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發展狀況范文
時間:2023-07-31 17:44: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世界經濟發展狀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美國市政債券市場(Municipal Bond Market, MBM)是美國州和地方政府融資的重要平臺,也是美國債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市政債券的發行不僅為地方政府提供了一個非常靈活的金融工具,降低了市政建設的融資成本,也為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資途徑。同時,發行MBM也有利于改善地方經濟環境和公共服務,吸引私營企業和國外投資者擴大商業投資,提高地方就業水平。美國MBM的基本情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市政債券種類。美國市政債券包括短期和長期債券,長期債券期限從1〜30年或更長期不等。市政債券項目涵蓋了教育、交通、公用事業、福利事業、產業補貼以及其他項目。市政債券按照責任義務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般責任債券(General Obligation Bond)和收入債券(Revenue Bond)。一般責任債券并不與特定項目相聯系,而是以發行機構的全部聲譽和信用作為擔保的債券,其還本付息得到發行政府信譽和稅收支持。收入債券與特定項目或部分特定稅收相聯系,其還本付息來自投資項目(如高速公路和機場)的收費,因此其風險要高于一般責任債券。大部分收入債券的收入用于政府擁有的公用事業和準公用事業。此外,債券也可按照稅收待遇劃分為應稅債券(Taxable Bonds)和免稅債券(Tax-Exempt Municipal Bonds)。
市政債券發行者。美國大多數地方政府和其機構都通過MBM進行融資。在全美國8萬多個地方政府中,大約有5.5萬個是市政債券發行者。除了少數大規模發行者外,大部分地方政府機構屬于小規模的發行人。
市政債券投資對象。市政債券的投資群體包括個人投資者、貨幣市場基金、共同基金、保險公司、銀行、銀行年金信托以及封閉式基金和其他投資者等。聯邦政府對個人投資者的市政債券利息免征所得稅。由于稅收政策和市場風險的約束,商業銀行持有的市政債券比例近年來持續下降。保險公司持有的市政債券比例則隨著公司業務波動和經濟景氣循環而變化。養老基金和外國投資者由于不需繳納聯邦收入稅,無法享受在購買市政債券方面的優惠。因此,一般不投資市政債券。
市政債券發行及監管方式。市政債券發行主要有競標和商議交易兩種方式,傳統上一般通過柜臺交易市場進行交易,近年來技術進步促使電子交易迅速增長。與公司債券主要由聯邦證券與交易委員會監管不同,市政債券的監管工作比較分散,發行管理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負責,市政債券公開發行前無需向聯邦證券與交易委員會注冊登記,美國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的有關部門根據市政債券條例制定委員會(Municipal Securities Rule-making Board,MSRB)制定的規則,負責對市政債券交易活動進行監管。
2009年美國市政債券市場發展狀況
隨著2009年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包括MBM在內的債券市場也初步顯現穩定和復蘇跡象。根據美聯儲的數據,2009年末美國市政債券余額為23486萬億美元,約占當年GDP的16.5%,與2009財年美國聯邦政府債務余額之比為1:3.21。其中,短期市政債券余額為1346億元,占比僅為5.7%,因此市政債券基本上是長期債券。
市場出現復蘇勢頭
2009年各州發行的長期市政債券總額為4097億美元,比2008年增長了5.2%,為歷史上第二高位(見圖1)。其中,四季度市政債券發行額擴大至1209億美元,占全年發行量的29.5%,顯示市場和融資需求已經出現復蘇勢頭。從結構上看,過去20年市場份額約為5%的應稅債券發行量明顯增加,2009年發行量占比為19.2%,這主要是由于大量建設美國債券(Build America Bonds, BAB)的成功發行。
市場信心有所增強
2009年長期市政債券發行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債券對信用增強(Credit Enhancement)手段的依賴程度明顯降低。在全年發行的長期市政債券中,83.4%未使用信用增強方式,4.9%的債券通過信用證(Letter of Credit)方式增強信用,僅有8.7%的債券發行采用了債券保險(Bond Insurance),而在2001〜2007年間該比例高達50%(見圖2)。
可變利率即期債券發行量大幅下滑
可變利率即期債券(Variable Rate Demand Obligations, VRDO)是采用浮動利率、且利率逐日或逐周進行調整的債券。2009年VRDO發行額為348億美元,比上年下跌了70%(見圖3),這主要是由于與房地產相關的VRDO發行量大幅下降。2001〜2007年間,與房地產相關的VRDO年發行量大約為89億美元,占全部VRDO發行量的18.4%。此外,信貸成本上升以及貨幣市場共同基金(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 MMMF)購買欲望降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009年MMMF持有的市政債券余額下降了928億美元,占其市政債券持有量的19.0%。
債券收益繼續保持低位
2008〜2009年資金避險(flight-to-safety)現象有所減弱導致國債收益率總體保持上行趨勢,但免稅債券收益率繼續趨勢性下探。2009年末AAA評級的10年期一般責任債券收益率為3.05%,比年初下降了0.6個百分點。AAA評級的10年期一般責任債券收益率占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比例為80.5%(見圖4),大幅低于2008年危機期間約190%的比率,而且低于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85.0%,2009年末市政債券收益率曲線與上年收益率曲線相比出現整體性下移的趨勢(見圖5)。
債券信用狀況發展趨勢
根據尼爾森•洛克菲勒政府學院今年1月份的報告,2009年三季度美國共有48個州報告總稅收下降,共有22個州降幅達到兩位數。三季度預算支出(estimated payment)――主要由高收入類別承擔并代表了未來稅收的趨勢――下降了31.2%,約占州稅收1/3的個人所得稅也下降了11.8%。盡管2009年美國經濟運行已呈現逆轉勢頭,但就業和收入的改善狀況將會明顯滯后于經濟形勢,預計預算缺口、現金短缺、政治僵局將會引發外界對信貸質量的關注。2009年穆迪、惠譽評級、標普了數百個降級評定,其中包括對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伊利諾斯和密歇根等4個州的一般責任債券評級下調。盡管目前地方政府按第9章方式提出破產的可能性不大,但部分市政府已提出了尋求破產保護的可能。
BAB發行情況
以《2009年美國再投資和復蘇法案》為法律依據,2009年4月至年末BAB發行額達到641億美元。實際上所有的BAB都是直接支付債券――發行者可獲得聯邦政府對債券利息35%的補貼。從融資目的看,BAB發行主要是為了一般目的、教育和交通,三者的融資額分別為224億美元、148億美元和145億美元。從期限結構看,BAB期限也相對較長。根據彭博資訊提供的數據,2009年發行的BAB中,約426億美元(占發行量的66.9%)的償還期為30年或以上,約有50%的BAB償還期為40年或以上。2009年所有BAB金額權重的償還期均值為34年(見圖7),這種相對較長的期限結構顯然對降低融資者財務和償還壓力有利。
美國市政債券發展對我國的經驗啟示
目前,我國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大、管理不規范、透明度低等問題已經引起多方面的關注,特別是地、縣級市政府為經濟增長或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通過各種具有政府背景的融資平臺或擔保等方式背負了大量的隱性債務,已經成為困擾和危及地方經濟穩定的嚴重問題。今年3月《中國經濟周刊》發表題為《中國地方政府負債超5萬億面臨嚴重債務危機》的文章,援引央行的統計數據稱截至2009年5月末,全國地方政府的負債超過5萬億元,而根據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的估算,目前我國地方投融資平臺負債超過6萬億元,其中地方債務總余額在4萬億元以上,約占GDP的16.5%,財政收入的80.2%,地方財政收入的174.6%。為此,在今年1月19日國務院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溫總理已將“盡快制定規范地方融資平臺的措施,防范潛在財政風險”列入今年宏觀政策方面重點抓好的工作之一。在這種背景下,通過借鑒美國經驗來發展我國市政債券市場,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我國目前不適宜發行一般責任債券
美國地方政府或其機構發行一般責任債券的總體情況是成功的,這主要是由于美國作為聯邦制國家,各州財政獨立,地方預算約束較好,債務償還和投資者的利益有保證。此外,市政債券能否成功發行主要取決于其財政狀況健康程度,而不是經濟發展及貧富狀況。與美國情況相比,現階段我國尚不具備發行一般債務的條件。就行政管理體制而言,現階段我國中央與地方的事、財權劃分不規范,地方政府職能定位不清,隱性負債比率高,財政負債管理缺乏制度約束,地方政府債券融資必要的制度條件并不具備,我國現行法律也不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從我國改革方向和發展趨勢來看,考慮到中央與地方財、事權的劃分及地方財政體制特征,近期體制和制度條件可能很難有大的改變,修改有關法律條文以允許地方政府發行赤字債券或一般性建設債券的可能性不大。
可采取企業債券形式嘗試發行收入債券
篇2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電子商務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興起,網絡平臺的發展使全球的信息共享速度迅速提高,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有效利用了合理的資源,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電子交單業務加快了國際貿易的結算效率,促進了企業的競爭能力。使用電子商務和網絡貿易的外貿企業將會比沒有使用電子商務和網絡貿易的企業在全球取得更好的利益。
二、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發展和現狀
(1)電子商務的產生和發展。電子商務是在技術、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商業社會中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手段,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商務活動。早在20世紀90年代,電子商務和網絡貿易已經開始產生并快速發展,美國的未來學家托夫勒預料到我們的社會將會進入到一個完全信息化的時代。1998年,美國的惠普公司和IBM公司宣布該年為“電子商務年”,開啟了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的新紀元。世界各國普遍認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將會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對全球經濟的促進不亞于一場新的工業革命。
(2)國際貿易的發展需要電子商務的技術支持。國際貿易是指國與國之間商品和服務的交換活動。隨著生產國際化的發展,各國在發展經濟中的相互依賴,擴大對外貿易的交流是各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國際貿易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已經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跨國交易的復雜性、困難性和風險性的特點,期待著更有利的交易方式,電子商務為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技術手段。
(3)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電子商務在我國的發展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尤其是到了2012年,進入了快速和多元發展的新時期。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為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網絡平臺和運行環境。以阿里巴巴,騰訊,當當網等為代表的電商平臺規模不斷壯大,更好地詮釋了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國際貿易領域,海關、商檢、外匯管理、銀行、保險等多個部門已經實現計算機的聯網,從合同簽約、備貨、領證、報關、報檢、裝船、投保、結匯等各個環節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體系,初步實現了國際貿易的電子化管理。
三、電子商務在國際貨物貿易中的應用
傳統的國際商務的操作是從獲得貿易信息開始,雙方進行磋商,簽訂合同到履行合同的過程。合同的履行中主要包括備貨、開立信用證、租船訂艙、投保、報檢報關、裝船和制單結匯等一系列的環節,業務活動繁雜而難以提高效率。國際貿易巨大的市場空間使國際貿易電子商務成為發展方向和世界各國拓展進出口貿易的重要手段。
(1)國際市場統一?;ヂ摼W終端用戶的快速增長,使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國際貿易市場成為全球統一的虛擬化交易市場。該虛擬化交易市場的形成,使商品和服務等有關信息在全球范圍內充分、準確、公開、完整的流動,減少了貿易雙方的不對稱性,避免了市場信息不完全而導致同等質量的商品的價格差異較大。
(2)擴大了國際貿易的經營主體,降低了采購和人工成本,提高了貿易效率。在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下,作為媒介的進出口貿易公司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供需雙方所獲得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一筆進出口業務的處理要多達幾百份單據,大大增加了企業的成本。電子商務媒介將多種傳統的貿易方式融為一體,把全部的進出口貨物主要流程引用到計算機中,為世界各地的制造商、貿易商和采購商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互動式的商貿服務,解決了傳統貿易活動中的時空限制。同時,電子數據的傳遞打破了原有的紙質化辦公帶來的開銷和誤差,數據傳遞準確、實時,從而大幅度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3)國際貿易的網絡營銷。隨著國際貿易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化,各個企業不斷地推出各種營銷手段來吸引顧客。開展國際貿易的網絡營銷,不僅可以超越國界的限制,而且能節約大量的跨國營銷費用,減少庫存商品資金占用,消除經營規模的限制。
四、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結算業務中的應用
作為國際貿易主要結算方式的國際信用證交單在電子商務的大潮中也發生了技術上的重大變革。貿易雙方以及船公司通過電子商務提供商的網絡平臺傳遞單據在逐年增加。國際上大宗商品的提供商一般是電子交單業務的推動者,同時由于客戶的需求也催生了越來越多的銀行參與到此項業務中來。信用證業務下傳統的紙質單據處理也正在由新興的電子提示和電子簽章所沖擊。
(1)電子交單與傳統的紙質單據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銀行從開證申請,開證和信用證的傳遞,到通知行通知受益人實現了電子化,即開證行和受益人之間實現了直接的溝通,提高了貿易的效率,促進了企業對貿易過程的監控和管理,提高了管理效能;通過電子提供商提供的電子商務平臺,處理和交貨與貿易有關的信息,確保實現電子提單等物權憑證的逐級轉讓,使貿易結算建立在真實的物權基礎上,降低了貿易欺詐的風險
(2)國際慣例為國際貿易中的電子商務提供支持。為了適應新的貿易模式,規范電子信用證的交易,防范業務風險,國際商會于2001年底在UCP 500的基礎上,制定了《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電子提示補充規則》并于UCP600實施后,修改了版本,以滿足電子交單的國際潮流。
(3)電商服務公司為電子商務提供平臺。BOLERO作為目前影響力較大的電子商務服務公司,是由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和多式聯運互保協會(簡稱TTC)共同組織并運營的電子交易平臺。為了防范電子交單方式下,數據通過網絡傳遞容易發生丟失、變化甚至篡改的風險,BOLERO公司對入會的會員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并構架了一套適用于全球18個主要司法領域的法律框架協議,參與到該公司電子交易平臺的各方均受其約束,保障交易過程的安全性,防范結算風險。
五、電子商務的未來前景和制約因素
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國際貿易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但是安全性的問題仍然是未來發展的制約因素。在電子技術層面,應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術和方法,保障電子交易的安全性;同時加強從事國際貿易的人士進行電子商務和網上國際貿易的安全認識,全面了解電子商務的技術規范和國際商法,提高風險防范意識,促進電子商務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為國際貿易的電子商務進行有力的支持。
六、結論
篇3
關鍵詞:經濟管理;現代化;新趨勢
經濟管理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應運而生,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促進經濟管理不斷優化管理方式、創新關心手段、更新管理理念,推動著經濟管理進一步發展,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同時,經濟管理又反過來對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有利于經濟向著更加健康穩健的方式發展。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經濟管理工具不斷涌現,直接推動經濟管理向現代化快速轉型,造就了當前經濟管理發展的新趨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必須注重經濟管理的現代化,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經濟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升級。為此,研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管理理論和管理模式,把握經濟管理現代化與經濟管理的新趨勢,從而更好地以經濟管理促進我國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
一、經濟管理現代化的具體表現
(一)經濟管理的價值日益體現,管理更加具有藝術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各種經濟體的不斷壯大,經濟管理的價值日益凸顯,各種技術不斷涌現。每一個企業依靠先進的技術只能保證企業的相關產品具有一定的優勢,如果沒有較為先進的經濟管理模式,很難形成更強大的發展實力,也很難使企業向著更快更好的方向發展,企業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經濟越發展,企業越壯大,越需要加強經濟管理,所謂“三分經濟七分管理”充分說明了經濟管理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F代經理管理越來越注重藝術化,通過更富有藝術性的管理,借助各種形式的文化建設、心理剖析以及隱形教育等技術手段實現較好的管理效果。
(二)增強經濟管理的能動性,體現經濟管理的創造性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增強,經濟發展越來越快,發展變化越來越明顯,這就決定著經濟管理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經濟管理的權限需要進一步擴大,并增強管理的能動性,使管理者對對各種現象迅速作出反應,確保企業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更加靈活自如,及時采取有效策略應對各種問題。經濟管理現代化要求更加注重創造性,不能對其他管理模式簡單的機械的照搬,應該充分考慮企業自身的特點、經濟發展模式,尤其是能夠契合時展,不斷創新管理方式,讓整個管理更富創造性,使經濟體更具活力,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全球一體化的趨勢,為企業帶來非常可觀的發展效益。
(三)專業化管理是必然趨勢,民主化管理理念日益明顯
市場競爭對管理者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當前社會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管理必須走專業化發展道路,每一個經濟管理者的必須具備較為豐富的管理知識、先進的管理理念,并且能夠具有較強管理能力和綜合素養,更要注重較為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創新能力。能夠熟練的運用經濟學的有關原理,結合經濟的飛速發展不斷地調整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以更好地組織企業和經濟體運營。同時,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是管理發展的一大趨勢,西方國家經濟管理要求全員參與企業的相關的政策法規、發展模式等內容的表決,更加符合管理的民主化、人性化,管理更加科學先進,能夠對決策者提出更加全面的參考因素。這種民主化的管理模式確保全體員工參與,共同奮斗,共同奉獻智慧。因此,必須通過民主管理,充分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及創造性,使管理更加科學合理,更加富有活力,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
(四)管理更加科學規范化,手段凸顯信息化與自動化
經濟的發展要求企業更加注重科學化管理,運用先進的管理理念,通過科學的手段對經濟進行有效的管理,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對各種經營實體的要求,使管理更加符合全球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信息技術在現代經濟管理中的應用日益明顯,大大增強了企業經濟管理的現代化水平,通過先進的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對各種數據運算更加簡潔,以更加方便快捷準確的方式=搜集各方面的管理數據,提出最佳的管理方案和=管理策略。
二、經濟管理現代化的實施策略
(一)立足中國國情,體現中華特色
我國的經濟管理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出發,立足于我國的國情,體現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濟主體以及我國的社會制度。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和發達國家具有很大的差距,我國的社會制度也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同時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這就要求我國的經濟管理必須立足于我國實際,考慮到生產力發展狀況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如果照搬的管理方式必然帶來水土不服現象,我國經濟管理現代化必須深入了解中國的國情,實施方案以及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更加符合我國實際,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經濟管理。
(二)汲取西方先進理念,借鑒發達國家經驗
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管理經驗,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斷加快,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日益緊密,世界經濟對中國的影響也日益突出。這就要求在我國必須汲取西方管理國家的一些先進的理念,借鑒他們科學的管理方式。在經濟管理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有著更為豐富的經驗,可以從我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借鑒西方的先進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讓我國的經濟管理更加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使中國經濟更好地融入世界,參與世界競爭,對發達經濟體的管理理念和經驗吸取消化運用,從而實現我國經濟管理的現代化。
三、當前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一)更新經濟管理理念,緊跟經濟發展潮流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要求每一個企業在管理過程中必須跟緊跟時展步伐,不斷更新管理觀念,徹底摒棄傳統的管理模式,以先進的管理理念來指導企業經濟管理,充分重視經濟管理的重要價值和意義,結合時展,圍繞企業發展實際,創新經濟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讓每一個企業管理者能夠具有較強大的管理權限。聘請專業化管理人才參與企業經濟管理,實現經濟管理的專業化。充分發揮全體員工參與熱情,實現管理的民主化,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充分發揮全體職員的管理智慧和創造力。應用計算機和信息化技術,不斷提高企業經濟管理的自動化水平。
(二)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制度
管理理念、管理需求決定管理模式,要想更好適應現代化的經濟發展趨勢,必須對傳統的管理模式進行改革,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要求每一個企業應該立足于國內走向國際市場,建立健全現代經濟管理制度,注重人性化管理,充分發揮人的價值和作用,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了解企業每一個員工心理和精神需求,采取完善的措施和手段,充分調動廣大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不斷增強他們的工作熱情,為經濟管理帶來更好的效果,創造更多的價值。
(三)實現民主化的經濟管理方式
企業管理應該是全員參與的管理,需要調動每一個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只有真正發揮全體員工的創造力和智慧,才能真正實現高效管理,才能真正促進企業發展。為此必須實行民主化的管理,從世界發展的趨勢來看民主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民主化的進程不斷加快,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必須注重民族化管理。民主化管理更有利于調動廣大員工的創造性和智慧,能夠體現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使決策更符合企業的自身實際,更加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和趨勢。
(四)實現由傳統硬件管理向軟件管理過渡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經濟管理中各種先進的管理軟件越來越多,傳統的以人財物等硬件為基礎硬件管理在現代經濟管理中的優勢逐漸消失。軟件管理則是對學習和知識的管理工作,現代競爭是知識和創新的競爭,更加注重知識的創新、文化的創新、管理的創新。因此,在管理上應該更加注重軟件管理,因此,企業最為重要的資源是知識和管理理念,高效的經濟管理離不開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每一個企業都應該注重知識經濟創新。管理創新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只有不斷創新管理,運用現代化的管理軟件和管理手段,充分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不斷發揮他們的智慧和創造力,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活力,讓企業獲得持久的發展動力,軟件管理成為經濟發展管理的必然趨勢。
總之,我國經濟管理實現現代化就必須改變傳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學習國外較為先進的管理理念,同時借鑒他們更好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國情和,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逐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管理體系,才能更好地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才能更好的讓企業在競爭中不斷壯大,實現我國經濟管理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貿易摩擦;出口貿易;WTO
[中圖分類號]F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36-0163-02
1 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現狀分析
1.1 我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貿易救濟案件快速增長
截至2008年年底,國外對華共發起1150起貿易救濟調查,其中由發展中國家發起的有623起,占比54.2%。在所有對華發起過反傾銷調查的發展中國家中,印度對我國啟動126起,高居發展中國家之首,占發展中國家對華反傾銷調查總數的23.3%;其次是土耳其,為65起,占比12.0%;墨西哥位居第3位,為60起,占比11.1%。
可以看出,在我國對外貿易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不得不面對來自于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的壓力。
1.2 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的金額呈上升趨勢
隨著中國對發展中國家出口量的增長,針對中國而引發的貿易摩擦的金額也在節節攀升。2005年5月18日,印度對原產于我國的綢緞反傾銷案,涉及金額1.8億美元,為印度歷年來對中國反傾銷調查金額之最,也是紡織品一體化后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紡織品發起的涉案金額最高的反傾銷案。根據我海關數據初步計算,2007年我國對印度出口涉案產品價值達6.86億美元。2008 年,印度對我國反傾銷涉案金額高達16.7 億美元。2009年,巴西啟動對我國鞋類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將征收435.7%的反傾銷稅。2010年,巴西外貿委員會決定對中國產揚聲器環形磁鐵繼續按43%的稅率征收反傾銷稅。由上可見,發展中國家對我國外貿出口產品增收的反傾銷稅遠遠高于發達國家。
1.3 對中國產品征收反傾銷稅遠超其他國家水平
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征收的反傾銷關稅要比發達國家高。發達國家對中國產品征收的反傾銷關稅一般在10%~50%之間,最高的反傾銷關稅也不超過100%;而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征收的反傾銷關稅一般在50%~250%之間,最高反傾銷關稅甚至達到1105%。2005年歐盟宣布的對中國自行車的反傾銷稅率是30.6%~48.5%,2004年美國商務部決定對中國的木制臥室家具征收反傾銷稅是1%~5%。而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關稅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在1996―2008年,埃及對中國生產的商品征收反傾銷關稅,其中對6種產品的反傾銷關稅是100%~321%。在2005~2008年期間,墨西哥對來自中國的26種商品征收了反傾銷稅,其中有19種產品的反傾銷稅是105%~333%,對中國產的鞋類產品曾經有過高達1105%反傾銷稅率。
2 我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的成因分析
2.1 與發展中國家產生貿易摩擦的國際經濟貿易環境因素
(1)經濟全球化導致貿易摩擦頻發。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表現在世界經濟領域就體現為貿易自由化,世界各國在WTO框架下,必須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促進各國貿易自由流動。其結果是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深,相互依賴性不斷增強,由此而引發的國家之間發生貿易摩擦的機會也大大增加。由于世界各國長期以來存在的經濟制度、貿易規則、文化與風俗差異,因此由全球經濟一體化而產生的貿易摩擦就不可避免。
(2)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造成貿易摩擦。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加入到經濟一體化的行業,在取得驕人成就的同時,也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保護民族產業問題、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等。由于發展中國家各國體制不同,經濟發展很不均衡,這就必然會造成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加上因經濟發展不平衡而導致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表現在外貿領域就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另一方面,從歷史經驗來看,世界經濟發展狀況的好壞與貿易保護主義呈負相關。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復蘇緩慢,各國利用WTO的模糊性規則,設置貿易壁壘,濫用反傾銷措施和保障措施。
(3)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不協調,易引發貿易摩擦。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各國都能通過貿易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不足。發展中國家處于國際分工的底層,主要從事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發生國際貿易摩擦的可能性較小。然而,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經濟利益的不一致,各國之間的產業分工并非是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進行的。相反,由于交易背后的經濟利益驅使,發展中國家在這些傳統領域受到威脅時,仍會想盡一切辦法加以保護,進而引發國際貿易摩擦。另一方面,我國與發展中國家在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上雷同,并與之形成直接競爭關系。這種競爭關系使發展中國家對產業未來比較擔憂,并利用貿易摩擦來阻礙中國產品的進口。
(4)“中國”引發發展中國家抵制中國制造。受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緩慢,而我國經濟仍高速發展,在世界經濟體中一枝獨秀。盡管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中國GDP增長率仍為9.1%,而發展中國家增長率遠低于中國。對此,一些國家表現出極大的警惕和恐慌,對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疑慮加重。于是,形形的“中國”應運而生,從最早的“軍事”到當前的“貿易”、“能源”,層出不窮,屢見不鮮。這些論調的出現為發展中國家對我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提供了輿論支持,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貿易摩擦案件的增多。
2.2 與發展中國家產生貿易摩擦的國內經濟環境因素
(1)中國商品的產業結構與發展中國家相似。毫無疑問,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它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其核心出口產品都不約而同地具有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這兩樣屬性,如機電產品或者紡織品等,這表明在產業的結構上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有著很大的雷同。商品雖相似,但是競爭力卻是截然不同。以紡織品為例,中國的紡織商品在同等條件下比同類的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價低10%左右,這表明中國的紡織品在紡織品市場中深受外國客戶的青睞。而因為其價格優勢中國的商品不但占據了相當一部分的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份額,同時也進入了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內,這樣從進口國的角度來說是擠占了其本國的相類似行業的發展和生存空間,這是發生貿易摩擦的必然性。
(2)我國的對外投資和貨物商品出口的不對稱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推行的出口導向戰略和對外經濟與政績掛鉤的考核標準,使得各地區有關部門都將出口作為當地發展的首要手段和措施,這自然而然的也會對外貿依存度的擴大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在2009年全球跨國投資下降40%的情況下,中國實際吸收外資僅下降2.6%,達到900億美元規模,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2010年上半年,中國新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2萬家,實際使用外資51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9%和21%,中國目前已經連續18年位居發展中國家吸收國際資本的第一位。然而,對外貿易導向型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對產品出口存在著較大的替代性,因此,在中國相對薄弱的對外直接投資比重和相反顯得過大的貨物出口比重之間所產生的不對稱性在現實中推動了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的形成和發展。
(3)中國企業應訴的消極性導致發展中國家頻繁采用貿易救濟措施。在國際上,各國審理反傾銷案有一項基本原則,在立案審理過程中,如果被調查方或被訴訟方發現有不應訴、不提供可靠真實的資料或者是不配合調查人員并提供有效證據的行為的時候,審理機關便會將審查的方向傾向于申請方的資料 ,并依照此資料做出裁定。由此可得,應訴的不積極必然會惹來嚴重的懲治后果和不斷重復的反傾銷訴訟,最終加劇了貿易摩擦。這也是促成一些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產品頻繁地進行反傾銷投訴和立案調查,從而征收高額反傾銷稅的主要因素之一。
(4)我國出口產品市場集中和出口激增給對方制造貿易摩擦授以把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往來不斷加深,貿易規模持續擴大。1978年至2009年,我國進出口貨物貿易總額由206.4億美元擴大至22072.7億美元,共計增長了105.9倍。2009年我國占世界貿易比重達到9%,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第一大出口國。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全球的貿易地位更是迅速上升,1999年,世界前五大出口國分別為美國、德國、日本、法國和英國。五國共占全球前40大國家出口值的43%,中國排名第九,2009年,中國已越居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年均增長率為20%。
3 高度重視、積極應對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摩擦問題
篇5
關鍵詞:美國經濟衰退 亞洲經濟 經濟影響 原因
美國在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亞洲的經濟發展也發揮著不能忽視的作用。但是由于美國經濟制度自身存在的問題,美國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使得美國經濟在近幾年出現了衰退現象,而亞洲經濟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尤其是亞洲資本主義國家,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美國出現經濟衰退的原因以及對亞洲經濟的影響。
一、 美國經濟衰退的原因
2013年一月美國制造業指數下降7.78%,生產者物價指數下降0.1%,始終呈現衰退的現象,這些都體現了美國經濟發展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美國經濟衰退的原因。
1、 經濟領域唯心主義泛濫,出現經濟衰退
美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從人的主觀意愿出發,但是卻忽略了社會發展的規律。美國堅持自由經濟,這種自由是針對各體經濟體來說的,而放任是針對政府的管理來說的。因此自由經濟下一些人的利益會受到損害,也會產生壟斷,導致經濟出現問題。這也是造成美國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
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有霸主地位,美元也是世界通用的貨幣,這就使得美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越來越不重視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而是單純的出口技術。在美國居民的消費上,也都進行提前消費,使美國出現了大量經濟泡沫,呈現虛假繁榮的現象。另外美國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購買的日用品大部分都是從世界市場獲得的,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品進口國,另外美國作為技術強國,也是其他國家的重要技術進口國,但是美國貿易仍然出現了大量逆差,使其他國家擁有越來越多的美元。這也是美國經濟衰退的重要原因。
2、 政治領域唯心主義泛濫,導致美國霸權主義逐漸消亡
美國近幾年在政治統治上存在嚴重的唯心主義,尤其對其他國家的政治發展進行多方面的干涉。尤其是21世紀,美國不斷地加大對亞洲國家事務的干涉程度,比如伊拉克戰爭,這就使得美國要投入大量人力、無力,投入到戰爭中去。也正是由于美國過多的干涉他國內政,使美國在盟國中的信譽也被大大損害,這就終結了美國的霸權主義。
3、 軍事上唯心主義更為嚴重
美國始終認為自己的軍事實力是世界上最強的,因此可以干涉任何國家的事情,可以為所欲為,也始終堅持武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準則。這就使得美國的軍事在發展過程中也始終堅持著自由放任的原則。無論是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還是上個世紀的朝鮮戰爭等,美國的這種無視世界和平、無視人權的行為都達到了極致,這也使得美國經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也讓美國失去了很多國家的支持。
二、美國經濟對亞洲經濟的影響
1、 對亞洲各國家的實體經濟產生嚴重影響
美國是亞洲各國家重要的出口市場,美國經濟衰退直接導致其進口量大大下降,這就使得亞洲各國家的外需減少,對外貿易企業面臨嚴重的困難,就業形勢也受到嚴重影響。2009年美國經濟萎縮0.5%,使得其對亞洲各國進口產品的需求急速下降。這直接影響了亞洲各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中國,作為亞洲經濟的重要主體,美國經濟每減速1個百分點,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長則放緩8個百分點。
2、 使得亞洲金融機構遭受巨大損失,造成金融市場波動
美國經濟衰退直接導致美國金融市場出現動蕩,股價大幅下跌,這對世界金融市場都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亞洲金融市場作為世界金融市場的一部分,也受到了極大地影響,亞洲各國股價也出現了大幅的波動,使得人們都金融市場的信心大大下降。尤其我國擁有大量美元外匯儲備,美國金融動蕩,對我國金融機構會產生極大影響,使得我國外匯大量縮水,股價大幅下跌,這些都直接受到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
3、 加大了外資流動對經濟的沖擊力
由于美國經濟衰退,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也逐漸減少,但是由于美國經濟的巨大波動使得短期資本流動更加的復雜。這種短期資本流動屬于投機行為,對金融穩定會產生巨大影響,也會增加不確定風險,加強各國金融監管的難度。作為美國在亞洲的重要資本輸出國,2007年美國對華的直接投資額為57.1億美元,占美國投資總額大幅下降。這對亞洲經濟會產生巨大地危害。
4、 各國要大幅調整經濟管理政策
由于美國近幾年經濟發展速度逐漸下降,信貸緊縮,銀根放松。因此美國聯邦政府也出臺的各種經濟激勵和救市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對亞洲各國的經濟政策也會產生巨大影響。各國需要調整自身的經濟管理政策,這樣才能適應世界經濟的發展。去年上半年,美國迅速的降低利息,并且加大資金的流動性,使得世界各國都出現了通貨膨脹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各國政府政策的制定。我國人民幣在這種情況下也承受了巨大地壓力,人民幣利率調整的空間被大大縮小,很多企業都陷入了困境。這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5、 出現新的貿易摩擦
近幾年,美國為了改善本國經濟發展狀況不斷對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進行干涉,甚至在貿易過程中設立貿易壁壘,這就大大加大了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增加貿易中的糾紛。尤其是對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美國頻繁的利益中美對話機制影響我國經濟決策的制定,這對我國外貿經濟的發展十分不利。
三、亞洲各國面臨這一狀況的策略
1、 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
技術是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亞洲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想更好地發展經濟,擺脫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就要不斷地發展自身的技術,提高各國的技術水平,這樣才能得到更好地發展。這也是我國經濟能否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2、 做出適當的政策調整
面對美國經濟衰退對各國經濟的影響,以及美國經濟政策的調整,各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應該適當的進行經濟政策的調整。要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防止經濟泡沫。這樣才能得到更好地發展。
我國面對這一狀況也要適時地進行政策調整,尤其是貨幣政策,主要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整:
一是央行要調整政策目標,加大對貨幣的管理力度。
二是央行要提高貨幣調節的主動性,不要被動的調節貨幣的發行量。
三是央行要具有前瞻性,要積極地預測美國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并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3、 不斷完善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
亞洲很多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建立時間比較短,存在嚴重的缺陷和問題。受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股市遭受了嚴重的打擊。因此,亞洲各國應該不斷完善自身的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這樣才能抵御其他國家經濟對自身經濟發展的影響。
4、 亞洲各國應建立經濟合作關系
亞洲有很多國家,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受到了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為了防止這一問題繼續影響各國經濟的順利發展,亞洲各國應該建立緊密的經濟合作關系,加強經濟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降低美國經濟衰退對亞洲各國的經濟影響力度,促進亞洲經濟的快速發展。
美國作為世界上重要的經濟大國,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通過本文我們能夠了解到,美國經濟衰退對亞洲經濟產生的各種影響,這些都對亞洲各國經濟的順利發展十分不利,因此亞洲各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重視美國經濟發展對自身的影響,并要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要加強亞洲各國的經濟合作與聯系,這樣才能實現互惠互利,才能使亞洲經濟得到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鋼鐵產業 產業環境 產業安全 鐵礦石
一、引言
鋼鐵產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產業,產業發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建筑、機械、化工、汽車、家電、船舶、交通、鐵路、軍工以及新興產業等國民經濟大部分行業的發展。目前,我國鋼鐵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主要存在產品技術含量低、布局不合理、能耗和污染高等矛盾,這直接導致了鋼鐵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低下,間接影響了相關行業的發展,同時我國鋼鐵產業面臨著來自日本、韓國、美國等鋼鐵強國的巨大競爭壓力,要贏得競爭,提高我國鋼鐵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就必須實現產業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鋼鐵產業的發展,其對相關的配套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既是發揮專業化生產,實現鋼鐵產業現代化的需要,也是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行業的特點決定了對鋼鐵產業發展的研究既要立足于本行業,同時也考察相關配套產業,既要切合現實,又要具有前瞻性。
二、鋼鐵產業面臨復雜的發展環境
首先,世界經濟發展對鋼鐵消費需求的影響。危機后,發達國家經濟恢復性緩慢增長。各國都出臺政策拉動經濟增長,產生了GDP增長的好效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世界經濟增長是樂觀的,但我們發現,發達國家經濟也僅僅是由2009年的負增長轉為2010年的正增長,仍沒有完全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還沒有完全消除危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二,世界經濟發展對鋼鐵材料消費產生影響。按世界鋼鐵協會的統計,全球鋼材總進口量(扣除區域內)2007年為2.51億t,折粗鋼2.67億t,約占全球總產量的19.8%,包括區域內進口量,則占到34.3%。正因為這種巨大的貿易存在,才使得各國鋼鐵產業發展不是孤立的,才有各國經濟發展影響的連鎖反應。世界貿易量大,而中國鋼材出口卻受到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影響。
第三,鋼鐵產業受原燃料供應的影響。2009年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達到63.9%。實際上,主要產鋼國家鐵礦對外依存度都很高,像日本、法國、意大利、韓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基本靠進口,但是,他們沒有中國這樣著急,這除了數量小的因素外,還有這些國家電爐鋼產量比重大,2008年世界電爐鋼產量比為30.7%,除中國外,主要產鋼國家電爐鋼產量比為40.8%,中國2008年只有12.4%。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對原燃料的掌控能力和供應模式比我們成熟得多,這也正是世界鋼鐵市場競爭格局變化的開始。
第四,世界鋼鐵市場競爭已經形成了“由點到面”全方位的格局,而競爭過程已從原燃料開始。從力拓的主要礦山與日本三井物產、新日鐵、住友金屬的合作得知,對原料的掌控已不僅僅是簡單的供給關系,他們已是真正的鐵礦資源掌控者。
三、我國鋼鐵產業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產業競爭力和成長性方面
(1)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水平低,且呈現逆集中趨勢。近幾年,我國鋼鐵產業呈現逆集中趨勢。從2001之后,鋼鐵產業集中度呈現急劇下滑的趨勢,2004年、2006年CR10分別為34.77%、29.42%。2007年以后,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集中度略有提高,2007年、2008年分別達到37.30%、43.01%,但仍然低于2000 年以前的水平。2009年我國鋼鐵產業的CR10指標不到50%,與國外鋼鐵產業的集中度水平相比相去甚遠。
(2)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低,部分品種需大量進口。目前,國內企業在長材、板材中低檔產品的產能均已過剩,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比例仍較低。如2009年我國冷軋薄板帶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只有75.2%,鍍層板帶只有62.9%,電工鋼板為76.3%,說明這些品種仍有相當一部分需要進口。
(二)產業控制力方面
(1)對鐵礦石進口的依存度過高。我國鐵礦石進口量逐年上升,鐵礦石價格自2003年以來猛漲,到2008年累計漲幅高達 268.51%。雖然2009年鐵礦石談判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功,降幅達到35.02%,但生產成本仍居高不下。從進口礦的國家來源看,2008年,我國從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進口鐵礦石占全年總進口量的84.21%。
(2)鐵礦石進口對供方的控制力弱,缺乏話語權。我國消費的鐵礦石資源約65%來自于現貨市場。我國對于現貨鐵礦石有著高度的依賴,加上近幾年現貨價和長期協議價存在較大的差價,成為鐵礦石生產商每年在鐵礦石價格談判中壓制我國鋼鐵企業的重要砝碼。
(3)對鋼材出口的依賴性升高。自2004年以來,我國鋼材出口量大幅度增加,2006年出口量首次超過進口量,這說明我國鋼鐵企業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程度提高。
(三)產業發展環境方面
(1)產業發展環境缺乏可持續性。主要是受礦石、煤炭、鐵合金和運輸的制約程度逐漸增強。鋼鐵工業是高耗能工業,能耗占鋼材成本比例約為25%。其中,煤炭約占總耗能的75%,電力約占 15%。
(2)鐵礦石資源利用效率偏低。我國重點大中型企業通過多年的技術與設備投資,加快了高爐大型化的進程。但同時也存在大量容積3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爐,影響了鐵礦石的利用效率。
(3)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利潤率較低。衡量鋼鐵產業比較效率的要素效率指標主要包括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利潤率。2009年,我國鋼鐵企業年人均產鋼在300噸左右,最先進的寶鋼達到了 1100噸。而發達國家鋼鐵企業人均年產鋼已達800噸以上,尤其德國巴登鋼廠年人均產鋼已達到2400噸,我國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
四、轉變產業發展方式的分析
目前,鋼鐵產業寄望于國內經濟發展需要對鋼鐵產生拉動作用,但是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發展最深刻的教訓恰好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戰略舉措,這必定對鋼鐵產業發展帶來挑戰。鋼鐵材料面臨著的轉變發展方式帶來的新挑戰,不僅僅是技術、產品,更多的是發展理念。
2009年我國經濟取得了應對金融危機的勝利,GDP 高速增長帶動我國鋼鐵生產消費高增長。2009年粗鋼表觀消費增加了10 960萬t,不但消化了出口減少的4530萬t,而且還增加了消費6430萬t,所以2010年鋼鐵生產又一次開足了馬力,日產水平一再超歷史最高水平。但2009年GDP的高增速是靠高投入產生的,拉動了鋼材消費增長,鋼鐵產業要關注這種高投入拉動經濟增長能持續多久,這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之一。1981~2009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了117.2萬億元,其中2000年及以后累計完成了97.33萬億,占比重約83%,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自2003年以來維持了23.9%以上的高增速,投資占我國GDP的比例也越來越高,至2009年已經達到了約66%,也就是社會財富約2/3轉化為土木工程、機器設備。但經測算,固定資產投資的鋼材消費強度將呈逐年下降趨勢。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但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學習發達國家經驗將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降下來。這對鋼鐵數量規模的影響是巨大的。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組織編寫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從需求、供給和生產要素三大方面提出了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后的具體目標,也提出了10項主要措施。第一個轉變是從需求結構上,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對GDP 的貢獻率由 2009年的52.5∶92.3∶-44.8 轉變為2015年的40∶40∶20。第二個轉變是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三次產業比例由2009年的10.3∶46.3∶43.4轉變為2015年的2.5∶49∶48.5。第三個轉變是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2015年達到53%,增加教育投入,降低單位GDP能耗,減少污染排放。
我們需要探討的是,一方面,我國工業生產對外的依存度高,工業品生產是不是還要大量擴張才能滿足我們消費需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鋼的消費量拉上去。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分析我國制造業規模及對鋼鐵材料的消耗水平。由圖1可知,美國制造業2007年增加值約為1.76萬億美元,2009年為1.57萬億美元;我國工業增加值2007年為1.71萬億美元,2009年為1.97萬億美元;我國萬美元工業增加值鋼材消費強度約為0.907(t若按制造業計算要高于此),且正在不斷降低;而美國僅為我國的1/3左右,這一差距說明制造業發展趨勢并支持大量消耗鋼鐵材料的模式長期存在。
2009年各項消費政策對用鋼行業拉動作用可以證明國內消費潛力巨大,但再大幅度擴能以增加對鋼鐵的數量需求,其空間并不是無限的。因此,今后制造業的發展要靠技術,靠提高產品附加值,對鋼鐵材料的影響不在數量上,關鍵是品種和質量,再用消費需求增量來考慮鋼鐵企業的發展模式不行了。
五、提高我國鋼鐵產業安全對策建議
(一)提升鋼鐵產業競爭性和成長性對鋼鐵產品出口應區別對待,通過給大量低附加值產品征收出口關稅來達到限制的目的。在推動產業并購重組中,要特別鼓勵以民營企業為主導的兼并重組行為,增強企業國際競爭的策略能力。對于企業而言,應該積極參與兼并重組。這包括鋼鐵企業之間的橫向重組,也包括對上游產業礦山和下游企業的縱向并購。鋼鐵企業應該將發展重點由規模擴張,轉為品種結構調整,開發新品種、實施新技術將成為企業提高盈利水平一條有效途徑。
(二)提升鋼鐵產業控制力
政府應該提高外資入股國內鋼鐵業,特別是大型國有鋼鐵企業的門檻,并且要限制外資通過其他渠道的滲透,以保持國內企業在鋼鐵業的主流地位,為國內鋼鐵企業重組爭取機會。在對外收購礦山方面,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并提供各種支持,提高對世界范圍內鐵礦石資源的控制。企業應減少鐵礦石的使用量,提高鐵礦石的利用率,降低對鐵礦石等原材料的依賴度。
(三)改善鋼鐵產業環境
政府應該通過對上游產業的間接補貼來達到控制鋼鐵企業成本的目的。為解決國際競爭環境的惡化、減少國際貿易摩擦與爭端,建議培育合作協調、國內區域協調和宏觀、產業、企業與消費者“四位一體”協調三大機制。企業應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重點是通過技術創新降低能耗和水耗。這不僅能夠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還可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汪華春.新鋼鐵產業政策與鋼鐵企業“十二五”規劃高層研討會議紀要[R].北京:日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部,20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加快鋼鐵工業結構調整若干意見[Z].2010.
[3]徐康寧,韓劍.中國鋼鐵產業的集中度、布局與結構優化研究——兼評2005年鋼鐵產業發展政策[J].中國工業經濟,2006,(2).
篇7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二戰后,歐洲國家的世界地位大幅度下降,隨著歐洲復興計劃的實施,歐洲各國越來越希望在政治、經濟上聯合起來,以達到與美國、日本等經濟強國相抗衡的目的。歐盟成立后,經濟快速發展,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歐洲在國際金融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近幾十年來,亞洲經濟發展迅速,關于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貨幣一體化的問題也引起很多關注。歐元的成功和美元化的發展、以及1999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讓亞洲各國意識到進一步深層次貨幣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亞洲貨幣一體化已然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二、亞洲貨幣一體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要素流動性的分析
在國際金融市場的高度一體化的條件下,資本能夠在各成員國間自由流動,是實現貨幣一體化的重要條件之一。亞洲各國的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程度較低,目前資本自由流動這個條件基本不存在。尤其是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亞洲各國都認識到了過早開放金融與資本項目的害處,加強了資本管制,以防范國際游資的沖擊。
(二)政治、政策一致性分析
貨幣聯盟各國的政策目標相似性越高,在對付經濟沖擊時,各國政策協調越容易,貨幣合作越容易成功。但各國不同的經濟增長目標和就業狀況可能導致實施不同的財政政策手段,從而使各成員國之間難以維持其固定匯率。衡量各國政策目標是否一致的重要指標有通脹率、失業率、赤字占GDP比率和國債占GDP比率等。1996年底,歐盟各國通過《穩定與增長公約》明確規定了成員國必須符合預算赤字占GDP低于3%,國債占GDP低于60%的標準。與歐元區相比,東亞在這些指標上,絲毫不比歐盟國家遜色,表明東亞各國有可能進一步合作,協調彼此的宏觀經濟目標。
三、亞洲貨幣一體化的展望與建議
從上面的分析情況可以看出,亞洲貨幣合作將會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也許要經過多年的發展,亞洲經濟一體化才能有長足的發展,妨礙亞洲貨幣一體化的種種障礙才能得以消除,到那時才能真正實現亞洲貨幣合作。
目前從亞洲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亞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可以分如下三步來建設。
(一)建立一個有效的地區金融監督機制和區域危機解救機構
首先,必須建立有效的地區金融監督機制。金融監督的實施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解決,而且可以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產生預警。這種地區性的金融監督機制與成員國國內監督機制不同,它不具備管理職能,主要作用是及時準確地分析信息,防治金融風險。然后,必須建立危機解救機構,使得萬一金融危機發生,能夠及時有效的采取措施,保證區域內經濟運轉的安全。
(二)建立起穩定的亞洲匯率協調機制和亞洲地區貿易結算體系
亞洲目前狀況來看,單一貨幣區在短期內也很難成為現實。因此對于亞洲匯率制度的選擇只能是釘住貨幣籃子制度:采取從獨立釘住貨幣籃子制度向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過渡,再走向次區域共同釘住貨幣籃子制度,在次區域釘住共同貨幣籃子制度確立后,應逐步建立次區域內的固定匯率制,然后,才能構建亞洲地區統一的匯率機制。
(三)通過各次區域的擴展融合,實現亞洲貨幣合作
貨幣區的范圍或規模越小,其經濟發展的一致性就越強,貨幣一體化的成本也就越低,最有可能發展成為最優貨幣區。因此,在建立東亞區域貨幣體系的過程中,可以先在次區域進行局部的貨幣一體化嘗試.就目前的情況看,東亞地區基本上存在著三個“經濟平臺”,即東盟(ASEAN),由中國大陸、臺灣和港澳組成的“大中華經濟圈”,以及日、韓等。因此,亞洲區域的貨幣合作應分步走,先在亞洲建立幾個次區域貨幣合作區,依據各個次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與合作意愿,在比較發達的次區域范圍內先發行平行貨幣,等其他區域條件成熟時依次跟進。
參考文獻:
[1]何美賢.對亞洲貨幣一體化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思考.經濟金融觀察.2006(7).
[2]周泓洋.亞洲貨幣一體化的預言與現實.中國企業年報.2010(1).
[3]閆屹,李明源.論當前貨幣一體化的趨勢-兼論東盟貨幣一體化.金融教學與研究.2001(2).
[4]俞國平,王聰.貨幣一體化組織特征、內涵與最新發展趨勢.理論研究南方金融.2009(8).
[5]孫巖.貨幣一體化理論綜述.黑龍江金融.2010.
篇8
@李成才V(《大國崛起》導演)作為一線經營者,企業家們如何解讀當前中國經濟的狀態?是很糟、一般遭、尚可,還是較好?你所處的行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現象或信號?
@瀟月V(北京瀟月非凡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經濟是“間隙”性、起伏式的發展形式。國家政策的“宏觀”規劃決定著經濟形勢的走向,就因為中國走的是“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所以不可以用世界經濟發展規律來看待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我們唯有“期待”、“期盼”我們的企業永遠健康地發展下去!
@每日一問:【@劉錦升答】當下中國經濟已經很糟了,還在繼續惡化,企業應做好更差的準備。由于目前還沒有真正實質性的具體政策出臺,今年內短期不會有好轉。長期看,仍然看好中國經濟,基于中國人的超級勤奮、已建立的經濟基礎及人口基數以及許多有待釋放的活力。關鍵在于要抓住主要矛盾,營造在法治環境下推動真正的市場化公平競爭,結構化治標治本的改革,而不是隔靴搔癢。
@徐浩然V(全國品牌社團組織聯席會主席)只有在純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才是經濟的晴雨表,現階段中國經濟依然是政治經濟,是國家經濟,政府想讓它漲就沒有不漲的理由。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所以企業家們要明白一點,你做得好,不見得是你有多少能耐,更主要是你踩準了國家的點;你做得不好,不是你有多不對,而是成為了國家經濟的犧牲品。
@梁小虹V(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橫看成嶺側成峰。中國人社會經濟很難用簡單的話概括。順的時候可以乘風破浪。好能好做,壞能壞做,無所謂好無所謂不好。對經濟走勢不能簡單下結論。增速高未必好,恐有泡沫;增速低未必不好,順勢調整。中國文化講“度”,可以再看看。
@余自強V(杭州多正新材料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其他產業不熟悉,我們的傳統鞋類制造業今年情況很糟,產品利潤低,訂單量少。產業過剩明顯。目前有些遠見的都改發展國內市場。我們也在今年做電商了,目前發展情況尚可,基本實現收支平衡了!
@付延軍V(三亞千里之外交通網絡有限公司董事長)當下中國經濟處于下滑通道,產能嚴重過剩、投資乏力。要消除產能過剩只有讓投資急劇衰退,恢復到正常水平,約GDP的40%。一般糟,國際資本在從新興國家撤離。
篇9
【關鍵詞】低碳經濟;評價指標;德爾菲法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一詞是2003年英國首相布萊爾在《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中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出的。此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200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把當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定為“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經濟”。鑒于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我國的環境日益惡化,低碳經濟已成為國內普遍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問題。但對低碳經濟的研究大多側重于低碳產品的開發、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研究、碳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等方面,而對于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對此做些探討。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及核心要素
關于低碳經濟,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報告指出,“低碳經濟是一種后工業化社會出現的經濟形態,旨在將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防止各國及其國民受到氣候變暖的不利影響,并最終保障可持續的全球人居環境?!眹鴥容^早研究低碳經濟的學者認為,提高低碳效率和清潔能源是低碳經濟的實質,能源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是其核心,應把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莊貴陽)。國家環境保護部周生賢部長指出:“低碳經濟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模式為基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大的進步。發展低碳經濟,是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p>
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經濟的實質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目的是為了應對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挑戰,低碳經濟的實現途徑是技術創新、提高能效和能源結構的清潔化等。低碳經濟和核心要素,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資源稟賦、低碳技術和消費模式。
低碳經濟轉型的起點和背景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階段。因此,在對低碳經濟進行核心要素分析時,應將其放在首位。資源稟賦是實現低碳經濟的物質基礎。資源稟賦不僅包含能源資源,還包括礦產資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森林資源、勞動力資源等。其反映了其發展低碳經濟的先決條件和潛力。技術因素也是低碳經濟的發展的又一重大影響因素。一定程度上,技術因素與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的經濟發展階段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一個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也有可能采取后發優勢,通過吸取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經驗教訓,引進先進的低碳技術,從而在低碳技術上獲得較高的起點。目前的低碳技術主要涉及傳統能源的清潔與高效利用、節能技術、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的減排新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低碳經濟,也應將消費列入低碳研究的核心要素。因為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是為現在或未來的消費活動為最終目的所有碳排放都與人們最終消費活動息息相關。研究表明,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其居民消費產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差異很大。很多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能力高于發展中國家。
二、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的構建原則
對于城市低碳經濟發展進行綜合性評價,應建立一套系統要素進行量化標準。既能體現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環境優化發展,又能反映城市低碳發展的狀況和趨勢。因此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的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與可比性原則。指標的設計要嚴格符合低碳經濟的含義,根據低碳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進行設置。各指標要概念準確,清晰明了,描述全面,從而有利于針對研究對象的低碳經濟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和研究,并具有推廣和應用型。
(2)系統性和層次性原則。本文提出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目標即為評價研究對象的低碳經濟的全面發展狀況。因此,指標體系的設置要注重把一系列低碳經濟指標有機聯合起來。而且在設置過程中,也要堅持各指標層次性原則和同級指標互斥性原則,以期對各總體性指標進行細化,從而使指標體系在使用時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3)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指標體系設定應該在可操作性方面較強,指標相關數據要具有較強的可獲得性,盡大程度達到評價體系具有實際意義。
(4)導向性原則。評價體系中各指標的設置,既要體現前瞻性的思想又要,符合國家的政策導向,使其對未來指標有先導作用。
(5)發展性原則。低碳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因此各指標的設置也應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要根據低碳經濟的發展實踐進行動態修正,這也體現了哲學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的方法論原則。
三、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思路
本文綜合評價體系中指標的采用德爾菲法,通過對低碳經濟的相關研究成果總結分析,對諸評價指標進行篩選,依據層次性原則,將整個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三個層次,目標層即為對研究對象的低碳經濟發展整體狀況進行評價,準則層則是依據低碳經濟的四個核心要素從而對目標層進行細分,而指標層則是對準則層各二級指標進行具有實際操做性的指標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層次
目標層 準則層 指標層
經濟發展 人均GDP、GDP增長率、環保產業GDP比重、高新技術產業GDP比重、第三產業比重、第三產業從業人數、資源循環利用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
資源稟賦 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人均綠地面積、自然保護區面積比、空氣環境質量
技術發展 單位GDP能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生活垃圾處理率、工業廢棄物利用率、、低碳農藥化肥使用率、傳統產業低碳改造率、低碳R&D經費占GDP比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比重、清潔煤高效利用率、智能節能技術、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技術
社會發展 萬人擁有公交車數、城市化率、恩格爾系數、基尼系數、公交系統便捷程度、環保教育普及程度、新能源汽車比重、私家車年行程千米數、低碳意識認同度、節能建筑比例、社會保障覆蓋率、人口自然增長率
完成指標體系設置以后,就要對研究對象的低碳經濟發展狀況進行評價。通過數據收集,將研究指標的數值與標準值進行比較,求出相對比率。對于各指標的權重賦值,應采用類似于指標選取的德爾菲法。評價表格的格式如下(見表2)。
其中,對于負向指標正向化問題,通常采用取其倒數的方法計算指標層指數,最終得出研究對象的綜合評價分數。
運用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評價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運用德爾菲法時,在專家的選擇上,也要根據評價對象,決定是選擇一定區域內的專家還是全國范圍內的專家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專家。
(2)準則層指標的設計中,低碳經濟的四個核心要素是其涉及的基礎,其中,用經濟發展來代替發展階段要素,因為經濟水平最能體現經濟發展階段;關于消費模式,用社會發展的諸項指標來替代消費模式要素,因為消費模式與社會發展狀況指標密切聯系。
(3)對于指標層的諸項指標,要從客觀實際出發,運用權變的原則,依據評價的區域范圍以及評價的具體用途不同,應進行各指標細化歸類和增刪,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4)對于標準值的選擇,根據研究目的不同,可采用不同標準,例如同類研究對象的標桿值、國家標準、平均水平等。
(5)對結果進行最終評價時,不僅要看到最終目標層的結果,還要看到影響目標層結果各準則層的評價結果,以期更深入的分析。
目前,隨著環境的日益惡化,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亟待突破的問題。在我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實現資源節約形、環境友好型社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使發展由粗獷型向節約型轉變是我們的重中之重。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建立指標評價體系并對其進行研究就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低碳經濟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2]胡大立,丁帥.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11).
[3]袁男優.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0(33).
篇10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 市場整合 中國經濟對外開放戰略
關于經濟全球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為:“全球化是跨國商品與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經濟全球化要求各個國家和地區實行市場經濟體制,開放市場。經濟全球化進程,伴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而出現,同時又推動著世界市場進一步的繁榮和發展??傮w而論,市場整合過程,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全過程。一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以該國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融合為基點;一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當中的地位與影響力,取決于該國在全球市場體系當中的角色與處境。
一、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市場整合的關聯性
1、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市場整合的內涵分析
作為跨區域的貿易、資本、信息、市場、企業和人口的擴展過程,經濟全球化既是各國經濟交流進一步加深的過程,也是國際經濟關系和行為重新組合并不斷系統化的過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一是商品、資本、技術、人才的國際間流動規模、速度與水平都有所提高,經濟活動向能夠提供最好條件的國家轉移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二是世界市場的擴大、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國際直接投資的迅速擴張,生產與貿易全球化進程大大加快;三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的依賴性不斷增強,各國經濟政策協調的內容更多、程度更高,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逐步成為各國的普遍選擇;四是國際經濟組織日益發展壯大,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對國際政治經濟的影響力不斷增強。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得政治、社會文化的全球化趨勢也不斷加強,各國立足于自身的歷史和現實條件,積極探索建立更加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民主政治體制和法治模式。
一般意義上說,世界市場的實質,是關于世界商品、勞務、資本、技術等的交易關系的總和。作為反映市場發展變化的系統過程,世界市場整合,包括市場主體多元化、交易對象與交易方式多樣化、交易規則制度化。市場主體多元化,是指參與世界市場活動的主體數量、類型日益增加,經濟影響力不斷增強;交易對象與交易方式多樣化,指的是除了傳統的商品和服務貿易活動以外,各類經濟資源以及在其基礎上形成的衍生品都進入市場交易領域,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交易都得到進一步的擴大和發展;交易規則制度化則是指世界市場各類交易規范日益完善,有些已經成為國際間經濟活動共同的準則,并且經由國際經濟組織,開始逐步成為國際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制度性規范。
2、經濟全球化進程與世界市場整合之間的內在關聯
從產生與發展的角度看,經濟全球化進程與世界市場整合之間的內在關聯性表現在:一方面,沒有世界市場的發展,就無所謂經濟全球化進程,世界市場運行的矛盾問題同樣見于經濟全球化進程;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推動著世界市場的發展與變遷,賦予世界市場運行諸多新的內容和新的形式,使世界市場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更加深遠。
首先,從歷史的角度看,經濟全球化進程發端于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而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又由于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發展而呈現出新的形勢。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市場和全球化,實際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百Y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了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的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個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6-18世紀的世界市場上,歐洲殖民主義者主要輸出工業制成品,進口農礦產品,導致以歐洲工業生產與亞非拉原料生產為支柱的國際分工體系不斷得到鞏固。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資本輸出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動力,越來越多的國家被納入世界市場體系之中?!按輾f里長城的不是別的,是資產階級所代表的先進生產力和廉價商品”,伴隨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資本和勞動力的大規模流動,世界市場對各國各地區的影響日益增強,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不斷增強,民族國家經濟運行也呈現出國際化特征。這都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產生和發展的動因。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沖擊與中斷以后,經濟全球化進程在20世紀中期逐步形成了第三次。隨著國際直接投資的不斷發展,美國、歐洲和日本的跨國公司開始走上國際經濟舞臺。冷戰結束后,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降低了世界市場運行成本,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影響全球合作的政治因素和體制因素逐步得以消除,使得世界市場更加完整和統一,各國國民經濟主體能夠在相對統一的市場經濟規則下進行競爭;跨國公司的戰略聯盟不斷出現,其決策全球化、經營多元化、交易內部化和母國區位分布分散化的趨勢,對于世界市場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國際經濟組織的形成與發展,為世界市場健康運行又提供了規則與制度方面的保證;世界市場規模與影響力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其次,從根本上說,經濟全球化進程是資本國際化的結果,資本運行過程所固有的諸多外部性的矛盾,使得世界市場整合過程同樣面臨諸多矛盾問題。作為世界經濟規則日益趨于統一,各國共同利益日益增多的過程,經濟全球化使得任何國家無法回避世界市場的影響。無論在經濟全球化問題上的價值判斷和政治立場有何差異,各國從自身生存與發展考慮,都無法置身于經濟全球化趨勢之外,更不可能逆潮流而動。以資本國際化為源動力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完全打破了市場的國別界限。在資本自由流動、國際化運營的條件下,一國的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已經沒有了清晰的界線。資本國際化,推動著全球范圍內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著貿易自由化、生產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的發展,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世界經濟的基本結構和運行機制。在促進各國各地區內部市場融合的同時,經濟全球化進程還加深了不同經濟制度的較量,使得民族國家的進步、民族利益的調整、民族文化的發展都要置身于全球范圍內來統籌安排。作為全球資本的主要所有者,發達國家通過主導資本國際化運營,一方面,左右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當中的利益安排,使得發達國家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憑借其經濟實力、貿易規模和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維護其主動和主導的有利地位,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始終處于與發達國家無法相比的不利地位,發展中國家謀求生存與發展空間的困難進一步增大。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本身還存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與風險規避機制尚未形成之間的矛盾。資本國際化推動下的世界市場整合,使得各國經濟與世界市場聯系日益緊密,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一體,但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經濟規則體系卻并未相應地形成和發揮應有的作用?;谌蚧洕墓芾砼c協調機制的相對薄弱的實際,世界市場在的風險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機制方面也都存在嚴重的不足。
最后,從現實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發展的形勢下,世界市場整合過程,實際上取決于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發展狀況。20世紀90年代以來,簽署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參與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構建一體化程度有別、不拘于特定形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日益成為世界各國把握世界市場的普遍選擇。美國國會于2002年8月通過了《貿易促進授權法案》(TPA),恢復了1994年中斷的美國總統與外國簽訂貿易協定的權力,布什政府據此提出了美國全球貿易戰略目標和雙邊貿易協定、美洲自由貿易區和全球貿易協定的總體架構;歐洲聯盟決定2004年之前吸納波蘭等10國加入;拉美各國共同推動區域自由貿易一體化,積極參與簽署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協定;亞太地區各國紛紛加快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中國與東盟已經確定在2010年成立自由貿易區,日本、韓國、泰國也都與周邊國家洽談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快,使得世界市場與政治經濟格局方面的歐洲、北美和亞太三大板塊結構進一步鞏固。作為該三大板塊結構的現實載體,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已經構成了全球經濟區域化的基本框架。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發展,特別是世界市場整合向區域性方向發展,世界主要經濟力量對比和民族國家綜合實力較量,也開始呈現出相互滲透和彼此融合的特征。不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及其載體的發展水平與未來趨勢方面的差異,使得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面臨新的不確定性,世界市場力量的整合,也開始呈現出復雜而多樣的雙邊多邊互動關系。
二、世界市場整合的國際政治經濟效應分析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世界市場的整合過程以國際分工的形成和演進為基礎。國際分工體系是要素稟賦結構的體現。一般而論,一國要素稟賦結構由該國的發展水平所決定,要素稟賦的差異決定了各國在世界市場運行過程中所得到的利益狀況。世界市場整合過程及發展方向,取決于世界主要經濟力量對比和變化情況,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遷也是在此基礎上展開的;世界市場整合過程對于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正相關的關系:世界市場的主導力量對于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對于世界市場整合的影響也是重要和基礎性的。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盡管要素的國際流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各國原有要素稟賦結構和要素的供求形勢,從而改變要素的價格,但是,要素收入的國際差異卻不會因此而改變。21世紀,在由知識經濟所決定的國際分工新格局引發的世界市場新一輪整合過程當中,由知識經濟所表現出來的要素稟賦差異同樣是國家發展水平不同的結果。與此同時,知識經濟核心要素的國際差異會由于收益的國際差異而進一步增強:發達國家掌握著知識經濟主導性要素的金融要素和信息要素,就能夠在金融和信息產業發展方面占據主動地位,從而保持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占主導的長期優勢;發展中國家由于其要素稟賦結構的弱勢地位長期得不到根本性改變,其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和競爭力都難以與發達國家直接抗衡。從根本上說,發展中國家所擁有的生產要素只適合已經成熟甚至落后的產業的發展要求,而先進的、主導生產力發展方向的新興產業的核心要素依然主要為發達國家所控制。就此而論,世界市場整合過程本身就反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地位與作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主導與從屬的基本經濟關系,依然貫穿于世界市場整合過程。
首先,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市場整合,主要還是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基本經濟關系的基礎上展開的,控制與反控制還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關系的基調。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處于主導和優勢地位,廣大發展中國家處于從屬和劣勢地位。在傳統國際分工理論的長期影響下,發達國家的水平分工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進行垂直分工成為國際分工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發達國家之間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發達國家專業化于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中國家專業化于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盡管目前傳統國際分工的邊界開始弱化,跨國公司取代民族國家成為國際分工的最重要主體,但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體系當中的不利地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變。主要屬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實行全球化經營,把生產分工深入到價值增殖的各個連接點上,使得國際分工進一步得到深化,發展中國家資源的開發利用乃至國民經濟發展也將更加失去自主性:跨國公司利用全球規模經濟,在多國或多區域的生產營銷科研組織活動中實行高度專業化分工,協調形成企業內部一體化國際生產的經營模式;全球化經營,不僅使跨國公司避免了依賴單一或分散的國家資源的限制,而且建立起一種更加高效利用并整合全球生產要素的分工體系;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跨國公司分散于全球各地的子公司不再是獨立運作或者只是與母公司發生聯系,而是保持與母公司及其他分公司間高度一體化的關系;跨國公司依據不同區位建立在要素密集度之上的比較優勢,將生產活動和其他功能進行更加深刻的專業化分工;每個海外投資企業服務對象不再是分散的獨立的海外特點市場,而是整個跨國公司所占有的市場,乃至世界市場;基于跨國公司內部產品、技術、人員在其遍布全球的分公司之間的跨國界流動程度更強,國際分工聯系更加緊密的實際,世界各國的生產過程經由跨國公司分支機構活動建立起更加有機的聯系,從而成為世界生產體系的實體部分;跨國公司對全球產業部門控制力的增強,使得國際分工超越了產業和國家的邊界,轉向企業內部。比如,在技術環節、生產環節和營銷環節上,跨國公司一般將高附加值的環節留在母國,而將低附加值的環節輸出到海外,尤其是輸出到發展中國家。這樣以來,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繼續不斷增強,世界市場整合以跨國公司為基本主體的事實,更讓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就始終處于與發達國家無法相比的不利地位上。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市場發育不完善、經濟結構相對脆弱、資金匱乏、科技落后等不利因素短期內不可能得到化解,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經濟,尤其容易受到資本國際流動造成沖擊??傊l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基本經濟關系的控制與反控制的實質,在世界市場整合過程中將繼續發揮作用。
其次,維護國際金融市場健康運行,是世界市場整合與世界經濟穩步發展的內在要求;在資本國際化進程與全球金融市場整合當中扮演什么角色,直接關系到各國各地區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當中的地位和影響力。資本市場國際化,已經成為大多數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的必要選擇。對于發達國家來說,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其在全球范圍內配置金融資本,從而實現高收益。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資本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資本市場開放對于一國的金融安全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上的地位和影響力都還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提并論,資本國際間流動對發展中國家金融安全的沖擊相當突出。
作為金融小國,發展中國家國內金融市場規模相對比較小,不可能左右國際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只能被動地接受外來影響。在資本市場開放的條件下,國家對匯率、利率的調節權被削弱了,國際投機資本的大量涌入,對國內金融市場產生諸多消極影響。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金融領域的動蕩往往能夠發生連鎖反應。提高資本市場抗沖擊能力,不僅是一國國內經濟增長的內在要求,而且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在世界市場整合過程中,金融市場穩定就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金融全球化過程中,伴隨著金融創新產品的不斷出現,相應的金融體系風險更加突出。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在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過程中所面臨的經營性風險、競爭性風險等金融機構風險日益增加,民族金融機構經營環境惡化,市場份額下降,導致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金融監管能力受到削弱。由此,國際金融市場與金融體系的平衡受到威脅,國際金融監管更加困難,國際資本市場風險不斷積累,增加了國際金融動蕩與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在這樣的背景下,世界金融市場整合,被納入世界市場整合的過程之中。在資本國際運行和全球金融市場上發揮主導作用的國家和地區,無疑能夠在國際金融市場整合過程當中發揮更加積極的,甚至是主導性的作用。相應地,基于資本國際運行和世界金融市場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化,也以此為主線。
最后,世界市場整合過程中,基于不同的國內國際市場空間,各國國民經濟的基本產業部門面臨不同的發展形勢;各國為此所進行的調整與改革,對于世界市場上的產業構成與演進,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從經濟規模與市場規模的相關性而言,不同國家在國內市場規模方面存在差異。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跨國公司國際直接投資由傳統的以尋求自然資源或廉價勞動力為導向的投資向以尋求知識創新為導向的投資轉變,國際直接投資在產業分布和區位選擇上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知識密集型產業,諸如制造業中的信息技術產品、生物化工、醫藥等部門,服務業中的電信、軟件開發、金融、保險、管理咨詢等,日益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熱點;能夠提供優秀人才和富有知識創新能力的區域,日益成為跨國公司國際直接投資的首選之地。此外,組建戰略聯盟成為跨國公司進行國際競爭的新形式,世界市場格局因此發生了重大改變。戰略聯盟利用其優勢地位,為成員企業進入世界市場創造積極條件,實現企業技能和資產互補,使企業能夠分攤高昂的新型關鍵零部件的開發費用,幫助企業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行業技術標準,實現規模經濟。規模經濟造成的成本優勢、保護無形資產的制度對市場競爭的制約,使得現實經濟當中,絕大部分市場為少數幾個企業所支配。在高科技領域,世界市場的集中程度日益提高,發達國家在,世界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與銷售方面占據主導地位。一般說來,任何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和應用,都要以巨大的投資為基礎。新技術用于改造傳統產業,經濟結構升級同樣需要大量投資支持。大量投資支持,促進了發達國家經濟結構的優化和提高?;诮洕Y構的高級化,發達國家在國際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過程當中,同樣發揮出更加積極的作用。
總之,世界市場整合過程對于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已經產生了重要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政治問題盡管還是國家層面上的問題,經濟問題卻日益開始成為全球層面上的問題。一個國家維護自身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基礎性選擇,從很大程度上講,在于確保本國經濟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在經濟發展方面壓倒其他國家。世界市場整合過程,在相當程度上已經演化成為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圍繞經濟利益進行戰略博弈的過程。
三、中國經濟對外開放戰略探討
對外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國策。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更加密切,彼此已經形成了一種明顯的互動關系:一方面,中國可以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與國際資源,加速經濟的國際化進程,促進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與推動作用。世界市場整合,不能脫離中國市場這個當今世界上最具有發展潛力的市場;中國經濟發展,也取決于中國拓展國際市場空間的狀況,中國經濟對世界市場的依賴性進一步增強。為此,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發展戰略,必須從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相輔相成、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大循環相協調、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遷當中的處境等諸多角度進行統籌協調。
一方面,中國必須把握住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客觀形勢,進一步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積極、主動地參與世界市場整合過程。從機遇方面看,中國目前已經成為關系到世界市場健康運行的重要力量,世界市場整合不應該,也不可能將中國排除在外。從外貿規模本身來看,中國早已經成為世界市場上的貿易大國。作為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促使中國由貿易大國轉變為貿易強國的對外貿易總體發展戰略,已經使中國在世界市場上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吸引外資的經濟發展政策,則使得中國的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進程進一步加快。伴隨中國吸收國際資本規模的不斷擴大,跨國公司對華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中國國民經濟產業部門的升級與世界市場整合的相關性日益增強,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將面臨更多的機會:中國有望在已經成為世界加工制造業重要基地的基礎上,從國際產業轉移的接受者逐步成長為世界新技術的策源地。通過這樣的過程,中國經濟對世界市場和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強,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之間的良性互動,更有可能成為現實。從挑戰的方面看,伴隨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的進一步加大,中國經濟對世界市場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由于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和貿易結構方面一直還存在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較低的問題,進出口市場過于集中,中國目前還沒有進入貿易強國之列??傮w上看,中國國際貿易總體格局中,加工貿易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主經營和創新能力不足。中國目前整體競爭優勢依舊集中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低技術或成熟技術產品或者工序方面,主體技術和加工制造檔次還處在低端水平上。與此同時,伴隨外資規模的不斷擴張,中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已經開始或多或少地受到外資的影響。外資試圖加強對中國經濟控制的努力,并未因為中國的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融合而減弱:為了不斷強化其技術控制力,維持高進入壁壘,跨國公司通過大量招聘中國的科技人才,并購中國的科研機構,在中國開展研究開發,推出適合中國市場的新產品,以保持其在中國市場的技術優勢地位;有些跨國公司還積極利用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矛盾問題,謀取不正當利益;跨國公司從發展戰略的高度,還將努力延續對我不利的局面,即確保絕大多數中國企業在世界市場上不具備與之相抗衡的實力。
總之,中國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要積極參與世界市場整合過程,必須從增強綜合國力的高度,扎實推進本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進程,從推出能夠在世界市場上生存和發展的經濟主體著手,真正發揮出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
另一方面,中國必須從加強國內市場體系建設入手,以完善的國內市場、健康的國民經濟發展為基礎,駕馭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過程,通過不斷增強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當中的影響力,來爭取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當中的有利形勢。一般來說,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特別是在世界市場合過程不斷推進,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不斷變遷的形勢下,評價一國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當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依然要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諸多角度或指標上展開分析。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市場整合過程,已經成為檢驗各國綜合實力,特別是經濟實力的“試金石”:一國的經濟主體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情況、一國在全球貿易格局當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一國在世界市場運行規則和制度方面的“話語權”狀況,已經逐步成為評價該國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當中地位和影響力的客觀指標。
為此,從經濟發展戰略來看,中國必須進一步加快改革開放,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改善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接軌的宏觀經濟環境,實現國民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良性互動。從對外開放和對外經濟貿易發展戰略方面看,中國要在進一步探索和實踐擴大加工貿易、進入跨國公司經營體系的同時,加大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實施多元化發展戰略,切實做到趨利避害,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在對外經濟合作方面,要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鼓勵企業開展國際投資和跨國經濟合作。此外,中國尤其要繼續致力于推動建立旨在維護公正與公平的世界經濟新秩序,發揮負責任大國的積極作用,努力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合理的經濟差距。
綜上所述,經濟全球化導致世界市場開始了系統整合過程,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已經產生了諸多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經濟日益國際化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對外開放戰略一定要與時俱進,與國際政治戰略相輔相成,通過國際政治經濟戰略和策略的協調,來追求政治經濟利益,實現自身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 季鑄:世界經濟導論[M].人民出版社,2003.
[2] 王振中:政治經濟學研究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 李其慶: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 謝震:經濟影響國際關系的探源習慣思考[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3(5).
[5] 李琮:經濟全球化地區化與中國[M].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
- 上一篇:旅游景區管理規定
- 下一篇:公共管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