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綜合思維的培養范文

時間:2023-11-08 17:17: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理綜合思維的培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地理綜合思維的培養

篇1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25008503

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我國中小學進行了一場深刻的由“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的課程改革。新的地理課程思想從關注課程的“工具性價值”轉變成關注課程的“終極性價值”即人的發展,這代表著我國中學地理教育進入了新的篇章。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是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的新指向,構建高中地理核心素養體系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人地觀念、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是地理學基本的思維方式。地理學研究對象紛繁復雜,自然、人文等要素相互交織,在不同的區域中地理要素的組合和聯系多種多樣,而且地理事物和現象在不斷地變化、演進。”(陳紅,吳燕坤,田甜,2016)

筆者在實踐新課改的過程中發現哲學思想的運用在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方面具有促進作用。“哲學與生活”是高中政治課程的必修內容,學生通過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哲學基礎。其中,哲學原理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知識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地理作為一門具體科學,橫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是哲學原理具體呈現的載體;反之,哲學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如果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這些哲學原理改進教學,不僅有助于教師轉化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果,也有助于學生掌握地理規律,構建地理綜合思維模式,更有助于學生辯證地看待客觀世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一、把自然地理環境當作“系統”來研究

“綜合思維”要求學生能夠從地理要素綜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產生是多種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響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是有規律可循的。在分析自然地理環境時要有“系統”的眼光。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穩定結構和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自然地理環境就是由氣候、水文、土壤、生物、地形等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所組成的有機整體。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作為整體的一部分,其發展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人們在改造環境的活動中要注意協調各要素之間的平衡。

系統與要素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系統作為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但它不是部分簡單的堆積和集合,而是部分按一定方式的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區別于部分的、獨特的、新的屬性和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沒有的新功能——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功能要大于、高于、優于其組成要素各自功能相加之和。這就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含義。

二、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培養學生時空綜合分析能力

聯系是指一切事物、現象、過程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現象。聯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不聯系的事物。我們不能把事物“割裂”開來看問題。高中地理必修二中關于工農業區位的分析就是對這一原理的具體體現。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農業的區位選擇既要充分考慮當地發展農業的氣候、水源、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又要考慮勞動力、市場、交通、機械、科技、政策等社會經濟因素,才能做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充分合理地利用農業土地。企業和政府在進行工業區位選擇的決策時同樣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既有礦產、水源、土地等自然因素,也有勞動力、市場、交通、科技等社會經濟因素,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工業社會化、專業化生產必然導致工業聯系,最終形成工業地域。由于聯系具有多樣性,學生在具體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往往會犯兩類錯誤:一是對各因素進行歸納時的不全面性,易出現遺漏;二是忽略聯系的不同形式和聯系的條件性。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幫助學生對不同的地理區位因素進行歸類、整理,例如劃分成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等,引導學生形成此類問題所特有的分析“模型”,并注意將不同的“模型”進行對比,找出共同點和不同點。同時,在教學時也應當區分不同的聯系形式,例如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即區分區位因素中的決定性因素、主導因素及非決定性因素、非主導因素。譬如,在分析影響江南丘陵地區茶樹種植的主導因素時,許多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都與這一事物的區位選擇產生聯系,但是各種聯系是“不平等”的、有區別的。“土壤”因素是眾多因素當中對茶樹種植影響最大的因素,即主導因素或決定性因素。

地理事物和現象是在特定的空間與時間條件下不斷形成、發展和演化的。世界上任何聯系都是有條件的。這種“條件”可以是時間、地點等。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往往隨著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因此,影響事物的區位因素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這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由于影響區位的各因素本身的變化性和發展性,同一事物的區位選擇也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例如,在分析鋼鐵工業的區位選擇時就要注意到區位選擇的發展特點。在發展的早期,由于鋼鐵工業單位產品消耗的煤炭的數量大于消耗的鐵的數量,為了降低運輸成本,鋼鐵工業往往靠近煤炭產地。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設備的更新,鋼鐵工業單位產品消耗的資源數量不斷下降,消耗的煤炭的數量逐漸小于消耗的鐵的數量,于是鋼鐵工業在第二次工業選擇時靠近鐵礦。隨著交通事業的大發展和市場地位的提高,許多鋼鐵工業選擇在礦產資源缺乏,但交通便利、靠近市場的地區布局。例如,上海寶鋼就是這種“臨海型”的布局理念。鋼鐵工業三次區位選擇的變化印證了事物變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中原料的地位逐漸下降,不再成為影響工業布局的決定因素,交通和市場等因素的地位不斷上升,往往對工業區位選擇起重要作用。在農業區位選擇中也有同樣的現象,教材采用“地中海區農業的變遷”來說明這個問題。一般來說,自然因素比較穩定,而社會經濟因素變化較快。

把發展的觀點應用到教學中時,我們要幫助學生構建地理思維模式,但也要避免學生產生思維定式,還要教育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不拘泥于教材中所講的內容,要在實踐中結合科學發展水平,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

三、利用物質與運動的原理加深學生對自然地理規律的理解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物質作為客觀實在是通過運動表現出來的,并通過運動分化出不同的具體物質形態而為人們所認識。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的第一節內容就是讓學生了解宇宙,認識宇宙。宇宙是由不同類型的天體所構成的,例如恒星、星云、行星、衛星等。從哲學上來看,這些天體的形成與變化都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這些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共同構成了天體系統,是物質的、運動的。人類目前所認識到的最高級別的天體系統是總星系,它的范疇小于宇宙。由于人類處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受到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宇宙還有未知的部分等待著人類去探索。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不僅了解了宇宙是由天體構成的,天體系統具有層次性、級別性,還能夠深刻理解宇宙的物質性和運動性,明白物質是可以通過人的感覺被感知的,人的認識可以反映客觀實在,但是人類的認知水平具有歷史局限性。這不僅保持了學生探索宇宙的好奇心,而且幫助學生與形形的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讓學生正確地認識了地球的宇宙環境。

運動是物質本身所固有的屬性,是絕對的。靜止是運動的特殊形態,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處于暫時穩定和平衡狀態。也就是說靜止總是暫時的、有條件的、相對的。運動要通過靜止才能表現出來。講解高中地理關于地球運動的內容時,很多教師通過各種復雜的模擬演示,試圖較為直觀地說明地球自轉的兩種周期——恒星日和太陽日。但是許多學生在觀看了那些“直觀的”動態演示后仍不能清楚地把握問題的實質。其實這部分地理內容就是運動和靜止的選擇問題。要使學生正確理解自轉的周期,首先要交代這兩種周期在選擇“參照物”上的差別。“參照物”就是為了說明運動特征所選定的相對靜止的物體。恒星日的產生是選擇“遙遠的恒星”作為參照物來考察地球自轉周期。有學生誤認為恒星是絕對靜止的物體,其實“恒星不恒”,世界上不存在絕對靜止的事物,恒星本身也在不斷地運動和發展,只不過離地球十分遙遠的恒星其自身運動和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位移可以在恒星日的考察過程中忽略不計。而太陽日的產生是選擇太陽作為參照物來考察地球自轉周期。由于地球不僅自轉,還同時圍繞太陽做公轉運動,所以太陽日作為地球自轉周期受到地球公轉運動的影響,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自轉周期。

四、利用矛盾原理引導學生走出地理思維誤區

1.利用矛盾的對立統一性原理

矛盾的觀念在中國很早就產生了。《易經》以陰陽的變化來解釋世界,并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就把陰陽的矛盾看成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關于陰陽、有無、大小、強弱、正反、攻守、靜躁、生死、興廢、治亂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概念。在哲學中,矛盾即對立統一被定義為事物內部以及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的統一與斗爭的關系。統一性與斗爭性是矛盾最基本的屬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動力。

在講解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工業地域的形成”時,許多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工業集聚和工業分散之間的聯系,局限于書本上所列舉的實例,不能“觸類旁通”“靈活運用”,或片面地教條地認為“不是工業集聚就是工業分散”,把兩者割裂開來看問題,只看到兩者之間的對立性,而忽略了兩者之間的統一性。工業集聚是指“在工業發展中,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近距離集聚現象”。其好處是能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從而擴大總體產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但是老工業區集聚到一定的密度和規模時,就會呈現“飽和狀態”,如果再建設新的工業部門,就會出現爭地、爭水、爭動力、爭公共設施、加劇環境污染等問題。在“弊大于利”的情況下,一些工業開始向外擴散,尋找新的區位條件,使得工業從集聚走向分散。工業分散是工廠企業之間及工業之間相距趨遠的現象。工業分散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區區位優勢組織生產,但不利于管理和降低運輸成本。在“分散”的基礎上往往又會產生“新的集聚”。集聚和分散就是一組矛盾雙方,它們相互依存,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組矛盾雙方還能相互貫通,相互轉化。

2.利用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中,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一對矛盾,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崎嶇不平,外力作用則使地表趨于平坦。在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中既有內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它們在時間上不分先后,同時產生,共同作用。所以,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均是地球內、外力綜合作用的統一體。然而,矛盾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往往某一種作用占主導。也就是說,矛盾表現為兩個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不起決定性作用的矛盾。”(艾思奇,1978)在教學過程中,當教師提問“喜馬拉雅山的成因”時,大部分學生都“條件反射”地回答是內力作用的結果。雖然這種訓練滿足了考試要求,但實際上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往往是不全面的。只要將所提問題稍加改變,許多學生就會暴露出認識過程中的漏洞。在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過程中,內力作用是主要矛盾,占主導地位,但是喜馬拉雅山也同時接受著外力作用,如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只不過是次要矛盾,不占主導地位罷了。

深刻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還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和準確性。許多學生在遇到“決定美國硅谷工業區布局的因素是什么”這一問題時,常常把教材中有關硅谷布局的區位因素一股腦全羅列上去:“環境優美,氣候宜人,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這些都是問題的次要矛盾。“知識或人才”才是決定性因素,是主要矛盾。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或解決類似地理問題時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區別,突出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這種矛盾的不平衡性運用到方法上,就是重點論的方法。我們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準確把握教材內容的重點和主次,“在一切工作中必須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也就好解決了”。

五、利用事物的兩面性原理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

學生由于認識的局限性,很容易出現形而上學的片面性和絕對性錯誤。在地理教學工作中,指導學生辯證地觀察地理事物、研究地理現象、解決地理問題,有利于學生獲得正確的地理認識和科學的分析地理現象的思維方法。

例如,許多教師反復強調東北地區發展農業的不利條件是“熱量不足”,這樣給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帶來一定負面效應。其實“熱量不足”既是東北地區發展農業的不利條件,也是有利條件。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特征,這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熱量不足使東北地區發展農業時只能選擇對熱量要求不高的農作物,并且只能一年一熟;但是熱量不足能減輕蟲害對東北農業的影響,減少農藥的使用,還有利于土壤積累有機質,減少化肥的使用,從而為東北地區發展“綠色農業”創造了條件。又如,講解“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時,我們也要從有利影響、不利影響兩個方面來談。有利的一面是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事生產;不利的一面是季風降水具有不穩定性,容易造成旱澇災害,往往在農事生產過程中水利工程量較大。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難利用這一原理幫助學生摸索出分析地理問題的具體方法。比如,當“評價”某一地理事物時往往要從有利、不利兩個方面來剖析;在談某一地理事物產生的“影響”時,可以從積極、消極兩個方面來分析;等等。對立統一的方法是認識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也是地理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對學生辯證思維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地理問題、思考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以上是筆者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粗淺的想法和認識,具體實例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在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教學實踐中滲透一些哲學的思想,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課程改革為我們開辟了大顯身手的創新之地,學科教學從來沒有像今天那樣思想活躍、舉措新穎、策略多樣。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新課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樓閣,它需要理論與實踐作為支撐。讓我們為新課程的崛起鳴鑼開道,重塑教師新形象,重筑課程新文化,使課程改革進一步煥發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陳紅,吳燕坤,田甜. 基于學習進階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培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13).

篇2

【關鍵詞】高考復習 地理綜合題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2(a)-0002-01

進入高三后很快就面臨著高考,在備考復習中,很多同學感覺到地理是提高文綜成績的一大障礙,特別是地理綜合題,看著簡單,答案也寫了很多就是的不了高分。因此,地理綜合題成為突破地理成績的一個重要瓶頸。那么,如何在短短的一年高三備考復習中,怎樣快速打破這個瓶頸提高地理成績呢?筆者根據三年備考復習中學生在解答綜合題慣性表現出來的問題,就如何解答地理綜合題談談自己的一點淺顯的認識。

在高考備考復習中發現學生解答地理綜合題時,通常暴露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首先,審題不認真,不仔細分析題目要求,根本不知道題目在問什么,要回答什么,答非所問,解題時不能認真仔細地閱讀和分析試題的文字材料、地理圖像特別是不能從題干的關鍵詞中獲取有有效地解題信息,不能理解命題者的考查意圖。其次,是基礎不扎實,空間定位不準;讀圖技能差;不能根據題意在概括以前所學知識和題目所給條件(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知識遷移,把頭腦中儲備的知識(地理原理)與現實情境相結合,還有就是地理基本概念理解膚淺,把握不準確,基本原理掌握不牢固,應用不靈活,區域地理知識不扎實。這一問題主要表現是,學生答案過于簡單,表達不到位,或語言嗦、廢話連篇,切不準題目要點。第三,組織答案時,表述調理不清楚、邏輯性不強,重點不突出,甚至詞不達意,套話連篇,空洞無物。特別是解題時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弱。而這兩種能力,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訓練,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那么如何提高地理綜合題解題能力,答好高考地理綜合題呢?

1、認真審題.充分獲取有用信息

認真審題審圖可以防止答偏題,審文字時要特別注意條件、中心詞、關鍵的修飾語。審題時可以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審材料: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圖資料,文字要畫出關鍵詞,進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圖表中直接或暗含的條件,包括圖例、注記、數字、線條、方向、經緯度、關鍵地點等,分析材料含義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將所能用的條件歸納,備用。高考綜合地理題目中用好多關鍵詞,比如;因素和原因;影像巴西人口分布在巴西高原上的因素是什么,其實答案很簡單,是氣候,但我們學生的答案往往是,巴西地處熱帶,平原地區潮濕悶熱,高原上卻氣候涼爽。這樣回答顯然不得分,就是沒弄清因素和原因的區別。再比如,變化,基本上歷年高考題都考某些地理事項的變化。如湖泊面積縮小的原因,隨著城市的發展城郊農業比重降低土地利用類型(2010山東高考試題第二題),這是選擇題,學生一般不存在會而失分的情況。換成一道綜合題,如根據圖表說出某地三大產業的變化,如果回答第一產業比重比重大,二三產業比重小,同樣也不得分。該題的關鍵詞是變化不是比重,所以學生的答案重要體現出變化的字眼,如上升或下降。另外還有許多關鍵詞,如不利和有利,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等等。

第二步審問題:通過題目中的問題,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聯系平時所學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題的框架系統。如分析某地的農業區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和交通、市場、政策等社會經濟條件。高考地理綜合題是考查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但只是是能力的載體,只有打好堅實的基礎,才能形成超強的能力。所以在掌握牢固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在身體過程中一定要把握細節,特別對試題提供的所有信息進行細致綜合的分析,這樣才能不失分或少失分。

第三步審賦分:做綜合題時,要根據分值答題的要點數量。一般情況下每個要點的得分是2-3分。如果是10分問題,那么,至少考慮4個-5個要點。當然這些要點是不能重復的內容,應該是不同角度,符合地理專業性、科學性的要點。如果出現無話可說的情況,那就道題目所給的材料、圖表、地圖中去尋找信息和靈感。大分值的綜合題一般都是材料題,答題的要點很多村材料中獲得,只要適當聯系,語言表達正確,都能拿到主要的分數。

2、善用地理規律、精心組織答案

審題后,解題的關鍵要有正確的答題思路,靈活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儲備,將所學的知識與試題要求成功“對接”來解答試題,明確分析解決該地理試題所用運的地理原理或規律,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2.1 隨著地理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全面考查學生獲取信息、調動課本相關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今后高考的主要趨勢之一。因此,在鞏固基礎、了解教材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還應根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對紛繁復雜的地理基礎知識進行知識重組,以突出重點和主干。例如,2010年山東高考文綜的第26題要求學生根據所提供的3幅圖綜合回答關于德國魯爾區與我國滬寧杭地區有關氣候、農業、工業、城市、交通等相關問題。要成功解決該題,學生除了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相關基礎知識外,還應能系統的地理原理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重組,進行綜合分析。如:德國魯爾區工業發展歷程特點、原因、現狀與我國滬寧杭工業基地工業發展的區位特點、成因的比較分析等。通過對知識點的分析歸納、系統整合,將龐雜的學習內容和錯綜復雜的知識關系結構化,揭示知識之間的層次結構和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上建立思維線索,培養學生靈活地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在學習區域地理時,可引導學生按以下思路展開:先確定其位置(包括經度和海陸位置)及地形特點,在此基礎上推測氣候的特點和分布,再進一步分析其自然地理特點和經濟地理特點(河流、自然帶、工農業生產、人口城市分布等內容)。同時還應跨區域比較,以培養學生綜合地理思維。

篇3

關鍵詞:新課改;高效課堂;生活情境;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0-014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92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不再是滔滔不絕的知識講授者,而是融入到了學生中,和他們共同探究地理教材中的知識,分析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和參與下,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把教師當成了自己學習的榜樣,通過努力探究和深入思考來提高自己的地理綜合素質。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的自主學習獲得較高的效率,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他們在探究教材內容時,能從圖片和地圖中獲得更多的有用信息,促進他們探究效率的提高。

一、改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括很多抽象的知識。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采用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學習。在教學重難點時,教師對這些知識進行詳細的分析,一股腦兒地灌輸給學生。在缺乏思考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掌握的都是死知識,他們不具備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導致教學效率低下。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行,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時,要深入探究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逐步深入地探究地理知識。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積極地進行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他們能靈活地調取已經掌握的地理知識,分析教學中的主要內容,使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在學生進行思考探究時,教師的指導對他們的學習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的點撥和啟發能拓寬他們的思路,讓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掌握教材中的重難點,使地理教學在師生的積極互動下高效進行。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加快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地理教材中的很多知識都和生活相聯系,在教學時,教師要給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分析地理知識,探究地理現象,能有效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通過把理論知識和生活相結合,能拉近學生和地理學科之間的距離,讓他們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已經掌握的地理知識,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擺脫了學習死知識的被動學習狀態,積極地投入到地理學習中,通過思考和探究來促進他們地理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地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經常發生地震區域的地質情況,了解地震發生的原因。同時,還可以讓他們通過網絡和書籍查閱世界各地與我國地震地帶相似地質情況的區域。通過引導和拓展,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他們通過探究,深刻地掌握了地震發生的原因,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了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讓他們在學習中不斷獲得成就感,有利于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究知識的欲望,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三、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豐富課堂知識容量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括豐富的知識,涉及天文、地理、人文、景觀等。要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僅僅靠他們的自主探究很難實現。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把這些知識通過多媒體課件轉化成直觀的影像,在讓學生探究過程中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讓他們在有限的學習時間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識。

在設計教學課件時,教師要靈活地根據教材內容選擇素材,通過精心設計,把這些內容集合成一個完整的教學課件。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圖片、視頻等內容,讓學生在直觀的情境下進行學習,更容易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讓他們跟隨多媒體的引導進行深入探究和思考,有效掌握教材中的重難點。多媒體具有知識再現的功能,通過教學信息的反饋,教師可以針對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進行重復播放,使學生有效掌握這些內容,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四、開展探究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探究式教學,能讓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和分析。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動態發展的過程,他們根據新知識來調取已經掌握的知識,在探究、分析、運用知識、理解、運用的過程中提高地理綜合能力。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方式不再是被動的記憶,而是進行主動思考和分析,使他們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獲得不斷發展。為了提高學生的探究效率,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給學生布置一些探究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逐步深入的思考,通過思維的深入和發散,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在問題引導下的探究學習方式中,學生不僅能有效掌握這些知識,還能提高他們思維的靈活性,促進學生地理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五、加強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朋友、指導者。

篇4

[關鍵詞]原因分析;地理綜合題;因果關系;探究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10009502

原因分析型地理綜合題是地理課本和試卷中經常出現的問題,需要學生對某個地理事物或現象進行原因分析,一般以“試分析……(自然或人文現象)原因”形式設問。該試題命題對象多種多樣,能力要求設定靈活,而且能考查學生分析地理事物間的因果關系等的能力,在高考綜合題中所占比重較大,能力要求較高,是決定考生能否取得高分的關鍵性題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指導學生了解原因分析型地理綜合題的特點,并掌握解答的方法與技巧。

一、典型例題

【2016年10月選考卷】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5分)

材料一: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內陸湖,湖面海拔3196米。湖區全年風力較強,冬、春季節多大風,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圖1為青海湖流域略圖。圖2為圖1中甲區域沙地分布圖。圖3為湖區某地氣候統計圖。

(1) 指出甲區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區域沙地的成因。(8分)

[參考答案]沙源地:河谷及三角洲,湖岸。(2分)成因:①河谷寬廣,三角洲面積大;湖泊面積不斷縮小,湖岸帶變寬,沙源物質豐富。(2分)②西北風經過湖面,尤其冬季湖面結冰,使風力增強,有利于風沙輸送。(2分)③受甲區域以東山地(日月山)阻擋,風速減小,有利于風沙堆積。(2分)

從2016年10月卷第29題第(1)題的得分情況來看,總分8分,全省考生平均得分為1.92分,平均得分不到總分的四分之一,可見許多考生在解答此題時遇到了困難。在高考試卷中此類題型確實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此類題型分數比重一直較高,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有必要指導學生了解該題型的難點,提高解題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型地理綜合題的主要難點

1.問題取材廣

問題中需要分析的地理事物或現象覆蓋面廣,既有自然地理事物,也有人文地理事物,而且試題取材往往密切聯系區域地理。學生在學習中要對各種地理事物的特征有所了解,而且同一種地理事物在不同的區域背景下的原因又不盡相同。

2.能力要求高

問題解答一般要根據材料進行分析,突出考查四項能力。首先解答此類問題先要認真審題,正確理解設問(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其次要從試題材料中獲取各種有效信息,再利用平時學得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準確推斷和探究(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最后要用簡潔的語言,準確合理地表達(考查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

3.答案難答全

根據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可知,多因性是地理學科的一大特點,所以在分析原因r很難做到全面,從而影響得分。例如海嘯的發生既可以是海底地震、火山爆發、大滑坡、大塌陷等地質構造變化引起,也可以由海上的颶風、臺風等引發,另外,小行星撞擊海洋也會引起海嘯。學生書面表達能力薄弱也會影響得分。

三、針對原因分析型地理綜合題的教學策略

1.重視概念學習,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征

原因分析型綜合題要分析的主體是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而地理概念是對地理事物和現象本質屬性的概括和說明。學生如果對地理概念學習不夠重視,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或者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理解錯誤,也就無法正確地進行地理思維。所以正確地理解地理概念是進行判斷、推理與論證的基礎,也是解答原因分析型綜合題的前提。例如只有對“礦物、礦產、礦石、礦藏”四個概念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把相關的試題做好。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重視地理概念教學,也要用適當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地理概念。一般常用的方法有:

(1)觀察法。對于一些概念,可以通過實際的觀察來把握相關事物的本質特征,如到野外實地觀察地質構造或者通過圖片、多媒體資料了解褶皺和斷層,通過測量太陽高度實驗來理解和區分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等。

(2)抓關鍵詞法。抓關鍵詞法就是要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例如,自然資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時間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物質與能量的總稱。可通過關鍵詞“自然界”、“經濟價值”、“物質與能量”來把握該概念。

(3)比較法。對于一些近似的、矛盾的、有包含關系的概念,可以通過比較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暖鋒和冷鋒、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等概念,只要掌握其中一個,便可推出另外一個,從而提高記憶的效率。

2.注重課堂探究學習,把握地理事物因果關系

有關地理事物因果關系的知識是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如果不理解基本的地理因果關系知識,不但會影響后續的學習效果,還會給解題帶來障礙。高考地理綜合試題無論是區域背景的選取還是問題的設置都是較新穎的,在課堂教學中難以找到和高考一樣的題目,學生只有扎實地掌握基本的地理事物因果關系知識,才能解答好原因分析型綜合題。

地理因果關系知識分為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教學的方法要么從因到果,要么由果及因。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地理認知水平和知識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一般的教學方法是探究式教學。探究式教學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注重激發學生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通過相關問題的探究來獲得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創造性的思維能力等多種地理學習能力。以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四節《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中的活動――探究淮河流域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原因為例,基本的教學程序如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四節《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的活動――探究淮河流域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原因,教材提供了淮河流域水系分布圖和文字材料。教師引用課本或課外的實例,用文字、圖片等方式,以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為目的,創設一個情境。

(2)呈現問題,明確目的。學生根據教材提供的一幅淮河流域水系圖和一段文字材料,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用于分析淮河流域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原因。師生共同分析、整理、歸納資料,明確探究的問題。

(3)引探究,思維碰撞。淮河流域發生洪澇災害的原因非常復雜,學生在探究時可能會遇到困難,教師應根據學生遇到的困難適當給予幫助,使學生能順利完成探究。如:通過簡單的演示讓學生明白洪澇災害發生的機理。讓學生去探究洪澇災害發生時來水、退水和河道容量跟哪些因素有關。當然,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適當提示,力求讓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通過獨立探究或小組合作,通過討論、實驗、觀察、演示等方式獲得地理基礎知識,發展地理應用能力,形成獨立探究、思考的習慣。教師適當地輔助,引導探究方向,保證探究活動順利進行。

(4)成果展示,評價總結。讓學生寫出答案,找幾個典型的答案師生一起評價,最后教師展示參考答案。師生一起將探究的成果以書面的形式進行展示,并對成果進行評價、驗證,使學生掌握新的知識。

(5)課后延伸,拓展探究。讓學生分析孟加拉國洪澇災害多發的原因。教師設計新的情境就該問題或類似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這樣學生不但鞏固了知識,而且進行了深入的學習。

3.關注書面表達訓練,減少考試失分

原因分析型地理綜合題的答案與其他地理綜合題相比,除了條理要清晰、表達要準確、描述要完整外,最突出的特點是更加重視推理的邏輯是否嚴密。例如本文典型例題中給出的答案總共分為三個方面的原因――沙源物質豐富、風沙輸送、風沙堆積,且答案對三個方面原因的子原因分別進行了陳述。首先,三角洲和的湖岸面積大導致沙源物質豐富。第二,風力強勁,有利于風沙輸送。第三,受山脈阻擋,風力減小,最終使風沙堆積。可見答案描述時要呈現正確的因果聯系,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普遍存在表述不夠完整、邏輯不夠嚴密的情況。因此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訓練,減少答題失分。

首先,教師要注重教學語言的錘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師的語言是傳遞知識的橋梁,教師語言因果聯系是否正確,表述是否條理清晰,對學生的答題有較大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在語言表達中盡量少犯錯誤,特別是講到重難點、關鍵知識點或講解結論的時候。

其次,教師要重視原因分析型作業題的設計,及時反饋作業結果,提升學生答題能力。該題型作為高考重點題型,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力求該題型數量上適量、內容上鮮活、難度上適中。另外,教師要及時反饋作業結果,讓學生了解自己答題的不足,及時改正答題中的缺點,提高作業的效果。但是由于教學任務重等多種原因,教師在批改作業時不一定能及時批改,教師也可以采用多種批改作業的方式。例如,教師與學生面對面批改,及時有效地反饋作業中的錯誤。另外也可以讓學生互批作業,讓學生觀察其他同學存在的問題。這樣也可以提高學生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此外,自我批改也是一種既能減輕教師負擔也能讓學生自我檢查的方式。

篇5

一、研究《考試說明》,把握復習方向

研究《考試說明》,要依據教材對每一考點逐條對照,逐條解析,逐條鞏固解決。同時,針對《考試說明》的變化之處,調整復習策略;研究說明中的能力要求,在高考的復習練習中要有意識地對照能力要求進行強化。

通過研究可發現所有高考命題的一個重要規律:教材是高考命題的發源地。歷年來高考命題的一個不變原則就是“取材于課本,但又不拘泥于課本。因此在復習階段的備考中,我們必須回歸課本,通過課本落實“雙基”,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重視解題方法指導

在高三階段的復習中,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1.仔細審題

在審題時看清關鍵字,明確問題,思考解題的思路和答題的方向。

2.善查信息

善于利用材料和圖表的信息,可以在答題時有章可循。在地圖中查信息,遵循研究圖名、研究圖例、研究圖中地理事物的相互關系的原則。

3.勤于遷移

高考注重能力的考查,其核心是查考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背景材料的能力。在新的問題情境中應用舊的知識點進行解答,需要良好的知識遷移能力。

三、建立地理綜合題答題模式

1.地理綜合題的歸類及解題技法

(1)讀圖分析型

具體來講:一是仔細讀圖,提取信息;二是分析比較,認定信息;三是用好信息,歸納推理;四是反思信息,拓展思維。

(2)理論解釋型

答好此類題的關鍵是根據題意找準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原理等相關的地理理論,即仔細審題,找準切入點;回歸教材,選準落腳點;因題而異,答準關鍵點。

(3)信息遷移型

答好此類綜合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信息。一是仔細閱讀材料,提取信息;二是回歸課本,檢索信息,探究解決措施和對策;三是針對設問,組織解答。

(4)判斷說理型

答好此類綜合題的關鍵是理由要充分、清晰。先審明題意,找出關鍵詞,回歸教材;然后結合提供信息,理清理由細則;最后分析判斷,得出問題的結論。

(5)評價條件型

答好此類綜合題的關鍵是答案要點要全面。按照題目的要求,評價要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進行闡述,條件一般從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設想。

2.地理特征描述及成因分析歸納

(1)描述地形特征:地形類型、地勢、地表形態、地貌類型、地形區等。

(2)描述氣候特征:氣溫和降水以及氣溫與降水的組合狀況等。

(3)描述等溫線走向:與緯線平行或東西走向、與海岸線平行、與某山脈平行或與等高線平行。

(4)描述河流水文特征:流量大小、汛期長短及出現的時間、有無結冰期及長短、含沙量多少等。

(5)描述河流水系特征:流向、河流長短、支流多少及分布狀態等。

(6)描述河流流向:如應寫自西向東流,自西北向東南流,忌寫西―東,西北―東南。

(7)描述河流航運價值的大小:流量大小、流程長短、有無結冰期、通航時間長短等。

(8)描述某地位置特征: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交通戰略位置、相鄰位置。

(9)描述天氣及天氣變化:溫度、濕度、風力和風向等。

(10)描述人口特征:人口密度、人口構成、人口再生產類型、人口遷移、民族構成等。

(11)描述農業特征:農業地域類型、投入要素、規模大小、機械化水平、商品率、勞動力、人均耕地面積等。

(12)描述工業特征:工業發達程度、工業部門結構、工業技術水平、工業產品的銷售和工業原料能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等。

(13)分析地形類型:根據等高線地形圖、根據河流的流向及水系特征等、根據經緯網或特殊的地理事物。

(14)分析影響氣候的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大氣環流、洋流等。

(15)分析降水的影響因素:大氣環流、距離海洋遠近、地形、洋流。形成降水的必要條件有:水汽、降溫、凝結核。

(16)分析河流水量豐富的原因:補給類型、水系特征。

篇6

[關鍵詞]文綜高考新課標全國卷地理試題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340127

一、地理高考試題的研究背景

文綜高考新課標全國卷一直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試題質量高,特色鮮明。文綜新課標全國卷首次出現在2010年高考中,當年有6個省份采用該卷,到2016年高考已增加到25個省份。2016年高考中,廣東、安徽、河北、河南、山西、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山東采用新課標全國卷Ⅰ,甘肅、青海、、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新疆、內蒙古、陜西、重慶采用新課標全國卷Ⅱ,廣西、貴州、云南、四川采用新課標全國卷Ⅲ。文綜高考新課標全國卷使用的省份多,影響力大,因此研究文綜高考新課標全國卷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二、2016年文綜高考新課標全國卷地理試題分析統計

(一)地理試題題型與分值

從試卷題型結構來看,文綜高考新課標全國卷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選擇題(第Ⅰ卷)和非選擇題(第Ⅱ卷)。其中,第Ⅰ卷的1-11題為地理選擇題,滿分44分;第Ⅱ卷的36-37題為主觀題,其中一題24分,另一題22分,兩題分值總計46分;第Ⅱ卷還有地理選考題3題,每題10分,選做1題。地理試題滿分總計為100分。2016年3套新課標全國卷地理試題的題號、題型和分值基本一致,結構相同。

(二)地理試題考查知識統計

根據教育部考試中心頒布的考試大綱,文綜高考新課標全國卷地理試題考查的內容有以下幾部分:高中地理的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中的《旅游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同時還涉及初中地理的相關內容。從高考卷可看出,高考對地理知識的考核內容豐富,涵蓋范圍較廣。筆者利用表格的形式(表1-表3),對2016年的三份文綜高考新課標全國卷地理試題進行了總結歸納,從題型、題號、試題形式、考查的知識點等角度入手進行了詳細的整理和歸納。

三、文綜高考新課標全國卷地理試題特點

根據以上對試題考查知識點的整理歸納,可以看出試題重點考查中學地理的主干知識,與區域地理聯系緊密,同時考查注重多個地理要素的結合,考查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具體特點如下:

(一)注重地理主干知識的考查

重點考查的地理主干知識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等值線;②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③地理空間定位;④工業和農業區位因素分析;⑤區域可持續發展;⑥社會熱點問題,如能源問題、環境問題等。每套試卷根據實際情況各有側重。

(二)圖表眾多,信息豐富

圖表是地理信息的載體。近年來,在新課標卷中,常見的圖表類型有等高線圖、統計圖、經緯線圖。要求考生快速、全面、準確地從圖表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并對其進行整合和分析。

(三)高考命題的立意已經由重視知識的考查向重視學習能力的考查轉變

地理試題考查的不僅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有遷移應用的能力。能力立意已經成為高考命題的基本指導思想,高考中對學生地理學科能力的考查側重其對地理問題的認識、分析、判斷、評價、論證的水平。

四、基于試題分析的教學建議

(一)夯實基礎,抓主干知識

雖然高考逐漸從重地理知識考查轉向重地理思維能力考查,但我們必須認識到,能力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地理知識基礎不扎實,想提高能力是不可能的。這要求我們高中地理教師注重教材知識,重視基本原理、規律的教學。

(二)加強讀圖訓練,增強讀圖能力

地理圖表包含大量的地理信息,是高考題的信息載體,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地理素養的基礎,也是高考重點考說募寄苤一。我們在復習時要加強讀圖訓練,提高學生對各種地理圖表的判斷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在平常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去繪制地圖,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宏觀的學習能力,更可以培養學生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性思維能力

地理學科教學的基礎要求是培養學生獲取和解釋信息、傳遞和使用知識、描述和解釋事物、展示和討論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幾方面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文科?課程標準實驗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周順彬,胡偉英,施美彬,等.培養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四省區高考地理試題的特點及對高中教學的啟示[N].中國教育報,20071012.

[3]王公月.例談高考地理選修試題的命題特點與復習策略――以2010年和2011年全國新課標卷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2(1-2).

篇7

【關鍵詞】 初中地理 復習課 教學策略

當今世界,知識飛速發展,學科間橫向聯系、相互滲透越加緊密。知識面狹窄的單領域人才,已不能滿足當今時展的要求。國家教育部順應時展潮流,實行中考科目改革,設置“綜合科目”考試。地理綜合能力考試試題往往以“問題立意”,其試題必然源于教材,卻又高于教材,源于單科知識,卻又融合各科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中要加強聯系,探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將就地理課程中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及教學策略問題進行探討。

1 立足地理本學科教學,注重打好“雙基”,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

在地理復習中,一方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復習,以“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為依據,以教材為基本內容,建立以章或單元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養。要理清知識的層次脈絡,使之系統化;分析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結構化;總結地理事物的分布、運動和變化規律,使之規律化;運用各種圖像、圖表、地圖,做到圖文結合,使之形象化;聯系有框圖、比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過這“五化”,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比較分類、歸納演繹、概括推理等多種能力。

2 重點復習系統地理知識,適當拓寬和補充區域地理知識,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綜合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對象——地理環境又是一個由自然、社會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綜合體,必然與其它學科之間有不少相互滲透、交叉之處。因此,在地理復習中,除了要掌握地理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外,還要注意以地理學科知識為中心,聯系和溝通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以某一地理事實為材料,運用相關學科知識綜合分析,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 加強地圖教學,掌握讀圖方法,提高讀圖能力

地圖不僅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考地理必定要考“圖”,這是地理學科的特色,也是高考命題中不變的主題。因此,學生讀圖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地理成績的好壞。所以,在地理復習中,必須要加強地圖知識的教學,要教給學生讀圖的方法,提高讀圖能力。教會學生判讀各種地圖的方法,如等值線圖,包括等溫線圖、等壓線圖、等高線圖、等震線圖、等太陽輻射量線圖等,首先,要看清數值大小的遞變方向,然后再根據等值線的凸出方向判讀高低。教會學生一圖多思、多圖并用,圖文轉換的技能,培養學生讀圖、識圖、填圖、畫圖、用圖的良好習慣,如經常引導學生及時將國內外重大的政治、經濟問題和新聞事件落實在地圖上,通過讀圖獲取與自然、社會熱點問題有關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資源、經濟活動等地理信息,并用這些信息聯系已學過的地理知識來理解、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等,提高讀圖、析圖、用圖的能力。

4 立足單科,關注學科間的綜合,強化綜合意識,鍛煉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我們在地理復習中,應該立足本學科,強化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與綜合,適當關注學科之間的聯系。立足本學科,就是要按照中學地理教學大綱和考試的知識范圍,抓緊好本學科的教學,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知識,以教材的不變應中考的萬變。在復習教學中我們應改變劃學科為牢的傳統教育觀念,在搞好本學科內綜合的基礎上,應淡化學科專業知識體系,打破學科之間的鴻溝,加強不同學科知識的綜合,重視政、史、地三科的知識結合點,使學生具有掌握運用各種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挑一些典型的綜合題作分析,指導學生善于捕捉綜合的切入點,以提高對知識由橫向聯系滲透向縱向深度發展的網絡思維能力。

5 捕捉教學信息,關注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加強學生可持續發展意識

重視自然和社會熱點問題。文理綜合能力測試特別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試題多以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立意命題,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指導學生從地理視角去審視、分析、評判他們熟悉的地理事實、地理環境和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在復習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對自己周圍的地理環境進行觀察和思考;同時要提供事實材料或背景,指導學生獲得信息,通過一系列的綜合思維對事件作出評判。

篇8

    因果關系判斷是地理學習活動中常用的邏輯推理過程,事物間的因果聯系能檢測學生的思維過程,因而成為地理綜合題的常見設問和考查形式。近年來,高考試題中加大了對地理過程的描述及簡單預測能力的考查,這就要求學生能夠采用因果對比、演繹歸納等推理方法,從各種影響因素與現象的聯系上進行判斷推理,得出合理的推理過程。因此,探尋地理因果聯系,培養學生地理學習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地理學習的第三基礎。

    二、高中地理學習中語言表述的關鍵性

    新課標全國文科綜合卷中地理滿分100分,其中56分為綜合分析題,包括兩道必做題及一道選做題,題量較少,每小題分值較大,加上答題時間有限,綜合分析題往往成為學生得高分的攔路虎。經過多次分析原生試題,我們發現學生在綜述題的解答時常常出現能夠準確應用地理原理和規律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但卻由于忽視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而導致失分的情況。地理高考說明中要求“進行文字準確、條理清楚、邏輯嚴密的表述”。部分學生對地理試題的答題語言要求和語言技巧掌握不到位,大量的無效語言填滿試卷,因此得分率較低。內在的理解只有表達出來才能被評判,所以,地理語言表達的準確與否,往往成為最終決定應試者能力的直接依據。

篇9

關鍵詞:激情 趣味 自主 合作

以建構主義教學論為指導,針對學生與發展實際,運用“最近發展區”原理,立足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地理基礎知識體系的穩固形成,發展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提高,為學生的高考打好基礎。

一、高中地理教材知識體系的特點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目標決定了普通高中地理教材的特點。《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編寫要全面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所以高中地理課程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中地理實驗教科書的特點。主要表現為:

(一)知識體系不象以往教材那么完整。重視了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不強求學科的系統性和完備性,淡化了組織結構,突出了實用效應。部分內容不注重地理知識的銜接,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如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內涵為人口的集中過程、地域的轉換過程、經濟結構的變化,而高中地理必修3城市化的內涵為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城市文明向廣大農村地區擴散。

(二)能力結構有所提升。新課程強調“轉變學習方式,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強調在探究知識的生成過程中的能力培養,更加關注學生在一定存量地理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將地理知識結構在其頭腦中內化、建構,并知曉獲取地理知識的過程和地理知識的應用與遷移。

(三)情感體驗十分突現。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擴大了思想教育的內涵,讓學生從小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審美情趣,強化全球意識、整體意識、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四)正文“少”、活動“多”、結構“松”。強調了過程與方法,重視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參與到地理探究中去,在探究中學習、求知、尋找快樂。

二、高中地理教材知識體系的構建方法

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就是對知識進行加工的認知過程,即對教材知識線索進行認真分析、整理梳理,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系統化、體系化的過程。具體方法有:

(一)重組法。重組法是指變換角度,以不同的標準去重新編織所學的知識,如按地點的分布、時間的順序、因果的聯系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組合所學的地理知識,編織成不同的知識系列。重組知識的方法很多,比如以某條線(如經緯線、河流、鐵路、海岸線等)將有關地理知識串聯起來,或是采用文圖互換的方法。

(二)圖示法。采用圖示法,既便于將抽象知識形象化,又有利于將分散、重復、偏漏、斷裂知識系統化及龐雜的知識概要化。這種方法不但能簡明扼要、提綱式地表現知識之間的關系,而且圖象所具有的形象性,同時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視覺記憶力和聯想能力,便于學生從圖象所形成的組織中去整體把握知識的含意。

(三)結構法。結構法是對教材知識進行整理加工,即優化教材知識的內容和組織,革新知識呈現的方式與程序。根據知識結構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整理加工教材知識:

1.建立系統化的知識體系。高中地理的整體結構,它不但表明了高中地理中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大部分之間的關系,突出了人地關系這條主線,而且闡明了各章節知識在這條主線中所處的地位。揭示知識的構成狀況,也是構建知識體系的重要方法,用這些概括性的知識,指導學生學習,使學生認識地理問題有個基本思路,分析地理問題有章可循,以減少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性。

2.組構分散的知識。地理知識的頭緒較多,離散性較強,這給學生學習地理帶來一定的困難。為了克服這個困難,教師應對分散的知識進行組合建構,形成某種聯系。

3.總結規律性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幫助學生發現和總結規律性的知識,提供知識的邏輯結構,以便于學生學習。

三、高中地理教材知識體系的構建

(一)主干知識的構建。地理學科主干知識體系包含:自然地理的五大規律(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水體運動、地殼物質運動、自然環境地域分異規律);人文地理的四大區位理論(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區位理論)。學科主干知識體系的構建,首先是回歸教材,先從課本目錄中提取主干知識,形成章節主干,再看章節間的聯系,將主干知識聯系起來(如圖1高中地理學科體系結構)。其次進行各類地理原理、規律、成因之間構建,把地理知識內部的邏輯順序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起來,構建學生頭腦中合理的地理認知結構。如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地球運動規律)導致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大氣運動規律)。其次是分析課本圖示反應的規律、原理,提高識圖、析圖能力,完善知識體系的構建。

(二)綜合性知識的構建。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具有綜合性和地域性兩個顯著特點。綜合性是指地理環境由地表各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地理學的綜合性成為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先決條件。例如,目前人地關系不協調的狀態主要表現為資源短缺、分布不均和開采利用不合理;人口的激增帶來糧食短缺、資源貧乏、空間緊張等嚴重問題;經濟的迅速發展同時帶來環境質量惡化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用地理學科綜合思維去深入分析討論研究,可以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演繹等綜合思維能力,學會綜合分析各方面的影響,全面、發展、辯證地看問題。

篇10

關鍵詞地理教學地理活動 資料收集體驗

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之一,是作為學科研究對象的地理環境空間存在的廣闊性和時間發展的長久性。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不能搬進課堂觀察和演示,這就使地理教學在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方面,受到一定限制,造成某種程度上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不能很好地完成《中學地理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各項任務。

中學地理教學包括課堂教學和地理課外活動兩個方面。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主要環節,是系統傳授知識的基本形式。然而,僅有一種形式是不夠的。因此,必須與課外教學緊密結合起來——開展地理課外活動,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并在課外活動中驗證和運用書本知識。開展地理課外活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能培養他們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較強的動手能力,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實施地理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教師和學生通過共同探究,對地理活動設計、對活動過程和自身特點的有統一認識。靈活設計地理活動(課內、課外),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和任務,充分挖掘師生自身潛能,形成和諧互動的師生、生生關系,還在活動過程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交流合作溝通能力、語言表達等能力。

“以地理活動促學生發展”,使學生地理綜合素質能力得到提升,總體思路如下:

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增強學科的凝聚力,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積累知識,收集信息,開闊眼界,廣收博采,在潛移默化中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養,審美情趣及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初中生正處于長身體、學知識、強能力、活潑好動的特點,采用了抓好“三個活動”,提升學生素質。具體內容如下:

一、關注生活,利用資料收集活動,提升學生素質

在實施地理新課標教學中,我們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通過利用師生一起共同收集材料、資料、交流展示、背景材料的分析,回歸學科知識和生活等活動環節,拓展其思維空間,促進學生主動探究,體現了從生泛起產向地理,地理服務生活的要求,同時著力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關注生活,點擊興奮點,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能力

初一新生入學后,老師和學生各自裝訂一個資料本,每節課前通過看電視、上網、讀報等形式記錄或剪貼一至兩條時事新聞,另一則通過觀察生活或看書收集地理知識、現象,或身邊發生的與地理密切相關的事情。每節課按學號一個學生主講,老師也要將自己的資料與同學分享(主講學生記錄)。通過以上途徑學生大量感知地理事物,嘗試著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在搜集中篩選出地理信息含量高的信息,既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增強學生對時政生活、現實生活的關注度,又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提供平臺,形成共鳴點,培養學生交往能力

我們在教學中,開展了“課前5分鐘”活動,它包括“時事點評”(包括“新聞速遞”、“背景分析”、“知識鏈接”等幾個環節)、“地理知識”、“家鄉地理”等三個活動,以口頭交流為主,輔之資料本互換欣賞,每節課按學號確定一個學生做主發言人,并由其指定兩個發言人,老師也做為活動的一員,每節必發言,之后同組間交流資料本欣賞并識記一則消息或知識點。通過“課前5分鐘”這個平臺,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傾聽,勇于表達和質疑的學習習慣,樹立了學生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有利于培養學生交流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三)拓展思維,尋找發散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資料收集,讓學生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探究思路,運用相關的知識,提出解決辦法,拓展了箋視野,將“小課堂”延伸到“大社會”,貼近生活。分析背景材料,給學生思維發散一個支撐點。在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中,釋放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開發潛能,培養創造力。

二、抓主渠道,利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提升學生素質

地理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新教材的運用為培養學生素質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課題實踐中,我們在教學中充分開放思想,與時俱進,深挖教材中“活”的內容,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激情冶趣,增加學生參與度,讓其體驗中收獲知識,提高能力,愉悅身心,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一)轉變觀念,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成為樂學者

“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應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課堂教學中,我們辯論、猜迷、競賽、討論、拼圖等形式(如南北方差異,各種交通運輸形式的選擇等),增加學生群體間互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使每個人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引導學生當“小老師”,進行師生換位,不僅促使學生參與教學,理解教師教學的辛勞,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而且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如各國地理、省區地理教學中就是學生講課)。

(二)增加體驗度,讓學生在做中得到完美人格的塑造

⑴研究中我們利用“地理體操”,如講東西經的劃分時用圖一,講北美地形時用圖二,講東南亞地形時用圖三,學生邊做邊說其含義,充分調動手、眼、腦多種感官,讓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樂在其中,易于聯想,既益于學生身心健康,樹立自信心,讓學生感到“我能學”。

⑵分組學習,總結歸納,增強了學生群體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總結、歸納比較的能力。

⑶留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自己制作小地球儀,辦地理手抄報,繪制地圖,寫調查報告等,將學習知識用于生活,體驗“我會學”的快樂。、

三、拓展渠道,利用第二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素質

研究中我們運用“三結合”,既地理學習與課外活動小組(如氣象小組)相結合;地理學習與專題知識講座相結合;地理學習與重大節目、事件(如環境日、地球日、汶川玉樹地震、低碳生活、奧運、建國六十周年等)各種活動相結合,拓寬活動渠道,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輔助功能,為老師學生提供更活動機會,在活動中提升素質。

通過實踐研究,我們取的以下成績:

(一)學生樂學、會學、善學,素質全面提高

我們在實驗中改變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方法,充分利用課內課外的地理活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學生對學習具有濃厚興趣,具有持久的學習能力,學生喜歡和非常喜歡學習地理的占88.9%,樂學成為學生最直接和持久動力,學生不僅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快樂,掌握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善于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之中,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全市地理會考成績2007-2009年三年中成績是:2007年合格率、平均分為98.55%,87.36;2008年合格率、平均分為99.9%,91.2;2009年合格率100%,平均分92.36,三年會考成績合格率、平均分均高出市區同規模的學校,尤其平均分高于同類學校10分以上。

學生的個性特長也得到一定的發展,在國家、省、市、校的各類競賽中多次獲獎,其中“全國地理小博士科技大賽”三屆中一等獎5人,二等獎11人,三等獎15人,學校在第三屆活動中被評為“全國地理教學先進單位”,省科技大賽中12人次獲獎,校“低碳環保”大賽中有120余人獲一等獎。

我校學生不但初中階段地理學習能力強,綜合素質好,全面發展,到高中學習后,以堅實的基礎,良好的學習習慣,優異的成績得到高中學段學校的好評。

(二)教師樂教、會教、善教,教學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