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實踐活動范文
時間:2023-07-28 17:48: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理學科實踐活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目前國內外的地理學科發展都出現了綜合化、應用化的趨勢。現代高等教育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和實踐能力及創業精神,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全面素質教育需要通過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育結構、創新教育模式、深化教學改革、促進教育資源共享等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措施來實現。開放式教學實踐活動對地理學科的教育、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行全面改革和整合,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學生思想品德、綜合知識和能力體系。
跨學科的交叉研究是當代科學研究的重要特征,學科交叉孕育出新的學科生長點并大大促進了科學研究重大發現和重大突破。自然科學領域各個學科的交叉研究已相當普遍,更進一步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研究是跨學科交叉研究中邁出的一大步,正在興起[1]。
地理學是古老的學科,但已不再是夕陽學科。由于衛星遙感技術、地球定位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及地理信息系統和計算機網絡等信息研究平臺的建立,使之具有強大的工具性和實用性特征,在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經濟建設和社會應用等各個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地理學科開放式教學實踐活動的重要基礎。
1 綜合知識體系對地理教育的要求
現代科學研究的巨大挑戰是科學研究問題的空前復雜化,其對象已經不是簡單的孤立系統,而是涵蓋更大的范圍,因而跨學科研究成為必然趨勢。由于空間技術的發展,使人類有能力對地球環境進行整體觀測,特別是衛星遙感技術,提供了對地球整體環境進行長期、立體監測的手段;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收集、處理、分析有關地球環境的海量信息,開展復雜的數學分析與數值模擬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改革開放以來,素質教育已經成為人才培養方向和目標。在基礎教育領域,更加關注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如浙江省、武漢市等一些地區已經將物理、化學、生物和自然地理等理科課程綜合設置為《科學》課程,將政治、歷史、人文地理等文科課程綜合設置為《歷史與社會》課程。但是,高等教育師范專業的各個學科還是獨立發展,仍然缺乏教學內容的整合以及學科和專業之間知識的滲透、融合與開放。
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理環境,是一個包括自然、經濟、人文三大環境的復合系統。要了解各個地理圈層間信息傳遞的產生機理、表達方式,圈層間信息流的形成、傳遞、整合、集成和存儲并且利用信息流調控物質流和能量流。必須應用系統論的觀點,把一個地區的人類活動與所處的地理環境看作是一個內在聯系的系統,研究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協調人地關系,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地關系的研究為各種地理事件的發生、發展的原因與機制探討、影響評價和對策提出,提供一個基本思路。通過研究、評價人地關系及其緊張程度,進而提出對策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2]。地理學科研究內容不僅構成公民生活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全面素質教育還可以利用地理學科所提供的素材、工具和研究方法。
2 綜合性是地理學科開放的研究優勢
地理學科因其涉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研究對象要素眾多、研究領域廣泛和極強的綜合性特點,使其具有獨特的學科研究優勢。新地理學不僅繼承了因果原則、綜合原則、比較原則和范圍原則等傳統地理學的研究原則,而且廣泛使用了現代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和虛擬數字地球系統等新興應用技術,從而改變了地理學研究方式、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遙感方法視野廣闊、信息更新速度快、精確度高,提供了廣闊空間的同質資料,使定量研究有了很好的信息平臺并且使地理學的預測方法成為可能。為地理學科開放式教學實踐活動創造了條件。
目前,人類活動正以多種方式強烈地影響地表自然環境的發展和演化,人類活動誘發的變化大大超過了自然變率,其范圍和影響可與許多大的自然因素和自然過程相提并論。人類活動驅動著多重相互作用,并以復雜的方式通過地球系統產生級聯效應。全球變化不能理解為簡單的因果關系,人類活動的級聯效應之間相互影響,而且局地和區域尺度的變化以多維方式相互作用[2]。危險而復雜的人地關系現狀、演化趨勢及其綜合性的研究特點也要求地理學科必須構建開放式的教學體系。
3 地理學科開放式教學實踐活動的實施
3.1 整合課程資源,發揮地理學在整個科學體系中的作用
環境教育課程能夠在開放式教學實踐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與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相聯系的全球持續變暖、干旱化和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人類面臨的嚴重環境問題使人類不得不思考生存環境的未來變化,不得不警覺未來可能發生的環境災難,而有序人類活動可以避免環境的持續惡化,實現人地協調發展[1]。否則,可持續發展將僅停留在一個空洞的概念上,難以落實、無法操作,所以有序人類活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有效手段或措施,并成為環境教育的重要命題。通過地理學科課程的開放和多學科課程資源的交流與共享,實現師范院校各專業課程資源的整合,使學科綜合研究的特長和優勢得到彰顯,也使地理學科在整個科學體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3.2 加強計算機課程的學習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
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常用操作方法是對學生工具使用能力的要求,也是現代文明人類應該具備的一種基本素養。計算機課程既要培養學生實際的操作技能,更要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現代科學意識。
針對地理教育專業使用“地理信息系統”的特殊需要和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求學生加強高等數學中的線性代數和計算機數據庫等內容的學習,掌握具有地理專業特色的計算機應用技術。開放式的教學實踐活動要求該課程建立能夠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推動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評價體系。
3.3 互聯網成為地理學科開放式實踐活動的重要工具
國際互聯網被定義為商務、政府和個人計算機在世界范圍的電子通訊網絡。計算機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全方位的滲透以及國際互聯網的廣泛使用,使知識獲取、轉化、技術推廣、成果交流、教學手段乃至整個教育領域的面貌煥然一新。
3.3.1 互聯網信息資源改變了傳統學習的模式
互聯網是開放性的,具有微觀有序、宏觀無序的特點。網絡形成了龐大的多學科、多文種而又分散、無序的數字化信息。學生先要學會使用互聯網信息搜索引擎工具,然后才能快速查閱和檢索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轉貼于
學生在互聯網上不僅可以了解到世界文化的發展,而且能夠對不同的文化進行比較。他們利用互聯網賦予的“力量”,對于他們應該學習什么以及怎樣學習、怎樣尊重權威的傳統智慧有了個人的認識和見解。不盲從、不迷信。他們在探究自己感興趣問題時,遇到困惑會到互聯網上去尋求答案。他們也向老師請教,但如果老師給出的答案無法令人信服,就會引經據典地指出在互聯網上找到的結論或解釋,還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喚醒內心潛藏的創造激情,引燃創新的思維火花。探究性、互動式的教學過程和不迷信權威、不盲從的開放性學習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質疑和創新能力。
3.3.2 互聯網能夠增進師生互動和提高
網絡信息資源還具有交互性。網絡在使用過程中可以在讀者之間、讀者和信息資源之間實現互動,使計算機網絡工具成為實現開放式的地理教學實踐活動的有效手段。除了在課堂使用網絡資源開展教學之外,課后教師使用電子郵件布置和批改作業;使用電子郵件公告閱讀參考書目、課程復習思考題、學習內容要點和問題討論提綱;使用電子郵件傳送、修改畢業論文。師生之間通過在線提問、觀點質疑、公布討論結果。利用網絡,學生能夠多角度觀察不同地理空間的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差異或者同一個地理空間的要素特征、分布和演化過程。在信息化時代,地理教學和學習模式改革的大潮已經勢不可擋。教師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學生有條件通過各種媒體獲得有關信息來檢驗課堂上教師的教學內容和“灌輸”的結論。網絡討論突破了時空障礙,加強了師生的溝通和交流,增進了教學過程的互動性,實現了師生在思想上互相啟迪、借鑒,教學相長、互相促進,也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
3.3.3 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學習資源
但是,在網絡資源利用上也是有利有弊的。例如在互聯網信息材料的搜集、處理和利用上,無節制、不加甄別地使用互聯網信息的傾向會使人們漸漸地放縱、懶惰和“白癡化”。因為通過Google,困難問題能夠找到容易的答案,但是學生卻無法分辨這些答案究竟是來自嚴謹治學,還是僅僅來自淺薄的觀察和粗淺的概念[3]。因此,必須教會學生對互聯網上“魚龍混雜”的信息資源進行必要的分類和甄別,對各種各樣的研究結論進行審慎的分析和縝密的思考,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學習資源。利用搜索引擎獲取信息只是讓我們做事情更有效率,但是決不能取代我們的思考。
3.3.4 推廣網絡球面坐標工具的應用
Google Earth是一種個人電腦桌面應用程序,能夠以Web方式瀏覽虛擬數字地球系統,從而實現全球地理數據共享與三維仿真。它能夠實現城市和旅游區地形和重要建筑物的三維仿真、顯示三維影象地圖,廣泛應用于區域規劃、農業區劃和旅游區規劃等實際工作中。2007年8月,Google Earth還增加了Switch to sky功能,提供在線瀏覽宇宙深空天體和天體系統的光影圖像、太陽系天體的周年運動及它們的天文數據檢索功能。對中學地理教師來說,Google Earth是一個功能強大的球面坐標搜索工具和天文觀測、天體坐標定位以及天體、天體系統信息檢索的工具。可是關于它的應用有很多中學地理老師還不知道。開放式的地理教學可以讓學生從了解它到對它產生興趣,到熟練掌握和運用它的天球坐標功能及地圖搜索功能。使用Google Earth使整個地理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
3.4 加強實踐課程的教學
開放式的教育需要開放的課堂,需要加強實驗和實習教學工作。使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觀測、觀察、操作和實驗活動,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加深對地理科學基本概念的理解,達到具有初步進行綜合實驗的能力水平。把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和計算機應用技術應用到實驗中去,通過實驗手段的改進和教學內容的深化,形成多學科融合,互相借鑒、綜合發展、不斷創新的實驗教學體系。同時,全面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使學生能真正學有所獲、學以致用。
4 結語
地理學科開放式教學實踐活動可以借助于地理學科文理兼容的綜合研究優勢,以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內容作為開放性課堂教學和研究的主題,以信息化的科研環境作為重要的研究條件,通過對多個學科和專業一些相關課程資源的利用和整合,發揮地理學科資源在整個高等教育教學體系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葉篤正,符淙斌等.有序人類活動與生存環境[J].北京,地球科學進展2001.16(4)P453-459.
篇2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教學研究
地理是一門研究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的地理環境、自然現象以及人文現象的學科。地理與我們的生活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我們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更加重視學生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對各地區的地理環境、地質、地貌說起來頭頭是道,但并沒有結合實際把書本上的理論變成真知。地理知識需要學生結合實踐來揭示事物的特征,從而進一步了解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自然規律之間的關系。教師要通過地理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學生深切體會到只有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我們才能在這個地球上更好的生存。
1.走出地理課堂局限,拓寬地理學習空間
我們過去的高中地理知識學習主要來源于課堂上教師的言傳身教。學生通過地圖查看地形地貌、背誦地球運動、洋流流向、大氣分層、山河湖泊的分布。雖然學生考試成績分數挺高,說起來更是洋洋灑灑、頭頭是道,但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都是紙上談兵。由于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尚淺,對于課堂上學到的地理知識沒有辦法同實際情況相結合。雖然現代科技在不斷進步,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來讓學生直觀的看到實際的地理地貌,但是由于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這些教學方法還是不能替代學生親自參與實踐活動。
高中地理需要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來彌補地理課堂的局限性,拓展學生學習地理的空間,讓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在課外實踐中學習地理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讓學生之間通過合作互助、知識互補來完成教師指定的課外實踐活動。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經緯度測量的實驗,實際了解太陽的高度變化規律,培養學生的地理觀測能力,真正了解太陽正午高度與地方時差的含義,并掌握相應的計算方法。實踐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地理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艱辛,品嘗科學研究的成就感。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利用桿影法進行緯度測量。各個小組取一根長度為1米的標桿,找一塊平整的地面,將標桿垂直樹立,量出標桿長度L1。在早晨六點日出的時候確定桿影的方向坐標,通過手表校正或手機確定北京時間12點,按下秒表,然后在桿影和正北方向完全重合時停止秒表,記錄下本地時間正午12點與北京時間12點的時差。然后再量出標桿影長L2,應用數學公式計算當地正午太陽的高度角H,再用公式求出所量地點的緯度。最后由時間差換算經度差,得出所測地點經度。然后教師把各組所測平均值與衛星所測當地經緯度進行比較,得出結果。雖然此次實踐活動所測算的結果不一定精確,但是通過這次活動,學生把課本上的地理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的樂趣,提高了團隊合作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結合家鄉區域優勢,展開地理教學活動
地理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可以把學生較為熟悉的地理環境滲透到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對地理的認知度,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高中地理知識包含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部分,教師可以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結合在一起講,這樣學生對自然地理知識更容易理解,其教學內容也會更加豐富生動。地理教學實踐活動可以分為環保類、地理觀察類和典型事件類三種。組織地理實踐活動時,教師要注意把所學的地理知識融入實踐活動中。比如高一的地理實踐可以結合教材中地質、土壤狀況、地質結構、濕度等內容,引導學生進行野外實地觀察。學生在通過多次野外實際考察后,就會對當地的一些氣候條件、地質構造、地理環境等有所了解。在有了一定的地理實踐基礎以后,教師可以精選課題,組織學生對本地的河流、水源水質進行調查檢測,還可以對本市的垃圾回收及工廠進行調查,分析工廠的排污情況及其對當地環境和地質、土壤的影響。
每一次實踐活動,教師都要制定詳細的活動計劃,把本次活動課題、活動地點、時間安排、參加人數以及目標要求等進行詳盡的安排。在具體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沿途看到的自然現象、人文環境等變化隨時做好記錄。教師應該隨時觀察周圍事物,發現有趣的地理現象或者問題時及時向學生進行講解,并及時答復學生對地理現象的疑問。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對地理知識獲得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同時結合教材內容對知識進行再一次的匯總分析,更深刻的理解和記憶了課本知識,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環保意識。
在整個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獨立完成任務,遇到困難時,每個小組應該先自行合作解決,教師盡量不要插手。在活動的最后階段,教師要組織學生召開實踐研討會,對此次實踐活動進行總結,讓學生相互交流活動感悟和實踐經驗,對于表現好的學生教師給予一定的鼓勵。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對知識有了更加直觀感性的的認識,同時也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增強了環保意識,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遵循實踐活動原則,培養學生愛國愛家情懷
教師在組織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時,應該遵循實踐活動的基本原則,增加實踐活動的有效性。首先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精心的組織和分組,小組合作一般是6人左右。小組組建時要盡量考慮組內每個人的特色,做到各取所長、優勢互補,保證在小組實踐活動中有豐富的知識信息輸出和輸入,使小組對實踐課題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認識。每個小組要推選出一個具有較強組織能力的學生擔任小組的組長。教師先對本次實踐活動布置任務并提出完成目標,制定活動規則,明確每個小組成員的責任。然后在實踐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由學生獨立完成任務,教師負責監督指導。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放開手腳大膽探索,勇于創新。
此外,在活動中教師要加強師生間的互動,注意觀察、及時指導。教師要因勢利導、抓住時機,提出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讓問題成為學生積極實踐的動力,激發學生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另外,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多元評價體系。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優勢,具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和思維方式,各自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教師在具體實踐活動中要根據學生完成任務情況和探究問題方面進行差異化教學,避免用一個標準去要求和評價所有學生,要給學生足夠的個性發展空間,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自己的學習體驗,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樂趣。
篇3
關鍵詞:中學地理;課外實踐;實例;探究
中學地理課外實踐課的內容豐富,形式也具有多樣性,課外實踐課的開設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二是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三是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中學地理課外實踐課,是課堂教學無法代替的,其重要性是顯然的,由于它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加以重視,因此組織好一次實踐課就如同一節室內教學,必須要做好教學設計,確定明確的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思想教育目標。
例如,設計一次去漢江河邊觀測水質的實踐活動,首先,我們明確任務:觀察水質,記錄一定范圍內河邊排污口的數量,估計出污水排放量,觀察河邊的植被情況,結合周邊環境分析河水被污染的原因,提出治理方案。通過這個實踐活動,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培養學生熱愛家鄉、保護環境的思想品德。
目標確定后,我們還擬定了詳細的計劃設計,就像教案中的教學過程一樣,主要包括有:實踐內容、日期、路線、地點等。
同時,在計劃中,我們還確定了活動的組織方式,相當于課堂組織教學。出發前是集體行動,到達河邊后,開始分組:有安全聯絡組,人數和勘查小組的分組數相同,主要負責與每個勘查小組進行聯絡,實時清查人數;有勘查小組,將大部分學生按男女比例分成若干小組,每組確定一名小組長,并確定一名聯絡員與聯絡小組保持聯系。
有了詳細的計劃與活動安排,整個實踐活動才能順利進行,并取得預期效果。
經過多次課外實踐活動的組織,我發現根據活動內容的不同,有些活動在計劃設定時著重點也不同:
例如:計劃一次測量正午太陽高度的活動,那么在時間選擇上就應該選擇天氣晴朗且在正午12時左右,如果選擇多云天氣會影響觀測的準確度。觀察星座應該在天晴月暗的日期。即時間的選擇上要注意與實踐內容相符,因事制時。
根據實踐內容不同,選擇的地點也不同,地點的選擇也相當重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對實踐活動的地點選擇應因事制地。例如:計劃一次野外觀察定軍山走向的實踐,我們選擇了與定軍山遙遙相對的相距約10公里的天蕩山,交通也比較便利,步行容易,視野開闊。(說明:此地位于漢中盆地西端,南有定軍山,北有天蕩山,中間是漢江,從中部平川區出發向南向北走,步行均為1小時多路程)再有:計劃對地轉偏向力的驗證,如果我們直接帶學生到河邊去觀察,觀察范圍很有限,視野不開闊,所以,我們選擇了距離河邊較近,但又有一定高度的定軍山來觀察漢江水在河床中的流向變化,記錄下幾個對岸邊沖擊的地點,再去河邊實地查看,從而得出地轉偏向力對河床影響的結果。
以上幾個例子均是在一個確定的時間、地點范圍內完成的課外實踐活動,組織起來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經常會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外活動的任務,一般目標都很明確,活動的地點、時間彈性比較大,學生組織活動的方式一般為個人或者是與其他同學自由結合共同完成。當然,老師布置這些課外活動時,一定要把注意事項給學生講清楚,避免發生一些不安全事故,或者學生的活動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例如,調查本地農作物分布情況。學生可以借助網絡,查閱一些資料,再通過實地觀察,做好記錄,詢問農民,獲取最真實的資料,最后再將搜集到的資料與其他同學分享,共同分析整理數據,完成一份完整的調查報告。
中學地理課外實踐活動的組織與設計形式也是多樣的。我們對地理課外實踐課要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做好充分計劃,才能發揮好中學地理實踐活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篇4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學生活動;有效性;實踐與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3-0257-01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進行,許多老師已經深刻認識到,一節課成功與否,不僅要看老師的教學環節設計如何,而且還要看課堂中學生的參與情況、互動情況。因此教師開始逐漸擺脫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把主要精力放在設計更多的學生活動來增強學生的主動獲取知識的意識。但是通過本人聽課以及自己上課的體會,發現我們設計的學生活動大多是停留于形式,例如為了上課時為有學生活動這個環節而把一些簡單易懂,無需討論的內容也列入課堂討論的范疇,使課堂討論泛濫成災,浪費了時間,也有把一些難度大的內容讓學生討論,從而使學生覺得高不可攀,喪失信心。總之,為了盲目響應新課改,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學生活動的內涵,從而丟失了課堂中最寶貴的一點,就是有效性。而評價一節課學生活動的有效性,就是要把學生有無進步或是發展作為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課堂學生活動設計的有效性,讓地理課堂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地理課堂學生活動設計的有效性呢?下面談一談自己的幾點認識:
1.設計有效的學生活動在初中地理課堂中的作用
所謂"活動的有效性",是相對于活動的無效或是效率低而言的。有效的學生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活動后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因此,設計有效的學生活動能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手動腦,在教師的引導下,師與生的和諧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合作,有效的活動還可以消除學生在地理課中的疲勞,在活動中獲取地理學習的樂趣,使學生更主動地去汲取新知,從而能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真正意義實現高效課堂。
2.初中地理課堂有效的學生活動應該遵循的原則
教師要設計有效的學生活動,要實現課堂學生活動的時效性,在備課時就要在活動內容、活動方法、活動時間、活動效果、活動約束機制和活動說明等方面做充分的考慮,做到既要備教材,又要備課堂,還要備學生。
2.1選擇合適的學生活動內容。在選擇學生活動內容時,應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安排來認真確定每節課的學生活動內容。選擇學生活動內容一定要本著有趣味性,易開展的原則。不能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興趣而丟掉學科本身的嚴謹性,也不能為了顯示設計者的水平而選擇難度較大的內容,是學生喪失活動的興趣。
2.2設計合理的學生活動形式。《課程標準》中提出要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初中地理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活動的形式主要有:(1)學生思考,教師點撥;(2)學生討論,教師引導;(3)教師指點,展示練習;(4)角色扮演,寓教于樂。總之,有效組織學生活動的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每個班學生的實際水平等因素,靈活運用。教師務必做到兼顧設計學生活動以激發學生興趣和突出重點難點兩個方面。
2.3合理把握學生活動的時間。有效性是指"有效果"和"有效率"兩個方面,在課堂上,在本著學生活動的時間略超過教師授課時間的原則基礎上,教師得合理把握學生活動的時間,若不能準確,往往會出現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有效果,但卻沒有效率,當然不可能在單位時間內完成成既定的教學任務與目標。
2.4有效的約束機制。為了保證活動有效地進行,課堂需要紀律、秩序和規則。一個吵吵鬧鬧和秩序混亂的課堂很難保證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在組織學生活動時應先維持班級的紀律,是有效學生活動完成的保障。
3.初中地理課堂有效的學生活動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課堂導入環節學生活動設計的有效性。新課導入設計是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中十分重要的第一環節,而且導入不僅只在于一節課的開始,在每個知識點的講授之間,知識點間的過渡和新知識的導入也同樣重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勢必要求對傳統的教學導入方法作出改進和創新。我認為新課導入中有效的學生活動應該符合下面幾個要求。(1)新穎性(2)直觀性(3)趣味性。
案例1:在學習"地球運動"一節時,先讓學生結合多媒體展示觀察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然后分別讓兩位學生扮演地球和太陽,表演自轉和公轉。從中掌握自轉的方向、中心、周期、產生的現象,進而導入所學知識。
案例2:在講"地圖"一節時,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比例尺、方向、圖例,讓他們介紹各自的情況。教師要和學生共同動手實踐,引起學生的學習和動手的興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引進所要講的新知識。
3.2新知識探究環節學生活動的有效性。教會學生讀圖、用圖,學會分析地圖中隱含的地理要素,是新課標"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最直接反映,它貫穿于整個初中地理教學。所以初中地理課堂中許多重要知識的獲取都是從地圖中總結出來的。教師可以圍繞讀圖、用圖、析圖設計有效的學生活動,引導學生總結新的知識。
案例3:在學習《西亞》一節時,我選擇將西亞的石油輸出路線作為本節課的學生活動內容,設計學生活動:如果你是日本、美國、英國石油公司的總裁,要從西亞進口石油,有哪些航線可以選擇,各航線經過哪些海峽、海洋、運河?引導學生結合"世界石油輸出路線示意圖"找出將波斯灣的石油運往這三個地區的路線。使得學生積極參與讀圖的活動當中,學生活動效果顯著。
3.3課堂小結環節學生活動的有效性。對于一節完整的地理課堂來說是有始有終的,而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課堂小結是對一節課教學內容終了的提煉升華和概括梳理,教師利用靈活多變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小結的過程中更好的構建自己的地理課堂知識結構體系,充實自己的地理課堂知識。所以說,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小結也只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案例4:在學習完"非洲"一節時,可以設置疑問讓學生展開討論:談談非洲的人口問題給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帶來了哪些不利的影響?引導學生結合人口問題-糧食問題-環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展開討論,在有效的學生活動中完成本課的總結。
由此可見,初中地理課堂有效的學生活動存在在于日常的地理課堂的各個教學環節之中,教師盡可能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地理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通過行為活動的積極參與帶動學生思維活動的參與,最終達成學生課堂思維活動和學習行為活動的高度統一,促使學生在課堂中有效的構建和完善自己的地理認知結構和思維中地理知識框架體系。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每一位教師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提高教學能力,才能設計和組織有效的學生活動,也只有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與行動形成自己的地理理解力時,才能真正懂得地理,學好地理知識。
參考文獻:
[1]熊世培; 淺談地理課堂中學生活動的有效性[J];《新課程(中學)》2013年10期
[2]顏美紅,潘麗云;學生課堂活動有效性研究[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07年 第11期
篇5
關鍵詞:初中地理;生活化;課外實踐活動
本文以初中地理為例,并結合筆者自身教學實踐,對如何使初中地理課堂“活”起來這一論題進行兩點簡單地論述和說明。
一、注重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賦予地理課堂以生活化氣息
常規下的初中地理課堂,在很大程度上教師沒有將課本知識與學生生活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就意識不到這門學科對于人類生活所產生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要想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就得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而賦予地理課堂以生活化的氣息。
比如,在教學“多變的天氣”這節內容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搜集我市近期的天氣資料以及與天氣變化相關的圖片,課堂上,讓學生對搜集到的天氣信息進行探討、交流,然后,通過觀看天氣預報的視頻,讓學生找出隱藏在天氣預報中與天氣有關的信息。這樣,我通過將課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實現了地理教學的生活化,既吸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也深化了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二、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地理實踐能力
目前,初中地理的教學形式造成很多學生對地理產生了厭倦心理,而且實踐能力差。然而,地理學科的性質決定了它具有實踐性的特征,所以,除了課內教學,我們還應積極開展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并以此增強學生自身的地理實踐能力。
比如,在學習了“節約用水 保護水資源”這節內容后,教師就可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對學校的用水狀況進行調查,利用這種形式使學生了解學校的用水現狀以及是否存在不合理用水的現象,如果有,結合學校的實際,制訂出具體的節水措施。這樣,通過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激發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熱情;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增強了地理實踐能力。
總之,作為初中地理教師,我們要依據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靈活采用教學方法,使地理課堂真正地“活”起來,以此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讓學生以歡樂、愉悅的心態學習地理。
篇6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學過程;建議
對于中學的地理教學來講,很多的學生甚至是老師都認為這是一門所謂的“副科”,不像是語文,數學已經英語一樣的“主科”,所以對其的重視程度也不夠。甚至有的地理課堂會被語文老師或者數學老師占用,這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是一個很奇怪卻又不奇怪的現象。地理的重要作用被嚴重的忽視,使得很多的學生在進入高中之后地理知識幾乎為零,甚至很多的地理知識都是重新開始的。那么如何有效的提高中學的地理教學,可以從以下的幾個方面進行:
一、提高地理學科在總學科中的比重
要想促進地理學科在總學科中的比重的提高,首先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其一促進廣大的師生重視地理教學。在當前的教學制度下,地理學科普遍不受到重視,不僅在中考中看不到地理的身影,在高考中的比重也并不是很高。在這樣一種大的背景的影響之下,地理自然不受到學校和師生的待見,甚至很多的學生認為好壞都無所謂,只要會考的時候能夠幾個就可以了。有的學校甚至連常見的地圖或者地球儀都不配備,地理的地位簡直是無法想象。不管是學校還是師生,都必須要認識到地理的重要,重視地理的重要性,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更多的是能夠更好的服務生活;其二是加強中學地理的教師隊伍的建設。就像是一個惡性的循環一樣,地理學科不受到重視,自然地理教師也就不受到重視,學校也不會重點關注地理教師的發展和建設,人才必然會產生流失,那么進而又導致地理學科語法的不受到重視。甚至有的學校為了應付會考,在考試之前臨時找一些非專業的地理教師進行考前惡補,也無非是照本宣科的讀書本而已。所以對于學校而言,地理教師隊伍的建設相當重要,切不可忽略地理,導致地理學科語法的沒落。
二、對于地理教學的內容進行是適當的改革,增加地理室外活動
研究調查發現,在國外的發達國家中,地理科目的教學時間占總課時的百分之六,但是在我國的中學教育中,地理教學所占的比重只有百分之二左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相差兩到三倍。隨著科技和經紀的發展,人類的活動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大地上,上至天空宇宙,下至地下海底等,都有著人類的活動痕跡,宇宙和海底的奧秘正在一步一步的揭開,生態環境的變化也在時刻的影響著雷,對于科技人才在地理方面的要求水平也是愈發的提高。所以對于中學生來說,強化地理學科的教學是一項相當重要的教學任務,對于學生的影響也是極為重要和深遠,也是在不斷推進的新課改過程中所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對于地理學科的教學,課堂教學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學生的室外地理活動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室外實踐活動的進行,是對于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是理論知識和生活實踐相聯系的重要途徑。比如帶領學生測繪學校操場的面積,繪畫平面圖,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認識方向和比例尺的應用。但是在當前的很多地理教學過程中,很少回去開展室外實踐活動,甚至有的學校或教師會將室外實踐活動當做教學負擔,覺得與其花時間去組織室外實踐活動,還不如在教室里自習,使得學生無法有效的將課堂知識和實踐有效的聯系起來。
三、促進地理教師力量的培養,發揮學校的作用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中心,而教師是主導。只有教師有了充分扎實的專業化地理知識,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效的指導學生,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真正的搞好地理教學。所以對于學校來說,決不可忽略地理教師力量的培養,這是促進地理教學質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影響地理教學質量的直接因素。對于地理教師的培養,主要是培養他們在地理專業方面的知識以及在教學過程中的技巧和能力,這樣才能促進教師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有效的保證教學質量。對于地理學科的重視與否,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與學校,要想促進中學地理教學的有效發展,學校必須要發揮出領導力量,重點培養專業型的地理教師,為地理教學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而才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中學地理教學的發展。
總而言之,對于當前中學地理的不良現狀的表現,有著多方面的因素,不管是師資隊伍方面,教學管理方面或者是重視與否方面,都對于中學的地理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要想有效的處理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和矛盾,還需要教師,學校以及學生的共同努力,不斷地進行探索和發掘,發揮出學校的力量,發揮出教師的水平,促進中學地理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志,徐秀梅.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跨學科整合的相互滲透[J].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3(03)
篇7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學;實踐活動
新時期下,新課改的進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的教學體制改革越來越要求教育工作者注重各階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因此各項新的教學方式改革應運而生,總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學生更快、更好的發展,從而完成國家要求的素質教育的偉大目標。事實證明,在中學地理這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中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全方面的發展,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學習方式等方面都帶來了顯著的效果。廣大學校教育工作者、決策者尤其應注意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為國家未來繁榮富強輸送新型的高素質人才。
一、中學地理教學現狀分析
就全國范圍來看,我國中學地理教學在新時期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其中仍然存在著某些問題。從某一個層面來說,我國中學地理教學現狀表現為缺乏實踐活動。很多中學地理教師往往專注于對地理課本理論體系的講解,一些學校甚至連簡單的地圖、地球儀都不曾配備,對于學生的學習只是強調死記硬背以應付考試。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但筆者認為其中的主要原因還是學校教育者對地理學科不夠重視所引起的。其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學生雖然知道自然災害、自然氣象等一些書本上的理論知識,但到了現實生活中卻一概不識,實踐活動的重要性被教師等教育工作者所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受到打擊,地理學習的難度也因缺乏必要的直觀經驗積累而大大提高。
二、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的作用
1.培養獨立學習能力,樹立自信心
很多高中學生在進入高中學習階段后,普遍表現出學習缺乏積極性、開創性以及動手能力較差的現象。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加入適當的實踐活動往往能夠鍛煉學生的自我動手能力,這對于培養個人獨立性以及樹立地理學科的學習自信心有著很大的作用。具體舉例來說,通過天文現象的觀察、觀測,如月相變化,日食、月食現象,尋找北斗星、北極星及北極星附近的星座等實踐活動對于學生認識天體運行規律有著很好的指導作用。這在深化學生知識解讀的前提下,還給學生的繼續學習帶來了興趣。對知識的深刻理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自信心,對于解決學習自信心不足的問題有很大幫助。
2.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實踐能力
傳統課堂教學包括地理學科,往往重視對理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能力的關注。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國家輸送高素質的全能型人才,學校教育尤其應重視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尤其是對于中學地理這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尤其如此。具體舉例來說,如調查自己家鄉人口流動或環境污染情況,從而對地理人口問題以及地區環境問題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局限于書本知識的熟記,更是在內心產生了想要實現地區更好發展、環境更加美化的美好愿望。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提高了實踐活動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3.轉換教學主體,加強動手能力
地理教學實踐活動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體的局面,實現了教學主體的轉變,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在其間僅僅是一種引導者的身份。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在學中做更是在做中學,這對教與學兩方面的貢獻都不可忽視。如人教版中學地理課本“探究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性規律”一節,學生在深刻理解月相產生的機理過程中,通過觀察、記錄月相的變化,描繪月相的形態,得出月相變化的規律等環節,不斷地記錄、描繪以及制作調查報告,鍛煉了其動手能力。
4.激發學習興趣,開發創新意識
單調乏味的理論知識很容易導致學生對某門學科產生厭煩情緒,中學地理這門學科由于其某些特殊的性質本該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現實卻并非如此。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包括教學模式的陳舊和學生個人的因素。如何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對中學地理的學習興趣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應該仔細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如野外地質觀察與巖石標本的采集,使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都能完成學習任務,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滿足,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應注重的問題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是比較開放的模式,沒有成熟的路徑可走,所以對活動的選取和設計教師要分外謹慎,活動方案一定要緊密聯系實際,可操作性強。由于活動場所和方式的多樣性,教師要有預見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的能力,活動前做好充分的預備。實踐活動應先以調查問卷、搜集資料為主。另外,實踐活動不能過多、過頻,使學生輕易產生厭倦感,甚至喧賓奪主,動搖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產生負面作用。
總之,中學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對學生發展以及學校教育事業的壯大有著多方面的作用,其所具有的指導性、科學性和創新性對國家未來的教育事業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空間;拓展研究;教學工作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3-0070-01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廣大教師應當注重對教學空間進行有效拓展,不能僅僅拘泥于教材和課堂,要著眼于地理學科和生活的聯系,著眼于社會發展及結合學生成長需求,對教學空間進行有效拓展,為學生打造更加素質化的地理教學體系,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進入網絡世界獲得地理學習信息
在地理學科的教學中,許多教師發現,地理學科涉及的知識面廣,學生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作為基礎,很難在地理學習中游刃自如。因此,教師除了立足于教材的信息內容之外,還要鼓勵學生自主運用各種方式了解更多的地理信息,從而為地理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例如,在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教學之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上網搜索有關礦產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生物資源等方面的信息,了解這些資源的概念內涵、分布特點,對人類生產生活有哪些作用,特別是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化社會等不同階段分別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這樣的事先搜集能夠幫助學生獲得資料,也可以為地理教學活動提供知識基礎。再如,在“遙感技術及其運用”的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從網絡中搜集遙感技術的運用,包括在資源普查方面有著什么樣的運用以及在環境災害監測方面有著什么樣的運用等。學生通過上網搜索,整理出比較全面的內容,在課前相互交流,他們對將要學習的這一章節的內容了解的信息就增多了,互動的效果也明顯增強了。
二、組織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研究能力
地理學科屬于一門自然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要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到主動思考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分析研究的能力。教師更應注重教學空間的拓展,特別是要開展以小組為載體的互動,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變得更加有效。例如,在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分析和討論研究,要求學生說出人類面臨了哪些主要環境問題,帶來了什么影響,以及如何降低這些負面影響等。學生們紛紛進行討論研究,總結出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大氣污染等較為嚴峻的環境問題,并分析出全球氣候變暖容易造成水災旱災,導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淹沒;臭氧層破壞對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影響;大氣污染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等等。這些方面的分析研究,主要依靠學生搜集資料、思考討論、總結梳理,整個學習過程完全交給學生自己完成,這就從單純的教授教學轉變為師生互動的素質化教學,使學生思維分析和鉆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針對熱點開展研討拓展教學思維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許多內容和生產生活聯系非常密切。特別是當前一些社會發展熱點問題和地理學科息息相關,教師要善于拓展空間,將校園之外的地理熱點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拓展教學思維,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高效。例如,在“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除了教材中所講述的內容之外,本地區正面臨著交通體系完善的一次重大變革,以建設10萬噸級港口為龍頭,建設疏港高速、疏港鐵路支線、疏港航道,構建以10萬噸港口為龍頭、鐵路公路航道有效連接、機場作為補充的立體化交通格局。教師可以結合當前交通集疏運體系建設,與學生一起分析這樣的交通布局對本地區的發展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經過討論,學生總結出本地區正在建設的以港口為龍頭,鐵路、公路、水路聯運的完善集疏運體系,實現了從沿海向內陸腹地的有效輻射,壯大了臨港產業的發展,優化了腹地產業的結構,對拉動經濟發展特別是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對于產業格局的洗牌和優化升級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結合當前社會與經濟建設的熱點進行研討,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四、立足教材進行實踐活動增強認識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課堂和課外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既要在課堂上進行分析討論,又要在課外進行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增強認知,提高理解。例如,在“全球定位系統及其運用”教學之后,對這一科技成果的運用和推廣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活動。學生經過調查發現,全球定位系統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除了可以在車輛、飛機、船只等交通工具上運用之外,還可以應用于公交車運行,甚至可以與手機結合起來。在兒童手機上安裝定位系統,讓家長隨時了解孩子的行蹤,這對保護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經過實踐調查,既拓展了視野,了解了全球定位系統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前景,同時在所提交的調查報告中也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科學建議。這是學生在學習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地理學習底蘊而做出的創新,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學一定要注重空間拓展,從信息來源渠道到課堂結構模式,再到課外活動的開展,一定要通過扎實有效的教學創新推動教學工作的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人文地理教學 改革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6-0063-02
在高等師范學校地理科學專業中,“人文地理學”是面向21世紀人才培養的主干課程,是本科二年級學生的必修課,側重于研究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空間組織和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其研究領域包括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旅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行為地理學等,廣義的人文地理學還包括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內容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涉及人口問題、城市與區域經濟發展、人類活動行為等重大問題。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地矛盾愈加突出,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知識在解決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方面,地位日益凸顯。
“人文地理學”具有極強的社會性和實踐應用性,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應理論聯系實際,給學生提供參與實踐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鑒于此,我們在傳統的“人文地理”教學的基礎上,融入專題討論課和實踐活動課,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人文地理教學設計
突破傳統的人文地理教學模式,設計了三大板塊。除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講授外,特別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討論課和實踐活動課。
1.課題講授
采用啟發式教學,主要講解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
2.課堂討論
包括兩部分內容:①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在各分支教學中的應用;②運用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解釋現實生活中的人文地理現象。
3.實踐活動
通過調研的方式,包括觀察、考察、問卷調查等,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將學科知識用于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
二、“人文地理”討論課的設計
1.專題討論――基本方法、基本理論在各分支教學中的應用
人文地理學[1]前三個章節主要講解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主題、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且貫穿于后面的各分支章節,具有以線帶面的知識結構體系特點。各分支內容講授前,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負責一個分支章節:人口、農業、工業、聚落、語言、宗教、旅游、政治、人類行為。每個小組運用已學習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并參考相關文獻,通過組內討論,分析各人文地理現象的起源與分布(文化區)、遷移與傳播(文化擴散)、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文化生態)、景觀表現(文化景觀)等。
講授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扮演提問質疑的角色,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對人文地理學知識體系的認識也得以升華,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講授宗教地理學這一分支章節時,根據知識的前后聯系,教師列出如下討論提綱(表1),采用啟發提問式教學,既打破了為講宗教而講宗教的課堂枯燥乏味的尷尬,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2.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解釋人文地理現象。
地理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尤其如此,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文地理學在解決人地矛盾中的作用日益彰顯。例如目前人類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人口眾多與資源短缺的矛盾、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承載力的矛盾、甚至全球政局變動等,人文地理學都將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人文地理學的學習過程中,應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一方面教師要注重挖掘與社會經濟、日常生活等密切相關的人文地理現象,另一方面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從中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進行課堂討論,并予以點評。達到學以致用、鞏固所學知識、開拓思路的教學目的。
該類問題需要綜合運用所學的相關地理知識,有一定難度,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難易適中,同時討論過程中,教師應予以適當提示。由于這類問題與社會經濟發展、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運用、整合人文地理概念和理論的重要途徑。表2列出了部分討論主題。
三、人文地理實踐教學活動設計
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決定了實踐教學是觀察、認識、研究人文地理事象的重要手段,是人文地理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深化地理知識、形成科學的地理思維方式的重要途徑,具體模式有觀察、考察、社會調查等。高師人文地理實踐教學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1.確定合適的實踐調研課題
確定研究課題是保證實踐教學效果的關鍵。首先,課題的難易程度應在學生能力允許的范圍之內,既要達到深化課堂內容的目的,又能保證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夠順利完成。其次,選題要密切聯系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應用性是學科發展的動力和靈魂,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把鑰匙。因此選題應側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或亟待解決的問題。再次,選題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教師根據當前熱點問題、教材內容及以往經驗提供若干可供選擇的實踐調研課題,此外還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并幫助學生進行可行性論證,集思廣益,擴大學生選題范圍,完善實踐教學內容。
2.做好實踐調研前的準備工作
前期準備工作做的是否充分是保證實踐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一般前期準備工作包括思想動員、收集相關資料、編寫實踐教學計劃、實踐教學指導書等環節。實踐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學習過程,其教學效果主要取決于學生積極、嚴謹的學習態度,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動員、端正學習態度、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是保證實踐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實踐教學前還應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收集對目的地的自然、人文、社會地理環境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為編寫實踐教學計劃、實踐教學指導書等提供背景資料。實踐教學計劃、實踐教學指導書應包括實踐教學任務、路線、范圍、實施方案等內容,以便提高實踐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3.調研資料的后期整理
通過對調研資料的整理、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分析人文地理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并初步具備一定的地理科研能力。調研資料后期整理三部曲:建立數據庫、數據的統計分析與空間表達、撰寫調研報告。針對研究目的和方法選擇合適的軟件如EXCEL、SPSS、ARCGIS等數據的統計分析和空間處理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制圖,并將數字語言轉化成文字語言,進一步歸納人文事象的時空變化規律,撰寫調研報告。
4.實踐教學效果評價與反饋
及時評價實踐教學效果,是完善實踐教學體系、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措施。實踐教學效果評定應包括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實踐能力、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等。為此構建了實踐教學效果評價體系。體系包括三大板塊:一是專家點評,即每一小組推選一名同學針對調研內容、方法、結論等現場演講,由3~5名教師組成專家團進行點評;二是選出優秀調研報告,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補充、修改,撰寫成科研論文,在相關雜志發表;三是依據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個人成績和小組成績等因素綜合評定每位學生的實踐教學成績。此外,應及時了解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積極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逐步完善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
例如,結合經濟地理部分的學習內容,確定了“三峽廣場與解放碑商圈商業業態結構比較分析──以零售業業態為例”的調研課題。根據調研內容和目的,確定以走訪式調研方法為主,通過對兩個地區商業空間分布和發展態勢,確定調研范圍和路線,實地調研、資料分析和撰寫報告采取小組分工與協作的組織方式。
通過調研分析得到如下結論:①三峽廣場與解放碑商圈商業業態行業結構趨同度高;②解放碑商圈商業業態層次結構高于三峽廣場商圈;③級差等級地租對兩商圈商業業態空間分布產生顯著影響,從商圈核心向出現:百貨商店、專賣店――超市、專賣店、小型商店――便利店、一價店、倉儲超市的業態變化特征;④三峽廣場應根據級差等級地租進行商業業態空間結構調整;⑤解放碑商圈有條件發展為大型購物中心。以上結論對兩大商圈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人文地理學討論課和實踐活動課是對傳統人文地理教學的重要補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深化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整個過程鍛煉了學生查閱資料、獨立鉆研、語言表達、科學研究、團結協作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趙 榮、王恩涌、張小林等.人文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毛蔣興、徐文麗、黃鵠等.研究性學習在人文地理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9(3):114~118
篇10
1.實施德育的必要性
1.1地理學科本身的要求。
初中地理是一門基礎學科。新課改下的初中地理課程不僅注重讓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積極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更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資源觀、人口觀和環境教育。可見在初中地理學科中實施德育教育是地理學科教育目的的內在要求,而且從地理學科教育發展的趨勢看,德育在地理學科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1.2個人成才發展的必修課目。
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達到和諧發展,中學各科教學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應該借助學科教育力量,促進學生品德發展。優秀的人格品質可以產生力量,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
1.3學校全面發展的需要。
任何一個學校的發展都離不開學生的自身素質的發展與提高,而一個學校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更非易事。學校的發展不僅靠資金,更靠無形的道德力量。應將德育運用于具體的教學中,找出與教學的結合點,更進一步研究德育的含義、內容及實施途徑,為學校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精神根基。
1.4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新時期需要大量的綜合素質較強的人才,培養大批具有法制意識、環境意識、社會責任感等現代道德觀念的公民是社會的必然需要,在一定意義上講,德育是社會現代化的基礎。
2.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內容
初中地理學科中的德育范圍很廣,內容也很豐富,主要有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法規法制教育等。
2.1人口觀教育。
通過讓學生了解世界人口數量及其增長,尤其是二戰以來亞非拉地區人口的迅速增長對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人口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要與環境承載力和資源的利用和協調相適應,理解人類為什么要對自身的生產加以控制的根本原因,進一步理解實行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正確性。
2.2資源觀教育。
通過了解各種自然資源的特點和分布及其利用情況,學生會知道自然資源對人類物質和社會的經濟發展具有巨大作用。同時還要讓學生知道人類面臨著的資源問題,人類與資源是相互制約的關系,要使學生知道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必須合理地開發利用,真正讓學生有資源危機感,樹立節約資源的意識。
2.3環境觀教育。
人類為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依賴于地理環境區的各種物質和能量,同時人類通過各種消費活動,丟廢棄物,影響環境質量。通過一系列環境教育,學生能真正提高對當今環境問題的認識,產生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并努力規范自己的行為。
2.4可持續發展觀教育。
可持續發展既可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能力的發展。學生要在思想上提高認識,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在自己頭腦中逐漸升華和深化,并自覺參與到保護環境、美化環境的活動中去,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3.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德育的主要途徑
3.1結合教材,確定教學的德育要求。
可在每章節教材中選擇德育與知識的結合點,從有利于德育要點滲透和知識學習、能力培養的角度搜集、配置相應的地理參考資料,教師運用這些資料,設計具有思考性和思想性的問題,通過設問使學生達到既學習知識、訓練能力,又樹立正確思想的多重目的。
3.2利用課堂教學實施德育。
地理科學是反映地理事物、現象發生、發展及其分布規律的科學,既有大量地理事物的時空分布,又有這些事物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地理教學不僅要明確地理事物的分布,還要弄清知識點之間的必然聯系,并通過歸納、分析、對比等方法,借助多種教學手段揭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有效地獲取知識,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水平,自覺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和行為習慣,提高道德水平。
3.3利用社會實踐活動實施德育。
教師在地理教學中不僅可以通過深入分析教材揭示道德教育因素,創設學生自我體驗和進行活動的情境和條件,而且在學生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各個階段中起著重要的榜樣作用。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讓學生參與的校內或校外的地理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品德的發展。
3.4利用教師的榜樣示范實施德育。
教師在教學中要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言傳身教,以自身良好的品德、嚴謹謙虛的治學態度、鍥而不舍的教學精神,贏得學生的尊重,以更好地完成知識教學、能力培養、德育滲透的多重任務。
4.應遵循的原則
4.1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
這是學科教學實施德育的基本要求,通過地理學科實施德育,首先應從地理學科特點出發,按照地理學科內容、結構、知識間邏輯關系,宏觀地、實事求是地剖析地理現象,講清講透地理概念、基本原理,自然而然地滲透德育,即充分地體現地理學科的科學性和特色,沒有德育因素的地方,我們不能牽強附會,為德育而德育,把地理課變成德育課。同時又要把握好滲透度,盡量挖掘德育因素。
4.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指教育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和統一,教師傳授理論知識應與學生的實際、社會實際相聯系,學生則要把理論知識的接受,理論與實際的應用和行為結合起來,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法制意識、道德信念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但這些意識觀念要上升和深化為學生的情感和自覺的道德行為還要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一些有關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感染、熏陶,使自己的不良習慣得到改正,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3教材和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教材和學生就是我們常說的吃透的兩頭,其中一頭是要吃透教材,即尋找知識內容與德育內容的結合點。另一頭是學生,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階段特點,掌握學生的思想傾向,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4.4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的原則。
地理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地理知識滲透,嚴密的邏輯推理,師生情感的互動及和諧的課堂氛圍把地理學科中的德育內容充分展示出來。為了使德育更加有效,更加徹底,還要發揮地理學科的優勢,既結合課堂教學,又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課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