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科學范文

時間:2023-03-26 08:25: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理信息科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地理信息科學

篇1

【關鍵詞】地理信息科學;發展;應用

1引言

地理信息科學主要是對地理信息技術的研究,是針對現代地理學中的比較復雜的、范圍又比較廣泛的內容而進行的解析處理與技術保障,通過其在不同領域的應用,不難看出,在全球變化性問題上,地理信息科學有一定的處理功能,例如:社會經濟發展,資源與環境的保護、開發利用等方面。毫不夸張地說,新世紀是地理信息科學的時代,是依賴地理信息科學的發展與應用的時代。

2地理信息科學的發展歷程

地理信息科學是以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理論基礎,以核心技術遙感、全球定位及相互滲透技術的發展,而形成的集成化技術系統。當前,隨著地理信息產業的成熟,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成立了高科技的地理信息系統與企業,而我國因為在這一領域的發展時間較短,還沒有大規模的體系動作,許多的科研項目還停留在研究階段,更沒有被公眾廣泛認知,可喜的是,在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高新技術大扶持與推動工作,先后成立了“中國GIS協會”和“中國海外GIS”協會,以及應運而生了相關的高科技企業,同時在國家的職能部門中也設立了測繪信息局與信息系統,相信通過不斷的努力與科學的探索,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能看到地理信息技術在我們的生活中遍地開花,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

3地理信息科學的發展趨勢

那么究竟地理信息科學在哪些方面可以得到應用與發揮呢?我們在這里舉例說明一下,就我們的城市電子地圖來說,此技術的應用可以讓我們瀏覽城市分布全貌,通過輸入起點、終點,還能查詢出公交車的路線,并提供相關車次信息,獲取沿途的換乘信息與道路信息,其信息量之大,實用價值之大,不僅體現了地理信息科學的超強功能,更實惠和方便了我們日常生活;又如,在醫學上,地理信息系統可以用來制作血管分布圖、內部器官的結構圖,這樣,我們就可以直觀地看到人體各部位的結構,微觀手術的實現,使我們看到,地理信息科學真的離我們很近。也正是因為以上種種優點,它正逐步影響與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然而,這也只是地理信息科學被廣泛應用的冰山一角,它不僅在城市交通與規劃上得以應用,在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災害的預測與預防,以及水氣管道等領域,都有其發揮空間。那么,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它未來將有怎樣發展前景呢?就目前而言,地理信息科學主要是通過計算機來收集儲存海量的人文地理信息,也正在航天技術中進行著不斷的嘗試,而一般地理復雜方程的建立,為地理信息科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使其得以應用,地理信息網絡系統正在迅速發展,在遙感影像成圖,數學模型與信息模型,還有復雜的地理現象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這些無疑說明,地理信息科學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將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發揮巨大作用。

4地理信息科學的框架結構

地理信息科學的核心是將遙感、定位、遙測、虛擬地理環境及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統等集合成一體化的天地信息網絡系統,再運用信息機理研究、全球定位系統理論與應用研究、遙感理論和技術研究、3S集成理論應用研究等,實現地理信息技術的探討與完善,在從技術理論過度到實踐應用,構建推動社會前進的包括文化發展、制度創新、產業發展等人文科學的完事體系。新一代的地理信息系統是在互聯網的交互作用下,不僅僅局限于集成庫的數據收集,而是在遙感、遙測、定位、地面觀測、社會統計這五個數據源的作用下建立的數據庫集合,在以后的發展中,我們還會將多媒體引入數據收集中,建立更全面的關系數據結構,還要發展元數據與數據倉等技術,為此面向我們的問題是,如何解決圖像與圖形結合、知識與屬性連接、推理機與邏輯庫等問題。地理信息科學嚴格來說,是一門研究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學科,建立整個學科體系可以從三方面入手:(1)技術層這個層面的研究主要依靠遙感技術、GPS技術、GIS技術以及其他空間信息為設施基礎,在這些技術支撐下探討與分析如何處理、描述地理信息的基本問題,并由此構建研究地理信息的可運用機理。(2)理論層地理信息科學是建立在地理學基礎上,以計算機技術為輔助的學科,它通過地理信息的運動機理,與地理學科的基本原理與理論相結合,運用計算機強大的存儲與處理功能進行區域化服務,進行可持續發展。(3)應用層所有的理論與研究均要對我們的社會,我們所生存的空間發揮其作用,才能得到應用,作為強大的地理信息科學也一樣,在如此強大的理論與技術支撐下,面對我們全球的變化問題,它從資源、環境、經濟、社會、人口等方面,對我們的生活進行了決策性的服務,并通過持續性發展繼續指導著人類的各項實踐活動。

5地理信息科學在產業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問題

現階段,地理信息科學的應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集成化一體信息網絡系統的框架內容也在日趨完善中,與基礎設施相關的眾多學科領域也在大力籌建中,為此,我們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的前提下,必須快速解決這一學科中所面臨的問題。(1)遙感影像的系列成圖問題這個問題并不是一個沒有參考的問題,大地圖集就是可以參考與借鑒的系列成圖的典范,當然,這經過了幾世紀,幾輩人的努力,從文字描述到地圖制作,才獲得了如此偉大的進步,才最終完美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作為新一代的遙感影像系列成圖問題,因系統間符號與數據結構相沖突,達不到完整統一的制作要求。那么在計算機人工智能的幫助下,我們是否可以完成這項工程呢?答案是尚未成功,但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通過計算機的圖像處理功能的不斷深入開發,遙感影響的進一步普及應用,我們終將會解決系列成像問題。(2)改變地理信息計算機系統計算機在地理信息科學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其數據庫與輔助設計相結合,使地理信息系統得以完善,然而,出現的新問題是:由于系統中不支持模型的綜合運算,不能使運算結果可視化,這一問題只有通過改變系統中對地理現象客觀規律的軟件,可將專題地圖自動自成,才能取得這一階段性的突破。(3)計算與信息模型的問題模型有實物模型與信息模型之分,信息模型是在信息系統中運行的,而我們的地理信息科學中,有遙感信息模型、復雜性地理信息模型、料子體元遙感信息模型等這些信息模型的系數與指數都會隨時空或新因素發生變化,那么系統對其計算結果也會產生辯證邏輯計算,這將是一個不斷更新的要進行大量計算處理的研究工作。

6結束語

地理信息科學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其應用價值與推動歷史進程的重要作用,目前,仍處于發展中階段,隨著信息產業的不斷成長壯大,這門學科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相關技術也屬于高科技知識產業,對人才的培養也有較高要求,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們也歡迎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進來,一起為我們的新興事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侯景偉,孔云峰.地理信息科學的時空哲學思考[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3(1):18-21.

[2]王立新,呂德洪.GIS在我國的應用現狀分析[J].江西測繪,2006(4):28-30.

篇2

關鍵詞:大類招生;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地方師范院校

21世紀初,北京大學啟動“元培計劃”,低年級實行大學通識基礎教育,高年級實行寬口徑專業教育[1]。此后,“寬口徑、厚基礎”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要求,2010年基本形成“大類招生,專業分流”的招生培養新模式。2020年,有115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不同程度地實施了大類招生與專業分流,占同類型高校數量(134所)的85.82%,其中含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8所師范院校[2]。大類招生改變傳統按特定專業的招生方式,一定程度避免了學生選擇專業的盲目性,使其獲得更多有機會深入認知各個專業,并根據自身興趣實現專業雙向選擇,有助于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3]。師范院校地理專業主要承擔中小學地理教師培養和教學理論創新的任務,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作為師范院校的非師范專業,既沿襲了地理學專業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等教學內容,又涵蓋了軟件應用、程序設計、軟件開發等計算機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4]。與地理師范生的培養目標不同,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以培養學生地學數據獲取、管理、應用、分析能力為主,能在生態、環保、規劃、教育等各個領域從事地理信息科學應用、研究、開發等的復合型科技人才[5]。大類招生背景下,地理科學師范生及地理信息科學非師范生以地理學一級學科統一招生,招生、專業分流、教學、就業等方面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為專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文章以重慶師范大學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地方師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在大類招生前后的招生規模、生源、培養方案等方面的變化與發展,初探大類招生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為地方師范院校非師范專業發展模式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一、專業招生情況

據統計,截至2020年,全國有190個院校開設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表1),其中師范類院校50所,數量最多的三個省市有江蘇省(18所,師范5所)、河南省(13所,師范5所)和湖北省(12所,師范2所),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地區。總的招生規模達8000~9000人,男女比例接近1∶1,文理科招生比例為1∶9。重慶師范大學自2003年至2019年招收地理信息專業學生,每年招生規模40人左右,2020年招生規模升至50人。2021年,重慶師范大學實施地理科學專業大類招生200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招生規模進一步擴大到55人。生源主要來自14個省市,本著為地方培養人才的宗旨,生源配置以重慶市為主,招生人數141人,占比達71%,其余以四川省居多,占比15%。文理科招生比例為4∶6,明顯高于全國。

二、專業分流方案

專業分流是大類招生模式中重要的環節,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大類培養,按照一定的標準和規章制定選擇專業。分流方案是進行專業分流的前提和依據,主要有分流對象、分流依據、分流程序、分流時間等多個方面的內容[6]。地理學大類招生的學生分流專業以地理科學、地理信息科學、環境科學、城鄉規劃等為主,在校學習1~2年通識課程后,按照成績排名、志愿填報+成績排名等進行專業分流,部分師范類院校為了平衡各專業,從成績排名、志愿填報、教學實踐能力三方面綜合實施專業分流。重慶師范大學地理學專業按照地理學大類招生后,分流為地理科學、地理信息科學兩個專業,專業分流的基本原則包括:(1)學生志向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原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專業,積極瞄準社會的人才需求,綜合考慮近期、遠期社會需求和學院的發展,合理進行專業分流。(2)公平、公開原則。專業分流工作執行成員負責領導和執行專業分流,監督成員負責分流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根據專業分流方案,確保每個學生的專業分流工作透明與公平。(3)各專業(方向)接收學生的人數要兼顧學科建設和未來發展需求。按照志愿填報結合績點排名的方式,在第一學年結束后,每名學生只有一次專業分流機會,分流以后不再進行轉專業設置,與國內其他高校分流方式基本相同。

三、教學改革

地理學大類招生的培養期望是地理科學教育方向學生從事教育工作,具備師德情懷高、教學能力強、育人效果好、發展后勁足等能力[7]。地理信息科學方向學生從應用、研究工作,具備動手能力強、領導中小型團隊、設計開發新產品和新系統等能力。教學中,需要優化師資團隊,調整課程設置,加強專業引導,合理科學安排分流前的通識、學科基礎教育和分流后的專業教育。

(一)優化師資團隊

優化教師資源配置,既要有扎實地理學功底的教師,又要有從事地理信息技術相關教學研究的教師。大類招生后,重慶師范大學地理學專業教師團隊進行了優化和調整,團隊成員共50人,學緣結構多樣,專業教師來自中國科學院、香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等近20所國內外大學。學科背景涵蓋了地理學、生態學、林學、災害學、環境科學、信息科學等方面,地理學大類招生后,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特色和學科優勢,有助于教師團隊交流和共同學習,更有助于落實因材施教,培養高層次教育科研人才。

(二)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變革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關注學習效果和學生個人發展,從全程教師講授到學生參與的教學模式過渡,將導入法、舉例法和討論法等教學法相結合,加強實習實踐環節,加強地理學知識的感官認識。如開展地貌、地質、植物、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并結合區域遙感圖像,深入了解遙感圖像如何記錄地物信息,開展植被、水系、農田等各類地物信息的光譜特征認識和遙感圖像地物識別等實踐。通過地理事件、現象導入課程內容,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的事件,討論區域特征及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地形、氣象、地質結構等),激勵學生逐步參與課堂討論,提升學生興趣,從而牢固掌握所學知識點。

(三)調整課程設置

不同類型院校的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培養目標不同,專業特色不同,所開設的課程也具有明顯差異。師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核心課程可分為地理學、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測繪等幾大類。其中,依托傳統地理學為基礎開設的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課程設置以地理類課程占比最高,如北京師范大學占比34%,華東師范大學占比54%,東北師范大學占比38%,其次是遙感或地理信息系統,北京師范大學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占比均為22%,華東師范大學分別為17%和8%,東北師范大學分別為19%和24%。重慶師范大學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依托地理與旅游學院,課程設置以地理類課程為主導,占比30%,其次是計算機類課程占比22%,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類占比均為18%(見下圖)。大類招生后,將思政類通識必修課均放入第一學年。同時,加入學科基礎教育課程,如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地理信息系統概論、遙感概論、地圖學等。強化專業導論課程,讓學生深入認識專業,培養專業興趣,了解專業內涵特征,明晰專業如何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便于后期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

四、大類招生背景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在大類招生與專業分流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突破專業單一培養的局限性,強化學科基礎,因材施教,分流培養。據各高校地理學專業分流調查情況看,部分高校經過1~2年的專業引導和專業導論課程的學習,學生都能較清晰地了解各分流專業,如陜西師范大學80%的學生非常了解分流專業,有25%的同學改變了最初專業選擇意向,多數學生選擇分流專業的依據為個人興趣、專業發展、就業方向及教師團隊等。經過學生志愿填報后,80%以上的學生對目前所學專業表示滿意[8]。而部分高校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對專業分流政策了解不夠,分流專業選擇意向不清晰,出現“一邊倒”的專業意向不均衡現象,學生未進入理想專業產生心理落差等[3]。同樣,在大類招生背景下的地方師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發展也面臨眾多機遇和挑戰。面臨的機遇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招生規模擴大,學生分數提高。大類招生之前,地理科學師范類是按照一類本科分數線招生,地理信息科學非師范類按照二類本科分數線招生。在重慶師范大學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納入地理學大類招生后,全部學生按照一類本科招生,招生規模和生源成績較往年有明顯提升。(2)大學科、大專業的理念下,有利于各學科專業教師的交流學習,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有利于整合學科資源,促進地理學基礎和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的交叉融合;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的全面認識,構建綜合地理學知識體系。(3)遵從人才培養邏輯,全面服務學生發展,學生專業認知增強,學習興趣濃厚。專業分流過程中,學生全程參與,通過前期專業導論和各類專業宣講,學生對專業的知識構建,專業的未來發展及就業前景等方面有了深入了解,結合自身興趣的選擇專業,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高,學習動力足、投入時間多,參與教學、實踐等熱情高,教學效果好。面臨的挑戰包括:(1)學生對專業分流知曉度低,影響學生對錄取專業的滿意度。在分流前,大部分學校仍有近30%的學生對專業設置、分流程度、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專業就業等方面了解不足,存在不理性填報專業的情況,錄取后,學生對專業認同度低。(2)地方師范類高校以培養地方教師為主要目標,而地理信息科學等非師范專業就業方向不明晰,易導致專業分流“一邊倒”。學生在報考地方師范院校的初衷是從事中小學教師工作,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就業方向主要是面向區域、資源、環境、基礎設施和城市規劃等領域,從事與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等工作。范圍寬泛,不能聚焦在某個行業或者領域,學生無法將所學專業與社會發展的行業需求相結合,導致就業信心不足,大批學生選擇地理科學專業。(3)學生個體差異大,自我認知存在偏差,多種因素影響專業選擇,如學生的興趣、學習和科研能力、專業就業形勢、專業教學實力、專業分流限制等因素對學生的專業選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導致專業分流之后部分學生對分流專業的承諾水平低,缺乏專業認同度,學習投入程度低,學習效果差。因此,在專業分流前,對學生進行分流政策的詳細解讀,階段性地進行地理信息科學的專業宣講;強化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教師對學生專業引導,結合學生自身特征,明確就業方向;加強GIS和RS的實習實踐,通過觀察地理現象,分析地理環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實踐過程,提高專業自信心和認可度。

結語

文章以重慶師范大學為例,通過分析大類招生背景下,地方師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在招生、教學、課程設置等方面的變化,結合部分師范類院校大類招生的學生情況調查,淺談地方師范院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參與大類招生后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隨著大類招生與培養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立足本土,地方師范類院校調整招生模式,在適應變化的同時,積極探索適宜本校、本科專業教育發展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尤西林.當代通識教育的理論與改革探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217.

[2]譚穎芳,張悅.大類招生與培養:歷程、方案與走向[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Z1):81-91.

[3]王永桂,王禹熹,謝渝.大類招生模式下地理學專業分流的挑戰與策略———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例[J].中國地質教育,2021,30(01):42-46.

[4]高思超.“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以西華師范大學為例[J].大學教育,2021(04):1-3.

[5]張曉露,王妮,孫鉑.地方高校地理科學專業就業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9,6(76):232-233.

[6]李莉.大類招生制度下旅游管理類專業分流制度的實踐與探索———以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為例[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1,34(01):112-115.

[7]胡最,劉沛林,鄭文武,鄧運員,鄧美容.地方高師院校GIS專業實踐教學方法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38(03):140-142.

篇3

1.1教材針對性不強

針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而言,測量成果是地理信息系統的主要數據源之一,測量學是采集和獲取地球空間定位數據,建立基礎地理信息庫的一門測繪類課程,[3]但目前大部分有關測繪綜合實習的教材都傾向于測繪類專業,沒有針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教材,且教學大綱和內容具有滯后性。因此,在教材方面應針對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特點制定測繪綜合實習教學內容,著重強調對測量學理論知識的彌補與擴張,強調其與地理信息科學的對地觀測體系、遙感、信息科學等方面的密切結合,更好地為數字地球、智慧城市建設服務。

1.2測繪實踐實驗課時數偏少

隨著測繪科技的發展,新方法、新儀器都導致了教學內容的增加,從而導致本專業學生在有限的測繪實習課時內只能掌握基本儀器如水準儀、經緯儀的實戰操作而對全站儀等先進電子測量儀器僅限于認識層面,造成許多學生不會操作全站儀。需增加測繪綜合實習課時以便學生在充分了解水準儀、經緯儀的基本構造、原理的基礎上具有熟練的實際操作技能,此外還能讓學生有充分時間了解全站儀并熟練應用全站儀進行角度、高差等測量。

2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注重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及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實踐教學的成效,能更好地促進理論教學和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4]我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相關老師和領導非常重視企業平臺等在測繪實踐課程中的作用,積極與南方測繪、南通測繪院等企業建立校企聯合,以這些企業為依托建立測繪產學研實踐教學基地,以達到資源共享。這種校企聯合辦學的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學校教學資源不足的缺點;同時在參觀中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通過測繪實例展示和工程技術人員的現場講解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測繪綜合實習采取了相對自由的教學形式,在實踐教學方法上引入了引導式教學模式,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踐環節開始前,對全班學生進行分組,確定實踐任務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老師主要是布置相關任務,介紹測繪工作流程和大致方法,講解工作要領和注意事項。具體的測繪工作由實習小組獨立完成,以提高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能力。在測繪實習過程中,指導老師進行現場指導并隨時對學生提問,要求學生有針對性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此外,為了避免團隊中個別學生的濫竽充數現象,在實踐中要求每個學生都會使用測量儀器并熟練了解各項技術標準,直到滿足技術要求為止,最終提交的實驗報告要求每人獨立完成。當測量結果誤差超限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應重測直到實驗數據滿足技術精度要求為止,達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養成良好的測量習慣。

3綜合實習成績評定方法的改革

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的管理和考核可以很好地提高實踐教學的成效。測量學實驗課是認識測量儀器和鞏固理論知識的基礎,通常是根據實驗課時數與理論課時數的比例關系,確定實驗課的考核評分辦法確保每個學生具有單獨進行儀器操作的機會。測繪綜合實習主要過程是通過團隊協作完成相應實際任務,是對學生測量技能的提高階段,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8人左右。在實行新的教學考核方式以前,實習成績的評定往往是對每個小組進行整體打分,個人考核是由組長在小組內進行比較、權衡,這樣缺乏縱向的、組與組之間的比較,且組長往往顧及同學情誼平均分配成績,不能很好體現埋頭苦干同學的付出。為了改善這種平均主義的現象,實習考核改變了以前以實習小組為單位考核的辦法,考核對象細化到每位學生,按照其出勤、實習表現、分析測量誤差的能力表現等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考核。同時,考核成績與學生在測繪實習過程中團結協作、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精神相結合,全面考核學生的測量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具體評價指標為:出勤占10%,主要反映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儀器操作能力、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繪圖能力考核占50%,該項考核指標是從學生的專業技能方面考慮;團結協作能力占20%,由小組組長和組員認定;實習報告占20%。學生的實習報告內容主要包括:實習技術總結和分析、實習心得體會和對實習及教學方式的意見與建議。考核機制的改革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主動參與實習的積極性,動手能力和專業興趣有了明顯提高,增強了專業素養。通過目前2011級學生專業實習的效果和反饋情況看,這種考核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動力、鞏固了學生測量技能。

4結語

篇4

一、對“地理信息技術”教學現狀的調查

1.教學中學生方面調查

調查問卷中有關學生方面的問題共設計了4個選擇題目,其中第1題是調查學生起初對學習地理信息技術知識的興趣。結果顯示對地理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占被調查人數的47.8%;興趣一般的學生占被調查人數的35.9%;沒有興趣的學生占被調查人數的16.3%。

問卷的第2題是了解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學習的必要性,即學習態度問題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只占16.8﹪的學生認為高中生學習地理信息技術是“非常必要”的,而在問卷的第3題中調查學生學完這一部分知識后的掌握程度,也只有13.4﹪的學生認為理解透徹,竟有28.6﹪的學生沒有什么印象。

問卷的第4題是對學生心目中地理信息技術教學狀態的調查,竟然有54.4﹪的學生認為地理信息技術教學狀態就是應該專門針對高考的教學,所占比例遠遠高于“課堂生動有趣,師生能互動”、“能感受到學習的價值和意義”的狀態,學習動機直指高考這根指揮棒。

2.教學中教師方面調查

教師在地理信息技術的教學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地理信息技術的內容比較抽象,對于學生來說較難理解,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有重要的影響,但是調查結果中顯示竟有53.2%的教師只是簡單的介紹一下這部分內容,一提而過,還有30.1%的教師專門針對考試教學,只有16.7%的教師能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可見他們的思想觀念沒有轉變,一切教學工作都圍繞高考這根指揮棒進行,問題是相當嚴重的。

3.教材方面調查

筆者對我市現行“魯教版”教材中的“地理信息技術”的內容也進行了調查,學生對教材中所介紹的內容總體上還是滿意的,有62%的學生認為難易度適中,教材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二、當前地理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地理信息技術本身的認識問題

近年來地理信息技術在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有了突飛猛進的融合,但大多數地理教育工作者由于種種原因,很難跟的上信息時代的步伐,對地理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其廣闊的發展前景的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刻。再加上地理信息技術確實是一門綜合程度較高的信息技術,非常不容易學習和掌握,廣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對地理信息技術有望而生畏的思想。

2.教師對地理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問題

很多中學地理教師對地理信息技術只了解一點或基本不了解,他們所謂對地理信息技術的了解也只局限于課本的介紹,甚至部分教師從來都沒有見過一些3S的儀器和設備,加之目前應試教育的現實性問題,考試與分數仍然左右著中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必然嚴重影響開設地理信息技術應用選修模塊,不能真正落實地理信息技術基礎教育,從而制約著地理信息技術普及教育的進程。

3.學生學習地理信息技術知識缺乏動機

對淮安市部分高中生的調查問卷顯示只有18.8﹪的學生認為學習地理信息技術非常有必要,這樣的學習動機,大部分學生就不會在空閑的時間積極主動地學習地理信息技術的知識。又加之在高考的巨大壓力之下,高考中不作要求的選修模塊的教材各個學校都不發給學生,《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這本選修教材所承載的知識、信息、價值,學生無從知曉。因而學校忽視了地理信息技術的教育功能,即使對地理信息技術很感興趣的學生也只能放棄。

三、地理信息技術教學的對策和建議

1.教師要轉變觀念端正認識

在平時的教學中,只有通過廣大地理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不再是過去的一切為了高考,真正轉移到以培養學生素養為中心,地理信息技術的基礎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實施。

2.加快建設師資隊伍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順利開展地理信息技術普及教育的前提和基礎,許多教師從來都沒有進行過地理信息技術方面的系統學習,因而要加強高中地理信息技術的課程培訓,盡快使現有骨干教師通過骨干教師培訓、地理新課程標準培訓等方式,成為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模塊教學的可靠力量。

3.積極組織編寫出版優秀讀物

出版機構應該積極組織國內在地理信息科學和技術領域有較高造詣的學者、專家,針對中學生的文化水平、年齡特點、接受能力和知識結構,編寫、出版一批通俗易懂、可讀性強的優秀科普讀物,為地理信息技術普及教育提供豐富的教學參考和課外讀物,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學校要加大投入改善教學條件

篇5

關鍵詞:高中地理 新課標 信息技術 應用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4-0-01

就目前情況來看,地理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并不順利。在現在的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信息技術只是被作為一種背景資料進行引入,沒有進行詳細的介紹。地理信息技術的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但大部分學生的地理實驗標準并沒有達到成功開展地理信息技術教學的標準。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不足,同樣造成了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失敗。

1 加強現代化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學高質性

加強高中地理新課標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教學的水準,必須要有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的配合。只有教師對地理信息技術具有一定的理解與操作能力,才能使高中地理教學向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教育工作力度,加強骨干性教師的培養,使其掌握最新的地理信息技術信息,促進教師的業務水平提高。另外,學校還要利用網絡環境對教師進行網上培訓,從不同角度對教師的自我提高需求進行滿足,在最短的時間內培養出高質量的教師。

例如,學校可以組織教師進行教學觀摩。針對同一內容進行傳統教學與結合地理信息技術的教學,讓他們從中體會兩種教學方式的不同。在講解《宇宙中的地球》的時候,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可以將地球的全貌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美麗姿態進行展示,使地理教學的魅力大幅度提高。

2 加強時代化地理教材的編寫,提高教學針對性

教材是高中地理教師開展地理教學活動的必然憑借,教材只有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具有地理信息技術的詳細介紹,才能使高中地理教師的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導向性。

在當前的高中地理教學中,像《大規模的海水運動》與《地表形態的塑造》等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與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相結合。傳統的地理教學中上,教師對海水運動前后的圖片進行展示,讓學生對其運動過程進行想象。對地表形態塑造前后的形態進行對比,讓學生從其差別來了解地形形態塑造的過程。而如果在教學中借助地理信息技術,相信教師的地理教學活動會更加具有趣味性,學生的學習勁頭也會更足。

3 加強信息化實驗環境的打造,提高教學真實性

高中地理新課標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教學的有效結合,需要一定硬件設施的支持。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國的大部分高中學校已經完成了網絡教室的建設。要使其服務于高中地理教學,學校可以將相關的地理信息技術軟件植入到計算機中,方便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知識。為了實現高中地理新課標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教學效率的提高,學校還可建立起一個與教學內容、活動相匹配的地理實驗室。在真實的地理實驗室中,學生能更加直接地了解地理信息技術,在學習高中地理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比如,在講解《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時,在有效的地理實驗室環境下,教師不需要對合理與不合理的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進行描述。教師可以利用GIS軟件,讓學生對幾個不同的城市結構進行對比,引導學生開動腦筋,自主思考其合理之處與不合理之處。利用地理信息技術,教師不僅改變了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方法,更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這對于高中地理教學來說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4 結語

綜上所述,地理信息技術教學對于高中地理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促進高中學生地理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的提高。希望在高中地理新課標的背景下,地理教師重視起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業務水平與教學環境的改變,促進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提高。

(吉林省公主嶺市范家屯鎮第一中學,吉林 公主嶺 136105)

參考文獻:

[1]孫漢群.高中地理新課標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教學[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1):111-115.

[2]旋曉偉,王林,王曉青.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調查研究[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1):125-128.

[3]張素娟.對中學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教學內容的認識與思考[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2):44-47.

篇6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教學;地理信息技術

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對高中地理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的應用適應了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和教育的改革要求。在高中地理新課標教學中采用地理信息技術,有利于改變傳統以課堂和書本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將實踐教學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僅增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而且培養了高中生的實踐能力和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讓學生能夠對地理信息進行有效的處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我國整體高中地理教學水平的提高。

1地理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

地理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要以正確的地理教學理念和相關的地理信息技術軟件為依托,讓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具體的操作技術有明確的了解和認知,讓高中生在課堂學習之余,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進行相關的地理操作,真正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高中地理教學目標。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能夠對學生系統的學習技術進行充實,達到預期的教學改革目標。高中地理課程涉及到的內容和知識相對比較廣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等,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實現課堂知識與地理實際相結合,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同時,能夠培養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將多媒體技術與地理信息技術相結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高中地理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同時,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能夠促進課堂教學與實際相結合,培養高中生對地理知識的應用能力。比如,在高中區域地理教學過程中應用地理信息技術,能夠對區域地理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顯示,有利于對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進行直觀的了解,真正讓學生學會應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1]。

2地理信息技術實施的可行性分析

2.1完善的基礎設施: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普及,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被應用于高中教學中,為地理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持。目前,我國普通高中都普遍開設了多媒體教室,為地理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了基礎的保障設施。同時,電子地圖和全球定位系統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為高中地理教學提供了軟件保障。完善的基礎設施有利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以圖標、三維圖像等形式,讓學生對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具有更直觀的了解。

2.2豐富的教學資源:

豐富的教學資源是地理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順利實施的有效前提。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相關地理數據和信息的查詢,豐富日常的教學資源,高中地理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地理信息技術豐富了高中地理教材的理論系統,同時,能夠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對相關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并將其轉換成圖片和數據等不同形式,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讓學生更加易于接受,提高高中地理的課堂質量和效率[2]。

2.3優秀的師資團隊:

地理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必須以優秀的師資團隊為保障。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改革,高中地理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很多高校的地理專業都開設有技術性的必修課程,為培養優秀地理教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很多地理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逐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理念,注重對相關地理信息技術的學習,不斷提高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為地理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了可行性的人才保障。

3地理信息技術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影響

3.1對教師的影響:

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信息技術不僅僅局限于地理軟件的應用,而是借助地理軟件的應用培養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地理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要求地理教師要具備扎實的地理知識和對地理技術的明確認知,培養高中生利用所學知識和地理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能夠讓教師改變傳統以背誦為主體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地理實踐能力和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3]。

3.2對學生的影響:

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能夠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不斷提高學生的地理素質和地理能力。改變傳統以應試為目的的地理教學,讓學生們真正學會將所學的地理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和實踐過程中。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運用地理信息技術是學生學習地理的基礎和前提,能夠幫助學生對動態地理數據進行采集,然后結合實際的地理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同時,也改變了傳統以課堂和書本為主體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充分發揮高中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體地位,逐漸培養了高中生的獨立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提高了高中地理課堂質量和效率。

4結語

新課標背景下,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改變了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對高中生的地理實踐應用能力和地理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滿足了素質教育要求和新時代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地理教師要認識到將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將其作為日常地理教學的輔助,不斷培養高中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體現新課標的改革意義。

參考文獻

[1]于洪雷.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地理信息技術[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7):35-36.

[2]旋曉偉,王林,等.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調查研究[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1):125-128.

篇7

一、挖掘生活化課程資源,學習生活化地理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科學,從根本上說學習地理是為了了解我們生存的地理環境,并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系,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在地理教學時深入挖掘課程生活資源,樹立學習生活地理的教學理念,實現教材與生活交互融合。而地理教材并不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唯一來源,生活中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因素,是地理教學挖掘不盡的知識源泉,可以作為高中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學校、大自然、人類社會等都是人生的教科書。教師備課時要深入挖掘,可以經過將情景生活化、選材靈活化的過程,將課程資源巧妙加工與整合,融入實際課程中,引生活進課堂,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在教學時教師要敢于對給定的教學內容進行變革與創新,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又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素材來替換、改造教學內容,盡可能使學習內容生活化。例如:地球運動這個內容比較抽象,高中生初接觸時會覺得很難以理解。因此我們在講地球運動時,聯系到地球上的時差問題講授區時計算;聯系神舟七號的發射,文昌發射基地的建成,講授地球運動的速度問題;教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可設問:最近幾天涼爽和最近的降水有何關系?在講授熱力環流時,可讓學生觀察空調的冷空氣是往上還是往下運動?這樣,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的生活問題,容易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把身邊的事物與書上的知識有意識地聯結在一起,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知識,而且可以增加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構建生活化地理課堂,學習生活化地理

地理知識既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通過新穎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創設地理生活情景,構建地理生活課堂,學習生活有用地理。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掛圖、投影、錄像、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形象逼真的景觀圖片,學生看了猶如身臨其境;教師也可通過自由辯論、做游戲等活動,既可激發學生的竟爭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又能為地理教學創設生活情景,激活課堂教學,構建生活地理課堂。在“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這一節內容中,結合霧霾天氣,我設置了一個課堂小辯論,“城市中那種交通方式最有利”,正方辯題:公共交通優于自行車或自駕車;反方辯題:自行車或自駕車優于公共交通;在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之后,各派代表發表辯論,最后是教師的適當點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各種交通方式的優劣,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化的課堂中體會到地理課堂的生活化,從而激發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篇8

【關鍵詞】新課標 地理學科 地圖教學 作用 發揮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152-02

第一段:

許多年輕的地理教師不懂得如何提高地理學科的教學質量,他們想盡了這樣那樣的辦法,但卻常常是事倍功半,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般而言,這是這些教師不懂得運用有效的教育教學策略造成的,比方說不懂得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上課采用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再比方說不懂得反思教學中的得失,一味地講求花哨卻不切合學生實際的訓練方式,等等。其中也不乏不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進行教育教學而造成的教學質量不高的原因存在。

那么,地理學科最為顯著的特點是什么呢?我們說,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這是地理教學的最為顯著的特點。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廣泛最實用的教具,那么,如果在教學中地圖運用得好,就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體會,當前初中生學習地理一般都是停留在簡單的、機械的記憶水平上,對地圖的運用顯得特別薄弱,這樣導致了學生很難真正掌握地理知識,更談不上靈活運用地理知識,地理教學實際中在相當程度上存在“重文輕圖”現象。下面筆者結合自己教學實踐,談一談如何抓住地理學科的特點,更好地發揮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這一問題。

一、要培養學生學習地圖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要在教學中適時提出一些能激發學生閱讀地圖的問題。如在講地圖時先讓學生討論如何看圖,在學生積極發言的基礎上適事提出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三個基本要素,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此外,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郊游,促使學生把地圖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地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要巧于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就感,就能使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興趣十足。

二、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首先要讓學生熟悉地圖的圖例,地圖圖例是千變萬化的地理事物的圖形符號,它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概況。學生只有掌握了圖例符號,才能識別各種地理事物。圖例大致分為以下幾種:界限符號(洲界、國界、未定國界、地區界、省界等);自然地理要素符號(如河流、湖泊、山峰等);人文地理要素符號(如公路、鐵路、航線、水庫等);礦產符號;專題地圖符號(如工業圖、農業圖、旅游圖等圖上的符號);常見天氣符號等。因此,要教會學生養成讀圖先讀圖例的習慣。其次,讀圖要注意圖名,根據圖名確定地圖類型;根據類型對地理圖像進行全面分析,提取相關的地理信息,得出正確的結論。

三、培養學生的讀圖意識

讀圖意識是畫圖、用圖的原動力和興奮劑。在教學中可以經常引導學生閱讀和分析教材上的各類圖表,讓學生形成“左圖右書”的地理學習習慣,進行“看圖說話”的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用圖習慣,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地圖,如讓學生從家鄉出發,設計旅游路線,使學生感到地圖“有用”,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進行地圖知識競賽,如找地名比賽、畫圖比賽等,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靈魂。這樣,學生看到地理課本或其它書籍時,第一應該想到讀圖。

四、指導學生掌握運用地圖的基本方法

通過在教學活動中指導學生“以文釋圖”和“以圖釋文”,使學生逐步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學習方法,善于打破思維定勢,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和文字相比,地圖具有突出的表現性,它能將地理事物形成直觀的有一定空間位置的圖形,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圖文結合,充分發揮地圖和課本在教學中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無疑有很大幫助。

五、指導學生運用地圖進行形象思維

我的做法是,首先要指導學生加強對地圖的記憶,主要有:(1)多看地圖。俗話說“讀圖百遍,其意自見”;反復看圖能夠“熟能生巧”。(2)填圖。要求學生把地理知識在地圖上表現出來,使圖根植于學生腦海中。(3)圖文結合。要求“左圖右書”圖文對照將文字內容一一落實到地圖上。(4)繪圖。繪圖的過程也是記憶的過程,有些圖可以用簡單圖形來繪制,如我國山西省似平行四邊形、吉林省像三角形、黑龍江像鴨子等,這樣能使記憶更加長久。通過訓練,學生腦海中已經形成了各種清晰的地圖圖像,這樣學生既做到了地理知識儲備,又鍛煉了形象思維能力。

六、努力提高自身地圖教學能力

篇9

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有了點滴體會,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明確學習地理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地理課教學,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對社會、對自己的重要意義,而且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活動本身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事實證明,在地理教學中,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有效辦法。在地理教學中,向學生介紹地理在科學、生產和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實例,通過這些事例使學生領悟到宇宙之大、地球之變、生物之迷、日月之繁,無處不用地理,使學生明確地理在社會和現代科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樣可以克服大部分學生認為地理只是一門“副科”,學多學少無所謂的片面認識,加深了對地理學習重要性的理解,從而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方法是多樣的,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只有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用教學方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逐步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重要手段。

1.充分利用地圖等直觀教學手段

地圖是一種特殊的地理教科書,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知識。中學地理課本中的插圖及地理圖片可以充實和簡化課本有關內容的文字敘述,能達到以圖釋文,圖文結合目的,能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創設地理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適時巧妙插敘,激趣

課文中常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內容,教師若適當引用一些與教材有關的、生動的、形象的材料加以印證,一方面深化學生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情趣。

3.巧設記憶法

運用易記的歌訣、順口溜等幫助學生學習知識。教學中抓住區域地理相互聯系的規律,編成簡潔明快、瑯瑯上口的歌訣,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如我國沿海多良港,需要記的開放海港城市有十四個,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借助歌訣:“江海連波通三州,秦皇云煙上青天。”記憶,不但鞏固了地理知識,也激發了學習興趣。還有的內容,編成順口溜,也可增加學生的興趣。如長江一節要求記憶長江的源頭、長度、流經的省區、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編成順口溜即:“長江源頭沱沱河,流自各拉丹東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贛皖蘇滬入東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黃金水道六千三。”

三、變換教學形式,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除了在改進教學方法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根據各類學生學習基礎的不同情況,利用不同的教學形式來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1.開展多媒體計算機的輔助教學

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直觀形象地再現客觀事物與現象,它的生動性、趣味性和鮮明的色彩性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這些教學手段以多樣化的信息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觀,使學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宇宙萬物、千變萬化的自然環境、五彩繽紛的世界等等,這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為形象直觀的視覺會給學習地理留下鮮明和深刻的印象。

2.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激發學生興趣

單純依靠課堂教學很難使學生興趣持久,必須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才能使他們深深愛上地理,認真鉆研地理知識。如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讀報、閱讀雜志,不定期編輯地理手抄報、墻報;組織觀看專題講座、專家談“熱點”問題(中東和平、氣候異常、環境保護、臭氧空洞、經濟一體化等);組織興趣小組,如天文觀察、環境監測、鄉土調查、地理攝影、教具制作等;經常組織地理知競賽,地理游藝宮活動;每學期組織一次大型社會調查或鄉土考察,并及時寫出相關小論文;暑假開展夏令營活動等等。總之,讓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在玩中培育持久的興趣。

3.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地理教學不搞一刀切,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進行教學,以適應不同需要,使各類學生都能產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認真做好輔導工作,通過個別輔導幫助他們越過學習上的障礙,樹立學好地理的信心,同時要隨時注意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調整自己的教學過程,以保持教學課堂上學習地理的興趣。

四、重視師生情感的培養,內化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篇10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地理;自主學習;學生

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的關鍵時期,在高中階段學習成績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正常地進入到理想的大學繼續深造,實現自我的夢想。因此,在高中階段,怎樣能夠助力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少走彎路,并找到學習的樂趣,是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教學中應當引起注意的重要方面。新課改的實施,使得我們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已經難以再很好地與時下的社會發展需求相契合,為了更好地為學生的地理學習提供優異的指導和環境支持,在教學中,我們要集思廣益,力爭創造一流的教學設備和教學資源,為學生的地理學習提供最有利的幫扶。

眾所周知,地理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學科,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地位不可忽視,由于地理具有應用性和實用性的特征,學好地理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生活和工作。特別是新課改實施之后,面臨著教師主宰地位的“撤銷”和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使得我們的傳統教學面臨著難以為繼的艱難命運,而對于教師而言,出于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考慮,在教學中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盡己所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唯有如此,在新課改的氛圍下,我們的地理教學才能更好地開展下去,學生才能真正習得和領悟到自主學習的真諦。加強針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師教學的客觀需求,同時也是學生在新課改的影響下更好地適應社會要求的有效措施。

劉勇曾在《淺談新課標下的高中地理自主學習》一文中指出:“所謂的自主學習,指的是學生根據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自主性學習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依靠教師的引導,自主性學習要求地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去質疑去調查,在實踐中學習地理知識,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比較中肯,在新課改下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因為,這與我們在新課改下所需要培養的人才目標相契合,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既是立足當下的教育大事,同時也是一項著眼未來的教育“工程”。新課改下,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和學習能力,是“功在當代,利于千秋”的教育教學大事。因此,在新課改下,努力地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助力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對于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以及社會未來的建設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針對于學生自學能力的構建和養成,作為教師而言,我們應當怎樣為其助力呢?依筆者之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

首先,改變教師傳統教學模式,著力提升教師個人道德素質和知識涵養,提升教師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新課程要求高中地理教師的教學應當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 努力樹立現代教育理念, 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育科研素質,這是教師對自身教學工作負責的體現,同時,也是教師對學生負責任的表現。在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工作中,教師慣常使用的教學手法是滿堂灌的單向教學,這種教學已經成為一種長期堅持的教學范式為教師所普遍的接受,在傳統的教學體制中,這種教學手段也取得了可觀的成果,但是,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發展步伐的加快和社會發展前景的拓寬,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變得更為迫切。那么,在這樣的情境下,如果我們還一味地堅持按照傳統的教學途徑來開展教學工作,這對于人才的培養是毫無益處可言的。

因此,適時地改變自身的教學手段,使其與當下的教學環境相契合,是非常重要的,而要想使得我們的教學手法更好地貼合社會實際發展的需求,在教學中,我們要付出的努力就會比較地寬泛。比如說,需要進一步改善和調整自身的教學手法,與學生之間更加積極地展開互動與交流,想方設法提升個人講課的趣味性,促進個人教學效率地提升,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地理課程學習的興趣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地理教學中需要努力提升的地方,當然也唯有如此,我們的教育教學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其次,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和小組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給學生更多親身實踐的機會和平臺,不斷地鍛煉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新課改的實施,對于師生雙方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學生們始終處于學習被動地位,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宰,對學生的學習負有直接的指揮權,而在當下,這種教學模式如果繼續沿用的話,將難以達到鍛煉學生各項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新課改下為了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要努力為學生的地理學習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使得學生能夠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盡可能多的得到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