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范文
時間:2023-08-07 17:39: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公民意識和法律素質的概述
(一)公民意識的概述
公民意識可以從幾個層次來進行概述:一是人民能夠當家做主的理念;二是公民具有權利和義務的理念;三是公民都是平等的理念;四是法治的理念;五是人民的財產不會受到侵犯的理念。公民意識是實施公民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目標,其核心就是使公民能夠正確積極地參與到國家政治和社會公共生活當中,從而能夠促進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
(二)法律素質的概述
法律素質是指社會個體擁有的法律知識,并且能夠正確使用法律知識的法律意識。大學生法律素質通常是指大學生通過學習法律知識,從而能夠養成良好的守法習慣,使得他們的法律意識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學生能夠正確使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且能夠積極和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斗爭,這種能力能夠促進社會和諧,從而能夠提高大學生的整體法律素質。法律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正常人格的塑造能夠起到很好的保證作用。大學生法律素質的養成與工作和生活存在密切的關系,并且還會影響大學生未來的健康成長和發展。然而,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形成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達到的,需要長期滲透和知識的積累。因此,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教育,使得他們能夠養成懂法用法的好習慣,這對于增強大學生的守法意識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開展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意義
(一)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需要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下,需要加強對我國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教育。因為,法律體系的形成是需要從立法層面來實現國家的法治目標,我國的法治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促進我國法律體系的發展和完善,其中包括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發展,所有這些環節都需要依賴于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質的公民積極參與。大學生作為具有良好公民意識的一個群體,他們接受了高等教育,承載著我國進行法治建設的重任。所以,在高校開展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意識到法律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積極加強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教育,這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二)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加強法律素質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首先,需要將社會主義概念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整個過程當中。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就提到了以遵紀守法為榮,在這里,對于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高校中開展法律素質教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誠信守法,也有利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觀念。其次,還需要堅持體現學生價值能力的培養,從而促進學生能夠主動適應社會。在能力培養體系中,能力培養和法律素質教育緊密相關。因為,法律是調控社會關系的規范,法律素質教育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風險意識,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加強我國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基本對策
(一)普及法律知識教育,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在高校中需要積極開展法律知識教育,在大學生中普及法律知識,從而使學生的法治意識得到明顯提高。在普及法律知識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改變一些落后的教育形式,還需要發現隱含在普法教育中的一些制約的因素,使越來越多學生能夠對法律教育引起重視。對大學生開展法律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移植,而是需要對法律知識進行詳細的講解,并且可以給出一些法律實例進行分析,從而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教師需要及時轉變教育理念,積極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意識,這不僅是社會普法的新需求,而且還是促進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順利開展的前提。
(二)從具體教學內容培養大學生的規則意識
只要每個人能夠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嚴格按照相關的規則進行操作,才會使社會變得更加文明和規范。基于規則來構建和諧社會,高校需要以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從而有效開展教學活動。在進行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教學活動中,離不開基本法律知識的支撐,但也需要選擇性進行知識教學,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專業知識本身,更多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法律知識來領會法治的精神,從而能夠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日積月累。在開展法律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使他們能夠懂得任何事情都必須按照規則進行操作,這樣就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守法意識,由此,他們遵守行為準則的意識和依法維權意識也能夠得到相應的提高。因為相對于特定的知識,規則意識的培養意義更加重要。
(三)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來加強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
篇2
關鍵詞 成功素質教育 國防教育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性,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的整體素質得到系統完善的提高。所謂素質,是指人在先天生理條件的基礎上,受后天教育和環境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認識和實踐養成的一系列比較穩定的基本品質。它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識、意志品質、創新意識等方面。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進一步加強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面臨的大問題。實踐證明,國防教育能夠加強和提高學生上述幾個方面的素質,是增強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
一、成功素質教育的認識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性,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的整體素質得到系統完善的提高。所謂素質,是指人在先天生理條件的基礎上,受后天教育和環境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認識和實踐養成的一系列比較穩定的基本品質。它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識、意志品質、創新意識等方面。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進一步加強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面臨的大問題。實踐證明,國防教育能夠加強和提高學生上述幾個方面的素質,是增強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
成功素質教育是以讓學生具備與其人生奮斗目標相一致的優秀素質,實行專業素質教育與非專業素質教育有機結合,定向培養成功素質,使學生在學校具備成功素質,一跨出校門就能適應社會,并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成功的一種前所未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成功素質教育是時代對大學教育的新要求。大學教育必須培養出具有成功素質的人才。眾所周知,綜合國力的競爭集中表現為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實質上是具有成功素質的人才的競爭。大學教育在人才素質結構上必須更加重視非專業素質。任何一種素質,如果人們停止對該素質的運用,則該項素質就會退化,甚至消失;如果人們不斷地發揮該素質的作用,那么該項素質就會不斷提搞水平。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四大規律為實施素質教育揭示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二、國防教育的認識
國防教育不僅具有增強全民國防觀念,提高全民國防意識的國防功能,而且,它對于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很強的綜合育人功能。
國防教育則是通過一定的戰爭觀、國家安全觀、利益觀以及國防的知識,對全體軍民施加影響,培養公民的防衛觀念和尚武精神,自覺維護民族利益,保衛國家安全,防止外來侵略的活動過程。國防教育的內容包括國防理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法制教育、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國防知識教育等方面。
國防教育目前在高校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軍訓工作方面,軍訓工作又有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的內容,但最基本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國防意識和綜合素質。這也是對素質教育的促進,它為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了基礎。
我國正在建立由國家、軍隊、社會、學校和家庭構成的五位一體的國防教育體系,大學生國防教育是五位一體的國防教育體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教育體系中的各組成部分職能不同。高等學校應該把國防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座位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大學生受到系統的國防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軍地兩用人才。
三、國防教育在國家建設在成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全民國防教育是新時期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學校開展國防教育,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包括為國防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具體體現,是教育外部關系規律的客觀要求?!?/p>
教育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教育部專門制定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其別強調,“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建立健全符合國情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落實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要求。”
首先,國防教育具有很強的德育功能.國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育公民的國防意識,增強國防觀念。國防意識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國防教育的內容與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關。這種有關國家和民族的榮辱興衰、生死存亡的大事,最能在青年學生中引起強烈的心理共鳴,激發出他們強烈的愛國熱情。
其次,國防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智育的發展?!皩W生學習軍事科學,不僅有利于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而且有利于學生打破專業學習的思維定勢,拓展思維空向,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綜合思維能力,促進“智育”的發展?!巴瑫r,軍事科學知識也是每一個公民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大學生軍事理論課不僅是傳授軍事知識,培養軍事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大學生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正確人生觀的過程。軍事理論教育與素質教育既有區別,又有內在的聯系。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軍事理論教育是成功素質教育的一個內容,同時也對素質教育起到了促進作用,它為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盧火.國防教育與素質教育[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
[2]趙作斌.成功素質教育-大學教育理念與模式新突破[J].中國高教研究,2006,(3).
[3]羅立新,丁飛.大學生國防教育的意義、內容及其素質教育功能[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6).
[4]王乃新,孫衛平.淺論高校素質教育中的國防教育[N].青島日報,2007-6-16(5).
篇3
關鍵詞:和諧社會;價值觀教育;公民教育
藝術類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引領和諧社會風氣之先的力量,要使他們做體現時代進步要求的道德規范的引導者,做和諧人際關系和社會風尚的倡導者,必須引導他們樹立科學合理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類在各種對象性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價值意義的根本看法,是人們區分是非、善惡、美丑、好壞、榮辱的根本標準,是人們對事物趨、避、親、逆的主導因素,是一定社會意識形態的實質和核心。就其構成來講,主要由價值目標、價值評價和價值取向組成。價值觀教育本質上是引導人們樹立價值意識,增強把握社會生活中價值關系的自覺性,增強生活中的自為性意識、建設性意識和創造性意識。價值觀教育帶有明確的思想性,它從方向上引導人們處理好現實社會價值觀運行過程中的基本矛盾,做到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基本一致,個人與社會關系基本協調,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公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國家、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狹義的公民教育就是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教育,更強調的是關于如何做一個合格公民的教育,實質上是一種協調個人與政府社會關系教育,其宗旨在于實現個體的政治社會化、法律社會化和道德社會化??梢?,學生良好的價值行為直接導源于公民的素質,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則可以使學生的公民教育有所指向,使其公民行為有所皈依。因此,對藝術類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只有和公民教育融合起來,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藝術類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需要以公民教育為基礎
藝術類大學生個性特征比較鮮明。一般來說,有一定的專業特長,思維靈活,思想開放,想象力豐富,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更富有創意性和自我表現性;他們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獨立意識、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意識,崇尚自強進取、公平正義;政治選擇上求真務實,不盲目崇拜個人權威、追隨大眾。但也必須看到,部分藝術類大學生也有缺失公民精神的一面:
第一,權利意識模糊,主張褊狹。認為搞藝術的應該自由散漫,限制多了會抑制個性思維發展,影響創作靈感,創作不出好的作品,從而把自由與紀律、個人與集體、個性發展與學校制度和社會規范對立起來,對自己權利過度重視,對群體權利相對漠視,對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第二,責任意識淡薄,功利化傾向明顯。藝術類大學生大多家境不錯,父母寵愛,自我中心意識較強,把思想和情感交流往往都體現在自己的作品上,相對缺乏與外界和同學的心靈溝通和情感交流,缺乏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的責任意識;因為學費高,演出、設計、寫生等接觸社會的機會又較多,很多人有過賺錢的經歷,所以,造成其熱衷經濟活動,注重個人眼前蠅頭小利,做事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傾向。第三,公德意識缺乏,理論與實踐脫節,他們對公共道德、社會的規范制度等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存在“知識”與行為的分離和脫節現象,對善良高尚行為不去效仿,對身邊的負面現象缺乏鞭撻,不遵守公德的現象更是時有發生。
基于藝術類大學生的特性,在實施價值觀教育時應當將公民素質教育結合起來,首先提升其公民道德素質,才能形成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共同價值觀。一個人如果連最起碼的公民道德都不具備的話,他是不可能有正確的價值觀的。優良的公民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社會規則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轉化為人們生活中的信念和準則,養成以身作則、敬業愛崗、關愛他人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公民責任感。只有以公民教育為基礎和中介,才能進一步實施價值觀教育;只有先當好合格公民,才談得上樹立崇高的價值理想和目標、擁有高尚的價值取向。
價值觀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會主流價值觀滲透于個人的自我意識中,不斷審查自己的動機、欲望、需要,形成個人為人處世的價值標準和目標,使之符合社會的價值要求和價值目標。但是,一般情況下,價值觀教育大量的是說理、灌輸教育,方法上存在教條主義、簡單生硬的現象,往往會存在兩個瓶頸:一是價值觀教育內容通常是灌輸理想、信念、價值目標、原則和不容置疑的觀點,突出政治信仰層面上的內容,強調遠大理想和超然目標,個人與社會關系層面上的內容相對不足,缺少對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礎的深入思考與相應引導;缺少對學生當下狀況的現實引導。結果是教育出來的學生人前一個樣、人后一個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那么,價值觀認知如何轉化為個體價值行為?二是價值觀教育的方法通常是單調、枯燥、填鴨式的政治說教,學生不能面對事實作出判斷,只面對一個先驗的結論,不論相信還是不相信,都必須作為標準答案記住它,結果是你敦你的,我做我的。那么,服從社會價值觀要求的“他律”行為如何轉化為個體“自律”行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約翰,帕特里克教授通過研究歸納出世界公民教育的趨勢之一便是內容趨同,即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將公民教育集中于三個方面:公民知識、公民技能、公民品德。要解決上述兩個問題,使矛盾化解,就應當使價值觀教育通過公民教育提供的公民知識的傳授、公民道德的養成和公民技能訓練的中介來實現。
二、藝術類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與公民教育相融合的理論與實踐
藝術類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藝術工作者,藝術工作要求從業者必須自身就站在一定的精神高度上,才能創作出好的藝術作品。但他們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的價值追求更直接導源于公民素質,導源于主體自身內心的接受和自愿的實踐。而這種接受和自愿的實踐又導源于公民素質的培養。
1 公民知識的傳播幫助實現價值認知
價值觀教育引導藝術類大學生懂得其所從事的藝術創作總是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理所當然地應該以表現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目標、取向和標準,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民族精神等。而公民知識的傳播包含基本的訴求,即希望通過公民教育培養公民具有合乎本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所要求的遵紀守法的觀念和行為,使其成為忠誠于國家、服務于國家、適應本國主流文化的“合格公民”、“好公民”。例如,公民意識關涉的是純粹的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所以,其本質含義可概括為兩個層次:一是每個公民首先是歸屬于自己的國家,這就意味著每個人必須講國格、講民族尊嚴,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二是個人與國家的關系超越個人與家族、個人與階級、個人與黨派等的關系,在國家法律的保障下,個人無論是何家族、階級、黨派,都是人人平等的,這就會產生平等意識。因此,大學生公民知識的傳播既能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平等意識、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意識,也能培養對國家、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對愛國主義和民族自信心??梢?,公民教育引導受教育者取得公民行為能力,達到公民要求,卻又把愛國主義等價值觀溶解內化在個體感性認識和要求中,化為行為趨向,引發價值行為。克服了以往價值觀教育中個人與社會關系層面上的內容相對不足,缺少對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礎的深入思考與相應引導;缺少對學生當下狀況的現實引導等不足,從而使價值觀的內容通過公民知識的傳播教育滲透和內化在學生心里,實現價值認知。2 公民道德的養成推動價值行為由“他律”轉化為個體“自律”
事實證明,具有公德意識的公民能夠在一定限度內節制甚至犧牲個人利益,追求社會整體的普遍利益和長遠利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公民道德的養成可以為其價值觀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作為藝術類大學生,如果淡薄了對祖國、對民族的感情,把躲避崇高奉為時尚,利己主義觀念、急功近利意識膨脹,以個人的利益需求作為標準進行價值評判和取舍,對知識帶來經濟效益的關注大大超越對知識本身價值的追求,忽視知識對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對心靈的熏陶,就無法成為一個優秀的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藝術類大學生只有首先自覺遵守最低限度的行為規范,擁有最起碼的社會公德,“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才能追求崇高和圣潔的價值理想,從基本的義務走向崇高,其自身的價值行為才能由“他律”轉化為“自律”,才能自覺地將其崇高的價值理想體現到作品上來,才能使其創作的作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3 公民技能的培養和訓練促進價值認知轉化為個體價值行為
價值觀教育除了培養價值理性,就是價值引導,即通過向學生灌輸和傳授特定的價值觀(一般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使學生對這種價值觀產生認同,并內化為自己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未來能夠自覺地運用它來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這種價值引導通常是重視對學生的外部強制。具有較強自我中心意識的藝術類大學生對此反感。只有通過實踐性、現實性極強的公民技能培養和訓練實踐使學生具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習慣使其在生活中和實踐中通過切身體驗來感知相關的價值觀,例如,可以讓藝術類大學生利用假期或外出寫生、演出等機會開展服務學習旅行活動:學生深入社區服務,以可持續發展、農村教育、環境保護、如何追求有價值的生活等主題對所服務的社區和周邊單位的活動進行調查了解。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對各種社會問題產生直觀深刻的體驗和強烈的情感震撼,使其關注社會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既提升學生的道德能力又培養其對生活和社會的主動價值思考和判斷能力,克服以往價值觀教育單調、枯燥、填鴨式政治說教的方法的不足,通過對藝術類大學生當下狀況的現實引導,使學生價值觀內化在心理,養成內在意志,使價值認知轉化為價值行為。
總之,在理論層面上,藝術類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與公民教育的融合,為建設和諧社會既提供了價值方向、標準,又提供了現實行為規范。
三、藝術類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與公民教育融合存在的誤區
當然,在將價值觀教育與公民教育相融合的時候,需注意的問題是:不能因為過去價值觀教育在內容、方法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導致教育效果不夠理想,就將公民教育與價值觀教育混為一談或以公民教育取代價值觀教育。公民道德,屬于基本的社會公德而不是個體價值信奉,他作為公民,又必須受到基本的價值規范的制約,使公民按照價值目標進行價值行為選擇。事實上,公民在面臨相反或相沖突的觀念和行為時,如何調節、調整自己的公民活動能力,權衡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在價值觀教育中獲得,一定社會價值體系中價值觀與公民教育銜接得怎樣,體現了什么樣的原則,對公民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 價值觀教育能夠提升藝術類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的層次
公民教育的首要環節是教育標準的確立,價值觀告訴人們行為活動的最終目的,解決的是為什么而活的問題,直接規定和指導著人們的活動,為人們提供基奉的是非、善惡、美丑、對錯的標準,為公民素質教育規定了價值目標。個體在發生公民活動時,往往從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中去選取一個或幾個標準,用來指導自己在行為的合理性上作出正確判斷;積極的價值觀會使人的言行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特征。藝術類大學生的公民教育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使人受到感召、啟示和引領,使大學生在精神上獲得升華,才能創造出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求的高尚的精神作品來。那種迷失政治方向、沒有社會責任感、人格低下的藝術作品,是不會受到人民的信任和歡迎的。
2 價值觀教育影響著藝術類大學生個體公民教育的性質
價值標準區分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價值的,什么是應該的,什么是最好的,價值標準影響著公民素質的形成。價值觀教育是否合理得當,勢必影響個體公民素質教育是否得到正確的方向指引,否則,如果價值觀教育搞不好,就會導致人們形成對公民行為的不合理的判斷。藝術類大學生因其從事的工作具有特有的意識形態屬性,體現著特定時代的文化主流和核心價值體系,并為特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社會主義的藝術總是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表現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手段,對他們的公民素質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做引導,才能把他們的公民教育引向正確的社會主義方向,使其形成對公民行為的合理判斷,進而使其作品鼓舞和引導大眾,使人們的行為朝向有意義的事物,推動人們去達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3 價值觀教育規定了藝術類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向
篇4
【關鍵詞】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現實意義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作為主要目的和內容的教育。實施文化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倫理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我國從1995年提出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這是我國實現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共同進步,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四有”新人,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一項基礎工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措施。新形勢下,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從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需要來看,仍未能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而應試教育忽視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因此高等教育急需在學生進入社會之前進行文化素質的“補課”,更高層次的要求則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彌補大學生文化素質欠缺的需要,是時展的要求,是社會可持續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時展的要求
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還要教會其如何做人,這在當前至關重要。
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時展的要求。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重要轉折的時代,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高速增長,社會對科學技術的極大重視和對物質利益的強烈追求,使得科學教育倍受青睞,人文教育卻受到冷落,社會上普遍存在著重理輕文現象,并隨之帶來一系列世界性的社會問題,諸如信仰危機、道德滑坡、精神空虛等等。為此各個國家都在采取辦法整合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別是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做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以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同步發展,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梢?,加強文化素質正是這一時展的要求,是社會可持續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呼喚。
文化素質教育是知識經濟時展的客觀要求。時代所要求的科技人才不僅要具有較高的科學素質,還要具有較高的人文素質,而且越是科技進步,就越要重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教育是基礎,而要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則是提高國民綜合素質的基礎,是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最重要的環節。
二、 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隨著社會的變化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高新科學技術、信息網絡技術的興起,隨著企業用人機制和畢業就業體制的變革,社會各界對畢業生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全面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文化素質顯得越來越重要。高校肩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提高國民素質的重任。因此,各高校要進一步提高對文化素質教育的認識,加強對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檢查落實,努力培養適合市場需要的高素質的畢業生,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是我國文化建設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黨和國家對高等院校的熱切期待。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人文教育薄弱是人才培養方面最為突出的現實,在這特定時期提出并實施文化素質教育,不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有助于推動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也有助于推動教學改革不斷深化。
三、 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保證
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高等學校加強素質教育、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是高等學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保證。
(一)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文化基礎
創新人才所具有的創新思維不僅得益于對問題的深入探究,也得意于深厚的基礎知識和寬廣的知識面,而深厚的基礎知識單靠專業教育是不夠的,必須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可以彌補專業教育的不足。
(二)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有利于學生思維模式的創新及創新能力的提高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有利于學生打破傳統既定的思維模式和建構科學的思維模式,對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有利于他們獲得更加寬厚的創新思維平臺和豐富的想象力,幫助學生更廣更深的認識世界,推動人類創造性研究,提高人們創新能力。
(三)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為創新人才的培養營造良好環境
創新人才所具有的創新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種先進文化長期積淀而形成的社會意識,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同文化環境分不開的。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學習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習西方文化中的先進內容,提高教師的文化素質,提高學校的文化品位,正是為了建設一種有利于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創新人才的民主的、進取的、開放的文化環境和文化氛圍。
(四)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自身的需要,也是創新人才全面發展的需要
因此,作為迎接新時代挑戰的主陣地和生力軍,高等學校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對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升我國國民的素質,提高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智運.《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新思路》,《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篇5
一、教育目標:從政治精英教育轉型為現代公民教育
正確的教育目標是思想政治教育獲得實效的前提。但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確定不是由人的主觀意志來決定的,而是“必須依據當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的發展狀況和需求?!保?]這就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隨著中國不斷變化的社會狀況而做出相應的調整。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走的是培養“政治精英”的發展道路,國家和社會對大學生的思想素質的要求是偏向“思想政治素質”方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才兼備的政治精英――“國家干部”。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和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調整其教育目標,按照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把開展現代公民教育,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
首先,實施現代公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實要求。從1999年國家決定高校大規模擴招開始,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超過15%,標志著高等教育正式從“精英”教育轉型為“大眾化”教育。在大眾化的高等教育時代,入學門坎降低,大學生的人數增多了,原來的精英化教育模式已不能與之相適應,素質教育成為現代高等教育的主題。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擺脫培養政治精英的傳統模式,實施與素質教育相對應的現代公民教育,在如何把大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的社會公民上做文章。
其次,實施現代公民教育是現實社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現實要求。過去,大學生畢業后主要進入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國營企業。當時社會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要求中,政治素質是第一位的。但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大學畢業生更多的進入社會的各個基層領域,成為一名普通的勞動者。社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的要求也發生變化,政治素質已不再是第一位的要求,而以“誠信”為核心的道德素質則成為社會對大學生的基本素質要求。另外,社會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由過去的政治精英教育轉型為現代公民教育,正是適應了當今社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要求的變化。
二、教育內容:從側重政治理論教育轉型為統籌兼顧的全面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2]。在這個內容體系中,各部分的內容都擔負著各自的重要任務,各部分之間要有機結合、相互協同,以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在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前,由于受到政治精英教育的影響,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一直重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輕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但隨著1990年后期社會轉型速度加快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社會對大學生思想素質的要求和大學生的思想狀況都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要隨之“與時俱進”。
首先,社會的多元化的趨勢要求加強大學生的政治教育。由于改革的深入,我國的多元化社會正在逐步形成。社會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必然造成思想觀念、價值判斷的多元化。而要維系多元化社會的穩定,就要求全體國民能夠認同當前社會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內涵包含兩個維度:政治思想和政治運行規則。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政治思想”教育一直比較重視,但在社會政治制度、民主與法制、公民權利義務等具體的政治行為規則方面的教育力度有些欠缺,這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完整政治人格的形成。
其次,社會環境對大學校園的沖擊要求加強大學生的道德和心理教育。如今的大學校園早已不再是與世隔絕的“象牙塔”,社會上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在大學校園“泛起漣漪”。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社會的價值體系發生了變化,直接導致了在一些大學生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問題。正在日益成為大學生主體的“90后”獨生子女,由于家庭、社會的影響,在大學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現出心理脆弱、自私、人際交往困難、團隊精神差等先天的不足。在大學生中發生的一些極端行為,諸如“燒熊”、“虐貓”、“殺人”、“自殺”等,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比他們的前輩存在著更多的道德和心理問題??梢哉f,道德與心理問題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在思想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三,社會問題的影響要求加強大學生的“形勢與政策”教育。由于現代傳媒的發展,社會熱點問題正日益成為大學生產生思想波動的主要根源。在這方面,形勢與政策教育有獨特的優勢。形勢與政策教育能夠綜合運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中的各部分內容,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入地分析講解,可以有效地彌補其他教育內容在綜合性、時效性上的不足。要做好形勢與政策教育,在教育內容上要重視選題和內容的構建。應選擇貼近大學生思想實際的題目,構建符合大學生接受特點內容話語,增強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針對性,這是確保獲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關鍵。
三、教育載體:從靜態一元結構轉型為動態多元結構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能夠承載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信息,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活動形式和物質實體。”[3]簡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就是各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方式。一般來說,教育載體通常表現為一個綜合的結構。通過構建一種動態的多元結構來確保對大學生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實現現代轉型的必然選擇。
首先,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確立多層次的課堂教學體系。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模式,由于課時和教育內容的制約,其教育是一種“普及”層面。而對于那些在大學生中具有較高思想教育需求的“學生精英”來說,這一層面的教育就存在著一個“不解渴”的問題。因此,在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性,通過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在保持這種“普及”層面的教育模式的同時,也要設法滿足一部分學生的“高端”思想需求。
在滿足“學生精英”的思想需求方面,河北科技大學的“熱點問題半月談”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熱點問題半月談”把自己定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端延伸”,通過定期舉辦講座的形式,對那些思想活躍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和引導。這種形式與正常的課堂教學相配合,在一校之內就形成了高低結合的多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體系。
第二,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營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圍。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保?]在營造優秀的校園文化的過程中,通過向大學生傳播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社會價值觀,促使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報效國家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舉辦各種有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大學生從中獲得思想、文化熏陶,實現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園文化活動之中。
篇6
關鍵詞:人文體育;體育專業;普通專業;大學生;比較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11)01-0089-03
Comparative Studying o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between Sport Majors and General College Students
WANG Xiuxia1, LI Fengxiang, SHANG Ruihua2
(1.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E. Institute, Zibo 255049, Shandong China; 2.Education Schoo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Guangdong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llege of sports majors’ humanistic qualities, namely, moral quality,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ysiology quality, legal quality, scientific quality, aesthetic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it compares the abovementioned quality with the data in Chinese Citizen’s Humanistic Quality Investigation and Strategy Researching,the major research projec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32006).It finds that, in terms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y, the sport majors and the students in the common majors have similarities and their own features. Except for the knowledge o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ysiology and general law knowledge, the sport majors are not inferior to other common students. Besides that, sport majors are more aggressive and bold which makes them more violent in solving problems. Therefore,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sport majors, their characteristics shall be considered and leveraged in a positive way.
Key words: humanistic quality; sport majors; common majors; college student; comparison
體育專業大學生人文素質也是人文素質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經過對人文素質教育十幾年的研究表明,大學生人文素質不僅包括文史哲常識,還包括在社會化過程中養成的行為規范和基礎文明、學習中華和世界文明史知識后形成的歷史和世界視野、對真善美的判斷力和鑒別力、得體的儀表和文雅的氣質等,而在這些方面,體育專業大學生與普通專業大學生是否也存在差異?本文將以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2003-2006)“中國公民人文素質調查與對策研究”編制的問卷對山東省5所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現狀進行調查,并與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中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以期對我們所提出的疑問做一解答。
1 研究方法
1.1 問卷調查法 根據本課題研究的需要及大學生的特點,選擇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2003-2006)“中國公民人文素質調查與對策研究”編制的問卷,該問卷包括6個一級維度,即道德素質、法律素質、文史哲素質、科學素質、審美素質、環保素質;每個一級維度下面又有 3 個二級維度,即意識、知識、行為。
于2008年8月至12月對山東理工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體育學院、曲阜師范大學、聊城大學體育學院學生發放問卷,每個學校發放問卷120份,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63份,回收率為93.8%,有效問卷497份,有效率為88.3%。
1.2 比較分析法 將問卷調查得到的數據與馬抗美《透視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1]中數據進行比較研究,了解山東省體育院系大學生與普通專業大學生在人文素質發展中的差異。
1.3 數理統計法 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1.0對調查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與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體育專業與普通專業大學生基礎性人文素質比較分析 基礎性人文素質包括道德素質和文史哲素質兩方面。
道德素質包括道德意識、道德常識、和道德行為。問卷中設計了兩個 “相同選項、不同提問” 的題目考察大學生的道德意識狀況,一個是“你最看重的人的哪3種品質或關系”――界定為大學生期許道德素質,另一個是“你覺得現在的人實際上哪3種品質或相關關系居多”――界定為大學生自認現實道德素質。雖然選項相同,但是調查的結果卻大相徑庭。
調查結果見圖1,可以看出,體育專業大學生與普通專業大學生表現相同的特點,期許道德素質和自認現實道德素質結果總體趨勢基本相同,誠信、關愛、負責任、寬容、溝通排在大學生期許道德素質的前五位,而相互利用、冷漠、欺詐排在大學生自認現實道德素質的前三位,可以看出大學生心理期許道德素質要遠遠高于自認現實道德素質。
在道德行為方面,體育專業大學生較普通專業大學生果斷,這表現出體育專業大學生性格中豪爽、大方、不拘小節的特點。如大學生乘車時對老弱病殘人士讓座的態度上,自認會 “主動讓座” 的達84.6%(79.0%),而自認“不讓座” 的僅占2.1%(2.3%),當然,還有部分大學生的內心想法與實際行動不一致,12.4%(18.7%) 的大學生自認“想讓座但終于沒讓”。(括號內數據引自馬抗美《透視當代學生人文素質》,下同)
圖1 山東省體育院系大學生心理期許道德狀況于自認現實道德狀況對比
注:實線代表期許道德狀況,虛線代表自認現實道德狀況。文史哲素質主要從愛國與民族意識、文史哲常識和文化與生活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考察。調查顯示在愛國與民族意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出比較強烈的愛國觀念和民族自尊心。體育專業普通專業大學生沒有很大差別。在文史哲常識上,對體育專業大學生在中外歷史名人的認知情況、 中外著名歷史事件的認知情況、哲學常識的認知情況、中外文學名著的認知情況四道題目進行綜合評分,每題的總分值為5分,根據得分均值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體育專業大學生對文史哲常識的了解情況得分平均為14.536(15.093),雖然低于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但差異不具顯著性。其中山東師范大學、曲阜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的學生得分均值高于山東體育學院,而且差異具有顯著性(p
在法律常識方面,體育院系大學生對法律性質的正確認識為79.9%與普通大學生高達91.2%也存在較大差距。這說明體育院系大學生對法律性質的正確認識水平較其它專業大學生的認識水平低。但體育專業大學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踐行和維護法律,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自認“很少遵守法律” 的大學生僅有3.5%(2.9%),有17.5%(41.4%)的體育專業大學生曾經參加過不同形式的法律宣傳活動,難能可貴的是,大部分大體育專業學生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如48.7%(45.1%)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曾“指出過別人的違法行為” 。因此,與普通大學生相比,體育專業大學生法律知識認識水平較低,參加的法律宣傳活動較少,但較普通大學生能更勇敢地指出別人的違法行為。
在科學素質方面,尊重客觀規律辦事是科學意識的重要標志,體育專業大學生自認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選擇 “按他人意志辦事”的僅占5.6%(6.3%),選擇“據自己興趣辦事”的占 45.3%(45.6%),選擇“按客觀規律辦事”占49.1%(48.1%)。可以看出,體育專業與普通專業大學生在科學意識方面,缺乏自覺的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傾向于憑興趣去分析和判斷。在科學行為方面,體育專業大學生較普通專業大學生不善于發現問題但是更善于發現問題的原因以及善于解決問題。
2.3 體育專業與普通專業大學生延伸性人文素質比較分析 延伸性人文素質包括審美素質和環保素質兩方面。
在審美素質方面,對于審美情趣,問卷中列舉了十個考察對象,由大學生選擇自認為是“很美” 的三項,結果見圖2。排在前三位的是善良、真誠和智慧,這與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調查結果相一致。因此,大學生在審美方面,重“內在之美” 和 “自然之美”,對審美的概念認識準確,在審美行為上,更追求自然美。 但與普通大學生比起來體育專業大學生對漂亮和時尚更為欣賞。
圖2 體育專業和普通專業大學生追求美的事物或品質類型排序表
在環保素質方面,體育專業大學生對環保意義的正確認知均在80%(85%)以上,對環保內涵的認知為88.7%(90%),對環保規定的認知則相對較低,為74.3%(77.1%)。在環保方法的認同上,環境保護方面體育專業大學生更加傾向“事前保護”,對“事后保護”(“打擊破壞環境者”)的選擇比例僅為28.2%(24.9%)。在環保自愿行為方面,體育專業大學生自認自愿主動參加環境保護活動的比例為47.0%(51.9%),自認如果有組織安排就參加的大學生比例為48.7%(43.5),而干脆認為“不愿參加”的比例僅為4.3%(4.5%)。
可見,不管是體育專業大學生還是普通專業大學生,都表現出較強的環保意識和環保常識,是環保行動的重要推動者。
3 結 論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體育專業與普通專業大學生在人文素質方面既有共同的特點也有各自特有的特點,除了在文史哲及法律常識方面,單科性體育院系大學生低于普通專業外,其它素質方面并沒有明顯的差異。此外,體育專業的大學生更能表現出個性張揚、敢作敢為的性格和行為特點,并由此決定了在解決糾紛方面趨向于采取武力手段。因此,建議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應根據這些特點因勢利導,發揮其積極的作用,避免類似打架斗毆事件發生。
參考文獻:
[1] 馬抗美,鄭真江.透視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N].光明日報,2008-2-21.
[2] 黃成雙.高師體育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探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7):269.
[3] 趙先卿,楊繼星,趙一平.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2):251-253.
[4] 葉天放.提高體育專業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2):22-24.
[5] 首都體育學院課題組.體育學院學生人文素質調查狀況[J].思想教育研究,2002,(10):29-31,34.
篇7
論文摘要:本文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做出了比較深層次的論述,并就如何提高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證,為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與途徑。
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新情況,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心理素質要大力改善。
由于市場經濟的完善,高等院校培養人才的模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趨勢日益明顯,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面對這樣的形勢,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的心理素質教育的責任大任務重,尤其是面對社會的競爭復雜性,要教育大學生在學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為此,我們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應當明確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主要任務:一是教育大學生增強競爭意識創新意識;二是教育大學生增強頑強意識和風險意識;三是教育大學生增強協作意識和團隊意識。
長期以來高校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往往總是注重思想素質的教育,忽略甚至嚴重忽視心理素質的培養。因而形成在大學生群體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質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問題。其主要表現有這么幾個方面:一是學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老師的配備和心理健康教育經費的投入;二是學生普遍認為心理素質教育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并不十分關注;三是學校在心理素質教育上存在諸多不切實際的方式方法。
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多層次形成合力來共同教育和幫助。作為高等院校來講其責任更重大,任務更艱巨,我們在尋求當代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時必須從如下三個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一、大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些年來,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轉變的工作一直在抓,上級也在三令五申地強調,在高校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整體提高也得到相應的重視。但是,由于就業壓力和各方面條件的制約,綜合素質的提高相對來講其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學校抓大學生綜合素質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實際上偏重于智育或考試,對大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未能全面地給予關注和重視;有的學校在抓大學生綜合素質時,不善于合理地發揮大學生本身的優勢,未能根據大學生自身的特點開展各項有益于綜合素質提高文體活動。依據高校的現狀,應大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也是新形勢的需要和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需要。綜合素質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專業知識、行為規范、健康體質等等。高校在對學生教育中不僅要抓好思想政治、公民道德、行為美德、政策形勢的灌輸與教育,而且還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大力開展各種有益的文藝體育等娛樂與健身等方面的活動。
第二、切實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學生的自主能力實際上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學生進入大學階段,這種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大學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自覺性,還要有較強的組織、協調、交往等能力。他們具備了這方面的能力,就能夠心胸寬廣,思路敏捷,煥發出青春的活力;他們具備了這方面的能力,就能夠關心幫助同學,與同學和諧相處共同進步。高等學校在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的自主能力中,一方面要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同學們自己去組織去作主,以得到更多機會的鍛煉提高。另一方面,校、系和班級在配備學生干部時一定要定期輪換,要讓更多的學生在學生各個層次的干部崗位上得到實際鍛煉,對缺乏組織協調能力或膽量不大的學生必須要推舉到學生干部崗位上學習提高得以鍛煉,這對提高他們的自主能力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方式。
第三、全面普及學生的心理保健。心理保健的普及主要是使大學生們認真學習和掌握有關心理保健的要決,這些要決不外乎這樣幾種:一是要自立自強。大學生們凡事都不要去依賴別人,要養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解決困難和完成任務的習慣。否則,就容易產生悲觀失望情緒;二是要寬厚善友。大學生們要寬厚待人廣交益友,對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寬責備的心態,遇到對方有過失時,應盡量避免發怒,善于與新老朋友同學保持聯系,增進團結與友誼,在經常幫助和關心別人的同時,也會取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質的提高。三是要知足常樂。一方面對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不要去發牢騷和斤斤計較,要善于在較差的環境條件下做出好樣子,干出好成績。另一方面,在同學之間不要去比生活條件,要比學習進步,要勇于正視自己的弱點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邊的事情做好,經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態。四是要培養興趣。大學生們在學校的緊張繁忙的學習中,要善于經常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就要及時動手去做,以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增強生活情趣,從而滿足不斷追求的快樂感。五是要量力而行。首先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合理地制訂出學習和生活的計劃,按部就班地按計劃去做,這既可以減少忙亂感和壓力感等心理負擔,又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加強身心適應能力。再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訂計劃不要太緊,要適度,對人對事不能苛刻、絕對,要學會多角度去看待問題,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事情,這樣就有利于自己心理素質的全面提升,就能夠始終保持昂揚向上朝氣蓬勃的健康心態。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大學先入為主媒介素養
在信息時代,媒介已經超越本身而成為環境,如同空氣、陽光和水,是生命與生活的要素;媒介更是教育環境,人人通過媒介認識世界。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作為信息的主要載體,現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成為他們信息的重要來源。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指導大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在許多國家,媒介素養教育被視為一種積極的保護方式,用來保護面對媒介巨大影響表現脆弱的、易受傷害的青少年,保護被媒介侵蝕的傳統文化。
西方媒介素養教育路徑:自下而上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英國學者FR?利維斯和D?湯普森出版《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一書, 倡導媒介素養教育,反對傳媒中的流行文化價值觀念,訓練青少年抗拒大眾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滿足”。20世紀60年代以后,學者對媒介素養教育的觀點發生轉變,即由抗拒轉變為培養辨別能力。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介入,學校的媒介素養教育開始形成規模。目前,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挪威、芬蘭、瑞典等國已將媒介素養教育設為全國或國內部分地區中小學的正規教育內容。
西方許多國家的媒介素養教育雖然各有特色和側重點,但總體來看卻都體現出“實施主體多樣化、被教育對象涵蓋全體公民”的特點,它們的媒介素養教育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擴及社會不同群體,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教育。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才引入“媒介素養”的概念。在介紹國外媒介素養教育理念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有人提出了我國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呼吁和初步設想,如也主張自下而上對中小學生、大學生、城市社區居民、企業職工甚至農村居民等統統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觀點。這顯然是盲目照抄照搬境外模式,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了在媒介素養教育路徑上的不同選擇。
“大學先入為主”――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選擇
目前我國大陸的媒介素養教育尚處于摸索階段,還沒有系統化地展開大規模的學校教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媒介素養教育可資借鑒,但是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比較現實的選擇是先從高校入手,“以高校的大學生作為媒介素養教育的突破口和側重點,不啻為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特色,是中國媒介素養教育達到本土化階段和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的一個重要表現”①。
我國中小學“應試教育”的現實存在。世界上已經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國家和地區,幾乎都是從中小學開始的,這與媒介素養教育旨在保護青少年的初衷是一致的。然而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不可能在短期內弱化,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相當繁重,面臨較大的升學壓力,這就使得我國中小學現階段開展媒介素養教育面臨重重困難,也是媒介素養教育在中小學難以落實的根本原因,盡管它有著迫切的現實需要。
我國高校具有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第一,大學生學習壓力較中小學生小,課余時間較多,這使得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接觸課堂以外的知識。第二,在經過了中小學十數年的基礎知識學習(在中小學的語文和信息技術等課程中有一些傳媒知識介紹)以后,大學生群體具備了一定的媒介識讀的能力。第三,我國高校的總體硬件資源相對于中小學來說要完善優越許多,能夠提供相關器材及實驗場所供大學生們學習媒介相關知識和技術。第四,大學的師資力量非常雄厚,特別是大多數高校設有新聞傳播類專業,這為在我國高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提供了最重要的師資保障。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供的數據,我國新聞學類專業點已達661個(《中國青年報》2005年10月27日報道),這些點將成為啟動和推廣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的龍頭和骨干力量,如中國傳媒大學2004年開始招收傳媒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承擔“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005年9月,中國傳媒大學正式開設了面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媒介素養課程。因此,選擇高?!白鳛閱用浇樗仞B教育的突破口和主陣地……是一個現實可行又功效顯著的戰略”②,它必將能使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盡快走出“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尷尬境地。
能產生社會輻射作用和普及效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來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至2007年底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2321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全國高等教育階段在校學生數超過2700萬。大學教育是“優質公民”教育,大學生畢業后多數成為社會的主流階層。如果高校對他們進行過媒介素養教育,那么步入社會后,他們會在與社會的各種交流互動中,利用自身的媒介素養影響身邊的同事和親朋好友,實現媒介素養教育從大學到社會的進一步延伸。因此,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不僅會影響到大學生本人的一生,還將惠及整個社會。另外,“大學生畢業后多數都到了結婚生子的年齡。在哺育下一代中,這些受過正規媒介素養教育的大學生父母就可以有意識地將傳媒素養融入到對子女的教育中……這也將部分彌補我國媒介素養教育一時無法從幼兒園、從小學啟動,進行自下而上的‘草根’運動的缺憾”③。所以,媒介素養教育“大學先入為主”,能產生很好的社會普及效應,且具有以點帶面的社會遞延效果。
高校實施媒介素養教育是促進大學生自身發展,推動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媒介時代的任何一所大學都不是與社會隔絕的世外桃源,必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氣一般無所不在的大眾傳媒所制造的媒介文化的浸染。大學生處在社會化進程的重要階段,他們求知欲強、興趣廣泛,但卻缺少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由此造成大學生在了解社會、學習課外知識及娛樂方面,較之其他人群會更多依賴傳媒。據對上海大學生的調查統計數字表明,大學生每天對各種媒介的平均消費時間分別為:網絡2.4小時、電視1.22小時、報紙0.84小時、廣播0.79小時。這樣,上海大學生平均每天接觸各種媒介總的時間達5小時以上,且每天接觸最多的媒介是互聯網。④報刊、廣播、電視、電影、網絡、手機等媒介幾乎能無限制地滿足大學生的視聽感官需要,使媒介文化信息對校園的影響已經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程度,媒體已經成為“第二課堂”,“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與周圍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們很難做到真正自發地、不受媒體文化影響和媒體描述方式所干預地來觀察和認識世界”⑤。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媒體文化正在逐漸消解和動搖著學校教育的權威地位。
據調查⑥,當代大學生具有的媒介素養尚處于自發狀態,使得他們的媒介素養層次水平低,集中體現在大學生雖然能夠快速、便捷地獲取信息,但卻無法對媒介傳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作出更為準確的評價,無法將自身的信息需求與媒介所提供的內容有效聯系起來,使得他們不能有效地辨別信息的價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資源。
高校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符合現代大學的功能和國家推行素質教育的目標。素質教育在我國已推行了十多年,已經具備一定的社會認同度,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可以以素質教育為依托,畢竟兩者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專家指出:“大學的出現,是為了繼承文化、傳播文化、創造文化,通過文化的繼承、傳播和創造,促進受教育者的社會化、個性化、文明化,從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⑦從根本上說,媒介素養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媒介化的社會里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的素質教育,如臺灣學者吳翠珍所說,是一種“優質公民”的教育。因此,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在大學啟動媒介素養教育,是一現實可行又功效顯著的戰略,對推動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完善與提高公民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為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08y223)
注釋:
①樊亞平:《試論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突破口》,《高等理科教育》,2006(3)。
②馮恩大:《媒介素養教育與大學文化建設》,見蔡幗芬等《媒介素養》,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第50~54頁。
③林愛兵、王希華:《面對當代受眾:媒體的素養教育》。
④劉佳:《上海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報告》,《新聞記者》,2006(3)。
⑤蔣原倫:《媒體文化與消費時代》,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頁。
⑥鮑海波、楊潔、王喜嚴:《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新聞記者》,2004(5)。
⑦袁貴仁:《加強大學文化研究推進大學文化建設》,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省略/20021118/3072318.shtml,2002-11-18
篇9
一、校園體育文化與素質教育的關系與作用
素質教育是在遵循人的自身發展、客觀規律和人與社會需求之間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展開的教育活動。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校園體育文化是在學校這一特定范圍內所呈現出的一種特定的體育文化氛圍,是學校的師生員工在體育設施建設、體育教學、運動健身、體育競賽等活動中積累創造的體育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所形成的育人環境和精神面貌,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著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通過良好校園體育文化的營造,能使得學生深入理解體育促進智育的功能,養成自覺進行身體鍛煉的良好生活習慣,培養體育興趣,拓展智育潛能。體育能培養學生頑強拼博、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體育競賽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原則能教育學生“光明磊落、實事求是”,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體育比賽的團隊協作能喚起學生的歸屬感,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思想,提高集體凝聚力。同時,體育所蘊含的美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使他們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和創造美,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傊@體育文化建設能使學生掌握終身鍛煉身體的科學知識、技能與方法,陶冶學生的品德情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全面發展,是推進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的有效途徑。
二、高校體育文化的素質教育價值
素質教育是依據人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目的,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的特點是: 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弘揚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精神力量的形成。在當前大教育背景下,高校體育文化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作用和意義是其他文化形式所無法比擬的。
1.身心健康教育
“身心俱健”是全體高校師生進行體育活動的目標和最高境界。健康不僅是指軀體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一方面,從事體育鍛煉對中樞神經和內分泌系統能產生良好的刺激,對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和呼吸功能,延緩機體衰老,推遲生物體各組織器官功能的退化有明顯的效果。高校師生普遍從事的是腦力勞動,其勞動性質決定了肢體活動的不足,要以體育運動來彌補。通過身體活動能給人體各器官系統以一定量和強度的刺激,促使機體在形態結構、生理機能等方面發生一系列適應性反應與趨優變化。
另一方面,高校體育文化活動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特殊的重要作用。高校體育文化活動作為一種高校校園文化,其重要價值在于促進人的全面、自由、和諧地發展,是人的身心和諧發展與自身價值體現的有效途徑。促進青年學生的身心發展,完善其人格力量是高校體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大學生處于身心發展日趨成熟的重要時期,其心理健康的發展狀態和水平決定著未來社會的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隨著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社會閱歷的增加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就業和社會競爭的壓力,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方面,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問題,而高校體育在教育大學生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加強自我意識、客觀評價自己、培養集體意識、健全開朗的人格等方面具有其他社會文化無法比擬的功能。
體育活動是知、情、意等心理活動極其鮮明的活動形式,以其固有的競爭性、趣味性誘導和激發著師生們奮發進取的生活熱情,能有效地緩解因社會激烈競爭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壓力,并改善因情感聯系減少而造成的隔閡感、孤獨感和無助感等消極情緒。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參加一些生動活潑、健康文明、喜聞樂見的校園體育文化活動,能給參加者帶來一定的審美愉悅,從而產生良好的心境和情緒。這種同娛樂、消遣活動聯系起來的積極排遣方式,不僅避免了野蠻宣泄可能帶來的種種事端,而且使參與者產生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對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培育學生法規意識、競爭意識及進取精神
嚴格的體育教學和訓練,可以增強學生的組織紀律性,有利于樹立公民意識和法制觀念。如上課時,學生要服從教師組織教學的管理,集合、整隊、清點人數、隊列隊形變換等,都要按規定的順序來進行;又如運動競賽中,每項比賽都有比賽規則,各項比賽規則如同法律一樣,明確規定了適用條件、合法與違法行為、違反規則應承擔的后果,通過賽前的規范訓練及比賽,學生都能深刻地體驗到“不依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即使是平時一些愛調皮搗蛋,難以管教的學生,在賽場上也會遵守規則,在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只要觸犯了規則或有超越規則的“不法”行為,都要受到處罰。這些規則及公平競爭、尊重客觀事實的觀念會潛移默化地啟發和教育學生。遵紀守法是每個社會公民生存的必備素質和品德,通過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自由與紀律、民主與法制的關系,從而使學生領悟到紀律的重要性,養成自覺遵守紀律和在校內外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優良品質。
當今社會競爭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學習、生活、擇業、就業等處處都充滿著競爭。體育運動最富競爭性,它的競爭既是物質力量的競爭,又是精神力量的競爭,即首先要具備較好的身體素質及技術、技能等要素,其次要有頑強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體育教學過程就蘊藏著很強的競爭性,如體育游戲、體育評比、競賽教學法的應用,都是在同等條件下進行的,每個學生都要在承受生理和心理負荷中、在克服物體條件和自然條件的困難中,為自己暗暗鼓勁,希望自己的成績是最好的。
3.社會教化與團隊精神教育
從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看,教育要實現的目標之一就是促進在校大學生的個體社會化,而這種個體社會化的內容和要求是和高校體育文化的“教化”目標一脈相承的。所謂社會化,是指個體通過學習知識、技能和社會規范,取得社會生活和正式社會成員的資格,形成和完善個性的過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對人的社會化價值主要表現在它的潛移默化和暗示性教育。體育運動是一個有章可循、有一定約束力的社會文化活動,又是在教師、教練、裁判等的直接教育和監督下有組織進行的,這是對培養大學生遵守社會生活準則的一個強化。在一場競技比賽中,包含著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每個人在運動場上不僅表演了運動技巧,同時也展示了他的思想品質和體育道德作風。為了發揮比賽雙方的技戰術水平,必須處理好隊員與同伴、對手、裁判、教練及觀眾之間的關系。這些都是自我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良好契機,是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學會處理人際關系、養成遵守社會規范的手段和途徑。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隨著社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是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首要要求。大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過程就是主動積極地與他人協作配合的過程,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活動,拓展參賽隊伍、運動員、教練員之間交往的空間,增加了情感溝通的渠道,打開了許多封閉的“壁壘”,增強了整個參賽隊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體育比賽最具有凝聚力,能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并能促進學生情感成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團隊合作精神。
校園體育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是全面的、深遠的,校園體育文化對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有著滲透、促進作用。認識校園體育文化的本質及特征, 有助于在素質教育中發揮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和輻射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品德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和文化素質,真正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培植高品位的校園體育文化,不僅能豐富校園文化、活躍校園生活,而且能優化育人環境,提高辦學效益。
總而言之,體育文化是高校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直接的影響到素質教育的質量、效率,正是因為這樣,各大高校在開展自身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從源頭上、本質上認識到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夠明確發展的方向、目標,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體育文化的作用,最終實現教育的目標,推動社會、國家的持續發展、健康發展。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國防教育;入伍;國防素質
國防乃國之大計,國防教育是國防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國防教育,能夠激發人們對國家安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人們的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強化人們的憂患意識和國防觀念,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民國防教育是一項龐大的社會工程,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是其中極其重要的環節,是一項利在當今、功在千秋的基礎性工作。
一、大學生國防教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當今的大學生對于國防建設的重要性有比較高的認識,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國防教育的顯著成績。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防教育的針對性還不夠強,渠道還比較單一,教育的效果還有待提高,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隱患。
首先,大學生雖然對于和平時期國防建設的重要性有比較一致的認識,但是,又認為這些都是別人的事,似乎與己無關;還有一些學生對和平時期國防建設的必要性存在模糊的認識,甚至有的同學還表現為對國防建設的冷漠或抵制??傊?這些情況說明,近年來我國的國防教育并沒有真正深入人心,這些問題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
其次,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國防知識,但非常籠統,國防教育缺乏組織計劃性,這反映了大學生國防知識的來源渠道比較單一,國家的主導作用未能充分體現;軍隊的“活教材”作用有待加強;學校的主渠道作用不夠明顯;社會的良好氛圍尚未形成。
第三,當代大學生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但堅強的意志特別是尚武精神不足,對于國防勞動的艱苦性談虎色變。上世紀90年代初作家大鷹曾寫過報告文學《誰來保衛2000年的中國》?,F在,我們愈加感到要培養明天的國防人才,鍛造未來的威武之師和鋼鐵長城,加強大學生的國防教育,進而提高國防素質已是迫在眉睫。
二、加強大學生國防意識教育的重要性
國防意識是公民抵御外侮、捍衛、維護國家尊嚴和安全的主觀認識,是培養公民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載體,也是國家國防教育和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學生作為綜合素質較高的特殊群體,是我國國防后備力量的骨干部分,也是全民國防意識教育的重點所在。為此,認清并抓住以下幾點至關重要:
1.加強大學生國防意識教育是“營造全社會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的濃厚氛圍”的重要樞紐和有效途徑。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和民族的希望,是高層次人才的儲備庫和成長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保衛者和接班人。加強大學生國防意識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廣大青年的國防素質,更是全民國防意識教育的重要樞紐和有效途徑;加強大學生國防意識教育,既可以增強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國防意識,激發他們樹立時刻準備為國防建設奉獻力量的信念和決心,又可對廣大社會青年產生積極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同時,抓好大學生國防意識教育,可以使大學生通過影響家庭進而輻射全社會,提高全民國防意識和國防素質,起到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效果。
2.加強大學生國防意識教育必須緊扣愛國主義這一主題。國防意識教育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高校開展國防教育要轉變“重技能、輕意識”的觀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引導大學生將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將國防意識和素質內化為個人的基本素質,將其轉化為熱愛祖國、勇于為國家和民族獻身的強大精神動力。
大學生是國防教育的重點對象,是全民國防意識教育的橋梁和紐帶之一。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加強大學生國防意識教育的深遠意義,直面當前大學生國防意識較淡薄,國防教育重技能、輕意識的客觀形勢,以愛國主義為主題,以核心價值觀和素質教育為目標,以建立長效機制為關鍵,以廣泛的資源為平臺和基地,全方位構建大學生國防意識教育體系,并以此為依托,輻射和帶動全社會形成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的濃厚氛圍。
三、提高大學生國防教育的有效途徑
在不斷提高我國國防人力資源開發能力時,必須注意:一是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二是聚焦國防教育重點,提高大學生國防意識。三是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手段,切實提高教育效果。
首先,強化大學生的國防意識。一方面,必須強化國防憂患意識和危機感教育,通過開展戰爭與和平辯證關系教育、國防安全潛在危險教育,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另一方面,國防教育應盡快回歸其國防本位性,強調其國家性,使得廣大民眾認識國防教育的實質是國家根本利益教育,并不只是從屬于德育教育、素質教育的普通教育。
其次,拓展國防教育形式,要搞好課堂理論教學。課堂理論教學是傳統的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國防教育作為特殊教育的強制灌輸手段之一;另外要組織好社會實踐?!笆陿淠?百年樹人”,國防教育是全體公民的終身教育。學校不能把國防教育當作階段性任務,僅僅滿足于“講課”和“考試”,而要當作長期性任務,把國防教育貫穿于學習、生活之中。
第三,完善國防教育法規和機制。事關國家根本利益的國防教育,應當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各教育環節的科學管理,而這離不開健全的國防教育法規和機制。根據我國的國家戰略和國防需要,一方面,要根據《國防教育法》,制定操作性強的專門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國防教育管理體制。要從頂層設計上規范國防教育的歸口單位,理順各級工作機構的隸屬關系,明確各個部門的具體職責,使國防教育真正融入社會教育、素質教育中。
四、鼓勵大學生積極入伍,提升國防隊伍綜合素質
為了鼓勵優秀青年到部隊當兵,近年來,國家和各省市陸續出臺了許多極具吸引力的優惠政策。在2009年,為了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入伍服兵役,國家和軍隊以空前力度出臺了減免學費、繼續深造、優先就業等8項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