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常用的教學方法范文
時間:2023-08-03 17:30: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理常用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地理教學過渡方法高效課堂
近幾年,觀摩了不少地理課堂教學,一堂好課其教學過程往往給人“行云流水,天衣無縫”的感覺,執教者往往具有高超的“架橋搭梯”的本領,即善于運用課堂過渡。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堂上學生的腦力勞動效率。”教師巧妙的過渡語言,對于實現地理高效課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絕大部分教師都意識到了“過渡環節”的重要性,在講課的時候能夠很好地注意這個問題。下面我就地理課堂教學中常用的過渡方法談幾點體會。
1.設置懸疑進行過渡
設置懸疑進行過渡是指教師圍繞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事先釀成一個懸而待解、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從而牢牢抓住學生的期待心理增強課堂學習的目的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教學任務完成之后再把這個問題拿出來讓學生解決,既學以致用又有前后照應之效。例如,在講解《大規模海水運動》一節時,預先設置懸疑:“日本大地震引發核泄漏之后,美國公民非常擔心受到影響,他們的擔心是否多余?”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卻又懸而不決轉入課堂教學,等“世界洋流分布規律”學習之后再回過頭來分析這個問題,最后又可通過這個問題的解決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部分的教學。
2.利用知識本身的邏輯關系實現自然過渡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許多教學內容之間本身就有很密切的聯系,只要充分利用知識本身的邏輯關系完全可以達到過渡目的。這種方法將知識本身的邏輯關系呈現在學生面前,講解和過渡渾然一體,可以保持知識結構的完整性。這種過渡方法對于條理性較強的知識內容較為適用,特別是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學。例如,在講解《河流地貌的發育》一節時,完成“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的教學后,我提出:“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有什么影響呢?”然后直接過渡到“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內容的教學。
3.通過對比進行過渡
當兩個教學內容之間相似時,可以通過對比進行過渡。例如,在講解《地球的運動》一節時,學習“地球自轉特征及其地理意義”后,教師可提出“地球在自轉同時還在繞日公轉,下面我們來分析地球公轉特征及其地理意義”,然后出示表格通過對比完成“地球公轉特征及其地理意義”的教學。
4.轉折過渡
當兩部分教學內容有較大差別時,可以采用“但是……”“然而……”“卻……”等詞語達到過渡的目的。例如,進行《氣壓帶和風帶》教學時,完成“理想狀況下赤道與極地間的熱力環流”活動后,我提出:“這是一種理想狀況,而實際情況是地球在運動、地表性質并不均勻。”從而過渡到“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及其季節移動”和“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的教學。
5.對上一環節進行小結實現過渡
這種過渡方法一般用于教學環節之間或課堂教學環節之末。教師在上環節教學內容結束后,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對教學的重點作一小結,然后過渡到下一環節。例如,進行《常見天氣系統》一節教學時,講完“鋒與天氣”后我小結道:“冷鋒、暖鋒、準靜止鋒等鋒面活動形成不同的天氣現象,這是冷暖氣團的相互運動造成的。其實,一個地區大氣的水平渦旋也可以形成天氣系統,影響天氣現象,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氣旋、反氣旋與天氣。”這種過渡方法的特點是,能把教學的重點再現出來,給學生加深印象,增強教學效果。
6.通過拓展延伸來完成過渡
這種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內容基本完成后,通過引導學生向課外擴展,將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知識進行關聯,在新舊知識之間搭建橋梁,實現內容或環節的過渡。例如,在進行《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時,講完“地域分析規律”之后我引導學生“讀世界自然帶分布圖”并思考:“我們分析的地域分析規律,有沒有不吻合的情況?如果有請在圖上找出,并思考原因是什么?”以此引導學生考慮“非地帶性規律”并展開教學。
7.結合對上一環節或內容的評論來實現過渡
這種過渡方法是教師對上一環節或以前所學知識的優劣、利弊進行精要的簡評,從而提出新授知識的一種過渡方式。其特點主要包括:一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上環節知識的特點和作用,二是暗示學生學習下環節內容的方法,以便把上環節知識與下環節施教知識進行比較教學。例如,在進行《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的教學時,完成“大牧場放牧業”的教學后,我這樣評價:“剛才我們通過表格分析歸納了大牧場放牧業的分布、特點并結合案例‘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場放牧業’很好地理解了形成這種農業類型的區位條件。”
以上是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幾種過渡方法,具體運用什么方法實現過渡,還要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課堂教學目標,以及所教班級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和設計。
總之,課堂教學的過渡環節對于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實現高效課堂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此,我只是簡要地談談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更為精妙的方法和運用技巧還需要我們在地理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趙建林.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整合芻議[J].地理教學,2010-10.
篇2
關鍵詞:初中地理 教學方法 有效性
本文通過對“地球運動”的教學,探索有效教學的合理方法,力圖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針對地球的運動這一教學內容,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一、對比法
地理教學應運用對比法對相似、相對的地理事物進行比較,弄清它們之間的普遍性和局部性關系。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經常用到此法,通過對比使得所學的內容更加清晰明了。
在“地球運動”這課,運用這種方法事半功倍:
二、計算機輔助法(google earth)
由于初中學生的空間感不強,這種方法可形象描述學生所在地與地球的關系及地球在整個太陽系中的位置,對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具體操作的時候可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下載需要的軟件,具體步驟如下:
1.打開網址:http:///
2.點擊:Get Google Earth (Free Version)
3.點擊:I'm good Down load google earth.exe
4.下載完畢,安裝即可
5.點擊小地球你就可以看任何你想看的地方了
三、模擬法
模擬教學方法是一種從國外引入的先進的教學方法,具有靈活性、創新性、實踐性等特點,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情景模擬案例或者設計一定的情境和情節,要求學生假設為該情景中的某一個角色,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扮演和發展這個角色的行為。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充當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
(一)學生模擬
1.自制模擬: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小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通過操作模型模擬試驗的方法。強調在動手動腦中研究、分析、推理,從而了解地球的運動及規律。
2.角色模擬:請一位同學到講臺前模仿地球自轉;請兩位同學到講臺前模仿地球的公轉;請兩位同學到講臺前模仿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公轉(其它同學注意繞轉中心及方向等相關內容),通過這種模擬實踐活躍氣氛,調動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寓學于樂。
(二)教師模擬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于強調了教師的傳授作用,教學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倉庫”。學生的學習沒有主動性可言,也就談不上處于主體地位。新課程改革強調轉變教師的角色,突出學生這一主體。不過,教學作為一個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交互作用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進行的。任何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都既離不開學生,又離不開教師,師生雙方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兩者缺一不可。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的行為還取決于教師的態度和行為,教師正確演示模擬地球運動為學生提供很好的探索環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觀察,思考,并由此得到結論,也是一種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有效教學方法。如教師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請學生觀察思考地球運動的方向;教師同樣模擬演示,請同學以地球儀上的北極為參照。觀察地球的運動方向,再以南極為參照,觀察地球的運動方向。通過這種以學生參與為主,教師提供情境的方式,共同合作學完了這部分抽象的教學內容。
(三)課件模擬
課件是服務于教學的,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課件對教學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化抽象為具體,化平面為立體,讓教學生動起來。課件的制作體現了教師的素質,體現了信息時代教師適應社會變化,運用網絡技術,進行課堂教學的才能。教師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運用合適的課件讓課堂教學更有效。在地球的運動中,自轉和公轉的運動過程,用課件模擬的方式呈現,大大提高教學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四、故事法
把故事融入教學,學生樂于接受,容易理解,印象深刻,克服了傳統的說教、灌輸教學方式所引起的學生的抵觸情緒,使知識技能、情感教育不留痕跡。故事教學,不僅僅能樹立教師的威望,還能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這種方法既使課堂教學生動、風趣,又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正是:故事教學深入淺出,情感滲透潤物無聲,思想教育水到渠成。如在“地球運動”中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一位宇航員驕傲地對他爸爸說:“爸爸,我已經繞地球轉20圈了。”他爸爸笑著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已經繞太陽50圈了,還準備在轉二三十圈呢!”你能不能判斷爸爸的年齡?或者“一對雙胞胎姐妹,先出生的反而叫后出生的為姐姐,”你能不能給與解釋呢?類似的故事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激情,潤物無聲,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實際生活體驗法
篇3
關鍵詞 教學做一體化 教學模式 職業技能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物流經濟地理課程定位及培養目標
物流經濟地理是物流管理專業的職業基礎課,主要講述交通運輸線路和物流的操作對象即工業、農業、商業產品的生產布局,使學生具有運輸線路的規劃、設計、比較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對物質產品的采購和調運的能力。①
2 物流經濟地理課程的一般常用教學方法
2.1 討論教學法
課堂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我國各個經濟部門在物流運作中存在的實際布局問題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可以增加學生對各種物流現象、物流布局問題的認識。②
2.2 案例教學法
采用案例教學法,教師應結合課堂理論教學的內容盡量選取貼切的、有代表性的、難度適中的案例。一般來講,在每個項目模塊的開始部分,可以通過一個引導案例作為本章知識的一個導入,使學生通過對這個案例的分析產生學習本項目知識的欲望和興趣。③
2.3 演示教學法
物流經濟地理學重點介紹為解決實際物流問題不得不用到的交通運輸地理知識,因此,在物流經濟地理的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地方需要使用地理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地圖。例如,我國鐵路網布局圖、公路網布局圖、全國沿海港口布局圖等地圖的應用將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我國交通運輸網絡布局情況,掌握重要的交通運輸路線。
物流經濟地理是一個比較新的研究領域,學術界和物流界還有很多新的思維和觀點,對于它的教學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上述幾種教學方法比較符合教學規律,是大多數高職學校進行物流經濟地理這門課程教學的常用方法,但是這幾種方法是把物流經濟地理完全看作是一門職業基礎課,是培養學生職業基礎素質的課程,而沒有把它提升到職業技能的高度。因此,作者對這門課程開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進行了探索,希望通過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真正成為社會和企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3 物流經濟地理如何開展教學做一體化
3.1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實施的條件
(1)一體化教室。一體化教室能科學、高效地實現一個自然人向物流職業人的轉變。(2)雙師素質。專業教師需具備雙師素質,這是實施一體化教學的保障。
3.2 物流經濟地理教學做一體化的具體實施
教學做一體化的實施首先要打破純粹的按照章節或項目教學的模式,而是根據教學需要將前后內容有機聯系起來,加以整合。如在學習我國的公路交通線路時,學習后要馬上應用,已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此時教師可將后續的農業、工業、商業中的具體產品的產銷情況、流量和流向一并簡單介紹,就以其中的某些具體產品為例設計其合適的線路。以項目二“我國交通運輸地理”中的任務3“公路運輸線路布局”為例,介紹其教學單元設計。
3.2.1 單元簡介
本單元主要介紹我國的高速公路線路和70條國道,通過對公路運輸線路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為一票具體貨物選擇適合的線路。
3.2.2 單元目標
知識目標:熟悉我國的70條國道線路;掌握國家中長期高速公路網;了解高速公路的更名。
技能目標:理解線路的選取和物流運輸速度和成本及效益之間的關系;根據不同貨物的需求,選取適合的線路。
3.2.3 教學過程
(1)老師講授;(2)地圖教學:學生對照地圖,進一步熟悉線路、走向、地名;(3)任務驅動:A.武漢某商貿公司銷售一批工字鋼80噸,買方為江西吉安某客戶,請為其設計具體的公路運輸線路。B.一批蘋果重10噸,從陜西渭南運到武漢沙湖果品批發市場,請為其設計具體的公路運輸線路。C.四川長虹集團200臺42寸長虹LED電視要運到南京的配送中心倉庫,請為其設計具體的公路運輸線路。(4)單元考核:A.學生分小組討論與設計方案。B.提交方案并做出匯報或展示,采用word文檔和多媒體課件。(5)教師解析及點評:教師給出的三種貨物分別是鋼材、水果、液晶電視,鋼材屬于重工業產品,水果屬于農產品,液晶電視屬于輕工業產品,他們的生產布局及物流是項目四的內容,但是在講解公路運輸線路時,為了學以致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師特意將這兩塊內容有機聯系起來,并且讓學生了解到所學內容的前后續聯系性。A.首先分析貨物特性,該批貨物為工字鋼80噸,根據鋼材的貨物特性,從武漢到江西吉安既可走國道,也可走高速公路,主要取決于運輸及時性的要求和運費要求。其次,具體查詢兩地之間的公路線路。如要求運費較低而對運輸及時性無過高要求,則選擇的里程最短的國道線路是武漢―G316―南昌―G105―吉安;如要求交貨及時迅速,則選擇的里程最短的高速公路線路是武漢―武黃高速―黃石―G45―吉安。B.分析貨物特性,該批貨物為蘋果10噸,水果屬于容易腐爛變質的鮮活商品,因此運輸快速、在途時間短是最重要的,運費的高低是次要的,因此,該批貨物盡量選擇走里程最短的高速公路,即渭南―G30―西安―G70―武漢。C.分析貨物特性,該批貨物為200臺42寸長虹LED電視,考慮到電視機的貨物特性,不能碰撞、擠壓、雨淋,所以該批貨物只能采用公路集卡運輸,國道一般路況較差,因此首選還是高速公路,具體查詢線路,兩地之間最近的高速公路線路是綿陽―G5―西安―G40―南京。
4 教學改進及完善
目前,物流經濟地理課學生采用的工具以地圖為主,信息化程度不夠,因此,建議實訓室引進相關軟件,從而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整個過程用軟件來實現。
注釋
① 馮其河.中職物流專業理論類課程評價改革探析――以物流經濟地理課程為例[J].物流科技,2010(4):107-109.
篇4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 現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191-01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立足于高中課堂,真正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的轉變,發揮地理課程的素質教育功能,促進高中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未來教育應該關注和深思的問題。
一、高中地理教學的現狀分析
1.教學內容相對滯后
地理教學是一個隨著時代變化很快的學科,必須結合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更新相關的地理知識。但是傳統的地理課本在知識的更新方面還相對欠缺,尤其是對當展較為迅速的高科技技術的探測數據,都未及時更新。這樣,學生一方面接受著傳統的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又通過報紙,互聯網獲取新的地理知識,當二者之間產生沖突的時候,就容易對傳統地理知識的權威質疑,時間久了,勢必喪失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
2.教學方法不夠靈活豐富
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采用的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在教學方法上也相對比較被動,記憶,背誦是常用的方式,這種死板的方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不利于開發其創造性和培養其真正熱愛地理的興趣。這樣就形成了學生厭學,老師難教的惡性循環反應,嚴重限制了學生潛能的開發。
3.教學理念不夠先進和人本化
傳統的地理教學是典型的以知識教知識,講授的是一種單純的知識,而未能將發掘學生的潛力和全面發展作為教學的根本。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過分的強調知識的學習和考試的分數,而不是對學生興趣的培養,更談不上對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調動,對學生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和教師之間也很少實現真正的平等,更談不上感情的交流,種種理念上的滯后制約著課堂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和改善高中地理教學的策略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才能有效提高和改善高中地理教學的效率,提升課堂的有效性。
1.加強合作學習觀念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合作學習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其實質是利用人際交往對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提高學習的效率,主要是通過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實現的。針對地理學習中內容較多且易混淆的知識,可以利用此種方式增強學生的記憶。如對“城市化的過程與特點”的學習,涉及知識和內容點較多。老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組,然后對內容進行分工布置,這樣學生就可以把自身負責的內容鉆研透,鉆研深,最后所有成員進行資料的匯總和相互的交流,同時老師對相關的知識點和考試點進行歸納總結,通過查閱,組織,辯論等形式,加深了對這一知識的深刻記憶。同時,這一過程也有效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相互合作的團隊意識,真正的將新課標的理念貫穿到了學習的細節中。
2.引入范例教學,轉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
范例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下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是以典型地理事物為核心,以問題為導向,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式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舉一反三的方式,讓學生在了解個性的基礎上進而推出普遍性的規律。引入此種教學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對高中地理必修 2“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的教學講授中,就可以采用范例教學,選擇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為例,然后利用多媒體形象的方式,橫向、縱向比較我國和泰國水稻種植的景觀圖以及所在區域的分布圖,讓學生通過對比,理解掌握季風對不同經緯度的水田農業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并明白其各自的生產和生存條件。
3.實踐探究式的地理方法,深化地理教學
探究式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參與一系列多種形式的開放的探究式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在進行地理課堂教學時,可以先設置和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然后圍繞問題,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地理的神奇與實用,將生活中常見的地理現象以實驗的形式演繹,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發問,自己思考,自己查閱知識,最后解決問題。通過這一過程的不斷循環反復,既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其全面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新課程改革無論對學生還是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影響都非常大。只有秉承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以促進學生知識發展為核心,不斷深化和改革教學過程,豐富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互動教學,才能營造一個平等、民主和愉悅的學習氣氛,才能不斷挖掘學生潛在的實力,激活思維,探究創新,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和實踐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剛.激發主動性,輕松學高中地理[J].中學政史地(高中地理),2006(9).
篇5
論文摘要: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學生知識獲得的多與少。人才創新、觀念創新、教育創新、手段創新是當代教育改革與發展提出的客觀要求,地理學科需要教師能夠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實現教育觀念和手段更新,如此課堂效果可大有改觀。
地理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如何選擇正確途徑,為提高學生的素質服務,是擺在每一個地理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轉變教育觀念是提高課堂效果的根本
課堂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場所,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課堂不能只注意傳授給學生知識,而更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知識。現代教育思想更關注學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無關現狀,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創設對學生有挑戰性的問題或問題情景,從而使教師所教與學生所學、所需能有機結合。課堂效果如何,教師的教育觀念至關重要。
二、做好教學準備是獲得課堂最佳效果的關鍵
備課要備教材、備教具、備學生、備方法等,我認為最關鍵的是備學生、備方法。教師在地理基本知識方面不會存在大的問題,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教師在課前備課時只注重備內容的系統化、全面化,只關注自己的教學過程,不管學生,不備方法,導致教師講課、學生學習兩層皮,教學效果不好。所以必須研究我們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現代教學的要求,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1.提高地理課堂效果的前提是了解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生熟悉的生活地理環境,為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實施做好準備。其次要備學生現有的地理基礎知識,知己知彼方能隨心所欲地駕馭課堂。
2.提高地理課堂效果的途徑是科學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師的教學方法,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方法。新課程標準呼吁地理教學方法的改革,尤其是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相比原有的教學方法,新課標提出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A.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即在學習相關地理原理與規律之前,教材首先給出一個具體的“案例”,通過對這一具體“案例”的層層分析,逐步歸納,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地理原理與規律。案例教學法是本次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此教學法的提出,目的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了學生能力的發展,落實了“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
B.’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目標,利用各種教具或素材,創設學生學習的具體場景,使師生設身處“境”,在問題和情境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情境教學法側重于情境的創設,師生以情境中的主人公身份對問題進行探討、分析。
C.比較教學法。比較教學法,可以說是新課標提出的新教學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已經試驗了多年的教學法。對于地理教學,比較教學法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突出的特征是打破地理要素之間、區域之間的分割,體現地理知識的區域性、綜合性、直觀性和系統性,通過對比,幫助學生掌握規律,提高教學效果。
D.地理實驗法。地理實驗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從而完成既定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新教材一改過去枯燥乏味的敘述,而將知識的灌輸融人在一個個活動當中,其中有一部分的活動題便是地理小實驗。通過地理實驗法,學生可以更為直觀地理解相關知識,并能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 轉貼于
E.研究性教學法。研究性教學是一種基于“問題”為中心的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它通過創設一種類似研究的情境,讓學生選擇并確定學習內容,自己動手收集信息材料,并進行分析、判斷。這種教學方法一般運用于課外,是進行積極探索、發現和體驗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法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獲取更多的地理知識。
三、全力激發學生上地理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的學生對地理課無多大興趣,造成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學生要么是感覺地理知識過于淺顯,很多知識通過自學便可以從書本上理解掌握,課堂教學對學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覺得知識過于抽象、空洞、難以理解,沒有學習意義,從而失去學習興趣。挑戰欲望強烈、逆反心理強烈是當代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課堂上有效地巧設情景,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刺激他們征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決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眾多因素中的關鍵。
四、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讓地理課堂貼近學生生活
現代教學手段可使課堂生動、形象地再現生活,使課本內容與現實有機結合。現代教育媒體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像、電影、計算機、激光視盤等,具有形聲性、再現性和先進性的特點。它們主要以圖像和聲音的形式傳遞信息,可使學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視聽并用,使知識傳遞、接受、記憶變得比較容易,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計算機教學,可根據教學需要,將要表現的地理事物由小變大、化遠為近,使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由快變慢或由慢變快,將事物的本質要素突出地展現于學生面前。例如通過電腦動畫可以模擬板塊運動過程,以及演示板塊運移過程,解釋構造地震的成因、板塊構造學說等,這將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五、把課堂“還給”學生
給學生以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動激活的狀態,主動積極地動手、動腦、動日,從而使學習成為自主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中找到答案。為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可采用靈活多變的啟發誘導方法。這樣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師則在退居次席的同時,又充分發揮出“主導”的作用,推動學生的主體活動正常有序、高效地進行。主動學習有激情,教學效果自然會較好。
六、地理課堂多樣化
篇6
[關鍵詞]比較法 中學地理 概念 區域地理
地理知識是豐富多彩的,其綜合性與區域差異性的特點決定了比較法在地理教學中的特殊的地位及作用。比較法能夠突出本質特征,有利于加深對概念的理解;能夠區別異同,有利于加強地理知識的聯系;能夠使地理知識系統化,有利于知識的長久記憶。作為重要的地理教學的邏輯思維方法,比較法在中學地理的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一、比較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質特征的知識,它是人們對地理感性知識所反映的地理事實的一般屬性進行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實的本質屬性的知識。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沒有明確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地理知識綜合性強、涉及面大,概念眾多而復雜,有很多相互容易混淆。正因為地理概念容易混淆的特性,比較法成為地理概念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基本方法。據有關學者統計,在高中地理95個可以使用地理比較法的知識點中,有25個是地理概念。通過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地理概念的比較,以區別其異同、性質、特點,達到深化概念特性和分清概念內涵的目的。
1.相似概念的比較
中學地理知識中有許多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學生很容易將其混淆,張冠李戴。針對相似概念,通常采取比較的方法,突出不同點,區分概念。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氣中水汽凝結降落到地面這一現象。不同點是降水指從云霧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態和固態水,而降雨即從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狀液態水。可見,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僅指液態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氣候特征時,如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種補給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兩者不可調換。再如水資源、水利資源與水力資源一組相似概念。首先,三者均與水有關;但是水資源強調的是能為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資源則強調被人類控制應用于灌溉、給水、發電、航運、養殖等方面的用水。而水力資源則是從屬于水利資源的范疇,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蘊藏的并被人類控制的動能資源。舉例來說,平原地區水資源豐富,而水力資源往往很匱乏。類似的概念還有很多,如地形與地勢、汛期與洪水期、天氣與氣候、徑流與徑流量等等,都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進行教學。
2.相對概念的比較
中學地理中相對的地理概念也是比比皆是的。針對這類概念,通過選取典型的“對比點”進行比較,使這對相反的地理概念“個性”鮮明,“特征”突出,從而加深對各自概念的理解。教師講解時,可以采用列表對比的方法,先重點講清其中的一個,再引出另一個進行對照,此時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得出另一個概念的屬性和特征。例如,教師在講解冷鋒與暖鋒的概念時,可以從鋒面剖面的示意圖、鋒面符號、氣團位置、鋒面坡度、降水區的位置、天氣特征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講解氣旋與反氣旋時可以從氣壓分布、水平氣流、垂直氣流、風向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類似的可以使用比較方法的概念還有冬季風與夏季風、外流河與內流河、寒流與暖流,重工業與輕工業等等。
二、比較區域地理的差異性
區域地理是地理高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理高考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然而學習區域地理時,有很多同學感到知識雜亂無章,翻開書本什么都會,合上書本什么也回憶不出來;廣大高中地理教師在指導學生復習時,也往往對《區域地理》難以適從。因此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所在。區域地理知識常用比較法,比較能夠突出某區域的地理特征獨特之處,也可使作比較區域的異同性顯著。區域地理知識的比較以綜合比較為主也可作單要素比較。綜合比較的對比要素較多,是一種較復雜的比較方法。綜合比較方法多應用于鞏固和發展舊知識的地理復習課,有利于學生獲得地理知識的整體認識。例如,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進行自然與人文地理多種要素的比較,內容全面,角度復雜,有助于形成全面完整的理解。在進行世界各大洲區域復習時,可以采用綜合比較法,比較自然差異和人文差異。自然差異可以從地形、氣候和景觀等方面進行比較;人文差異可以從工農業生產、居民生活等方面進行比較。在《西亞與北非》和《中亞》兩節教學中,都知道兩個區域中都存在著較大面積的荒漠景觀,但通過對比,二者卻有著本質的區別:氣候特點上,兩個區域降水均稀少,中亞冬冷夏熱,西亞和北非終年炎熱,這主要是由于兩個區域位置的差異而形成的。就中亞而言,深居內陸,距海遠,海洋上的濕潤水汽難以伸入至中亞,因而降水稀少,又因地處中緯地區,以溫帶草原和溫帶沙漠景觀為主;而西亞和北非,因其地處中、低緯地區的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主要受副熱帶高氣壓的控制,降水稀少,多為熱帶沙漠景觀。同時,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這樣,通過對比,不但分清了兩者的性質,同時也分清了二者的“本質”不同。
教師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指導學生采用綜合比較法進行復習。例如在學完東亞與南亞季風時,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兩種季風在成因、風向、氣候類型、發生的陸地自然帶等方面的差異比較。通過不斷的比較分析訓練,學生不僅梳理了所學知識,辨清了兩者的差異,而且培養了學生綜合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為以后解決類似的問題奠定了基礎。
三、比較同一事物的發展變化
中學地理知識中許多知識是要求學生掌握地理事物發展、演變的特點和規律。也就是對單一地理事物從時間上做前后對比,或從發展過程中作各階段的比較,具有從古到今、從上到下、從前到后的進行比較。例如,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東南亞的經濟,可以從經濟特點、產業結構特點、產品、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的地位等幾方面,將過去和現在進行對比,有助于學生掌握東南亞經濟的發展與變化。
實踐證明,比較法在地理學習中是一種掌握新知識、鞏固舊知識,節省時間、事半功倍的有效教學方法。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中,不僅要根據教學需要恰當使用地理比較法,而且要指導學生使用比較法,主動學習地理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白瑞敏,徐寶芳.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1):8.
[2]袁書琪.地理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7
【關鍵詞】地理教學;語言特點;科學性;啟發性;生動性
一、準確、優美、生動的教學語言是促進學生兩種思維結合發展的重要手段
學生上一節好課,不僅可以從中得到豐富的知識,而且還提高了能力,受到了思想教育,增強了師生和學生間的關系,同是也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一節好課能緊扣學生心弦,引人入勝,輕松愉快地進入課的情境之中,在不知不覺中到了下課的時間,學生余興未盡,回味無窮。但有的課平淡無味、呆板單調,頗能引人入睡。同樣教材、同樣內容、同樣學生、同樣設備、往往因教師的不同,課堂結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不同,造成教學效果的迥異,這雖然是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所致,但其中教師的語言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當前許多教學媒體被教師廣泛的使用,這對提高教學質量提供非常有利的條件。但是任何教學媒體也取代不了語言的功能。教學語言是教師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是教與學、師生之間交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主要手段。
二、地理教學語言的特點
教學語言與普通的人際交往語言不完全相同,教學語言是課堂教學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所使用的語言,教學語言具有如下特點:
1.科學性
教師語言必須真實、準確,精煉,既要符合科學規范,也要反映地理學科本身的科學性。
(1)講普通話是對教師語言的基本要求。
(2)字音要準確,用詞恰當,對比較生僻的字一定要在備課時查閱字典,以避免誤讀。
(3)教師語言要簡練貼切,切忌繁瑣,重復,應簡明扼要。
2.啟發性
教師語言應具有“能引思、善誘導、能回味”的特點,要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是學生心理始終處于活躍狀態,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必須緊密聯系地理學科的特點,深入研究各種地理要素之間以及人類與環境之間的聯系和辯證關系。同時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
(1)教學中應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應在“導”字上狠下功夫,新課程條件下更是如此,教師的語言應循循善誘,從現象出發,從生活實際出發,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隨著教師的引導而拓展。
(2)善于引導學生。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應設計一些啟發性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發揮他們的主題作用。
(3)從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等方面引導學生思考,如用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特點分析內蒙古草原的草場退化的原因,啟發學生從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進行考慮。
(4)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用對比、想象、聯想的方法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對比冷鋒和暖鋒,氣旋和反氣旋。
(5)恰當的語言可激發學生的注意力,神振奮,克服消極和抑制狀態。對此,教師運用語言要注意音量、語速、語調、節奏等方面多下功夫,音量大小強弱要恰如其分,音量過小,學生聽不清楚,容易困倦或走神,音量過大而易造成聽力疲勞。語速快慢應根據教學內容而異。
3.生動性
一個優秀的地理教師必須具備生動形象、 幽默風趣令人動情的教學語言,才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才能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提高,才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才能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同時更能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雙主體作用。
(1)形象語言的描述。地理課具備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它的基礎是眾多實際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而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又和其他學科以及人類活動有著廣泛的、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在地理課中,除了運用地理圖象、電教手段等多種媒體外,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對大量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進行描繪、說明是最常用的,優美的、形象的、有感染力的語言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2)恰當的運用民間諺語、成語及詩詞等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往往是字句洗練,情趣盎然,瑯瑯上口,運用這些藝術作品中的語句來描述地理景物時,能給學生以強烈的感受,使人印象深刻,經久難忘。
(3)對于一些不易識記的地理事物,可以編成順口溜,如學到月相時,月相變化,可歸納為‘上半月,上半夜,西面天空,月面朝西;下半月,下半夜,東面天空,月面朝東’。
三、關于地理教學語言的培養教學語言是教師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最能體現教師知識,能力的重要標志
教師要做到語言清楚,精煉,準確,生動,形象又帶有啟發性,這絕不是一朝一夕說能達到的,需要長時間地,反復的學習,實踐,磨練,積累并不斷的總結才能逐步提高。
1.業務
首先要在備課、研究教材、研究大綱、研究學生方面下功夫。要對教學方法內容融會貫通,對學生的心理特點了如指掌,教學過程設計的合理。只有對教學內容心中有底、胸有成竹,教學語言才能自然流暢、運用自如。
2.要經常搜集和積累有關教學語言的素材和資料
教師不僅要讀本學科的書籍雜志,還要經常閱讀其他有關的書刊資料,以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多讀書、看報,聽廣播,看影視戲曲,隨時隨地吸取語言方面的營養。隨時注意觀察生活實際,在生活中聽到的,看到的與地理教學有關的例子,都應注意收集和積累。
篇8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讀圖能力
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地圖占了很大的比重,它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特色之一,無論是地理教材還是地理高考試題都會不可避免地接觸到地圖,而大量的運用地圖則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地理,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相關知識展開論述。
一、增強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要想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就必須讓學生學會分析,那么教師應當怎么做呢?首先,教師應幫助學生理解地圖上所包含的一系列要素。讀圖的過程就是學生從地圖上找到有效信息資源的過程,在找到信息之后教師可以對這些信息進行標記,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復習;其次,學生必須掌握并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名詞,對于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師應細致地為學生講解,這既有利于學生的歸納總結,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比如,教師在講述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時候,必須讓學生明確它形成的原因以及它存在的一些特征,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最終加強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以及技巧
學生要想用圖,就必須學會讀圖,就中國現狀分析,大多學生不愿意也不想讀圖,因為他們找不到讀圖的方法,面對那些比較復雜的地圖,學生常常不知所措,為此,教師必須教會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以及讀圖技巧。在平時的讀圖中,學生除了要背熟那些常用的地名之外,還要能夠準確無誤地在地圖上指出來,比如,教師在講授中國地理位置的時候,就可以要求學生指出相應的河流、山脈等的位置,這樣的方法就是教師與學生共同讀圖,教師可以先做示范,學生模仿,這種讀圖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記住相關地圖的信息,還能夠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從地圖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的效果。
綜上所述,我國高中地理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師教學方法不當等,由此可見,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勢在必行,本文就相關的培養措施展開論述,著重指出應增強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此外,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以及技巧。
參考文獻:
篇9
摘要: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學,教學方法很重要。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應注重“情感”因素;加強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在地理新授課時要創設“情境” ;讓地理課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授課。只有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興趣;情感;情景;參與性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5-0196-01
我們都知道,教學過程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如教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教學的效果就會很好。可見,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學,教學方法很重要。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初中地理教學的方法。
1.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學好地理必須從培養興趣開始。①巧引歌曲。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中國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長江”一節時,我是這樣引入新課的,用電腦、大屏幕播放光盤,先讓學生欣賞歌曲《長江之歌》,要求會唱的同學跟著一起唱,師生共同用優美的歌詞唱出對祖國的愛,對長江的愛,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又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融于教學的目的。再如學習“季風”時我引入了《黃土高坡》中的歌詞“: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問,歌詞中唱到的西北風,東南風,黃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東南風,西北風嗎?分別在什么季節盛行?為什么會有這些風?用這樣的方法把問題提出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②巧用古詩文。把古詩中的與地理知識結合緊密的詩句,巧妙引用到課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例如講我國的地勢地形時用“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講梅雨時用“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講內蒙古高原時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來說明內蒙古高原的平坦開闊,一望無際的地形特點和景觀。這些詩猶如“調味劑”一般使地理課堂增添了一番韻味。
2.運用地理之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疑引起懸念,從而調動學生探索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每次在新班級的第一課,我都會從天文講到地理,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故事和地理之謎。例如,給學生講述地球生命和地外生命的探索時,我向學生說:“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是否有外星人存在?”學生們反應熱烈,紛紛各抒已見,趁此機會,我給學生講述宇宙飛船――“旅游者2號”探測太空的故事,并指出:目前為止,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又如,在講神秘的北緯30度時,我給學生講述了恐怖的百慕大魔鬼三角、古老輝煌的瑪雅文明和埃及金字塔、千年不倒的比薩斜塔,以及珠穆朗瑪峰、馬里亞納海溝…,等等眾多神奇的故事和景觀。通過這些地理奧秘的介紹,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3.巧設疑問,借疑增趣
設疑恰當,能更好地增加學生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我特別注意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例如:在講解世界洋流模式時,如果照本宣科,學生一定會索然寡味,為了提高學生興趣,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國臺灣省的小朋友,把一個裝有信件的密封小玻璃瓶放入海中,那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小朋友有可能收到這個小瓶子嗎同學們根據洋流的方向和洋流系統,運用已有的地圖知識,反復地思考、驗證,很快就得出了答案,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探究,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增強學好地理的信心。
4.在地理新授課時要創設“情境”
由于長期以來不少初中地理課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教學中,特別是在引人新課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學科陳舊的教學方法。新課改則要求我們要大膽創新,所以我們在地理新課授課的時候要創設引導情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比較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課的新方法主要有:地理新聞引入法,教師或學生評述國內外地理新聞;地理趣聞引入法,教師或學生評述地理趣聞,如世界之最等;頭腦沖浪引入法,教師提出地理興趣題激發學生討論;學生報告引入法,學生對學習專題提出個人或小組報告;一題多練引入法,教師針對學生作業錯誤編制開放性題目激發學生舉一反三;目標激勵引入法,教師提出教學目標和獎勵目標,引導學生迅速進入課題;表揚批評引入法,對表現較好的個人或小組進行表揚,鼓勵學生盡早進入學習狀態,并在教學過程中多表揚少批評;地理游戲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課件進行地理游戲或地理競賽。
5.地域概念的基礎,也是培養其地理思維的主要手段
篇10
【關鍵詞】地理三板教學 多媒體教學 師范技能
1 引言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科學,地理學本身具有綜合性、地域性、開放性、實踐性的特點。既然地域空間是自然要素與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綜合體,那么培養學生空間分析能力是就是地理教育最基本的任務,使用三板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易于實現這一任務。
地理教學中通常所指的三板就是板書、板畫、板圖,三板教學是地理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形式,多媒體教學是指通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對與教學有關的文字、數據、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各種媒體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形成教學多媒體課件,并通過影音設備演示給學生的教學過程。由于多媒體教學能直觀地表現地理教學中的內容,大多師范院校都開設有課件制作及實訓等課程,近幾年地理師范畢業生在就業任教后,也將重點放在了地理多媒體教學上,逐步忽視了三板教學,而筆者認為三板教學是地理師范教學技能中不可缺失的部分,中學地理教師應針對教材的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甚至將二者交叉使用,不僅會使學生對地理知識產生興趣,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得到明顯的提高,以下進行淺析。
2 地理三板教學與多媒體教學
2.1三板教學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運用三板教學,會有其獨特的優點,如運用地理板書輔助講課,會使學生聽得更清楚,看得更準確,理解得更迅速、記憶得更牢固、更持久,這是因為地理板書強化了地理課堂的口語表達效果,例如:我們用“表格式”板書的方法,在講授《地球的內部圈層》一節內容中,不僅能讓學生更易認識三個圈層,而且還培養學生的歸納、比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地理版圖的運用,能使學生在眼、手、耳、腦多種器官的參與下接受信息,比只聽、看,而不動筆印象要深刻得多。地理板畫不僅可以彌補目前地理教學掛圖的不足,而且還可以在教學中發揮其特殊的作用,例如,在講解下降泉和上升泉這一概念時,只憑教師口講和學生想象是很難理解的,但如果繪制成板畫,再進行講解,就能從地層及其透水性能、地下水的來源和運動規律等方面進行解說,讓雖然無法直接觀察的事物現象得到具體的表現,學生就能得到清晰的認識。
2.2多媒體教學
近年由于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發展與普及,師范生多媒體課件制作等相關比賽都受到高校重視,多媒體教學優點很多,首先其具有直觀性,能突破視覺的限制,其次由于其具有交互性,使學生有更多參與學習的機會,使學習變得更為主動,并通過創造反思的環境,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而對于教師來說,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供的信息量大、素材多,節約了時間,課件可重復使用,提高了教學效率。筆者在擔任《課件制作實訓》等課程的講授工作中,也深有體會,特別是多媒體教學中動畫與影像的運用,能使地理教學中抽象問題更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例如:對于《太陽日與恒星日》一節內容的講授中,如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呆板的圖畫運動起來,展示的效果就截然不同,聽者很容易理解兩個自轉周期不同的原因。
2.3三板與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
由于多媒體在地理教學中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對師范生多媒體教學能力的培養,剛就業的地理師范生及年青教師,大多數能制作出精美的地理課件。但在授課中過多的運用多媒體,會存在隱憂,如出現教師不管教材內容如何,所有課程章節都使用多媒體,會使學生產生老師只會讀課件,成了課件的解說者,同時也使教師產生了惰性,即授課前無需備課,照讀課件,而由于在課件中采用大量動畫與圖片的選取及運用不當,學生也容易被課件中的動畫與圖片所吸引,從而造成喧賓奪主的現象,忽略了課程重點。其實三板教學的優點并沒有在多媒體教學普及的情況下變的弱勢,相反,在一些地理教學中,合理的運用三板教學,得到的效果更明顯,例如,在畢業生面試中,如能合理地運用板書,快速的作圖、作畫,可以體現其對地理專業技能的掌握及對課本知識的熟悉程度,會給評定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三板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各有特點,教學中需要針對教材及講授的側重點,而選取不同的方法,在講授自然地理部分及運用地圖授課時,可適當采用三板教學,在教師邊講邊畫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學會了識圖、讀圖,同時也能加深記憶。在講授人文地理內容時,運用多媒體教學則更為實用,因為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并且能將抽象知識形象化,可提高學生認知與理解力,有時甚至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使用,而形成互補,總之,二種教學方法的運用,要以教材為主,以達到教學效果為目標。
3 結束語
三板技能與多媒體課件制作都是高校地理師范技能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學生不僅在校期間,要對師范技能進行培養、訓練,而且不能根據個人喜好而有所偏重,在未來從事地理教學中,采用哪種教學方式,都需要教師仔細閱讀教材,認真思考后,再作選擇。而三板教學與多媒體教學二者并不矛盾,它們具有互補性,可相互應用,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曲忠厚,胡良民. 地理三板理論與實踐. 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
[2]崔哲洙. 論地理師范生“三板”基本功. 松遼學刊,2002(2).
- 上一篇:旅游資源開發的必要性
- 下一篇:初中語文教學目的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