始頭腦迷糊起來了。
1.2 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不夠,綜合分析鑒別能力差。地理知識體系的綜合性特點要求學生的思維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這樣才能在地理學習中用全面的、綜合的觀點看問題,認識地理問題的本質特征。但是不少學生卻往往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觀點看問題,導致學生容易在地理學習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無法形成全面的認識。比如學生對光和熱的理解,認為一個地方的太陽輻射能強烈,這個地方的熱量一定充足,但熱量又主要體現在什么地方呢,學生又不太清楚。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現象如青藏地區光照充足,但熱量不足的現象的時候,往往無法進行正常的思維。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亞山脈為什么比較平緩,許多學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不夠。
1.3 思維的邏輯性不強,易受思維定勢束縛。在地理學習中,常有這種情況:有的學生雖然具備了解決某一問題的知識,但由于思維過程條理不清,違反了某些邏輯規則,結果得出的卻是錯誤的結論。如對熱力環流,有的學生沒有充分認識由冷熱不均引起的各個環節的先后順序,而導致對高低氣壓的產生原因分辨不清,從而產生大氣垂直運動是由低壓流向高壓的錯誤結論。又比如在一幅經緯網的地圖上(如右圖),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使學生無法正確理解地球自轉方向和判斷某地點準確的經緯度。
2. 結合生活實際 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針對學生出現的地理思維缺陷,特別對高三學生而言,由于直接面臨高考,而許多高考題目都是全新的,沒有良好的地理思維有時候是很難正確解決這些題目。本人經過長期的嘗試,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地理教學,特別是運用生活實際,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的幫助更大。
2.1 加強啟發誘導,調動學生的地理思維。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教師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得加強啟發誘導,調動學生一切可以利用的頭腦中的知識,從學生的認知能力角度出發,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學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時候,學生往往會有對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認識,如知道有大陸漂移說這種理論,但具體這種學說支持的依據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時老師就應該深入挖掘,提出問題,大陸為什么會飄移,要解決幾個問題呢?學生就會逐步去分析,出現兩個問題,一是大陸水平漂移的動力,來源于什么地方,為什么長期朝一個方向,二是大陸這么重,為什么還會飄移。然后學生會提出一系列的假設,最后歸結到目前比較成熟的板塊構造學說理論,也能充分理解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的區別。
2.2 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打基礎。進入高三復習,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學生是很難進行正確的地理思維。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學中,要足夠重視一些具有發散性思維和逆向性思維的內容,對這么內容教師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動用全教研組的力量來思考,然后實施教學。如分析阿巴拉契亞山脈為什么比較平緩,就結合高一地理的內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關的學科,則更要請教一些相關學科的老師,這樣學生的地理思維才能建立得比較全面。如對全球定位系統的衛星數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個物體,需要幾顆衛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關知識配套。這樣學生就可以充分理解。
篇10
【關鍵詞】初中地理 學科特點 地理知識 課堂氛圍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80
就初中階段而言,地理是研究自然環境同人類生活之間的聯系的一門學科,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中,雖然具有社會屬性,但是社會活動是無法獨立于大自然而存在的,自然環境中的每一個變量的變化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發展進程。初中階段開設地理課程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去了解自然、感受自然和適應自然,了解地理基本常識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具備的基本能力。
地理學科所包含的不僅僅是自然科學知識,同時還與其他學科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且日常生活中地理學科的實用性極強,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地理的痕跡。如大陸板塊運動、天氣變化、自然資源的開采利用、工業產業的環境布局、人口增長問題、環境生態問題等等。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地理和生活的緊密聯系,且地理學習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十分的重要。
初中階段是學生第一次開始系統的接觸地理學科,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地理教學的必要性、重要性,并通過對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教學方案、適應對應的教學方法。如何讓初中地理教學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在地理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及對策是本文討論的內容。
一、教師在應該注意初中地理學科的特點
第一,初中地理的教科書中有大量的圖片,這些圖片屬于專門的地理圖片,其中蘊含了大量的知識點及信息。這些地理圖片部分是實地拍攝的圖片,部分是根據所涉及知識點進行繪制的圖形圖表,部分是根據教學內容所繪制的漫畫式地理圖形。這些圖片穿插在個章節之中,將整個書本的內容填充得更為充實,依靠圖片能夠生動、直觀、形象的將知識點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在對地理的學習中更易理解、記憶相關的知識,同時也能在讀圖的同時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此外,初中W生還可以通過這些地理圖像對地理事物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對地理中的空間分布規律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各要素進行關聯記憶。
第二,初中地理的知識涉及面廣、內容豐富,其中需要學生進行記憶的知識點較多。教師在地理教學中需要將關鍵的知識點教授給學生,并讓學生通過自身學習將知識點牢牢記住,但是教師不能夠一味的要求學生對地理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這樣會導致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減弱、學習效率下降,因此教師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學手段。
基于地理學科知識龐雜的顯著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符合地理學科特性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下對地理知識點進行記憶,教師還要使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教師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下進行學習主要有三種方法。
首先,使用口訣法對地理知識進行記憶。初中地理中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包含了大量的地理名詞,這樣教師在教授知識的時候就可以使用口訣法。例如,學生對行星進行記憶的時候就可以使用口訣:“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同時教師還可以告訴學生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在2006年冥王星因為運行軌跡受其他行星影響,不符合行星的定義,被降級為“矮行星”。這樣既能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又趁機對學生進行了知識拓展。
其次,使用圖像法對地理知識進行記憶。地圖是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用得最多的教學工具之一,也是地理知識最直接的載體之一,地圖向學生直觀的展現了大量的地理知識,但遺憾的是大多數初中學生對圖形圖像的重視程度不高,在學習中并沒有認真的對地圖等圖像。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多看圖、識圖,并通過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學會繪圖、用圖,將知識點同圖像結合起來。
最后,使用觀察法對地理知識進行記憶。教師在對初中地理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進行重點講解,對這些地理現象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讓學生了解其產生的原因和規律,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并結合書本知識找到這些現象發生的原因和規律,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掌握自我學習的能力素質。因為初中地理學科其知識構成的特殊性,教師應該把握好該學科的特點,針對其特點來設計初中地理教學。
二、教師應該注意課堂氛圍的營造
課堂氛圍對學生的學習有著直接的影響,初中地理課堂氛圍的營造是需要教師著重注意的,初中學生只有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下學習才能夠輕松、愉快、高效的學習。教師在課堂氛圍的營造時需要保持同學生的交流,組織學生對地理學科進行學習,并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充分肯定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設計提出問題時,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充分的考慮,使問題的提出能夠反映出學生的真實需要,契合學生當前的心理特征。教師需要在問題的解決時對學生的思路進行引導,充分給予學生思維上的自由,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更為活躍。并且,教師在根據所涉及知識設計相關問題時,要注意充分考慮初中學生現階段的實際能力,對問題的難度進行合理把握,這樣才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的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