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效能范文
時間:2023-08-04 17:36: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治理效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社會服務 高職 職業技術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On Vocational Colleges Social Service Capacity-building Initiatives
WANG Zhaot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bei Communications Technical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3)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increase emphasis on capacity building of social services, social services, capacity building can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unning the school, the school can improve visibility, can bring good economic benefit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ocial service capacity building to enhance the service capabilities to improve vocational from the start, build a service platform, and establish a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social services, extensive technical training and technical services.
Key words social services; vocational colleg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0 引言
高等教育有三大職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高層次,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在生產、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層次技術應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務社會,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終極目標是要服務社會。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高職教育辦學的辦學理念主要抓人才培養和科研這兩大職能,而忽視了社會服務。國家推進的示范性高職建設和高職院校中的特色專業建設都要求高職院校把社會服務能力建設作為一個重要方面進行評價。 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很多經濟實體、企業迫切需要職業技術上的支持,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技術的搖籃,不僅要輸出其所培養的人才,更要直接輸出企業所需要的技術,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廣泛開展社會服務,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建設和發展。
1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現實意義
1.1 提升高職院校職業技術實力,提高辦學水平和競爭力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00〕2號)中明確要求:“高職院校要積極開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廣、生產技術服務、科技咨詢和科研開發為主要內容,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活動。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豐富或更新教學內容,在科技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和專業實踐能力。”就要求高職院校為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全方位的服務,可以幫助企事業單位做好員工培訓工作,可以為企事業單位提供各種信息及技術咨詢服務,參與區域經濟項目的研發工作,促進技術革新,提高生產效率。因此高職院校參加服務社會,自身必須要有過硬的本領,在所從事服務的領域要有一技之長,有很強的科技水平和實力。高職院校利用自己的技術參加社會服務,既檢驗了技術的實用性,又反過來促進技術更加成熟和完善。所以高職院校積極參加社會服務活動,可以促進技術水平的提高,從而提高辦學水平,提高其競爭力和生存能力。
1.2 提高高職院校社會知名度
高職院校參加社會服務,要求與行業和地區緊密融合,在為相關單位提供相關技術培訓,技術咨詢服務,提供科研成果或新產品推廣過程中,無形之中展現自身技術實力,對自己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提高高職院校的社會知名度和認同度,為培養的學生更好地就業打開方便之門。高職院校的發展也面臨同行的競爭,若要長久地生存下去更好地為社會發展做貢獻一定要樹立品牌意識,這一點同商品競爭的道理是一樣的。提供社會服務能力要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素質、社會服務水平,更好地為各類職業知識和技能的需求者提供社會服務。
1.3 提高辦學效益
高職院校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學生的收費和教育撥款,這些年,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很多高職院校辦學經費明顯不足,解決辦學資金短缺問題的一個很好的出路就是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建設。高職院校提供社會服務,不外乎多種形式的人才培訓、技術咨詢服務、科研成果和產品推廣以及和企業合作的橫向項目等諸多方面,所有這些都可以取得經濟回報,有了這些經濟回報可以更好地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提高教育積極性,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從而擴大高職教育的規模、空間和質量,更好地服務社會。
2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舉措
2.1 切實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為做好社會服務打下堅實基礎
社會服務能力的高低與很多因素有關,如開展社會服務教師的技術服務水平、實習實訓條件、高職院校的科研實力等等,這幾方面增強了,社會服務才有保障。
以師資建設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主要靠高職教師,高職教師應該多到深入行業和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提升的專業實踐能力,包括工程設計、施工、組織管理、項目開發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使他們更好地開展社會服務工作, 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做到了師資建設與社會服務能力的相輔相成、有機結合。
實驗實訓條件建設與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有機統一 。實驗實訓的設施、設備等條件是高職專業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撐,也是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的基本硬件保障。實驗實訓條件建設要按照以教學為主,兼顧生產、科研、培訓、鑒定的要求,建立面向在校學生和社會培訓的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在充分保障學生職業技能訓練的同時,也為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提供了較好平臺。
重視科研,特別是重視技術應用和創新。高職院校科研起步較晚,實力比較薄弱,要從實際出發確立課題, 重點定位在地方應用型課題,強調技術應用項目研究,既是高職辦學定位的本質要求,也是高職院校發揮自己優勢,在教學與社會服務中搞科研,依托科研更好地推動教學與社會服務,形成產、學、研良性循環,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功能才會不斷擴大。
2.2 建立有利于開展社會服務活動的管理機制
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在國家有關政策的引導下,高職院校對社會服務建設越來越重視,但目前還沒有將拓展社會服務職能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還缺乏有效的社會服務管理機制。要真正地履行好社會服務職能,高校必須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管理機制。高職院校應建立社會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和社會服務工作中心,統籌規劃和具體實施社會服務工作。高職院校要成立社會服務工作辦事機構,將社會服務工作列入日常管理當中,并保證必要的政策和經費支持,使其能正常開展工作。對教師和學院員工履行必要社會服務職責提出明確要求、做出明確規定,將開展社會服務工作的情況納入教師和員工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當中,并建立社會服務工作激勵機制,獎勵社會服務成績優異的人員。為了科學有效地組織開展高校社會服務績效評價,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開展高校社會服務績效評價工作也應有相應的辦法。
2.3 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各種資源優勢,做好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術培訓
高職院校非常重視實習實訓條件建設,大多與行業及區域緊密結合,建立了功能完善,技術先進的實習實訓基地。很多高職院校實驗實訓條件建設按照以教學為主,兼顧生產、科研、培訓、鑒定的要求,建立了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在充分保障學生職業技能訓練的同時,也為開展社會培訓、考證、鑒定、技術咨詢和參與企業技術研發提供了較好基礎。實驗實訓的設施、設備等條件是高職專業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撐,也是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的基本硬件保障。
高職院校屬技能教學型高校,社會服務的特征與高職教育的特征密不可分,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和行業性特征。主要任務是使學校成為行業和區域的技術技能培訓中心、新技術的研發推廣中心,向區域和行業提供技術應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根據企業和社會的需要,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術培訓,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對象的專業崗位培訓、職工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城市下崗員工培訓,開展面向社會的職業資格培訓、認定和考證工作,為兄弟院校培養“雙師素質”教師和教學行政管理干部。
2.4 搭建技術服務平臺,面向行業企業廣泛開展技術服務
高職院校成立有專業特色的技術服務公司,直接面向社會和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與技術服務;也可以聯合企業合作成立服務中心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如我院與中興通信合作成立“教育部―中興通訊ICT行業創新基地”平臺,以此為依托,鼓勵教師參與ICT項目設計、ICT項目建設、項目咨詢等技術服務活動,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并且這些ICT項目直接應用到企業中,為企業帶來直接的效益。對于這些應用型項目開發,擅長做應用研究的高職專業教師有著技術的優勢。校企合作就從項目開發逐步轉向科技服務平臺的共建上,在平臺上取得的科研成果首先由投資建設的企業享受,所獲得的知識產權由企業和學校共享。由于這些科技平臺的建設,該服務體系不僅能夠滿足教師科研項目研究和轉化的需要、滿足企業開發的需要,也為相關專業構建課程提供了硬件保證。總之,科技服務平臺既能為企業創新提供支撐,又能為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提供第一手素材,還能夠培養和鍛煉了一支技術過硬的教師團隊。
3 總結
高職的特點決定了其社會服務必須走技術之路,要依托高職的特色優勢,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在社會服務能力建設中,也不可忽視在校學生的作用。雖然在校生的技術水平不如老師,但其人數眾多,其社會服務的效果和社會影響也是巨大的,本文主要探討了以教師為主體的社會服務能力建設,而以學生為主體的社會服務形式和舉措本文沒有涉及。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2006-11-16:2-4.
篇2
關鍵詞:職業院校;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策略
一、引言
職業院校作為中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都向社會輸出大量優質實用性人才。從用人單位角度分析,人才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還應該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兩者共同作用下才能滿足崗位需求。積極促進職業院校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其目的不僅僅在于驗證在校學習成果,更是對職業素質的一種完善,它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團隊合作意識、個人奉獻精神、吃苦耐勞品質,與職業院校內部教育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二、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必要性
職業院校是中國學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高職、高專、中職、中專等類型,從概念上說,“職業院校”是相對于普通教育而言的,兩者在教育本質上是一致的,但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側重于職業性、專業性、技術性,由于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崗位接洽距離較短,因此必須強調人才的“實踐性”。相應地,高職院校學生也屬于一群“特殊群體”,在中國單軌制教育模式下,職業院校學生大多經歷過高考失利,在自尊心、自信心層面遭受過挫敗,與普通高等教育生源相比容易產生心理落差;同時,加上客觀上學習能力較差、求知欲不旺盛等原因,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通過創新改變職業院校學生的“頹勢”就顯得至關重要,事實證明,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很好地解決以上問題,高職院校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逐漸認識到自身的價值,了解到成才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條,由此重新展開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在當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職業院校每年所提供的大量人才并不能真正滿足職業實踐需求,企業的“二次培養”已經成為慣例,客觀上弱化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價值。[1]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高職院校學生應該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弱勢,在以職業為人才培養導向的前提下,如何確保職業對自身的認可,是全體職業院校師生都應該重視的問題。基于此,筆者認為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必要性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表達,其一是客觀市場需求,即就業能力要求,職業院校學生踏入社會的周期比普通教育學生要短,如果缺乏社會實踐能力,在謀求職業崗位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常識性偏差,入職之后也容易出現不適應的情況,需要重新展開學習、鍛煉、協調,這就導致寶貴的學習時間浪費。其二是自身發展需求,即職業可持續性發展,當前中國已經全面進入互聯網時代,崗位內容更新頻率加快、周期縮短,人才在自身所處的職業位置上必須不斷提高,其中實踐能力是一項最重要的內容。
三、職業院校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瓶頸
第一,對職業教育理解不全面。當前中國職業院校教育工作并沒有形成獨立的、特色的體系,過度的借鑒普通教育開展模式,以“職業”為基礎展開專業能力培養,客觀上忽視了其他領域的素質提升。結合人才市場供給方向來說,用人單位并不需要職業人才擁有過高的理論知識,而是需要人才“來之能戰”的能力,這其中就包括學生對社會事務的一般性了解。[2]第二,忽視社會實踐能力重要性。盡管職業院校在教學活動中涉及大量實操性內容,但學校環境畢竟和真實生產環境不同,學生所掌握的技術在真實應用中是否有效還是一個未知數。同時,學校環境中提供的實踐設備、教具等,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會生產,其主要價值在于讓學生了解其原理,而并非真正地產生經濟效益。忽視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容易導致學生進入職場之后陌生、無助的情緒產生,不利于職業規劃的發展。第三,缺乏市場對人才需求的敏感性。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職業崗位層面的技術日新月異,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很大。職業院校缺乏對市場的了解,容易在人才需求層面陷入誤區。
四、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策略
第一,構建職業院校社會實踐能力開發體系。職業院校作為中國教育體系的一部分,應該從教育頂層展開相關社會實踐能力開發體系,通過提出相關規劃、政策等方式,促進職業院校與當地人力資源市場的密切合作,根據實際需求展開社會實踐能力培養。一方面,職業院校在遵循相關教育規范原則的前提下,主動涉足市場人力資源運營層面,積極開展“訂單式”、“定制式”人才培養計劃。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資格認證體系,結合行業、職業、崗位等特征,進一步優化考核制度和就業資格內容。第二,完善職業院校社會實踐能力提升方案。從社會層面入手重新對職業學校進行定位,明確職業人才培養的側重點和切入點。其中,“側重點”應該落腳到專業教育層面,相對于普通教育來說,職業教育要體現出操作技能、創新意識等,但這并不是職業人才培養的全部,以職業院校為基礎尋求人才社會層面的“切入點”,以參與崗位實習為主要模式展開社會實踐能力提升。
五、結束語
總體而言,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是一項必要工作,應該納入職業院校常規體系之中,要以學校為平臺,向學生提供多元化的社會實踐能力提升途徑。
參考文獻:
[1]馬彥濤.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提升的路徑探析[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5(06):33-35.
篇3
【關鍵詞】離退休人員;管理目標;效能回歸;多元機制
離退休人員的思想政治管理有效性的核心在于有力保障老干部思想生活的穩定健康,在于持續形成老干部對所屬高校的集體歸屬感與認同感,最終形成“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老干部積極生活氛圍,即通過創新“老有所為”的各種渠道達到“老有所樂”的管理目標,創立與健全各項思想政治管理制度與現實運行機制均應以此為邏輯起點。因而結合離退休老干部智力資源、技能專長狀況,充分調動老干部參與高校管理創新的熱情,營造老干部持續發揮其優勢功效,引導其豐富有益效能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的參與,即加強所謂效能回歸機制建設,對于促進老干部身心健康發展及高校干部管理事業的進一步展開具有重大意義。
一、高校離退休人員現狀及效能回歸的可能性
筆者借工作之便對本校離退休人員的年齡構成做了一下統計。統計結果如下:我校60歲以下離退休人員占總人數比重為17.24%,61~65年齡段為17.52%,66~70年齡段為16.67%。根據日常工作經驗,離退休人員中比較活躍、身體狀況較好的老同志多集中在70歲以下,該部分人員所占比重為51.43%;占比重24.50%的71~75年齡段中也有許多老同志常年參加協會活動。
從高校離退休人員的結構來看,除少數老工人外,大多是從各級領導和教學、科研、行政管理及技術崗位上退下來的老同志。這部分人在職時都不同程度地擁有一定的權力,擁有教學、管理、研究等資源,擁有屬于其職權范圍內的財權、物權、甚至人事權。離退休后其家庭、社會角色和經濟狀況等急轉突變, 不少人一時難以適應, 加之生理機能的衰退、社會客觀因素的影響, 產生了老年人角色轉變與社會適應不良等矛盾沖突, 隨著沖突的加劇, 一些不良情緒滋生并積淀成為心理問題。
具有專業知識和學術特長的高校離退休教師,以及有著豐富管理經驗和一定社會影響力的離退休行政領導干部,更渴望服務社會、渴望為社會發揮余熱,渴望通過發揮自身價值,繼續獲得他人尊敬。正如馬斯洛需要層析理論中提及的,在實現了生理、安全、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后,尊重及自我實現的需求越發突出。
二、高校離退休干部效能回歸機制的現實背景
1.彌補我國人力資源的結構性短缺
對于有著深厚專業知識和科研能力的高校離退休教師來說,55或60歲正是年富力強、家庭負擔輕,可以全力拼搏事業的年華。隨著我國高教事業的不斷深化發展和高校規模的擴大,對專業精深的教授和富有教學經驗的教師需求也不斷增加,特別是專業人才緊缺的學院會采取延聘的方式,聘用身體狀況良好的教授繼續服務教育事業。
2.有利于實現老有所成、老有所樂,構筑和諧社會
促進高校離退休人員優勢技能的持續發揮與效能回歸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從老年人角度看,他們再次走上了工作崗位,避免了退休在家的孤寂,在為社會做貢獻的同時也在工作崗位上和不同性格、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打交道,進行思想情感交流,擴大了生活圈子,促進離退休老同志身心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當前的勞動力群體,即未來的老年人群體看到當前的老年人在晚年能夠老有所為、老有所養,對他們不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且對當前的社會管理體制的完善充滿信心。這有利于離退休老年人與青年人和諧互進,有利于實現健康老年化,構建多元化的和諧社會。
三、高校離退休干部效能回歸機制的展開
1.研究確立離退休干部優勢效能開發利用的制度保障
目前我國老年人才的用人機制僵化,用人單位聘用老年人才沿用一般青年人、中年人的機制,勞動制度管理方法不適合老年人的特點。特別是許多單位的工作壓力大,一些老同志工作一段時間后無法適應。二次就業的合理報酬和分配政策,如責、權、利相結合的返聘政策;申報科研項目的政策;創辦經濟科技實體的工作條件和稅收優惠政策等,沒有相應的規章制度。現階段政府尚未出臺適合老年人才的規章制度,權益保障和所得報酬等法律法規。因此聘用單位應主動研究協調、改善和拓寬離退休人力資源開發的服務管理體系,保護老同志的合法權益,使老同志的潛在價值更好地轉變為現實價值。對老同志的返聘、各種邀請都應該簽署相應的合同,明確受聘期間的待遇、保險福利、傷亡事故處理等方面雙方的承擔的職責、義務和具備的權利。按照一視同仁、按勞取酬的原則制定離退休人才的聘用、待遇、獎勵等具體措施,保證老年人才事業健康發展,實現開發離退休人力資源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和人性化。聘用單位要建立獎勵機制和宣傳機制,對在開發離退休人力資源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適當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大力宣傳推廣他們的經驗。
2.拓寬高校離退休作用發揮多元渠道
第一,返聘離退休不久、身體狀況良好的專家學者繼續進行科研和教學工作。許多老專家在某個科研領域工作數十年,始終保持著領先的學術地位,許多教師在教學中積累了大量經驗,雖已達退休年齡,仍應鼓勵并提供條件保障他們繼續從事教研工作。
第二,邀請離退休專家學者參與科研戰略規劃。許多離退休的老專家、老學者對單位的整體科研規劃有著全面了解與深刻認識。在單位制定整體科研戰略規劃的時候,應當邀請這些老同志為單位今后的發展提供建議支持。
第三,為離退休老同志提供關心下一代的舞臺。長期以來,離退休老同志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許多人更是經歷了革命與建設年代的艱苦歲月。許多單位邀請離退休專家學者定期回單位做學術報告,為青年學生解惑,起到了良好的傳幫帶作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也積極利用這些寶貴的離退休老同志資源,組織一批離退休老同志進行思想政治報告,取得了一定成績。
3.重視老干部效能回歸的前期儲備
各單位應做好離退休人才開發的調研和建檔工作,結合辦理離退休手續的契機,在離退休人員工作部門建立離退休高級知識分子電子信息庫,涵蓋年齡、學歷、職稱、專業特長等基本情況。在辦理離退休手續時詢問其退休后繼續工作的意向,按照意向分組;亦可成立類似“老教授協會”的組織做這方面的工作。分組的同時,科研單位也應對不同情況,對老同志實施有針對性的培訓。我們對離退休高級知識分子的人力資源開發利用主要集中在他們的經驗與智力優勢上,但并不代表他們就不需要接受培訓。恰恰相反,我們應該針對這些老同志在離退休后所選擇的不同工作領域的特點來對其進行培訓。
總之,高校離退休干部的作用發揮與效能回歸是一個具有前瞻性、長期性的系統工程,目前許多單位對于老干部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目標與手段的關系認識存在偏差,對離退休人員作用可持續發揮在管理目標的核心作用重視不足、挖掘開發力度不夠,只有切實做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離退休人力資源開發的工作中貫徹科學發展觀,才能在這一領域取得更大的成果。
參考文獻:
篇4
>> 基于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研究 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研究 淺析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途徑 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途徑探析 警察類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研究 民辦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提升研究與實踐 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途徑研究 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對策研究 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策略研究 高職院校提升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的措施研究 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研究 高職示范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擴散效應研究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實踐與研究 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 供銷系統高職院校“涉農”專業社會服務能力現狀及提升路徑研究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 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實踐與創新 高職院校基于校企合作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實踐與探索 提升高職院校外語專業社會服務能力的對策與途徑 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探索與實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醫藥類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研究 醫藥類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研究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高職院校主要為社會培養技術應用型與高端技術性人才,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直接關系著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基于目前醫藥類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不足的現狀,醫藥類高職院校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自身的社會服務能力,本文主要針對醫藥類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現狀探討出其提高社會服務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醫藥類 高職院校 社會服務能力
0.引言
高職院校教育主要就是為社會提供技術應用型與高端技術性人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服務,近年來,教育局出臺的相關教育文件也已在強調高職院校要承擔起服務經濟發展的責任,提升自身的社會服務能力,為區域、行業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服務[1]。但是目前,醫藥類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不足,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來提高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1.醫藥類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現狀
目前,醫藥類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不足只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服務認識不足。學校教師對于社會服務觀念理解有偏差,對參與社會服務的熱情度較低,而且在教學中,對學生關于社會服務觀念的培養不足,有些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不高。第二,專業設置與區域醫藥經濟發展不相符。很多醫藥類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忽視了該地區醫藥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與要求,導致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能滿足區域醫藥單位的用人標準。第三,醫藥類高職院校科研實力較弱,不能為醫藥單位提供較多的科研成果,造成這種原因主要是學校以教學為主,忽視了科研活動,導致學生科研技術能力不足。第四,與區域的醫藥單位合作不夠緊密。由于醫藥類高職院校的師資技術水平不高,科研技術能力不足,學校實驗設備落后等,造成學校不能為企業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企業對于與醫藥類高職院校的合作熱情不高,導致校企合作不緊密[2]。
2.醫藥類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策略
2.1優化醫藥專業設置
及時對區域的醫藥行業和企業的用人標準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的資料和數據在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調整專業設置,重視根據區域社會需要建立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同時推行醫藥行業雙證書制度,并且還要根據社會需要調整專業的課程設置[3]。
2.2提高社會服務的物質基礎
很多醫藥類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不足與本學校的資金不足、實踐設備不足、實踐基地不足有關,因此醫藥類專業可以開拓資金籌備渠道,爭取區域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同時積極尋求合作企業的支持,加強學校實踐設備的建設,搞好實習基地建設,并且積極與合作企業共同建設具有特色的科研研發基地,
2.3提升教師科技服務能力
學校可以通過外部引進與內部培養兩種方式提高教師的科技服務能力,向社會招聘相關行業科研技術水平高、能力強的的人才來校任教,發揮他們的實踐能力培訓或者知道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同時,對于學校的教師通過醫藥實踐技能訓練、繼續教育等方式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另外,通過教育或者創建服務平臺,增強教師社會服務觀念,提高他們主動參與社會服務意識。校企雙方建立科技合作互動機制,為學校教師參與科研創造機會,同時積極鼓勵校內教師與醫藥單位科研人員聯合申報科技成果,聯合進行課題研究,以提高教師的科研服務能力。
2.4提升學生科技服務能力
技術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較高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因此醫藥類高職院校需要通過多種組織形式、各種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對參與校內的與校企合作的各種科研活動,并且通過培訓、指導等環節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以提高科研成果的質量,并經過篩選將實用性強的科學成果轉換為成品,從而提高學生為區域醫藥單位提供服務的能力。
2.5提升培訓服務能力
在高職院校中,培訓服務是其社會服務的優勢項目,因此醫藥類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這種優勢,利用辦學資源擴大成人教育辦學規模,提高成人教育質量,建立與社會大眾密切聯系的開放式培訓體系,開展醫藥類各種培訓服務。如,開展醫藥類行業和企業培訓服務,為行業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提供技術培訓服務和技能認證培訓,新修訂藥品《藥品經營管理規范》、《藥品生產管理規范》培訓等。開展健康培訓服務,為周邊社區的群眾提供醫藥相關知識或者健康知識的培訓與講座,例如藥物的搭配禁忌、抗生素的使用、各種病情急救講座、提高自身健康講座等。開展各類醫藥職業技能大賽活動,護理技能大賽,學校通過承辦大賽活動既可以提高學校在社會中的影響力,還可以通過活動與參與者交流醫藥方面的經驗。還可以開展免費為相關醫藥類中職學校教師培訓服務工作。利用本學校的教學條件,通過定期開展區域醫藥類交流研討會,舉辦師資培訓班或者共享本校的網絡資源等方式為區域內醫藥類中職院校提供師資培訓。
2.6為社會提供各種服務
醫藥類要想提高社會服務能力,還可以通過面向社會或社區,為社會或社區提供各類社會服務的方式來提高。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如利用廣播、電視傳播醫藥文化,在科技館、博物館開展講座等普及醫藥文化知識;可以鼓勵學校的學生積極參與社區醫療服務工作,到社區養老院、社區休閑中心中去開展活動,為人們免費提供醫藥咨詢服務,合理用藥服務等,并且利用學校的設施,定期為社區的居民提供免費體檢、測量血壓、血糖測定等服務,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還可以定期組織醫藥文化活動,普及醫藥文化知識等。這些活動方式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有利于社區居民接受和掌握基本的醫藥知識,同時還可以促進區域醫藥行業、醫藥教育的發展。
3.結束語
總而言之,醫藥類高職院校要將為社會提供服務放在重要的位置,通過優化學校專業設置、提高學校科研的物質基礎、不斷提高教師的科技研發能力、提高學生的科技服務能力、開展醫藥類各種項目培訓服務、為社會或者社區居民提供各種醫藥服務等多種方式來提高本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從而促進區域醫藥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鳳瓊.醫藥類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研究[J].首都醫藥. 2014(05):12-13
篇5
關鍵詞:高職院校 社會服務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10-106-02
目前,我國高校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社會服務已成為高校的三大職能之一,然而不同類型高校因其辦學理念及人才培養方向不同,因此其社會服務的功能定位有所區別。高職院校主要培養高技能型人才,其社會服務功能定位于提供技術創新、推廣和服務,另外高職院校因其具有地方性的特點,其社會服務應考慮所在地區的實際需要。只有服務于地方社會服務經濟的發展,才能促進學校自身的發展,才能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在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但也在不斷的改革中逐漸成熟。然而高職院校對社會服務方面不夠重視,其相關的政策及制度不夠完善,而且缺少政府方面的支持,導致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發展緩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進一步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在經濟危機的今天,社會的需求就是高職院校進行社會服務方向的坐標,同時也是培養人才就業的參考。
一、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存在的問題
1.校企合作深度不夠,缺少政府政策支持。高職院校由于科研水平及技術創新能力有限,未能解決企業技術一線難題,學校與企業無法建立互補的合作關系。因此,學校與地方產業、企業的聯系不夠密切,難以形成緊密的合作伙伴,制約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發展。
另外,大多數高職院校屬于行業辦學,其外聯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學校與政府的聯系不密切,政府對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方面缺乏相應的政策法規,學校的科研、教科成果未能被政府采納,難以轉化為有助于經濟發展的生產力,造成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也打擊了教師從事教研、科研的積極性,阻礙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工作的開展。
2.專業設置不合理,課程知識陳舊。社會人才崗位的需求決定學校專業的設置,只有根據社會專業人才需求、特別是地方經濟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專業及課程的設置,才能更好為社會提供所需的服務。但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社會人才需求脫節,專業類型較少,人才培養方向單一不能按照地方支柱產業、優先發展行業、重點企業對專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課程知識陳舊,未能及時更新,而且重“教學”輕“實踐”,沒有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學生掌握的實操技能有限,社會服務能力較弱。
3.教師社會服務意識薄弱,缺少激勵機制。部分教師社會服務意識薄弱,認為教師的職責在于“教書育人”,與企業的聯系較少,認為開展社會服務與己無關。另外,學校缺少社會服務方面的激勵機制,無法激發教師進行社會服務的積極性。教師都是關起門來搞科研,其所得到的科研成果往往以論文的形式發表,未能服務于地方的經濟發展,科研成果轉化率低,不利于學校社會服務能力的發展。
二、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對策
1.轉變辦學理念,樹立主動適應社會的服務觀。大學的社會地位和公眾形象不僅取決于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水平,更多地來源于對經濟社會的貢獻力和影響力。學校在為經濟建設服務做出貢獻的同時,自身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得到社會的承認、信任和支持,更為自己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在知識經濟發展的時代,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高職院校應轉變傳統的辦學理念,把握好學校的辦學定位,形成辦學特色,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制定科學的培養目標、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強化社會服務意識,樹立主動適應社會的服務觀,在辦學過程中主動關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主動尋求合作服務項目,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促發展。在社會服務的過程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實現“雙贏”。
2.建立和完善社會服務機制,增強教師的社會服務意識。提高教師隊伍的實踐教學能力,轉變教師觀念,糾正教師閉門搞科研的做法,鼓勵教師下企業鍛煉,將企業生產一線前沿的知識和新的技術帶入課堂,更新課程知識,為教學內容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進而提高學生社會服務能力。
建立和完善社會服務工作激勵機制,增強教師的社會服務意識,充分運用社會服務的政策導向作用激勵廣大教師,鼓勵教師積極參加社會服務,創設良好的社會服務環境,引導教師積極承擔面向地方經濟社會和企業發展的各類項目,調動教師參與社會服務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對教師參與企業服務、技術改造等橫向項目實行科研政策傾斜,在職稱評定、選進評選等優先考慮。
3.加強應用型研究,提高社會服務能力。針對高職院校的特點,面向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加強應用型研究。整合學校資源,構建以“專業為依托,學院為紐帶,企業為對象”的全方位技術服務平臺。引導教師從企業尋求課題,以解決企業生產、服務、管理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開展研究工作,把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不能滿足于論文和著作,要承認技術推廣、技術應用和技術革新的學術價值和經濟效益。
學校科研管理部門應了解、調查地方經濟發展和企業的技術需求,為教師確定科研方向提供指導,鼓勵并幫助教師接受地方有關部門或企業委托的橫向科研課題,承接企事業委托的縱向科研項目,搞好協作攻關,另外,學校科研課題立項要面向地方經濟建設,面向地方企業、行業需要的應用技術研究項目。
4.深化校企合作,提升社會服務能力。高職院校必須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道路,加深與地方龍頭企業的合作,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技術開發、產品開發等,開展有應用價值的科學研究,推動學院科技人員與企業的深層次合作。教師將從企業生產一線獲得先進知識與技術融入整合進教材,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建設需要的各類高技能人才,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三、總結
社會服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推進社會服務有利于教師隊伍的鍛煉,提高教師實踐能力及科學研究水平,有利于學校人才培養,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有利于學校綜合實力的增強,提升學校社會影響力。因此,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的情況,以“服務社會、謀求發展”為原則,結合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強化服務意識,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在社會服務的過程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金彪.淺析提高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現實意義.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6)
2.杜佩蓮.我國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不足及對策.中國電力教育,2009(2)
3.劉興友.主動適應,準確定位,提高地方高校服務社會能力.河南教育(中旬),2010(11)
4.劉明星.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基本路徑探析.職教通迅,2011(24)
篇6
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生源開始分散,使很多學校即使一再降低錄取分數也很難招滿學生,而作為專職培養技術型人才而存在的高職院校該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新的發展,如何以提升社會培訓服務能力來獲得更多的經濟增長,這些都是高職院校在近年來一直思考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社會培訓服務現狀
1.忽視社會培訓服務的重要性
高校多年來一直處在單線管理模式下,基本只按部就班進行生源吸收,再對其實施教學和管理,只要完成教學任務,學生順利畢業即可,對于學生專業技術的培養和在社會上的適應性卻很少進行細致的考察。很多高校在學院教育中并沒有把社會培訓納入重點學習課程,只是把其當成一種變相增加教育經費的方式,從教學到管理都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社會培訓服務制度,關于社會信息的獲取渠道也非常狹窄,使培訓服務空有名號,卻無法做到真正的落實與開展。
2.社會培訓服務資源能力較差
時代的變化和發展要求社會從業人員必須擁有更高的社會認識,因此,社會培訓的種類也變得越來越多。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地,教學和管理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時間,很少開展社會培訓服務,并且高校很多教師盡管都擁有著過硬的學歷背景和高級職稱,但從社會培訓服務的需求來看,這些教師的適應度顯然較差,他們往往只注重學生文化教育,忽視學生的實踐技能。因而,社會培訓服務活動在高校還處于較弱階段,需要加強教學資源對社會培訓服務能力進行規劃和提高。
3.培訓服務缺乏社會適應性
高職院校只重視知識教育,而忽視了學校與社會的聯系,甚至很多高校資深教師的教研研究一般偏向于校內研究,只重視理論,單一的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再傳授給學生。這樣不僅造成教師自身實踐基礎薄弱,同時也影響到了培訓群體的實踐能力,讓其無法適應社會需要。除此之外,一些高校也因為自身實際能力有限,社會企業培訓所需的場地和培訓內容也無法順利提供,因此,高職院校教師在進行社會培訓服務內容教授時往往缺乏社會適應性,遇到很多困難。
4.社會培訓機制不完善
盡管我國高職院校已經意識到社會培訓的重要性,但由于起步較晚、基礎較差,高職院校的社會培訓依然缺少科學性和執行力度,其原因就在于高職院校社會培訓機制不完善,很多細節管理工作沒有具體落實。盡管高校專門開展了成人教育的社會培訓,也有部分院校在社會進行了許多培訓服務活動,但由于培訓發起人自身實踐能力不夠,團隊也缺乏足夠的培訓意識,對于培訓責任的分擔沒有足夠的認識,往往在給學員進行培訓時出現準備不充分、不能解答學員問題的局面。
二、如何提升高職院校社會培訓服務能力
1.樹立學院社會培訓服務理念,重視社會培訓服務能力的培養
第一,完善社會培訓機制,成立相關管理部門。高職院校要及時跟進現代化教育理念,樹立社會培訓服務意識,全面看待知識與技能的雙重重要性。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社會培訓服務的資源就來自于院校人才的培養,只有高校培養出健全的高素質人才,才能更好的提高社會培訓服務能力,同時更好的帶動高校人才培養的積極性。社會培訓服務能夠與校內教學相互促進,達到使學生既能掌握知識又能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的目的,也是高職院校學生為了適應社會需要而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學習任務。因此,只有高職院校重視社會培訓服務,建立健全的社會培訓服務機制,為院校學生提供培訓與管理,才能使院校人才得到全面培養,從而使自身學校得到更好的發展。
第二,建立各種管理制度,打造培訓師資團隊。高職院校要做好社會培訓服務能力的提高工作,就必須規范自身院校對外培訓的管理,做好相應管理工作,建立相關部門進行職責的分配和協調工作,充分發揮校內資源優勢,積極推進校外合作,進行科學合理的社會培訓。只有這樣,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才能滿足社會培訓服務的需要。除此之外,高職院校也要做好社會培訓服務師資團隊的建設,針對不同的社會培訓制定計劃,要正確認識培訓目的,科學分析培訓目標,全面考慮培訓內容。社會培訓服務市場所需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更需要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操作,高職院校師資團隊在進行社會培訓服務教育時要學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自身培訓的同時更要加大學生的指導。
第三,創新發展新職能,培養優良服務人才。高職院校在培訓方面應加強對培訓方式的探索,結合校內現代化技術設施進行服務培訓的創新,開展新型社會培訓服務教育,提高職業技能教育,針對受訓者的學習情況采用不同教育手段進行輔導和幫助。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多媒體技術進行多樣性社會培訓服務的教學。如采取雙向交流,師生之間進行互動,鍛煉受訓者的反應能力;也可以在教學中加強實踐演練,讓受訓者在學習的同時感受社會培訓服務的實踐性,激發學習興趣。高校還應加強與校外企業的合作,積極聯系社會企業,建立雙效培訓模式,或利用現代網絡教育模式,對受訓者的優劣勢進行全面分析和把握,再有針對性的為其制定培訓服務計劃。
2.加大社會培訓服務資源投入,提升社會培訓服務能力
第一,注重對培訓師資隊伍的投入。高職院校一定要做好師資力量的培育和投入,抓住機遇,利用各方資源打造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加強對于學校培訓服務教師的培養,有針對性的要求教師進行進修或學習,通過實踐活動和公開課等一系列形式活動增強教師的技能水平,拓展其知識面并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讓更多教師能夠為社會培訓服務作出貢獻。高職院校可擬定相關培訓服務激勵政策,加快校企合作,分配教師進入社會企業進行鍛煉和學習,讓其了解企業生產和管理的過程,提高自身實際操作能力,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在課堂上給學生傳授實在的科學技術。
第二,注重對培訓教材開發的投入。高職院校傳統的全日制教育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如今的社會人才需求培養,因此,高校在培訓教材的選用上應緊跟時代步伐,打破傳統模式教材的束縛,有針對性的對教材進行創新和開發,定期組織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教材編寫,讓他們深入到社會更行業進行學習,與社會企業人員進行深入的溝通,全面掌握社會培訓需求,以實用性為第一原則創新培訓教材,在對培訓教材進行突破編寫時一定要注意突出不同職業培訓的特點,增加實例的描寫,提高教材生動性和可讀性,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也要注意語言編寫的簡潔性,理論部分闡述尤其要明了易懂,盡量采用圖表模式對內容進行描述,讓教師在講解時能夠變得生動,也讓學習者得到知識的有效吸收。
第三,注重對各類培訓設施設備建設的投入。社會培訓服務中需要運用大量教材設備,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開展社會培訓服務時要加大對于各類培訓設施的建設和投入,加強校園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培訓人員提供良好的培訓換將和條件,從根本上保證社會培訓服務的需求。為此,高職院校應從自身院校的實際情況和培訓者實際需求出發,為其提供相對應的培訓設施,如建立與企業生產和管理高度對應的模擬環境、建立與企業職場相呼應的實訓場地等等,同時高職院校還要和企業進行溝通與交流,將院校學生按照專業要求給其分配不同企業的實習任務,組織學員進行企業現場觀摩和學習,從中獲得實質性的鍛煉,從而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這種雙方互助培訓方式不僅能能夠增強學員實踐能力,也能夠吸引企業對學院的設施建設進行投資和贊助。
三、結語
篇7
教育、科研、社會服務是高職院校的三大功能,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項目對高職院校增強社會服務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是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社會責任,也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服務社會和尋求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
1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的內涵
1.1人才服務
充分發揮人才智力資源和科研優勢向社會輸送技能應用型人才,是高校服務社會一項基本職能。高校應該按照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優化調整人才培養策略,重點建設特色專業,發揮專業的比較優勢,培養出具有出色的實踐技能和扎實的理論基礎的復合型人才,服務于一方經濟。
1.2技術服務
高校服務社會的另一項基本職能是開展科研攻關,為行業和企業提供技術服務。高校應該利用現有科教資源,在擅長的專業領域積極開展科研攻關,技術更新技術理念和技術產品,使行業和企業與時俱進,滿足它們的技術創新與技術開發的需求。
1.3培訓服務
職業培訓是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主要形式,也是傳統社會服務項目。首先,在擅長的專業領域中,針對行業和企業組織并開展高新技術人才培訓、企業轉崗人員培訓等專業化培訓;其次,在周邊社區,針對某一類人群開拓再就業技術培訓等社區培訓服務項目;第三,為區域經濟社會服務的定位,舉辦多期各類職業技能大賽,更好地服務于地
方經濟。
1.4咨詢服務
咨詢服務是高職院校服務社會中最基本和最常見的形式。高職院校擁有較豐富的信息資源,具有良好的行業背景,可以為行業與企業等提供決策、管理、技術等方而的咨詢服務。
2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職院校經歷數十年的發展,辦學條件越來越
好,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高,但是不可否認,在社會服務過
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2.1社會服務意識不濃
傳統的教學觀念和較為繁重的教學任務,使教師對社會服務缺乏一定的認識,與企業、社會服務的熱情不夠,不能積極主動地為本行業本地區的經濟建設服務。
2.2專業教師的實戰能力不強
高職院校的教師主要來源于高校畢業生,缺乏到行業企業實踐經驗,對行業企業的生產工藝、生產流程、新技術、新材料缺乏了解,這使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
2.3社會服務模式比較單一
高職院校提供的社會服務大多數是技術培訓或崗前培訓等,而對行業企業的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工藝生產過程的優化涉及的不多,服務模式有待于進一步的多樣化。
2.4社會服務的系統性和緊密性不足
多數高職院校在和行業企業的合作中缺乏長期性和連續性,僅局限完成一、兩個專業項目,還尚未形成長期和系統的服務,與行業企業的聯系也不夠緊密。
3提升高職院校電氣專業服務社會能力的有效策略
3.1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建設
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是離不開人才培養服務的,電氣專業社會服務能力建設要與提高電氣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結合起來。電氣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高技能電氣行業人才,只有在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崗位需求相融合、素質教育與技能培養相融合以及教學內容與生產項目相融合得基礎上,才能最大程度地適應和滿足地方經濟建設和電氣行業發展需求。
針對電氣自動化專業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特點,結合國內外先進職教理念,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開拓核心技術與崗位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基于現有教育資源打造核心專業課程,開展崗位職業技能培訓,并組織學生參加職業資格鑒定和頂崗實習,全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這一教育模式一方而迎合了行業和企業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時體現出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培養以及達到高等職業能力的形成過程,使職業教育與社會就業無縫對接,進一步提升了電氣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
3.2建設電氣專業雙師型師資隊伍
電氣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是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發動機,是服務社會的有力保證。高職電氣專業根本的任務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電氣生產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只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才能保證培養高素質的學生,因此要求專業教師既具必要的基礎理論,又要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以及技術應用能力與技術開發能力。建設雙師素質教師隊伍是關鍵和核心,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電氣專業可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針,一方而選派優秀專業教師赴相應電氣企業參加頂崗學習培訓,使專業教師熟悉和掌握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和新材料等;另一方而而向社會聘請有技術專長、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或高級技師等來學院任教,在教學中發揮指導和帶動作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從而構建專兼結合、校企互通的雙師型教學隊伍。與此同時電氣專業利用自身的人才優勢,而向電氣企業開展技術服務,鼓勵教師參與技術研發,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生產實踐鍛煉,不僅可以強化教師的社會服務的意識,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專業教師的社會服務力。
3.3深化電氣專業課程建設
課程體系建設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中本著加強基礎、拓寬專業、適應社會需求、注重個性發展原則,按照職業崗位要求來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即形成以通用技術課程模塊為基礎,專業課程模塊為重點的體系結構。具體方案是:課程體系由基本素質教育與基本能力模塊(基礎人文社科教育、專業入門技能訓練)、核心專業能力培養模塊(電子設備維修、電氣設備維修、自動生產線安裝、調試與維護)和職業崗位能力培養模塊共同構成,改變了傳統三段式(先理論后實踐,先基礎后專功的課程體系。高職電氣專業而向三類服務崗位是機電設備的電氣控制系統安裝及維修、工廠供電系統及設備安裝、運行和維護和自動化生產(紛設備的運行與維護。三個模塊和三個崗位,形成了三橫三縱的結構形式,三橫即前述的三個模塊組成。三縱就代表了三個服務崗位,由機床電氣控制與維修和電機及拖動一條線、電氣工程和供配電技術一條線、自動控制原理及技術和計算機原理及應用一條線。各個課程必須明確知識核心點和技能核心點,把其強化為核心技術與崗位技能服務。在教學中要以崗位能力為本位,以工作過程為主線,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模式,形成雙證融通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
3.4加強校內外實訓中心的建設
實訓中心建設是職業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撐,也是開展社會服務技術硬件保障。實訓中心的建設應以教學為主,兼顧生產、科研、鑒定及培訓的原則建設校內外實訓中心。電氣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通過實訓鞏固理論知識、訓練職業技能,進一步強化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的培養,從而實現與職業技術崗位零距離接觸,縮短學生在企業適應崗時間,為企業提供高技能人才。專業教師還可以通過校外實訓中心開展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以校外實訓基地為中心,將先進的技術和理念輻射到社會各個領域中,通過技術革新提高生產效率,以出色的社會服務造福一方經濟。
3.5轉變服務觀念、建立激勵機制,提高服務的主動性和規范性
高職電氣專業要通過校企合作,積極創造有利條件,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動電氣企業的技術進步。建立一套完善社會服務的管理制度,確保教師在公平、嚴謹的管理體制下高效率的開展社會服務工作,引導教師而向電氣企業開展多樣化的技術服務,對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時間、實驗設施等提供便利條件,并將其在社會服務中所形成的業績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依據。通過多種方式的激勵與引導,充分調動教師社會服務的積極性,使教師樂于從事社會服務,勇于拓展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模式,不斷提高高職電氣專業社會服務的水平與質量。
篇8
關鍵詞 普通高校 畢業生 就業 桎梏 突破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面臨著新一輪的機遇與挑戰,擺在大家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目前我們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關系著社會的穩定與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關系著國計民生,所以,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高校學子不把提升自我修養,增強綜合素質作為學校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多的學子及家長把目光投向就業上,唯就業與否論成敗,殊不知盲目追求就業率也是對自己對社會不負責任之舉。文章分析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與就業心理,并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較為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希望會給我們當代大學生以啟迪。
1 當代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背景與就業心理分析
據統計,201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超過640萬,這些高校學子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和學校關注的焦點。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職大軍中,如何脫穎而出,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是每個畢業生都在思考的問題。下面就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做以下分析:
1.1 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內部心理分析
(1)懶惰依賴心理。當今社會,隨著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有能力把自己的孩子送入高校,精英教育好似已成為歷史,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嶄新的大眾教育的時代,提高全體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與社會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成為全民的訴求,當然,隨之而來的就會是教育質量的下降與貶值。再加上本來就不是非常優秀的人才被吸納到了高校,不能說影響了學校的聲望,但至少增加了學校的負擔,加之諸如此類的學生大多出身獨生子女家庭,所以,上學只是他們的所謂“過程”而已,至于就業自然不是自己考慮的范圍。
(2)過分自信盲目心理。當今社會的畢業生,很大程度上好高騖遠,不切實際,自認為學了很多知識,掌握了諸多技巧和專業技能,盲目樂觀自信。其實,囊中羞澀,不堪重負,離社會真正所需人才的綜合素質相去甚遠。浮躁心理占據主導地位,理論知識的學習盲目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水平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眼高手低,說得多,做得少,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有待日后不間斷的學習、充實、提高。這樣的盲目自信嚴重影響了畢業生正確判斷是非的眼光和標準,嚴重影響了自己在就業道路上的成功。
(3)被動從眾心理。當今普通高校學子中能夠有主動開拓精神的人越來越少,能夠有自己明確目標的學生也為數不多,真正有自己職業規劃的就更是屈指可數,寥寥無幾。甚至自己到底喜歡什么樣的專業,為什么選擇了目前的專業都說不清楚,畢業后的走向更是無法預料,只能是專業能對口或者與專業相關就已經不錯了,大家怎樣我就怎樣,盲目的從眾心理,最終導致了自己就業的失敗。應該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腳踏實地地干下去,多積累實踐經驗,總結規律,而不是人云亦云,最終悔恨終生。
1.2 影響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直接原因分析
(1)普通高校畢業生職業定位不清晰。眾所周知,大學生想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是求職方向和求職目標,求職方向和目標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很少有學生能夠清楚地表達出來。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今普通高校畢業學子,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就是了解自己有多少,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分別在哪里,我們應該學會用自己的優勢去與別人競爭,揚長避短,自然會少走很多彎路,如果畢業生都能夠有明確的職業定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會干什么,能干成什么,就不至于在今后的就業生涯中四處碰壁,不知所措。
(2)普通高校畢業生待遇定位不合理。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應屆畢業生胃口一般都相當大,要求薪金一般都在5000元以上/月。普通高校的應屆畢業生何德何能要求如此高的薪金,當然不乏出類拔萃之人,但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還是應該選擇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逐漸施展自己的才華,慢慢受到領導賞識和重用,從而從待遇上體現自己的價值。我們不是用錢來衡量自己,而是要把自己的期望值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相結合,避免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由于這些畢業生待遇定位不合理,同時也失去了很多可以就業的良機,或許他們不后悔,但我們會為他們感到惋惜。認清自己,認清形勢,不斷提升自我綜合素質和實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
(3)普通高校畢業生地區定位不切實際。諸多高校畢業學子首先會考慮北京、上海等知名城市,這些本無可厚非,人人都想更好、更快地發展自我,但一定要注意方式和策略的運用要得當。經濟發達的城市,自然競爭者眾多,高學歷的人才躋身激烈的就業市場就已十分頻繁,所謂萬軍難過獨木橋,普通高校的畢業生要解放思想,適合自己發展的城市與地區廣泛,不能因為一時的選擇耽誤了自己廣闊的發展空間。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享受國家政策的扶持與幫助。部分學生不切實際的就業地區定位影響了就業的大好時機,這是我們所不愿看到的。
(4)專業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矛盾凸現。普通高校專業課程設置過于老套,不能適合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需求,學校對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預測能力不足,對學生的教育與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也是導致高校教育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結構性矛盾凸現的原因。主要是課程設置要與時代同步,與社會發展形影不離才能服務社會,服務民生。專業課程設置的問題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力求最大限度地服務最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多做貢獻。
2 影響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間接原因分析
篇9
摘要目的:探討手術室護理人員職業效能感、文化程度及社會支持程度對其離職傾向的影響。方法:選取2011年7月~2013年12月的84名手術室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將其Mobley離職傾向量表及自我離職傾向評估結果進行統計,然后將其中不同職業效能感、文化程度及社會支持程度者的評估結果進行比較。結果:84名手術室護理人員中Mobley離職傾向量表中5分者比例及自我離職傾向強烈者人數均較高,且其中職業效能感較低、文化程度較低及社會支持程度較低者的人數明顯高于職業效能感較高、文化程度較高及社會支持程度較高者。結論:手術室護理人員的離職傾向較為明顯,且其職業效能感、文化程度及社會支持程度均對其離職傾向影響較大。
關鍵詞 手術室;護理人員;職業效能感;文化程度;社會支持程度;離職傾向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41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occupation efficacy,education degree and social support degree for the turnover intention of nurses in operation room
DONG Hong-juan,SONG Yan-ling,GAO Yan(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518001)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and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occupation efficacy,education degree and social support degree for the turnover intention of nurses in operation room.
Methods:84 nurses in operation room from July 2011 to December 2013 were the research objects,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Mobley turnover intention scale and self turnover intention of all the nurses were analyzed,the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nurses with different occupation efficacy,education degree and social support degree for the turnover inten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5 points rates of Mobley turnover intention scale and strong rate of self turnover intention were all high,the rates of nurses with lower occupation efficacy,lower education degree and lower social support degree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with higher occupation efficacy,higher education degree and higher social support degree,all P<0.05,there were al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The turnover intention of nurses in operation room is obvious,and the influence of occupation efficacy,education degree and social support degree for the turnover intention are great.
Key wordsOperation room;Nursing staff;Occupation efficacy;Education degree;Social support degree;Turnover intention
手術室護理人員是臨床護理人員中較為特殊的一個群體,其工作不同于病房及門診護理人員,其工作強度相對更大,且工作時間具有不確定性等,加之對于新技術不斷學習的需求等,其各方面的負擔明顯往往更重,因此有研究認為[1],手術室護理人員的離職傾向較為明顯,而這對于手術室護理質量的提升極為不利,因此對此方面的干預極為必要。筆者就手術室護理人員職業效能感、文化程度及社會支持程度對其離職傾向的影響進行探討,為干預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科2011年7月~2013年12月的84名手術室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29.70±6.40)歲。護齡2~21年,平均護齡(8.70±1.70)年。職業效能感:很高22名,較高22名,較低21名,很低19名。文化程度:中專32名,大專40名,本科12名。社會支持程度:高支持40名,一般支持24名,低支持20名。所有手術室護理人員均對本研究知情,且積極配合進行問卷調查。
1.2方法將84名護理人員分別采用Mobley離職傾向量表及自我離職傾向評估法進行評估,然后將評估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并將其中不同職業效能感、文化程度及社會支持程度的手術室護理人員的Mobley離職傾向量表及自我離職傾向評估法評估結果進行比較。
1.3評價標準(1)Mobley離職傾向量表主要為對被評估人員的離職傾向的3個方面進行評估,分別為離職資本感知、離職誘因及離職意向。將3個方面的最終評分設置為1~5分,1分表示極不可能離職,毫無離職傾向,隨著分值的升高,表示離職傾向加強,5分表示很有可能離職,離職傾向強烈[2]。(2)自我離職傾向則以視覺模擬的方法進行評估,評估分值范圍為0~10分,由護理人員根據自身感受選取最能代表自身離職傾向的分值,其中3分及以下為離職傾向較弱,4~6分則為離職傾向一般,7分及以上則為離職傾向強烈。
1.4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1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
2結果
2.1不同職業效能感、文化程度及社會支持程度者Mobley離職傾向量表評估結果(表1)
表1顯示,Mobley離職傾向量表職業效能感中很低5分人數最多;文化程度中中專5分人數最多;社會支持程度低支持5分人數最多。
2.2不同職業效能感、文化程度及社會支持程度者自我離職傾向評估結果(表2)
表2顯示,自我離職傾向評估職業效能感中很低傾向強烈人數最多;文化程度中中專傾向強烈人數最多;社會支持程度低支持傾向強烈人數最多。
3討論
我國臨床中護理人員的缺口較大,在職護理人員的流失速度仍較快,因此對于臨床護理人員離職傾向方面的調查及干預十分必要。另外,手術室護理人員作為臨床護理人員中工作強度較大的一個人群,較多護理人員存在明顯的身心雙方面的壓力,加之手術室相關技術發展更新較快[3-4],手術室護理人員不僅僅要面對高強度的工作,且需要不斷繼續學習,以滿足臨床的需求,因此其工作壓力相對更大,而這極大地影響到其工作信心及熱情,是導致護理人員職業效能感較為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甚至影響到護理人員繼續工作的信心[5],這可能是導致手術室護理人員離職率較高的重要原因[6],但對其的肯定性研究仍相對不足,因此進一步探討的價值較高。
本結果顯示,手術室護理人員的離職傾向較為突出,主要表現為手術室護理人員中Mobley離職傾向量表中5分者比例及自我離職傾向強烈者人數均較高等方面,另外,職業效能感較低、文化程度較低及社會支持程度較低者的離職傾向更為突出,因此提示我們應尤其重視對此類護理人員的干預,積極疏導其離職情緒,滿足其心理疏導需求。分析原因,職業效能感較低的護理人員其對于工作的信心不足,自我價值的實現感較低,因此其離職傾向明顯,而文化程度及社會支持程度較低者其除工作壓力方面表現更大,對于工作的積極性相對更低,因此離職傾向更為突出[7]。
參考文獻
[1]鄧芳麗,駱寧,吳永萍.護士職業認同、工作滿意度及離職傾向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7):1-3.
[2]徐蕓,張靜,吳忠輝,等.哈爾濱市4所三級甲等醫院手術室護士離職意愿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12,19(6A):12-15.
[3]張蘇梅,李小妹,呂愛莉.陜西省護士離職意愿與職業滿意度的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13,9(25):2724-2725.
[4]涂麗娟,孔令磷,張平.三級甲等醫院新入職護士組織公平、工作滿意度和離職意向相關性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5):15-17.
[5]葛玉榮,趙鳳梅.寧夏銀川市三甲醫院在職護士離職意愿及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J].寧夏醫學雜志,2013,35(6):575-576.
[6]曹晶,史妍萍,陳亞丹,等.北京市某三級綜合醫院護士離職原因及再就業意向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7):618-620.
[7]劉曄,楊敏,陳菲菲.ICU年輕護士角色沖突和角色模糊、工作疲潰感對離職意愿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6):533-535.
篇10
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要消除一些自我阻礙的觀念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他所著的《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一書的第一句話就指出,“人類總是努力控制影響其生活的事件。通過對可以控制的領域進行操縱,能夠更好地實現理想,防止不如意的事件發生。”因此,要進行有效的控制,必須增強我們的效能信念,這種信念是對自己具有組織和執行達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對自己能力的一種主觀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說,主觀上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消除自我懷疑感
從教學上說,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往往存在自我懷疑,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自己所要宣講內容的真實性有所懷疑,自身信念不夠堅定。二是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的意義的懷疑。這種不堅定的信念有時會導致對自身價值、對自己的勞動的一個否定,進而對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的信念的缺失,產生更多的職業倦怠。
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因為這一部分教師的自身原因,或者是因為看世界的目光過于消極,或者是缺乏大局觀念,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期,也正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發展中的事物是不完善的,社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復雜現象。確定一個觀點,也總能為自己的這個觀點找到論據。這就要求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要把握社會的主流,應該看到主流是好的、健康向上的,社會是向前發展的。在堅持這一點的前提下,我們講什么都是理直氣壯的,語氣也是堅定的。
2.消除一種好大喜空、急于求成的心理
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在教學上沒有重點,面面俱到,反而沒有什么實效。在育人方面,總想建立一個完善的方案,總想影響所有的人,總想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實際上,不管是教學還是育人,都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必須循序漸進。任何一套方案,也不可能影響所有的人,過分的追求完美反而會適得其反,反而會失去機會。
3.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對自己的成果應該進行客觀的、積極的歸因
在進行歸因的時候,感性的個體容易把自己成敗的原因歸于運氣、外因環境、身心狀態、任務難度等消極的因素,這樣的歸因會導致教學效能感的下降。如果歸為能力、努力程度等積極的因素,就會形成積極的自我價值感,更加投入到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之中。自我效能的發展需要在長期的個人控制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需要進行連續不斷的努力,必須具有堅強的意志和自我犧牲的精神,要具有高尚的師德。面對成敗,要保持理性的認識,進行客觀的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只能這樣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也正是在這樣不斷的成功中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效能感,而這種效能感又能帶來更大的成功,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4.對自己的能力要有信心
“個人效能信念是構成人類動因的關鍵因素。如果人們相信自己沒有能力引起一定后果,他們將不會嘗試使事件發生。”“人們為了塑造自己的社會未來,必須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重要的社會變革,雖然變革很少是輕而易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必須相信自己具有成功的進行改革的能力,這種效能感不是和你所具有的技能多少有關,而是與你相信在各種不同情況下,你能做什么有關。只能擁有這樣的效能感,才能拿出改革的勇氣。既然是改革,就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只要大方向是對的,就可以“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發展中的事物總是不完美的,在試與闖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完善。沒有這種勇氣和決心,思想政治理論課現狀將難以從根本上改變。
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除教學之外,還承擔著很強的育人功能,因此,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的評估要從教學與育人兩個方面入手,一般的評估僅僅局限于教學方面,把育人方面僅作為教學的一個指標。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的這種評估,目前主要是由教師自評、同行評估、領導和專家評估、學生評估等組成,各部分量化后都占一定的分值比例。目前評估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重結果、輕過程,教學方面還比較容易評估,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方面所達到的效果是難以評定的,一方面這種效果短時期內難以顯現出來,而且很難量化;另一方面,學生思想的轉變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你怎么知道這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功勞。現在要把這種僅僅局限于教學的做法改過來,實現評估重點向育人的傾斜,這才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真正目的。
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效果,從結果上難以看出,因此,我們更主要的要從行為本身來看。可以由校方組成評審團,對行為本身的影響程度、可能帶來的效果等進行評定,評審團也可以通過調查研究的方式廣泛聽取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行為的看法并作為參考意見。這種從行為本身來評估的方法有利于調動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的積極性,只要大的方向是對的,必將形成積極的后果。
目前,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評定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問題。比如評估的周期過長,常常是一學期期中評定一次、期末評定一次,這樣的評估沒有及時反映真實發現的情況,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再次,形式主義過重,沒有將評估真正與物質收入緊密結合起來,吃大鍋飯現象嚴重,除優秀的以外,其他的也都是合格。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目前存在一種比較普遍的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不強,在這種氛圍下,大家容易形成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的批判性態度。一方面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的要求高,不僅僅要教學,還要育人,另一方面又習慣于低估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的成績,這樣情況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的效能感從何而來。
對于一個個體來說,不僅需要物質獎勵,而且需要精神獎勵,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工資待遇的提高,他們精神方面的需要變得越來越強烈。得不到領導與同事的理解與尊重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缺乏教學效能感的一個重要原因,有的專業課老師甚至于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一門科學。因此,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或育人活動中取得成效時,領導者應當給予適當的獎勵。
在物質獎勵方面,學校可抽出一點資金,設立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獎、實踐獎等,激勵老師在這方面作出貢獻,但要注意,這種獎不要輕易頒發,不符合條件,就不頒發,寧缺毋濫,必須要保證質量,太容易得到的獎反而不利于調動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的積極性。而且這種獎是面向全校教師來設立的,作為教師都有育人的功能,這樣有利于營造重視育人的整體氛圍,當然可以適當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傾斜。
另外,學校總體上要營造出一種自由、民主、創新的文化氛圍,建立有效的學校支持系統,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支持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學校的整體環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呈正相關的關系,學校的客觀環境越好、校風越正、制度越合理、校領導越有影響,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就會越高。
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的集體教學效能感
“自我”與“集體”是相對而言的,這種劃分是建立在問題的一致性假設的基礎上的,實際上,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是復雜的、多元的,“自我”與“集體”密不可分,在提高“自我教學效能感”的同時也要提高“集體教學效能感”。
“集體教學效能感”的提高在有的情況下表現得尤為迫切,第一,當個體行為所帶來的效能感的提高達到或接近最高限度時,要進一步提高教學效能感,就必須借助于集體的力量。第二,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自己“品牌”的需要,做同樣一件事,一個人去做,影響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所有的老師都去做,其影響就是不可估量的,隨著影響的進一步增強,就會慢慢的形成自己的“品牌”。第三,消除改革障礙的需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先由下而上,為了形成強有力的自下由上的呼聲,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要有廣泛而具體的調查研究,拿出有效的執行方案,這也需要集體教學效能感的提高。
- 上一篇:食品工業前景
- 下一篇:績效管理有關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