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心得范文

時間:2023-07-31 17:44: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理教學心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地理教學心得

篇1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學心得;教學模式;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33-2738(2012)06-0075-02

《地理》是一門自然學科。由于涉及面廣,所須記憶的地點、現象、事件紛繁復雜,所以給人的感覺是教起來枯燥,學起來無味。再加上地理在有些人眼里被冠以“副科”,因此學生不重視,學習上不肯下功夫,考出來成績不夠理想。怎樣讓學生喜歡地理課,學起來得心應手,我在工作中努力探索著。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現在的教師已不是高高在上、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的一個角色。地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教師來說,首先應該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不僅僅將書上的知識講授給學生聽,而是應該抓住問題,結合實際,講學生身邊的地理、講對學生有用的地理,讓他們懂得用“地理的頭腦”去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的地理素養。如在講解“地圖”這一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說說所接觸到的地圖。聯系學生的實際,講解地圖的三要素。用這些圖來辨方向、量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覺得地理既有趣又有用。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分成小組畫一下我們學校的平面圖,既調動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鞏固了所學知識。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不僅能使人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進而迸發出驚人的學習熱情,甚至創造出奇跡。而沒有興趣的學習就像一杯淡而無味的白開水,難以下咽。在地理教學中導入一定要新穎,可以用謎語導入、歌曲導入、問題情境導入等。如在講解“經緯網”時,我設置了這樣一題:我國的一位小朋友在放暑假以前寫了三封信,分別邀請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的三位朋友到緯度40、經度116的地方一同度假旅游,按照信中所寫的經緯度能聚會在一起嗎?為什么?如果將經緯度改為:①緯度40、經度0 ②緯度0、經度180,他們能否聚會在一起?這一情境的創設,學生的求知欲受到了激發,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注意力也集中了,整個課堂處于活躍而緊張的氣氛中,為地理原理的講授創造了適宜的氛圍。

三、充分利用書中的圖片,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圖片,這些精美的圖片能刺激學生感官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這些景觀圖片中含有豐富的地理信息。在教學中應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獲取圖中的地理信息。如在講解“地理景觀的差異”時,讓學生比較東南亞的高腳屋和東西伯利亞的穿著的差異,并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這些針對性問題的提出,激發了學生探究自然奧秘的欲望,還可使教學達到新的高度。

四、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

篇2

一、新教材內容體系的改變

新課標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簡短,圖、活動、案例增多,很多知識點到為止,內容非常突出時代信息,許多新內容教師沒有接觸過,這對我們教師來說是變相地加重了負擔。設計的探索活動靈活新穎,學生很活躍,但由于活動過程多,一些活動需花費很長時間,一節課很難講完,往往按設計把試驗做了,但后面的內容難以進行完,出現了地理教學任務重,課時不足的現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動沒有現成的答案。答案開放性過大,這對我們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講哪些、講多少、講多深、怎么講,很難把握。

在這種形式下,作為一線教師在業務上要加強自身修養,強化教育理論與地理知識的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識,使自己的地理教學能力提高,跟上新課程的時代步伐,進而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落實。備課時要加強集體備課、統一要求、集體討論,按單元進行課時備課,對每一節課要講的內容統籌安排(講多少、講哪些、講多深、怎么講)。并緊密結合實際、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識相關的案例,搜集相關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參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豐富相關知識點,發動學生觀察現實生活和搜集相關材料。對于實驗課等花費時間長這一點,在課前就對學生說明該實驗的目的,操作過程,提前準備,如“沙塵暴的成因和風沙災害的防治”。這樣既不耽誤時間,又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流暢性。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讓學生自主探索和學習,而教師則是地理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因此,在組織整個課堂教學時,要注意放下“師”的權威架子,要以學生學習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戒備心理,真正體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積極思維與想象。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游戲、討論、探究、實驗、觀察、調查、信息搜集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的發展過程。在課堂上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展示自己對問題的解釋,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證據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尋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學生學習地理的時間和空間,把獲取的地理知識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課外,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使用教材的轉變

新課程地理教材只給教師提供了一個資源平臺,因為各地區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且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統一的課程標準下編寫的,所以,教師應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地理知識缺乏系統性,比較零散,新課標教材高中地理更加重了這個特性。教材中安排了各種形式的活動,并且高中地理學習內容與其它學科學習內容不同步,從而嚴重妨礙了學生對有些自然地理過程的正確理解。如風的形成、黃赤交角、自然環境演變過程等等,對教師來說教起來困難,學生學起來更困難,學生普遍感到地理難學。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每上完一節課都要進行課堂小結,每學一個單元也要進行小結,及時對所學知識梳理歸納。在教學過程中把課程標準分解,剛開始要求放低些,讓學生嘗試到成功,盡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心理上預先讓學生喜歡它。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把現成的知識硬灌給學生,而要善于啟發學生。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善于聯系新舊知識和學科間的知識,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學知識探求新的知識。針對各種各樣的活動,我們要辯證地加強活動教學與其它教學形式的相互關系,使各種教學形式相互補充和相輔相成,有機統一于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活動不宜指手劃腳,橫加干涉,全盤否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分對錯。教師應在目標導向、動機激發、情景創設、方法指導、疑難解答、反饋指點等方面發揮指導作用,以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我們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對其內容進行調整,創設新的教學情景,完成對知識的重新建構,甚至可以替換教科書中的案例,自選教學素材,自行設計教學過程,積極開發地理課程資源,特別是身邊的校本課程資源,使其更有利于活動的開展。

篇3

21世紀需要創新型人才,需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人才,而傳統的教育模式背景下,教師對學生采取的灌輸知識和理論的方法已經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需要培養,這便要求教育教學作出改革,適應新形勢市場環境下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而高中地理作為一門理論實踐結合緊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創新思維的基礎學科,需要對傳統的不對等的師生關系作出改變,激發學生在高中地理學科上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開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一、打下扎實的基礎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

高中地理學科講究理論聯系實際,書本中含有大量的理論知識,這些理論知識將是以后創新思維激發的發動機,只有努力?W習高中地理豐富的文化內涵,將知識與數據、圖片相聯系,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除此之外還要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高中地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重視實踐教學,課本上學習到的理論要到大自然中去尋找、去探索,只有真正做到了這一點,才能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做到學以致用,學有所用,學有所得,真正運用理論知識去證實自然現象。只有基礎打得牢,才能在思維閃光的一瞬間把握住創新點,真正啟發學生去探索。

二、激發學生好奇心才是創新的驅動力

激發學生好奇心是教師教學工作別重要的環節,也是教學的難點。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好奇心才是學科創新、理論創新的驅動力。而如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呢?如何開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這便需要老師突破以往的教學模式,改變以往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三、教學思路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傳統的地理教學思路已經跟不上時代進步的潮流,無法適應新課標教育改革的要求,更無法滿足當代素質教育的目標,因此教學思路變革勢在必行。要突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要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教師除了要傳授理論知識外,不能固步自封,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拓學生的視野,不能僅僅滿足于課堂上的學習,要開拓創新,發揮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真正做到手腦并用。

除了課本上對高中地理文化知識的學習外,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例如對地質構造或者自然現象進行解釋時,可以放一些相關的影視資料,或者高清的照片來還原野外的地理環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個問題,從而對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除此之外,傳統的教學太過于古板單一,學生喪失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失去了對問題的探究和創新,而如果在教學階段充分利用網絡工具,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習方法更加靈活,創新點更加豐富。

四、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高中地理教學不能僅限于課堂,還要積極地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做到學有所用。例如開展地理模型大賽,可以用建模的方法讓學生將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學習心得應用在地理建模中,同時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習熱情,做到師生互動,學生在實踐動手的同時也是鞏固地理知識的一個過程,而建模的過程更是一個學習中激發創新思維的過程。因此要調動學生創新意識,課外活動必不可少。

篇4

一、德育為先,突出德育時代特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教育質量大體有兩項因素至關重要:一是確保學習者認知能力的發展。二是強調教育在促進學習者的創造力和情感發展以及幫助他們樹立負責任公民應有的價值觀和處事態度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優質教育(學校教育或其他有組織的學習方式)應該有利于獲取知識、技能和具有內在價值的處事態度,并且有助于實現重要的人類目標。但在十年課改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在確保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上落實得要好一些,而在后一項因素上就不一定做得好了。要實施素質教育,我們就要把教育的目的指向學生的全面發展,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修訂后的地理課程標準在“前言”部分的第一、二自然段中就明確指出了義務教育地理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即有助于提升學生生活品位和精神體驗層次,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利于培養活躍的、有責任感的公民。這是時代的新要求,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而在“課程性質”中,除原有的“地域性”、“綜合性”特征外,又單列了“思想性”特征,也突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地理學科中的體現,就是要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加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關注全球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教育內容。明確這一點,我們在教學設計時就要時時關注情感態度、過程方法與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關注學生地理素養的全面提升,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筆者認為,在日常地理教學中適時進行地理科學史教育就是一種很好的“寓德于教”。地理科學史寓涵豐富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有利于學生了解地理學的發展和地理學家的事跡,開闊視野,啟迪思維。例如,學習板塊構造學說時,就可以介紹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靈感來自大西洋東西兩岸大陸輪廓的吻合程度,而后為了找到更多的證據,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探險隊,迎著北極的暴風雪,第四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數人失去了勇氣,只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前進,終于勝利地到達了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11月1日,他在慶祝自己50歲的生日后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蹤跡。直至第二年4月,他的尸體才被發現。他已經凍得像石頭一樣,與冰河渾然一體了……這樣的事跡帶來的啟迪和感動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超過了知識本身,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修訂后的“課程內容”中,也增加了很多反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最新成果、國家最新發展戰略等體現時代特征的內容,如“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的重要性”,“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了解家鄉的對外聯系現狀,認識家鄉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要性”等。這些變化都要求地理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特征,與時俱進。為此,我們教師平時要堅持讀書讀報,關心時事新聞,適時把反映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向和新思想、當代科技發展的新成果、現代社會所要面對和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等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關注地理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和地理學的應用價值,關注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國家乃至全球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例如,學習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時,就可以介紹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導的超級稻第三期目標畝產900公斤高產攻關在2011年9月獲得成功,其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的百畝試驗田畝產已達到926.6公斤。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現代生物技術的重大成就,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雜交水稻不僅對中國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對世界具有深遠的影響。這樣的學習素材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民族自豪感有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能力為重,加強創新實踐能力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灌輸,應該要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修訂后的地理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確指出地理課程應著眼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課程性質”中又單列出“實踐性”特征,強調地理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含有豐富的實踐內容。在“課程目標”的“過程與方法”部分,明確提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善于發現地理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在“評價建議”中,也明確提出對地理技能的評價,主要考查學生對地理技能方法的掌握程度,考查圍繞學生能否利用和激活相關的認知結構,能否有效獲取地理信息并得出相關結論等方面展開。

顯然,修訂后的地理課程標準更加強化了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整體上提高學生地理素養特別是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尤為重要。地理教師要深刻理解上述變化,才能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科學制定課堂教學目標,通過設計圖表繪制、學具制作、實驗演示等課堂實踐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體驗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例如,學習等高線地形圖時,可以讓學生用幾枚硬幣疊成一座硬幣山,再繪出該硬幣山幾種不同疊法對應的等高線地形圖。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學生通過動手、觀察與思考,自己總結出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線分布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又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所學知識的要點。地理教師還要明確開展地理課外實踐活動的重要性,一方面立足校園,利用學生已學習過的地理知識,開展繪制校園平面圖,觀測一天內太陽光下旗桿影子方向和長度的變化等實踐活動,拓寬學習空間,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適時開展野外觀察、社會調查和鄉土地理考查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積累豐富的地理表象,鼓勵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知識產生的過程,切實體現地理學習能力為重,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

三、難度調控,減輕學生學業負擔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作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強調在義務教育階段要切實減輕中小學生學業負擔,要調整教材內容,科學設計課程難度。修訂后的地理課程標準從五個方面調整了課程容量和難度,進一步減輕了學生的學業負擔。一是刪去了與其他學科交叉的條目,如“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及文化傳統”等。二是某些條目要求較寬泛,不再單獨列出,而在其他條目中予以落實,如“運用有關資料說出某大洲存在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就分散到具體地區中落實。三是刪除了一些初中學生普遍感到有一定難度而進入高中后會進一步學習的條目,如“舉例說出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發展的地理因素”等。四是條目內容不變,但降低了教學要求,如關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的要求,實驗稿是“說明”,修訂后下調為“認識”。五是刪除了一些難度較大的活動建議,如“收集聚落景觀圖片,辨別某一景觀及其與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關系”等,以減輕學生負擔。地理教師要認真研究這些調整變化的內容,在教學中要準確把握課程內容標準的要求,不能隨意增加教學內容,更不能任意拔高教學難度。例如,學習氣溫的分布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讀圖比較南北半球等溫線分布的規律,要注意對于一些地方等溫線凹凸的原因就不必去探究,以免加大教學難度。再如,每章節中基本都有的“閱讀材料”,僅作為增加教材趣味性、擴展知識視野或活動引導之用,可以作為自學素材,但絕對不能作教學要求。

四、評價改進,提升教學效益效率

修訂后的地理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部分較修訂前變化較大。首先是改變了五個“注重……”標題,明確提出了“根據地理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確定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的選擇與使用”、“評價的實施”、“評價結果的解釋”四個方面內容的實施建議,全面滲透“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主要思想。其次是通過舉例的方式,詳細剖析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標準,對如何評價以及評價的重點進行了具體說明,極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評價“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歸納某地區地勢及地形特點”這一標準要求的地理技能,建議教師要設計讀地形圖、完成讀圖分析類的試題進行評價,評價的重點在于考查學生頭腦中是否有相關的認知結構,并判斷其是否完整和準確,還要考查學生能否有條理、有順序、熟練地獲取相關信息并得出相關結論。評價引領教學,教師在進行這部分教學時,就要注意引導學生構建完整、準確的認知結構,并學會遷移運用到具體情境之中,否則就沒有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

“評價建議”還強調,“評價方法的選擇與使用要符合診斷學生的學習質量和促進學生發展的基本目的”。由此聯想到,在平時教學中紙筆測驗試題的評價標準不應隨意拔高,地理試卷中往往由于難度把握不當,出現過難的題目,打擊了學生的自信,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如果僅僅只有這種終結性評價方式(期中、期末考),忽視了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生個體間的差異,使學生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樂,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護,最終導致學生對地理學習缺乏興趣,也就不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所以,除紙筆測驗評價方法、觀察評價方法外,日常教學中還要運用檔案袋評價方法,學生可以把自己繪制的地圖、制作的模型、收集的地理圖片和資料、地理探究的活動過程記錄、疑難問題及其解答、學習方法和策略的總結、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結果等放進自己的檔案袋,記錄自己成長的軌跡,了解自己的進步,反思自己還有那些不足,這樣就把學習評價滲透到地理學習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學效益和效率。

五、以人為本,遵循教育教學規律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高境界。修訂后的地理課程標準進一步落實了新課程改革“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課程性質”中把“生活性”單列出來,特別強調地理課程內容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要突出反映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地理現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提升生活質量和生存能力。同時,在“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實施建議”中也反復強調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使“生活性”貫穿地理教學全過程,力求將滿足學生成長需要和滿足國家、社會對學生成長的需要統一起來。這對十年來堅持課改的一線老師來說是一種鼓舞,說明十年課改實驗的方向是正確的,本次修訂在原有基礎上又進行了調整、補充與完善,表述得更加清晰、嚴謹。我們的教學再不能只是簡單地傳授地理知識與技能,而是應該努力建立教學內容與生活意義的聯系,使地理課程與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與身心特點,所以課堂教學的內容一定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應該讓符合“生活性”的教學成為地理教師的常態化教學,而不是僅僅在所謂的公開課中作為點綴。

篇5

關鍵詞:中學教學;地理信息系統;應用

傳統意義上,中學的地理教學,教師一般更加側注重對學生記憶能力的訓練,而這對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的鍛煉與培養并不能起到預期的推動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地理學科的學習,逐漸成為地理教學中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特征

地理信息系統是一種空間與屬性信息的有效結合,可以通過空間或者屬性兩個分屬方面進行相應的檢索查詢和分析,并且可以對分析的結果進行高效準確的表達,實現地理數據的可視化效果。地理信息系統在管理數據時采取層的概念組織,可以對一張圖進行多方面的應用。除此之外,地理信息系統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對層次進行劃分和疊加分析,選擇特定的區域部分進行緩沖區分析,實現地理空間的分析職能。

二、將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到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必要性

1.地理信息系統的優越性

首先,地理信息系統由其自身技術特點決定,具有直觀的數據可視化功能與效果,此外能夠與互聯網或者一些虛擬現實技術進行結合,從而發揮更好的技術作用,形成空間數據的高度表現力。其次,地理信息系統通過疊加分析和緩沖分析以及數值統計等,可以讓學生對地理空間擁有更為明確的認識,培養學生自主分析的能力。最后,地理信息系統具有較好的制圖能力,在進行教學時可以自主地進行地圖的繪制,具有多維化和共享性等優勢,遠非傳統的地理掛圖可比。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我國的《中學地理教學大綱》對培養中學生的創新思維給予了明確的規定與要求,這對地理教學質量的優化與提升具有關鍵性的意義,使培養中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成為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首要的任務和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對此引起高度的重視。地理信息系統可以通過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形成一定的視覺和聽覺效果,同時,地理信息系統以其特有的運動圖像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思維的擴散,自主進行思考和分析,使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進行地理課程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3.數字化時展需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逐漸進入數字化時代,許多新生代詞匯也相繼產生。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不斷地增加數字化系統工程建設的投入,作為最具發展前景的信息技術之一,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隨著數字化時代的發展,網絡地圖和電子地圖等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將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到中學地理教學中,可以使學生更為方便快捷地獲取學習資料,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中學地理教學中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

1.實現自主制圖和空間查詢

相對于傳統的地理教學掛圖,地理信息系統能夠更加清晰地反映教師提出的問題,而且不會像掛圖一樣輕易損壞,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地理信息系統進行自主制圖,更清晰地現實教學的內容和主題融入多媒體教學中。同時,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實現雙向查詢,比如,在教學我國的省級規劃時可以將每個省份用動態閃爍的方式顯示出來,并對各個省份的屬性進行相應的設置,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印象,提高學習的感性認識和學習興趣。

2.豐富知識教學

地理信息系統可以使教師和學生改變傳統的觀念認識,以全新的心態進行探索和學習,培養學生全面的、高層次的思維理念。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使得個性化學習的開展大大增加,教師在確定研究課題之后,學生就可以通過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進行相應的研究性學習,從更多的方面了解研究內容,有利于豐富知識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教學質量和水平。

3.教學組織的變化

在傳統的中學地理教學中,進行課堂教學都是以教師言傳身教為主,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使教學的組織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相對于傳統的地理教學,地理信息系統可以使學生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使學習的環境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即便是在家里也可以通過地理信息系統進行資料的收集和分析,使教學組織方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創新。

隨著科技的進步,地理信息技術也得到不斷發展。這也直接導致地理信息系統在地理課堂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將地理信息系統巧妙地應用到中學地理教學中,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更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養成,使得教學緊緊跟隨時代的步伐,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娟.地理信息系統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研),2011(6).

篇6

    一、教育體制

    目前新加坡的學制(1982年試行),包括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一般6年)、中等教育(包括中學4 -5年和大學先修教育2-3年)及高等教育等。

    小學招收年滿6歲的兒童入學,其父母可以為學童選擇任一雙語課程-即英語加其它任一種官方語(華語 、馬來語或泰米爾語)。在小學課程中,除語文課程以外,還包括數學、科學、公民及社會道德價值等課程。 中學階段的課程除雙語教育外,還有數學、科學、歷史、地理、藝能科、音樂、體育、公民、德育等。中學課 程按小學離校成績的高低,分特別課程(4年)、快捷課程(4年)和普通課程(5年)三級。

    二、中小學地理課程

    1、小學社會科(包含地理、歷史)中的地理課程綱要簡介:

    怎樣讀地圖;新加坡的位置、自然景觀、氣候、土地利用、人口、都市發展、交通、通訊、商業和工業、 觀光資源、食物、水和燃料、公共和私人房屋等;東南亞簡介及主要國家(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 文萊);世界總論(聯合國、世界政治、自然景觀);分洲地理(亞洲、歐洲、澳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 )。

    2、中學地理課程綱要

    新加坡很重視地理教育:在中學1-4年級(相當我國初中)都有地理課程。中學地理教育目標為:理解 基本的地理和技能;培養對環境欣賞和負責的態度;培養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理解和容忍的態度;通過教學 活動,發展思考和觀察能力。

    中學地理課程綱要內容,采用主題式的結構,即每一冊(供一學年用)地理教材都有幾個主題。第一冊的 主題有:地圖判讀、自然景觀、天氣的要素、天然植物、人文景觀、新加坡的都市景觀、新加坡的城鄉邊緣。 第二冊的主題有:環境、交互作用、成長與改變、階層、決策、統一性和雜異性。第三、四冊的主題有:地圖 判讀、自然地理的要素、鄉土區域的產業、更大區域(東南亞、東亞及熱帶地區等)的產業、聚落及人口。( 詳見下表)

    雖然新加坡中學地理綱要是修改自英國劍橋的課程綱要,但注重鄉土區域及世界體體系中更大區域的問題 ,顯然具有符合本國教育目標的特色。新加坡以主題式(系統地理)的課程結構來規劃地理教材大綱,同時重 視區域地理的問題(如新加坡的都市景觀、熱帶地區的農業、日本工業的分布和發展等)。安排在各冊的單元 內容,注意到由淺入深的設計。

    在中學地理四冊教材內容中,人文地理所占的比重較大,幾乎涉及人文地理所有問題。在16個主題中占 11個(約69%),在67個單元中占43個(約64%)。其余為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地圖判讀等基本 技能。

    三、中學地理教材及教師手冊

    1、中學地理教科書

    新加坡為了激發中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地理教科書的內容及版面設計方面,都增加了趣味性和直觀性 。教科書的每一單元大多包括下列幾個部分:

    (1)單元標題與漫畫:用漫畫及照片引起對本單元內容的想象和興趣。

    (2)課文中加粗黑字體,醒目呈現各段落的主題或單元中的地理概念。

    (3)以故事或問題展開單元內容,引起學生學習動機,進行口頭問答或討論,有助于獲得一般地理概念 。

    (4)摘要:安排在每單元之后,可迅速掌握單元的重點。

    (5)插圖:課文中有許多配合內容的地理照片、地圖、示意圖、圖表等圖象教材。四冊課本平均每1頁 有1.3幅插圖,插圖占總版面的39%。

    (6):在課本最后,安排地理詞匯索引,加以解釋,便于學生查閱。

    另外,在1997年以來出版的中學地理教科書中,除每章后列出有啟發性的作業外,全書后還附有新加 坡-劍橋普通教育證書(普通水準)會考題目,以供學生參考與練習。

    教科書的文字接近口語,便于中學生閱讀或普通生選讀。此外,配合中學地理教科書,還出版了中學地圖 集。

    新加坡中學三、四年級兩冊地理教材的主題與單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題 第三冊單元 第四冊單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 1、地理學中的生態系統 1、地形(四)海水作用 然 2、地形(一)地殼運動 2、氣候及生物(二)溫帶 地 3、地形(二)風化 理 4、地形(三)河流作用 的 5、氣候:天氣的研究 要 6、氣候及生物(一)熱帶地區 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鄉大 7、農業(一)熱帶地區的農業發展 3、農業(三)熱帶栽培業、 土區 8、農業(二)農業類型 集約式農業、漁業 區域 9、制造業(一)工業的區位 4、制造業(四)煤和石油的 域的 10、制造業(二)原料的提煉 提煉、鋼鐵及煉油工業 及產 11、制造業(三)工業類型 5、制造業(五)日本工業的 更業 12、服務業:觀光 分布和發展

    6、制造業(六)森林及木材

    工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及 13、聚落(一)人口 7、聚落(三)聚落的成長與

    人 14、聚落(二)鄉村的都市聚落 階層 落口 8、聚落(四)都市結構

    9、聚落(五)人口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判 15、地圖判讀(一)基本技術 10、地圖判讀(二)土地利 圖讀 用與照片的判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以上是中學特別課程和快捷課程中三、四年級所學的地理教材單元。而中學普通課程三年級只學第三 冊的2、3、4、5、7、8、9、13、15等單元,四年級只學第三冊的其余單元及第四冊的3、10兩 單元,五年級才學第四冊的其余單元。

    2、中學地理作業薄

    新加坡為了加強每一單元教材的學習效果,編印了單獨的地理作業薄,既可作為教科書的補充材料,也可 作為練習或評估(分認知、情意、技能三種目標)之用。有些作業在課內完成,有些在課外完成。

    在中學普通課程的地理作業薄中,有關野外考查的部分約占1/6。內容包括一個引起動機的問題,考察 前,考察中及考察后等四個部分:

    (1)問題:中一學生討論新加坡港南小島圣淘沙成為觀光勝地的原因(如珊瑚礁、古堡),并將這些原 因列為待驗證的假設。

    (2)考查前:以收集該地有關的資料為重點。

    (3)考察中:通過實地考察活動,收集資料。

    (4)考察后:分析考察中所得資料,檢驗假設。

    以上考察作業是配合教材有關休閑設施和旅游觀光業的討論安排的,作業薄中還有讓學生規劃一處海濱游 樂場習題。

    3、地理教師手冊

    配合中學地理教科書及作業薄編印的教師手冊,內容可分為兩類:

    (1)有關地理教學的:內容包括地理教育目標、何謂地理學、地理課程綱要、新加坡-劍橋中學普通教 育結業考試的狀況、建議各單元授課時數(教學進度)等。

    (2)有關各單元教學的:內容包括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單元中的概念或理論的說明、數學資 料的資訊、作業薄中各問題的參考解答及野外考察活動的建議等。

    從以上介紹和分析,可以看出新加坡的地理教學有以下五個主要特點,并值得我國學習研究和借鑒。

    1、按中學生不同入學水平設置課程和編寫地理教材,單獨連續開設地理課,學習年限較長。

    2、中學地理教材中系統地理與區域地理相結合,人文地理比重較大,各種教學用書成龍配套。

    3、重視地理概念的教學,加強地圖判讀和野外考察等地理技能的培養。

篇7

一、教材內容詳略的處理

新教材主要由大字正文、小字、閱讀材料、課堂活動等幾部分組成。在這些內容的處理上,各人的方法不一,但是絕不能一碗水端平,否則與使用老教材就沒有區別了。在正常情況下,正文大字是核心,小字、閱讀材料是補充,課堂活動為鞏固(或者探究性學習的內容)。所有的教學要圍繞正文大字進行。如:歐洲西部的農業,都知道以畜牧業為主,那么歐洲的農業發展怎么樣?大字沒有說明,但是在P62①“閱讀材料”有不錯的補充。我在教學時,請全班學生朗讀了這一段文字。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喜歡大聲閱讀文字),因而既起到了提神的作用,又使他們了解了歐洲西部國家發達的農業的表現(采用的主要模式、結構、市場化、專門化等),他們又是如何處理畜牧業和種植業發展的關系的,與我國在農業上的差異及原因。重點放在畜牧業發達上,這些作為重要的補充,學生最感興趣了,因而增強了對發達國家農業和對發展中國家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的認識。在這里我建議各位教師根據所擅長的內容可以在不同的部分補充“正文”中沒有的內容,“課程標準”是總指導,但也不能處處都補充,處理成老教材的翻版,既沒有必要,又沒有那么多課時來完成。既要突出重點,又要使選學內容對學生有用,使學生感興趣,能作為“枯燥正文”的強力調劑,有利于“重點”的學習。

二、課堂活動的處理

之所以把課堂活動單獨提出,因為它是新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這里的活動題實際上是課堂研究,并不要求學生一一去親身體驗,大多數是模擬體驗或者讀圖分析等。如:歐洲西部“繁榮的旅游業”活動題要求學生模擬一次暑假歐洲旅行,請你設計好旅游路線,說出經過的主要國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見到的景點(可以補充課本中沒提到的景點)。這種活動題難度不大,學生可以單獨完成,也可以三四個或各組學生合作完成,思考或討論幾分鐘后請各組學生說說自己的設計,從不同角度比較,如:路線最合理、景點最全、內容最豐富等。一方面增強對歐洲旅游業的認識,另一方面增強學生實踐的能力。那些真正需要通過親身體驗的活動題,沒有時間都搞,一學期有一兩個就可以了,不宜太多。如:P108,活動2“從報刊雜志上收集關于北極的報道、圖片,舉辦一個有北極地區環境保護與利用的小型展覽會”,通過全班或者全年級學生努力一學期搞兩次很不錯,相當于綜合實踐課,還可以分別把學生帶出去體驗參觀、旅游等。它是增加學生興趣的重要途徑。我的大學同學中有不少就是因為學習地理能夠游山玩水才報考的地理系,中學學生同樣會為此而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框架(體系)的處理

新教材的體系已經削弱了,但是還是存在的,“教師用書”的內容提示中都有比較詳細的結構說明,教師做到心中有數,在教學中就會游刃有余,但是不要求按部就班把它教授給學生,許多內容已經弱化,過多了,學生似懂非懂,反而弱化了重點內容,因而務必在教學中重點突出,適當地體現框架。如“中東”的教學結構:

如果教師能吃透上面的結構(體系),在教學中就一定會得心應手,哪里是重點內容,哪里需要一般學習,一目了然。無論教材怎么改,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一本詳細帳”。

四、開放性內容的處理

新教材最大的亮點之一是開放性試題的出現和比重的加大,各個學校學生的層次不同,應該因材施教,必要時提供范例作為參考,強化訓練,重點內容可以通過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彌補個人能力有限的缺點。如:P11亞洲的“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請你把他們的因果關系填在框圖中,并為亞洲的發展出謀劃策。學生個人能力有限,可以通過全體討論得出:①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②利用科學技術,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的產量;③退耕還林,保持水土;④植樹造林,防治土地沙漠化;⑤政府適當調控,政策性遷移居民以保持生態;⑥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相似內容還有非洲的人口、糧食、環境問題的解決,以及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生態問題的解決,等等。我在批改試卷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到初中階段的學生在發散性思維上較差,死記的掌握得很好,開放性試題只能靠平時的掌握,生搬硬套一些,所以在課堂上對于開放試題的討論學習,有助于學生打開思維,培養思考的習慣。答題的答案不具有唯一性,只有回答的有道理,就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更積極地思維,該需要討論的不能因為怕花時間或怕費事而省略,這種多花一節課,比他們背上好幾節課都管用。多讓學生參與進來,聯系實際是解決他們缺乏能動性的最好出路。

五、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

新教材只提供了“標準”,具體內容深淺的實施還是各個教師自己設計,由于此時的學生已經存在差異了,在問題的設計上要有講究,力求從易到難,兼顧到各個階段的學生,使大多數學生能夠“跳一跳就可以夠到”,逐層推進,使每個人都有收獲。如:P70“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加納進出口資料問題:①圖顯示加納主要出口產品有哪些?②靠該類產品賺取外匯,對國家有利與否?為什么?③加納主要的進口產品有哪些?④依賴其他國家供應該類產品的弊端是什么?⑤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可以說①、③的問題每個學生都可以完成,②、④的問題需要一點能力了,⑤的問題要求更高了。這就是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而設計的,簡單問題可以全班范圍內抽查,要求高點的可以通過舉手的同學完成。

六、課堂教學與課堂管理

新教材更注重學生的參與,中學正常情況下每班有50―60人,甚至更多,學生參與了,課堂秩序還能保持嗎?這是對教師課堂管理的嚴峻挑戰。我聽了不少的公開課,多數課堂采用的是4―5人為一小組的形式進行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性。由于是公開課,幾乎每一節可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沒外來教師聽課的情況下,恐怕沒一人能保證(包括淮中)課堂能夠順利進行,所以教學中課堂管理尤為重要,可以說誰在注重學生參與過程中抓住了課堂管理,誰就是課堂教學的成功者。事實證明我所帶的九個班級中,在教學管理比較好的,能夠做到收放自如的幾個班級一直是成績最好的幾個班級。

七、課堂的組織形式

新教材講求的是實用性、參與性。在教學的組織形式上要能夠體現這一點。我在教學中慣用形式:前5分鐘請學生演講(內容與本周所學地理知識相關),同時請學生復習上節課所學習內容,三、五分鐘提問總結上節所學,重點的閱讀材料請同學朗讀(小組為單位、班級為單位等)、部分不耽誤教學時間的內容可以通過相聲、小品的形式學習。(如:美國的移民:將學生分為四組,每組分別代表、黑人、華人、印第安人和白人,讓扮演不同角色的學生根據課本中的文字描述設置情景,扮演不同人種在美國的生活狀況和內心感受。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對有色人種在美國受到種種歧視和不平等待遇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一直使用多媒體教學(自己課余時間制作,但生動的畫面不多,還沒有達到我的期望值),充分發揮其容量大、內容生動的特點。課堂活動安排在適當的地方教學,有時作為總結,有時作為內容的鋪墊。最后使用部分重點試題作為結束。關于課堂的組織形式可以是多樣的,結合實際是最佳選擇,檢驗的唯一標準當然就是效果。

注釋:

篇8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當前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文章分析了地理新課程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作用,提出了通過地理課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新思路。

關鍵詞

新課程 地理教育 創新思維 培養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要求我們的學生不再僅僅需要具備邏輯思維的能力、語言表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也不再僅僅需要具備科學知識能力、社會評價能力、生活審美能力,還要有獨特的創新能力。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具有獨特的優勢,它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具有綜合性、實踐性、時代性強的特點,更能激發學生質疑、探究、想象和創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超越自我,勇于創新的品格。

一、新課程地理教學對培養創造性思維的作用

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方面,不同的課程所起的作用不同。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地理學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積極的作用。

(一)地理學的不確定性,尤其是新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開放性的素材。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遇到的大致是精確領域和模糊領域兩類問題情境。解決精確領域的問題往往只需要運用人類已掌握的具體的數學知識和科學技術;在模糊領域的問題情境中,比如地理課程中涉及的:溫室效應對氣候有怎樣的影響?再過幾十年后,如果常規能源、煤、石油、天然氣等都用盡了,人類會怎么辦?三峽電站建成后,將會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有什么作用?……要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就要收集有關的資料,進行思維、歸納、猜想、想象。而這也正是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必然途徑。

(二)地理學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大腦生理潛能。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它們具有高級智力功能。左半球控制右側肌體的感覺和運動,側重于理論思維;右半球則控制著左側肌體的感覺和運動,著重于形象思維。人的右腦是一個亟待開發的智力世界。地球教材、教具及野外實物中有著大量的圖像、模型、實體,以逼真的形象和方式經常作用于學生的感覺,促進其形象思維的發展,對開發學生右腦潛能具有極高的價值。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及野外觀察活動中學生接觸到的豐富多彩的地理現象,對他們進行啟發、引導、以增強感受力、培養觀察力、提高記憶力、豐富想象力,發展思維力,激發創造力,從而促進其生理潛能的開發[1]。

(三)地理學能做到以美啟真,完善智力,激發創造。美感不僅能引發愉悅感、強烈的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強大動力。還因其形象性特征有利于人們形成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互補互促的整體思維,有利于完善智力結構并激活創造能力。即“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性條件”(羅杰斯)。所以,美能激活創造[2]。地理學科本身就其研究對象來說,蘊涵著豐富的自然美、人文美等諸多的美育內容,它是大美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新課程從審美化的角度把握教學內容,實施教學,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條件。

二、新課程下地理教學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一)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保障。新課改地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師應該認識到,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就必須改變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變“接受型教育”為“創新型教育”,變學生的“適應型學習”為“創造型學習”[3]。創新型素質教育的實施意味著教師由知識的占有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成為教學資源,其任務由過去單純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引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與信息的優化選擇為主,教師的權威將不再建立在學生的被動與無知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教師借助學生的積極參與促進其充分發展的能力之上。開展創新教育要求教師要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打開學生心靈大腦的“閥門”,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5]。

(二)激發地理學習興趣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由于機體需要而產生的穩定的內驅力,是構成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入門和獲得成功之間的“牽引力”與“粘合劑”。如果我們地理教師善于寓教于樂,使教學活潑生動,那么,不僅大大有益于提高當前地理教學效果,而且可能在學生心中埋下終生為之探索的種子。另外創設情境也是激發學生思維的好方法。所謂創設情境,就是教師利用一切條件,為學生創造一種有所感的境界。教師可通過一些形象風趣的地理載體把學生引入到一定的創新意境中去,讓學生掌握有關的地理景觀特征,借以豐富地理知識。例如:在講到我國大陸西北部氣溫日變化劇烈的特色時,借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論句,來形容地理特征,使學生對溫帶大陸性氣候有了形象的了解。

(三)地理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教師要注意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同時要整合和優化教學目標,教學設計要強調“發現”知識的過程,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簡單地獲得結果[5]。

1、開展課堂討論,營造創新氛圍。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是教師最大的過失”。地理討論式教學是一種開放式教學形式,這種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去。以若干人為一組進行討論,可以克服學生的膽怯心理,使學生通過自己思考,自由地、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啟發,集思廣益,更為重要的是為每位學生提供了發言機會,有利于調動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錘煉獨立思考的能力,為學生營造創新的氛圍。

2、強化問題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創新從問題開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3]。我國學生的問題意識比較薄弱,典型表現為兩類: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問題;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問題。因此,針對第一類學生教師要適當結合探究式教學,創設民主、和諧、平等和寬松的氛圍與情境,盡量多地給學生提供問的機會,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見解或由某一內容聯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問題;對第二類學生多采用啟發式教學,精心設置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的想象能力,鼓勵發散思維、反向思維,從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3、革新教學手段,培養創新能力。教學手段為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服務。突出創新教育的課堂教學,要積極使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教學網絡。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廣泛開展參與式、問題式、討論式等強化學生能動性的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網絡本身的便捷性、開放性、交互性、虛擬性以及豐富、鮮明而形象的信息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多種選擇,能使學生自主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總之,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區域性、空間性、直觀性都很突出的學科,形象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學科發展十分重要。地理學科美育的發展有利于革除長期以來傳統教學中重抽象輕形象,重應試輕應用、重沿襲輕創新的弊端,為地理科學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培養大批全面發展的創造性人才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在地理新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貫徹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喻榮春.論地理教學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南昌高專學報,2005;(3)

2.黃京鴻.地理學科美育的價值.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2;(1~2)

3.閻立欽.創新教育——面向21世紀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抉擇.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4.王增昌,王敏勤.培養能力藝術.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5.陳國新.培養學生地理創新能力[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0;(5)

篇9

關鍵詞: 探究式教學 地理 創新 課程改革

探究式教學主要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參與一系列多種形式的開放的探究式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能力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它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而不是一般的記憶、理解和掌握,更強調學生通過參與探究問題的體驗,加深對學習價值的認識,使他們在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華。地理教育在自然科學教育和社會科學教育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地理科學素養兼有自然科學素養和人文科學素養。全面提高每一個中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是中學地理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離不開探究式教學。地理知識傳播只是地理教學的一個方面,地理教學是地理教師指導學生參與探究地球與人類社會之間關系的一個過程。而反思一下我們的地理教學,卻發現“探究式教學”在中學地理課堂卻是步履維艱。

一、原因

1.從主觀上看

(1)地理教師對探究式教學的理念認識不到位。在長期的傳統教育模式下,我們的教師對探究式教學不夠重視,認為只要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學到更多的書本知識,無論采用什么方式進行教學都是可行的。

(2)地理教師駕馭探究式教學的能力欠佳。教學的實施需要教師具備高水平的科學素養和探究教學技能,如問題設計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由于教師自身的探究教學能力的限制,使得探究教學過程力不從心。

2.從客觀上看

(1)評價體系的滯后。眾所周知,中考和高考是教學的指揮棒,雖然探究式教學已引入基礎教育,但評價問題一直未能很好地解決。因此,教師迫于中考、高考成績等評價的壓力,而更加傾向于使用傳統方式進行教學。

(2)學校教學條件的限制。教師在探究式教學中常常用實驗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而在中西部地區或一些偏遠山區,學校很難負擔起學生探究實驗甚至演示實驗所需的儀器、設備和藥品。

二、解決之道

“探究式”教學對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保證探究式教學的順利實施,一線教師具有任重而道遠的責任。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應想方設法引入探究式教學,盡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筆者認為善加利用課堂三問,可以使我們課堂上“探究”的火花四濺。

1.教師提問求創新

富于探究性的提問是把探究式教學引入課堂教學的主要途徑,因為它易于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積極進行發散思維。這種提問,學生需要改變信息的形式或組織結構,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高級思維活動才能回答。如在學習“地球上時區劃分”的問題時,傳統提問方式大多是:“請讀書找出0時區、東一區、西一區……分別是怎樣劃分出的?”但我們設計這樣的提問:“如果我們把從0度到東經15度劃為東一區,0度到西經15度劃為西一區……依次類推,你認為是否合適?”顯然前一個提問屬于常規性的記憶提問,而后一個提問則屬于探究性提問,在教科書中找不到這個問題的直接答案,學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地球上時區劃分的含義,通過發散思維才能正確回答這個提問。

2.學生提問在引導

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后,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力爭自己獨立解決這個問題,并在探索過程中積極感受,積極體驗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如講季風氣候時,由于我們學校位于世界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區――東亞,可以通過學生的體驗來理解季風氣候。問學生我們這里冬季吹什么風(偏北風),夏季吹什么風(偏南風),我們這里的房子大部分坐什么向朝什么向(坐北朝南)。再如:講大氣的保溫效應,即大氣對太陽輻射幾乎是透明的,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到達地面;而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的吸收能力很強,地面輻射放出的熱量大部分被截留下來。同學們身邊有種物質跟大氣的這種特性很相似,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玻璃)同學們摸一摸窗戶上的鋁合金和玻璃,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鋁合金較熱、玻璃較冷)生活中,冬天利用玻璃建起來的房子種花卉、蔬菜,這叫溫室效應。

3.小組提問要鼓勵

在遇到困難時,通過小組討論,鼓勵每個學生先從自己的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見解,這樣能極大地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且在相互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見解時,還能在學生之間產生互動,能彼此間激發出解決問題的靈感。如:假如讓你來當治理海河的總設計師,你將采取哪些措施?下面是大家討論的答案:學生甲:上游要植樹造林,進行水工保持。學生乙:上游要修建水庫。(教師可再問:修建水庫有什么作用?)學生丙:下游要加固堤防,疏通河道。學生丁:把干流挖得寬一些。教師:現在只有一個出海口,是不是可以再挖幾條河道,加幾個出海口。最后是教師對學生的激勵:你們應當感到自豪,你們提的一些方案都被采用了,現在一起看課本。小組討論需要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改變“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與同學、老師不同的意見,必須虛心接受學生的意見,必須寬容學生的幼稚和錯誤,必須耐心回答學生的提問,提倡使用鼓勵和激勵學生的語句,禁用有損學生人格的語言。

三、經驗

探究性教學固然很好,但是從課堂實踐看,并不盡如人意,筆者根據自己的實踐總結出以下三條經驗:

1.重視過程

因為供給學生進行探究的題目,結論多是早有的,即科學上已有定論的。之所以還要學生去探究、去發現,只想讓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因此,其過程富含教育意義。

2.合理分組

探究教學中,小組合作是一種比較重要的形式,但是有的教師往往只追求場面的熱鬧,學生討論的內容并沒有多大的探究價值,或者就是許多小組象征性地探究一個問題,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篇10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賦予我們的責任。新課程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觀: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豐富教學內容,從而達到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通過在中學地理課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有助于建立新型的教學關系。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生是處于發展中的人,他們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并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通過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發揮自我,這對于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探索獨特的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

在進行地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過程中,要十分注意“以人為本”。首先要激發興趣,如果學生對地理學科沒有興趣,即使有較高的智力水平,學習效果也不會理想。所以要讓學生對地理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努力開辟出多樣化的激發途徑,使之成為促進學生學習地理的直接動因。如利用與地理有關的歷史、文學作品,形象地再現古往今來的地理風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制作地理道具,在實踐中使用并加以指導等。其次要讓學生探究問題,發表見解,使學習興趣轉化為內在動機,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利用課堂主渠道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地理課堂教學目標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把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一方面,深入挖掘學科教材內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充分利用這些因素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如引導學生探討自然環境與生態平衡、人口增長、生產力發展的關系等。另一方面,重視非智力因素的開發與培養。非智力因素既是影響地理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又是構成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內容。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認真貫徹心理學與教育學原則,通過調節課堂氣氛,改善教學方法來優化教學環境,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學習熱情以及主動的求知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