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文
時間:2023-07-23 09:37: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備的條件和基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其學習能力、思想素質的提高以及人生價值的實現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充分認識加強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近年來,各地教育工作部門和高等學校在推進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從總體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特別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進一步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推進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成因分析
1.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當前,伴隨著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和社會的激烈競爭,大學生心理問題也日益凸顯。例如:新生適應環境困難,難以融入集體生活;不能與他人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遭遇困境時,不能適時地調節和控制情緒,傾向采用極端方式解決;心理發展狀態不符合年齡特征;畢業生對就業形勢認識不足,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害怕走向社會;等等。這些不僅影響了日常的學習和生活,而且還會影響到未來能否適應社會、能否正常工作交往等。
2.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成因分析
一是處于特殊的心理發展階段。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處于“心理斷乳”關鍵期,面臨著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理智與情感、獨立與依賴、自尊與自卑、求知與辨別能力、競爭與求穩等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
二是學習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大學生的學習方式與中學比有很多不同,注重自學,注重全面能力,強調素質;而大學又是一個高層次人才的聚合地,中學的佼佼者到大學后可能要失去曾經的拔尖地位,不免要有心理落差;集體生活更需要處處協調,不能隨心所欲,時間、衛生和生活習慣都在產生摩擦。凡此種種,都易導致新生患上“新生綜合癥”。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明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穩步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正規的關鍵之一。除了繼續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開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等常規工作,筆者以為,還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加努力:
1.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于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是人的心理發展的重要途徑,心理素質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發育和成熟起來的。在實踐過程中,大學生自我、環境以及自我內部的矛盾運動引發大學生的自主行為,通過自覺接受外界信息來調整適合心理狀態。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磨練意志,增強抗挫折能力,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糾正大學生的認識偏差,縮短他們與社會的距離,促進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不斷追求自我超越,真正融入社會現實,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課。
2.優化校園環境、創建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借助學校載體來反映和傳播各種文化現象,既包括課外文化、體育、娛樂活動的文化氛圍和精神,也包括學校制度、精神文化。”[1]校園文化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調節心境、偷悅身心,對大學生人格的塑造不僅起著氛圍影響作用,而且也是塑造大學生人格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發展影響,無論是廣度還是力度都非常強大,它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調適大學生的心理、影響大學生的思想選擇和行為導向:其一,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可以滿足他們的參與意識和自我表現精神,而優秀的校園文化則可以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教化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完成對自身的人格塑造。其二,校園文化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自律性人格,在人格形成過程中,學生自我意識的參與是極其重要的。只有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積極參與才能把校園文化所承載的教育內容內化為學生的心理并在其心理結構內發揮有效的調控作用。
3.加強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建設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明確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應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和較強的心理調試能力。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各高校需要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師資隊伍,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或咨詢的專門工作機構。學校的專業心理咨詢師和輔導員、班主任等在面對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隊伍的整體素質,以便更好地運用心理學專業知識和心理咨詢的方法實施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工作,做好學生的心理保健員。
4.依靠網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通過網絡這一載體向大學生介紹心理健康知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等相關服務,使大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的實踐活動。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網絡具有獨特其的優勢:一是即時性——大學生在網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獲得心理知識方便快捷;二是廣泛性——網上提供的信息量大,覆蓋面廣,能更好地滿足大學生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心理健康發展需求;三是滲透性——網絡這一載體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由于其隱蔽性強,氣氛輕松自由,更易被接受,因而大學生在網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顧慮,敞開心扉,更真實客觀地表露自我,分析自我,從而找出心理癥結,因此相應地增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總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工作,必須予以重視。學生管理工作者只有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充實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并且將理論應用到實際,才能做好學生工作。
篇2
【關鍵詞】心理社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采取學校、院系、心理社團相結合的模式。學校層面主要由心理咨詢中心專業人員組成,主要策劃和統籌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工作較為廣泛;院系層面主要由院系領導、心理輔導員、班主任和心理干部組成,主要工作包括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現和問題的疏導;心理社團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組織,面向全校學生,招募一批對心理健康教育有濃厚興趣、具備一定素質的學生骨干分子。在學校專業心理輔導老師的指導下,以心理社團為核心,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課堂,以點帶面地開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是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個重要而有效的途徑。
一、心理社團發揮作用的載體
1.宣傳心理健康知識
①創建和維護心理健康網站。為促進心理健康工作有序地發展,同時也為了能更好地做好心理社團的對外宣傳和交流,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社團都創建了心理健康網站。心理健康網站拓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時效性。通過心理健康網站,大學生可以了解學校關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心理健康知識、社團開展的心理健康活動等。
②編輯出版心理健康刊物。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社團都擁有自己的心理健康刊物,形式有報紙、雜志和書本等,為同學們的心智成長搭建了更廣闊的平臺。作為心理社團定期印發心理刊物,向廣大大學生介紹、普及心理學常識,及時反映學生心理教育動態,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③設立心理健康宣傳欄。在教學區、辦公區和學生宿舍區設立心理健康宣傳欄,由心理社團定期更新宣傳欄內容,廣泛地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意識,從而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和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2.組織心理健康活動
①開展心理健康交流活動。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如新生和畢業生的不同,心理社團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交流活動,讓心理交流活動成為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的重要渠道。
②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心理社團邀請校內外專家教師針對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需要,采取互動、溝通等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徑進行此項活動,以產生積極放大式的教育效果。
③開展心理委員培訓。心理社團針對學生的發展實際情況,對各班心理委員進行不定期的心理培訓,在班級中普及心理知識,有利于班級心理衛生工作的有序開展,促進整體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
④開展富有趣味性的心理健康活動。心理社團不定期開展心理劇表演、心理運動會、心理電影觀賞等趣味性心理健康活動,提高學生參與熱情,寓教于樂,通過活動進行心理學知識的推廣與宣傳工作,豐富學生心理衛生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校和諧的進步。
3.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心理社團的協助下定期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測評,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以便做到心理問題早發現,早作出心理安全保障,防患于未然。一般情況下,高校都會在新生入學不久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做好新生心理檔案工作。針對新生心理存在的問題,心理社團協助老師積極做好建立心理檔案的相關工作,及早發現一些適應新環境困難的學生。組織有關專家對有心理問題學生進行心理鑒別、咨詢和跟蹤調查,形成心理問題篩查、干預、跟蹤、評估一整套工作機制,提高心理安全層級保障工作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4.開展心理咨詢服務
①開展朋輩心理咨詢服務。為拓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空間,向有需要的學生提供便利、快捷的心理幫助,目前很多高校都有提供朋輩心理咨詢。朋輩咨詢是一種新的心理咨詢方式,它是指受過心理咨詢專業培訓的心理咨詢員,對與自己年齡相近、性別相同或所關注的問題相同的人提供具有心理咨詢功能的幫助。它可以理解為非專業心理工作者為被幫助者提供一種類似心理咨詢的活動。一般高校都以心理社團成員為對象,舉辦朋輩心理咨詢員的培訓班,受過專業培訓后,他們可以承擔朋輩咨詢的任務,為大學生提供民主性的助人自助的服務。對于某些學生,由受過訓練,并掌握一定咨詢技巧的朋輩提供的幫助最為有效。因為心理社團成員來源于學生,彼此間有相似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彼此之間容易理解和溝通,朋輩咨詢員容易獲得咨詢者的信任。
②舉行專題性質的團體心理輔導。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的心理環境下為成員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輔導形式。心理社團定期舉行不同專題的團體心理輔導,如適應環境、人際交往等專題,對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學新生,團體心理輔導是提高大學新生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的新途徑。近年來團體心理輔導已經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新的發展趨勢。
二、心理社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彌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近年來各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漸重視,基本上都開設了心理咨詢室、心理健康教研室等,并開設心理健康公共課程和選修課程,不斷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較為匱乏,單憑教師的力量開展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是遠遠不夠的,并很大程度上影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工作的效果。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的主動作用固然重要,但是仍需要廣大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支持配合,因此,在心理健康教師的指導下,成立和發展心理社團彌補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心理社團成員來自于學生,使廣大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借助各類資源了解和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提高心理健康素質,同時充分發揮同齡人之間相互幫助。
2.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總體狀況是良好的,大部分學生能成功交往,樂于交往。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不敢交往、不愿交往和不善交往。心理社團定期組織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動,通過活動,促進彼此情感交流,調節不良情緒,增強溝通能力,學會相互尊重、信任和寬容,并有效處理人際交往中的各種矛盾和沖突,學會運用一定的人際溝通技巧建立和改善人際關系。建立良好的人際氛圍有助于個體提高自信和自尊,使個體感到心情舒暢,體會到溫暖和滿足感。
3.增強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
心理調適是指個人在出現心理壓力和心理障礙的時候,能夠主動地運用心理學的一般理論和方法,來調節自我,緩解心理壓力,排除心理障礙,達到心理健康的過程。目前,學校心理輔導工作主要著重于糾正常見的心理問題,如人際交往不良、環境適應障礙和學習障礙等。從學校心理輔導的發展來看,培養大學生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趨勢和工作重點。心理社團通過舉行定期及不定期的各種活動,大學生從中學習到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和自我調適的方法,并在活動中通過成員間的相互鼓勵和支持,增強自信心和安全感,從而更好地調節、緩解和排除障礙,形成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
4.有利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和發展
人格品質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社會環境影響下,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大學階段是人格發展和完善的重要時期,大學生應通過自我教育積極主動塑造良好人格。高校通過心理社團各項活動對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培育良好的校園文化、加強社會實踐等為大學生人格完善創設有利條件。通過參加心理社團的活動,大學生可以增強集體榮譽感,充分發揮團隊精神。而且對于個別性格孤僻、自卑、內向和有其他心理障礙的大學生,通過心理社團活動,可以開闊眼界、增強自信,從而健全自身的人格培養和發展。
總之,大學生心理社團是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繼續不斷創新心理社團活動的形式,心理健康社團必定在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蔣平生,黃衛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08.
篇3
(阜陽師范學院,安徽 阜陽 236041)
摘 要:將朋輩心理輔導模式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僅能夠彌補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同時對滿足大學生心理需求,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預防和干預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和發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簡單介紹了朋輩心理輔導模式的內涵及特點,然后分析了朋輩心理輔導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最后詳細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中朋輩心理輔導模式實施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朋輩心理輔導;影響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3-0120-03
基金項目:2014年度阜陽師范學院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專項課題(2014FSZJ02)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嚴重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目前我國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開展健康教育主要是通過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以及實施個體心理咨詢等工作,但是由于這些形式的單一性和專業化,從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較低.基于此,朋輩心理輔導模式成為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新途徑.
1 朋輩心理輔導模式的內涵及特點
朋輩心理輔導模式(peer counseling)主要是指由經過專門培訓和監督的非專業心理工作者,對需要幫助的朋友、同學以及同輩提供傾訴、咨詢以及支持服務的幫助,在日常生活活動中,自覺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心理矛盾的化解以及心理情感溝通,推動大學生實現互幫互助、互相關懷、互相支持、共同成長的一種活動[1].朋輩心理輔導模式也可以被稱為是一種非專業心理健康工作者為幫助者提供心理咨詢的幫助活動.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不像一般性質的聊天,也不是專業心理指導老師以及心理醫生的專業指導,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友誼性
一般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工作要求避免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熟人、朋友以及親人或者同事等之間建立咨詢關系,僅僅發生在心理健康指導老師和陌生人之間的咨詢關系.而朋輩心理健康輔助指導恰恰與專業心理健康指導相反,此種指導模式主要建立在親人、朋友以及同學、熟人之間的活動,而不發生在陌生人之間[2].
1.2 義務性
朋輩心理輔導與專業心理咨詢最大的區別是自發性和義務性,其中自發性和義務性主要是指朋輩心理輔導人員是自愿加入此項活動中,不存在大學生或者心理需求者給朋輩心理輔導員金錢或者物質上的報酬.
1.3 簡單直接
由于朋輩心理輔導員和當事人是朋友、親人或者同學之間的關系,與當事人交流以及交往的頻率相對比較多,所以在朋輩心理輔導開展中,為當事人提供鼓勵、幫助以及勸導和關系安慰等非常方便,甚至對當事人的言行也具有一定的監督和督促的作用,所以此種心理輔導模式的開展是非常簡單方便的,同時也是最有利的.
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中朋輩心理輔導模式的作用
2.1 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模式,彌補專業心理輔導的不足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承受的學業壓力、就業壓力以及情感壓力和交際壓力等多重壓力,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也隨之增多.當前,由于我國很多高校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比較單一,教學內容以及專業化心理輔導人員的缺乏,最終造成我國很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法滿足大學生心理教育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朋輩心理輔導作為一種新型的大學生輔導方式,將其模式融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僅能夠有效彌補當前高校專業心理輔導不足的問題,同時對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模式,滿足大學生多層次的心理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等院校改革的深入發展,大學生在享受更多更好的學校機會的同時,其承受的壓力也隨之增多看,最終造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有關人員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分析得出[3],目前大學生心理問題具有不同的層次,其中真正有嚴重心理障礙、精神障礙或者需要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診治的學生是非常少的,而多數學生存在的心理主要是在應激狀態下短時間存在的心理紊亂或者心理困惑等,而這些問題僅僅需要專業的心理健康輔導人員進行輔導就能緩解.但是由于大學生群體所處的年齡階段正直充滿好奇、渴望獨立的心理轉折時期,所以他們喜歡與同齡人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傾訴煩惱.而朋輩心理輔導模式主要是通過相近的生活方式、生活經驗以及相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開展的的一種心理健康模式,也是根據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以及心理需求開展的健康教育模式,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開展不僅能夠解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同時通過開展朋友之間的交流、溝通以及輕松和諧的氛圍探討自己的問題,從而達到緩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目的.另外,朋輩心理輔導模式的開展是一個心理互助的過程中,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舒緩學生心理壓力,同時也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認識他人、自我反省、自我成長的過程.
2.3 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有效預防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
心理危機事件的預防和干預需要從以下兩點入手:一是及時發現心理或者行為出現異常現象的個體,二是需要通過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監視和幫助,但是心理危機事件預防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難度較大.而通過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和高校心理教育職能部門相結合的干預形式,不僅能夠更進一步距離接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同時還能夠深入全面的觀察到周圍學生的心理動態以及個別學生心理問題,及時報告到學校相關部門,以達到預防和干預心理危機事件發生的目的.
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中朋輩心理輔導模式實施的路徑
3.1 培訓班級心理委員,構建基礎心理援助機制
心理委員主要是在高校大學生班級中設立的班團干部之一,班級心理委員設定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1)積極宣傳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監看衛生知識,向學生介紹學校心理援助機制的設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2)輔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輔導員,在班級以及校園內主動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活動.(3)聯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深入學生群體中,觀察班級學生以及周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如果發現有行為異常或者心理異常以及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應及時向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老師以及高效心理健康教育部門尋求幫助,從而配合教師以及相關部門對心理健康問題嚴重的學生實施心理疏導.
心理委員的設立一般都是由學生毛遂自薦和學生選舉以及學院推薦的基礎上產生.班級心理委員設定后,在上崗之前,首先應進行專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的培訓和學習,同時還要保證每一個心理委員都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理念、心理衛生知識以及心理輔導技能.
3.2 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活動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中,想要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心理教育質量,僅僅通過理論教育不能深入人心,而通過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舉辦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講座、趣味心理健康游戲以及心理衛生知識競賽,建立朋輩心理輔導網站和電話熱線,不僅能夠有效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同時通過互動互助式的心理健康訓練活動,有效幫助學生釋放心理的壓力,同時對實現互助式心理激勵進而心理調適也具有重要的作用[4].其中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就不失為一個好的措施,被各大高校爭相學習,比如南京大學設置的“心理熱線”、上海交通大學設立的“心晴熱線”以及湖南大學設立的“心之聲”等均取得了非同凡響的效應.通過上述高校設置的電話心理熱線可以看出,在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指導下的大學生朋輩輔導員設立電話熱點,不僅方便快捷、安全經濟,同時也很容易被大學生接受.
3.3 加強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培訓
運用朋輩心理輔導模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活動中,首先應加強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培訓工作,只有做好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培訓工作,才能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其中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中,應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入手,其中理論知識的掌握主要是為了提高實際操作能力,而實際操作能夠進一步促進相關理論知識的完善,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其中朋輩心理輔導員理論知識的培訓主要包括心理危機識別與預防、心理輔導理論知識,心理健康常識以及自我成長等理論知識.而實際操作主要包括輔導技巧、觀察技巧以及說話技巧等相關知識.另外由于當前大學生群體為“80”、“90”后,他們個性比較鮮明,愛面子,自尊心較強,不愿意讓別人探究自己的隱私,因此在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中,一定要讓心理輔導員嚴格做好保密工作,尊重當事人的合理要求.最后,為了盡快讓朋輩心理輔導員更快的適應教學活動,應對培訓過后的朋輩輔導員進行模擬咨詢,以進一步提高朋輩心理輔導員實踐能力,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效開展[5].另外還應該注意,實際操作的意義在于操作中的體驗以及感受,結束后的討論和交流以及反饋和分享等才是最重要的.在開展朋輩輔導過程中,將會聽到很多沮喪、憤怒以及悲傷的故事,很容易影響朋輩輔導員個人的情緒,所以朋輩輔導員在開展輔導中,首先應學會保護自己,要學會將負面的影響排除,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4 加強高校相關部門合作,構建健康和諧校園
新時期,隨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發展,我們逐漸認識到心理健康不僅與身體健康、生活態度健康有很大的關系,同時與我們生活的校園環境、自然環境以及人文環境等也具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中,我們應不斷擴大教育工作的范圍,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內容,促使心理健康輔導人員多樣化.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部門之間有機的結合,共同合作,從而構建校園、宿舍、班級以及醫療機構、專門心理咨詢機構以及相關管理機構等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哦工作網絡,從而使校園中各個方面的力量都動員起來,保證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另外,我們還應該積極創設出學生日常活動和校園環境相結合的實踐空間,從而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的意義和人生的意義,最大限度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境性、主體性以及生成性凸顯出來.比如,我們可以借鑒南開大學實施的“園藝助心”實踐活動,根據醫學上的“園藝治療”理念,通過為學生開辟綠地,積極鼓勵學生在校園園林設計、校園景觀規劃以及在校園內種植花卉等項目,從而讓學生置身于自然中,感受園林寧靜自然,鳥語花香的過程中達到調節學生心理,凈化學生心靈.
綜上所述,新時期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中實施朋輩心理輔導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提高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效果,同時對彌補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預防和干預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關于朋輩心理輔導,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研究,目前仍然處于探索的階段,同時由于其非專業性的特點使其難免會對其產生質疑.因此,還需要廣大學者進一步深入研究,從而有效把握朋輩心理輔導的特性,拓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將高校大學生心理輔導從障礙性咨詢走向發展性輔導,全面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實現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孟雅莉.朋輩心理輔導模式對大學生心理教育實效性的提高[J].才智,2014(18):64.
〔2〕江勝鋒.朋輩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設計中的嘗試[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09):85-86.
〔3〕李明忠.朋輩心理輔導模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08):4-8.
篇4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6-0114-01
一、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1.大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
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大學生面對的壓力與選擇也在增多。雖然很多的大學生都對生活和學習有著積極的態度,也能夠很好地處理自己身邊的各種關系,但不可否定的是,的確有一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根據調查,大學生以及大學畢業生中存在心理問題的人群已上升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一些學校甚至達到了百分之五十。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學習方面,大學中的學習與以前的教育大不相同。學生不用每天處于老師家長的監督之下,空閑的時間也有很多,許多學生感覺自己一下子輕松自由了。但由于不會正確處理自己的學習與娛樂時間,許多學生發現自己成績一落千丈。還有一些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太了解,在進入大學學習時發現與自己的想象不一樣,對自己所選擇的專業提不起興趣。最大的問題就是在處理時間上缺乏自理能力。
(2)在就業方面,這部分問題主要出現在即將畢業或已經畢業的大學生身上。社會多元化的發展,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適應與學習能力。有一部分學生對進入社會心懷恐懼,還有一點就是眼高手低,總是對工作挑挑揀揀,最后白白丟失機會,成為失業人員。
(3)在戀愛方面,大學生缺乏正確的戀愛觀。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異性的好感很多,也能夠勇敢的對自己喜愛的異性進行追尋。大學生在戀愛時,有的不敢于表達,產生自卑的心理;有的認為兩個人應該時刻在一起,將對方看成自己的私人物品。這都不利于愛情的發展,尤其是失戀時,很多大學生承受不住,出現尋死覓活的情況。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由上可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不僅僅是因為自身原因,更有一些是因為當今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大學生是我國建設的主力軍,是我國的未來,他們中的一部分抗壓能力弱,自殺情況增多,對我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為了能夠更好的培養人才,使學校的教學秩序和學生生活得到保障,維護其他學生的身心安全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大學生身心健康,自強自立,才能夠真正實現對素質教育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漏洞
1.思想上認識存在偏差
高校思想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雖然也十分重視,但是在對工作的對象,方法等方面存在偏差。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認為,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就是宣傳主流思想,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這兩者在目標,方法,內容上其實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還有一部分高校教師認為,心理咨詢,心理疏導主要是針對那些心理有問題的學生,與其他的人關系不大。其實這是涉及到所有人,各個方面的一個綜合性工作。
2.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不夠專業,實際效果差。一些學校的心理咨詢老師并不具有專業的心理知識,在幫助學生的過程中無法很好地解答學生的問題,導致最后的工作的成效不顯著。
(2)管理體制不健全,是學生產生抵制情緒。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或是學生尋求心里幫助時,由于學校中的管理體制不完善,教師自身重視不夠,往往對學生的隱私不注意保護。而現在的大學生隱私意識很強,不愿意被別人視為不正常之人。如果由于體制或教師的原因將其泄露,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進而對學校甚至社會不再相信。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著力方向
1.培養專業人才,提高輔導員的心理素養
在學校中與學生交流接觸最多的是輔導員和班主任,他們也往往是學生在出現問題最容易想起的一個人,這就充分體現了高校輔導員與班主任的重要性。他們必須對學生的變化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疏通。
高校必須重視輔導員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專業素養,將心理專業知識作為對輔導員進行考察的一個重要方面,有目的的將他們培養成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個專業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視輔導員自身的心理健康,建立完善的培養系統,首先使輔導員自己的心理素養提高,再對學生的心理進行調節。這項工作做好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營造校園氛圍
高校應該在校園中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可以開展心理文化周,心理文化月等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再將其當成一個避諱的話題。學校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尤其是在戀愛,就業等方面,要使大學生對其有正確的認識,讓大學生認識到愛情的責任,家庭的準則。對就業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能總將自己擺在“天之驕子”的位置,而要適應現今社會的要求,好好的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更好的適應當今社會的就業局面,勇敢面對就業壓力。
四、結語
現在社會的各種壓力都在增大,大學生所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在步入社會的過程中,大學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若是不加以正確引導,也許會出現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后果,如馬加爵,藥家鑫等事件。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引起學校社會以及學生自身的重視。這項工作是一項龐大的工作,絕不是靠一兩個人或一兩項制度就能解決的。要將這項工作納入教育體系,建立具體的制度,日積月累,才能做好這項工作。
參考文獻
[1]許慶兵.結合現在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特點加強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4).
篇5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2-0017-01
大學生是一個承載著社會、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體,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礎,還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應切實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為時展和社會進步提供高素質人才支撐。
1.樹立新理念,引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順利開展
思想是總開關。要進一步提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以新的理念引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一是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來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人的全面發展包括文化道德、知識技能、身體和心理等方面素質的提升,這其中心理素質是基礎,是前提。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實現學有所成;才能夠有效調節自身的心理和情緒,實現與人和諧相處;才能夠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正確對待生活與情感,從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發展。二是著眼于塑造健全人格來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的人格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現。當前,世界上一些先進國家十分重視健全人格教育,將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品質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要順應這一國際趨勢,調整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把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放在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人格要求。三是著眼于增強心理調適能力來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不健康,并不等于有心理疾病。受家庭、學校、社會、就業、人際關系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當前大學生承受著很大的心理壓力,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心理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必須及時地加以疏導,以增強他們的心理調適能力,適時排解和舒緩壓力,從而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狀態,凝聚發展正能量,避免演化為心理疾病,走向一個極端。
2.依托課內外兩個載體,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一是充分發揮課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課知識全面系統,有專業教師授課,對于大學生了解和掌握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規律增強自我教育、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大有裨益。要按照明確目標、精選內容、改進方法的要求,推進課程教育。明確目標,就是要把教育的目標定位為:面向全體學生,大力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挖掘他們的潛力,促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精選內容,就是要增強教學內容的正對性,重點加強對大學生學習、生活、人際交往、人格發展、職業生涯規劃和性心理及婚戀觀等方面的輔導,促進大學生健康快樂成長[1]。改進方法,就是要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擺脫傳統灌輸式教育的束縛,注重體驗和互動,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在學科教學之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是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環節。要充分挖掘各個學科中蘊含的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把這些知識、經驗和技能通過學科教學傳授給大學生,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三是充分發揮課外活動的補充作用。除了課內教育,還應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滿足大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及堅強的意志,增強他們的體質和發揮他們的特長,以生動的實踐陶冶大學生心靈,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3.及時監控、跟進和保護,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
一是做好調查摸底工作。調查摸底是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按照方式方法科學、情況掌握全面、學生易于接受的要求,對大學生心理狀況作全面、深入、系統的普查,在此基礎上,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和數據庫,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動態分析和把握。二是開展心理健康狀態評估工作。建立一支由資深專家、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的心理健康狀態評估專業團隊,制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科學合理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類認定,并根據類別制定不同的心理干預措施,重點篩選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認真分析其心理健康狀態的變動情況,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礎。三是重視和加強心理咨詢及輔導工作。一方面建立心理輔導長效工作機制,廣泛開展集體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活動,從新生入學到大學生畢業提供全程心理輔導服務。另一方面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機構,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對無法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幫助其擺脫心理困擾,投入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四是加大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力度。通過高校板報櫥窗等媒體,廣泛宣傳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知識,促使大學生關注自身心理健康,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順應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趨勢,積極創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網站,并借助微博、QQ、網絡社區等新途徑,教育與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心理困擾。五是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理論研究。強化高校校際之間的合作,經常性開展論壇、講座等一些心理健康學術研討活動,建立健全常態化的合作交流機制,學習借鑒大學生心理健康上的先進理念和成功作法,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4.加強隊伍建設,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撐力
一是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心理教師隊伍。按照外引內培、既保數量、又講質量的要求,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經驗豐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并將之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序列,在編制安排、教師評聘、師資培訓等方面統籌考慮,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強有力支撐[2]。二是加強高校所有教職員工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教職員工人人肩上有擔子。要重點加強對從事學生工作的教職工心理健康知識培訓,提高他們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業務知識和水平;要加強對任課教師的心理健康知識培訓,使他們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有意識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釋疑解惑,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鄭祥專,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2001
篇6
【關鍵詞】音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用策略
一、音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一)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
實踐研究表明:不同情感的音樂將帶給聽者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利用音樂營造不同的環境氛圍,使聽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將有助于改變聽者的心理狀態,也因此在當前社會中音樂療法成為一種較為有效的心理治療方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音樂進行輔助教學,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情感的表達,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2]。如利用輕快、愉悅的音樂,能夠緩解學生焦躁、煩惱等負面情緒,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保持更高的關注度;利用激昂、勵志的音樂,能夠激發學生的斗志,使其擁有更加堅定的信心。
(二)促進學生的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是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重要因素,據相關的心理健康測試研究顯示,擁有良好人際交往的學生往往表現出更好的心理狀態。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際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而通過音樂,能夠為大學生之間搭建良好的交流平臺,使更多學生圍繞音樂交流自己的感受;也能夠為大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舞臺,使大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這些都能夠為學生人際交往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從而使其心態得到改善。
(三)促進學生的人格健全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崇尚“禮樂文化”,“禮”和“樂”一直并列存在,由此也可以看出音樂在思想道德規范、人格塑造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利用音樂來展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將有助于健全學生的人格,幫助學生更加健康地成長[3]。
二、音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在新時期的社會環境中,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不斷感染和熏陶的細致性工作,并不是僅僅依靠課堂教學便能夠順利達到想要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還需轉變以往的教育方式,積極應用音樂的優勢和長處,將其更加全面地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完善的音樂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一)利用背景音樂,創設良好氛圍
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知識教育或者心理輔導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能夠營造出所想要的環境氛圍,對心理知識教育或心理輔導開展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保持輕松、愉悅的狀態,能夠使學習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從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掌握更多的心理知識;當教師發現學生存在某方面的心理問題時,通過播放合適的背景音樂營造出適合的環境氛圍,再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1章中的“心理健康與人生幸福”時,可以選用一些較為輕松、愉悅的背景音樂,如西村由紀江的《在灑滿陽光的樹下》、巴赫的《小步舞曲》、班得瑞的《清晨》等[4]。在具體的應用中,主要分為兩種應用方式:在整堂課程中循環播放,使學生沉浸于其中;分階段播放,起到襯托、烘托的效果,突出講解的主題。又如在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開導時,首先應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然后設定開導教育的方案,并在開導的過程中搭配合適的背景音樂;在調節學生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時,可以選用宮崎駿的《與你共乘》作為背景音樂,將音樂表達的情感與心理輔導教育內容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從中產生更大的觸動,改變目前的狀態;在調節學生的情緒狀態問題時,可以應用一些浪漫、溫馨的背景音樂,如巴達捷夫斯卡的《少女的祈禱》、班得瑞的《安妮的仙境》等。
(二)利用音樂欣賞,激感體驗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導大學生欣賞一些音樂曲目,將有助于學生從音樂中獲得情感共鳴,從而達到心理引導教育的目的[5]。同時,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還能夠促進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形成對學生積極向上的審美情感培養,使學生能夠在大學生活中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但在應用的過程中,為有效發揮出其應有的效果,還需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把握合適的時機,選擇對應的音樂欣賞曲目,這樣才能夠順利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從音樂中獲得更多的感悟,促進學生心態的轉變。激進的音樂曲目能夠激發學生的斗志和自信心;舒緩溫馨的音樂曲目能夠引導學生想象美好的畫面,消除心中的不良情緒。基于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導學生欣賞音樂曲目時,需先明確想要學生獲得的情感體驗類型,然后為學生配置對應的曲目。例如當感受到學生意志消沉、情緒低迷時,可以引導學生欣賞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以此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堅強的意志,激發學生銳意進取的精神;當感受到學生自信心缺乏時,可以引導學生欣賞邦喬維的《it'smylife》,激昂的搖滾樂搭配充滿自信的歌詞,能夠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順利找回自信[6]。
(三)利用音樂活動,提高心理素質
大學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包含著各式各樣的活動,而音樂活動因其蘊含較為濃厚的趣味性,因此得到較多學生的喜愛。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利用音樂活動來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積極參與音樂活動來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音樂活動項目的開展,為學生創造出一個自我表現、自我展示的平臺,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克服消極、緊張等負面情緒,而且需要注重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從而實現音樂素養和心理素質的綜合提升。例如,組織學生創辦“周末音樂會”活動,讓學生組織該音樂會的具體內容,安排具體的表演內容。在此過程中,部分學生的組織能力得到鍛煉,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能力得到增強,同時也促進了學生交際能力的提升[7]。此外,這類型活動的開展,其本身便體現出玩耍的特點,能夠讓參與者在其中放松心情,釋放自己內心存在的不良情緒等,有助于大學生保持健康的心態。又如在活動創辦中,還可以對音樂活動的主題做出限定,以此能夠形成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定向改善,如愛國主義音樂會、青春勵志歌唱會等,通過明確的主題來限制音樂活動內容,使歌唱者和傾聽者都能夠從表演中得到對應的體驗,達到改善大學生心理狀態的作用。
(四)利用音樂療法,改善心理狀態
在當前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下,許多人都表現出心理方面的問題,而音樂療法是一種有效干預和治療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方法,該方法的有效性在社會實踐應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同樣,當前許多大學生也承受著較大的壓力,有學業方面的壓力、有就業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也使一些學生表現出亞健康的心理狀態,成為當前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積極融合音樂療法,對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具體來看,音樂療法主要可以分為音樂聆聽法、音樂想象法、音樂放松訓練法等。音樂聆聽法主要指的是輔導者通過對不同音樂類型的靈活應用,使心理狀態不良的學生從音樂的聆聽中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心理輔導的目的;音樂想象法主要指的是輔導者引導心理狀態不良學生跟隨音樂做各種想象,通過想象一些美好的畫面來放松心靈,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音樂放松訓練法主要指的是通過音樂與輔導者語言的結合來促進學生身體和心理的放松,從而達到改善學生心理狀態的目的。當然,音樂療法要想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對教育者的專業性有著較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心理教育過程中,不斷加強對該方法的研究,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篇7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求
自2004年教育部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要求對大學生“開展深人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規定各高校都要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中心,配備足額專職人員”以來,各高校基本上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幾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尚無相對統一的教材體系和教學大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編寫一直延續著專家路線,即教育心理學專家站在“教”的角度,根據自己的研究和經驗對教材的內容進行設置。很少有人對學生的內在需要進行調查,立足于“學”,來了解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從課程取向、教材安排、教材內容幾個方面來探討大學生群體對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材編寫提出建議。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在對112名大學生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的基礎上,2009年8~10月對重慶市在校本科生進行正式調查,發放問卷450份,有效問卷415份,其中男生172人,女生243人:文科193人,理科198人,專業不詳24人。調查問卷是在開放式問卷的基礎上,結合對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分析以及大學生心理問題調查相關文獻分析的基礎上編制而成。問卷包括十個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教學設置相關的問題,十九個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內容體系的問題。其目的是了解在讀大學生對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意見。
二、調查結果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取向
課程取向是人們對課程總的看法和認識,是關于課程目的、課程內容、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等課程要素的諸多信仰的集中反映,是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調查結果表明,54.7%的大學生認為應該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置為公共必修課,比位居第二的公共選修課(27.5%)高出了27.2個百分點;大多數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首先應該是優化心理素質(81.4%)和提高未來生活質量(74.7%),其次是掌握心理健康知識(67.5%)、學習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技巧( 66.3%)和預防心理疾病(65.3%)。可見,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要求是綜合性的,既有發展性要求也有預防性要求。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屬性
教材是人們按照一定教育目標,遵循相應的教學規律,通過精心設計而編寫起來的整體的科學理論和技術知識系統。教材的呈現方式必須符合其獨特的功能定位和要求,為實現其價值服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作為非學科性教學用書,有其獨特的教材屬性及教材呈現方式,本研究就此作了細致調查。
調查結果(見下表)表明,67%的大學生認為應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專門教材,體現了大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視。教材屬性上,大多數大學生認為該教材應該是綜合型(38.6%)、體驗型(30.1%)和操作型(29.4%)的結合,這表明大學生群體認為心理的發展與優化是一個綜合的過程,而非孤立的;認為必須將心理學的知識、技能內化為自身的觀念和素質,而非停留在表面;認為應將心理學知識用于實踐,而非停留于書本。
關于教材呈現方式,88%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應以案例的形式呈現,其次分別是心理學理論知識(69.90/0)和學生故事(66.5%),另外,40%以上的大學生還認為應該以自我剖析和心理測驗的方式來呈現教材內容。這表明大學生偏向于認同生動活潑的教材形式、并且認為應以其日常學習生活的趣味性故事等方式呈現教材內容。同時,也表明大學生傾向于該教材在呈現方式上能加入可以提高自我認識的測試和剖析。轉貼于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內容結構
為了從微觀層面調查大學生對現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內容結構的看法,本研究在系統分析130余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內容結構的基礎上,提煉出十九個板塊及其具體內容(包括知識結構和能力培養結構)(板塊內容見附錄),請學生對各個板塊以及其具體內容,是否應該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進行選擇。結果如下:
從大的內容結構來看,在問卷涉及到的19個內容板塊中,學生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應包括的內容排在前十位的分別是人際交往、性與心理健康、婚戀心理、職業規劃、學習心理、挫折應對、人格基礎、自我意識、危機覺察與干預、心理咨詢和治療。而平時備受研究者和教育者重視的新生適應問題、情緒情感調節問題以及網絡心理問題的被選擇率卻都在十五位及之后。調查結果還表明,只有少數大學生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應該包括以下內容:大學生健康欣賞心理的培養(46.5%),大學生的需要和動機(41.9%),大學生創新心理及其培養(32.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驗研究(30.6%)以及心理效應及其應用(30.4%)。
從具體內容來看,排在前十位的分別是:挫折的心理調適及應對(79.5%);戀愛動機、道德與行為(79%);常見人格障礙的癥狀表現及調試,如偏執型人格、強迫型人格(75.2%);常見神經疾病的癥狀表現及調試,如神經衰弱、抑郁癥等(74.9%);發展自我,如增強自知、自信、自控等(74.7%);優良意志品質、行為的培養(72.3%);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策略(70.6%);人格的特征、形成與發展、氣質與性格(70.1%);大學生擇業的心理準備(69.4%)和成功心態的培養(69.4%);大學生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69.2%)。
三、調查結果分析和建議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設置為以發展性教育為目標的必修課
隨著大學生的增多,多元文化的沖擊,以及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對作為國家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其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穩定的重要時期,健康的心理不僅僅是其順利完成大學學業的重要前提,更是其更好、更快適應社會發展和需要的基礎。但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在校大學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已占20%左右。特別是近幾年,大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被迫休學、退學、自殺、傷害動物甚至殺人的案例不斷出現。所以,提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對于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而言迫在眉睫。本調查也表明,大學生迫切希望能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為類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以及英語能力一樣的公共必修課,并明確表示希望有專門的教材。
同時,以發展為特點的教學目標被學生擺在了前幾位,如優化心理素質、提高未來適應力等,這說明當代大學生群體對自身心理健康日益重視,對心理素質在未來適應中的重要作用有明確的認識。所以從課程取向角度而言,高校應逐步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必修課,并從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向促進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和開發潛能轉變”。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編寫應堅持可讀性、應用性和生活化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同于專業課程,是一種體驗性、以學生為本位生成性、回歸生活世界的課程,【sl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編寫時應注重其可讀性、應用性和生活性。
首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應該是可讀的。案例和名人軼事呈現教材內容方式的需求、表明教材編寫應注重通過通俗易懂的案例、生動有趣的故事來組織內容,而不只是知識的簡單堆砌。
其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編寫應注重生活化,使內容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大學生心理問題來源于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教材內容能與其生活密切相關,這與柳友榮(2010)、徐丹慧(2009)的調查結果是一樣的。本結果表明,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學生新興心理問題不斷凸顯,又對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內容的時代性提出了要求,比如在近年的教材中應該加入與父母溝通、時間管理、經濟攀比、娛樂消費等帶來的心理問題等內容。教材提供與大學生經歷類似的故事,更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遷移,提高學習效果。
最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編寫應注重應用性。結果分析發現,各部分內容體系中理論知識被選擇的比例明顯小于技巧、方法等應用性選項的選擇比例。如人際交往部分,大學生人際形成、影響因素、基本特點等一般理論問題的被選擇率僅為51.6%,排在該題下11個題目選項的第8位,遠遠低于排在前幾位內容,如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策略( 70.6%).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調試(67%)。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情緒情感部分、學習部分,等等。這說明大學生希望能通過這一課程的學習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傾向于知識的應用。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編寫不應等同于科普類教材,而應在強調科學性的同時,注重內容的生活化和應用性。
3.教材內容應更加重視大學生的性、戀愛等主題,且輕重分明
就大的內容結構而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人際交往、性與心理健康、婚戀心理、職業規劃、學習心理、挫折及應對、人格(個性)塑造、自我意識及調試、危機覺察與干預以及心理咨詢和治療,并且加大大學生人際關系、性心理健康、戀愛心理以及職業生涯規劃、學習心理五個方面的比重,特別是性心理健康,戀愛心理健康以及職業心理。具體而言,包括大學生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性道德教育、大學生性的一般問題;大學生正確的戀愛觀、健康的戀愛行為、如何應對戀愛挫折;大學生擇業的心理準備、就業壓力的調節以及擇業面試技巧等。而平時備受教育者關注的“大學生網絡心理”被排在了十八位,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被試均為重點大學,平時學業壓力較大,所以網絡成癮方面的問題不太明顯。現有教材巾的某蝗內容,如大學生健康欣賞心理的培養,大學生的需要和動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驗研究以及心理效應及其應用等,大多數學生認為不是特別必要。這說明在編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時,要根據學生的切實需要來選擇內容,并輕重分明,而不能盲目加入心理學知識。
篇8
關鍵詞:體制建設;專業培訓;課程設置;宣傳途徑;干預體系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確保安全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各高校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還存在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領導機制體制不健全、師資力量不夠、課程建設不完善、工作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不足、學生求助率低等問題。為了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學校要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以服務學生、幫助學生排解心理困擾、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成長和全面發展為宗旨,構建科學性與實效性兼備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一、加強領導,完善體制機制建設
1.成立校級領導小組,構建四級網絡體系
為了切實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導,保證工作有序開展并取得實效,高校應成立由校黨委直接領導、校行政負責實施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為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組織保證。學校還應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關重大問題納入到校黨委會、校行政班子的工作議程,校黨委、校長辦公會每學期都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監督有關學院和部門及時貫徹落實。
各高校都應成立校級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機構,由該機構具體負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學院也應成立以副書記為組長的院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組,明確組織領導和工作職責。所有的班級均設立心理委員,負責班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每個學生宿舍均由宿舍長擔任心理信息員,及時向教師和學校反映宿舍同學的心理動態。構建“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級網絡體系能夠保證信息報送工作制度化、常態化、規范化,形成上下統一、學生參與的安全信息報送工作機制。
2.健全各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為了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制可依、有章可循,各高校應根據國家的各項文件與政策,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訂一套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工作管理制度。如:《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工作章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實施辦法》《大學生個體心理咨詢管理辦法》《心理咨詢員守則》《心理咨詢工作流程》以及《心理咨詢來訪者須知》等,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制度保證,也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水平奠定良好基礎。
二、加強專業能力培訓,建設合格師資隊伍
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是關鍵。高校要努力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專業能力的要求較高,學校必須根據學生人數按一定比例配備足夠的心理健康教育專職工作人員,專職人員必須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學歷和專業資質。除了配備專職教師外,學校還可以從各部門各學院選拔一批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熱愛學生的教師聘為心理健康教育兼職教師,主要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和心理咨詢工作。最終能夠構建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學歷、職稱、年齡結構合理的高質量師資隊伍。
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專業化程度,提升工作人員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學校應多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不斷加大培訓力度,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水平的穩步提高。學校要輪流派送咨詢老師出去學習沙盤治療法、精神分析法、“心理劇”治療法、團體輔導等各項新技術,也可以邀請國內知名心理學家到校講學、研討交流和案例督導,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同時還可以在校內召開相關的專題培訓會,對輔導員、助理輔導員、心理委員以及宿舍管理員加強培訓,幫助他們掌握心理健康知識,有效開展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三、重視第一課堂,規范課程設置
學校應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必修課或必選課,保證在校學生能普遍接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還可以開設《大學生心理拓展教育》《心理咨詢導學》等相關選修課,構建科學的教學平臺,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
學校還應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教研室要制定科學規范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教學內容,每門課程都要有專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基本要求。教研室還要不定期地組織任課教師召開教學研討會,參加集體備課,不斷更新授課內容,完善教學方案。
四、豐富第二課堂,擴大宣傳途徑
學校可以成立心理類社團,由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具體負責指導開展各類心理活動。學校每年還應組織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月”,每期活動制訂相應的主題,廣泛開展宣傳和動員工作。同時動員各學院根據學校的活動主題開展屆次化的心理情景劇比賽、心理知識競賽、心理趣味運動會、手語比賽、心理手抄報、心理沙龍、心理工作坊、素質拓展訓練等活動,涉及范圍廣,參與人數多,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
新時代的大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利用新媒體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的一個重要內容。學校可以在廣播站開設心理健康專欄宣傳心理知識,在學校路邊和教學樓的櫥窗上定期更新心理知識,在網上開辦心理健康教育專題網站,開通心理健康教育微博和微信平臺,印發心理健康宣傳冊等,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廣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
五、建立全方位的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
1.建立完善的危機預警體系和動態的心理危機預警庫
學校應于每年開學初在全校開展新生心理普查,組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測試,搜集分析數據,建立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和危機干預對象檔案庫,并對有心理障礙和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指導和幫助。每年定期組織對各類問題學生進行排查,對心理危機干預的高危個體予以特別關注,運用必要的手段和方式對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生及時干預,盡量避免校園惡性事件的發生。
2.重視愈后鑒定及跟蹤干預工作
對有較嚴重障礙性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危機的學生,學校要及時引導學生到精神疾病醫療機構就診,及時通知其法定監護人、所在院系負責人,協助監護人做好監控工作。條件成熟的學校還可以與精神疾病醫療機構簽訂校院合作協議,將問題嚴重的學生轉介到醫院接受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建立科學有效的心理危機轉介機制。
危機過后,學校相關人員要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訪談及風險評估,密切監護,及時了解其思想、學習、生活狀況,確保其人身安全。同時對知情人員進行干預,使用支持性干預及團體輔導策略,通過班級輔導等方法,協助經歷過危機的學生及其相關人員,正確處理危機遺留的心理問題,盡快恢復心理平衡,盡量減少由于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高洪濤,季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和機制的探索[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4).
篇9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教育 困境 策略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應試教育,教師強行向學生灌輸知識,卻忽視了對學生對人格和心理的培養。現在的很多大學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然而一些大學生對自身的心理問題易忽視,如此慢慢積累,很容易釀成悲劇。云南大學馬加爵事件、復旦大學研究生林森浩投毒事件等,都暴露了我國大學生心理中存在的問題。可見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大學生心理教育有待進一步完善。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一)大學生心理素質較差,心理問題嚴重
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交叉體現在對挫折和失敗的應對,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自立能力。比如一些大學生缺乏團結合作意識,搞不好人際關系;一些大學生容易對自己進行否定,自卑心理嚴重;一些大學生因戀愛失敗而喪失對生活的追求,自暴自棄;一些大學生因為理想不能實現而對未來喪失信心;一些大學生有著較強的自閉心理。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人際關系不和諧、自我認知不到位、神經衰弱等方面。
(二)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嚴重滯后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大學教育中比較缺失的一環,很多學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缺少對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投入。一些高校根據自己特點開設了相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教學質量較差。
(三)高校的心理咨詢機構不健全,從業人員不規范
一些高校設置的心理咨詢中心門可羅雀,掛個牌子而已,有些學生即使出現了心理問題也不愿意去心理咨詢中心。一些高校甚至沒有設立心理咨詢機構;一些高校雖然有心理咨詢機構,但心理醫生的水平有限;一些高校將心理咨詢中心充當面子,沒有實質性的心理咨詢服務人員,一般的心理教師專業水平較低;還有一些學校領導干部兼職心理咨詢師,還有些半路出家、經過簡單培訓就上崗的心理教師,這些都無法有效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二、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臨的困境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混為一談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較大區別,但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為一談,把心理健康教育課上成了思想道德教育課。心理健康教育是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通過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思想問題,幫助學生建立健全人格。思想政治教育是站在社會層面,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把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為一談,就會誤導學生“三觀”的形成,無法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要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就要采取合理的心理治療方法對學生的心理進行疏導、干預,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目標無法很好實現
1.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枯燥單調
雖然大部分學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課程內容和上課方式都存在較大問題。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以灌輸心理專業相關理論知識為主,枯燥無味。一些心理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質和意義,把心理健康教育課上成了心理學課,對學生進行心理學知識講解。還有一些高校通過組織心理講座來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重視學生的體驗過程,積極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通過自我認知和對社會、他人的認知,形成正確的心理。
2.大班教難以做到深入細致地講解
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都是大班上課,這必然會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由于班上人數眾多,教師在上課時無法開展相關活動,難以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無法深入。
(三)心理教師專業素質有待提高
學生接觸最多的是輔導員,但是輔導員常常不具備心理學相關素養。輔導員雖然對學生生活最為了解,但卻無法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因此,高校輔導員的專業素質有待提高。輔導員只有具備相應的心理學知識,才能有效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三、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開設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心理健康教師在教學中要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模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豐富心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在教室內進行上課,也可以在操場、野外上課,還可以進行社會實踐。教師要注意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輔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注意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內容,比如設計人際交流、戀愛、婚姻觀點探討、學習策略等話題,組織學生討論,活躍課堂氛圍。
(二)加快心理咨詢專業化建設
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心理咨詢中心,對學生提供免費心理咨詢服務。咨詢中心的工作人員可以利用適當的心理測評工具對學生的心理進行評估,并針對心理問題進行干預。加強心理咨詢專業化建設,可以提高對學生的心理服務質量。此外,還可以通過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等類似主題活動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三)引進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素質直接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效果。學校要引進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要定期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展開培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水平,增強他們的責任感;要提高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對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進行考評,打造一支強有力、專業化的輔導員隊伍;定期開展研討會,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探討交流,并提出解決方案。
(四)在實踐中不斷尋找合適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要重視經驗的積累,重視心理專業素養的提高,摸索適合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教育方法。“焦點解決,短期咨詢”是一種比較適合高校實際情況的心理教育方法。通常每個學院的輔導員比較少,沒有充分的精力對每位學生的生活和心理進行了解。而“焦點解決,短期咨詢”可以省時省力地解決這個矛盾。此外,高校學生有著比較豐富的知識積累,理解能力比較強。教師通過對焦點問題進行分析,可以有效指導學生進行自我反省,調整學生的心理,同時也尊重了學生的隱私心理。還可以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講座和心理分析,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
(五)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可以持續對學生的心理進行跟蹤,了解各個階段學生的心理變化。在學生進入大學時就要對學生進行心理調查,并進行存檔管理。大學生心理調查的內容應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可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的社會事件。心理檔案還要包括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職業傾向、智力水平等內容。通過心理檔案,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心理情況進行跟蹤,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監督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
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著學生的生活、學習,對周圍人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手段。高校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足夠重視,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和監督,及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郭志波.論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教育路徑的選擇[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刊),2011(05):57.
[2]黃錫榜.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路徑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06):95-96.
[3]管雯B.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人際交往能力與社交焦慮、班級心理氣氛之間的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4]楊世雄.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徑探討[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5):586-589.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
B844.2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不斷涌現的各種新技術、新應用正在以其無所不及的觸角和超乎想象的巨大威力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狀態與發展前景,課程教學亦置身其中。近年來,一種被稱為“微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方式悄然興起。10分鐘左右的視頻展示,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單個知識點的講授……微課程以其“短、小、精、趣”的特點,迎合了移動信息時代要求和大眾心理,在國內外課程教學領域中得以快速發展。這一股“微課風”也逆襲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的設計與應用,徹底打破了原有的封閉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近乎取締了之前教師作為知識壟斷者的身份;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們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習的個性化需求,較大幅度地推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總之,微課程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與學的方式正發生著重要而有意義的變化,引人思考。
一、 微課程:信息技術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對接要義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是現代信息技術與心育課程有機結合的產物。從兩者之間對接的可行性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重反思體驗、輕知識灌輸,重應用性和關注點,輕學科化與系統性,比較適用微課程教學。從筆者在大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微課程教學的實踐上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的設計與應用之中,將心育知識碎片化、教學交互即時化、學生學習個性化、課堂教學體驗化、教師發展專業化;對滿足大學生們對于心理課程學習的個性化需求,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變革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效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產生了重要的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
(一)能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對于心理課程學習的個性化需求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的應用中,微視頻的制作是整個微課程實施的支點。一個一個的微視頻都是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的某個知識點,特別是重難點。它的教學目標相對單一,指向性明確,設計與制作都是圍繞著這個知識點展開。開發與制作成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不但能幫助學生查缺補漏、強化鞏固知識,也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所有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相對適中,視頻格式須是支持網絡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我校廣大師生可以流暢地在線觀摩查看,當然也可靈活方便地將下載反復使用。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基本上能看到主要的知識點,并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時間自選備餐。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可以讓學習者能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時間,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思考,大學生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能獲得最大可能的滿足。
(二)能較幅度地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實際效果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重視學生個人體驗的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不僅僅在于掌握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而且更加在于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傳統的“一師一堂”的課堂式教學難以給學生“反芻”的空間,而微課在便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運用簡明生動的微課視頻和《學習內容與個人反思學習單》,引發學生的體驗,使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和經歷來建構心理健康知識,體驗、感悟知識背后的意蘊,通過體驗與實踐形成優良的心理品質。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旁觀者、接受者師生的交流多數時候是單向的。而通過微課,核心的知識點學生已在課前預習,課堂中師生之間用以多向交流,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討論與分享,學生在多元互動的學習活動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從而達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教學效果自然更顯著。
(三)能有效提高大學生心理課程任課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學習的重要教育資源,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師通過微課學習和反思,分享到的不僅是豐富的教學資源,更是各自的教學智慧,這種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通過微課的設計與制作,不斷深入反思,歸納總結,借助微課這一工具,可以將隱性成果顯性化、顯性成果標準化、研究成果傳媒化、科研門檻草根化,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發展水平。此外,通過微課進行聽評課、教研活動的方式突破了教師傳統的聽評課模式,變革了教師傳統的教學與教研方式,也將會更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 微思考:微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在將微課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結合過程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通過“課前觀看微視頻學習知識、課上進行知識討論與內化”的方式實現了對傳統課堂教學的革新。為檢驗其效果,我們進行了教學實踐與研究。在實踐研究中發現,有的課堂教學并沒有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分析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教學僅僅做到“形似”而非“神是”是教學實踐效果沒有明顯提升的主要原因。事實上,要真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有效實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課堂教學,筆者認為需要從重新定位師生角色,重組心育課堂內容,重建課堂教學對話等三個基本方面著力。
(一)重新定位師生角色
微課程教學設計與應用讓新時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深刻地認識到現代化信息時代我們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壟斷者、也是知識的販賣者。教師學習知識,并向學生出售知識。然而,信息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微課的開發,取締了教師的這一優越的身份和地位。海量的知識信息在網絡上堆集,以供挑選與取用。較之舊時代的教師,新時代的教師、特別是大學教師,在學生已具備較好自學能力的情況下,在課堂教學中面臨著比以前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大的挑戰和更多的機遇。
(二)重組心育課程內容
微課程比較適用于比較獨立的核心概念或知識點,對比較復雜的教學內容,微課程可能鞭長莫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多以專題形式出現,容易將知識內容進行切片處理,比較適用微課程教學的應用與實踐。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重組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教師的“教”的設計,更要注重學生“學”的設計。精心制作微視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教學得以實施的支點。
(二)重構課堂教學對話
馬丁?布伯區分了三種對話:裝扮成對話的獨白、技術型對話以及真正的對話。將這個分類引入到教學改革,可以發現師生之間的教學對話也可以分為獨白型教學對話、技術型教學對話和生命型教學對話。第一重是教師用預設的標準答案對學生進行提問,表面上看起為是師生對話,實際上是教師自說自話的獨白。第二重是教師只關注自己教學行為技能的表現,而忽略對行為技能背后的教育意義;只涉及到對話者的心智,不涉及個人情感或意義。第三重對話是師生之間互相尊重,把他人置于與自己平等的位置的對話,是教師與學生通過對學習內容的感悟和體驗進行的心靈碰撞與交流。微課程框架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對話正是需要對話中每一位參與者都真正心懷對方或他人的當下,并帶著他自己與他們之間建立一種活生生的相互關系。在獨白型和技術型對話中,教師只是作為公共知識的代言人,其個體生命往往是缺席的。我們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不僅是教書,更不要忘記了育人育心。教師自我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課程課堂教學對話的重要資源,教師的整體在場與完全投入有助于形成師生的相互信任,有助于營造平等的對話氛圍,使學生的真實思考和想法體現出來,師生之間的對話就成為真誠、平等、真實的精神相遇。
參考文獻:
[1] Shieh,Davi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26):1-13
[2] Educause.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 lectures [EB/OL].
[3] 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
[4] 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1、華
[5] 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基礎教育課程,2013,4
[6] 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
[7] 李玉平.微課程――走向簡單的學習[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
- 上一篇:高血壓病人的健康教育計劃
- 下一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