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學課程設計范文

時間:2023-09-25 18:14: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理研學課程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地理研學課程設計

篇1

關鍵詞:初中地理; 教學設計 ;策略研究

新課程改革提倡在教學過程中各種教學方法的進一步應用,但這些教學方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教學設計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

一、如何使地理教師的課堂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要求

新課程改革以來,為了更好地根據新課程教學設計的理念叫學校和教師更好的利用,需要注意的是開展對地理教師教學理論知識,更新知識,新課程改革的有效培訓,形成地理課上完整的內容體現,滿足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努力改變地理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實踐問題的進展。在初中地理教師的知識更新培訓,又要注重地理教師培訓新教學資源的使用,地理教師對各種教學媒體資源的綜合利用,充分利用投影、幻燈、錄像、多媒體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為了使圖像的教學內容,在課上充分利用地球演示儀或自制活動幻燈片的“影像”(或多媒體課件)在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運動,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地理圖像,清晰的地球運動,也可以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初中地理課程教學設計能力的策略

1.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豐富內容是在新課程改革前放棄舊的教材內容,擴大新的教學內容。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分析探討教學內容,充分理解和掌握,關注時事,搜輯教學相關圖片和影像資料,關注現代科學和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活,從而豐富教學內容。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學習理論知識,而且可以深刻理解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及時分析學習情況

在正常情況下,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自主能力和生理心理上的差異,甚至同一班的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樣。這就要求教師及時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理解能力,以提高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和針對性。學生掌握的內容,如,等高線、高程、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可以適當解釋,為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程度,如地形類型的判斷,世界的溫度分布等內容,他們將需要詳細解釋有什么不同,及時分析學情,有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出更合理的教學計劃。

3.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明確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教師和學生都期望能達到學習的效果。地理課程的目標是建立三個維度的地理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明確,確定教學設計能否有效實施。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嘗試知識傳授的同時,引導學生喜歡地理知識的樂趣,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在地理課程感興趣,并愿意學習地理知識。

4.靈活應用教學方法

教師應擴展課程改革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才能使學生積極地學習和理解復雜的地理知識、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和復雜抽象的地理形象。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設施,教師應靈活選擇模塊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情境體驗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靈活的教學目的。

5.準確評價教學效果

準確的教學評價是教師了解目標,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發現優點和存在的問題,消化和鞏固所學知識,從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三、用案例教學法

在課堂上引入大量的案例是一種將在許多課程中使用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案情介紹,一方面,對學生的具體環境的形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案例思考、積極參與的學習狀態;另一方面,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實際中應用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使用知識的課堂討論分析方法的實際問題,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議。

四、全面了解學生情況,積極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應利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才能使學生積極地學習和理解復雜的地理原理、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和復雜抽象的地理形象。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設施,教師,靈活選擇模塊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情境體驗法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靈活的教學目的。

不同的學生的知識水平是不同的,他們獲得知識的渠道,理解接受能力、智力水平等都影響教師的課程教學設計。這就要求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設計地理課堂教學設計,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解課本的一個例子,老師可以組織教學和設計,讓每一組學生都可以展現實力的搭配,為一個課本的分工,發揮每個人的長處,總結后的展示結果的合作小組。在這個教學中,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發揮自己的優勢,也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熱情和興趣。要實現這種普及性的參與式教學,教師需要充分掌握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實現合理的學習課程安排。 在地理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師生情感交流和知識和信息的傳遞,也有利于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要轉變觀念,引導課堂,注重師生之間的平等,注重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生活,了解學生的心理和困難,尊重和鼓勵學生。

五、結語

初中地理教師只有以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合理地完成地理課堂教學設計,才能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從而保證教學質量。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教學設計的能力,主動提升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實現新課程改革的新標準。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地質工程 混凝土結構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4(c)-0212-02

《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綜合性強、教學難度較大的課程之一。該課程具有以下特點:(1)前導課程多。學習該課程需要有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建筑制圖、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學等前導課程。(2)經驗性理論內容占有較大的比例。具體表現為經驗公式多、基本假定多、規范條款變化多、設計方案不唯一。(3)基本概念和構造要求多,且在不斷變化。如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的定義、受彎構件抗剪承載力的計算、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等,作者就學及工作以來都經過多次變化。對地質工程專業的本科生來說,往往由于自身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就更加難于理解。因此,如何在教學中使學生深刻理解最基本的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并學以致用,是教學方法的出發點。

1 課程開設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國家多方向、通用性、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推廣以及就業市場的需要,越來越多的非土木工程專業增設了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如地質工程、工程力學等土木工程邊緣學科專業。如對地質工程學生來說,畢業后幾乎不可能直接完成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的設計,但會在邊坡治理、水利水電、基礎工程等領域從事擋土墻、壩基、樁基等方面的設計、施工、監理等工作,仍然需要一定的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的基礎知識。對非土木工程專業來說,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的教學在介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同時更要適應不同專業應用領域的特殊混凝土結構的設計要求。

2 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結合該校地質工程專業,就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

2.1 前導課程知識儲備不足

對地質工程專業來說,沒有開設建筑制圖、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學等屬于土木工程的專業基礎課程,導致在正常教學過程中較多專業基礎知識的講授有一定難度,課程設計繪制的圖紙不規范。

2.2 教學時間短

課程安排在大四第一學期,32學時外加1周的課程設計。由于臨近畢業,大部分學生將面臨就業、考研等現實問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有效學習時間。

2.3 所授課程深度掌握尺度不一

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一般由土木工程專業教師擔任。往往由于授課教師隊伍的相對不固定以及教師對地質工程專業的掌握不同,因此對所授內容的刪減存在很大主觀性,也即簡單地把地質工程專業學生視同土木工程專業學生,放寬了一定的教學要求而已。

2.4 理論聯系實際少

地質工程專業學生由于沒有土木工程方面的認識實習,對建筑工地的現場知識也缺乏了解,反映在作業及課程設計圖紙中的截面設計的配筋往往不符合一般結構設計的常識。

2.5 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論課程結束后的課程設計,結合地質工程的專業背景及今后的就業需要,設計內容是鋼筋混凝土擋土墻。考慮擋土墻的高度及上部作用荷載的變化,保證學生一人一題,杜絕抄襲。從這幾年的指導情況來看,學生們大都在參考范例上直接修改,很少有人進行必要的思考,更不善于通過查閱規范、文獻資料來主動解決問題,而是習慣于向老師求助,直接詢問來獲取答案。

3 教學改革建議

針對上述種種問題,結合其他高校在非土木工程專業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教學中積累的成熟經驗,提出以下的改革建議。

3.1 了解授課專業的課程設置及內容

授課前要全面了解學生已修的結構方面有關的內容,了解學生掌握的內容及深度。對地質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由于未修過建筑制圖、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學等前導課程,教學時就必須補充相關知識,從而使學生建立工程結構的基本概念。課堂講授時,在例題講解中多介紹相應的工程背景,便于解決基礎知識不足的問題。

3.2 優化教學內容

教在教學上往往將地質工程專業學生與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相提并論,但大多數地質工程專業的學生將來不從事傳統建筑結構的工程設計,因而如何在教學內容及深度方面掌握得恰到好處,需要教師對地質工程專業的主要學習內容及就業去向都要比較了解,并由此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目標,合理規劃教學內容。針對課程理論教學學時少又配有課程設計的特點,對混凝土材料的力學性能、受彎構件、受壓構件等基礎且必須的知識重點講授,而對受拉、受扭構件簡單提及即可,這樣才能保證在有限學時內完成基本內容的學習。

3.3 豐富教學手段

考慮到地質工程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許多常規的建筑材料、建筑結構試驗沒法完成,因此學生們學習時對基本概念掌握不清,可以采用多媒體照片、錄像的形式進行彌補,不但能使學生產生直接的感官效果,同時又能彌補實踐性環節缺乏的問題。同時鼓勵學生除課堂學習外,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將課程相關的教學要求、教學教案、課件資源共享,延伸了教學內容,豐富了教學形式。另外,在日常教學中注意利用校內的在建工地及投入使用的典型建筑結構作為教學背景,有效地理論聯系實際。為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更深切地將所學理論與工程應用相對應,必要時可以安排學生到周邊在建建筑工地進行實地參觀學習,使學生了解建筑材料、設計圖紙、施工過程等內容,增加學生們的直觀認識,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豐富教學手段、改善學習效果的目的。

3.4 穩定教師隊伍

地質工程專業的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的教學任務主要由建筑工程系的教師擔任,雖然其具備了建筑方向扎實的理論及實踐功底,但往往對地質工程領域的混凝土結構不甚熟悉,工程背景較為欠缺,打鐵尚需自身硬,因此教師自身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積累地質領域的必備知識來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這也需要相對穩定的授課隊伍來保證。

4 結語

地質工程專業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的教學,不能等同于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內容的簡單刪減,它需要在不斷的教學過程中逐漸建立科學合理、能用夠用的知識內容體系,因而需要在穩定授課教師隊伍的基礎上,逐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必要的工程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GB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 程文玻王鐵成,等.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M].5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3] O彗星.非土木工程專業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探討[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5,4(5):18-19.

[4] 張曉燕,李鳳蘭,曲福來.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79-82.

[5] 潘穎.提高混凝土結構原理課程教學質量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74-77.

篇3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國民旅游休閑綱要》為指導,認真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學生發展為本,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研學旅行對提高學生以研學旅行校本課程開設為契機,助推人與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以適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二、課程設計原則與課程內容

(一)課程設計原則

1.開放性原則: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體現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廣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展示的多樣性和評價的靈活性。

2.整合性原則:以研學旅行資源及教學內容、方法和師資情況為基礎,結合學生認知能力和社會實際整合開發課程,保證課程的時效性,實現課程的生成性。

3.體驗性原則: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人為本,以學生活動為主,突出體驗實踐,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變知識性的課堂教學為發展性的體驗教學。

4.生活性原則:著眼于生活實際的觀察視角,把學生從最簡單熟悉的生活層面引領到更加廣闊的社會生活舞臺,加強教育的生活性,突出生活的教育化程度。

(二)課程內容

1.了解社會狀況。通過研學旅行活動,了解當前社會實踐活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如交通、衛生、網絡、飲食、環境、動植物保護以及人口老齡化、就業壓力、就醫入學等現實狀況。

2.探究學科問題。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數學、語文、英語、政治、歷史、通用技術、信息技術、體育、音樂、美術以及學科交叉知識的探究,發現一些值得研究的新問題。

3.研學科技應用。在研學活動中,學習和研究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實踐領域的應用。如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節能、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納米技術、災害預報等。

4.進行校外實踐。在旅行活動中,各學科可開展實踐活動,年級和班級可開展學生社團活動、愛心活動、安全演練活動、校外義務勞動等。

5.加強文化熏陶。學校可結合實際,開展祭掃革命烈士墓活動;文化尋根活動;參觀紀念館、檔案館、科技館和博物館活動;與市內外、省內外、國內友好學校互訪;訪問知名學者等成功人士以及其它游學活動。

6.普及國防知識。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可學習軍事知識,加強國防教育,參與軍事訓練,接受組織紀律教育等。

三、課程實施

(一)課程實施原則

1.主題明確。研學旅行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的校本化,它可以與國家課程相銜接。研學旅行校本課程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多樣性,可供選擇的課程套餐,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研學旅行校本課程有利于學生體驗研學探究的過程,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對自然、社會、文化、歷史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更深刻的認識學科知識和社會知識的相互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信任、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2.自愿參加。學校組織研學旅行前,召開家長委員會議,充分研究活動方案,公布活動詳細計劃及收費標準,由學生自愿報名參加并且由學校和家長簽訂自愿報名參加協議,費用收取和支出公開、透明。

3.食、宿、學統一。研學旅行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接觸社會和自然,在體驗中學習和鍛煉,培養學生刻苦學習、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等優秀品質和精神。研學旅行期間安排集體住宿、集體就餐、集體學習等活動,杜絕鋪張浪費。

4.安全第一。各學校在組織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前,要針對活動內容專門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做好安全保障措施,把活動可能的安全風險告知學生和家長,安排學校領導、教師具體負責組織研學旅行活動,領導、教師費用由學校承擔。

(二)課程實施過程

1.充分宣傳。通過致家長一封信、召開專門會議等方式,告知家長研學旅行的意義、時間安排、出行線路及注意事項。把活動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告知學生和家長,并把安全內容納入到自愿報名協議和活動全過程。

2.成立組織。建立研學旅行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領導小組。精心挑選責任心強、有組織協調能力的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作為領隊,承擔學生管理及安全保障,并加強事前培訓和事后考核。

3.自愿報名。公布活動詳細計劃和收費標準,由學生自愿報名參加,由學校和家長簽訂自愿報名參加協議,費用收取和支出要公開、透明。領隊老師所需費用從學校公用經費中列支。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要通過學校統籌、爭取適當減免等方式給予照顧。

4.考查合作乙方。要公開、公正選擇有資質的乙方。有固定經營場所、專門服務于研學旅行的部門以及專職的研學旅行導游隊伍;在近三年內無重大質量投訴記錄、不良記錄、經濟糾紛及安全責任事故;投保責任險保險額不低于60萬元/人、旅游人身意外險保險額不低于25萬元/人等。

5.確定研學主題。要選擇安全性高的研學旅行線路。結合研學線路,按活動主題安排一名學科教師作為研學指導老師,圍繞研學旅行開設專題講座,同時要求學生查詢了解當地的自然風光、人文習俗及歷史文化等相關內容,指導研究學習方法。

6.統籌安全問題。要制定安全應急預案,應急預案中要有詳細的安全保障舉措和安全責任日報告制度。對參加的學生要進行安全教育,強化安全意識。要確保交通及用車安全。長途旅行盡可能選擇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選擇汽車作為交通工具,要確保車輛營運手續完備,車況、車齡和安全性良好,司機車技優秀、經驗豐富和綜合素質高。需保證每人都有獨立座位,禁止超員。要強化保險意識。承辦旅行社必須購買旅行社責任險,所有參加研學旅行的師生必須購買旅游意外險。

7.強化過程管理。學校要加強對承辦旅行社服務承諾落實的監督,對活動中吃、住、行、購等細節都要提出明確要求。隨行老師和導游要全程跟團活動,至少安排2名帶隊教師。

XX市第XX中學研學旅行應急預案

為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工作方針,切實保障中小學學生研學旅行中的安全,特制定研學旅行應急預案。

一、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研學旅行過程中發生的各類突發公共事件,致使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影響,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

(1)遇火災事故災難危及人員生命安全和造成人員傷亡;

(2)遇恐怖襲擊爆炸事件危及人員生命和車輛、設施安全;

(3)遇交通事故危及人員生命和車輛、設施安全;

(4)遇霧、雨、雪、冰凍、冰雹等惡劣氣候應急措施。

二、組織領導

為保障中小學學生研學旅行中途安全,成立了研學旅行領導小組,成員如下:

組  長:楊建臣

副組長:陶慶新  施玉娟  王瑞芳

成  員:段燕  蘆云飛  駱正偉  曹軼  田諾  張方煒

(一)研學旅行領導小組職責

(1)審定中小學研學旅行應急保障措施;

(2)接警后迅速查清突發事件的位置,了解突發事件的情況,隨時掌握動態,及時、準確地組織和指揮人員撲救,必要時撥打“110”“119”電話,向公安部門、消防部門報警;

(3)現場指揮撲救,協調各行動小組工作;

(4)協調有關部門對突發事件的調查;

(5)審定應急經費預算;

(6)研究其他相關重大事項。

三、應急響應

1、遇火災等事故應急響應措施

(1)貫徹“救人第一,救人滅火同時進行”的原則,積極施救;

(2)堅持快速反應的原則處置火災事件,做到反應快、報告快、處置快,把握起火初期的關鍵時間,把損失控制到最低程度;

(3)火災發生后,工作人員立即向“110”、“119”報告,同時組織好學生的疏散和救護工作,積極開展滅火自救工作;

(4)應急領導組接到火災報告后,立即組織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

2、遇恐怖襲擊或發生爆炸事件時應急響應措施

(1)加強安全工作,阻止外來人員進入車輛內部;

(2)迅速反應,及時上報,密切配合,全力以赴疏散學生;

(3)針對重點防范部位制定防爆措施,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消除安全隱患;

(4)襲擊或爆炸案件一旦發生,應急領導組立即向當地公安部門、消防部門、衛生部門進行報告,組織開展調查處理和應急工作。

3、遇交通事故危及人員生命和車輛、設施安全響應措施

(1)工作人員首先確認學生的安全,如有傷亡及時保護現場、搶救傷員,上報應急領導組,講明事故發生時間、地點、損失和人員傷亡情況;

(2)現場工作人員應立即撥打122事故報警電話,由交警勘查現場、處理事故;

(3)應急領導組應及時趕到現場,負責現場處理、證據收集、事后談判協商處理后續事宜,盡一切努力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

4、遇雨、雪、冰凍、冰雹等惡劣天氣時應急響應措施

(1)應急領導組及時關注自然災害及異常情況,隨時保持聯系和通知;

(2)發生自然災害,以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則安排活動,必要時撤銷行程;

篇4

【摘 要】現今信息化環境下,傳統的備課方式對教師而言負擔不輕,也不利于學生語言積累,提不起學生學習興趣。本文提出微課教學備課方式,特點是短小精悍與靈活高效。微課備課能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并且有互動的預習過程,也能使學生輕松的語言環境里積累語言;并能優化學生學習策略,提高語言習得。本文通過兩個課例來研究和分析微課備課對中年級師生的效果,并著力構建微課備課模式,為引領英語信息化靈動課堂提供前提。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微課教學;備課方式

一、小學英語中年級微課教學教師備課方式的界定

小學英語中年級微課教學教師備課方式是依據二語習得理論并區別于普通微課教學的備課策略體系、適合小學英語中年級學生語言習得和教師備課的手段和教學策略體系。其核心為用微課視頻作為主要備課方式;其受惠對象為中年級學生;其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找疑難和解決問題;其過程包括選擇課題(即研學內容)、設計研學任務(即教學的一個重或難點)、制作微課視頻(包括預設語言輸入、預設語言內化、預設語言輸出)、學習評價(通過問卷星了解備課效果)、教師反思、調整教學設計。

二、微課備課的目的和意義

(1)微課備課對教師有減輕教學負擔的幫助。豐富小學英語教師的備課手段,通過微課來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效率,從而釋放教師在英語教學方面的壓力。微課視頻里設計了的重難點,可以放在課前,也可以放在課后。放課前的目的是指導學生預習重點知識,為課堂教學作好充分的準備;課后的微課視頻則是為了鞏固和檢測學生課堂的學習效果,教師通過學習反饋情況構思下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和策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微課備課既是教師備課也是學生預習,體現師生關系再度升華。以往的備課的能動者是教師,學生是完全不知情的,在教師備課過程中,學生沒有參與在內。但微課備課是教師把視頻發給學生,讓他們跟著備課思路去感知語言,并積極參與,完全是顧及到學生情感的過程,這樣體現的是以學生為主體并且有互動的預習過程,也能使學生輕松的語言環境里積累語言。

(3)優化學生學習策略,提高語言習得。現今大班的教學面對的是整體,教師很難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教師思考如何才能關注到個體的學習效果,能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攻克課程重難點?常規教學中,教師為了保證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進度,一般情況下不因為某個學生而影響教學進度。而微課的出現,恰恰可以滿足教與學的需要。微課視頻可以避免教師念經式的重復教學重點知識,學生喜歡看多少遍都可以,又可以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抓重點學習。微課不僅幫助教師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可使學生的學習更高效。

三、微課備課的模式及實例

1.微課備課流程

第一步:教師先確立主題,找重難點,然后按照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的要求在頭腦中形成教學主線,要把預設和生成的可能性列一列出來,接著是找素材,制作課件,設計調查問卷,學生觀看視頻并完成掃二維碼調查問卷,分析調查問卷、反思。

第二步:根據調查問卷的情況,依次修改教學計劃、課件、研學案等、上課、觀察學生的接受情況、反思。

第三步:異班同課、同班異課、同課異構試驗研究

小學英語中年級微課教學備課流程圖

2.微課備課實例

實例一

微課課題:Unit 12 Christmas is coming

課型:聽說課

對象:四年級

視頻時間:6分52秒 課前

微課過程:

(1)設疑并呈現課題:英國人Mr.Smith 出現,引出課題及視頻學習內容。【意圖】:讓學生接觸地道的英語;當英國人提出的問題:Christmas is coming. Do you feel excited? Do you know Christmas?時,學生也許會答,也許想答而一時之間答出來,這里就有信息溝,為下面的精彩部分埋下伏筆,學生的好奇心也會出現,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和動機,利于語言的輸入。

(2)圣誕歌: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意圖】:以往的預習有點枯燥,現在學生聽著唱著熟悉的歌曲,還輕松愉快地進入預習環節。

(3)情景輸入:Mr.Smith 設問答:When is Christmas? Is it in January/June/August? No.最后才答出:It's in December.然后引導學生說出句子。【意圖】:通過設疑,學生能有思考的空間,@是思維訓練的有效方式;也是對一些已學疑問句的回顧,以舊帶新作鋪墊。

(4)輸入和內化:創設Fiona 與Tom關于買圣誕節禮物的對話,然后通過猜物游戲,逐步引出預設重難點單詞、詞組、句型。【意圖】: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聽說微技能,通過游戲,學生可以像在課堂上一樣積極參與,特別對課堂上不敢開口的學生來說,這樣的設計更加有效,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又是師生互動的交流方式。

(5)小結和輸出:問卷星。【意圖】:通過調查問卷形式,教師根據學習反饋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和策略,更利于課堂教與學,提高整體效果。

實例二

微課課題:Do you have a pet?(have 和has 的區別)

課型:聽說課

對象:三年級

視頻時間:9分鐘 課后鞏固

微課過程:

(1)設疑并呈現課題:設計寵物話題的情景,引出重點句型:Do you have a pet? I have... 【意圖】:抓住學生喜歡寵物的特點,創設輕松的環境讓學生鞏固核心語言。

(2)第一輪輸入和內化:列舉多種寵物替換重點句型并進行口頭問答。【意圖】:重現多種寵物名稱,勾起學生的記憶并運用到句型中去。又為下一步的目標搭建腳手架。心理學家研究:重現是對記得的那些部分與細節進行建造與改造的思維加工過程。

(3)思維導圖小結。【意圖】:讓學生更加明確本微課的核心語言和目標。

(4)第二輪的輸入與內化:①情景:Aki 從太空那里寄來一封信,大家一齊閱讀。②師生一齊讀Aki的信,并留意信中紅色字體的單詞,其實都是關于have 和has的。③老師一邊講解一邊圈劃人稱。④小結人稱與have, has的搭配。【意圖】:通過情景為師生搭建互動平臺,學生更愿意動口動腦,更有利于核心語言的鞏固。

(5)小結和輸出:①猜物游戲(分別猜出兩種動物),語篇選擇填空。【意圖】:每一種游戲都涉及語言應用;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王篤勤,2014)。這里運用游戲策略是包含核心語言在內的,是學生看微課后是輸出環節,也是觀看結果的反饋。此處教師備課還注意到了語篇教學,當中不但把本節課的核心語言得以鞏固,還把之前學過的是動詞(am, are, is)放到篇章里,豐富了語篇的內涵,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為課堂的延續提供高效的途徑。②問卷星的練習。【意圖】:教師根據學習反饋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和策略,更利于課堂教學和語言習得。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微課例一的結果與分析:此課例是用作課前預習,并意圖收到反饋預習效果,可以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教師精心設計了5道題,預設難度適中。但學生實踐結果顯示前3題正確率比較高,后2題可能因為學生忽視了Not這個意思,導致錯誤率比較高。例如:第4題問題設計為:Which thing is NOT for Christmas Day?可選答案4個,正確答案是Kungfu。正確率只有38.71%。其實這從另一方面砜矗學生錯誤原因主要是學生的定性思維,選擇了課文中的正確答案,而不是本題的正確答案。教師只要提醒一下學生便可。第5題教師意圖培養學生猜詞的能力。數據顯示學生只通過預習對dress up的理解是不夠的。那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多創設情景,舉例說明。例如可以創設自己打扮成圣誕老人的情景,說I dress up like Father Christmas.等,把單詞或詞組運用到情景和句型中去,不能孤立地理解。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微課例二的結果與分析:教師預設了五道題,答題目標是在句型中區分have和has。先把題目設計及數據統計作如下分類:第1、4、5題應填have,從上面三個圖表看出學生對I做主語時比較容易選出正確答案;而換成they作主語,有些學生就選擇錯了,原因可能是因為沒認真看視頻,也有是真的不理解。因此,教師可以進行個別輔導,對于比較難理解的題目還可以優化一下策略,加強訓練,使更多的學生掌握核心語言。

從上面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通過觀看微課,還是理解以第三人稱作主語與have ,has的搭配與運用的,但有部分可能是學困生沒有記牢或者是混淆了兩個詞的用法,教師應作修改。

總體分析: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句型的練習難免枯燥,教師可以分梯度游戲的方法來設計題目,激勵學困生參與,并且提高答題準確率,能讓學生理解和運用核心語言是教師微課備課的最終目標。

五、收獲與思考

從結果和數據分析來看,整個研究是可操作的,效果也比較明顯。但筆者在這里反思:微課備課還可以更完善,例如在制作備課視頻時形式還有待增加和靈活些;問卷星的題目設計方面還可精細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2]羅德.埃利斯.第二語言習得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5.

[3]凌順詩. 小學英語IIO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課題資料

[4]蔡躍.微課程設計與制作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篇5

備課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位于教學五環節之首,是教師圍繞教學所進行的一系列準備活動,是教師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教學設計的再創造。提高備課的有效性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說備課是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好壞的重要反映,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有效備課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要使教員的備課起到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目的,除了需要教員個人在對教材的把握、教案的準備、教學設計、課程設計等多個方面全身心的投入,還需要教員融入所在的集體中,進行集體研課。因為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無論個人如何絞盡腦汁備課,總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中國有句俗話,“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集體研課正是通過發揮教研組的集體力量,取長補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

1 集體研課及其特點

2.1 什么是集體研課

集體研課是在教師個人備課的基礎上,由本單位或本教研組的教師共同合作的一種備課方式,它打破了以往教師個人備課一貫采用的各自為政、孤軍作戰的局面,使教師們在集體溝通、集體交流、集體研究、集體探討中對教學設計進行完善,它可以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促進以老帶新,集思廣益,博采眾長,真正實現腦資源共享,正如肖伯納所說:“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流后每個人都擁有兩種思想。”這也正是集體研課的價值所在。

2.2 集體研課的特點

2.2.1以個人備課為基礎

在進行集體研課之前,必須要有教師個人精心的備課。教師首先要非常熟悉課程標準,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好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并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精心地設計。此外,教師還要大量閱讀與課程相關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這樣,在集體研課的時候,才能真正做到各抒己見、百家爭鳴。

2.2.2以個人說課為開始

在個人精心備課的基礎上,一般由比較年輕的教師首先進行說課,把本節課的教學設想和理論依據進行闡述,并不是對教學內容做個簡單的介紹和梳理,也不是對授課過程的簡單總結,而是對備課和講課等教學環節在理論上的高度概括,可以理解為是對教學內容的“宣傳片”,也可以理解為是授課前的一次“演習”。參與集體研課的多是本單位經驗豐富的老師、教研人員和教學專家,在相互交流、啟發、爭論、碰撞中,完善教學設計或教學思路,使其更能提高教學效果。

2.2.3注重群體參與性

集體研課不同于教師個人的備課行為,它是本單位或本教研組的教師共同參與的群體活動。教師個人首先進行試講或說課,參與研課的教師再對試講的內容進行集體交流、集體研究、集體探討,肯定其長處,并指出不足,從而把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失誤消滅在授課之前,使整個教學設計和各個教學環節更加科學。通過交流、學習、取長補短,提高個人的教學能力,同時,也可以克服個人備課的片面性和隨意性,從而提高教師教學的科學性。

3 集體研課的內容

3.1 研教材

我們在備課時要從多個角度深入鉆研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形成自己對教材的獨到認識。教師首先要熟悉教材,這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只有熟悉了教材,教師才能真正掌握要教什么。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要梳理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教材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以便更好地把握如何教。教師自己在鉆研教材時遇到疑難問題時要進行研討,集多個人的智慧與力量來解決疑問。

3.2 研學生情況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廂情愿地講個不停,結果只能是“對牛彈琴”。正如孫子兵法所說,“知已知彼,百戰不殆”。課前對學生的情況進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要認清學生的知識基礎、心理特征、工作經歷和任職需求,并根據情況因材施教。只有掌握好學生的情況,提前制定上課的策略,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3.3 研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總是憑借一定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來完成的。雖說“教無定法”,但是運用正確教學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獲取最大的信息量。集體研課時,老師先提出自己的觀點供他人參考,再由集體討論,根據學生的情況以及課程的特點,研究合適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應該能夠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的理解。比如,對于大型液壓機械類設備的結構和操作使用,可以采用“體驗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親自操作,體驗感受;對于設備的內容結構,可以采用多媒體動畫,將會更加形象生動;對于抽象的原理,可以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要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3.4 研學習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教師不僅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授課對象,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而且,還要將“教法”和“學法”有機結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傳授學習知識的有效方法。集體研課時,教師先提出自己準備教給學生什么樣的學習方法, 以及選擇該種學法的理論依據,然后再由集體討論,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工作經歷等因素,研究合適的學習方法,最終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3.5 研教學實施過程

研究整個教學實施的過程是集體研課的核心部分。教師首先說出自己準備通過哪些教學環節,借助何種教學手段去講授教學內容,在講授中怎樣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加深學生理解,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即掌握知識的同時,學到了學習方法,培養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說出教學過程中各個教學環節是如何安排的,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安排。然后再由集體進行研討,通過發揮整個教研組的集體智慧,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最終的教學實施過程將會更加新穎、科學,教學手段將會更有創意,將來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4 集體研課的作用

4.1 拓展教學思路

隨著教學改革的迅速發展,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層出不窮。通過集體研課,加強了教師間的合作交流,激活了教師的思維,開拓了教學視野,深化了教材的理解,豐富了教學方法,優化了教學設計,特別有利于教師間的互學互幫,取長補短,通過集體研課可以促進教師更新教育觀念,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為教學實踐做好理論上的支撐和儲備。

4.2 促進教師成長

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經驗的累積,而經驗的累積是需要時間的。一般說來,一個教研組既有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又有剛畢業的大學生,經驗不同,教學質量自然有差別。通過集體研課,老教授可以把自己的教學思路和經驗全都傳授給新教師,其他的老師也把自己最拿手的一面貢獻出來,實現資源共享,并且大家還要進行質疑,各抒己見,通過觀點上相互碰撞、激烈爭論、相互比較、相互切磋和完善,最終確定最佳方案,青年教師在這種不斷打磨、不斷提升的過程中迅速學到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實用的專業技能。

4.3 提高教學效果

通過集體研課,不僅學到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激活了教師的思維,優化了教學設計,而且學到了優秀教師的經驗,吸收了集體的智慧。此外,由于不同教育背景與工作經歷的教師的知識結構都有各自的側重點,在集體研課活動中,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青年教師更容易發現他人的長處,檢視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有助于形成多元而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提高教學效果。

篇6

關鍵詞:復合人才 應用型本科 培養模式 教學手段

一、引言

經過近十年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以及人才市場對所需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在新的發展形勢,我國高等教育面臨許多新的變化,面臨一些許多新問題。

第一,大學教育模式的轉變。我國現階段大學教育模式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伴隨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大學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各大高校在校學生規模增長較快,導致了教學資源相對而言較為緊缺。雖然各大高校都投入大筆經費用于教學基礎建設,教學硬件設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是相對于在校生的規模,還是明顯不足,尤其軟設施,如:優秀的教師資源。大眾化的教育模式下,對教學質量提出了挑戰。在以課堂講授為主導的傳統精英教育模式下,班級人數規模都比較小,教師可以有精力給予全體學生進行盡心指導,但是在新形勢下,班級規模比較大,師資力量相對于較薄弱,這對教學質量有一定的影響。

第二,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信息時代背景之下,新知識不斷涌現,人才市場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當前雖然每年有大量的大學畢業人走向人才市場,但是用人企業確難以招到合適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的培養模式需要向培養面向應用型人才進行轉變。

第三,新型教學技術的出現。由于國內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校園網,用網絡將分布在校內各處的計算機連接起來,學生可以在任意地方聯上校園網,一些地方開始在數字校園的平臺上嘗試網絡教學。當前在互聯網也存在大量的公共課資源以及近年開始出現的慕課教學等等多樣的教學技術的出現。在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需要大力研究如何應用這些新型的教學手段。

正是基于以上一些新特點、新困難,本文結合金陵科技學院在軟件工程專業進行培養面向應用型人才的背景下試點,從人才培養、應用創新型教學手段以及應用型人才的認證三個方面探討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以復合應用型人才為導向的高校培養模式還得要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可操作性且面向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案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命線,對于將要轉型為應用型大學的地方高校而言更為緊迫。軟件工程專業正以圖1所示的培養流程進行試點,先本文對每個環節逐一探討相應的培養環節。

圖1 應用型人才培養流程

1.通識教育環節

根據自身多年來對學生的訪談及教學經驗來看,許多學生進校時對所學專業并不是非常了解,甚至有些學生的高考自愿都是自己隨意填寫或家長代填。入學后,如果專業與學生的興趣相差甚遠就會導致該生對該專業有較大的抵觸心理,甚至厭學,這不利于學校對學生的培養。因此在通識教育環節中應該非常有必要對相關進行專業教育。雖然許多高校在新生入學之后都進行了專業介紹,但基本都是針對本專業進行介紹,難以打開學生的視野。專業教育應該能夠從行業的發展歷史、技術革新等方面加以介紹而不局限于一個專業,使學生充分理解各個專業所學內容及今后可以從事的行業。

打通專業壁壘,讓學生有選擇的進入專業學習階段,我們稱為第一次分流。不分專業的實施公共基礎課等一些通識課程的學習,待進入專業學習階段時,可以讓學生有所選擇的挑選專業學習,這樣即保證了學生興趣與專業相符,又能以興趣引導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2.專業教育環節

雖然現在各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教學計劃、教學管理方法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要提高辦學質量,必須在實踐中探索符合自身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教學計劃。

(1)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地方高等院校更應該發揮其與地方市場緊密接觸的優勢,充分調研,把握本地及周邊市場各行業對人才的特殊需求,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培養計劃及課程設置,使學生所學知識即是行業所需之求。在專業教育中每個專業就一套培養方案,正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例如作者所從事的軟件工程專業來看,學生的就業方向比較廣,有些從事軟件服務外包,有些從事嵌入式軟件,還有些從事國產操作系統生態產業鏈等等。不同的從業方向,需要不同的專業技能,需要不同的對待。因此在專業教育環節,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技能。

(2)課程群及課程群配套實驗建設。每個專業的課程中都會有一些課程是緊密相連的,應該把這些課程作為一個課程群來考慮建設,著力打造一些精品課程,利用建設精品課程,帶動這個課程群的建設,輻射專業建設。對于課程群涉及到的實驗環節,需要打破傳統的針對每門課程單獨設立小實驗及課程設計的教學模式,而是要精心設計一些比較適合課程群的教學需求又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幾門課程知識的實驗案例。如:軟件工程專業中,語言類課程與、算法與數據結構、數據庫課程可以結合起來,設置一個小型應用系統案例,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綜合運用多門課程的知識內容,既融會貫通了專業知識,又切合實際的培養了動手能力;再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電路分析實驗》及《數字電路實驗》也可以結合起來做。

3.行業專項技能環節

學生通過專業教育環節,可以再進行一次分流,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行業方向。在行業專項技能環節將會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應用型。作者所在的學院正圍繞南京市軟件產業的發展對軟件工程專業按就業方向,分成了幾個具體的行業技能培養模式。如何更好的達到本環節的培養目標,可能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教師實施教學環節是培養流程中最具體的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在這一環中教師教學水平直接關系著教學效果。地方高校里具有行業實踐能力的教師非常少,需要加大力度引進和培養本校教師、重點培養“雙師型”教師,同時積極聘請企業中應用人才到高校進行兼職。

(2)畢業設計與實習實踐環節。畢業設計環節是綜合考核一個畢業生能否充分利用全部所學專業知識,而進行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實踐環節。此環節也是學生畢業走向社會的前奏,為此,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更加注重該環節的建設,可以利用其自身優勢,加大與區域內企業合作,注重學生實習基地的建設。學生在實習基地實踐學習具有以下幾個優點:一是因實習內容來源于行業實際項目,這種方式更能真實的反應出學生的專業技能;二是實習基地的實踐能讓學生切身體驗行業生產實際狀況,了解專業對口的工作;三是為基地企業發現人才提供了一條很好的途徑,實現用人單位、學生和學校三方共贏的局面。

三、創新型的教學模式

網絡教學模式是把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網絡技術和現代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的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它打破了原來的傳統教學方式,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成為信息收集、加工的主體。通過現代化的網絡教學,學生將會面對網絡提供的最新動態、豐富的、圖文并茂的知識。他們的學習興趣將會得到有效提高,專業技能以及相關學科知識也得以加強,為順利就業打下基礎。網絡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網絡教學模式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1.教學資源豐富及時空的無限性

實施網絡教學時,教學資源可以不僅來源于本校已有的教學內容或教學課件,還可以通過校園網獲取分布在互聯網上世界各地著名高校開放的教學資源。師生不受時空限制,通過聯網的學校辦公室、圖書館、社會甚至在家中即可迅速地得到世界上最新、最全的第一手資料,聆聽世界一流教師的講課,向最好的專家請教。

2.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由于網絡教學注重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控制學習,因此它為學生創造性地提供了多途徑、多方式學習知識的開放式教學環境。學生可以自主的查找課程計劃,查詢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并且可以同教師、專家或其他學生直接進行一對一的交流,訪問網上各種信息資源。通過網絡教學,學生將不會僅限于學校制定的專業培養計劃,他們可以通過網絡上的教學資源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擴大了知識層面。實施網絡教學,這為高校創造復合型人才提供了一條可借鑒路徑。

3.教學內容表現形式的多樣性

學生可以從網絡教學資源上看到圖文并茂、視聽一體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網絡上閱讀文字材料,也可以從網絡上聽取聲音材料,觀看二維、三維的靜止和活動圖像,這種新形式的信息打破了沉悶的學習氣氛,改變枯燥單一的學習方式,能使學生更為順利地理解信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這就使學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主動、及時地獲取信息。

正是由于網絡教學這些優勢,才造就了當前基于網絡的多種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因此在制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案時,我們需要吸收、運用這些創新型的教學手段。彌補了大眾化教育背景下,教師與學生溝通的局限性,大多數學生都能樂于接受此種形式。

四、應用型人才的驗證

本文所提出的應用型人才驗證不是指通過相關機構的認證,而是就業單位對畢業生的認可。學生能夠就業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最終目標,也是檢驗人才培養模式的試金石。本文認為學校應該把畢業的學生看成是學校的名片,時常與他們溝通走訪,這樣既能凝聚學生與母校的感情,使學生更愛母校,增進學校文化底蘊,又能通過走訪使學校更了解行業變化需求,適時調整專業設置及課程設置,因為本校畢業的學生更清楚本校的教學實際,更能精確指出不足之處。當前地方高校需要做好畢業生工作檔案跟蹤及信息反饋工作,同時積極調研學生就業單位,使得培養人才流程成為具有反饋的、良性的循環過程。

五、總結

培養應用型和具有競爭力的人才是廣大應用型本科院校共同的辦學目標。應用型本科高校必須加大力度去培養更具有競爭力,更適應市場要求的高級技術型人才。本文著眼于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型的教學手段等層面,探討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策略,這些策略和模式易于實施的,對培養應用型人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任麗嬋.我國大眾化以來不同類型高等教育機構對毛入學率的貢獻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7)

[2]王洪,高林,楊冰.應用型大學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結果[J].教育與職業,2006(12)

[3]許寒梅.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研究[J].經濟師,2013(1)

[4]游堅平.論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戰略選擇[J].經濟師,2007(12)

[5]柏偉等.關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2)

[6]陳小虎等.電氣信息與電子信息類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6(4)

[7]康艷.北京聯合大學,應用型大學“雙師型”教師培養問題的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4)

[8]韋明伺.淺談網絡教學能否取代課堂教學[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4(1)

[9]周福春.網絡教學探索[J].成人高教學刊,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