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一體化建設實施方案范文

時間:2023-07-13 17:31: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鄉一體化建設實施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鄉一體化建設實施方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徹底解決城鄉環境衛生“臟、亂、差”現象,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城鄉品位,全力打造衛生整潔、環境優美、健康和諧的城鄉環境。

二、任務目標

加強鄉鎮(街道)、村兩級環衛機構和隊伍建設,完善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集中處理體系,實現全縣城鄉環境衛生工作“全方位覆蓋、無縫隙對接、一體化管理”目標,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環境。

三、實施步驟

(一)調查摸底階段(3月13日至3月31日)

各鄉鎮(街道)成立環衛管理所,指定專人負責,搞好調查摸底工作;確定納入2012年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的村(2012年必須達到60%,力爭70%)名單,制定實施方案,建立適合自身實際的生活垃圾收集、清運模式,并上報縣城鄉環衛一體化領導小組辦公室。

(二)組織實施階段(4月1日至9月30日)

4月30日前,各鄉鎮(街道)結合實施方案,按標準(每200人配一名保潔員)組建保潔隊伍,配齊生活垃圾收集、運輸管理人員;與各村簽訂《生活垃圾清運處理合同》,積極組織村民清理“三大堆”(柴堆、糞堆、土堆),保持道路、庭院衛生整潔。

7月31日前,各鄉鎮(街道)按照標準配備保潔車輛及輔助工具、生活垃圾收集容器(每10-15戶設置一個標準垃圾桶)及生活垃圾清運車輛(每150個垃圾桶配備一輛生活垃圾清運車),對生活垃圾收集點進行平臺硬化,完成各項環衛基礎工作和硬件設施配置,并投入使用,切實承擔起轄區內生活垃圾的收集、清運工作。有條件的鄉鎮(街道)可按有關要求建設移動壓縮垃圾中轉站,配備專用清運車輛。

9月30日前,完成轄區內村居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對“三大堆”和村內村居周邊垃圾死角進行徹底清理,建立完善各項環衛常規性管理制度和獎勵機制,出臺配套的規章措施,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正常運轉。

(三)自查整改階段(10月1日至10月31日)

10月底前,各鄉鎮(街道)對照工作目標和驗收標準,對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進行自查自糾,對自查出的問題,分析原因,限期整改。

(四)檢查驗收階段(11月1日至12月31日)

12月底前,由縣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進行檢查驗收,確保納入2012年度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的村居全部達標,并定期檢查考核,實現長效機制。力爭2013年底,各鄉鎮(街道)城鄉環衛一體化覆蓋率達到100%,環衛管理機構運行正常,環衛設施達到標準要求。

四、組織保障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各鄉鎮(街道)要提高認識,積極開展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為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縣政府成立由分管縣長任組長,住建、財政、公安等部門和各鄉鎮(街道)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及時協調處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各鄉鎮(街道)要盡快成立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制定切實可行的推進方案,主要負責人親自抓,分管負責人靠上抓,明確專人具體抓,確保按期完成。

(二)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單位職責落實好相關責任,各鄉鎮(街道)作為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的責任主體,負責各轄區內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的具體組織和實施,引導村民對垃圾進行分類存放,并將生活垃圾運送到縣生活垃圾處理場進行集中處理。

篇2

關鍵詞:農村供水;城市化;以人為本

水,生命之源,人類生存的基礎,獲得安全飲水,人的基本需求,基本人權。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無度開采和生存環境的破環日益嚴重,作為人類生命之源的水,也未幸免于難,水質型缺水,已經成為世界性難題,生存條件和生活環境較差的農村居民的飲水問題更為突出,各地正在積極探索農村供水模式。作為經濟社會較發達的浙江省,近幾年在農村推廣的城市化供水模式,值得借鑒和學習。

1 概述

據2002年底浙江省飲用水調查,浙江省農村自來水受益人口2369萬,自來水普及率65.4%,其中飲用基本安全和安全的人口為1748萬,占農村人口的48.3%,列全國前列,但尚有1200多萬農村人口未喝上自來水,其中約有1000萬人受污染水,高氟水等不安全水的影響,有 110萬分布在山區和海島的 農村人口飲水困難[1]。在飲用自來水的農村人口中,又有400多萬飲用水存在不安全因素。浙江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2003年―2007年要全面實施“五大百億”工程,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建設是其中“百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重要內容。

1.1 浙江省經濟社會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13.1%,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2年,全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670億元、人均GDP值達1.68萬元人均GDP值達1.68萬元,財政總收入1167億元,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2100元和4940元。

1.2千萬農民飲用水工程建設標準

根據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85)和水利部農村水利司《農村生活飲用水安全評價指標》,結合浙江省實際情況,確定千萬農民飲用水實施方案的工程建設標準為:1、水質指標2、水量指標3、方便度指標4、保證率指標

1.3農村供水的現狀和特點

1.3.1 農村供水的現狀

農村型供水大致有四種情況:一、利用地下水;二、利用水庫水,加簡單處理;三、自來水總表制供水;四、鄉鎮小水廠供水;前兩種供水模式由于地下水位的降低及水庫水污染嚴重,大多已被淘汰。

1.3.2農村供水的特點

農村供水的現狀,決定了農村供水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供水具有隨意性。二是供水的不穩定性。三是供水設施管理缺乏系統性。四是供水缺乏前瞻性。

1.4城市化供水模式的概念和特點

(1)城市化供水模式,即由供水企業投資建設管網(新建小區由投資方委托供水企業建設),安裝用戶計量表,供水企業負責管網的運行管理,保障供水安全,同用戶簽訂供用水合同,直接向用戶收取水費的供水模式。

(2)因水資源的特有性質,決定了城市化供水模式有別于其它商品的市場運作模式,有其固有的特點。

(3)農村供水城市化模式,即對農村的供水方式有農村型向城市型轉變,表現為供水模式由農村模式向城市模式的轉化及城市供水模式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2 推進城市化模式供水的必要性

2.1 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農村建設,既要抓好思想引導,又要把解決貧困問題作為重要任務,營造資源配置的公平環境。總理指出要“懂得窮人的經濟學”,因此政府要把解決貧困問題作為重要任務[2]。

2.2 統籌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的重要體現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統籌城鄉社會發展”, 統籌城鄉社會發展,其直接指向是解決“三農”問題,這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當前,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是城鄉二元化結構尚未突破,城鄉差距、地域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

3 推進城市化模式供水存在的問題

3.1 各方意識形態的認識

(1)各級政府部門

各級政府部門作為農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主導,應加強對供用雙方的引導,鼓勵社會各方的參與,必將加速農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進程。然而,有部分政府部門,部分領導干部,對此重視不夠,安于現狀,怕找麻煩,不能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不能進行全面系統的宣傳,進行遇事能拖就拖,能推則推。

(2)供水企業

受農村用水習慣及用水特點的影響,農村供水工程建成使用后,每收費周期內,計量水表度數較少,短期內難以收回投資成本,加上管理人員的工資支出,供水企業的投資收益低,甚或虧損,因此部分供水企業對農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推進不夠熱心,不夠關注,不夠主動,沒有制定系統的規劃,沒有詳盡的實施方案,等、靠、要思想嚴重。也有部分供水企業,將農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推進過程化整為零,一年的任務幾年完成,既完成了政府的任務,又減少對自身的影響。

(3)農村用戶

農村用戶作為農村城市化模式供水的受益主體,然而在認識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是部分農戶對政府推進的城市化供水模式有抵觸情緒,對原有供水設施和供水水質的不安全性認識不夠,無理阻攔工程建設,造成工程的延期或管網的變更。二是部分農戶缺乏大局觀念,往往在管網建設中破壞整體規劃布局,造成工程費用的增加。

3.2 資金來源

農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建設資金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政府部門或相關社會單位的撥款或支持資金;二是供水企業的自籌資金;三是農村用戶籌集的建設資金;重要資金來源是供水企業的自籌資金。

3.3 工程建設及運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設計階段

農村供水工程建設,一般管徑較小,管線較長,構筑設施較簡單,投資較少,技術含量相對較低,設計報酬較低,因此設計部門在設計前往往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論證。

(2)施工建設階段

農村供水工程建設,一般項目實施周期較長,項目產出低,施工條件較差,施工過程需協調部位較多,因此施工單位不夠重視,疏于管理。

(3)運行管理階段

受農村用水習慣及用水特點的影響,農村供水工程交付使用后,每收費周期內,計量水表度數較少,短期內水司難以收回投資成本,加上管理人員的工資支出,水司的投資收益大大降低,甚或虧損,因此水司疏于對農村供水設施的管理。

4 結束語

穩步推進農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改革,是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統籌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體現。各級政府部門要統籌規劃,高度重視,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多元投融機制。工程建設狠抓質量,巧妙布局。運營管理提供優質高效服務,確保農村供水安全可靠。在社會各方共同努力下,將農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推進切實落在實處,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夯實基礎,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篇3

提起宗地統一編碼工作,相信國土資源系統的工作人員都會覺得陌生。它是在新形勢、新時期下實施全國土地和城鄉地政統一管理,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準確性、科學性,滿足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需求,促進土地統一登記的有效手段。2012年、2013年連續兩年進入國土資源部年度重點工作,受到了湖南省國土資源廳的高度重視。

作為國土資源管理的改革創新工程,它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出現的,有著怎樣意義和效用,在湖南省的進展情況如何,本文試圖為你解開這些疑點,真實、全面地展現宗地統一編碼工作。

國土管理新形勢推動宗地統一編碼

宗地統一代碼是在地籍信息化、城鄉地籍一體化及不動產統一登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宗地統一代碼存在于土地調查、土地登記、土地確權等地籍管理工作的各個方面,是地籍信息的橋梁和紐帶。通過宗地統一代碼標識關聯信息,實現對電子文件的歸檔、查詢、共享和服務等管理工作。

長期以來,我國的宗地編碼分別采用城鄉兩種不同編碼方式,即農村采用“縣級行政代碼+鄉鎮+村+宗地號+宗地支號”的方式,城鎮采用“縣級行政代碼+街道+街坊+宗地號+宗地支號”的方式。

城鄉不同的編碼方式,在構建城鄉地籍一體化管理體系的過程中,容易導致宗地編碼出現重復或者空白。特別是在城鄉結合部,難以做到宗地編號與實地的一一對應。各地在地籍數據庫建設實踐中,對編碼規則的執行中也各不相同,導致目前各地的宗地編號形式多樣,不盡統一,難以實現全國地籍城鄉統一的信息化管理。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各地行政區劃調整較大,尤其是鄉鎮一級調整變得頻繁。以鄉級行政區劃為基礎的地籍號,在實際工作中很難保持穩定,進而影響到國土資源的有效管理和保護利用。

更為重要的是,現行的編碼模式,無法體現宗地的權利歸屬和權利類型,無法發揮土地權屬的核心優勢,不利于維護土地產權人合法權益。

基于此,前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曾多次指出,要加快開展全國統一的宗地編碼實施工作,讓全國每宗土地都有一個唯一的“身份證號”,實現全國宗地編碼的標準化,滿足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2011年5月,在國土資源部2010年度全國土地變更調查匯總暨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部署會議上,王世元副部長提出加快推進全國宗地統一編碼工作。在開展全國宗地編碼研究的基礎上,國土資源部逐步形成了《宗地編碼規則》初稿,并完成了試點方案的編制。根據試點方案要求,天津、遼寧、上海、四川、廣西、海南、寧夏及深圳市這8個各具特色且地籍工作基礎較好的試點地區,將以二次調查數據庫和已建立的城鎮地籍數據庫為基礎,按照宗地編碼規則,有針對性地選取2~3個縣(區),采取對比試驗方法,對轄區內全部宗地進行統一編碼,重點檢驗編碼規則的科學合理性。2012年1月5日,國土資源部下發《全國宗地統一代碼編制工作實施方案》(國土資發〔2012〕4號),要求各地劃分地籍區,啟用宗地統一代碼,開展省級示范區建設,加強地籍信息化建設,推動了我國宗地統一編碼工68作的進一步發展。

湖南省宗地統一編碼注重結合省情

在國土資源部的統一部署下,湖南省啟動了宗地統一代碼編制工作。湖南省的宗地編碼工作是在深入研究湖南地籍管理工作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充分結合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推進情況,以省級示范點建設為引導,在充分繼承現有的工作基礎上推進的。

湖南省國土資源規劃院土地調查所的劉華平告訴記者,相對于天津、上海、遼寧等16個試點省市,湖南地籍管理尤其是宗地統一編碼工作還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江蘇省在二次調查中全面采用1∶5000航測影像,同步完成了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權屬調查,地籍工作經費充足,農村集體所有權宗地統一編碼工作已經完成;海南省在二次調查結束后就開展了農村集體土地確權工作,相關經費由省財政安排。

為了更好地契合省情,湖南省國土資源規劃院編制了《湖南省宗地統一代碼編制工作實施方案》,強調湖南的宗地統一編碼主要做好五項工作:科學劃分地籍區和地籍子區、設計各縣(市)編碼轉換規則、推廣編碼成果應用、創建省級示范區、推動地籍信息平臺建設。

劉華平表示,在設計技術方案時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充分考慮各地宗地統一代碼編制工作工作基礎和信息化建設水平差異較大的實際情況,區分已建立和未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統或地籍數據庫兩種類型,對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技術方法和工作流程,差別化制定宗地統一代碼編制技術路線。

以試點推動宗地統一編碼工作發展

2011年7月,在湖南省地籍工作會議上,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將宗地統一編碼作為當前重點工作之一進行了部署。此后,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多次組織各市縣國土資源局地籍部門學習了國土資源部的《宗地代碼編制規則(試行)》與《全國宗地統一代碼編制工作實施方案》。根據部要求,省國土資源規劃院組織10名從事城鎮地籍調查與數據庫建設等相關業務的技術骨干,就《宗地代碼編制規則》(征求意見稿)深入討論,形成修改建議,上報國土資源部。

2012年4月,湖南省在地籍工作基礎相對較好的株洲市天元區和長沙市望城區首先開展了省級試點,以期為全省工作全面鋪開提供較為成熟的技術路線和方法。

湖南省國土資源規劃院承擔了株洲市天元區試點的技術支撐工作。經過充分搜集資料、與株洲地籍工作人員的詳細討論,初步確定了以“以現行鄉鎮街道為基礎,結合典型線狀地物”的劃分方式劃分地籍區和地籍子區。

2013年5月,在收集完最新的天元區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成果和二次調查以來城鎮區域已發證宗地資料后,按照部要求,結合試點區域實際,完成了天元區地籍區和地籍子區劃分,以及農村所有權宗地的編碼。

篇4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和《藥品管理法》。以確保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為目標,積極探索和建立制度完善、運轉良好、成效顯著、惠民明顯的城鄉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力爭把區打造成為全省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示范區、食品藥品安全消費放心區、食品藥品誠信經營模范區。

二、工作內容

(一)構建安全責任體系,落實工作責任

建立“地方政府負總責,監管部門各負其責,企業是第一責任人”的食品藥品安全責任體系。完善以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為主導,衛生、質監、工商、公安等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協商解決食品藥品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形成工作合力。落實工作責任,藥監分局與各鄉鎮、街道、龍嶺工業園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站簽定食品藥品安全責任狀,各鄉鎮、街道、龍嶺工業園食品藥品監管站與各食品藥品經營單位簽定食品藥品安全責任狀,并將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納入政府年度績效考核體系。

(二)健全行政監督體系,完善監管網絡。

在各鄉鎮、街道、龍嶺工業園成立食品藥品監管站,并確定1名食品藥品專干,聘任2-3名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員(經培訓,考試合格后,受藥監分局委托行使一定的執法權,由區法制辦發給行政執法證),在各行政村(社區)選擇并培訓1名食品藥品安全信息員,建立全方位覆蓋的食品藥品監管體系。

(三)建立技術支撐體系,提高監管能力

加強電子監控系統、公共服務系統、監督執法系統、綜合辦公和遠程教育培訓系統和數據庫系統為主的食品藥品“五大系統”建設。添置食品藥品檢驗檢測必備的硬件設施,努力掌握新的先進的檢驗檢測手段。

(四)構建誠信評價和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嚴控質量風險

建立全區食品藥品安全預警機制、快速反應機制和應急處置預案,加強應急管理專業隊伍培訓,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違法藥品廣告公告警示制度,引導群眾正確看待和購買使用廣告藥品及醫療器械。公安部門要加大對違法食品藥品安全的打擊力度,對犯罪分子構成強大威懾力。開展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全區食品藥品企業信用檔案,對全區食品藥品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定和劃分,實施分類管理。

三、工作步驟

(一)準備實施階段(2011年6月至2011年7月)。成立區食品藥品監管城鄉一體化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全區食品藥品監管城鄉一體化建設動員會,制定下發《鄉鎮食品藥品監管站評價指導原則》、《城鄉一體化建設實施方案》,落實工作責任;加強對試點鄉鎮食品藥品專干、監管員、信息員的業務培訓,做好2個鄉鎮食品藥品監管站試點。

(二)全面推進階段(2011年8月至2011年11月)。在總結試點站工作的基礎上,邀請省、市領導來我區檢查指導,確定全區鄉鎮監管站建設模式和標準,召開現場會,通過以點帶面,在全區全面鋪開“城鄉一體化”建設。

(三)檢查驗收階段(2011年11月至2011年12月)。迎接省市“城鄉一體化”建設考評驗收檢查,聽取意見,狠抓整改,進一步提高我區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區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區人民政府分管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的副區長任組長,區政府辦協管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的副主任、藥監分局局長任副組長,區食品安全委員會其他成員單位和各鄉鎮、街道、龍嶺工業園分管領導為成員,加強對區食品藥品監管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各鄉鎮、街道、龍嶺工業園和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明確專人負責,引導群眾積極參與項目建設,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履職、群眾參與”的工作格局。

(二)爭取各方支持。

努力爭取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對我區“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大力支持,確保建設試點經費及時撥付到位。同時,按照規劃,區財政適當安排2011年至2013年的創建工作經費。

篇5

一、目標任務和標準要求

目標任務:高質量、高水平完成市政府下達給我區的年“綠色鄉鎮”創建任務,年創建單位要進一步鞏固提升創建水平,使我區鄉鎮綠量大幅度增加,綠化檔次和水準明顯提高,風景名勝區的基礎建設步伐加快,文物古跡、古樹名木得到進一步保護,景區安全等各項管理日趨規范,鄉鎮公園綠化事業快速健康發展。

標準要求:

1、鄉鎮規劃區范圍內有一座公園,公園綠化面積占陸地總面積為70%以上,能夠滿足群眾休息、觀賞及文化活動的需要。

2、鄉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18.5%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5.5平方米以上。

3、鄉鎮建成區道路、鄉鎮住宅集中區及各單位庭院綠化美化,房前屋后種植鄉土植物。

4、江、河、湖等水體沿岸綠化及沿街護坡擋墻垂直綠化。

5、鄉鎮歷史文化保護措施有力,注重文物古跡及所處環境保護、古樹名木保護。

6、鄉鎮環境建設與管理到位,鎮容鎮貌整潔美觀,垃圾收集處理有序;鄉鎮各項環保監測指標合格,大氣、水環境良好。

7、組織機構健全,管理制度落實;檔案資料分類整理、內容齊全。

具體工作參照《省綠色鄉鎮標準》和《省綠色鄉鎮驗收考評表》執行。

二、工作步驟

創建“綠色鄉鎮”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確保完成省、市下達的目標任務。

1、加強組織領導。根據《市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市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實施方案(~2012年)的通知》要求和職責分工,“綠色鄉鎮”創建工作由區建設局牽頭協調落實并負責指導“綠色鄉鎮”規劃編制工作。為確保全區“綠色鄉鎮”創建工作持續有效開展,經研究,決定成立區創建“綠色鄉鎮”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靠在區建設局。各“綠色鄉鎮”創建單位要成立由鄉鎮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創建“綠色鄉鎮”工作領導小組,明確鄉鎮長是創建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各“綠色鄉鎮”創建單位要區結合本區域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并于年月20日前報送區“綠色鄉鎮”創建辦。

2、科學編制規劃。一要注重規劃的整體性。要加快綠地系統規劃的編制(修編)工作,已完成鄉鎮綠地系統規劃編制或已完成的鄉鎮總體規劃有綠地系統規劃章節,納入鄉鎮總體規劃統一實施。二要注重規劃的科學性。根據各鄉鎮的氣候條件、自然條件、歷史文化背景等特點,合理分布綠地,科學配置植物種類,統籌考慮鄉鎮綠化建設。要按照《省綠色鄉鎮標準》,結合當地實際,確定鄉鎮公園、水體沿岸、建成區道路、住宅集中區、單位庭院等創建區域的具置和范圍,做好一次性規劃布點,分階段實施。三要注重規劃的長遠性。注重品位,提高綠色建設檔次,大力發展節能、節地、節水型綠化。四要注重規劃的可行性。因地制宜,全面實施平面和立體綠化。能綠則綠,規劃建綠,見縫插綠,鎮中映綠,路旁植綠,拆墻透綠,環鎮建綠,拆違建綠。五要注重規劃的嚴肅性。規劃確定的綠化用地不得隨意改作它用,更不能隨意進行新的經營性開發建設,凡新建、改建、擴建的工程項目,要按規定的綠地指標,與工程項目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原已建成的綠地,如被違規占用、挪用和改變用途的要限期整改到位,確保“開發一片,綠化一片”。

3、落實責任主體。建設規劃主管部門要切實做好規劃設計、宣傳發動、組織實施、協調管理、政策落實等工作,確保“綠色鄉鎮”創建有序、有力、有效推進。要認真總結年第一批“綠色鄉鎮”創建工作的成功做法和基本經驗,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督促指導第二批“綠色鄉鎮”創建單位制定年創建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推動工作落實到實處。各“綠色鄉鎮”創建單位要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組織領導下,進一步細化創建工作,落實任務、落實責任、落實措施、落實獎懲,做到管種管護管活,見苗見樹見綠。

4、打造綠色精品。一要按照“四綠大苗化、樹種多樣化、品種珍貴化、色彩季節化、林分高質化、效益最大化”要求,認真做好造林綠化規劃,積極開展鄉鎮綠化建設,不斷提高城鄉綠化覆蓋率。二要注重原有自然風貌的保護,突出自然山水及田園風光特色,因地制宜確定植物種植結構,采用的綠化植物以鄉土物種為主,喬灌花草合理配置,加強養護管理,塑造綠化精品。鄉鎮公園綠化面積占陸地總面積的70%以上,植物配置合理,綠地養護管理良好,能夠滿足群眾休息、觀賞及文化活動的需要。三要加強對鄉村歷史文化建筑和文物古跡及其所處環境的保護,要把各地特有的豐富歷史文化底蘊和綠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文化與綠化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綠化特色。四要按照綠化總體目標、分年度、季節對綠化任務進行分解,劃分時段,適時造林,保持各鄉鎮園林綠化指標的逐年增長。

5、全程嚴格監管。一要強化技術指導。建設主管部門要加大對城鎮綠化工程建設工作的監管和技術指導,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對綠化建設工程開展跟蹤反饋、查遺補漏、檢查監督和竣工驗收工作。二要強化督促檢查。各責任部門要加強對“綠色鄉鎮”創建工作的指導和督促,建立和完善督導制度,推行領導掛鉤、對口幫扶等措施,指導創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要建立每旬通報、逐月考核、半年督查和年終考評制度,確保創建活動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要組織開展自查自評和互評活動,及時糾正創建中存在的問題,形成爭先創優的良好態勢。三要強化考評問責。為確保年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各鄉鎮要在年底前對本鄉鎮綠化建設項目、指標完成、“綠色鄉鎮”創建工作等情況進行自評,年底由區建設局牽頭組織相關單位對轄區內的“綠色鄉鎮”年度目標執行情況進行檢查驗收。對工作成效明顯、任務完成好、成績突出的予以表彰;對工作不力、任務完成不好、效果差的予以通報批評并問責。同時,要做好迎接省、市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考評驗收的各項準備工作。四要強化信息報送。建立項目旬報、月報制度是省、市綠化委的硬性要求,各創建單位要按照要求指定專人負責,建立暢通的信息報關渠道,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將把信息報送工作納入考評內容。

三、保障措施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綠色鄉鎮”創建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實施難度大、涉及面廣。各單位有關部門要從全局出發,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有關部門職責,形成齊抓共促的工作機制。要落實工作責任制,按屬地分管原則抓好落實。

2、用活政策,加大投入。要加大對創建“綠色鄉鎮”的資金投入,拓寬資金渠道。相關部門要加強合作,實行項目與政策的捆綁,多途徑爭取國家、省和市專項資金支持。各創建單位要用活用好省出臺的鼓勵加快造林綠化的12條扶持政策,統籌安排各級補助的綠化經費。要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城鄉綠化市場機制,把城鎮綠化與產業發展、城鎮建設、農民增收致富有機結合起來,吸引各種主體參與,推動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

3、履職盡責,優化服務。區直各有關單位要增強服務意識,主動服務、靠前服務,改進服務方式,簡化審批手續,提高辦事效率。要依法依規及時給造林經營者頒發林權證,充分調動各界積極性。要擴大小額貸款和林權抵押貸款規模,扶持更多的農民參與造林綠化。

篇6

一、任務目標

圍繞城鄉環衛一體化目標,建立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一體化機制,加快建設垃圾中轉站、村級收集點、環衛隊伍,實現“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為人民群眾創造清潔優美的生產生活環境。

二、環衛基礎設施和組織建設

(一)加強環衛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各村人口規模、垃圾產生量,在村級人員相對集中的區域設置垃圾收集池,1000人以下的村建設2個垃圾池,1000-2000人的村建設3-4個垃圾池,2000人以上的村建設4-6個垃圾池(垃圾池的標準為長寬高2:4:1.2或2:3:1.2,垃圾池開口為1米或1.2米,外墻統一刷草綠色涂料);有條件的村可以購買垃圾收集桶。對于各村按照標準建設的垃圾池,鎮財政每個給予500元的補助資金;購買垃圾收集桶40個以上(含40個)的,給予1000元的補助。同時,鎮政府給每個黨總支配備1-2輛垃圾運輸車。

(二)加強環衛組織建設。鎮政府成立環衛所,各黨總支設立環衛一體化工作站,黨總支主任兼任工作站站長,負責所轄區環衛日常工作。各村按照人口總數的2‰配備保潔員,具體負責村內環境衛生的保潔、垃圾的收集以及垃圾收集點的衛生清理,實行定人員、定標準、定路段、定責任,做到日產日清,保潔常態化。

三、運作模式

(一)實行環衛有償服務制度。根據市物價部門核定的標準,結合村級實際,由村級負責向每戶每月收取8元的環衛服務費,其中4元上交鎮環衛所,用于支付各村收集點到鎮垃圾中轉站的運輸、車輛保養等費用;各村自留4元用于支付村級保潔員的工資及管理維護費用,做到專款專用,任何人不能截留、挪用。

(二)建立科學的運作程序。按照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運作程序,建立科學的環衛一體化運作程序。一是村收集:堅持每天一保潔、一天一清理的工作制度,各村保潔員每天定時保潔、定時收集垃圾,并運送到指定的垃圾收集池內。二是鎮轉運:各環衛工作站定時將所轄村垃圾收集池內的垃圾運至鎮垃圾壓縮中轉站。三是市處理:垃圾經壓縮后,由市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

(三)建立村民自治長效機制。大力倡導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引導群眾自覺摒棄亂扔垃圾、亂堆亂放等不良習慣,樹立公共衛生意識,形成人人愛護環境、戶戶遵守制度的濃厚氛圍。各村要把環境衛生工作納入《村民自治章程》,對于亂扔垃圾、不按規定上交環衛保潔費的群眾,采取相應的村民自治措施。

(四)擴大環衛工作的覆蓋面。對于全鎮范圍內的企事業單位,參照有關規定購買垃圾箱,上交保潔費,由環衛所負責實施。

篇7

一、基本內容

個人住房信息系統主要包括商品房預(銷)售管理、房地產交易與權屬登記一體化管理(含檔案管理)和信息統計三部分,是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的一個子集,更突出對個人住房整個交易過程的監管。建立全市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及基礎數據庫,可以全面掌握個人住房的基礎信息及動態變化情況,實現全市住房信息共享和查詢,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統計、分析,為宏觀調控提供技術支持。

具體內容包括:

(一)按照上級要求,要建成覆蓋省、市、縣三級住房管理部門互聯互通的網絡及硬件平臺。

(二)制定個人住房信息系統數據標準,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并依據此標準建立覆蓋全省各市、縣(市)的個人住房數據庫。

(三)建立覆蓋各縣(市)的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平臺。

二、工作目標

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分級建設、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方針,分期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城市為重點,通過指導、檢查和督促市(縣)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建設,并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標準、規范,要求市(縣)進行數據整理,建立城市個人住房數據庫,用以保證全市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和基礎數據庫的建立。建立市、縣房地產交易與權屬登記一體化業務辦理的網絡系統。建立包含歷史檔案的完備數據庫,建成市、縣住房管理部門互聯互通的網絡及硬件平臺,實現市縣住房信息共享和查詢,進而實現全省、全國聯網。

三、工作任務

計劃用1年左右的時間,依托我市房地產管理系統網絡資源,按照國家統一規范和標準,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以住房為核心的業務管理體系、科學規范的房地產市場信息和預警預報體系、保障有力的決策支持與宏觀調控體系以及可靠的系統運行維護體系,實現對房地產市場的全面監管。

四、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年11月10日前,制定機房建設、軟硬件采購及系統搭建實施方案,同時做好房產基礎數據整理的評估分析,制訂電子數據遷移方案。

(二)組織實施階段。市本級完成歷史檔案錄入,可進行市本級個人住房信息查詢;各縣完成系統建設的軟硬件采購、安裝調試,完成房屋歷史檔案數字化掃描、錄入、樓盤表數據關聯,建立房產電子檔案數據庫,實現個人住房信息查詢。年11月底前進行模擬運行和試運行工作。

(三)全市網絡開通運行階段。年底前,實現市、縣聯網,完成與省廳平網。

五、保障措施及系統要求

(一)商品房預(銷)售管理。通過互聯網實現商品房項目的預(銷)售審批,在網站平臺上公布可預(銷)售商品房的信息,實行網上簽約和合同即時備案,規范預(銷)售審批的業務流程,公開商品房供應信息。

(二)房地產交易與權屬登記一體化管理。實行內部網絡業務流程系統,完成房地產交易與權屬登記業務辦理,規范房地產交易與權屬登記業務的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三)統計與市場信息。定期為政府決策和消費者、開發者、中介機構提供相應數據。

篇8

關鍵詞:城市轉型 統籌城鄉發展 城鄉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TU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1(b)-0216-01

淮北市是一個由單一的煤炭城市,逐步發展為以煤炭、電力、紡織、釀酒為主,多行業共同協調發展的能源基地,是皖東北地區和隴海—蘭新經濟帶重要的工業城市。

近年來,淮北市堅持把統籌城鄉發展改革作為強大動力,在積極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公共服務、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城鄉基層組織建設一體化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城鄉融合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好。然而淮北市經濟結構調整、城市轉型發展剛剛起步,土地和資金供需矛盾突出,統籌城鄉改革發展亟待突破。

針對在城鄉發展中的種種問題,淮北市展開積極探索。

1 高起點規劃引領城市發展

強化規劃的龍頭地位和剛性約束力,統籌城鄉發展必須有超前的總體規劃、重大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要從國家生態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等高標準、高水平出發,規劃設計城市的建設布局。

按照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新要求,修編和完善城鄉一體化規劃綱要、空間布局規劃及鄉鎮總體規劃;編制完成重點鎮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結合當地實際,尊重農民意愿,按照利于農民生產生活的原則,突出“皖北江南、文明淮北”特色,編制或修編完成新農村建設示范點詳細規劃。

2 統籌城鄉發展,積極推進城鎮化

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實現城鄉統籌,實現人口、勞動力在城鄉經濟、社會結構的轉移和調整,促進和加快城市的發展步伐。著力拓展城市發展空間,鼓勵全民創業,積極發展縣域經濟,擴大縣域規模。

在統籌城鄉發展進程中,立足做好農業、工業、流通三篇文章,促進農業用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企業向規劃區集中、商貿流通向園區集中、農民居住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產業集聚和效益最大化,激發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

3 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破解土地制約

破除城鄉分割的體制,加快建立健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積極推進戶籍、就業、社會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實行城鄉統一的以實際居住地登記的戶籍制度和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健全城鄉統一的生產要素市場,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加快建立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流轉制度和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權抵押制度,增加農民進城創業的原始資本。

積極探索在城市規劃區內,以“農民集資建房+政府補貼”的運作模式建設農村新型社區,節約集約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辦理轉用手續后,通過公開拍賣,獲得的土地收益返還用于補償農民集資建房。鼓勵濉溪縣結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探索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交易平臺,逐步破解園區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土地瓶頸制約。

4 著力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在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的同時,加快城市向周邊延伸,拉大城市骨架。通過各種類型的經濟開發區、工業集中區、特色產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文化科技城等建設,通過引進和建設大項目,使之成為中心城市持續發展的新空間、區域經濟的新增長極和現代服務業的新集聚區。

加快城市“東進、西延、南擴”,實現相山組團與濉溪組團、烈山組團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加大市域南部開發力度,壯大百善、臨渙區域副中心,打造段園、石臺、南坪、五溝特色重點鎮,優化城市空間布局。

加快東部新區開發建設,“十二五”末,東部新區建成區面積達到35平方公里,人口達到37萬人。

5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承載能力

加快發展覆蓋城鄉的社會事業,促進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城鄉社會統籌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一體化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扎實開展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加快集中居住區建設,在全省率先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調整農業結構,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6 發展成果城鄉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推進和諧發展

大力推動全民創業、自主創業,創造條件增加群眾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加強職業培訓,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援助制度,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健全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城鄉社會救助全覆蓋。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棚戶區改造,發展公共租賃房,增加中低收入者住房供給。

7 加速推動美好鄉村建設

圍繞“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建設目標,出臺《淮北市推進美好鄉村建設實施意見》,組織縣區編制規劃和實施方案,進一步修訂完善村莊布點規劃,加快編制美好鄉村建設規劃。

立足自然生態資源,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礎上,以創綠色小康村、創文明生態村、創清潔示范村、創移風易俗村的“四創”活動為中心,因地制宜開展舊村改造,建設美好新農村,積極推進烈山區榴園村、礦山集東山、高岳辦劉樓村、百善鎮道口村等為代表的一批舊村改造型新農村建設項目。

整合涉農資金,加大統籌力度,切實發揮好美好鄉村建設資金的拉動作用,結合“清潔鄉村、美化家園”工程,在126個自然莊深入開展村莊“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雜物)整治行動,推進土樓村和橋頭村等城鄉一體化建設。

8 財政引導,重落實

嚴格按照《淮北市城鄉一體化建設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在支持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方面的集聚引領作用。按照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的原則,配合市財政等部門加大涉農項目資金的統籌力度,重點用于引導小城鎮、集中居住區和中心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吸納并引導社會資金和民間資金投向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項目、重點領域。

加大對全市132個城鄉一體化項目的督查督促力度。實施重點城鎮帶動戰略,以規劃為先導,加快百善、臨渙、石臺、段園、五溝等重點城鎮道路、供電、供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文化、衛生、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

參考文獻

篇9

一、指導思想、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鄉村環境衛生管理與城鎮環境衛生管理放在同等位置,健全工作機構、充實工作隊伍、完善考核機制、提升管理水平,促進城鄉環境衛生管理工作一體化發展,推動城鄉環境衛生全面改善。

(二)總體目標。從2013年起,逐步建立區、鄉、村三級聯動的城鄉環衛管理機制以及“戶保潔(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多場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理體系。2013年將鎮、鎮川鎮、麻黃梁鎮等公路沿線重點鄉鎮和重點村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2014年將其余鄉鎮、鎮辦事處納入一體化管理;2015年擴大到各行政村,基本實現城鄉環衛管理規范化、隊伍專業化、機制長效化的目標。

二、工作任務

(一)完善工作制度。在總結和借鑒市環衛處以及其他縣區環衛管理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心城區及各鎮村環衛工作實際,深入調研、反復論證,廣泛征詢各方意見和建議,按照切實可行、利于操作、便于考核的原則,建立健全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各項規章制度。各鄉鎮、環衛所(站)要認真梳理總結環衛工作中形成的好經驗和好做法,進一步修訂完善,逐步實現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確保環衛一體化工作推進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二)健全工作機構。在中心城區現有八個環衛所的基礎上,根據建成區面積的拓展,適時設立工作機構、充實工作力量,確保新開通道路和建成區及時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各鄉鎮、鎮辦事處也要按照環衛一體化工作要求,根據各自實際,盡快成立環衛工作站或環衛工作領導小組,并指定一名班子成員具體負責一體化工作的組織實施。各行政村要設立環衛工作隊,由1名村干部擔任隊長,每50—100戶配備1名保潔員,確保城鄉環衛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

(三)強化設施建設。按照環衛一體化工作總體要求,加大城鄉環衛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完善環衛設施設備,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進一步加強垃圾壓縮站、垃圾處理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每個鄉鎮根據實際需要,逐步配置垃圾轉運車輛,距離城區較近的8個鄉鎮(鎮、牛家梁鎮、金雞灘鎮、麻黃梁鎮、古塔鎮、青云鎮、芹河鄉、小紀汗鄉)要將垃圾統一清運至市垃圾處理廠處理;其余鄉鎮可根據實際需要,選址建設簡易垃圾處理場;各行政村每5—10戶家庭按要求配置一個垃圾收集箱。通過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夯實環衛一體化工作的硬件基礎。

(四)分批逐步推進。利用三年時間,按照“抓點、帶線、促面”的要求,根據各鄉鎮人口規模、經濟情況、地理位置等因素,逐年分批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工作。等11個公路沿線鄉鎮及所屬83個行政村納入一體化管理范圍;2014年將其余13個鄉鎮(鎮辦事處)、187個行政村納入一體化管理范圍;2015年將剩余各行政村全部納入一體化管理,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全覆蓋。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區政府成立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主管副區長擔任,副組長由區創建辦和環衛局負責同志擔任,財政、監察、住建、環保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區環衛局,具體負責環衛一體化工作的組織實施。

(二)明確工作職責。環衛局負責擬定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總體規劃和考核辦法,對各環衛所(站)日常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和考核檢查;住建局負責指導各鄉鎮環衛基礎設施的選址和建設;財政局負責環衛一體化工作的經費預算和撥付;監察局負責環衛一體化工作進展情況的效能監察;教育局負責各學校(幼兒園)環衛知識宣傳,動員廣大師生積極參與環衛一體化工作;環保分局負責配合住建局和各鄉鎮做好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的選址建設;衛生局負責醫療廢棄物的管理和處置;物價局負責垃圾處理費收費許可證的辦理、年審工作;水務局負責全區水資源保護區及河流、水庫等重點區域的環衛工作;宣傳部和廣電局負責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的宣傳報道;團區委、區婦聯負責動員廣大青年、婦女積極參與環衛一體化工作,引導群眾養成良好公共衛生習慣;其它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與本部門相關的環衛工作。

(三)保障工作經費。要多渠道籌措落實環衛工作經費,確保環衛一體化工作順利開展。一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主導作用。逐步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環衛經費投入機制,由區財政局和區環衛局牽頭,根據各鄉鎮、街道(鎮)辦事處實際清掃保潔面積以及日常工作考評結果,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環衛工作所需經費進行核撥;二要整合農村環境保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專項經費,向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適當傾斜;三要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優先安排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垃圾壓縮站等環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四要通過動員企業贊助、民間捐助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的支持。

篇10

一、當前推進城鄉一體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l.產業與城市化發展嚴重失調、空間布局過于分散,城市功能輻射弱;2.政策體制差異太大;3.資金短缺,農村金融服務體制不健全;4.社會階層結構和城鄉人口比例失調;5.農村與城市基礎設施差別太大; 6.農村居民整體綜合素質較低;7.生產力水平不高。

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對策

根據我區當前的實際,要加快我區城鄉一體化進程,應著手做好如下幾方面工作:

(一)加快實施我市村鎮規劃“123”工程。規劃是城鄉建設的“先行者”,城鄉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建設必須要以科學、合理及適度超前的規劃為指導,走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道路,按照《防城港市村鎮規劃“123”工程實施方案》(防政辦發[2005]83號)提出的目標、任務、要求,加快實施我區三個建制鎮和22個行政村的規劃工作(工業區內行政村也要做好搬遷安置)。通過做好村鎮規劃,指導村鎮各項建設,把鎮、村建設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良好的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和城鎮功能完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的新型村鎮,以進一步推動城鎮化發展。

(二)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1.通過市場運作多渠道籌措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確保建設資金足額到位;2.盤活土地市場,依靠全社會力量,啟動建設熱潮;3.舊城改造與新城區建設同步進行;4.制訂優惠政策,引導政府、社會資金投向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的支持力度。

(三)打破城鄉封鎖,加強建立城鄉平等的制度體系創新。制度建設是城鄉一體化的保障,針對我區的現狀,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l.建設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的制度體系,打破城鄉分割的現狀。要建立包括戶籍管理、勞動力市場、資源配量、國民收入分配和金融體制、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國民待遇平等的政策。2.建立城鄉統一管理體制,統一進行城鄉經濟、社會、生態等規劃工作,統一進行要素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生態環境的整治,近期應特別重點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統一管理城鄉就業,加速勞動力的流通,為其他要素的流動提供人力保證。3.加大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消除城鄉人口流動的制度保障,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和相關制度改革,提高城鄉向勞動、資金、技術等經濟要素的流動的自由度,實現資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帶動城鄉經濟的發展。4.創新和改革城鄉土地管理制度,要積極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制訂符合規劃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制度,以及農村住宅登記交易制度,加快推進農村宅基地的流轉、有償調劑和有償退出,制訂符合實際的新型土地征用補償辦法。運用市場機制,促進土地交易市場的培育,引導城市土地集約配置,提高土地開發效益。5.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工業生產和行業管理體系。廢除修訂傳統體制下妨礙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關制度、法規、條例和政策,使城鄉生產要素流動和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發展軌道。